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心

貢生林特魁為蒙勘自明懇乞查案斷歸事(1902047)

金山面算是竹塹城的化外之地,直至竹北六家的林特魁,與城內米市街「林泉興」合組了「林合成」墾號,才奮力開墾,因地形遠望有如「形開金面」,故名「金山面」。如今的金山面則是由一個客家聚落、一條科技與人文的鋼索、一群為故鄉努力的人所構成,一般市民稱之為關東橋,也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園區之所在。 「風空」,亦為一地名,在金山面的南端因秋冬二季季風吹拂,風嘯呼號宛如風洞,故有此名。 在風空、金山面植有許多老樹,尤以老相思樹與老樟樹為多。樹群裡有一尊以石頭堆疊起來的伯公(土地公),伯公依偎著樹的形貌極為和諧,長久以來被客家居民所供奉。後因高鐵規劃路線經過需將樹林砍除,激起在地居民捍衛家園的社區意識,「風空主義」因而形成。 從不毛之地到園區的設立,今日的「金山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園區固然帶來了就業機會,卻也嚴重威脅到此一地帶的環境品質,但透過都發局的努力與園區管理局的誠懇協調已稍有改善。雖然如此,還是有人戲稱:「近二十年來的金山面,早已算是科學園區的金山面了!」
休閒觀光-新竹市東區區公所 https://bit.ly/3RwLrnA
---------------
六家位於如今新竹鳳山溪和頭前溪間的埔地,漢人入墾前,此地被稱為「霧崙毛毛荒埔」。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氏家族首先進入此地開墾,後與潘復和、王德珪合組「潘王春」墾號。當時此地被稱為東興社圓寶庄。
清乾隆十四年(1749),廣東饒平人林先坤和父林衡山、長兄林居震隨著族人渡海來台,最初落腳於莆砂(今彰化),幾經遷徒,三年後林氏一族終於來到此地,向「潘王春」租地拓墾落戶。林先坤感於墾地廣濶、人力單薄,乃返鄉廣邀族人來台共同開墾此地,林氏一族拓墾了三十甲左右的土地(甲是荷蘭人的計量單位),當時客族墾地是以「犁」做為計算面積單位,一張犁約等於五甲,因此就把新墾地稱為「六張犁」(如今台北尚有六張犁、三張犁的地名,卻已非客族聚落。無知的後人總自詡愛好和平的民族,卻不知當年祖先們生存的慘烈)。這個地名沿用了一百六十幾年,直到日本大正九年日人市街重劃,將地名改為「六家」。當時客番比鄰而居,如今六家境內仍有「番仔寮」的小地名。
由於林氏家族開墾有成,而後陸續有親族、鄉民由原鄉渡海來台依附。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家聚落形成,具有領導能力的林先坤取得頭人的地位。林先坤為了防止高砂泰雅族、鄰近的平埔族及閩南人的侵擾,乃率領眾人以水溝、剌竹劃定聚落界限,東、西、南各設隘門。聚落內設有屠宰、碾米、釀酒等作坊,生活所需自給自足,更擁有鄉勇三、四百人,出門時先打大砲三响,威風八面;吃飯時,擊鼓三通,五、六百人同時用餐,甚是壯觀。儼然成為武裝屯墾勢力,林氏亦成地方一霸。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台灣天地會首領、彰化大里杙人林爽文刼獄造反,亂眾一舉攻陷彰化縣城,而後向北攻竹塹,南攻諸羅,一時全台震盪。然而因林爽文祖籍漳州平和,在台的泉州人與客族競相幫助清廷勘亂,以致除了清兵剿亂,中部戰場成了漳泉械鬥,竹苗則是閩粵械鬥。
當時桃竹苗地區的客族紛紛以鄉勇形式組織團練,除保衛鄉里以防漳籍亂軍侵擾家園婦孺外,亦配合清軍平亂。新竹地區在陳紫雲領導下,轉戰竹苗。林先坤亦率領其「六家義民」參與戰事,客族鄉勇不但協助清軍收復竹塹,更協同追擊至大甲。事件平定後,鄉勇沿途撿集客族死難者骨骸共二百多具(客籍鄉勇縫黑布於左臂,故可辨識),以牛車拖載回鄉歸葬。然而行經鳳山溪新埔地界舊名枋寮之處,牛車忽然停住不前,經焚香跌筊請示,風水師亦鑑定當地為「雄牛睏地穴」,乃將骨骸就地安葬,而後立廟崇祀,即今新埔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再發生戴春潮之亂,本地客族再組義軍協助討伐,此役戰死者約百餘位,亦將其遺骸合葬於義民廟後。故如今義民廟後左右各一塚,靠西者為林爽文之亂戰殁者之墓,是『主塚』,靠東者為戴春潮之亂戰殁者之墓,為『附塚』。
乾隆三十五年(1770)已有相當家業的林先坤興建善慶堂,做為家族居屋並祭祀本支林氏先祖。林先坤死後,三子林國寶承襲父風,帶領族人拓墾,並熱心地方公益。嘉慶年間林國寶納貲捐得監生頭銜。道光六年(1826)竹塹建城,林國寶再度捐貲為祖、父、已三代取得朝廷「奉直大夫」的誥封,林國寶因此將善慶堂改建,更名「大夫第」。道光十一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秋華中試武舉,林家在地方的聲勢更為顯赫。
林秋華中舉的隔年,林家在「大夫第」右側興建「問禮堂」,做為六家林氏家族的公共辦事處與裁判所,只要勇丁或族人觸法,就由族長和陪審員依家法審議,有罪即送入後堂囚獄執刑。
堂名「問禮」採自論語八佾篇內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藉此點出家族姓氏。由於問禮堂是林秋華中試武舉後所建,因而與一旁民宅相較顯得較為氣派,但大體而言,其建築形式仍屬平實,前面多以土磚壘砌而成,除了外敷白灰外,少有裝飾之處。
問禮堂亦稱為「北帝廳」,因其正廳供奉北帝爺(北極玄天上帝)而名。另正廳亦奉有清廷賜頒「褒忠」的聖旨龕。
問禮堂是正堂兩廂兩橫屋的格局(以閩南說法即單進左右雙護龍),在格局上透過高度層次具體傳達宗族禮制的嚴格家風,第一層是正堂兩廂合組的四合院,左右各增建一橫屋,正堂以中庭區隔了進出口的下院和祭祖、待賓的上院,廂房為辦事處和客房。第二層是緊連正堂後面加建的一排橫屋,高度略低於正堂,客家人俗稱「枕頭槓」(此為閩南建築所無)。
位於問禮堂旁有座名為義靈祠的小祠,是當年拓墾械鬥時,林先坤的保鏢朱阿羅為護主而犠牲,林家感念其德,特立祠崇祀。祠高僅一公尺,據說此舉並非渺視,乃刻意如此,令後人僅得以跪拜方得上香行禮。
大夫第與問禮堂南北相對,是後來林氏家族口中「南北雙廳,文武雙舉」的「南北雙廳」(武舉即林秋華,文舉是另房忠孝堂子孫林洪香,於同治年間中舉)。大夫第大廳除供奉林家祖先外,還懸掛著林氏先祖的畫像以及事略,還有諸多貢元、文魁等功名匾額高掛,彰顯林氏來台後家族歷代輝煌的發展。而林氏三代受封奉直大夫的報喜單,至今還保存完整,分別放置祖先牌位兩側。林秋華中舉後所立的旗杆亦在大夫第門前。
大夫第與問禮堂之間,不遠處的林家祠堂維持完整客家古厝形式,至今仍為林氏宗親會所在,林家後裔每年於此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慎終追遠的習俗流傳百年,維繫世世代代的林家人。
公元1758年六家聚落形成後,林先坤聯合族人共同成立「次聖公嘗」(次聖是林氏一族抬舉祖先的說法,既然孟子稱亞聖,祖宗林放則稱為次聖;嘗即如今通稱的祭祀公業)。往後陸續購買田地,作為次聖公嘗的祀業。次聖公嘗的田產收入累積漸豐,光緒八年(1882)提撥資金興建祠堂,稱為「次聖公廳」。明治四十四年(1911)改建成現今的規模,改名為「林家祠」,廳堂奉祀林氏始祖,是饒平林氏六派宗親的公祠。(饒平林氏來台六派為:1.老屋、2.斗屋、3.東山、4.騰蛟嶺、5.胡揚樓、6.大埔。前新竹縣長林保仁、前新竹縣長與省府主席林光華、前新竹市長與省府主席林政則等皆係六派後裔。)
竹北六家的林氏古厝群是北台灣現存最大的單姓古聚落。古厝群包括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整個聚落如今被保存為客家文化園區,國立交通大學在此設立客家文化學院。
林氏古厝群的範圍不僅於此,附近不遠的文興路還有另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是乾隆年間追隨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林氏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嘉慶十年(1805)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四子林象明乃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由於建築年代略晚於六張犁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厝」。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族人以忠孝堂公廳為核心,向左右兩側築屋聚居,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聚落樣貌。堂前有廣大的禾埕,並築有「西河世第」門樓及圍牆,周圍則建有水圳兼護河,並種植刺竹做為防護措施。
六家問禮堂與新埔義民廟 @ 草湳里:老頭談性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nCAa3


新竹縣林姓宗親會2020年0201春祭祭祖於竹北交大校區-林氏宗祠 - Google 相簿 http://bit.ly/3b0kVwH


 

2017年6月3日
為了宗親彼此聯絡感情,新竹縣竹北市的林家,3日在民俗公園的大夫第,辦理第14次全國林家宗廟祠堂聯誼會來自全台林姓家族,除了參加祭祀之外,不分閩客的宗親們,還藉由聯誼活動,走訪當地六張犁古蹟群,認識竹北的客家建築文化

2017-06-04
林氏宗親春祭祭祖 探訪竹北古蹟.凝聚情感
【黃文垚 新竹】
為了宗親彼此聯絡感情,新竹縣竹北市的林家,3日在民俗公園的大夫第,辦理第14次全國林家宗廟祠堂聯誼會,來自全台林姓家族,除了參加祭祀之外,不分閩客的宗親們,還藉由聯誼活動,走訪當地六張犁古蹟群,認識竹北的客家建築文化。
林家代表們,手持清香以三獻禮祭祖,他們的祖先是2百多年前,從中國福建及廣東等地來台,但林家來台後在各地開枝散葉,彼此間卻鮮少聯絡,為了林家宗族團結,他們在7年前創設了聯誼會。
全國林家宗廟祠堂聯誼會榮譽會長 林嘉政:「7年之間,許多人認同這個作法很好,所以我們這個(聯誼)會,到今天這個規模出來,現在有29個(宗廟)參加。」
林家人每年以春秋2個祭祀,邀請台灣林姓宗親參與,對於祭祀地點選擇,則是依據各個宗廟,祭祀公業管理會意願決定,因此今年春祭活動,選在竹北市民俗公園辦理,希望讓宗親們能夠認識,六張犁客家古蹟群。
竹北林家祠堂管理人 林光華:「像這大夫第是我來台祖先3代,奉執大夫奉鎮大夫這個殊榮,(還有)林家祠堂忠孝堂問禮堂,這些全部都有紀念的意義。」
全國林家宗廟祠堂聯誼會會長 林水勝:「看到我們六家的所有的建築物,就是古代的、歷代的、現代的都跟不上,非常大家有福氣來看才看得到,很難能可貴。」
林家宗廟祠堂聯誼會表示,目前除了參與全國林家祭祀之外,在前年開始,已與東南亞地區林姓宗廟聯繫,希望未來規畫組團拜訪,不僅凝聚家族向心力,也讓後輩了解東南亞的地方文化。


 

全國林姓宗廟-合族宗祠-同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姜子牙追封比干為「文曲星星君」/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 陳麗華 /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A0JG9
“尚親堂”林氏宗祠/推舉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林耀亭為副委員長。至昭和五年(1930)全部竣工,共曆時十二載/位於台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93wAeA
文化資產導覽-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全球資訊網 - https://goo.gl/4H95Uf
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社團法人彰化縣林四福堂宗廟 - https://goo.gl/a4LtqC
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 - https://goo.gl/0iUym7
【新竹 竹北】六家古厝群 - https://goo.gl/kZRHPT
【新竹 竹北】整修中的六家古厝群 - https://goo.gl/a3PbFr
----------------------

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  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  

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北
六家林氏家祠 存 林祺達 新竹縣竹北鄉東平村六家 03-5887763 包括:大夫第、問禮堂、林家祠〈忠孝堂〉
--------------------
全球林氏宗親聯誼會暨林氏企業家俱樂部啟動儀式召開
2016-11-15 由 中國網 發表于 文化
2015年6月6日,全球林氏宗親聯誼會成立大會在深圳市龍華新區儒駿大廈隆重舉行。2016年11月13日,全球各地及港澳林氏宗親和代表蒞臨深圳市羅湖富基大廈會所,為全球林氏宗親聯誼會成立一周年舉行慶典會議暨林氏企業家俱樂部啟動儀式。
林大洲會長(左)林應耀族長(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jvrkqbp.html
-------------------

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北---0603-2017

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  

(43) 竹北大夫第 - https://goo.gl/kYJsOz

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  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大夫第/六家林氏宗祠/全國林氏宗廟祠堂聯誼會聯合祭祖大典在竹  

(43) 世界天后宮等單位承辦全國林姓宗廟祠堂聯誼會第十次聯誼會議及春季祭祖大典 - https://goo.gl/l49BHG

文化資產個案遊覽-竹北問禮堂 - https://goo.gl/svd0ii

《行腳新竹‧文化之旅 第二梯次》走讀歷史:新豐北埔聚落探索活動報名2015-09-19 ,休閒旅遊, 文學/藝文, 付費課程/活動, - BeClass 線上報名系統 Online Registration Form - https://goo.gl/iqo5qw



台北市林姓宗親會沿革 林慶川
中國人是對於家族制度與宗族之觀念最為濃厚的民族,同時有很多善良風俗。尤以祭祀為最著,所謂:「遵天法祖」。一般稱謂,「祭天」、「拜祖」。中國在西漢以前政教合一。「百姓日用而不知」,亦即「習而不察」,自東漢以後政教分立,從事宗教「禮教」深解而演變各種組織。其中宗親會組織,乃是同一祖先血緣關係奠下世代相傳繁衍的裔孫構成之團體。這是中國人具有特色的社會團體之一。其主旨:「不但遵天法祖、秉承祖德、繼往開來、敦睦宗誼、互助合作、發展宗親事業,並促進社會和諧團結安定為目的,其意義非常重大」。
台灣同胞來自閩粵渡台者甚多,初期彼此祖籍相同者即相互照應,雖彼此素昧平生,初次見面,只要問是「本家」,親切感自然而生。不論在生活上、物質上或精神上互相照應,進而組織祖公會,或共同發起籌建宗祠發揮功能。
台北市林姓宗族的發展經過,自前清雍正年間,八里岔創設「巡檢」之後,台北、新莊、艋舺(今之萬華)、八芝蘭(今之士林)等先後形成街市時,尤其是林成祖入懇後,我林姓日益增多,台北方面大都福建、漳州及泉州較多。據聞:民前八十年(一八三一)間,台北、台中、新竹、苗栗方面為主體,聯絡全台林氏文武官員及先賢商議,為紀念「吾開林太始祖比干公暨始祖林堅公,一脈相傳之歷代列祖列宗之遺緒,共同鳩資捐建祖廟,此名稱為『全台林氏祖廟』位於台北城內文武街南畔(即現時總統府南側),是謂林氏宗親首創之敬祖尊宗之組織的祖廟」。
民前十八年(一八九四)不幸中日發生甲午之戰,前清失利,台澎淪於日本帝國,日本初派樺山大將為台灣總督,當時為籌建總督府衙,至辛丑年間,即民前十一年(一九○一)以貫通道路為由,吾祖廟被迫遷徙,移建於大稻埕建成街(現在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即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七三號),此地乃是原林本源家之地,遷建後重視宗親組織,另設立宗親聯誼會。
-----------------
六家問禮堂與新埔義民廟 @ 草湳里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2dRnJI
台灣先民和他們的宅第 之十
竹北六家是個小地方,如果不是高鐵在此設站,大多數的台灣人可能根本不會知道這個小地方。高鐵會選定六家設新竹站,也表示六家人口不多、開發不足,以致土地取得容易。其實六家在日據之前已是個不小的村庄,日據時代自成格局稱六家庄,屬新竹郡;光復後原本相同位階的新竹郡紅毛庄(更早之前叫紅毛田)改稱竹北,六家被併入竹北。幾十年來,不管是竹北,還是六家一直都是窮鄉僻壤,後來竹科帶動了竹北的繁榮,如今高鐵或許也會為六家帶來不一樣。
然而六家在台灣史上絕對值得一提。此地原本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棲地,當年分佈在竹、苗的道卡斯族和盤據在北、桃的凱達格蘭族原本勢力不相上下,甚至道卡斯族較強。然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後,目標指向台灣。明鄭永曆三十六年(公元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南明永曆帝於永曆十六年被吳三桂絞殺,年號至此應結束,但鄭成功仍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三十七年鄭克塽降清始終止),鄭氏東寧政權派兵衛戍北台,驅使平埔族協助運送兵糧,因軍情緊急督運嚴苛,竹苗地區的道卡斯族平日懶散、不堪勞役,乃聚眾反抗。鄭軍永衛左協陳絳率軍討伐,包括新港社、中港社及後壠社幾乎被族滅,餘眾逃入山中,據傳後來繁衍成為今日的賽夏族。
台灣入清後,原居如今桃園八德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因人口滋生,部分族人趁著道卡斯族祇剩老弱婦孺之際遷徒南下,一部進入此地,驅逐、吞併原居於此的道卡斯族,一部再南下至今日苗栗三灣鄉的銅鑼圈落腳(今日苗栗銅鑼鄉舊名銅鑼灣)。
六家位於如今新竹鳳山溪和頭前溪間的埔地,漢人入墾前,此地被稱為「霧崙毛毛荒埔」。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氏家族首先進入此地開墾,後與潘復和、王德珪合組「潘王春」墾號。當時此地被稱為東興社圓寶庄。
清乾隆十四年(1749),廣東饒平人林先坤和父林衡山、長兄林居震隨著族人渡海來台,最初落腳於莆砂(今彰化),幾經遷徒,三年後林氏一族終於來到此地,向「潘王春」租地拓墾落戶。林先坤感於墾地廣濶、人力單薄,乃返鄉廣邀族人來台共同開墾此地,林氏一族拓墾了三十甲左右的土地(甲是荷蘭人的計量單位),當時客族墾地是以「犁」做為計算面積單位,一張犁約等於五甲,因此就把新墾地稱為「六張犁」(如今台北尚有六張犁、三張犁的地名,卻已非客族聚落。無知的後人總自詡愛好和平的民族,卻不知當年祖先們生存的慘烈)。這個地名沿用了一百六十幾年,直到日本大正九年日人市街重劃,將地名改為「六家」。當時客番比鄰而居,如今六家境內仍有「番仔寮」的小地名。
由於林氏家族開墾有成,而後陸續有親族、鄉民由原鄉渡海來台依附。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家聚落形成,具有領導能力的林先坤取得頭人的地位。林先坤為了防止高砂泰雅族、鄰近的平埔族及閩南人的侵擾,乃率領眾人以水溝、剌竹劃定聚落界限,東、西、南各設隘門。聚落內設有屠宰、碾米、釀酒等作坊,生活所需自給自足,更擁有鄉勇三、四百人,出門時先打大砲三响,威風八面;吃飯時,擊鼓三通,五、六百人同時用餐,甚是壯觀。儼然成為武裝屯墾勢力,林氏亦成地方一霸。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台灣天地會首領、彰化大里杙人林爽文刼獄造反,亂眾一舉攻陷彰化縣城,而後向北攻竹塹,南攻諸羅,一時全台震盪。然而因林爽文祖籍漳州平和,在台的泉州人與客族競相幫助清廷勘亂,以致除了清兵剿亂,中部戰場成了漳泉械鬥,竹苗則是閩粵械鬥。
當時桃竹苗地區的客族紛紛以鄉勇形式組織團練,除保衛鄉里以防漳籍亂軍侵擾家園婦孺外,亦配合清軍平亂。新竹地區在陳紫雲領導下,轉戰竹苗。林先坤亦率領其「六家義民」參與戰事,客族鄉勇不但協助清軍收復竹塹,更協同追擊至大甲。事件平定後,鄉勇沿途撿集客族死難者骨骸共二百多具(客籍鄉勇縫黑布於左臂,故可辨識),以牛車拖載回鄉歸葬。然而行經鳳山溪新埔地界舊名枋寮之處,牛車忽然停住不前,經焚香跌筊請示,風水師亦鑑定當地為「雄牛睏地穴」,乃將骨骸就地安葬,而後立廟崇祀,即今新埔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再發生戴春潮之亂,本地客族再組義軍協助討伐,此役戰死者約百餘位,亦將其遺骸合葬於義民廟後。故如今義民廟後左右各一塚,靠西者為林爽文之亂戰殁者之墓,是『主塚』,靠東者為戴春潮之亂戰殁者之墓,為『附塚』。
乾隆三十五年(1770)已有相當家業的林先坤興建善慶堂,做為家族居屋並祭祀本支林氏先祖。林先坤死後,三子林國寶承襲父風,帶領族人拓墾,並熱心地方公益。嘉慶年間林國寶納貲捐得監生頭銜。道光六年(1826)竹塹建城,林國寶再度捐貲為祖、父、已三代取得朝廷「奉直大夫」的誥封,林國寶因此將善慶堂改建,更名「大夫第」。道光十一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秋華中試武舉,林家在地方的聲勢更為顯赫。
林秋華中舉的隔年,林家在「大夫第」右側興建「問禮堂」,做為六家林氏家族的公共辦事處與裁判所,只要勇丁或族人觸法,就由族長和陪審員依家法審議,有罪即送入後堂囚獄執刑。
堂名「問禮」採自論語八佾篇內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藉此點出家族姓氏。由於問禮堂是林秋華中試武舉後所建,因而與一旁民宅相較顯得較為氣派,但大體而言,其建築形式仍屬平實,前面多以土磚壘砌而成,除了外敷白灰外,少有裝飾之處。
問禮堂亦稱為「北帝廳」,因其正廳供奉北帝爺(北極玄天上帝)而名。另正廳亦奉有清廷賜頒「褒忠」的聖旨龕。
問禮堂是正堂兩廂兩橫屋的格局(以閩南說法即單進左右雙護龍),在格局上透過高度層次具體傳達宗族禮制的嚴格家風,第一層是正堂兩廂合組的四合院,左右各增建一橫屋,正堂以中庭區隔了進出口的下院和祭祖、待賓的上院,廂房為辦事處和客房。第二層是緊連正堂後面加建的一排橫屋,高度略低於正堂,客家人俗稱「枕頭槓」(此為閩南建築所無)。
位於問禮堂旁有座名為義靈祠的小祠,是當年拓墾械鬥時,林先坤的保鏢朱阿羅為護主而犠牲,林家感念其德,特立祠崇祀。祠高僅一公尺,據說此舉並非渺視,乃刻意如此,令後人僅得以跪拜方得上香行禮。
大夫第與問禮堂南北相對,是後來林氏家族口中「南北雙廳,文武雙舉」的「南北雙廳」(武舉即林秋華,文舉是另房忠孝堂子孫林洪香,於同治年間中舉)。大夫第大廳除供奉林家祖先外,還懸掛著林氏先祖的畫像以及事略,還有諸多貢元、文魁等功名匾額高掛,彰顯林氏來台後家族歷代輝煌的發展。而林氏三代受封奉直大夫的報喜單,至今還保存完整,分別放置祖先牌位兩側。林秋華中舉後所立的旗杆亦在大夫第門前。
大夫第與問禮堂之間,不遠處的林家祠堂維持完整客家古厝形式,至今仍為林氏宗親會所在,林家後裔每年於此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慎終追遠的習俗流傳百年,維繫世世代代的林家人。
公元1758年六家聚落形成後,林先坤聯合族人共同成立「次聖公嘗」(次聖是林氏一族抬舉祖先的說法,既然孟子稱亞聖,祖宗林放則稱為次聖;嘗即如今通稱的祭祀公業)。往後陸續購買田地,作為次聖公嘗的祀業。次聖公嘗的田產收入累積漸豐,光緒八年(1882)提撥資金興建祠堂,稱為「次聖公廳」。明治四十四年(1911)改建成現今的規模,改名為「林家祠」,廳堂奉祀林氏始祖,是饒平林氏六派宗親的公祠。(饒平林氏來台六派為:1.老屋、2.斗屋、3.東山、4.騰蛟嶺、5.胡揚樓、6.大埔。前新竹縣長林保仁、前新竹縣長與省府主席林光華、前新竹市長與省府主席林政則等皆係六派後裔。)
竹北六家的林氏古厝群是北台灣現存最大的單姓古聚落。古厝群包括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整個聚落如今被保存為客家文化園區,國立交通大學在此設立客家文化學院。
林氏古厝群的範圍不僅於此,附近不遠的文興路還有另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是乾隆年間追隨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林氏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嘉慶十年(1805)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四子林象明乃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由於建築年代略晚於六張犁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厝」。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族人以忠孝堂公廳為核心,向左右兩側築屋聚居,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聚落樣貌。堂前有廣大的禾埕,並築有「西河世第」門樓及圍牆,周圍則建有水圳兼護河,並種植刺竹做為防護措施。
交通資訊:
搭車:
火車=>新竹火車站下=>轉搭新竹客運往芎林=>六家站下車=>前行過雙桂橋左轉即可抵達。
開車:
中山高速公路=>下新竹交流道(往竹東)=>公道五路二段=>左轉接慈雲路(117縣道)=>右轉接文興路一段=>六家文化園區(問禮堂)。
中山高速公路=>下竹北交流道(往竹北)=>左轉接光明六路=>光明六路東一段=>右轉接自強南路=>左轉接文興路一段=>六家文化園區(問禮堂)。
後記:武舉人林秋華的下場
林秋華中武舉人的第二年,林國寶、林秋華父子就興建『問禮堂』,不料卻遭到排行第五的林特魁大力反對。林特魁反對的理由是,按照風水地理的說法,六家地形像一條船,問禮堂的位置正好是船倉,若船倉太重的話會偏一邊,不但祇會庇蔭一房,而且會影響其他各房的運勢。剛好第五房的孫子,年僅七歲就會吟詩作對,聰明又有才氣,沒想到一場急病就一命嗚呼。林特魁把這事歸責於問禮堂的興建。一氣之下竟跑到林先坤的墓塚,打開林先坤的骨灰甕。沒想到當蓋子一打開,就有好幾隻烏鴉飛出,讓在場的眾人嚇一大跳,趕忙將蓋子蓋上。此時甕中只剩一隻烏鴉,正要飛出時被蓋子蓋到,因此傷了腳。巧的是從那時起,林家三代真的祇出了一位跛腳秀才。
自此之後,林國寶的三房成了家族的公敵,為此事林國寶心中相當鬱卒與苦惱。嘉慶十五年(1810)林國寶和林秋華為了家族和氣,索性率領三房家族離開六家到噶瑪蘭拓墾,最後落腳於冬瓜山(如今宜蘭縣冬山鄉)。林氏此支到宜蘭後,慢慢的拓墾有成,土地也越來越多,對灌溉的水源就特別重視。當時冬瓜山地區有兩大勢力,一是客家饒平林國寶、林秋華父子,另一是漳州黃讚緒,兩派勢力常為了水源吵鬧不休。林秋華是武舉人,黃讚緒是文舉人,名位上文舉高於武舉,但是兩方一打起來,當然是武舉人贏。黃姓家族在當地家大業大,一氣之下就去告官,官司告到台南府城。身為被告的林秋華得到府城應訊,沒想到走到中途,遭到埋伏被人所殺。林秋華死後,林氏家族失去了支柱,因此不敵黃家,屢屢遭到黃家的欺壓,慢慢的開始變賣田產家業而沒落,就連當時他們拓墾開鑿的二條水圳也被迫賣掉。無法立足的林氏家族後來離開冬瓜山,北上今日的宜蘭,再遷礁溪淇武蘭,仍是無法立足,最後離開蘭陽在汐止落戶。(以上林家拓墾蘭陽經過,係根據網上所載林氏後人前縣長、虛省後的省主席林光華口述)104.06.06初稿
----------------
竹北問禮堂
歷史沿革
竹北問禮堂位於新竹縣市 六家 ,是竹北六家林先坤家族所有,於道光十二年(1832 年)由林秋華高中鄉試武舉後所建,問禮堂之名取意於祖先林放公之問禮於孔子,子曰:「大哉!斯問」,用途為裁判、議事、招待之所。
六家是由六戶林姓人家組成的共同防禦、互助聚落,以水溝為界,莿竹為籬,並建有東、西、南三座隘門,當初問禮堂的位置靠近東門,坐東南朝西北,是一座傳統之四合院建築,林家族人稱之為北帝廳。
建築特色
問禮堂於 1985年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1991年間因年久失修,古蹟建築有傾頹之虞,經新竹縣府委託廖俊添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並向內政部爭取經費辦理修護工程。
該堂為傳統之四合院建築, 前後三進,左右各設客房,客 家建築多以卵石當基礎,好讓基礎穩固,傳統木構架是不用釘子的,木頭的接合全靠榫頭相接,仿舊 門上預留門楣,客家話稱為「過壓」,牆面砌好後才可架樑,採取傳統建築屋頂以板瓦疊砌,瓦隴與瓦槽均有一定的規模建造。
此次修護工程,復原了問禮堂的規模,復原舊有 建築形式,多以土磚壘砌而成,外敷白灰外,再加以彩繪裝飾,雖仍有復舊如新的疑惑,但採取傳統工法與材料方式,成為鄰近地區的觀摩焦點,目前為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籌備處,未來該地將成為客家文化園區。
------------------------
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 將展開修復
NOWnews
NOWnews2012年3月30日 下午3:46
記者陳祁抒/新竹報導
新竹縣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在經過多年的討論及修復設計下,縣政府文化局已通過大夫第的設計書圖審查,並由「祭祀公業林先坤」出資修復,以恢復大夫第原有二堂二廂二橫屋的規模,為新竹縣第一個由私人出資來修復公有文化資產的案例,為新竹縣的文化資產保存開啟新的道路。
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原名「善慶堂」,約建於西元1770年,至今已近2.5個世紀,當時林先坤的父親衡山公辭世,林先坤為感念父德,以「積善必有餘慶」興建善慶堂,做為祭祀祖先之所,並為族人之會議中心。1818年,林國寶稟請朝廷獲准,衡山公、先坤公追封為奉直大夫,而冠以「大夫第」之名,後又增建前堂,成為二堂二廂二橫規模之建築。
這座具有歷史的建築物,在經過時代變遷中,前堂及右橫屋已毀,才於60年代修建成現在的樣貌,在都市計畫中劃設為民俗公園,並徵收為公有,也於96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為了保留林氏家族及六家的歷史文化,大夫第仍作為林家的祭祀空間。然而因為年久失修,建築日漸傾頹,林家子孫於是決定自行出資4,500萬來修復大夫第,並委由薛琴建築師事務所來規劃修復事宜。
由私人出資來修復公有文化資產,這在新竹縣是第一個案例,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過程中,也是少見的。為了保存大夫第的歷史,以及它在六張犁的空間意義,並呈現過去原有的風貌,全案採傳統工法,以復原過去的客家建築工藝,在左橫屋的部分則以修復方式進行,右橫屋則以復原方式進行。
林先坤祭祀公業已於年前完成出火儀式,暫時將祖先牌位移至縣定古蹟問禮堂內,並將於近期動工修復大夫第。文化局表示這將是一個民間與官方合作修復文化資產的新模式,由民間出資,並依據文化資產保存的機制與精神,直接與台灣修復古蹟富有經驗與口碑的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簽約,並將延聘地方重要匠師進行工程。
縣文化局以輔導與監督的角色,督導工程的品質。修復完成後,將成為一處新的客家文化空間,呈現客家的宗族文化、祭祀文化及林家的墾拓史,對縣府及林家子孫及縣民來說是三贏的作法。
--------------
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 將展開修復
NOWnews/ 2012/03/30
記者陳祁抒/新竹報導
新竹縣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在經過多年的討論及修復設計下,縣政府文化局已通過大夫第的設計書圖審查,並由「祭祀公業林先坤」出資修復,以恢復大夫第原有二堂二廂二橫屋的規模,為新竹縣第一個由私人出資來修復公有文化資產的案例,為新竹縣的文化資產保存開啟新的道路。
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原名「善慶堂」,約建於西元1770年,至今已近2.5個世紀,當時林先坤的父親衡山公辭世,林先坤為感念父德,以「積善必有餘慶」興建善慶堂,做為祭祀祖先之所,並為族人之會議中心。1818年,林國寶稟請朝廷獲准,衡山公、先坤公追封為奉直大夫,而冠以「大夫第」之名,後又增建前堂,成為二堂二廂二橫規模之建築。這座具有歷史的建築物,在經過時代變遷中,前堂及右橫屋已毀,才於60年代修建成現在的樣貌,在都市計畫中劃設為民俗公園,並徵收為公有,也於96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為了保留林氏家族及六家的歷史文化,大夫第仍作為林家的祭祀空間。然而因為年久失修,建築日漸傾頹,林家子孫於是決定自行出資4,500萬來修復大夫第,並委由薛琴建築師事務所來規劃修復事宜。由私人出資來修復公有文化資產,這在新竹縣是第一個案例,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過程中,也是少見的。
為了保存大夫第的歷史,以及它在六張犁的空間意義,並呈現過去原有的風貌,全案採傳統工法,以復原過去的客家建築工藝,在左橫屋的部分則以修復方式進行,右橫屋則以復原方式進行。林先坤祭祀公業已於年前完成出火儀式,暫時將祖先牌位移至縣定古蹟問禮堂內,並將於近期動工修復大夫第。
文化局表示這將是一個民間與官方合作修復文化資產的新模式,由民間出資,並依據文化資產保存的機制與精神,直接與台灣修復古蹟富有經驗與口碑的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簽約,並將延聘地方重要匠師進行工程。縣文化局以輔導與監督的角色,督導工程的品質。修復完成後,將成為一處新的客家文化空間,呈現客家的宗族文化、祭祀文化及林家的墾拓史,對縣府及林家子孫及縣民來說是三贏的作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