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郵票——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
2017-10-15 由 泉美的收藏 發表于收藏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着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中國郵政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系列郵票,這些名著郵票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中國文化的精,給人們留下一生的記憶。
中國人民郵政於1984年10月30日發行的T99《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牡丹亭》郵票,全套為「四票一張」,各枚票的名稱為:①「閨塾」、②「驚夢」、③「寫真」、④「婚走」和小型張「遊園」。
《牡丹亭》特種郵票,是由中國美協會員、上海分會理事、著名畫家戴敦邦先生擔綱。作者經反覆構思、大膽想像,採用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將原著的主要情節,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六幅畫稿中,凝練地表現了一個完整的傳奇故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藝術再創作。
第一枚郵票為《閨塾》,郵票圖案上描繪的是杜麗娘在父母拘束下,整天在書房中讀書的情形。畫面中間白須者為塾師陳最良,右邊托腮低頭者為杜麗娘,表現出一種慵懶、厭倦的神態。
第二枚郵票為《驚夢》,郵票圖案上描繪的是杜麗娘從後花園回來後,便在睡夢中夢到了自己與書生柳夢梅相會的情形。畫中左為杜麗娘伏案而睡,右為夢境,在鮮花叢中,亭台之旁,杜麗娘與柳夢梅幽會。
第三枚郵票為《寫真》,郵票圖案上描繪的是杜麗娘自夢中與柳夢梅相會後,日思夜念夢中之事,為此杜麗娘愁緒滿懷日漸消瘦,最後竟病卧床榻,無藥可救。杜麗娘為使自己的美貌常留人間她用素絹丹青繪出自己的真容。畫中為杜麗娘端凝作畫的情景。
第四枚郵票為《婚走》,郵票圖案上描繪的是杜麗娘死後三年,柳夢梅北上求功名路過南安,於假山石邊拾得杜麗娘真容,得以與杜麗娘之魂相會。竟至柳夢梅掘開墳墓,使杜麗娘得以復活。為防別人告以盜墓之罪,杜麗娘與柳夢梅私下成親,然後雇舟奔赴臨安。
泉美 中國郵票收藏 主題郵版票套票 精美集郵紀念品 文學名著版票 牡丹亭郵票
這套郵票精美秀逸,賞心悅目,畫面線條流暢,設色典雅,筆墨酣暢熟練,把杜麗娘的痴情眷戀、柳夢梅的瀟洒真誠描繪得生動逼真。將濃厚古雅的傳統藝術風格和詩情畫意集於方寸郵票之中,是難得的佳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mo/collect/8bagenq.html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故事梗概
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後,居然動了懷春之情,於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鬱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於梅花庵,並因此與杜麗娘遊魂相遇相知。其後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
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後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並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後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風格
《牡丹亭》取材於唐代傳奇,揭露黑暗,以情反理,故事深切動人,具浪漫主義特色,不拘於聲律,曲調優美。人物栩栩如生,描寫細膩;語言則在深淺、濃淡、雅俗之間。
唱詞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倦,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第十齣〈驚夢〉
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第十二齣〈尋夢〉
文學地位
《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在明末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齣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場次版本
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齣,由標目、言懷到肅苑、驚夢、到婚走、駭變、到最後的圓駕為止。經過了近代崑劇的改革,改編成十二齣的劇目,有遊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系列郵票欣賞! _zajzjl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ZwmJqJ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系列郵票之《西遊記》 - 壹讀 - https://goo.gl/Ur4rsD
囚禁的自由與名教:《牡丹亭》的女性地位與情欲解放
2017-05-24|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一直被視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品。
湯顯祖完成《牡丹亭》時年四十九,這一年他棄官返鄉,結束十五年宦海浮沉。棄官後這段日子,是湯顯祖的創作力最充沛,一切藝術成就登峰造極之時。這時湯顯祖思想大致上定了,對於社會的觀察與反思較年輕時必深刻許多,作品內容在細節上更能貼近明代的社會,反應最現實、迫切的時代問題。
故事由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出發,寫一個懷春少女在夢中邂逅了嶺南書生柳夢梅,因相思不可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後柳夢梅赴京趕考,因緣際會下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的鬼魂現身,要柳夢梅掘墳開棺,而後復活,並與柳相戀。隨後柳夢梅高中狀元,二人又經過許多波折,包含最大的阻礙──杜麗娘父親杜寶的反對。當然,最後二人克服萬難,終成眷屬,這段故事也有了圓滿結局。
畫家高馬得先生的作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描繪著杜麗娘與手持柳枝的柳夢梅相遇。
由於篇幅問題,過去的教材只能節錄部分,最常見的課文是〈遊園〉,寫杜麗娘遊園,看見良辰美景,觸動許多心事。然而,在原著中並沒有所謂〈遊園〉一摺,實際上那是原著中的〈驚夢〉,崑曲《牡丹亭》裡才分為〈遊園〉與〈驚夢〉兩摺。
沒有選錄全部的〈驚夢〉,篇幅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我想更大的理由在於〈驚夢〉後段寫杜麗娘在夢中與柳夢梅雲雨歡欣,涉及男女交合情節,因此選文者礙於尺度,便只節選了前半部分,即杜麗娘遊園觸動心事一段,也就是後來我們見到的〈遊園〉一課。
這樣的刪減固然有其考量,但杜麗娘的傷春若不與情、欲,尤其是肉體的欲望放在一起看,便會顯得有些突兀,也不能體現《牡丹 亭》真正扣問的大問題。人們若只是看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的哀嘆,很難理解杜麗娘是如何被春景觸動,最後又如何為愛而死,再為愛而生。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這樣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的概念確實是《牡丹亭》的核心,湯顯祖用生與死來寫情,並言「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樣的宣稱似乎有點誇大武斷,我們固然可將杜麗娘的死與復活,視為增加張力的戲劇手法,畢竟世上沒人真的能夠生而死,死而生
然而,也許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當湯顯祖將情與生命連結,讓人為情而死生,這又意味著什麼?
人的「情」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我們很難找到理由去解釋情情愛愛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由一點悸動漸漸變為刻骨銘心。但正因為情沒有來由、無法解釋,更代表了這是人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牡丹亭》所欲探討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當人原初的生命特質,與現實的禮法規範相牴觸時,社會價值與封建體制壓抑了人的情感,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我們很難找到理由去解釋情愛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由一點悸動轉變為刻骨銘心。但正因為情沒有來由、無法解釋,更代表了這是人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ource:by Antonis SHEN, via Wikipedia)
《牡丹亭》中談到的是自由與名教的衝突,背後隱含著長久以來女性追求自由獲得的支持遠遠不如男性的問題。
明代雖然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許多思想家不斷對傳統規矩提出質疑,也從各方面肯定了人的欲望、情感。然而,過往談論這個時代,往往著重於那些思想家們進步的思想,而忽略了並不是整個時代的人們,都能享受到那些進步的空氣。
我要說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地位永遠比不過男性,得到的自由永遠比男性要少、要來得遲。女人的價值依靠男人彰顯,相夫教子、貞操節烈,這是我們的歷史給予我們的、值得歌頌的女子形象。
追求自由的男性,往往是被讚揚的對象,是體制的挑戰者、改革者,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理念付出性命,名聲也是自己的。而女人的主體性卻在社會結構下被犧牲,她只能順著大家期待的標準去實踐那些價值,或者更精確點說,是「男人定義」的價值。
「名節」的觀念不正是男人所創造出來的嗎?男人再娶有多少風流浪漫,女人再嫁又有多少輕賤辛酸?我們的社會只允許男人多情,卻看不起女子水性,自古皆然,這一點無須辯駁。
男人發明了禮教來壓抑自身的情欲,換取道德之名,而被壓抑的情欲轉到檯面下繼續流動,一切罪名,卻由女性承擔。發生性行為損失的一定是女性,獲得的一定是男性,如果女方心甘情願,就是淫婦、蕩婦,如果還賣錢了,那就是妓女、婊子。
事實是這樣的,唯有有背景、有權勢的人,才有資格定義所謂的值不值得。而這些巨大的價值觀背後,父權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是女人就該如何如何」,都是男人說了算。
明朝看似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朝代、逐漸重視起情欲與人性,然而,那畢竟是男人的事,是男人的遊戲規則。
關於女人,從來就不配擁有那些。男人越是找到理由放縱,女人就越是要被束縛。我們讀歷史,往往只在意那些男人所想的,卻忽略那些女人所遭遇的、面對的。可女人從來就不該屬於男人,或者說,沒有人該從屬於任何人不是嗎?
《牡丹亭》中談到的是自由與名教的衝突,背後隱含著長久以來女性追求自由獲得的支持遠遠不如男性的問題。(Source:by Antonis SHEN, via Wikipedia)
一般讀《牡丹亭》,都會不自禁站到杜麗娘那一邊,為她的自由受到限制而抱不平。然而,或許不自由的不只是杜麗娘一個人。看看杜麗娘的父親杜寶,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封建、階級、禮教,看到千百年來對於壓抑女性地位的縮影,但身為父親、地方官,身為一個男人的杜寶,他真的有比較自由嗎?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侵奪別人的自由並不會讓自己更自由,不論這個侵奪者是有意還是無意,自覺或是不自覺。杜寶與杜麗娘、柳夢梅,甚至故事中那個時代的人們,都囚禁在一個更大的框架,掙扎、陷溺,一樣的不可自拔。
不禁令人反思,自由到底是什麼?在不明白諸多規矩所為何來之前,只是默默地遵守著,似乎永遠缺少了什麼。表面看似是權力結構的上位者,實際上也不能隨心所欲;壓抑人性原始欲望的種種禮教與道德,看似提供了穩定社會的基礎,實際上又犧牲了什麼價值,又有多少不公不義暗流洶湧?
《牡丹亭》從來不只屬於那個時代。
文/陳茻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一直被視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品。
湯顯祖完成《牡丹亭》時年四十九,這一年他棄官返鄉,結束十五年宦海浮沉。棄官後這段日子,是湯顯祖的創作力最充沛,一切藝術成就登峰造極之時。這時湯顯祖思想大致上定了,對於社會的觀察與反思較年輕時必深刻許多,作品內容在細節上更能貼近明代的社會,反應最現實、迫切的時代問題。
故事由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出發,寫一個懷春少女在夢中邂逅了嶺南書生柳夢梅,因相思不可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後柳夢梅赴京趕考,因緣際會下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的鬼魂現身,要柳夢梅掘墳開棺,而後復活,並與柳相戀。隨後柳夢梅高中狀元,二人又經過許多波折,包含最大的阻礙—杜麗娘父親杜寶的反對。當然,最後二人克服萬難,終成眷屬,這段故事也有了圓滿結局。
由於篇幅問題,過去的教材只能節錄部分,最常見的課文是〈遊園〉,寫杜麗娘遊園,看見良辰美景,觸動許多心事。然而,在原著中並沒有所謂〈遊園〉一摺,實際上那是原著中的〈驚夢〉,崑曲《牡丹亭》裡才分為〈遊園〉與〈驚夢〉兩摺。
沒有選錄全部的〈驚夢〉,篇幅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我想更大的理由在於〈驚夢〉後段寫杜麗娘在夢中與柳夢梅雲雨歡欣,涉及男女交合情節,因此選文者礙於尺度,便只節選了前半部分,即杜麗娘遊園觸動心事一段,也就是後來我們見到的〈遊園〉一課。
這樣的刪減固然有其考量,但杜麗娘的傷春若不與情、欲,尤其是肉體的欲望放在一起看,便會顯得有些突兀,也不能體現《牡丹亭》真正扣問的大問題。人們若只是看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的哀嘆,很難理解杜麗娘是如何被春景觸動,最後又如何為愛而死,再為愛而生。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這樣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的概念確實是《牡丹亭》的核心,湯顯祖用生與死來寫情,並言「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樣的宣稱似乎有點誇大武斷,我們固然可將杜麗娘的死與復活,視為增加張力的戲劇手法,畢竟世上沒人真的能夠生而死,死而生。
然而,也許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當湯顯祖將情與生命連結,讓人為情而死生,這又意味著什麼?
人的「情」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我們很難找到理由去解釋情情愛愛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由一點悸動漸漸變為刻骨銘心。但正因為情沒有來由、無法解釋,更代表了這是人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牡丹亭》所欲探討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當人原初的生命特質,與現實的禮法規範相牴觸時,社會價值與封建體制壓抑了人的情感,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牡丹亭》中談到的是自由與名教的衝突,背後隱含著長久以來女性追求自由獲得的支持遠遠不如男性的問題。
明代雖然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許多思想家不斷對傳統規矩提出質疑,也從各方面肯定了人的欲望、情感。然而,過往談論這個時代,往往著重於那些思想家們進步的思想,而忽略了並不是整個時代的人們,都能享受到那些進步的空氣。
我要說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地位永遠比不過男性,得到的自由永遠比男性要少、要來得遲。女人的價值依靠男人彰顯,相夫教子、貞操節烈,這是我們的歷史給予我們的、值得歌頌的女子形象。
追求自由的男性,往往是被讚揚的對象,是體制的挑戰者、改革者,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理念付出性命,名聲也是自己的。而女人的主體性卻在社會結構下被犧牲,她只能順著大家期待的標準去實踐那些價值,或者更精確點說,是「男人定義」的價值。
「名節」的觀念不正是男人所創造出來的嗎?男人再娶有多少風流浪漫,女人再嫁又有多少輕賤辛酸?我們的社會只允許男人多情,卻看不起女子水性,自古皆然,這一點無須辯駁。
男人發明了禮教來壓抑自身的情欲,換取道德之名,而被壓抑的情欲轉到檯面下繼續流動,一切罪名,卻由女性承擔。發生性行為損失的一定是女性,獲得的一定是男性,如果女方心甘情願,就是淫婦、蕩婦,如果還賣錢了,那就是妓女、婊子。
事實是這樣的,唯有有背景、有權勢的人,才有資格定義所謂的值不值得。而這些巨大的價值觀背後,父權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是女人就該如何如何」,都是男人說了算。
明朝看似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朝代、逐漸重視起情欲與人性,然而,那畢竟是男人的事,是男人的遊戲規則。
關於女人,從來就不配擁有那些。男人越是找到理由放縱,女人就越是要被束縛。我們讀歷史,往往只在意那些男人所想的,卻忽略那些女人所遭遇的、面對的。可女人從來就不該屬於男人,或者說,沒有人該從屬於任何人不是嗎?
一般讀《牡丹亭》,都會不自禁站到杜麗娘那一邊,為她的自由受到限制而抱不平。然而,或許不自由的不只是杜麗娘一個人。看看杜麗娘的父親杜寶,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封建、階級、禮教,看到千百年來對於壓抑女性地位的縮影,但身為父親、地方官,身為一個男人的杜寶,他真的有比較自由嗎?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侵奪別人的自由並不會讓自己更自由,不論這個侵奪者是有意還是無意,自覺或是不自覺。杜寶與杜麗娘、柳夢梅,甚至故事中那個時代的人們,都囚禁在一個更大的框架,掙扎、陷溺,一樣的不可自拔。
不禁令人反思,自由到底是什麼?在不明白諸多規矩所為何來之前,只是默默地遵守著,似乎永遠缺少了什麼。表面看似是權力結構的上位者,實際上也不能隨心所欲;壓抑人性原始欲望的種種禮教與道德,看似提供了穩定社會的基礎,實際上又犧牲了什麼價值,又有多少不公不義暗流洶湧?
《牡丹亭》從來不只屬於那個時代。
賞析
精心打扮的少女
〈驚夢〉之前有一齣〈閨塾〉,也就是有名的「春香鬧學」一段。春香是杜麗娘的婢女,個性調皮,在戲中扮演極重要的腳色。
〈閨塾〉之中,老學究陳最良教杜麗娘《詩經》的〈關雎〉篇,產生許多有趣的對話。陳最良是食古不化的典型腐儒,他教杜麗娘讀〈關雎〉,用的就是那套最沒情調的解釋,將一首愛情詩解為「后妃之德」的教化詩。
在他的價值觀裡,整部《詩經》都是聖人之言,充滿了教化之道,這明顯是受到朱熹學說的影響。陳最良在戲中的臺詞全是朱熹對《詩經》的注解,這諷刺了當時讀書人的拘泥僵化,也道出許多封建教條化的思想,和朱熹的學說流行脫不了關係之現象。
有了這些前情提要,再來理解〈驚夢〉會比較踏實。在杜麗娘看來,〈關雎〉有沒有教化功能根本不是重點,她只嚮往詩歌之中的男歡女愛。杜麗娘沒有談過戀愛,對男女之情固然只是想像,但這正說明了這份情感完全是天性使然,不需要透過任何後天的學習來養成。
這些渾然天成的情感,與受朱熹學說所重視的「教化」、「天理」,有根本上的衝突。
「亂煞年光遍」中的「年光」指的是「春光」。杜麗娘遊園,看春光燦爛,心中卻「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無端」是沒來由的意思。湯顯祖在題詞中寫「情不知所起」,說明了這些情愛的愁緒煩惱是天生的,來的時候沒什麼特別原因。
我們知道這是少女懷春,似乎人性本該如此。「宜春髻子」是立春那天婦女髻子上戴的燕子狀剪綵,上面會貼「宜春」二字。這邊由婢女春香道出「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這句有點俏皮的話,略帶些調侃意味,非常生動地勾勒出少女懷春的形象。
才子佳人夢中影
杜麗娘的傷春,是因為自己的愛情無處排遣,這邊是整齣戲的關鍵,不能不明說,所以湯顯祖讓杜麗娘自己說了:「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
這裡難解的是,人到了二八年華,即十六歲,為什麼會慨歎自己沒有「折桂之夫」、「蟾宮之客」?所謂「折桂之夫」、「蟾宮之客」值得注意。「蟾宮折桂」是古時形容中狀元之典故,這裡可以看出杜麗娘心目中的伴侶,那個他想像出來的情郎,是一個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這個想像明顯來自於傳統「才子佳人」的設定。
杜麗娘前面提到「昔日韓夫人得遇于郎,張生偶逢崔氏」這兩個典故分別用了唐傳奇《流紅記》與《鶯鶯傳》的典故,後面《崔徽傳》應是湯顯祖的筆誤。這些故事都是杜麗娘看書看來的,在深閨中成長,未曾見過外面的世界,杜麗娘對於男女之情的想像只能來自於書本,且屬於這類「才子佳人」的傳統格局,她渴望的美好「戀情」與「婚姻」基本上脫不了關係。
後面夢到柳夢梅的一段,也就同時落在這個框架裡面。柳夢梅並不是一個沒來由的陌生男子,他是日後將要高中狀元的書生,也是杜麗娘未來的夫婿。
我們很難想像若沒有這段關係設定,杜麗娘、柳夢梅在夢中雲雨,又該被如何收拾。後面合唱詞「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就是在為後面的劇情發展做準備,暗示柳生與杜麗娘日後的姻緣。
花神上臺也宣稱杜麗娘與柳夢梅「後日有姻緣之分」,所以他才要出來保護杜麗娘,「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花神又說這是「景上緣,想內成,因中見」,「景」就是「影」,影上緣、想內成,都是用佛家的典故,比喻虛幻不真實。然而,後面卻又說這是「因中見」,「見」就是「現」,「因」是佛家講的因緣,指世間一切事物皆由因緣造何而來。這裡就明確指出了杜麗娘的夢中雲雨,是因緣注定好的,所以花神也願意、必須來促成這樁「美事」。
這當然是湯顯祖在劇情設定上的巧思。假若跳脫這個婚姻的框架,杜麗娘追求的愛情應當更自由,但根據這樣的劇情發展,卻很難被祝福。故事結局必須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情」的價值仍必須落在人間的婚姻制度上來實現,這或許可看作是湯顯祖的時代限制。只不過,湯顯祖的時代面臨的,是一樁樁不得自由的婚姻,在追求情感不受壓抑的本質上,每個時代即使面臨不同的課題,那份追求的熱情都是一樣的。
也許,只有當社會上每個人都不再以各種價值觀壓迫別人,人們才能夠真正自由,勇敢追求自己真實的欲望,而不是被社會價值肯定的那些,不因誰的鼓勵或反對而進退。
地表最強國文課:《牡丹亭》從來不只屬於那個時代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https://news.readmoo.com/?p=55564
杜麗娘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WOf06n
《牡丹亭》述說的是性而非愛情
2017-05-02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文化
《牡丹亭·尋夢》
問:去年秋天你在國家圖書館講《牡丹亭·尋夢》時說,湯顯祖在四百年前於《牡丹亭》中所書寫的是性、人、生命,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情,為什麼?
答:愛情是人類的一種情感,發生在具體人身上,它是在兩人之間的,如相戀,最起碼,是一個人針對另一個人的,如單戀、暗戀。而在《牡丹亭》中杜麗娘並沒有戀著一個人,甚至連一個想像中的人都沒有(用今天的話說:心中的「白馬王子」),杜麗娘只是做了一個春夢,「男人」出現的第一鏡象就是在她夢中的性交合。沒有話(「好處相逢無一言」),只是性交合。
視《牡丹亭》為淫的人可以攻擊這一點,而喜愛和肯定《牡丹亭》的人中許多人卻掩飾這一點。
問:為什麼?
答:因為人有許多不能或不敢正視的事。
人類認識自己比認知外部世界就要難得多,而性正是人生命過程中的本質所在,是最一般的,最質樸的,卻是很難清楚認知的。
人類與其他有生命的物種不同——最起碼,與絕大多數的物種不同,人是生存於自己的社會之中的,有行為規範,有意識形態,這些,都影響著人的認知,影響著人的行為選擇。
而正是這種人不能正視,或不敢正視的性,在《牡丹亭》中卻有了相對充分的展現。
問:《牡丹亭》中對性是怎樣描寫的?
答:《牡丹亭》是一個過程,湯顯祖的書寫,四百年的舞台演繹(原著與傳世本是有不同的)——四百年來,文學劇本的讀者,曲子的唱者、聽者,戲的演者、觀者,共同型塑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牡丹亭》。
《牡丹亭》的精華所在是《驚夢》(包含今天舞台上的《遊園》)和《尋夢》。我以為無論是看五十五折的《牡丹亭》,還是看湯顯祖的「四夢」,最了不起的就在這兩折,其他,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就其藝術性而言,更是這樣。在這兩折中,湯顯祖通過性,把人,把生命寫到了極致,把因性而生的情(愛情),也寫到了無限美好的境界。
《牡丹亭》
我們來看:
——夢前:杜麗娘作為一個少女,清晨與侍女遊園,自然是萬物萌生的春天,人是漸近成熟的少女,回到房間後,慵懶而眠,入夢前已覺 「春情難遣」,由是得夢。
——夢中:戲從「和你把領扣解,衣帶寬」,直接寫到「逗得個日下胭脂雨上鮮」。很美的詞句,也是今日非經解說,文化斷裂後不懂古漢語的人們所無法理解的——按「日」訓:內;入。是全句應解釋為:當兩性交合時,陽具初進,遂使少女見紅。
夢境是「……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在大自然之中;正是大自然提供了條件,決定了這一切。
而對性事的進一步描摹,出自夢境中的男性(一個並不存在的人)是:「……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搵著牙兒苫,則待你忍耐溫存一響眠。」於是,「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和你團成片」,結果「逗得個日下胭脂雨上鮮」。性交合後「……紅松翠偏」(髮髻散亂,致簪環移位)。
出自夢者(女性)的追憶是:「敢迤逗這香閨去沁園」,「恰恰生生抱咱去眠」。「他捏這(著)眼,奈煩也天,咱噷這(著)口,待酬言」。「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煙。捱過雕欄,轉過鞦韆,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見。好一會分明,美滿幽香不可言。」
「他興心兒緊咽咽,嗚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著意)兒周旋」。「等閒間,把一個照人兒昏善,這般形現,那般軟綿,忒一片撒花心的紅影兒吊將來半天。敢是咱夢魂兒廝纏」?
回想的感受是「……好不動人春意也」。
至於在夢外的神仙(花神)眼中則是:「看他似蟲兒般蠢動把風情扇,一般兒嬌凝翠綻的魂兒顫」。「……雲纏雨綿;……紅翻翠妍」。「夢酣春透」;「一個精神特展,一個歡娛恨淺,兩下里萬種恩情」,「勾引得香魂亂」。
——夢後:女性自覺「……潑新鮮,我的冷汗粘煎,閃的俺心悠步軃,意軟鬟偏」。希望「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
崑曲《牡丹亭》
問:通過《驚夢》和《尋夢》中這樣細緻的描寫,你看到了什麼?
答:湯顯祖和在他之後那麼多戲文的讀者、曲子的唱者、聽者、戲的演者、觀者於無意識中共同構建的一種對性和生命(生死)的感知。或者說是假杜麗娘而構建的一種對性和生命(生死)的感知。
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有的兩種感知:自己夢中性伴的感知與自己的感知——杜麗娘在《尋夢》中說「強我歡會」。如果杜麗娘是「被動」的,誰是「主動」?作為夢中性伴的柳夢梅並無其人,否則,《牡丹亭》就成了輕鬆的神話故事,而不是悲喜劇了。《牡丹亭》不是《白雪公主》,《牡丹亭》是有濃厚深重的悲劇色彩的,它的悲劇部分遠勝於「大團圓」結局。因此,我以為:「被動」的是人世間(社會中)的杜麗娘,「主動」的是蘊含在杜麗娘體內自然的生命力。
在戲的演者和觀者互動中漸成的戲台上花神眼中的性與性交合(按:這是湯顯祖筆下沒有的,是由眾多在今天我們已不知其名的演者和觀者創造的),及四百年傳唱中聽者、觀者所感知的性與性交合,都是非常美,或說是極其美的,以至在劇中人所表現出的難以壓抑的性衝動面前(「春情難遣」,已到了「淹煎」——如在水中、火中——的地步),聽者、觀者心靈所感知的卻是糾纏在一起的濃烈的美與深度的悲傷,這一切,正源於對性,對人生,對生死和生命的體味和感悟。
杜麗娘和柳夢梅
問:怎麼說呢?
答:性是生命的過程。相當多的生物是取有性繁殖的。從同花的雌、雄蕊,到異花、異株,到魚類體外的精、卵結合,到其他動物的雌雄交合,到上天給了人類豐富的性感受,使性與生殖分離,使情感可以離開肉體的交合而獨立存在,使人類可以在性的交合和基於性的愛戀中升華,或是墮落。
《牡丹亭》中,杜麗娘自言「我一生愛好是天然」。「好」,在這裡讀「上聲」,「愛好」是動賓結構。全句釋為:我一生熱愛那美好的事物是天性使然。
性,表現出人類最激情、最深刻、無可替代的生命體驗:是如顛似狂,物我兩忘,浴火重生。
性,是生命的本質,人的本質。從中可見精神與肉體,個人與社會,美與丑,生命與死亡;於是,有說:性,可作為研究人類的切入點。
性,又可見生命的過程,生命的短暫,轉瞬即逝。
由是,《牡丹亭》寫「性」,寫人,寫生命的最根本處;寫「性」的力量,「性」的美好,也寫「性」的無奈。當那美好釋放已盡(得與不得都在其次),就是死,一切不復存在,或說原本就不存在,但它卻能頑強地再生出來。於是,《牡丹亭》寫到《離魂》時說:「世間何物似情濃,整一片斷魂心痛。」又說是:「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涌?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甚西風,吹夢無蹤。人去難逢,須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別是一般疼痛。」杜麗娘終於在月圓時,於泠泠細雨,朦朦月色中離去。杜麗娘死的那麼美,那麼慘烈,驚天動地,《牡丹亭》成千古絕唱。
因性而情,致由生而死,復由死而生。這就是湯顯祖所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湯顯祖甚至說「死而不可復生者,非情之至也」。
問:你所說的在《牡丹亭》中作為人的根本,作為生命的根本的「性」的美好,表現在哪裡?
答:我們看,對杜麗娘來說,性是美好的,於是:夢畢時,「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尋夢時,回味性的交合「美滿幽香不可言」。
《尋夢》的點題在[懶畫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是睡荼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杜麗娘有兩次驚覺、警醒:第一,對「美好」的義無反顧的追求,表現在[江兒水]中的「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第二是表現在對生死的感悟——「偶然間,心似繾」——心像是被牽住了:從大梅樹梅子累累可愛,悟到了生命周期。——「我杜麗娘死後得葬於此,幸也。」
我覺得《尋夢》比《驚夢》更令人震撼。《驚夢》中夢前的「春情難遣」,夢後的「冷汗粘煎」、「心悠步軃」,對應《尋夢》的「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問:有多少人能有你說的那種對「美好」的體味和感知呢?
答:不多。有這些感覺的人應是有的。感知和認知有區別,體味和感知有層次。感知敏銳的人,愉悅和悲傷都會比不那麼敏銳的人多些。情思細膩,感知敏銳,會有很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傷痛。我們看《紅樓夢》中的黛玉就是在聽到《牡丹亭》的曲文後,從「不覺心動神搖」,到「如醉如痴」,到「心痛神馳」,而她所聽到的正是《牡丹亭·驚夢》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由此深感自己「在幽閨自憐」。
《牡丹亭》連環畫
問:人們是因為沒有感知,還是由於其他原因對《牡丹亭》另做講解呢?
答:我想不只是感知問題,把《牡丹亭》解說做「追求愛情」和「反封建」而避諱性的,恐怕另有原因。
迴避杜麗娘作夢到底「夢到了什麼」和尋夢到底「尋什麼」,在特定的時期成為闡釋、解說《牡丹亭》的一種「主導」傾向。我前面講了《牡丹亭》與《白雪公主》不同,在這裡還要說《牡丹亭》和寫愛情的《西廂記》《玉簪記》不同。《白雪公主》純情而不涉性,《西廂記》《玉簪記》基於情而涉性,而《牡丹亭》則寫因性生情,致由生而死,復由死而生。極力想否定這一點的人的做法有二,一是解釋,見於已出版和發表的諸多書籍、文章。二是改詞和表演,俞振飛先生曾把《驚夢》兩支[山桃紅]中的涉性之詞全部改掉(把「和你把領扣解,衣帶寬」改作「我和你手相攜,行並肩」,把直接描寫性事中插入見紅的「逗得個日下胭脂雨上鮮」改作誰也不明白的「逗得個柳眼梅心別樣妍」)。梅蘭芳先生則改了表演,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他說:
……杜小姐就是屬於內心有「難言之隱」的一種。……劇中人既有了這樣的心情,於是老派的身段,不論南北,就都要在這一方面著重形容。……唱到「則為俺生小嬋娟」一句,她才慢慢地站起來,邊唱邊做的走出了桌子,這以後就要用身段來加強她的「春困」心情了。等唱到「和春光暗流轉」一句,就要把身子靠在桌子邊上,從小邊轉到當中,慢慢往下蹲,蹲了起來,再蹲下去。這樣的蹲上兩三次,可以說是刻畫得最尖銳的一個身段了。這是南北相同的一個老身段,我從前也是照樣做的。後來我對它有了改動的企圖,……我覺得也太過火一點吧。……杜麗娘的身份是,十足是一位舊社會裡的閨閣千金。……到底她是受舊禮教束縛的少女,而這一切又正是一個少女的生理上的自然的要求。我們只能認為這是杜麗娘的一種幻想,絕不是蕩婦淫娃非禮的舉動。這是少女的「春困」,跟少婦的「思春」是有著相當距離的。似乎不一定要那樣露骨地描摹。所以我最後決定,是保留表情部分,沖淡身段部分。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問:為什麼會這樣?
答: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社會學家又稱之為「無性」的年代。我們看今日的發展,有報告稱:中國人的性行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時段中,以及在不同類的人際關係中,較過去的那個年代已有了很大的變化,關係人的幸福感的性行為品相,較過去的那個年代也已有了日漸提升的表現。
問:問題是那個時代已過,甚至是人們的行為在實際上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什麼對文學或戲曲的解說卻依舊?或是說,對與性相關話題的述說,在居主導地位的話語空間中卻仍然缺失?
答:依舊避諱,只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是:整個社會中相當多的人缺乏看到問題和找尋答案的興趣。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性事只做、不說、不思尋——在本應是最親近的性伴侶間,既缺乏於性交合中多種方式的交流互動,又缺乏日常的溝通、討論;人多不了解自己的性伴侶的需求和感受,甚至沒有想到應該了解和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性伴侶的需求,反之,對自己與性相關的事,也不甚了解——對人而言,性不是本能,是需要學習的。
想一想,存在於《牡丹亭》中的性事,有「溫存」,有深吻,有吻身體的其他部位,有著意「周旋」的行為表現,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酸酸楚楚無人怨」的願景,是不是比在今天相當數量人的性事只是單調而少技能、情感的「插入」,在品相上要差了層次?我們是否會感到雖經四百年,我們的性事及與之相關的認識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呢?
湯顯祖
問:您怎麼看湯顯祖?
答:我個人認為:湯顯祖的其他著述(包括其他劇作)絕難與《牡丹亭》相比,中國自南宋以降至今的戲曲,也絕難有可與《牡丹亭》相比的。《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在中國的戲曲演唱史中,在文化史和社會史中,在思想史中,絕無僅有。
問:你怎麼看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並提呢?
答:湯顯祖除與莎士比亞同為四百年前人外,在其他方面,我以為是不可比的。湯顯祖何以能寫出《牡丹亭》的《驚夢》《尋夢》,也不是可以清楚地講明緣由的。一般人看《牡丹亭》的《驚夢》《尋夢》可能和看《西廂記》《玉簪記》差不多(都是生、旦戲),而在我看來,則認為大不相同,就在於它無論是從藝術上看,還是從對性和生死、生命的認知、感悟上看,都是千古絕唱。
----------------------------
湯顯祖的《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是怎樣一個女子?
2018-03-23 由 寫乎 發表于文化
推薦:《紅樓夢》里平兒為何敢偷鳳姐那麼多銀子給賈鏈?
文/林曉雲
【作者簡介】林曉雲,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大四學生,喜歡讀書、旅遊聽音樂。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湯顯祖是明代最著名的戲劇家,其主要創作成就體現在戲曲方面,主要有《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四部,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湯顯祖生前曾經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戲曲創作的代表作,也是明代戲劇壇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在明清時期,「傳奇十部九相思」 描寫男女青年的愛情婚姻故事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但是在這些愛情婚姻劇裡面,沒有一位女主人公像《牡丹亭》的杜麗娘那樣,為情生死,為情生,杜麗娘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凸顯了她的至情。正如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中說到: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則情莫有深於阿麗者矣。」情深者為杜麗娘也,這個至情的形象成為明清時的典型代表。
大家閨秀杜麗娘、秀才柳夢梅是《牡丹亭》的主人公,戲曲的大致情節是杜麗娘遊園夢見柳夢梅,卻因為現實的不允許,因思成病,死後通過不屈不撓找到自己夢中情人,叫畫回生,回生後與父母抗爭,最終通過皇帝的一詔獲得與柳夢梅的正當的夫妻關係,實現自己「從一而終」的愛情理想。
文章通過杜麗娘生生死死的情節表現了鮮明強烈的至情的思想感情。筆者將會從「驚夢」為情死、「尋夢」為情生、執著認同,圓聚,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杜麗娘這個典型的情之至的形象。
一、「驚夢」為情死
杜麗娘是處於典型的封建禮教中長大的,年方二八的大家閨秀。在先生陳最良給她解釋在《詩經•關雎》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名句的具體含義後,杜麗娘她的內心開始受到衝擊,她對詩經中所描繪的愛情有所嚮往,少女愛情之念萌芽,對現實的封建禮教束縛開始產生抗拒之感,綜合各種內外在原因發出這個發出「聖人之情,僅見於此矣。
今古同懷,豈不然乎」的感慨。杜麗娘感慨為何古今對待愛情的方式不一,古人都可以把愛情表現出來,如今只能放在心裡,不能向別人傾訴。杜麗娘開始有所覺悟,她嘆息道:「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不如鳥乎?」由此可見杜麗娘內心深處對現實的束縛產生了不如鳥的強烈無奈的嘆息。
為了打消心中的鬱悶,杜麗娘決定游後花園。游後花園中,從未到過後花園的杜麗娘初見這大好春光,便道:「可見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表明自己應當遵循本性,而不是被壓抑。面對這奼紫嫣紅的春色,春心萌動的杜麗娘發出了:「吾生在宦族,長在名門。年以及笄,不得造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的悲痛感慨。通過遊園發出的感嘆,抒發杜麗娘心中被壓抑的真實想法,通過這些嘆息,為尋夢而死做鋪墊。
由於現實的種種無奈,杜麗娘意識到自身嚮往的那種美好的愛情根本無法在現實中實現,所以便有了夢境的出現。
在夢境中,杜麗娘夢見了柳夢梅,並且在這個短暫的夢裡實現了自己所嚮往的理想愛情,得到了暫時的歡樂。夢醒後,杜麗娘意識到自己在夢中的理想愛情,是無法實現的。在封閉的生活環境和嚴酷的倫理道德並不允許她將自己的渴望付諸於行動。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只能到夢境中追求。
在痛苦的思念之下,杜麗娘再次回到後花園尋夢,苦尋無果,無奈嘆息道:「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她嚮往如花草般的自由,但是事與願違,杜麗娘在現實中無法擁有如此自由的生活,到後花園辛苦尋覓也找不到那個讓她擁有短暫歡樂的夢境,無奈之下只能通過倚靠梅樹表達自己對美好的夢中之感的思念。
在遊園驚夢這個片段中,杜麗娘第一次遊園夢遇柳夢梅後,便苦苦相思而導致香消玉殞,形容瘦損,正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麗娘在夢境中獲得了心儀的愛情對象,滿足了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在現實中經歷苦苦相思之痛之後,才明白到現實與夢境的巨大落差,在痛恨與無奈之中,唯有耗盡生命。因夢而亡,杜麗娘通過為情死對自己情感的肯定與迷戀。
二、「尋夢」為情生
「情」分為超越生死的 「至情」、純情 「貞女」、終身相守的 「夫婦之情」等幾個類別。
杜麗娘的情是至情,她的至情不僅僅表現在她為情死,對愛情矢志不渝、不屈不撓的追求,更是表現在超越生死的界限。
在第二十三出《冥判》中,身為鬼魂的杜麗娘在面對判官的審判的時候,堅決地說出自己是因夢而死,並且懇請判官幫忙查明此生為何遭遇如此傷感之事。生前因夢而死,生後杜麗娘對這個夢依舊還在意,說明她對這段感情的痴迷程度。正所謂做人有情,謂可勝數,做鬼有情,實屬難得。
通過判官幫忙查明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有姻緣之分,更加堅定了杜麗娘這份至情,她走上了尋找柳夢梅的漫長之旅。
在第二十七出《魂游》,當她魂游到當初二人夢中幽會之地的時候,發出:「生生死死為情多,奈情何?」的悲嘆,杜麗娘感慨自己不知為何情起,但卻情深如此。
在第二十八出《幽媾》中,杜麗娘接近柳夢梅絲毫沒有生澀之感,反倒顯得更大膽了,正如文中所說的:「敲彈翠竹窗櫳下,待展香魂去近他。」說出:「妾千金之軀,一旦付與郎矣,勿負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願足矣。」的誓言。
辛苦尋覓之後,杜麗娘向心愛之人說出自己的願望,顧不得現實的阻礙、禮教的束縛。經過「歡撓」,最終在第三十二出《冥誓》中,兩人面對上天做出:「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的誓言。
畢竟鬼人殊途不能長久在一起,為了要和柳夢梅長相廝守,杜麗娘請求柳夢梅幫她掘墳,以求得重生。而柳夢梅則冒著開棺殺身之罪讓杜麗娘能夠還魂回生。為情重生是至情的深刻表現,杜麗娘在生生死死之間往回由此至終只為一人——柳夢梅,她通過超越生死的界限表現了對柳夢梅的至情,表現自己「從一而終」的愛情忠貞。
三、執著認同,圓聚
即使有著對至情的愛情,但是回生以後的杜麗娘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同,因此她叫柳夢梅去考取功名,去探望自己的父親。父親並不同意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父親處處刁難與壓制柳夢梅,杜麗娘勇敢堅決地捍衛柳夢梅,捍衛自己愛情。
在殿上,面對大眾,杜麗娘慷慨陳詞,毫不畏懼表現出自己與柳夢梅共度一生的決心。在第五十齣《圓駕》中,杜麗娘更是把情至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皇帝問杜麗娘「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國人父母皆賤之,杜麗娘自媒自婚,有何主見?」時,杜麗娘回答道:「臣妾受了柳夢梅再活之恩,真乃是無媒而嫁。」
在古代,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條例,不然這樣的關係被認為是不正當的,下賤的。但是杜麗娘卻認為柳夢梅為自己回生冒著殺頭之罪,就算世人對這段婚姻感到羞恥,但也抵不過柳夢梅對自己的恩情。因此杜麗娘不顧封建傳統理論,她把愛情看得比任何人都高。
當父親逼問「誰保親? 」「誰送親?」時,杜麗娘便理直氣壯地說「保親的是母喪門」「送親的是女夜叉」;
當父親威逼她離開柳夢梅時,她斬釘截鐵地說「叫俺回杜家,越了柳衙,便是你杜鵑花,也叫不轉子規紅淚灑」。
杜麗娘勇敢地為自己的愛情辯護,毫不畏懼強大的封建勢力,最終得到皇帝親自賜婚,並且得到了家裡人的認同,實現了這個苦苦鬥爭的理想,最終得到圓滿的結局。
四、小結
《牡丹亭》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通過幻想的情節設計,給予杜麗娘火一樣的熱情和超越生死的力量,為了實現至情的愛情,為情死和為情生,執著求得認同,最終與柳夢梅圓聚,杜麗娘通過不屈不撓的追求,最終實現了「從一而終」的愛情理想,從而集中體現杜麗娘情之至的形象。
--------------------
湯顯祖的《牡丹亭》:中國古代版人鬼情未了
2018-03-23 由 寫乎 發表于文化
推薦:《紅樓夢》里平兒為何敢偷鳳姐那麼多銀子給賈鏈?
文/林曉雲
【作者簡介】林曉雲,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大四學生,喜歡讀書、旅遊聽音樂。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湯顯祖是明代最著名的戲劇家,其主要創作成就體現在戲曲方面,主要有《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四部,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湯顯祖生前曾經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戲曲創作的代表作,也是明代戲劇壇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在明清時期,「傳奇十部九相思」 描寫男女青年的愛情婚姻故事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但是在這些愛情婚姻劇裡面,沒有一位女主人公像《牡丹亭》的杜麗娘那樣,為情生死,為情生,杜麗娘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凸顯了她的至情。正如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中說到: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則情莫有深於阿麗者矣。」情深者為杜麗娘也,這個至情的形象成為明清時的典型代表。
大家閨秀杜麗娘、秀才柳夢梅是《牡丹亭》的主人公,戲曲的大致情節是杜麗娘遊園夢見柳夢梅,卻因為現實的不允許,因思成病,死後通過不屈不撓找到自己夢中情人,叫畫回生,回生後與父母抗爭,最終通過皇帝的一詔獲得與柳夢梅的正當的夫妻關係,實現自己「從一而終」的愛情理想。
文章通過杜麗娘生生死死的情節表現了鮮明強烈的至情的思想感情。筆者將會從「驚夢」為情死、「尋夢」為情生、執著認同,圓聚,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杜麗娘這個典型的情之至的形象。
一、「驚夢」為情死
杜麗娘是處於典型的封建禮教中長大的,年方二八的大家閨秀。在先生陳最良給她解釋在《詩經•關雎》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名句的具體含義後,杜麗娘她的內心開始受到衝擊,她對詩經中所描繪的愛情有所嚮往,少女愛情之念萌芽,對現實的封建禮教束縛開始產生抗拒之感,綜合各種內外在原因發出這個發出「聖人之情,僅見於此矣。
今古同懷,豈不然乎」的感慨。杜麗娘感慨為何古今對待愛情的方式不一,古人都可以把愛情表現出來,如今只能放在心裡,不能向別人傾訴。杜麗娘開始有所覺悟,她嘆息道:「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不如鳥乎?」由此可見杜麗娘內心深處對現實的束縛產生了不如鳥的強烈無奈的嘆息。
為了打消心中的鬱悶,杜麗娘決定游後花園。游後花園中,從未到過後花園的杜麗娘初見這大好春光,便道:「可見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表明自己應當遵循本性,而不是被壓抑。面對這奼紫嫣紅的春色,春心萌動的杜麗娘發出了:「吾生在宦族,長在名門。年以及笄,不得造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的悲痛感慨。通過遊園發出的感嘆,抒發杜麗娘心中被壓抑的真實想法,通過這些嘆息,為尋夢而死做鋪墊。
由於現實的種種無奈,杜麗娘意識到自身嚮往的那種美好的愛情根本無法在現實中實現,所以便有了夢境的出現。
在夢境中,杜麗娘夢見了柳夢梅,並且在這個短暫的夢裡實現了自己所嚮往的理想愛情,得到了暫時的歡樂。夢醒後,杜麗娘意識到自己在夢中的理想愛情,是無法實現的。在封閉的生活環境和嚴酷的倫理道德並不允許她將自己的渴望付諸於行動。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只能到夢境中追求。
在痛苦的思念之下,杜麗娘再次回到後花園尋夢,苦尋無果,無奈嘆息道:「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她嚮往如花草般的自由,但是事與願違,杜麗娘在現實中無法擁有如此自由的生活,到後花園辛苦尋覓也找不到那個讓她擁有短暫歡樂的夢境,無奈之下只能通過倚靠梅樹表達自己對美好的夢中之感的思念。
在遊園驚夢這個片段中,杜麗娘第一次遊園夢遇柳夢梅後,便苦苦相思而導致香消玉殞,形容瘦損,正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麗娘在夢境中獲得了心儀的愛情對象,滿足了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在現實中經歷苦苦相思之痛之後,才明白到現實與夢境的巨大落差,在痛恨與無奈之中,唯有耗盡生命。因夢而亡,杜麗娘通過為情死對自己情感的肯定與迷戀。
二、「尋夢」為情生
「情」分為超越生死的 「至情」、純情 「貞女」、終身相守的 「夫婦之情」等幾個類別。
杜麗娘的情是至情,她的至情不僅僅表現在她為情死,對愛情矢志不渝、不屈不撓的追求,更是表現在超越生死的界限。
在第二十三出《冥判》中,身為鬼魂的杜麗娘在面對判官的審判的時候,堅決地說出自己是因夢而死,並且懇請判官幫忙查明此生為何遭遇如此傷感之事。生前因夢而死,生後杜麗娘對這個夢依舊還在意,說明她對這段感情的痴迷程度。正所謂做人有情,謂可勝數,做鬼有情,實屬難得。
通過判官幫忙查明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有姻緣之分,更加堅定了杜麗娘這份至情,她走上了尋找柳夢梅的漫長之旅。
在第二十七出《魂游》,當她魂游到當初二人夢中幽會之地的時候,發出:「生生死死為情多,奈情何?」的悲嘆,杜麗娘感慨自己不知為何情起,但卻情深如此。
在第二十八出《幽媾》中,杜麗娘接近柳夢梅絲毫沒有生澀之感,反倒顯得更大膽了,正如文中所說的:「敲彈翠竹窗櫳下,待展香魂去近他。」說出:「妾千金之軀,一旦付與郎矣,勿負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願足矣。」的誓言。
辛苦尋覓之後,杜麗娘向心愛之人說出自己的願望,顧不得現實的阻礙、禮教的束縛。經過「歡撓」,最終在第三十二出《冥誓》中,兩人面對上天做出:「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的誓言。
畢竟鬼人殊途不能長久在一起,為了要和柳夢梅長相廝守,杜麗娘請求柳夢梅幫她掘墳,以求得重生。而柳夢梅則冒著開棺殺身之罪讓杜麗娘能夠還魂回生。為情重生是至情的深刻表現,杜麗娘在生生死死之間往回由此至終只為一人——柳夢梅,她通過超越生死的界限表現了對柳夢梅的至情,表現自己「從一而終」的愛情忠貞。
三、執著認同,圓聚
即使有著對至情的愛情,但是回生以後的杜麗娘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同,因此她叫柳夢梅去考取功名,去探望自己的父親。父親並不同意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父親處處刁難與壓制柳夢梅,杜麗娘勇敢堅決地捍衛柳夢梅,捍衛自己愛情。
在殿上,面對大眾,杜麗娘慷慨陳詞,毫不畏懼表現出自己與柳夢梅共度一生的決心。在第五十齣《圓駕》中,杜麗娘更是把情至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皇帝問杜麗娘「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國人父母皆賤之,杜麗娘自媒自婚,有何主見?」時,杜麗娘回答道:「臣妾受了柳夢梅再活之恩,真乃是無媒而嫁。」
在古代,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條例,不然這樣的關係被認為是不正當的,下賤的。但是杜麗娘卻認為柳夢梅為自己回生冒著殺頭之罪,就算世人對這段婚姻感到羞恥,但也抵不過柳夢梅對自己的恩情。因此杜麗娘不顧封建傳統理論,她把愛情看得比任何人都高。
當父親逼問「誰保親? 」「誰送親?」時,杜麗娘便理直氣壯地說「保親的是母喪門」「送親的是女夜叉」;
當父親威逼她離開柳夢梅時,她斬釘截鐵地說「叫俺回杜家,越了柳衙,便是你杜鵑花,也叫不轉子規紅淚灑」。
杜麗娘勇敢地為自己的愛情辯護,毫不畏懼強大的封建勢力,最終得到皇帝親自賜婚,並且得到了家裡人的認同,實現了這個苦苦鬥爭的理想,最終得到圓滿的結局。
四、小結
《牡丹亭》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通過幻想的情節設計,給予杜麗娘火一樣的熱情和超越生死的力量,為了實現至情的愛情,為情死和為情生,執著求得認同,最終與柳夢梅圓聚,杜麗娘通過不屈不撓的追求,最終實現了「從一而終」的愛情理想,從而集中體現杜麗娘情之至的形象
--------------------------
牡丹亭:數百年的浪漫
2018-06-20
明代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是我國戲劇史上光彩熠熠的巨製。
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可見該劇轟動一時,影響之大。它寫理想、敘愛情,織之以奇思異想,使之放射出浪漫主義的璀璨光芒。
愛情與禮教的衝突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寫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戀愛故事。第一齣「標目」,交代了寫作動機和全劇梗概。從第二齣「言懷」至三十齣「回生」,寫杜麗娘遊園,夢見柳生思念成病,以致夭折;死後三年,嶺南柳夢梅來到梅花庵,麗娘鬼魂又與柳夢梅相會,人鬼定盟。柳夢梅掘墳開棺使麗娘重生,從而結為夫婦。從三十六出「婚走」至末「園駕」,寫杜、柳雖已成為夫婦,但還未為人所承認,特別是沒為麗娘的父親杜寶所承認。
作品就是寫麗娘與夢梅的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衝突,表現了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然而《牡丹亭》在藝術上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以其瑰麗的色彩描繪出了一幅理想圖畫。
以夢寫夢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首先在於以「夢」寫其理想。杜麗娘為南安太守的獨生女兒。封建官僚杜寶和他的夫人甄氏,為封建禮教濡染,從行動和思想上對女兒都嚴加管束。作者通過遊園入夢,跌入了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闖進了一個甜蜜美滿的天地。
杜麗娘遊園時感嘆「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因為她感到「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婚配。成為虛度青春」。從此可見,她厭棄那些子曰詩云的封建說教,痛恨那些家規家法,憧憬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嚮往著佳人配才子的際遇,於是感而入夢。杜麗娘對於夢境,不是把它視為一般的幻覺,而是更深一層地將它視為自己理想的現實再現。
可見杜麗娘的「夢」,是對封建禮教大膽反抗,也是解放了的個性的自由飛翔。正如杜麗娘的夢境與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尖銳的對立極為形象地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雖然古代作家以夢入劇者不乏其例,然而《牡丹亭》中的夢更是作為一種理想的寄託來提高文學作品的價值與藝術力量。
為夢而死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還在於以」生命」作為代價來寫其鬥爭。早於《牡丹亭》的文藝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成分,但那些幾乎都是一種惡勢力的消極反抗,「死」是他們鬥爭過程中的高潮,也是鬥爭的結束,往往給人以悲壯的感觸。而《牡丹亭》則獨闢蹊徑,以「夢而死」、「死而生」的情節獨樹一幟,表現了一種特有的鬥爭方法和反抗精神。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麗娘追求的對象對其來說是虛無縹緲的,她不能如鶯鶯抗母親嚴命而幽會,只有以身殉情才得以解脫。如果鬥爭就此為止就顯得一般,沒有戲劇的張力。因此作者進而使之化鬼,讓她在另一種環境中繼續生前未竟之事。這就使她的死不是一般的生命結束,而是精神的繼續,成了鬥爭的新起點。
陰陽相隔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還在於以「陰間與陽世」的對比來顯示其傾向。陰間地府,在通常情況下,總是讓人覺得是陰森恐怖的,可是作者在《牡丹亭》中把陰司寫得比陽間還美好。以陰間作為陽世的比襯面。杜麗娘在陽間要受到各種制約、束縛,可是她到了陰間卻判官了解了她屈死的緣由,不但不罪,反而說:「我今放你出了枉死城,隨風遊戲,跟尋此人。」且允許她與家人會面。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就是親眼見了女兒和女婿還不相認,且要奏請斬除,而判官卻是如此地寬宏大度,通情達理予人方便,成人之美。作者寄理想於陰司,把人間不易、不能辦到的事,委之於陰司辦理,實際上正是藉此來鞭撻罪惡的現實社會,希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來改變社會面貌。
湯顯祖借夢境寫理想,以死亡寫鬥爭,用陰間表傾向,這是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鬥爭方式和藝術方式。這種浪漫主義的方法,其積極意義在於它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愛憎分明。以優美動人的形象給人以感染,以超越凡塵的境界令人神往。但同時也暴露了它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它只能給人以幻象,不能給人以實景,只能批判現實,不能指明前途,因此,《牡丹亭》最後也只有以柳夢梅高中狀元,由皇帝的一道聖旨來完婚,仍然要藉助封建勢力來成就他們的婚姻。儘管如此,湯顯祖還是封建時代中勇於衝破黑暗,打破牢籠,嚮往爛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傑作,杜麗娘已經成為人們心中青春與美艷的化身,至情與純情的偶像。
--------------------------------
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 中國崑曲《牡丹亭》在韓國上演
2016-09-12 由 新華網 發表于環球
「紀念文學巨匠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中國崑劇《牡丹亭》於9月6日至10日在韓國上演。蘇劇表演藝術家先後赴首爾、大田、論山三地,為韓國觀眾進行了四場精彩表演。演出選取《遊園》《驚夢》《尋夢》三折,以最貼近原著的傳統版本進行演繹,講述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悽美的愛情故事
-------------------------------------
則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帶你走進湯顯祖的牡丹亭。
2018-03-27 由 荊大奇 發表于文化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 ,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正是:慕色還魂杜麗娘,遊園驚夢柳夢梅。它與湯顯祖的另外三部作品並稱為「臨川四夢」。
------------------
湯顯祖《牡丹亭》的創作地,竟是這般悽美動人
2017-09-26 由 獨山城外小鎮 發表于文化
牡丹亭-遊園驚夢
詞曲:湯顯祖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
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
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濺!
浙江遂昌是《牡丹亭》的故鄉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思想家湯顯祖(生於1550年,逝世於1616年,江西撫州臨川人)在浙江遂昌居官時,嘔心瀝血創作了《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小天真帶大家一起去探尋牡丹亭里的愛情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
此劇一經問世,便有許多傳奇效果。據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折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由明至今,《牡丹亭》幾乎成為崑曲之代名詞--崑腔巍然曲宗,牡丹艷冠群芳,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牡丹亭》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一起,被稱為《臨川四夢》,代表著「我國古典戲曲創作的高峰」。
對於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我們就要下苦功夫改變國外文學愛好者知之甚少的現狀,因而湯顯祖還為世人留下的2200多首詩詞文賦就要由後人來學習和傳承。
湯顯祖於明萬曆21~26年(1593-1598)出任浙江遂昌知縣。他勤政愛民,興教辦學、勸農耕作、滅虎除害,政績顯著。
遂昌人民不忘縣令功績,專門修建了"湯顯祖紀念館"
紀念館由前院、館舍、後園三部分組成
前院後園,古樸典雅,隨步移景,目不暇接:春有鳥語花香,夏有林蔭蔽日,秋有潺潺流水,冬有草木常青。
《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詩句。
而杜麗娘正是應為這句詩詞,萌生傷感之情,在與丫鬟一起遊覽了自家的後花園之後更生傷春之情,回來後竟然夢中與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園內有了一番雲雨之情,在夢醒之後獨自入後花園尋找夢裡多情郎。
小天真重遊讓杜麗娘傷感的後花園
崑曲《牡丹亭》中杜麗娘「遊園」、「驚夢」和「尋夢」等幾段戲,也就由此產生了。
在《牡丹亭題詞》中說:「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這就在創作理論上,找到了當時所能提供的反對扼殺人性的有力武器;
在創作實踐上,準確抓住了文學描寫人性、反映人的生命慾望和生命活力的「真情」這一藝術特徵,從而表現了個性解放的可貴精神。
湯公郵局
因此,湯顯祖以顯著的創作實績,贏得了「言情派」代表的美譽。
湯顯祖以其超人的藝術才華為基礎,十分強調發揚作家的個性和創造性,因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在當時年青女子心中產生強烈的共鳴和震撼,形成戲劇文化現象中的一種奇觀。
對於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還有幾段悽美的傳說。婁江女子俞二娘讀《牡丹亭》後,於17歲就哀感身世而亡。傳說內江一女子讀了湯顯祖劇本後,願嫁給他,因見其已滿頭白髮而投水身亡(焦循《劇說》)。杭州演員商小玲在演《牡丹亭尋夢》時氣絕而亡,最著名的是廣陵馮小青的故事,她所寫的絕命詩:「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蔣瑞藻《小說考證》),典型地代表了當時女子觀看《牡丹亭》之後的深切感受。
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裡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杜麗娘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細緻地描寫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長過程。杜麗娘生於名門宦族之家,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經安於父親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穩重,矜持,溫順,這突出表現在「閨塾」一場。但是,由於生活上的束縛、單調,也造成了她情緒上的苦悶,引起了她對現狀的不滿和懷疑。《詩經》中的愛情詩喚起了她青春的覺醒,她埋怨父親在婚姻問題上太講究門第,以致耽誤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風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強烈感情。終於,她在夢中接受了柳夢梅的愛情。夢中獲得的愛情,更加深了她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夢境變成現實,「尋夢」正是她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的發展。
在現實里,作者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成功地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幻夢中的美景,現實里難尋。正因夢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麗娘犧牲了。但是作者並沒有以杜麗娘的死來結束他的劇本,他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又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杜麗娘在陰間向判官詢問她夢中的情人姓柳還是姓梅,她的遊魂還和柳夢梅相會,繼續著以前夢中的美滿生活。這時,杜麗娘已經完全擺脫了滿足一遊魂來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夢梅掘她的墳墓,讓她復生。為情人而死去,也為情人而再生;為理想而犧牲,也為理想而復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現實世界,到底和柳夢梅成就了婚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