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三角湧之戰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v=kWJ8XVtHtNM
---------------------

日本最早的國產步槍:村田步槍
二十二年式村田銃(村田槍
口徑:8mm
槍身長:750mm/500mm
膛線:右旋 4條
全長: 1,210mm/960mm
重量: 4,000g/3,853g
射程: 2,000m/1,500m
初速: 612m/590m
村田銃(村田槍)是19世紀日本薩摩藩(鹿兒島縣)・日本陸軍槍械火砲專家村田經芳少將以法國M80 M1874步槍為藍本設計出來的步槍。
也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種國產制式槍械。 
有十三年式・十八年式・十六年式等槍型。
20世紀初又改良出二十二年式村田連發銃(連發槍)。
1838年7月30日 - 1921年2月9日
出身武士家庭,薩摩藩士・村田蘭斎的長男。
明治維新後曾參加平定東北的戊辰戰爭(1868年 - 1869年)。
因為擅長槍械火砲研制1875年前往法國學習新型槍械火砲製作。
任職於陸軍省東京砲兵工廠,獲贈一等男爵。


日本第一代槍械設計師村田經芳和他的槍
2017-01-13 由 fenby軍事前沿 發表于軍事
提到日本早期的槍械設計師,大家首先多會想到日本三十年式步槍的設計者有坂成章和有著「日本白朗寧」美譽的南部麟次郎。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真正的日本第一代槍械設計師應該是村田經芳,在村田經芳面前,有坂成章和南部麟次郎都只能算是晚輩。
村田經芳其人
村田經芳,天保9年6月10日(公元1838年7月30日)出生於日本鹿兒島,其父為薩摩藩藩士(藩士是對日本江戶時代的各藩武士的稱呼),其槍法神准,是當時藩內首屈一指的神射手。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時村田經芳參戰,參加鳥羽伏見之戰時擔任第一隊隊長。此後又在多地戰鬥。
1871年村田經芳被授予陸軍步兵大尉軍銜,後開始進行槍械火炮的研究,併到歐洲各國進行考察研究,歸國後將在國外考察的經驗運用到國產武器研究上。1880年,也就是日本明治十三年,村田經芳研製出了一種單發步槍,被軍隊採用並命名為「明治十三年式11毫米單發村田步槍」,明治16年(公元1883年),村田經芳又在十三年式基礎上設計出了十六年式單發村田騎槍。所謂的騎槍實際上就是對原有的步槍進行了縮短設計,因為騎兵主要在馬上戰鬥,步槍太長並不適合騎兵使用。
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村田經芳根據十三式單發村田步槍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改良設計,新型步槍同樣被軍方採用,被命名為明治十八年式11毫米單發村田步槍,並為騎兵專門設計了十八年式單發村田騎槍。
明治二十二年(公元1889年),村田經芳再次到歐洲考察,回國後設計出了一種使用8毫米口徑槍彈的連發步槍,被命名為明治二十二年式8毫米連發村田步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和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中的「單發」和「連發」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單發」和「連發」。現在意義上的單發即指半自動,連發是指全自動,也就是說都是針對自動裝填步槍(一般稱為自動步槍)來說的,而村田步槍中的「單發」和「連發」針對的是手動步槍。單發的意思為沒有多發彈倉,容彈量為1發,即射擊完一發後需要拉開槍栓手動裝填一發槍彈,才能關上槍栓繼續射擊。而連發意指具有多發彈倉,以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為例,彈倉容量為8發,和其它我們比較熟悉的手動步槍一樣,射擊後只需要手動拉動槍栓然後再關閉槍栓即可完成裝彈及上膛,繼續射擊。
十三年式11毫米單發村田步槍
日本最早生產的槍械是火繩槍,而且這種武器也只是在19世紀60年代中少量使用,到了19世紀70年代以後,從國外購買了幾種型號的擊針步槍,比如英、法國等國都向日本出售過武器。1883年,村田經芳以法國格拉斯步槍和德國毛瑟M1817式步槍基礎,設計出了一款單發手動步槍,即上文提到的明治十三年式11毫米單發村田步槍,它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種日本自行研製的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
與當時同時期的槍械類似,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同樣使用11毫米黑火藥彈藥,但是不能夠與其它11毫米口徑的槍械互換使用。
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曾經隨日軍參加過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由此可見它也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罪證。此外該槍還參加過日俄戰爭。從部隊退役後,一些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被改裝成了訓練槍供日本學生訓練使用,此外還有一部分被改裝成了霰彈槍供民用市場中交易。
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機匣上方和機匣兩側為銘文,機匣上方還有兩個泄壓孔,目的是防止膛壓過高造成危險,並且保證當彈殼突然破裂時火藥燃氣可以從泄壓孔中泄出,不會對射手造成危害。這個泄壓孔的設計在後來的三十年式步槍和三八式步槍等日本步槍上可以說是標準配置。
機匣左側的銘文為「大日本帝國村田銃」和生產廠家,比如「東京炮兵工廠小銃製造所」,而右側的銘文為時間,文中這支槍的時間為「明治十三年」,但是「三」的其中一橫非常模糊,所以容易被看成是「明治十二年」。
作為日本最早自行研製的步槍槍機,用現在的眼光看,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槍機設計並不是非常合理,比如說其它大部分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擊針使用的基本上是卷簧,而該槍擊針使用的是頁狀簧,據說這個設計源於荷蘭的博蒙特-維塔利M1871步槍,設計並不是很合理。因為相比於卷簧,頁狀簧並不能夠提供足夠的能量使擊針擊發確保擊發可靠性。此外,抽殼鉤與槍機之間沒有固定,維護保養時,需要首先將槍機逆時針旋轉至拉機柄豎起狀態,旋轉限位塊螺釘卸下限位塊,然後繼續後拉槍機將槍機拆下,此時抽殼鉤會自行掉落。因此國外一些槍械收藏家收藏的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都是沒有抽殼鉤的。
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使用的是十三年式刺刀,刺刀座為「凸」字形,刺刀安裝在槍管右側,刺刀全長711毫米,刀刃長568毫米,當安裝了刺刀以後,整槍全長超過1 800毫米。
十八年式11毫米單發村田步槍
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是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改進衍生型,於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定型,使用的槍彈、泄壓孔、銘文、命運皆與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相同,只是銘文的時間改為了「明治十八年」。
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表尺射程為500米至1 500米,其中活動缺口對應的為500米到1300米,當目標在這個範圍時將表尺豎起,根據目標距離滑動游標確定活動缺口的位置即可射擊,1 400米和1 500米兩個距離使用的缺口位於表尺頂部。那麼當目標在500米以內又該怎樣瞄準呢?在表尺座的右方有3個刻度,分別對應200米到400米的距離,當目標位於這個範圍內時,表尺裝定方式和現代步槍相同,即通過滑動游標選擇距離(此時不用將表尺豎起),然後使用表尺底部的缺口進行瞄準射擊。
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和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最大區別在於槍機部分。上文講到限制十三年式單發村田步槍槍機的是一個限位塊,而在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上的限制裝置則改為了安裝在機匣上的一個螺釘,當將槍機抽出機匣時,需要先卸下限位螺釘,缺點是士兵在維護保養槍械時首先要擰下螺釘,需要的時間較長和專用工具,非常不方便。因此在村田步槍之後的日本步槍中,這個限位裝置改成了一個槍機阻筍,只需按壓或者掀起槍機阻筍即可將槍機抽出,大大提高了保養槍枝等的便捷性。
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抽殼鉤也非常容易掉落。它的另一個缺點是槍機打開後在未成待擊狀態時就會關閉槍機。我們都知道旋轉後拉槍機的工作原理為首先逆時針旋轉槍機,然後後拉槍機,當前推槍機時,擊針部件(從外觀看就是槍尾部分)會被阻鐵擋住不能繼續前進。當前推槍機到位後順時針旋轉槍機閉鎖,然後扣扳機控制阻鐵釋放槍尾部分,槍尾部分前移擊針打擊底火射擊。而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的槍機在前推時,只要用手指按住槍尾部分,槍尾就不會被阻鐵擋住,但是槍機仍然可以關閉,這可以說是槍機的一個缺陷,而且槍機沒有保險也是一個設計上的失誤。
二十二年式8毫米連發村田步槍
上文講到村田經芳再次到歐洲考察後研製了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和供騎兵射擊的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騎槍。相比於十三年式和十八年式單發村田步槍,主要的改進點在於變單發為連發,也就是容彈量由1發變成8發,使用的槍彈由11毫米黑火藥彈藥變成8毫米無煙火藥槍彈。
雖然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的容彈量改為8發,但是彈倉結構並非直立式彈倉(比如此後有坂步槍採用的就是直立式彈倉)的結構,而是採用管式彈倉結構,這種結構大家比較熟悉的槍械就是霰彈槍。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的管式彈倉與霰彈槍一樣設計在槍管下方,但是將槍彈從管式彈倉中裝填到槍管彈膛中的方法卻與霰彈槍不同。它是利用一個設置在機匣後方的裝填槓桿來實現的。具體步驟為射擊完一發槍彈後,旋轉後拉槍機實現抽拋殼,此時托彈板前端位於槍管後方,而且裝填槓桿位於豎直方向。順時針旋轉裝填槓桿使其到達水平位置,托彈板前端會下移並對準彈倉後部,一發槍彈會在彈簧的作用下滑到托彈板上。此時逆時針旋轉裝填槓桿到豎直位置,托彈板前端又上升,然後前推槍機即可將托彈板上的槍彈送入彈膛。
另外,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進行的改進還有在護木握持部位增加防滑紋;將原先十三年式和十八年式村田單發步槍槍機使用的「V」形頁狀簧改為卷簧,因為卷簧容易儲備更多的能量來驅動擊針,大大提高了步槍射擊時的可靠性,因此在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上的拉機柄上沒有安裝「V」形頁狀簧的螺絲。
表尺方面,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的表尺最大射程為2 000米,其中在射擊700~1 900米的目標時需要將表尺豎起,然後使用游標上的缺口配合準星進行射擊;當射擊2 000米的目標時,也需要將表尺豎起,使用表尺頂端的缺口進行射擊;射擊700米以內的目標時和現代步槍相同,不需要將表尺豎起,通過移動游標裝定表尺,使用游標上的缺口配合準星進行射擊。
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使用的是二十二年式刺刀,刺刀座仍然是「凸」字形但是設計在槍管下方。另外由於槍管下面設置了管式彈倉,因此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的通條安裝在槍托中。
二十二年式連發村田步槍參加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等作戰。雖然換用8毫米無煙火藥平頭被甲彈,克服了原先的11毫米黑火藥無被甲槍彈威力和射程都不足的缺點,但是使用的管式彈倉設計卻使得其結構比較複雜和笨重,因此日本軍方對這3款村田步槍並不是非常滿意,在19世紀90年代末提出了研製新型步槍的要求,最終的成果便是東京炮兵工廠的有坂成章設計出了明治三十年式步槍,隨後村田步槍開始退出現役。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kxp5gzq.html
--------------
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槍(日語:二十二年式村田銃)是日本於1889年(明治22年)改良自十八年式村田銃的步槍。
為1880年(明治十三年)由薩摩藩(鹿兒島縣)陸軍槍械火砲專家村田經芳少將以法國格拉斯 步槍〔Fusil Gras mle 1874,將紙殼定裝彈的夏塞波步槍改裝成使用黃銅殼中間底火子彈〕和德國毛瑟〔Mauser〕M1871步槍為藍本設計出明治十三年式村田步槍(11 x 60R mm)。
也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種國產制式槍械。後續改良衍生型有明治十六年式(1883年)、明治十八年式(1885年)等槍型。20世紀初又改良成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連發槍(日語:二十二年式村田連發銃/1889年)。



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Sanpachi-shiki hohei-juu)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同年(1905年,明治38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1]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設計師是有坂成章大佐,以取代從甲午戰爭以來,以法國M1874步槍仿造但是不可靠也打不準的村田式步槍。有坂在設計三十年式步槍時起初設定了三種口徑作為研發方向:6公釐、6.5公釐以及7公釐。6公釐口徑對於當時的日本工藝技術上還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在當時的日本人不像現在在飲食上能夠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體格也因為飲食的關係身形較瘦小,所以在面對7公釐口徑的後座力對當時體格較小的日本人來說又太強;6.5公釐口徑剛剛好,因此獲得採用。三十年式步槍於1897年進行制式化生產,並於1903年完成日本全軍更換整裝。
至於日本陸軍換發三十年式步槍後,日本海軍陸戰隊也跟著換槍,有坂成章將設計案轉將給部屬南部麒次郎上尉負責改進。南部麒次郎只進行了小改良,將表尺改為直立式(日方稱為「扇転式」,亦即表尺像扇子一樣立起來),並且加上槍機蓋(遊底覆を追加した;使用前須取下),並命名為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五年式海軍銃)。
三十年式步槍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下受到最嚴格的挑戰。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槍的表現暴露出問題,反而往往遭到官兵抱怨,因為中國北方常有來自蒙古與黃土高原的細小沙塵,很容易就飄進槍身機匣內部導致操作故障,也因此造成日軍官兵上下發起勤奮擦槍保養運動。然而日本人一向以細心而著稱,但是細心在戰場上卻要了不少官兵老命;三十年式的槍機部設計可以說是相當精良,但是也可以反過來說複雜度相當高,日軍官兵在面對日復一日沙塵入侵的同時,往往必須將步槍分解到更細緻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塵土污垢,也因此在步槍分解與組裝上發生許多嚴重的故障,最糟糕的包括三十年式步槍有根很容易折斷的撞針(firing pin)。
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戰爭後被提出討論與進行改善,這時候已經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然而增加防塵蓋的立意雖然良好,不過卻又為操作時增加了獨特的金屬噪音。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三八式步槍機械瞄準具早期採用V型缺口照門,後期採用覘孔式照門。南部很快地完成三十式步槍的改良後,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5月開始制式化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進行生產。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隊中的三十年式步槍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槍取代了。
該槍的正式名稱為三八式步兵銃,但是「三八式小銃」的名稱從大正初期就成了半官方的叫法[2][3][4]。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正3年(1914年)4月,原來槍身機匣上傳統象徵皇室的菊御紋章刻印宣布廢除了,所以往後的三八式步槍就沒有菊花刻印紋。大正10年(1921年)4月,三八式步槍又進行了一次防鏽蝕(発錆防止)的改進工程,並且重新將右旋膛線從6條縮減改為4條。昭和13年(1938年),日本依據國家總動員法進行三八式步槍的緊急増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侵華日軍裝備以及中國抗日軍民通過繳獲獲得的三八式步槍、加上後來描寫抗日戰爭的眾多文藝作品也使得「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在中國的俗稱)在中國有很高的知名度。華東軍區的總結認為三八槍的優點是精確度高,槍管鋼質好,保養得法能連續射擊一萬發。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與普遍裝備半自動步槍的美軍作戰,三八式步槍在射速方面明顯不如M1加蘭德步槍,有人做過實驗,熟練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槍可以用8秒向四個目標打出五發子彈,而加蘭德步槍可以在4-5秒向四個目標打出八發子彈。
此槍和零式戰鬥機一同普遍被視為日本軍隊的象徵。昭和47年橫井莊一下士回日本時聲稱:「我將天皇陛下賜給我的三八式步槍帶回來了。」
結構
三八式步槍與同時代一些步槍對比
三八式步槍重3.73kg,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kg。槍身全長127.6cm,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cm,該槍一大特徵就是它的長度,有人認為三八式步槍就一如它的前輩,像是三十式步槍(全長1,275公釐,加上刺刀時長1,665公釐)以及村田步槍(全長1,210公釐),都是基於肉搏戰所設計步槍。然而與它同時代的主流步槍如毛瑟Gew98步槍(1898年設計)為1,250公釐槍身長加500公釐刺刀,莫辛-納甘M1891步槍的1,306公釐長槍身及帶刺刀全長1738公釐的長度對比時並不奇怪。因此此說不可信。只是因為到抗日戰爭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面對一戰後已經普遍縮短槍長的各國新一代所謂的「短步槍」,日本沒跟上這一潮流,因而三八式步槍顯得格外長而已。日本直到1939年之後才制式採用口徑改為7.7公釐的九九式「短步槍」,產量不足而且優先供應太平洋戰場,不能全面取代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機匣製作公差小,表面經過防蝕處理,槍機在機匣內運行順暢,機匣上面有兩個排氣小孔,保證射擊時的安全,槍機上方是截面為隨著槍機前後滑動的「n」型的防塵蓋,防塵蓋上有開口供直式拉機柄伸出,槍機尾部有圓帽型的轉動保險裝置。槍機組件的設計也有傑出之處,極大簡化,其部件數量比毛瑟槍還少3個零件,僅有5個零件,是當年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中結構最簡單的,提高可靠性和減低維護保障難度,不過零件外形複雜增加了加工難度。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鑲嵌在槍身內,容量5發子彈,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還有空倉提示功能,當彈倉內最後一發槍彈射出後,槍機後拉到位時托彈板就會頂住槍機頭無法向前運動提醒射手裝彈。另外,三八式步槍的槍托加工方式與一般步槍的槍托用一整塊木料切削而成不同,是用兩塊木料拼接而成的,此種方式雖然日久容易開裂但可節省木材。
彈藥
三八式步槍採用6.5公釐有坂(Arisaka)彈藥;該彈設計時的要求是能以世界最小級別口徑的步槍彈打碎哥薩克騎兵的馬腳骨,它也實現了這一目的。以三八式步槍122.6倍徑的槍管來看,槍管倍徑實在過長,先不論有坂彈頭的能量被槍管與彈頭的摩擦力遞減的問題,長倍徑的設計方式讓射擊時的槍枝重心因為質量的因素而往前傾,亦即在無依託射擊情形下,射手左臂有過負荷(over-sustained)的情形,尤其射手體型並不高大的時候,會更明顯。此外以50公釐彈殼的火藥容積率粗算值(Solidity Approximative Measure)來算,只有49.51立方公厘。
三八式步槍在射擊時由於長倍徑讓槍身的配重都在傾向前方,加上子彈的火藥容積有限,因此三八式步槍在射擊時反而可以有效提高射速,因為後座力(recoil)被倍徑的質量形成的配重與子彈的低火藥量所抑制,對於當時體型矮小的日本人而言,三八式步槍發射時射擊時后座力小、易於控制,射手的瞄準方式只會受到些許的干擾,對於射擊具有天份的射手而言,三八式步槍是一把非常穩定又易於操控的步槍。另外,三八式步槍由於使用小裝藥子彈,其槍機閉鎖時相當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罕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美軍在日本投降後評估稱38槍完全能使用威力更大裝藥更多的子彈。
帶彈量方面一名步槍手腰帶前方有30發裝的彈包兩個,背後有60發裝的一個大彈包共計120發。
威力的比較
三八式步槍最初沿用了它的前身三十年式步槍採用6.5公釐有坂(Arisaka)圓頭彈藥;德國研製成新型尖頭彈後,1907年日本也研製成三八式6.5公釐尖頭彈;三十八年式槍彈彈頭直徑6.65公釐,(0.2640英寸),殼頸直徑7.34公釐(0.289英寸)殼肩直徑10.59公釐(0.417英寸),彈底直徑11.56公釐(0.455英寸),底緣直徑11.84公釐(0.466英寸)底緣厚度1.143公釐(0.0450英寸),彈殼長50.8公釐(2英寸),全長75.69公釐(2.980英寸),彈頭重139grain(9g),全重21g,裝藥2.14g。彈頭為8:2混合的銅鎳合金被甲。它的前身三十年實包為32grain的裝藥發射160grain的圓頭彈。另外供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所用的子彈雖然外形並無不同,實際為減裝彈,日軍在供機槍使用的彈包上是印上表示減裝的「G」的。另外也由於它的小口徑無法開發燃燒彈之類的特殊彈種,因此只有普通(Full Metal Jacket)彈頭。從倍徑上換算過來M1903春田步槍的.30-06子彈等於是63公釐的彈殼推送7.62公釐的彈頭經過78倍徑的槍管。三八式步槍有效射程有460公尺,以一戰到二戰這個距離都絕對夠普通步槍兵使用了。除與火藥量低有關以外,有坂子彈的彈頭首先長徑比就大約是一比五(.30彈頭的長徑比大約一比三),並且又是"非艇尾"(non boat-tail)設計的彈頭,彈頭與槍管貼和面積過大,摩擦力也高,雖然彈頭長徑比使得彈頭穿透力優良,但是讓彈頭殺傷力在較遠距離大幅下降。
非艇尾設計
沒有「艇尾」的彈頭威力比有「艇尾」的彈頭大,肇因彈頭受火藥推送面積大並且享有較佳的氣密效應於有「艇尾」的彈頭。
6.5公釐有坂子彈在大氣中高速前進時,其梭狀尖端能夠快速有效地將空氣「推開」,不過子彈推開大氣後,彈頭後方會形成小小的真空,大氣會以正常的壓力進行補償合併;在前進中的子彈正後方會一直保持一個真空區域由於子彈前方空氣被推開的關係,大氣在進行回填的程序時會受到真空的影響而優先填補真空的部份,也等於說空氣追逐著這一塊真空並且還以被吸入的方式進行填補,所以空氣會持續呈現出渦流狀(turbulence)。
一般來說有「艇尾」的彈頭在空氣動力學上會有較佳的表現,遠勝沒有「艇尾」的彈頭。尤其依賴慣性為動能的拋射物其動能遞減的效率最快,尤其大部分平底型子彈有效射程不足原因與此有關。至於有艇尾的彈頭穿過大氣時幾乎就像熱刀切凍奶油一樣,由於彈尖前方的空氣幾乎是被劃開而非被推開,因為彈頭尾端直徑小於口徑,以至於彈頭後方的真空區空間跟著縮小,等於大氣順著彈頭形狀進行合併而不是被推開後再合併;彈頭飛經之處大氣等於幾乎沒有被干擾過,因此自然也就不會產生渦流干擾彈頭了。
以K98步槍為例,該槍到1934年正式採用船尾彈。美國兵工在1926年採用.30 M1「球彈」。而日本未跟上這一步發展。
殺傷力
三八式步槍還有一個特性是擁有低伸平穩的彈道與終端彈道,儘管6.5公釐三八式子彈初速有762m/s,三八式步槍的彈道特性肇因與槍管的長短並無絕對關係;其彈道低申平穩原因由於彈頭的口徑與長徑的倍比高達一比五,因此除了前述彈頭在大氣中的飛行特性造成彈道低申的特性之外,高長徑比的子彈受限於體積、體積與尺寸的關係,運動的特性往往從一般大氣的環境下突然變化成為高密度的環境時,例如人體,密度的變化限制了彈頭進行物理性的變化。也就是說普遍說來低長徑比並且具有矛式(Spitz)彈尖的彈頭很容易因為密度的變化而在擊中與擊入物體後產生滾轉(tumble),而滾轉又會引發與加速彈頭的變形與彈頭罩(Metal jacket)破裂,尤其彈頭曾經先擊穿過堅硬的物體而變形後,彈頭的破裂(甚至碎裂)的過程會變的更快。
據說很多經歷過抗戰的老兵對於有坂子彈彈頭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槍兩眼」(貫穿力)的效果,但實際上至今唯一能查到的此說法來源是小說<烈火金剛>,並未有任何一篇文章能提供回憶者的姓名;在Beyer, Arima & Johnson在美國陸軍軍醫部二戰出版的「彈道殺傷」第一章「敵人彈藥」中有以下對日本38式步槍的6.5公釐子彈有細緻的描述,稱其中頭部到軀幹中彈後形成可怕的巨大穿出傷的亦不在少數。而據北美的槍枝愛好者的記事,該槍可以在150-200m公尺有效射殺棕熊!並稱6.5有坂彈長在150m、最多200m內命中人體會出現相當可觀的彈頭變形,在200m—600m距離上飛行彈道會非常穩定,命中人體之後也很難失穩因此會形成進口出口一樣大的情況。超過600m後的致傷效果和其他同時期步槍彈沒有決定性差別。另外吳東才主編《晉冀豫根據地》中明確提到過六五式槍比七九式槍的殺傷力更大,晉察冀解放區兵工廠在46年生產子彈,65口徑和79口徑的數量對等,很難想像如果65彈的殺傷力不足,為什麼它還會大量生產。由此可知38步槍彈殺傷力並非如許多現代軍文所稱的那樣弱小,不可由此簡單的認為被它打到也沒什麼大不了[5]。
三八式步槍總共開發出了三種6.5公釐彈藥,最初所開發的彈藥殺傷力最小,是圓頭彈,打到人體只要沒擊中要害都是輕傷[6]。
隱匿性
小口徑的彈頭經過長度約31.5吋(797公釐)的槍管之後,發射藥在槍管內充分燃燒,槍口在射擊時的閃焰幾乎不明顯,原因在於這一段距離的空間之內彈藥的燃燒程序不是完成就是接近完成,因此射手得於黑暗中得到掩護與隱匿(見槍管)。
至少三八式步槍與其衍生型九七式狙擊步槍在這一點發揮的非常優異,往往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官兵在特定距離內死於日軍冷槍之下而無法快速標定日軍狙擊手的位置進行還擊,其長達797公釐的槍管,不論在夜間美軍官兵都無法看見九七式狙擊步槍吐出的火舌;在白天也見不到九七式狙擊步槍口的白煙與塵土。
不過這並不代表日軍狙擊手是無敵的;狙擊手面對優勢敵人時基本全都無法移動位置因此馬上就會被發現射殺;對於美軍的攻擊僅僅發揮「遲滯」而不是「威嚇」的效果。美軍針對日軍狙擊手為了獲取良好視野依託高大樹木沒有改變位置的戰術,一旦遭遇狙擊手,步兵在環境允許的狀況下呼叫M3李將軍戰車用37公釐M3炮發射像是巨大的霰彈「Canister」砲彈,把狙擊手跟灌木叢或者是樹梢實施清除式炮轟。
衍生型
三八式步槍的衍生型:
「三八式卡賓槍」又稱為三八式騎槍(三八式騎銃),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型號。它不僅用於當時的騎兵、工兵、炮兵、後勤兵、通訊兵、航空隊的基地警備部隊等部隊也有採用。三八式卡賓槍的全長縮短了306公釐,槍管短了310公釐。很特別的是就因為當初設計給騎兵使用,因此假定騎兵必須衝鋒肉搏時,沒有辦法一邊衝鋒一邊把刺刀從腰際抽出來再從巔簸的馬背上「喀」的一聲裝上槍。因此又研製了帶摺疊式刺刀的卡賓槍,稱為四四式卡賓槍又稱為四四式騎槍(四四式騎銃,機匣上刻有「四四式」字樣),三棱形刺刀是折收於槍管下護木凹槽中,要捅人的時候再從後向前轉推出來。槍管縮短315公釐,長度減到95.5公分,含刺刀長130.9公分,三八式卡賓槍並沒有特別輕,重3,965公斤;槍口初速降低至708m/sec,然而表定有效射程仍為500公尺。
三八式狙擊步槍,九七式狙擊槍未量產前,日本陸軍由現役的三八式步槍臨時改裝使用的改型。日軍挑選精度較高的三八式步槍加裝日本光學工業生產的2.5倍光學瞄準鏡。但因改良幅度不大,一般觀察家很難分別三八式狙擊步槍與九七式狙擊步槍的差別,除非裝有單腳架以及改成下彎式拉機柄才會知道那是九七式狙擊步槍;如果沒有裝單腳架,只看槍機上直式拉機柄伸出以及槍身上是否有「三八式」刻印分辨。
九七式狙擊步槍以三八式步槍為基礎於1937年研製成,為了避免槍手操作不便,三八式的直式拉機柄改為下彎式,避免射擊時拉機柄操作被瞄準鏡干擾,瞄準鏡基座裝在機匣左側,最初為2.5倍瞄準鏡,後期改裝4倍瞄準鏡。減輕全槍重量,槍身上機械瞄準具予以保留。套住槍身的第二個箍上裝有一個鋼絲製支架,射擊時作為穩定用腳架,平時向前摺疊。
三八式卡賓
四四式卡賓
九七式狙擊槍
改良型
自從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面對中國戰場的敵軍時對三八式步槍的子彈威力過小,無法破壞車輛或是擊中有一定掩護的敵人一直有所抱怨,為了加大殺傷力,併兼顧到對器材車輛的破壞效果。加大口徑是最直接的手段,也就是後來改良的九九式步槍。[7]
比起三八式步槍,九九式步槍較三八式步槍除了威力加強之外還有下列的特點:
提升命中率與彈道精準度,準星與照門也與以改良,增加對空射擊表尺。
由於反衝増加,單腳架變成標準配備。
藉由縮短槍身減輕總重量,日軍認為步兵的機動性也提升了。
至於二式步槍是九九式步槍的衍生型。
三八式半自動步槍,由萱場製作所提出方案,外形上最顯眼的是20發的彈匣。設計近似美國彼德森步槍。只存在圖紙而未存實物。
外國用戶
歐洲國家
三八式步槍生產時間相當長,除了日本軍隊自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歐陸國家的軍火產能不足,也外銷到歐洲國家。
一戰期間,三八槍和它的前身三十年式被英國人用於訓練,以節約昂貴的恩菲爾德M1917步槍彈藥。
俄國人由於缺少槍枝,將它廣泛用於戰場,著名的內戰時的捷克軍團用的幾乎全是三十年式和三十八年式。同時他們設計的世界最早的半自動步槍費德洛夫M1916式也用了該子彈,因為在所有的主流步槍全威力彈中它的威力剛剛好,後座力不會太大,費德洛夫很欣賞它,因為它的精度很好,價格也比莫辛-納甘步槍低很多[8]。
芬蘭人用它來當後備部隊卡賓(騎兵)槍及民團的彈藥。 芬蘭在1918年的內戰中亦有採用了超過7000把日本制的步槍及卡賓槍,包括三八式步槍,他們命名為M/05步槍[9]。
其他如阿爾巴尼亞、墨西哥等也有少量引進。
中華民國(1949年前)
雖然中華民國的步兵長期以來都是以7.9公厘毛瑟步槍系列為主要武器,但是連年內戰使得各軍閥對武器來者不拒;日本在一戰期間已經外銷各式武器給中國各路軍閥 ,一戰後雖然各國簽訂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條約,但仍然有大量軍火以廢棄軍品的名義流入中國,或是以走私方式夾帶闖入,其中也包括日本步槍。
中華民國軍閥混戰時期,日本通過所謂的援助提供給各地軍閥武器,奉系、直系、晉系、桂系等軍閥勢力均曾得到日本輸出的三八步槍,其中奉系軍閥張作霖以及晉系軍閥閻錫山還建廠生產;國民革命軍最早的獲得的蘇援武器也是此款,蘇聯獲得三八式步槍的來源除一戰期間購得外,還有因為日本西伯利亞出兵撤退時繳獲而得,接著再提供給當時缺乏軍火的國民革命軍。
抗日戰爭期間在敵後活動的八路軍依靠繳獲獲取三八式步槍有回憶表明八路軍一旦繳到日軍原產的38,就會將手中的國造步槍交給民兵使用。抗日戰爭結束,因數十萬侵華日軍投降,配給日軍的三八式步槍與彈藥隨即易主供國民革命軍與人民解放軍使用;國共內戰期間,國共雙方均使用以各種手段繳獲的三八式步槍。中華民國政府指定軍政部第60兵工廠(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5廠前身)將繳獲的6.5公釐口徑的「三八大蓋」改為7.92公釐口徑,以同國民革命軍所使用的7.92公釐口徑彈藥體制一致。凡被改擴口徑的「三八大蓋」,其彈膛上方均刻有「改七九」字樣。抗戰勝利之初,中華民國瀋陽第90兵工廠曾仿造九七式步槍(九七式反戰車步槍、九七式狙擊步槍),但口徑改為7.92公釐,同時把瞄準鏡座去掉。因該產品未列入制式,故稱其為「臨時式步槍」,並在機匣正上方刻「臨七九」三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因為後勤等客觀條件仍不寬裕,並沒有立刻將繳獲武器退役,而繼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留用。韓戰時,入朝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中裝備為數眾多的三八式步槍;以第三十九軍為例,裝備三八式步槍7320支、中正式步槍1512支、春田式步槍2408支,湯普森衝鋒鎗3058支;由國軍投降改編的第五十軍裝備中正式步槍6111支、三八式步槍1575支。另外在調配武器時,凡是要上交38槍的士兵都出現了牴觸情緒。隨著蘇援普及化,解放軍全面更換蘇聯體系武裝,三八式步槍才移交給民兵使用。
中華民國(遷臺以後)
臺灣雖然也有部分日軍遺留下來,以及從大陸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攜帶的三八式步槍,在金門戰役時還可以看到國共兩軍交戰時使用;但到達臺灣後(約1950年代)已不是實戰時的步兵武器,而且隨著時代推移,三八式步槍僅剩教練用(特別是刺槍術),後來也由57式步槍取代。
越南
越南戰爭時,和好教、高臺教、北越與越共等武裝部隊也曾使用三八式步槍作戰。
三八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5%AB%E5%BC%8F%E6%AD%A5%E6%9E%AA
---------------------
三十年式步槍(日語:三十年式歩兵銃)是日本於1897年(明治30年)研發成功的手動槍機步槍,目的是要取代村田式步槍,設計師是東京炮兵工廠的有坂成章,三十年式借鑑了德國毛瑟步槍的設計,採用後置拉機柄和槍機前端雙突鎖筍等類似毛瑟步槍的設計,但其槍機為日本人自己的設計,槍機被分成前中後三個分開的組件,三十年式步槍奠定了後來日本步槍的風格,尤其所使用的6.5×50毫米有坂子彈,西方槍械研究者將三十年式步槍後一系列採用同型設計槍機的多款步槍統稱有坂步槍(Arisaka rifle)。
清朝末年,清廷曾採購一定數量的三十年式步槍,由於其保險杆用銅合金製造而且是鉤形,故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金鉤步槍。
在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發現三十年式步槍面對風沙的防護不足,故在拋殼口加上一個防塵蓋,此即為三八式步槍,到了中日戰爭時第一線日軍士兵早已不用三十年式,而是作為後方守備部隊的警衛步槍。
衍生型號
三十年式卡賓槍
三十年式卡賓槍是縮短型號的三十年式步槍,槍長縮短了約300毫米,槍身約480毫米長,不安裝刺刀。[1]
三十五年式海軍步槍
三十五年式海軍步槍是南部麒次郎負責的三十年式步槍改良版本,少量裝備了日軍部隊,主要為海軍陸戰隊使用。南部麒次郎只進行了小改良,將表尺改為翻轉直立式,並且加上了槍機蓋,但是不會隨槍機移動。[2][3]


我的叔公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ldtwcolor/permalink/759818694644672/
當時的日本出征南洋少數被美軍俘虜送回日本神戶再轉回台灣,聽說還有簽字血旗。
記得老爸說他是帝國海軍
從小聽他唱日本海軍軍歌
只會台灣語和日語
我有兩位叔公
都是90多歲離世!
都是當時帝國海軍台籍兵
不知道手上拿得是什麼型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ldtwcolor/permalink/759818694644672/

153969507_1162260270859209_4149470787802714891_o


800px-Type_99_rifle-012021-02-27_2149582021-02-27_2149482021-02-27_2149252021-02-27_214933Type_99_Markings800px-ArisakaSightsOpen

九九式有坂步槍,又稱九九式短步槍(九九式短小銃,きゅうきゅうしきたんしょうじゅう),是日本帝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有坂栓動式槍機步槍。
九九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sffRf
歷史
自大正8年始,日本帝國陸軍決定採用7.7公釐子彈為作為新的制式步槍,相關的技術討論與人體工學需求都圍繞著這個目標研析。在1931年九一八事件與隔年的一·二八事變,日軍在和國民革命軍交戰時的經驗除了再度確定大口徑步槍子彈足以擊穿薄鋼板的裝甲車外,日軍相信類似經驗可適用於對抗蘇聯的摩托化步兵師;另一個重要的教訓則是輕機槍作為步兵班火力攻擊核心的戰術已經成熟,機槍不該由上級主管調撥(當時日本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是步兵連下設機槍排,視戰況由連長以機槍班作為支援單位配發運用),反而應該配發到班級單位作為制式作戰武器。考慮到未來的新型步兵班中會同時裝備機槍與步槍,統一子彈口徑成為新型步槍另一項需要整合的項目。日軍在昭和13年(1938年)決定了統一步槍和機槍彈藥後開始開發7.7×58公釐有阪子彈,然後才開始研製新步槍。
新式步槍的設計以三八式步槍為基礎,仍強調長距離精準射擊,因此裝設了1,700公尺的鐵製表尺。但為了方便士兵攜帶而依循西方的步槍設計主流縮短了槍管,減輕步槍重量。發射7.7公釐子彈使其威力增加,但同時也增加了後座力,加上短槍管會讓步槍在長距離精準射擊的命中率下降,陸軍為此增加了單腳架,並導入了毛瑟Kar98k步槍在槍機中有吸收後座力的設計,以增加步兵射擊的穩定性。此外為了提升步兵火力,日軍亦為該款新型步槍導入了槍榴彈發射功能,並配備制式槍榴彈發射套件。
新型步槍的原型在昭和13年10月完成,昭和14年7月15日完成暫定製式設計,並上呈參謀本部審查,昭和15年(1940年)正式決定採用,定名則採上呈審查時間為準,為「九九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主要在9間兵工廠進行生產;其中7間位於日本,其他2間分別位於中國瀋陽與韓國仁川。
日本帝國陸軍原本預定要在中日戰爭結束前完全以九九式取代三八式。不過因應太平洋戰爭爆發,軍方急需大量槍械應戰,故無法完全淘汰三八式,因此日本帝國陸軍在戰爭中同時裝備了這兩種步槍。隨著戰爭演進,兵工廠為了提升生產進度,採用了越來越多節省成本的製槍方式。當中戰爭晚期的步槍往往因為製作粗糙而被稱作「最後一搏」或「替代標準」步槍。一般而言,這些步槍與德國在1945年製造的毛瑟Kar98k一樣粗糙。
九九式有4種衍生型:標準的九九式短步槍、九九式長步槍(限量生產的衍生型)、二式傘兵步槍,以及九九式狙擊步槍。標準步槍也附了一個框架型單腳架與一個防空用瞄準器。九九式是最早在槍管內側鍍鉻(以方便士兵保養)的量產步槍。可是這些功能到了戰爭中期已被全部取消。
其他使用者
國共內戰期間交戰雙方都有使用繳獲自日軍的九九式步槍,當中國民革命軍由於以7.92×57公釐毛瑟彈作為主要步槍子彈,故把九九式改膛至發射毛瑟子彈(7.92公釐口徑)並在機匣上刻上改七九的字樣,而中國共產黨軍則直接使用自第二次中日戰爭繳獲,或由蘇聯移交作軍援的九九式。
日本自衛隊前身警察預備隊於1950年代因M1卡賓槍等美式武器產量不足,於是請求美軍將原本收繳自投降日軍的九九式步槍交給他們作為臨時武器以應付治安問題,而美軍亦能夠藉此保留大量M1卡賓槍以便參與韓戰。
韓戰爆發時,大約有133,000把九九式短步槍被大韓民國國軍重新切割膛室,以使用當時的制式.30-06春田步槍彈。這些步槍被加上了加長的彈匣井,槍械主體的頂端也切了一個小溝,以容納大了1/3吋的.30-06子彈。由於子彈、膛線旋轉率,以及其他特色上的差異,這些槍械的準度下降,但仍可使用。在美國民間的部份使用者也把他們的九九式步槍改膛至.30-06與7.62×51公釐NATO口徑,並經常搭配使其「體育用具化」的改造。
在越戰時,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等非正規武裝也使用九九式。
設計
九九式翻開的防空用後準星。側邊的夾子用來判定目標飛機的飛行速度。
有坂步槍是以基本的德國毛瑟設計為基礎,不過添加了一些區域性改變。該槍使用「關閉時拉開擊針」的槍機;與使用標準「開啟時拉開擊針」槍機設計的德國毛瑟步槍相比,射擊率有所提昇。它擁有快速釋放槍機與防空瞄準器,以及旋轉槍機蓋與單腳架。其槍機蓋尤其發生許多問題,許多軍人甚至因其過度搖晃發出聲響而直接丟棄。作為栓動式槍機步槍的九九式是一種非常堅固的武器,不過被盟軍在戰場上運用的半自動步槍完全比了下去。
九九式以身為史上最堅固的栓動式槍機步槍之一而聞名[2]。不過要注意的是,許多戰爭後期生產的「萬歲衝鋒」步槍品質較低,也沒經過正確的熱處理;據指這些步槍在射擊時會造成危險(雖然許多擁有這些步槍的人並沒報告發生過危險)。「萬歲衝鋒」步槍往往可從其粗糙的程度識別出來,它們尤其具備以下特徵:槍托品質不良、使用木製槍托板、金屬部件的工具痕非常明顯、使用缺口式準星而非原本的防空瞄具,以及配備有未完成的槍機拉柄與握把。有部份步槍可能只是設計用來發射空包彈的訓練用槍。
九九式的刺刀有著又長又細,以及為了增加堅韌度而刻有溝紋的刀鋒。早期的版本有著帶鉤的十字護手。這些刺刀透過在槍管下的一個支架上安裝,並以一個套在槍口上的套圈穩固。在取下來後,其手感類似開山刀
廣泛性
機匣上的日本皇室家徵
有坂步槍並沒有大量輸入美國,目前約有幾千把在民間出售和使用,當中大部份是由自太平洋戰場返國的美軍士兵作為戰利品帶回國。原本刻在這些步槍機匣上的日本皇室菊花家徵往往被投降的日軍破壞,以保存天皇的顏面。而有著完好菊花圖紋的步槍則可在收藏市場上賣到好價錢,有時幾乎是同型被「毀觀」步槍的兩倍。在美國市場上也常常可發現「體育用具化」的有坂步槍,不過這些步槍已經失去了收藏價值。九九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sffRf


tempFileForShare_20220521-113941 (1)2022-05-21_173825


三十年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hu4D0

tempFileForShare_20220825-07145030_rifle

三十年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hu4D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