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兵法是指中國古代兵書《六韜》,因舊題周呂望太公撰,故名。
太公兵法
簡介
但事實上,《六韜》是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間的作品。現存六卷,即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共六十篇。該書繼承並發展了前人的有關軍事思想,論述了政治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作戰、治軍等問題,對古代軍隊指揮機構和車、騎、步戰的關係論述更為具體,為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所重視。
第一篇
《太公兵法》曰: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以卑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以高其氣,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陣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陳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於之將者也。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將師受命者,將率入、軍吏畢入,皆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天子南面而授之鉞,東行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故受命而出,忘其國;即戎,忘其家;枹鼓之聲,唯恐不勝,忘其身。〔〖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述此數言,正本之《太公兵法》。又「太公曰: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見〖文選.西征賦〗注所引,蓋檃括此文。〕
故必死,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此之謂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萬人弗能待也;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待,當也。「乎」一本作「於」。)〔《白虎通義》傳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待;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待;(「待」,今本作「當陳立」,《白虎通》疏證疑「待」為「得」之偽,非是。)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武侯正議》引後二語作「《軍讖》」,知確係逸文,《後漢書》鄧禹將張宗亦云「一卒畢力,百人不當;萬夫致死,可以橫行。」語意本此。〕
令行禁止,王者之師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誰可伐?密須氏疑(貳也)於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太公望曰:「臣聞之,先王伐枉,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須氏,滅之也。(《呂覽》:密須之人,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文王將欲伐崇,先宣言曰:「余聞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聽獄不中,分財不均。百姓力盡,不得衣食,餘將來徵之,惟為民。」乃伐崇,令毋殺人,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崇人聞之,因請降。(《左傳》: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此即所修之教也。)
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慾不戰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致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問焉,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為天子、週為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女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制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宋戴埴鼠璞引問周公作《六弢》逸文)武王曰:「善。」乃起眾舉師與殷戰於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即取而歸之於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財矣。」。入室見女,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即取而歸之於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色矣。」於是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財,金錢以與士民,黜其戰車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用,天下聞者咸謂武王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漢劉向〖說苑.指武〗篇)
第二篇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恆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皇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王齋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東面,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亡。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以上丹書之言)
(〖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引《太公金匱》曰:「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人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滿日。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
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恆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為銘焉於機,為銘焉於監,為銘焉於盥盤,為銘焉於楹,為銘焉於杖,為銘焉於帶,為銘焉於履屨,為銘焉於觴豆,為銘焉於牖,為銘焉於劍,為銘焉於弓,為銘焉於矛,為銘焉於席。
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後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後右端之銘曰: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機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詬,口戕口。監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後。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仗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慾。惡乎!相忘於富貴。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履屨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牖之銘曰: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間弗忍,終身之羞,子一人所聞,以戒後世子孫。〔《大戴禮記》第五十九。宗沂案《六弢》本孔子問禮所得,此當本在西漢《六弢》中,故禮家取之,或在《金匱》。〕
武王問師(《皇覽》無)尚父曰:「五帝之戒(戒同誡),可得聞乎?」師(《皇覽》無)尚父曰:「黃帝之君(《治要》引之,下有「時」字。)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及朝。(劉邵《皇覽》、《治要》「及」作「至」。)栗栗恐朝不及夕,兢兢業業,日慎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玉海》引《太公兵法》下三句,《淮南子》作「堯戒」,下一句,《韓非子作「先聖有諺」,以上《藝文類聚》二十三引《金匱》所無。)故為金人三緘(一木作封)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玉海》引《皇覽》止此)人也,(《說苑》)戒之哉!戒之哉!(《說苑》疊一句,《藝文》同)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患。(《說苑》「多言」「多事」直接,與《家語》小異。一本患作「害」。)安樂必戒,無行所悔。(程伯敷雲:安樂必戒。八句又見武王席銘、楹銘,其實古語,相承不嫌重複。)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何殘,其禍將然。(《說苑》多此二語,與楹之銘合,《藝文》引無。)勿謂不(《說苑》作「莫」)聞,神將(此從《皇覽》及《家語》,《說苑》作「天妖」伺人,熒熒(《藝文》作「焰焰」不滅,炎炎奈(《藝文》作「若」)何?涓涓不塞(《說苑》作「壅」,《藝文》同),終(《說苑》作「將」)成(《藝文》作為)江河!綿綿不決,將(《藝文》作「或」)成網羅!青青不伐(《藝文》引作「豪末不札),將尋斧柯!誠(據《家語》、《說苑》作「不」)能慎之,福(《說苑》作「禍」)之根也。曰(《家語》誤作「口」)是何(此從《說苑》、《家語》,《皇覽》作「無」)傷,禍之門也。(〖宋書.傅亮傳〗引此二句曰「古語」,無二「也」字)強梁者不得其死(此一語《老子》述之),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說苑》作「怨」)主人,民怨(說苑》作「害」)其上(《說苑》作「貴」,《左傳》引之)。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左傳》「君子不欲多上人」出此)。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家語》「後」作「下」,《老子》「不為天下先」本此意)。溫恭慎德(《說苑》作「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說苑》作「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惑(《家語》作「或」,乃古字)之(《說苑》作「眾人惑惑」),我獨不徙(《說苑》作「從」)。內藏我(《家語》作「乃」)智,不示人技(《說苑》作「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說苑》作「人莫害我」)。惟能如此也(《家語》作「誰能於此」)。江海(《家語》作漢)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說苑》作「江河長百穀者,以其 下也」,《老子》本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家語》作「而能下人」非,此從《說苑》、《皇覽》。凡《太公金匱》 、《老子》、〖史記.伯夷列傳〗、〖後漢書.郎顗傳〗均同)。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篇〗、《皇覽》「黃帝金人器銘」及《荀子》皆本太公所述,「黃帝戒」兼參王肅本〖家語.觀週篇〗用考同異。)
〔馬總《意林》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即括上文。〕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複得而聞乎?」(《御覽》引《太公金匱》)師尚父曰:「堯之居民上也,(《意林》作「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治要》作「川」)。舜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滿日(《治要》引有「日」字)。湯之居民上,翼翼(《治要》作「戰戰恐不見旦),翼翼乎(《藝文類聚》多「乎」字)!懼不敢息(八句,《意林》同,惟少四「之」字。以上《御覽》四百五十九所引)。」武王曰:「吾拜(楊本作「並」)殷民居其上也,翼乎!懼不敢息(《治要》所引作「翼翼,懼不敢怠」)。」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謙威強者守之以恭(此亦《老子》所本)。」武王曰:「如尚父言。」因是為戒隨躬。(《玉海》引劉劭《皇覽》述《太公金匱》,楊慎以此為《金匱》銘。)
道自微而生,禍(《藝文類聚》引作「福」,當從之)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馬總《意林》引《金匱》,按《說苑》言「福生於微,禍生於忽」,知當作「福」。〕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幾之書曰:安無忘危,存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兇。杖之書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崔駰傳〗注引《太公金匱》)。其冠銘曰: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倖(二句《意林》亦引)。書劍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案此與後文〖朱穆傳〗注銘鏡同,而有脫誤)。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戶之書曰:出畏之入,懼之。牖之書曰:闚望省,且念所得,思所忘。鑰之書曰:昏謹守,深察偽。硯之書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書鋒曰: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書刀曰:刀利磑磑,無為汝開(《文選》注云出《六韜》 ,《意林》亦引「鋒刀」二銘)。書井曰:原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意林》、《御覽》引《金匱》)。衣之銘曰: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後必寒。鏡銘曰: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知吉凶。觴銘曰:樂極則悲,沈湎致非,社稷為危(〖朱穆傳〗注引《陰謀》,蔡邕以為武王踐阼,諮於太師,作銘,共十八章。) 。無握壑而附邱,無捨本而逐(《兵書》作「附」,一本作「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二句賈誼文引)。執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是謂失利(賈子引作「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涓涓不塞,將為(賈子作「成」)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賈子作若)何?兩葉不去(一本作「毫毛不拔」),將用(一本作「尋」)斧柯!為虺弗摧,行將為蛇(《意林》引《六弢》及〖六弢.守土篇〗。此以上全見《兵書》引黃帝巾幾銘,楊慎以為《太公兵法》引黃帝。 )!綿綿不絕,敻敻奈(今本《周書》作「蔓蔓若」)何?豪厘(今本作「末」)不伐,將用斧柯(《周書》)!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蘇秦引《周書》連上多此三句,或以為出《太公陰符》,見杜牧《孫子》注,王伯厚以為《兵法》。〕
第三篇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戰國策.魏策》任章引《周書》〕得時無失,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越語〗引《周書》〕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史記》蕭何引《周書》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
毋為權首,將受其咎。〔《漢書》引《周書》〕
欲起無先。〔〖史記.楚世家〗引《周書》〕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商鞅傳〗引《周書》〕
成功之下,不可久處。〔〖史記.蔡澤傳〗引《周書》〕
安危在得令,存亡在所用。〔《漢書》主父偃引《周書》〕
必參五伍之。〔《史記》蒙恬引《周書》。宗沂案《說文》「伍」字下云:「相參伍也。」謂伍法。「什」字下云:「相什保也。」謂什法。〕
君憂臣勞,主辱臣死。〔《文選》註二十引《周書》〕
太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御覽》七百三十九引《周書》〕
文王曰:「吾聞之:無變古,無易常,無陰謀,無擅制,無更創。為此,則不祥。」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今本〖武弢〗「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
文王獨坐,屏去左右,深念遠慮,召太公望曰:「帝(朱右曾云「帝」當為「商」,古文相似。)王(蓋謂紂)猛暴無文,強梁好武,侵凌諸侯,苦勞天下,百姓之怨心生矣!其災(此下似有闕文)予奚行而得免於無道乎?」太公曰:「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同上。《御覽》八十四引《周書》,今《逸周書》無之,必出《太公兵法》中逸文,蓋《太公兵法》昔人引之多通稱《周書》,《淮南子》以《六弢》為「陰謀圖王」之書,此云「無陰謀」可信也。)!
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距險伐夷,並小奪亂,徵強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也。
伐亂、伐疾、伐役,武之順也。
賢者輔之,亂者取之,作者勸之,急者沮之,恐者懼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
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當作後),淫圖破國,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
赦其食,遂其咎,撫其困,助其囊,武之間也。
餌敵以分,而照其儲,以伐輔德,追時之權,武之尚也。
春違其眾,秋伐其穡,夏取其麥,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時也。
長勝短,輕勝重,直勝曲,眾勝寡,強勝弱,飽勝飢,肅勝怒,先勝後,疾勝遲,武之勝也。
追戎無恪,力倦氣竭,乃易克,武之追也。
既勝人,舉旗以號令命吏禁掠,無敢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甯其親,民服如化,武之撫也。
百姓咸服,偃兵興德,夷厥險阻,以毀其武,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今本〖周書.武稱篇〗〕
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土狹無食,可圍竭(《漢書》主父偃引二句)。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飢、荒,其至無時,非移積聚,何以備之(《逸周書》)!
第四篇
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於外,歸而奏之。」〔〖史記.馮唐傳〗摯虞以跪而推轂為古《兵書》,今本〖六弢.立將篇〗以為說。〕
兵以仁舉,則無不從。得之以仁分,則無不從悅。〔蕭吉《五行大義》引《兵書》〕
將無謀,則士卒憂;將無慮,則士卒去。〔同上引〕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御覽》引《吳子》逸文:「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遷怒,則軍士懼」本此。〕
坎名大剛風,乾名折風,兌名小剛風,艮名兇風,坤名剛風,巽名小弱風,震名嬰兒風,離名大弱風(引同上。當系《隋志》.《太公兵法》中語,或單稱《兵書》,蕭吉曰此兵家觀客主盛衰,候風所從來也。)又曰:刑上風來:坐者,急起;行者,急住。〔同上。〕
陽生甲子不足,戌亥仍為天門;陰生甲午不足,辰巳仍為地戶。陽界甲寅不足,子丑仍為鬼門;陰界甲申不足,午未仍為人門。陽盛甲辰,卯為之隔;陰興甲戌,酉為之隔。〔引同上。〕
《太公兵法》曰:「武王問太公:『勝負何如?』太公對曰:『夫紂之行,不由理積,其酒池賦斂,甚數百姓苦之。』」〔宋《禦覽》六百二十七引〕
人主舉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天應之以刑。〔同上引《太公》,《群書治要》引《六弢》襲之。〕
將謀欲密,士卒欲一,攻敵欲疾。〔《御覽》.《吳子》逸文引《軍志》,吳子曾傳《左傳》。〕
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允當則歸,知難而退。有德不可敵,逐寇如追逃。〔以上《左傳》引《軍志》,《傳》凡稱前志,多屬《逸周書》;或史佚,則稱《軍志》者,必《太公》也。〕
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為動。〔《通典》引,《御覽》作《吳子》,蓋《吳子》所引者。今本〖六弢.奇兵篇〗改「為動」作「銳」。〕
右背山陵,前左水澤。〔《史記》引《兵法》與《孫子》不同,杜牧《孫子》注引《太公兵法》:「軍必左水澤,而右邱陵。」蓋括司言,知此引《兵法》屬《太公》也。此之言背謂後也,與前相對。〕
武王伐殷,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推掩不備。〔《論衡》引《太公陰謀》見《藝文類聚》及《御覽》三百十六。〕
春為牝陳,弓為前行;夏為方陳,戟為前行;六月為圓陳(《通典》作「季夏」),矛為前行;秋為牡陳,劍為前行;冬為伏陳,楯為前行。(蕭吉《五行大義》引《周書》雲此,「武備」亦依五氣也。知出《兵法》。)是謂五陳。〔《通典》連上引,多此一句「近人採入」,〖逸周書.月令〗逸文。〕
春以長矛在前,夏以大戟在前,秋以弓弩在前,冬以刀楯(《抱朴子》作「盾」)在前,此行軍(《抱朴子》)四時應天之法也。〔《御覽》三百三十九引《六弢》分為「五選」,已見《說苑》所引,知連上,確係《兵法》,又見《抱朴子》。〕
從孤擊虛,萬(《御覽》引作「高」,誤)人無餘一,女子當丈夫。(《抱朴子》引《太公兵法》又相傳古《遯甲書》引此作《黃石子》,足見《黃石公記》之果出《太公兵法》也。〕風鳴葉(《御覽》作「氣」,非)者,賊在十里;鳴條者,百里;搖枝者,四百里;金器自鳴及焦器(《御覽》作「氣」,下無「鳴」字〕鳴者,軍疲也;氣如驚鹿,敗軍氣也。〔同上。上言風角,下言雪祲。〕
大師吹律合聲。商則戰勝,軍士強。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士卒同心。徵則將急數怒,失士心。羽則軍弱,少威明。〔鄭康成〖周禮.春官〗注引《兵書》按隋以前人引《太公兵法》或曰《兵書》,〖正義〗以為武王出兵之書。〕
第五篇
國不可以從外治,將(《孫子》注作「君」)不可以從中禦。〔《通典》引《太公》,今〖六弢.立將篇〗襲此二語,以為將答君之詞,賈林《孫子》注沿其誤。〕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神農之教曰:「雖有石城千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無粟,弗能守也。」〔晁錯引。案應劭《風俗通》述《孫子》雲:「金城湯池而無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則知此為《太公書》所有。唐.員半千亦引作《軍志》,《群書治要》所引〖虎弢〗亦述「神農之禁」也。〕
國柄借人,則失其威(今本〖六弢.守土篇〗作「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淵乎無端,孰知其源(下為「涓涓不塞」六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同上引。下五句,今本〖武韜〗襲改之)。
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北堂書鈔》十五引此三句,兩「民」字不重。);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農氏,教化(宋本「化」作「民」)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御覽》七十六引《六弢》,《意林》引後四句作「太公曰:伏羲、神農,教而不誅」云云。〕
聖人恭天靜地,和鬼敬神。〔《意林》〕
文王在岐(《群書治要》引多「週」字),召太公曰:「吾地小,奈何?」太公曰:「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文選》注引作「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惟聖人能焉。」,《群書治要》引〖武弢〗多贅語,蓋依此節而增衍成之也。〕
文王曰:「君務舉賢,不獲其功,何也?」太公曰:「舉而不用,是有求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文王曰:「舉賢若何?」太公曰:「按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俱得之也。」〔《意林》引《六弢》作六卷,今本《六弢》本之,衍為〖舉賢篇〗。〕
文王曰:「國君失民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與也?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農、工、商。六守長則君安,三寶完則國昌。〔同上引今本《六弢》衍之為〖六守篇〗。〕
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懷仁而善謀,冠雖敝,禮加於首;履雖新,法以踐地(《意林》引作「冠雖敝,加於首;履雖新,履於地。」,〖漢書.儒林傳〗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師古曰:「語見太公《六弢》。」,《御覽》六百八十四引之同,《意林》多二「之」字,作「加之於首」云云。)。可及其未成而圖之(《御覽》六百九十七引《六弢》)。軍中之事,不聞君命(《意林》),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今〖六弢.立將篇〗連上引)。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令三軍,親其將如父母,攻城則爭先登,野戰則爭先赴。聞金聲而怒,聞鼓聲而喜。可乎?」太公曰:「作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幔,出隘塞、過泥塗,將先下步(《意林》、《藝文類聚》引無,作二日字及幔先作必。)。士卒皆定(賓本作「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飽,將乃敢食(四句《意林》無,《藝文類聚》有,今本「飽」作「熟」,「乃敢」作「方就」。);軍未舉火,將不食(今本作「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士非好死而樂傷,其將知飢寒、勞苦也。〔《意林》引〕
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吳子》引之)。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使如疾雷,不暇掩耳也。〔同上引。按今本〖六弢.軍勢篇〗文義近古,多見稱引,此蓋括其一二精語。)
貧窮、忿怒,欲決其志者,名曰必死之士。辯言巧辭,善毀善譽者,名曰間諜飛言之士(同上引。今本〖練士篇》取一置一,雜入贅婿云云,乃秦漢人語也。《意林》所引乃因梁人子鈔,惟九差一條,不足據,或參取唐時本也。)。賞如高山,罰如深溪。〔〖文選.王仲宣從軍詩〗注引《六弢》。〕
太公謂武王曰:「夫人皆有性,趨捨不同,喜怒不等。」〔〖文選.盧子諒.贈劉琨詩〗注引。〕
太公謂武王曰:「聖人興兵為天下除患去賊,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孫子》引),一舉而得。」〔《文選》四十三書注引。〕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史記》引二語);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說苑》引四語)。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藝文類聚》引太公作「折」),時難得而易失也。」〔《意林》引《太公金匱》雲二卷。〕
武王問太公:「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不須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鉏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御覽》三百十六引《太公金匱》,今本《六弢》本此,衍為〖農器篇〗。〕
武王伐殷,出於河。呂尚為右(《類聚》作「後」,《御覽》無),將以四十七艘舫踰(《類聚》作「船濟」)於河。〔〖文選.王仲宣從軍詩〗注引〕
武王東伐,至於河上。雨甚雷疾。周公旦進曰:「天不佑週矣。意者,吾君德行未備,百姓疾怨邪?故天降吾災,請還師。」太公曰:「不可。」武王與周公旦望紂,紂陳引軍,止之。太公曰:「君何不弛也。」周公曰:「天時不順,龜燋不兆,占筮不吉,妖而不祥,星變又兇,固且待之,何可驅也(王逸《楚詞》注引《六弢》)。」武王問太公曰:「欲興兵深謀,進必斬敵,退必克全,其略云何?」太公曰:「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國有難,君召將而詔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避。勿以三軍為貴而輕敵,勿以授命為重而苟進,勿以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士為必然,勿以謀簡於人,勿以謀後於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敵可勝也。 』」〔同上引〖犬弢〗。今本〖龍弢.立將篇〗襲之。〕
周初,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先至,已據便地,形勢又強,則如之何?」對曰:「當示怯弱,設伏佯走,自投死地。敵見之必疾速而赴,擾亂失次,必離故所,□入我(此下有缺文或是疊下一「伏」字)伏兵,齊起急擊,前後衝其兩旁。〔《通典》一百五十三〕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御覽》引《六弢》〕
容容熙熙,皆為利謀;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同上,引《周書》〕
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御覽》引《六弢》〕
太公誓師,後至者斬。〔《御覽》引《桓範要義》,〖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軍法:約期而後至者,斬。」當本之太公。〕
太公曰:「凡興師、動眾、陳兵,天必見其云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通典》引〕
武王問太公曰:「貧富豈有命乎?」(《藝文類聚》引「成王問太公:貧富豈有命乎?將理不得其意。」)太公曰:「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武王曰:「何謂盜也?」公曰:「計之不熟,一盜也。收種不時,二盜也。取婦無能,三盜也。養女太多(謂資贈多),四盜也(《顏氏家訓》「盜」作「費」)。棄事就酒,五盜也。衣服過度,六盜也。封藏不謹,七盜也。井灶不利,八盜也。舉息就禮,九盜也。無事然鐙,十盜也。如取之,安得富哉?」武王曰:「善。」〔《御覽》四百八十五引《六弢》,《藝文》節引,《顏氏》同。〕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御覽》三百二十七引《六弢》)。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同上引。〕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精神甚眾,恐後復有試餘者也。何以待之?」師尚父曰:「請樹槐於王門內路之石,起面社,築垣牆,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 〔《御覽》五百三十二引《太公金匱》〕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奈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動,動之有凶。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故出;明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樂哉!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藝文類聚》二十引《六弢》此句)。」武王曰:「為之奈何?」太公曰:「聖人守無窮之(四字從《藝文類聚》補入)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農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謹修地利,以成萬物。無奪民之所利,而農順其時矣。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 歸之矣。故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群書治要》引〖六弢.虎弢〗)。夫殺一人而三軍不聞,殺一人而民不知,殺一人而千萬人不恐,雖多殺之,其將不重。封一人而三軍不悅,爵一人而萬人不勸,賞一人而萬人不欣,是為賞無功、責無能也。若此,則三軍不為使,是失眾之紀也。」〔同上引〖武弢〗)
第六篇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興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今本《六弢》〕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於道,機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故聖王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下文「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一段,似後人攙入,故節去之。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复疾擊其不意。」〔連上。並今本〖文弢.兵道篇〗〕
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
全勝不鬥,大兵無創。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連上。在今本〖武弢〗〕
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踰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
疑志不可以應敵。〔孟氏《孫子》注引〕
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民悅者,賞之。〔連上。並今本〖龍弢〗〕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勢因於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陳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孟氏《孫子》注引)。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也,其狀不定見也。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辯則危。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曹操《孫子》注引此二句,「前」作「先」);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孟氏《孫子》注引);技與眾同,非國工也。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賈林《孫子》注引)。動莫大於不意,謀莫大於不識(孟氏、杜佑《孫子》注引,「大」孟作「神」、杜作「善」)。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士(古通事)半而功倍焉。聖人徵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雖眾必敗。善戰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四句亦《吳子》引,「莫過」作「生於」)。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失,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傅子《意林》引此句均作「不暇」,隋唐作「及」與此同。),迅雷不及瞑目(杜佑作「疾電」,陳皞《孫子》注作「卒電」,「瞑」陳作「瞬」。);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橫敵,對無立國。」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軍勢篇〗〕
夫兩陳之間,出甲陳兵,縱(《通典》作「從」)卒亂行者,所以(《通典》此下有「多」字)為變也。〔今本〖龍弢〗,《孫子》注「所以」一作「欲以」。〕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製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淨,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原註其聲應乎角音之管,是敵陳木神用事矣。當以白虎方位,日時勝之。蓋角聲屬木,白虎屬金,以金能克木也。餘倣此。)。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徵,成敗之機也。武王曰:「善哉。」太公曰:「微妙之音,皆在外候。」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聞枹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聲者,宮也。此五音,聲色之符也。」〔今本〖六弢.五音篇〗〕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負之徵,為之奈何?」太公曰:「勝負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凡三軍悅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徵也。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三軍齊整,陳勢以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徵也。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溫(濕之誤)。此大敗之徵也。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 氣出而西,城可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氣出而東,城不可攻。城之氣出而復入,城主逃北。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城之氣出高而無所止,用兵長久。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兵徵篇〗〕
刀子之神名曰脫光,箭之神名續長,弩之神名遠望。〔《藝文類聚》六十引《太公兵法》〕
第七篇
柔能製剛,弱能製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故曰:誤廣地者荒,務廣得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後漢書.光武帝詔〗引《黃石公記》,按〖留侯傳〗明雲:黃石老人所授乃《太公兵法》,此作《黃石公記》,蓋新莽時所易之名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後漢書.楊倫傳〗引之雲:黃石所誡。《史記》以為道家之言。〕
臣與主同者亡。〔〖後漢書.袁紹傳〗〕
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四句亦見〖袁紹傳〗)。故良餌之下有懸魚,重賞之下有勇夫。〔《藝文類聚》引之,作「《軍讖》」,凡今本《三略》所引《軍讖》,多出《黃石公記》中,《御覽》三百七,引下二句,作「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賈林《孫子》注引《黃石公》,又張豫《孫子》注引作《太公》語,「道」作「士」。)動為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柔而能剛,則其國彌光;弱而能強,則其國彌章,一簞之醪,投之於河,令士眾迎飲,三軍為其死,戰如風發,攻如河決。〔《御覽》引《黃石公記》偽《三略》引之作《軍讖》。〕
慮若源泉,深不可測(〖文選.關中詩〗注引《黃石公記》敘)。將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所以全勝者,軍正也;士所以輕戰者,用兵也。故戰如風發,勇如河決,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也。〔《御覽》二百七十一引《黃石公記》〕
使商人為前兵者,象白虎陳;使羽人為前兵者,象玄武陳;使徵人為前兵者,象朱雀陳;使角人為前兵者,象青龍陳,亦曰旬始陳(引同上。此即《說苑》引《兵法》所謂「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之事。)
彼以直陳來者,我以方陳應之;方來,銳應之;銳來,曲應之;曲來,圓應之;圓來,直應之。直木,方金,銳火,曲水,圓土也。各以能克者應勝之。〔引同上。按《通志略》又有《黃石公五壘之圖》。〕
太公兵法- 搜狗百科 - https://goo.gl/dk3OTk
《六韜》包含《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和《犬韜》六篇,涉及戰爭觀、戰爭謀略、作戰指導和軍事人才思想等多方面的軍事理論,內容極為豐富廣泛,其中能反映呂尚軍事思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爭取人心
在《文韜》中,多次強調收攬人心的重要性,並提出收攬人心的具體方法。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以及“愛民”、“惠民”、“修德”等,儘管這些思想完全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但其思想淵源則可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的商代,如商湯和伊尹就已模糊地認識到人心向背對戰爭的影響。對照呂尚在滅商戰爭的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政策措施,我們不難看出《六韜》中收攬人心的思想與呂尚的思想是基本相符的。再者,與呂尚同時的周公也曾說過:“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而稍後產生的軍事理論著作《軍志》、《軍政》也有“有德不可敵”等,與呂尚的思想亦可謂一脈相承。由此可見,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結合對敵鬥爭的需要,作為周軍政大員的呂尚,完全有可能已認識到人心向背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因而採取了適合不同階層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以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擁護。但是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強調的爭取人心,主要是為了穩定奴隸制的社會秩序、緩和民眾及奴隸們與奴隸主的矛盾,以便更好地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如《文韜》第一章開篇就直言不諱地用釣魚米比喻收攬人心,即“緡(釣線——引者註)微鉺明,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盡力賣命——引者註) ”,可見呂尚爭取人心是以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利益為前提的。
第二,主張政治攻心,瓦解敵人
《六韜》第二篇《武韜》中,有《文伐》一章,所謂“文伐”即今天所說的政治攻勢,與“武伐”相對。《文伐》的內容分為十二節,主要是談如何運用政治攻勢來瓦解敵人,達到武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並為武伐創造有利條件,如“因其所喜,以順其志”、“親其所愛”、“尊之以名”,“輔其淫樂”、“養其亂臣”、“收其內,問其外”以及“賂以重寶”等等。這些內容雖然多是戰國時流行的思想,但就其思想本原而言,與呂尚輔文王時採取的麻痺紂王,分化瓦解商統治集團的種種措施所反映出的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說《文伐》中的思想是呂尚思想的記錄和闡發。可見呂尚已經認識到了軍事與政治的關係,即為了奪取戰爭勝利,不能一味靠軍事進攻,還必須善於實施政治攻勢,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才能順利地實現戰爭目的。當然,呂尚在這方面的思想還很膚淺,還未系統深入,只能認為《文伐》中的部分思想是呂尚已經具備的。
第三,文武並重,謀略為先
《六韜·武韜·發啟》中說:“全勝不鬥,大兵無創”,“大智不智,大謀不謀”,意為戰爭在於以智取勝,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而要做到以智取勝。高明的人運用智慧於無形,使人不見其智,運用謀略於作戰之前,使人對其意圖不能察覺。又《三疑》章中提出:要“攻強、離親、散眾”,就要“因之,慎謀”,就是說要對付強敵,要使其眾叛親離,最好的辦法是表面順應敵人的意圖,實際上則秘密運用謀略。另外,在《兵道》章中還說:“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即用兵之道在於把握戰機,造成有利形勢,要造成“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的假象,以迷惑敵人。以上這些論述與呂尚在滅商之戰中不因自己勢力的迅速發展而立即發動決戰進攻,自始至終沒有忘記用智謀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當商王朝分崩離析之際,又不失時機毅然發動進攻等政治、軍事措施是大致相同的。這足以說明《六韜》中重視謀略制勝的理論,實來源於呂尚的軍事思想,是呂尚謀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9 與三略關係
人們通常把六韜與三略一起看作一個整體,其實他們並不是相同作者所著,不知者容易搞混。
六韜的成書時間有幾種學說,但大致都認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家公認《六韜》一書帶有鮮明的齊文化特色,而齊威王在位時間(前357—前320年)同周顯王的在位時間基本吻合,當時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中,聚集著一大批學者,他們當中很多人具備編寫兵書的知識和才能。因此,筆者認為《六韜》作成於戰國中晚期的齊國,其述作者是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時的稷下大夫們。
三略的成書時間大致為秦末漢初。由於《三略》的文義、用詞、句法都不古奧,與殷末周初時期成書的文章文體大不一樣,這就見出其成書年代就更晚一些,但決不會晚於秦朝末年,因為在《後漢書》中就有提到《黃石公三略》這本書的記載,這些都可以說是第一種說法的佐證。對於第三種說法不可信的證據是東漢初年光武帝詔書裡面就大段引用過《黃石公記》,除個別字與今本《三略》稍有不同外,其餘全同。
所以說張良所接受的書很可能不是《六韜》即《太公兵法》,更有可能是《黃石公三略》。
10 不同版本
歷史版本
《六韜》雖題為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六韜》的版本源流比較複雜,各本內容互有異同。從現存本看,大致有以下四個系統:
(1)竹簡本,即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土的《六韜》殘簡和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大公》殘簡,這是現存最早的版本。前者已整理出來,有文物出版社鉛印本。
(2)唐寫本,即敦煌唐卷子本《六韜》殘卷,共存201行(其中一行只殘存半個字),20個篇目。原件藏法國巴黎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有縮微膠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六韜》。
(3)《群書治要》本,是唐魏微給唐太宗編的摘要本,只有文韜、武韜、龍韜、虎韜、犬韜的內容,未列子目,亦未收豹韜。以上三個系統都程度不同的保存了一些不見於今本的俠篇或俠文。
(4)《武經七書》本,初刻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現存有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刊本,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是現存最早的刊本,國內有其影印本即《續古逸叢書》本。明清以來眾多的總書本及其精本、白文本,大都屬於這個系統的版本。
《六韜》的篇目,最早在《漢志》著錄為《兵八十五篇》,今本即宋代刪定的“武經”本《六韜》共60篇,二者相差25篇。如今所能看到的兩種漢簡本和唐寫本殘卷中的篇題和內容,既有與今本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不同的篇題,如漢簡中的《藻啟》、《治國之道第六》、《以禮義為國第十》、《國有八禁第二十》,唐寫本中的《利人》 、《趨舍》、《禮義》、《大失》、《動應》等。這些與今本不同的篇章內容當是60篇之外的15篇內容,或者為流傳過程中失傳,或者為宋朝廷頒定“武經”時刪掉。今本《六韜》共六卷六十篇。 [10]
六韜舊題週呂望_六韜舊題周呂望_六韜舊題週呂望繁體版 - https://goo.gl/d0GepY
呂尚始祖 - https://goo.gl/FFAlkI
新加坡呂氏公會全體同仁衷心恭賀全球各地呂氏宗親族人
金雞報喜、家庭美滿、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呂尚始祖肖像
公姜姓,呂氏,名尚。周初賢臣。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初釣於渭水皤溪之茲泉。文王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驪,非虎非熊,所獲帝王之輔。”果遇公
於渭水之陽。與語,大悅,後車載之以歸。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太公望,為武王師。故又稱師尚父。
文王卒,佐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左右欲兵之。公曰:“此義土也。”扶而去之。詩經大雅大明
之卒章曰:“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美公佐命之盛也。殷亂已平,天下宗周,武王封公於營丘,國號齊,曰齊太公。為大國。
世傳兵書有六韜六卷,舊題周呂望撰,為兵家權謀之。後世言兵者宗之。
呂氏精神
姜太公(呂尚),週之太師也,封於齊,為齊之開國始祖,亦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對後世影響極深。茲將其行宜及成就歸納如下,作為“呂氏精神”之綱目。
一、意志堅定,艱苦自得
太公博學多能,才華超群,有傾商扶週之志,先後以屠牛、賣飯、釣魚為業,艱苦自得,年七十,猶未遂,然終未改其志,蓋以待時也。
二、結好睦鄰,掌握時機
太公仕週後,結好睦鄰,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雖有八百諸侯會師孟津,猶未敢伐商,以非其時也。越數年,商師東征,朝歌疏防,乃一舉而滅之。
三、先謀後事,重視理性
商周社會,重視占卜。武王伐紂,卜之凶,欲還師。太公止之,以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且天道鬼神,智者不法。遂伐商,大破之。
四、因俗簡禮,求同存異
太公封於齊,都營丘。初,境內東夷人叛,後為所平。為求長治久安,太公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遂因其俗,簡其禮,以順應東夷人之社會習俗,消除敵意,求同存異,
共謀發展。
五、善用條件,繁榮經濟
齊地負海舄鹵,地薄人稀,農耕落後,然齊人長於製陶、紡織、衣履、冶金、漁獵及海鹽生產。太公因勢利導,揚長避短,發展工商之業,開發魚鹽之利,敵人多歸齊,
蔚為大國。
六、選賢任人,注重功績
太公以為治國之道,應尊賢智,尚有功,即尊重任用德才兼備者,崇尚獎勵有功於國者,蓋賢有等差,衡之以事功實績,殊合開明務實政策。
姜太公後裔姓氏一覽
姜、呂、丘、丁、許、謝、紀、崔、高、章、賀、柯、盧、薄、賴、連、饒、厲、聶、王、解、陸、岳、谷、譚、覃、焦、芮、柴、浦、申、向、宇、卞、佘、艾、安、彥、晏、年、齊、文、駱、國、蓋、蒲、尚、楂、易、欒、慶、甫、閭、儲、左、右、北、癸、壬、旦、門、井、牙、角、蛇、掌、亙、麻、竹、棠、析、桓、檀、茶、萊、苑、畫、弦、旗、禚、指、瑯、酈、省、汲、溪、景、劇、闞、青、鈄、鐸、姁、組、鄲、郵、隰、裔、我、氏、是、其、及、並、即、盍、望、朋、士、營、坴、戎、充、捷、強、禮、孝、懿、威、奕、富、明、紹、靈、暢、平、襄、逄、共、勵、封、略、獻、旅、醮、率、襲、射、移、聊、克、晢、
太公、翰公、閭公、旗公、牛公、牽公、丙公、邴公、公牛、 公旗、公牽、公紀、公晢、
公翰、東郭、南郭、西郭、北郭、東宮、 南史、西乞、左子、右子、子襄、子雅、子尾、子旗、 子泉、子乾、子工、子公、 子夏、子韓、子剡、丁若、於陵、於盧、淳于、梁丘、閭丘、左丘、餘丘、虞丘、佘丘、蛇丘、咸丘、廩丘、組丘、籍丘、淄丘、呂相、閭葵、若閭、齊季、臼季、臼乙、申屠、申章、申叔、申解、蒲盧、盧蒲、盧薄、盧門、雍門、車門、仲長、仲孫、大陸、大野、大卞、將具、將其、將鉅、志張、志章、章仇、宇文、尹文、姜林、高棠、許靈、賀止、士強、
樂利、容城、百里、三苗、苴人、慶父、諸兒、福子、唐孫、錫戎、浩羊、灌檀、焉瓦、藥羅、毋知、無知、無幸
⇒ 說明 原載2006年9月28日《中華丘氏》簡報第53期第4版
週呂望乾坤萬年歌
太極未判昏已過。
風後女媧石上坐。
三皇五帝己派相。
承宗流源應不錯。
而今天下一統週。
禮樂文章八百秋。
串去中直傳天下。
卻是春禾換日頭。
天下由來不固久。
二十年間不能守。
卯坐金頭帶直刀。
削盡天下木羊首。
一土臨朝更不祥。
改年換國篡平床。
泉中湧出光華主。
興復江山又久長。
四百年來更世界。
日上一曲懷毒害。
一枝流落去西川。
三分社稷傳兩代。
四十年來又一變。
相傳馬上同無半。
兩頭點火上長安。
委鬼山河通一佔。
山河既屬普無頭。
離亂中分數十秋。
子中一朱不能保。
江東復立作皇洲。
相傳一百五十載。
釗到兔兒平四海。
天命當頭六十年。
肅頭蓋草生好歹。
都無真主管江山。
一百年前擾幾番。
耳東入國人離亂。
南隔長安北隔關。
水龍木易承天命。
方得江山歸一定。
五六年來又不祥。
此時天下又紛爭。
木下男兒火年起。
一掃煙塵木易已。
高祖世界百餘年。
雖見干戈不傷體。
子繼孫承三百春。
又遭離亂似瓜分。
五十年來二三往。
不真不假亂為君。
金豬此木為皇帝。
未經十載遭更易。
肖郎走出在金猴。
穩穩清平傳幾世。
一汴二杭事不巧。
卻被胡人通佔了。
三百年來棉木終。
三閭海內去潛蹤。
一兀為君八十載。
淮南忽見紅光起。
八雙牛來力量大。
日月同行照天下。
土猴一兀自消除。
四海衣冠新彩畫。
三百年來事不順。
虎頭帶土何須問。
十八孩兒跳出來。
蒼生方得蘇危困。
相繼春秋二百餘。
五湖雲擾又風顛。
人丁口取江南地。
京國重新又一遷。
兩分疆界各保守。
更得相安一百九。
那時走出草田來。
手執金龍步玉□。
清平海內中華定。
南北同歸一統排。
誰知不許乾坤久。
一百年來天上口。
木邊一兔走將來。
自在為君不動手。
又為棉木定山河。
四海無波二百九。
王上有人雞上火。
一番更變不須說。
此時建國又一人。
君正臣賢乘輔拔。
平定四海息干戈。
二百年來為社稷。
二百五十年中好。
江南走出釗頭卯。
大好山河又二分。
幸不全亡莫嫌小。
兩人相見百忙中。
治世能人一張弓。
江南江北各平定。
一統山河四海同。
二百年來為正主。
一渡顛危猴上水。
別枝花開果兒紅。
復取江山如舊許。
二百年來衰氣運。
任君保重成何濟。
水邊田上米郎來。
直入長安加整頓。
行仁行義立乾坤。
子子孫孫三十世。
我今只算萬年終。
剝復循環理無窮。
知音君子詳此數。
今古存亡一貫通。
巧了,這家書店很重要喔!竟然入鏡了。
根據台灣第一位飛行員,也是黃埔軍校教官的謝文達的兒子謝東漢說,當時他的父親在一二八淞滬戰役,即擔任負責首都防空戰略的參謀,當時空軍時代正式來臨,國府在防空的戰術戰略很多都是來自於日文軍事書刊和教材的翻譯,在謝文達的邀約下南京的台籍人士,不少人幫忙此事,這家可能是當時來源的窗口。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2RL3dIz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