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官是古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官職。自三國魏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從有一品官員起,大多數朝代的一品大臣都是京官,清代地方最大的總督也只有正二品官銜。古代宰相雖是百官之首,但宰相的的品級卻不是最高的正一品!隨著古代皇權加強,一品官員也逐漸成為一種虛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ENUFng


林文察+林朝棟官拜二品頂戴+林祖密+林正亨 四代/宮保第/霧峰舊稱「阿罩霧」霧峰林家、板橋林家(無親屬關係)、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台灣五大家族。從人民主體觀點看待台灣真正的歷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6JKfY

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側邊,廊下的長腳牌上書寫「父子兄弟叔姪鄉賢」,所指的分別是崇和公、用錫公、用鑑公三位鄉賢祖+一般漢人家族只有祖先的神祇牌位,但新竹鄭家還有鄉賢祖的塑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ewR1N
-----------------------------------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王得祿(1770年1月19日-1842年2月7日),字百遒,號玉峯,一號慎齋,諡果毅。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人,清治時期著名將領,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朱濆、蔡牽等海盜勢力,並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協防澎湖。王得祿生前為官至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死後追封伯爵,並加太子太師銜,為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霧峰林家成員)。另外,王得祿墓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之一(另一處為笨港水仙宮)。
王得祿生於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770年1月19日)。先世世居江西南城麻姑山,曾祖父王奇生,於康熙年間入伍福建省,任水師鎮標右營千總,後隨軍參與平定朱一貴之變,而歿於臺灣鳳山縣(今高雄市左營區)獲得蔭官雲騎尉世襲,王奇生長子王舜慕後舉家遷居諸羅山溝尾莊。王舜慕長子為王必敬為太學(國子監)生員,生得四子,兄長為王得嘉為例貢生(秀才),王得祿為次子也在此出生成長,十五歲時入武學堂讀書。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王得祿年方十七歲,主動率眾五百人擔任聯絡官,前往臺灣府城求援,隔年正月王得祿參與五十九次戰鬥,柴大紀委任王得祿為把總(七品武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10月福康安領軍來臺,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屢次林爽文部隊來犯王得祿便出城應戰,之後再被柴大紀委任千總,福康安十一月並領軍攻打大里杙(戰場在今臺中市大里區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大里杙,林爽文事件平定後,王得祿獲得實缺用千總,並獲賞花翎五品頂戴,可謂年少得志。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兄長王得嘉過世數年,王得祿為了家計,請求閩浙總督安插官職,獲得閩浙督標右營千總職務,王得祿見到閩浙至山東沿海一帶海盜大肆作亂,主動棄陸軍,加入水師(當時海盜肆虐,多數軍人不願意從事水師),改調督標水師千總,隨後與李長庚將軍與金門鎮魏成消滅各處海盜。
仁宗嘉慶十一年(1806年)5月海盜蔡牽進攻於鹿耳門(今臺南市安平港),蔡牽當時自稱鎮海威武王,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進攻台灣,在此戰中王得祿大獲全勝擊沉十一艘賊船,擄獲十艘賊船,又奪得當時蔡牽的正大光明印。8月,嘉慶帝降旨:「王得祿著賞加總兵銜」,12月時升為福寧鎮(浙江、福建交界)總兵。隔年6月又被調為南澳鎮(福建、廣東交界)總兵
嘉慶十二年(1807年)7月,又打敗朱濆於大雞籠澳外(今基隆市和平島附近),8月與楊廷理破朱濆於蘇澳,朱濆本來想在蘇澳與羅東交界設立據點,還與西勢的漳州人及東、西勢的原住民拉攏,朱濆佔據東勢後,吳化、陳奠邦向官府頂報,王得祿與邱良功率領船隊進攻蘇澳港,朱濆慘敗後一路被追殺至滬尾(今淡水區),最後逃回閩粵沿海。
嘉慶十二年(1807年)12月,清朝為了預防朱濆與蔡牽合作,在黑水洋之役中時為浙江提督的李長庚為了戴罪立功,在兵船不足情況下,追剿蔡牽的座船,李長庚在船頭擊鼓,被蔡牽船上一名與李長庚同鄉的林阿小認出,敵兵紛紛砲轟,李長庚在戰鬥中被砲彈擊斃。
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王得祿接替李長庚,擔任浙江提督,專門防範蔡牽。6月,嘉慶見原本的福建水師張見陞因剿賊怠慢,改調王得祿擔任。
嘉慶十四年(1809年)8月,王得祿與邱良功在魚山外海與追剿蔡牽,蔡牽用大碇使邱良功的船無法動彈,王得祿則在後窮追猛打蔡牽將其擊沉,蔡牽命喪海底。王得祿因平亂有功,詔任福建水師提督(紫禁城詔令臺灣府頒贈建功牌坊,在今臺南公園內),並封二等子爵。同年元配范夫人逝世,為卜墓園於大仙寺初址。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7月,嘉慶帝過世,道光帝繼位,道光不像嘉慶一樣賞識王得祿,十一月時,將王得祿降為浙江提督,將王得祿部下總兵羅鳳山升為福建水師提督,以此對王得祿警示。
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4月,王得祿在海上保護漁船時,舊疾復發,右眼失明,向道光皇帝請假「休養」,道光皇帝並不留任,之後數年都過著半退隱的生活。道光八年(1828年)8月,王得祿銷假,攜長子王朝綱上朝晉見道光帝,道光降旨:「著回籍候旨補用」,並未獲得任用,王朝綱則分派到刑部學習。
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灣發生張丙事件,張丙自稱開國大元帥,各地響應以殺害貪官為名,王得祿在廈門招募丁勇,事件平定後道光皇帝只封加太子少保虛銜。
道光十八年(1838年)嘉義縣沈知自稱大元帥,殺害官兵,搶奪佳冬(台南後壁)糧倉,王得祿又率義勇,前往平亂,事定後道光皇帝追加太子太保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前年爆發中英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沿海因為已經沒有巨型海盜的出現,清朝水師也已經沒有像李長庚、邱良功等名將,並且多年沒有經歷水戰。水師將領都無人可繼,此時道光皇帝想到已經年已七十二歲的王得祿,更令年邁的王得祿駐澎湖,助臺灣道道員姚瑩協防英軍攻擊。
隔年二月七日,因為澎湖氣候海風大,舊疾復發,病逝於澎湖,追贈伯爵,諡果毅。
身世異說
在臺南白河地區,有說法認為王德祿其實原本是木屐寮吳姓佃農之子,後來過繼給王家[1]。木屐寮福顯宮供奉的土地公據說是王德祿向嘉慶皇帝請封才得以帶烏紗官帽[1]。
軼事
臺灣傳說記載:王得祿年少從軍時,擔任旗兵。一次官兵剿匪,因不敵而退卻,打算紮營,退時,由於王得祿身上護身的香火(一說親人特意為之縫紉的新鞋或衣物)掉落於前線,王得祿忘記自己手執軍旗,情急之下飛奔前線尋找,部隊以為官府決意反攻,一鼓作氣,遂大破敵軍。王得祿也因而得以晉升軍官。
另一個傳說是,仁宗嘉慶君為太子時,曾經微服出巡至台灣,王得祿、李勇擔任隨行護駕保鑣,李勇且在今日南投縣竹山鎮因天地會徒行刺嘉慶,李勇以身擋箭護君殉國。不過嘉慶君遊臺灣純粹是出於野史故事,並非史實。
影響
目前嘉義縣有太保市,便得名於王得祿(因王得祿官至太子太保)。


碑碣名稱    
王得祿墓碑
碑碣類別    墓碑
年代    中曆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
日曆     
西曆    1844
地點    國家    臺灣
城市    嘉義縣新港鄉
地名    嘉義縣新港鄉安和村 王得祿墓園
位置     
資料格式    數量    1
尺寸:縱;橫    162公分:170公分
材質    花崗岩
形式    額刻皇清、雙龍紋飾,左右拱以夔龍紋飾
碑碣原文
道光歲次甲辰花月吉旦
誥封一品夫人顯妣王門慈徽范夫人
誥授建威將軍晉加榮祿大夫歷任福建浙江提督二等子爵世襲贈伯爵太子太師賜諡果毅顯考王公塋
例封一品夫人繼妣王門肅馨陳夫人
孝男朝綱(朝)綸朝輔(朝)緯朝經(朝)紱朝斌(朝)文朝武暨杖期孫長英等仝謹立石
碑碣說明
王得祿,祖籍江西,今嘉義縣太保市人:生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十五歲入武庠,歷經清代乾、嘉年間的林爽文、朱濆、蔡牽等反清事件,皆因平亂有功,屢加軍功,官拜閩浙提督、封二等子爵。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加封太子太保銜,故當地以王得祿位居高津、復得爵位,乃以「太保」為地名,極具崇褒與紀念的意義。
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鴉片戰爭期間,王得祿駐防澎湖,是年十二月病逝於防次,享年七十二歲。至道光二十四年(西元一八四四年)營葬此地,墓園寬宏,寶城石柱雕飾麒麟、鳳凰、獅、象,又有二列石象生,依序為翁仲、石馬、石羊、石虎、備享一品官員的殊勞。墓碑中書「誥授建威將軍、晉加榮祿大夫,歷任福建浙江提督、二等子爵世襲,贈伯爵、太子太師,賜諡果毅,顯考王公塋」,得見王得祿一生輝煌的記錄。其旁兩側書其夫人范、陳二氏,得見夫婦合葬,鶼 情深。
王得祿墓列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肯定其歷史地位;近復加維修其墓園,以成為後人緬懷、景仰先賢與發思古幽情之地。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王得祿  嘉義縣太保市人
生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十五歲入武庠
清乾隆五十二年剿林爽文有功,以千總缺實用
清嘉慶十二年平定蔡牽之亂,推任浙江提督
獲嘉慶皇帝賜賞戴雙眼花翎
晚年更捐運米糧濟荒、修建諸羅(嘉義)城垣、捐建義倉
成為台灣的傳奇人物之一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
駐軍澎湖以防英軍來襲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二
清廷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保
是台灣在清朝時第一高官
後來以其出生地命名為「太保」
這就是嘉義縣太保市的由來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地籍重鑑定後屬六腳鄉)的王得祿墓園
佔地 一公頃 多,規模宏大,可見王得祿當時之非凡
墓碑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
寶城石柱雕有龍、鳳、獅、象等祥獸
墓埕前左右有青斗石雕翁仲與石獸(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
共八座對稱而立
文官溫文儒雅、武將英姿挺拔
是台灣唯一遵照「大清會典」規制建造的塋墓
墓園本身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
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民間傳說
王得祿自從葬於番婆庄(新港鄉安和村)後
此村庄即「雞不啼、狗不吠」
而墓園中石雕的翁仲、馬、羊、鳳、虎等每於午夜之後即四出覓食
損傷村民辛苦種植的五穀雜糧
翁仲還會調戲婦女,搞得人心惶惶
因此村民請來地理師破壞其風水
甚至搗毀石雕
最後在墓園前闢了一條道路
如此才恢復往日的平靜
一級古蹟--王得祿將軍墓 @ 品藏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UY6zD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一級古蹟-王得祿墓園

國家一級古蹟--王得祿墓園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王得祿墓園,佔地一公頃多,墓碑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寶城石柱雕有龍、鳳、獅、象等祥獸,墓埕前左右有青石雕翁仲與石獸共八座,對稱而立,文官溫文儒雅、武將英姿挺拔,民國七十二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王得祿字百遒,號玉峰,嘉義縣太保鄉人,生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五月二十一日,十五歲入武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剿林爽文有功,次年以千總缺實用;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平定蔡牽之亂,推任浙江提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英鴉片戰爭,駐軍澎湖以防英軍來襲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二。清廷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師且銜賜銀兩五百,受謚「果毅」。王得祿是台灣在清朝時,唯一一位官位顯赫的水師提督。

王得祿是清朝台灣第一高官,曾受皇帝封「太子太保」銜,這也就是嘉義縣治所在地名為「太保市」的由來。

有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到嘉義,想要一睹王得祿墓園樣貌,但因路標不清,很難找到墓園所在,這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尤其墓園距「嘉義故宮」預定地很近,希望深具歷史文化意義的王得祿墓園,能展現獨特的景觀意象,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


清代王得祿是一品大官,他的墓表現出高等級做法,墓碑有頂部的碑首、中間的碑身,底部按說有碑座,從遠方看整體,墓桌就相當於碑座。墓碑左右還有翅仔(或稱墓耳、墓肩),總共七片石材拼組成正面,稱為七合碑,這是最高等級的作法。另外還有三合碑、五合碑的作法。(6) Facebook https://bit.ly/3nLr9Hr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
王得祿將軍墓加入行程
最後異動時間:2017-11-09發布單位:企劃科
王得祿將軍墓_標題圖片
興建於道光24年(公元1844年),王得祿是臺灣史上的傳奇人物,清領時期臺灣人官位最高者,位居一品,他曾四度進京面聖,深受嘉慶皇帝賞識。王將軍對嘉義笨港地區的影響深遠,因此新港奉天宮、六興宮、大興宮、配天宮等嘉義重要古蹟廟宇,歷史起源皆和王將軍有關,而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武功高強的王將軍當然是隨行護駕的不二人選。
傳說如此,但真實的王得祿生平更令人驚嘆。王得祿的曾祖父隨軍隊來臺征討鴨母王朱一貴,戰死於鳳山,後代移居諸羅。乾隆35年(1770)王得祿出生,年少習武,乾隆52年(1787)從軍,征剿林爽文之變,屢建戰功。乾隆末年,中國東南沿海,海盜肆虐,當中的蔡牽危害最烈,其艦隊規模和火炮更勝於清政府水師,因此,王得祿自請改為水師,追剿海盜。嘉慶14年(1809)王得祿領閩、浙水師,與蔡牽戰於海峽,戰況激烈,王得祿最後以座艦撞斷敵船船舵,蔡牽於是沉船自殺,這是王得祿一生最大的功績。 道光2年(1822)王得祿因舊傷請辭,返鄉後善行義舉不斷,皇帝因此賜予「太子太保」的榮銜,這也是嘉義太保地名的由來。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清英鴉片戰爭隔年,王將軍以高齡駐防澎湖,病逝於軍營,享年72。道光皇帝追贈伯爵、「太子太師」頭銜,並賜500兩建墓。
---------------------------------
王得祿墓
   位在嘉義縣六腳鄉與新港鄉交界處的王得祿墓園,建於西元 1844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四年的歷史。此墓園於民國七十二年經內政部會同文建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一級古蹟。 王得祿,字百遒,號玉峰,為諸羅縣大鄉西堡溝尾莊今嘉義縣太保市人。生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十五歲入武庠。
   林爽文之亂,王得祿募勇隨總兵柴大紀收復諸羅,以功授千總。嘉慶初,改調水師。道光十二年壬辰,嘉義地區張丙為亂,全臺震驚。王得祿以國家安危豈容奸賊謀逆,乃召募義勇五百隨水師渡臺,助戰有功,加太子少保銜。十六年丙申(西元一八三六年)嘉義亂民沉知等糾眾劫掠,王得祿守城得,十八年加封太子太保 , 官從一品。
  道光二十一年鴉片戰爭期間駐妨澎湖 ,於十二月病逝澎湖,追贈伯爵,加晉太子太師銜,謚果毅。一生忠貞保國的情操,表現於遺訓之中:「此身雖歿,此心不灰,生未能懺逆夷,死當為厲擊賊。」
   王得祿墓採用傳統閩南型制,,墓的形式完全依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建成,是台灣地區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墓。基本配置以墓塚為中心,前置墓庭與墓埕。 墓碑後築有墓岸,兩側寶城石柱,依次立有石龍、石鳳、石獅、石象等,墓埕前方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各一,碑石及雕飾均為白色花崗石。其規模略遜於賜葬之定制,因墓址矗立於廣闊的平原上,故顯露出雄偉壯觀的氣勢,為臺灣清代的名墓之一。
建築特色
◆墓塚區﹕下方為深四、五公尺的墓穴 ,靈柩放置其中,表面在覆土,隆起如龜甲,又稱墓龜,其外圍常順坡築一道矮牆,,邊緣留設排水溝,,以防墓塚積水,具水土保持的功能。
◆墓庭區﹕這是指墓碑前方,由兩側墓手圍護而成的主要空間,主要配置有墓碑、肩石、墓手、供桌等。
◆墓碑: 墓碑以三塊石板合組而成,中央一塊上端弧形,碑楣雕刻二龍相向,中書「皇清」,其下正中勒:「誥授建威將軍晉加榮祿大夫歷任福建浙江提督二等子爵世襲贈伯爵太子太師賜謚果毅顯考王公」
◆肩石﹕位於墓碑兩側,主要作為鞏固墓碑之用,表面亦雕以繁複的花紋,,具藝術價值。
◆石供桌﹕椅石材雕成的固定供桌,為祭拜時放置祭品、香燭、鮮花之用。
◆墓手﹕即墓碑前兩側,,如街梯狀向外層層曲折伸出的矮牆,內小外大,成環抱狀,象徵餘蔭子孫,轉折處並立石柱,,柱頭以石刻的龍、鳳、獅、象等裝飾。墓手向兩邊伸展,兩側寶城石柱,依次立有石龍、石鳳、石獅、石象,除了石鳳的頭遭後人破壞,其餘石雕大致保持完整。
◆墓埕區﹕為墓庭前的開展區域,通常為泥土面,為官者可設立兩兩成對的石象生,石象生是用大塊石材雕成的人物或動物,除了表現墓主生前的顯赫外,也有護衛之義,清代文明規定,石象生配置的對數及形式,按官職而有所分別,不可隨便僭越。
  墓埕前方、左右各有一列形式對稱的石人、石獸,包括溫文儒雅的文官、挺拔威武的武將、及立馬、臥羊、石虎各二,八座石雕的造型及雕刻手法各異其趣, 這些石雕,雖雕法古拙,不過型態卻是栩栩如生, 是台灣地區現存清代石雕的佼佼品。
    
鄉野傳說
   早期鄉野傳聞,此些石獸會在夜間出來嬉戲,不小心會破壞田間作物,招致鄉人怨言,所以其中幾尊石獸便不翼而飛,其中羊是人工再造,而虎腳乃再修補而上。此墓乃王得祿九房子孫王國柱捐地而興建完成,但因無人看管,墓園鈤益荒蕪,被評為一級古墓之後,由嘉義縣政府重新整理,才逐漸恢復舊日樣貌。
----------------------------------
王得祿(1770年1月19日-1841年12月28日),字百遒,號玉峰,台灣諸羅縣人,清治時期著名將領,能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朱濆、蔡牽等海盜勢力,並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協防澎湖。 
十五歲即入武庠習武,十七歲加入軍旅,平林爽文之亂,剿平海盜蔡牽、朱濆及其餘黨,鴉片戰爭時,駐守澎湖,積勞病逝於軍營。王得祿一生戰功彪炳,故累獲陞官及恩卹,官至水師提督,是清代台灣人官位最高者,民間素稱「王大人」;逝世後所得到的封典更是顯赫,可從雋刻於墓碑上的碑銘見知 。 
王得祿先人原居於江西,其曾祖父因隨軍平定朱一貴事件而病逝於鳳山(今高雄縣),於是舉家遷居諸羅溝尾莊(今嘉義縣太保市),王得祿也在此出生成長。據說王得祿從軍後,擔任掌旗官,有一次軍隊打敗仗,嫂嫂為他親手縫製的鞋子掉了,他就不顧危險回頭尋找,軍隊看到軍旗回頭,以為援軍抵達,士氣大振,於是反敗為勝,立下頭功,從此平步青雲。 
台灣野史載說:清嘉慶皇帝在太子時,曾經微服出巡至台灣,王得祿,李勇擔任隨行護駕保鑣(李勇且在南投縣竹山因天地會徒行刺嘉慶,李勇以身擋箭護嘉慶君,忠烈殉國)。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王得祿前往府城(今台南市)求援,之後成功募得義勇500人協助清軍作戰。隔年,福康安領軍來台,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並領軍攻打大里杙(戰場在今台中縣大里市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該堡壘。 
而正史中記載: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王得祿前往府城(今台南市)求援,之後成功募得義勇500人協助清軍作戰。隔年,福康安領軍來台,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並領軍攻打大里杙(戰場在今台中縣大里市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該堡壘。此役之後王得祿受當時的太子嘉慶賞識推薦於乾隆,於1788年或乾隆封為八府巡府並加贈金書鐵卷-代天巡狩(由於清朝開國以來並無所謂的尚方寶劍,金書鐵卷的功用等同所謂的尚方寶劍)由於乾隆晚年並不理會政事,政務大都交由嘉慶處理,所以在嘉慶的建議下來到台灣,嘉慶並贈與太子之印,並囑咐金書鐵卷如無必要盡量不要使用,這也意味著是要王得祿知道他是代替嘉慶前往台灣!也因此王得祿在台灣行走時遇到困難棘手問題時,大都靠著嘉慶的太子之印就能迎刃而解,也因此有了嘉慶遊台灣的故事! 
嘉慶十一年(1806年)王得祿大戰蔡牽,蔡牽是1630年代鄭芝龍之後東海洋面勢力最大、擁海盜數萬、戰艦千艘的大海盜於鹿耳門(1661年鄭成功自此登陸台灣,今台南市安平外海)。1807年7月又敗朱濆於大雞籠澳外,9月與楊廷理再破朱濆於蘇澳。1809年8月再追蔡牽,蔡牽自盡(台灣諺語:蔡牽造炮炸自己)。王得祿因平亂有功,詔任福建水師提督(紫禁城詔令頒贈建功牌坊,在今台南市立公園內)、浙江提督,並封二等子爵。道光18年(1838年)加太子太保銜。1840年時回台助台灣道姚瑩協防英軍。1841年年底病逝,追贈伯爵,諡果毅。 
---------------------------------------
一級古蹟-王得祿墓園
 國家一級古蹟--王得祿墓園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王得祿墓園,佔地一公頃多,墓碑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寶城石柱雕有龍、鳳、獅、象等祥獸,墓埕前左右有青石雕翁仲與石獸共八座,對稱而立,文官溫文儒雅、武將英姿挺拔,民國七十二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王得祿字百遒,號玉峰,嘉義縣太保鄉人,生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五月二十一日,十五歲入武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剿林爽文有功,次年以千總缺實用;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平定蔡牽之亂,推任浙江提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英鴉片戰爭,駐軍澎湖以防英軍來襲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二。清廷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師且銜賜銀兩五百,受謚「果毅」。王得祿是台灣在清朝時,唯一一位官位顯赫的水師提督。
王得祿是清朝台灣第一高官,曾受皇帝封「太子太保」銜,這也就是嘉義縣治所在地名為「太保市」的由來。
有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到嘉義,想要一睹王得祿墓園樣貌,但因路標不清,很難找到墓園所在,這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尤其墓園距「嘉義故宮」預定地很近,希望深具歷史文化意義的王得祿墓園,能展現獨特的景觀意象,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
地點: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
一級古蹟-王得祿墓園 - https://goo.gl/RJvFp
寶城石柱雕有龍、鳳、獅、象等祥獸,墓埕前左右有青石雕翁仲與
石獸共八座,對稱而立,文官溫文儒雅、武將英姿挺拔。
民間傳說,王得祿自從葬於番婆庄後,此村庄即「雞不啼、狗不吠」,而墓園中石雕
的翁仲、馬、羊、鳳、虎等每於午夜之後,即四出覓食,損傷村民辛苦種植的五穀雜
糧,翁仲還會調戲婦女,搞得人心惶惶。因此,村民請來地理師破壞其風水,甚至搗
毀石雕,最後在墓園前闢了一條道路,如此才恢復往日的平靜。
墓前石人--翁仲
王得祿墓園,面積一點九二公頃,是道光二十一年依禮部則例賜葬,而這也是台灣唯一
遵照「大清會典」規制建造的塋墓,墓園本身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
依據「大清會典」規制,一品官員的墓制為:塋圍牆七十庹,塋地九十步,墳高一丈六
尺,石獸並六(也就是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另有翁仲與石望柱各一對,都是由
青斗石雕刻而成,造型典雅,栩栩如生。
王得祿墓園前的墓埕,是用三合土所做成的「夯土平台」,所謂的三合土是指用糯米、
紅糖、灰與沙,經過攪拌後,以拍打方式,將土拍硬、拍平,如此墓埕可以滲水,而表
面可以保持乾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建築手法。


一是當朝一品,二是二甲進士,三是三元及第,四是四品京堂,五是五子登科,六是六國封相,七是七子在朝,八是八婿做官,九是九門提督,十是十全富貴。



"九門提督" 清朝最關鍵的職位
華夏經緯網   2010-07-02 14:43:50       
字號:小 大
    清代,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機構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京師內城共有城門九座,分別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城、西直、德勝、安定)。九門提督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即“巡捕營”),所部的具體任務是分泛駐守(“泛”指基層的軍隊編制)、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步軍統領創設于清初,後經歷了數次變遷。原來只統轄八旗的步兵營,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官銜全稱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十二年(1734),在宣武門內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後遷至北城帽兒衚同,又稱“北衙門”(同為負責審案的刑部因設在南城稱“南衙門”)。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故該衙門的主官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九門提督負責京師的警衛、治安,初為正二品,嘉慶四年(1799)改為從一品。其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
    從機構、人員、職掌看,步軍統領衙門除衙門本部外,還下設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內外城十六門管理機構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門。
    步軍統領之下,設有左、右翼總兵各一人與步軍統領同堂辦公;八旗步兵營則設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八旗步兵營主要駐守內城。
    巡捕五營分佈于外城和四郊。中營駐紮于圓明園一帶,由副將(從二品,隸屬於總兵)一員帶領,下分五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南營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轄六汛;北營分防北郊,左營分防東郊,右營分防西郊,以上三營均各轄四汛。巡捕五營總計二十三汛。南、北、左、右四營設參將一人,遊擊一人。嘉慶四年,又添設左、右翼總兵各一人,左翼總兵節制南營、左營,右翼總兵統轄北營、右曹,順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瓊島)設置信炮五位,若京城發生暴亂、敵情、火災、爆炸,則憑金牌“奉旨發炮”;內九門也各設信炮五位。白塔發炮,則九門信炮齊鳴。京城駐防官兵聞炮聲後,立即分區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統移交步軍統領衙門。京師有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內外各城門均派官兵駐守,負責門禁。順治初年,守門軍官稱門千總。康熙十三年(1674),又設城門尉、城門校。乾隆十九年(1754),城門尉改名城門領(正四品),城門校改名城門吏(正七品)。內城九門,每門設城門領二人,城門吏二人,門千總二人。外城七門,每門設城門領一人,城門吏一人,門千總二人。
--------------------------------
    正是由於步軍統領衙門所承擔的任務關係著清朝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可以說,九門提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職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影響到皇帝的廢立。唯其如此,九門提督在清代歷次宮廷爭權鬥爭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清朝最高統治者對九門提督的人選極為重視,非滿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擔任此職。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皇子間展開了激烈的儲位之爭。皇太子兩立兩廢,爭儲鬥爭錯綜複雜。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淩晨三點至五點),急召諸王子及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隆科多至暢春園病榻前,諭令以皇四子胤稹(y岥n zhēn 即位後為雍正皇帝)即位。時胤稹正奉命去齋所致齋,準備代皇帝主持十五目的南郊大祀。當他聞訊趕到暢春園時,已是巳刻(上午九點至十一點)。戌刻(晚上七點到九點),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稹的舅父)立即進言,讓胤稹“先定大事”(即帝位),再辦喪儀。為防止發生變故,時任步軍統領的隆科多立命鐵騎四齣,自十四日至十九日關閉京師九門,全城實行戒嚴,直至二十日胤稹正式即皇帝位,步軍統領衙門才解除了京師戒嚴。
    過了139年後,清朝的統治早已進入衰世,內憂外患紛至遝來。一方面,國內農民起義烽火連天,太平天國起義席捲了東南半壁;另一方面,英法聯軍攻陷天津,逼近北京,咸豐帝的六弟恭親王奕新被授予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留京負責與英法侵略軍議和。議和期間,奕新的主要得力助手就是時任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的文祥。文祥還兼署步軍統領,被委以辦理城防、維持秩序的重任。但當時的權力中心位於被稱為“行在”的熱河(今河北承德),一切政令都由實際操控大權的肅順等人發出。不久,步軍統領一職就落到了肅順集團的核心人物——鄭親王端華(肅順之同父異母兄長)的身上。
"九門提督" 清朝最關鍵的職位
華夏經緯網   2010-07-02 14:43:50       
字號:小 大
    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受遺命輔政。當時肅順集團與兩宮皇太后(主要是慈禧太后並聯合恭親王奕祈)圍繞“讚襄政務”還是“垂簾聽政”,展開了激烈鬥爭。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中,“步軍統領”一職顯然又是勢在必爭的關鍵職位。由於誰也不能佔據絕對優勢,雙方只能達成暫時妥協:九月初四日(10月7日),端華讓出步軍統領一職,改由留守京師的瑞常(曾于成豐八年以理藩院尚書署步軍統領)擔任,而端華則“暫署行在步軍統領”,仍統率熱河行宮的禁軍。經過第一階段的較量後,慈禧太后和奕新決定回到北京後再發動政變。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熱河行宮完全在肅川頁集團的掌控下,而新任的步軍統領瑞常則是由奕新、文祥舉薦的,這意味著京師的警衛大權回到了慈禧太后、奕新集團的掌控中。果然,在回鑾後的第二天,兩宮與恭親王便聯手扳倒了以肅順為核心的輔政大臣。
    慈禧太后一生中發動過兩次政變,一次是上文講到的“辛酉政變”,即聯合恭親王奕新一舉推翻八大臣輔政體制;第二次則是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發動的鎮壓維新派的“戊戌政變”。這兩次政變都借助了由九門提督統率的禁軍。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經慈禧太后同意頒布了“明定國是”詔,維新變法正式開始。但是,維新變法的措施觸動了守舊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后隨即加快了政變的部署。其親信榮祿早在光緒元年(1875)就兼任步軍統領,二十年(1894)再授步軍統領,並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至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1898年6月15日),榮祿署直隸總督,幾天后又拜文淵閣大學士,節制北洋各軍。慈禧太后又命刑部尚書崇禮接過步軍統領的職務,指揮京師禁軍,命懷塔布管理圓明園護軍,派剛毅管理健銳營(常駐香山)。經過這番佈置,慈禧太后已將京畿地區以及京師內外、宮禁要地的軍隊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特別是新任九門提督崇禮素為慈禧太后賞識,是反對維新變法的清廷元老,他所指揮的京城禁衛軍成了直接鎮壓維新派的劊子手。
    八月初六(9月21日),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不經過軍機處,直接給刑部尚書兼步軍統領崇禮下達密旨,今鎖拿康有為。時康有為已離京南下。八月初八(9月23日),逮捕了楊銳、劉光第、譚嗣同,初九又逮捕林旭。同一天,慈禧太后向步軍統領衙門發出“上諭”:“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均著先行革職,交步軍統領衙門拿解刑部審訊。”也就是由步軍統領衙門捕人,交刑部收監審問。在政變過程中,步軍統領是鎮壓維新派的直接執行者。(楊東梁)
    作者簡介
    楊東梁,1942年生,湖南嶽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著有專著10部(部分合著),發表學術論文、文章百餘篇。
九門提督是多大官?
2017-02-20 由 天地通鑑 發表于歷史
清代,九門提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職位,其掌管的步軍統領衙門所承擔的任務關係著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影響到皇帝的廢立。唯其如此,九門提督在清代歷次宮廷爭權鬥爭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非滿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擔任此職。
清代,京師內城共有城門9座,分別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城、西直、德勝、安定。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機構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相當於當今中辦主任兼任衛戍區司令)
統領步軍位高權重
步軍統領創設於清初,後經歷了數次變遷。原來只統轄八旗的步兵營,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官銜全稱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九門提督負責京師的警衛、治安,為正二品,主管領導多由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兼任,所以九門提督位分之高可以窺其一斑。索尼、鰲拜、索額圖、隆科多、和珅均擔任過辭職。
就像當今栗子主任,從貴州一把手擢升為局委,接管中辦一樣。
九門提督影響政局
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皇子間展開了激烈的儲位之爭。皇太子兩立兩廢,爭儲鬥爭錯綜複雜。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凌晨3點至5點),急召諸王子及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隆科多至暢春園病榻前,諭令以皇四子胤禛即位。時胤禛正奉命去齋所致齋,準備代皇帝主持十五日的南郊大祀。當他聞訊趕到暢春園時,已是巳刻(上午9點至11點)。戌刻(晚上7點到9點)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禛的舅父)立即進言,讓胤禛「先定大事」,再辦喪儀。為防止發生變故,時任步軍統領的隆科多立命鐵騎四出,自十四日至十九日關閉京師九門,全城實行戒嚴,直至二十日胤禛正式即皇帝位,步軍統領衙門才解除了京師戒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qy22opo.html


台南 誥授朝議大夫 吳馨圃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台南 誥授朝議大夫 吳馨圃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林爽文順天政權的「一品柱國夫人」──金娘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順天政權的「一品柱國夫人」──金娘 | 方格子 https://bit.ly/3uAbv3R
聽到林爽文事件,很多人都會直接地想到「林爽文」、「天地會」等關鍵詞彙。殊不知,在歷史上的林爽文陣營(臺灣天地會)裡有位重要的「軍師」。而且這位軍事人家可是女森喔,是一位「女軍師」,只是有關她的紀錄非常少,只能從清代臺灣有限的史籍──《臺案彙錄甲集》、《欽定平定臺灣紀略》、《鳳山縣采訪冊》找尋,在這些資料都是以「下淡水番婦」、「仙姑」等辭彙來描繪。這位傳奇人物,名叫金娘。那麼,她究竟是誰呢?
that wanaka tree
番社抗清烈女、一品柱國夫人金娘畫像(資料出處:李太豐;繪製:2017. 5.)
從平凡走入非凡
金娘,生於清乾隆12年(1747)的大木連社(上淡水社,今屏東縣萬丹鄉),(對大木博士的那個大木),她是馬卡道原住民,為家中獨女。成年時,父母為她選一位漢人翁婿──洪標。金娘原先以為會與丈夫過著平凡的日子,安度晚年。但事與願違,清乾隆44年(1779),大木連社內可能有瘟疫流行或其他原因,父母與丈夫洪標可能在此時因病別世。無依無靠下,可能使金娘尋求族內的尪姨(女巫)賓那幫助。[1] 在賓娜照顧下,金娘身體狀況恢復很快。康復後,金娘跪在賓那前,表示自己無家可歸,希望賓娜收她做徒弟,學習醫術救治更多人。知道金娘遭遇後,賓那便收她為徒,並將畢生所學傳授金娘。
與賓那學習巫術與醫術的同時,金娘結識了曉通方術的漢人──林乞。交談過程中,林乞覺得金娘是可造之材,於是將自己所會的道術編輯成冊並交付金娘,告訴她:「這是一本請神治病的經傳,要善加利用。」[2] 說完後,金娘收下林乞給予的堪輿書冊,便照書中教導,努力學習道術,終學會漢人請神、畫符及治病之法。此後金娘運用所學幫助許多族人,使其在屏東平原一帶獲得相當聲望,同時名聲傳遍鳳山縣漢人聚落,許多人慕名而來,希望能請她治病、祭改。
that wanaka tree
平埔母親和小孩,原作由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1871 年攝於木柵(現高雄內門),雖然還有100年的差距,但可以從畫面中遙想金娘的裝扮。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清乾隆45年(1780),時年21歲的福建省仙遊縣人林紅因父母雙亡,為另謀發展,別離妻陳氏後到臺灣謀求生路。因聽聞金娘的名聲,而向她請求收自己為徒。金娘收他為徒,每逢開壇作法時,林紅都會負責擊鼓(各位有沒有想到終極三國的畫面呢)。也因長期的相處,清乾隆51年(1786),金娘與林紅間產生情愫,並結為親密伴侶。[3]
   [1]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頁266。
  [2]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6。
  [3]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7。
轉變的契機:加入抗清陣營
清乾隆52年(1787)正月,有位特別的病患父子到來,徹底改變金娘的後半生。根據金娘回憶:「今年正月內,有林爽文的大元帥莊大田因他兒子患病,請我去畫符醫治,就叫我在打狗港祭神保佑他們出陣,又替他們醫好了幾個同夥的人,莊大田封我為女軍師……。」[1]
當時請金娘醫治兒子的正是清乾隆51年(1786)11月與林爽文舉事的南路大元帥莊大田,由於金娘醫治好莊大田的兒子及反清人士,再加上金娘也為反清陣營在打狗港(今高雄港)舉辦法會,為他們出陣祈福。莊大田也因金娘為其的貢獻,而任命其為軍師。[2]
清乾隆52年(1787)三月初,莊大田之子──莊天位想要攻打鳳山縣城,於是請示軍師金娘。隨後,金娘立即佈陣,手持寶劍揮舞,口裡唸唸有詞,接著又畫符請神,提振莊天位與天地會成員們的士氣。當金娘作完法後,天地會軍隊很順利地佔領鳳山城,會眾均認為是金娘的功勞,而推崇其為「仙姑」。金娘協助攻破鳳山一事,很快地傳入天地會大盟主林爽文耳中,林爽文認為金娘有功於天地會,於是在4月20日封其為「一品柱國夫人」。
對此,金娘當下十分疑惑與訝異,因為她認為,自己並未加入天地會,也不是什麼核心成員,更沒見過林爽文本人,怎會給予如此大的殊榮。但就情勢,擔任軍師的金娘確實有受封的資格,可能是基於她手下直接統領的士兵共有一萬餘人。[3]
即使林爽文未曾與金娘見過面,由於其強大的號召力,若其落入清軍之手,甚至轉向清朝,對天地會的起事十分不利。故林爽文透過金娘的作戰功績為由,給予使其以「一品柱國夫人」之銜贈予金娘,以鞏固與金娘之間的關係。
遂後,莊大田軍攻臺灣府城莊大田命將領莊錫舍、許尚分別攻打府城大南門、小北門與大北門,而金娘則隨莊大田一同攻打大東門與小東門。[4] 過程中,莊錫舍與莊大田間起衝突,再加上莊錫舍的弟弟──莊達德不斷地向兄長勸降。在莊錫舍在攻打大南門同時,其暗中透過臺灣道差役莊子才,將歸順信交付給臺灣兵備道永福。永福知道消息後,便將莊子才交由臺灣同知楊廷理審訊,經確認後,清軍便安排莊錫舍歸降事宜。隔日,閩浙總督常青接受莊錫舍投誠,莊錫舍自願「立功贖罪」,與昔日天地會同胞正式決裂成仇。[5]
清乾隆52年(1787)5月,常青領軍攻下莊大田根據地──南潭庄(今臺南市歸仁區),過程中,莊錫舍哄騙金娘,之後將其擒獲,並獻給常青。常青對此感到歡喜,便在6月19日褒獎莊錫舍,並向乾隆皇帝請賞,授他官銜「藍翎」。同年8月,林爽文事件落幕,金娘、林紅等人同天地會盟主──林爽文被押解至北京拷問,之後於眾人面前凌遲處死,結束她壯烈的一生。[6]
  [1]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6-267。
  [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45。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台紀事本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35。
  [3]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7-269。
  [4]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376。
  [5]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頁377。
  [6]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頁377。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74。
從金娘的一生反思今時
有關金娘的文字紀錄,在她歸天以前,透過清朝官員之筆,雖然真實性仍待商榷,但這是她留下人生最後的口述紀錄,以讓後人追尋她的史事。其實從整個金娘的故事來看,我們可以思考兩個問題。首要是,清代臺灣雖然是以儒家傳統思維為主體,也就是強調男性地位的重要性。但平埔族仍維持母系社會的傳統,維繫在女性領導者的權威之下;而且,莊大田、林爽文為首的天地會群體,為了抵抗清帝國統治,可能是出自合作與拉攏關係而提高金娘在抗清陣營內的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臺灣人的確在此事件「打破」傳統重男輕女的框架。
that wanaka tree
傳統上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概念深植人心。資料來源:網路
再來是,平埔族人在清代為何要參與抗清陣營,不可能是像漢人一樣為了「反清復明」。很有可能的是,趁漢人內亂之際,奪回原本屬於平埔族人的土地。因為從清乾隆30年代(1765)以來,為了防止高山原住民與漢人聚落衝突,清廷在番界設置隘勇線,並調遣平埔族去協防,可能因此使原鄉故地閒置,而被漢人侵占。金娘願意率領下淡水平埔大軍支援天地會抗清,很可能是想趁機奪回原屬自己的土地,同時重振平埔族的勢力。透過強大的武力,讓漢人明白自己才也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以女性與平埔族等弱勢身分崛起的金娘,在清代臺灣是一則不可思議的奇蹟。時至今日,臺灣人雖然透過民主程序選出第一個女總統了,但是在族群議題上仍忽略了其他族群的微小聲音。尤其是平埔族人的正名運動,雖然幾十年來的努力逐漸有起色,但族人的身分仍未獲得中央政府與廣大群眾的認可與認識。金娘的故事在這裡也向我們反映出,平埔族曾在清代因被大環境壓迫而努力抗爭過,除了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影響力外,更是要爭取回原先屬於自己的東西。如今多數尚未被證明的平埔族群,他們所要爭取的無非是重建(或還原)自身的歷史,以及讓眾人知道他們的身分、文化與族名,像是比較有名的西拉雅、馬卡道、道卡斯、嘎哈巫等等。
that wanaka tree
2015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出自製大戲,便是以金娘為雛型。資料來源:屏東文化處
聽完了今天的故事,我們有幾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
1. 人的一生會面臨許多際遇與選擇,反思過去回顧當下,是歷經了那些事造就今天的自己呢?
2. 在父權色彩較重的天地會陣營內,作為女人的金娘在當時為何能獲得「軍師」與「一品柱國夫人」的重要地位呢?
3. 臺灣是一個族群多元社會,其中在種族方面,平埔族正在面臨「文化滅亡」的威脅,也因此有了今日「平埔正名運動」。那麼,文化認同與傳承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或是造訪我們的頻道「我的學習筆記」,看看我們將學術公眾化的結果,更希望您能加入我們的會員,每個月用一個便當的錢,協助我們持續讓每位教授及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公眾化。
參考資料
● 毛帝勝,《初探萬丹史事》,屏東:香遠,2016。
● 毛帝勝,〈下淡水仙姑傳草稿〉,未完稿,2018。
● 戴寶村主編,《小的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12。
● 林建隆,《刺桐花之戰:西拉雅臺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臺北:圓神,2013。
● 張凱惠著,陳佩芳編,《爽文你好嗎》,南投:也品文藝,2017。
●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順天政權的「一品柱國夫人」──金娘 | 方格子 https://bit.ly/3uAbv3R


新港奉天宮「聖慈母德」匾
「聖慈母德」匾(編02-Wo-001):本體長292、寬100、厚6-7公分。橫長方形拼接陽刻木匾,匾面為綠底螺鈿,捲草龍紋團爐邊框為飾,下有獅子座斗。中行「聖慈母德」為金漆行書陽刻字,以小釘釘在木匾上。上款「嘉慶乙亥年陽月置」,下款「欽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等處地方軍務統轄臺澎水陸官兵二等子爵世襲軍功加五級尋常加一級王得祿立」,下有二方篆書金印,落款「戊申年春月王朝文敬修」。上下款皆紅底陽刻金漆楷書字,製成木條鑲嵌在木匾。
這面匾額是嘉慶二十年(1815),由王得祿所獻,當時王得祿的職銜是福建水師提督,屬一品官。到日治明治四十一年時,由王得祿的後人王朝文重修。若以匾額字體及工藝來看,此匾額字體是古匾作法,但卻經過多次整修。根據研究,王得祿在臺所見的贈匾共十九面,其年代從嘉慶三年到道光二十一年不等。 本面匾額是其官銜最高時(福建水師提督)所贈,或有彰顯自身顯赫的社會地位與聲望,同時維繫與地方交遊的意涵在。
資料來源:李建緯,《新港遺珍--新港奉天宮既存文物普查、登錄與研究》,委託單位: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縣新港奉天宮,2013年11月,待刊稿。臺灣古物蒐查團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s0fJ5f

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王得祿一品官員榮祿大夫/誥封一品夫人/王得祿誥授建威將軍、晉


一品品秩的武將墓園李光顯和邱良功浙江提督「邱良功墓園」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各一是一座正一品品秩的武將墓園/邱良功受封「三等男爵,照例承襲」,也就是三代子孫可以繼承爵位。元配正一品夫人/「大清會典」的規定要當上一品官才可以墳墓設有文武翁仲,而石翁仲朝向墓道相望。在全台灣也只有「太子太保」王得祿一人設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竹鄭氏家廟-幽通藏密/「木立鬥世」賜鄭成功國姓的唐王隆武帝/洪門天地會手勢暗語《會簿》裡,有一秘密隱語詩詞《三六底》,是一首七言絕句藏頭詩。即:「木立斗世天下知,順天興明和合同。扶明絕清登龍位,同心協力討江山。」詩文中出現了「木立斗世」這一神秘隱語。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發現了洪門天地會秘密圖資料。在《碑亭第二》圖裡,也出現了「木立斗世」。「木立斗世」最早發現,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二十一日,兩廣總督孫士毅的《奏摺》,比洪門天地會《會簿》還要早24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