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帽/鴟鴞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V2PXuo
鴟鴞帽-貓頭鷹+老鷹/恢復“公雞帽”或以台語或客語發音的“雞公帽”為稱呼/台中東勢客家的童帽。帽子前面兩端的鳥頭,上面有紅色的雞冠+這頂北部客家的童帽,雞頭上沒有雞冠。不過正中間 仍是繡有一對公雞和牡丹花。這種造型的帽子,更像戲曲裡小生的帽子+帽子前面兩側上揚的“鳥頭”,實際上應該是公雞頭(見後述)。之所以被誤名為“鴟鴞帽”,是因為在早期台灣傳統禮俗中,嬰兒滿月時,有喊鴟鴞(老鷹)爲嬰兒祈福的儀式。 〈滿月喊鴟鴞〉。/鳥頭的頸部有五彩的羽毛,旁邊有隻小公雞,正中間有朵大牡丹,代表著(公鳴)功名富貴的意思/公雞和雞冠花在一起有(冠)官上加官(冠)的寓意。和牡丹花在一起有富貴大吉或是(公鳴)功名富貴的意思。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公雞在民間刺繡上面是常見的圖案。/:鴟鴞帽後來也出現公鷄的造型,除了冠帽上的公鷄紋樣,連兩端鴟鴞也變成頂著紅色肉冠的公鷄造型。鮮紅的帽冠,喜氣洋洋,也隱涵「冠上加冠」之含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V5HHtM
貓頭鷹-鴟梟-不祥之鳥-貓頭鷹發達的嗅覺神經,它能聞到病入膏肓的人身上的氣味。並且會發出「咕咪、咕咪」的叫聲,然而在很多地方只要聽到這種叫聲,在不久後的一段時間裡,便會有人會去世。所以貓頭鷹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報喪鳥」「不祥之鳥」「逐魂鳥」等/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但是它視覺敏銳,在夜間的能見度比人高出100倍。而且嗅覺非常敏銳,達到了9.5萬個聽覺神經細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V0USfr


像陽具的貓頭鷹雕像? 民眾不買單怒喊「重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x6VWmS


本莉的衣想世界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KhQpf

1409638093-931919427_n鴟鴞1409638093-171577741_n1409638412-2642968167_n1409638093-1037055925_n1409638093-2605443238_n2017-06-16_135728  1409638093-3878426699_n1409638777-3520544453_m1409638093-1240425611_n1409637986-230199669_n1409638093-931919427_n (1)1409637816-3641337398_n  

為公雞爭鳴(正名)
鴟鴞帽?公雞帽?
童帽,在台灣早期傳統服飾的現存收藏品中,數量不少。除了刺繡精美,樂於被保留收藏外,因為蘊含著長輩對幼兒的祝福,在許多傳統服飾都已愈趨簡單或日化、西化的時期,童帽仍然常見於幼兒的衣飾中,我們從一些老照片中,可見到大人的服飾已現代化了,幼兒頭頂上仍然戴有傳統的刺繡童帽。
在各式各樣的童帽當中,有一類型的童帽被稱為“鴟鴞帽”(圖一)。多年前撰寫《台灣早期服飾圖錄》一書時,參考了幾位前輩寫的書,也將此種類型的童帽稱作“鴟鴞帽”。當時因為書中涵蓋的資料太多,童帽僅是一小部分,並未仔細查考。這幾年在整理資料中,看見許多童帽上面有所謂“鴟鴞”的,絕大部分都有雞冠,分明就是公雞頭。而且在其它物品上的刺繡,也有這種造型的“鳥頭”出現,讓我不禁懷疑“鴟鴞帽”名稱的正確性。
2200
(圖一) 這頂童帽是北投文物館的精品收藏之一,距今約100年了,繡線仍然光亮如新。這種形式的帽子,多年來一直被稱為“鴟鴞帽”,但實在是不正確的,雖然乍看之下,這對鳥頭,沒有雞冠。但是很清楚可看得出,鳥頭的頸部有五彩的羽毛,旁邊有隻小公雞,正中間有朵大牡丹,代表著(公鳴)功名富貴的意思。應該是一對大公雞頭
首先,鴟鴞是什麼?查考鳥類分類:鴟鴞科(學名Strigidae),是鴞形目兩科中的一科,包括近200種,面圓貌似貓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貓頭鷹。
《詩經》有四個地方提到鴟或鴞。分別是:
〈國風·豳風·鴟鴞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註釋】:鴟鴞(癡蕭chī xiāo):鳥名,即鴟鵂(休xiū),或鵂鶹(留liū),今俗名貓頭鷹。
【今譯】:「貓頭鷹你這惡鳥,已經奪走了我的雛子,再不能毁去我的窩巢。我含辛茹苦,早已爲養育雛子病了!我趁着天未陰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將窗扇門戶縛緊。現在你們樹下的人,還有誰敢將我欺凌!…………」
〈國風·陳風·墓門〉:「……墓門有梅,有鴞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今譯】:「…………墓門前顆梅樹,貓頭鷹聚集在樹上。此人素有不良,我以詩歌加以勸告。我的勸告不被採納,到了顛覆敗亡時再想到我的話,已經太遲了。」
〈大雅·盪之什·瞻卬〉:「…………懿厥哲婦,爲梟爲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
【註釋】:梟(肖xiāo)、鴟(吃chī):《鄭箋》:“懿,有所傷痛之聲也。……梟鴟,惡聲之鳥,喻褒姒之言無善。”
【今譯】:「…………可恨此婦太聰明,變成梟鴟發惡聲。女人多嘴舌頭長,禍亂都由她造成。禍亂不是從天降,大都由於婦人生。王行暴政無人教,就因愛把婦人聽。」
〈頌·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註釋】:鴞(蕭xiāo):《毛傳》:“翩,飛貌。鴞,惡聲之鳥也。”
【今譯】:「…………翩翩而飛貓頭鷹,泮水邊上棲樹林。吃了我們的桑椹,回報我們好聲音。覺悟過來那淮夷,前來貢獻多珍品。内有巨龜和象牙,内有美玉和黄金。」
由以上可看出,都將鴟鴞描述成惡鳥。而貓頭鷹的鳴聲,大部分單調而粗啞,不甚好聽。有句成語「鴟鴞弄舌 」:【釋義】:鴟鴞:貓頭鷹一類的鳥,比喻小人。鴟鴞賣弄口舌。比喻小人撥弄是非,得以逞強。
因此,不大可能用貓頭鷹來作為童帽的裝飾。傳統的刺繡圖文中也不見貓頭鷹的身影。或論,鴟和鴞是兩種鳥。在顏重威先生所著的《詩經裡的鳥類》第41,42頁,有詳細的說明,特別摘錄如下:
鴞,《本草綱目》【釋名】「梟鴟、土梟、山鴞、雞鴞、鵩、訓狐、流離、魂。」李時珍曰:「鴟與鴞二物也。周公合而詠之,後人遂以鴟鴞為一物,誤矣。」李時珍又曰:「鴞、鵩、鵂、鶹、梟,皆惡鳥也,說者往往混註……今通攷據,并咨詢野人,則鴞、梟、鵩、訓狐,一物也。鵂鶹,一物也。」依據李時珍的註解,鴟是日出性的猛禽,如鷹鷲類,而且有好幾種;鴞是夜出性的猛禽,如貓頭鷹類,同樣也有好幾種。
這4詩所提到的鴟鴞或鴞,均沒有形態的描寫,無法推測所指是什麼鳥,只知道是鷹鷲類或貓頭鷹類而已。中國隼形目(即鷹鷲類)鳥類有59種,其中鷲、海鵰、鷹、鵟、鷂、隼等,無論體型、大小、棲息地和習性都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銳眼、鉤嘴,利爪、善飛、掠奪動物等特性。中國鴞形目(即貓頭鷹類)有29種,各種之間的體型、大小、棲息地和習性差別很大。就體型而言,有的頭頂兩側長有耳羽如長耳鴞(Asio otus),有的沒有長耳羽如鷹鴞(Ninox scutulata);最大者如鵰鴞(Bubo bubo),體長80公分,最小者如領鵂鶹(Glaucidium brodiei)體長僅16公分;有的棲息於森林,有的生活於草原;雖然大部分是夜出性,但也有少數在白天活動。牠們的視覺銳利,聽覺靈敏,飛行時身上不發出任何響聲,以利於捕殺鼠、鳥、昆蟲和其他小型動物為食。體色以褐色系為主,都沒有亮麗的彩色配置,外觀不甚討人喜歡,在夜間的鳴聲多數都單調而不悅耳,有的且甚有恐嚇之聲勢,所以被古代人誤為惡鳥。
不過在台語中鴟鴞,讀音bā-hio̍h,將鴟鴞解釋為老鷹。
見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另外有一首台語兒歌《鴟鴞撲撲飛》,可上Youtube 聽聽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CIvjhKv0A&list=PL621268B7C70D2DE1&index=4
不知道是否因為台語有些詞語,找不到適當的漢字。在書寫記錄時,採用了鴟鴞這兩個字。我不是鳥類學家,也不是語言學家。鴟鴞是貓頭鷹還是老鷹?這留給學者專家去研究。
現在還是回到童帽本身,我們看圖說話。見(圖二---圖七)
2222a 2222
(圖二)台中東勢客家的童帽。帽子前面兩端的鳥頭,上面有紅色的雞冠
(左側有些脫落),很明顯是對公雞,兩側下端綴有公雞的結飾,帽頂及後面
有荷花(蓮花)的繡片裝飾,後頸部連綴有兩條小劍帶,極其華麗。
2203
(圖三)結合了文士帽及五佛冠再加上一對公雞頭的童帽。
image001
(圖四)這是我兒兩歲半的時候,為了文物館童衣特展時拍的廣告。頭上戴的正是圖一的
帽子,這類的帽子尺寸一般都比較大,圖一到圖三這三頂帽子,起碼要兩三歲以上的
小孩才能戴。
2262
(圖五)這頂北部客家的童帽,雞頭上沒有雞冠。不過正中間
仍是繡有一對公雞和牡丹花。這種造型的帽子,更像戲曲裡小生的帽子。
Rooster Hat copy
(圖六)六堆客家的“雞公帽”
2240
(圖七)風帽上兩側繡有雞頭。
帽子前面兩側上揚的“鳥頭”,實際上應該是公雞頭(見後述)。之所以被誤名為“鴟鴞帽”,是因為在早期台灣傳統禮俗中,嬰兒滿月時,有喊鴟鴞(老鷹)爲嬰兒祈福的儀式。
〈滿月喊鴟鴞〉
lai7hioh8 pue1 ciunn7suann1, gin2a2 khuai3 co3kuann1.
鴟鴞飛上山, 囡仔快做官;
lai7hioh8 pue1 kuan5x, gin2a2 tiong3ciong7guan5.
鴟鴞飛峘峘, 囡仔中狀元;
lai7hioh8 pue1ke7x, gin2a2 khuai3 co3pe7.
鴟鴞飛下下, 囡仔快做父
洪惟仁《台灣禮俗語典》(一九八六:二四~二五)
滿月這一天要剃掉嬰兒的胎髮,剃好髮之後,由祖母或尊長抱嬰兒到門外,繞行房子一周,一邊走一邊用雞棰(趕雞的竹竿)敲地,對著空中喊鴟鴞(老鷹)。傳統農村養雞,老鷹常來抓小雞,人們都用雞棰敲地,一方面趕雞,另一方面也趕走老鷹,保護小雞。當喊鴟鴞時,要邊敲邊喊:
「鴟鴞飛上山、囡仔快作官, 鴟鴞飛高高、 囡仔中狀元, 鴟鴞飛低低、 囡仔快作父」。
在小孩滿月時,外家都會備有從頭到腳的帽鞋衣衫給幼兒,稱作「做頭尾」。所以有人就把帽子上的公雞頭附會成鴟鴞(老鷹)頭了。
我之所以存疑,認為是公雞頭的理由,有下面幾點:
一、滿月喊鴟鴞(老鷹),這首歌謠。可說是期盼孩子如鷹展翅上飛,鵬程萬里。但有這個歌謠並不代表帽子上的鳥頭就是老鷹。而且滿月時還在襁褓中的嬰兒所戴的帽子,帽型如碗,比較小巧柔軟。現存實物的“鴟鴞帽”(應正名為“公雞帽”或“雞公帽”),幾乎尺寸都比較大,而且許多附有飄帶結飾或是後面加有布片,可掩後頸,做成風帽的形式,適合比較大的孩子戴。滿月的嬰兒,脖子都還沒有硬挺,戴這種帽子並不方便。
二、在農業社會的時代,雞和人們的生活是很親近的。公雞早晨啼叫,母雞下蛋,雞會啄小蟲。自古雞有代表光明的象徵。雞又與吉同音,民俗畫中有小孩抱著大公雞,象徵新春大吉公雞和雞冠花在一起有(冠)官上加官(冠)的寓意。和牡丹花在一起有富貴大吉或是(公鳴)功名富貴的意思。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公雞在民間刺繡上面是常見的圖案。
三、"無獨有偶",這種公雞頭的圖案,不是只有在童帽上,也同時在其它的繡件上,台灣民間的雲肩、劍帶、肚兜等,也常見這成對公雞頭,有的雖然沒有加上雞冠,但還是很明顯的看出是雞頭,而不是老鷹。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和如意雲頭結合,利用雲頭紋尾端的弧度,變成公雞頭,有(公鳴)「功名如意」的寓意。
4011
(圖八)這件雲肩在如意雲頭紋的兩端,都加上了眼睛,有的還繡上雞冠。有(公鳴)「功名如意」的寓意。
四、不知道民間台語有稱鴟鴞帽(bā-hio̍hbō)的嗎?(不能以國語發音,否則就成了貓頭鷹帽了)。在民間或許對童帽,沒有確切的名稱。不過根據友人陳達明在收藏文物的過程中,確實聽見客家人稱“雞公帽”(雞公就是公雞)。以此稱呼較為貼切。而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網站上,有記錄為“雞公髻帽”。
http://archives.hakka.gov.tw/frontsite/archive/archiveInfoDetailAction.do;jsessionid=1CFF325162E5E3189418230FB755ADA2?method=doViewArchiveInfoDetail&caseId=SEYwOTA4MDAwMDY5&version=MQ==&assetsClassifyId=Ni4x
追溯“鴟鴞帽”這個名稱,在1978年出版的《台灣早期民藝》,書中提到這種小孩常戴的帽子兩邊上揚的鳥頭,可能代表鴟鴞(鳶),因為〈喊鴟鴞(老鷹)〉這首歌謠的緣故,但並未使用“鴟鴞帽”這一名稱。而“鴟鴞帽”這一名詞,初見於1989年出版的《清代台灣民間刺繡》,爾後1992年的《台灣童帽藝術》也採用了這個名稱。都是因為將喊鴟鴞(老鷹)這首童謠附會成帽子的名稱,這也是我當初順理成章在我的書上《台灣早期服飾圖錄》採用了這個名稱。(希望能藉本文更正)。當然在整理記錄時,為了分類論述,將這些文物冠上名稱是無可厚非,但是書中所謂的“鴟鴞帽”,百分之九十是有雞冠的公雞。沒有雞冠也並不代表是老鷹。為什麼硬是要稱為鴟鴞(老鷹)帽呢?這些民俗文物,如果沒有確實的俗稱,也應以通稱記錄。例如可以記錄成:童帽--上面有公雞頭紋飾。
有關台灣民俗文物尤其是童帽的專書不多,大家就採用了這個名稱。可是帽子上既不是貓頭鷹也不是老鷹。而為了配合這個名稱不得不解釋帽上的雞冠,在台灣文獻館的電子報〈鴟鴞帽〉一文中,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29&AID=47,最後寫道:鴟鴞帽後來也出現公鷄的造型,除了冠帽上的公鷄紋樣,連兩端鴟鴞也變成頂著紅色肉冠的公鷄造型。鮮紅的帽冠,喜氣洋洋,也隱涵「冠上加冠」之含意。
本來就是公雞,並沒有後來變成公雞了呀?
有的博物館在登錄命名時,根據了之前的出版品,將此類童帽都記錄成“鴟鴞帽”。“鴟鴞帽”或許比較文雅好聽,但名不正言不順。鴟鴞在中文國語的意思是貓頭鷹。因此以鴟鴞帽命名,英文翻譯就成了“Owl Hat ”,變成貓頭鷹帽了。這在『典藏台灣』的數位典藏網站出現了許多這樣的英文翻譯。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2/a1/cc.html
這種公雞帽的造型其實比較接近戲曲中小生的帽子,更像公子帽或相公帽。只是台灣民間將其兩角加上了眼睛、雞冠,變成公雞頭。祈望孩子將來「官(冠)上加官(冠)」,「功名(公鳴)富貴」。民間童帽的造型,形形色色,變化萬千。有些自成一類的造型,如虎(頭)帽、狗頭帽、瓜皮小帽、風帽……,有些複合了多種形式,絕大多數,來自婦女的巧思設計。如果民間有慣用的俗名,就應以這個俗名稱之。總之:這種造型的帽子,稱為“鴟鴞帽”實在是不妥,如前所述,不管是貓頭鷹或是老鷹,在民間是不受歡迎的惡鳥。而且羽毛都是褐色灰暗,沒有亮麗的色彩,外觀不討喜。而且老鷹會掠奪家中飼養的小雞,在民間刺繡圖案上似乎不見這兩種鳥兒的身影。反觀公雞在民間是十分受歡迎的家禽。或許太普通了,反而忘了它。在這裡希望為公雞爭鳴,恢復“公雞帽”或以台語或客語發音的“雞公帽”為稱呼。下回再介紹其它不同類型的童帽,上面也常見有美麗公雞的圖案。
2260
(圖九)這頂六堆客家的童帽,你看到了一定會稱它“公雞帽”


生命禮俗工藝—生育與成年禮俗工藝 &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 hsiehlee # 天空部落 TIAN # - https://goo.gl/JUK6GW

2017-10-14_1010152017-10-14_1010212017-10-14_1010292017-10-14_1010442017-10-14_1011032017-10-14_1011122017-10-14_1011402017-10-14_101155  


台大鹿鳴堂出現保育鳥類「領角鴞」!萌翻大批鳥友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12-29_1206342019-12-29_1207282019-12-29_1207212019-12-29_1207092019-12-29_1207032019-12-29_1206532019-12-29_1206472019-12-29_120642


第一位女將軍:婦好/武丁與婦好-絕世佳偶/最早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0-08-18_1516171210111338152378-450x6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