巴宰族人要正名列入原住民族群
17:342019/11/09 中時 謝明俊
鯉魚潭村巴宰族人要求正名列入原住民族群。〔謝明俊攝〕
https://is.gd/dU0v6M
南投埔里烏牛欄社的巴宰族與鯉魚潭村巴宰族系出同源。〔謝明俊攝〕
https://is.gd/dU0v6M
鯉魚潭村巴宰族過年設有祈福架,讓民眾可以將願望寫在竹片上祈福。〔謝明俊攝〕
苗栗三義鄉鯉魚潭村平埔族系巴宰族人,從1761年就遷居本地至今,但因世代演變及深入的漢化,使得族名險些消失,許多中壯輩族人都不知自己是巴宰族,直到20年前族中耆老發聲正名,耆老潘大州更將祖厝部分設立巴宰族群文化聚會所,努力傳承語言文化,多年前,族人試圖向原民會申請正名並納入原住民族群,但未成功,巴宰族人並未放棄,將繼續努力能讓巴宰族名永遠流傳下去。
乾隆26年,也就是1761年,史籍登載平埔族岸裡社巴宰族人潘敦仔率壯丁入墾鯉魚潭,始納田賦,是巴宰族人世居鯉魚潭村的開始,因此鯉漁潭村的巴宰族人都姓潘,都是潘敦仔及族人的後裔。
1766年,潘敦仔因率壯丁協助平定打哪叭溪〔今西湖溪〕原住民與漢人械鬥事件,獲得乾隆皇帝召見,御賜「大由仁」名號,並賜朝珠、瑪瑙、晶瓶、玉碗等寶物,成為巴宰族最著名的英雄人物。
但隨著漢化日深,以及後來日據時代日人暴力管理,讓許多鯉魚潭村的巴宰族人都不知自己是巴宰族人。據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理事長潘英琦指出,早年的巴宰族生活領域,包括現今台中后里、豐原,並有部份族人遷居至南投埔里愛蘭村烏牛欄社,但都因四散分居,使得巴宰族人漸漸不知自己源來,包括潘英琦本身
巴宰族的恢復族名運動,是從烏牛欄社開始,約20年前,潘英琦的大伯及父親潘大州也開始發起將巴宰族語言文化傳承下去,潘英琦等青壯輩才出面承接這個使命,還將自家祖厝側房改裝成巴宰族文化聚會所,陳列許多過去族內文書資料及生活器具等文物,提供民眾更能深入了解巴宰文化。
4年前,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謝修璟,因緣際會下得知鯉魚潭村巴宰族,前來實地了解後帶領學生全力投力協助,有系統地將巴宰族聚落文化等資料整理出來,還成立網站讓所有民眾可以隨意上網查閱,讓更多人能了解巴宰族。
潘英琦等族人曾經試圖向原民會申請將巴宰族正名列入原住民族群,但因相關的資料不足,因而未能成功,但族人在過年的祭典活動中,舉牌表達他們想要正名的決心,將繼續努力恢復族名
https://is.gd/dU0v6M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三義鄉鯉魚村平埔巴宰族過年 多族熱鬧參與
16:522019/11/09 中時 謝明俊
三義鄉鯉魚村平埔族巴宰族過年,9日在鯉魚國小熱鬧展開。〔謝明俊攝〕
三義鄉鯉魚村平埔巴宰族過年 多族熱鬧參與 - 生活 - 中時 http://bit.ly/33sAitz
三義鄉鯉魚村平埔族巴宰族過年,9日在鯉魚國小熱鬧展開,南投埔里烏牛欄社巴宰族人也到場祝賀。〔謝明俊攝〕
三義鄉鯉魚村平埔巴宰族過年 多族熱鬧參與 - 生活 - 中時 http://bit.ly/33sAitz
三義鄉鯉魚村平埔族巴宰族過年,9日在鯉魚國小熱鬧展開,並舉辦文物展覽。〔謝明俊攝〕
苗栗三義鄉鯉魚潭村巴宰族過年
世居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的平埔族巴宰族,一年一度的過年活動,9日在鯉魚國小熱鬧展開,除了演出過年儀典中最重要的「銅鑼舞、牽田、走鏢」等節目外,來自南投埔里烏牛欄社的巴宰族人,苗栗後龍道卡斯族、泰安鄉泰雅族、沙麓拍瀑拉,以及遠自高雄小林村的平埔族都特地來此共襄盛舉,並帶來精彩表演,讓鯉魚潭村的巴宰族過年祭典盛況空前。
鯉魚潭村的巴宰族過年活動,從17年前恢復舉行後,為了配合現今民眾生活作息,選定每年11月的第2個星期6,在鯉魚國小大操場舉行,慶祝儀典中,首先上場的是銅鑼舞及牽田,接著由長老宣讀祖訓、致歡迎詞,族人大合唱,壓軸節目之一就是走標活動。
另外,主辦單位並在巴宰族群文化聚會所,展示巴宰族相關古文書文物等文史資料、傳統竹編捕魚器具和早期農耕與生活器具,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認識巴宰族,體驗巴宰族的傳統文化。
為了讓當地鯉魚國小學童從小就認識巴宰族文化,所以從7年前起,校方就安排全校學童參加過年祭典至今,並表演舞蹈。今年的過年祭典除了南投埔里愛蘭村烏牛欄社巴宰族人,另外還有沙麓拍瀑拉、後龍道卡斯和高雄小林大武壠等平埔族群,以及泰安鄉泰雅族等原住民族群前來共襄盛舉。三義本地的雙潭、雙湖社區發展協會及台中后里眉山社區也都提供歌舞表演帶動現場氣氛,各族群共同參與代表著族群和諧,巴宰族也透過辦理過新年活動,凝聚族人向心力,找回更多失落的過去,復振傳承族群文化。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理事長潘英琦表示,巴宰族對內是促使族親積極學習巴宰語言以及重視技藝文化傳承,對外則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巴宰族,得到社區民眾、學校和公部門的認同與重視,不論對內對外,都是巴宰族未來要繼續推展的重要文化發展工作。三義鄉鯉魚村平埔巴宰族過年 多族熱鬧參與 - 生活 - 中時 http://bit.ly/33sAitz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記錄家鄉 油畫重現舊豐原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ub9q59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豐原小秘境 訪300年前割地換水史跡
2018-02-11 13:04聯合報 記者陳秋雲╱即時報導
台中東豐自行車道是台中市知名的自行車道,每到假日遊客如織,外地人可能不清楚,自行車道行經豐原區朴子里的路段旁,就是葫蘆墩圳的舊取水口,上方還有300年歷史的「豐榮水利之碑」。
台中市議員張瀞分爭取市政府經費,重新整建從豐榮水利碑通往自行車道的巷道鋪面,彩繪朴子口自來水淨化廠外牆,加強劃設路口及路面指標,遊客可以就近訪朴子社區小秘境,看看歷史建築丶民風純樸的社區,還可遠眺石岡水壩。
葫蘆墩圳是台中地區較早開發的水利埤圳之一,清朝時期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宰海族人簽訂「割地換水」的契約,並且組成六館業戶出資鑿埤圳、開墾土地,從朴子口引大甲溪水供農業灌溉,因為豐原的舊名叫葫蘆墩,因此被稱為葫蘆墩圳。
接著陸續開闢上、下埤線,鑿地洞引水,但地洞水路不容易整修,後來改從鐵路縱貫線舊山線鐵橋下,設堰堤攔水引大甲溪水,日治時期將葫蘆墩圳、八寶圳及王田圳合併成豐原水利組合,日治昭和14年改名為「豐榮水利組合」沿著大肚山增設二圳,灌溉上千甲地。
興建於日治昭和14年的葫蘆墩圳舊取水口就位在豐原區朴子里,上方平台原本設有豐榮水利之碑,但是在921大地震時震倒,當地居民原本想要原地扶正,後來經過多次社區會議,決定維持原狀,並且在一旁修建碑體完成。
遊客從東豐自行車道朴子社區路段,轉入淨水場旁的新鋪設完成的小巷子即可抵達,從萬順宮後方的小巷弄也可以進入,站在平台上可遠眺石岡水壩,往下看可以看到葫蘆墩圳的舊取水口,湍急的大甲溪水從921大地震震出的高低岩床中奔流而過,約300年前割地換水的契約造就了葫蘆墩圳,讓荒地變良田,如今依然灌溉著廣大的農田
台中市議員張瀞分爭取朴子社區觀光設施。圖/張瀞分議員提供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豐榮水利之碑
建築所在縣市:台中縣(註 1)
建築名稱:豐榮水利之碑
建築等級:歷史建築
建立年代:日昭和十四年(1934年)
公告日期: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二月六日
建築位址:台中縣(註 1)豐原市(註 2)萬順二街盡頭
權 屬:公有
壹、歷史沿革
豐榮水利之碑碑體位於葫蘆墩圳之舊入水口附近,於台中縣(註 1)豐原市(註 2)萬順二街盡頭。現今取水口本體建築約完成於日治昭和十四年(1934年)十二月十五日,並在取水口附近上方平台立碑以茲紀念。
葫蘆墩圳是台中地區較早開發的水利埤圳之一,康熙五十年(1711年),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岸里社,豐原地區發展肇始於此;雍正元年(1723年)張達京與岸裡社巴宰海族人簽訂「割地換水」契約,組成六館業戶出資鑿埤,由朴子籬口(今朴子口)引大甲溪水供農業灌溉,此水圳因豐原昔稱葫蘆墩而稱為葫蘆墩圳,也是葫蘆墩圳之起源。雍正十一年(1733年)葫蘆墩圳上埤開工興建,乾隆年間,由埤頭的大甲溪南鑿地洞引進溪水至上、下埤幹線,此為葫蘆墩圳第一次取水工程。道光三年(1823年)陳天來等五人(陳五協)出資創設「下溪洲圳」。道光四年(1824年)蔡正元開鑿葫蘆墩街放屎溝(今豐原排水門)上游,為八寶圳開鑿之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烏日鄉(註 3)與大肚鄉(註 4)之間的王田圳開鑿。
原有地洞水路整修不易,改移縱貫鐵路(山線)舊鐵橋下,設堰堤(石筍)攔水引進大甲溪水,縮短原有圳路渠道。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日人公共埤圳管理規則規劃葫蘆墩、八寶、王田三圳相繼被政府認定,主權賣歸公有,分別成立管理機構,稱為葫蘆墩圳組合、八寶圳組合和王田圳組合。大正十三年,將葫蘆墩圳組合、八寶圳組合及王田圳組合,合併成立「豐原水利組合」。昭和十四年(1939年)「豐原水利組合」改名為「豐榮水利組合」,並沿大肚山增設兩圳,一為大社支線,灌溉千餘甲。
光復初期由於戰後資源缺乏,台灣基本上仍以日治時期合併之水利組合區域為考量,將日治時期的水利組合改為「水利會」。中部地區向來是台灣稻米首要的生產重地而成為農業發展之重心,因此光復後即針對中部地區原有大型埤圳進行一連串的擴建及整修工程。葫蘆墩圳自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便開始積極實行葫蘆墩圳幹支線各分水汴門以及給水口之改建新社等工程,使埤圳能達到經濟合理之使用。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按灌溉水系,將當時豐榮、大甲、后里、苑裡等四個農田水利會合併為「台中農田水利會」,台中地區農田水利事業,歸屬於該會管理。
貳、建築特色
現存碑體以大理石疊砌之基座及方尖碑體所構成。基座主要以30*30*30公分形狀不等之大理石塊,疊砌而成約下底270公分、上底190公分、高100公分之梯形狀基座,基座承上、下二層碑體碑座,分別為215*215*25公分之下層碑座及147*147*37公分之上層大理石碑座疊砌構成。下層碑座主要以八塊石塊拼砌而成;上層碑座則以二塊石塊拼砌,中央處留有64*64*14之碑體接口,碑體長236公分之方尖狀錐體,碑身下方長、寬約66公分;上方頂尖下緣長、寬約50公分,碑身大理石裝修面上刻有文字,九二一地震時碑體倒塌,經台中縣(註 1)文化局撥款修建,目前已修建完成
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829 - https://goo.gl/4G9mEV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公告日期 2004/02/06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字第093001067-2號
所在地理區域 豐原區
文化資產所在地 豐原區萬順二街盡頭
創建年代 西元1939年
簡介 
  日明治35年(西元1902年)據公共埤圳管理規則之公佈,將葫蘆墩、八寶、王田三埤圳主權歸屬公有成立組合,亦為國內水利自治團體之啟端。後來為謀地區農田水利管理之統一,於西元1923年命併該三埤圳組,設立統一機構,命名豐原水利組合,至西元1939年改稱豐榮水利組合。
  豐榮水利之碑於昭和14年(1939年)設置,碑文記載葫蘆墩圳開設始末,為當時水利工程開發的歷史見證,碑體曾於921地震中毀損,由文化局進行修復完成。
所有權屬 臺中農田水利會
現況 豐榮水利之碑
特徵 日治時期之碑碣
構造 石砌
材料 青斗石


豐榮水利紀念碑
地址:萬順二街盡頭
開放時間:
如何到達:
創建年代:日昭和年間
創建年代(西元):1939
豐榮水利紀念碑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 https://goo.gl/SzKcBK
--------------------------
尋找豐原的水頭 ---- 葫蘆墩圳取水口
491未分類
他們說取水口就在萬順二街的盡頭,我轉入小巷,很快就發現這是條此路不通的死巷,而且難以廻轉,於是我只好再小心倒車出來,好在路旁有一間宮廟和廣場。我在廣場停好車,才發現這間萬順宮的另一頭就接到台3線大路。從萬順二路進來實在是蠢事一件。
我要找的是葫蘆墩圳的原始取水口,根據網路上的資料,它位在石岡埤頭的大甲溪畔。葫蘆墩圳是豐原(葫蘆墩)平原開墾的源頭。
18世紀初,漢人開始進入這片北台中的荒埔拓墾。潮州人張達京以醫術協助平埔族人而與當地人交好,他先後娶了六個平埔族社公主,因此也被喚作番仔駙馬,後來還被清政府任以通事的官職。
1732年大甲西社事件爆發,中部平埔族強力對抗清廷,張達京說服在大甲溪南岸的岸裡社協助清國鎮壓暴亂,因此更記大功一件。
張達京先在大甲溪南岸築下埤水圳,然後用10分之2的水權換取巴宰族的土地,接著他再擴大招募新墾戶湧入開發。1733年引進廖朝孔等六館業戶,開拓上埤水圳,巴宰族繼續割地換水,這次條件卻是12:2,平埔族僅得水資源之2/14。
一時看似互蒙其利的交易,卻讓巴宰族人持續流失土地,漢人不斷壯大。巴宰族人長時間下來被壓縮生存空間,100年後,只得與中部的其他平埔族一起逃離此地,遷往埔里而去。
我停好車,走入萬順二街巷底,沒有見到有任何水井或圳道,正納悶著,還好看見一位阿婆坐在戶外,就趨前借問。阿婆一開始沒聽得懂我說的什麼葫蘆墩圳取水口,後來忽然想通了似的說:「紀念碑嗎? 來,我帶你們走。」
然後她立刻起身,帶我們走進隔壁一間鐵皮違建的車庫,再從車庫後門穿出來,指著院子後面的一片菜園說:「菜園過去就是了。」
我們向她道謝,然後小心翼翼地踩過泥濘的園圃,發現菜園後頭就緊鄰大甲溪,溪畔高地上有一座紀念碑:豐榮水利之碑。昭和14年。
原來日治時代,日本人先將下埤圳、上埤圳,與19世紀初開發的下溪洲圳,買下收歸公有,合併稱為葫蘆墩圳,(後來又併入八寶圳王田圳)。1923開鑿引水道貫通其間,成立豐原水利組合,這是台灣各地水利組織的起始。1939年改名豐榮水利組合,並立下我眼前的這座紀念碑。
但是取水口呢?也該有個水道口或什麼吧?
我繞了兩圈,才發現紀念碑旁邊的陡坡好像有一條小路可以下探大甲溪,不過路口立了一個告示:危險 禁止進入。
這八成就是了,我越過告示牌,往下試探了一小段路,路基已經崩壞,又陡又滑,有一定的危險,不過我也在樹梢間隱約看到好像有一個廢棄的水泥築體在下方。於是我大膽攀下,緊握兩旁的樹枝灌木,半爬半滾地來到坡下。
果然,這裡有一座水泥的築體,像一口大井,直徑約五到十公尺,井中有輪旋樓梯往下,中間還有一條半公尺多的懸空走道,上面長滿青苔,不知已廢棄了多久?井高約三四層樓,下頭就是滾滾流過的大甲溪。從取水口往東看,還可以見到一公里開外的石岡大壩,和921地震過後河底露出的崢嶸岩床。
現在看到的這取水口,當然是日本人來台後重建的,不過在立下豐榮碑的1939
年,這裡就不再是葫蘆墩圳的取水口了,日本人同年在大甲溪更下游(舊山線鐵橋的南邊)新築了一個取水口。
1977石岡大壩建成後,這個日本時代的取水口也被棄置不用。一直到921大地震震垮了石岡壩後,日治時代的舊取水口才又敗部復活,成為臨時(及備用)的取水處。那個取水口在大甲溪鐵橋上就可以看見。而張達京的下埤和上埤取水口卻只剩下荒煙漫草。
300年過去,葫蘆墩圳依然運作,灌溉著豐原廣大的農田。我信步走過幾處水圳,想像巴宰族與張達京割水換地的約定。水總是最重要的,當兩個文明碰撞,她也是歷史波濤洶湧的第一手見證者
----------------------------------------------
漫步圳水間 印象葫蘆墩水岸之旅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30 16:25臺中好生活
【文/蔡金鼎;攝影/澄攝影】
舊名葫蘆墩的豐原,是台中縣市合併前的縣治所在,也是台中山線地區的重鎮。兩百多年前,來此拓墾的漢人開鑿葫蘆墩圳為良田灌溉,讓這裡變成富庶豐饒之地,而有「富春鄉」、「小蘇州」之美譽。隨著都市發展,葫蘆墩圳流經市區的部分因加蓋而隱沒,如今為了營造豐原成為「水岸花都」,未來這條都市藍帶可望重新貼近豐原人的生活。且讓我們沿著圳水漫步葫蘆墩,從另一個角度探索豐原。
豐原,古稱葫蘆墩(Haluton),位於大肚台地東麓與台中盆地北端之大甲溪沖積扇平原,可以想見數百年前一片沃野千里、花鹿成群的草原景觀。十八世紀初,葫蘆墩之名開始躍進歷史;1920年,日治時期改名「豐原郡」(Toyo-hara),下轄豐原街、內埔、神岡、大雅、潭子等四庄,二次戰後行政區域雖幾經變革,但「豐葦之原」的名稱──豐原一直為人所熟知。
墩腳綠園─印象豐原的序曲
葫蘆墩的名稱由來很多,其一與地理條件有關。相傳豐原因大甲溪漂砂而形成三處土墩,最大一處形似葫蘆,因而得名。大土墩現僅存墩腳一處,位於中正路277巷「大街尾福德祠」後方。1958年,政府將823金門砲戰撤退來台的四十戶居民安置於此;2014年,居民遷移後,該地以「墩腳綠園」重現葫蘆墩地理特色,並矗立「葫蘆墩遺址」的鐵雕立牌。原本位於豐原神社(今南陽國小址)的石狛犬與石燈籠,戰後被移到土地公廟前而原貌盡失,重新整理後,可作為歷史的見證,這是印象豐原的序曲。
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澆沃大台中地區的良田,也是豐原的母親之河。
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澆沃大台中地區的良田,也是豐原的母親之河。
走在熱鬧的街區,你可能很難想像,豐原曾是台灣的重要米倉,葫蘆墩米的名聲不僅遠播唐山,甚至在1953年以前,一直是日本天皇御用米來源之一,這都要拜一條穿越市區、目前被加蓋作為停車場的葫蘆墩圳所賜。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漫步圳水間,探索印象豐原的身世。
平埔族駙馬張達京率先鑿圳拓墾
開埤造圳建家園是台灣漢人拓墾故事的開端,而豐原的故事要從三百多年前,來自廣東潮州大埔的客家人張達京說起。
大街尾福德祠廟前的石狛犬,來自原豐原神社(現為南陽國小)。
大街尾福德祠廟前的石狛犬,來自原豐原神社(現為南陽國小)。
1711年,張達京(1690~1773年)隻身渡海來台,自鹿港上岸後輾轉從彰化來到台中盆地大甲溪畔,與居於溪北岸后里一帶的原住民岸裡舊社族人交好,第一代土官阿穆將女兒許配給他,前後共娶六房平埔族妻女,人稱「番仔駙馬」(注:本文以「番」、「番仔」指稱原住民族,為反應當時歷史背景,絕無貶抑或不敬之意)。1723年彰化設縣,台中盆地因官方勢力進入移民拓墾期。張達京與岸裡社第三代土官潘阿敦以「割地換水」(注:原住民提供土地以交換圳水)的方式合作,利用墾號「張振萬」、「六館業戶」糾眾鑿圳開墾,台中盆地頓成沃野良田。葫蘆墩圳湍湍水流緜延至今。
走訪張氏祖厝萬選居
當年張達京在中台灣富甲一方,拜訪張家後代族人興築的祖厝「萬選居」,仍可一窺張氏家族昔日的風華。
張家百年祖厝「萬選居」為三進四護龍的傳統客家建築。張氏族親(左起張志福、張助萱、...
張家百年祖厝「萬選居」為三進四護龍的傳統客家建築。張氏族親(左起張志福、張助萱、張光前、莊淑如)為訪客導覽建築與傳說。
位於翁社里豐年路149巷的萬選居建造於1873年,2003年被公告登錄為台中市歷史建築。萬選居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光前是張家十九世裔孫,他指出,張達京是張氏十一世祖,也是張家的開台祖,萬選居由十五世祖張萬春所興建,占地有兩千四百坪。
張光前介紹萬選居時提到,門聯棟對最具特色,主要出自先祖英雄事蹟的歷史典故。例如:大門對聯「萬選青錢文傳海內,千秋金鑑名震朝中」,前者「萬選青錢」語出《新唐書》,喻唐朝先祖張鷟文辭出眾,有如青錢般為人所愛;後者「千秋金鑑」相傳是另一位先祖唐相張九齡獻《千秋金鑑錄》為玄宗祝壽,詳述古今興亡之道傳為美談。
莊淑如是張家第二十世媳婦,也是葫蘆墩讀書會的發起人之一,人稱「阿如」的她總是笑臉迎人。她笑著說,小時候迷戀客家男人,本以為自己嫁的是閩南人,後來才知道自己是河洛客(指不會說客語的客家人)的媳婦,而且系出名門,從此一頭栽入葫蘆墩文史記錄的工作。
人家說萬選居是「三進四護龍」,她認為「圍屋」才能傳達其特色,強調「祖堂、神廳、人屋、畜欄」是客家文化空間傳統,她對交趾陶與彩繪的內容意涵如數家珍,從白菜貓象徵耄耋的長壽寓意,談到漁讀耕樵在創業與晚年兩幅彩繪的心境對比,再指著牆上的幾處凹痕,那是日治時期美軍轟炸的歷史見證。一座建築走過三個不同的政權,儘管人事已非,透過阿如的解說,歲月在建築留下的刻痕與文化內涵,全都鮮活了起來。
族親張助萱解說張氏族人的傳說時提到,相傳有一年重陽節,族親忙著以石磨製粿,遇到偷牛賊來襲,慌亂中一位族人被石磨壓死了,從此萬選居便取消重陽祭祖的習俗;還有耆老們津津樂道的精彩傳說,據說張氏族人後代曾因細故發生鄉里紛爭,當時彰化縣令為了斷案來到翁仔社,在門口看到御賜寶物後,隨即行三跪九叩之禮進門。
這些鄉里傳說不只是動人的故事,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頁。張達京之子張鳳華(十二世)曾參與平定林爽文之亂,乾隆皇帝親賜「蟒袍」,後人以「蟒袍公」稱之;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注:台灣清領時期三大民變之一,又稱為「萬生反」),張萬春(十五世)因率壯丁協助官兵平「戴亂」有功,「戴亂」平定後不久即鳩工興建萬選居。
翁仔社唱一曲台灣思想起
走訪萬選居一定要認識「翁仔社」的故事,「社」為平埔族聚落之稱,漢人的聚落則以「庄」為名。翁仔社為今翁子里與翁社里一帶,為十八世紀岸裡九社之一,後因粵籍漢人聚集而成庄,除了張姓族人的萬選居,這裡還有幾座客家祠堂坐落其間,包括吳興堂(尤姓)、河南堂(邱姓)、東海堂(徐姓)、樹德堂(連姓)等。
舊山線鐵橋下的葫蘆墩圳舊進水口,目前已經荒廢。
舊山線鐵橋下的葫蘆墩圳舊進水口,目前已經荒廢。
當地七十二歲的耆老邱先生說:「我聽老一輩講,以前翁仔社有四座大城門,前面有一條大河溝,是為了防止土匪來搶劫。這裡是窮庄,挑水、砍柴都要爬過蜈蚣崎,只能種種蔬菜、雜糧。如果有人要做媒,沒有女人願意嫁到庄裡來,生活很困苦,三餐只能吃番薯葉配蒜頭醬油。」
豪宅大院多興建在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市集裡,而翁仔社位於東勢山城與葫蘆墩市集之間、靠近石岡的山崙上,水圳未達、生活不便,為什麼先民還要選在這裡落腳呢?因為這裡不僅是漢番交界處,北方的朴仔口庄(今朴子里)更是原葫蘆墩圳與五福圳的取水口,先民為爭奪水源在萬定汴鬧出人命,太平時期需屯丁看管水源,亂世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翁仔社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台灣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水圳頭人命水
離開翁仔社,來到位於朴仔口(今朴子里)附近已荒廢的葫蘆墩圳舊進水口。葫蘆墩圳的進水口其實歷經多次變更,最早的取水口位於朴子籬口。
1732年,張達京與岸裡社平埔族人協助清廷平定大甲西社事件後,翌年獲准興建葫蘆墩圳上埤工程,由埤頭大甲溪南岸懸壁鑿穿約一公里長的地洞隧道,引大甲溪水進入上、下埤幹線,進水口就在今萬順宮後方(萬順二街尾),後來日人在此設立「豐榮水利碑」以資紀念。
位於豐圳公園內的張達京與潘敦仔雕像,記錄下漢人與平埔先祖「割地換水」,共同開發土...
位於豐圳公園內的張達京與潘敦仔雕像,記錄下漢人與平埔先祖「割地換水」,共同開發土地的歷史。
日治時期,考量原有地洞水路整修不易,因此將取水口改移至今舊山線鐵橋下,以石筍攔大甲溪水,改以明溝圳路,以便於管理維護。1939年豐榮水利組合(注:日治時期的農田水利會)成立,將取水口改為現代攔水鐵匣門設施。1977年石岡水壩完工後,葫蘆墩圳改由該處進水,但1999年921大地震時,石岡壩受損嚴重,花梁鋼橋下的舊進水口曾短暫修復應急使用,待石岡壩修復後又改回水壩取水。
沿著葫蘆墩圳南幹線渠道,順著角潭路一路往西南行,來到位於角潭路二段的「萬定汴」,在地人又稱其為「人命水」,「汴」是指圳水分流之處。在漢人移民入墾中台灣時期,水利建設改善了民生事業,卻也帶來爭水械鬥的衝突事件。清領時期,因上游東堡(今豐原一帶)農戶,常在旱季以草蓆阻斷水流,讓西堡(今清水、梧棲、沙鹿一帶)無水可用,1767年4月,西堡農民為此遠道而來興師問罪,在萬定汴與東堡農民發生武力衝突,造成西堡三人傷亡,驚動官方出面解決,因而設立「分爭水利示禁碑」,規定每年2月初二起,東堡應讓出十分之三的水給西堡農民使用,從此鄉人稱此三分水為「人命水」。
從此處可遠眺大甲溪舊山線鐵橋旖旎風光,遙想兩百多年前先民爭水喪命的往事,以古鑑今。可惜現在人們將之視為妨礙地方建設的元凶,急著將水圳埋在地底,以通人行車流。
在角潭附近,居民利用圳水洗衣,百年如昔。
在角潭附近,居民利用圳水洗衣,百年如昔。
軟埤仔溪──葫蘆墩公園
圳水沿著角潭路往下游走,在頂角潭第二水門分流軟埤圳後往西流。軟埤仔溪沒有經過市區,與人的關係顯然沒有那麼緊張,圳路所經之處有許多公園綠地。
2018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有三大展區,其中之一位於葫蘆墩公園及軟埤仔溪河岸,公園占地18公頃,正進行「水岸花都」生態景觀營造,市府採對生態影響最小的低衝擊工法施工,預計於2018年3月底完工,8月對外開放。再往下游走,靠近豐原大道八段有一處利用921震災捐獻餘款興建的「愛心紀念公園」,民眾在這裡拍蓮花、慢跑健身,好不愜意。
軟埤仔溪(下埤幹線)──豐圳公園
軟埤仔溪在文賢路新萬仁藥廠處分流下埤幹線往西南,南岸的圳寮路訴說著人們過去對水圳的依賴,必須日夜派人搭寮防守,過了圓環西路流經豐圳公園,潺潺水流、綠樹成蔭,形成一幅美麗的景像。漢人對台灣原住民土地的拓墾有武力征伐、合作開墾兩種模式,台中盆地的開發就屬於後者。不遠處豐圳公園內的張達京與潘敦仔兩座雕像,訴說的正是漢人與平埔先祖共同開發土地的故事。
公園附近有一條芳泉巷是台中老店林家芳泉醬油的起家厝,附近鄰居開玩笑說,用力吸氣彷彿都還可以聞到當年醬香撲鼻的氣味。
大鴛鴦汴的水上福德祠
繼續沿著本圳角潭路往下游走,有一座角潭福德祠矗立於圳路中央,地方人士稱為「水上福德祠」,福德祠後方老樹成蔭,幾位釣客優游垂竿好不自在。在角潭路二段93號對面還有一處洗衣場,社區民眾引圳水洗滌衣物,這樣的洗衣場在圳路上不止一處,有些是近幾年才興築,民眾自己搭建遮陽棚,三三兩兩閒話家常,形成一幅溫馨流傳百餘年的文化景觀。附近有幾處魚塭與釣場亦引圳水入池,在沒有進入市區以前,水圳處處充滿生機。大鴛鴦汴在此將圳路分為東、西汴兩條幹線,西汴幹線向西繼續漫流。
哭泣的東汴水
東汴幹線經圓環東路附近有一座水景橋,由鐮仔坑林姓族人獻金建造。
東汴幹線經圓環東路附近有一座水景橋,由鐮仔坑林姓族人獻金建造。
東汴幹線一路往南前往市區,從角潭路沿富春街南流經田心路出豐原市區,因貫穿豐原精華地帶,加以戰後市區人口稠密,圳路成為民眾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管道,導致圳路經常受阻。1970年時,豐原市公所協調台中農田水利會,將北起豐中路豐榮二橋、南至鐵路北側博愛街段加蓋,一方面防止民眾傾倒垃圾,再則滿足市區停車的需求,全長共1.8公里的圳路自此藏身地下,許多光臨廟東夜市的遊客都曾享受其便利性,卻未聞湍湍水流不見天日的哀嚎聲。
飲水思源頭
藏在地底的東汴幹線流經市區往南,過了博愛街,在雙龍路重見天日。往南至接近圓環東路附近有一座興建於1927年的「水景橋」,「水景」即水梘,指跨越河川的圳路設施,現在的橋面為水泥鋪面,但仍不減其古樸風貌。橋頭有一座古碑,刻滿鐮仔坑林姓族人獻金的記錄。
林姓族人在鐮仔坑經營菸草事業有成,其中以林慶連、林慶通昆仲最具代表性。鐮村進出豐原要跨越旱溪,每逢暴雨氾濫常造成居民進出不便,兩昆仲於1929年再集眾資完成另一座跨越旱溪的金谿橋,並立橋碑「思源碑」一座,現已列為市定古物。先民先賢為解決民生疾苦,以造橋鋪路流芳後世,值得後人感念。
過了圓環東路,沿著田心路二段南行,還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田心公園,東汴圳水轟轟隆隆往南向四張犁、北屯奔流而去,水圳的故事當然還沒有結束,「四張犁萬生反」(注:台灣清領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的戴潮春事件)就敗在這條圳路上。漫步水圳間,除了美麗的河岸景觀,其實歷史一直書寫在圳水上。
穿越時空的「豐原媽」
十九世紀是豐原經濟文化起飛的年代,從慈濟宮媽祖廟可以見證地方發展的過程。據載,1777年有一位僧人由唐山帶著觀音菩薩香火立「觀音亭」奉祀,一旁配祀「媽祖」香火。隨著移民日眾,廟埕漸成小市,1801年以後,慈濟宮媽祖廟取代觀音亭而為世人所熟知。廟宇不只是拜神祈福的所在,從沿革可知,早在十九世紀初,豐原就已是台中盆地重要聚落之一。
戰後慈濟宮修繕,在東側規劃攤販集中區,造就了廟東夜市人潮,鼎沸至今。
戰後慈濟宮修繕,在東側規劃攤販集中區,造就了廟東夜市人潮,鼎沸至今。
慈濟宮除了是豐原人的信仰中心,也是一座藝術殿堂,這些全仰仗日治期間(1911~1925年)負責修繕的總理張麗俊之用心。張麗俊(1868~1941年)晚號水竹居主人,是張達朝(張達京長兄)後裔,具深厚漢學素養,書法雕刻蒼勁有力,廟裡碑記聯對均出其手。當時他延攬一流匠師,包括交趾剪黏司傅廖伍(祖籍泉州安溪,後定居豐原,曾於1908年參與北港朝天宮改建泥塑工程)、彩繪作者劉沛(1884~1972年,出生本地石岡,祖籍潮州饒平,許多豪門大宅彩繪均由他完成)、石雕司傅辛阿救(1886~1928年,祖籍泉州惠安,1919年應王益順之邀來台參與艋舺龍山寺修繕而聞名)。這些先輩的作品現仍完好保存於廟殿角落,近年廟方積極推廣社會文化福利活動,成立導覽志工隊,接受團體預約解說服務。
除了建築特色,「豐原媽」的二十載建醮慶典也很值得一提。慈濟宮在日治時期修繕至1925年底始成,戰後(1945年)適值修繕完工(1925年)二十年,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仍依例舉辦三獻醮儀式,傳為轟動當時的盛事。只是好景不常,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廟埕廣場一度為國軍眷屬占用,設攤營生,環境日漸頹圯,地方人士再興修繕之議,歷時兩年於1965年竣工,適逢建醮又逾二十載,廟方再次舉行祈安三獻祭典,由每戶每丁出資4元協辦,報載當日全市花費千萬餘元。2004年年底,慈濟宮以二十年醮期為傳統,再次舉行三獻醮儀式,全豐原禁屠齋戒三日。雖歷經了數百年,地方信仰依舊虔誠如昔。
戰後修繕將廟宇東側規劃為攤販集中區,於是造就了廟東夜市人潮,鼎沸至今。從排骨酥麵、三角圓到肉圓都是饕客的最愛;中正路上各式糕餅、鹹蛋糕是在地最佳伴手禮。豐原一直是台中地區糕餅業的原鄉,這要從日治時代說起,神岡大夫第(社口林宅)主人林振芳(1832~1905年)嗜好甜食,常以漢餅招待往來賓客,1891年林家子孫在社口開設「崑派商店」製售雜貨與糕餅,1894年林家總鋪師林犁自立門戶創「犁記餅店」,至今仍為大眾喜愛。
帶路達人 蔡金鼎
台中知名文史工作者,父母是傳統市場的魚販,豬肉攤是童年睡午覺的床板。學術研究領域是文化資產與社會學,鍾情於社會邊緣議題,例如孝女白琴、原民(來台)老兵、傳統市場、檳榔產業、(非媽祖)民間信仰等,都是其關心的議題。
漫步圳水間 印象葫蘆墩水岸之旅 | 雜誌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u3Ghns


葫蘆墩圳,又稱貓霧捒圳,是臺灣清領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位於臺中市豐原區,包括上埤、下埤與下溪洲三個獨立水圳,是豐原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1],台灣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為清代以來臺中地區農業生產命脈,也是台中盆地河川的主要源頭[2]。
康熙年間漢人治臺,大陸移民漸至邊緣從事墾荒,由於開墾需要水源,在當時岸裡社(今神岡)並無水利灌溉設施,五穀難育[3]。1723年(雍正元年),下埤圳由岸裡社通事張達京採「割地換水」方式獨資興建,圳水八份歸私用,二份歸熟蕃灌溉,以漢八平埔二的比例分水[4][1]。
1733年(雍正十年),岸裡社第三代總土官潘敦仔欲鑿圳卻無資力,於是求助於張達京。張達京採「割地換水」方式合資興建[1][3]。所謂「割地換水」意即「地權換水權」之意,張達京與潘敦氏立下字據,洽請6館業戶共同訂立割地換水墾約,即潘敦氏願將祖先傳來之土地劃界分讓抵付鑿圳之工銀,而業戶張振萬氏(張達京假擬之人因身居官職不便用真名)願投私財興公開圳,將蕃有草埔地(今之臺中市神岡區、潭子區各少部分及大雅區、北屯區、西屯區、西區、北區等)業權,割讓6館業戶(張振萬、陳周文、秦登鑑、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開墾[3],而6館業戶出資開鑿埤圳,由朴子籬口(今之朴子口,今石岡水壩西南處一帶)築埤引大甲溪水供給灌溉[3]。其造成之圳及今豐原圳延長有四十餘里,出資六千六百兩大銀[4],該工程至1734年(雍正11年)竣工,此為上埤[3]。水圳完工後,漢田得水14分之12,蕃田得水14分之2比例分水[1]。
後來張達京又從閩粵招募來眾多的漢人佃農,耕種由巴宰族那裡取得的土地,他自己則每年向佃戶收取租穀。張達京藉由土地的收穫取得財富後,又進一步投資水圳事業,再用水權迫使巴宰族人釋出更多的土地,造成巴宰族族人大量流失土地,而後遷居內山[4]。
下溪洲圳則於1823年(道光3年)由陳天來等五人(稱「陳五協」)共同出資1,600兩銀興建,灌溉農田的面積200甲[1]。
清末,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主權悉歸阿罩霧林烈堂等八人之所有[3];台灣日治時期的1902年(明治35年),此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合併稱為葫蘆墩圳,成立公共埤圳組合,以日幣26,929.77圓收買歸公[3],同年並將葫蘆墩圳、八寶圳、王田圳三埤圳主權歸屬公有成立組合,亦為國內水利自治團體之啟端[5]。1923年(大正12年),日本人從樸仔籬口(今石岡大橋)引入大甲溪溪水,成為南幹線,並合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開鑿隧道接通舊圳路,1924年完工[1]。1923年命併該三埤圳組,設立統一機構,命名為「豐原水利組合」,1939年改稱「豐榮水利組合」,並設置「豐榮水利之碑」,碑文記載葫蘆墩圳開設始末,為當時水利工程開發的歷史見證[5]。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石岡水壩完工,將葫蘆墩圳的灌溉圳路重新調整,於食水嵙溪新建新的取水口,舊入水口功成身退,於2004年(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2],葫蘆墩圳改道經南幹渠道合八寶圳,由石岡壩統一引水。1999年921大地震後,石岡壩嚴重毀損,影響「南渠幹道」取水,葫蘆墩圳的取水口也塌陷,所以緊急修復舊進水口應急。
葫蘆墩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jNWcML
--------------------------------------------
豐榮水利碑吸睛 朴子社區添風采
【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
2018年2月12日 上午12:00
東豐自行車道是台中市知名的自行車道,每到假日遊客如織,甚至有不少國外觀光客慕名而來,不過,外地觀光客可能不清楚,自行車道行經豐原區朴子里的路段旁,就是葫蘆墩圳的舊取水口,上方還有歷史建築〔豐榮水利之碑〕。台中市議員張瀞分積極爭取台中市政府經費,重新整建從豐榮水利碑通往自行車道的巷道鋪面,並且請市府盡快彩繪朴子口自來水淨化廠外牆,加強劃設路口及路面指標,為朴子社區增添風采,也讓遊客能更方便走訪這處歷史建築及民風純樸的社區。
葫蘆墩圳是台中地區較早開發的水利埤圳之一,清朝時期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宰海族人簽訂「割地換水」的契約,並且組成六館業戶出資鑿埤圳、開墾土地,從朴子口引大甲溪水供農業灌溉,因為豐原的舊名叫葫蘆墩,因此被稱為葫蘆墩圳,接著陸續開闢上、下埤線,並且鑿地洞引水,但因為地洞水路不容易整修,後來改從鐵路縱貫線舊山線鐵橋下,設堰堤攔水引大甲溪水,日治時期將葫蘆墩圳、八寶圳及王田圳合併成豐原水利組合,日治昭和14年改名為〔豐榮水利之碑〕,並沿著大肚山增設二圳,灌溉上千甲地。
興建於日治昭和14年的葫蘆墩圳舊取水口就位在豐原區朴子里,上方平台原本設有豐榮水利之碑,但是在九二一大地震時震倒,當地居民原本想要原地扶正,後來經過多次社區會議,決定維持原狀,並且在一旁修建碑體完成。遊客從東豐自行車道朴子社區路段,轉入淨水廠旁的新鋪設完成的小巷子即可抵達,從萬順宮後方的小巷弄也可以進入,站在平台上可遠眺石岡水壩,往下看可以看到葫蘆墩圳的舊取水口,湍急的大甲溪水從921大地震震出的高低岩床中奔流而過,約300年前割地換水的契約造就了葫蘆墩圳,讓荒地變良田,如今依然灌溉著廣大的農田。
豐榮水利之碑位於萬順二街盡頭,朴子里萬順宮東北方約100公尺遠處,葫蘆墩圳舊入水口西側,清雍正元年(1723)岸裡通事張達京與岸裡社土官潘敦仔等議定割地換水,於樸仔籬口築埤引大甲溪水灌溉,創設貓霧拺圳(即葫蘆墩圳下埤圳),清雍正10年(1732)張達京、陳周文、秦登鑑、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等組成「六館業戶」,為擴充水源與潘敦仔等立約出資六千六百兩,在下埤圳取水口上游開築貓霧拺上埤(葫蘆墩圳上埤圳)。日本時代日政府為管控臺灣大小埤圳,日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頒訂「公共埤圳規則」,將具有公眾利益之埤圳指定為公共埤圳,不得私有,統由日官方監督管理,日明治35年(1902)據公共埤圳理規則,將葫蘆墩、八寶、王田等三埤圳之主權歸屬日官方,後為擴大對水利事業之管理範圍,日大正10年(1921)公布「臺灣水利組合令」,該令第一條明訂為灌溉排水或水害預防可設置水利組合,為謀臺中地區農田水利管理之統一,日大正13年(1924)合併葫蘆墩、八寶、王田等三埤圳,並設立「豐原水利組合」,灌溉範圍包括豐原、新社、神岡、潭子、北屯、南屯、太平、烏日、大肚等地區,日昭和14年(1939)改稱「豐榮水利組合」。六館業戶開鑿之葫蘆墩圳入水口以開盤岩壁而成,日本時代日人發現岩壁會造成水圳淤積導致疏圳不便,遂於日昭和年間進行取水口整修工事,以鋼筋混凝土構築制水門,本體建築於日昭和14年(1939)12月完成,並在取水口附近上方平臺立「豐榮水利之碑」以玆紀念。
創建年代    日昭和14年
西元年    1939年
興修記錄    民國88年921大地震造成碑體斷落,後曾進行修復。
--------------------
「豐榮水利之碑」由基座、碑座及方尖碑體等所構成,大理石材,基座為梯形狀,下底長約270cm、上底寬約190cm、高約100cm,基座主要由基本單位(長30cm、寬30cm、高30cm)形狀不等之大理石塊疊砌構成;基座上承2層碑座,上、下疊砌而成,下層碑座長215cm、寬215cm、高25cm,下層碑座主要以8塊石塊拼砌而成,上層碑座長147cm、寬147cm、高37cm,以2塊石塊拼砌,中央處留有長64cm、寬64cm、深14cm之碑體接口,作為結合碑體與碑座之榫孔。碑體為長方尖狀錐體,長236公分,碑身下方長、寬約66cm,上方頂尖下緣長、寬約為50cm,碑身修面上陰刻有文字。「豐榮水利之碑」碑身碑文內容如下:
正面:豐榮水利之碑
側面:題字 臺中州知事正五位勳四等 奧田達郎閣下
側面:昭和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豐榮水力組合長從六位勳六等甲木豐吉
建築相關其他事項    「豐榮水利之碑」背面碑身碑文:
臺中平野ハモト丘陵起伏森林鬱蒼タル草埔地ナリシガ清朝領有ト共ニ閩粵ノ民渡來シテ開拓ニ從ヒ又原住ノ岸裡社等番早ク歸化シ官ハ其ノ地ヲ劃シ民ノ浸佔ヲ禁ジ通事ヲ置キテ墾ニ向ハシム皇紀二千三百八十三年雍正元年通事張達京即チ業戶張振萬ハ岸裡社土官潘敦仔等ト割地換水ヲ約シ埤ヲ樸仔籬口ニ築キ大甲溪ノ水ヲ取リテ民番田ノ灌溉ニ充ッ是實ニ葫蘆墩圳ノ起源ナリ雍正十年張振萬、陳周文、秦登監、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ノ六業主ハ潘敦仔等ト約シ別ニ圳路ヲ設ケテ水利ノ擴充ヲ計リ其後皇紀二千四百四十年乾隆四十五年黃顯謨王田圳ヲ開キ更ニ皇紀二千四百八十四年道光四年蔡政元八寶圳ヲ創ム明治三十四年公共埤圳規則ノ制定ニ因リ葫蘆墩王田及八寶,三圳ハ各其ノ,認定ヲ受ヶ爾來銳意水路工作物等擴張改善ニ努メ灌溉範圍台中全平野ニ及ヒ良田萬頃葫蘆墩米ノ聲價台灣ニ冠タルニ至レリ大正十二年敘上ノ三圳ヲ合同シテ豐原水利組合ヲ設立シ昭和十四年豐榮ト改稱ス現在ノ灌溉面積實ニ一萬八千餘甲ニ達ス今茲水利埤建設ニ際シ沿革並先人功績ノ一端ヲ略敘スト云。


巴宰族祖地過新年 邀請張達京後代共舞牽田舞
神岡大社、埔里愛蘭、三義鯉魚潭地區巴宰族人跳牽田舞,慶祝平埔族新年。(記者張軒哲攝)
巴宰族祖地過新年 邀請張達京後代共舞牽田舞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CdOHO
2021/12/04 19:11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台中市神岡大社地區早期是平埔原住民巴宰族聚集地,300年前與豐原地區漢人因開墾爭地紛擾,恩怨多年,陸續遷移。神岡大社、埔里愛蘭、三義鯉魚潭地區巴宰族人今天在大社祖地,邀請張達京後裔親族聯合過年(傳統農曆11月15日),舉行感恩禮拜與巴宰傳統牽田舞與美食饗宴活動,場面熱鬧。
巴宰族後代潘新祺與張達京宗親會理事長張真強等人,去年10月在大社教會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大會上,兩大族群握手言和,今天再度攜手參加活動,在大社教會進行感恩禮拜,牽手跳牽田舞。
台中市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潘新祺說,今天舉辦李庥牧師福音傳入巴宰族群150周年感恩禮拜,邀請埔里與三義地區的巴宰族人回娘家過新年,品嘗月桃葉包的阿拉粿。
潘新祺說,希望藉由活動聯絡親族感情,訴說巴宰歷史、文化、語言、藝術等,讓後代子孫學習早期宣教士為了宣揚主耶穌基督的愛與犧牲奉獻的精神。
神岡大社、埔里愛蘭、三義鯉魚潭地區巴宰族人慶祝平埔族新年。(記者張軒哲攝)
巴宰族祖地過新年 邀請張達京後代共舞牽田舞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CdOHO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何來美專欄/巴宰族與客家 過年交流作客
客 觀點 by 客 觀點  2022 年 9 月 2 
何來美專欄/巴宰族與客家 過年交流作客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LeAxiJ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1897年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全台踏查,經現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哆囉嘓溪(景山溪)畔,有座群山圍繞的天然城廓,分上、下城,共27戶,132人,漢人稱它「番仔城」。家屋、衣著幾與漢人一樣,蕃人以蕃語交談,與漢人則講台灣話。這座「番仔城」即現鯉魚潭村巴宰族聚落。
1935年中部大地震震央在關刀山,上、下城幾被夷為平地,族人遷徙埔里,留下者移居山腳,即現住的「上山下」。舊山線鐵路從三義雙潭、勝興、龍騰到鯉魚潭形成區塊聚落,百餘年來客家與巴宰族早已水乳交融。
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副局長退休的潘大州,到他曾祖父潘定基(阿敦阿委)還任甲首,祖父潘阿四老生5女1男,有4女招贅,兒子潘定基任巡查捕,娶閩南籍產婆黃葉,生5女3男,次男即潘大州。潘大州從小聽長輩談原客故事,2004年退休後成立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投入巴宰文化的傳承與母語復育。
據潘大州調查,第二任通事潘敦仔與前任通事張達京1734年晉見雍正皇帝,歸順清廷,回台在神岡建了萬興宮,其子潘士萬也設神主牌祭祖,篤信道、佛。1761潘敦仔入墾鯉魚潭,建立番仔城;直到1871年馬雅各醫師、李庥牧師到鯉魚潭宣教,建了基督長老教會教堂,潘家從1873年起始改信基督教。
潘大州說,漢人未入墾前,台中盆地幾是族人土地,廣東大埔客家人張達京任總通事後,娶多位巴宰族妻,又廣招潮客入墾,使得族人土地大量流失。潘家原姓巴哈拉,1740年乾隆賜潘姓,有水有米又有田;客籍舉人吳子光辦私塾授徒,也加速族人漢化。
巴宰族人高壯,又是地主,生活條件優,女子招贅多,漢人也樂於入贅,潘大州姊夫李金尚也是。客家人長得瘦小,住山區謀生不易,易遭欺侮,致早年認巴宰族為義父者也多。
漢人過年農曆1月1日,巴宰族則是農曆11月15日。以前巴宰族過年,鄰近客家人來作客;到漢人過年時,換族人到客家庄作客。族人名菜是將生鮮魚蝦肉用鹽、酒及炒熟的米,醃製成『給』,如蝦虎給、螃蟹給;客家人則是封雞、封肉或四炆四炒。現族人過年已跟漢人同天,原客仍交流宴客,巴宰族大年初4先請,龍騰客庄則年19回請,交流仍然熱絡。
巴宰族人善於狩獵、捕魚及編製捕魚竹器,過年前幾天壯丁集結上山狩獵、涉溪捕魚,豐收凱歸時,婦女敲鑼跳「銅鑼舞」迎接。獵物、漁獲集中處理、醃製,到農曆11月15日天亮時,先在各家門口以「阿拉粿」祭祖,稱「送祖公」;接著敲鑼「走標」(類似馬拉松),到終點搶得頭旗者,當晚族人就到他家庭院「牽田」。
「牽田」時廣場升起火堆,族人手牽手跳舞,唱傳統「挨央」,女人圍內圍,男人圍外圍,後面堆滿豐富酒、肉食物,連續狂歡5畫夜。
潘大和著有《台灣開拓史上的功臣﹣巴宰族滄辛史》,他批評漢人割地換水、徵調台勇平太平天國之亂,加速族人土地與人口流失。85歲的潘大州也追隨大哥腳步,在縣府與台師大教授張素玢協助下,每年辦巴宰族文化活動,也保存上百件古文書供學界研究,他深知文化傳承與母語復育不易,但起碼要讓族人知道族群的歷史滄桑。
潘大州積極投入巴宰文化的傳承與母語復育,家裡設有巴宰族展覽室,內有上百件古文書。何來美攝
何來美專欄/巴宰族與客家 過年交流作客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LeAxiJ

潘敦仔-575x1024潘大州推廣巴宰文化-1024x575潘大州巴宰致詞374-718x1024


三分埔
早期所謂的「埔」是指未開發之荒埔地。三百年前的台灣,多數地區皆屬番社所在,雍正初年,廣東省大埔縣人張達京以「張振萬墾號」,向平埔族人承墾,耕墾岸裡社(神岡、大雅)一帶的荒埔地,並邀請六位志同道合的同鄉,組成「六館業戶」籌資開鑿水圳、築大埤,引進大甲溪水,以「割地換水,漢八番二」方式,取得平埔族人所擁有的大片土地。原住民生活空間受壓縮,土地被瓜分,生計困難,因此集體遷移到,適合他們謀生狩獵的山區。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康熙末年,賴姓家族就入墾中台灣。乾隆中葉,賴雲從(北屯「五美堂」開台始祖)偕同族人,渡海來台落腳中台灣(北屯三分埔),因墾荒有成,聞風前來的家族日漸增加,拓墾面積也逐漸擴大。乾隆末年,六館業戶之一的秦登鑑,返回廣東老家頤養天年,他所擁有的卅張犁「北屯」土地開墾權,逐漸讓渡給賴姓人家。 
當年以賴氏家族為首,劃分墾區而取名的「三分埔」,直到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管台灣,行政區域重新劃分,三分埔以當地的信仰中心「松竹寺」更名為「松竹里」。春去秋來、時代變遷,在文明的侵襲下,老住民口中的三分埔,逐漸被松竹里、松竹路等,官方的行政稱謂所取代。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三分埔的老地名逐漸式微,賴姓族人為追念先祖開荒墾地之辛勞與奉獻,發起紀念「三分埔開發史實」活動。一向熱心公益,曾經當選好人好事代表的賴氏子孫「賴明聰」,是這項活動發起人,經他的積極奔走,獲得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北屯扶輪社)大力支持。
2003民國92年,台中市北屯區昌平路與松竹路交叉口,豎起了一個比人體高大的巨石紀念碑,朱紅色的「三分埔」三個大字相當醒目,它宣告此地原始地名為三分埔,提醒新住民在享受現代化生活之餘,莫忘先民篳路藍縷、流血流汗的史跡,同時也讓大家瞭解家鄉的歷史,體認人與土地的依存關係,珍惜這片先人胼手胝足日以繼夜,開墾出來的的土地。【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3LmfAnD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張達京與潘敦仔/葫蘆墩圳-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