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b.watch/rwvII-miT4/?mibextid=xfxF2i
台灣日本時代常見戰鬥機/一式戰 隼/四式戰“疾風”/零戰的陸軍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雖然在海外沒有零戰那般有名,卻在日本國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KCJX9
太極四大天尊風水雷電
「雷電」戰機:他是零式戰機的後繼者
「高座少年工」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以戰勝國國民的身分在浦賀港搭船回台。
1942年10月起臺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公學校、高等科及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至日本神奈川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專門製造各式軍用飛機,並以半工半讀和高薪為號召,吸引許多人報考。由於這些青少年多數年未滿20,被稱為「臺灣少年工」。海軍航空廠次年改名為高座海軍工廠,在戰爭中共製造了上百架飛機。戰後這些少年工在1946年初,分搭六艘船(米山丸、氷川丸等) 陸續回臺。
(浦賀)
遠くふるさとを離れ、戦時労務者として徴用されてきた台湾人2300名が、ようやく懐かしい祖国に帰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はしけに乗って、船に乗り込む様子)
1月2日、ニューギニアに向け出港の復員船「氷川丸」に便乗、54年ぶりに日本の絆を解かれ、中華民国国民に帰り得た喜びを乗せて、浦賀港をあとにしました。
日本ニュース 戦後編 第1号
記錄的歷史片段 - 「高座少年工」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以戰勝國國民的身分在浦賀港搭船回台。... - https://goo.gl/dEtfzF
三菱J2M3雷電二一型局地戰鬥機,第三五二海軍航空隊乙戰隊第三分隊長青木義博中尉座機,時為1944年十二月底至1945年四月底期間。1942年後,日本帝國海軍將戰鬥機分為甲戰(戰鬥機)、乙戰(陸上局地戰鬥機)、丙戰(夜間戰鬥機)三類,並分別以「風」、「雷」與「電」、「光」作為各自的命名規則。
隨著美國、國府、中共之間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馬特洪峰作戰(Operation Matterhorn)的開展,自1944年4月24日起,Boeing B-29 Superfortress重轟炸機群開始部署在中國成都,並於六月初展開對日本本土及佔領區的大規模轟炸任務。馬特洪峰作戰轟炸任務只持續半年,到1945年一月B-29機群移轉至更為接近日本本土的馬里亞納群島後為止。這半年期間B-29機群主要選定航程可及的北九州與台灣目標進行大規模轟炸,而中國境內日本佔領區的大規模轟炸任務大部份皆以B-24機群執行。因此以攔截B-29為主要任務考量的雷電局地戰鬥機,也有少數配發駐紮在台灣的海軍航空隊(當時皆作為飛行員訓練之用)。
青木義博少尉在隸屬台南海軍航空隊(二代)時,於1944年七月與同僚共三人前往厚木基地接受雷電轉換訓練,隨後在三菱鈴鹿工場接收三架雷電二一型。這三架雷電在飛返台南基地途中折損兩架,僅餘一架可用。這架台南空碩果僅存的雷電二一型,垂直尾翼戰術編號為タイ-101 (初代台南空為V;二代台南空為タイ)。同年九月青木少尉駕駛這架雷電進行飛行訓練時,遭遇由中國飛來進行戰鬥機掃蕩的P-38單機,隨即進入纏鬥,但雙方皆無損傷。
在台南空接收三架雷電的同時,1944年七月底第二高雄海軍航空隊也接收了三架雷電,但不久即在飛行訓練中折損兩架。僅存的一架也有在1944年底試圖攻擊前來台灣偵照的F-13照相偵察機(由B-29改裝)未果的紀錄。
二代台南空在1944年12月下旬解編,青木中尉也轉隸駐紮於九州長崎縣大村基地的第三五二海軍航空隊,擔任乙戰隊第三分隊長。青木中尉就任後即採納栗栖幸雄飛長的構想,將垂直尾翼戰術編號352-20的雷電座機機身兩側繪上醒目的「稻妻」(閃電)紋飾。
為強化南九州防空能力,第三〇二、三三二、三五二海軍航空隊的雷電機群於1945年4月26日開始集結於鹿兒島縣鹿屋基地,統稱龍捲部隊。青木中尉派赴鹿屋基地後即換乘垂直尾翼戰術編號352-37的雷電,機身的閃電紋飾也一併取消。同年5月16日龍捲部隊解編,三五二空鹿屋派遣隊的雷電機群於6月3日返回大村基地後,乙戰隊隨即轉隸第三三二海軍航空隊,前往兵庫縣鳴尾基地。而後又轉隸駐紮於福岡縣築城基地的第二〇三海軍航空隊。在此同時,青木中尉因罹患航空性精神官能症(aeroneurosis)而未隨乙戰隊轉移,續留大村基地,編入三五二空丙戰隊以迄終戰。
總計第三五二海軍航空隊乙戰隊雷電機群自1944年九月成軍以迄終戰,僅有擊落3架、擊傷10架B-29的戰果。青木義博中尉雖無任何戰績,但炫目的座機「稲妻の雷電」仍然在戰史上留下了痕跡。
遙控與模型 - 二次大戰傑作機[6]: 三菱J2M3雷電二一型局地戰鬥機 - 生活討論區 - Mobile01 - https://goo.gl/Tv7E4s
日本帝國空軍的亂世傑作「雷電」戰機:他是零式戰機的後繼者
2017-04-14 由 森林狼 發表于軍事
熟悉二戰時期航空裝備的人都知道,真是盟軍裝備一種裝甲非常厚的戰鬥機雷電(嚴格來說是攻擊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當時的日本海軍也裝備了一種名為「雷電」的戰鬥機,其重要地位堪稱是零式戰機的後繼者,
自小澤海軍大將率領聯合艦隊在最後一次面對美國特混艦隊的空中襲擊而全面敗北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已徹底喪失了昔日的赫赫威名。尤其是在馬里亞納群島淪陷之後,日本決策高層逐漸清晰的認識到,戰火很快就會在日本本土激烈燃燒。於是,研製開發用於本土要地防空作戰的的「局地戰鬥機」 十分緊迫和必要,這種類型的戰鬥機按照小日本的稱呼十分詭異,其實也就是我們說的「截擊機」;除了日本本土的決策者這樣想就連海軍官僚也注意到:在從積極進攻轉為被動防守以後,並伴隨大型航母紛紛沉沒,數量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開發高性能的陸基截擊機比艦載戰鬥機更加實用。原因很簡單,沒有航母可用了。
「雷電」式戰鬥機是日本海軍拋開單一艦載機研發形式,改為以陸基為主的「甲類」和「乙類」戰鬥機研發的重要型號之一。其中甲類的代表作是「月光」式夜間戰鬥機,而乙類代表作,就是 「雷電」,它是一種海軍派別專門設計的要地防空截擊機,區別于海軍艦載戰鬥機的性能指標,要有較高的平飛速度和爬升率,採用重火力配備因為它們的作戰目標是從高空侵入的敵大型遠程轟炸機,後者堅固的表面蒙皮是一般活力的戰鬥機難以突破的防禦,由於作戰目標和作戰環境的不同,以往作為重要性能指標的續航能力、機動性、著陸(著艦)速度及視界等要求已下降為次要指標,他不需要對付格鬥靈活的戰鬥機,也不需要遠離基地執行任務,更沒有航空母艦甲板那狹小的起降空間,需要的只是高速度以趕上快速飛行的轟炸機和強大火力撕開轟炸機的厚重裝甲,而且擁有寬闊結實的地面機場可以使用。
為了獲得高速度,雷電所有的型號都儘量裝備當時日本國內擁有的最大動力發動機,例如裝備發動機為1,800馬力的「火星」23 甲型,採用單管推力排氣管和噴水加力裝置,飛機總重3.2噸的雷電十一型,甚至讓日本設計師掘井二郎放棄零式戰機那樣的三葉螺旋槳,換裝四葉螺旋槳,為了加強火力雷電31型甚至放棄了傳統的機關槍,裝備四門20毫米的機炮,甚至還有斜射機炮這樣的先進裝備,
雷電不愧是零式戰機的後繼者,他的表現可謂是繼零式戰機之後,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尤其是在日本國土防空中的表現,從國內的厚木基地起飛的「雷電」,多次成功欄截空襲關東地區同盟國的B-29轟炸機 ,是能夠對「超級空中堡壘」構成威脅的極少幾種日本戰機之一。另外,作為路基戰鬥機也有幾次空戰作戰對象是美國的艦載戰鬥機,依靠自身笨拙的機動性能實在是難為日本飛行員了,據後來的統計對比,「雷電」的空戰損失與美機的損失基本持平――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奇蹟,在日本二戰參戰飛行員當中,那些駕駛技術嫻熟的老飛行員都比較喜歡「雷電」戰鬥機,並不是影視作品中那樣只是鍾情於零式戰鬥機,特別是其良好的爬昇平和加速性和強大到輕易撕碎大型轟炸機的火力,博得了他們的青睞,
作為大名鼎鼎的零式戰鬥機的後繼者,雷電在倉促研製和改良的作戰生涯中表現的十分優秀,完全可以說是零式之後的有一個「奇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ae68ae6.html
日治時期8千台灣少年赴日 參與造飛機
晚間新聞
2015-11-18
A-A+
很多人不知道,日治時期台灣曾經參與生產一種戰鬥機,而且還是一群平均年齡14歲半的孩子,一同打造出128架的雷電。
==NS==
這是七十二年前
我們來這個地方
高座海軍工廠工作的時候
在這裡有六位的同事
被美軍的飛機在這裡炸死
戰歿台灣少年工慰靈碑,是為了紀念1945年7月30日,在神奈川縣大和市遭到空襲的六位台灣少年工。
==台灣高座會台北區會 副會長 宋燈山==
格拉曼
叫做格拉曼
掃射 六位往生
1961年,前高座海軍工廠技手早川金次,拿出要準備蓋房子的錢,在善德寺這裡立了一個碑,希望日本人不要忘了台灣孩子。
==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 理事長 李雪峰==
蓋了之後
他本人還來台灣
去各遺族去慰問他們
除了慰靈碑,台灣高座會請來台灣的技師完成這座台灣亭,將二戰時期台灣少年來日本生產戰鬥機雷電的故事寫在這裡。
==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 副理事長 何春樹==
在我們在這個工作的地方
留一個紀念物在這裡這樣子
1943年4月日本海軍以不公開的方式,透過學校老師募集學生報考海軍工員,他們平均年齡只有14歲半。
==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 理事長 李雪峰==
一個學校來指定5個 10個
==台灣高座台北區會 張海燦==
我們那個是做雷電啦 雷電
雷電才有辦法爬升到B29的上面
==台灣高座會彰化區會顧問 陳進財==
要升空上去那個角度很快
速度也快
原訂要招收2萬5千到3萬人,最後只有8千多人成行。
==台灣高座會嘉義區會 總幹事 柯永遠==
這張照片是日本
朝日新聞社拍的
他照那張目的
我想目的是要帶來台灣
做宣傳的樣子
==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 常務監事 林天壽==
是 我這個二樓式
一層樓有十間
==台灣高座會彰化區會 理事 江福深==
差不多我也是要來去那裡
要來去找他們
來去那裡找他們了
二戰期間台灣少年工打造的雷電有128架,佔總生產量21%,他們的故事不只是日本海軍秘史之一,也是珍貴的二戰記憶。
臺灣高座臺日交流協會,簡稱臺灣高座會,原本是一個由日治時期曾參與高座海軍工廠飛機製造工事的「臺灣少年工」的交流組織,除促進舊臺籍高座少年工聯誼外,也與日本之高座會進行交流。
1942年10月起臺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公學校、高等科及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至日本神奈川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專門製造各式軍用飛機,並以半工半讀和高薪為號召,吸引許多人報考。由於這些青少年多數年未滿20,被稱為「臺灣少年工」。海軍航空廠次年改名為高座海軍工廠,在戰爭中共製造了上百架飛機。戰後這些少年工在1946年初,分搭六艘船(米山丸等)陸續回臺。[1] 並在1987年組成「臺灣留日高座同學會」(簡稱臺灣高座會)以紀念當年的歷史。
臺灣高座會沿革記事
1964年初-日本高座會成立(臺灣少年工正會員六十人,供事日本人為準會員二百人)。
1977年起-日本高座會有關人員與臺灣方面熱心同學聯繫,緊密談論成立臺灣高座會事宜。
1982年12月-臺北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3年1月-新竹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3年2月-桃園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4年4月-楊梅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4年7月-新化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5年7月-虎尾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6年8月-彰化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6年8月-北港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7年12月-嘉義高座同學會成立。
自1987年起-從臺北區新竹區成立高座會以後,消息傳遍全臺各地陸續成立高座會,臺中區,臺南市區,高雄區,屏東區,新海區,苗栗區,斗六區,臺南縣區,新高區,屏北區等共二十區會成立。
1988年6月-戒嚴解除後,臺灣高座會第一屆全國聯誼大會,由臺中區會承辦,在全國大飯店舉行。正名改為「臺灣留日高座聯誼會」,並追認李雪峰、周風其為臺灣高座會總會會長與總幹事,當時會員多達3200人。
1993年6月9日-在日本大和市,舉辦同學赴日五十週年慶典大會,由市議會議長石川公弘發起,市長井上孝俊支持成立「原少年工赴日五十週年歸鄉歡迎大會」,參加人數超過三仟人,高座會會員1200人參加,在會中由總會長李雪峰宣布贈送大和市臺灣式涼亭,以垂紀念增進情誼。
1997年10月-在日本大和市舉辦「臺灣亭」之揭幕與贈送儀式,建立在泉之森公園親子廣場。
1999年10月-「難忘高座情」出版,記載二次大戰日本海軍祕史之一,臺灣少年在日本造飛機奮鬥史,並贈送國家圖書館,包括十三件資料做為歷史檔案。
2000年4月-日本「高座日臺交流之會」成立,與1964年成立之「日本高座會」併行運作,正式為日臺交流之窗口。
2003年3月-內政部函准更名「臺灣高座臺日交流協會」,在臺北三軍軍官俱樂部召開成立代表大會,暨選舉理事長、理監事,由現任總會長當選理事長,及現任各區會會長,幹部當選常務理監事,並大會通過聘請謝清松為秘書長。
2003年10月-當年適逢高座海軍工廠成立六十週年,繼五十週年組成大型訪問團前往親善交流,由「日本高座日臺交流之會」與「日本高座會」及當地各界組成歡迎委員會,舉行盛大紀念大會,及日本政府頒發遲來的畢業與在職証書,並神奈川縣議會,大和市政府贈送感謝狀。感謝本會對兩國交流之貢獻。參加人數會員600人共1200人熱烈參與盛會,頒發畢業及在職證書,可謂「遲來58年的證書」。
2013年-七十周年活動時,臺灣高座會總會長李雪峰表示:「還健在的高座少年已不及一千人,今年有能力參加慶典的更只剩下兩百五十人…所以就把今年當成最後一次同學會吧。」[2]而李登輝前總統本來也要參加此一活動,但因身體不適而取消行程。
記錄的歷史片段 - 昭和17年3月15日由台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挺身報国団500人出發、27日呂宋島登陸。從日本這部大日本帝国陸軍コレヒ... - https://goo.gl/1KaMrG
高座海軍工廠
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三十三年,當時太平洋戰爭末期,有多數達八千多名的台灣少年,為了追求人生更高理想,因此半強制半志願地被帶到日本神奈川縣的高座海軍工廠。這群遠渡重洋的台灣少年工們,五到八人為一組,分組坐在木板凳、吃著大鍋飯,齊聚一堂在高座海軍工廠的食堂(現在的餐廳)內用餐。
高座海軍工廠-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A6moP0
--------------------------
臺灣高座臺日交流協會,簡稱臺灣高座會,原本是一個由日治時期曾參與高座海軍工廠飛機製造工事的「臺灣少年工」的交流組織,除促進舊臺籍高座少年工聯誼外,也與日本之高座會進行交流。
台灣高座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H6q1y
歷史
1942年10月起臺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公學校、高等科及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至日本神奈川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專門製造各式軍用飛機,並以半工半讀和高薪為號召,吸引許多人報考。由於這些青少年多數年未滿20,被稱為「臺灣少年工」。海軍航空廠次年改名為高座海軍工廠,在戰爭中共製造了上百架飛機。戰後這些少年工在1946年初,分搭六艘船(米山丸等)陸續回臺。[1] 並在1987年組成「臺灣留日高座同學會」(簡稱臺灣高座會)以紀念當年的歷史。
臺灣高座會沿革記事
1964年初-日本高座會成立(臺灣少年工正會員六十人,供事日本人為準會員二百人)。
1977年起-日本高座會有關人員與臺灣方面熱心同學聯繫,緊密談論成立臺灣高座會事宜。
1982年12月-臺北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3年1月-新竹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3年2月-桃園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4年4月-楊梅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4年7月-新化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5年7月-虎尾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6年8月-彰化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6年8月-北港高座同學會成立。
1987年12月-嘉義高座同學會成立。
自1987年起-從臺北區新竹區成立高座會以後,消息傳遍全臺各地陸續成立高座會,臺中區,臺南市區,高雄區,屏東區,新海區,苗栗區,斗六區,臺南縣區,新高區,屏北區等共二十區會成立。
1988年6月-戒嚴解除後,臺灣高座會第一屆全國聯誼大會,由臺中區會承辦,在全國大飯店舉行。正名改為「臺灣留日高座聯誼會」,並追認李雪峰、周風其為臺灣高座會總會會長與總幹事,當時會員多達3200人。
1993年6月9日-在日本大和市,舉辦同學赴日五十週年慶典大會,由市議會議長石川公弘發起,市長井上孝俊支持成立「原少年工赴日五十週年歸鄉歡迎大會」,參加人數超過三仟人,高座會會員1200人參加,在會中由總會長李雪峰宣佈贈送大和市臺灣式涼亭,以垂紀念增進情誼。
1997年10月-在日本大和市舉辦「臺灣亭」之揭幕與贈送儀式,建立在泉之森公園親子廣場。
1999年10月-「難忘高座情」出版,記載二次大戰日本海軍祕史之一,臺灣少年在日本造飛機奮鬥史,並贈送國家圖書館,包括十三件資料做為歷史檔案。
2000年4月-日本「高座日臺交流之會」成立,與1964年成立之「日本高座會」併行運作,正式為日臺交流之窗口。
2003年3月-內政部函准更名「臺灣高座臺日交流協會」,在臺北三軍軍官俱樂部召開成立代表大會,暨選舉理事長、理監事,由現任總會長當選理事長,及現任各區會會長,幹部當選常務理監事,並大會通過聘請謝清松為秘書長。
2003年10月-當年適逢高座海軍工廠成立六十週年,繼五十週年組成大型訪問團前往親善交流,由「日本高座日臺交流之會」與「日本高座會」及當地各界組成歡迎委員會,舉行盛大紀念大會,及日本政府頒發遲來的畢業與在職証書,並神奈川縣議會,大和市政府贈送感謝狀。感謝本會對兩國交流之貢獻。參加人數會員600人共1200人熱烈參與盛會,頒發畢業及在職證書,可謂「遲來58年的證書」。
2013年-七十周年活動時,臺灣高座會總會長李雪峰表示:「還健在的高座少年已不及一千人,今年有能力參加慶典的更只剩下兩百五十人…所以就把今年當成最後一次同學會吧。」[2]而李登輝前總統本來也要參加此一活動,但因身體不適而取消行程台灣高座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H6q1y
---------------------------------------------------------
二戰台灣少年工 淚眼話當年高座海軍工廠少年工 @ 北投虹燁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3H6hv2
二戰台灣少年工 淚眼話當年 | 苦勞網 https://bit.ly/3274pLC
中國時報
盧金足/台中報導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徵募八千四百多台灣少年到日本高座海軍工廠生產戰機;當年的少年工如今已白髮蒼蒼,他們共組「台灣高座會」,昨天聚會,觀賞由林強旁白的台灣少年工紀錄片「綠的海平線」,一甲子的往事齊上心頭,許多人老淚縱橫。
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昨天在台中市舉辦第十九屆聯誼大會,來自日本和全台各地的九百一十八位少年工齊聚首。會員多已年逾八旬,不少人拄著枴杖與會,大家多以日語交談,還有來自日本的會員穿著日本傳統和服,宛如置身異國。
戰後乘船回台 巧遇李登輝
為讓大會充滿原汁原味的台日交流,靜宜大學日文系主任曾煥棋擔任翻譯主持人。台灣高座會台中區會長何春樹指出,當時可以到日本當少年工的人,必須在學成績優秀的中小學畢業生,在日本神奈川縣高座海軍工廠,以半工半讀方式,從事生產戰鬥飛機,換取高工和專科學歷。
後來日本戰敗,台灣少年工紛紛搭船返回故鄉,一九四六年一月留學日本的前總統李登輝還和部分少年工搭同一條船,當時只見這名青年安靜的在船上埋首讀書,沒想到後來會當上總統。
台灣少年工歷經二戰的動盪時代,當時國民政府實施戒嚴,少年工們只能私下交流,直到解嚴後,才組織台灣留日高座同學會,曾在高座海軍工廠與少年工共事過的日本人,也年年組團參與盛會。
六十多人遭不幸 無緣返鄉
台灣高座會在一九八八年舉辦第一次聯誼會,由各地區高座會輪流主辦,由於少年工們年事已高,不少人逐漸凋零,也讓這群老戰友們格外珍惜每年一次的相聚時光。
這次聯誼會有五十多人來自日本,他們有的是當年高座海軍工廠日本同事,也有不少人是戰後沒離開日本的台灣少年工。現在大陸新疆大學教書的「松尾造一」,還戴著六十年前少年工的藍色帽子,他說,自己出生在台灣,本名林文瑞,因緣際會落籍日本,心裡卻永遠是台灣人。
到日本當少年工後又重返日本完成大學學業的陳滿湖說,當時還有六十多人因為生病或空襲時被炸死,無法返回故鄉,令人不勝慨嘆,時代的落幕,他們將成為歷史紀錄。
觀賞紀錄片 人人老淚縱橫
會員中年齡最高的已八十五歲,有人感慨餘年不多,每年的聚會讓他們回到十五歲時的日子,又年輕了一次。這群老人觀賞剛拍攝完成的台灣少年工紀錄片「綠的海平線」,由「台灣囝仔」林強以台語旁白,娓娓道來當時「大東亞戰爭」悲歡離合的故事,在昏暗燈光下,會場安靜無聲,但竟已人人老淚縱橫,好像進入幽靜的時光隧道。高座海軍工廠少年工 @ 北投虹燁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3H6hv2
二戰台灣少年工 淚眼話當年 | 苦勞網 https://bit.ly/3274pL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