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_1230411621641631652020-12-22_123049

交大教師對陽明交大合校的期許
2020/12/21 05:30
找回失落了75億的競爭力
積極募款是首任校長的重要使命
陽明交大合校是台灣高等教育受人矚目的里程碑,首任校長的遴選對未來的校務發展至關緊要。新校長當然要具備健全的人格特質、開放民主的胸襟、大公無私的精神,而邁向頂尖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與募款收入是研究型大學重要的經費來源,因此爭取經費與募款能力成為首任校長的重要任務之一。
從二○○六年迄今,教育部推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交大爭取到一百一十五億元,相較之下,台大、成大與清大分別爭取到三百三十七億元、一百八十五億元與一百三十八億元,交大敬陪四校末座(表一)。
表一:2006-2020邁向頂尖大學暨深耕計畫經費補助(億元)
從二○○八年迄今,交大動用了校務基金超過二十億元於館舍的新建工程上。而台大、清大及成大等校則卯足全力積極募款及爭取教育部專案補助,新建工程的募款及專案補助款合計如下:交大六.○億元、清大四十二.七億元、成大三十一.八億元及台大二百三十九.七億元(表二),在四校之中,交大還是吊車尾。
表二:2008-2020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交大與清大長期處於競合的關係。校務千頭萬緒,就二○○八年迄今的新建工程經費而言,在動支校務基金部分,交大比清大多了十五.六億元,在募款及教育部補助部分,交大比清大少了三十六.七億元,而邁頂及深耕計畫,交大輸給清大二十三億元,在一來一往之間,存在高達七十五.三億元的差距。交大未能開源節流,造成校務基金捉襟見肘,排擠各院系所的教學研究資源,其競爭力顯然已經處於相對劣勢了。
惟殷鑑不遠,來者可追!隨著高等教育環境的變遷,確常有新增空間的需求,新校長宜展現宏觀的格局及執行力,積極募款與擴展外部資源,自助而後人助,進一步讓資源做到公平、公開、適當而有效的配置,以利各院系所健全的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教學研究水準,同時充實校園生活及運動等基本設施。
附表1:2008-2020台大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附表2:2008-2020成大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附表3:2008-2020清大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附表4:2008-2020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連署人︰
李鎮宜(電機學院/電工系教授)
吳宗信(工學院/機械系特聘教授)
林志忠(理學院/物理所教授)
林伯昰(光電學院/影像生醫所教授)
林明璋(理學院/應化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陳三元(工學院/材料系講座教授)
劉尚志(科技法律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自由共和國》交大教師對陽明交大合校的期許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2Kqcylz


高教深耕經費排名看這! 一貫道天皇學院也分到錢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3日, 2018
高教深耕經費排名看這! 一貫道天皇學院也分到錢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4BUr4L
2018-02-13 15:29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由清華、台大、成大和交大4所大學獲選打國際盃。 記者楊萬雲/攝影
分享
教育部今天公布高教深耕經費分配,全國一般大學共有71校,全部都分到經費。教育部今天公布的資料是依學校代號排序,不依經費多寡排序,理由是為避免外界「排名」。本報記者依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整理經費多寡的排序。
全國一般大學有共71所,包括宗教學院,統統分到錢。其中一貫道天皇學院獲得517萬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法鼓文理學院獲381萬元。
高教深耕計畫各校經費(一般大學)
排序學校經費(萬元)
1國立台灣大學180,000
2國立成功大學110,000
3國立清華大學100,000
3國立交通大學100,000
5國立中央大學 41,546
6國立中興大學 35,202
7國立陽明大學 34,190
8國立政治大學 28,579
9台北醫學大學 26,740
10國立中山大學 25,303
1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690
12中國醫藥大學 20,226
13長庚大學 16,914
14國立中正大學 16,391
15逢甲大學 14,820
16中原大學 13,558
17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13,529
18東海大學 12,358
19高雄醫學大學 10,052
20東吳大學 8,968
21淡江大學 8,907
22靜宜大學 8,672
23元智大學 8,377
24輔仁大學 8,290
25國立台北大學 7,805
26銘傳大學 7,368
27文化大學 7,231
28國立暨南大學 7,179
29大葉大學 6,964
30義守大學 6,854
31國立屏東大學 6,774
32實踐大學 6,632
33亞洲大學 6,370
34世新大學 6,016
35南華大學 6,012
36中山醫學大學 5,874
37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5,816
38國立嘉義大學 5,745
39國立宜蘭大學 5,402
40長榮大學 5,397
41慈濟大學 5,375
4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5,202
43國立東華大學 5,163
44國立台東大學 5,007
45佛光大學 4,842
46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4,818
47中華大學 4,732
48國立台南大學 4,596
49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4,547
50國立高雄大學 4,519
51國立聯合大學 4,476
52台北市立大學 4,440
53馬偕醫學院 4,307
5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074
55國立體育大學 3,996
56大同大學 3,920
57玄奘大學 3,917
58國立金門大學 3,435
59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3,188
60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 3,019
61華梵大學 2,887
62真理大學 2,154
63開南大學 1,871
64明道大學 1,668
65康寧大學 1,583
66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1,361
67台灣首府大學 1,114
68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889
69一貫道天皇學院 517
70法鼓文理學院 381
71稻江科技管理學院 202


學生偷電挖礦 李家同轟不勞而獲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Y5qu69


 交通大學門口那尊有名的土地公,其生日並不是傳統上認定的農曆2月2日,而是以新曆9月28日「教師節」當天作為神明誕辰,這種轉變的原因就是因為土地公的信徒大多為附近的清交學生,若還維持原本的生日誕辰,就無法讓學生生活與土地公的信仰更加徹底地交融,於是福德祠便「自發性」的將儀式內容轉化,以符合信仰的現況


大學法人化 小國大學的下一步?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daisuke1230@flickr, CC BY 2.0
前幾天,教育部在南部召開全國大學校長會議,高教司長拋出了「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制度鬆綁震憾彈,建議以法人化方式讓國立大學擁有獨立的自主人格,不再受教育部管轄,藉此解放大學能量、提升學術競爭力,真正讓全國大學可以擺脫成為同一所「教育部大學」之困境。
首次參加大學校長會議的蔡英文總統也提及,過去高教資源過於集中於少數研究指標,忽略大學教學、產業連結跟社會責任等面向,造成大學發展趨向高度的同質化。蔡總統呼籲大學未來要多與產業與社會緊密合作,減少「產學落差」。
有趣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交大校長張懋中則表示「大學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成為偉大的大學。政府不能要求所有大學去解決產學落差,而是要鼓勵最好的大學製造「學產落差」。
為什麼要鼓勵頂尖大學製造「學產落差」?
張校長指出,台灣從未鼓勵大學教授做最尖端的工作,每天「小鍋小灶」,大學教授只需要寫幾篇論文便能升等,卻沒有希望教授變成愛因斯坦。大學沒有驚天動地的研究格局,在國際上自然不會得到深刻的認同;故學界應該要走在產業的前面,設定世界級的學術攻頂目標,鑽研未知知識與未來技術。好的大學應該拉大與產業間的「學產落差」,由大學來引領國家未來,帶動科學發展。
一時之間,究竟大學應該消除或拉大學術研究與產業實用的落差,讓人一團霧水。
其實,明眼人應該一看即可查覺箇中的差異,拉大或縮小學術與產業間落差的重點在於「大學應該要分流」。若是頂尖研究型大學,應更多偏重於學術價值鏈上游的未知領域與新知識探索,藉由基礎研究拉大「學產落差」;此類型大學存在的價值在於探索未知、培育知識創造型人才(更多以招收博碩士學生為主),讓未來產業發展有跡可尋、按圖索驥。
反之,若非身處頂尖研究之林的一般型大學或科技大學,則可以更加務實地專注在學術價值鏈中下游的己知知識與應用領域,藉由實用研究來鏈結真實世界之需,培養產業所需人才(更多以招收大學部學生為主),致力於縮小「產學落差」,成為產業發展的堅實後盾。
大學應該分流 不該共用一套KPI
從國家競爭力與產業發展的角度,這二大類型大學的角色同等重要,且彼此互補,並不衝突。研究型大學引領國家的未來,投資未來人才走在產業的前端;而一般型大學則培育產業現今所需要、可以解決問題的人才,補足產業的不足,善盡社會責任。
唯過往國內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遊戲規則,與教師評鑑指標獨尊學術研究,再讓大多數學校必須宣稱自己為以追求世界排名為職志的學術型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爭取教育部更多資源。事實上,鮮少有大學會在正式檯面上,宣稱自己只專注於非學術研究以外的教學或服務成就。
不論是蔡總統期待的縮小「產學落差」或交大校長主張的擴大「學產落差」,但我們真的問對問題了嗎?藉由教育部所宣稱的國立大學法人化後,就真的能招收到頂尖的學術型教授與具有研究潛能的學生嗎?交大張校長所信仰的頂尖大學就應該自命清高地拉大「學產落差」,而無視所處的真實產業與社會需求嗎?這樣的互斥命題是否存在著潛在的盲點?
台灣在國際世界要如何自我定位?
從社會科學的研究角度,筆者想提出「台灣眾多大學究竟是應該拉大或縮小學術與產業間落差」此一命題,其中存在著「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混淆的迷失。政府想要解決台灣今日高教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各家大學想要如何定位自己(學術型大學vs.一般型大學),而是台灣在國際世界中要如何定位自己?或者台灣還有多少空間或資源,可以在全球化的賽局中定位自己?唯有先回答這個「國家層級」的上位問題,才能往下探討台灣眾多大學未來何去何從。
長期以來,台灣政府最大的問題是—以大國思維制定小國政策。所以不論在大學的數量(高達150餘所大專院校)、大學追求的學術目標(以世界大國頂尖大學為典範目標的學術發表)、學生的招生(為了追求研究發表,所有學校拚命成立博士班與碩士班研究所),與資源分配(資源不足的齊頭式平等),都是用一種大尺度卻不務實的心態來自欺欺人。
其次,教育部若真的要成就可以打國際盃的頂尖大學,所需要的配套措施不只是開放大學法人化,或用來自納稅人的財政資源溢注給大學;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提出更具有戰略高度的國家產業與人才(人口)政策,才能展開成為高教發展目標與配套方案。特別是台灣必需要有更開放的國際化環境、更富有建設性的兩岸外交發展互動、更友善的移民政策、更良好的英文溝通環境、更富創意的城市設計,與更多世界知名研究或產業機構接軌和研究、教學項目的合作。
而上述這些都是要先從國家戰略高度的政策擬定開始,才能依序往下展開成為大學轉型的行動方案。若這些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不具備,台灣島嶼內缺乏豐沛的人才流動與學術水草的滋養,更遑論在下位的大學要如何在世界競爭拔尖(不論是研究型大學拉大與產業的知識落差,或一般型大學縮小與產業的學用落差)。
小國的高教應追求不可取代性
事實上,小國在全球大學排名的競爭與發展策略,必須要更務實且專注,避開與大國的直接面對面競爭。小國能打的是單點突破的單項錦標賽,而不是十項全能的滿貫王。因為缺乏本土市場與人口紅利,身處小國的大學所追求的應是「物以稀為貴」的特色與不可被取代性,而非物廉價美的「數大便是美」。然而,光以台灣目前大學家數在世界各國的遙遙領先,就註定了我們高教市場只能向下沈淪為彼此搶奪學生的惡質低價競爭。
以鄰近的新加坡與香港為例,更可以對比出台灣高教的政策盲點。這二個國家都是城市,如何能在全世界大學的排名中佔有一席之地?原因無他,就是以國家力量打造優質的生活環境與經濟條件,以開放的移民政策與高薪條件吸引國際級學術精英人才舉家遷移入籍成為國民,成就了大學創新力量。
除了國家層級的良好總體環境之外,另一方面,在大學層級的個體環境方面,二個國家均十分務實地限制大學數量,只專注培養少數菁英大學,集中全力地以小博大、策略性地取得單點突破的世界級學術成就。
例如:新加坡全國約560多萬人口,只有6所綜合大學和7所理工與藝術學院,其他均為類似技職體系的職業訓練大專院校;其中新加坡以舉國之力,重金禮聘全球各地工程、商學與生物科技人才,藉由設立研發公司與研究機構,大幅加碼新加坡國立大學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學術投資與新創公司。其次,香港整個城市約730多萬人口,大學的數量更少,只有8所公立大學(俗稱8大公立大學聯盟)、15所提供學士學位的民間專科院校,數量不及台灣的7分之1,更遑論它還有緊鄰大陸13億人口為支撐的學生優勢。
當然,太過強調競爭的結果,新加坡與香港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副作用,例如:升學壓力過大、階級不流動與貧富不均日漸嚴重等社會問題。但因為國際化程度高,新加坡與香港國民尚有許多出國留學、專業進修與移民機會,間接也促進國家人力資本的流動與高度全球化。二者間互有利弊,難以片面定奪。不過若從國家競爭力與國民生產毛額角度,不可否認新加坡與香港則早已大幅領先台灣。
面對台灣今日的高教困境,若我們不真正承認「大學過多」的政策錯誤,而只是想在問題表面上處理,不針對病灶下手,恐怕會錯過台灣高教改革最後的黃金時間。如何務實地以小國限制條件來思考未來的大學發展,才是政府面對高等教育與人才競爭力的務實作法。然而,這已是行政院或總統層級所必需回應的國家議題,遠遠超過教育部單一部會所能決定的層級。
冰涷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今日的高教問題,並非單純以大學為「分析單位」,提出解決方案便可以化解;而是必須站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思考高度與眼光,才能看清楚大學發展的未來方向。
對人民而言,接受高等教育是追尋幸福或翻轉人生的重要投資;小國大學的下一步,至關重要,政府不可不慎!


電腦「挖礦」挖到火燒厝 蔣友青疑「比特幣礦場」投資者 
分享電腦「挖礦」挖到火燒厝 蔣友青疑「比特幣礦場」投資者到Facebook 分享電腦「挖礦」挖到火燒厝 蔣友青疑「比特幣礦場」投資者到Line 分享電腦「挖礦」挖到火燒厝 蔣友青疑「比特幣礦場」投資者到Google+
2017-09-18
電腦不關機運作 致電線走火
〔記者曾健銘、徐聖倫/新北報導〕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北路一處公寓二樓十二日發生火警,消防人員趕抵,發現屋內是「比特幣礦場」,這處裝有十餘台電腦的機房,疑因二十四小時不斷電挖礦(運算),意外導致電線走火,特別的是,許久未露臉的「蔣家第四代」蔣友青昨下午突現身火場,與另名貌似工人的男子查看屋內毀損情況,外界猜測,蔣有可能是俗稱「礦工」的比特幣礦場投資者,才到場善後。
新北市三重區一處設置「比特幣礦場」的公寓二樓,疑因高熱導致電線走火,蔣友青出現在現場關切,表情凝重。(記者曾健銘翻攝TVBS)
新北市三重區一處設置「比特幣礦場」的公寓二樓,疑因高熱導致電線走火,蔣友青出現在現場關切,表情凝重。(記者曾健銘翻攝TVBS)
新北市三重區一處設置「比特幣礦場」的公寓二樓,疑因高熱導致電線走火,蔣友青出現在現場關切,表情凝重。(記者曾健銘翻攝)
新北市三重區一處設置「比特幣礦場」的公寓二樓,疑因高熱導致電線走火,蔣友青出現在現場關切,表情凝重。(記者曾健銘翻攝)
火警發生在十二日傍晚六時許,消防人車抵達時,住一樓的房東已自行用滅火器撲滅二樓火勢。消防人員發現屋內架設超過十部電腦、散熱風扇,宛如小型機房,事後才知原來是專挖比特幣的機房。
蔣疑到場善後 不願多談此事
此起火警原本並未引起外界太多注意,但有電子媒體事後返回該民宅要補拍畫面時,意外直擊到許久未露臉的蔣友青也在場,蔣一度站在陽台邊抽菸,邊與貌似工人的男子談話,看來眉頭深鎖。
據了解,該民宅是李姓女房東租給陳姓女房客,對於蔣友青為何出現在該民宅?外界猜測他有可能是礦場投資者,本報昨聯絡上蔣友青,他不改一貫「有個性」的態度表示:「你自己找吧!我不喜歡媒體你應該知道的,我對每個媒體都非常不禮貌你不知道嗎?」針對比特幣機房一事不願意多談。
蔣友青四年前曾因寄信恐嚇台北美國學校師生而吃上官司,之後即很少在媒體上露面。
電腦解題獲比特幣 有如挖礦
據指出,比特幣屬全球通用的加密虛擬貨幣,目前一枚行情約十萬台幣,是目前最知名且最昂貴的加密貨幣;為了獲得比特幣,網友必須透過電腦解答數學難題,因過程就像開採礦物般,故又稱為「挖礦」。
由於挖礦過程中需要電腦長時間計算處理,幾乎都是二十四小時不斷電作業,砸大錢購買高階顯示卡、CPU組裝高階電腦,架設機房的「礦工」大有人在

2017-09-18_113912  


 

交大學生偷電?李家同罵對了嗎 | 即時新聞 | 20170727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eqcqd9

網傳交大生用研究室挖比特幣 其他學生:獲利應給校方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虛擬貨幣比特幣發燒,傳言1枚就能兌換台幣7萬8471多元,讓許多人「瘋挖礦」,但交通大學卻傳出有學生,疑似利用研究室資源,24小時開著電腦挖礦,讓電費暴漲破萬,有學生看不下去,在《靠北交大》貼文「你們用學校電力賺取私人外快,已經犯了竊盜罪」,甚至有學生竟直接在校網售二手高階顯示卡,還指出「可供挖礦用」,IP位置被網友抓包來自交大,遭同學痛批:「現在都可以光明正大用學校電腦挖礦?」有學生在《靠北交大》貼文:「挖礦的同學,請注意一下,因為交大是國立大學,而你們用學校的電力賺取私人的外快,而非做學術之用途,已經犯了竊盜罪。」還有學生直接在《批踢踢》網售二手高階顯示卡,還特別標示「挖挖挖」可供挖礦用,IP位置被網友抓包來自交大,遭痛批:「現在都可以光明正大用學校電腦挖礦?」不過學生挨批卻一副無所謂,大言不慚回嗆:「眼紅?」、「用假數據申請學術計畫補助都沒事了,用個電該該叫」、「爽挖」、「怎樣,不爽來抓啊!」,遭網友炮轟:「別人做壞事就是你可以做壞事的藉口嗎?」但對此交大土木工程系碩二陳同學認為,只是電而已,好像沒有差很多,而且研究生也不太會關電腦,但是若用來賺外快,還是不太可取。交大外文系大三陳同學則認為,畢竟使用的是學校、公家機關的電,盡量還是不要這樣做比較好,但認為整起事件是個人行為,自己也不會嘗試。交大電機所碩二蔡同學認為,如果學生是在研究虛擬貨幣相關的計畫就無所謂,但若利用學校實驗室資源,產出獲利應該要算實驗室的,且實驗室研究不應該以牟利為取向,畢竟有些教授也會利用實驗室資源做業界計畫,如果用在一己私利就不太妥當。(突發中心黃羿馨/新竹報導)想知道更多,一定要看……


 

高教深耕計畫能讓大學邁向頂尖嗎?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教育部推動「高教深耕計畫」,5年將挹注850億元,比過去「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3大計畫加總還多,日前經行政院審核通過,首年、2018年經費173.7億元。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說,經費配置分兩部分,在全面提升大學品質部分,會有二成經費依各校規模提供基本需求,八成發展大學特色;在強化國際、研究能量部分,打「國際盃」的頂大校數將減少,「經費比過去更多」。如此「高教深耕計畫」是否能讓大學邁進向國際頂尖大學,不無疑問。與其花太多時間在一些無用的學術研究上,倒不如深思如何服務社會與人群。
據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規定新生第1年,應該到其它國家從事公益服務活動以培養國際觀,其實美國許多著名學府也都曾經這麼做,補助學生到世界各國體驗人生,有人到非洲、亞洲、歐洲從事各種公益活動。
當學生經歷如此1年學習過程之後,必定比其他人成熟許多,對其未來的學習與人生規畫應該都有很大幫助,因此他們大學生普遍關心國內外政治與社會活動,如反戰、反對種族歧視與國內外一些不公不義之事。其實許多歐美大學對學生都有類似的要求,讓大學生到落後國家或監獄從事志工,目的不外是讓他們能有恢弘的國際觀與悲天憫人的人文素養。
反觀國內一些國立大學,只是集中少數學業成績突出的所謂菁英學生,在設備良好的教室聆聽國內外知名大師的指導,如此與國際社會或芸芸眾生隔離的所謂菁英教育,充其量只是關在象牙之塔追求知識的學生而已,如何培養恢宏的國際觀與人道精神?愛因斯坦就曾說:「專家不過只是訓練有素的狗」。
許多大學甚至漠視威權銅像存在於校園,師生只會讀死書與作一些追逐熱門的研究,不鼓勵師生去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以致許多人尚不了解二二八與美麗島事件對台灣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意義,甚至不知陳文成為何許人也,只知蔣介石是「偉人」,是否很悲哀?有些學校還有黨國意識形態的校歌,這樣的大學算頂尖嗎?反觀德國與以色列許多大學,他們都常鼓勵學生去參觀國內外集中營或哭牆,了解他們祖先的歷史,以示懺悔或警惕。
教育部給國內幾所著名研究型大學5年850億元預算,其目的是讓他們教學與研究能與世界著名大學並駕齊驅,能擠進世界百大卓越大學之列,然而我們應審思的是,究竟大學之核心目標為何?是否學生只要會讀書與考試,教授的學術研究做得好,每人每年能發表越多篇SCI或SSCI論文,這樣的教授與學生就是所謂「菁英」嗎?這樣的大學叫做菁英大學嗎?恐怕不是吧?
如今發現,許多國立大學教授不是假公濟私,虛編名目,千方百計A公帑圖利自己,就是為了快速獲得功名利祿,無恥集體偽造論文,貽笑國際學術社會,如此堂堂國立大學教授,可謂斯文掃地,其品格遠不如只有國小學歷的台東賣菜婦人陳樹菊與高雄賣10元自助餐莊姓阿嬤;後者所為,雖然只是卑微的小事,卻樹立高傲的自尊,其人格高節,舉世同欽。國立大學教授如此研究水準與人格,能讓學校擠入國際頂尖大學嗎?
去年,台大某領導學程的師生,假藉登山訓練以培養所謂領導力為名義,居然上網公開向社會各界募款,東窗事發後,引起各界嚴厲批判,認為他們是假公濟私。他們接受記者訪問時,卻大言不慚,認為自己是社會「棟樑」與未來的「菁英」,請企業資助沒有不對,更引起社會各界的撻伐,認為他們是「媽寶」,實不為過,這樣的師生未來能當台灣的領導人物嗎?看看以前馬英九與其台大內閣團隊的烏龍表現,可思過半矣。
或許限於經費,有些學校可能無法補助學生遠赴國外服務,然而國內有許多地方值得大學生前往,如短期山地社區服務(此若由原住民學生擔任更適合)、育幼院與養老院的探訪、校園附近社區的服務、各地文化館與動物保育工作等,都值得現代大學生深入各基層了解,如此才能培養學生的鄉土情與同胞愛,而這正是目前各大學的師生所欠缺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大學師生不應一年到頭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中,而是勇於走出校園,服務社會與人群,或者與產業合作,讓師生多花些時間到各行各業去實習,並常去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以了解台灣的歷史,方能落實學以致用原則,畢業後也才能迅速為業界所使用,這樣的師生才叫菁英,這樣的大學才算頂尖大學


 

2017-07-10_1518442017-07-10_151857  

交大校長:台灣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 董事長就是部長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0日, 2017
A-A+
2017-07-10 10:34
交大校長張懋中:國立大學分類並推動法人化
【文/陳曼玲(評鑑雙月刊)】
備受各大學高度關注的「高教深耕計畫」即將開始受理申請,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直言,「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快要拉不動了!」高教深耕計畫應與國立大學分類配套,非研究型大學並應禁設博士班,否則大學任務不清,到頭來什麼都做不好;第二步則是趁年金改革時機重新規劃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鬆綁各項管制,以免未來大學找不到人才。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直言,「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快要拉不動了!」  圖/國立交通大學提供
分享
張懋中曾在舉世知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任教,榮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與發明家院士等殊榮,創新研發應用成就備受肯定。他建議產學鍊結政策應超越技轉層次,鼓勵大學教授開公司自創產業,否則產學合作將無前景。而現在的學生學「答」不學「問」,國家找不到未來方向,是臺灣最大的危機!
大學任務不清 樣樣全能卻都做不好
問:對照臺美兩國高等教育發展,您認為臺灣高等教育最需迫切解決的問題在哪裡?
答: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生源不足,而是大學任務不清,沒有分類。過去每一所科技大學都要做研究,現在則是研究型大學都要做科技與產學。過去要求每一位教授都要發表paper,現在則恨不得人人都與產業結合。
當政策這樣翻來覆去,大家都變成全能型,就不是用最適當的人做最適當的事了。由於過去高教經費被抨擊全被頂尖大學用完,所以現在教育部停掉邁頂計畫,改推高教深耕,像天雨散花般讓所有大學雨露均霑,而且重視教學更勝研究;結果我們一會兒是研究型大學、一會兒又變成教學型大學,所有的大學都被拉進同一個槽裡,請問時間一久我們還回得去嗎?過去我們把科技(產業)丟掉,所以現在回不了科技(產業);今天又把頂尖做掉,以後還回得了頂尖嗎?
我很憂心,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快要拉不動了!現在大學任務不清、使命沒有區分,到頭來什麼都做不好,因為沒有一所大學可以把所有的使命扛在身上做,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既要研究又要在地結合 大學力多倍分
問:您主張大學分類,請問該怎麼分?
答:加州的公立大學系統分類被證明是很有效的,其中只有「加州大學系統」(UC)的十所研究型大學可以成立博士班,「州立大學系統」(Cal State)只能辦教育,不准設博士班;教授也不准做研究,必須專心教學,升等也以教學為唯一指標。「加州科技大學」(Cal Poly)主攻技術,當然也沒有博士學位。至於「社區大學系統(CCCS)則要負責和在地結合。
三千五百萬人口的加州只培養出十所公立研究型大學,請問臺灣能培養幾所?這是很簡單的數學題,我們自己要有個計算。對照我們的教育部,要求每一所大學「上要做研究、下要與在地結合」,等於是把美國四種不同類型大學的不同任務合成一個來辦,在「力多倍分」下,請問哪一種模式會比較有效率?
國立大學分類 非研究大學禁設博士班
問:臺灣超過半數大學都設有博士班,若比照加州大學分類,是否未來非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班都得停招停辦?
答:一個國家需要這麼多博士班做什麼?雖然現在高端人才缺乏,但每個人特質不同,不是人人都可以被訓練成高端。研究型大學不是教學生「解決問題」,而是「定義問題」、「問問題」,科技大學才是教學生解決問題。但因現在大學任務定義不清,教出來的研究生也沒有能力去定義與規範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只學「答」不學「問」是不夠資格做研究的。
臺灣現在的危機就在這裡,國家找不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所有的人都學「答」不學「問」,只能幫別人解決問題、做代工,不能自己定義問題,所以我們的未來不知道要問誰?既沒有人可以問,也問不出問題來,這就是臺灣當前最高的困境!
如今高教正在轉型,應是推動大學分類最好的時機。要求大學自己分類很困難,因為學校不容易自己裁撤博士班,應該由教育部為大學分類,至少應先將公立大學分類清楚,若未被歸類為研究型大學,收掉博士班可能也是不得以的結果。至於私立大學如何分類,教育部較無權管制,除非扣減經費補助。
帶著學士帽、身穿學士服的畢業生,即將踏入人生下一個階段。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程宜華攝影
分享
擺脫均一價 大學分類讓教授薪資有別
問:高教深耕計畫引導大學重視教學,與大學分類概念可以結合嗎?
答:高教深耕計畫成功推動的前提是大學先做好分類,因為對研究型大學而言,從研究中教學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大學有分類,研究型大學在提教學計畫時,就應強調所提出的教學方式對研究有何影響;至於教學型大學或其他不同類型大學也應提出相對應的不同教學方式。教育部對不同任務與類型的大學,應有不同的審查標準。
當大學有清楚的任務分類,不同類型大學或不同學門教授的薪資就能有所區別,尤其研究型大學的市場是全球性的,大學必須拿國際市場的價格與其他學校競爭,否則難以延攬到具有競爭力的教授。目前臺灣教授的薪資早已脫離國際市場公價,全部都是「均一價」,一個助理教授起聘還不到六萬元,香港城市大學則是我們的四倍之多
退休金縮水 國立大學法人化現生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去國內大學還能留住一些人才,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退休制度還不錯;但現在這個優勢也開始瓦解,公教退休改革的結果已愈來愈接近勞工制度,使得人才想要留在公教體系的動機又消失大半。教育部最近私下探詢交大試辦大學法人化的意願,似乎認為「時候到了」。
問:幾年前成功大學曾有意試辦,但遭校內阻力未能成功,您覺得國立大學法人化在臺灣真的可行嗎?
答:成大法人化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當時的退休制度太好,教授擔心影響退休福利。可是現在狀況已經不同。長遠來看,臺灣的國立大學勢必得走向法人化。所謂法人化或信託化,就是大學與政府的關係是契約關係,雙方根據契約協議招生名額與經費等事項,至於協議以外的事務,大學想要如何發展是大學自己的事。
制度鬆綁 大學法人化利多於弊
換言之,法人化後,很多限制都必須鬆綁,不用教育部費心,招生名額也不是只有國家在管控,大學也可以控制,政府只需按學生人數撥款即可。此外,法人化後學費也可鬆綁,不同類型的大學可自訂不同的收費標準,大學並可自訂國際生名額,不受限制。
問:現在國立大學有財力實施法人化嗎?
答:可先在現有的基礎上簽約試行,例如某校目前來自教育部的經費占六成,法人化後仍維持此一補助水平。現在政府力推公教年金改革,或許大家已能漸漸看到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好處比壞處還多。另外,教育部也應意識到,在臺灣教授薪資早就不比他國的情況下,若還要將教授的退休金減半,只怕未來大學真的招不到人才了!
總之,國立大學法人化或信託化是全世界的趨勢,日本所有國立大學都已法人化,美國加州大學也有信託制度;大家常笑說臺灣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董事長就是教育部長,大學所做的每一個行為與每一項改變,都要向教育部報告、被教育部監管。大學若一直被缺乏多樣性想法的教育部給框住,將難以發展自己的特色。
國立大學先分類後法人化 私立大學回歸市場機制
問:交大有意試辦法人化嗎?
答:我才來交大兩年,至今仍在推動其他的創新改革,暫無暇考慮這個問題。臺灣高教第一步應是優先解決大學任務不清與分類的問題,第二步才是推動國立大學從公家單位改制為法人。
大學不僅是學術殿堂,也是產業機構,政府對大學的干預應該減少,讓學校自己想辦法求生存,生存不下去的就自然淘汰。臺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公立大學,若要維持目前的公立大學數量,則應趕快做好分類,並讓私立大學回歸市場機制。臺灣的私立大學非常有動能,是非常好的產業單位,相信自由化發展後可以辦得更好。
產學應超越技轉層次 鼓勵教授開公司
問:您在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領域貢獻良多,對於教育部產學鍊結政策,您有何看法與建議?
答:臺灣與國外大學對產學合作的觀念差很多;臺灣喜歡做技轉,把自己的技術轉給他人,讓別的公司量產,自己只收取權利金;但技轉對國外大學一點都不重要,反而鼓勵教授與學生技轉給自己,拿著license(授權)自己出去開公司,讓大學也能分到公司股份。兩者之間絕對不是「誰賺比較多」的差別,而是當技術是自己的,自己就會將擁有的授權當成生命一樣看待,好好的運用與發展;但若將技術轉給他人,則容易陷入陰謀的陷阱,拿到技術者可能會將技術鎖在抽屜裡,永遠不准上市,以使自己原有的產品可以繼續占有市場。
臺灣如果真要發展產學鍊結與創新,就必須超越技轉的層次,否則沒有前景。建議主管機關修改《公司法》與其他相關法規,比照新創事業最有效率的美國,以極低價格將普通股分給技術提供者,不必課稅,而且鼓勵教授自己開公司,不限制持股比例,還不能讓他們去了業界之後,因為沒有時間繼續發表論文而回不了學術圈。
最近政府雖然放寬《科學技術基本法》,但仍限制教授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不能當企業負責人,這樣是不夠的。對一所好大學而言,產學鍊結的目標應是自創產業,定義未來市場,或協助既存公司創新事業,而不是加強既有的事業。


怨師找碴憂難畢業 交大研究生燒炭亡
By 徐養齡,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1日, 2017
交通大學蕭姓研究生,昨天被發現陳屍林姓友人套房內,地上留有炭盆。蕭生遺書內容對老師充滿抱怨,指老師要他做一個不會成功的元件,要做出來才能畢業,但老師常把他當狗在罵,甚至人身攻擊,擔心無法畢業,才走上絕路。對此,交大僅表示,不便回應,將協助家屬善後。
25歲蕭生就讀研究所二年級,與林姓友人在桃園念大學時曾是同校同學,上研究所後仍保持聯繫。上月蕭生因室友要帶朋友到租屋處借住,擔心房間空間不夠大,向林生提出本月8日、9日要到套房借住2天。2人8日下午在桃園火車站面交鑰匙,事後蕭也透過LINE聯繫已到達。
不料,林生昨天回租屋處拿衣服時,發現房門打不開,推開後發現蕭生躺在床上,現場有明顯燒炭跡象,門和冷氣口也有被封住的痕跡,他趕緊打119求救,救護人員在電話中指導做CPR,但回天乏術。
林生向警方表示,蕭生曾透露有學業壓力,擔心不能畢業,但並未發現有特別異常的舉止,本月4日還一起去打保齡球,沒想到竟發生憾事。蕭母則說,孩子未曾透露有輕生念頭,上月18日曾到其租屋處看他,但沒發現有異狀。檢警相驗,初步排除他殺,全案由檢警調查中。
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0800-788-995


交大智慧醫院計畫5年內實現 里長竟完全不知情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3日, 2017
A-A+
2017-07-23 19:20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即時報導
國立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合作,斥資48億元,將在交大博愛校區蓋建500床的急重症兼智慧型醫院,日前已通過教育部及竹市衛生局審查,預計5年內實現,被社會眾所期待。不過對新竹綠水里的民眾來說,堅決反對,綠水里長黃文政表示,「這麼重要的事他都不知道」,他說是里民看到報紙告訴他的,他認為,交大與市府完全沒有跟居民打聲招呼,「財大氣租,完全不把居民放在眼裡」,未來不排除號召9千多名里民聚集抗議。
交大與陽明大學是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的大學,交大主秘裘性天說,兩校過去早有合作經驗,有鑑大新竹地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急重症病患常一位難求,甚至要北上轉診就醫,交大很早就有設置醫院的規劃,加上與陽明大學長期有生物醫學等相關研究合作,因此兩校談妥在交大博愛校區的校地興建私人的智慧型醫院。
這項醫院設置案今年5月已通過教育部核准,並送新竹市衛生局審查通過,目前已送衛福部審查,若一切順利,將獲得衛福部申請許可證,5年內就能蓋建完成營運。
交大目前校區內的生醫大樓就是交大生醫研究的地方,為讓學術結合實務,裘性天說,博愛校區Bio-Ict大樓將成為全台第一所結合急重症與智慧科技的智慧醫院位址。
黃文政說,幾年前交大要在博愛校區建置Bio-Ict生醫大樓,強調只做研究、不收病患,居民才勉強同意,但現在又要在博愛校區興建急重症的智慧型醫院,都不跟居民溝通就要蓋,批評教育部和新竹市衛生局都通過審查,根本是黑箱作業,過程中校方也從來沒有跟居民見面告知、也沒有開過公聽會。
由於醫院與居民住宅只有一牆之隔,最近的地方只有50公尺,黃文政強調,包括醫院排放的廢棄物及污水、救護車噪音污染、空氣品質、疾病傳播等,這些校方應該向居民說明清楚,「但是校方基本尊重都沒有」,他說,就算校方有錢蓋醫院,但是綠水里要人多的是,屆時里民不排除到交大及市府抗議。裘性天表示,針對地方聲音,預計周二將與里長會面詳談。
綠水里長黃文政表示,醫院與居民住宅只有一牆之隔,最近的地方只有50公尺,居民相當擔憂。記者張雅婷/翻攝
分享
綠水里長黃文政表示,醫院與居民住宅只有一牆之隔,最近的地方只有50公尺,居民相當擔憂。記者張雅婷/翻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