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4日 04:10 旺報 中新社宋朝皇帝中醫發展
宋朝是中醫發展鼎盛期,這和該朝皇帝崇拜醫學有關。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組織醫官修訂宋代首部藥典《開寶新詳訂本草》還首開皇上為醫書寫序的先河,此後各代都有效仿。
趙匡胤對醫術略通一二,統兵作戰之餘,也能為兵看病開藥。當皇帝後,趙匡胤也曾用針灸,為他弟弟趙光義(宋太宗)救治。其實就醫術,趙光義更勝一籌,但史料中並無他幫人看病、開藥,或用針灸治療的記載,因為他專攻經方學——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藥方。趙光義當皇帝前,就已收集「名方千餘首」,即位後,更重視醫學,下詔命王懷隱等人,編著《太平聖惠方》。
宋英宗罹怪病驟離世
之後宋真宗趙恒,也屢替臣子開藥,而且都有效果。名相王旦氣虛多病,宋真宗某日賜他一瓶藥酒,令他當面飲下。王旦喝幾口後,大為舒暢。宋真宗才緩緩地說:「這是蘇合香酒,有行氣解鬱、散寒化濁之效,以後冬天上早朝,可飲一杯抵禦寒氣。」
宋仁宗趙禎對針灸學也有強烈興趣,繼位不久,1023年就命翰醫官王惟一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政府頒布各州;同時,還鑄造針灸銅人,將人體經脈和穴位設置於上,用蠟封住,內有注水,刺對穴位就會有水流出。此銅人用於訓練、研習針灸有絕佳效果。除了研究針灸,宋仁宗也會開藥,但只對皇族成員。
下任繼位者宋英宗趙曙就很「反常」,不僅對醫術沒興趣,繼位之初還罹患像精神病的怪症,僅5年就駕崩。就在北宋皇帝醫道要絕斷時,宋神宗趙頊出來救場;雖然宋神宗之後的北宋皇帝,也對醫術感興趣,但若論造詣,就遠不及宋神宗。北宋帝王的醫道,傳到這位望診高手時,已達巔峰
宋高宗親著養生論卷
宋徽宗趙佶繼位後,曾頒聖旨,在各州縣廣設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醫療慈善機構,並設名為「修合藥所」的醫藥管理部門(後改為惠民局);又命人編著、頒行《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和劑局方》等大型方藥經書。
1117年,趙佶也親自主持曠世巨著《聖濟總錄》200卷,歷時18年終於完成。它是集宋代以前的中醫藥文化之大成;而他也寫一本《聖濟經》10卷。
宋高宗在前輩影響下也寫下《養生論卷》,不僅展示高超的書法,也說明他對醫學、養生理論的重視。(作者楊吉生為醫生)


你就是醫生,醫療革命即將到來|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數位專輯 中共十九大全解析:強人集權習近平
上週亞馬遜、波克夏海瑟威、摩根大通宣佈合作計畫,為員工提供更棒、更低廉的醫療。
今日醫療系統的根本問題之一,就是病人缺乏相關知識和控制權;讓民眾取得資料,就能緩和這兩個問題。
網路已經讓病患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尋求線上諮商。你可以接受非處方檢測,分析血液、為你的基因定序,或是檢查腸道裡的細菌。然而,唯有將焦點自醫療提供者移往病人、自醫生移往資料,才能帶來巨大的變革。
這樣的變動已經開始。智慧型手機等科技,讓民眾得以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再加上關鍵配方,也就是取得你自己的醫療紀錄,並與你信任的人分享這些資料,可能性亦將倍增。
這讓你得以提高自己在接受治療時的效率,也能提供資料、協助訓練醫療演算法。你可以強化自己和所有人接受的醫療服務。
醫療數據聽起來或許不太像是能夠帶起革命的事物,但資訊流動有機會在下列幾個方面帶來益處。
其一為更好的診斷。
現在,如果你擔心心臟有問題,可以買支附有醫療級監控裝置、有能力測知心律不整的手錶。應用程式競相嘗試診斷皮膚癌、帕金森氏症等各種疾病。研究者已經開始探究,能否不用侵入式的血液檢視,僅靠汗水來分析分子生物標記。有些人相信,滑手機的速度也許可以用來檢測認知問題。
第二項益處為管控複雜的疾病。
糖尿病應用程式可以藉由監控血糖和食物攝取,改變病患應對糖尿病的方式,亦有機會減低目盲、壞疽等長期傷害。新創公司Akili Interactive計畫為一款電玩遊戲取得監管單位的核可;這款遊戲的目標,就是刺激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的大腦區域。
病患亦可改善自身醫療的效率。電子醫療紀錄日益普及,但通常還是彷如困在井裡。許多紀錄附有機器無法閱讀的資料,造成延誤治療等問題。美國每年有25萬人的死因與醫療失誤有關,其中又有許多案例可以追溯至醫療整合程度不足。讓資料易於取得、建立有助資料共享的共同標準,並創造找出正確做法的強力誘因,就會讓病人更有機會找出錯誤。蘋果已於1月24 日提出計畫,請求各個組織允許病患用智慧型手機下載自己的醫療紀錄。
最後一項利益,源自產生和累積病患資料。
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其中一個部門,已經在訓練AI辨識癌症組織和視網膜損傷。有了更多來自智慧型手機和穿戴式裝置的資料,他們就能訓練AI做更多事。
舉例來說,未來的AI也許可以藉由你對病癥的描述進行自動化醫療診斷,找出代表你有憂鬱問題的行為特質,或是辨認你是否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者。有了累積資訊,也能讓你更易於找出其他患有類似疾病的人,看看他們對各種治療的反應為何。
一如所有的新科技,風險總是伴隨著希望而來。必定會有人兜售沒有用的應用程式,但由於監管機構要求管控會造成病人風險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只有荷包會受傷。並不是每個人都想主動掌控自己的醫療,許多人還是會想交給專業人士;這不成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取得資料,沒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選擇將資料自動分享給他們信任的醫療提供者。
新科技的益處常會不成比例地流往富者。為雇主、政府和保險者提供誘因,促使它們投資所有人都能獲益、具備成本效率的預防性醫療,即可緩和這方面的恐懼。例如,Alphabet最近創立的Cityblock Health,計畫大量收集病患資料,好為低收入城市居民提供更棒的醫療。
其他風險會比較難應對。增加透明性可能會鼓勵健康之人不要買醫療保險,甚至有可能會讓健康不佳之人難以取得保險。規範可以減慢這個過程,例如要求保險者忽視基因資料等,但也無法阻止它。
另一個疑慮為安全性。在雲端上分析、或是與不同企業分享的資料愈多,駭侵或濫用的風險就愈大。
美國的資料外洩事件之中,近1/4出自醫療產業。醫療企業若輕忽安全措施,應當面臨嚴苛的懲罰,但也不該天真地認定資料外洩永遠不會發生。
由跡象來看,讓資料更易於取得的利益,應該會高過隨之而來的風險。
許多國家已經在開放醫療紀錄,進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即為瑞典。瑞典計畫在2020年,讓所有公民都能取得自己的電子醫療紀錄;目前也已經有超過1/3瑞典人建立了帳號。
研究顯示,能夠取得這些資料的病患,更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療也更為成功。而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試驗中,病人不但更快樂,醫療成本也下降,因為臨床醫生可以少問一些問題。
這應該算不上令人意外,因為最重視你的健康的人,就是你自己。



並非醫生看錯病 中醫西醫大不同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25日, 2017
中西醫學有本質上的區別,且各有其精闢之處。(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門診常有病人問:「中醫說我腎不好,到西醫檢查,西醫又說我腎很正常,這是怎麼回事?」我笑著說:「中醫、西醫講的都對,只是他們說的事情不一樣。」中醫根源於五千年前的《黃帝內經》,而現代西方醫學發展於十七世紀,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雖然都是研究相同的人體,但是中醫與西醫確實大不相同。
人是「天地合氣」生成的
西醫認為人是父親的精子與母親的卵子相結合,在母親子宮,經懷胎十月生成的;而中醫講的範圍更廣,人是父母所生,還必須有「天地合氣」的作用。中醫聖經《黃帝內經》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人出生在地球,而人的生命來源於「天」,「天」不是天空,而是天國,人是「天」與「地」共同作用而生成的
為甚麼「天」不是天空,而是天國呢?因為人的主宰「元神」(簡稱「神」),來自於天國。《黃帝內經》說人的出生:「以母爲基,以父爲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是以父精與母血為基礎,得「元神」則出生,失「元神」則死亡,「元神」對人至關重要,是生與死的關鍵。
五臟都藏有精、氣、神
中醫認為人除了有形的身體,還有許多無形的成分。《黃帝內經》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爲人。」(《黃帝內經‧靈樞‧ 天年》)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除了血氣要和順,營衛要通暢,五臟生成後,還必須要「神」藏於心,「魂」與「魄」都具備,也就是神、魂、魄都要到齊。
中醫認為五臟(肝、心、脾、肺、腎)都藏有形的「精」與無形的「氣」與「神」。《黃帝內經》說:「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黃帝内經‧靈樞‧本藏》)五臟都藏有「精」,是精華物質;五臟都藏有「氣」,稱五臟氣,有肝氣、心氣、脾氣、肺氣、腎氣;還有更特別的,心臟藏「神」;肝臟藏「魂」;肺臟藏「魄」;脾臟藏「意」;腎臟藏「志」。
疾病的發展:先「氣病」,後「血病」
中醫講的「氣」相當於西醫講的「能量」。「中醫說腎不好」,是講腎氣,是診(把)脈發現尺脈沉而且弱,是腎氣不足,因為講的是氣(能量),這部分西醫還在研究中。「西醫說腎很正常」,是抽血檢查血液肌酸酐(Creatinine)在正常範圍。所以中醫講的是腎氣,西醫講的是血液腎功能,兩者講的是不同領域。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展過程:先是「氣病」,然後是「血病」。《黃帝八十一難經》說:「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爲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爲血後病也。故先爲是動,後所生(病)也。」「是動病」就是氣病,是器官能量發生變化;而「所生病」就是血病,是血液、器官已發生問題。氣病(能量疾病)比血病出現更早,所以中醫診脈可以提早發現氣(能量)的問題,給予中藥、針灸治療;而西醫血液檢查,比較晚發現問題,而且此時疾病已到中後期。
中醫與西醫本源、本質上的不同
中醫講許多無形的成分,包括氣、神、魂、魄等,因為是無形,無法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或許有人會問:「為甚麼五千年前中醫《黃帝內經》就已發現氣、神、魂、魄,而現代西醫卻還無法研究呢?」這就牽涉中醫與西醫本源與本質上的不同。
現代西方醫學興起於十七世紀,本質上屬於「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任何醫學理論都必須要有科學(動物或臨床實驗)證據的支持,例如高血壓,有90~95%的病人屬於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有5~10%屬於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就必須要做臨床實驗,來支持這個醫學理論,這是現代西方醫學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相較於現代西方醫學,古代的西方醫學屬於「神傳醫學」。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尊為「西方醫學之父」,是二千四百年前古希臘的醫生。《希波克拉底誓言》記載,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對「醫神」阿波羅發誓:「醫神阿波羅(Apollo the Physician)、埃斯克雷彼斯(Asclepius)及天地諸神作證,我希波克拉底發誓:我願以自身判斷力所及,遵守這一誓約。」
五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屬於「神傳醫學」。《黃帝內經》說「醫道」:「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上帝是東方道家的神,尊稱「玉皇上帝」(玉皇大帝)。黃帝傳醫道於雷公,要行「割臂歃血之盟」的儀式;黃帝焚香禱告說:「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黃帝內經‧靈樞‧禁服》)黃帝帶著弟子雷公割臂歃血,發重誓,如有違背誓言,將受天譴。
黃帝「醫道」的正傳弟子有「神醫」扁鵲(春秋,二千四百年前)與華佗(東漢,一千八百年前),他們能徹視腑臟(透視人體),洗腸刳胷(剖腹以洗腸,破胸以洗髓),開刀做手術。從隋代、唐代開始,政府設立「太醫署」,就是國家成立醫學院,教授《黃帝內經》等醫學經典,這是古代中醫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世醫家都尊《黃帝內經》為聖經,是神聖的經典,以此論述醫理,闡揚發揮,不敢更動分毫。
結語
現代主流醫學是西方醫學,近幾十年來西醫有非常大的進展,例如藥物、疫苗、外科手術、加護病房維生設備等;但是西醫也面對很大的瓶頸,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失眠、憂鬱症等諸多疾病無法根治,或許問題出在西醫只研究到有形的「精」,無法研究無形的「氣」與「神」。
中醫起源於五千年前《黃帝內經》,昌盛時期已過,目前的中醫屬於「中西結合」。因時空背景差異很大,現代人已很難了解《黃帝內經》,其實能量(氣)醫學的老祖宗就是《黃帝內經》,古代中醫珍貴、豐富的寶藏仍有待現代人來挖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