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因果關係的依戀:從一隻「迷信」的鴿子談起
By Sa,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2日, 2017
迷信的動物
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B. F. Skinner)曾經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給籠子裡的鴿子餵食,不管鴿子做了什麼,每隔15秒固定落下食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鴿子開始出現了各式各項的「迷信」行為:有一隻鴿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時針轉圈的條件反射;另一隻反覆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另外有一隻只顯現出一種上舉反應,似乎把頭放在一根看不見的桿下面並反覆抬起它;其他鴿子也都有著不同的怪異行為。
接下來,史金納找出一隻鴿子,慢慢把餵食的間隔時間拉長到一分鐘。結果那隻鴿子表現得更為精力充沛,在這一分鐘內,像是在表演一種舞蹈(有如「鴿子乞食舞」)。最後史金納要消除這種行為,便不再餵食,使迷信的行為慢慢消退,到最後完全消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隻跳舞的鴿子在完全消退之前反應超過了一萬次。
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動物跟人類的迷信行為本質上的相似性:所謂的迷信,就是相信一種無根據或根本不存在的規律,並根據這個規律行動。而動物的迷信行為不禁讓我們猜測:也許迷信只是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機制?
迷信的演化
令人驚訝的是,從演化的角度,迷信反而是十分合理的行為,這是因為人類在面對巨大的未知時,譬如一個可能危及生命的威脅時,必須在不同種類的可能錯誤之間做出取捨: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假設威脅存在:這可能犯的錯誤是也許根本沒有威脅。
對於可能的威脅,再小心翼翼的求證:這可能犯的錯誤是,在求證時失去了最寶貴的反應時間。
對於物種而言,生存與繁衍是第一要務,而不是當一個嚴謹的科學家,所以發生(1)的錯誤無傷大雅(頂多就是虛驚一場),但是發生(2)的情況卻很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在未知的情況之下,先過度相信才是合理的選擇。
想像一下一個古代社會,已經長時間久旱無雨,碰巧有個人做宣稱了一件事情,譬如跳了一段祈雨舞,結果幾天之後果然下了一場及時雨。請問下次乾旱,大家要不要相信祈雨舞是有用的呢?當然要!我們或許會問:為什麼他們沒有實驗精神呢?為什麼不試試看不跳舞來求證呢?
不跳舞可能造成的後果太嚴重,與跳舞卻什麼都沒發生的損失根本不成比例:要生存與繁衍,要的不是精確的找出因果關係,而是最大化生存的機率。下雨才是真正影響生存的決定因素,相比之下,跳了舞卻沒用的損失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以實驗的心態,故意一次不跳,來觀察可能發生的結果,這根本就是事後諸葛。我們須要考慮以下的情況:也許只要一次不跳,很可能從此失靈 (假設這人宣稱天神因此動怒),既便之後就算跳再多次也沒用。這時當然合理的行為是「寧可信其有」。
小樣本的錯覺
在《快思慢想》中,作者提出所謂的「小數法則」的認知偏差:人類經常對於小樣本中偶然顯現的規律,誤認為是背後整體的規律分佈。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在廟裡擲筊,要擲出「聖筊」一正一反的機率是1/2,而「笑筊」和「怒筊」(兩正或是兩反)的機率也是1/2。現在我們用「聖」表示聖筊,用「無」表示笑筊或怒筊,假設出現以下的三種情況:
無無無聖聖聖
無無無無無無
聖無聖聖無聖
如果有人問你:這三種情況發生的機率一樣嗎?大部分人的直覺是「當然不可能」──但事實是,這三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是一樣的(因為聖筊跟非聖筊的機率都是1/2,而且每次丟都是獨立事件,所以任何一個長度為六的序列機率都相同)。但既使知道,我們的內心還是很難接受,我們會覺得3才像是一個隨機的結果,而2一定背後有某種未知的原因(例如不夠虔誠之類的)。當小樣本出現所謂的「規律」時,我們會傾向背後一定存在某種的因果關係,並積極地去尋找解釋,既便小樣本的規律在很多情況之下,只是隨機的一種結果。
因果關係的依戀
除此之外,人對於某些特殊的事情發生,幾乎都會認定必定有某種因果關係存在,想要找到事物發生背後的原因。例如在社會上極為成功的人,我們幾乎都會認為是因為他們的某種人格特質,或是因為不懈的努力,導致最後巨大的成功,而一面倒的低估隨機的運氣在這些成功背後所佔的比重。
這是因為我們天生就希望能夠得到對事物的「控制感」,如果可以假定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便可以藉由控制這些原因,獲得人生的某種掌控權,讓人生往更好的方向邁進,至少,也可以藉由觀察這些原因,來趨吉避凶。而控制感的前提,就是認定所有的事物發生都是存在著某種因果關係的,即便這樣的因果關係無法直接觀察或是測量,也可以利用某種神秘的方法來影響、改變或是控制。
所以迷信,其實是我們對於因果關係的一種過度依戀,是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隨機的一種漠視。
迷信(英語:Superstition)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詞典,指對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或泛指缺少科學論證基礎的信仰。[1]Encarta百科全書上對「迷信」的定義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種行為或儀規具有神奇的效力。」此詞彙較常被科學主義者用來批評不同的宗教或政治立場。
迷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VGFAE
一些迷信者認為黑貓會帶來好運,一些迷信者則認為會帶來厄運。
中華民國初年後開始提倡科學,破除迷信運動。
迷信是心理學的正常現象,演化並不在意人類是根據事實判斷出合理的結論,還是靠迷信做出結論,只要最後的結論會讓人做出有益生存的行為即可。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圖型識別以及許多認知偏誤可能有助於生存,例如「過度辨識能動性」(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ion)讓人傾向認定事情的原因是為了某人的目的,這可能幫助古代人避免被掠食者或敵人攻擊[2]。研究顯示人們在面對壓力時,會更傾向在實質上沒有關連的事物中看出關連,因而變得較為迷信[3]。
人們使用系統一分析事情時傾向帶有各種偏誤,而系統二不一定會更正此偏誤[4],例如鄧寧-克魯格效應讓人高估自己的判斷力。另一個可能造成迷信的原因是自我實現預言。
從人類學的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迷信,可說是普世文化通則,其中可能源自嫉妒的邪眼可能是最常見的迷信之一。[5]
從科學哲學的角度,目前並沒有辦法證明科學比其他知識體系更正確,相信科學的人也是對歸納法和溯因推理抱有信仰[6]。
偽科學和權威
迷信的本質是對事理的陳述不抱懷疑態度。對科學假設和偽科學產物深信不疑,欲不加考證,得出必然性的結論,也屬於一種對權威的迷信。
破除迷信必須經過科學的考證步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學與迷信、信仰本質上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懷疑,並在實踐中公開倡導懷疑主義。懷疑主義要求分析型思維以及批評型思維,要求懷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經證實的事物。對已經證實的事物,也要懷疑它的各種(時空的、觀察角度的)局限性及觀察的準確性。未經證實的理論稱作假說或猜想。若其被證偽便要拋棄。
:邪教和神棍
有些人利用別人的迷信來獲利,例如神棍可能蓄意利用不實宣稱欺騙信徒,騙取財物、勞力或性服務[7][8][9],權威型的政治領導人可能利用支持者的迷信來獲取支持,並推行有害的政策。
符合迷信的示例
對宗教觀念、政治立場[10][11]、占卜結果、科學[12]結論的盲目信任。
四的禁忌:東亞一些使用華語、日語和韓語等語言的地區因為「四」和「死」字諧音而認為數字四不吉利。
十三恐懼症:西方認為13這個數字不吉利。
明牌:在賭博中相信某些和賭局毫無關係的第三方可以預測結果,例如據稱能預測足球比賽的章魚保羅。
乖乖文化:流行於台灣,認為將一包乖乖零食放在機器旁可以讓機器乖乖聽話。
正月剪頭死舅舅:由「正月剪頭思舊」誤傳而來,認為農曆正月理髮,舅舅就會去世。
交叉手指:西方認為將食指和中指交叉可以保祐好運。
敲木頭:西方認為提到某些可能的意外之後,必須用手敲木頭,否則該意外就會發生
迷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VGFA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