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2幅油畫現身 解500年謎團-梵蒂岡宮壁畫/作於1520年兩個女性形象——正義和友誼/梵蒂岡有著世界上最著名的壁畫——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的四間「拉斐爾客房」,舉世聞名的《雅典學院》就在這裡。/拉斐爾在康斯坦丁大廳繪製的寓意畫包括兩個女性形象——正義和友誼/拉斐爾(拉丁語:Raphael),義大利畫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wHdso
季蒂昂的芝諾:在伊壁鳩魯左側的老者。見1
伊壁鳩魯:頭戴葉冠者,主張「人的幸福是追求心靈中永遠的快樂」。見2。
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左邊的老者是阿那克西曼德。見4。
阿維羅伊:畢達哥拉斯後方頭纏白巾手放在胸口的老者。見5。
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前方蹲著看書的禿頂老人在厚書上寫字者,亦是《畢達哥拉斯定理》發明者。見6。
亞歷山大大帝:右手叉腰,左手扶劍的青年,希臘馬其頓王。見7。
安提西尼:在色諾芬左邊的是蘇格拉底的門徒安提西尼,犬儒學派的創始人。見8。
希帕提婭:阿維洛伊旁白衣長髮是知名古希臘女性數學家希帕提婭,參照了烏爾比諾公爵弗朗切斯科·瑪麗亞一世·德拉羅維雷或者是作者的夫人瑪格麗塔所繪。見9。
色諾芬:蘇格拉底身旁著衣水藍袍的是軍事與文史學家色諾芬。見10。
巴門尼德:打開書本看著畢氏的是持存在論的思想家巴門尼德。見11。
哲人蘇格拉底:穿綠袍轉身向左扳手指與人爭辯者。見12。
赫拉克利特:最前方中央偏左握筆倚桌思考者,是持流變論的代表人物赫拉克里特,但拉斐爾用米開蘭基羅的臉來繪製。見13。
哲人柏拉圖:挾著《蒂邁歐篇》,以手指指天。拉斐爾以達文西(達文西)為原型繪製的此人物。見14。
哲人亞里士多德:手拿《尼各馬可倫理學》,另一手伸前,有人認為他是以米開朗基羅為原型繪製。見15。
第歐根尼:斜躺在階梯上半裸著的老人,是古希臘犬儒學派學者。見16。
歐幾里得:右下躬著身子,手執圓規量著一個幾何圖形。見18。
瑣羅亞斯德:手持天文儀者。見19。
天文學家托勒密:手持地球儀者。見20。
烏爾比諾公爵:右下角拉斐爾身旁白衣少年是當時教皇的侄子、有名的藝術愛好者烏爾比諾公爵弗朗切斯科·瑪麗亞一世·德拉羅維雷。見21。
拉斐爾:右下角黑衣戴帽男子為此壁畫作者本人(拉斐爾),象徵藝術乃登入智者的殿堂。見R(Raphael/Raffaello)。
《雅典學院》(義大利語:Scuola di Atene),一譯《雅典學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因受任裝飾梵蒂岡使徒宮,而在1509年至1510年間創作的一幅濕壁畫,位於拉斐爾房間的簽字廳,[1] 目前是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此作被廣泛認定為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象徵著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精神
這是教宗命拉斐爾畫的畫。在透視點的二人分別為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人群後、左、右兩邊牆壁上的是阿波羅及雅典娜二神的雕像。眾人包括哲學、詩歌、音樂、神學等學者,都是教王喜歡的範籌。更加以哲學的殿堂來代表教宗家。
在這件作品中,讓每個哲學家都顯現「個人靈魂」的企圖,用以區別個體之間不同的關係,並將他們連接在形式上的韻律中,處理人與背景相互關係接近李奧納多·達·文西的做法;但整體構圖中出現古典樣式大廳-超高圓頂、酒桶穹窿(Barrel Vault)、巨大的人像-乃是受到布拉曼特(Bramante)的影響,預言它未來是放置在聖彼得大教堂中的模樣。乃透視學的高峰,承襲前人的精華而成。拉斐爾將西方文明不同時期的人集中在同個空間,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所在時代義大利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身篤信人類智慧和諧,並讚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結晶。
拉斐爾比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晚出生,卻比米開朗基羅早死四十多年,只比達文西晚死一年,是相當短命的藝術家。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拉斐爾,那就是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不僅畫風如此,待人也是如此。他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一樣,身處愛藝術文化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的威嚴之下,但是拉斐爾卻跟朱力阿斯二世處的很好,隨後的利奧十世,也最喜歡他,是個人見人愛的年輕人。25歲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請拉斐爾為梵諦岡宮的簽字大廳畫壁畫。拉斐爾與教皇、學者們交換意見許久以後,決定依據詩人德拉·欣雅杜爾的詩來配畫,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法學為內容:神學的「聖禮的辯論」、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學的「三德」(真理<女人看鏡子>、權力<腳伏獅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樹枝>、節制<手拿繩索看天使>)。
「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己篤信人類智慧的和諧、並對人類智慧的讚美。這麼多哲學家集中於一畫面,拉斐爾很聰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個別的思想特點,以最易讓人理解和感覺的方法繪畫出來。
《雅典學院》整個背景和構圖,如同舞台空間一樣,觀眾面對這幅畫就如同親臨劇場一般,採透視法以二度空間呈現三度空間的縱深。拉斐爾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變成劇中人物,(他把柏拉圖繪成達文西的臉,表達對達文西的敬重)以他二人為中心,激動人心的辯論場面向兩翼和前景展開。彷彿正在「表演」一齣古希臘思想史,唯心和唯物之爭。
魯汶藝術花邊教主ART Gossip: 【雅典學院】: 柏拉圖最高學府『Must See』的三大理由 - https://goo.gl/HbAefS
拉斐爾《雅典學院》中都畫了誰? - 壹讀 - https://goo.gl/fVxHzz
拉斐爾《雅典學院》中都畫了誰?
2016/05/25 來源:葦間風
拉斐爾作品《雅典學院》人物深度解析
對於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名字,應該沒有人會陌生。他的藝術風格典雅明朗、安靜和諧,充滿宗教的肅穆卻又保存著神愛世人的溫馨情感,他既沒有達文西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博學,又沒有米開朗基羅那樣堅毅強健的的體魄,但他天賦於繪畫藝術上的成就,使他依然成為文藝復興時最具影響力的大畫家,在西方美術史上,一般尊他為畫聖,然而,他只活了37歲。但拉斐爾究竟善於繪畫什麼?他的傳世名作又有那些特點?甚至,他對19世紀中後期的整個西方繪畫風格有那些巨大的影響?
網際網路上可以搜索查詢到關於拉斐爾及其繪畫的大部分詳細資料,再次不一一贅述。本篇單一解析拉斐爾最重要的代表作——《雅典學院》的畫面人物分析在網際網路上有些相關介紹,但相對較簡單,並且在具體人物究竟是誰的問題上相互轉載並以訛傳訛不能盡信。本篇結合美國傳奇藝術史學家H·W詹森《藝術史》、柯林伍德的《藝術即表現》、匈牙利美學、藝術學、社會學家阿諾德豪澤爾的《藝術社會史》等書籍的借鑑以及國外網際網路較詳實性資料,完成本篇解析拉斐爾《雅典學院》的資料,籍此並致謝在法國的好友蘇小雲提供的相關資料。
《雅典學院》的創作背景
16世紀初的前葉,在1508-1520年期間,是拉斐爾的藝術創作高峰期。這段時期是拉斐爾繪畫風格、體系的完全成熟。在1508年,經過拉斐爾的好友——著名的建築大師布拉曼特的推薦,拉斐爾從佛羅倫斯動身前往羅馬,覲見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在羅馬,他為尤利烏斯二世,及其後——文藝復興時代最後一位教皇——利奧十世工作了十年之久。在羅馬期間,由於好友布拉曼特主持修建著當時世界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因此拉斐爾被尤利烏斯二世指定為聖彼得大教堂及梵蒂岡教皇宮創作了大量的穹頂、宮室壁畫。而位於教皇宮簽字廳內的《雅典學院》更因其場面宏大、立意深遠,承襲布魯涅列斯奇的焦點透視法,並使用二進三的梯度空間縱深法,利用濕壁未乾的特點創作而成,成為教皇宮內四組濕壁畫題材中,最富盛名的傳世之作。
教皇宮的四組壁畫總命題為《教會政府的成立和鞏固》,共分列在教皇宮四室:第一室的命題是《神學》、《詩學》、《哲學》和《法學》四幅;第二室是關於教會的權力與榮譽;第三室畫的是已故教皇利奧三世與四世的行狀;第四室內的四幅壁畫,大部分由其學生按照拉斐爾的草稿繪成,而第一室內被命題為《哲學》的壁畫,就是後來我們稱之為《雅典學院》的不朽名作了。其中,《神學》副題為【聖禮的辯論】、《哲學》副題為【雅典學院】、《詩學》副題為【帕納巴斯山】、《法學》副題為【三德像】
布拉曼特
約(1444--1514),是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最傑出的建築家,也是米開朗基羅的主要對手。55歲的時候他來到羅馬,為當時雄心勃勃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重修世界最大的聖彼得教堂。布拉曼特大膽地拋棄了傳統手法以及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形制,設計了一座集中式教堂,他說:"我要把萬神殿安放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巴西利卡之上。"但直到他逝世之際,聖彼得大教堂還遠沒有建成。介紹他時,這裡要提一下,布拉曼特監造時所提出的用來支撐圓頂的支柱因其力學不足以承擔其重量,以致後來接掌這個工程的人不斷增加這些支柱的厚度,導致經費不斷的追加,使得工程進行緩慢。這個問題一直到米開朗基羅在1547年接管以後才獲得解決。
雅典學院高清
整幅壁畫(2.794×6.172米)
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的五十多個學者肖像為主體構圖完成。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以達文西為創作原型,亞里士多德以米開朗基羅為創作原型。
放大輪廓來看身邊其他人物的面部表情——
左側的柏拉圖和右側的亞里士多德,分別被眾人簇擁在中間,他們似乎在爭論著什麼。左側的柏拉圖一手指天,另一手中所拿的書是其晚期所著的重要思想作品《蒂邁歐篇》。右側亞里士多德一手平伸,另一手所拿的是他學術著作《倫理學》(後來亞里士多德的兒子尼各馬可重新注釋,這本書又稱《尼各馬可倫理學》)。
眾所周知,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對他不僅有20多年的學術培養,更有修身束德的情感。那麼,為什麼畫面的兩人在爭論?對於畫面二人手的動作及手中著作,因拉斐爾並沒有註解,所以後世許多人對其解釋都不盡相同。其實,對於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的學術沿襲與分歧,在各類哲學思想史中都有提及,我姑且也以個人觀點來解讀一番:
說起古希臘哲學, 是個很長很大的線索,似乎無法攔腰斬斷直接從柏拉圖說起。在自然哲學誕生前,古希臘人對世界本原的認識論,主要來源於其神話世界體系,在泰勒斯之前的BC8世紀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就像赫西俄德所寫就的《神譜》一樣——世界是由眾神主宰,神的譜系像人類一樣是生殖傳承的,而萬事萬物都是由神進行創造的——一直到泰勒斯,他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源」這種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古希臘哲學才真正的誕生。泰勒斯的米利都學派之後,對世界本原的認識論在不斷進行更新,期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有又倒退回過去的理論,不一一評說,而柏拉圖對世界本原認識的核心思想是理念論——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柏拉圖。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現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圍繞理念世界產生的——沒有理念世界,就不存在具體的現象世界。後來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站起來反對了老師柏拉圖這一認識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現象世界才是第一實體,並就此具體化到四因說,即,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關於四因說在後篇人物中會多次邊解釋邊提及的,這又讓我回憶起多年前講西方哲學史時的情景。其實,對世界的認識,人們直到今天仍然像沙漠瀚海中一粒細沙,柏拉圖去逝後,有些頑固的追隨者認為亞里士多德背叛了他的老師,但真理總是不辯不明的,正如亞里士多德說過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而畫中人物的手部動作,恰好是兩人對世界觀的爭論——柏拉圖一手指天,認為理念高於一切有形質的物質,而亞里士多德則手掌平伸,認為一切理念都依靠現實物質而存在。說到底,好像在扯皮{竊笑},但沒有古人這種不斷的扯皮,也斷不會有我們今時今日的世界觀。
孤寂的學者第歐根尼
在古希臘,穿在身上的衣服都叫Chiton。網絡釋義有兩個,1:服裝、2:海洋生物。這種著裝風格漸漸形成「披掛型」和「纏繞型」兩大基本類型,服裝的形式主要有兩種:1:希瑪申、2:基同
希瑪申通常用長4-5米,寬1.2-1.5米的面料製成,它最初被當作大衣,但之後人們故意把下擺拖得很長,它的長度也就比原來多出許多。
基同可分為多利安基同(又稱佩波洛斯)以及愛奧尼亞基同。多利安式用一整塊面料構成,是一種長至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呈矩形,其長邊大於著裝者的高度,寬為伸直手臂、指尖到指尖的兩倍。它用軟羊皮製成,多為紫色、紅色或藍色。穿著時,將多餘的部分向上摺疊,使矩形對摺,並圍繞身體褶襉垂披於左邊,將腰部與胸部用扣針固定於肩,胸部用腰帶稍加懸吊,兩側各留穿孔以便雙臂伸出。由於腰帶上部將其拉出縮短了衣長,從而形成了一個寬大的罩衫。手臂裸露,右邊散開並未加連接,為的是便於活動。多利安基同的圖案通常分為四種:格子、波浪線、條紋及花卉圖案。愛奧尼亞式是一種長至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基同的上身沒有向外面的翻折,只是用腰帶將寬鬆的長衣隨意系扎一下既可。兩肩繫結處不止一個別針,而是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狀。
綜合上圖,第歐根尼的著裝風格體現著希臘化古風時代的基同風格(應屬愛奧尼亞基同),這種著裝簡潔單純,以無形之形體現人體,兼具舒適性和自由的變化性。
拉斐爾在畫第歐根尼時,其慵懶的神態惟妙惟肖的體現了第歐根尼的哲學思想——
第歐根尼生活在古希臘BC4世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斯泰尼的學生。他認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須滿足外,其他的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他強調禁慾式的自我滿足,鼓勵放棄舒適環境。作為一個苦行生活的身體力行者,他居住在一隻木箱子內,如同乞丐一樣的生活。第歐根尼揭露大多數傳統信條的虛偽性,號召人們恢復簡樸自然的理想狀態生活。關於他的逸事很多,比如亞歷山大大帝曾問他:「我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你希望得到什麼?」而第歐根尼回答:「請你不要擋著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後來說:「我如果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
第歐根尼所代表的犬儒主義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稱為平庸的深邃,即表面上憤世嫉俗,但內心卻秉持著嚴苛的道德標準,言行一致;而後期犬儒主義稱為深邃的膚淺,意指徒具思想道德上的制高點,而忽略現實情況的意義。
犬儒的英文單詞Cynic應該是由日本學者最先翻譯為日文,進而由中國引入,這一名詞的漢譯暫時無考。就像日本思想家井上哲次郎在《哲學字彙》中最初對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這一著作名的翻譯——亞氏《形上學》最初名為《物理學之後》,井上哲次郎根據中國的《周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進行了日譯,但嚴復抗拒井上哲次郎的這個翻譯,於是將「形上學」自譯為「玄學」,但這個翻譯並沒被中國學界所接受並使用下來。
畫面中,第歐根尼古風時代的著裝以及懶散的神態,恰到好處的彌補了整幅壁畫中的空白位置,使得畫面在整體構圖上鬆弛有度,空間的即視感躍然而出。
赫拉克利特——樸素辯證法的創始人
在拉斐爾《雅典學院》位於第歐根尼的下方左側,是一個身穿紫衣,一手做托腮沉思,一手在石台上寫畫的人物,這個人就是赫拉克利特。
關於赫拉克利特,要說的簡直太多,但為了避免太過冗長,還是需要儘量的濃縮概括一下他的思想精華。
其實,赫拉克利特頗有點第歐根尼的性格特色,他出生在愛菲斯城邦王室的家庭,本可以繼承家族王位的,但由於整日裡腦子想的都是怎麼和自己進行思辨、較勁兒,於是果斷放棄繼承權跑到神廟附近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
火是萬物的始基——
這是赫拉克利特一生為之追求的哲學命題。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火!萬事萬物都是從火開始復又歸於火。那麼,怎麼來理解這個萬物的始基是火這個概念呢?卻又不得不簡單的從前幾位哲人說起——
前面提到,古希臘人對世界的認識,從神話創世說到對自然物質的產生是從泰勒斯開始的,因此泰勒斯也被稱為哲學之祖。儘管當時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源」這樣比較不能自圓其說的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但畢竟這對幾千年前的老古人來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泰勒斯從植物細小的萌芽、空氣的濕度、萬物需要水份的滋潤等現象中判斷,萬物都是來源於水,最後又都像水一樣揮發、消散。
這種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到他的學生阿納克西曼德後又發生了變化。如果說,「水是萬物的本源」,許多生命體徵是從水中產生的,但水畢竟也是一種具體的形態,而同樣非生命體徵的火的產生就無法用水來解釋了。因此,在不斷思考和自我追問下,阿納克西曼德認為,當一種物質稱為這種物質時,它就不能代表另一種物質了——水之所以是水,因為他具備了水的規律性,火之所以為火,因為具備了火的規律性。既然任何物質都有自己的規律性,不可能代替另外物質成為它的的本原,那麼能夠成為萬物本原的就一定是沒有任何規律性的。從這可以看出,阿納克西曼德已經很熟練的懂得了反推,因此他提出了一個超過老師泰勒斯思想的哲學命題:「阿派朗」!他認為世界的本原就是「無定性」,阿在古希臘語中是否定詞,派朗是規律、規定的意思,阿派朗就是無規律無定性。
阿納克西曼德是人類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本原」這個概念的人,「阿派朗」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概念。阿派朗的誕生,如果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來說明,就是具備了質料因,那麼他的動力因又是什麼呢?它是怎麼起始,又是怎麼消散的?於是阿納克西曼德為「阿派朗」找到了四種方式來解釋他的動力因:冷、熱、干、濕。冷與濕的結合為水,熱與乾結合為火,同樣,熱與濕結合為氣、冷與乾結合為土——簡言之,冷熱乾濕就是水火土氣這四種元素。
在這裡不多說阿納克西曼德的,但過多的介紹他並非是想要枯燥的介紹哲學史一般,而是因為,古希臘哲學的誕生就是從追問世界本原開始的,從泰勒斯開始到阿納克西曼德是一大進步,但從阿納克西曼德後,卻又退步了回去。阿納克西曼德的學生是阿那克西美尼,他在老師的「阿派朗」即冷熱乾濕(水火土氣)的基礎上,又提煉出「氣」是萬物的本原。為什麼是氣而不是其他三種物質呢?他認為氣是一種四元素中最稀薄的東西。當氣開始逐漸凝聚的時候,就形成了風,風的凝聚形成了雲、雲的凝聚形成水,水的凝聚形成了土。所以氣,通過不斷的凝聚,就產生了水土,因為它的稀薄化就產生了火。因此水、火、土,都是從氣里,尋著不同的方向。水土是凝聚時產生,火是氣在稀薄時產生,這樣看似氣」就可以解釋萬物合一得一的產生了。那麼,本原有了解釋,怎麼解釋動力因呢?所以他又在老師的冷熱乾濕的理論上,進一步解釋氣的動力因就是凝聚和稀散。「氣」通過凝聚和稀散這一對矛盾變化,形成了水火土這三種物質,然後這三種物質的離散又組成了其他的萬物,最後用氣來說明了萬物的生滅變化,合在一塊就是,氣為本原說,凝聚和稀散為動力說。這個思想蘊含著兩點內容:第一點,氣,經過進一步的稀薄化,就變成了火,再進一步的凝聚化就變成了水和土。但氣並不是最稀薄的,因為它進一步的稀薄就變成了火,那麼火就是比氣更稀薄的物質了。但是,按照這個理論來說,越稀薄的東西就越是無定形,因為氣本身並不是最稀薄的,那麼它也不是最無定形的了。由此來說,火才最真正無定形的,因為火才是更稀薄的!
於是,自然哲學的認識發展到這個階段,愛菲斯學派的赫拉克利特站了出來,在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說」下,進一步提出,火才是萬物的始基!那麼,火是不是萬物的本原呢?我們現在通過科學方法知道它不是,但從老赫的這個哲學命題開始,人類對世界本原的追問就出現了朦朧時期的物質哲學與精神哲學的分行期——唯物論與唯心論的雛形——到畢達哥拉斯時,更進一步的明顯出現了形上學。
解釋過赫拉克利特的「火是萬物的始基」這一哲學命題的產生和意義,還要說說赫拉克利特的另外幾個哲學思想——
一、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沒有留下什麼著作,殘篇也不多。這個logos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和「阿派朗Apeiron」是差不多的一個意思——火,作為具體的物質,具有火的規律性——卻在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的理解下,又復歸成為萬物的本原,這本身就是對「阿派朗說」世界本原的倒退,不僅沒有引申更具科學性的假設,反而是一種倒退性的自我詭辯。而邏各斯其實就是無法解釋火的規律,卻又代表著萬物規律的這麼一個神秘物質。
二、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被老馬稱為樸素辯證法的創始人,歸根結底呢,和中國的戰國時代的詭辯學派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是闡述客觀事物的永恆運動規律,但依此推定,這個設定還不完善,他的學生克拉底魯更進一步的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也都不過是辯證再辯證的統一辯證而已。無論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還是人一次也不踏入同一條河流,這種以時間性設立的存在思維,佛教哲學中也有類同思想——一切皆流無物常往,一切皆流無物無永駐。
時間——存在,都是兩種高度思維抽象概念,用一種抽象概念去解釋另一中抽象概念,需要同時把握兩種抽象概念的高度,兩種者可以互為解釋或者互為矛盾也可以互為融合,這是無定形的。
關於赫拉克利特這圖,似乎我們把一幅美術作品,講成了哲學課,失去了藝術美的即視感,這是我的錯,但本帖的主題即說明——《雅典學院》人物的深度解析。深度也許未必,但解析卻是必須的——或許聒噪。
上圖中,赫拉克利特凝神托腮的思考,從著衣風格上來看,不大符合哲學史及世界史中對赫拉克利特個性、生活的形容——老赫更應該是不修邊幅、過於放浪形骸,枯瘦的樣子,當然這個理解比較接近寫實,從人物的真正關係來說,中心人物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他徒孫輩的人物——他的學生克拉底魯曾是柏拉圖的第一任老師,而亞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圖的學生,但畫面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反而比老赫更為蒼老,因為拉斐爾創作的這幅作品,早已穿越了時間、空間的概念,讓他們濟濟一堂,共享學術盛會,這本身也反映出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潮正在佛羅倫斯席捲整個歐亞大陸。
巴門尼德與希帕提亞
在赫拉克利特身旁左側的就近的兩人,一位是黃色衣袍,回頭看著老者的人,他是巴門尼德。挨著巴門尼德身後的,是一位身穿白色長袍,神情落寞孤獨的人,她是希帕提亞。
我們來說說這兩人,從上面大圖來看,拉斐爾在創作這幅作品時,將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人物匯集在了同一個空間中,巴門尼德側身頭看的老者是誰呢?拉斐爾筆下希帕提亞的神態又為什麼如此蕭索落寞,寂寥而獨立?對於那位老者我們稍待再絮,且先說巴門尼德與希帕提亞。
巴門尼德誕生於古希臘的愛利亞城邦,遠離愛琴海岸的愛奧尼亞,屬於靠近南義大利的一個城邦,而愛利亞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許多偉大的,並且深深的影響了世界文明史進程的大思想家。巴門尼德是克塞諾芬尼的學生,他在人類文明的思想史上以提出「存在論」而著稱,這裡我們就主要說下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及其愛利亞學派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巴門尼德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末至前5世紀中期。在研究西方哲學發展規律的歷史分期中,到巴門尼德時期,古希臘哲學又發生了一種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並非偶發性的,或者說,它是有跡可循的。
許多人認為,巴門尼德的哲學觀點來源於畢達哥拉斯和克塞諾芬尼,因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到畢達哥拉斯時,在追問世界萬物的初始物質是什麼的時候,已經從最初對有形物質的追問,過渡到了精神、抽象高度的追問----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數」。從這個時期開始,古希臘哲學就從樸素的唯物質認識,過渡到了物質與精神認識的分歧之間,而這一分歧,經過數千年的衍變、補充與更新,直到今天仍是人類爭論不休的兩大思想流派。
關於畢達哥拉斯及其學說暫且不說,在拉斐爾的這幅作品中,必然是少不了畢氏的。既然從畫面構圖的順序上,我們先講到了巴門尼德,那麼我也就學學拉斐爾,姑且拋卻時空的均勻性,先從巴門尼德的主要成就說----
「存在」,是巴門尼德思想的最基本範疇。前篇中我們提到了泰勒斯、阿納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還有赫拉克利特,這些人在追問世界本原的時候,尋找到的結果是不同的。最初的泰勒斯認為萬物本原是「水」,阿納克西曼德認為是「阿派朗」,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是「氣」,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等等,這些人找到的不同結果,就導致了不同的爭論,但所有這些爭論,從認識論上來說,只是一種外部對「形」的爭論,從內在的本質和理性邏輯上來說,他們還是一致的----即,本原無論外在的「形」有何不同,但它確是萬物最終聚散離合的東西。到了畢達哥拉斯時,畢氏又將萬物的本原是「數」這個命題提上了一高度----比如,我們在表述一樣物質的時候會說,這是一座山、一條河、兩隻狗......等等,山與河與狗似乎不同的東西,那麼相同的,就是它們都是物質。一座山、一條河,這裡的「一」是要單獨剝離開來。當你有了「一個、兩隻」等等這個概念的時候,說明它已經從物質形態上升到了抽象的數量關係。老畢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數」,而數的本原就是「一」
所以,古希臘哲學在這些先哲們不斷爭論與探索的時候,巴門尼德在糾結與彷徨、繼承與發展的情況下,找到了一條認識「真理」的道路----「存在」!。
在追問、尋找世界本原的道路上,巴門尼德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在繼承與發展上,他終於提出了「存在」這個概念。臘麼,他的存在是什麼概念呢?一種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種是,「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
前一種,被巴門尼德稱之為「真理之路」,後一種被稱為「意見之路」。老巴認為:存在者是永恆不動的、唯一的,如果它是被產生出來的,那麼就要從已存在的產生,這等於還是沒產生;要麼就是從非存在者中產生,但非存在者是無,既無如何產生?並且老巴還認為:這個「存在」也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存在者是不動的、不可分、不生不滅永恆唯一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者存在,也不會消散,因此巴門尼德在其《論自然》一書中說:「生成是子虛烏有,滅亡同樣不可言名」。
從以上的論證中可以看出,巴門尼德是普遍的事物規律,將具體的外在、形態,剝離開來,用事物的屬性來表現萬物的抽象活動規律了,這就使得,原本從具體物質的認識論上,發展到了抽象精神認識論的地步。巴門尼德在思想上,是繼成了畢氏的形上學的,既否定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又否定了運動規律,可以說,巴門尼德的「存在論」使得哲學的研究發展從追問世界本原與衍生物的關係,轉向了研究本質與現象的關係,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在感性與理性,思維與存在的論證中使得人們進一步提高了推斷思維的高度。
希帕提亞
關於希帕提亞,講到她的時候,心頭忽然讓人泛起一陣陣的酸楚,這位才華橫溢傑出女性,並沒有得到榮耀與掌聲,而是人生的大不幸,在這裡,我先插一幅她的肖像作品。
這幅肖像繪畫的作者是19世紀的英國畫家米切爾所作,說起來,米切爾是拉斐爾前派的英國畫家。拉斐爾前派最重要的發起者是羅塞蒂,簡單說,就是畫的人物千篇一律的一張臉的那個。拉斐爾前派的產生是為了一改拉斐爾時代之後,偏向機械論和風格派的畫風。羅塞蒂作為拉斐爾前派最重要的大畫家,肖像作品中千篇一律所用的模特臉,據說是同為拉斐爾前派奠基人的莫里斯的妻子,想來,也是畫著畫著,倆人就跑偏了。
書歸正傳,我們來還是來說希帕提亞吧。插了這幅米切爾的希帕提亞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這幅畫作中,希帕提亞似乎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窘迫,她一手護胸,一手高舉,失去平衡的身體與畫面蒼白的色調暗示著她正遭遇著極大的不幸。
誓死保護真理的傳奇女學者
據說,希帕提亞是一位擁有令人震驚的美貌的女子,然後美貌與她的學術相比卻黯然失色,她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
她的父親是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賽昂(Theon),希帕提婭曾幫助她的父親修訂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全》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本》。在他們的修訂和勘誤下,《幾何學原本》就成了定本。在希帕提婭其後的生涯里,她獨自一人補註了代數之父丟番圖的《代數》和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在希帕提婭30歲的時候,她就成為了新柏拉圖哲學學派的的學術領袖,名動世界。希帕提婭在科學上最知名的貢獻,是發明了天體觀測儀以及比重計。隨後,她便在亞利山大港教授哲學和數學,直到基督教迫害致死。
391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布禁令,禁止對異教的崇拜(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瘋狂的打擊異教徒的運動中。希帕提亞不是基督教徒,但也非其他異教徒,她平和而中立,堅守的是學術與教育。當時,在希帕提亞的身邊,不僅聚集著許多基督教徒,也有許多其他異教派的教徒,她不僅為異教徒學生據理力爭而身陷其中,更因她研究的數學領域與狂熱的基督教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在這場瘋狂的大運動下,希帕提亞首當其衝的被當做了報復對象。關於希帕提亞的死,據傳是被刺殺而死,更為流傳的說法是,她被肢解而死,難以想像,這位智慧與美麗化身的女子竟被如此殘忍對待。
後世,基督教進行了幾次大分裂,神學及思想都隨著不同時代而注釋,在《蘇達辭書》中更是將她看做是堅貞與美德的化身。
2009年,由西班牙和美國聯合攝製的宏大史詩型影片《城市廣場》講述的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希帕提亞一生的故事。這部影片由蕾切爾-薇姿主演,向本文的閱讀者推薦觀看。
希帕提婭(Hypatia),一位偉大而迷人的女性,她所代表的純真、智慧、美貌、堅毅,體現著現代人心中渴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亞歷山大大帝、蘇格拉底、色諾芬、安提斯泰尼、阿爾西比亞德斯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出生在馬其頓王國的首都佩拉。馬其頓雖然不屬於古希臘城邦,但因屬小亞細亞緊鄰東古希臘,因此它的文化形式與希臘一衣帶水。
亞歷山大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腓力二世,他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國王,但很遺憾,在他的二婚的婚宴時他被刺殺而亡。對這些情況我們一語帶過了,主要說下亞歷山大的成就及他對西方文明的影響。
亞歷山大從少年時期在軍事方面就展現了他過人的天賦。馬其頓王國在腓力二世在位期間東征西討,國家經濟及軍隊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擴張。公元340年,腓力二世征伐拜占庭,亞歷山大留在首都佩拉城攝國。在全國軍隊十齣其八的情況下,北方邊境的密底叛亂,情況萬分危急,16歲的亞歷山大集中守城部隊,快速出擊,一舉直搗對方本城,徹底評判。
公元338年,由於腓力二世在拜占庭的軍事不利,周邊邦國合圍馬其頓態勢愈發危急,在這種形勢下,雅典與底比斯結成同盟,共同進攻馬其頓王國。在這場決定雅典與底比斯興亡的關鍵戰事中,18歲的亞歷山大爆發出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喀羅尼亞戰役中一舉蕩平底比斯聖軍。
底比斯聖軍
底比斯聖軍的人數並不多,只有300人,或者說是150對兒。這300人都是同性戀,150對兒生死相依的同性戀人成了這支橫掃小亞細亞的前鋒部隊,他們的指揮官是高吉達斯。這支軍隊在留克特拉戰役中一舉成名,然後輝煌難再,當他們遭遇了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後,在喀羅尼亞戰役中被徹底打垮,從此淪為馬其頓王國的附庸。喀羅尼亞戰役戰役的3年後,當底比斯人聽到謠言說亞歷山大病亡後反叛,底比斯被亞歷山大徹底夷平,這支勇猛的軍隊也在歷史上灰飛煙滅——忽然想到《權利的遊戲》中那支奴隸太監軍隊.......也是相當勇猛咳。
腓力二世被刺殺後,20歲的亞歷山大當了馬其頓國王。短短的13年時間中,他建立了一個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並包埃及,西並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的大帝國。滅亡波斯帝國後,他繼續揮軍東進,遠征印度。在印度,儘管亞歷山大取得了一定的軍事勝利,但接連的炎熱氣候、瘴氣、疾病以及多年連續作戰的疲憊厭戰情緒在軍隊蔓延,基於此,亞歷山大決定退軍。至此,亞歷山大創建了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四大文明占其三的大帝國徹底成型,帝國疆域591萬-610萬平方公里之間。
亞歷山大從小就接受希臘正統教育,他的老師正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因此亞歷山大認為希臘文化才是世界最優秀的文化。從印度退軍的兩年後,年輕的亞歷山大英年猝亡。關於亞歷山大的死亡有許多陰謀論的說法,但大多學者研究,認為他死亡於疾病。
亞歷山大一生的成就,就其重要幾點來說,亞歷山大帝國以希臘文化為主,向中亞、歐洲、非洲擴散,使得亞歐文明得以交匯融通,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以色列和埃及;而亞歷山大以前的希臘文化僅以緩慢的速度傳入這些地區。
征服波斯帝國。沒有亞歷山大就沒有對波斯帝國的征服,波斯建立大帝國後,先後三次入侵希臘,好萊塢史詩大片的斯巴達三百勇士反應的就是三次希波戰爭中的溫泉關之戰的故事。被蹂躪的希臘一直等到亞歷山大崛起後才真正的征服了波斯帝國。
對文化的催發。亞歷山大在三洲個地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二十多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它後來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學術中心之一。
網上一些愛好軍事和世界史的人,經常會假設一些穿越時空的對比,類似關公戰秦瓊式的穿越故事,以此來進行人物成就的排名、對比。通常會將亞歷山大與中國的秦始皇,以及成吉思汗進行穿越式的作戰、交鋒,這種穿越式的作戰對比可以說毫無可比性及無意義,看看不過一笑。亞歷山大也好,成吉思汗也罷,他們之所以有此成就的契機之一就是,當其崛起之時而其他外部勢力正在消退、衰敗之時。
亞歷山大帝國全盛時期領土600多萬平方公里,成吉思汗為去逝前的帝國疆域以近1800萬平方公里(現在的中國華北、東北、甘肅、寧夏、新疆全境,外蒙古、中亞五國大部分地區、高加索、西伯利亞等等),這是就其單一領土面積而言,不算成吉思汗去逝後,子孫繼續擴建的帝國,而亞歷山大去逝後,帝國理科分崩離兮,被部將全部瓜分。
亞歷山大去逝後,帝國迅速被瓜分,從此開啟了希臘化時代。亞洲部分被塞琉古瓜分,建立了塞琉古帝國——克拉蘇與龐培為此征戰不朽;托勒密占領了黎凡特以及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一直到克里奧帕特拉終結;馬其頓的卡山德得到了希臘,部將呂西馬庫斯得到了色雷斯。而這600多萬的土地,在其後歲月中又相繼被滅亡。
成吉思汗去逝後,他的子孫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帝國,全盛時期的領土面積在3300萬平方公里以上。(版圖面積因所屬政權的脫離自立等因素有爭議,總體應在3500萬以上,但包括蒙古國的官方版圖在對外公布時仍居於大英帝國之後,宣稱世界第二大帝國,我想這是有政治考量的因素。)
1921年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版圖(3430萬平方公里)
1280年全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版圖
首發時帶視頻的,十五言無法插入視頻。(視頻截圖)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被譽為世界哲學的奠基人,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這一一段註定要冗長繁瑣的內容。蘇格拉底的名頭或許人人都熟都不能再熟悉不過了,但蘇格拉底的思想究竟怎麼產生?究竟有那些主張呢?我儘量用簡練的語言來說明。
從研究哲學史的歷史分期來說,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背景是這樣的: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入侵希臘,爆發了世界史著名的希波戰爭,這場戰爭在希臘的主導下成立了提洛同盟(也稱雅典海上同盟)戰勝了強大的波斯帝國。戰後,雅典因占主導地位,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迅速得以繁榮進入了希臘黃金時代,蘇格拉底就是生活在這個繁榮的時代,而創造這個黃金時代的政治家就是偉大伯里克利。
所謂盛極必衰,繁榮的背後是暗流的涌動——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奴隸民主制——雅典公民被稱為自由民,他們是不從事生產以及勞動的群體,他們雖然創造了絢爛的雅典文化,但卻是用不自由的人的自由來換取的,因此,換言之,創造自由的人(奴隸)沒有自由,有自由的人不創造自由。當這種矛盾發展到極致不可調和的時候終於又發生了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戰敗後的雅典向斯巴達投降,在斯巴達的主導下,雅典成立了三十僭主政治制度。蘇格拉底的人生及其思想就隨同這個時代一樣,從自由的黃金時代跌落到了暴虐的僭主時代,並最終以一杯毒酒喜相逢而湮滅。
蘇格拉底思想被譽為古希臘哲學的分水嶺,為什麼這樣說呢?前兩篇講過,古希臘哲學從泰勒斯發端,經過了幾代哲學家不斷追問、發展,得到的本原各不相同,但其結果本質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在物質論這個內在規律中探索——我們稱之為自然哲學。在蘇格拉底前的思想屬於自然哲學時期,而蘇格拉底面對這些爭論徹底打破疆域,他認為世界是由神創造並支配的,對於神的世界不能解釋,也無法解釋。他反對自然哲學、反對智者學派。希臘文化的繁榮,使得當時一些智者們經常以辯論、訴訟、講學等形式宣傳自己的思想以及主張,比如智者學派中的普羅泰戈拉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思想主張,所以包括蘇格拉底等,這個時期就是從自然哲學過渡到道德哲學的時期。
蘇格拉底屬於述而不作那種的,和孔二哥何其相似——一如孔二哥所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蘇格拉底亦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老蘇生前死後沒有半片紙頭兒,全部都是學生和朋友對他的言行和思想進行筆錄轉授的,擇其幾個要點分享一下:
認識自己——老蘇的大多學說被稱為倫理學的開端,這個認識自己說穿了就是對從前以自然研究和智者們以人和社會倫理的研究返回到自我的研究——老蘇認為,要想獲得真理,就要從自然外界返還到自我——不能認識自我如何認識世界?所以,這個認識自己的主張對那個時代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就如西塞羅曾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堂拉回了人間,讓人人都能研究哲學、思考生活與道德倫理。
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式的智慧和孔二哥真是有異曲同工之秒啊,老蘇不是總標榜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一無所知嗎?既然一無所知還怎麼授課教學呢?難道倒蘇二哥,講個笑話來解釋精神助產術——一個青年去請教禪師,自己怎麼才能放下心裡的負擔,禪師笑而不語,只是遞給他一個杯子,然後給他倒茶,但熱水很快就溢出杯子,青年吃痛而撒手仍了杯子,於是青年恍然大悟,放下其實很容易——老蘇正是對提問者問題的本身進行啟發,從而使問題在自身理解與領悟獲得答案,稱之為精神助產術。當然,老禪師那個故事還有個惡搞的版本——青年雖然吃痛就是不放下杯子,老禪師怒曰:你特麼怎麼不按套路出牌呢?哈哈,笑話而已。
知識即美德——蘇格拉底倫理道德觀。老蘇這人呢,就是那個時代的真道學!純夫子!(雖然固執、僵化)
知識即美德是蘇格拉底倫理道德體系的標杆。老蘇認為,有道德就是具備了道德知識——認識自我。沒有道德的行為就是無知的結果,只有擺脫對物慾、人慾的誘惑和局限才能獲得智慧和知識,凈化心靈得到神諭——蘇格拉底式神秘主義。因此,知識即美德這種主張對後來的安提斯泰尼——犬儒學派影響至深。
關於蘇格拉底就不在贅言了。蘇格拉底這樣一位大哲,他的老師是誰呢?這個問題不大好說清。老蘇的言論多是記載在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當中,關於他師承何人也莫衷一是,而且蘇格拉底不僅學問龐雜,技藝也廣泛,通數學、曉音律——據色諾芬書說,這些是跟伯里克利的老師達蒙所學,而蘇格拉底其他學術思想的啟蒙據說來源於阿那克薩戈拉的學生阿基勞斯。
蘇格拉底獲罪於三十僭主,其一還是他的學生,在有機會逃生的情況下,他仍選擇了從容就死,可見,老蘇這道學先生是真的,以死捍衛真理——即便真理是相對的。
大衛的《蘇格拉底之死》
插一幅法國古典主義大畫家大衛的名作,以現為捍衛真理信仰的蘇格拉底之精神。
色諾芬
色諾芬這個人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有傳奇色彩卻也是悲劇的一生。
對於色諾芬就不長篇論調的說他了,他的資料網絡上也比較豐富,簡單的概括幾個階段吧:
不知道色諾芬算不算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戰地記者?總之,色諾芬的行為是充份體現了一名戰地文學工作者的特點——他先是參加了小居魯士的雇用軍,後來軍隊因小居魯士陰謀敗露而譁變,色諾芬帶領軍隊在波斯腹地作戰——這是他的成名作《遠征記》的主要內容。其後,色諾芬做為雅典人,在小亞細亞服役期間結識了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二世,兩人相談甚歡引為知己,於是色諾芬轉投了阿格西勞斯二世。斯巴達與雅典一向因為霸權爭奪而水火不容,好嘛,色諾芬這算是轉投敵國了,並且在斯巴達與雅典聯軍的戰爭中打敗了自己的母國雅典,被雅典定為叛國罪,這就是色諾芬有意思有血淚的一生,看得出,他一定是個血性的、至情的人。
色諾芬與蘇格拉底交好,算是他的學生。蘇格拉底的言行很大一部分被色諾芬記載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也是後來研究思想史、人物史的一手資料。他在服役期間的戰事情況,先後寫出了著名的《遠征記》《希臘史》等,也是研究古希臘、小亞細亞、中亞、波斯帝國等重要的史料來源之一——《希臘史》的成就並不高,主要是對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進行續編,但因色諾芬用筆謹慎,少訛傳而多實記,所以他的兩部歷史著作兩千多年來,至今仍是歷史學家們研究古代戰爭和歷史的重要來源之一。
安提斯泰尼
安提斯泰尼的主要成就是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道德思想,並進一步的創造了犬儒主義。
安提斯泰尼曾跟隨智者學派的高爾吉亞學習,後來結識了蘇格拉底並拜其為師。蘇格拉底是反對智者學派主張的,老蘇主張認識自己,研究本我、知識即美德,這一切都成為犬儒學派的精神來源。犬儒學派反對柏拉圖的理念論,關於犬儒一詞的來源,在第一篇中講第歐根尼時有講到,這裡再表述一番。
犬儒這個詞說法,主要講犬字,它來源於創始人安提斯泰尼的家鄉居諾薩格(Kunosarges)。KUNO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就是狗的意思,而安提斯泰尼及其門徒所奉行的平庸深邃正是以狗樣的生活行為而表現內心嚴苛的道德標準,所以他們自稱為狗,這是一種自我標杆特立獨行的方式。犬儒就是對他們這派行為思想的貼合解釋。
阿爾西比亞德斯
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一般又譯亞西比德。他是少年成名的雅典著名軍事指揮官,可以說,他在青少年時春風得意,但仕途和人生並未一帆風順,最終被殺。
阿爾西比亞德斯參加過兩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並在戰爭中作戰指揮勇猛。雖然雅典戰爭中最終落敗,並因此與斯巴達簽下了五十年友好和約,但青年的阿爾西比亞德斯卻為此憤愾,於是為破壞這份協定多方聯絡雅典的同盟,並發動了西西里島爭奪戰,結果在曼提尼亞戰役中雅典再次被斯巴達打敗。戰爭過後,雅典人用陶片放逐法驅逐了阿爾西比亞德斯,他被迫流亡斯巴達。但在斯巴達的日子同樣不好過,斯巴達人過慣的是刀頭舔血的日子,節儉而尚武,這對阿爾西比亞德斯來說並不好過,並且斯巴達的主戰派也對這位只會誇誇其談的人毫無好感。早在雅典風光的時候,阿爾西比亞德斯就提出了西西里遠征的構想,但戰爭的結果卻使他被放逐,於是在雅典發動西西里爭奪戰的時候,身在斯巴達城邦,但過的並不如意的阿爾西比亞德斯決定一血在雅典的前恥,將雅典遠征西西里的計劃全盤通知給了斯巴達人,毫無懸念,雅典人遠征西西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萬多人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阿爾西比亞德斯因此次戰事在斯巴達得以掌權,並一時風光無兩,這引起了斯巴達鷹派將領和實權人物的嫉恨,於是陰謀將他處死,得到風聲的阿爾西比亞德斯於是逃亡波斯。逃亡波斯後,在斯巴達人的壓力下,阿爾西比亞德斯最終被波斯總督處死。
阿爾西比亞德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兩個人的關係也非常要好,他非常崇拜蘇格拉底,對蘇格拉底的學術思想奉為真理。
法國學派畫家熱羅姆曾畫過許多歷史題材作品,其中關於蘇格拉底的和阿爾西比亞德斯之間故事的有幾幅,我擇撿出來以供欣賞。
畢達哥拉斯、阿維洛伊、伊壁鳩魯、德謨克利特
圖中,一位手捧書本的禿頭老者是畢達哥拉斯,在畢達哥拉斯的身後,頭纏著包頭巾並伸著脖子看他的是阿拉伯學者阿維洛伊。阿維洛伊身後是一個露出正臉的金髮的少年,據說他是烏爾比諾的公爵小羅斐爾。畢達哥拉斯右手下方,一個身穿黃袍,一邊探頭聆聽一邊在記錄的是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在德謨克利特身後柱子的上邊,頭戴桂冠也在記錄的另一位哲學家伊壁鳩魯。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是個很有趣的人,而且作為古希臘乃至影響整個世界思想史的人,能夠把他說的略詳細些也是一種樂趣。
畢達哥拉斯早年也生活在小亞細亞的一個城邦,一個叫薩摩斯島的這麼個小城邦。早年呢,他也師從過米利都學派的第二大哲學家阿納克西曼德,所以他後來提出的數本原說,和阿納克西曼德的阿派朗之間也有一種思想聯繫。
後來畢達哥拉斯由於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他當時得罪了薩摩斯城邦的僭主,不得不流亡,然後漂洋過海,來到了這個位於南義大利的一個叫克羅頓的城邦定居下來,在這個地方創立了他自己的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一個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群體,這個群體既是一個科學的群體,同時也是一個宗教的群體。畢氏學派本身就很好的就說明,在古希臘,科學於與宗教,還有哲學,是很難區分開來的。畢氏學派就典型的具有這三者合一的特點。畢達哥拉斯學派自從創立之後,延續了九百年之久!比世界上大部分的王朝的政治生命都要長,一直到羅馬帝國時期,因為它被認定是希臘的異教學派,當基督教被確立為國教以後才被取締。
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是這種明顯把科學和宗教揉合在一起的群體。據記載,畢達哥拉斯本人,既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同時又是一個神秘主義宗教的創始人。他的教派是受希臘民間,尤其是南義大利地區這種相對落後,在希臘這種自然宗教普遍的地方,也算是一種帶有異教色彩的宗教,叫奧爾弗斯神秘祭 。這種神秘宗教,它的基調是那種陰鬱的悲觀主義,宣揚的是輪迴轉世的思想。
他的學派裡面有許多禁忌。比如說,這個學派不許吃豆子!不許踐踏豆子地!不許吃動物的心臟!不許邁過門閂,等等。。而這種稀奇古怪禁忌的,最終導致了畢達哥拉斯死在了這些原始神秘的禁忌上!據說,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們,一方面在講學,在學習科學知識、數學知識,一方面又做著些原始祭祀的活動時候,(感覺很滑稽啊)被人告發。當時士兵把他講學的地方圍困住了,他在他學生的幫助下呢,就跑了出來。結果,遇到一片豆子地,後有追兵,他又不肯踐踏豆子,於是被抓住,最終被殺死!
以上是對畢達哥拉斯生平的簡單介紹。我們主要說一下他的思想:前幾篇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提到,古希臘哲學在最初探尋本原問題的時候,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思想。一派呢,是尋找萬物最初的開端,比如泰勒斯說水是萬物的本源,阿納克西曼德說阿派朗是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說氣是萬物的本原,他們都是這種以物質形態來解釋的萬物開端的。而一派呢,就是畢達哥拉斯為主的哲人,他們不是在物質上尋根溯源尋找萬物開端的概念,而是直接的想去把握事物背後的某種規定性,而這種規定性,就是畢達哥拉斯認為的數!
講畢達哥拉斯,我們還不得不往前追溯一些,從古希臘哲學思想的起源上來看。早在前八、九世紀甚至再早些,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史詩中間,裡邊就有一種關於命運的思想。當時盛行於希臘各城邦的古希臘悲劇,非常明確地烘託了這種運命論的主題。我們都熟知的,古希臘的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尤其是前兩位,他們所有悲劇的作品,極力表現的一個主題思想就是命運!
希臘悲劇中的那些英雄,比如阿喀琉斯、俄狄浦斯,還有普羅米修斯,他們都有一種逃脫不了,掙脫不了的命運。他們都有一種規定性,這種人身的規定性,就是命運。但這畢竟是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意向的形式,而不是概念的形式,來反應這種命運決定的思想。而畢達哥拉斯提出的數本原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古希臘悲劇式命運決定論哲學的提升,一種在思想抽象上的提升!
萬物皆數的基本內涵是什麼呢?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數是眾多的,不變的。最基本的數是一,故一也是萬物的本原。
那麼數是怎麼樣和萬物發生聯繫的呢?
畢達哥拉斯不僅是一個哲學家、異教頭子!同時更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而且他還精通音律。這樣看來,用我們中國人的眼光來看,那也是風流儒雅的才子哈,正所謂,曲有誤周郎顧。老畢通過經驗觀察發現,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數的存在——對數學的研究和對音樂的研究,他發現,數量關係決定著萬物之間的差別,決定著音程和音質。比如,他從古希臘的樂器的琴弦上的長短,笛子的音孔等變化中發現,這些簡單的變化都是與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此擴展發現,萬物都與數密不可分,萬物共同的規定性,就是數量的規定性。
前兩篇中,我們已經講到,在追問世界本原的時候,米利都學派的阿納克西曼德提出了一個新的高度——無定性,來解釋世界本原,他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又提出了「氣本原說」。同樣作為阿納克西曼德的學生,畢達哥拉斯明顯比阿那克西美尼高明了許多,甚至超越了他老師提出的「阿派朗」這個概念的高度。「阿派朗」是一種含糊的東西,沒人知道它是什麼,只知道它是「無定性的」,所以阿那克西美尼才想超越老師,提出了「氣」這個有規定性的東西。因此,在超越阿納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又能找到規定性的方式上,畢達哥拉斯提出了「數」本原說——「數」作為有定性的東西,已經不是像「氣」那樣,作為一種感官對象對物質形態定性的東西,「數」是一種抽象的形態,是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的。
我們知道,每一個事物都有數和量的規定性。但是這裡的每一個數,又不是我們能用直觀的方式把握的,也就是說你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思維的抽象才能把它描述出來。
打個比方,比如說,3個蘋果還有3匹馬。蘋果和馬是完全不相干兩種東西,它們共同的規律是什麼?都是物質的形態。
3個蘋果3匹馬,這個3,是要單獨抽出來的。當你在思想中已經有了3這個抽象概念的時候,說明這已經從具體的物質形態上升到了抽象的數量關係。其實這種過程,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經歷,只不過這種過程是很自然而然的進行著,但我們卻從沒去刻意的注意去反思,也沒有把這種抽象思維從具體的事物中剝離開來去看待。所以現在想想,當我們最初能夠懂得3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其實這時候我們的抽象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度的水平。
當你明白,3,並不只是代表3個蘋果3匹馬,它同時還可以表示3個人、3個好人,等等的時候,你已經把3從具體的形態里抽出來了,而3在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定性,就是各種不同的事物,各種千差萬別、生滅變化事物背後那個不變不動的東西。
因此,畢達哥拉斯和阿那克西美尼他們都企圖找出,在某種無定性的背後有定性的東西。但是,阿那克西美尼找出的是氣,是一種自然形態,仍然是感官的對象,而老畢找出的是數,是真正的無定性的東西。
畢達哥拉斯找到的數,就一種抽象形態,它已經遠遠的,從根本上超越了感官。因為數是一種只有在抽象思維中才能把握的東西,世界上並不存在數這樣一件物品。儘管萬事萬物背後都一個數的規定性,但是數卻不能獨立的存在,它必須寓於萬物之中。因此,要從萬物之中抽出數來,發現數,認識到數,這本身需要的是抽象思維能力,而不是感官直覺能力的。所以,當畢達哥拉斯把數作為萬物的本原時說明,古希臘人在抽象思維上又往前邁了一大步,而這一大步的跨越,直接導致了世界兩大哲學流派的產生。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同時一又是數的本原,萬物都是由一構成的。他認為,一是一個基本數,它既可以構成一個偶數,也可以構成一個奇數,其餘所有的數,無非不是奇數就是偶數。
畢達哥拉斯說,第一個偶數是2,第一個是奇數是3。而1是基本數,1加上偶數就構成了奇數,1加上奇數就構成了偶數。因此,萬物的本原是數,數的本原又是1,1作為基本數的不斷變化,就構成了萬物。
關於1是怎麼與萬物之間發生關係的?儘管畢達哥拉斯在抽象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但畢竟作為西方第一個形上學,而不是自然哲學的思想家,他在走抽象思維這條路的時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就達到極高的思想水平,他的抽象仍然還是和許多具象結合在一塊的。比如說,在用數來解釋萬物的時候,他就兩種不同的解釋。這兩種不同的解釋,頭一種還是沒有擺脫具象,沒有擺脫感性的色彩,而第二種解釋就明顯是抽象化的,因為這種抽象,所以就顯得比較神秘。
萬物皆數——
數是怎麼構成萬物的?下面我們就「萬物皆數」具體的解釋——
自然哲學的解釋:他認為數的本原是1,1是一個基本點。那2是什麼呢?2就是兩個1嘛,1和自身相加就構成了2,第一個偶數。2是什麼呢?就是兩個1嘛~等於廢話,而兩個1呢,就夠成了一條直線,所以2就是線。3個1,就是在兩條線上再加一條線,一連起來就是一個面。4個1就是一個體。因此,1是點,2是線,3是面,4是體!然後體就構成了水火土氣,然後水火土氣又構成了萬物。這第一種解釋。這種解釋是畢達哥拉斯還沒擺脫早期從米利都學派學習到的,那種以物質形態來解釋萬物,後世稱之為唯物主義的色彩,這種解釋,還是沒有抽象化,還是和具象、感官聯繫在一起的。這種以1234,點線面體的說法,還是受自然哲學的影響,這是第一種解釋。
神秘主義的解釋:第二種解釋,抽象的程度就很高了,而且比較神秘。那就是畢達哥拉斯的一套關於神秘主義的說法。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本身是跟比喻連在一起的。就是數是如何構成萬物的?由此他提出了「十對範疇」這是十對範疇,就是以奇數和偶數為根基,以定形和無定形作為根基發展起來的十種對立的概念。
十對範疇: 這十種對立概念我分別給大家羅列一下,就是:1有定限和無定限,2是奇數和偶數,3是一與多,4是左和右,5是陽和陰,6是靜與動,7是直和曲,8是明與暗,9是善於惡,10是正方與長方,顯然他找到了9個以後,實在找不出來第10個了,於是就弄了個正方與長方,其實正方與長方又不是對立的。
這樣,他找了十對範疇,他認為左邊的都是好的,又邊的就是不好的。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一 一對應的,是一種比例關係。而且他對數的這第二種帶有神秘主義的解釋,更多是通過一種象徵數表述出來的。
他認為每個數,實際上都象徵著某一種神秘力量,或者象徵某一種神秘關係。比如,他認為,1就是真理,為什麼?因為1為不動嘛,用倚天屠龍記里的九陽神功的說法: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任你圍困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啊!所以他認為1是真理!2,他認為就是意見,就是左右搖擺不定,所以2是意見。
真理和意見——
熟悉西方哲學史亦或研究古希臘哲學的人,必須要熟悉的兩個概念就是「真理」與「意見」。這兩個概念,一直被很多哲學家所堅持!真理嘛,肯定是正確的,真知灼見。意見,肯定是左右搖擺不定的,是表示不好的,是市井之見,那種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流俗的觀點,就叫意見!
所以,畢達哥拉斯認為,1是真理!2呢由於搖擺不定,所以是意見。4和9,他認為是正義和公平。為什麼呢?因為4是第一個偶數的平方,9是第一個奇數的平方。我剛才說了,1不是奇數不是偶數,第一個奇數是3,所以第一個偶數的平方4第一個奇數的平方9,他認為正好長和寬是一樣的,用幾何圖形來看就是個四方形,所以他認為,這就代表了正義和公平。5是婚姻,為什麼呢?因為他認為這是第一個偶數加第一個奇數,所以陰陽相配,兩級相合那就是5,所以5就象徵著一切相反相成的事物,所以5是婚姻。8是友誼和愛情,他認為8代表了音樂,是8度弦音,畢達哥拉斯本身很懂音律嘛,所以他認為這是愛情和友誼。而10呢,是和諧和完美。為什麼呢?因為10是1234相加的總合,所以他認為10是最和諧的。
這樣來看,他把每個數都賦予了某種意義,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對數的模仿。但凡像1這樣的數,都是象徵著真理,具有2的特徵的東西,總是象徵著搖擺不定。
從這點,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另外一個現象,為什麼現在這麼流行2這個說法——那些介乎於文藝青年與普通青年之間的2b青年。那些為什麼總被人形容成很2的人,為什麼用2而不是5或6或其他什麼數字呢?原來,以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中,無需什麼人去給你說教,就已經明白了古希臘哲學家,只能用抽象思維去把握的萬物生滅變化的潛在規律,那就是數。而在這個數里,我們又根本不用誰去加解釋,就又發現了2是不好的,是左右搖擺不定的。這種在平凡中見真知,或許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最好的證明吧?我也為自己忽然能有這樣一個發現而感到振奮啊!同學們,這算不算是我的一項偉大理論發現呢?嘿嘿,,
我們接著說回來,畢達哥拉斯認為,但凡像1這樣的數都是象徵著真理的,象徵2的都是搖擺不定的。這種神秘色彩,就想迷信,類似中國的什麼六爻啦,批八字神馬的,還有類似8表示發啊,6表示順啊,4就表示不吉利的神馬的。這樣一來,這個數就帶有神秘主義色彩,而且這數就抽象了,這樣具體的事物就變成了對數的模仿,而數就構成了事物的本原,數也就高度抽象了。數也萬物之間就分離了,具體的事物只是對數的模仿,是數的表現形式,因此也就把數神秘化了,同時也把數抽象化了。這就是他關於數的第二種解釋。
這兩種解釋合在一塊,我們可以看到,畢達哥拉斯的數的觀點,還沒有完全抽象化,還是與具體的事物或形態聯繫在一起。於是呢,這也就引出了,畢達哥拉斯的一個關於數的危機的問題,就是數與形的關係。
據說呢,畢達哥拉斯學派出現了一次數學大危機的發生。這個危機就涉及到了數和形的關係的問題。
這裡說一下,希臘並不是最早創造廣義數學概念的民族。在希臘之前的埃及人,早就創立了幾何學。大家知道,幾何學是跟形聯繫到一塊,也是和經驗聯繫到一塊的,它是擺脫不了形的。但是數學是高度抽象的,是擺脫形體的,因此從幾何學到數學的轉變,那是希臘人的偉大貢獻。希臘人不是幾何學的創建者,但是希臘人卻把埃及人創建的幾何學,進一步發展到代數,發展到抽象的代數。而一旦從幾何學進入到代數,從狹義上說,就完全擺脫形了。 所以,從形到數,之間這個過渡恰恰是從埃及到希臘的數學上一個重要變化。這個變化,既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個功勞,也導致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個危機。
因為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從形到數的轉變過程中創建了一個重要的數學定律,就是畢達哥拉斯定律,在中國被稱為勾股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平方的和等於斜邊的平方,數學公式是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於c的平方。這個定理,西方叫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叫百牛定理,因為畢達哥拉斯發現先這個定理後,馬上殺了一百頭牛慶賀因此西方也叫百牛定理。而其實,這個數學概念,世界史最早的發現者是中國人,在公元前1000年,在西周初期時的大數學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 股四 弦五這個算法。在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專著《周髀算經》中就有提到,比畢達哥拉斯發現足足早了600年!
但是,正是因為畢達哥拉斯這個定理的創立,立即就導致了數學史上的第一次危機——有理數和無理數之間的危機。另外還有一個簡潔的因素,就是後來芝諾悖論的出現,它更增加了數學家們的擔憂:數學作為一門精確的科學是否還有可能?宇宙的和諧性是否還存在?這個芝諾悖論,就是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比如著名的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還有飛矢不動,這種方法可以用微積分的無限概念解釋,卻無法用微積分解決,這是一個時間無窮大,長度無窮小的概念,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具體的精確的數學資料,我沒有詳細去準備,只憑回憶去說,空怕不夠詳盡,因此也就不說了。
我們接著說回畢達哥拉斯的數學問題。幾何學的是誕生在埃及,埃及當時由於農業灌溉,丈量土地等原因,很早就發明了幾何學。我們知道這個幾何學是必須跟形聯繫到一起塊的。埃及人在實際的使用中,他們已經知道,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3或者3的倍數,另一條直角邊為4或者4的倍數,那麼另一條斜邊就應該是5或5的倍數。這也就是勾股定理。埃及人當時僅僅是認識到了3.4.5或者3.4.5的倍數連在一塊,他們還不能算出一個抽象的公式,就是大概中學就學到了,就是x的平方加y的平方等於z的平方,這種一般的抽象公式,埃及人還算不出來。而能做到這一步的,就是希臘人,就是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定理的創建,意味著擺脫了數必須和形聯繫在一塊的這種具象思維,達到了抽象思維。也就是說,他們可以使數擺脫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表述方式。其結果就變成了一種很抽象的數學表達方式。這種抽象的數學表達方式的出現,也就以為著它跟具體的形,跟世界上這些感性的具象可以分離出來的,背後的某種量的規定性,而這種量的規定性是抽象的。 因此,這樣一來數學從此得以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同時正是在數學的這個獨立的基礎之上,也就發展出了獨立的邏輯學,因此邏輯學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
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發現,馬上就引起了數學史上第一次大危機,並且這次危機進一步導致了數的神秘化。於是就發現了,在數和形的中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或者說矛盾。簡言之,也就是說,很多東西,我們往往能看到形,卻找不到相應的數!這樣就很容易把數看成是比形更加具有本質性,更加深刻,更具有神秘色彩的東西。關於這種數學上的混亂,我就不過多的去贅述了,主要也是概念不夠清楚,作為哲學來講,再糾結於數學難題中就未免枯燥乏味了,在這裡只做表述作用。
形上學——
這種危機發生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危機的人是其學派的希帕索斯。因為他發現了這個危機,動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根基!於是被學派的人扔到大海里淹死了。也因為他這次的發現所引發的危機,而讓更多人發現,數原來是比形更隱秘的東西。明明有些東西看到它的形,就找不出於其對應的數,這樣一來,數就進一步神秘化!其結果就導致了把數看做是比形更加具有本質化。而數呢它不是感官的對象,而是思維的對象,而形是感官的對象,因此這樣一來就導致,把思想的對象,看成是比感覺的對象更加重要,把能夠思維者,看做比能夠感覺者更加具有本質性,從而就導致了西方哲學這個形上學路線的一個基本特點,這個特點就是精神比感覺更重要!而思想的對象才真實的!
用畢氏的理論來說,如果數和形發生了矛盾,或者說,如果思想的對象和感覺的對象發生了矛盾時,那麼錯誤的應該是感覺的對象,而不是思想的對象。 這點非常重要,在研讀西方哲學史時,這一條最終發展成為一條主流。也就是,把感官對象看得比思想對象更虛假,更不重要。或者反過來說,把思想對象看的比感官對象更加趨近於真理!這和經驗論正好相反,用我們的話說就是眼見為實!或者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畢氏這一派更加強調的是,思想的對象比感覺對象更加真實的趨向,這又導致了與經驗論正好的相反的論斷,就是眼見為虛,眼睛看到的對象,或感官碰觸的對象,可能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這種趨向最終導致了形上學。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不同於米利都學派,和自然哲學不同的另外一種趨向。這種趨向被後來人命名為形上學,或形上學最早的源頭。畢達哥拉斯及其門徒的哲學思想是,通過觀察世界,留意的不再是紛繁的現象,而是現象背後不生不滅的本質,這種本質,畢達哥拉斯學派就稱之為數!萬物皆數!這種傾向一直爭論到近現代哲學。比如在現代哲學裡,就還在爭論,關於《本質先於存在論》的爭論——也就是形上學,首先得有本質,本質是比現象更加真實的,而現象是由本質所決定的。這種思想,從古希臘哲學,從畢達哥拉斯開始以來,逐漸成為一條思想主流,這種把本質看得比現象更加深刻,更加重要,更加具有決定意義的,就是西方的形上學。這種形上學一直到存在主義的出現,也就是海德格爾和薩特他們,薩特提出:人的自然存在,先於人的社會本質而存在,才在真正的意義上被顛覆。
在拉斐爾作品《雅典學院》中,遇到了畢達哥拉斯。對畢達哥拉斯講了這麼多,是因為作為世界思想史中,更或者說,世界文明的發展中,畢達哥拉斯都是絕對繞不開,也無法迴避,承前啟後的人物。他的重要是,是由其學派為源頭,輻射影響了整個世界哲學的另一個趨向性。黑格爾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評價是極高的:他認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為開創新意義的哲學奠定了基礎,使哲學從實在論到轉到了理智論,而理智哲學就是通過思想、感官來直接捕捉並表述事物現象背後的本質的。
當然,也有不認可畢達哥拉斯的。《西方哲學史》的作者,著名大哲學家、數學家,羅素就對畢達哥拉斯有些看法。他認為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開創了一種很壞的風氣,這種風氣導致了把數看的比形更加真實,而數是抽象的對象,是思想的對象,而形是感官的對象。如果把數看得比形更真實,也就必然導致了把思想的對象,看得比感覺的對象更加真實。 因此,羅素認為,這種傾向,從畢達哥拉斯以來,就導致了西方哲學和西方神學中,各種各樣的錯誤的傾向——都是從畢達哥拉斯學派開始的。這種錯誤的傾向,就是把那些虛構的本質,虛構的實體看做是最真實的!其結果反而是輕視了那些呈現在感官面前的更真實的對象。這種壞的趨向直接導致了中世紀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關於神萬能的證明。在羅素看來這是非常糟糕的,這些東西極大的阻礙了自然哲學、經驗哲學、自然科學的發展。所以他認為畢達哥拉斯學派導致了西方哲學古往今來各種形上學,各種錯誤的出現。
畢達哥拉斯,風一樣的男子~,,,,,,黑格爾和羅素這兩位偉大的哲學家,對於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給出了不同的評價,也反證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整個西方思想史上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哲學從畢達哥拉斯開始,才開始擺脫了廣義的自然科學具有了形上學的熱點。
阿維洛伊
阿維洛伊是西12世紀中末期西班牙的穆斯林哲學家、醫學家。12世紀時,摩爾人學者大量翻譯了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思想及其著作,但在翻譯並解釋的過程中,逐漸的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延伸,這一現象如同解釋基督教義或如中國古代在解釋孔子時,也一樣的產生不同歧義和學派的現象。
當時摩爾人穆斯林阿維洛伊一直是鑽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者,他代表了摩爾人西部地區研究亞里士多德思想的開端。他主張「理智實體論」即,即理智乃存在於人的身體和靈魂之外的獨立實體,和「理智獨一論」,即,所有的人只有一個可能理智。
這種阿維洛伊式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對後來的經院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就其主張為:
物質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但是在空間上是有限的,所謂從「無」中創造出世界的學說,是神學家最荒謬的臆造之一。
「雙重真理論」:哲學和宗教歸根到底導致同一個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學高於神學。(托馬斯阿奎那有句名言正好與之相反——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到十三世紀中期,經院哲學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那,站出來反對阿維洛伊,這就是托馬斯阿奎那與阿維洛伊的「理智學說」之爭,這成為中世紀神哲學史上的一場極其重要的學術之爭。
關於阿拉伯文明和經院哲學不過多的贅述了,對阿維洛伊簡單概括來說:歐洲文明在承繼希臘文明的同時,還有阿拉伯文明橫亘在其間,而阿維洛伊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及解釋,恰好的在12世紀末,歐洲文藝復興開端之前,如同一股旋風般掃向歐亞大陸——無論爭議褒貶與否,他都無可爭議的形成了這股思想風潮,而這股風潮足足影響了歐洲思想史幾百年之久。
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從15歲開始跟隨德謨克利特學習,是他忠實的追隨者,而德謨克利特的導師則是古希臘原子論的奠基人,大思想家留基伯。
德謨克利特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不僅是大哲學家,同時也精研數學、物理學、軍事學、修詞學、天文學、動植物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更兼具音律、建築、繪畫、雕塑和文學詩歌......說到這,簡直讓人沉醉不知歸路!!!如此博學的人,竟然是2500多年前的老古人,你能想像嗎?
德謨克利特繼承了留基伯對原子理論的主張,可以說,德謨克利特是原子論的創始人,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與德謨克利特的主張還是不完全一致的。
德謨克利特原子論主張:萬物的本原是原子與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所為事物的產生就是原子的結合。原子處在永恆的運動之中,即運動為原子本身所固有。虛空是絕對的空無,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原子叫做存在,虛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於不存在,只是相對於由充實的原子而言,虛空是沒有充實性的,所以非存在與存在都是實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虛空的漩渦運動中產生的,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在不斷的生成與滅亡,人所存在的世界,無非是其中正在變化的一個。所以他聲稱,人是一個小宇宙。對此不做過多的學術報告了,德謨克利特的思想主張全部記載於他兩部著作《宇宙小系統》《宇宙大系統》中。
芝諾、歐幾里德、拉斐爾、索多瑪、瑣羅亞斯德和布拉曼特
圖中上方,身穿紅袍的老者是斯多葛學派、賽普勒斯島人芝諾(不是南義大利愛利亞學派、巴門尼德的學生、提出飛矢不動的那個芝諾);位於芝諾的畫面右側是波斯拜火教(祆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畫面下方,一群人圍繞在一個禿頂老者周圍,而那個正在用圓規畫圖的老者是數學家歐幾里德;位於歐幾里德身後,手托藍色球體的是大建築學家、拉斐爾的好友布拉曼特;布拉曼特對面一位身穿黃袍,頭戴冠冕手托天體儀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托勒密身旁右側的是索多瑪,而索多瑪與托勒密之間那個頭戴小帽,只露出一點點臉的人就拉斐爾本人。
我們先來講斯多葛學派的芝諾:
斯多葛學派的芝諾是哲學思想史上,自然法理論的奠基人。「斯多葛」在古希臘語中是畫廊、亭廊的意思,他因常常在雅典的廣場上某個走廊中聚眾講學,因此該學派又被稱為畫廊學派,而芝諾正是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
斯多葛學派中,後來產生的著名人物是相當多,比如大雄辯家、修辭學家、劇作家,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塞涅卡;古羅馬五賢帝之一,曾遣使與中國漢朝交通,著有《馬上沉思錄》的著名「哲學家皇帝」的馬可奧勒留等等,這些人物為斯多葛學派的思想再續輝煌,成為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斯多葛學派思想,從後世劃分來說屬於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芝諾主張:「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展規律,而芝諾主張的「世界理性」,其實就是「神性」——人是世界理性中的分子而已。他宣稱,社會過於紛亂,人類對於世界而言應是一個整體;從社會次序來講,應該只有一個國家、一種公民,即宇宙公民。
斯多葛學派的思想中,真正流傳萬世的是氣主張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這個觀念,這種人文主義思想,稱為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
更因斯多葛學派中的著名學者從者如雲,尤其在古羅馬帝國時代的發展,對後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巨大。
歐幾里德
歐幾里德被譽為幾何之父。歐幾里德幾何學影響了兩千年直到今天。在歐幾里德之前就興起了幾何學,從上節的畢達哥拉斯中就講到,幾何學誕生於埃及,但真正得以發揚和運用的正是古希臘和畢達哥拉斯學派。但這時候的幾何學仍然不是系統性的,對許多形與質的問題不能準確把握,多是一些零散的公式、公理,彼此之間又不能很好的產生聯繫,更沒有嚴格的邏輯論證。
《幾何原本》的誕生,對於幾何學、數學和科學的未來發展,對於西方人的整個思維方法都有極大的影響。《幾何原本》是歐洲數學的基礎,提出五大公式,歐幾里得幾何,被廣泛的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歐幾里得也寫了一些關於透視、圓錐曲線、球面幾何學及數論的作品,而《幾何原本》則成為古希臘數學發展的頂峰——歐幾里得將公元前七世紀以來希臘幾何積累起來的豐富成果,整理在嚴密的邏輯系統運算之中,使幾何學成為一門獨立的、演繹的科學。
托勒密與布拉曼特及索多瑪
早在公元前的三到四世紀時,古希臘人就擺脫了宗教創世說,懂得了地球的存在,但對於對地球及天體的運動規律仍不能清晰的把握,對天體運動規律的爭論也紛繁複雜,各家學說不一,這種現象一直到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時才真正的不如了科學觀範疇。
托勒密的地心體系
托勒密總結了希臘古天文學的成就,寫成《天文學大成》十三卷。其中確定了一年的持續時間,編制了星表,說明旋進、折射引起的修正,給出日月食的計算方法等。他利用喜帕恰斯的大量觀測與研究成果,把各種用偏心圓或小輪體系解釋天體運動的地心學說給以系統化的論證,後世遂把這種地心體系冠以他的名字,稱為托勒密地心體系。
巨著《天文學大成》十三卷是當時天文學的百科全書,直到開普勒的時代,都是天文學家的必讀書籍。《地理學指南》八卷,是他所繪的世界地圖的說明書,其中也討論到天文學原則。他還著有《光學》五卷,其中第一卷講述眼與光的關係,第二卷說明可見條件、雙眼效應,第三卷講平面鏡與曲面鏡的反射及太陽中午與早晚的視徑大小問題,第五卷試圖找出折射定律,並描述了他的實驗,討論了大氣折射現象。
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在第一篇中就已經對他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裡不多解釋了。
索多馬
這位索多馬不是聖經中提及到的那個墮落的城市索多瑪——聖經中的索多瑪是一個耽溺男色而淫亂、不忌諱同性性行為的性開放城市。在英文中,由「Sodom」一字所生出的詞彙「Sodomy」則指男性之間的肛交,直譯通常則為「雞姦」,是帶有刑事和貶義的詞語。
以下引用網文中對畫家索多馬生平的概述:
索多馬原名喬萬尼·安東尼奧·巴齊(Giovanni Antonio Bazzi),1477年出生於義大利倫巴底的費爾拆利。起初,他跟隨倫巴底畫派畫家馬丁諾·斯班佐陀(Matino Spanzotto)學畫,1498年到1500年間,他又在米蘭追隨藝術大師達·文西學藝,早年的求學與勤奮為他的繪畫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501年,應斯班諾齊家族之邀,年輕的索多馬來到了錫耶那,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在那裡,他與著名畫家平圖里喬(Pinturicchiao)一起,奠定了16世紀錫耶那畫派成熟時期的風格,並度過了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代。
索多馬的作品大都以宗教神話和聖經故事為題材,他的畫不僅用筆細膩、色彩華麗,以輕巧靜謐見長,而且不拘於定式,敢於突破繪製聖畫的呆板神秘風格。他的名作《聖塞巴斯蒂安》描繪的是聖徒塞巴斯蒂安殉教時的情景,畫中塞巴斯蒂安被綁在大樹上,三支箭分別從其脖頸、肋下和大腿穿入,塞巴斯蒂安的身體微微扭曲,以一種絕望、悲戚的目光看著空中為自己加冕的天使。與同類題材作品不同的是,索多馬著重刻畫聖徒殉教時的表情,這種表情自然而逼真,不帶絲毫做作,完全是一個普通人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錫耶那城外奧利維托山修道院的壁畫名噪一時,可誰又能想到點綴其間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歷任修道院院長的肖像,竟是索多馬根據修士的描述,憑藉想像力完成的呢?
索多馬的聲望使前來求畫者絡繹不絕,他的畫作《聖母子》曾有外地商人以300金克朗的高價求購,更被錫耶那市民視為稀世之珍。面對蜂擁而至的主顧,索多馬一方面表現出一個藝術家的傲慢與懶散——有時候視酬金的多少而作畫,有時候則憑一時興趣接下生意。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出一個藝術家的清高與淡泊,作畫所得的酬金他常常只拿很少的一部分,而把大部分分給他的學生和調色師。此外,索多馬一向出手闊綽,樂善好施,深得錫耶那普通百姓的愛戴。
然而,索多馬並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謙謙君子」。同時代的藝術家及作家喬吉奧·瓦薩里在其名著《藝苑名人傳》中即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放蕩、自大、荒唐、愚蠢的索多馬。一次,索多馬應邀為奧利維托山修道院繪製關於聖本篤生平的壁畫,剛開始,他只是敷衍了事,畫得毫無技巧可言。等到修士們忍無可忍質問他時,他卻趁機要挾,聲稱他的水平發揮取決於錢的多少,而當修士們答應增加報酬後,索多馬果然立即完成了四幅功力深厚、畫面精美的壁畫。但修士們始料未及的是,第四幅壁畫中竟然有神父與妓女的歌舞場面,他們驚駭萬分,命令索多馬立刻毀掉它,索多馬卻滿不在乎的隨手塗抹,把它改成四幅畫中最出色的一幅。
索多馬時代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方興未艾,人本思潮在藝術領域裡蔚然成風,畫家紛紛擺脫宗教束縛,描繪現世生活,歌頌人的價值和自由。與此同時,畫家的收入、工作環境和社會地位都有所改善,這既有利於畫家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又體現了社會與歷史的進步。然而藝術家生活環境的改善,卻是以依附教俗貴族為前提的,他們必須依賴教俗貴族的庇護與幫助,才能獲取個人的切身利益。這就使一些人文主義藝術家陷入一種矛盾的兩難境地:他們一方面鼓吹個人自由,一方面又難以擺脫與權貴的依附關係。作為回報,他們的天才作品仍要以宗教題材、貴族生活為載體,仍要冠以敬獻給教皇與君主的溢美之辭;在道德生活上,他們自覺不自覺地以貴族的文雅生活為標準,奉廷臣的翩翩風度為準則。誠如勒高夫在《中世紀的知識分子》中所言:人文主義者背離了大眾,他們在為人類的進步提供給養的同時,又過著一種倒退的生活。
索多馬則不然,他以放蕩不羈來對抗附庸風雅,以特立獨行來對抗委曲求全,他的荒謬既是對虛偽做作的教俗權貴的嘲弄,又是對壓抑人性的社會制度的反諷。通常人們對一種社會制度感到不滿時,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從正面對它進行揭露、批判;另一種則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種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言行來表達心中的不滿與憤慨。索多馬顯然是持後一種態度,只是他的言行過於直白、簡單,難以為時人所接受,更得不到社會主流的承認,因而只能淪落為世人不齒與詬病的另類。事實上,像索多馬這樣的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如放浪形骸的稽康、風流不羈的拜倫等,他們不為名聲所累,不為權貴折腰,無拘無束,自在洒脫。稱索多馬為人文主義者,不免有些言過其實,但在追求自由和張揚個性方面,索多馬的確超越了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
年輕時的索多馬可以恃才自傲,恣意妄為,但隨著年事的增高和創作力的減退,尤其是青年藝術家貝卡富米(Demenico Becafumi)在錫耶那的崛起,他逐漸失去了眾星捧月的地位,甚至開始為生計奔波。此時,錫耶那已不再給他提供住處和報酬。索多馬先是在沃爾泰拉一位貴族的府邸中作畫並寄居,然而這種食客生活很快就使他感到厭倦。於是,他又去了比薩,為教堂繪製木版畫,可惜這些畫作大多平庸無奇,無奈,他只好返回錫耶那。1594年,為奧利維托山修道院畫完最後一幅作品後,老邁的索多馬終於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他真正生活過的這個世界。
瑣羅亞斯德
瑣羅亞斯德出生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波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該宗教已存在兩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該教的經典為《火教經》。
瑣羅亞斯德創造祆教之前的波斯地區是多神論政教合一,瑣羅亞斯德一改多神論,提出一神論和二元論融合為一體的拜火教神學。在拜火教中,只有一個真神,他的名字叫「阿胡拉馬茲達」,也存在一個凶神,他的名字叫「安格拉曼紐」。
瑣羅亞斯德死後,他的拜火教到了波斯帝國時期得到了很好傳播,歷代波斯皇帝都是拜火教的信徒,但到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後,拜火教也隨之遭到鎮壓,這種低潮一直持續到薩珊王朝時,拜火教才繼續被立為國教。
公元世紀六以後,阿拉伯人在軍事上不斷的取得了勝利,這個時期的伊斯蘭教早已擴散至整個阿拉伯半島及更遠的非洲地區,許多原波斯帝國、敘利亞、阿拉伯地區的拜火教信徒或被迫或轉信伊斯蘭教成為了穆斯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拜火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直到今日,仍有信徒的存在。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寫就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部作品幾乎囊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筆綺麗,哲理深沉。這本以散文詩體寫就的傑作,以振聾發聵的奇異灼見和橫空出世的警世招語宣講 「超人哲學」和「權力意志」,用如詩如歌的語言,道出了作者對人生、痛苦、歡樂、期許的深邃體悟,在這本書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讓「超人」出世,於是近代人類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異彩虹。這本偉大的著作名字叫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查拉圖斯特拉,就是拜火教的創始人瑣羅亞斯德的英譯,尼采假借瑣羅亞斯德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的超人哲學,以是兩千五百年之後了。
寫這篇拉斐爾作品《雅典學院》,耗時進三個月時間,自第一篇開始,間隔了兩個多月,才相繼完成了末尾其他幾篇。寫微信公號還是比較累的,本次四篇《雅典學院》人物解析的資料,除索多馬及古希臘服飾一段是標明的引用網文外,全部由我自己一字字敲擊而得,其中,寫的最多、最全的是畢達哥拉斯,哲學人物,大部分來源我多年前學習哲學史時所使用的筆記,繪畫部分來源於不同的藝術資料,軍事戰爭部分來源於多種世界史的,因此這篇《雅典學院》人物的解析雖然詳細易懂,但也失於冗長拖沓,希望閱讀後的人能理解。如您認真閱讀了畢達哥拉斯一節,也真心希望您有所收穫。
對於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幅壁畫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國際上的學者專家尚沒有全部的定論,能夠確定的人物,我幾篇中已經都做了詳細的註解。但其中做過解釋的,還是存在一些爭議的,比如歐幾里德,也有說是阿基米德的,還有巴門尼德,有認為是修辭學家聖諾克利特斯的,對於這些爭議,我結合了部分較有一定權威性參考書為主,確定了方向而寫,雖非言之鑿鑿,卻也有文出有據的,非亂寫亂談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3AMNO.html
拉斐爾《雅典學院》中都畫了誰? - 壹讀 - https://goo.gl/fVxHzz
-----------------------------------------------------
薈萃一堂的學者
「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這麼多哲學家集中於一畫面,拉斐爾很聰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個別的思想特點,以最易讓人理解和感覺的方法繪畫出來。
在畫中廳堂右邊有雕像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左邊是文藝之神阿波羅。最中央是柏拉圖(腋下夾「蒂邁烏斯篇」手指天),亞里士多德(一手拿倫理學一手指前)。這是古希臘唯心和唯物之爭。(拉斐爾把柏拉圖繪成達文西的臉,以表達他對達文西的敬重。)
圖中還出現的學者有畢達哥拉斯、伊比鳩魯、赫拉克里特斯(他是西方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卓越代表)、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迪奧基尼、蘇格拉底、亞歷山大、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歐基里得、托勒密,然後拉斐爾也把自己潛藏進畫中,用以表達他渴望走進這人文薈萃的場所,參與進神聖的知識殿堂——從數學到音樂到哲學到科學——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和諧,如此神聖、如此有秩序。光從神學、與哲學的主題,我們便發現,這就是一貫的拉斐爾作風,一如他的聖母像,他透過神學、哲學壁畫,表現出他和諧與理想的人文主義特質。
-------------------------------------------------
《雅典學院》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為基礎,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藝術家企圖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寄託他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的主題思想,就是崇拜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這正是人文主義藝術家自己的宿願。全畫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大廳上匯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當世的名人。
1508年,拉斐爾離開佛羅倫薩,經布拉曼特 ——一位正在監造聖彼得教堂的建築家的推薦,來到羅馬,開始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在那裡歷時10年,他為教皇宮殿繪製了大量壁畫,其中以梵蒂岡教皇宮內的四組壁畫為最出色(總題目為《教會政府的成立和鞏固》,壁畫分列四室:第一室的畫題是《神學》、《詩學》、《哲學》和《法學》四幅;第二室是關於教會的權力與榮譽;第三室畫的是已故教皇利奧三世與四世的行狀;第四室內的四幅壁畫,係由其學生按照拉斐爾的草稿繪成),而第一室內的《哲學》,也稱《雅典學院》,又是該室的四幅壁畫中最成功的傑作。這幅巨大壁畫(2.794×6.172米),是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畫了五十多個大學者,不僅出色地顯示了拉斐爾的肖像畫才能,而且發揮了他所擅長的空間構成的技巧。他對每一個人物的所長與性格作了精心的思考,其陣容之可觀,只有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才可與它媲美,其時拉斐爾只有26歲。
作品解析編輯
畫中地點:羅馬聖彼得教堂梵蒂岡教皇宮
這幅《雅典學院》(1510~1511年作),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為基礎,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藝術家企圖以回憶歷史上“ 黃金時代 ”的形式,寄託他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它的主題思想,就是崇拜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這正是人文主義藝術家自己的宿願。全畫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大廳上匯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當世的名人。他們在自由地討論,情緒熱烈,好像在舉行什麼典禮,或慶祝某個盛大節日,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這座建築物顯然是以布拉曼特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為範本的,兩側的壁龕裡,分別供立著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在右側)和音樂之神阿波羅雕像(在左側)。中心透視點的層層拱門,直通遙遠的天際,這是一個極其神聖的環境,學者們被對稱地、自然而富有節奏地配置台階兩側,上層台階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兩位偉大的學者——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原型是達芬奇,亞里士多德的原型是米開朗基羅),他們似乎邊進行著激烈的爭論,邊向觀眾方向走來。亞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說明:實體才是真正的實在;柏拉圖則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於本質的理念/共相。這兩個對立的手勢,表達了他們思想上的原則分歧。其餘的人,眾星托月,有的在註視,有的正在諦聽這兩位老人的談話,自然地形成幾個小組。現在再介紹上層台階上的人物:左上方柏拉圖的一側,一個大鬍子老人沉浸在思考中,蘇格拉底剛轉身向旁人闡述倫理學上的論據,自左向右第五人是個青年軍人,名叫阿爾西比亞底斯,他的背後有一個人正在招呼走來的兩個青年。右上方亞里士多德的一側,兩個倚在壁龕牆基前的青年,一個在寫著,一個在思考,另一個黑袍人物卻孤獨地站著,這3個人與左面的一組,在動勢上是相反的。台階下面的左側,以坐在地上專注地書寫著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中心,一少年在旁給他扶著木牌,牌上寫的是“和諧”的數目比例圖。在他背後一個老人正在記錄畢達哥拉斯的論據數,後面那個伸著脖子、頭纏白巾的學者,即是回教學者阿維洛依。背後稍遠,還有一個頭戴桂冠,胸靠柱基站立的人,他是語法大師伊壁鳩魯。在畢達哥拉斯前面站立的那個用手指著書中句子的學者,是修辭家聖諾克利特斯,兩人中間還有一位身穿白色斗篷的金發青年,他面目英俊,表情冷峻,在向觀眾凝視著,被認為是弗朗西斯柯·德拉·羅斐爾,他是烏爾賓諾未來的大公。台階下右側一組,中心人物是躬著身子、手執圓規在一塊黑板上給學生演算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德(一說是阿基米德),周圍是他的四個學生。這四個人似乎對老師的講解領悟得不一樣。旁邊那個身穿古代黃袍、頭戴榮譽冠冕、手持天文儀的,是埃及天文學家爾托勒密。在爾托勒密的對面,即是畫家拉斐爾的同鄉、建築家布拉曼特(蓄須的老人),而最邊上那個頭戴白帽的人,正是畫家索多瑪,上面露出半個腦袋、頭戴深色圓形軟帽的青年,就是畫家拉斐本人。把自己畫進歷史題材內,是當時畫家們喜用的表現方式,只是拉斐爾留給自己的位置太少了點。畫中央的台階上,躺著一個孤寂的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這位學者主張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無足輕重的,所以他平時只穿一身破爛衣服,住在一隻木箱裡。這個人物在構圖上起了填補空白的作用,他與右側正往台階上走去的兩個人物相聯繫,同時又與左下角那個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學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應。赫拉克里特形象孤單,被認為是拉斐爾雖然與米開朗基羅性格不合,但崇尚他的作品才以其為範本創作的。而柏拉圖的頭像是畫家以達·芬奇的頭像為範本的。這幅畫的色彩處理也很協調,建築背景全是乳黃色的大理石結構,人物的衣飾有紅、白、黃、紫、赭等色相交錯。透視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深遠感,連地面的圖案,拱頂的幾何裝飾結構,都精確到可以用數學來計算。
畫的左上
1、左邊穿白衣、兩臂交叉的青年是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
2、亞歷山大右邊(畫面左端)一禿頂黃髯老人,身穿紫袍,面對觀眾,側耳靜聽,似乎陷入沉思之中。這位老者右邊(畫面左端)是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他身穿淡綠色長袍,正側轉身體向四個青年人扳著手指頭交換意見;
3、在四位交談者中和蘇格拉底面對面的是一位披甲帶盔的青年軍官,他名叫阿爾西比亞底斯,彷彿在認真細聽蘇格拉底的教誨。這位軍官身後有一人揮手示意,招呼畫面左邊兩個人趕快來聽哲學家的講話;
畫的右上
4、接近亞里士多德的是一字排列的五名學者和一身著黃袍老人,他們正諦聽著兩位大哲學家的爭論;
5、老人身後有兩個年輕人正趕來聆聽兩位哲人的討論;
6、畫面壁龕牆角下有三個青年,左邊的青年目視中央,側耳細聽哲人的講話,中間的青年坐在牆角躬身記錄,右邊的青年側身倚牆沉思;
7、靠近沉思青年的是一白髮白須老人,他是斯多噶派著名哲學家芝諾,老人身披深紅色斗篷,孑然一身,沉浸在思考中;
8、芝諾左側(畫面右端)有三人,他們神態各異,研究家認為其中有一位是古代波斯教的創始人瑣羅斯德;
下一層的人物分為左右兩組,其中有著名歷史人物,也有當時的現實人物,左邊一組中:
9、站著伸頭向左看的老者是著名的阿拉伯學者阿維洛依;
10、阿維洛依身後是古代傑出的哲學家伊壁鳩魯,他頭帶桂冠,正倚柱基看書;
11、在阿維洛依左前方蹲著看書的禿頂老人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12、站在畢達哥拉斯前面的學者是修辭學家聖諾克利特斯,他內穿黃衣,外罩紫袍,正回過頭來看數學家演題;
13、畢達哥拉斯右手下有一禿頭老人正眯縫著眼睛,一面看數學家演題,一面記筆記;
14、修辭學家聖諾克利特斯身後是一金發青年,他面目清秀,正凝神深思。這位青年是教皇的侄子,有名的文藝愛好者烏爾賓諾公爵弗朗西斯柯·德拉·羅斐爾;
畫的右下
15、四位年輕人正圍著古代數學家阿基米德(另說歐幾里德),看他躬著腰手拿圓規在一塊黑板上畫幾何圖形;
16、阿基米德身旁是埃及天文學家地心說的創始人托勒密,他頭帶榮譽冠冕、身穿黃袍,手托天體模型;
17、 托勒密的對面是大建築家布拉曼特;
18、畫面最右端是拉斐爾的好友著名畫家索多馬;
19、 索多馬和托勒密之間是拉斐爾,他頭戴無檐帽,注視著觀眾;
畫的中間
20、斜躺在台階上的半裸著衣服的老人是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
21、坐在台階上倚箱沉思的是古希臘傑出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是西方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卓越代表
畫家介紹編輯
拉斐爾·桑西 /Raphael Santi
國籍:意大利
出生地:意大利烏爾賓諾小公國
拉斐爾(Raphael Santi,1483--1520), Raphael 意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自幼隨父(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學畫,後又轉入佩魯吉諾門下,1500年出師。拉斐爾早期作品就顯露出非凡的天才。
拉斐爾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並稱文藝復興時期藝壇三傑。他的作品博採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範。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壁畫《雅典學院》等。
11歲時,父親去世,他給一位畫家當助手。後來,他學習了15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開始走上了獨創的道路。
拉斐爾潛心研究各畫派大師的藝術特點,並認真領悟,博採眾長,尤其是達·芬奇的構圖技法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表現及雄強風格,最後形成了其獨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圓潤、柔和的風格,成為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鼎足而立的文藝復興藝壇三傑之一。
拉斐爾創作了大量的聖母像,顯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聖母的婚禮》、《帶金鶯的聖母》、《草地上的聖母》、《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福利尼奧的聖母》、《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等。
拉斐爾21歲時畫的《聖母的婚禮》,不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魯吉諾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無論構圖與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的端莊、文雅,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所罕見。
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是拉斐爾最成功的一幅聖母像,是他懷著虔誠的心情譜寫的一曲聖母讚歌。畫面採用了穩定的金字塔形構圖,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莊重均衡,畫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頭像組成,構思新穎獨到。聖母形象柔美聖潔,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
在《小椅子聖母》中,拉斐爾將聖母形象刻畫得更加人性化,聖母的裝束深受異國風情的影響,色彩絢麗充滿東方情調。整幅作品構圖完整,充分體現了拉斐爾無與倫比的繪畫技巧。
拉斐爾最著名的壁畫是為梵蒂岡宮繪製的《雅典學院》。這幅巨型壁畫把古希臘以來的50多個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聚於一堂,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等,以此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讚美人類的創造力。
在《雅典學院》中,位於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指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和亞里士多德的唯物主義。以他們兩人為中心,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形像生動,絲毫不顯得雜亂。
----------------------------------
拉斐爾《雅典學院》
這幅《雅典學院》(1510~1511年作),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為基礎,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藝術家企圖以回憶歷史上“ 黃金時代 ”的形式,寄託他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的主題思想,就是崇拜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這正是人文主義藝術家自己的宿願。
全畫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大廳上匯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當世的名人。他們在自由地討論,情緒熱烈,好像在舉行什麼典禮,或慶祝某個盛大節日,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
這座建築物顯然是以布拉曼特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為範本的,兩側的壁龕裡,分別供立著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在右側)和音樂之神阿波羅雕像(在左側)。中心透視點的層層拱門,直通遙遠的天際,這是一個極其神聖的環境,學者們被對稱地、自然而富有節奏地配置台階兩側,上層台階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兩位偉大的學者——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他們似乎邊進行著激烈的爭論,邊向觀眾方向走來。
亞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說明:現實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課題;柏拉圖則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於神靈的啟示。這兩個對立的手勢,表達了他們思想上的原則分歧。
其餘的人,眾星托月,有的在註視,有的正在諦聽這兩位老人的談話,自然地形成幾個小組。現在再介紹上層台階上的人物:左上方柏拉圖的一側,一個大鬍子老人沉浸在思考中,蘇格拉底剛轉身向旁人闡述倫理學上的論據,自左向右第五人是個青年軍人,名叫阿爾西比亞底斯,他的背後有一個人正在招呼走來的兩個青年。
右上方亞里士多德的一側,兩個倚在壁龕牆基前的青年,一個在寫著,一個在思考,另一個黑袍人物卻孤獨地站著,這3個人與左面的一組,在動勢上是相反的。台階下面的左側,以坐在地上專 注地書寫著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中心,一少年在旁給他扶著木牌,牌上寫的是“和諧”的數目比例圖。在他背後一個老人正在記錄畢達哥拉斯的論據數,後面那個伸著脖子、頭纏白巾的學者,即是回教學者阿維洛依。
背後稍遠,還有一個頭戴桂冠,胸靠柱基站立的人,他 是語法大師伊壁鳩魯。在畢達哥拉斯前面站立的那個用手指著書中句子的學者,是修辭家聖諾克利特斯,兩人中間還有一位身穿白色斗篷的金發青年,他面目英俊,表情冷峻,在向觀眾凝視著,被認為是弗朗西斯柯•德拉•羅斐爾,他是烏爾賓諾未來的大公。台階下右側一組,中心人物是躬著身子、手執圓規在一塊黑板上給學生演算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德(一說是阿基米德),周圍是他的四個學生。
這四個人似乎對老師的講解領悟得不一樣。旁邊那個身穿古代黃袍、頭戴榮譽冠冕、手持天文儀的,是埃及天文學家爾托勒密。在爾托勒密的對面,即是畫家拉斐爾的同鄉、建築家布拉曼特(蓄須的老人),而最邊上那個頭戴白帽的人,正是畫家索多瑪,上面露出半個腦袋、頭戴深色圓形軟帽的青年,就是畫家拉斐本人。
把自己畫進歷史題材內,是當時畫家們喜用的表現方式,只是拉斐爾留給自己的位置太少了點。畫中央的台階上,躺著一個孤寂的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這位學者主張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無足輕重的,所以他平時只穿一身破爛衣服,住在一隻木箱裡。這個人物在構圖上起了填補空白的作用,他與右側正往台階上走去的兩個人物相聯繫,同時又與左下角那個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學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應。赫拉克里特形象孤單,被認為是拉斐爾雖然與米開朗基羅性格不合,但崇尚他的作品才以其為範本創作的。
畫中唯一的女性,是當時名重一時、廣受歡迎的女性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占星學家以及教師,希帕提婭。她承繼了柏拉圖與普羅提納斯的學派,向聽講者闡述他們的哲學理念。
而柏拉圖的頭像是畫家以達•芬奇的頭像為範本的。這幅畫的色彩處理也很協調,建築背景全是乳黃色的大理石結構,人物的衣飾有紅、白、黃、紫、赭等色相交錯。透視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深遠感,連地面的圖案,拱頂的幾何裝飾結構,都精確到可以用數學來計算。
-------------------------------------
這幅畫是拉婓爾受朱力阿斯二世所邀,為梵諦岡宮的簽字大廳所畫的壁畫。依據詩人德拉‧欣雅杜爾的詩來配畫,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法學為內容,在四面牆上畫了象徵神學的「聖理之爭」、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以及法學的「三德」。在雅典學院中,拉婓爾將不同時期的學者齊聚在一堂,表現自己對於人類智慧的讚美。畫中左右兩邊的雕像,分別為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文藝之神阿波羅。而拉婓爾以每個人物的思想特點,一一將其安排在畫中的不同角落,顯現出自己對於諸位哲學家的敬重,也深刻表現出人類智慧的和諧之美。
[拼圖賞析] 雅典學院-拉斐爾 - https://goo.gl/YKeubf
---------------------
作 者 : 拉斐爾 Raffaello Sanzio
年 份 : 1509 年
原 作 材 質 : 壁畫 Fresco
原 作 尺 寸 : 620 x 770 cm
館 藏 處 : 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簽字大廳) Vatican Museums (Stanza della Segnatura), Vatican City
顯而易見,在「雅典學園」這幅壁畫的構圖上,建築學與透視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是製造氣 氛,即布置了展開場景的空間,向縱深展開的拱門形成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二是簡潔的構圖,把眾多的人物 按不同的組別加以布置安排。
在這幅壁畫中,人物、學者、藝術家、哲學家全都被安排在一座宏偉的廳堂內,廳堂用柱子、壁龕、雕像、 淺浮雕裝飾,這樣的布局突出了這個雄偉拱門的寓意及建築意義。大廳中央是脥下挾著「蒂邁烏斯篇」、富 於象徵意義地以食指指天的柏拉圖,以及一手拿「倫理學」、另一隻手臂伸向前方的亞里士多德。這幅畫的 特色是用簡單的形象來表達最複雜的思想,換句話說,拉斐爾成功的用十分具像的視覺符號表達出十分複雜 的抽象理念。
兩個中心人物的左邊是蘇格拉底和一群青年;在他們下面是頭戴葡萄葉冠的伊比鳩魯和坐在地上的畢達格拉 斯,他正在一本厚書上寫著什麼,一個少年為他扶著那塊著名的木牌,上面寫著樂律的原理;在他們後面是 身子傾向畢達格拉斯的、頭纏白巾的阿維洛依;肘部支在一張石桌上書寫的是赫拉克里特;右邊稍遠處斜躺 在階梯上的是第歐根尼;位於近景的有歐幾里德,正躬著身子,手執圓規量著一個幾何圖形;在他身後的是 瑣羅亞斯德,面對著托勒密,兩人手上各拿著天文儀和地球儀。
拉斐爾以天才的歷史透視感將古代及古代科學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他把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其他人的 模樣作為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基礎,還把自己也畫進作品之中,畫面右角那個全神貫注的青年便是拉斐爾 本人。拉斐爾這幅把本人畫進去的作品,好像是要表達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觀—藝術創作是「心智的談 話」,強調藝術創作不僅是要表現可見的形象,而且要能夠表現「理念」。「雅典學派」讓藝術家也進入了 學者們的聚會,使始終被當作「手藝」的藝術登上了智力與學識的殿堂。
------------------------------
023.雅典學院
The School of Athens
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濕壁畫(Fresco)
1509年
488 x 770 cm
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簽字大廳)(Vatican Museums (Stanza della Segn
atura), Vatican City)http://mv.vatican.va/
談到「文藝復興」,人們喜歡把它說作一種「再生」,一種從古希臘、羅馬
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的再生,更準確地說,是人類理性
精神的再生。此時,社會上普遍反映出來的對自然和科學的熱情,無疑使人們的
知識結構比起中世紀來發生了很大改觀。
在繪畫中,我們已經在皮耶羅、萊奧納多、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裡看到了
精湛的解剖知識,以及充滿數學、幾何學設計的透視法,但是,真正能夠在作品
中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氛圍體現出來的,還是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這件作品,
它就是拉斐爾.桑蒂(Raphael Santi,1483-1520)的巨作——《雅典學院》
。
拉斐爾和萊奧納多、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不過,他卻是他
們當中年紀最小、去世最早的一位。他的一生僅僅活了37年,幾乎和音樂天才莫
札特一樣短暫,但生活中他可要比貧困潦倒的莫札特幸運得多。
拉斐爾長得英俊優雅,性格也溫和迷人,因此他很好跟人相處,許多有影響
力的出資人都願意請他來作畫,很快他就享有了和那兩位年長的大師並駕齊驅的
地位。
1509年,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聘請他來給自己的梵蒂岡宮做裝飾,並且還
為此將原來從事這項工作的畫師全部打發走了,把如此重要的工程完全交由這個
年輕人處理,要知道,這時的拉斐爾剛剛26歲。
《雅典學院》就是這項裝飾任務中最傑出的一幅壁畫,它的題目來自古希臘
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雅典所建的「柏拉圖學院」,這是歷史上第一所為系
統化地傳授知識和追求純粹學術而建立的學習、研究場所,我們今天之所以把大
學稱為「Academy」,也正是源於此。
「柏拉圖學院」是一個包容著哲學、數學、幾何學、天文學、動植物學等多
項學科的學術機構,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是希臘學術的中心,直到基督教勢力
達到狂熱的時候才被關閉。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恢復「柏拉圖學院」成為復興古希臘理想的一部分,
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人羅倫佐.美第奇的府邸裡,就設有一個同名的學術機
構,儘管這其實只是由一些貴族、學者組成的鬆散的小圈子,但它的確在一定程
度上促進了古代知識的傳播,波提且利、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師都曾在這個環境
中接受薰陶和影響。
下面還是讓我們來欣賞拉斐爾的這幅名作吧,看看他是如何表現了這樣一個
令人憧憬的主題。畫面中,建築的形式以及人物的裝束都表現出典型的古希臘風
格,不過實際上,拉斐爾並沒有把目光僅僅局限於雅典。
在縱深開闊的建築大廳中,拉斐爾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
學者全都匯聚到了一起。他們代表著哲學、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
樂、天文等不同的學科領域,其中既有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也有義大利當時的
名人。
這些人不是擁擠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淩亂地分佈著,拉斐爾把他們有節
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建築空間裡。想想拜占廷藝術中《查士丁尼大帝和
他的廷臣》,我們便會覺得拉斐爾在處理構圖和人物活動方面的才華顯得多麼了
不起。
儘管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含有對應的象徵意味,但是拉斐爾可不想讓他們看
上去只是像一個標籤,他們就如同現實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個
性在進行活動、行走、比劃、爭論,甚至變得情緒激動,完全沉浸在濃厚的學術
氛圍和自由辯論的氣氛當中。所有的動作舉止都相互呼應,共同組成畫面上優美
的旋律。
位於畫面中心的兩個人是整場辯論的裁定者,一手指天的是柏拉圖,一手指
地的是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此外出現的其他著名人物還有畢達哥拉斯、蘇
格拉底、亞歷山大、歐幾里得和托勒密。要想在簡短的篇幅裡把他們一一說盡簡
直是不可能的,但是卻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雅典學院》最終希望表現的是,
人類如何通過自身的理性而獲得真理。
如果我們能夠不把這幅作品只當作印刷出來的圖畫,而是將其放回到原本的
環境中,那麼或許對這一點便會有更好的瞭解。前面提到過,《雅典學院》是拉
斐爾為教皇的一間宮殿所做的裝飾壁畫,在這間房屋中,其他三面牆的裝飾也是
由拉斐爾來完成的。因為教皇每個星期一都要來這裡主持一次宗教特赦法庭,所
以這間屋子也被稱為「簽字大廳」。
如此莊嚴的地方,選擇怎樣的題材做裝飾才合適呢?最終拉斐爾選擇了神學
、理性、詩歌、法學四個主題。他在四面牆上分別畫了四幅壁畫:表現神學的《
聖禮之爭》、表現理性的《雅典學院》、表現詩歌的《帕拿巴斯山》和表現法學
的《三德》。
在《雅典學院》的對面,就是以歌頌神學為主題的《聖禮之爭》,它們具有
明顯的對應含義,一方面是神的啟示,一方面是用人的理性去探求真理,二者在
此時達到了和諧的平衡,也留給觀賞者更多的回味餘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