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002147fb5e30873  

祭祀風俗「昭穆」
2016-11-12 
上中國文化課,講到祭祀風俗,課本提到:「太廟的後殿,供奉皇帝的遠祖神位,一般為開國皇帝的五世祖,始祖居中,然後左昭右穆。」就有學生問什麼是「左昭右穆」。
關於「昭穆」,《辭海》有三個義項:(1)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註:「父曰昭,子曰穆。」(2)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禮•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3)祭祀時,子孫也按此種規定排列行禮。《禮記•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按《辭海》的解釋,「昭穆」有三個義項,一是宗廟先祖靈位的次序,二是墳地葬位次序,三是祭祀時族人的排位。後「昭穆」也引申為「祖宗」或家族的輩分關係。陶潛《贈長沙公詩序》「昭穆既遠,以為路人」所指即此。
據有關研究,昭穆制度濫觴於商,定製於周,先有宗廟昭穆,後有墳葬昭穆。這些都無有爭議。只是一直沒弄明白「昭穆」得名所據為何,這樣一種制度與「昭」「穆」二字本義是不是有什麼樣的關聯。
再看《辭海》對「昭」「穆」二字的單獨解釋(實義義項)——
昭:1. 明亮。2. 彰明;顯揚。3. 光。
穆:1. 嚴肅;壯美。2. 淳和。引申為使和悅。3. 通「默」。沉默。4. 深遠。
《辭海》的解釋里,看不出「昭穆」和兩個字的本義有什麼關係。
有資料在解釋「昭」時引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云:「昭,紹遙反,說文作佋。」並加按語:「佋音紹,繼也。」就是說《經典釋文》認為「昭」應讀作shao,通「佋」,而《辭海》對「佋」的解釋只有一個詞條:「紹介」亦作「佋介」。言下之意,「佋」「紹」只在這個詞組裡通用,怎麼能把「繼」這個本來屬於「紹」的義項硬生生拉給「佋」呢?退一步,即便所言據實,那「穆」呢?真是不查不清楚,越查越糊塗。
還有學者認為,神主之所以按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可能是因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陽而明亮,故稱昭,昭有明義;北向一列的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稱穆,穆有冥義。這解釋言下之意宗廟和墳冢都是東西朝向,顯然有見牽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p6ell.html


 

神龕最上方的祖先牌位供奉十三世渡台祖,下方的祖先牌位則是十四世創基祖學謨公居中為大,十五世兄弟分列在十四世兩側,依長幼順序以左昭右穆(左邊一、三、五,右邊二、四、六,左尊右卑,依此類推)的順序記載各房祖先名諱。
目前祖先牌位僅列至十五世,十五世除三房孔湧公及五房孔灌公因出丁較多故再分出支系的公廳,
其他一、二、四房的十五世祖並未再分立公廳。但其十六世之後亦不再列入公廳牌位。
客家印記:孺人
另外一個客家獨有的印記就是女性往生者一律稱為「孺人」,並會在她的墓碑上和牌位上以及族譜上都尊稱為「孺人」。孺人是古代對七品官夫人的尊稱,這是客家婦女才有的殊榮,相傳南宋末年宋帝昺棄京南逃來到粵東客家山區,為元兵追殺。適逢一群采樵婦女,肩扛竹杠,列隊而過,元軍疑為救兵,倉惶而退。宋帝為謝救駕之功,特賜客家婦女為「孺人」七品官夫人稱號。
對婦女「孺人」尊稱是客家人獨有的傳統
雖然在公廳的祖先牌位上我們保存了「孺人」的尊稱,但是在公元1981年(民國70年)翻修遷葬十三世渡台祖夫妻及十四世祖夫妻合葬墓的時候,在新刻的墓碑上已經看不到「孺人」的稱號了,這顯示了我們從客家過渡到福佬化的一項證據!
推測到了近代族人多已福佬化,對殤葬禮俗也不可能專精,所以當初族人找來翻修祖墓的風水師可能是福佬人,因此也不知道客家婦女要以「孺人」尊稱的這項傳統。

11110002e77e1859e095155508205bdad4  

公廳神龕上方有一『為善最樂』匾額,乃先祖于清咸豐辛酋年冬月立(1861年農曆11月)。
公廳左右兩側牆壁上的客家印記:棟對及椼對
兩邊牆上「棟對」各為:
『讀書樂 耕田樂為善最樂 就將樂處用精神』,
『創業難 守成難處世尤難 須向難中立志節』。
兩邊「桁對」各為:
『左昭右穆序源流』,『春禴秋嘗昭祀典』。
「棟對」及「桁對」其目的是要子孫能夠謹記祖宗言,是祖先對後代子孫的傳承與期許,具有「敬天法祖」的深刻意義,從我們的「棟對」「桁對」及『為善最樂』匾額可知,先祖期許我們後代要努力讀書勤奮工作並且要多行善舉,並勉勵我們創業固然不易,但守成更難,還要注重做人處世的道理。
先祖也要我們按照左昭右穆的輩序表命名以序源流,宗祠依春秋兩季辦理祭祀。
深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棟對」及「桁對」,在現代來說幾成絕響,撫今追昔,我們『必慶堂』保存的「棟對」及「桁對」實為客家珍貴之文化資產。
溯本追源公廳源起(一)~埤頭山林氏「必慶堂」 & 海 の 詩 -- 海哥的部落格 - whiskeylin # 天空部落 TIAN # - https://goo.gl/Z1YAzS

2017-09-17_1429242017-09-17_1429312017-09-17_1429442017-09-17_1429502017-09-17_1430172017-09-17_143034  imgWaterMark154e8823e8954ff292TB2JH6_bVXXXXcXXXXXXXXXXXXX_!!570772044.jpg_230x23020200000013920144731393482867_s  Image00041  

宗廟文化:祠堂神牌上「左昭右穆」和天子七廟都是什麼意思
2016-11-04 由 葉天君少爺談歷史 發表于 文化
1、天子七廟
七廟:本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在周代,是根據等級來確定祭祀宗廟的數量的。後來則泛指帝王的宗廟。至於後代,歷代帝王為維護儒教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故後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2、左昭右穆
昭穆制度是指宗廟制度之一,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延伸到民間,祠堂神主牌的擺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
古人在室內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朝北,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墳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故亦稱左昭右穆制。
之所以以「昭穆」來命名,可能是因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陽而明亮,故稱「昭」,昭有明義;北向的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稱「穆」,穆有冥義。在這裡,昭穆僅僅是左右的代稱而已。另外,春秋時期的昭穆還有尊卑的含義。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為尊,北向為卑,都有這種意味。
昭穆制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禮記·王制》 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在這種宗廟數量的排列順序上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廟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廟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過宗廟和祖先數量的多少來象徵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a8m6xa.html

20200000013920144731393482867_s2017-09-17_144143106c000181f316215fdeimages  


 

到汕頭市潮南區某學校交流學習,期間到一古居參觀,古居兩扇木門分別寫著“左昭”“右穆”;另有一副石門貼著一副對聯——“論資排輩尊崇法典,左昭右穆永序天倫。”今日通過查閱“百度百科”,將其知識要點摘錄如下,與各位讀者共同學習。
傳統文化:左昭右穆
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古人在室內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朝北,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墳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故亦稱“左昭右穆”制。
之所以以“昭穆”來命名,可能是因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陽而明亮,故稱“昭”,昭有明義;北向的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稱“穆”,穆有冥義。在這裡,昭穆僅僅是左右的代稱而已。另外,春秋時期的昭穆還有尊卑的含義。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為尊,北向為卑,都有這種意味。昭穆制源於母系氏族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份,兩個氏族同輩異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係按母親的世系決定。父子屬於不同氏族,昭穆制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在這種宗廟數量的排列順序上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廟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廟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過宗廟和祖先數量的多少來象徵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
祭祀時,子孫也要按昭穆排列行禮。《禮記•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如《紅樓夢》第53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就有一段有關昭穆的描寫:“只見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為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上下尊卑是昭穆的核心,並由此引出一個成語——論資排輩。
由昭穆製而衍生出昭穆詩,翻開一本族譜,赫然入目者必是該宗族的昭穆詩。昭穆詩亦稱“字沿”,或四字一句,或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每一字代表一輩,所以詩中不能有重複字。一般是36字、32字或28字,大都取自《四書》、《五經》。單讀是字,連綴起來,一般都是一首祝頌子孫綿綿瓜瓞、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的吉祥詩。詩的作者多是族中賢達。當昭穆詩製成之後,必須舉行隆重儀式,禱告祖宗,輯入譜中,並通告合族,以便子孫命名時遵行,稱呼不亂,世係有序。到後世修譜時,昭穆詩必須入譜,以使來裔世代相襲。這種標示輩序排行的世傳昭穆至今相通沿用。因有昭穆,子孫不管走到哪裡,憑此就能彼此間認祖歸宗。
昭穆詩一般分內世詩和外世詩,若年代久長,祖上製定的昭穆詩已用完,就需重做新詩,再排輩序。此事往往由族中名望才學兼備者倡議,經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後,再由族中善書者端端正正地錄寫於紅紙之上,再張貼於宗祠壁上,昭告族人知悉。


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古人在室內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朝北,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墳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故亦稱左昭右穆制。
之所以以“ 昭穆 ”來命名,可能是因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陽而明亮,故稱“昭”,昭有明義;北向的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稱“穆”,穆有冥義。在這裡,昭穆僅僅是左右的代稱而已。另外,春秋時期的昭穆還有尊卑的含義。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為尊,北向為卑,都有這種意味。昭穆制源於母系氏族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份,兩個氏族同輩異姓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係按母親的世系決定。父子屬於不同氏族,是昭穆制的根本意義
禮法作用
象徵尊卑上下
昭穆制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禮記·王制》
左昭右穆
左昭右穆(20張)
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在這種宗廟數量的排列順序上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廟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廟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過宗廟和祖先數量的多少來象徵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
表明世代輩分
周代規定天子可以為七位祖先立廟祭祀,始祖廟居中,週人奉后稷為始祖,始祖是不參與昭穆排列的,以下先王按左昭右穆排輩分,周朝真正建立是在武王姬發的時候,但他的父親文王姬昌是周朝基業的奠基人,而且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商,功德至偉,所以就以他的廟為昭祧廟;武王是他的兒子,就應該居穆位,享穆祧廟,武王也有伐商大功,所以昭祧廟與穆祧廟與始祖廟三廟萬世不毀。以下就依輩分左昭右穆排,如果超過了四廟,就依次把前面的昭廟、穆廟毀掉,把神主(牌位)移進始祖廟仍按昭穆序位排列,叫做“親盡而毀”,為新去世的王按昭穆序位立新廟。總之,這七廟是三個永恆的廟和四個依次迭毀又新建的廟組成,昭穆所序的就是世代輩分。
在后稷與文王之間還有許多代“ 先公 ”,其中古公亶父(周朝建立後追尊為“ 太王 ”)是文王的祖父,從他遷到岐山,週又開始興旺,他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的兒子昌就是文王。文王聰慧,又是商貴族女子(太任)所生,深得古公喜歡,太伯和仲雍看出父親的心意,為了把王位傳給姬昌就一起逃奔到南方蠻族地區,斷發文身,成為句吳部落(就是後來的吳國)的首領,季歷就繼承了王位,後來尊稱為王季。後來周朝建立,仲雍(太伯無後)曾孫周章被封為吳伯,在江南;周章的弟弟虞仲則另封於虞,在晉南。至於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兒子,文王的弟弟,封於虢。
宮之齊是春秋時虞國大夫,當時虞公被晉國(始祖唐叔虞是武王子)用財寶收買,借道給晉軍去打自己鄰國虢國,虞虢唇亡齒寒,虞公不明白這個道理,還聽信晉國套近乎的話,以為晉國不會滅掉同是太王之後的虞國。宮之齊就對他講,虢國和晉國同是王季之後,比虞晉血緣關係還親,晉國都要滅掉他,那就更不會念及與虞國的血緣親情了,虞公不聽,晉國果然在滅虢後回師滅虞。這裡,“ 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的“昭”和“穆”是代指父子關係。
確定王位繼承
週人繼承製度是父子相傳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確定昭穆對王位繼承有重要作用,可以盡量排除旁系奪嫡宗,因為兄弟相繼做王的話,昭穆相同但廟就不好擺,左右橫排相對的是父子,縱列相連的是祖孫,兄弟關係是無法表示的,只能取其一。如鮮簋記載週厲王禘於昭王,是五世一組的定制,昭王— 穆王 — 共王 —懿王— 夷王,沒有孝王的位次,因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沒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實,體現了昭穆制度分別宗族內部長幼、親疏、遠近的功能。如果嫡長子一系斷絕,只能從下一輩的男性宗親中挑選血緣最近的,一般就是崩王的侄子,算做過繼給嫡派做後嗣。雖然後世有許多兄弟相繼、叔侄相繼的,但按照周禮是非法的,缺乏正統性的,所以當弟弟或叔叔奪取王位後,總是想方設法打擊消滅兄長一系,防止合法繼承者來奪權。
祭祀時,子孫也要按昭穆排列行禮。《禮記·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如《紅樓夢》第53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就有一段有關昭穆的描寫:“只見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為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上下尊卑是昭穆的核心,並由此引出一個成語——論資排輩。
昭穆詩
由昭穆製而衍生出昭穆詩,翻開一本族譜,赫然入目者必是該宗族的昭穆詩。昭穆詩亦稱“字沿”,或四字一句,或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每一字代表一輩,所以詩中不能有重複字。一般是36字、32或28字,大都取自《四書》、《五經》。單讀是字,連綴起來,一般都是一首祝頌子孫綿綿瓜瓞,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的吉祥詩。詩的作者多是族中賢達。當昭穆詩製成之後,必須舉行隆重儀式,禱告祖宗,輯入譜中,並通告合族,以便子孫命名時遵行,稱呼不亂,世係有序。到後世修譜時,昭穆詩必須入譜,以使來裔世代相襲。這種標示輩序排行的世傳昭穆至今相通沿用。因有昭穆,子孫不管走到哪裡,憑此就能彼此間認祖歸宗。
昭穆詩一般分內世詩和外世詩,若年代久長,祖上製定的昭穆詩已用完,就需重做新詩,再排輩序。此事往往由族中名望才學兼備者倡議,經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後,再由族中善書者端端正正地錄寫於紅紙之上,再張貼於宗祠壁上,昭告族人知悉
海峽兩岸的孔子後裔已傳到第80代,這便是“佑”字輩了。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後代擬定的昭穆詩為:“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興孟由宜順。溥剛鼎建存忠厚,禮義謙和勗永循。”他並且規定他的後代不得再擬輩序,只能反反复复地使用這28個字。在台灣居第三大姓的黃氏,與大陸宗親“ 紫雲黃氏 ”派系共同使用的昭穆是:“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開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堅,資無利永貞,謙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繩億萬年。”這一昭穆自確定起,足夠60代人擇用。


0 (1)0 (2)  

【翁山文化】昭穆字輩與傳統文化
原創 2016-07-13 英都鎮官微 英都鄉訊 英都鄉訊

請認准英都鎮唯一官方微信公眾號“英都鄉訊”

【英都鄉訊原創,作者:榕光】字輩,又俗稱“字沿”(英都腔的閩南語發音則讀為“字芸”),是指名字中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名字中帶有字輩,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禮制”,也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著名小說《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有寧國府除夕祭祖先賈家人在莊嚴肅穆的祭祀禮儀中按輩份站立並各司其職的詳細描寫:
“只見賈府諸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墊、守焚池。……”
這裡明白地寫著,在這次祭祀活動中,賈敬、賈赦倆兄弟是“文”字輩,擔任主祭、陪祭;賈珍、賈璉、賈琮、賈寶玉都是“玉”字輩,是賈赦或賈敬的兒子,擔任獻爵獻帛捧香等事項;接下來是“草”字輩,他們輩份最低,負責展開拜墊及準備焚化紙帛等事宜。按照輩份論次序排班待立,這就是論昭穆

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宗族中體現輩份的“字輩”(字沿),就是昭穆制度的體現。有了字輩,長幼輩份一目了然,次序不會混亂
據研究,最正式的字輩應該是起於唐代。據傳,韓姓的字輩就是唐代韓愈撰寫訂立的。
為了便於記憶和傳承,字輩大都編成詩歌體,詩中註入了對家族後輩興旺發達的期望和道德教化的內容,單讀是字,連讀是詩。所以字輩又被稱為“字輩詩”或“昭穆詩”。
翁山洪氏宗族的字輩是這樣的:
(命名次序)庭有啟承士弈世紹文光孝恭惟敦本詩禮永傳芳
(命字次序)德懋爾彥伯仲叔季才玉汝成公卿大夫昭茲來昆
這個字輩也是詩體的。命名次序是一首類似五言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庭有啟承士
弈世紹文光
孝恭惟敦本
詩禮永傳芳
大體意思是:家庭有繼往開來的人才,一代代把燦爛的文化之光接續下去,以孝道為本,詩禮之家永遠流芳。
命字次序則是一首類似四言的詩:
德懋爾彥
伯仲叔季
才玉汝成
公卿大夫
昭茲來昆
此詩古樸,用詞深奧,大體意思是:兄弟伯叔都是很有德行的,經過艱苦磨練才成為顯耀人物,他們的業績,影響著後來人

為什麼我們的字輩還要有“命名”和“命字”的兩套次序呢?
原來,我國的古代,每個人不但有“名”,而且還有“字”。按規矩是,一個人誕生後就起名,成人後才有“字”。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名人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孔明”是他的字。
翁山洪氏的昭穆字輩,既有命名世次序,又有命字世次,且用詞精準,含義深遠,這充分體現了翁山洪氏宗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開清重臣洪承疇,他是“承”字輩,名承疇,我們可以從命名世次中的“承”字找到對應的命字世次是“彥”字。所以他字“彥演”。
字輩一般都用在名字之中間,如洪承疇的“承”字,彥演的“彥”字。但也有人名取單字的,如《紅樓夢》中的賈珍、賈璉等,即在偏旁中體現出來,他們都是“玉”字輩,所以“珍”字、“璉”字都帶有玉字偏旁。至於賈寶玉,他也是玉字輩,因他誕生時口中銜有一塊寶玉,人名也就叫“寶玉”,字輩中的“玉”字放在後面,這是特例。
翁山洪氏的昭穆字輩,是明嘉靖進士洪庭桂編撰的。
翁山洪氏自宋末元初肇基英都以後,四代單傳,至五世才分東西軒二派,至六世共支分十二房(東軒下傳八房,西軒下傳四房)。東二房八世洪宙,是個儒生,早年父親亡故,因家境貧困退隱山居務農,刻苦撫養五子俱各功名有成。這五個兒子分別命名為庭芳、庭實、庭桂、庭秀、庭蘭。翁山洪氏至六世自立堂號,傳至八世時人丁尚少,還沒有製訂昭穆,洪宙為他的兒子取名都帶有“庭”字,當時還不是輩份的字,僅僅是取其字義好,長子取名庭芳,有“滿庭芬芳”之義,後來又生了4個兒子,也就都用“庭”字起頭(這種例子直至現代還是有的。如陳忠實的著名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這個“孝”字並不是白家的字輩,只是取其“忠孝”的意思而已)。公元1538年,就是明朝嘉靖戊戌年,洪庭桂中了進士,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消息傳來,舉族歡騰,族議以“庭”字起頭,由洪庭桂來編撰制訂翁山洪氏昭穆字輩。洪庭桂不愧是翁山洪氏首科進士,他不但編撰了命名世次五言字輩詩,還編撰了命字世次的四言字輩詩。翁山洪氏宗族史的千載文明於此發軔。從第九世起,翁山洪氏有昭穆命名次序了。
從明代嘉靖年間啟用翁山洪氏昭穆命名世次,至今已將近500年了。從第九世起,至今又傳20世。洪庭桂編訂的20輩昭穆命名世次已經全部用完。翁山洪氏傳至九世時全族人口估計不過幾百人,而現在是海內外20多萬人的泱泱大族了。
泱泱大族,人丁眾多,昆仲出生有先後,婚娶早晚亦不同,各房份派下裔孫字輩參差不齊是正常現象。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印證了這種現象。
清末民初,英墟後店居住有西三房的一戶人家,女兒許配安溪縣厚垵謝家,洪謝兩家都是望族,門戶相當。洪氏姑娘晚年生子,周歲慶賀做得特別排場。娘家老岳父親自出馬去為女婿道賀,並在廚房幫忙操勞。待即將開宴時,老親翁身上還繫著廚房的腰巾,就這麼坐上首席(俗稱“大位”),那天謝家廳堂上坐的都是名門顯貴,對這位有點衣冠不整的老者慨然坐上“大位”頗有藐視之意,有人甚至上前問你是何人敢坐此位,只聽見這老親翁高聲回答:“堂兄鴻博,胞侄萬餘。大家說說,我能不能坐此位置啊?”一時舉座茫然。此時在下廳的女婿趕快上來告訴各位宗親:“這是在下的泰山老丈人洪先生啊!”大家才賠禮道歉,重新客套讓座。原來,這位西三房的老者是“世”字輩,是當時翁山洪氏最高輩份的長者,他與乾隆年間高中博學鴻詞科進士的洪世澤是同輩,說“堂兄鴻博”並無誇張,而當時翁山洪氏已有一萬多人口,無論男女輩份都比他低,說他有胞侄一萬多人也是當之無愧的。據傳說,當時英都字輩最低是“惟”字輩,整整差了六代,即所謂翁山洪氏大家族“七代人相處”。這麼有趣的故事,是只有論昭穆輩份才會產生的。這也體現了翁山洪氏家族人丁眾多的一種繁榮現象。
而時至今天,目前居住在英都的翁山洪氏族人,據調查最高輩份是“孝”字輩,最低的輩份是“芳”字輩,整整十代人相處,堪稱奇蹟。
1984年春,旅居新加坡的英都華僑倡議,鑑於原編翁山洪氏字輩即將用完,續編昭穆已成當務之急。當時系改革開放之初,族中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成立有“南英校董會”,這是一個以發動社會力量支持校址設在英都的南安縣第三中學辦學的社團組織,成員中不乏鄉中長老及文化界人士,受命續編洪氏昭穆。當年四月發函向海內外宗親征稿,計得各方投稿20多份,曆三次討論集思廣益修改定稿,新編昭穆同樣編有命名世次和命字世次兩個部份,經討論表決通過後,又經取得新加坡、印尼英都華僑社團審議表決通過,复函表示同意。1992年,續編昭穆收錄入洪瑞生主編的《翁山譜志》上冊,正式公佈使用。
續編的翁山洪氏昭穆字輩如下:
命名世次)振興崇祖志俊傑繼華章智勇樹偉業家國福澤長
(命字世次)翁山恒昌敬賢樂群明哲濟民翰苑達倫衍慶常春

續編的昭穆沿襲了原編昭穆的格式,命名世次連讀是一首五言詩,命字世次連讀是一首四言詩。所用的字沒有與原編昭穆命名、命字重複,還注意迴避一世至五世歷世先祖的名、諱、字、號,立意則突出繼往開來,智勇創業,既有傳統文化,又彰顯時代精神。新加坡華僑社團的複函稱讚該續編昭穆“無懈可擊”,“與原有昭穆相得益彰”。
由於種種原因,世人對論昭穆排輩份已經逐暫陌生,當代年輕人尤其明顯。了解一些字輩的知識,繼承昭穆字輩命名制度,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尊親敬老,友弟恭兄,是大有好處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昭穆字輩的命名制度,依然煥發著文明之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