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越南,很多國家手寫數字7時都會加一橫
記帳時防止被改成其他數字之故。
7字中間的一小橫是怎麼來的?
(http://weibo.com/1410728655/AtUSZyiur)
越南以前是法國殖民地,所以這一習慣來自法國人寫數字的習慣。。。
為什麼法國人要加這一個小橫呢?是為了和1區分。
為什麼7會和1混淆呢?
德國人寫1是在前面有個尖的……寫的不好就很像7,所以德國人也喜歡在7上面加一橫以示區別
-------------------------------
【投書】先別管多元文化了,你有聽過數字7的故事嗎? | 讀者投書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 https://goo.gl/vkRgxB
【投書】先別管多元文化了,你有聽過數字7的故事嗎?
2017-12-12
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CC BY 2.0
因為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的關係,時常與新移民姊妹們一起工作、聚會,有次聽到一個讓人感概的故事,久久難忘。
你媽媽是越南來的,她不懂!
有位越南姊妹在北部多間國小教授越南語,資歷深,也頗受好評。有天她在教小朋友認識越南數字發音,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數字「7」,中間多畫了一橫。突然,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大聲地指責她:「老師!你寫錯了!7的中間沒有那一橫!」
這位姊妹當下感到孩子的情緒激動得不太尋常,便口氣和緩,耐心地解釋:在越南,數字7的寫法和台灣不一樣,但不同國家,有不同手寫的方法,不是錯誤喔。
後來,她在下課時與孩子聊天,想深入了解這個小朋友為何那麼生氣?原來孩子的媽媽是越南移民,從小教他寫7,中間都有一小橫,但有天導師竟在全班面前指正他寫錯了。孩子辯解這是媽媽教的,導師竟更大聲地斥責:「你媽媽是越南來的,她不懂!」
姊妹聽到孩子說這一段,心裡一酸。後來她上網查資料,發現不只是越南,很多國家手寫數字7時都會加一橫,也有美國人去了歐洲,因為7的寫法沒有加一橫,導致開支票、寫日期甚至抄寫電話號碼出現各種誤會。
聽了姊妹的這個故事,我突然覺得:不管是「新南向政策」還是「新住民語文納入國小必選修」,如果大家沒有辦法正視種族歧視的問題,「擁抱多元文化」不過只是個口號罷了。
對東南亞的歧視,將成為新住民語文政策的絆腳石
目前國中小學生總數大約為180多萬人,其中新二代佔了1成,已遠超過原住民學生數。教育部多年前即規畫在107學年度實施新住民語文課程,在本土語言之外,增加越、印、泰、柬、緬、馬、菲語言作為小學必選修項目。
這個立意良善的政策,尚有師資培訓、認證、偏鄉師資缺乏等問題,教材研發上也有質與量的質疑聲浪。另一個問題則是,在教育部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之際,我們台灣社會真的能破除對東南亞文化的偏見與歧視嗎?
我常聽到有人嫌棄教育部新住民語文政策是浪費資源,「國英數都學不好了,浪費時間學什麼新住民語!」即使事實上國小每週早已固定上一堂本土語言課,未來只是在這一堂課的時段多出東南亞語言可選擇,並非佔用其他課程時間,但還是有各種反對聲浪,包括「本土語言都講不好了,新住民語政策kā本土語言踏khah落底!」
總之,不管是升學主義的壓力,還是某些語言的沙文主義,這些想法都忽視了母語傳承的重要,忽視了新住民語文政策在翻轉移民弱勢地位的重要,在提醒國人移民母國文化資產的重要。
從新住民語言學習到建立互助互信的世界觀
對新二代來說,說母語不只是多一種溝通的工具、多一種求職的競爭籌碼,也是對自己和母親的肯定。而對整體社會來說,讓新二代或更多台灣人學會東南亞語,也許是一種機會,讓我們終於能透過熟習對方語言,進一步認識這個國家的人、歷史以及他們和台灣的關係,消弭種族歧視,最後能真實地相互理解、欣賞,建立「互助互信的世界觀」,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為,假使我們的政策是讓東南亞語人才去南向開設高汙染工廠破壞環境、去壓榨血汗勞動力或炒地皮,那我們無異背棄了平等、尊重、互助互信的精神。
在資訊科技等載具日新月異的時代,擁抱多元文化就是擁抱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應該是奠基於對彼此深刻的理解與尊重上。回到本文「數字7的故事」,那位鄙夷越南數字的寫法的老師,就如同台灣整體社會是否能破除對東南亞文化的歧視一樣,都是新住民語文政策成功抑或失敗的最大關鍵。
為了拓展新住民語文更多教育資源,教育部很努力地開發教材,但「由上至下」的政策若無法引發社會廣泛的迴響,新住民語文政策甚至新南向的成效都將大打折扣。現今國中小新二代人數父母來自越南的高達4成,南洋台灣姊妹會率先以越語創意學習為目標,開發了《水上市場:波濤中的越南》這套結合越南歷史人文和語言學習的桌上遊戲,因為民間發動的創意,可以活化東南亞語文學習市場,吸引更多企業、NGO和資金的投入,讓擁抱多元文化可以不只是口號,而是人人都可支持、參與的社會現象。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