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原來是山東大漢/“萬世一系”日本天皇“神族”是田氏齊國王室後裔/日本民間稱徐福為“金立先生”-徐福是日本神話中的猿田毗古神-日本起源於中國-姜太公神道教/仁德天皇就是隨徐福船隊出走的齊王建之子,繼位於公元前219年。/日本藏品国画山水画太公望图姜太公钓鱼图/日本各地與徐福姓名聯繫在一起的墓、祠、碑、宮、廟、神莊等遺址有50餘處,登陸點20餘處,傳說故事30餘個,覆蓋日本的17個縣。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稱自己是徐福的後裔,日本人都尊徐福為“司農神”和“司藥神”,/徐福船隊的“男女三千”去往日本,齊國的道家文明以及《史記》所載的“五穀百工”也一同到達,深刻的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忍術起源於齊國姜太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egDQf
刀幣齊國日本/燕國與齊國(日本)/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日本皇室乃齊國國王田氏後裔,徐福東渡是為保存齊國實力/(天皇為田齊王室後裔):仲田玄——日本第一代天皇(田氏之祖——敬仲田完)(臨淄人都知道敬仲,日本第一代天皇名字仲田玄,稱作神武天皇,這個名字與敬仲田完太接近了,如此的相似度,絕非偶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66wGO
歷史年表/歷史對照年代表/歷代帝王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o75PY


 

6631445997700066003fc1f4134970a304e5178aa41d2c8a786c9175c362017-05-26_2204222017-05-26_220433  

齊敬王建(前280年-前221年,60歲),名田建,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君主。他於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前一階段很大程度上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后的扶持,另一方面也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韓、魏、趙等三晉,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
君王后逝世後,王后的族弟后勝執政。后勝是個貪官,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終於到五國滅亡後,田齊亦為秦國所滅。齊王建也死於流放之地。
齊王建有孫田安,曾於秦漢之交受封為濟北王。其後裔王莽追加諡號「敬」。
---------------------------------
秦始皇餓死了齊王建嗎?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09-05-16 11:56:15)轉載▼
分類: 《真秦始皇》
我在央視“百家講壇”說秦始皇消滅六國未殺六國的王公大臣,主持人石瓊璘就問王立群教授程步說得對不對?王教授回答:有這麼一個記載,齊王建投降之後,秦始皇把他遷到共城,把他放在一片松樹林中,不給他飯吃,把齊王建活活給餓死了。” 在他的《秦始皇》一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王教授回答得很藝術,我沒說程步不對,這叫讓事實說話。
王教授說的記載,是漢代劉向集錄的《戰國策• 齊策》。《戰國策》的這段文字可信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不過是漢代無行文人誣衊秦始皇的又有一個謊言而已。
扯淡證據一,秦始皇沒有餓殺齊王建的作案動機
秦始皇消滅六國,與齊王建最是無怨無仇。秦始皇殺齊王建沒有作案動機。
始皇與趙國有仇。趙國曾經虐待過童年的秦始皇,並差點要了他們母子的命。可是秦始皇消滅趙國後僅僅是懲辦了當年欺辱他們母子的惡人,卻並沒有殺趙王,也沒有在趙國洩憤屠城。
秦始皇也痛恨燕國。燕太子丹派刺客刺殺秦始皇,差點要了他的命。可是秦軍消滅燕國後,也沒有洩憤屠城,後來俘獲燕王喜也沒有殺他,只是處罰了主犯燕太子丹
魏國與秦國也有宿怨。魏公子無忌曾經聯絡諸侯反擊秦軍,把秦國大將蒙驁打得大敗,奪取了秦國占領的河東之地。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在戰敗中抑鬱死去,這可以說是殺父之仇。可是,秦始皇在完全有能力蕩平魏國的情況下,卻採用了水淹迫降。魏國投降後,秦始皇同樣沒有殺魏王。
楚國曾經讓秦始皇顏面掃地。秦始皇決定攻打楚國的時候,曾經問計於諸將。年輕將領李信說20 萬能夠消滅楚國,老將王翦說非60 萬不可。秦始皇相信了李信,嘲笑王翦老而膽怯。可是,統帥著20 萬大軍的李信卻被楚軍打得大敗,使得秦始皇在與王翦的爭執中顏面掃地,秦始皇不得不親自登門向王翦認錯道歉,請老將軍出馬平定楚國。可是秦軍佔領楚國,秦始皇同樣沒有殺楚王。對楚將項燕的子孫項梁、項羽寬柔相待,沒有殺,沒有關,甚至沒有軟禁監視居住。
秦始皇對仇恨的列國之君都如此大度寬容,卻單單跟無怨無仇的齊王建過不去,不合情理!
秦始皇餓死了齊王建嗎?
扯淡證據二,餓殺齊王建的過程荒誕可笑
秦始皇為什麼要把齊王建放在一片松林中餓死呢?通常的解釋是:秦始皇陰險。答應齊王建共城500 裡換得齊國投降後,不願落下不講信用的罵名,可是又想殺死齊王建,所以就殘忍地用餓死處置。
可是只要我們稍微動點腦筋,就會發現這個作案過程站不住腳。
秦始皇要殺齊王建有問題嗎?沒有!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都是要被殺被滿門抄斬的。項羽和劉邦不是殺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對秦始皇的後人滿門抄斬嗎?落下罵名了嗎?沒有。
乾定四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包圍了西夏的都城中興府,西夏王晛向成吉思汗請求投降。成吉思汗密令同意投降,待夏主獻城投降後,將夏主與中興府所有軍民全部屠滅。一個綿延了近200 年的國家,就此滅亡。曾經數百萬之眾的党項人從此滅絕。有人罵成吉思汗不講信譽嗎?也沒有。
所以,秦始皇真要想殺齊王建,完全沒有必要裝模作樣。已經四海歸一,誰敢罵?罵了又能怎麼樣?
退一步講,就算秦始皇想殺齊王建,又不想落下不講信用的罵名,那還不容易?讓人在飯裡下點毒,派個心腹把人殺了對外說病故,豈不是神不知鬼不覺?
再退一步講,秦始皇不僅想殺齊王建,還想虐待他把他餓死,還不想落下罵名,也好辦,關在個房間裡一把鎖就行了,何必要放在一片松林中?
想想劉向在《戰國策》中的扯淡:把齊王建放在一片松樹林中不給飯吃,人餓了難免呼喊求救。呼喊沒有結果難免痛罵控訴。齊王建在松樹林中,四面得有士兵守衛。齊王建餓了往外走,士兵你阻攔不阻攔?阻攔就會發生爭執,發生爭執難免不招來官員和老百姓圍觀。執行任務的將軍和士兵也是人吶,他們知道了也會議論傳播。這不等於是秦始皇自己要告訴天下人,我陰險不講信譽,我還虛偽殘忍,我在虐待齊王建!
餓死一個人可不容易,三天五天不一定有結果。看守齊王建的士兵怎麼辦?24 小時不能鬆懈,晚上是不是還要在四周搭上帳篷,一天三班倒輪班看守?這下好,大張旗鼓,天天活廣告:秦始皇不講信譽!秦始皇殘忍!如此荒唐的文字真虧了劉向想得出來,也虧了後世的專家學者們真信。真是讓人無語!
其實,如果秦始皇真的嗜殺,完全沒有必要費盡周折向齊王建誘降。他只要漫不經心地一句話:“消滅齊國,雞犬不留。”自然有人去沖鋒陷陣。秦國的將軍士兵一定會爭先恐後地殺敵立功。以秦國當時的軍事實力,消滅齊國易如反掌。那樣一來,秦國將會增加許多戰功赫赫的將軍,而齊國將會是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可是秦始皇沒有這麼做
扯淡證據三,齊王建的鄰居安然無恙
為什麼如此荒唐的文字後人都深信不疑呢?這就是洗腦的厲害。幾千年來人們異口同聲的暴君,怎麼可能放著敵國的王不殺,而讓他和自己一樣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呢?儘管有力的旁徵就在眼前,可是專家們視而不見。
諸侯向秦國投降除了齊王建外,還有一個衛元君。秦軍攻占衛國的都城濮陽之後,衛元君向秦始皇投降。秦始皇把衛元君遷到了野王城,答應讓他繼續以國君的名義統治野王。野王城與齊王建的共城相鄰,衛君齊王是鄰居。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秦始皇一直信守諾言,衛國的國君一直活到秦始皇去世。一直到秦二世二年,陳涉、吳廣已經在大澤鄉造反了,秦帝國已經自身難保,這一年,秦二世才廢除了衛國。比秦始皇昏庸殘暴的秦二世也沒有殺衛國的國君,而僅僅把衛君姬角貶為庶人。
扯淡證據四,早於劉向的司馬遷沒有餓死齊王建的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只說“ 王建遂降,遷於共”,沒有“餓而死”三個字。司馬遷引用歌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也與《戰國策》用意相反,是批評說客拿了秦國的好處誤導齊王建。
《史記》中雖然也不乏文學描寫,但其總體的可信程度要遠遠高於《戰國策》。
扯淡證據五,劉向的文字多為文學創作,不能當史實採信。
劉向是劉邦不知道幾世的灰孫,罵秦始皇幾乎與吃飯拉屎一樣是本能。在劉向的心目中,歷史的真實無關緊要,要緊的是符合文章的主題。所以,歷史上對劉向的評價是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沒有人把他當歷史學家。比如孟姜女的故事,在《左傳》中只有幾十個字,記載的是齊國將軍杞梁妻與齊君爭追悼會的級別。到了劉向的《立節》中,無端增加了許多聳人聽聞的情節。為了表現立節的主題,將軍杞梁竟然違抗君命非要戰死;為了表現立節以後的效果,沒有哭夫的杞梁妻開始哭夫,而且哭出了城牆倒塌的驚人結果;到了《烈女傳》中,為了符合烈女的主題,劉向又讓將軍夫人杞梁妻變成了無依無靠的民女,還讓她投河自盡。
記載著秦始皇餓殺齊王建的《戰國策》,基本上可以說是一部故事集,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說客遊說諸侯的故事。劉向在這部書中貫穿的主題思想是:說客士大夫都比君王有能耐。《戰國策》中充斥著大量的人物對話,這些對話許多是在隱秘場合下進行的,沒有被記錄下來的可能,顯然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按照程步讀史原則,應不予採信。
舉個例子,《戰國策•秦策》:濮陽人呂不韋在趙國邯鄲做生意,見到了秦國不得志的王子異人。呂不韋回家對他的父親說:
“ 耕田能得幾倍的利潤?”
他父親回答:“ 十倍。”
“ 那麼販賣珠玉呢?”
“ 百倍。”
呂不韋再問:“ 擁立一國的君主能盈利多少?
” 呂不韋的父親回答:“ 無數。”
於是呂不韋說“ 現在努力耕田只能勉強溫飽;而建國立君可以恩澤子孫。我要去做這件事。”
寫得跟真的一樣。一個商人父子的對話,誰聽見的?誰會記錄?誰又能料定十幾年後呂不韋能九死一生的成功?耕田利大還是立國利大,正常人一秒鐘就想明白的事,久經商場家累千金的呂不韋還要一句句地請教父親?《戰國策》之所以這麼寫,是要把呂不韋塑造成唯利是圖的奸商。
同樣的手法,為了突出說客的本領,《戰國策》全書基本上採用了正反兩種手法:正,君王聽了說客的話,於是化險為夷、反敗為勝、國家大治;反,君王沒有聽說客的話,於是勝負顛倒、國家混亂、君王身死。
齊王建沒聽即墨大夫的勸諫而向秦國投降,如果他不是慘死,如何顯示即墨大夫正確高明?所以,為了突出說客,齊王建必須死。就像要突出烈女,杞梁妻一定要投河自盡一樣。杜撰“齊王建被餓而死”的目的,是為文章的主題服務,為漢代統治者服務。
綜上所述,秦始皇餓殺齊王建的文字,是劉向或撰寫《戰國策》的人杜撰的。不合邏輯,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其目的是用齊王建不得好死來突出即墨大夫等說客的高明。我們講真歷史,不應予以採信。
----------------------
長平之戰,齊王建該不該救趙?
2016-02-25 15:06:59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打得相持不下時,趙國曾派人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借(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齊國有個大臣叫周子的諫言道:「不如借糧給趙國,秦國知道了就會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國人的奸計。趙國是齊國的屏障,唇亡齒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災難就會降臨齊國。況且救趙是高義的好事,擊退秦軍則揚名立威。不應該吝嗇一點糧食,而貽害國家。」齊王不聽,結果秦軍破趙四十餘萬於長平,跟著包圍了邯鄲(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這是司馬遷常用的手法,論辯雙方話語量嚴重不對等,以此不動聲色地將自己的結論灌輸給讀者。這就好比法庭上雙方當事人論辯,一方可以盡情地陳述理由,出示證據,表演煽情。理由不許駁斥,證據不能質疑,煽情表演也不許戳穿。另一方卻不許說話,最多只能回答行還是不行。這就很容易使讀者聽眾傾向於話語量大的一方。司馬遷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不動聲色地牽著讀者的鼻子走,將自己的結論變成讀者的結論。

這段對話周子說了107個字,齊王只兩個字「弗聽」。司馬遷達到了目的。後世史家學者皆拍大腿惋惜,罵齊王建目光短淺,見死不救。甚至馬後炮把40年後齊國滅亡,也歸咎到長平之戰這個節點上,斥之為咎由自取。

齊國該救趙國於長平嗎?換了個英明的齊王會救嗎?答案是不該,不會。無論是從過去、當下,還是將來考慮,齊國都不該,也不會救趙。齊國不落井下石背後捅刀子,趙國就應該燒高香謝天恩了。

先說過去。趙國對於齊國,恰恰是那忘恩負義,背後捅刀子的小人。著名的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眾所周知,那是趙國被魏國打殘了,都城邯鄲被魏國攻破、占領,眼看就要亡國了,是齊國圍魏救趙出手救它。兩次大戰,齊國打垮了魏國,這才使趙國免於亡國。齊國對趙國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觀齊國,仗雖是打贏了,可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齊國花錢死人,勞民傷財救援趙國,得到的報償是什麼?是趙國忘恩負義背後捅刀子。齊王建他爺爺齊湣王時,也就是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他爹趙惠王一朝,緩過勁來強大起來的趙國,忘恩負義數度攻齊。「十二年,趙梁將攻齊。十三年,韓徐為將,攻齊。」

趙惠文王十五年,趙國更是幫助燕國大破齊軍。這一次,聯軍攻破齊國的都城臨淄,把齊國幾百年的王宮,供奉齊國先祖的宗廟,還有街衢房室一把火焚燒乾凈,把齊國的錢糧珍寶洗劫一空(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王建的爺爺齊湣王就是在這次戰敗中被殺身亡。齊國全境被洗劫,燕國幾乎占領了齊國全部的土地城池,只有兩座城池在負隅頑抗。齊王建他爹法章倉皇潛逃,流落民間,在一戶人家做苦役,受盡苦難。要不是那戶人家的女兒可憐他,暗中接濟,沒準就凍餓累死,被當作戰亂枉死的無數冤鬼,拋屍荒野。齊王斷子絕孫,根本也不會有齊王建生出來。這等血海深仇,沒準被燒毀的宮殿殘垣斷壁還在,還沒有完全修復,換了你是齊王建,會一抹臉忘得一干二盡,而去救趙嗎?

看當下。秦趙長平大戰,是你趙國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韓王已經送與秦國的上黨,這才招來秦國人打你。你趙國得了好處,卻要別人出錢出力,流血犧牲幫你去打架,保護你劫來的東西,天下有這道理嗎?會有這樣的傻子嗎?齊王建不傻。

再說未來:誰知道上天會降生一個秦始皇?長平之戰時,秦始皇還沒生出來。以秦昭王敗家子的做派,哪裡有那個能耐滅亡趙國?對於齊國來說,秦國的威脅遠,趙國的威脅卻生生就在齊國的家門前。如果叫趙國打敗了秦國,奪回上黨,那趙國就成了地霸今日山西、河北、河南北部的中原第一大國了。比之只有半個山東省的齊國,據有絕對的壓倒優勢。而那時,趙國西邊沒有了秦國的憂患,掉過頭來東向攻齊,齊國就那點地方,那點人民,哪裡扛得住?北面燕國的世仇一時難解,秦國剛剛得罪了,魏國被你打殘了有心無力,楚國地遠,誰來救你?齊國焉能不亡國?

所以,叫秦趙在長平打下去,打得兩敗俱傷。借秦國之手狠狠教訓趙國這個忘恩負義、背後捅刀子的負心賊,消耗它的實力,削弱它的財力,難道不是齊國最明智的選擇嗎?

果然不出齊王建所料,秦趙長平大戰一打三年,秦國「死傷過半國內空」,趙國也丟城失地軍大潰(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由於白起謊報戰功,說是將趙軍四十餘萬全部坑殺於長平,秦昭王上當,立刻發兵攻打邯鄲,想效法魏國一舉占領邯鄲,滅亡趙國。可是邯鄲戰役一打又是兩年,任憑秦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秦昭王幾度增兵易帥,也沒能打下邯鄲。結果是魏無忌只帶了幾萬劫來的兵,趙魏聯手一個反擊,筋疲力盡的秦軍立刻大潰,已經占領的上黨郡、太原郡、河東郡悉數丟失。秦軍副統帥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敵,河東郡守王稽棄地逃走,武安侯白起被賜死,王稽被抓回來後斬首棄市,連帶著相國范雎,還有司馬遷的先人司馬靳也被砍了腦袋。

更叫齊王建彰顯英明的是,幾年後,燕國出動兩千輛戰車,有說出動6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舉攻趙(遽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栗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結果被趙國打得大敗。主帥相國栗腹戰死,副帥慶秦、樂閒投降。跟著趙軍又趁勝追擊,包圍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只好割地求和。趙國這等了得的實力,用得著齊國救嗎?若是上了趙國的當,不叫趙國在長平吃點苦頭,折損兵力錢糧,叫趙國不傷筋骨就地霸山西、河北、河南,恐怕這次就不是包圍燕都,謀點城池就退兵了。一舉滅亡燕國,跟著南下掃蕩齊國,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正確的結論應該是,齊王建不救趙國於長平,有理,應該,是明智之舉。

至於說後來天降超人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江山,那是天意使然,天意不可違。其間艱苦卓絕,屢遭挫折,百折不撓,巧妙運作,咬牙忍耐,終至最後大獲全勝,也絕不是《史記》一句「奮六世餘烈」那樣輕鬆簡單。仔細研究史書中的材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不要被對話、心理描寫、場面描寫、作者結論所誘導,才能言之有據,窺其精彩。如此讀史,才有滋味。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PoQGB.html
-------------------
齊王建
齊王建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之君。
1 齊王建 -齊王建
齊王建,名田建,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之君。他於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國家很大程度上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后41年的扶持,令一方面也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韓國、魏國、趙國等三晉,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君王后逝世后,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終於到五國滅亡后,田齊亦為秦國所滅。
------------------------------------
揭秘是秦始皇餓死的齊王建?
時間:2015-12-17 作者:693295245 瀏覽: 74次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記載:投降秦國,齊國滅亡。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供給齊王建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秦始皇消滅六國,與齊王建最是無怨無仇。秦始皇殺齊王建沒有作案動機。秦始皇與趙國有仇。趙國曾經虐待過童年的秦始皇,並差點要了他們母子的命。可是秦始皇消滅趙國後僅僅是懲辦了當年欺辱他們母子的惡人,卻並沒有殺趙王,也沒有在趙國洩憤屠城。秦始皇也痛恨燕國。燕太子丹派刺客刺殺秦始皇,差點要了他的命。可是秦軍消滅燕國後,也沒有洩憤屠城,後來俘獲燕王喜也沒有殺他,只是處罰了主犯燕太子丹。

揭秘是秦始皇餓死的齊王建

魏國與秦國也有宿怨。魏公子無忌曾經聯絡諸侯反擊秦軍,把秦國大將蒙驁打得大敗,奪取了秦國占領的河東之地。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在戰敗中抑鬱死去,這可以說是殺父之仇。可是,秦始皇在完全有能力蕩平魏國的情況下,卻採用了水淹迫降。魏國投降後,秦始皇同樣沒有殺魏王。

楚國曾經讓秦始皇顏面掃地。秦始皇決定攻打楚國的時候,曾經問計於諸將。年輕將領李信說20萬能夠消滅楚國,老將王翦說非60萬不可。秦始皇相信了李信,嘲笑王翦老而膽怯。可是,統帥著20萬大軍的李信卻被楚軍打得大敗,使得秦始皇在與王翦的爭執中顏面掃地,秦始皇不得不親自登門向王翦認錯道歉,請老將軍出馬平定楚國。

可是秦軍佔領楚國,秦始皇同樣沒有殺楚王。對楚將項燕的子孫項梁、項羽寬柔相待,沒有殺,沒有關,甚至沒有軟禁監視居住。秦始皇對仇恨的列國之君都如此大度寬容,卻單單跟無怨無仇的齊王建過不去,不合情理!

司馬遷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只說“王建遂降,遷於共”,沒有“餓而死”三個字。司馬遷引用歌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也與《戰國策》用意相反,是批評說客拿了秦國的好處誤導齊王建。

《史記》中雖然也不乏文學描寫,但其總體的可信程度要遠遠高於《戰國策》。

《戰國策》之所以這麼寫,是要把呂不韋塑造成唯利是圖的奸商。同樣的手法,為了突出說客的本領,《戰國策》全書基本上採用了正反兩種手法:正,君王聽了說客的話,於是化險為夷、反敗為勝、國家大治;反,君王沒有聽說客的話,於是勝負顛倒、國家混亂、君王身死。

齊王建沒聽即墨大夫的勸諫而向秦國投降,如果他不是慘死,如何顯示即墨大夫正確高明?所以,為了突出說客,齊王建必須死。就像要突出烈女,杞梁妻一定要投河自盡一樣。杜撰“齊王建被餓而死”的目的,是為文章的主題服務,為漢代統治者服務。

綜上所述,秦始皇餓殺齊王建的文字,是劉向或撰寫《戰國策》的人杜撰的。不合邏輯,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其目的是用齊王建不得好死來突出即墨大夫等說客的高明。我們講真歷史,不應予以採信。
-------------------
戰國時期齊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田建簡介
時間:2015-12-17 作者:693295245 瀏覽: 244次
齊王建 (約公元前280年─死於公元前221年),亦稱齊廢王、齊共王,媯姓,田氏,名建,齊襄王之子。齊王建在位期間,齊國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韓國、魏國、趙國等國,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

齊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國與楚國援救趙國。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計議說:"齊、楚援救趙國,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他們。"趙國沒有糧食,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它。齊國謀臣周子說:"不如答應藉糧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

戰國時期齊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田建簡介

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

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齊王建不聽從。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

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當時秦國已經消滅五國,齊王建與後勝發兵守衛齊國西部邊界,不和秦國通往來。秦王政派將領王賁率軍從燕國南面攻打齊國,秦軍攻進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國百姓都不敢進行反抗搏鬥。

秦王政派賓客陳馳誘騙齊王建,只要投降秦國,秦國便賜給他五百里的封地。此時,後勝也勸說齊王建不要抵抗,帶著軍隊投降秦國。齊王建聽從他們的計策,於是投降秦國,齊國滅亡。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供給齊王建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揭秘是秦始皇餓死的齊王建?
時間:2015-12-17 作者:693295245 瀏覽: 75次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記載:投降秦國,齊國滅亡。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供給齊王建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秦始皇消滅六國,與齊王建最是無怨無仇。秦始皇殺齊王建沒有作案動機。秦始皇與趙國有仇。趙國曾經虐待過童年的秦始皇,並差點要了他們母子的命。可是秦始皇消滅趙國後僅僅是懲辦了當年欺辱他們母子的惡人,卻並沒有殺趙王,也沒有在趙國洩憤屠城。秦始皇也痛恨燕國。燕太子丹派刺客刺殺秦始皇,差點要了他的命。可是秦軍消滅燕國後,也沒有洩憤屠城,後來俘獲燕王喜也沒有殺他,只是處罰了主犯燕太子丹。

揭秘是秦始皇餓死的齊王建

魏國與秦國也有宿怨。魏公子無忌曾經聯絡諸侯反擊秦軍,把秦國大將蒙驁打得大敗,奪取了秦國占領的河東之地。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在戰敗中抑鬱死去,這可以說是殺父之仇。可是,秦始皇在完全有能力蕩平魏國的情況下,卻採用了水淹迫降。魏國投降後,秦始皇同樣沒有殺魏王。

楚國曾經讓秦始皇顏面掃地。秦始皇決定攻打楚國的時候,曾經問計於諸將。年輕將領李信說20萬能夠消滅楚國,老將王翦說非60萬不可。秦始皇相信了李信,嘲笑王翦老而膽怯。可是,統帥著20萬大軍的李信卻被楚軍打得大敗,使得秦始皇在與王翦的爭執中顏面掃地,秦始皇不得不親自登門向王翦認錯道歉,請老將軍出馬平定楚國。

可是秦軍佔領楚國,秦始皇同樣沒有殺楚王。對楚將項燕的子孫項梁、項羽寬柔相待,沒有殺,沒有關,甚至沒有軟禁監視居住。秦始皇對仇恨的列國之君都如此大度寬容,卻單單跟無怨無仇的齊王建過不去,不合情理!

司馬遷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只說“王建遂降,遷於共”,沒有“餓而死”三個字。司馬遷引用歌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也與《戰國策》用意相反,是批評說客拿了秦國的好處誤導齊王建。

《史記》中雖然也不乏文學描寫,但其總體的可信程度要遠遠高於《戰國策》。

《戰國策》之所以這麼寫,是要把呂不韋塑造成唯利是圖的奸商。同樣的手法,為了突出說客的本領,《戰國策》全書基本上採用了正反兩種手法:正,君王聽了說客的話,於是化險為夷、反敗為勝、國家大治;反,君王沒有聽說客的話,於是勝負顛倒、國家混亂、君王身死。

齊王建沒聽即墨大夫的勸諫而向秦國投降,如果他不是慘死,如何顯示即墨大夫正確高明?所以,為了突出說客,齊王建必須死。就像要突出烈女,杞梁妻一定要投河自盡一樣。杜撰“齊王建被餓而死”的目的,是為文章的主題服務,為漢代統治者服務。

綜上所述,秦始皇餓殺齊王建的文字,是劉向或撰寫《戰國策》的人杜撰的。不合邏輯,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其目的是用齊王建不得好死來突出即墨大夫等說客的高明。我們講真歷史,不應予以採信。
---------------------------
齊王建(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稱齊廢王、齊共王,媯姓,田氏,名建,齊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戰國時期齊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
齊王建在位期間,齊國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韓國、魏國、趙國等國,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
公元前221年,秦國進攻齊國,齊王建聽從國相後勝的建議,投降秦國,齊國滅亡。秦王政將齊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給他供給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本 名 田建 別 稱 齊王建、齊廢王、齊共王 所處時代 戰國時期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出生時間 約公元前280年 去世時間 公元前221年 身 份 齊國國君 在位時間 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

齊王建,媯姓,田氏,名建,齊襄王之子,母君王后。齊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田建繼位,史稱齊王建。[1-2] 齊王建繼位後,由其母君王后攝政。[3]
齊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
公元前260年的齊國疆域圖
公元前260年的齊國疆域圖
齊國與楚國援救趙國。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計議說:“齊、楚援救趙國,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他們。”趙國沒有糧食,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它。齊國謀臣周子說:“不如答應藉糧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齊王建不聽從。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4]
降秦亡國
秦滅六國形勢圖
秦滅六國形勢圖
齊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年),齊王建的母親君王后去世。[5]
齊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齊王建到秦國朝見秦王政,秦王政在咸陽(今陝西咸陽)設酒招待齊王建。[6]
齊王建自君王后死後,便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接受秦國間諜大量的黃金、玉器,派遣許多賓客到秦國,秦國給予這些賓客許多金玉,賓客回來都反而替秦國充當間諜,說一些符合秦國利益的變詐之辭。後勝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朝奉秦國,不修治攻擊作戰的軍備[7] ,不幫助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因而得以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8]
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當時秦國已經消滅五國,齊王建與後勝發兵守衛齊國西部邊界,不和秦國通往來。秦王政派將領王賁率軍從燕國南面攻打齊國,秦軍攻進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國百姓都不敢進行反抗搏鬥。秦王政派賓客陳馳誘騙齊王建,只要投降秦國,秦國便賜給他五百里的封地。此時,後勝也勸說齊王建不要抵抗,帶著軍隊投降秦國。齊王建聽從他們的計策,於是投降秦國[9] ,齊國滅亡。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10-11] ,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供給齊王建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12]
為政舉措
齊王建繼位後,由其母君王后攝政。君王后賢德,與秦國交往十分謹慎,和諸侯交往講求誠信。齊國處在遠離秦國的東海邊上,秦國日夜攻打韓、趙、魏、燕、楚五國,五國在秦國的進攻中忙於自救,因此齊王建繼位四十多年未經受戰爭。[3] [13]
趣聞軼事
母親遺言
君王后病危快死時,告誡兒子齊王建說,群臣中某人可以任用。齊王建沒有聽清,請求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君王后同意,於是齊王建取筆和木簡要她寫下遺言。君王后卻說她已忘記。[14]
臣子勸諫
齊王建前往秦國朝見秦王政,齊都臨淄西門的司馬官橫戟擋在齊王建的馬前,說:“請問,我們是為國家立王呢?還是為大王您而立王呢?”齊王建說:“是為國家。”司馬說:“既然是為國家立王,那您為何要拋棄國家而去秦國呢?”齊王建便調頭回宮。[15]
即墨大夫因臨淄西門的司馬官勸諫齊王建,齊王建聽從他的勸諫,以為可以與齊王建共謀,於是進宮拜見齊王建,說:“齊國土地方圓有數千里,大軍數十萬。趙、魏、韓三國的大夫們都不願替秦國謀利,而在東阿、鄄城兩地之間聚集數百人。大王如果與趙、魏、韓三國聯合,就有十萬之眾,能收復三國被秦國占領的失地,還可以攻進秦國東邊的臨晉關;楚國大夫也不願意替秦國謀利,在我國南部的城南之下聚集數百人,大王如果和楚國聯合,又有十萬大軍去收復楚國被秦國占領的失地,還可以攻進秦國南邊的武關。這樣,齊國強大的威勢就可以建立,還可以滅掉秦國。您捨棄稱王於南方的機會,卻甘願向西方聽命於秦,我認為大王這樣做實在不足稱道。”齊王建沒有聽從。[16]
百姓怨恨
齊國滅亡後,齊國百姓怨恨齊王建不早點與諸侯合縱攻秦,聽信奸臣賓客之言,致使國家滅亡,因而編出歌謠說:“是松樹?還是柏樹?使齊王建遷往共地,還不是賓客招來的禍?”這是痛恨齊王建不詳察賓客的真正面目。[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