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婦,徽州社會的一個獨特群體。新婚後不久,她們便要送夫遠出經商,離別時的難捨依依,守望時的苦苦思念、煎熬與哀愁,寡居時的淒苦與悲涼,是她們一世無法解脫的情感宿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455mto


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
孝貞節烈坊位於安徽省歙縣城南街應公井巷口,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樓三間,磚砌。高約6.6米,寬6.46米,厚0.65米,豎牆上砌出四柱、橫枋,用墨塗出門框。額枋用石,上鐫“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疊澀出檐,蓋以小青瓦。該坊用於旌表全徽州府有記載的孝貞節烈者
----------------------------------------------------
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個徽州女人的活法……
2016-12-21 由 九月徽州 發表于旅遊
站在這裡,這座孤零零的小小的牌坊邊上
如果不是有心尋來,藏在一片建築工地的它是註定被錯過,現在的它也被湮滅在居民的宅子裡,下面的基座已經不知何去,我試著從很多角度也無法全面拍出它的全貌,也沒法看清它正面的文字。
歙縣是有名的牌坊之鄉,鼎盛時期有200多座,現存還有80餘座。牌坊的世界裡,也是等級森嚴。豪華氣派的有八腳的四面牌坊,以數量取勝的棠樾牌坊群,以雕刻的繁瑣精緻來比美的更是數不勝數。這個小牌坊可以說是最不起眼的了,但是觸動我的是它的來源。
這座「孝貞節烈坊」,造型簡單,用材寒傖,只是簡單的磚頭砌成,但它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但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座牌坊,而且紀念的是徽州幾萬名節烈婦女。那是在清朝即將滅亡時,徽州府最後一任知府動用公款,建了這座牌坊,上面寫著「徽州府屬孝貞節婦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
65078這個數字如何統計,標準是什麼,用的是什麼程序?現在一概不知。我可以猜想的是,這位知府大人在風雨飄搖的王朝即將隕滅的時候,把案頭積壓已久的報表做了這樣的一個安排,不知道是不是長舒了一口氣。
記得在歙縣的搖櫓船上,我第一次看見了徽州民謠的非遺傳承人---凌老先生。他唱了一首婦女的歌謠,歌里詞外淚漣漣:
悔呀悔,悔不該嫁給出門郞,三年兩頭守空房。
圖什麼高樓房,貪什麼大廳堂,夜夜孤身睡空房。
早知今日千般苦,寧願嫁給種田郞。
日在田裡忙耕作,夜半郞哥上花床。
一曲唱罷,老先生搖頭嘆息,悲憫之心溢於言表,我不由的穿越了,想當年的知府大人是不是也曾經如此這般無奈哀憐?
歷史上的徽商,少小離家,辛勤耕耘後富甲一方。留在家裡的妻子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果,很難相信他們之間有什麼深厚的感情基礎,更像是一個股東的合作。你負責賺錢養家,她負責撫兒孝慈。如果男人厚道長壽,已經是女人最大的福祉。但是如有不幸和意外發生,家鄉的孤兒寡母喪失的往往不僅僅是經濟來源,還有漫漫的伸手不見五指的長夜和苦寒。她們最大的精神慰籍之一可能就是死後能有這樣的一座牌坊了吧。
記得和一些朋友有過商榷,尤其是男性的朋友,他們認為貞潔牌坊未必全都是淚,女人有改嫁的自由,自然也有守寡的自由,後人的代入感太強,喜歡去假設別人的生活。這樣的說法我個人並不贊同,長期在不公平社會倫理下生存的女性,從一出生,意願就早已經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內在化的偏見,未必是作為女性真實意願的表達。一些糟粕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已經深深植入了徽州女人的內心。
好像是去年吧,本地一位年輕的女子不幸命喪鄉衛生院。原來以為只是一起單純的醫療事故,後來才知道,這位未婚女子不知自己早有身孕,羞於對醫生啟齒已經和男友有了夫妻之實。醫生按照了常規方法進行了治療,卻是延誤了時機,宮外孕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
還有一些年輕的父母,雖然不再重男輕女,但是好像很不願意在女孩子的教育上花太多的心思,理由是男孩子嘛要幹事業,女孩子嘛,遲早是要嫁人的。嫁人了無非是些家務,沒什麼需要特別去花思的。我都忍不住跟他們說大錯特錯,嫁了人更要重視一個母親和妻子的身份。一個家庭里,女人的視野和格局,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和發展,比如胡適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節選自胡適《我的母親》
我們有什麼理由就認為女孩子不需要細心培養呢?
歡迎來徽州旅遊,歡迎娶走溫順恭儉良的新徽州女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mgoyenp.html


古徽州牌坊的背後4、最後的貞節牌坊
2017-01-11 由 真實探索 發表于歷史
古徽州牌坊的背後
1、古代中國牌坊最多的地方
2、尋訪徽州最早的牌坊
3、許村的8個牌坊:一個中國經典世家古村落的文化標本
4、最後的貞節牌坊
(四)、最後的貞節牌坊
看着眼前這個不是貞節牌坊的牌坊「牆裏門」,不能不感嘆封建禮教下遍佈徽州的貞節牌坊,對於當時的女性而言,其實是多麼血淋淋的啊!
關於所謂「節烈」,早在一九一八年七月,魯迅先生的《我之節烈觀》,對此的深刻分析,今天讀來仍是讓人壓抑到透不過氣來:「古代的社會,女子多當作男人的物品。或殺或吃,都無不可;男人死後,和他喜歡的寶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無不可。後來殉葬的風氣,漸漸改了,守節便也漸漸發生……節烈這兩個字,從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節士」,「烈士」的名稱。然而現在的「表彰節烈」,卻是專指女子,並無男子在內。據時下道德家的意見,來定界說,大約節是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裏愈窮,他便節得愈好。烈可是有兩種:一種是無論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污辱他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
在徽州的最後一座牌坊上,刻着這樣一行字:「屬孝貞烈節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真是觸目驚心。
不需要更多的描述了,再來看看魯迅先生怎麼說:
「節烈難麼?答道,很難。男子都知道極難,所以要表彰他。社會的公意,向來以為貞淫與否,全在女性。男子雖然誘惑了女人,卻不負責任。譬如甲男引誘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貞節,死了,便是烈;甲男並無惡名,社會可算淳古。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節;甲男也無惡名,可是世風被乙女敗壞了!別的事情,也是如此。所以歷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糊糊塗塗的代擔全體的罪惡,已經三千多年了。男子既然不負責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誘惑;文人著作,反將他傳為美談。所以女子身旁,幾乎佈滿了危險。除卻他自己的父兄丈夫以外,便都帶點誘惑的鬼氣。所以我說很難。」
「節烈苦麼?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說了。節婦還要活着。精神上的慘苦,也姑且弗論。單是生活一層,已是大宗的痛楚。假使女子生計已能獨立,社會也知道互助,一人還可勉強生存。不幸中國情形,卻正相反。所以有錢尚可,貧人便只能餓死。直到餓死以後,間或得了旌表,還要寫入志書。所以各府各縣誌書傳記類的末尾,也總有幾卷「烈女」。一行一人,或是一行兩人,趙錢孫李,可是從來無人翻讀。就是一生崇拜節烈的道德大家,若問他貴縣誌書里烈女門的前十名是誰?也怕不能說出。其實他是生前死後,竟與社會漠不相關的。所以我說很苦。」 ——(魯迅《我之節烈觀》,魯迅雜文集《墳》。)
關於「貞節牌坊」,事情的另一面說起來同樣讓人沉重,許村是安徽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邵國榔先生在整理該村的文物資料作統計學的研討時,有一天突然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該村現存的8座牌坊中,明建6座,清建2座。明代的除了1座是慶壽牌坊外,其餘5座都是功名坊,而清代2座都是節孝坊。
為什麼該村明代沒有節孝坊呢?是否原先有,後來被拆掉了?
邵先生又到許村查訪,許村確實曾經拆除過4座牌坊,明代的三座:宗祠的門坊、許仕達的功名坊、始祖許儒的墓道坊。清代的一座,正是節孝坊。而明代許村的孝貞節烈的女性並不少,民國年間的《歙縣誌》上「青史留名」的就有25人。這是否說明,明代的許村人特別尊重男性的功名,清代特別尊重女性的節孝呢?
還有,許村的這種現象只是一個特例,還是整個徽州都是這樣?
邵先生對此進行了仔細梳理髮現:在歙縣城,現存17座牌坊的9座功名坊中,明7清2;6座貞節牌坊,明2清4。從整個歙縣和徽州區來看,現存功名坊中,80%是明代的,20%為清代;貞節牌坊中卻是只有7.5%明建,另外92.5%全是清朝所留。也似乎可以說明明代的人特別尊重男性的功名,清代特別尊重女性的節孝呢?
在重男輕女的男權世界裏,清代的徽州人何以在建牌坊這件事上,很奇怪的突然間不再注重功名了。
那麼,是清代的徽州人科舉失意,值得誇耀的東西少嗎?
恰恰相反,新編《歙縣誌》載:明代歙縣中進士者210名,清代達413名,有功名的清代歙縣人是明代的幾乎一倍。從中可以看出,不能說清代的歙縣人不重功名,但,徽州清代的功名牌坊卻只有明代的五分之一,這種表現的背後隱藏着什麼?
邵國榔先生認為,顯然,這是清代徽州的男性不願顯榮?
為何?
這其中隱藏着一種普遍的對朝廷的不合作心態。
明朝的徽州,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歙縣「龍興獨對」,接受當地大儒「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方略;民間傳說中,許國「許閣老」在建八角牌坊時,敢於從容的戲耍皇帝,死後也被傳說成仙駕鶴……,徽州人說起這樣,揚眉吐氣,意氣風發。可是到了清朝,事情成為另一個樣子,清廷的官僚結構雖然號稱是「滿漢對等」,但這「對等」的漢人,陪襯的成分居多,凡事其實總是唯滿人馬首是瞻,稍有不滿流露,便會招來橫禍。徽州籍的道光朝大學士曹振鏞,身居軍機大臣,私下說起為官之道,竟是「少說話,多叩首」,如此這般,又有何「榮」可「顯」?
邵國榔先生進一步分析說:在封建社會,男性追求功名,客觀上也是環境所迫,一旦登科及第功成名就,就不但解決了飯碗問題,自己人格得到滿足,還光宗耀祖。但在清朝,士人們有了功名之後,內心卻總是有種難言的失落感,他們一般都是儒家的信徒,而統治者都是異族,在他們內心深處,滿洲統治者再怎麼位高權重,總歸是蠻夷。滿腦子漢官威儀的他們卻要向夷人俯首稱臣,屈膝下跪,自稱「奴才」,談何人格?
明大學士許國的孫子,就拒不出仕清廷。同為「宰相」,清朝官至軍機大臣的曹振鏞,雖有「代君三月」之榮,但在徽州民間,人們卻總是喜歡數落他是小老婆生的,自小頑劣,譏諷它的為官之道不過是「少說話,多叩首」……曹振鏞告老後,不在故里定居,這也與家鄉人的這種態度有關。
這樣,在家鄉建功名牌坊,又有什麼趣味?清史留名的徽州文人,志在書畫、醫學、文教者,是明代的好幾倍。
在儒家的觀念里,一個人格完美的男子漢,應該是忠孝雙全的,清廷,他們不願意合作,無以顯忠。孝,自己都不願意顯榮,自然也就懶得再向朝廷乞討一個追封敕贈的官爵來使祖宗榮耀。那麼,就彰揚自己家庭內部女性的美德嘉興吧,給她們立個貞節牌坊,也算一種的表達。
不僅如此,事情其實還並非這麼簡單。滿洲貴族入關前,還保留着「夫死隨叔」等原始遺風,對於代表當時漢族文化的貞節、孝行,在觀念上非常淡薄。相比之下,漢族的節孝在當時顯然具有一種文化上的先進性,因之,徽州人給女性立牌坊,應該還有彰顯民族文化的自尊成分。至於滿清政府在鞏固政權後,也積極提倡忠孝,以培養「愚忠」和「奴才」,邵先生說,這和徽州人熱心為女性建立牌坊的良苦用心,似是而非。
整個徽州的最後一座牌坊,就正是一個貞節牌坊。
好了,我們去看看着古徽州的最後一座牌坊,來結束我們的徽州牌坊之行。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大清王朝覆滅已然是早晚的問題了。
之前一年,西方式的郵政局在徽州開業。
更早的光緒二十六年,本縣基督教堂在縣城創辦了新式學堂——崇一學堂。
這一年,史書上記下了和歙縣教育有關的這麼幾件事情:在縣城九管創辦官立兩等小學堂;在縣城紫陽書院創辦徽州第一所中等學校新安中學堂;在唐模創辦端則女子小學堂,這是本省最早創辦的女子小學之一。同年,設縣勸學所,管理全縣教育工作,知縣兼監督;古老的漁梁街上,祀奉宋以來有功於修壩事業的人們的崇報祠,在該年度得以重修,徽州知府黃曾源題額曰:「崇報立達」,作修壩記,勒碑於祠。
也是在這一年,不知是否正是在這位徽州知府黃曾源大人的主持下,古徽州最後一座牌坊「孝貞節烈坊」建成。——這是古徽州大地上最獨一無二的一座牌坊,其最大的特殊在於並非像以往那樣是紀念某人或者某個家族,而是用於旌表整個徽州府有記載的所有孝貞節烈者的總牌坊。
這座牌坊還可能是整個徽州由最高地方長官主持動用官方資源組織修建過的唯一一座牌坊。
然而,正是這座意義非凡的牌坊,卻可能正是整個徽州最寒磣的一座牌坊。
時光剛好過去了100年,2005年的春天,歙縣文物專家69歲的邵國榔先生對我們感嘆說:府老爺組織修建的,也是石頭的都造不起了,只好用磚頭砌,可見當時經濟的凋敗。
一個疑問,既然如此,為何還非要造?
我們注意到這個知府黃曾源,搜索資料,得知此公是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字石蓀,光緒進士,由御使台出守徽州、青州、濟南等州郡,為一介清官。清帝退位後,黃曾源率子闔家寓居在青島市湖北路51號,同姻親劉廷琛為鄰。黃曾源隨身所帶古籍內有《四部叢刊》等巨著萬餘卷占居室一層樓,建立藏書樓稱為「黃潛志堂」,與劉廷琛的「潛樓」及于式枚的「潛史樓」並稱青島「三潛」藏書樓。
我們可以想見一些這位舊式官僚文人當時的一些心境,大廈將傾,無力回天,能做一點是一點,建造這個紀念碑式的貞節牌坊,是在大清王朝消亡前,拼勁全力唱起的最後讚歌。
站在現在人們的立場,這位黃知府無疑是個老頑固,愚忠的代表性人物,這個人後來的行狀也很有意思,不僅積極參與張勳復辟,竟然在溥儀成為日本扶植的傀儡———滿洲帝國皇帝時,還向溥儀俯首稱臣。
這個有史可查的徽州的最後一座牌坊,現在,對於我們,是最難找到的一座牌坊。
徽州攝影家晉元靠先生帶着我們在歙縣蒼老的小巷子裏轉到頭暈,才終於看到了一角:牌坊的正面是民居,大半已經蓋在了房子裏頭,成了房屋的牆,看不見了。想從右側去看,是縣委家屬院裏面一戶人家的廚房,站在陽台上話,能看到上半截的局部,可惜,主人不在,不得入內。另一側是高高的圍牆,沒有辦法。背後是縣委大院檔案局大樓,上到樓頂的一間辦公室,我們總算是看到了上半部。
這一天,我最想拍到這個最後牌坊的額枋鐫刻的「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的大字,看來是不可能的。晉元靠先生說,幾年前,那戶人家蓋房子前,他曾拍到過。
便回去給我們找,找了一下午,我們需要的其他照片都找到了,唯獨就是這張怎麼找也找不到了。見鬼!
1912年,民國元年,歙縣廢府留縣,本縣直屬安徽省。一個時代終結,皇帝消失,牌坊從此退出徽州歷史舞台。
就像面對深厚而沉重的中國歷史,我們時常只能默默無語一樣,面對徽州的這些牌坊,我們也常常覺得不知道該再說些什麼。1840年,西方人邪惡的鴉片和堅船利炮撞開國門,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受到重創,對於自身的歷史,很多年來多是全盤否定,像潑一盆髒水,希望潑得越遠越好。古人講中庸之道,現實是常常非左即右,怎麼樣看待我們的歷史?本次游徽州牌坊,最多感慨的是,對於自身民族歷史文化,我們太無知。看看這些牌坊,某種意義上,算是可以補上一點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mo/history/kxpz55q.html



---------------------------------------
中國牌坊的故事:徽州牌樓與徽州女人
2016-05-20 由 鄉村映像 發表于歷史
一座牌坊就是一座紀念碑,每個牌坊都有每個牌坊的故事,記載着一個地方曾經有過的輝煌,也記載着曾經有過的血淚。而牌坊的作用就是「旌表德行,承沐皇恩,流芳百世」,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
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四類:
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
如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是明朝萬曆皇帝為當時新城人兵部尚書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韜武略,威震九邊,加功晉爵太子太保,追贈曾祖、祖父、父親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之銜,故額題「四世宮保」。
二是貞潔道德牌坊
多表彰節婦烈女,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牌坊。雲南楚雄黑井鎮有一座節孝總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節烈婦女。
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
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今天我們主要來聊聊徽州的貞節牌坊,據統計,徽州一府六縣,有牌坊一千多座,僅歙縣就有四百多座,至今仍留存100多座,居全國各縣之最。
在徽州的這麼多的牌坊中,貞節牌坊約佔一半。徽州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貞潔牌坊可能與徽州是程朱理學的發源地有關。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徽州的牌坊,包括貞節牌坊已經是作為一種並不多見的歷史文化來遺存。宋代以來的徽州婦女,確實是不堪回首的。
男人可以讀書做官經商,馳騁天下,女人只能守在家中相夫教子,唯一能讓她們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的,就只有貞節一條路了。
久而久之,貞節成為了徽州婦女的不懈追求。能留下一座貞節牌坊,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每個貞節牌坊的主人都有一段淒涼委婉曲折動人的故事,聽者無不扼腕嘆息。我們本不需要產生這樣的故事,那是扼殺人性的悲慘故事,但歷史卻偏偏產生了。
在棠樾村頭的7座牌坊中,就有兩座是為女人而立的節字坊,其中一座叫「吳氏節孝坊」,立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為了表彰族人鮑文淵的續弦、嘉定人吳氏的「模範事跡」。她22歲遠嫁到棠樾,29歲開始守寡,直到六十多歲死去。在漫長的三十多年裏,吳氏先是獨自將丈夫前妻的孩子撫養成人,後又修了鮑家九代的墳塋。族人深受感動,為她立了這塊牌坊,上刻「節勁三冬」和「脈承一線」,前者是頌揚她的貞節不二,後者則表彰她盡心養育繼子。
在吳氏節孝坊落成的九年後,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現了,它就是「汪氏孝節坊」。這座坊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坊額上寫着「矢節全孝」和「立節完孤」,是為了表彰鮑文齡之妻汪氏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整整20年。
《民國歙志》記載,明清兩代,僅棠樾一個鮑氏家族,就有貞節烈女59人。
而徽州的最後一座貞節牌坊,修建於光緒三十一年的質地最差的那座磚坊——「孝貞節烈坊」,在其坊額上刻的文字卻是驚心動魄:徽州府屬孝貞烈節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依樓。徽州女子程鳳娥在《長相思·信至》詞中寫道:「思漫漫,恨漫漫,無限離愁指上彈,翠被怯春寒,對欄杆,倚欄杆,一紙家書仔細看,函露語平安。」 很多的女子日日盼夫歸,望穿秋水,一年又一年。
乾隆年間徽州才女汪韞玉的《鷓鴣天?聽雨》,悽然凝絕,詞云:「松籟蕭條燭影幽,雨聲和漏到西樓,金爐香斷三更夢,玉簟涼生五月秋。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喑凝愁,疏簾到曉檐花落,滴碎離心苦未休。」這正是對古代徽州女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m98l.html
------------------------------
中國古代立牌坊最多的地方
2017-02-27 由 星空下的旅行者 發表于歷史
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七塊牌坊以「義」字坊為中心,按忠、孝、節、義的順序由兩頭向中間排列,一座接一座橫跨於鄉間的石板路之上。七塊牌坊中,鮑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鮑象賢尚書坊為明代牌坊,鮑文齡妻江氏節孝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為清代牌坊。
棠樾牌坊群,忠、孝、節、義俱有,是古徽州人倫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現。而棠樾牌坊群作為歷史的見證,不僅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徽州石材建築的珍品,每座牌坊都精心設計和施工。棠樾牌坊的建築藝術,凝結着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藝。所以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棠樾牌坊這些不僅給後人留下精神財富,也留下了文化藝術和建築技術等許多方面的財富。
鮑燦孝行坊:鮑燦坊,為卷草紋頭脊式,4柱3間,坊闊9.54米,進深3.54米,高8.86米,鮑燦孝行坊牌坊挑檐下的「龍鳳板」上鑲着「聖旨」二字,橫樑正反各有一對浮雕雄獅,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他的孝行感動了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又因為他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並特地為其祖父立坊。由於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兵部左侍郎銜」。
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節勁三冬坊,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於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年老之後,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對祖宗的孝順,當然也值得頌揚。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在60歲時辭世。吳氏的舉動感動了地的官員,遂打破繼妻不准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儘管得此厚愛,但在牌坊額上「節勁三立」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樂善好施坊:此坊為旌表諾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鮑均而建。鮑淑芳為大鹽商,嘉慶八年集眾商輸餉,奉旨議敘鹽運使職銜,洪澤湖決堤時,集議公捐米6萬石,淮河、黃河水災時,捐麥4萬石,開六塘河歸海,集眾輸銀300萬兩,疏浚芒稻洞,捐銀6萬兩。助設沙河閘,捐銀5000兩。在家鄉修祠社,辦義學,修橋鋪路,濟困扶貧等等,義舉很多。但臨終卻沒見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囑咐兒子鮑均,克守祖訓,造福鄉里。徽州府督撫被鮑淑芳、鮑均父子的諸多義舉所感動,請命於朝廷,以樂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鮑逢昌孝子坊:天鑒精誠坊,旌表孝子鮑逢昌,背鐫「人欽真孝」,牌坊結盟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鮑逢昌孝子坊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才14歲的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後終於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並扶持父親回到家中。一進家門又見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治。母親服用後果然痊癒,族人便說這是他「天鑒精誠」、「孝愈其親」。
鮑象賢尚書坊:命渙絲綸坊,沖天柱式4柱3間,坊的背面鎊有「官聯台斗」4個大字。鮑象賢尚書坊旌表鮑象賢鎮守雲南、山東有功。歙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遠赴雲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地百姓還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於秉性亢直,卑視權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後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
慈孝里坊: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讓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來朝廷為了旌表他們,賜建此坊。牌坊上還銘刻了明永樂皇帝的《慈孝詩》日:「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事後,欣然寫下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並撥銀將「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繕,又刻御題對聯於其上。一座牌坊被幾朝皇帝加封,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鮑文齡妻江氏節孝坊:矢貞全孝坊,江氏節孝坊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牌坊結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縣誌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後,「立節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寡婦守節,培養後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來維繫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築風格確混然一體。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不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4qplkpq.html
-----------------------
探秘隱匿在黃山腳下的貞節牌坊
2015-12-21 由 肉叔 發表于歷史
現代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既要做表子,又要立牌坊」已經成了一句罵人的成語,但人們大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這句話出自魯迅名作阿Q正傳里,其次,牌坊尤其是貞潔牌坊,則有着悠久了歷史。
牌坊是古代皇帝給有貢獻的人立的一種碑,用來記載這個人的功績。貞節牌坊,通常是古時用來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長年不改嫁,或自殺殉葬,而符合當時年代道德要求,事跡感人的女性,並由當朝皇帝特批而為其興建的牌坊建築。
中國從秦漢時期,女性倫理之中的貞節觀念,並沒有被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加以倡導,女性再嫁乃尋常之事。秦漢時期,中國的兩性關係一直非常「開放」。中國在漢、唐時,婦女所受的壓迫與剝削遠較後世為輕,唐代婦女能成群結夥地騎馬外出郊遊,能穿半裸裝,男女交往較為自由,有些女子追求愛情也比較大膽,女子離婚也不受歧視。但是,自宋代中期推行程、朱理學以後,婦女就越來越受壓迫,被封建禮教壓得不能翻身。
宋朝中期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在統治者的支持和倡導下,程、朱理學興起,在「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指導下,極力地提倡女子守節,寡婦不能再嫁。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從那時起成了一句至理名言,為統治階級大力提倡和利用。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所謂「烈女」、「節婦」越來越多,什麼「以身殉夫」、「守節終身」的事比比皆是。
從黃山下來後,出租車司機強烈推薦我去看位於歙縣的棠樾牌坊群,而且說裏面有人們總掛在嘴邊,卻難得一見的「貞節牌坊」2座。我好奇心使然,便順從了司機的推薦,來到這棠樾牌坊群。
據說在古代安徽地帶,各種牌坊上千座,如今保留下來的也有百餘座。棠樾牌坊群是最大,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明代3座,清代4座,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
其中的兩座貞潔牌坊,分別各刻寫着「節勁三冬」和「立節完孤」四個大字。通過下面的圖片及解釋,你可以了解這兩位被當地人傳頌,併流傳千古的古代婦女的故事。
黃山·棠樾牌坊群
【節勁三冬·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於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年老之後,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在60歲時辭世。吳氏的舉動感動了當地的官員,遂打破繼妻不准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
儘管得此厚愛,但在牌坊額上「節勁三冬」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立節完孤·鮑文齡妻江氏節孝坊】建成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後,「立節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寡婦守節,培養後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來維繫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52lg2.html
-------------------------------
給你不一樣的新竹-新竹孝子埤坊貞節埤坊 @ 搖滾吧靈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D1wNWN
貞節牌坊-中文百科在線 - https://goo.gl/zuBvYa
--------------------------------------
明、清兩代台灣、金門地區記載於文獻中的牌坊共44座。 44座牌坊中,明代8座(18.2%),清代36座(81.8%)。又44座牌坊中,台灣佔32座(72.7%),金門佔12座(27.3%)。在台灣所佔的32座牌坊中,屬旌表女性貞節孝烈的牌坊18座(台灣總坊數之56.2%), 其他類牌坊共14座(台灣總坊數之4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