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97台北西門咖啡館「西洋軒」/行動咖啡車,在一九三一年台中街頭已出現第一部行動咖啡車。咖啡車的主人是在台中公園經營「巴咖啡屋」的森浦清太郎/明星咖啡館是台灣咖啡館近代史不能不提的一家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v0gOG
台灣喫茶店+福爾摩沙喫茶店+1897年這是臺灣茶第一次出國參展+1900年,法國舉辦「巴黎萬國博覽會」,台灣總督府選派成立「喫茶店」,這是台灣第一次在博覽會成立喫茶店,也為以後各大博覽會「臺灣喫茶店」的濫觴。而台灣茶商吳文秀代表台灣,以烏龍茶參展,獲得最高賞獎項。+台灣咖啡館歷史,發現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館、喫茶店。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甚至以「森永喫茶店」作為展示館,可見當時咖啡館的盛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Ek8Jf


 2017-12-11_2251582017-12-11_225209  

花蓮咖啡評鑑「舞鶴公主」奪冠 風味突出有密技
分享花蓮咖啡評鑑「舞鶴公主」奪冠 風味突出有密技到Facebook 分享花蓮咖啡評鑑「舞鶴公主」奪冠 風味突出有密技到Line 分享花蓮咖啡評鑑「舞鶴公主」奪冠 風味突出有密技到Google+
陳韻庭種出金牌咖啡,最近得獎後訂單接不完,忙著做採收及加工,她以最新的無氧發酵處理,讓咖啡風味更上一層樓。(記者花孟璟攝)
2017-12-11 22:24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縣今年舉辦首屆咖啡評鑑,由瑞穗鄉舞鶴「公主咖啡」陳韻庭勇奪金牌;其實陳韻庭夫家的祖父母早在日治時代就種植咖啡,家中後院還保有100歲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她說,舞鶴咖啡的品質不輸給國外精品豆,這次的金牌豆是以「日曬」處理,比水洗豆多了活潑的果香!
瑞穗鄉舞鶴咖啡品質佳,紅艷的咖啡櫻桃很誘人。(記者花孟璟攝)
瑞穗鄉舞鶴咖啡品質佳,紅艷的咖啡櫻桃很誘人。(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縣首次咖啡評鑑,由瑞穗鄉公主咖啡勇奪金牌。今天瑞穗鄉農會前往貼紅榜祝賀。(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縣首次咖啡評鑑,由瑞穗鄉公主咖啡勇奪金牌。今天瑞穗鄉農會前往貼紅榜祝賀。(記者花孟璟攝)
陳韻庭曾在美國取得行銷碩士學位,丈夫廖英旭是舞鶴茶園第二代,夫妻倆20多年前為了照顧年邁的爸媽,回到故鄉接下茶園不久,行政院水土保持局舉辦「舞鶴公主」選拔,外型亮眼的陳韻庭還奪得桂冠。
夫妻倆以行銷管理專才經營茶園之餘,10年前看見咖啡產業興起,兩夫妻開始學種咖啡。陳韻庭說,自家後院還剩下幾棵日治時代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是由阿嬤廖蘇無影栽種,當年可是日本人國田正二呈獻給日本天皇喝的頂級咖啡,品種是「鐵比卡」,口感有回甘、甜味等豐富層次,因此採咖啡播種咖啡苗開始學種咖啡,並自創「公主咖啡」品牌。
陳韻庭說,為了提高咖啡品質,她努力去阿里山、南投等各咖啡產區觀摩,發現咖啡櫻桃採收後的處理過程,才是影響香氣的關鍵,因此她學習水洗法之外新的製法,包括日曬、蜜處理等。
她說,有別於一般的水洗法、日曬法,這次拿到金牌的豆子是採用最新技術製作,採收後不碰水、抽真空進行無氧發酵,2天後打開,釀葡萄酒味、又像龍眼乾的甜香撲鼻而來,再以電腦挑豆,揀選比重大的優質生豆,去除蟲蛀或破碎豆,12公斤生豆精挑出2公斤比賽,得來不易,也因此最後才能以突出的風味,在比賽最後的杯測階段獲得評審青睞。
陳韻庭認為,台灣人工貴、咖啡以手工採收,工人一天就要1200元工資,7公斤的咖啡櫻桃處理後只剩1公斤生豆,價格也高,自然不能跟巴西、越南的低價商業豆比較。
她說,舞鶴傳統是種茶,但現在中國把台灣茶葉的加工技術都學去,剩下咖啡技術仍領先,她認為,台灣與牙買加藍山、夏威夷同樣是「世界上最適合咖啡」的緯度,因此台灣咖啡「要跟國際頂級的豆子比」,品質才能提高。


 

 

文創LIFE/小農瘋種豆!精品咖啡潮喝出台灣新滋味
2016/06/22 13:15:00
鄭安妮、張逸民/採訪報導
2013年南投國姓的咖啡豆靠豐富花果香在國際評比拿下90分高分,證明台灣土質、養分都不是問題。東台灣的花蓮舞鶴更是早在日據時期就是四大咖啡產區,據傳還是日本天皇的最愛。
小農瘋種豆!花果酒香台灣咖啡新滋味 ID-565157
▲彭瑋翔對咖啡相當有熱情。
現在阿美族二代用製作蜜香紅茶的茶具烘出獨特的舞鶴咖啡香,至於台東關山用小米酒發酵所以咖啡帶著淡淡地酒香。
小農瘋種豆!花果酒香台灣咖啡新滋味 ID-565158
▲精品咖啡豆用品紅酒的方式品嘗
他是負責推銷台灣精品豆的豆商董鼎禾,把109個來自瑞穗、阿里山、古坑、關山的咖啡小農首度結合起來,讓小農不再單打獨鬥,改用品味紅酒的方式品嘗一支單品咖啡,強調產區、莊園和烘法。
小農瘋種豆!花果酒香台灣咖啡新滋味 ID-565156
▲豆商董鼎合聯合109個小農開發精品咖啡產業。
但是台灣豆真的能贏過國際嗎?這些咖啡的品質雖然但好人力成本卻很高,來看小農與豆商聯手把台灣豆帶向精品尖端產業。
-----------------------------------
花蓮瑞穗舞鶴咖啡
咖啡部落實驗室
尋人啟事
這杯咖啡是悠閒的時候手上的那杯氣氛飲料
還是是在熬夜提神的那杯神奇飲料
更可能是早已成為你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習慣
但對部落來說
這杯咖啡代表的一個未知的未來
一個可能帶給它希望的機會
您所選擇的咖啡中
將會有無限的可能…
尋找
我們在尋找一批愛好喝咖啡的、或是將咖啡視為必需品,當然也可以是對台灣咖啡有興趣的人,或是勇於嚐試的、挑戰自我味蕾的、習慣的,如果您就是我們所尋找的那個人,歡迎加入咖啡部落實驗室。我們現階段只找100個人,來加入這個計畫,不單只是認購一年份的咖啡而已,也藉由每個月品嚐咖啡的同時,告訴我們所生產咖啡能夠提昇的方式。
與消費者間的實驗計畫
您所喝到的將不會單純的只是一杯咖啡,而是在喝這杯咖啡的同時,將您所喝到的味覺感受給記錄下來,並回饋給我們知道;一來我們可以藉由您的意見,瞭解自身咖啡的風味,另外也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咖啡豆再改良的可能。
咖啡種在哪?
咖啡部落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加納納部落,1932年日本人在台灣試種植咖啡的產地之一,曾經有400甲的種植記錄而聞名,其中部落中的一處曾是種苗繁殖場,這些咖啡種苗也是提供咖啡田的來源。這個種植咖啡的部落就在台九線276公里的地方,一個位於舞鶴台地的山坳處,它的地理型態像是一個籃子的形狀,因此阿美族語的Kalala就是籃子的意思。
如何種咖啡?
我們所提供的咖啡豆,皆是以自然農法所栽植的咖啡,不加任何的農藥、除草劑以及化學肥料,每年至少人工砍草數次與細心呵護,因此在栽培的過程中更需要部落農民長時間且較為費力的工作,而且在送到您手中時,我們仍會將咖啡送交專業的殘留農藥檢驗中心,確認消費者所喝的咖啡是安全的。因此,您所喝到的這杯咖啡不單只是一杯飲料,更是一杯部落對消費者更為負責的安全飲料。
支持部落過在地的生活
加入咖啡部落實驗室,除了支持在地的消費外,更是透過這種的方式來進一步認識您所不認識的咖啡產地,包括這杯咖啡生產過程中的農民,與他們所居住、生產的環境都將重啟您對部落的看法。另外也將透過認購咖啡的方式,我們可以讓部落在生產咖啡的同時,讓外地離鄉的年青人們,回鄉幫忙他們的長輩們照顧農田,也進一步的也能就近照顧他們的家人。

2017-05-31_100532  

【舞鶴咖啡】特色

舞鶴位於"北迴歸線"所經過的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台地,在日據時代,我們瑞穗就開始種植咖啡,據現在的耆老都已有七八十歲了,他們都稱這裡為【咖啡山】,在那時候,日本人覺得這裡的氣候日夜溫差大及紅土土質非常適合種植咖啡豆,就引進了【阿拉比卡原生種咖啡】的品種種植,並大量栽種,因為在那時,這可是唯一供應日本天皇及皇室們飲用的咖啡喔!!所以,咖啡豆的品質絕對是最好的。

在日本人撒退之後,這一遍遍的咖啡樹就無人管理,在當時也無內銷的市場及外銷的管道,所以,這些咖啡樹就被居民拿來當木材燒,後來,我們經由瑞穗鄉農會的協助,在栽培上,採無毒有機的方式栽培,使用有機肥料,不施灑農藥,不使用除草劑,再加上位於溫泉地上種植,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品質保証。烹煮氣味香濃四溢,入口甘醇溫潤,不苦、不酸、不澀,回味無窮,是值得您細細品味的一等咖啡

92歲灣生回花蓮 老友相擁大哭

2017-05-31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九十二歲的灣生日本阿公國田宏,父親國田正二是花蓮舞鶴種咖啡的始祖,他堅持台灣才是故鄉,雖已不良於行,仍央求家人答應「最後一次回來台灣」,前天除了到父親在舞鶴的紀念碑前唱日文歌「故鄉」,也到玉里鎮樂合部落訪兒時玩伴,二位暮齡老人一見面相擁大哭,離別時互道:「要有元氣喔」!

  • 國田宏(右)、林秀吉(左)年輕時合照。
(記者花孟璟翻攝)

    國田宏(右)、林秀吉(左)年輕時合照。 (記者花孟璟翻攝)

  • 九十二歲國田宏和家人返回花蓮瑞穗舞鶴,在父親國田正二的紀念碑前唱日本歌「故鄉」,彷彿在和故鄉道別。(記者花孟璟攝)

    九十二歲國田宏和家人返回花蓮瑞穗舞鶴,在父親國田正二的紀念碑前唱日本歌「故鄉」,彷彿在和故鄉道別。(記者花孟璟攝)

  • 人生那麼長,老友相見的時間那麼短,以後還能見面嗎?暮年的國田宏(左)、林秀吉(中)兩人都不敢說出口,只盼對方身體健康。(記者花孟璟攝)

    人生那麼長,老友相見的時間那麼短,以後還能見面嗎?暮年的國田宏(左)、林秀吉(中)兩人都不敢說出口,只盼對方身體健康。(記者花孟璟攝)

日本阿公國田宏 重返舞鶴台地咖啡園

國田宏上一次回花蓮是二○一四年,還能自己走路,然現在已必須靠著輪椅行動,耳朵重聽,反應也顯得遲緩,但他心心念念的還是回到花蓮故鄉。除了多次來台參加母校花蓮高中的校慶,也擔任花中日本校友會會長,二○一○年也回台灣,主持在瑞穗鄉東昇茶園旁的「國田正二開拓之碑」揭碑;而國田宏的女兒甚至還把花蓮舞鶴的咖啡,帶去日本販售。

然而人生走到最後,這可能是國田宏最後一次回來了。

國田宏在八十六歲妹妹村山八重子、女兒,以及妹妹的女兒女婿及孫女等陪同,廿八日起來台五天,預計今天返回日本;昨天則由定居花蓮的日本人播磨憲治、前國大代表官桂英等陪伴下,重返父親國田正二栽種咖啡的花蓮瑞穗鄉舞鶴台地

他在父親的開拓紀念碑前,和家人合唱日文歌曲《故鄉》,歌詞中充滿著思念。他說,有生之年還能再回花蓮,真的很高興!

到玉里尋訪阿美族老友 開心敘舊

此外,國田宏也特去玉里鎮樂合部落尋訪童年玩伴,九十二歲的阿美族老人林秀吉受日本教育長大,至今仍日語流利,二人見面便相擁而泣,林不斷用日文說著「謝謝你來看我」。二人一起翻閱老照片敘舊、唱歌,手始終緊握在一起,就怕下次再會已遙遙無期。

林秀吉說,小學三年級到咖啡園做除草工,認識了國田宏,他們小時候都在一起玩,是最好的朋友,國田宏的父親也是他尊敬的長輩,在咖啡園工作三年後考上花蓮港廳農林學校(今花蓮高農),後來國田宏成為飛行員,他則加入海軍,自己搭乘的軍艦戰時曾被擊沈而自己幸運生還。他說,非常思念日本的朋友,有生之年能夠再見到面非常高興。

●舞鶴咖啡小檔案

 

國田正二曾任日本總督府花蓮港廳產業技手,一九三○年奉令到瑞穗拓墾,與日人住田多次郎在舞鶴試種咖啡成功,並獲士紳馬有岳協助,是引進咖啡在花蓮種植的第一人,隨後成立「住田物產株式會社」,會社在舞鶴臺地上的住田舞鶴咖啡農場,還有剝殼工廠等設施,全盛時期面積廣達三百甲,也讓舞鶴咖啡成為日本天皇御用品。

 

戰後日本人離開,舞鶴台地上的咖啡工廠也關了,換成種鳳梨、種茶葉,舞鶴的咖啡也被世人遺忘;直到近年台灣喝咖啡風潮再起,居民重新找到老欉咖啡樹,目前舞鶴的各家茶行除了主打蜜香紅茶,也發展咖啡產業,舞鶴咖啡才再一次被發揚光大二○一○年三月,國田宏也回到花蓮參加「國田正二開拓之碑」揭牌,以記錄這段歷史。

(記者花孟璟整理)

--------------

舞鶴咖啡重鎮 日本人拓墾奠基礎

【張國興/花蓮瑞穗】 

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茶聞名全台,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日治時期,舞鶴也是台灣的咖啡重鎮,而當時重要的推手是一位奉命開墾的日本人-國田正二,儘管戰後國田家族回到了日本,但是老先生卻對舞鶴念念不忘,並希望能夠再回台灣看看,只是一直到他臨終前都沒能實現。65年後,國田正二的兒子,來台完成父親的遺願。 

走進咖啡園裡,來自日本的國田宏,聞著當年父親所種植的咖啡,已經80多歲的國田宏,過去在台灣成長的記憶。 

國田宏:「過去這個地方,有第一農場、第二農場還有第三農場,從那邊開始種,只有看到這個景色他非常感動,非常懷念,想要哭感動得想要哭,好像見到他的父親,當時的景色會想出來。」 

國田宏表示1930年時,他的父親國田正二,奉命來到舞鶴地區拓墾並尋找適合的作物,在不斷地嘗試之後,發現咖啡和紅茶最適合,於是當年一口氣種植了450公頃,也為現在的舞鶴奠下基礎。 

瑞穗鄉農會總幹事 魏清河:「瑞穗咖啡目前差不多,有70幾甲到80甲屬於阿拉比卡的品種,是全世界非常好的品種。」 

啜一口現在的舞鶴咖啡,雖然已經不記得當年的咖啡味,但國田宏對目前的品質讚不絕口,在花蓮出生的國田宏,當年跟著父親到舞鶴種咖啡,度過了高中以前的生活,當戰敗回到日本,舞鶴一直是父親念念不忘的地方,儘管國田老先生已過世多年,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相隔65年後,國田宏帶著家族22人,再次回到了舞鶴,不但為父親立下紀念碑,也為舞鶴的咖啡史,做了最感人的見證。  (2010-04-02)

----------------------------------------

2012-12-04 舞鶴咖啡復育有成 連老外都愛喝

多年來,在瑞穗鄉農會及中央和縣府共同的輔導下,瑞穗鄉的舞鶴,不僅成為知名茶鄉,除了天鶴茶,並推出獨特的蜜香紅茶,也趕上全台掀起的咖啡熱,打出舞鶴咖啡品牌,成為東台灣重要的茶與咖啡產區。瑞穗鄉農會多元的輔導發展,也讓農民增加收益,更振興地方農產。 

舊稱掃叭頂,舞鶴台地產業豐富,也擁有精采的人文歷史,矗立於台地上的掃叭石柱,為卑南文化的地界石,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在阿美族語言中,掃叭意指木板。相傳早年阿美族人到此墾拓,遇風雨以木板遮雨,以木板當飯桌。 

很多人知道雲林古坑種咖啡,其實早在日據時期,舞鶴台地就產咖啡,日本人在此成立住田咖啡株式會社。二次大戰後咖啡滯銷,價格下滑,咖啡園才逐漸廢除。民國六十年代,舞鶴台地重新以天鶴茶打開茶知名度,茶園廣達百公頃,盛產烏龍和金萱,茶農也開發出茶凍、綠茶餅等茶製品。 

提到紅茶,許多人總會想到日月潭,但不知,舞鶴台地早年也產紅茶,近年紅茶身價翻紅,紅茶產業也在瑞穗捲土重來,尤其口感帶有淡淡蜜香的蜜香紅茶更受歡迎,還獲得世界金牌獎,如今蜜香紅茶及咖啡,是舞鶴台地招牌,連老外也相當喜歡。  

日據時代,為提供日本皇室高品質的農特產品,日本人曾先後在台灣各地區擇優種植不同的農特產品,而深受皇室喜愛的阿拉比卡咖啡,則選定台南東山、雲林古坑、花蓮舞鶴三地種植。  

其中,舞鶴台地因氣候適中、高度足夠,不僅生產第一流的紅茶,咖啡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在瑞穗鄉農會輔導下,舞鶴台地咖啡樹復育有成,所產阿拉比卡咖啡無論香氣、口感令人讚賞不已。

近年來,在農會積極輔導下,在舞鶴台地的濃郁茶香中,也增添一股咖啡香。舞鶴地區採用阿拉比卡咖啡豆,配合舞鶴地區氣候,創造出獨特口味,咖啡香氣十分濃厚,酸苦味較低,咖啡因含量低。花香略帶果香的獨特風味,適合煮成黑咖啡飲用。 

另外農民推出的單品濾泡式咖啡,簡便的沖泡方式,讓民眾到哪裡都可以喝到好咖啡。紅茶在瑞穗找到第二春,日據時期即種咖啡的舞鶴,隨著台灣咖啡爆紅,舞鶴咖啡身價也水漲船高,咖啡園不斷增加,茶園也兼賣咖啡,讓農民增加收益,也成功發展多元的休閒農業。

摘錄於  2012.12.04 更生日報

茶鄉喝咖啡 愈喝愈有趣 | 吉林茶園 - https://goo.gl/nbLH3o

------------------

順吃美食-喝蜜香紅茶 品舞鶴咖啡

2016年04月16日 04:09 (王曉鈴)

喝蜜香紅茶 品舞鶴咖啡

今年天氣怪異,3月底還有咖啡豆可摘採。(王曉鈴攝)

喝蜜香紅茶 品舞鶴咖啡

舞鶴咖啡已有百年歷史,在茶園旁喝咖啡,對當地人而言司空見慣。(王曉鈴攝)

瑞穗以牧場鮮乳聞名,也是咖啡與紅茶產地,早在百年前,日本人發現舞鶴的地理氣候適合而引進咖啡種植,直到國民政府時代,咖啡變成奢侈品而逐漸被遺忘。

當地老茶行說,舞鶴在民國50年代種茶成名,前些年古坑咖啡紅了,老一輩想起「我們也有咖啡」,於是找到百年老樹,重新找回咖啡文化,如今在茶店都可聞到咖啡香、喝到道地的瑞穗咖啡。

舞鶴茶區盛產的蜜香紅茶,是小綠葉蟬吸食茶樹嫩葉之後,經過焙製產生化學變化,茶湯散發出淡淡蜜香,成為當地特產,在公主咖啡等店家皆能休憩品茗,或者選購伴手禮。

■Index

★舞鶴茶園公主咖啡/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中正南路2段336號(台9線278公里處)/03-8870222

---------------------

停擺一甲子 瑞穗咖啡闖出名號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29日電)花蓮縣瑞穗鄉是日治時代咖啡種植區,由日人國田正二負責試種,但卻因日本戰敗而停擺沒落約一甲子。近年來當地農民傳承百年咖啡老樹,發展出咖啡產業而逐漸闖出名號。

花蓮瑞穗鄉舞鶴茶區以出產高品質茶葉聞名,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小綠葉蟬「蜜香紅茶」更是打響茶葉名號,瑞穗舞鶴茶區生產的茶葉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舞鶴幾乎等於就是茶葉的代名詞。

不論花蓮民眾或外地遊客聽到瑞穗或舞鶴,腦海中直接就浮現茶葉的畫面,根本無法想像與咖啡有關,但翻開舞鶴地區農業發展史卻會發現,咖啡竟然是當地栽種歷史悠久的農作物。

種植出蜜香紅茶等冠軍茶的瑞穗茶農粘阿端說,近百年前的日治時代,日人國田正二奉令到花蓮找地點試種咖啡,結果一眼就相中地理環境和氣候適合的舞鶴台地,展開大規模咖啡試種工作,當時還成立「住田咖啡株式會社」。

國田正二種植咖啡有成,咖啡成為當時舞鶴台地的重要新興經濟作物,舞鶴咖啡甚至還送往日本供天皇品嚐,不過隨著二次大戰局勢逆轉,日本軍情日趨緊迫,國田正二被迫返回日本,但仍叮嚀留在瑞穗的兒子國田宏要守護這批咖啡樹。

不過,國田宏在1945年初被徵調成為紅巾特攻隊員,準備駕駛零式戰鬥機出擊擔任自殺任務,還好在出任務前夕,因日本投降,讓他倖免於難。

隨著日本戰敗,日軍撤離台灣,國田正二在舞鶴的咖啡種植工作也隨著停擺,後來又因台灣消費者偏愛喝茶,較缺乏喝咖啡的文化和習慣,舞鶴咖啡園區迅速沒落,完全被茶葉種植取代。

返回日本的國田宏則是仍牢記父親的叮嚀,幾乎年年返回瑞穗尋根,並探訪當年的咖啡園,憑弔父親當年在舞鶴地區奉獻種植咖啡的努力,但百年前的咖啡園區早已被茶葉區取代消失無蹤。

種植茶葉卓然有成的粘阿端,約於10年前在舞鶴茶園區山溝,無意中發現到近百棵的咖啡老樹,當時覺得應該好好保存,因此移植約80棵咖啡老樹細心栽培,嘗試重新發展咖啡種植事業。

沒想到粘阿端無心插柳,竟然讓沒落約一甲子的舞鶴咖啡種植,從淹沒的歷史中,再度翻身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這批百年前栽種的咖啡樹,現在已成為舞鶴地區咖啡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舞鶴咖啡味道香醇、無苦澀味,也不會覺得酸口,相當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價格雖然比國內種植的其他咖啡貴,卻還是相當熱銷。

粘阿端相當感謝國田正二當年留存下來的這批咖啡老樹,並在茶園區內豎立國田正二的紀念雕像,而國田宏每次到花蓮來都會到這裡造訪憑弔,當看到父親當年種植的咖啡樹苗已長成百年老樹,現在又幫助舞鶴地區發展出咖啡產業,也不禁感到欣慰。

「國田正二是瑞穗種植咖啡的先驅者」,粘阿端說,當初的咖啡樹能在百年後歷盡滄桑成長茁壯,並傳承下來讓瑞穗咖啡產業復活,可說是蘊含著時代歷史的意義。1010229

---------------------

浴火重生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一場動搖全臺的地震,震出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產業。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帶來想像不到的慘重災情。從南投集集到古坑華山,滿目瘡痍的災區順著中央山脈蔓延。災後山區土石鬆弛,緊接而來的桃芝、納莉颱風更引發土石流,造成恐怖的二度災害。各地哀鴻遍野,地方政府除搶救搶修外,面對毀滅的家園,如何重建災後地方產業,是立刻就要面對的沉重命題。

  於是,「種植咖啡」的想法被提出來了。

  臺灣從日據時期即為東亞最大的咖啡豆產地,擁有合適的氣候條件、廉宜勞動力與便捷的市場。明治維新造成咖啡風靡日本,日據時期開始,日本人才終於擁有了咖啡生產基地。

  在官方與產業合作下,日人在臺灣各地丈量並尋找合適的咖啡種植地點,派遣專家學者進行土質、雨量、日照、坡度量測統計,有計劃地種植咖啡。舉凡台東關山鎮電光里、知本、古坑荷苞山、花蓮瑞穗舞鶴臺地、屏東泰武鄉等,皆為日據時期咖啡種植據點,斗六市甚至擁有全亞洲最大的咖啡處理廠,可見盛況於一班。

  日據時期結束,國民政府接手拓展咖啡種植,六十年代是臺灣咖啡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當年國府以政策補助經濟農場,收購附近農戶咖啡作物,再行後製加工出口創造外匯,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裡不知造福多少農戶。

  然而,不同於日據時期,臺灣本身缺乏咖啡內需市場,加上國際觀不足、工資提升等因素,如此榮景只維持了非常短暫的時間。咖啡生產逐漸難以獲利,不久即失去重視,各產地逐步荒廢、改種其他產物,咖啡種植慢慢式微。

  漫長的三十年過去了,臺灣從戰後復興,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都市咖啡館林立,風景區舉目可見行動咖啡車;國際知名品牌大舉進駐,咖啡文化全面滲透市場。過去缺乏的內需市場變成逐年提升的進口量, 喝咖啡已是現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因此,面對九二一的災區復興,恢復咖啡種植,似乎是擺在眼前的一條明路。

  然而,經過三十年的荒廢,臺灣咖啡早就斷了根。原本的農場消失無蹤,只有少數野生咖啡樹在荒草與叢林間結著零星的殷紅果實。雖有成熟市場,卻無產業配套,想要立竿見影以咖啡種植振興地方產業,尚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路是人走出來的,既有市場,種植作物難不了亞洲水果王國。從古坑咖啡打響第一砲,古坑鄉「咖啡腳」聚落農民從荒煙蔓草中找回塵封多年的咖啡樹重新種植;隨後南投國姓鄉跟進,在一片土石流的瘡痍山坡地上,種下與檳榔樹共生的陌生種子。

   屏東泰武鄉排灣族人就地取材,拾起滿地掉落的紅色咖啡果實;台東關山的阿美族在沃野稻田水光的倒影中,種下過去「咖啡山」遺留老欉的新苗;舞鶴臺地再度出現咖啡集散市集、台南東山農戶回到山區,尋找當年從楠西帶回的咖啡種苗……

  彷彿有著默契, 遺忘多年的臺灣咖啡,一夕重新生根。

雨後春筍

  重生的臺灣咖啡,開始向國人介紹自己,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古坑咖啡。日據時期古坑地區種植咖啡面積約80公頃,民國七十年代時僅餘張來恩的2公頃繼續堅持。古坑鄉鄉長謝淑亞92年大膽決定舉辦臺灣咖啡節,在產量不足、市場知名度尚未打開的情況下逆勢操作,獲得極大成功,連續兩屆咖啡節轟動全國。古坑咖啡在強力宣傳下變成了臺灣咖啡的代名詞,帶動華山地區觀光與作物的雙重收益。農民紛紛改種咖啡,卻仍供不應求,甚至還出現農會收購不到咖啡,必須外求其他縣市或者進口替代的窘境。

  南投國姓鄉也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國姓鄉本非咖啡產區,九二一地震造成九分二山大崩坍,改變了原有的地貌。災後農民回到家園,在縣府、鄉公所與農會輔導下開始種植咖啡。國姓鄉的九分二山海拔從300公尺到1000公尺,日夜溫差約有10度,終年日曬、濕氣充足、排水性好,加上傳統作物檳榔樹遮蔭,形成了良好的咖啡生長條件。十幾年的默默耕耘,國姓鄉一躍成為臺灣第一大產區。境內種植面積達80公頃,年生豆產量亦達50噸以上,年產值約四千萬元,是國內最有規模的咖啡產地。

  國姓鄉產量龐大,兩個生產班的產能不但滿足內部銷售需求,甚至可以提供其他產區支援。近至台中、遠達屏東的各產區遇到產能不足銷售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國姓鄉。

  台東關山電光里位於花東縱谷,是個恬靜安詳的阿美族聚落。東有海岸山脈,西有中央山脈,隔卑南大溪與關山鎮相望,從日據時期開始就是著名的咖啡產區。日人在關山鎮設有「咖啡產業株式會社」,在電光里的山坡上種植咖啡。據電光里里民表示,幫日本人種咖啡很講究,農民可以自己種植作物,但只能種在咖啡樹下,換言之比咖啡樹高的作物如玉米就不能種,必須種植花生、番薯之類較矮的作物。

  電光里舊稱「雷公火」或「日出」,日據時期極盛期整座山頭都種滿了咖啡,至今仍有一座「咖啡山」。經過漫長的數十年,在里民陳盛華先生帶頭種植一萬株的提倡下,電光里重新開始種植咖啡。即使關山鎮是臺灣人口最少的鄉鎮。加上交通不便,產量相對較少,卻在原住民農戶的努力推廣下,逐漸進入都會市場,為大眾認識。

  就這麼地,一個又一個產區冒出頭來。從單一農戶到合作社、從生產班到農會,組織綿密的臺灣農戶用十幾年的時間重建了咖啡產量。加上農會、農政單位的適時補助與宣傳,今日的臺灣咖啡,就產量而言已然超過日據時期。

困境

  咖啡是多年生植物,從種子種起,約五年才能進入量產收成。臺灣的咖啡種苗多為原產於東非的小果咖啡(Coffea arabica),即俗稱的阿拉比卡種。十五世紀時由阿拉伯商人壟斷,故得此名。阿拉比卡種咖啡口感精緻、漿果呈橢圓型,內有兩粒種子,合適生長於均溫20℃與海拔600公尺以上、日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的火山土壤山坡地。此種咖啡不耐長時間陽光照射,須有遮蔭植物,最合適種植於坐西面東山坡地帶,上午照射陽光,午後即行遮蔭。土壤通水性要好,同時要有雨季配合,以免豪雨打落咖啡花造成無法結果。

  臺灣位在亞熱帶與熱帶之交界地區,多山、多水,陽光充足,無論從地形、雨季、海拔等條件都是生長優質咖啡的不二之選。加上水電價相對廉宜、食品保存、作物改良技術進步,乃至加工包裝運銷能力皆具世界水準,先天條件並不比任何世界第一流咖啡產區來得差。是故,經過短暫的種植期,臺灣咖啡的產量,已快速躍升到年產一百多噸的規模。

  然而,產量並不代表產品,生產咖啡的困難在於後製與銷售。咖啡果實須經一系列後製過程才能變成可以進行烘焙的「咖啡生豆」。一顆咖啡果實要變成咖啡生豆,必須進行水選、去皮、發酵、水洗、乾燥、去殼、拋光等作業,國際咖啡長年發展,近年已出現更多如日曬發酵、蜜處理、半水洗、蒸汽處理等精緻的後製處理法,這些都不是剛剛上路的生手臺灣農民熟悉的。

  更大的問題在價格。臺灣咖啡與世界多數產地不同,是「天生的公平貿易」生產環境。世界咖啡多分布於赤道地區,工資條件相對低廉;歐美豆商挾龐大資金與市場操控力量決定收購價,產區無法分享獲利,甚至生存在飢餓邊緣。這也是「公平貿易」得以提出的背景。

  反觀臺灣,農民皆受過高等教育,果菜產銷體系完整,加上精緻農業發展有成,農民不但不受剝削,更是莊園經營者,並非單純的生產者角色。

  然而,這樣的農業環境卻造成了咖啡價格上的劣勢。臺灣工資高昂,對咖啡這種大量依賴人力生產的農產品而言極端不利。以咖啡豆採收為例,一個原住民雇工上山一日約可採收20公斤咖啡果實,製成咖啡生豆約4公斤,經過烘焙約7磅左右。以合理工資精算,等於每磅熟豆產品約150元採收費用。換言之,臺灣豆光採收成本,就幾乎等於同等級國際豆市場上的賣價!

  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導致臺灣豆普遍比國際豆貴上三、四倍的結果,自然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加上多為小農自產自銷,產品品質缺乏標準化,無法掌握都會區銷售通路等因素,使得臺灣每年產量皆有將近半數滯銷,農民生產意願低落的惡果。

精品咖啡之路

  如同臺灣茶,臺灣咖啡的特色是「回甘」,各產區雖然口味不同,一致的特色卻都是口感甜美、回甘性強。面對銷售困境,堅毅的臺灣農民開始找尋出路。一百餘噸的產量對國內咖啡市場來說只佔0.44%,如果無法降低價格,那就要以品質取勝。大眾市場充斥各種國際豆,臺灣豆想走出一條生路,那就必須放棄大眾市場,走精品路線。

  近年來國際咖啡市場已逐漸產生「第三波精品咖啡」的發展趨勢。所謂「第三波精品咖啡」,是指有別於喝「拿鐵」或「濃縮咖啡」式的義式咖啡,轉而品飲精品性質的單品咖啡。第三波精品咖啡對咖啡生豆要求極嚴,針對每支咖啡豆產地特色,追求其「產地滋味」,講究新鮮採收、針對化烘焙、小批量甚至微批量生產、重視產地認證、強調公平貿易與環境責任等。

  反應靈敏的臺灣農戶,在困境中走上了精品咖啡之路。各產地紛紛向外取經,延聘國際認證咖啡大師進入產地指導,從改善技術做起。近兩三年這種趨勢非常明顯,農民開始推出各種發酵處理法技術生產的豆子,引進機器設備進行生豆分級、選別、水份控制與生豆密度分級等精密後處理。大大強化了生產品質,普遍水準已然超越了一般市場上多數的商業國際豆。

  尤有甚者,農民更以產銷班或農會名義舉辦各種競賽、評比活動,仿效頂級臺灣茶的競賽模式,將品質最優異的臺灣咖啡端上檯面與同業切磋比較以提升技術。像是臺灣咖啡協會舉辦的「2006台南東山鄉咖啡生豆評鑑」、嘉義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舉辦的「2014年N235臺灣高優質精品咖啡豆評鑑」、彰化市農會舉辦多年的「臺灣咖啡生豆評鑑」、嘉義縣梅山鄉「2008嘉義梅山精品咖啡生豆評鑑」、 屏東縣政府舉辦的「屏東咖啡評鑑」、台東縣政府舉辦的「台東精品咖啡評鑑」等,加上雲林古坑鄉從2004年開始連續多年舉辦的「臺灣咖啡節咖啡豆評鑑」,皆是臺灣咖啡界的精采盛事,足證各地農戶已體認市場困境,往精品咖啡轉型。

  不單如此,許多農戶、生產班更在既有基礎上繼續追求卓越。例如彰化八卦山申請ISO認證、南投國姓鄉推動產地認證等;另有農民投資於有機耕作,越來越多的有機品牌逐漸在市場上出現。

  以上都是臺灣農民自主進行的品質提昇。然而農民距離市場依然遙遠,許多優異的農產品無法被都會區消費者認識。於是,也出現以推廣臺灣咖啡為職志,引進世界頂級烘焙技術的森高砂咖啡,進入產區與農民合作,用靈活的行銷能力與高品質的烘焙包裝把農產品推入都會,用相對低廉、甚至比農民自售更親民的價格協助推廣,更銷售至海外,大大增進臺灣咖啡的能見度。

環保與健康的未來

  其實,臺灣咖啡除了好喝,另外還有兩個國人都不知道的優勢。就是健康與環保。

  健康方面,咖啡生豆的保存非常困難,稍有不慎即易發霉產生黃麴毒素影響健康。國際咖啡豆是大宗物資交易,從交貨開始經層層競標、轉售,送達臺灣市場時已經超過一年。也就是說,在臺灣市場上喝到的國際咖啡豆,多半都是「不新鮮」的咖啡豆。

  臺灣咖啡正好相反,由於臺灣是產區,年產量又不大,故喝到的臺灣咖啡都是該年度生產的新鮮咖啡。加上咖啡豆保存於原生環境,不像國際咖啡豆容易變質,在臺灣喝臺灣咖啡,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是最健康的選擇。

  環境方面,咖啡樹的種植有水土保持作用。咖啡合適的種植環境與檳榔樹類似,由於檳榔產業逐漸走下坡,部分農戶開始轉種咖啡。咖啡的根部伸展極長,能緊緊抓住檳榔樹根與土壤,加上檳榔亦可提供咖啡樹遮蔭,兩者形成完美的共生關係。十年來咖啡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咖啡農發現只要混種咖啡的山坡就不會產生土石流。森高砂咖啡更與農民進行「水土保持契作」,把「咖啡樹種植於檳榔樹下」視為契作條件,在增產的同時推廣水土保持,形成臺灣獨特的「公益契作」典範。

  凡此種種,都是臺灣咖啡逐漸進步的過程。雖然目前臺灣咖啡產量尚未達到國際水準,臺灣亦非國際咖啡組織(ICO: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會員,卻已通過農民的努力走出一條少量多樣、精緻而健康的路。短期在農民與商家的合力推廣下應可改善銷售,長期來看,則有機會以精品角度,用亞洲最有特色的精品咖啡產地行銷於世界。

  時近年底,又是咖啡轉紅的季節。九分二山上灑著溫暖的陽光,震災紀念公園在微涼的空氣中透散著安詳的氣氛。回想十五年前那場重大災害,望著山邊農民努力採收的身影,那一籃籃、一顆顆的鮮紅果子,用艷麗的顏色與濃醇的香味,寫下了一段段臺灣在地農民不屈不撓的堅毅故事。

-------------------------------

什麼 ?台灣咖啡竟然曾是天皇御用咖啡!? — 你所不知的台灣咖啡故事

130

自從1998年星巴克進軍台灣以來,台灣的咖啡文化開始普及。2002年第一家壹咖啡於台中開幕,就此打響台灣平價咖啡的戰爭。85°c及7-11、全家等便利商店加入戰局後,喝咖啡的人數在台灣呈指數型增長。隨著發展,台灣咖啡文化也與時俱進,近年來從cama及Louisa等更加專業的連鎖咖啡店快速擴張,可看出台灣全體的咖啡意識形態已明顯提升到另一個等級。在經過義式咖啡的洗禮後,手沖單品咖啡成為台灣人的另類選擇,越來越多人發現原來咖啡不只有一種味道,咖啡就如同紅酒一樣的專業,不同的產地 莊園 豆種 處理方法與沖煮技巧煮出來的咖啡,有著完全不同的風味與顏色。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常喝的單品,產區不外乎來自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區。各位朋友可知道台灣的咖啡曾被譽為咖啡中的勞斯萊斯,在日據時代時被指定為天皇的御用咖啡 ?!

本文將帶您一探台灣咖啡的秘密及四大產地

  台灣咖啡好滋味

coffee-1324126_960_720 其實真正喝過台灣咖啡的人,會被台灣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所觸動,除了咖啡本身具有豐富的油脂、獨特的香氣之外,入口濃、純、香的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回甘迅速,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極品。

台灣咖啡以「黑金」姿態崛起,烘焙好的頂級豆子,一磅飆到4000、5000元高價,行情與高價位的麝香咖啡不相上下。只要冠上「台灣咖啡」,價位馬上三級跳,咖啡廳裡,一杯台灣咖啡要價200到300元,「烘焙好的最貴飆到一磅4000、5000元天價。國外高價位的麝香咖啡,在百貨公司一磅標價6000、7000元,其他通路管道不過3000、4000元就可買到。 

台灣咖啡貴,不單因產量少、物以稀為貴,人工成本過高更是關鍵,台灣工資每天起碼20美元,第三世界生產國卻往往不到1美元。這也是台灣咖啡在大型咖啡商成本考量下,只願意進口而不願採購本土豆的原因。 

64962453(圖片來源:中央社)

依據古坑鄉公所網站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咖啡產地有南投惠蓀林場和鹿谷、雲林荷苞山、台南崁頭山、花蓮瑞穗農場、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種植面積約七百公頃,年產量約百公噸,尚不足台灣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咖啡豆絕大部份仍仰賴進口。由於進口咖啡豆價格遠低於產量稀少的本土咖啡豆,站在商業考量下,業者很難不將本土豆與進口豆混用,而堅持一豆不混的業者,則顯的艱辛孤獨卻更彌足珍貴。因為咖啡豆的特性,和茶葉其實是一樣的,每一座山所產出來的咖啡豆都有不同的風味,如果和其他進口豆或是較低海拔的咖啡豆混在一起,就會失去他原來的風味,所以真正的好茶與好咖啡是應該很純很純的。

_dsc0675由於產銷特性,台灣咖啡雖貴為勞斯萊斯,主要的銷路卻是精品咖啡愛好者與鄉間休閒精品咖啡館,忙裡偷閒走一趟台灣咖啡產地,南投惠蓀、雲林古坑、台南東山、花蓮舞鶴、嘉義阿里山等農場咖啡館,欣賞帶有茉莉花香的咖啡樹小白花,由群山疊翠,到蔚藍海岸,悠閒喝杯咖啡,俯攬不同海拔美景,感動浪漫時刻!

四大產地

maxresdefault花蓮

花蓮瑞穗鄉的舞鶴台地,早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本木村公司在舞鶴台地種下東部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曾是台灣三大咖啡產區之一;光復後因人工成本升高,舞鶴台地咖啡園逐漸廢除改種茶葉。而日據時期種植的老咖啡樹,僅剩金鶴茶園仍保有約四公頃面積。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品種,因羅布斯塔品質不佳、口感差,現幾已不復見。近年全台掀起咖啡熱,不少農民改植咖啡,舞鶴咖啡面積逐年增加,現約有三、四十公頃咖啡園。

Cup of fresh morning coffee over table with the chairs as a home interior background嘉義

嘉義阿里山種植咖啡,多在茶山、新美、樂野、達邦、里佳及來吉等鄒族部落,面積超過30公頃,許多咖啡農園也強調是有機種植。而第一個在阿里山種植咖啡樹的,就在樂野村,是由鄒築園的主人開始試種,頗為成功。在鄒族部落,海拔上千公尺,阿里山農會協助部落居民種植阿拉比卡品種咖啡,由於氣候溫差大,咖啡豆熟成的風味更佳。阿里山高山咖啡的產量不大,阿里山農會協助農民將產品商品化,烘培製成高品質的咖啡豆,也有眼尖的商人看準阿里山咖啡的好喉韻,與當地農民打合約契作,直接收購高山咖啡,例如,劍湖山世界就在咖啡博物館內賣阿里山高山咖啡,口碑不錯。由於阿里山擁有鄒族風情與極佳的山林景觀,當地景觀咖啡庭園也一家一家開,愈來愈來的鄒族部落民眾投入種植咖啡。

istock_000041820624medium雲林

雲林古坑鄉荷苞山與華山,在日據時代就由經濟農場直營栽種約75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當年這裡的咖啡品質特別好,曾進貢給日本皇室享用,尊榮的價值等同台灣檜木。10幾年前,張來恩回到荷苞山家鄉,重新在荷苞山種植咖啡樹、開設的巴登咖啡,是最早為古坑咖啡打響名號的人,也是最早將「台灣咖啡」商品化的咖啡廳。荷苞山與華山海拔約300到600公尺不等,屬沙質土壤、排水性良好,特別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10年前荷苞山只種2公頃咖啡樹,去年暴增到100公頃,主要種植地點在華山、桂林及荷苞山;華山與桂林因能眺望嘉南平原,山頭開了50、60家的景觀咖啡,成為台灣咖啡產地中擁有最多景觀咖啡的地點。

636042868279061234-1751742886_cup-of-coffee-on-table-in-cafe南投

南投惠蓀林場,在日據時代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的實驗林場,民國25年起開始種植阿拉比卡種咖啡。擁有70年的咖啡栽培與技術,咖啡農場的栽種方式較為粗放,不灑農藥及不施肥,訴求有機純淨的咖啡。主要種植的咖啡都為阿拉比卡(Arabica)品種,據傳是清朝時從英國引進,屬於比較高品質的咖啡品種。惠蓀林場屬砂質土壤,排水性佳,海拔約770公尺高,年均溫約為攝氏16到26度,非常適合阿拉比卡咖啡樹生長,林場的咖啡是百分之百有機種植,不灑農藥,也不施肥,讓咖啡從自然土壤中吸取養份,這也造就了惠蓀咖啡特殊風味,惠蓀咖啡還曾獲得美國「農產品世界品嘗會」的銀牌獎。

什麼 ?台灣咖啡竟然曾是天皇御用咖啡!? — 你所不知的台灣咖啡故事 - https://goo.gl/ACnaDF

----------------------

花蓮

花蓮瑞穗鄉的舞鶴台地,早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本木村公司在舞鶴台地種下東部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曾是台灣三大咖啡產區之一;光復後因人工成本升高,舞鶴台地咖啡園逐漸廢除改種茶葉。而日據時期種植的老咖啡樹,僅剩金鶴茶園仍保有約四公頃面積。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品種,因羅布斯塔品質不佳、口感差,現幾已不復見。近年全台掀起咖啡熱,不少農民改植咖啡,舞鶴咖啡面積逐年增加,現約有三、四十公頃咖啡園。

什麼 ?台灣咖啡竟然曾是天皇御用咖啡!? — 你所不知的台灣咖啡故事 - https://goo.gl/ACnaDF

-------------------------------------

日天皇最愛 舞鶴咖啡花蓮再現風華
紐約時間: 2016-01-27 09:24 PM
【新唐人2016年01月28日訊】您知道花蓮舞鶴地區的舞鶴咖啡,是日本天皇的最愛嗎?1930年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花蓮舞鶴進行開墾,種植咖啡面積450公頃,二次世界大戰後,舞鶴地區大多改種植茶葉,近年來台灣人盛行喝咖啡,讓舞鶴這一帶再度成為咖啡產地 。
樹上的咖啡豆,綠的、紅的都有,大人小孩一起到咖啡園區來採豆,很快的就滿滿一竹盤。
小朋友 李同學:「我沒有摘過咖啡這是我第一次摘咖啡,我覺得很有趣。」
這是盛產蜜香紅茶、文旦的瑞穗舞鶴地區,海拔250公尺左右,年平均氣溫22.7度,年平均雨量約2000公釐,非常適合咖啡生長環境,日據時代就是日本人重要的咖啡產區。
咖啡業者 陳韻庭:「全世界公認的最好的咖啡在哪裏,在北回歸線經過的國家,台灣好棒,台灣剛好被北回歸線貫穿,所以我們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九月進入採收期,十月進入成熟期。」
雖然二次大戰時期,改種植茶樹,但近年因為喝咖啡的人口增加,舞鶴民眾再次復育咖啡樹。
咖啡業者 陳韻庭:「台灣咖啡又叫低碳,從日本天皇這麼喜愛以後,我們來復育它,所以我們看到百年咖啡以後,我們更確定,一顆紅色果實,種在泥土裏,慢慢復育我們的老咖啡,讓舞鶴又成為日據時代天皇最喜愛的咖啡。」
遊客 李先生:「它比較圓潤,入口第一口最回甘,跟我平常在喝烏龍茶是感覺是一樣的,第一個沒有刺激性,香氣聞起來非常特殊,不會有帶非常濃重的焦香。」
咖啡業者建議用冷水來煮咖啡,因為咖啡的活性比較夠,才不會攝取過多的咖啡因,雖然耗費一點時間,但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等待是值得的。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1/28/a1249642.html#sthash.w2yspj4i.dpuf


 

茶鄉喝咖啡 愈喝愈有趣
2015年06月20日 04:10 (王曉鈴)
舞鶴是紅茶產地,處處都可看到綠色茶園景觀。(陳麒全攝)
彭瑋翔家中經營老茶園,他以水沖方式呈現新喝法。(陳麒全攝)
金鶴茶園以舞鶴紅茶煮茶葉蛋,香噴噴。(陳麒全攝)
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茶鄉,近年頻傳咖啡香,遊客能在老茶行裡喝咖啡,在個性咖啡店裡品味手沖紅茶,這樣的組合很有意思。
金鶴茶園老闆娘阿香姊說,舞鶴早在日治時期開始種咖啡,光復後咖啡變奢侈品而放棄,民國50年代種茶成名,前幾年古坑咖啡紅了,老一輩想起「我們也有咖啡」,於是找到老樹,重新找回咖啡文化,在一些茶店都可喝到道地的瑞穗咖啡。
■順路喝紅茶 手沖有特色
6月中旬才開幕的「Bahanhan咖啡店」,帥哥老闆彭瑋翔是吉林茶園第四代,他走出不一樣的路,在他的個性咖啡店裡,推出以手沖咖啡的方式沖泡蜜香紅茶。
瑞穗老字號的「金鶴茶園」有好茶與好咖啡,還可品嘗加入蜜鄉紅茶熬煮的茶葉蛋。此外,配合夏至活動,6月20日至7月19日14:00至18:00,在瑞穗鄉舞鶴村北回歸線標誌公園,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備有奉茶站,提供遊客免費品嘗瑞穗蜜香紅茶。
INDEX
★Bahanhan咖啡店/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7鄰中正南路2段74-4號/03-8872989★金鶴茶園/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13鄰257-1號/03-8871928

2014111011365497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社區

北迴歸線 茶之傳奇

百年前,這裡是阿美族的傳統領域;八十年前,日本人在這種植咖啡;

五十年前,一群彰化移民種起鳳梨、香茅、樹薯;四十年前,紛紛改種茶;

到了十年前,換成咖啡樹在這塊土地上招搖。

農田景觀再怎麼變,位於北迴歸線上的舞鶴,都是花東縱谷的明星社區,

很多人都覺得,舞鶴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成功是理所當然的。

花東縱谷公路大道直如髮,到了270公里的地方驀地隆起,一列自強號呼呼飛過瑞穗車站,迅速鑽入山洞,呼嘯而去。包著花布頭巾的採茶阿婆們快手快腳的跨過鐵軌,爬上山洞上方的茶園準備採茶。她們說,每次火車來,轟隆隆的震動就會幫茶葉「抓龍」一次,就好像人做SPA一樣,氣路通暢,茶葉才會長得健康,香氣也會比較足。「所以我們舞鶴的茶,又叫做『洞』頂烏龍茶。」自得其樂的阿婆笑成一團。

茶道中的勞斯萊斯

舞鶴社區在行政上位居花蓮縣瑞穗鄉南端、花東縱谷公路最高點,地理上靠近紅葉溪、秀姑巒溪的匯流處,是東部地區少數幾處具有紅土化的台地。舊名「掃叭」(阿美族語意為木板),日治時代才由日本人改為「舞鶴」。國家第三級古蹟的掃叭石柱,據考證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為台灣已知最大的石柱遺跡。而現代最知名的建築地標,則是狀如立鶴的北迴歸線標誌。

台灣是茶的王國,後起之秀的舞鶴,要跟坪林、鹿谷、阿里山等歷史悠久的老茶區一較高下,談何容易。

「我們走的是精緻路線」,非茶農世家出身的高肇昫,卻也因此對茶有另一番見地。「早年舞鶴製茶以未發酵或半發酵茶為主,但其實也很適合製作全發酵的紅茶。」他發現成茶茶菁常引來小葉綠蟬的蠶食,這種俗稱小綠浮塵子、青仔、跳仔的茶蟲常在芒種前後的梅雨季大量吸吮茶嫩葉,被咬食後的茶芽內部水分減少、成分改變,泡出來的茶湯偏紅,和市場主流的蜜黃色大不相同。苦惱之餘,索性將這些被咬囓過的茶菁製成紅茶,沒想到不僅去除了傳統茶葉的單寧苦澀感,還呈現一股獨特的熟果蜜香,民國95年,他拿著這款自行研發的「蜜香紅茶」參加台灣茶商公會舉辦的「天下名茶大賽」,一舉搶下紅茶組第一名。「蜜香紅茶」從此成為台灣茶界傳奇色彩十足的「茶道勞斯萊斯」。

茶行百家爭鳴。同時間,茶農葉步銧則以紅茶系的「紅玉」,獲得農委會所舉辦的「十大經典名茶」;至於舞鶴茶園雖是最晚開業的茶行,但導入了大型休憩與多元娛樂的服務卻是舞鶴第一,開啟了突破傳統的多元行銷之路。 

農會家政班班長粘筱燕開發出諸如紅茶冰砂、紅茶凍、綠茶餅乾、茶香南瓜子、茶香杏仁、茶香雞尾酒、茶羊羹、綠茶山藥月餅等相關新產品。近年高肇昫進一步和附近的鶴岡文旦柚園合作,採收有機種植的柚花搭配春季採收的綠茶烘焙,每年四月底推出季節限定的「柚香茶」。為了續航熱度,舞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武雄一度找來協會成員,在社區開了「五個男人的廚房」提供遊客品味在地茶食與DIY風味餐。雖然經營時日不長,卻是誠意可感:「為了打響舞鶴茶的名氣,真的是想到頭殼快要破掉。」

集社區眾人之力,為三十年歷史的舞鶴茶,額外開發出喜歡新鮮熱鬧的年輕客層。現在到舞鶴,好玩的花樣變多了。身穿螢光色系勁裝的單車客、開著休旅車的一家大小、城市愛茶人組團體驗採茶、製茶。天氣好時,可以滑草、烤肉,坐在庭園傘棚下悠閒地喝下午茶,或者去茶園和製茶工坊見識。茶農們會擱下農事,熱誠接待來客,一起品茗、喝咖啡、聊掌故、談歷史,討論製茶和烘咖啡的技巧,或是今年的收成和雨水。白天玩不夠的話,還可以在這裡的民宿暫住一夜,體驗花東縱谷的夜晚之美。

百年來,舞鶴經歷過多次產業轉型的挑戰。在屢次的變革浪潮中,農民們雖不免抗拒,但總有人勇敢站出來,乘上時代的浪頭,帶領全社區的人闖出新路,蛻變出新風貌。掌握創新的契機,正是舞鶴能夠歷經百年風浪,依然能鶴立雞群的關鍵。

縱谷裡傳來咖啡香

你騎著單車,邁著痠軟的兩條腿騎上舞鶴高地,突 然聞到咖啡香,瞬間觸動了心底對城市最熟悉的記憶;再往前一點,清一色排列整齊的矮矮茶樹綿延到遠方,空氣中隱隱有股清香,像煞英國Jo Marlone的橙花香水味。

不要懷疑,這香味並非來自路邊的便利商店,而是舞鶴社區的咖啡館。咖啡香是因為店家真的用虹吸壺煮咖啡;橙花香是因為有人在店面後頭的工場裡製茶所飄出的香味。答案不太浪漫,但清楚合理。解謎之後,你坐在庭園的傘蓬下,望著園旁結滿紅綠色果實的咖啡樹,啜一口咖啡,叉了一匙紅茶布丁,品味著入喉後那股焦糖的餘韻,熟悉的味道令人驚喜。

「其實,舞鶴最早就是種咖啡的。」村民粘阿端家裡有茶園也有咖啡園,據她表示,1930年的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便派了日本人國田正二在此種植咖啡,舞鶴有史以來的第一批阿拉比卡種(Coffea arabica)的咖啡樹就在

此時生根,後來甚至成為舞鶴首要經濟作物,被用來進貢給日本天皇飲用。只是國人習慣喝茶,加上70年代茶價上揚,舞鶴開始大面積改種茶,「天鶴茶」壓倒性的名氣,讓人幾乎忘了舞鶴原來曾是咖啡王國。

近年雲林古坑咖啡爆紅,舞鶴村民這才驚覺,自家後院原來就有座金礦。李昭義是祖傳三代的咖啡農,家裡就有好幾棵百歲咖啡樹老欉,古坑的成功經驗令他茅塞頓開,對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培根課程也不再抗拒了:「去上課之

後,腦筋卡會想。」現在他們家茶葉和咖啡的種植各約三公頃,改走自製自銷的精緻路線。咖啡產銷班班長黃銘福是銀行襄理退休轉業為咖啡農,至今五年有成:「舞鶴的先天條件絕佳,只要咖啡園管理得當、篩選豆子嚴格把關,種出來的咖啡,自然就有好滋味。」

天然的地質教室

舞鶴台地曾是河床的一部分,秀姑巒溪下游從瑞穗經奇美到大港口出海,可以看見五種不同的地層剖面,包括溪流東側德武台地的八里灣層、水璉礫岩、奇美火成雜巖、堪稱天然的地質教室。民國73年,舞鶴被選為坡地保育利用示範區,準備建設水土保持整治設施,卻因為會毀損部分茶樹,被農民拒於門外。「說山地農牧局(水保局)是『流氓局』呢!」黃武雄笑著說。

還好榮獲「十大傑出農民神農獎」的茶農張正義跳出來,帶頭毀損自家茶園做山邊溝、修排水道、整治產業道路,在村內轟動一時,終於帶動茶農們願意跟進,地主林阿烈甚至捐出20公頃農地作為自然生態園區。影響所及,社區居民如今自發組成水保服務隊,認養公共設施與社區清潔工作,強大的組織向心力,成為其他社區觀摩學習的重點對象。

紅葉溪順著地勢日夜不停流向海洋。經過培根課程的歷練,每一位舞鶴居民都深深明白,美麗的家鄉願景要靠自己創造:「我們期勉自己也要像紅葉溪水一樣,齊心協力、無休無止,再次創造舞鶴茶鄉的明日傳奇!」


 

台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喝下第一口台灣咖啡,淺嚐時舌尖微苦卻慢慢由苦轉為甘甜,那股香甜、甘醇、濃郁在嘴裏久久不散,當溫度約略降至85℃時再入口,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再度湧上心頭,也許帶著些微杏仁香,也許帶著些微核桃香。當這沁上心脾的獨特芳香似乎還停留在口中,那濃濃的甘甜已悄然地充滿整個喉韻,幸福的微醺感也隨之向人襲捲而來。 

其實真正喝過台灣咖啡的人,會被台灣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所觸動,除了咖啡本身具有豐富的油脂、獨特的香氣之外,入口濃、純、香的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回甘迅速,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極品,曾經有人形容台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台灣咖啡以「黑金」姿態崛起,烘焙好的頂級豆子,一磅飆到4000、5000元高價,行情與高價位的麝香咖啡不相上下。只要冠上「台灣咖啡」,價位馬上三級跳,咖啡廳裡,一杯台灣咖啡要價200到300元,「烘焙好的最貴飆到一磅4000、5000元天價。國外高價位的麝香咖啡,在百貨公司一磅標價6000、7000元,其他通路管道不過3000、4000元就可買到。 

台灣咖啡貴,不單因產量少、物以稀為貴,人工成本過高更是關鍵,台灣女工工資每天起碼20美元,第三世界生產國卻往往不到1美元。這也是台灣咖啡在大型咖啡商成本考量下,只願意進口而不願採購本土豆的原因。 

台灣咖啡曾是日本天皇御用咖啡,古坑鄉農會供銷主任楊復原指出,台灣咖啡有不苦、不澀、不酸、溫潤的層次感,海拔高者入喉格外香醇、滋味豐富。

依據古坑鄉公所網站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咖啡產地有南投惠蓀林場和鹿谷、雲林荷苞山、台南崁頭山、花蓮瑞穗農場、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種植面積約七百公頃,年產量約百公噸,尚不足台灣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咖啡豆絕大部份仍仰賴進口。由於進口咖啡豆價格遠低於產量稀少的本土咖啡豆,站在商業考量下,業者很難不將本土豆與進口豆混用,而堅持一豆不混的業者,則顯的艱辛孤獨卻更彌足珍貴。因為咖啡豆的特性,和茶葉其實是一樣的,每一座山所產出來的咖啡豆都有不同的風味,如果和其他進口豆或是較低海拔的咖啡豆混在一起,就會失去他原來的風味,所以真正的好茶與好咖啡是應該很純很純的。

由於產銷特性,台灣咖啡雖貴為勞斯萊斯,主要的銷路卻是精品咖啡愛好者與鄉間休閒精品咖啡館,忙裡偷閒走一趟台灣咖啡產地,南投惠蓀、雲林古坑、台南東山、花蓮舞鶴、嘉義阿里山等農場咖啡館,欣賞帶有茉莉花香的咖啡樹小白花,由群山疊翠,到蔚藍海岸,悠閒喝杯咖啡,俯攬不同海拔美景,感動浪漫時刻!

鴻豆王國  

熟悉咖啡的人士都知道咖啡主要分為三大類: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與賴比瑞亞(Liberica),台灣咖啡指的是阿拉比卡咖啡。

論及台灣咖啡的歷史要溯及清朝時期,當時荷蘭人就曾少量引進。日本明治時期(1868至1912年),將咖啡栽種在小笠原諸島,而後更廣泛的栽種在沖繩和當時屬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然而台灣因氣候、緯度、土壤皆優於日本環境,故所生產的咖啡品質更優於日本。在2003年重新掘起台灣咖啡熱之前,少數不放棄台灣咖啡的有心人士保留著日據時期的原種咖啡──阿拉比卡咖啡,這些少數的擁戴者,為今日台灣咖啡的捲土重來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補充:產地介紹>

台東太麻里鄉和鹿野鄉如今均可見到咖啡樹。民國八十年代,台九線公路邊還可見到賣自產咖啡。廿年前,鹿野鄉農會總幹事潘永豐嘗試種咖啡,不敵當時茶葉行情好,咖啡漸被茶園取代。鹿野鄉主要栽種阿拉比卡品種,並採有機栽培,目前以賣咖啡生豆為主。隨著咖啡豆身價翻紅,鹿野鄉掀起種植咖啡潮,五年前開始有農民廢茶園,改種行情走俏的台灣咖啡,現有面積約十五頃。去年起採收量增加,新開的鹿鳴酒店也將供應鹿野咖啡。

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台地,早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本木村公司在舞鶴台地種下東部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曾是台灣三大咖啡產區之一;光復後因人工成本升高,舞鶴台地咖啡園逐漸廢除改種茶葉。而日據時期種植的老咖啡樹,僅剩金鶴茶園仍保有約四公頃面積。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比斯塔兩品種,因羅比斯塔品質不佳、口感差,現幾已不復見。近年全台掀起咖啡熱,不少農民改植咖啡,舞鶴咖啡面積逐年增加,現約有三、四十公頃咖啡園。

阿里山種植咖啡,多在茶山、新美、樂野、達邦、里佳及來吉等鄒族部落,面積超過30公頃,許多咖啡農園也強調是有機種植。而第一個在阿里山種植咖啡樹的,就在樂野村,是由鄒築園的主人開始試種,頗為成功。在鄒族部落,海拔上千公尺,阿里山農會協助部落居民種植阿拉比卡品種咖啡,由於氣候溫差大,咖啡豆熟成的風味更佳。阿里山高山咖啡的產量不大,阿里山農會協助農民將產品商品化,烘培製成高品質的咖啡豆,也有眼尖的商人看準阿里山咖啡的好喉韻,與當地農民打合約契作,直接收購高山咖啡,例如,劍湖山世界就在咖啡博物館內賣阿里山高山咖啡,口碑不錯。由於阿里山擁有鄒族風情與極佳的山林景觀,當地景觀咖啡庭園也一家一家開,愈來愈來的鄒族部落民眾投入種植咖啡。

台南東山的崁頭山在日據時期即種植咖啡,栽植區域在海拔300~800公尺間,產區集中南勢村和東原村。栽種以阿拉比卡為主,由於海拔高,咖啡豆飽滿,喝來不酸不苦,採自產自銷,產地價每磅1200元。種植面積約150公頃全台最大,東山咖啡品質佳,烘焙香氣、酸度、濃醇度、總體香味及氣味均有相當水準。

古坑鄉荷苞山與華山,在日據時代就由經濟農場直營栽種約75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當年這裡的咖啡品質特別好,曾進貢給日本皇室享用,尊榮的價值等同台灣檜木。10幾年前,張來恩回到荷苞山家鄉,重新在荷苞山種植咖啡樹、開設的巴登咖啡,是最早為古坑咖啡打響名號的人,也是最早將「台灣咖啡」商品化的咖啡廳。荷苞山與華山海拔約300到600公尺不等,屬沙質土壤、排水性良好,特別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10年前荷苞山只種2公頃咖啡樹,去年暴增到100公頃,主要種植地點在華山、桂林及荷苞山;華山與桂林因能眺望嘉南平原,山頭開了50、60家的景觀咖啡,成為台灣咖啡產地中擁有最多景觀咖啡的地點。

南投惠蓀林場,在日據時代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的實驗林場,民國25年起開始種植阿拉比卡種咖啡。擁有70年的咖啡栽培與技術,咖啡農場的栽種方式較為粗放,不灑農藥及不施肥,訴求有機純淨的咖啡。主要種植的咖啡都為阿拉比卡(Arabica)品種,據傳是清朝時從英國引進,屬於比較高品質的咖啡品種。惠蓀林場屬砂質土壤,排水性佳,海拔約770公尺高,年均溫約為攝氏16到26度,非常適合阿拉比卡咖啡樹生長,林場的咖啡是百分之百有機種植,不灑農藥,也不施肥,讓咖啡從自然土壤中吸取養份,這也造就了惠蓀咖啡特殊風味,惠蓀咖啡還曾獲得美國「農產品世界品嘗會」的銀牌獎。


 

台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轉載自網路)untitled  喝下第一口台灣咖啡,淺嚐時舌尖微苦卻慢慢由苦轉為甘甜,那股香甜、甘醇、濃郁在嘴裏久久不散,當溫度約略降至85℃時再入口,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再度湧上心頭,也許帶著些微杏仁香,也許帶著些微核桃香。當這沁上心脾的獨特芳香似乎還停留在口中,那濃濃的甘甜已悄然地充滿整個喉韻,幸福的微醺感也隨之向人襲捲而來。 其實真正喝過台灣咖啡的人,會被台灣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所觸動,除了咖啡本身具有豐富的油脂、獨特的香氣之外,入口濃、純、香的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回甘迅速,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極品,曾經有人形容台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台灣咖啡以「黑金」姿態崛起,烘焙好的頂級豆子,一磅飆到4000、5000元高價,行情與高價位的麝香咖啡不相上下。只要冠上「台灣咖啡」,價位馬上三級跳,咖啡廳裡,一杯台灣咖啡要價200到300元,「烘焙好的最貴飆到一磅4000、5000元天價。國外高價位的麝香咖啡,在百貨公司一磅標價6000、7000元,其他通路管道不過3000、4000元就可買到。 台灣咖啡貴,不單因產量少、物以稀為貴,人工成本過高更是關鍵,台灣女工工資每天起碼20美元,第三世界生產國卻往往不到1美元。這也是台灣咖啡在大型咖啡商成本考量下,只願意進口而不願採購本土豆的原因。 台灣咖啡曾是日本天皇御用咖啡,古坑鄉農會供銷主任楊復原指出,台灣咖啡有不苦、不澀、不酸、溫潤的層次感,海拔高者入喉格外香醇、滋味豐富。依據古坑鄉公所網站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咖啡產地有南投惠蓀林場和鹿谷、雲林荷苞山、台南崁頭山、花蓮瑞穗農場、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種植面積約七百公頃,年產量約百公噸,尚不足台灣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咖啡豆絕大部份仍仰賴進口。由於進口咖啡豆價格遠低於產量稀少的本土咖啡豆,站在商業考量下,業者很難不將本土豆與進口豆混用,而堅持一豆不混的業者,則顯的艱辛孤獨卻更彌足珍貴。因為咖啡豆的特性,和茶葉其實是一樣的,每一座山所產出來的咖啡豆都有不同的風味,如果和其他進口豆或是較低海拔的咖啡豆混在一起,就會失去他原來的風味,所以真正的好茶與好咖啡是應該很純很純的。由於產銷特性,台灣咖啡雖貴為勞斯萊斯,主要的銷路卻是精品咖啡愛好者與鄉間休閒精品咖啡館,忙裡偷閒走一趟台灣咖啡產地,南投惠蓀、雲林古坑、台南東山、花蓮舞鶴、嘉義阿里山等農場咖啡館,欣賞帶有茉莉花香的咖啡樹小白花,由群山疊翠,到蔚藍海岸,悠閒喝杯咖啡,俯攬不同海拔美景,感動浪漫時刻!鴻豆王國  熟悉咖啡的人士都知道咖啡主要分為三大類: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與賴比瑞亞(Liberica),台灣咖啡指的是阿拉比卡咖啡。論及台灣咖啡的歷史要溯及清朝時期,當時荷蘭人就曾少量引進。日本明治時期(1868至1912年),將咖啡栽種在小笠原諸島,而後更廣泛的栽種在沖繩和當時屬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然而台灣因氣候、緯度、土壤皆優於日本環境,故所生產的咖啡品質更優於日本。在2003年重新掘起台灣咖啡熱之前,少數不放棄台灣咖啡的有心人士保留著日據時期的原種咖啡──阿拉比卡咖啡,這些少數的擁戴者,為今日台灣咖啡的捲土重來奠定了重要的根基。<補充:產地介紹>台東太麻里鄉和鹿野鄉如今均可見到咖啡樹。民國八十年代,台九線公路邊還可見到賣自產咖啡。廿年前,鹿野鄉農會總幹事潘永豐嘗試種咖啡,不敵當時茶葉行情好,咖啡漸被茶園取代。鹿野鄉主要栽種阿拉比卡品種,並採有機栽培,目前以賣咖啡生豆為主。隨著咖啡豆身價翻紅,鹿野鄉掀起種植咖啡潮,五年前開始有農民廢茶園,改種行情走俏的台灣咖啡,現有面積約十五頃。去年起採收量增加,新開的鹿鳴酒店也將供應鹿野咖啡。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台地,早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本木村公司在舞鶴台地種下東部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曾是台灣三大咖啡產區之一;光復後因人工成本升高,舞鶴台地咖啡園逐漸廢除改種茶葉。而日據時期種植的老咖啡樹,僅剩金鶴茶園仍保有約四公頃面積。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比斯塔兩品種,因羅比斯塔品質不佳、口感差,現幾已不復見。近年全台掀起咖啡熱,不少農民改植咖啡,舞鶴咖啡面積逐年增加,現約有三、四十公頃咖啡園。阿里山種植咖啡,多在茶山、新美、樂野、達邦、里佳及來吉等鄒族部落,面積超過30公頃,許多咖啡農園也強調是有機種植。而第一個在阿里山種植咖啡樹的,就在樂野村,是由鄒築園的主人開始試種,頗為成功。在鄒族部落,海拔上千公尺,阿里山農會協助部落居民種植阿拉比卡品種咖啡,由於氣候溫差大,咖啡豆熟成的風味更佳。阿里山高山咖啡的產量不大,阿里山農會協助農民將產品商品化,烘培製成高品質的咖啡豆,也有眼尖的商人看準阿里山咖啡的好喉韻,與當地農民打合約契作,直接收購高山咖啡,例如,劍湖山世界就在咖啡博物館內賣阿里山高山咖啡,口碑不錯。由於阿里山擁有鄒族風情與極佳的山林景觀,當地景觀咖啡庭園也一家一家開,愈來愈來的鄒族部落民眾投入種植咖啡。台南東山的崁頭山在日據時期即種植咖啡,栽植區域在海拔300~800公尺間,產區集中南勢村和東原村。栽種以阿拉比卡為主,由於海拔高,咖啡豆飽滿,喝來不酸不苦,採自產自銷,產地價每磅1200元。種植面積約150公頃全台最大,東山咖啡品質佳,烘焙香氣、酸度、濃醇度、總體香味及氣味均有相當水準。古坑鄉荷苞山與華山,在日據時代就由經濟農場直營栽種約75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當年這裡的咖啡品質特別好,曾進貢給日本皇室享用,尊榮的價值等同台灣檜木。10幾年前,張來恩回到荷苞山家鄉,重新在荷苞山種植咖啡樹、開設的巴登咖啡,是最早為古坑咖啡打響名號的人,也是最早將「台灣咖啡」商品化的咖啡廳。荷苞山與華山海拔約300到600公尺不等,屬沙質土壤、排水性良好,特別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10年前荷苞山只種2公頃咖啡樹,去年暴增到100公頃,主要種植地點在華山、桂林及荷苞山;華山與桂林因能眺望嘉南平原,山頭開了50、60家的景觀咖啡,成為台灣咖啡產地中擁有最多景觀咖啡的地點。南投惠蓀林場,在日據時代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的實驗林場,民國25年起開始種植阿拉比卡種咖啡。擁有70年的咖啡栽培與技術,咖啡農場的栽種方式較為粗放,不灑農藥及不施肥,訴求有機純淨的咖啡。主要種植的咖啡都為阿拉比卡(Arabica)品種,據傳是清朝時從英國引進,屬於比較高品質的咖啡品種。惠蓀林場屬砂質土壤,排水性佳,海拔約770公尺高,年均溫約為攝氏16到26度,非常適合阿拉比卡咖啡樹生長,林場的咖啡是百分之百有機種植,不灑農藥,也不施肥,讓咖啡從自然土壤中吸取養份,這也造就了惠蓀咖啡特殊風味,惠蓀咖啡還曾獲得美國「農產品世界品嘗會」的銀牌獎。台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轉載自網路)untitled  喝下第一口台灣咖啡,淺嚐時舌尖微苦卻慢慢由苦轉為甘甜,那股香甜、甘醇、濃郁在嘴裏久久不散,當溫度約略降至85℃時再入口,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再度湧上心頭,也許帶著些微杏仁香,也許帶著些微核桃香。當這沁上心脾的獨特芳香似乎還停留在口中,那濃濃的甘甜已悄然地充滿整個喉韻,幸福的微醺感也隨之向人襲捲而來。 其實真正喝過台灣咖啡的人,會被台灣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所觸動,除了咖啡本身具有豐富的油脂、獨特的香氣之外,入口濃、純、香的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回甘迅速,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極品,曾經有人形容台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台灣咖啡以「黑金」姿態崛起,烘焙好的頂級豆子,一磅飆到4000、5000元高價,行情與高價位的麝香咖啡不相上下。只要冠上「台灣咖啡」,價位馬上三級跳,咖啡廳裡,一杯台灣咖啡要價200到300元,「烘焙好的最貴飆到一磅4000、5000元天價。國外高價位的麝香咖啡,在百貨公司一磅標價6000、7000元,其他通路管道不過3000、4000元就可買到。 台灣咖啡貴,不單因產量少、物以稀為貴,人工成本過高更是關鍵,台灣女工工資每天起碼20美元,第三世界生產國卻往往不到1美元。這也是台灣咖啡在大型咖啡商成本考量下,只願意進口而不願採購本土豆的原因。 台灣咖啡曾是日本天皇御用咖啡,古坑鄉農會供銷主任楊復原指出,台灣咖啡有不苦、不澀、不酸、溫潤的層次感,海拔高者入喉格外香醇、滋味豐富。依據古坑鄉公所網站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咖啡產地有南投惠蓀林場和鹿谷、雲林荷苞山、台南崁頭山、花蓮瑞穗農場、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種植面積約七百公頃,年產量約百公噸,尚不足台灣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咖啡豆絕大部份仍仰賴進口。由於進口咖啡豆價格遠低於產量稀少的本土咖啡豆,站在商業考量下,業者很難不將本土豆與進口豆混用,而堅持一豆不混的業者,則顯的艱辛孤獨卻更彌足珍貴。因為咖啡豆的特性,和茶葉其實是一樣的,每一座山所產出來的咖啡豆都有不同的風味,如果和其他進口豆或是較低海拔的咖啡豆混在一起,就會失去他原來的風味,所以真正的好茶與好咖啡是應該很純很純的。由於產銷特性,台灣咖啡雖貴為勞斯萊斯,主要的銷路卻是精品咖啡愛好者與鄉間休閒精品咖啡館,忙裡偷閒走一趟台灣咖啡產地,南投惠蓀、雲林古坑、台南東山、花蓮舞鶴、嘉義阿里山等農場咖啡館,欣賞帶有茉莉花香的咖啡樹小白花,由群山疊翠,到蔚藍海岸,悠閒喝杯咖啡,俯攬不同海拔美景,感動浪漫時刻!鴻豆王國  熟悉咖啡的人士都知道咖啡主要分為三大類: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與賴比瑞亞(Liberica),台灣咖啡指的是阿拉比卡咖啡。論及台灣咖啡的歷史要溯及清朝時期,當時荷蘭人就曾少量引進。日本明治時期(1868至1912年),將咖啡栽種在小笠原諸島,而後更廣泛的栽種在沖繩和當時屬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然而台灣因氣候、緯度、土壤皆優於日本環境,故所生產的咖啡品質更優於日本。在2003年重新掘起台灣咖啡熱之前,少數不放棄台灣咖啡的有心人士保留著日據時期的原種咖啡──阿拉比卡咖啡,這些少數的擁戴者,為今日台灣咖啡的捲土重來奠定了重要的根基。<補充:產地介紹>台東太麻里鄉和鹿野鄉如今均可見到咖啡樹。民國八十年代,台九線公路邊還可見到賣自產咖啡。廿年前,鹿野鄉農會總幹事潘永豐嘗試種咖啡,不敵當時茶葉行情好,咖啡漸被茶園取代。鹿野鄉主要栽種阿拉比卡品種,並採有機栽培,目前以賣咖啡生豆為主。隨著咖啡豆身價翻紅,鹿野鄉掀起種植咖啡潮,五年前開始有農民廢茶園,改種行情走俏的台灣咖啡,現有面積約十五頃。去年起採收量增加,新開的鹿鳴酒店也將供應鹿野咖啡。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台地,早在日據時期即由日本木村公司在舞鶴台地種下東部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曾是台灣三大咖啡產區之一;光復後因人工成本升高,舞鶴台地咖啡園逐漸廢除改種茶葉。而日據時期種植的老咖啡樹,僅剩金鶴茶園仍保有約四公頃面積。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比斯塔兩品種,因羅比斯塔品質不佳、口感差,現幾已不復見。近年全台掀起咖啡熱,不少農民改植咖啡,舞鶴咖啡面積逐年增加,現約有三、四十公頃咖啡園。阿里山種植咖啡,多在茶山、新美、樂野、達邦、里佳及來吉等鄒族部落,面積超過30公頃,許多咖啡農園也強調是有機種植。而第一個在阿里山種植咖啡樹的,就在樂野村,是由鄒築園的主人開始試種,頗為成功。在鄒族部落,海拔上千公尺,阿里山農會協助部落居民種植阿拉比卡品種咖啡,由於氣候溫差大,咖啡豆熟成的風味更佳。阿里山高山咖啡的產量不大,阿里山農會協助農民將產品商品化,烘培製成高品質的咖啡豆,也有眼尖的商人看準阿里山咖啡的好喉韻,與當地農民打合約契作,直接收購高山咖啡,例如,劍湖山世界就在咖啡博物館內賣阿里山高山咖啡,口碑不錯。由於阿里山擁有鄒族風情與極佳的山林景觀,當地景觀咖啡庭園也一家一家開,愈來愈來的鄒族部落民眾投入種植咖啡。台南東山的崁頭山在日據時期即種植咖啡,栽植區域在海拔300~800公尺間,產區集中南勢村和東原村。栽種以阿拉比卡為主,由於海拔高,咖啡豆飽滿,喝來不酸不苦,採自產自銷,產地價每磅1200元。種植面積約150公頃全台最大,東山咖啡品質佳,烘焙香氣、酸度、濃醇度、總體香味及氣味均有相當水準。古坑鄉荷苞山與華山,在日據時代就由經濟農場直營栽種約75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當年這裡的咖啡品質特別好,曾進貢給日本皇室享用,尊榮的價值等同台灣檜木。10幾年前,張來恩回到荷苞山家鄉,重新在荷苞山種植咖啡樹、開設的巴登咖啡,是最早為古坑咖啡打響名號的人,也是最早將「台灣咖啡」商品化的咖啡廳。荷苞山與華山海拔約300到600公尺不等,屬沙質土壤、排水性良好,特別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10年前荷苞山只種2公頃咖啡樹,去年暴增到100公頃,主要種植地點在華山、桂林及荷苞山;華山與桂林因能眺望嘉南平原,山頭開了50、60家的景觀咖啡,成為台灣咖啡產地中擁有最多景觀咖啡的地點。南投惠蓀林場,在日據時代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的實驗林場,民國25年起開始種植阿拉比卡種咖啡。擁有70年的咖啡栽培與技術,咖啡農場的栽種方式較為粗放,不灑農藥及不施肥,訴求有機純淨的咖啡。主要種植的咖啡都為阿拉比卡(Arabica)品種,據傳是清朝時從英國引進,屬於比較高品質的咖啡品種。惠蓀林場屬砂質土壤,排水性佳,海拔約770公尺高,年均溫約為攝氏16到26度,非常適合阿拉比卡咖啡樹生長,林場的咖啡是百分之百有機種植,不灑農藥,也不施肥,讓咖啡從自然土壤中吸取養份,這也造就了惠蓀咖啡特殊風味,惠蓀咖啡還曾獲得美國「農產品世界品嘗會」的銀牌獎

 


【台北】Hooked To Go著迷咖啡外帶吧 x TAMED FOX。店中店的營運模式 | 攝影‧旅行‧拈花惹草→Morris - https://goo.gl/2JcZS3

2017-07-04_230527  


2017-11-17_2010022017-11-17_2010332017-11-17_201050  

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Facebook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Line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Google+
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是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對母校創立的中興大學演習林特別關注。(記者佟振國攝)
2017-11-17 19:52
〔記者佟振國/南投報導〕南投縣埔里鎮中興大學實驗林(又稱演習林)已有百年歷史,當年除了培育熱帶林木樹苗,還栽種咖啡,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調查相關文獻,推算埔里演習林於1919年即栽種咖啡,不僅是中部最早,甚至名列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埔里鎮南安路旁的中興大學演習林,是1917年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為進行亞熱帶林木教學研究而創設,今年滿100年,園區內早期留下的辦公場所,已被縣府列為歷史建築。
娶埔里妻子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 大志,2007年從日本來到埔里定居,他發現,埔里竟有母校設立的演習林,因為與妻子王淑美都加入埔里咖啡產銷班,也聽地方文史工作者講述演習林早年即栽種咖啡,但如今一棵咖啡樹都看不到,因此,他想了解其中緣由。
菅 大志透過管道取得目前收藏在台大圖書館的昭和6年(1931年)12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上面就有對埔里咖啡產業的深入報導,埔里演習林種了約40棵咖啡樹,已能產製香醇咖啡,這比官方記載的1936年要早了5年,也比雲林古坑的1934年、台東泰源1935年要早。若再推算這40棵咖啡樹的母株,應在1919或1920年即栽種,他認為,埔里演習林是中部地區的咖啡發源地,甚至是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菅 大志表示,拜訪在地藝術家黃義永、林耀堂等人,他們說,幼年時也曾在演習林摘咖啡果實來吃,吃完後,一群人就玩起吐籽比賽,這些咖啡樹直到地方闢建南安路時才砍除。
為了紀念埔里演習林咖啡傳承百年,地方也籌劃12月10日舉辦「水沙連咖啡節」活動,邀請鄉親到演習林共享香醇咖啡,還有吐咖啡籽趣味遊戲,並結合音樂、藝術、咖啡展售的藝文市集,讓演習林成為埔里咖啡藝文園區。
埔里鎮南安路旁中興大學演習林今年設置滿百年,園區內的北海道日式建築,已列為歷史建築進行保存。(記者佟振國攝)
1931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即對埔里咖啡產業有深入報導,比官方記載還早了5年。(記者佟振國翻攝)
------------------------
地方掃描-埔里「演習林」可能是台灣咖啡原鄉
10日, 2017
南投:埔里鎮「演習林」對多數埔里人來說,可能只是座公園,但對長住在埔里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大志來說,它是母校在海外拓展的珍貴史蹟,並經考察,演習林應是台灣咖啡的原鄉,著名的惠蓀、古坑咖啡種源很可能來自演習林


1651129448761-1a4d1fea22454dcb9f9c7a1d56647b46-800x6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