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澶淵之盟/宋朝的貨幣戰爭,不得不從《澶淵之盟》說起/「歲幣+自由貿易」三百年的貨幣戰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mp4vAX


契丹族/契丹王國/宋軍的楊家將就曾經和契丹軍隊拼死沙場。俄文中的“中國”就是“契丹”,馬可·波羅的遊記之中也是以“契丹”來代替中國-當年契丹聲勢之浩大,讓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就是由契丹所統治。契丹人創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契丹族-公元628年,契丹歸附於唐朝,進貢納稅,期間也不乏爭鬥。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遼國疆土廣大,是當時宋朝的兩倍之多。東部延伸至海,南部跨越長城,北部瀕及大漠,西部觸之流沙。國強民盛,顯露一時之威。契丹王國公元1125年被金所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gLBWs


2017-12-14_165612  

遼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mEqBq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契丹國.png)[註 1],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2]。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五代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註 2],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3],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3]。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4]。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5]。
遼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mEqBq

2017-12-14_1632312017-12-14_1632392017-12-14_162953420px-China_Song_Dynasty  File:金滅遼與北宋形勢圖.pngFile:北宋疆域图(简).png

File:Rest Stop for the Khan.png


 

1512796204-3859527951_n2017-12-14_162753  File:China rel96.jpg

大遼,或叫遼國,係契丹人響907年建立嘅國家,大概響而家中國東北地區,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響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定國號做「大遼」,983年曾經改番名做「契丹」,1066年叫番「大遼」,直到1125年俾女真人打敗,金國取代遼國。1122年金國攻打,天祚帝出逃夾山,耶律淳被立做皇帝,叫北遼。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響1132年起咗西遼。1211年,俾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大蒙古國滅咗。
彊域
契丹國初期嘅疆域響今日遼河流域上游一帶,響阿保機同德光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阿保機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日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渤海國。德光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佔有中原。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北到今日庫頁島,北到蒙古國中部嘅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到今日天津市嘅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同北宋交界,同當時統治中原江南嘅北宋相對峙。
遼國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https://goo.gl/84EmY4
------------------------------------------
遼國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創建者為耶律阿保機(漢名億)。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歷史文獻上有關契丹族的確實記載,始於北魏登國四年(公元389年)。其主要活動地區是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一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狩獵。該族不斷地發展壯大。唐朝初年,契丹八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有兵四萬,接受唐朝統轄。唐朝衰落後,契丹族不斷向外擴張,俘掠外族人口,實力大增。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稱為皇都(後改稱上京)。隨後,降服甘州回鶻,攻滅渤海國。會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亡後晉,改國號大遼。統和元年(公元98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曾改國號契丹。以後遼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
遼國共歷九帝,前後二百一十年。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遼國採用「因俗而治」的統治制度,其特點是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發展水平,而制定獨特的統治制度。其內容包括有部族制、奴隸制、渤海制和漢族封建制,採用南、北兩套官制進行管理。「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志》)。「國制」是指契丹官制,統稱北面官,漢制官職統稱南面官。南、北面官的稱謂,與契丹習俗有密切關係。「遼俗東向而尚左」,因此,遼朝皇帝的宮帳都坐西朝東,文武百官的牙帳(官署)分列宮帳兩旁。遼朝尚左,皇帝的左面即北面官署。因此,北面官地位優於南面官。北南兩面官的區別還在於管理的範圍不同。「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遼史.百官志》)。北面官主要管理北面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南面官主管南面從事農業經濟的漢族等。北面官制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制基礎上發展來的一套官制。因此,北面官職多保留部落聯盟制的痕跡。如大于越府、北南大王院、北南宣徽院、大內惕隱司、大國舅司、大林牙院、敵烈麻都司等機構。遼南面官制實際上是從中原王朝移植過來的制度。最初,遼太祖仿唐制在中央設立三省,但是當時還未完全具備後來南面官三省的職能。朝中另設漢兒司,主管漢人事務,官員為總知漢兒司事,由漢族大臣擔任。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制度進一步吸收,漢制逐漸完備。
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期由於國力主要用於向外擴張,採取奴隸制的掠奪式經濟,使遼初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甚至對某些地區經濟造成破壞。直到遼聖宗時期,遼朝的經濟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無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結果。遼朝統治者管理經濟的辦法與政治制度相同,也採取「因俗而治」的方針。由於這一方針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北方社會經濟在這一時期處於上升階段。從生產性質劃分,遼代經濟大體可劃分為三大區域:漁獵區、牧區和農區。以漁獵為基本生產方式的是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間的契丹族以及東北部女真等族。以畜牧業為基本生產方式的是北方草原各民族。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是南部地區的漢族以及東部渤海人。三個地區的社會組織形態被納入一個統一的政體之內,加速了相互之間的交流,推動了遼代經濟向高層次的發展。早已進入封建門坎的南部漢族地區經濟,在遼代起主導作用,帶動著北邊地區,使牧區、漁獵區在不同的基礎上,以不同的步伐向封建經濟過渡。
遼國的文化發展及其成就,主要體現在天文曆法、醫學和建築方面。遼國曆法不僅吸收了中原漢族曆法的優點,而且在許多方面體現了契丹民族特色。遼國的醫學成就也很顯著,其針炙、切脈診法、婦產醫科、屍體防腐等技術都具有較高水平。遼國名醫直魯古所著《針炙脈決書》,在當時很有影響。遼代的建築受唐代建築的影響,並糅合契丹尚東之俗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遼代主要通行的文字是契丹文和漢文。
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亡。金天會九年(公元1131年),原遼國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國家,仍沿用遼國號,史稱西遼。
(本文作者及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韓志遠教授)
-----------------------------------------
契丹王朝神秘消失:大遼國後裔如今在何方
2016/02/15 來源:光明網
契丹,這麼一個驍勇善戰的鋼釘之族,為何在亡國後就悄無聲息,在歷史上消失了呢?契丹族裔又奔向何方?
像是斬斷了原本一望無際的青草原,黃水和土河靜靜地躺在遼闊的北方大地上,養育著剛毅而又細膩的北方兒女。
有一日,一位來自黃水那邊的美麗女子和一位來自土河那邊的男子,他們分別騎著青牛和白馬,仙衣飄飄地走向兩河的交匯之處。相識相戀,融為一體,繁衍生息。
神秘的契丹族
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講的是1400年前契丹族起源。後來經過專家的分析和史料的記載,才對這個傳說作出了科學的解釋。
神秘的契丹人青牛和白馬不同的圖騰
女子和男子分別代表的是生存於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他們的圖騰分別是青牛和白馬,之後這兩個部落逐漸遷徙到兩河的交匯之處,並且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契丹。
契丹原意為「鑌鐵」,堅固而不可摧毀。公元628年,契丹歸附於唐朝,進貢納稅,期間也不乏爭鬥。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遼國疆土廣大,是當時宋朝的兩倍之多。
東部延伸至海,南部跨越長城,北部瀕及大漠,西部觸之流沙。國強民盛,顯露一時之威。契丹王國歷經九代帝王之後,公元1125年被金所滅,終於沉寂於世。
神秘契丹人草原上暢談
契丹王朝擁有200多年的輝煌歷史,曾經叱吒風雲,聲名遠和。宋軍的楊家將就曾經和契丹軍隊拚死沙場。
俄文中的「中國」就是「契丹」,馬可·波羅的遊記之中也是以「契丹」來代替中國。可見當年契丹聲勢之浩大,讓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就是由契丹所統治。契丹人創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小字之分。
契丹人豐富多彩的生活
契丹國佛教盛行,在山西應縣木塔中就發現了佛經、佛畫等瑰寶。契丹人的服裝顯示出其族類的特色,長袍窄袖,圓領左衽。
總之,除了擁有強大國力之外,契丹民族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藝術。
一位傳教士於1922年在內蒙古發現了一座契丹人的墓葬,被發掘時墓葬已經被盜。墓葬大約有900多年的時間,裡面有刻著文字的石碑,後來經過專家認定,這些無人識別的天書就是契丹族早在700年前就失傳的文字。契丹後裔露出冰山一角。
在《遼史》的記載之中,遼國滅亡之後,有一部分契丹末代王室的追隨者和一些居住在遼國南部的契丹人存活了下來,他們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而且,金朝統治時期,契丹人的勢力實際上也不示弱,他們投靠於蒙古旗下,並且想要藉助蒙古國的力量打敗金國,實現契丹民族的偉大復興。
史學界推測出了幾種契丹人可能的去向:一種是居住在契丹祖地的人,他們逐漸與其他民族交融,以至於後來忘記了自己的族源;第二種可能是,居於漠北的契丹人在「西遼」的滅亡之後,逐漸遷徙到克爾曼地區,最後轉化為伊斯蘭信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部分契丹人投靠於蒙古國,散居各地。
契丹人的外交信使
除了史學界的三種推測之外,有人認為如今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的達斡爾人就是契丹後裔。
專家根據他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民俗風情判斷後,認為達斡爾人繼承了很多契丹人的傳統,他們有可能是契丹後裔,但是證據尚不確鑿。
驍勇善戰的契丹人
另外還有在雲南施甸縣發現的使用契丹文字的「本人」。而且在那裡的一座宗祠里還有一塊牌匾,匾上所刻即是「耶律」二字。但「本人」究竟是不是契丹後裔,還未得到充分證明。
之後又有專家通過DNA對被疑似為契丹後裔的「本人」和達斡爾族人做出了鑑定,但是由於技術等問題,其結果仍是不太明晰。
儘管對契丹後裔的尋找還沒有得到最終的定論,但是一次次的尋覓和鑑定,已經將目標漸漸推進。剛強的契丹民族,其後裔是否也擁有「鑌鐵」之性情,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J8y78R.html
------------------------------
遼朝(916年—1125年[1] )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2]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1]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4-5] 。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6-7] 。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8]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9] 。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10] 。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11] 。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12-13] 。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誌,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復用“ 遼 ”、“ 契丹 ”為國號[14] 。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4] ;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號大遼[3] [16-18] 。
關於契丹首次改國號為“遼”的時間,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種說法[19-20] 。關於遼改國號的次數,一般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見解,即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聖宗時復號契丹,至遼道宗時復改國號為遼[21] 。從眾多遼代墓誌中在契丹或遼的國號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樣來看,到遼道宗時,已經儼然以中國自居了[22] 。
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遼曾九改九復國號,也就是說,遼曾改國號達18次之多[23] 。
“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有學者研究“遼”與契丹語“遼”的內涵,強調遼“雙國號制”的意義。也有學者主張主張契丹是改“晉”為“大遼”,而非改“契丹”為“大遼” [24] 。
契丹崛起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與同樣說蒙古語的室韋、庫莫奚是同族異種。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設置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五代時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後於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蔔等部落,並且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在軍事與經濟方面都十分強盛[26] 。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回國,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灤河邊建設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
遼太祖收留因河北戰亂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
契丹族人
契丹族人
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27] 。在軍事方面,他於925年東征渤海國,於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圖[28] ,然而於攻滅渤海後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去世。其妻述律平宣布攝政,以次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屠殺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27] 。
南下中原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最後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27]
944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他不願向契丹臣服,上表稱孫不稱臣。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意圖一統中國[26] 。947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後晉亡,契丹國占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遼朝正式成立。雖然遼太宗有意長久經營中國的意圖,然而因縱兵掠奪人民財物,以及不讓諸位節度使返回鎮地,招來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遼太宗被迫引軍北返,最後在河北欒城病逝[29] 。
世宗時期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1月,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4] 。947年位於中原開封的耶律吼等將領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耶律阮稱帝。太后派耶律李胡與耶律阮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最後耶律阮打贏了這場戰爭。在經過大臣耶律屋質的勸阻之下,太后才認同耶律阮的帝位。遼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佔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951年九月,遼世宗協助北漢攻打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時,由於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紮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最後被耶律察割殺死於夢鄉中[27] 。
穆宗時期
951年耶律察割發動政變,殺遼世宗並自行稱帝,遼太宗之長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耶律察割後,被立為帝,即遼穆宗。遼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遼穆宗前期,朝廷內部不穩,離心離德,大臣經常發生叛亂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獄而死[30] 。
由於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強盛的後周。959年後周發動北伐,遼朝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軍隨後攻克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也舉城投降。當時後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31] 。最後後周世宗因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歸後周領有,而遼軍加強防禦,不敢南下。由於遼穆宗本人喜好殺戮,經常親手殺人。同時又愛好打獵到“竟月不視朝”,最後於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即遼景宗,改元為保寧[30] 。
全盛時期
遼景宗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採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採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979年親征北漢,遼朝派數万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宋太宗乘勝進攻幽州,遼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由於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30] 。
蕭綽蕭太后
蕭綽蕭太后
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聖宗12歲,而蕭太后之父蕭思溫於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太后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太后及遼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後,遼聖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後據傳改嫁韓德讓(具體記載有爭議)。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污事件。[28] 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27] 。
北宋立國之初即有意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後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遼聖宗為了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朝東部。於993年發動高麗契丹戰爭以降服高麗,於1009年的東征時最遠攻入高麗開城。之後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及避免契丹貴族威脅皇權,蕭太后與遼聖宗於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鋒,遼將蕭撻凜戰死。遼軍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29] 。
道宗衰落
1031年遼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其生母蕭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為皇太后並攝政,並把遼興宗的養母齊天皇后蕭菩薩哥迫死。法天太后重用在遼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遼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法天太后對遼興宗並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為帝。耶律宗元把這一事告訴興宗。遼興宗怒不可遏,於1034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慶陵”。大殺太后親信。七月,遼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后。而後,把法天太后接回來,並與她保持十里的距離,以防不測。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26] 。
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遼朝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遼興宗曾與其弟耶律宗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他對自己的弟弟耶律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耶律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即為後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只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這種下了遼道宗繼位後,耶律宗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26] 。
宋夏戰爭後北宋內外交困之際,使得遼朝趁機侵宋。在徵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境製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於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宋朝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此即重熙增幣。雙方於九月達成協議,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遼興宗還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後,遼夏關係惡化並發生戰爭。遼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而西夏最後願意向遼朝稱臣進貢[26] 。
遼道宗繼位後,1063年七月耶律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不久被遼道宗所平,耶律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遼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遼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並聽信耶律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而同時耶律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並將其殺害,史稱十香詞冤案。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遼道宗進“挾谷歌”遼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
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遼道宗遊獵的時候意圖謀害皇孫耶律延禧,遼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遼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敗被誅。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當時西夏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求援,並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後天祚帝於1105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夏崇宗,並派使者赴宋,勸北宋對西夏和談[27] 。
走向滅亡
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故址在今內蒙突泉縣突泉鎮西北約60公里的寶石鎮境內),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諸位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九月,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並未將完顏阿骨打當作一個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鎮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敗。1115年天祚帝為了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軍擊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藉機佔領了遼東京和沈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改元收國[27] 。
1120年金軍攻克遼上京,守將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遼朝已經失去一半的領土。而內部又發生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最後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而結束,但是這使得更多的遼兵投降金朝。1122年正月,金軍攻克遼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27] 。
由於位於遼南京的耶律大石與李處溫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們擁立耶律淳為帝,即天錫帝,史稱北遼。天錫帝降天祚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朝,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遼德妃稱制,改年號為德興。此時遼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貫,欲劫持遼德妃納土於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後她發現他們罪行而賜死之。當年十一月,遼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只要允許立耶律定為遼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關,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遼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天祚帝誅殺她[26] 。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幹)叛金,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遼朝共歷時210年(包含契丹國時期),歷經9位帝王[27] 。
餘部續國
參見:西遼
此後,遼朝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耶律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魯朵[26] 。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在耶律大石死後,西遼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與屈出律的統治。最後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27] 。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韓州(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起軍反抗金朝。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史稱東遼。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稱帝,史稱後遼。耶律廝不不久被部下所殺,眾推耶律乞奴為監國。同年秋,木華黎率蒙古軍東下,耶律乞奴等不敵,率九萬契丹族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不久契丹諸貴族自相殘殺,後遼最後於1220年滅亡。耶律留哥建國後依然歸附蒙古帝國,成為其藩屬,1270年元世祖撤藩,東遼正式滅亡。
疆域編輯
領土範圍
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
契丹國與五代十國並立
契丹國與五代十國並立
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里”。[27]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遼太祖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與渤海國。938年遼太宗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佔有中原。1005年遼聖宗與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後確定了與宋的邊界。
漠北地區於931年設立“轄戛斯國王府”,隸屬上京道;1004年建成了鎮州、防州、維州三邊防城(皆在今蒙古烏蘭巴托西、西南),以鎮州(又稱可敦城,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哈達桑東北古回鶻城)為西北路招討司駐地,並駐軍鎮戍,開闢屯田。西北路招討司是遼西北邊疆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負責鎮守西北邊疆地區,管轄阻蔔等部落。1068年設置烏古敵烈都統軍司為統轄兩部的最高機構,其最高長官為統軍使(有時仍稱都詳穩),由契丹人擔任。僻處今鄂嫩河及貝加爾湖東南面的萌古部,在遼大康十年(1084)向遼廷遣使進貢,其酋長接受了遼廷封授的部族官稱號令穩、詳穩,成為遼的屬部,例如,成吉思汗的五世族祖,海都次子察剌哈寧昆(又譯察剌孩領忽)受有遼朝的“令穩”(即領忽,小部族官)官號,四世族祖必勒格被遼廷升號“詳穩”(即想昆,大部族官),父子相繼任遼屬部官。[33] 遼代也築有長城,稱為遼代長城(遼邊壕)
遼朝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Kr6oqh
----------------------------------------------
大遼蕭太后:如何帶領契丹殘兵血戰宋朝精銳?
2015年06月24日 皇帝的女人們,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870 次
  傅太后簡介:公元1122年,風華絕代兩百餘年的大遼王朝,有如一個衰朽的老人,蹣跚邁向了它宿命的終點。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分,大遼末帝耶律延禧收拾金銀細軟倉皇出逃。多少達官貴宦擇機待變,賣主求榮。多少赳赳武夫,跪倒在強敵腳下求生乞活……這時節,威震萬邦的大遼國只剩下南京一座搖搖欲墜的帝都,城中被擁立僅三個月的「天錫皇帝」耶律淳在驚恐中暴病而亡,留下孤兒寡母苦撐危局。曾經是蕭綽、耶律休哥等契丹英豪躍馬揚鞭、指點江山的繁華南京,如今卻淪為一座淒風苦雨裡的垂危之邦。所有的苦難都落在一個名叫蕭普賢的契丹女人肩頭,史冊中未載她的生辰,卻記下了她的死期,她是大遼國最後的「蕭太后」。
  蕭太后一身戎裝從憫忠寺中走出
  公元1122年,距大遼亡國只有三年時間了,那是個多災多難的歲月。北疆,完顏阿骨打統率的女真鐵騎踏破了大遼的半壁河山。南界,稱臣納貢的弱宋也撕毀前約趁火打劫!風雨飄搖的大遼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僅靠這殘山剩水苦苦撐持,僅憑這殘兵敗將抵禦兩面夾擊。亡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在這一年,天祚帝倉皇出逃。大遼朝中無主,遼興宗第四子耶律淳被宰相李處溫、宗室大臣耶律大石、奚王回離保強行將黃袍披在身上,成了北遼政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年號「建福」。不過,同樣的「黃袍加身」,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可謂志得意滿,而對被逼上皇位的耶律淳而言,他的處境卻連個傀儡都不如。
  一開始,他幻想以廢除「歲幣」、締結盟約的籠絡之策與和好百年、視如兄弟之邦的北宋拉關係,套近乎。沒想到,一貫低眉順目的北宋這次卻強橫起來,不僅將他的盟書撕得粉碎,還派出20萬大軍誓師北伐!碰了北宋的硬釘子,耶律淳被迫轉向他最不願意接觸的大金國,低三下四地奉表於金,乞求附庸。但金太祖對耶律淳的降表看都不看,不屑哂笑,依舊磨刀霍霍。
  最令耶律淳焦慮的是,跑得蹤影皆無的天祚帝獲悉自己被廢降為「湘陰王」,勃然大怒。這回不僅不跑,反而主動跳了出來,拼湊幾萬兵馬,殺奔南京興師問罪……
  61歲的耶律淳本是多病之軀,他渴望的生活不過是封妻蔭子,晚年兒孫繞膝壽終正寢。怎想到,竟這般晚景淒涼,活得如此驚心動魄!公元1122年6月,只當了三個月遭罪皇帝的耶律淳一命嗚呼撒手人寰,他的妻子蕭普賢被眾臣推上前台。這位蕭德妃被尊為皇太后,主政軍國大事,無論她願意與否,都必須接下這燙手的山芋。
  登上大位的蕭普賢放眼四顧,大遼國勢已是四面楚歌。她麾下屬僚人懷二心,周邊環境殺機四伏,朝廷權貴個個神不守舍,度日如年。在遼南京遺址,曾出土了一枚德興年號的銀錢。「德興」是蕭普賢被百官尊為皇太后,稱制後所立的年號。此錢字形雖尚可辨析,但細部筆畫平夷不清。錢幣整體不精的神態,真實地反映了鑄錢時北遼上下惶恐不安、行將覆亡的時代風貌。
  最先向蕭普賢發起挑戰者,是宰相李處溫。此人眼見大遼朝不保夕,便暗地施展兩面手段。一面私通北宋權臣童貫,準備挾持蕭普賢納土歸宋;一面結交金人,承諾做內應獻出南京城。機敏的蕭普賢察覺李處溫言行有詐,趁其不備率先下手,將李處溫擒拿捕殺,躲過了上位以來的第一場危機。
  面對北宋與金國的南北夾擊,蕭普賢採取「合金抗宋」的應對方略。對兵勢正盛的金國,她五次上表金廷,請求金朝皇帝立耶律定為北遼之主,其他條件均答應。金國雖不允,卻遲緩了征遼時間,令風雨飄搖的北遼贏得了千鈞一髮的喘息良機。而對必欲置遼國死地而後快的北宋,蕭普賢則堅決抵抗。當背叛遼國投靠北宋的郭藥師率兵殺進南京時,駐守南京的遼朝大將蕭干正帶兵在外。城防空虛,留守城內的老幼婦孺,怎敵郭藥師的虎狼之師?
  佔領南京七座城門的郭藥師自以為勝券在握,大功告成,以征服者的姿態敦促退守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的蕭普賢投降。並縱容麾下官兵大肆搶掠,濫殺契丹人與奚人。南京城內哀嚎遍地,哭聲震天。契丹人被宋兵沿街追殺,幾乎所有人都判定,大遼就要滅亡了!此時,逃亡在外的天祚帝仍遊獵行樂,對國家安危全然不計。
  就在這亡國滅種的生死時刻,絕望的契丹人看到了這樣一幅悲愴場景:他們的蕭太后一身戎裝從憫忠寺中走出,一臉肅殺,英氣貫身。她痛斥郭藥師派來的招降使,然後手握鋼刀登上城樓,向跟隨她的部眾分發武器。是光榮戰死,還是忍辱偷生?蕭普賢選擇了前者。
  史冊裡並未記載當時的戰況,但對最終的結局卻記得分明:進攻的郭藥師部隊反被包圍了!苦戰三晝夜後,除郭藥師、楊可世和幾百殘兵逃脫外,其餘兵將慘遭圍殲。殺紅了眼的契丹人一直將北宋十五萬大軍追殺到白溝(宋遼界河),才收手駐足!
  如果說,在大遼國勢鼎盛,又恰逢蕭綽、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人傑橫空出世時,北宋的戰敗尚有情可原。那麼,在大遼即將隕滅,只剩孤兒寡母守危城,已攻佔城門、人數是守城遼軍幾十倍的宋軍,居然被一個女人帶著決死的寥寥部眾剿殺圍殲,這是怎樣的恥辱!
  不難想像當時可能出現的奇異場面:一個滿身披掛的契丹女人,帶著渾身是血的千百部眾,竟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追擊漫山遍野的十幾萬宋軍!經此一戰,宋人嚇得肝膽俱裂,只將收復舊疆的希望寄托在非親非故,最後又成了自家掘墓人的女真人身上。金人對遼宋兩國間這般不可思議的戰局本不相信,當最終確認消息屬實時,面對號稱雄兵百萬的宋廷,金太宗投去了一抹輕蔑的冷笑。
  天祚帝酷刑處死蕭普賢
  雖然擊退了北犯的宋軍,但遼南京守軍也基本拼光了老本。金太宗坐山觀虎鬥,在遼宋打得兩敗俱傷後,他終於出手了。金軍不是宋軍,當年的大金鐵騎是令亞洲各國聞之變色的百戰雄師。若蕭綽、耶律休哥在世,大遼軍隊自可與之一搏,勝負之數尚難預料。但1122年的遼王朝已是強弩之末,與宋軍血拼後的羸弱遼軍對陣金兵,只能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明知不敵,蕭普賢也未屈服。她派耶律大石帶兵扼守金兵攻燕的必經之地居庸關,這是當時情勢下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如果耶律大石能在居庸關阻遏金軍,北遼就有時間重聚抗金力量,就有可能延長國祚東山再起,但殘酷的現實終究不以蕭普賢的意志為轉移。
  1122年11月,金兵冒嚴寒進抵居庸關,耶律大石領兵嚴防死守。就在遼金交鋒的前夕,突然發生了一場匪夷所思的巨大山崩,飛落而下的岩石將守關遼兵砸得非死即傷,不戰自潰。而關外的金兵卻毫髮無傷……大遼氣數已盡!
  1122年12月,金兵直逼遼南京,一路勢如破竹。守城遼官見大勢已去,獻城降金,南京地區全部陷入金兵之手。蕭普賢被迫率部分殘兵急出古北口,古北口旁,屹立著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楊令公廟」。楊業雖戰敗,卻是契丹人心中的英雄。
  離開古北口,就意味著遼王朝與南京的永訣。為了爭奪這塊富庶的土地,為了契丹民族的壯大騰飛,為了大遼王朝的千秋基業,不知多少契丹將士血灑疆場?不知多少契丹百姓辛苦勞作?但今天,卻要與這座沉澱著深厚大遼情結的帝都永訣了,這是撕心裂肺,令人痛斷肝腸的永訣!在這慘別時分,蕭普賢最後回望了一眼長城腳下樓影幢幢的燕京城。她不畏死,她想過壯烈地殉國,但她不願自己的同胞白白送死。她想保住大遼的最後血脈,她把自己的重托交給了侄兒耶律大石。正是這個耶律大石,率領契丹殘部跨越大漠黃沙,在萬里之遙的中亞建立了「西遼國」。頑強地將大遼餘脈延存百年,更將中原的文明傳向了西方!
  蕭普賢的最終命運是淒慘的。史載,她率殘部趕到四部族找到天祚帝,一心為國的她本想契丹人合兵一處,團結抗金再圖一搏。但昏庸的天祚帝滿腦子盤算的只是自己的私利,只要自己富貴一生,祖宗基業、社稷江山與他何干?他不聽蕭普賢的申訴,他認為耶律淳被立為帝就是犯上作亂,蕭普賢主持國政就是無視皇權。他命人將蕭普賢捆起,用契丹人最殘忍的酷刑處死了這位為國捨命的巾幗豪強。他還念念不忘已作古地下的耶律淳,將這位窩囊的北遼皇帝除其屬籍,貶為庶人……蕭普賢悲壯赴死的一刻,大遼最後的復國希望便蕩然無存。
  1123年4月,金兵在青塚將遼朝秦王定、許王寧、諸妃、公主、所有大臣全部俘虜。天祚帝和粱王雅裡四下奔竄,如喪家之犬又分別苟延殘喘了一兩年。對金人再未組織起絲毫的抵抗,直至被金人俘獲,遼朝徹底滅亡。
  218年的大遼王朝歷經九帝,太祖、太宗是創業雄主;世宗、穆宗是過渡之客;景宗、聖宗將大遼推向了鼎盛巔峰;興宗抱殘守缺;道宗昏庸無道;天祚帝實為敗家根苗!
  與參差不齊、功業迥異的大遼九帝相比,契丹皇族的女人除蕭耨斤令後世詬病外,幾乎個個光彩照人!敢作敢為的述律平,縱橫捭闔的蕭燕燕,心寄社稷的蕭觀音,胸懷天下的蕭瑟瑟,勇赴國難的蕭普賢。在大遼國破家亡的離散歲月,歷史只給了蕭普賢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她嚴懲內奸,南退宋軍,北拒金兵,她用自己稚嫩的雙肩一度撐起了大遼垂危江山的萬斤重擔。她佇立在南京城頭的血色夕陽裡,令絕望的契丹人心頭重燃希望之火,血管中重新賁張開為尊嚴而戰的大遼熱血!那一刻,耶律阿保機、蕭綽、耶律休哥等契丹雄傑英魂附體,在1122年的歷史時空中,鐫刻下一段悲愴的英雄史詩!
  法源寺留下遼王朝的淒愴背影
  大遼太后蕭普賢當年的死戰之所,曾經的烽火硝煙地,如今成為一所修身養性的寧靜寺院,名為法源寺。
  看門的師傅告訴我們,這法源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祭奠在遼東戰死的唐軍將士而建的。過去叫憫忠寺,到了武則天時期,又重修擴建。遼代清寧三年,幽州大地震時,唐貞觀年建立的憫忠寺被毀。遼鹹雍六年奉詔修復後改稱「大憫忠寺」,當時為統帥京城諸寺的寺廟。今天北京法源寺的規模和格局即由此而來,在這裡,出土過遼代的石幢石刻。
  法源寺內安詳寧靜,寺內遍佈香草繁花。百年的古樹撐起一片清幽的綠蔭,將陽光寸寸細篩,在寺院的磚地上留下斑駁的日影。一跨進法源寺門檻,凡心俗慮頓消,內心湧溢祥和。連散步的貓咪也懶得遊走,索性躺在寺內的百年古碑上悠然入夢。即便我們拿著相機,鏡頭對著它拍,也攪不動它的沉沉夢鄉。
  誰能想到,在這清幽所在,千年前大遼王朝奏響了最後的時代顫音,留下了一個偉大王朝的淒愴背影……
--------------------------
歷史之謎:遼朝覆亡與契丹民族消失
──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2006年10月20日13:56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遼朝與北宋、西夏、金一度並存,四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一度成為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的主流,同時也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遼朝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共歷八帝,當國210年。其轄境最廣大時,東起鴨綠江,西抵阿爾泰山,北到貝加爾湖,南至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地域不可謂不廣,國祚不可謂不久。在其繁榮昌盛之時,周邊的政權如北宋、西夏和金等政權,有的接受冊封,成為遼的附屬﹔有的每年交納巨額歲幣,以換取和平,其國勢不可謂不強大。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有如此國運國勢,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並不常見。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及其政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敗的境地?又是如何退出中國傳統政權主流,最后竟然集體消失在茫茫草原和大漠之中,不能不令人深思......
南征北伐
遼國由古老的契丹族建立,契丹族從哪裡來,史學界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遼河上游是契丹族人民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可汗乘白馬出游時遇到一位駕青牛車的女子,奇首可汗與該女子相愛,兩人婚后生下八個兒子,據說就是契丹族八部的祖先。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契丹族杰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出生在迭剌部的一個新貴族家庭。阿保機成年以后,身體魁梧健壯,武功高強,而且胸懷大志,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
唐天復元年(901年),剛剛而立之年的阿保機被推舉為迭剌部的“夷離堇”(軍事首長)。他多次率軍出征,擊破室韋、突厥和奚人部落,甚至越過長城南下掠奪河東、代北,俘獲了大量牲畜、人口,大大增強了迭剌部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唐天四年(907年),契丹八部一致推舉阿保機作為聯盟的可汗,自擔任可汗之日起,阿保機就積極進行建國稱帝的准備。9 年5月,阿保機的族弟剌葛等人聯合發動叛亂,阿保機果斷採取措施,平息了叛亂。戰爭雖然歷時三年,牽制了阿保機的兵力,打亂了他對外擴張的計劃,但阿保機的首領地位也借此得以鞏固。
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國號契丹,建元神冊。阿保機稱“天皇帝”,妻子述律氏稱“地皇后”。歷史上契丹的國號曾有幾次變動:947年改稱遼,983年又改為大契丹,1066年改稱大遼,此后不再改號,直到1125年被金所滅。在漢人和與之結盟的中原割據政權的影響下,阿保機已經不甘心隻做草原游牧部落的統治者,他把目光投向了草原地區之外。阿保機稱帝后,加緊向周邊用兵,他龐大的征服計劃是:征服漠北,佔領遼東,臣服高麗,南下幽、薊,將統治范圍推進到黃河以北,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國。
神冊二年(917年),駐扎在太原的軍閥李存勖聚力量進攻后梁,征兵新州(今河北涿鹿),激起軍民不滿,李存勖的部將盧文進舉兵降遼,這為契丹提供了一次絕好的南下機會。阿保機抓住戰機,很快發動了對中原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新州、幽州之戰,他指揮契丹兵聯合盧文進合攻新州,擊敗李存勖部將周德威,並圍攻幽州達半年之久。之后阿保機雖在李存勖援軍的強大攻勢下被迫撤軍,但幽州實際被盧文進控制,這為契丹再次南下留置了一個重要通道。
神冊六年(921年)冬,阿保機再度率軍入關,下涿州(今河北涿州),圍定州(今河北定州),與李存勖大戰於沙河、望都(今河北沙河市和望都縣),攻勢猛烈。只是后來天降大雪,契丹軍馬糧草奇缺,傷亡很大,阿保機才不得已撤兵。兩次用兵失利后,阿保機改變了戰略部署,將進攻方向轉向西北和東北,計劃先征服草原諸游牧部落,解除來自側翼的威脅,再全力南下爭奪河北、河東。天贊三年(924年),他親率大軍,大舉征伐吐渾、黨項、阻卜等部,兵鋒北至烏孤山(今蒙古國肯特山),西達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次年,阿保機又舉兵東征渤海。渤海是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政權,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東盛國”之稱,但當時的國力已經下降。阿保機降服渤海后,改為東丹國,意即東契丹國,由皇太子耶律倍出任東丹王,管理東丹事務。這樣,阿保機將勢力擴大到了渤海沿岸。
遼建國前后,大批漢人進入草原地區,阿保機的統治靈活地兼顧契丹族等游牧人口與漢族等農業人口,使遼朝成為兼治蕃漢的多元政權。他不僅任命效忠於己的本族和妻族子弟控制契丹諸部,還積極網羅漢族的有識之士,如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等,協助他管理漢人並處理漢民族的諸項事務。
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新興游牧民族的首領,阿保機十分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建設。他命人參照漢字制定了契丹大字,參照回鶻字創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后來失傳,解放前,考古學者在遼慶陵(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出土的“哀冊”上看到了許多奇怪的文字,經過確認,古老的契丹文字重新為世人所認識。阿保機以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才干,統一了草原各游牧民族和北疆大片領土,加速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游牧、漁獵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機在由渤海國回軍途中,病死於扶余府(今吉林農安縣)。
在遼太祖的政治生活中,有一個女人不能不提,這就是皇后述律平。述律平不僅多次幫助阿保機統兵作戰,“名震諸夷”,而且還積極為阿保機網羅人才,遼朝佐命功臣之一的韓延徽,就是由她舉薦的。遼太祖死后,述律平以皇后身份稱制,掌握了軍國大權。當時有元勛重臣不服管制,述律平以傳統的部族禮儀為由,下令他們為太祖殉葬。漢人趙思溫反駁她:“親近之人莫過於太后,太后為何不以身殉?”述律平毫不遲疑,揮起佩刀,砍下自己的右手,放在太祖棺內,說道:“兒女幼小不可離母,暫不能相從於地下,以手代之。”臣下沒有辦法,隻得為太祖殉葬,述律平因此得到“斷腕太后”的稱號。述律平稱制期間,曾遣使與后唐修好,長期遭受戰亂的各族人民有了暫時的安寧。阿保機死后,在述律平的主持下,次子耶律德光繼位為契丹新皇帝,此為遼太宗。耶律德光在20歲的時候就做了契丹兵馬大元帥,跟著阿保機立下赫赫軍功。他繼位之后,促進了契丹族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使遼國逐漸走向強盛。在鞏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遼太宗著手將父親阿保機的偉業繼續推進,向南用兵,爭霸中原。這時,后唐大將石敬瑭為了謀求稱帝,向遼太宗求救。石敬瑭在給契丹的文書中,表示願意稱臣於契丹,並答應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禮,而且在事成之后把雁門關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獻與契丹。等待時機已久的遼太宗喜出望外,趕忙親自出兵相救。在遼軍的幫助下,石敬瑭打敗后唐軍,接受耶律德光的冊封為晉帝,他信守前言,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並約定雙方永為父子之邦。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隻有34歲。石敬瑭死后, 遼太宗為了繼續南進,接連三次發動對后晉的討伐戰爭,直到滅了后晉。會同十年(947年),遼太宗率領大軍進駐后晉的都城開封,他穿上漢族皇帝的裝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遼太宗在中原稱帝,完成了他父親阿保機的夙願。隨著遼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大,遼太宗為了更好地治理各民族的事務,他承襲阿保機“因俗而治”的原則,創制了頗具民族特色的北、南兩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北面官制,即遼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人,掌握契丹的軍政事務。南面官制,是十十六州等以南的廣大漢族區域的官制,利用漢官管理漢人事務。 遼太宗重視人才,尤其注重選拔有才能的漢族人做官。在援助石敬瑭的戰爭中,遼太宗得到了后唐的翰林學士張礪,他非常高興,讓手下以禮相待。張礪非常感動,此后真心輔佐遼太宗,在攻伐后晉的戰爭中屢屢直言進諫,遼太宗從中獲益匪淺。遼太宗還允准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族與漢族的關系。作為一個草原中走出來的少數民族首領,此舉難能可貴。然而,契丹人入主中原,蠻橫習性一時難以改變。遼兵每到一處,經常騷擾百姓,搶奪糧草,一些漢人充當契丹人走狗,也借機搜刮民財,魚肉百姓,這引起中原人士對遼軍的極大不滿,於是中原地區反抗不斷。遼太宗駐留汴京不足三月,怏怏北返,途中病故於欒城(今河北欒城)。
母子經略
公元10世紀后期,遼國出現了一位杰出的契丹貴族女性,她就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生母蕭綽,也就是我們在戲劇舞台上經常看到的“蕭太后”。蕭太后和遼聖宗當政時期,遼國歷史進入鼎盛。
遼應歷十九年(969年),遼景宗即位以后,征召朝臣蕭思溫的女兒蕭綽入宮。蕭綽聰明機智,美麗過人,深受景宗寵愛,進宮不到半年,被冊封為皇后。遼國在景宗的父親世宗和堂叔穆宗治理期間,國勢已日漸衰微。景宗很想將國家扶上中興之路,然而他即位不久,就患上了嚴重的風疾,身體非常虛弱,於是他將權力委於聰慧過人的皇后身上。從此,蕭綽開始代替景宗治理國家,推行全面的改革。在她的努力下,遼國軍事日漸強盛,政治經濟也步入正軌。遼與北宋的對峙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乾亨元年(979年),宋太宗親自率軍攻打幽州城,蕭太后放權給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兩位統帥,大敗宋兵於高粱河上。乾亨五年(982年)9月,遼景宗在出獵途中,病卒於雲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宮。臨終之時他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時年,年僅29歲的蕭太后扶持幼子即位,並且很快完成了新朝的軍政權力調整:戰功赫赫的耶律休哥為南京(今北京)留守,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另一員名將耶律斜軫為北院樞密使,管理內政事務,嚴管契丹貴族。蕭太后當政期間,對遼國陳舊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此時由於契丹族的勢力擴張,與漢族的矛盾已經到了十分尖銳的地步。為此,蕭太后注重調整各民族的法律關系和地位。在遼國原來的法律中,契丹人的地位明顯高過漢人等其它民族。例如:契丹人打死漢人,隻須賠償財物牛馬﹔如果漢人打死契丹人的話,不但本人抵命,親屬還要被沒為奴婢。后來蕭太后規定:隻要是遼國子民,無論是契丹族還是漢族,都一律平等對待。蕭太后還致力於緩和國內的階級關系和階級對立。此前遼國的特權階級違犯法律、損害百姓利益,往往能逃過追查。蕭綽嚴格執法,規定即使是主人,也不可以擅殺奴婢,奴婢犯下過失,也必須交由官府審決。皇族貴戚耶律國留將出逃的奴仆擅自殺死,蕭太后知道后便將耶律國留處斬。
在選官用人方面,蕭太后採取了諸多積極的措施。統和六年(988年),蕭綽在遼國實行科舉制度,為平民發揮才干、躋身上層社會開通了一條道路。蕭綽知人善任,在她的親信重臣中,有一個漢族官員韓德讓。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父親韓匡嗣先后受到太祖和太宗的重用。蕭綽對韓氏家族格外優遇,韓德讓的忠心和才干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不但為太后和幼主想出了一個轄治宗室的絕妙計策,還“領宿衛事”,直接負責太后的安全。除了治理內政,蕭綽還想盡辦法發展遼國的軍事力量。她對將士獎罰分明,遼國軍人一掃從前的頹廢之勢,士氣大振。通過諸多改革,遼國面貌煥然一新。據遼史記載,自變革之后,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一片興旺的景象。這一時期,由於遼迅速崛起,因此在與北宋的角力中佔得先機,獲取了主動。遼宋之間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這就是后晉皇帝石敬塘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這片土地不但幅員遼闊、經濟發達,而且是交通樞紐、戰略要地。遼國不願退出,宋朝則耿耿於懷,意欲收回。統和四年(986年),宋太宗遣30萬大軍兵分三路直扑燕雲,向遼國南境發起全線進攻。宋軍初戰連連得手,危急之下,蕭太后率幼帝御駕親征,她以金戈鐵馬、氣吞萬裡的氣概,接連大敗三路宋軍,楊家將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北宋名將楊業就在這一次大戰中遇難。遼軍全勝而歸,從此宋軍再也不敢深入遼境。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蕭綽看到宋朝多次喪師,畏懼怯戰,再度親率20萬大軍揮戈南下。遼師長驅直入,兩個月便抵達與北宋都城開封隔河相望的澶州(今河南濮陽)。蕭太后“親御戎車,指麾三軍”,在澶淵城下擺開陣勢。北宋真宗驚惶失措,在宰相寇准力勸之下,真宗勉強親征,宋軍大振。此時,遼大將蕭撻覽在察看地形時中伏弩身亡,遼軍士氣受挫。在形勢對宋有利的情況下,蕭太后審時度勢,順勢採取了與宋通好的建議,與宋朝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即宋歲輸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帝尊蕭太后為叔母。宋遼多年芥蒂,終以一紙和約偃旗息鼓,此后宋遼友好往來達120年之久。當一切障礙俱已掃除,政權穩如泰山,國勢蒸蒸日上之時,苦心經營了27年的蕭太后終於放心地把權力交給她的愛子耶律隆緒,即遼聖宗。聖宗即位時,年僅12歲,他刻苦學習,文武兼修。他喜好漢族文化,向往漢族的先進文明,他曾親自翻譯了白居易的諷諫集,遍召臣下閱讀。聖宗極為欽佩唐太宗,認為唐太宗是“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親政后,遼聖宗大力選拔人才,知人善任﹔重用有才干的漢族官員,在他們的幫助下,進行封建化改革。他還審時度勢,修治法律。他又實行賦稅制度,建立封建性質的生產關系。在他統治期間,遼國逐漸進入封建社會。
蕭太后和遼聖宗勤於政事,在他們母子執政期間,徹底扭轉了遼穆宗以后的中衰局面,使得遼朝進入鼎盛時期。
昏君亂政
遼代歷史上,昏君亂政的事例為數不少。在蕭太后當國和遼聖宗執政之前,遼國就因為幾位國君的昏庸無能險些喪國。
在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后,世宗和穆宗相繼統治遼國,由於二人統治腐敗,遼國剛剛出現的強盛勢頭就漸趨衰微。遼世宗耶律阮時代,貴族爭權斗爭更趨激烈。耶律阮殘酷鎮壓了異己力量,同時重用佞臣耶律察割等人。天祿五年(951年), 耶律阮召集各部酋長出兵攻打后周,酋長們由於連年征戰,民力耗損,不願意南侵。耶律阮強令他們按期南下, 自己也統率本部人馬到達歸化州(今河北宣化)的祥古山,晚上駐宿於火神澱。耶律阮設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酋長,喝得酩酊大醉,深夜,耶律察割率人沖入內帳,刀殺了沉睡中的耶律阮。穆宗耶律是在權貴斗爭中上台的,遼世宗死后,時為壽安王的耶律殺死耶律察割,登上大寶。遼穆宗在歷史上有“睡王”之稱,常常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然后一睡不起。穆宗在位時期,皇族的反叛奪位事件層出不窮,穆宗均予以血腥鎮壓。遼穆宗嗜殺成性,為了鎮壓反叛者,他設立了許多種毒刑,“或以手刃刺之,斬擊射燎,斷手足,爛肩股,折腰脛,劃口碎齒,棄尸於野”。遼穆宗甚至對近侍吹毛求疵,近侍拿筷子和刀叉慢了些,穆宗就親手將他刺死。野蠻的酷刑和殘殺激起了身邊人的無比憤恨,穆宗的殘暴終於換來殺身之禍。應歷十九年(969年),遼穆宗前往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 就在他爛醉如泥的時候,近侍和廚子上前將他殺死。之后,蕭太后和遼聖宗母子勵精圖治,一掃遼國的頹廢,使遼國國力達於鼎盛。但是,聖宗長子耶律宗真即位以后,由於他連年征戰,再加上他本人篤信佛教,窮奢極欲,遼國政治從此腐敗,國力急遽衰落。
(1055年),耶律洪基即位,是為遼道宗。遼道宗在位長達47年之久,他在位期間,遼國政治更加腐敗。遼道宗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結果導致“重元叛亂”。此外他還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社會風氣日趨消極。遼道宗統治后期,錯誤地制造了“皇后案”和“太子案”,極大地挫傷了遼國的元氣。遼道宗的皇后蕭觀音也出身於“一門出三后,四世出十王”的遼朝蕭家。史載,蕭觀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歌詞,尤善琵琶。”她因生下皇太子耶律浚,加之達曉事理,在朝野上下深孚眾望。蕭觀音非常關心朝政,她對遼道宗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的行為深感不安。蕭觀音多方進諫,規勸遼道宗以國家社稷為重,遼道宗對蕭觀音的良苦用心不但不領情,反而對她逐漸疏遠。
太子耶律浚長大涉政后對耶律乙辛等奸臣的行為極其不滿,耶律乙辛也把太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為了廢掉太子,耶律乙辛煞費心機,偶然間他讀到了蕭觀音的《懷古》詩,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耶律乙辛向遼道宗密奏蕭皇后和伶官趙惟一有染,並拿出《懷古》一詩,詩中有“宮中隻數趙家妝,惟有知情一片月”一句,耶律乙辛誣陷詩中的“趙惟一”三字說明皇后與趙惟一通奸,遼道宗竟然信以為真。這時候,遼國社會流傳一首《十香詞》,詞句非常香艷,據說《十香詞》出自蕭觀音之手。蕭觀音深居宮中,又有詩人的浪漫,寫出這樣的詞句本來無可厚非,耶律乙辛竟誣稱《十香詞》是蕭觀音寫給趙惟一的信物。遼道宗勃然大怒,不聽蕭觀音的苦苦辯解,詔令蕭觀音自盡,年僅36歲的蕭觀音絕望地寫下一首淒慘絕倫的《絕命詞》后自縊而死。蕭觀音死后不久,太子耶律浚也受到耶律乙辛的陷害而死。“皇后案”和“太子案”在遼國激起軒然大波,遼國百姓群起而為蕭觀音母子鳴冤,這兩起冤案使得遼朝統治集團大失人心。之后耶律乙辛還不罷休,大肆誅殺與太子關系密切的朝臣,造成巨大的內耗。遼道宗死后,更為殘暴的天祚帝耶律延禧上台,遼朝的滅亡也就成了必然。遼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尤其是其間被遼統治者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最終成為遼的掘墓人。
天祚帝耶律延禧很喜歡捕魚射獵,現在河北張家口壩上有一個安固裡淖旅游區,在遼朝時是天祚帝最喜歡游玩的地方。據《遼史》記載,僅此一處,天祚帝在位時七次來游獵取樂。天祚帝時期,遼國的統治已是風雨飄搖,但是契丹貴族渾然不知。對所轄女真族的壓迫日甚一日,好獵的契丹貴族經常派出使者到女真人的領地強行索要海東青。使者凶橫殘暴,到處搜刮勒索。污人妻女,並常常去榷場中強買強賣女真人的貢品,還戲稱為“打女真”。天祚帝哪裡知道,女真族仇恨的怒火正在暗中蘊積,隻待機會熾然燎原。遼天慶二年(2年),天祚帝到混同江(今鬆花江)游獵玩耍。依照遼朝禮制,四周各部落的酋長都來拜會這位大朝天子。酒宴之間,天祚帝喝得高興,命各位頭人挨個跳舞助興,偏偏女真族酋長完顏阿骨打神情冷漠,推辭不能,這場宴會鬧得不歡而散。天祚帝本想殺掉阿骨打,但是又怕引起其他酋長的反對,就把這件事擱在一邊。
阿骨打性格剛直,早就不滿遼朝貴族欺負女真人民。他繼任完顏部首領后,建筑城堡,打造軍器,訓練人馬,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積極准備反遼。天慶四年(4年)冬,完顏阿骨打召集周圍女真部落,以2500兵馬,一舉攻下遼國的寧江州(今吉林扶余)。不久,女真人又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大破遼國軍隊。天祚帝又驚又怒,親率70萬大軍御駕親征。完顏阿骨打當時隻有兩萬兵,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兩軍相會,女真將士以一當百,把遼軍殺得尸橫遍野。遼天祚帝連夜潰逃,才算保住了性命。從寧江州戰場中逃潰的殘兵敗將四處劫掠,朝廷以擔心他們相聚為患為由,不予治罪。當時,軍隊中流傳著“戰則有死而無功,退則有生而無罪”的說法。戰士既貪生怕死,武官見皇帝無能,遂生變節之心。不久,遼軍都監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叛亂分裂的風潮在遼朝內部越積越濃,不久渤海國也發生叛亂。一時之間,遼朝內外交困。
煙消雲散
當大遼昏君權臣在一點點地恣意破壞著祖宗留下的基業時,被他們壓迫奴役的群體以不同的方式發動了滅遼戰爭。阿骨打的實力不斷壯大、雄心日益膨脹。加之,北宋政權對幽雲十六州揮之不去的情結促使著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遼的用兵。多種力量匯集在一起,遼朝滅亡的命運似乎已經難以避免了。
為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遼統治者對百姓政繁賦重、淫刑吝賞,對廣大人民群體的剝削日甚一日,造成民罹涂炭。基層百姓怨聲載道,反抗情緒廣為散布。他們最初選擇逃亡,農民游食四方,官府為了保証稅收、防止流民鬧事,採取了更為嚴厲的防范和打擊措施,同時把逃亡農民的賦稅攤派到沒有逃亡的農民身上,此舉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破產和更大規模的流亡。“官逼民反”,走投無路的百姓開始走向公開對抗官府的道路。天慶六年(6年),渤海人高永昌殺掉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大渤海皇帝,揭竿起義,短短的十余天,“遠近響應”,匯集了近萬人的隊伍,可見民間反官府力量之龐大。
與此同時,不甘忍受迫害的女真族在阿骨打的帶領下,把反遼建國事業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遼天慶五年( 5年),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正式稱帝,國號大金。這時候,遼朝兵力大部喪失,不滿遼朝貴族統治的北方人民,積極合作,發動了更為廣泛、更大規模的起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匯在一起,遼的喪國指日可待了! 此時,北宋政權也乘遼國衰微之際積極收復失地。有人向宋徽宗提議,遼朝行將滅亡,收復北方燕雲失地,機不可失。宋徽宗派人從山東渡海,前往金朝會見阿骨打,表示願意夾攻遼朝。雙方約定滅掉遼朝之后,北宋收回后晉時期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海上之盟”。 遼軍潰敗之后,天祚帝隻得逃入夾山(今內蒙中部武川陰山一帶)。倉皇敗逃途中,天祚帝仍舊不改往日惡習,仍然常常帶著隨從打獵飲酒。天祚帝文妃蕭瑟瑟見國事當頭,皇帝卻畋游無憂,忠臣良將廣遭疏斥,便做詩諷諫:“丞相來朝兮劍佩鳴,千宮側目兮寂無聲。養成外患兮嗟何及,禍盡忠臣兮罰不明。親戚並居兮藩屏位,私門潛蓄兮爪牙兵。可憐往代兮秦天子,猶向宮中兮望太平。”天祚帝讀完此詩,以為文妃諷刺自己柔弱無能,聽由強臣擺布,惱怒之下,下令賜死文妃。
金軍起兵不到十年,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接連攻下遼國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以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雖然24年完顏阿骨打病死,但金滅遼的勢頭沒有絲毫減弱。即位的金太宗聯合西夏,對天祚帝窮追不舍。金天會二年(24年)冬,天祚帝不聽大臣耶律大石等人的勸阻,率殘軍出夾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省神池縣),試圖收復山西州縣,結果又被金軍擊敗,許多部下投降了金軍。金天會三年( 25年)正月,天祚帝經天德軍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隻能吞咽冰雪充飢止渴。二月,他逃到應州新城(今山西省懷仁縣西)東,被金兵追上俘獲。金太宗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改封為豫王。沒過多久,金人又將他殺死,並且驅趕馬群將他的尸體踩成一攤肉泥(一說 78年病死),至此,大遼國的主體已經滅亡。
從恃強凌弱,到任人欺凌,大遼政權經歷了的大起大落值得人們注意。通過上述對遼代歷史的縱向分析不難看出,遼朝的滅亡在道宗執政時期就已經注定,這一點已被當時人和稍后的達人賢者所洞察。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七子之一”的浙江臨海人王宗沐(1523-1591年)在作《宋元資治通鑒》時,對遼的滅亡有精辟地評價:“道宗之初,似有可觀者,而晚年讒巧競進,賊殘骨肉”。加上他本人一味荒唐嬉戲,不思刷新政治,百官多因循迎奉,貪贓枉法,極大地損害了廣大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利益。當時的時局已經是“諸部反側,甲兵之用無寧歲”,王宗沐於是肯定地說:“遼之亡也,吾不曰天祚,而曰道宗!”事實確如此,天祚即位后,既沒有能力重振朝綱,力挽將傾之廈,卻又在行將倒塌的大廈上投下了“最后的稻草”,投下的不是“一根”,而是一堆重如巨石的“亡國稻草”。遼勃興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披堅執銳的草原雄鷹形象﹔遼之衰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病魔附體的瘟雞形象。遼朝之敗,在於它既拋棄了熟悉的草原環境和喪失了本民族優秀品質,又沒有真正學習到中華傳統的儒家治理國家的精髓和實質,反倒沾染了太多的腐朽習性,豈有不亡國之理?!
遼國滅亡后,皇族耶律大石受到同宗部落的擁戴。此后他揮兵西進,捷報頻傳,擊破西域諸政權十多萬大軍,並於1128年在起爾曼(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稱帝,建立喀喇契丹王朝,史稱西遼。他即位后,派兵東行伐金遭到失敗,但在中亞,西遼的軍隊稱得上“萬裡可橫行”,連喀喇汗王朝也俯首稱臣,成為西遼附庸。耶律大石精通遼、漢文字,博學多識,他把整個遼國制度搬用於西遼。耶律大石之后,西遼政權趨於穩定,統治者內部再生驕奢淫逸之風,醉生夢死。軍紀敗壞,以燒殺劫掠為快事,劫來財物之后,又常常因為分贓不公發生內部戰爭,一些將領率領軍隊出走,大大削弱了國力。一部分出走的將領投靠了漸趨強勁的蒙古族貴族成吉思汗,西遼遂成為蒙古族貴族西征的祭品!1218年西遼亡於蒙古,計統治80余年。
隨著西遼的滅亡,契丹民族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凶狠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裡曾經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稱雄一時的民族,自明代以后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到清代,有學者注意到,在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上活躍著一支特色鮮明的草原民族——達斡爾人。通過比較,人們發現:達斡爾族和契丹族在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上有大量的相似之處,大量証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然而,在沒有足夠的科學証據之前,許多學者對這個集體消失的民族仍然懷著極大的興趣關注著,探尋著……
歷史之謎:遼朝覆亡與契丹民族消失--讀書--人民網 - https://goo.gl/nxowra


澶淵之盟」另解 無形的貨幣戰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17日, 2018
宋朝每年資助遼國三十萬歲幣,既保障了兩國敦睦,還有助於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也避免因兵將長年戍守邊關,對百姓造成賦稅上的壓力。圖為(傳)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描繪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的繁華勝景。(公有領域)
在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中,大宋有一項以退為進的外交方略,即歲幣和貿易。這還得從澶淵之盟說起。
宋真宗親征 鼓舞士氣
936年,石敬瑭反後唐自立,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向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求援。遼太宗率軍擊敗後唐,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
982年,遼景宗去世,遼聖宗即位。宋太宗趙光義想趁遼國政事不穩,進行北伐以收復燕雲十六州,最終北宋慘敗。自北宋雍熙北伐慘敗後,遼國騎兵不斷侵擾宋朝邊境,屠殺宋民、掠奪財物。
景德元年(1004年),遼太后、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受到很大威脅。
北宋大臣有的主張遷都至江南和蜀地, 但是新任宰相寇準極力反對,說:「誰為陛下出這個主意?理應斬首。」他建議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征,提振士氣,一定會打敗遼軍。如果偏安江南,人心崩潰,反而助長遼軍的士氣,到時大宋天下就難以保全了。
於是,宋真宗下定決心,率軍親征。宋真宗渡河進入澶州城。由於邊關氣候寒冷,左右近臣進獻貂帽毳裘,宋真宗拒絕了,他說:「現在群臣都在酷寒中煎熬,朕怎麼能夠安心享用?」
各路將士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都興奮地歡呼雀躍。那綿延數十里的呼喊聲,反而使契丹軍彼此面面相覷,軍心動搖,以致軍陣不整。
宋真宗像。(公有領域)
遼國失利 蕭太后請盟
御駕當前,宋軍士氣倍增。大宋威武軍張環張開床子弩,一箭射死了遼軍主將蕭撻凜,遼軍士氣大減。
床子弩。(Wandalstouring/Wikimedia Commons)
王欽若鎮守北宋天雄軍,面對契丹大軍壓境,他嚴命守將緊閉城門,留在府裡吃齋誦經。
楊延昭(楊六郎)鎮守廣信軍,魏能監守安肅軍,這兩軍直切邊境,契丹軍圍攻,百戰都不能拿下,只好退出邊境。楊延昭大戰契丹軍,未嘗敗績。這兩位將領善守城池,時人就以「銅梁門」、「鐵遂城」稱讚這兩軍的威猛。
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射死後,蕭太后終日哀痛,一連五天都沒有上朝聽政。契丹軍數戰不利,蕭太后就派使臣韓杞持書請盟。
楊延昭。(古瑞珍/大紀元)
宋遼議和 締結澶淵之盟
曹利用說契丹想要關南之地,宋真宗說:「關南一帶是中國的土地,此事由來已久,絕不允許。假如契丹以武力強求,那朕只有決一死戰。如果契丹想得些財貨,大漢時期曾以玉帛賜予單于,這有先例,自然可行。」
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契丹軍中商議「歲幣」之前,叮囑他:「土地一點也不能給,但每年歲幣定在百萬以下都行。」
寇準聽說此事,就把曹利用召到自己的營帳中,對他說:「雖然陛下有命,但你去跟契丹說,歲幣不能超過三十萬。要是超過此數,我就斬了你。」曹利用奉命商議歲幣,果然以三十萬達成議和。(《宋史紀事本末》/卷21/契丹盟好)
清宮殿藏畫本寇準像。(公有領域)
北宋和遼國制定的盟約,包含以下幾點:
、遼、宋為兄弟盟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相論,兩國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兩國撤兵。但是,遼國要歸還大宋遂城(今河北徐水)以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雙方不能藏匿。兩國的沿邊城池,不得修築城牆。
三、大宋每年向遼國資助軍旅費用為: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歲幣共計三十萬,在雄州交割。
四、兩國於邊境設置榷場,做互惠互利的雙邊貿易。
三十萬歲幣 是榮是辱?
大宋雖然未能大耀兵鋒,但有學者認為,澶淵之盟的盟約有利於大宋。宋朝每年資助遼國三十萬歲幣,最終不僅以商貿的方式全部賺了回來,而且貿易獲利是歲幣的近三倍
這場無形的貨幣交易,換取了戰爭難以企及的效果。當時,大宋軍費每年三千萬兩。兩國議和的三十萬歲幣,既保障了兩國敦睦,還有助於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也避免因兵將長年戍守邊關,對百姓造成賦稅上的壓力,可謂一舉四得。@*#
本幅畫描寫契丹族人攜鷹出獵之情景。圖為五代 胡瓌《 出獵圖》。(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1. 《宋史.列傳第四十.寇準傳》 
2. 《宋史紀事本末》卷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