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公世家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y8hhSF

晉太公呂望碑. 汲縣 - https://goo.gl/TSLntZ

善本碑帖欣賞《魏修太公呂望碑》 _ 名家書法欣賞- 讀國學網 - https://goo.gl/mbJ1IZ

太公呂望碑 - https://goo.gl/mD0BFf

2017-05-18_2233022017-05-18_2233232017-05-18_2233332016083105352043120160831053520319  2017-05-18_2232072017-05-18_222709  

善本碑帖欣賞《魏修太公呂望碑》 _ 名家書法欣賞- 讀國學網 - https://goo.gl/mbJ1IZ


西晉《齊太公呂望表》      西晉《齊太公呂望表》又稱《呂望表》,西晉太康十年(289)三月十九日刻。碑陽20行,每行30字,有豎行界格,碑陰21行,字有漫漶,碑額隸書“齊太公呂望表”。此刻石原在河南汲縣太公廟,明萬曆年石失,黃易於乾隆51年獲上段於河南衛輝府署,乾隆56年又出下段,現存河南汲縣顯學。 姜太公 姜太公的出生地   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河內說和東海說。   河內說   《呂氏春秋 ·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涿縣人)在註    縱橫文化 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 ·汜論》時,兩度把薑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註》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云: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 .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清製作《水經註》附圖,對太公泉為太公故里,標示明確。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薑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週姜太公塋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里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歷史遺跡。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於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歷史遺跡。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為太公故里。”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 ”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發表題為:“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里在衛輝是可信的。   東海說   《孟子 ·離婁上》說:“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 ·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 “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水經註·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水經註·齊乘》雲:“ 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註》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裡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誌》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 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註》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註·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後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後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為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為,姜太公出生地應為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註》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為證。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 ,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像周文王訪賢並重用薑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諡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禦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傑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家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處於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週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


 

太公廟位於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姜太公故里。
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今衛輝市太公鎮),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參見“ 姜太公 ”。
明萬曆《商河縣志》記載:城東南三里許太公廟,始建於西漢武帝23年,氣勢宏利香火纏綿,是為供奉齊國首位國君姜子牙所建,毀於文革時期
詳考
《呂氏春秋 ·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衛輝市)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在註釋《呂氏春秋 ·首時》和《淮南子 ·汜論》時,兩度把薑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註》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云: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 .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清製作《水經註》附圖,對太公泉為太公故里,標示明確。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 ·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薑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週姜太公塋葬處。” [1]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里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歷史遺跡。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於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歷史遺跡。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為太公故里。”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 ”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
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發表題為:“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里在衛輝是可信的。[1]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東魏《修太公祠碑》、西晉《齊太公呂望表》 - https://goo.gl/PYfok2

d51000804348589154d  
2016-09-02 由 多彩貴州網 發表于 文化
在琳琅滿目的漢晉碑刻中,《齊太公呂望表》以其記錄的史實與書法藝術,而處於顯赫地位。尤其是隨著金石學在清代的興盛,《齊太公呂望表》廣為傳拓,名望走向鼎盛。
《齊太公呂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縣令盧無忌所作,以頌揚其祖呂望的功德。呂望,又稱呂尚、太公望、姜太公、齊太公,是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屢出奇謀的大功臣,受封於齊國,故稱齊太公。《水經注·清水》記載,東漢之時,汲令崔瑗已立太公碑,並設置祭祀的壇場。逢東漢末、三國之亂,壇場廢棄。盧無忌認為他是呂望之後,所以恢復壇場,刻碑紀念。
《齊太公呂望表》為晉太康十年三月十九日刻,原在河南汲縣。碑額高19厘米,寬10厘米;碑身高128厘米,寬74厘米。碑文見於碑額、碑陽、碑陰、碑側。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立《修太公呂望祠碑》,是《齊太公呂望表》續作,錄《齊太公呂望表》的前文,而略其頌詞。
該碑原立於太公泉。順治至乾隆五十年的百餘年間正值朝代更替,《齊太公呂望表》不得見,學者以為亡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小松)於河南衛輝府署獲上段。原來因碑斷裂,明末知府周思宸載置府治賓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黃易又尋得下段。黃易將拓片贈送畢沅、錢大昕、武億等金石名家。嘉慶四年(1799年)秋,汲縣訓導李元滬請將碑置於縣學(孔廟學宮),並在碑石左上方隸書刻跋兩行,李震在碑石左下方楷書刻跋兩行。民國以後,《齊太公呂望表》歸縣圖書館收藏。抗日戰爭爆發後,縣圖書館遭到日本軍隊的嚴重破壞。此後,缺乏詳細記錄,《齊太公呂望表》又一次下落不明,遂成謎團,有待訪求。
傳世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數量眾多,有明拓本、清拓本、民國拓本。今見明拓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顧廣圻、瞿鏞、丁福保遞藏本(下圖),上海圖書館藏羅振玉、李國松遞藏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等。明拓本碑文文字保存較完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拓本拓工尤精。清乾隆至民國間的《齊太公呂望表》拓本眾多,今拍賣會往往有拓本參與拍賣,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黃小松、朱文鈞遞藏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何昆玉、梁啓超遞藏本等為佳。除拓本,還有摹本,張德容《二銘艸堂金石聚》、魯迅《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柯昌泗《漢晉石刻略錄》摹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齊太公呂望表》的價值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它所記錄的重要史實。第一,碑文記載呂望是汲縣人,與《呂氏春秋·首時》所記載吻合。清代以來,一些學者據此認為汲縣(衛輝市)是呂望出生地,東海之濱是呂望躲避商紂之亂的地點。第二,碑文記載舉世聞名的汲冢書出土在太康二年,與負責整理汲冢書的荀勖在《穆天子傳序》的記載一致,碑文的記載屬於當地出土文獻的實時記錄,糾正了《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之訛誤。第三,呂望的年紀,碑文錄汲冢《紀年》記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由於汲冢《紀年》已經亡佚,此條僅見《齊太公呂望表》記載,這與《尚書·顧命》記載不同,引發學者重新評估先秦兩漢文獻對於呂望年紀記載的真實性,對於研究西周初年的年代事跡很有價值。第四,碑文錄汲冢《周志》記載文王遇太公望事跡,學者探尋《周志》的性質,其與漢代傳世的《逸周書》、汲冢出土的《周書》之間的關係。
二是它卓越的書法藝術,被一些學者視為晉碑之冠,並且是漢晉隸書藝術中的佳品。自清代學者重視碑刻書法藝術後,清代、近人皆推崇《齊太公呂望表》書法。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贊其古雅,趙紹祖《金石續鈔》言其「猶有漢意」,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譽其為「晉碑之冠」,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西晉分書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孫夫人》二碑,雖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頓宕,姿致天成。」楊守敬《激素飛青閣評碑記》中稱此碑「古茂峭健之致」,比肩漢魏的書法藝術也當之無愧。又《學書邇言·評碑》和劉熙載《藝概·書概》中均稱其與《孫夫人碑》不分伯仲,尤為晉隸之最。而毛鳳枝《石刻書法源流考》又贊其與《孫夫人碑》皆別具風格,清雋瀟洒。
(作者:程平山 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 光明日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8o3m5n.html

傳奇的《齊太公呂望表》-光明日報-光明網 - https://goo.gl/aI17yd


姜姓齊國為什麼變成了田姓齊國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SstV1W

歷史雜談-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兵家第一人叫呂尚而不是姜尚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BYFlHO

c100005d7111cc41493  


雖未開宗立派,卻成為清代中期最為重要的書法篆刻大家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blcax6

16ce0000853c665776e4  


 

「姜太公釣魚」人者皆知,太公故里眾所紛紜,河南衛輝解謎團
2017-01-22 由 大雨影像視界 發表于 歷史
太公祠
中國人素尊姜太公為「諸神之師,百家之祖」,家喻戶曉敬愛有加,堪稱民間影響最大的人物,太公故籍卻眾說紛紜;有山東說、山西說、南陽說和衛輝說等。《戰國策》說太公為「齊之逐夫」,《呂氏春秋》稱太公為「東夷之士」,《史記》則記載太公為「東海人士」。其實,姜太公故里就在河南新鄉的衛輝。
太公故里,位於河南省新鄉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公元前1210年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生於衛輝太公泉鎮呂村。姜太公亦稱呂太公,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我國西周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這個傳 奇色彩頗為濃厚的歷史人物,單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記載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呂望、周望、呂牙、呂尚、姜望、望尚、師望、姜公、姜老、呂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個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記載著太公泉原叫「姜塬」。據《竹書紀年》上說,姜太公仙逝於「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終年一百三十九歲。葬於衛輝太公泉。
太公墓
至今太公泉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並有多位專家學者,在其論著中,用大量的篇幅和充足的史實論證了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的定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xr5nxm.html

162c00011564be93b5af15a60003d1e2540ccb9f162c000118414cc8b784  


 

歷史上真的有姜子牙嗎

fce000ab6fd084d0d85d030005696421caca30  

謀略始祖呂尚,這個活在封神榜里的傳奇人物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HvRHvK

fcb000abea5b9afdfe3  
2016-10-17 由 趣歷史 發表于 歷史
關於歷史上有沒有姜子牙這個人,還要從歷史文獻中去尋找答案。考證一下,歷朝歷代的史書有沒有對姜子牙的記錄和評價。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策》記載:「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太公望,姜太公姜子牙也,《戰國策》說姜子牙曾經在殷商的都城朝歌做過商販和屠夫。同一時代的《尉繚子》也提到:「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這裡也說姜子牙年近70還在朝歌做屠牛的商販。其他的文獻還有漢代劉向的《說苑》等都提及姜子牙曾在朝歌做屠夫商販。姜子牙畫像《孟子》中云:「太公望,居東海之濱。」《孟子》的記載則說明了姜子牙的出生地是在東海之濱也就是現在山東一帶。《水經注》也有相關文字:「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明確的說姜子牙是東呂鄉出生的。
除了書籍記載了姜子牙的出生地和他早年曾在朝歌的活動之外,還有歷史上的名人對他的各種評價,如孔子說:「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司馬遷評價道:「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司馬遷說的是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後,簡禮興商把齊國發展為大國。
歷史上有翔實的記載證明姜子牙是確有其人的。既然歷史上真的有姜子牙這個人,那麼姜子牙是哪裡人?上面所說的
東呂鄉是在哪裡?
姜子牙是哪裡人
因為時間悠久,地理變遷,姜子牙的出生地東海之濱
東呂鄉具體現在是在哪個地方大家的說法互相不統一。有的人說是在山東,有的人說是在河南。那麼姜子牙到底是哪裡人呢?各個說法的支持者都有哪些證據?
第一種說法是山東海曲縣東呂鄉。元朝文學家王惲認為司馬遷既然在《史記》中註明姜子牙是東海人,那他應該就是祖籍山東呂地。清朝閻若璩也支持這種說法,他認為姜子牙應該是山東東呂鄉人士。其他還有種種文獻皆說「太公,東海之人」。可是除了文獻記載,在當地的地方志卻未見太公故里、太公祠等記載。
姜子牙銅像
另一種說法是在現今河南汲縣。《汲冢書》有記載:「太公望,魏之汲邑人。」此外《水
經注》還記載了太公廟與廟碑,上曰「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刻有石碑,上說會稽太守杜宣和汲縣縣令崔瑗認定太公故里在汲縣,仍有舊居保存完整」。
從相關證據上看,山東說僅有文獻記載,而河南說不僅有文獻還有太公廟等建築能證明太公故里為河南汲縣。似乎河南汲縣的說話更加可信一些。
姜子牙不僅在《封神演義》中占據主要角色,他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並且輔佐西周父子兩代君王完成了伐紂滅商的大業。姜子牙的豐功偉業在演義中更是被神化,這也使得他更能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熟知傳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4rj4v.html

--------------------------------

西晉隸書《齊太公呂望表》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BkIBNC

----------------

齊國第一任君王---太公望呂尚(春秋戰國) - 中國歷史歷史故事網 - https://goo.gl/hQPFvi

54603020201011301841553445358175255_0045460302020100929163309042  54603020201011301841553445358175255_003  

齊國第一任君王---太公望呂尚(春秋戰國)
時間:2010-12-19 08:08:48 來源: 作者:
  在位起訖: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15年。
  生卒年:公元前1154-公元前1015年。還有一說是1211年出生,1072年出世。
  出生地:東海上
  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年號:(乙未,公元前1046年)。
齊太公(姜尚)
  呂尚,姓呂名尚,號飛熊,史稱太公望,小說俗稱姜太公、姜子牙,又稱齊太公。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第一任君王。他是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他的先祖曾輔佐禹治水有功,擔任四岳之職,封於呂,故以呂為氏。周王在文王興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太公受到了重用,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盟津之會,太公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飾師,武王斬紂的次日,祭社告神,太公牽牲,史佚策祝。周初新政,太公多所參與。殷滅後,太公受封於齊,建國於營丘(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他歸周後,其女嫁與後來的周武王,生子周成王,因此他又是周成王的外公。
  齊太公三十二年(丙寅,公元前1015年),在位32年的齊太公卒於週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其兒子呂伋繼位,為齊丁公。
  齊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有呂齊和田齊之分。呂尚作為姜姓羌人的傑出者,輔助姬姓周人伐紂滅商。周朝建立後,呂尚被封於齊。呂尚為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時期的太師。女兒邑姜為周武王的王后。齊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讚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蹟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在《詩經·大明》中寫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呂尚於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又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齊國初封於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後遷至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疆域最初只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漢族(華夏族)。堯舜時期,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子孫從其姓,呂尚乃伯夷後人,姜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髮,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姜太公是齊國締造者,周文王侵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直鉤釣魚
  姜太公的出生地
  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呂地說、河內說和東海說。
  呂地說
  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也稱呂尚、姜尚俗稱姜子牙,商朝末年人。姜子牙的先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姜,封於呂地為侯,在現在的南陽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建立了呂國,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如今的董營村,還保留有呂國墓塚,周圍分佈有呂崗、呂林、呂橋、呂灣、子牙溪、雙氏廟等遺跡,舊時廟宇內也敬奉有姜子牙塑像。呂國為一個中原古國,已被史學界認定在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後人尊為“謀聖”姜子牙。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於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世態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據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運籌而游刃有餘對內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的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
  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週滅商的宏圖大業。
姜太公
  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把薑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始祖。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一而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司馬遷就曾說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我國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姜太公曾在崑崙山從無始天尊學道,後來是奉師命下山輔佐周室的。在起兵伐紂時,也是通過許多道術之士與紂軍鬥法而完成興周大業的。這其實是把薑太公這個歷史人物神化了。
  河內說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涿縣人)在註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薑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
  《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註》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云:太公故居。”
  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 清製作《水經註》附圖,對太公泉為太公故里,標示明確。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
  《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 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
  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薑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週姜太公塋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 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里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歷史遺跡。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於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歷史遺跡。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為太公故里。” 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 ”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發表題為:“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里在衛輝是可信的。
  東海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 “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水經註·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水經註·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註》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裡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誌》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註》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註·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
  《水經註》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為證。西晉汲郡出土的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像周文王訪賢並重用薑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諡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禦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傑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處於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週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姜太公作為中國韜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复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關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韜》、《六韜》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作,其書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個部分,共六十篇。《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但現存甚少。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準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俱全面性、深刻性、精闢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它“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註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姜太公雕像
  2、權謀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复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於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它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韜》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錶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六韜·文韜·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於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幹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六韜·文韜·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周到、精闢而深刻的。《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於“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製,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姜太公的千秋功業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讚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蹟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贊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讚。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能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飢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姜太公享年考
  姜太公是殷周交替時的一個關鍵人物。以往,有關他的享年,從八九十歲到一百三四十歲,什麼說法都有。究其原因,除了文獻記載的有限,更重要的還是缺少一個可資參照的年表。另外,有關周文王等人的年齡問題,也有類似的情況,且與太公享年的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繫。現在好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找回了一個“失落的年表”,我們正可據以進行新的探索。同時,由於我們的研究,只能算作斷代工程的“拾餘”,所以,也可從一個側面對“新年表”的正確性和適用程度,起到一定的檢驗作用。
  一、太公享年的大體範圍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書》、《易經》、《詩經》、甲骨文、金文等,沒有明確涉及太公年齡的內容。戰國至兩漢的著述,多把初見周文王時的薑太公,說成是一位老者,儘管在形容老的程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韓詩外傳》裡就說:初見文王時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渾然而齒墮矣。”《尉繚子》裡說:“太公望”年過七十“及遇文王”。《孟子》說:太公和叔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楚辭》說:“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史記》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淮南子》說:“呂尚使老者奮,項托使嬰兒衿。以類相慕。”《說苑》裡有太公望“七十而相週,九十而封齊”等等。
  然而,近日見到網上有一篇名為《姜太公之高壽》的文章,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見,文中說:
  顧頡剛先生的《太公望年壽》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薑太公年壽數,都是戰國時代齊國遊士的妄談。“太公”原意為“老太爺”,但後人誤以為太公是長壽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誤以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歲(似應為八十歲)的老人。而且從《詩經·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中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和搏擊的迅勇情況看,九十歲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顧頡剛推測,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終於八十歲左右。
  我們認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體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個大致的範圍,並且覺得,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終於八十歲左右”,是很難讓人信從的,明顯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首先,說太公高壽“都是戰國時代齊國遊士的妄談”不妥。正如我們前面所舉,荀子、尉繚子、孟子和屈原,都是戰國時人,又都說過太公高壽,但卻無一人是“齊國遊士”者。
  其次,僅據《詩經·大雅·大明》裡的詩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的描寫,就認為“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顯然是想像的成分過多了。歷史上老當益壯征戰沙場的人不勝枚舉。況且,“鷹揚”一詞,恐怕關鍵還要落實在一個“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的。
  第三,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實際上也就是說,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時是二十歲左右。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閱歷和韜略從何而來?“呂牙在殷”和“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該怎麼解釋?尤其是太公的女兒邑姜為“周王妃”(詳後),也都沒了著落。
  第四,《史記·齊太公世家》裡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說法還要長些,當另有所據,比如齊國“史記” --《齊乘》之類。因為,司馬遷是沒有可能看到《汲冢書·竹書紀年》裡所說,齊太公卒於周康王六年的。
  總之,把“渭水垂釣時得遇周文王的薑太公定位成一位老者,並把他的享年初步定位於百年以上,無論是從情理上推想,還是從史料上參照,都要更妥當些。
  二、關於文王的在位時限
  為了進一步研究姜太公的享年,需要先確定一個“參照系”,就是周文王的在位時間。因為,就目前所知,惟獨周文王的在位狀況,與姜太公的生平有比較明確的“系年”關係。
  有關周文王的在位情況,《尚書·無逸》說:“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呂氏春秋·制樂》說:“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已動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國五十一年而終。”這是說執政時間長短的。《古本竹書紀年》說:文丁(即殷紂王的祖父)十一年“王殺季歷(文王的父親)”,這是和文王即位有關的記載。有了這兩項史料,再參照“斷代工程”的新年表--文丁在位為十一年,即公元前1112--1102年,公元前1101年其子帝乙(即帝紂的父親)即位,我們就可以把文王的在位期限,也定在公元前1101--1050年了。另外,對於文王的卒年,也可以直接採用倪德衛先生的研究成果。倪先生依據《逸周書第二十三小開解》、劉歆《世經》等當中的有關天象,所得研究結論也說:“文王五十年,是公元前1050年。
  把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定於公元前1050年,可使許多事件獲得明確而合理的解釋。首先是文王改元的時間。以往,有關牧野大戰之“十一年”(或十三年),是文王十一年,還是武王即位後改元的十一年,一直懸而未決。現在,把文王終年定位於公元前1050年,就等於排除了武王即位改元“十一年”的可能性。因為,從公元前1101文王即位到公元前1046武王克商,中間也就五十五年,是容不下文王執政五十年再加上武王改元“十一年”,共六十一年的。
  三、太公享年考略
  要想確定姜太公的享年,我們以為須待討論的關鍵問題,實際上主要是三個:一是太公前往西歧投靠文王時的那一年,年齡是多大?二是那一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三是太公卒於何年?先談第一個問題,《荀子·君道篇》裡說:
  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豈私之也哉!以為親邪?則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為故耶?則未嘗相識也。以為好麗耶?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渾然而齒墮矣。
  接下來,在《韓詩外傳》裡,亦有“以為嬌好耶,則太公年七十二,渾然齒墮矣”等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字,不同的僅是把“州人”改成了“舟人”。再稍晚,《史記滑稽列傳》裡,也有類似的說法:
  《詩》曰:“鼓鐘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躬行仁義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
  由三宗史料可以看到,在荀況、韓嬰和司馬遷的心目中,太公見文王時的年齡,都是七十二歲。尤其是荀況,雖為趙人,但曾三作“稷下領袖”,其言必定源自齊人或齊典。那麼,這一“認定”,能和其它有關的典籍相容嗎?我們說,可以的。比如,《說苑》裡有“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的話。《說苑尊賢》裡有:“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週,九十而封齊。”這裡“年七十釣於渭渚”、“年七十而相週”中的七十,因係整數,故可視其為約數。又如《尉繚子·武議篇》裡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過七十餘而主不聽,人人謂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則提三萬之眾,一戰而天下定,非'武議'安能此合也?”這裡所說的“過七十餘而主不聽”後“及遇文王”,也是支持太公投靠文王時是七十二歲的。當然,不同的說法也有,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太公八十而遇文王”,我們以為這種說法比較晚近,其中多有文學誇張的性質。如李白的《梁甫吟》裡,就有“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的句子,有論者也把其當著史料信從,或是把“姜太公時年八十有三”當作史料應用,就不足取了。二是有人主張“'七十'、'七十二'、'七十餘'均非具體數字,乃我國古代表示'至大無極'的一種神秘數字。落實到年齡上,如前所述,認為是古人用以表示年長的意思,並不能代表姜太公的年齡,太公當時的年齡應更小許多。我們以為,把七十二歲減少十歲,或者二三十歲,也許並不影響太公老驥伏櫪的形象,甚至從生理上說,還更加合乎常情,比如牧野大戰之時他可以更年輕些。然而,僅憑想像得到一個數字,既無新發現的史料支持,又和現有文獻記載相抵觸,恐怕也是不足取的。
  第二,是太公投靠文王的具體年分。據前面“文王在位時間”的討論可知,機動的範圍並不大,也就是文王被從羑里放歸到其卒年,即公元前1056--1050共七個年頭的初年或次年。因為,即使排除神話性質的“同夢說”⑿不論,參照《尚書大傳》的“羑里營救說”、《楚辭·天問》的“屠市偶識說”以及《鬼穀子·忤合第六》的“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等史料,都不難想像得到,太公和文王的相識,並非始於渭水之陽的魚釣。《太公六韜》和《史記周本紀》裡說的,太公和文王的初遇,是因文王做了一個夢,又經卜師占卜,結果果然在荒山野岸遇到了“坐茅以漁”的太公,是我們今天的人難以信從的。比較之下,還是寧可相信《史記齊太公世家》裡的話:
  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周西伯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須密、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另外,在《說苑·指武》篇裡,還有細節的記載:“文王曰:'吾欲用兵,誰可伐?密須氏疑於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太公望曰:'臣聞之,先王伐枉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須氏,滅之也。”討論到此,初步的結論已經有了:即太公投靠文王之年,最大的可能應是文王從羑里回歸的初年,即公元前1056年。這年他是72歲;72加上1056,姜太公應生於公元前的1128年
  第三,是太公的卒年,相關的史料主要也是兩種。一是《史記·齊太公世家》裡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一是《古本竹書紀年》記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今本竹書紀年》記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薨”。不難看到,司馬遷的說法是“蓋”字當頭,無從追索;而《竹書紀年》的記載卻是定位明確,毫不含糊。問題是,《竹書紀年》的這一記載,可信程度又如何呢?須得作進一步的考證。
  眾所周知,出土於西晉汲郡(今衛輝市)古塚的《竹書紀年》,宋代時已經亡佚。今天所流行的本子,無論是“今本”還是“古本”,都是後人依據西晉以後的各種史籍匯集而成,難免真偽互見,參差不齊。不過,所幸的是,有關太公卒年的記載,卻是實證仍在,而且來路明確的。所謂實證,就是著名的“齊太公呂望表”碑文,碑文中有:“(晉)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塚而得竹策之書,藏書之年,當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參考年數,蓋壽百一十餘歲。”文中的“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正是今、古二本匯集之源。原碑雖已丟失,但“下真跡一等”的拓片,各大博物館均有收藏。所謂來路明確,又包括兩個環節:一是該碑的落款清晰--“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造”。太康十年是公元289年,距汲冢被盜的太康二年(一說太康元年或咸寧五年),中間只有八年。另據《晉書》束皙、荀勖、衛恆等人的列傳,《汲冢書》原為“蝌蚪文”竹簡,隨即被轉運收藏到了朝廷秘府,翻譯過程有相當的時間。立碑人盧無忌,應是在京都洛陽的秘府,親自目驗了那支(或為兩支)“四十字”的牘簡。碑文中有“太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的文字,可為佐證。二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為公元前213年,“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是在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說,《汲冢書》確是在地下埋了近六百年的戰國真跡;週“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至少確是戰國時期,約略與荀子同時的魏國人的看法。
  查核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太公的享年應為公元前1128年--1015年,即113歲。它和“齊太公呂望表”中所說的,“蓋壽百一十餘歲”也是相應而不悖的。此外,還可以參照《呂氏家譜》、太公故里(今衛輝市太公泉鎮)人對始祖太公的祭祀,續加說明:太公的誕辰是農曆八月初三,冥誕是農曆十月二十。一生經歷了商武乙、文丁、帝乙,帝紂和周武王、成王、康王等七代王朝,服務了包括殷帝乙、紂王和周文王在內的五位帝君。可以說,不但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太公直鉤釣魚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週,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薑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禀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週,週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於是,姬昌親自把薑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釣魚台
  (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台(1983年劃入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築鹿台。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後來,把薑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台。——引自河北省《南皮縣志》第九篇《民情習俗》第940頁。
  姜太公後裔姓氏
  姜太公後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以下姓氏:姜姓、呂姓、丁姓、高姓、齊姓、盧姓、邱姓、丘姓、慶姓、賀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浦姓、柴姓、崔姓、駱姓、章姓、聶姓、國姓、高堂姓、太公姓、盧蒲姓、淳于姓、厲姓、易姓、青姓等等。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
  位於臨淄永流鎮張家莊太公衣冠塚北側。姜太公在公元前11世紀封於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任期間,“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卒葬於週,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衣冠塚墓高2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1993年,臨淄區在太公衣冠塚北側建姜太公祠,建築面積98平方米,主殿為歇山式掛廊配殿,各三楹,現為名人書畫展廳。
  進門所見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全國宗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寫的,大門兩側兩座威武的大將雕像即青龍、白虎二星君。
  主殿供奉著姜太公彩繪聖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貧困生涯、避紂去商、習武著書、牧野大戰、封齊就國、破菜爭丘、太公治齊、懲治不訓、周王授權、傳子歸國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畫。
  姜太公坐在屋脊上
  姜太公到齊國上任後,便每年正月十六日到於陵邑(周村南古城村)與當地百姓一齊祭拜嫘祖,因為嫘祖教會人們養蠶織綢,從此人們有了衣穿,不再披樹葉,為了尊重民意,鼓勵植桑養蠶,織綢子,通過共同祭拜嫘祖,親自與民同慶,與民同樂。大力發展植桑養蠶織綢事業。
  在城北寬闊地方,高搭祭壇,壇高一丈按天干,長寬一丈二按地支,壇分三層按天、地、人三才。東邊插四面青旗,上畫青龍;西邊插四面白旗,畫白虎;南邊插四面紅旗,畫朱雀;北方插四面-旗,畫玄武,台上中央插八面黃旗,上面畫八卦文字插在八方。這樣象徵著五行八卦二十四節氣。
  壇上北方設神壇,太公親自書寫、上首天皇太昊伏羲氏神位,下首地皇炎帝神農氏神位,中間人皇黃帝軒轅氏神位,在三個神位前邊中間是,天后娘娘嫘祖神位,前方有供桌,擺著水果,五穀雜糧、蠶繭、三牲祭品,供桌前有一大香爐。
  姜太公率領子孫、文武大臣上壇親自燒香祭拜,行三拜九叩大禮。壇一層是二十八名鼓手,二層是三十六名樂手,禮拜時,鼓樂齊鳴,香煙繚繞,百姓在壇下隨著祭拜,太公拜後,地方官員依次而拜,在當時,形成一個大的祭祖活動。
  姜太公經常涉足與此,對這裡的山水人情很了解,他見城南的山,像鳳凰展翅,就名為鳳山,西面高山連綿不斷,名為九節青龍山,寓意龍鳳呈祥。
  於陵東西兩座小山,東為米山,西為面山,東面還有座山,人們說是姜太公曾經常從這裡乘馬走的地方叫馬鞍山,於陵城西有道河,緩緩向北流,河兩岸都是像碎石那樣的小石頭,當地人民把這種石頭叫做泔溝,把這道河也叫做泔溝河,太公取名叫“淦河”。
  姜太公怕過世後人們忘記了老祖宗,和發展蠶絲事業,便命兒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宮,三皇殿,把自己冊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圍,讓他們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職,各盡職守,受享人間香火。
  通過神,教化人們,有所作為,忠君愛民,賢庶淫惡之人各得其果。
  宮殿建成以後,太公已過世,長子丁公即位,親自驗收宮殿時,想起父親,為國為民戎馬一生,晚年封齊,仍為社稷操勞,在世時,被周天子號為師尚父,可死後沒有封號,尚父封了天下諸神,定名各地山,川,水,鄉,商和周的死難文臣武將,被他封了神都塑在這裡,後人供奉,我也把他塑在這裡,讓後代子孫祭拜,可是塑在哪裡呢?冥思苦想了若干日子,他不能與眾神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黃子孫,應該守護著三皇五帝,就把薑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遠守護著祖宗,注視查看著諸神是否護國佑民,掌風調雨順之權,職福善禍淫之柄。
  後來各地蓋廟時,在殿頂上,塑上太公爺爺,有的身穿官履正面端坐、有的身穿道服、有的乘四不像、背打神鞭、有的手執黃旗,也有的頂盔貫甲,罩袍束帶、將帥打扮,總之都是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姜太公,是一位最早出現在山東淄博大地的著名歷史人物,一個馳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神學家。
  他是一個總結運用了黃帝兵法,聯合天下諸侯興周滅紂,運用伏羲文王八卦之術,天體星象為依托,創立了中國諸神,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生為人臣,死而為神的靈魂不滅論。
  使後來中國文人編繪神話故事、演義小說、天神下凡的戲曲更有依據,使人文歷史更加豐富多彩。周村天后宮、三皇殿、在歷代戡亂中屢屢遭到破壞和重建,最後一次的三皇殿是在新世紀舊房改造時,才全部毀掉。

齊國第一任君王---太公望呂尚(春秋戰國) - 中國歷史歷史故事網 - https://goo.gl/hQPFvi


 

七旬瓦匠的「屋脊畫」
2016-08-23 13:14:00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海門濱江臨海,地傑人靈,歷史上曾湧現過不少能工巧匠;現代海門人再次煥發了朝氣,走向歷史的前台,大批「草木才子」從東洲大地上脫穎而出。因為南北兩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說沙地話,屬吳語範疇;北部通東人屬土著居民,說通東話,屬下江官話系統。南北兩種文化的長期碰撞與交融,造就了別具一格的「海門一絕」。 「海門一絕」既有物質方面,如頤生酒、海門羊肉、吉祥三寶、藍印花布、蠣岈山等;也有非物質遺產方面,如海門山歌、戚家拳、通東號子等。
本報從今天起新辟 「海門一絕」專欄,主要刊登海門「絕活」,傳遞海門人「強毅力行」 精氣神,為「爭做改革創新排頭兵、爭當科學發展領頭雁」,加快建成「強富美高」新海門積聚精神力量。歡迎社會各界人士來稿或者提供線索。徵文要重點圍繞海門人「絕活」,通過現場描述和訪談的方式,以講故事的形式,突出其「絕」,反映出它在海門區域內的惟一性,以及它的歷史價值,要求在1200字以內。
「秦師傅,您在我們農家樂畫的灶頭畫等海門民俗文化圖,海門人特別喜歡,謝謝您。」昨天,海門江海老灶老總打電話給海門工業園區陶港村74歲老人秦德禮。
秦德禮早年在海門西部地區為百姓蓋過近萬家房,畫過數萬家灶頭畫、床板畫。他還是我市主持過南通宋明古建築修復工作的名匠蔡良選的得意弟子,有屋脊畫、灶頭畫、床板畫「三絕」。
17歲的秦德禮在跟父親學泥水匠時,不時到舅公蔡良選處「蹭課」。舅公索性收其為徒,教做屋脊。蔡良選與王個簃是小學同學,兩人在畫畫上皆有天賦。王個簃師從吳昌碩,大多工筆畫;而蔡良選自學齊白石,大多寫意畫。秦德禮拜師多年,畫風寫意,灶頭畫上鯉魚似要游出一般,屋脊中央兩端的獅子拋繡球活靈活現。
1976年師傅71歲,還出山修繕明代修建的南通文峰塔。次年師傅修繕南通文廟,秦德禮觀摩幾次後,學到很多,能把屋脊做得更好。師傅1982年因胃癌去世,享年78歲。
此後, 秦德禮成為海門西部有名的「當手」泥水匠,生意由海門西部擴張到包場、王浩等通東一帶。他在屋脊上最拿手也是做得最多的是:脊首的姜子牙釣魚,脊身的「獅子滾繡球」,脊兩翼是龍頭「龍吻脊」。
獅是百獸之王,有鎮宅避禍寓意。獅子滾繡球表示喜慶吉祥歡樂之意。龍掌管四海之水,即便是著火了,再大的火也會被澆滅。這是兩頭是龍的「龍吻脊」,基本寓意。而「姜太公釣魚」端坐脊首,這又有何含義?秦德禮說, 姜太公幫助周文王打敗商紂王建立周朝。太公過世後,其長子把姜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督看諸神是否在護國佑民。意思是: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秦德禮還擅長東西山頭牆壁上畫長江上日出、仙鶴等,文革期間畫毛澤東在天安門城牆上的像等。在堂屋屋檐下的牆壁上,大多畫「三英戰呂布」等歷史題材。
做屋脊的材質是瓦片、紙筋、磚頭石灰等,上面的字畫最早用的是鑊灰加醋或者燒酒調配的黑顏料來畫,後來用上水粉水彩顏料。秦德禮還擅長「灶頭畫」。據說,灶頭畫大約起源於隋唐,興盛於明清,延續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歷史。灶頭畫傳到江南及海門等地也有200多年歷史。灶頭畫是濕壁畫,能歷經十載二十載不脫落、不褪色。
秦德禮主要畫鯉魚跳龍門的魚,或一個小孩騎在鯉魚背上,或「龍鳳朝陽」。他說,龍是陽的象徵,鳳是陰的象徵,龍鳳結合,是天下最理想的婚姻。民間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傳說,雙鳳朝著太陽起舞,寓意「昌明祥和」。有時他也將鳳凰與牡丹組圖,寓意「天下太平,繁榮昌盛」。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zDg32B.html


 20110927113511-15927607520 (1)  

0 (2)  

快來說一說,姜太公的故里到底在哪兒啊? - iFuun - https://goo.gl/VAfdls


 

0 (3)0 (4)0 (5)  

解密衛輝市初名汲縣暨姜太公故里之各村名探源
2017-02-09 李奉先 新鄉文史論壇
李奉先原創
汲縣,古稱汲郡、汲城,因汲水流於其境,故又簡稱“汲”。自先秦置縣以來,民國以前長期是州治、府治、郡治、縣治所在,尤其是有明一代,因萬曆時期璐王治所衛輝府,而盛極一時。
今改名衛輝市,隸屬河南省新鄉市。曾誕生了比干、姜子牙、賀鑄等一系列先賢。如《風俗通義》“神怪”篇中“杯弓蛇影”的故事,就出自汲城。“杯弓蛇影”的故事本來是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的,但汲城村人卻把它視為汲城村人豪俠仗義、為他人著想的品格。   
而汲城村的王德學、陳鳳鳴等人,更是念念不忘村里至今仍存的淳樸民風。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祖訓,王德學、陳鳳鳴、張清文、王守典、杜金宇等人,才拿著自己的錢毫無怨言地張羅著保護、利用村里文化資源。在盡力保護村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該村人還常常提到至今仍存的“鄉規民約”。
有關鄉約的形成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姜太公的後裔在西安立四十八姓碑,立碑後,想到姜太公故里在衛輝,就又到衛輝立了同樣的碑,當他們來到衛輝時,發現了汲城的太公家教,他們原樣寫了一份,後來還推薦給皇帝,這個碑還被傳到了韓國,韓國現在的鄉規民約,每年要評的庭'模范家' ,都是從姜太公家教嫁接過去的。可以說,姜太公家教影響了中國千百年的淳樸民風。
姜太公家教產生之初的最大實用之處就在於,出了個在歷史上有影響的優秀人物:他的女兒邑姜,而邑姜因為其賢惠溫良美德,被當地老百姓譽為聖母。  
關於姜太公故里探源,我們必然先要了解“汲冢書遺址”。原先所說的“汲冢書遺址””是在衛輝市孫杏村鎮娘娘廟前村。但根據2009年8月14日河南考古專家考察其中出土的五銖錢、經文,它們均應是西漢時期的東西,與戰國沒有關係,時間不符。
而根據《金石萃編》中的汲令盧無忌撰《齊太公呂望表》記載:“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塚得竹策之書……”以及在今汲城村西南發現的一塊古墓門扇和石梁,但目前還須尋找有力的文獻和實物,因為目前對“汲冢書遺址”的認定仍屬於探索階段。
姜子牙,這個傳奇色彩頗為濃厚的歷史人物,單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記載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呂望、周望、呂牙、呂尚、姜望、望尚、師望、姜公、姜老、呂等等。
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個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記載著太公泉原叫“姜塬”。據《竹書紀年》上說,姜太公仙逝於“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終年一百三十九歲。葬於衛輝太公泉。
至今太公泉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薑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衛輝市)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在註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薑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
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 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
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 ” 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 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
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薑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週姜太公塋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
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如今,位於太行山腳下的衛輝市太公鎮有兩個行政村,一個叫前太公泉村,一個叫後太公泉村,這兩個村都因附近的太公泉而得名。講個小故事吧。  
姜子牙的故里叫姜源,相傳姜子牙早年懷才不遇隱居鄉里,老婆馬氏覺得自己嫁了個命運不濟的窮命頭,整天無事生非,吵吵鬧鬧。姜子牙又煩又悶,乾脆天天扛著魚竿,到村外小溪邊去釣魚。
有一天,他正在小溪邊釣魚,只聽見地面一聲巨響,空中降落的一塊青石,砸在離姜子牙釣魚不遠的地方,將平地砸出個水桶粗的窟窿,水從窟窿裡噴湧而出,原來是九天仙女抬水澆花時,不慎踩落了井台上的青石掉下凡間。
轉眼間,大青石砸的窟窿裡,一股泉水噴湧而出。泉水咕咕嘟嘟,越噴越大,越湧越急,一會兒,水淹過大腿,低處的莊稼看不見頂了,水開始向村里流去。村里雞飛狗叫,一片喊聲,人們扶老攜幼,向高處拼命地跑去。姜子牙見此情景,心中明白,再不想辦法,很快就會成水災,鄉親們就要受水澇禍害。
姜子牙沒敢多猶豫,拔腿向村里跑去,找來一口大鍋,扛到泉湧處,用鍋把窟窿扣住,水馬上不向外噴湧了,姜子牙用手按著鍋,泉水在鍋下憋著,憋著憋著,泉水把鍋頂得直搖晃,姜子牙又坐在鍋上,用盡力量壓著鍋,壓著壓著,泉水的頂勁越來越大,眼看要把大鍋頂翻,姜子牙急中生智,伸手從旁邊抓起一塊石頭,乒乒乓乓,把鍋底砸了7個窟窿眼,泉水從窟窿眼中流出來,鍋才穩住不動了。
泉水從鍋底的窟窿眼中流出,日夜不停,漸漸成了條小河溝。姜子牙和鄉親們挖渠修堰,把潺潺流水引到田中,澆灌禾苗,姜源和附近的村莊,從此旱澇保收。
姜子牙故里的人感激姜子牙治住了水患,又給家鄉帶來了水,就叫這個泉為太公泉,把薑源改叫太公泉村,還在村里為姜子牙修廟建祠,代代奉祀。
附錄:衛輝市太公泉鎮各村名由來
1/前太公泉村: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為太公故居,明時於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居南,故名前太公泉
2/神頭村:位於香泉寺南(前頭),故名。
3/西寺莊村:原為香泉寺為香客施捨茶水的地方,後形成村落,本村居西故名。
5/東寺莊村:原為香泉寺為香客施捨茶水的地方,後形成村落,本村居東故名。
6/沙溝澗村:明時建村於三條澗水旁,名仨溝澗,演變為今名。
7/郭坡村:郭姓定居於此地山坡上,名郭家坡,簡化為郭坡。
8/西陳召村:為陳召派生村,在陳召西,故名。
9/東陳召村:宋代這一帶有兩個煉鐵爐,本村在東,常有爐光照射,故名。
10/韓窯村:清朝末年,韓姓在此打窯洞定居,故名。
11/黃山村:一說三國時黃三躍佔村西小山為主,卒葬於此,故名。
12/田窯村:明初山西移民田姓移此,居窯洞,故名。
13/田灣村:明時田姓遷於香泉河北岩灣和,故名。
14/來灣村:明時山西移民來姓建村於香泉河彎曲處,故名。
15/賈莊村:明初賈姓遷此建村故名。
16/牛窯村:明初山西移民牛姓住此,居窯澡,故名。
17/芳蘭村:古時,村中有條小河,河旁長滿蘭花,氣味芳香故名。
18/祁窯村:明時山西移民祁姓住此,居窯沿,故名
19/後太公泉村:位於前太公泉之北,故名。
20/道士墳村:據傳這裡原有道士墳一處,光緒年間,有人在此定居,以道士墳名村.
21/宋莊村:明初山西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原名宋家莊。
22/朱莊村:據傳洪門寺和尚在此養豬,因不雅,演變為今名。
23/古子澗村:該村原住1人,三面環溝,一面靠山,澗水不斷,名孤子澗,後演變為今名。
24/山後李莊村:明初李姓建村,因與上樂村李莊同名,改今名。
25/西代村:在東代村西,故名。
26/東代村:原建有原大王廟,種廟產的農民形成村落名大村,後演變為代村。
27/ 呂村:因呂尚是該村人,故名。
28/張王屯村:明時為程勢保屯,清時,張姓興旺,改為張旺屯,俗稱張王屯。
29/西寺門村:明時該地有一洪門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門,本村靠西,故名東寺門村:明時該地有一洪門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門,本村靠東,故名。
30/溫寺門村:是時該地有一洪門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門,本村多溫姓故名。
31/大漫流村:古時地勢低窪,河水沖積流沙淤積成平地,明時移民於此建村,統稱漫流,此村較大,稱大漫流。
32/許漫流村:該村冠以姓氏,稱許漫流。轄許、董、王漫流3個自然村。
解密衛輝市初名汲縣暨姜太公故里之各村名探源(組圖) | 自由微信| FreeWeChat - https://goo.gl/8Qk29a


衛輝太公遺跡
衛輝的太公勝跡,不僅數量多,而且歷史悠久。《水經註》中“太公泉”即衛輝西北的太公泉鎮。
姜太公祠太公碑刻:依文獻載太公碑刻有六:一是東漢汲令崔瑗的“創建太公廟碑”,這在《水經註》中有明載。二是晉太康十年(289)汲令盧無忌“齊太公呂望表”碑。碑文云:“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於是太公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磻溪之下,舊有壇場,興今墮廢,荒而不治。……遂修復舊村,言名計偕,鐫石勒表,以彰顯烈。”該碑原立於太公泉旁的太公廟內,明萬曆二十年移府署,清嘉慶四年(1799)又置於學宮,後下落不明。其碑拓不僅尚存,碑文亦錄入縣志以及《金石萃編》等書。三是東魏武定八年(550)汲郡太守穆子容“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雲:“太公胤孫……等,率親黨更營碑詞,以博望之亭,形勝之所,臨滄谷,東帶濮川,構宮鐫石。”該碑原立於太公泉,後數次遷移,下落不明。但乾隆十二年(1755)《汲縣志》,保留有碑刻全文。四是明萬曆時的“齊太公故居”碑,存於太公廟內。五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姜太公塋葬處”碑,現存於太公墓前。六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巡撫畢源的“修太公廟碑”,亦保存至今。
太公廟:依文獻記載與實地考察,衛輝的太公廟有五處,一是太公泉村的太公廟,依《水經註》載,其創修於東漢,晉代重修,明代則督修正殿五間,清代復修並以石碑明示,這里為“太公故居”。現存建築坐北朝南,分二進院落,首進有山門與圍牆,次進為二門,東西陪殿各3間,正殿內有太公塑像。總佔地達1.2頃,建築面積315平方米,為中州名儒李敏修於民國初年復建。二是衛輝市區老城熟肉火街北頭有太公廟,今尚存。三是汲縣古縣治所所在地,今衛輝市孫杏村鄉汲城村東門北側建有太公廟,方志載其建於漢代,今已無存。四是衛輝市區老城西門月城內建有太公廟,今已無存。五是衛輝市區西的八里屯村建有太公廟,今已無存。
太公殿:在衛輝市的一些廟宇中,志列有太公殿。如市區西北十里乾隆廟北側,附設有太公殿,今尚存。別一處為市區老城西關馬市街的玄帝廟內建有太公殿,今已無存。
太公祠:位於衛輝市太公泉村,其初創於東漢,原有大殿五間、配殿三間,石坊、山門以及古柏等,今已無存。現公復建姜太公祠大殿三間,並供奉太公銅像一尊。
太公墓:位於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1公里的黃土崗上。《金石萃編》載:“去汲縣(今衛輝)城西北三十里,崇崗峻岩,林木叢茂,有泉翁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河南通志》:“在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居東海之濱,後徙渭濱,封國於齊,歸葬於此”。該墓墓前,仍保留有清康熙時所立“姜太公塋葬處”碑,新立有“姜太公呂尚之墓”碑,新修有青石甬道,以及仿漢闕門。
太公釣魚台:位於衛輝市太公泉鎮太公泉村西。《水經註》稱其為“石夾水”,又名磻溪,傳為“太公釣魚處”。現仍保留有較大水面,並保留有清乾隆時畢源所立“太公釣魚處”碑。2002年夏,還在池水旁新塑有“太公釣魚”銅鑄塑像,並於同年太公誕辰日舉辦了“首屆太公文化節”


 

文化遺蹟 後人敬仰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TM9cL0


timg (1)  

太公廟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清水》“(汲縣,即今衛輝市)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
中文名
太公廟
外文名
Taigong Temple
位於
河南省衛輝市
建於
西漢武帝23年
毀於
文革時期
簡介 聽語音
太公廟位於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姜太公故里。
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今衛輝市太公鎮),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參見“ 姜太公 ”。
明萬曆《商河縣志》記載:城東南三里許太公廟,始建於西漢武帝23年,氣勢宏利香火纏綿,是為供奉齊國首位國君姜子牙所建,毀於文革時期。
詳考 聽語音
《呂氏春秋 ·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衛輝市)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在註釋《呂氏春秋 ·首時》和《淮南子 ·汜論》時,兩度把薑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註》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云: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 .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清製作《水經註》附圖,對太公泉為太公故里,標示明確。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 ·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薑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週姜太公塋葬處。” [1]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里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歷史遺跡。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於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歷史遺跡。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為太公故里。”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 ”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發表題為:“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里在衛輝是可信的。[1]

圖片資訊- 姜太公故里 - https://goo.gl/UXqkWn

2017-05-19_1001562017-05-19_100214  2017-05-19_102906  

姜太公故里- 搜狗百科 - https://goo.gl/CXX6vO

回憶相冊,姜太公-子牙-網上祭祀祭奠,華夏宗譜網,祭祀,祭奠,紀念網 - https://goo.gl/bAQT5j


 

「歷史」姜太公釣完魚後 周文王為何要背他?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WnMk63

1acf000858f6b4b11f621bb1000d2091e3da088c  


 

2017-05-19_100947  2017-05-19_101139  

拳譜另一面是馬神將、姜太公、西伯侯等神祇畫像,顯示清朝在禁武令下,民間用宗教掩護傳承的軌跡。

戀武功-------------戀武功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uzQ0mQ
【出版人癡迷武術世界 14年藏700冊祕笈】
2009年11月22日 更多專欄文章
劉康毅沉浸在武術世界,坐擁700冊拳譜寶典,但他看重的不是斷筋易骨、練就絕學,而是鑑賞它的武理考究、工筆藝術,讓這門冷僻武學傳承下去。
武俠小說中,主角無意間獲得寶典祕笈,練就絕世武功,電影《葉問》讓人見識詠春拳威力、掀起練拳風潮,武俠奇幻令人心生嚮往,現實生活中,也有收藏祕笈奇人,耗費700~800萬元,14年來收進700冊拳譜功法。「逸文出版社」發行人劉康毅,正是這般癡人,遠赴香港、中國尋找寶典,參與拍賣會,為不讓名師拳譜流落日本,甘花台幣120萬元換回百年氣功譜。但他收藏的,不只是鍛筋易骨的內容,還有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從其間推敲流派演變、時代背景,也賞玩細膩工筆、流水書法,讓這些祕笈從冷門舊書,變做珍貴典藏。採訪╱郭美懿 攝影╱黃競鋒
每個男生的少年時期,都有一個武俠夢。
然而小說電影中眾人爭奪,掀起武林腥風血雨的「葵花寶典」、「易筋經」,當真能讓人按圖索驥,練成絕世武功?
收藏700冊拳譜武書的「逸文武術文化」發行人劉康毅搖搖頭說:「其實拳譜是一個紀錄,是讓練過這套拳的人看的,除非系統接近,可以從譜中悟得內容,否則一般人不可能看著拳譜學功夫。」
武學冷門 斷層20年
聽在武俠迷耳中,這番話恐怕要讓武功寶典變得一文不值,但對沉浸武學領域多年的劉康毅來說,除了功法招式,所謂的武功祕笈,還有很高的藝術與歷史價值,值得保存珍藏。
他10多年前成立出版社,原本設定出版傳統文化類書籍,卻因推出武術書叫好叫座,從此專攻這項領域。
「民國初年的武書很稀有,國共戰爭後這些書被帶來台灣翻印,民國60年是輝煌時期,書種出得很盛,一直到70年左右停下來。」他入行之際,武書已斷層近20年,加上領域冷門,相對成本低,讓他成功打響市場名號,甚至有很多老前輩願將畢生所學,以書本形式傳給他。
市場熱絡 價翻5倍
正因如此,原本就是書迷的他,更有理由往舊書舖裡鑽,初期遊走各大市場舊書攤,後來開始往香港、中國搜貨。他透過朋友介紹找到天津1家舊書舖,「本來以為一去就有寶庫,沒想到武術太冷門,什麼都沒有。」不甘心空手而回,他在店裡放了1000美元,希望書商幫忙收書,有結果再寄到台灣。
這筆錢換回20多本民國版舊書,讓他喜出望外,立刻又寄了人民幣5萬元過去,如此延續2~3年的時間,用這種「養書商」的方式,迅速壯大收藏。他笑說:「當時書商收進來1本約人民幣30~40元,轉賣給我是200~400元,所以他光幫我收書,半年後就從雇員自立門戶出來開店。」
他發現,武書市場近年來愈趨熱絡,「10多年前買1本國民版武書約200~400人民幣,現在行情跳到1000~2000元,甚至4000、5000元都有。」他曾買進一批約8000元的書,3年前回售中國,價格已飆到23000元,甚至有底標2000元的書,在拍賣會上以15000元脫標,創下歷來紀錄。
不願流日 百萬換譜
但書癡如他,收藏不只為研究鑑賞,還有部分原因是民族情感。
他入行時曾看過河南行義拳名家寶鼎的《十三太保氣功譜》,卻沒錢買,幾年後一度把價格從30萬人民幣殺到5萬元,但飛到西安後,對方又反悔。5年前,此譜在日本武術雜誌被公開,吸引收藏家搶進,他在「不願書流到日本去」的急切下,以人民幣30萬元(約台幣120萬元)購回。
「這本氣功譜是賣家曾祖父傳下來的,中間歷經對日抗戰、文化大革命,他都一直帶著,後人維護這個譜的心,已經值得了!」他這麼認為。
精研考證、深究武理,他把這門冷僻絕學變專門,「台灣掛名的出版社有幾千家,能被記起來的不到50家,但因為武術,我可以在這幾千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原來祕笈藏的不只是武功精義,還有傳承的責任與感念的恩情,讓他情癡其中,用另一種方式光大武術。
特色收藏
【少林拳術精義 達摩大師著】
年代:1917年
特色:為《易筋經》另一版本,採石印刻版製作,內容完整、版印清楚,加上年代早,屬於善本。其實易筋經在民國初年已被考證為明人偽作,但這本拳譜仍註明是達摩大師著作,可看出當時對易筋經的概念,難脫離少林達摩。
【鶴拳拳譜】
年代:清朝中葉手繪本
特色:鶴拳拳譜少見,尤其畫工細膩,拳譜前繪有「九天風火院」神明畫像,是因為清朝以降民間禁武,武術只好依附在廟會節慶,透過陣頭表現,到了日據時代,台灣還有「明館」、「暗館」的分別。
「九天風火院」就是台灣戲神「田都元帥」,為南方神明,可考證出鶴拳與福建有深厚地緣關係。
【問手刀三截棍少林劍拂塵劍羅敬槍譜】
年代:民國初年
特色:書法形式作為武術圖解,雖然筆觸簡單,但很生動。其實書法與劍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足證武俠小書中常將書法化入武功。
【華中內家拳法】
年代:清光緒17年
特色:傳抄人為江蘇的康獻章,此系列拳譜劉康毅約有10套,但以這本的完整性最高,而華中拳法流派本來就很少,以稀有性來說,價值也很高。
【甘鳳池易筋經】
年代:清康熙年間
特色:序文註明傳抄自甘鳳池,江湖人稱「江南大俠」的甘鳳池,確有其人。這本易筋經屬華中武術的傳承,有其獨到性。
增值概念品
【十三太保氣功譜】
身價:2004年購入價為人民幣30萬元(約台幣120萬元)
特色:為清末民初知名武術家寶鼎與學生共同創作,作為送給寶鼎個人的紀念,其中包括書畫家張善孖的墨寶。工筆畫描繪的氣功譜,筆觸細膩生動,可見畫譜的人具有相當的書畫功力。
氣功譜上有寶鼎序與落款,他是河南行義拳名家,門下徒弟不乏知名人士。
張善孖是張大千的哥哥,也是畫虎名家。這是目前已知作品中唯一與武術有關的,光這篇墨寶就有很高的價值。
【易筋經義】
身價:2004年購入價為台幣8萬元
特色:經折裝,譜上寫著「大明宣德庚辰年」繪,但宣德年間並沒有遇上庚辰年,推斷應是清朝初年的物件。這件易筋經雖然年代造假,但抄寫時間距今已經很久,加上繪圖精美,具收藏價值。
拳譜另一面是馬神將、姜太公、西伯侯等神祇畫像,顯示清朝在禁武令下,民間用宗教掩護傳承的軌跡。
3招辨真偽
1.紙張
偽本常會用舊的、有年份的紙張與老墨來作頭尾封皮,甚至連內頁都講究,但仍可從筆法用字分辨真偽。
2.筆法
手繪拳譜的肌理線條有粗有細,轉折分明(如圖中下方拳譜),如果謄描的偽本,筆觸轉折常一筆到底,圖中上方就是山寨版祕笈。
3.用字
練武的人多半只懂粗淺文字,抄譜時常會出現錯別字,有些別字是某個年代才慣用,因此偽本在謄抄時常會略過不用,也能從裡頭看出真偽差異。
劉康毅小檔案
年齡:1968年出生,41歲
學歷:淡水商專(現為真理大學)國貿科畢業,現正攻讀台灣體大運動科學研究所
經歷:退伍後進入出版業,27歲成立「逸文出版社」,專門出版武術相關書籍
收藏數量:約700件
投入金額:700~800萬元
收藏時間:14年
主要來源:舊書店、中國舊書拍賣會


揭秘姜太公活到139歲高齡秘籍_西安四維養生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pGF0Ot

0 (7)  20090910112523116  

姜太公在此/姜太公為眾神之首,自然神力最大,正神懼他三分,百鬼聞其名必然望風而逃/姜太公像既成了辟邪物,又成了吉祥圖。“太公在此,無所畏懼”、“太公在此,一切隨意”、“太公在此,大吉大利”/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majlC


 

姜子牙直鉤釣魚遇文王真的假的?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oa87BG

18ac00008c7594a095c918540005756a081c53b1  


 齐太公世家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y8hhSF

齊太公世家第二-----------------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史記·卷三十二 - https://goo.gl/9Pk7i3
臨淄□正義括地志雲:“天齊池在青州臨淄縣東南十五里。封禪書云'齊之所以為齊者,以天齊也'。”古
曰: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集解呂氏春秋曰:“東夷之土。”○索隱譙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其封姓,尚其後也。”按:後文王得之渭濱,雲“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蓋牙是字,尚是其名,後武王號為師尚父也。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集解徐廣曰:“呂在南陽宛縣西。” 或封於申,○索隱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古
歌,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索隱譙周曰:“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 以漁釣姦周西伯。□正義姦音幹。括地志雲:“茲泉水源出岐州岐山縣西南凡谷。呂氏春秋雲'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酈元雲'磻磎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太公釣處,今人謂之凡谷。石壁深高,幽篁邃密,林澤秀阻,人跡罕及。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次有磻石可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其投竿跪餌,兩膝遺跡猶存,是有磻磎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渭'。說苑雲'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复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於齊”。望知其異'。”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集解徐廣曰:“敕知反。”○索隱徐廣音敕知反,馀本亦作“螭”字。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週,週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主
卒西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主
周西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正義六韜雲:“武王問太公曰:'律之音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宮、商、角、徵、羽,此其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敵。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之。其法,以天清靜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九百步,偏持律管橫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管聲應,當以白虎;徵管聲應,當以玄武;商管聲應,當以句陳;五管盡不應,無有商聲,當以青龍:此五行之府,佐勝之徵,敗之機也。'” 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索隱按:郡國志在東郡廩丘縣北,今曰顧城。密須,姞姓,在河南密縣東,故密城是也。與安定姬姓密國別也。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齋
渫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集解劉向別錄曰:“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號也。” 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索隱亦有本作“蒼雉”。按:馬融曰“蒼兕,主舟楫官名”。又王充曰“蒼兕者,水獸,九頭”。今誓眾,令急濟,故言蒼兕以懼之。然此文上下並今文泰誓也。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古
子比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集解徐廣曰:“一作'三年'。” 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群公奉明水,○索隱周本紀毛叔鄭奉明水也。衛康叔封布採席,○索隱周本紀衛康叔封布茲。茲是席,故此亦云採席也。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脩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知
煜攏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正義括地志雲:“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 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索隱犁音裡奚反。犁猶比也。一云犁猶遲也。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古
淅瘢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正義孔安國雲:“淮浦之夷,徐州之戎。” 畔週,乃使召康公◇集解服虔曰召公奭。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集解服虔曰:“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索隱舊說穆陵在會稽,非也。按:今淮南有故穆陵門,是楚之境。無棣在遼西孤竹。服虔以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蓋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集解杜預曰:“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也。” 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古
:“ 蓋太公之卒百有馀年,◇集解禮記曰:“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週。”鄭玄曰:“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於週。五世之後乃葬齊。”皇覽曰:“呂尚塚在臨菑縣城南,去縣十里。”。子丁公呂伋◇集解徐廣曰:“一作'及'。”□正義諡法述義不克曰丁。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索隱系本作“庮公慈母”。譙周亦曰“祭公慈母”也。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索隱系本作“不臣”。譙周亦作“不辰”。宋忠曰:“哀公荒淫田遊,國史作還詩以刺之也。” 立。知
旃閽哀公時,紀侯譖之週,週烹哀公◇集解徐廣曰周夷王。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正義諡法彌年壽考曰胡。胡公徙都薄姑,□正義括地志雲:“薄姑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里。” 而當週夷王之時。主
襲攻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索隱宋忠曰:“其黨週馬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 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齋
霰跡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週厲王出奔,居彘。□正義直厲反。括地志雲:“晉州霍邑縣也。”鄭玄云:“霍山在彘,本秦時霍伯國。” 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古
公子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欲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知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索隱系本及譙周皆作“說”。立。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齋
五十莊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雒。秦始列為諸侯。五十六年,晉弒其君昭侯。知
S催六十四年,莊公卒,子釐公祿甫立。古
為君釐公九年,魯隱公初立。十九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齋
“鄭二十五年,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知
令其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齋
S催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主
。喲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鬥,及立,絀無知秩服,無知怨。知
也,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复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集解公羊傳曰:“■幹而殺之。”何休曰:“■,折聲也。”□正義拉音力合反。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索隱讓猶責也。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齋
按: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集解徐廣曰:“年表云去其都邑。”○索隱按:春秋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左傳云“違齊難”是也。知
沽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集解賈逵曰:“連稱、管至父皆齊大夫。”杜預曰:“臨淄縣西有地名葵丘。 ”○索隱杜預曰“臨淄西有地名葵丘”。又桓三十五年會諸侯於葵丘,當魯僖公九年,杜預曰“陳留外黃縣東有葵丘”。不同者,蓋葵丘有兩處,杜意以戍葵丘當不遠出齊境,故引臨淄縣西之葵丘。若三十五年會諸侯於葵丘,杜氏又以不合在本國,故引外黃東葵丘為註,所以不同爾。瓜時而往,及瓜而代。◇集解服虔曰:“瓜時,七月。及瓜謂後年瓜時。” 往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集解服虔曰:“為妾在宮也。” 使之間襄公,◇集解王肅曰:“候公之間隙。” 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冬十二月,襄公遊姑棼,◇集解賈逵曰:“齊地也。”□正義音扶雲反。遂獵沛丘。◇集解杜預曰:“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索隱左傳作“貝丘”也。□正義左傳云“齊襄公田於貝丘,墜車傷足”,即此也。見彘,從者曰“彭生”。◇集解服虔曰:“公見彘,從者乃見彭生,鬼改形為豕也。” 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懼,墜車傷足,失屨。反而鞭主屨者茀□正義非佛反,下同。茀,主履者也。三百。茀出宮。而無知、連稱、管至父等聞公傷,乃遂率其眾襲宮。逢主屨茀,茀曰:“且無入驚宮,驚宮未易入也。”無知弗信,茀示之創,□正義音瘡。乃信之。待宮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戶間。良久,無知等恐,遂入宮。茀反與宮中及公之幸臣攻無知等,不勝,皆死。無知入宮,求公不得。或見人足於戶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知
隊毫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遊於雍林。◇集解賈逵曰:“渠丘大夫也。”○索隱亦有本作“雍廩”。賈逵曰“渠丘大夫”。左傳云“雍廩殺無知”,杜預曰“雍廩,齊大夫”。此云“遊雍林,雍林人嘗有怨無知,遂襲殺之”,蓋以雍林為邑名,其地有人殺無知。賈言“渠丘大夫”者,渠丘邑名,雍林為渠丘大夫也。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遊,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齋
,殺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集解賈逵曰:“齊正卿高敬仲也。”□正義傒音奚。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古
亦有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於乾時,◇集解杜預曰:“乾時,齊地也。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涸竭,故曰乾時。” 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集解賈逵曰:“魯地句瀆也。”○索隱賈逵雲“魯地句瀆”。又按:鄒誕生本作“莘瀆”,莘笙聲相近。笙如字,瀆音豆。論語作“溝瀆”,蓋後代聲轉而字異,故諸文不同也。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集解賈逵曰:“堂阜,魯北境。”杜預曰:“堂阜,齊地。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鮑叔解夷吾縛於此,因以為名也。” 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主
鰲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集解徐廣曰:“或作'崩'也。” 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集解國語曰:“管子製國五家為軌,十軌為裡,四里為連,十連為鄉,以為軍令。” 伸輕重魚鹽之利,○索隱按:管子有理人輕重之法七篇。輕重謂錢也。又有捕魚、煮鹽法也。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知
據春二年,伐滅郯,◇集解徐廣曰:“一作'譚'。”○索隱據春秋,魯莊十年“齊師滅譚”是也。杜預曰“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然此郯乃東海郯縣,蓋亦不當作“譚”字也。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主
在濟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集解杜預曰:“遂在濟北蛇丘縣東北。” 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集解杜預曰:“此柯今濟北東阿,齊之阿邑,猶祝柯今為祝阿。” 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集解何休曰:“土基三尺,階三等,曰壇。會必有壇者,為升降揖讓,稱先君以相接也。” 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集解徐廣曰:“一云已許之而背信殺劫也。” 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集解杜預曰:“甄,衛地,今東郡甄城也。” 而桓公於是始霸焉。古
卿,十四年,陳厲公子完,□正義音桓。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集解賈逵曰:“掌百工。” 田成子常之祖也。主
二十二十三年,山戎伐燕,◇集解服虔曰:“山戎,北狄,蓋今鮮卑也。”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別名也。” 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週,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知
吣二十七年,魯湣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淫於魯公子慶父,慶父弒湣公,哀姜欲立慶父,魯人更立釐公。◇集解徐廣曰:“史記'僖'字皆作'釐'。” 桓公召哀姜,殺之。主
年,二十八年,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集解賈逵曰:“衛地也。”○索隱杜預曰:“不言城衛,衛未遷。”楚丘在濟陰城武縣南,即今之衛南縣。而立衛君。齋
腹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盪公,◇集解賈逵曰:“盪,搖也。” 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古
湯!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集解服虔曰:“民逃其上曰潰也。” 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 ◇集解左傳曰:“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也。” 賜我先君履,◇集解杜預曰:“所踐履之界。”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集解賈逵曰:“包茅,菁茅包匭之也,以供祭祀。”杜預曰:“尚書'包匭菁茅',茅之為異未審。” 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 ◇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索隱宋衷雲:“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於西翟。” 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 ◇集解杜預曰:“昭王時漢非楚境,故不受罪。” 齊師進次於陘。◇集解杜預曰:“陘,楚地,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左傳曰:“凡師一宿為捨,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集解杜預曰:“召陵,潁川縣。” 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集解服虔曰:“方城山在漢南。”韋昭曰:“方城,楚北之戹塞。”杜預曰“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是也。○索隱按:地理志葉縣南有長城,號曰方城,則杜預、韋昭說為得,而服氏雲在漢南,未知有何憑據。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過陳,陳袁濤塗詐齊,令出東方,覺。秋,齊伐陳。◇集解左傳曰:“討不忠也。” 是歲,晉殺太子申生。古
唬骸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集解杜預曰:“陳留外黃縣東有葵丘也。” 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集解賈逵曰:“大路,諸侯朝服之車,謂之金路。” 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集解韋昭曰:“下堂拜賜也。” 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週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集解公羊傳曰:“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晉侯病,後,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從之。是歲,晉獻公卒,里克殺奚齊、卓子,◇集解徐廣曰:“史記'卓'多作'悼'。”□正義卓,丑角反。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集解服虔曰:“晉地也。”杜預曰:“在平陽縣西南。” 使隰朋立晉君,還。主
音預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正義與音預,下同。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集解地理志曰令支縣有孤竹城,疑離枝即令支也,令離聲相近。應劭曰:“令音鈴。”鈴離聲亦相近。管子亦作“離”字。○索隱離枝音零支,又音令祗,又如字。離枝,孤竹,皆古國名。秦以離枝為縣,故地理志遼西令支縣有孤竹城。爾雅曰“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也。西伐大夏,涉流沙;□正義大夏,并州晉陽是也。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正義卑音壁。劉伯莊及韋昭並如字。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正義左傳云魯莊十三年,會北杏以平宋亂;僖四年,侵蔡,遂伐楚;六年,伐鄭,圍新城也。乘車之會六,□正義左傳云魯莊十四年,會於鄄;十五年,又會鄄;十六年,同盟於幽;僖五年,會首止;八年,盟於洮;九年,會葵丘是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正義匡,正也。一匡天下,謂定襄王為太子之位也。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 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齋
苡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帶與戎、翟合謀伐週,齊使管仲平戎於週。週欲以上卿禮管仲,管仲頓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帶來奔齊。齊使仲孫請王,為帶謝。襄王怒,弗聽。古
輳 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是歲,管仲、隰朋皆卒。□正義括地志雲:“管仲塚在青州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與桓公塚連。隰朋墓在青州臨淄縣東北七里也。” 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 □正義即雍巫也。賈逵雲:“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 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 ◇集解管仲曰:“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也。” 公曰:“豎刀如何?” □正義刀,鳥條反。顏師古云:“豎刀、易牙皆齊桓公臣。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將何以教寡人?'管仲曰:'原君遠易牙、豎刀。'公曰:'易牙烹其子以快寡人,尚可疑邪?'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愛於君!'公曰:'豎刀自宮以近寡人,猶尚疑邪?'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將何有於君!'公曰:'諾。'管仲遂盡逐之,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公曰:'仲父不已過乎?'於是皆即召反。明年,公有病,易牙、豎刀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有一婦人踰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我欲飲。'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何故?'曰:'易牙、豎刀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故無所得。'公慨然嘆,涕出,曰:'嗟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蒙衣 而死乎壽宮。蟲流於戶,蓋以楊門之扇,二月不葬也。” 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知
址四十二年,戎伐週,週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週。是歲,晉公子重耳來,桓公妻之。齋
夫人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索隱按:系本徐,嬴姓。禮,婦人稱國及姓,今此言“徐姬”者,然姬是眾妾之總稱,故漢祿秩令雲“姬妾數百”。婦人亦總稱姬,姬亦未必盡是姓也。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集解服虔曰:“內,婦官也。” 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無詭;索隱左傳作“無虧”也。少衛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集解賈逵曰:“宋華氏之女,子姓。” 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太子。雍巫◇集解賈逵曰:“雍巫,雍人,名巫,易牙字。”○索隱賈逵以雍巫為易牙,未知何據。按:管子有棠巫,恐與雍巫是一人也。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集解杜預曰:“易牙既有寵於公,為長衛姬請立。” 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因內寵殺群吏,◇集解服虔曰:“內寵如夫人者六人。群吏,諸大夫也。”杜預曰:“內寵,內官之有權寵者。” 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主
<盎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正義音古患反。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集解徐廣曰:“斂,一作'臨'也。”齋
立三桓公十有馀子,要其後立者五人:無詭立三月死,無諡;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徵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集解皇覽曰:“桓公塚在臨菑城南七里所菑水南。”□正義括地志雲:“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採、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主
蠹 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也。◇集解服虔曰:“魯僖公十九年,諸侯盟於齊,以無忘桓公之德。宋襄公欲行霸道,不與盟,故伐之。” 夏,宋襄公卒。七年,晉文公立。齋
傭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衛公子開方殺孝公子而立潘,是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嬴。知
:“ 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正義賈逵雲:“衛地也。” 而會諸侯踐土,朝週,天子使晉稱伯。□正義音霸。六年,翟侵齊。晉文公卒。秦兵敗於殽。十二年,秦穆公卒。主
昭公十九年五月,昭公卒,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無寵於昭公,國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爭立而不得,陰交賢士,附愛百姓,百姓說。及昭公卒,子舍立,孤弱,即與眾十月即墓上弒齊君舍,而商人自立,是為懿公。懿公,桓公子也,其母曰密姬。主
“邴懿公四年春,初,懿公為公子時,與丙戎○索隱左傳“丙”作“邴”,邴歜也。之父獵,爭獲不勝,及即位,斷丙戎父足,□正義左傳云“乃掘而別之”,杜預雲“斷其屍足也”。而使丙戎僕。◇集解賈逵曰:“僕,御也。” 庸職之妻好,○索隱左傳作“閻職”,此言“庸職”。不同者,傳所云“閻”,姓;“職”,名也。此言“庸職” ,庸非姓,蓋謂受顧織之妻,史意不同,字則異耳。□正義國語及左傳作“閻職”。公內之宮,使庸職驂乘。五月,懿公遊於申池,◇集解杜預曰:“齊南城西門名申門。齊城無池,唯此門左右有池,疑此是也。”左思齊都賦注曰:“申池,海濱齊藪也。” 二人浴,戲。職曰:“斷足子!”戎曰:“奪妻者!”二人俱病此言,乃怨。謀與公遊竹中,二人弒懿公車上,棄竹中而亡去。古
惠公懿公之立,驕,民不附。齊人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衛,立之,是為惠公。惠公,桓公子也。其母衛女,曰少衛姬,避齊亂,故在衛。主
技惠公二年,長翟來,◇集解穀梁傳曰:“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 王子城父攻殺之,◇集解賈逵曰:“王子城父,齊大夫。” 埋之於北門。晉趙穿弒其君靈公。齋
 十年,惠公卒,子頃公無野立。□正義頃音傾。初,崔杼有寵於惠公,惠公卒,高、國畏其偪也,逐之,崔杼奔衛。知
S催頃公元年,楚莊王彊,伐陳;二年,圍鄭,鄭伯降,已復國鄭伯。古
耄 六年春,晉使郤克於齊,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報,不復涉河!”歸,請伐齊,晉侯弗許。齊使至晉,郤克執齊使者四人河內,殺之。八年。晉伐齊,齊以公子彊質晉,晉兵去。十年春,齊伐魯、衛。魯、衛大夫如晉請師,皆因郤克。○索隱成二年左傳魯臧宜叔、衛孫桓子如晉,皆主於郤克是。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集解賈逵曰:“八百乘,六萬人。” 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衛,伐齊。六月壬申,與齊侯兵合靡笄下。◇集解徐廣曰:“靡,一作'摩'。”賈逵曰:“靡笄,山名也。”○索隱靡,如字。靡笄,山名,在濟南,與代地磨笄山不同。癸酉,陳於鞍。◇集解服虔曰:“鞍,齊地名也。” 逄醜父◇集解賈逵曰:“齊大夫。” 為齊頃公右。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其禦曰:“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原子忍之。”遂復戰。戰,齊急,醜父恐齊侯得,乃易處,頃公為右,車絓於木而止。□正義絓,胡卦反。止也。有所礙也。晉小將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衛”,戲之。醜父使頃公下取飲,□正義左傳云“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鄭週父禦佐車,苑茷為右,載齊侯獲免”也。因得亡,脫去,入其軍。晉郤克欲殺醜父。醜父曰:“代君死而見僇,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克舍之,醜父遂得亡歸齊。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集解徐廣曰:“一作'陘'。”駰案:賈逵曰“馬陘,齊地也”。齊侯請以寶器謝,◇集解左傳曰:“賂以紀甗、玉磬也。” 不聽;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集解杜預曰:“桐叔,蕭君之字,齊侯外祖父。子,女也。難斥言其母,故遠言之。”賈逵曰:“蕭,附庸,子姓。” 令齊東畝。◇集解服虔曰:“欲令齊隴畝東行。”○索隱壟畝東行,則晉車馬東向齊行易也。對曰:“叔子,齊君母。齊君母亦猶晉君母,子安置之?且子以義伐而以暴為後,其可乎?”於是乃許,令反魯、衛之侵地。□正義左傳云晉師及齊國,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也。古
Α 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鞍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索隱王劭按:張衡曰“禮,諸侯朝天子執玉,既授而反之。若諸侯自相朝,則不授玉”。齊頃公戰敗朝晉而授玉,是欲尊晉侯為王,太史公探其旨而言。今按:此文不云“授玉”,王氏之說復何所依,聊記異耳。晉景公不敢受,乃歸。歸而頃公弛苑囿,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說。厚禮諸侯。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主
覽曰十七年,頃公卒,◇集解皇覽曰:“頃公塚近呂尚塚。” 子靈公環立。知
,晉靈公九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年,晉悼公伐齊,齊令公子光質晉。十九年,立子光為太子,高厚傅之,令會諸侯盟於鍾離。□正義括地志雲:“鍾離故城在沂州承縣界。” 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索隱荀偃祖林父代為中行,後改姓為中行氏。獻子名偃。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曰:“君亦無勇矣!”晉兵遂圍臨菑,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齋
印二十八年,初,靈公取魯女,生子光,以為太子。仲姬,戎姬。戎姬嬖,仲姬生子牙,屬之戎姬。戎姬請以為太子,公許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於諸侯矣,◇集解服虔曰:“數從諸侯征伐盟會。” 今無故廢之,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耳。”遂東太子光,◇集解賈逵曰:“徙之東垂也。” 使高厚傅牙為太子。靈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為莊公。莊公殺戎姬。五月壬辰,靈公卒,莊公即位,執太子牙於句竇之丘,殺之。八月,崔杼殺高厚。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集解杜預曰:“高唐在祝阿縣西北。”古
作' 莊公三年,晉大夫欒盈◇集解徐廣曰:“史記多作'逞'。” 奔齊,莊公厚客待之。晏嬰、田文子諫,公弗聽。四年,齊莊公使欒盈間入晉曲沃◇集解賈逵曰:“欒盈之邑。” 為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集解賈逵曰:“孟門、太行皆晉山隘也。”○索隱孟門山在朝歌東北。太行山在河內溫縣西。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集解賈逵曰:“晉邑。”齋
潰 六年,初,棠公妻好,◇集解賈逵曰:“棠公,齊棠邑大夫。” 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間。莊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复侍,為崔杼間公◇集解服虔曰:“伺公間隙。”□正義間音閒,又如字。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集解服虔曰:“公以為姜氏不知己在外,故歌以命之也。一曰公自知見欺,恐不得出,故歌以自悔。” 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台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集解服虔曰:“言不能親聽公命。” 近於公宮。◇集解服虔曰:“崔杼之宮近公宮,淫者或詐稱公。” 陪臣爭趣有淫者,◇集解徐廣曰:“爭,一作'扞'。”○索隱左傳作“扞趣”。此為“爭趣”者,是太史公變左氏之文。言陪臣但爭趣投有淫者耳,更不知他命也。不知二命。 ” ◇集解杜預曰:“言得淫人,受崔子命討之,不知他命也。” 公踰牆,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集解賈逵曰:“聞難而來。” 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集解服虔曰:“謂以公義為社稷死亡也。如是者,臣亦隨之死亡。” 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 ◇集解服虔曰:“言君自以己之私慾取死亡之禍,則私近之臣所當任也。”杜預曰:“私暱,所親愛也。非所親愛,無為當其禍也。” 門開而入,枕公屍而哭,三踴而出。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集解服虔曰:“置之,所以得人心。”主
醜,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集解徐廣曰:“史記多作'箸臼'。” 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复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古
崔杼景公元年,初,崔杼生子成及彊,其母死,取東郭女,生明。東郭女使其前夫子無咎與其弟偃□正義杜預雲:“東郭偃,東郭姜之弟也。” 相崔氏。成有罪,□正義左傳云成有疾而廢之。杜預云有惡疾也。二相急治之,立明為太子。成請老於崔,崔杼許之,二相弗聽,曰:“崔,宗邑,不可。” ◇集解杜預曰:“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也。” 成、彊怒,告慶封。□正義左傳云成彊告慶封曰:“夫子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能進矣。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汝。”乃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朝也。其妻及崔杼皆縊死,崔明奔魯。慶封與崔杼有郤,欲其敗也。成、彊殺無咎、偃於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無人,使一宦者禦,見慶封。慶封曰:“請為子誅之。”使崔杼仇盧蒲嫳◇集解賈逵曰:“嫳,齊大夫慶封之屬。” 攻崔氏,殺成、彊,盡滅崔氏,崔杼婦自殺。崔杼毋歸,○索隱毋音無也。亦自殺。慶封為相國,專權。古
3酰三年十月,慶封出獵。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酒好獵,不聽政令。慶舍用政,◇集解服虔曰:“舍,慶封之子也。生傳其職政與子。” 已有內郤。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四家徒共擊破之。慶封還,不得入,奔魯。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硃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齊。其秋,齊人徙葬莊公,僇崔杼屍於市以說眾。齋
逑蛩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十二年,景公如晉,見平公,欲與伐燕。十八年,公復如晉,見昭公。二十六年,獵魯郊,因入魯,與晏嬰俱問魯禮。三十一年,魯昭公闢季氏難,奔齊。齊欲以千社封之,◇集解賈逵曰:“二十五家為一社。千社,二萬五千家也。” 子家止昭公,昭公乃請齊伐魯,取鄆□正義鄆,鄆城也。以居昭公。知
唬骸三十二年,彗星見。景公坐柏寢,歎曰:“堂堂!誰有此乎?” ◇集解服虔曰:“景公自恐德薄不能久享齊國,故曰'誰有此'也。” 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諛甚。”景公曰:“彗星出東北,當齊分野,寡人以為憂。”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正義茀音佩。謂客星侵近邊側欲相害。將出,彗星□正義彗,息歲反。若帚形,見,其境有亂也。何懼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正義祝音章受反。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眾口乎?”是時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知
S催四十二年,吳王闔閭伐楚,入郢。古
請齊四十七年,魯陽虎攻其君,不勝,奔齊,請齊伐魯。鮑子諫景公,乃囚陽虎。陽虎得亡,奔晉。主
唬骸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集解服虔曰:“東海祝其縣是也。” 犁鉏○索隱且,即馀反。即犁彌也。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集解杜預曰:“萊人,齊所滅萊夷。” 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懼其霸,故從犁鉏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景公慚,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是歲,晏嬰卒。知
腖凇五十五年,範、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範、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輸之粟。齋
隱左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索隱左傳曰“鬻姒之子荼嬖”,則荼母姓姒。此作“芮姬”,不同也。譙周依左氏作“鬻姒”,鄒誕生本作“芮姁”。姁音五句反。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為嗣,乃言原擇諸子長賢者為太子。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集解杜預曰:“惠子,國夏也。昭子,高張也。” 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集解服虔曰:“萊,齊東鄙邑。” 景公卒,◇集解皇覽曰:“景公塚與桓公塚同處。” 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荼諸異母兄公子壽、○索隱一作“嘉”。駒、黔□正義三公子。奔衛,◇集解徐廣曰:“一云'壽、黔奔衛'。”○索隱三人奔衛。公子駔、○索隱左傳作“鉏”。陽生奔魯。○索隱二人奔魯,凡五公子也。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集解服虔曰:“萊人見五公子遠遷鄙邑,不得與景公葬埋之事及國三軍之謀,故愍而歌。”杜預曰:“稱諡,蓋葬後而為此歌,哀群公子失所也。” 師乎師乎,胡黨之乎?” ◇集解服虔曰:“師,眾也。黨,所也。言公子徒眾何所適也。”古
孀釉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偽事高、國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大夫從之。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晏圉奔魯。◇集解賈逵曰:“圉,晏嬰之子。” 八月,齊秉意茲。◇集解徐廣曰:“左傳八月,齊邴意茲奔魯。” 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集解何休曰:“齊俗,婦人首祭事。言魚豆者,示薄陋無所有也。” 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橐中,置坐中央,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悼公入宮,使人遷晏孺子於駘,◇集解賈逵曰:“齊邑。” 殺之幕下,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賤而孺子少,故無權,國人輕之。主
,齊悼公元年,齊伐魯,取讙、闡。◇集解杜預曰:“闡在東平剛縣北。”○索隱二邑名。讙在今博城縣西南。杜預曰:“闡在東平剛縣北。” 初,陽生亡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及歸即位,使迎之。季姬與季魴侯通,◇集解杜預曰:“魴侯,康子叔父也。” 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知
郤,鮑子與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弒悼公,赴於吳。吳王夫差哭於軍門外三日,將從海入討齊。齊人敗之,吳師乃去。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集解服虔曰:“賴,齊邑。” 齊人共立悼公子壬,是為簡公。集解徐廣曰:“年表云簡公壬者,景公之子也。”知
魯也簡公四年春,初,簡公與父陽生俱在魯也,監止有寵焉。及◇集解賈逵曰:“闞止,子我也。”○索隱監,左傳作“闞”,音苦濫反。闞在東平須昌縣東南也。即位,使為政。田成子憚之,驟顧於朝。◇集解杜預曰:“心不安,故數顧也。” 禦鞅◇集解賈逵曰:“鞅,齊大夫也。”○索隱鞅,名也,為僕御之官,故曰禦鞅,亦田氏之族。按:系本陳桓子無宇產子亹,亹產子獻,獻產鞅也。言簡公曰:“田、監不可並也,君其擇焉。” ◇集解杜預曰:“擇用一人也。” 弗聽。子我夕,◇集解服虔曰:“夕省事。” 田逆殺人,逢之,集解服虔曰:“子我將往夕省事於君,而逢逆之殺人也。”杜預曰:“逆,子行。陳氏宗。” 遂捕以入。◇集解杜預曰:“執逆入至於朝也。” 田氏方睦,集解服虔曰:“陳常方欲謀有齊國,故和其宗族。” 使囚病而遺守囚者酒,集解服虔曰;“使陳逆詐病而遺也。” 醉而殺守者,得亡。子我盟諸田於陳宗。◇集解服虔曰:“子我見陳逆得生出,而恐為陳氏所怨,故與盟而請和也。陳宗,宗長之家。” 初,田豹欲為子我臣,◇集解賈逵曰:“豹,陳氏族也。” 使公孫言豹,◇集解賈逵曰:“公孫,齊大夫也。”杜預曰:“言,介達之意。” 豹有喪而止。後卒以為臣,◇集解杜預曰:“終喪也。” 幸於子我。子我謂曰:“吾盡逐田氏而立女,可乎?”對曰:“我遠田氏矣。◇集解服虔曰:“言我與陳氏宗疏遠也。” 且其違者不過數人,◇集解服虔曰:“違者,不從子我者。” 何盡逐焉!”遂告田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 ◇集解服虔曰:“彼謂闞止也。子謂陳常也。” 子行舍於公宮。◇集解服虔曰:“止於公宮,為陳氏作內間也。”知
耍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集解服虔曰:“成子兄弟八人,二人共一乘,故曰四乘。”○索隱服虔曰:“成子兄弟八人,二人共乘一車,故四乘。”按系本,陳僖子乞產成子常、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丘子醫茲、芒子盈、惠子得,凡七人。杜預又取昭子莊以充八人之數。按系本,昭子是桓子之子,成子之叔父,又不名莊,彊相證會,言四乘有八人耳。今按:田完系家云田常兄弟四人如公宮,與此事同。今此唯稱四乘,不云人數,知四乘謂兄弟四人乘車而入,非二人共車也。然其昆弟三人不見者,蓋時或不在,不同入公宮,不可彊以四乘為八人,添叔父為兄弟之數。服、杜殊失也。子我在幄,◇集解杜預曰:“幄,帳也,聽政之處也。” 出迎之,遂入,閉門。◇集解服虔曰:“成子兄弟見子我出,遂突入,反閉門,子我不得複入。” 宦者御之,◇集解服虔曰:“閹豎以兵禦陳氏。 ” 子行殺宦者。◇集解服虔曰:“舍於公宮,故得殺之。” 公與婦人飲酒於檀台,◇集解服虔曰:“當陳氏入時,飲酒於此台。” 成子遷諸寢。◇集解服虔曰:“欲徙公令居寢也。” 公執戈將擊之,集解杜預曰:“疑其作亂也。” 太史子馀◇集解服虔曰:“齊大夫。” 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 ◇集解杜預曰:“言將為公除害也。” 成子出舍於庫,◇集解杜預曰:“以公怒故也。” 聞公猶怒,將出,◇集解服虔曰:“出奔也。” 曰:“何所無君!”子行拔劍曰:“需,事之賊也。◇集解杜預曰:“言需疑則害事。” 誰非田宗?◇集解杜預曰:“言陳氏宗族眾多。” 所不殺子者有如田宗。” ◇集解杜預曰:“言子若欲出,我必殺子,明如陳宗。” 乃止。子我歸,屬徒◇集解服虔曰:“會徒眾。” 攻闈與大門,◇集解宮中之門曰闈。大門,公門也。皆弗勝,乃出。田氏追之。豐丘人執子我以告,集解賈逵曰:“豐丘,陳氏邑也。” 殺之郭關。◇集解服虔曰:“齊關名。” 成子將殺大陸子方,◇集解服虔曰:“子方,子我黨,大夫東郭賈也。” 田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集解杜預曰:“子方取道中行人車。” 出雍門。◇集解杜預曰:“齊城門。” 田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餘請,豹與餘車,餘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衛之士?” ◇集解服虔曰:“子方將欲奔魯、衛也。”左傳曰:“東郭賈奔衛。”主
病!庚辰,田常執簡公於袪州。◇集解春秋作“舒州”。賈逵曰:“陳氏邑也。”○索隱袪音舒,其字從人。左氏作“舒”,舒,陳氏邑。說文作“餘阝”,餘阝在薛縣。公曰:“餘蚤從禦鞅言,不及此。”甲午,田常弒簡公於袪州。田常乃立簡公弟驁,○索隱系本及譙周皆作“敬”,蓋誤也。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集解徐廣曰:“年表云平公之時,齊自是稱田氏。”○索隱安平,齊邑。按:地理志涿郡有安平縣也。古
S催平公八年,越滅吳。二十五年卒,子宣公積立。齋
名,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索隱田會,齊大夫。廩,邑名,東郡有廩丘縣也。知
倒 康公二年,韓、魏、趙始列為諸侯。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齋
十六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主
唬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齋
述贊○索隱述贊太公佐週,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鍾蟲流。莊公失德,崔杼作仇。陳氏專政,厚貨輕收。悼、簡遘禍,田、闞非儔。渢渢馀烈,一變何由?古


史記:齊太公世家(1)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司馬遷
更新: 2009-07-24 3:14 PM 標籤: 史記
正義括地誌云:「天齊池在青州臨淄縣東南十五里。封禪書雲『齊之所以為齊者,以天齊也』。」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1)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2)或封於申,(3)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注(1)集解呂氏春秋曰:「東夷之土。」索隱譙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其封姓,尚其後也。」按:後文王得之渭濱,雲「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蓋牙是字,尚是其名,後武王號為師尚父也。
注(2)集解徐廣曰:「呂在南陽宛縣西。」
注(3)索隱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1)以漁釣奸周西伯。(2)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篈,(3)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注(1)索隱譙周曰:「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
注(2)正義奸音干。括地誌云:「茲泉水源出岐州岐山縣西南凡谷。呂氏春秋雲『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酈元雲『磻磎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太公釣處,今人謂之凡谷。石壁深高,幽篁邃密,林澤秀阻,人跡罕及。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次有磻石可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其投竿跪餌,兩膝遺蹟猶存,是有磻磎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渭』。說苑雲『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
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於齊」。望知其異』。」
注(3)集解徐廣曰:「□知反。」索隱徐廣音□知反,余本亦作「螭」字。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
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裡,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
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
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裡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1)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2)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注(1)正義六韜云:「武王問太公曰:『律之音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宮、商、角、征、羽,此其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敵。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之。其法,以天清靜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九百步,偏持律管橫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管聲應,當以白虎;徵管聲應,當以玄武;商管聲應,當以句陳;五管盡不應,無有商聲,當以青龍:此五行之府,佐勝之征,*(陰)**[成]*敗之機也。』」
注(2)索隱按:郡國志在東郡廩丘縣北,今曰顧城。密須,?姓,在河南密縣東,故密城是也。與安定姬姓密國別也。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1)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2)總爾觽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注(1)集解劉向別錄曰:「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號也。」
注(2)索隱亦有本作「蒼雉」。按:馬融曰「蒼兕,主舟楫官名」。又王充曰「蒼兕者,水獸,九頭」。今誓觽,令急濟,故言蒼兕以懼之。然此文上下並今文泰誓也。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髃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十一年(1)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髃公奉明水,(2)韂康叔封布采席,(3)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
師尚父謀居多。
注(1)集解徐廣曰:「一作『三年』。」
注(2)索隱周本紀毛叔鄭奉明水也。
注(3)索隱周本紀韂康叔封布茲。茲是席,故此亦云采席也。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1)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髿校瑑椕髦涼誯?(2)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注(1)正義括地誌云:「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
注(2)索隱儣音裡奚反。儣猶比也。一雲儣猶遲也。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1)畔周,乃使召康公(2)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3)五侯九伯,實得征之。」(4)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注(1)正義孔安國云:「淮浦之夷,徐州之戎。」
注(2)集解服虔曰召公奭。
注(3)集解服虔曰:「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索隱舊說穆陵在會稽,非也。按:今淮南有故穆陵門,是楚之境。無棣在遼西孤竹。服虔以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蓋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
注(4)集解杜預曰:「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也。」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1)子丁公呂伋(2)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3)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4)立。
注(1)集解禮記曰:「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鄭玄曰:「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於周。五世之後乃葬齊。」皇覽曰:「呂尚頉在臨菑縣城南,去縣十里。」。
注(2)集解徐廣曰:「一作『及』。」正義謚法述義不克曰丁。
注(3)索隱系本作「庮公慈母」。譙周亦曰「祭公慈母」也。
注(4)索隱系本作「不臣」。譙周亦作「不辰」。宋忠曰:「哀公荒淫田游,國史作還詩以刺之也。」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1)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2)胡公徙都薄姑,(3)而當週夷王之時。
注(1)集解徐廣曰周夷王。
注(2)正義謚法彌年壽考曰胡。
注(3)正義括地駒疲骸氨」貿竊誶嘀薟┌铧囟竸繃盌鎩!?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1)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注(1)索隱宋忠曰:「其黨周馬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1)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注(1)正義直厲反。括地誌云:「晉州霍邑縣也。」鄭玄云:「霍山在彘,本秦時霍伯國。」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欲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1)立。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
注(1)索隱系本及譙周皆作「說」。


作者: 司馬遷
齊太公世家
趙季譯註
【說明】《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姓齊國自西周初太公建國起,至公元前379年齊康公身死國滅,總計近千年的歷史。
姜姓齊國,是春秋時代我國中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展經濟,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管仲相齊後,又“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為齊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政治文化上,既不像魯國一樣死死拘束於徹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樣“以夷狄自置”。而是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近民。所以到齊桓公時,齊國終成為大國爭霸鬥爭中的第一個霸主,一個名符其實的泱泱大國。
自桓公去世,齊國漸趨衰落。一方面由於姜姓公室舊貴族日益腐敗,另一方面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日益激烈,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大傷元氣,終於被新興的貴族集團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取材有法、詳略得當。司馬遷抓住最能代表齊國歷史發展線索的幾個時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前半葉主要介紹了太公時期和桓公時期,中後葉則主要記敘了崔慶之亂與田氏代齊的詳盡過程。這幾部分作者運用濃墨重彩,生動形像地再現了斑爛多姿的歷史畫面。其餘部分則僅僅記其大概,明其脈絡,避免沖淡重點部分的思想意義,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舉重明輕”。
本篇的第二個藝術特點是塑造了生動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作者從生活中的歷史現實出發,把握歷史人物的複雜心理,加以真實再現,使人感到可親可信。例如對於齊桓公,作者一方面極力寫其機智果斷,從諫如流,重義守信的明君風度,但也寫了他晚年驕傲固執,好大喜功的思想變化。既寫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偉業績,也寫他好內多寵,以致死後蟲出於戶的性格弱點,給人留下深深的歷史回味。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寫了他兩次不殺晏嬰的微妙心理,表現出人物的複雜個性。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西伯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週,週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太公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有)裡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hóng,宏)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周西伯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ruì,瑞)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鉞(yuè,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sì,似)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武王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將征伐商紂,占卜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群臣恐懼,只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於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紂。商紂軍隊徹底崩潰。商紂回身逃跑,登上鹿台,於是被追殺。第二天,武王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yì,義)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禀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上述諸事多半是採用師尚父的謀議。
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紂,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爭奪營丘。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太公爭奪國土。
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shào,紹)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公呂伋(jí,及)繼位。丁公死,其子乙公得繼位。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繼位。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繼位。
哀公時,紀侯向周王誣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靜為齊君,就是胡公。胡公遷都於薄姑,此時正當週夷王在位。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恨胡公,就與自己黨徒帶領營丘人襲擊殺死胡公自立為齊君,就是獻公。獻公元年,全部驅逐胡公諸子,藉機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
九年,獻公死,其子武公壽繼位。武公九年,週厲王逃亡,住在彘(zhì,志)邑。十年(前841),周王室大亂,大臣們主持國政,號稱“共和”。二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六年(前825),武公死,其子厲公無忌繼位。厲公殘暴肆虐,所以胡公之子又返回齊國,齊人想立胡公之子為君,就一同攻殺厲公。胡公之子也戰死。齊人於是立厲公之子赤為齊君,就是文公,斬掉七十多個攻殺厲公的人。
文公十二年(前804)死,其子成公脫繼位。成公九年(前795)死,其子莊公購繼位。
莊公二十四年(前771),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都到洛邑。秦國開始列位於諸侯。五十六年(前739),晉人殺死他們國君晉昭侯。
六十四年(前731),莊公死,其子釐(xī,西)公祿甫繼位。
釐公九年(前722),魯隱公即位。十九年(前712),魯桓公殺其兄隱公而自立為魯君。
二十五年(前706),北戎攻伐齊國。鄭國派太子忽來援救齊國,齊侯想把女兒嫁給他。忽說:“鄭國小齊國大,我配不上。”就謝絕了。
三十二年(前699),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名叫公孫無知,釐公寵愛他,給他的級別車服生活待遇和太子一樣。
三十三年(前698),釐公死,太子諸兒立,就是襄公。
襄公元年(前697),襄公原來還是太子時,曾與無知爭鬥,即位以後,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心中怨恨。
四年(前694),魯桓公和夫人來到齊國。齊襄公過去曾與魯夫人私通。魯夫人是襄公的妹妹,在齊釐公時嫁給魯桓公做夫人,此次與魯桓公來齊國又與襄公通姦。魯桓公發現此事,怒責夫人,夫人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宴請魯桓公,把桓公灌醉,派大力士彭生把魯桓公抱上車,接著折斷桓公的肋骨殺死桓公,桓公被抬出車時已死掉了。魯國人為此責備齊國,齊襄公殺死彭生以向魯國謝罪贖過。
八年(前690),齊國征伐紀國,紀國被迫遷都。
十二年(前686),當初,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約定七月瓜熟時前去,第二年瓜熟時派人去替換他們。他們前去駐守一年,瓜熟時期已過襄公仍不派人去替換。有人為他們要求派人,襄公不答應。所以二人生氣,通過公孫無知策劃叛亂。連稱有一堂妹在襄公宮內,不被寵幸,就讓她偵伺襄公,對她說:“事成以後讓你給無知當夫人。”冬十二月,襄公到姑棼(fén,焚)遊玩,又到沛丘打獵。見一大豬,侍從說“是彭生”,襄公大怒,用箭射去,大豬如人站立而叫。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傷了腳,鞋子也掉了。回去後把管鞋的名叫“茀(fú,拂)”的人鞭打三百下。茀出宮。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聞知襄公受傷,就帶領徒眾來攻襲襄公宮。正遇管鞋的茀,茀說:“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驚動宮中後就不易再攻進去了。”無知不信此言,茀讓他驗看自己的傷痕,才被相信。他們等在宮外,讓茀先進去探聽。茀先入後,馬上把襄公藏在屋門後。過了好久,無知等害怕,就進宮去。茀反而和宮中之人以及襄公的親信之臣反攻無知等人,未能得勝,全被殺死。無知進宮,找不到襄公。有人見屋門下露著人腳,開門一看,門後正是襄公,就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前685)春,齊君無知到雍林遊玩。雍林有人曾怨恨無知,等到無知去遊玩時,雍林人偷襲殺死無知,向齊國大夫宣告說:“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我已將他處死。請大夫們改立其他公子中該即位的,我唯命是聽。”
當初,襄公將魯桓公灌醉殺死,與魯夫人通姦,還屢屢殺罰不當,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諸弟害怕禍患牽連,因此次弟糾逃亡魯國,他母親是魯國之女。管仲、召忽輔佐他。次弟小白逃亡莒國,鮑叔輔佐他。小白母親是衛國之女,很得齊釐公寵幸。小白從小與大夫高傒(xī,西)交好。雍林人殺死無知後,商議立君之事,高氏、國氏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魯國聞知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齊,並命管仲另帶軍隊遏阻莒國通道,管仲射中小白衣帶鉤。小白假裝死了,管仲派人飛報魯國。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部隊速度就放慢了,六天才至齊國,而小白已先入齊國,高傒立其為君,就是桓公。
桓公當時被射中衣帶勾之後,裝死以迷惑管仲,然後藏在溫車中飛速行進,也因為有高氏國氏二大家族為內應,所以能夠先入齊國即位,派兵抵禦魯軍。秋天,齊兵與魯兵在乾時作戰,魯兵敗逃,齊兵又切斷魯兵的退路。齊國寫信給魯國說:“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將他殺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求活著交給我,讓我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不然,齊兵要圍攻魯國。”魯人害怕,就在笙瀆殺死子糾。召忽自殺而死,管仲要求囚禁。桓公即位時,派兵攻魯,本欲殺死管仲。鮑叔牙說:“我有幸跟從您,您終於成為國君。您的尊貴地位,我已無法再幫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也就夠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沒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國,其國必強,不能失去這個人才。”於是桓公聽從此言。就假裝召回管仲以報仇雪恨,實際是想任他為政。管仲心裡明白,所以要求返齊。鮑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齊國境內的堂阜就給管仲除去桎梏,讓他齋戒沐浴而見桓公。桓公賞以厚禮任管仲為大夫,主持政務。
桓公得到管仲後,與鮑叔、隰(xí,席)朋、高傒共同修治齊國政事,組織基層五家連兵之製,開發商業流通、漁業鹽業優勢,用以給贍貧民,獎勵賢能之士,齊國人人歡欣。
二年(前684),齊國伐滅郯(tán,譚)國,郯國國君逃亡莒國。當初,齊桓公逃亡國外時,曾經過郯國,郯國對桓公無禮,所以討伐它。
五年(前681),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魯莊公請求獻出遂邑來媾和,桓公允諾,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說:“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應。然後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後悔,想不歸還魯國被佔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恆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十四年(前672),陳厲公子陳完,號敬仲,逃亡來到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謙讓不肯;於是讓他做工正之官。這就是田成子田嚐的祖先。
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齊桓公派兵救燕,接著討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燕莊王又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出自己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像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諸侯聞知後,都服從齊國。
二十七年(前659),魯湣(mǐn,閔)公之母叫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哀姜與魯公子慶父私通,慶父殺死湣公,哀姜想立慶父為國君,魯人改立起釐公。桓公把哀姜召回齊國,殺了哀姜。
二十八年(前658),衛文公被狄人侵伐,向齊國告急。齊國率領諸侯在楚丘築成城池,安置衛君在那裡。
二十九年(前657),恆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蔡姬熟悉水性,搖晃船隻顛簸桓公。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後,桓公惱怒,把蔡姬送回娘家,但又不斷絕婚姻關係。蔡侯也十分生氣,就又把蔡姬另嫁給別人。桓公聽說後更加生氣,興兵伐蔡。
三十年(前656)春,齊桓公率領諸侯討伐蔡國,蔡國大敗。接著伐楚。楚成王興兵來問:“為什麼進入我的國土?”管仲回答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先君太公:'五等諸侯,各地守官,你有權征伐,以輔佐周室。'賜給我先君有權征伐的疆界,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獻,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來督責。昭王南征不歸死在南方,因此前來問罪。”楚王說:“貢品沒有進獻,確實如此,是我之罪過,今後不敢不奉上。至於昭王一去不歸,並未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齊軍進扎於陘地。夏,楚王命屈完領兵抗齊,齊軍退駐召陵。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將廣。屈完說:“您合於正義才能勝利;如果不然,楚國就以方城山為城牆,以長江、漢江為護城河,您怎麼能推進呢?”齊桓公就與屈完訂立協約而回。途徑陳國,陳國大夫袁濤塗欺騙桓公,讓齊軍走東線難行之路,被齊國發覺。秋天,齊國討伐陳國。這一年,晉國君殺死其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說:“不可”。桓公於是下拜接受賞物。秋天,再次與諸侯在葵丘盟會,齊桓公愈發麵有驕傲之色。周王派宰孔參加盟會。諸侯見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離心。晉君病重,上路遲了,正逢宰孔。宰孔說:“齊桓公驕傲了,儘管不去也沒什麼關係。”晉君聽從此言未去盟會。此年,晉獻公死,里克殺死獻公少子奚齊和卓子,秦穆公因為自己夫人是晉公子夷吾的姐姐,所以武力護送夷吾返晉為君。桓公也討伐晉國內之亂,到達高梁地方,派隰朋立起夷吾為晉國君,然後撤軍。
此時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齊、楚、晉四國強盛。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國內大亂。秦穆公處地偏遠,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佔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盟會,齊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國諸侯無不賓服而來會。因此桓公宣稱:“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管仲力諫,桓公不聽;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桓公才作罷。
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之弟帶與戎人、翟(dí,狄)人合謀侵週,齊國派管仲到週去為雙方講和。週天子想用上卿之禮接待管仲,管仲叩頭而拜說:“我是陪臣,怎麼敢受此禮遇!”謙讓再三,才接受以下卿之禮拜見天子。三十九年(前647),周襄王之弟王子帶逃亡到齊國。齊國派仲孫請求周襄王,替帶謝罪。周襄王很生氣,不答應。
四十一年(前645),秦穆公俘獲晉惠公,又釋放他歸國。此年,管仲、隰朋都去世。管仲病重之後,齊桓公問他:“你死後群臣之中誰可做相國?”管仲說:“知臣莫如君。”桓公說:“易牙這人怎麼樣?”回答說:“他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問:“開方這人怎麼樣?”回答說:“他拋棄雙親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桓公說:“豎刀(diāo,貂)這人怎麼樣?”回答說:“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親信。”管仲死後,桓公不聽管仲之言,還是親近任用這三人,三人專權。
四十二年(前644),戎人伐週,周向齊國告急,齊國命各諸侯分別派兵戍衛周王室。此年,晉公子重耳來齊國,齊桓公把本族之女嫁給重耳為妻。
四十三年(前643)。當初,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名叫王姬、徐姬、蔡姬,都沒生兒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寵幸的妾,其中地位等同於夫人的就有六個:長(zǎng,掌)衛姬,生的無詭;少衛姬,生的惠公元;鄭姬,生的孝公昭;葛嬴,生的孝公潘;密姬,生的懿公商人;宋華子,生的公子雍。齊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昭託付給宋襄公,立為太子。易牙受到桓公長衛姬的寵幸,又通過宦者豎刀
送給桓公厚禮,所以也受到桓公寵幸,桓公答應易牙立無詭為太子。管仲死後,五位公子都要求立為太子。冬十月乙亥日,齊桓公死。易牙進宮,與豎刀借助宮內寵臣殺死諸大夫,立公子無詭為齊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國。
桓公病時,五公子各自結黨要求立為太子。桓公死後,就互相攻戰,以致宮中無人,也沒人敢去把桓公裝屍入棺。桓公屍體丟在床上六十七天,屍體爬滿蛆蟲以至爬出門外。十二月乙亥日,無詭即位,才裝棺並向各國報喪。辛巳日夜,才穿衣入斂,停柩於堂。
桓公有子十餘人,總計前後五人曾登君位:無詭即位三月死去,沒有諡(shì,示)號;接著是孝公;接著是昭公;再接下去是懿公;最後是惠公。孝公元年(前642)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軍隊送齊太子昭歸國並伐齊。齊人害怕,殺死其君無詭。齊人將要立太子昭為齊君時,其餘四公子的徒眾又攻打太子,太子逃到宋國,宋國與齊國四公子的軍隊作戰。五月,宋軍打敗四公子立太子昭為君,就是齊孝公。宋國因為曾受桓公與管仲之託照顧太子,所以前來征伐。因為戰亂,到八月才顧上埋葬齊桓公。
六年(前637)春,齊國伐宋,因為宋國不參加在齊國的盟會。夏,宋襄公死。七年(前636),晉文公即位。
十年(前633),孝公死,孝公之弟潘讓公子開方殺死孝公之子而立潘為君,就是昭公。昭公是桓公的兒子,其母名叫葛嬴。
昭公元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召集諸侯在踐土盟會,朝見周天子,天子讓晉做諸侯的霸主。六年(前627),狄人侵齊。晉文公死。秦兵在殽地兵敗。十二年(前621),秦穆公死。
十九年(前614)五月,昭公死,其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不被昭公寵愛,齊國人都不怕他。昭公之弟商人因為桓公死後未能爭立為君,暗中結交賢士,撫卹存愛百姓,百姓擁戴。昭公死後,其子舍繼位,孤獨軟弱,商人就與眾人於十月在昭公墳前殺死其君舍,商人自立為君,就是懿公。懿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親名叫密姬。
懿公四年(前609)春,當初,懿公還是公子的時候,與丙戎的父親一同打獵,互相爭奪獵物,懿公未爭到,即位以後,懿公斬斷丙戎父親的腳,卻讓丙戎為自己駕車。庸職的妻子漂亮,懿公搶入宮中,卻讓庸職驂(cān,參)乘。五月,懿公在申池遊玩,丙戎和庸職洗澡,互相開玩笑。庸職說丙戎是“砍腳人的兒子,丙戎說庸職是“被人奪妻的丈夫”。兩人都為這些話感到恥辱,共同怨恨懿公。兩個人謀劃與懿公共同到竹林中游玩,二人在車上把懿公殺死,把屍體拋在竹林中逃跑。
懿公即位後,驕橫,人民不歸附。齊國人廢黜懿公子之子而從衛國迎接公子元回齊,立為國君,就是惠公。惠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親是衛國之女,名叫少衛姬,因躲避齊國內亂,所以逃往衛國。
惠公二年(前607) ,長翟來齊,王子城父攻殺長翟,把他埋在北門。晉國大夫趙穿殺死國君晉靈公。
十年(前599),惠公死,其子頃公無野繼位。當初,崔杼曾得到惠公寵幸,等到惠公死後,高氏、國氏怕受他脅迫,把崔杼驅逐出國,崔杼逃到衛國。
頃公元年(前598),楚莊王強盛起來,征伐陳國;二年(前597),圍攻鄭國,鄭伯投降,後又讓鄭伯復國。
六 (前593)春,晉國派郤克出使齊國,齊頃公讓其母坐在帷幕中觀看。郤克上階,夫人笑話他。郤克說:“此辱不報,誓不再渡黃河!”回國後,請求晉君伐齊,晉君不答應。齊國使者至晉,郤克在河內捉住齊國使者四人,全部殺死。八年(前591),晉國伐齊,齊國讓公子強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離去。十年(前589)春,齊國征伐魯國、衛國。魯、衛二國大夫到晉國請兵,都是通過郤克。晉國派郤克率領戰車八百乘,做中軍之將,士燮率領上軍,欒書率領下軍,來救魯、衛,討伐齊國。六月壬申日,晉軍與齊軍在靡笄(jī,雞)山下交兵。癸西日,在鞍地排列成陣。逄(páng,龐)醜父做齊頃公的車右武士。頃公說:“衝上去,擊破晉軍後聚餐。”齊國射傷郤克,血流到腳。郤克想退回營壘,他戰車的馭手說:“我從進入戰鬥後,已兩次負傷,我不敢說疼痛,害怕使士卒恐懼,願您忍痛繼續戰鬥。”郤克又投入戰鬥。戰鬥進行中,齊軍危急,逄醜父怕齊頃公被活捉,就互相交換了位置,頃公成為車右武士,戰車絆在樹上拋錨。晉國小將韓厥拜伏在齊頃公戰車之前,說:“我們晉君派我來救援魯、衛。”這樣嘲笑頃公。醜父裝成頃公,讓裝成車右武士的頃公下車取水來喝,頃公藉此得以逃脫,跑回齊軍陣中。晉國的郤克要殺醜父、醜父說:“我替國君死而被殺,以後為人臣子的就不會有忠於君主的人了。”郤克就放了他,醜父於是能逃歸齊軍。晉軍追趕齊軍直到馬陵。齊頃公請求用寶器謝罪,郤克不答應,一定要得到恥笑郤克的蕭桐叔子,還命令齊國把田壟一律改成東西方向。齊人回答說:“蕭桐叔子,是齊頃公的母親。齊君的母親就猶如晉君的母親一樣地位,您怎麼處置她?而且您是以正義之師伐齊,卻以暴虐無禮來結束,怎麼可以呢?”於是郤克答應了他們,只讓齊國歸還侵占的魯、衛二國的領土。
十一年(前588),晉開始設置六卿,用以封賞鞍地戰爭中的有功人員。齊頃公朝見晉君,想用朝見天子的禮節拜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承受,齊君乃回國。回國後頃公開放自己遊獵的園林,減輕賦稅,賑濟孤寡吊問殘疾,拿出國家積蓄來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興。齊頃公還給諸侯厚禮。直到頃公去世,百姓歸附,諸侯沒有侵犯齊國的。
十七年(前582),頃公死,其子靈公環繼位。
靈公九年(前573),晉大夫欒書殺其國君晉厲公。十年(前572),晉悼公伐齊,齊讓公子光到晉國做人質。十九年(前563),立公子光為太子,讓高厚輔佐他,派他到鍾離參加諸侯盟會。二十七年(前555),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跑進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靈公不聽。晏子說:“我們國君 沒有勇氣了。”晉兵合圍臨淄,齊人守內城不敢出擊,晉軍把外城內燒光後離去。
二十八年(前554),當初,靈公娶魯國之女,生下兒子光,立為太子。後又娶仲姬、戎姬。戎姬受寵,仲姬生兒子名叫牙,託付給戎姬撫養。戎姬請求立牙為太子,靈公答應了。仲姬說:“不行。光立為太子,已經名列諸侯,現在無故廢黜他,您必定會後悔。”靈公說:“廢立全在於我。”於是把太子光遷往東部,讓高厚輔佐牙為太子。靈公患病,崔杼迎接原來的太子光立為國君,就是莊公。莊公殺死戎姬。五月壬辰日,靈公死,莊公即位,在句竇丘捉住太子牙殺死。八月,崔杼殺死高厚。晉國聞知齊國內亂,伐齊,到達高唐。
莊公三年(前551),晉國大夫欒盈逃亡到齊國,莊公待以隆重客禮。晏嬰、田文子諫阻,莊公不聽。四年(前550),齊莊公派欒盈秘密進入曲沃做齊國內應,齊國大兵隨後,上太行山,進入孟門關口。欒盈敗露,齊軍還師,攻取朝歌城。
六年(前548),當初,棠公之妻美麗,棠公死後,崔杼娶了她。莊公又與她通姦,多次去崔杼家,還把崔杼的冠賞給別人。莊公的侍從說:“不能這樣。”崔杼十分惱怒,借莊公伐晉之機,想與晉國合謀襲擊莊公但未得機會。莊公曾經鞭打宦官賈舉,賈舉又被任為內侍,替崔杼尋找莊公的漏隙來報復仇怨。五月,莒國國君朝見齊君,齊莊公在甲戌日宴請莒君。崔杼謊稱有病不去上朝。乙亥日,莊公探望崔杼病情,接著追嬉崔杼妻子。崔妻入室,與崔杼同把屋門關上不出來,莊公在前堂抱柱唱歌。這時宦官賈舉把莊公的侍從攔在外面而自己進入院子,把院門從裡邊關上。崔杼的徒眾手執兵器一擁而上。莊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請求和解,眾人不答應,莊公又請求盟誓定約,眾人也不答應,莊公最後請求讓他到自己的祖廟裡去自殺,眾人仍不允許。大家說:“國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聽你吩咐。這裡離宮廷很近,我們只管捉拿yín亂之徒,沒接到其他命令。”莊公跳牆想逃,被人射中大腿,反墜牆裡,於是被殺。晏嬰站在崔杼院門之外,說:“國君為社稷而死則臣子應為他殉死,國君為社稷而逃亡則臣子應隨他流亡。國君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寵幸私臣,別人不會為此殉死逃亡的。”晏子等打開大門進入院內,把莊公之屍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撫屍而哭,起來後三次頓足以示哀痛然後走出院子。別人對崔杼說:“一定殺死晏嬰!”崔杼說:“他深得眾望,放過他我們會爭取民心。”
丁丑日,崔杼立起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就是景公。景公母親,是魯國大夫叔孫宣伯之女。景公即位後,讓崔杼當右相,慶封當左相。二位國相怕國內動亂不穩,就與國人盟誓說:“誰不跟從崔慶誰就別活!”晏子仰天長嘆說:“我做不到,我只跟從忠君利國的人!”不肯參加盟誓。慶封想殺晏子,崔杼說:“他是忠臣,放過他。”齊太史記載在簡策上“崔杼殺莊公”,崔杼把太史殺死。太史之弟又一次記載上,崔杼又殺了他。太史的小弟又記載上,崔杼放過了他。
景公元年(前547),當初,崔杼生有兒子成、強,其母死去,崔杼又娶了東郭氏之女,生下明。東郭氏女讓她前夫之子無咎、她自己的弟弟東郭偃做崔氏家族的相。成犯了罪過,無咎和東郭偃兩位家相立即嚴治成,把明立為太子。成請求到崔邑告老還鄉,崔杼答應,二相不肯,說: “崔邑是崔氏宗廟所在之地,成不許去。”成、強惱怒,告知慶封。慶封與崔杼有矛盾,希望崔氏敗落。成、強在崔杼家中殺死無咎、偃,家人都奔逃。崔杼大怒,但沒有家人,只好讓一個宦官為他駕車,去見慶封。慶封說:“讓我為您殺掉成、強。”於是派崔杼的仇人盧蒲嫳(piè,去聲,撇)攻打崔氏,殺死成、強,全部消滅崔氏一族,崔杼之妻自殺。崔杼無家可歸,也自殺。慶封當上相國,大權在握。
三年(前545)十月,慶封外出打獵。當初,慶封殺死崔杼以後,愈發驕橫,酗酒遊獵,不理政務。其子慶舍執政,內部已有矛盾。田文子對田桓子說:“動亂將起。”田、鮑、高、欒四家族聯合謀劃消滅慶氏。慶舍派出甲兵圍護慶封的宮室,四家族的徒眾共同擊破慶氏之家。慶封歸來,不能進家,逃亡到魯國。齊人責備魯國,慶封又逃到吳國。吳國把朱方之地賞給慶封,慶封與族人居此,比在齊國時還富有。此年秋,齊人移葬莊公,而把崔杼屍體示眾於市以洩民憤。
九年(前539),景公派晏嬰出使晉國,晏嬰私下對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能藉公事施私恩,有恩德於民,人民擁戴。”十二年(前536),景公到晉國,會見晉平公,想共同伐燕。十八年(前530),景公又到晉國,會見晉昭公。二十六年(前522 ),景公在魯國郊外打獵,接著進入魯國都,同晏嬰一起諮詢魯國的禮制。三十一年(前517),魯昭公躲避季氏叛亂,逃亡到齊國。景公想封給昭公千社人家連同土地,子家勸阻昭公不要接受,昭公就要求齊國伐魯,攻取鄆邑,讓昭公居住。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現慧星。景公坐在柏寢台上嘆息說:“堂皇的亭台,終歸誰手呢?”群臣憂然淚下。晏子反而笑起來,景公很惱怒。晏子說:“我笑群臣過於諂諛了。”景公說:“慧星出現在東北天空,正是對著齊國的地域位置,寡人為此而擔憂。”晏子說:“您築高台鑿深池,多收租稅唯恐得的少,濫施刑罰唯恐不嚴苛,最兇的茀(bèi,倍)星將出現,您怕什麼慧星呢?”景公說:“可以用祭禱禳除慧星嗎?”晏子說:“如果祝禱可以使神明降臨,那麼祈禳也可以使它離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萬,而您讓一個人去祈禳,怎麼能勝過眾口怨聲呢?”當時景公好大造宮室,多養狗馬,奢侈無度,稅重刑酷,所以晏子藉機諫止齊景公。
四十二年(前506),吳王闔閭攻伐楚國,攻入楚都郢。
四十七年(前501),魯國大夫陽虎攻打魯君,失敗,逃亡齊國,請求齊國伐魯。鮑子諫止景公,景公乃把陽虎囚禁。陽虎逃脫,逃到晉國。
四十八年(前500),景公與魯定公在夾谷盟會修好。犁(chú,鋤)說:“ 孔丘深通禮儀但怯懦不剛,請允許讓萊人表演歌舞,藉機捉住魯君,可以讓魯滿足我們的要求。”景公擔心孔子做魯相,害怕魯國成就霸業,所以聽從犁之計。盟會時,齊國獻上萊人樂舞,孔子登階上台,命有關人員捉住萊人斬首,用禮儀責備景公。景公心虧,就歸還了侵占的魯國領土以謝罪,然後離去。此年,嬰晏死。
五十五年(前493),晉國大夫范氏、中行氏反叛其國君,晉君攻二氏吃緊,二氏來齊借糧。田乞想在齊國叛亂,想和晉國叛臣結黨,勸景公說:“范氏、中行氏多次對齊國有恩,不可不救。”景公派田乞去救援並供給他們糧食。
五十八年(前490)夏,景公夫人燕姬的嫡子死去。景公的寵妾芮姬生有兒子荼,荼年幼,其母出生微賤,荼又行為不端,諸位大夫擔心荼成為太子,都說願意在諸公子中選擇年長賢德者做太子。景公因年老,討厭提立太子事,又寵愛荼的母親,想立荼當太子,又不願親自主動提出,就對大夫們說:“及時行樂吧,還怕國家沒有君主嗎?”秋天,景公病重,命令國惠子、高昭子立幼子荼立為太子,驅逐其他公子,遷居到萊地。景公死,太子荼為國君,就是晏孺子。冬天,齊景公還未埋葬,其他公子害怕被殺,都逃亡國外。荼的異母兄壽、駒、黔逃到衛國,公子駔(chǔ,楚)、陽生逃到魯國。萊人為此唱道:“景公葬禮不能參加,國家軍事不讓謀劃。眾公子的追隨者呀,你們最終去何方。”
晏孺子元年(前489)春,田乞偽裝忠於高氏、國氏,每次二氏上朝,田乞為他們驂乘,進言說:“您得到君王信任,群大夫都人人自危,想圖謀叛亂。”又對群大夫說:“高昭子太可怕了,趁他還沒開始行動迫害我們,我們搶先搞掉他。”大夫們都聽從他。六月,田乞、鮑牧與眾大夫帶兵進入宮中,攻打高昭子。昭子聽說,與國惠子共救國君。國君兵敗,田乞的徒眾追擊,國惠子逃到莒國,田乞回來又殺死高昭子。晏圉逃到魯國。八月,齊大夫秉意茲逃往魯國。田乞擊敗高、國二相,就派人到魯國迎回公子陽生。陽生到齊後,暗藏在田乞家中。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請各位大夫說:“嘗兒的母親今天在家將操持菲薄的祭禮,敬請光臨飲酒。”會餐飲酒時,田乞事先把陽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中央,然後打開口袋放出陽生,說:“這就是齊國之君!”眾大夫就地拜見。接著要與眾大夫盟誓而立陽生為君,此時鮑牧已醉,田乞就欺騙大家說:“我和鮑牧謀劃一致立陽生為君。”鮑牧惱怒說:“您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眾大夫面面相覷想反悔,陽生上前,叩頭而拜說:“對於我可立則立,否則作罷。”鮑牧也怕惹起禍亂,就又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的。”就與眾盟誓,立陽生為齊君,就是悼公。悼公進入宮中,派人流放晏孺子去駘,於途中設帳幕將晏孺子殺死在裡面,驅逐了孺子之母芮子。芮子本來微賤而孺子又幼小,所以無權勢,國人輕視他們。
悼公元年(前488),齊國伐魯,攻取(huān,歡)、闡二地。當初,陽生逃亡在魯,季康子把妹妹嫁給他。陽生歸國即位後,便派人迎接妻子。其妻季姬與季魴(fāng,方)侯私通,向家人說出真情,魯人不敢把季姬給齊國,所以齊國伐魯,終於把季姬接到齊。季姬受悼公寵愛,齊國就又把侵占的魯國土地歸還。
鮑子與悼公有矛盾,關係不睦。四年(前485),吳國、魯國伐齊國南方。鮑子殺死悼公,向吳國報喪。吳王夫差按禮儀在軍門外哭吊三日,將要從海路進軍討伐齊國。齊軍戰勝吳軍,吳軍撤退。晉國趙鞅伐齊,到達賴地後撤軍。齊人一 致立起悼公之子壬為齊君,就是簡公。
簡公四年(前481)春,當初,齊簡公和其父悼公同在魯國時,寵幸大夫監止。簡公即位後,讓監止執政。田成子怕他加害,在上朝時總戒備地回頭看他。簡公的御手田鞅向簡公進言說:“田、監不能並存,你要選擇其中一個。”簡公不聽。監止有次晚朝,田逆殺人,監止正遇上,就把田逆逮捕進宮。田氏宗族這時正非常團結,就讓被囚禁的田逆偽裝病重,藉機由家人探監送酒給看守,看守醉後被殺掉,田逆逃脫。監止與田氏在田氏宗祠盟誓將此事和解。當初,田豹想給監止做家臣,讓大夫公孫向監止薦舉,正逢田豹服喪就作罷了。以後終於做了監止家臣,而且受到監止的寵任。監止對田豹說:“我要把田氏全部驅逐而讓你當田氏之長,可以嗎?”田豹回答說:“我只不過是田氏族中的疏遠旁支、而且田氏族中不服從您的不過幾個人,何必全都驅逐呢!”接著田豹告知田氏。田逆說:“他正得君主寵任,你田常如不先下手,必遭其禍。”田逆就住在國君宮中以便接應。
夏五月壬申日,田常兄弟乘四輛車見簡公。監止正在幃帳之中,出來迎接他們,他們一進去就把宮門關閉。宦官們抵抗田氏,田逆殺死宦官。簡公正與妻妾在檀台上飲酒,田常把他帶至寢宮。簡公拿起戈要反擊,太史子餘說:“田嘗不是要謀害您,而是要為您除害。”田嘗出宮住進武庫,聽說簡公還在發怒,就想逃到國外,並說:“哪兒沒有國君!”田逆拔劍說:“猶豫遲疑,是壞事的禍根。這兒的人誰不是田氏成員?你如怯懦出逃不顧大家,我要不殺死你,祖宗不饒。”田嘗才留下。監止跑回家,聚集徒眾進攻宮城大小各門,都未成功,就出逃而走。田氏之眾追趕。豐丘有人抓住監止並報告,田氏在郭門把監止殺死。田常要殺大陸子方,田逆為他求情被赦免。以簡公的名義在路上截車,馳出雍門。田豹曾給他車,不要,說:“田逆為我說情,田豹給我車輛,人家會以為我與田氏有私交。我是監止的家臣而與仇家有私交,有何面目逃亡去見魯、衛的士人呢?”
庚辰日,田常在俆(shū,舒)州逮捕簡公。簡公說:“我要是早聽田鞅之言,不會落到今天地步。”甲午日,田常在俆州殺死簡公。田常立簡公之弟鰲(áo,熬)為齊君,就是平公。平公即位後,田常為相國,專擅齊國大權,劃割齊國安平以東廣大國土為田氏封疆範圍。
平公八年(前473),越國滅掉吳國。二十五年(前456)平公死去,其子宣公積繼位。
宣公五十一年(前405)死,其子康公貸繼位。田會在廩丘叛亂。
康公二年(前403),韓、趙、魏開始成為諸侯。十九年(前386),田常曾孫田和開始成為諸侯,把康公流放到海濱。
二十六年(前379),康公死,呂氏祭祀斷絕。田氏終於佔有齊國,到齊威王時,在天下稱強。
太史公說:我到齊國,看到齊地西起泰山,東連琅邪(yá,牙),北至大海,其間沃土兩千里,其人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天性如此。由於太公的聖明,樹好立國根基,由於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成為霸主,不是順理成章嗎?廣盛博大呀,確是大國風貌啊!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①。其先祖嘗為四岳②,佐禹平水土甚有功③。虞夏之際封於呂④,或封於申⑤,姓姜氏⑥。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⑦,或為庶人⑧,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⑨,故曰呂尚。
①東海:此處泛指江蘇、山東一帶沿海,非今之東海。上:岸邊。②四岳:傳說堯、舜時代掌管四時、主持方岳巡守的官長。③佐:輔佐。平:治理。④虞夏之際:即舜、禹執政時期。封:帝王將一方土地賜予臣下或宗室。⑤或:有的。⑥姓姜氏:嚴格地按上古說法,應為“姜性呂氏”。因為上古時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標誌家族系統的族號,起於母系社會。氏是姓的分支,即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的稱號為氏。先秦時氏、姓分別,秦漢以後混而為一。此處司馬遷就把姓、氏二詞混用。此處說“姓姜氏”,應為“姓姜”;下文說“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應為“從其封地為氏,故曰呂尚”。⑦枝庶:“枝”同“支”。支庶,宗族中一本旁出的各支派。⑧庶人:平民。⑨本句意為:按照所封賜之地的地名呂,取為氏號。
呂尚蓋嘗窮困①,年老矣,以漁釣姦周西伯②。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③,非虎非羆④;所獲霸王之輔⑤。”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⑥,與語大說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週⑧,週以興。'子真是邪⑨?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①蓋:句中語氣詞,無義。②傳說呂尚曾在渭水之濱的茲泉垂釣,等待和西伯昌(即周文王)知遇。姦:通“幹”,有所求取而請見。③彲(chī,吃):通“螭”,無角之龍。④羆:棕熊。俗稱“馬熊”或“人熊”。⑤霸王之輔:能夠幫助實現在天下稱王稱霸願望的人才。⑥陽:河的​​北岸。⑦說:同“悅”。⑧適:到。⑨邪(yé,爺):疑問詞,相當於今之“嗎”。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①,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②”。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③。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④,然要之為文武師。
①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做官的士人。②盍(hé,何):何不。③反:同“返”。④所以事週:為周服務的原因。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①,其事多兵權與奇計②,故後世之言兵及週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③。周西伯政平④,及斷虞芮之訟⑤,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⑥。伐崇密須、犬夷⑦,大作豐邑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①傾:推翻。②兵權:用兵的計謀。③陰權:隱秘靈活的措施方法。宗:尊法。本謀:基本策略。④政平:政治清平。⑤斷虞芮之訟:虞國在今山西平陸,芮國在今陝西大荔,二國之君為土地疆界相爭,久而不決,到周國請西伯評判。二君進入周境後,見到耕田者在田界上互相謙讓,行人走路互相禮讓,男女分道而行,老人受到尊重。二國之君非嘗慚愧,也不去見西伯,自動把所爭之地讓出,作為閒田。詳見《周本紀》、《詩經·大雅·綿》毛傳。⑥詩人:《詩經》中詩歌的作者。稱西伯受命文王:把西伯稱作膺受天命的文王。如《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詩經·大雅·皇矣》載有天帝對文王的敕命。⑦犬夷:古代部族名,西周時活動在今陝西一帶。⑧作:建設。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①。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②,右把白旄以誓③,曰:“蒼兕蒼兕④,總爾眾庶⑤,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⑥。
①集否:能否雲集響應。②黃鉞(yuè,月):以黃金為飾的一種長兵器,狀如大斧、崤代為帝王所專用,或特賜給專主征伐的重臣。③白旄:竿頂以旄牛尾為飾的旗幟。④蒼兕:水中猛獸之名,善於奔突,能覆舟船。藉此名為主管船隻的軍官官職名。⑤總:統領。⑥《太誓》:周武王伐紂,兵至盟津所發出的誓師令。也寫作《泰誓》,已佚失。《古文尚書》中的《泰誓》是後人偽作。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①,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②,伐商紂。紂師敗績③。紂反走,登鹿台④,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⑤,群公奉明水⑥,衛康叔封布採席⑦,師尚父牽牲⑧,史佚策祝⑨,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⑩,以振貧民⑾。封比干墓⑿,釋箕子囚。遷九鼎⒀,修周政,與天下更始⒁。師尚父謀居多。
①龜兆:將占卜用的龜甲燒灼以後,根據其裂紋形狀決定吉凶,叫作龜兆。②其誓師令即《牧誓》,今存於《尚書》中。《周本紀》亦徵引,可參看。③敗績:軍隊完全崩潰。④鹿台:紂所建之台,傳說其廣三里,高千尺。在今河南淇縣。紂曾暴增賦稅,將錢存放此處。⑤社:祭地神之所。⑥明水:潔淨之水,祭神所用。⑦採:同“彩”。⑧牽牲:古代新朝驅除舊朝後,要重新立社,並殺牲取血來塗抹新社。呂尚掌管牽此牲畜。⑨策祝:史官將祈禱之辭寫於竹簡之上。⑩鉅橋:商代之糧倉,在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11)振:同“賑”。(12)封:培土。⒀九鼎:傳說夏禹平定水土劃分九州之後,鑄九個大鼎象徵九州,後成為天下最高權力的象徵。⒁更始:除舊佈新,重新開始。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①,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②:“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③。”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④。萊侯來伐⑤,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⑥,是以與太公爭國。
①王:做天下之王。②逆旅:客棧。③殆:大概。④犁:通“黎”。⑤萊:東方少數部族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黃縣一帶。⑥集:安定。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①,淮夷畔週②,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③,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①作亂:製造叛亂。事詳見《周本紀》及《管蔡世家》。②畔:通“叛”。③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指九州各地長官。伯是掌管一方的長官。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立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時,紀侯譖之週①,週烹哀公而立其弟靜②,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①譖:說壞話誣陷別人。②週烹哀公:烹,是將人放入鼎內用開水煮死的酷刑。據《公羊傳·莊公四年》何休注,是周懿王烹死齊哀公。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週厲王出奔①,居彘。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②。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①奔:逃亡。週厲王因國人暴動,倉皇逃亡。②週厲王出奔後,周公、召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行政”。時在公元前841年,共14年。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欲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立。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
莊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洛。秦始列為諸侯。五十六年,晉弒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莊公卒,子釐公祿甫立。
釐公九年,魯隱公初立。十九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齊①。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②”。遂辭之③。
①北戎:又名山戎,戎族的一支,春秋時活動於今河北北部。②敵:相當。③事詳見《鄭世家》、《左傳·桓公六年》。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①。
①秩服:俸祿等級和車馬服飾、奉養:生活待遇。此:按照。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
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鬥,及立,絀無知秩服①,無知怨。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复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公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②,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③,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④。
①絀:通“黜”,減少。②拉殺:折斷肋骨致死。③讓:責備。④謝:道歉贖過。
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①,及瓜而代②。往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③。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之間襄公④,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⑤。冬十二月,襄公遊姑棼,遂獵沛丘。見彘⑥,從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管懼墜車傷足,失屨⑦。反而鞭主屨者茀三百。茀出宮。而無知、連稱、管至父等聞公傷,乃遂率其眾襲宮。逢主屨茀,茀曰:“且無人驚宮,驚宮未易入也。”無知弗信,茀示之創⑧,乃信之。待宮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戶間。良久,無知等恐,遂入宮。茀反與宮中及公之幸臣攻無知等,不勝,皆死。無知入宮,求公不得⑨。或見人足於戶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①瓜時:指七月。因七月瓜熟,故稱。②及瓜:到第二年七月。代:派別人去管代二人。③卒:盡。弗:不。④間:偵伺。⑤女:同“汝”,你。⑥彘:大豬。⑦屨(jù,巨):用葛、麻等製成的鞋。⑧創:傷口。⑨求:尋找。
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遊於雍林①。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遊,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①雍林:據《左傳·莊公八年、九年》,雍林又作“雍廩”,是人名,其職為渠丘大夫、芩處司馬遷誤以雍林為地名。
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①,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②。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招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③,射中小白帶勾。小白詳死④,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①殺誅:殺人及罰罪,泛指執行刑法。數:屢次。②傅:輔佐。③遮:阻遏。④詳:通“佯”。
桓公之中勾,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①,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②。秋,與魯戰於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③,請得而甘心醢之④。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⑤,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⑥,齋祓而見桓公⑦。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①溫車:一種密閉的臥車。桓公佯死,為保密故乘溫車。又作“轀車”。②距:通“拒”,抵禦。③讎:仇敵。④醢(hǎi,海):將人剁成肉醬的酷刑。⑤霸王:指霸王之業,即稱霸天下,做各諸侯國的盟主。⑥桎:木製拘束腳的刑具,作用同於現在的腳鐐。梏:木製拘束手的刑具,作用同於現在的手銬。⑦齋祓:古人在大典禮前要戒酒葷,沐浴別居,虔誠莊敬,叫做“齋”。進行除災求福之祀叫做“祓”。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①,設輕重魚鹽之利②,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①連五家之兵:管仲所製定的一種軍事制度。據《國語·齊語》記載,這種制度是:五家為軌,十軌為裡,四里為連,十連為鄉。戰時每家出一戰士,每鄉兩千戰士,五鄉戰士為一軍,計萬人。全國設三軍。就最基層而言,稱作“連五家之兵”。②輕重魚鹽之利:輕重,是指通過國家對商業流通、產品物價的控制,加強耕戰,富國強兵。魯鹽,齊國濱海,有漁業及煮鹽業,管仲對此加以控制管理,齊國大富。
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①郯:據《左傳·莊公十年》應作“譚”,郯國至魯昭公十七年仍存。參見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及陳直《史記新證》。
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①,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②。魯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③。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④,愈一小快耳⑤,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⑥,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①平:媾和。②盟:諸侯間簽定協約的一種儀式,殺牲取血抹於參加人之口邊,以示信義。③北面:古代君臣同在的場合,應該國君面向南,以示威重;臣下面向北,以示恭敬。④倍:通“背”。⑤愈:通“愉”,高興。快:滿足。⑥會:亦稱盟會。是春秋時代諸侯間聚會議事的外交活動。大型盟會的盟主有的在實際上被各諸侯承認為霸主。齊桓公在甄地之盟時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十四年,陳厲公子完,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田成子常之祖也。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週,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二十七年,魯湣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淫於魯公子慶父,慶父弒湣公,哀姜欲立慶父,魯人更立釐公。桓公召哀姜,殺之①。
①詳情參見《魯周公世家》。
二十八年,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衛君。
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盪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①。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①弗絕:未斷絕婚姻關係。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①,以夾輔周室②。'賜我先君履③,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④,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⑤,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⑥!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⑦。”齊師進次於陘⑧。夏,楚王使屈完將兵陘齊⑨,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⑩,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過陳、陳袁濤塗詐齊⑾令出東方,覺。秋,齊伐陳。是歲,晉殺太子申生。
①若:你。②夾輔:輔佐。③履:(可以征伐的)疆界。④包茅:楚國特產植物,進貢周王室,王室祭祀時用以過濾供酒中的雜質。⑤昭王南征不復:據三家注引《帝王世紀》,周昭王南征楚,將渡漢水,當地人把用膠粘連的船供給昭王,渡至江中,膠溶船散,昭王落水而亡。⑥共:通“供”,供給。⑦本句深意意為:當時漢水一帶非楚之國土,周昭王死於漢水,楚國沒有責任。⑧次:軍隊駐紮某地超過兩天。⑨扞(hàn,汗):同“捍”,抵禦。⑩不:同“否”。(11)陳國怕齊國大兵過陳境擾民,所以騙齊兵由東道沿海回齊。但東道難行,是以齊怨陳。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②、大路③,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蔡丘,益有驕色。週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晉侯病,後,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④。”從之。是歲,晉獻公卒,里克殺奚齊、卓子,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為晉君⑤。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使隰朋立晉君,還。
①文武胙:週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供品之肉。古人認為,祭祀完畢後的胙肉,食用之人會得到福佑。把文武胙賜給齊桓公,是周天子對桓公的特殊嘉獎。②彤弓矢:以丹彩塗飾的弓箭。③大路:也寫作“大輅”,天子所乘之車。賜予特別有功的諸侯,隨同此車還有一套配套的龍旗等。參見《國語·齊語》。④弟:通“第”,儘管。⑤以夫人:因為夫人的緣故。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夷吾的姐姐。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①,不與中國會盟②。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③,夷狄自置④。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⑤。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⑥,乘車之會六⑦,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⑧,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⑨,禪梁父⑩。”管仲固諫,不聽,乃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⑾,桓公乃止。
①闢:同“僻”。②中國:此指中原地區。③荊蠻:上古中原人對南方部族的統稱。④夷狄自置:以非華夏族的部族自居。⑤賓:服從。⑥兵車之會三:為軍事行動而召集的三次盟會:公元前681年,平宋亂;公元前656年,伐蔡、楚;公元前654年,伐鄭。⑦乘車之會六:為非軍事的外交活動而召集的六次盟會:公元前680年,會於鄄;公元前679年,會於鄄;公元前678年,盟於幽;公元前655年,會於首止;公元前652年,盟於洮;公元前651年,即本年,會於葵丘。⑧三代:指夏、商、週三朝的開國之王禹、湯、文王。⑨封泰山: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⑩禪梁父:在梁父山上闢場為祭,報地之德。封禪是帝王才能舉行的祭天地大典,齊桓公不是天子,他要行封禪是越禮,所以管仲諫止。⑾管仲所說封禪需要的遠方珍寶奇怪之物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間,一茅三脊(三條主葉脈)”、“東海比目之魚”、“西海比翼之鳥”等。詳見《封禪書》。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帶與戎、翟合謀伐週①,齊使管仲平戎於週②。週欲以上卿禮管仲③,管仲頓首曰:“臣陪臣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帶來奔齊。齊使仲孫請王⑤,為帶謝。襄王怒,弗聽。
①襄王父周惠王寵愛襄王異母弟王子帶。襄王即位後,王子帶召諸戎伐京師。參見《周本紀》及《左傳·僖公十一年》。②管仲在周王室與諸戎之間斡旋媾和,獲得成功。③上卿:齊國為次國,有​​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為上卿;一卿為國君任命,為下卿。管仲是桓公任命,是下卿。④陪臣:諸侯的臣對天子自稱“陪臣”。⑤請:請求。
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①?”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③?”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④,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①相(xiàng,向):做國相。②據《管子·小稱》,易牙為桓公掌管烹飪,桓公想吃蒸嬰兒,易牙就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桓公。③開方:本是衛國公子,齊、衛很近,但他事桓公十五年,卻未回家看望母親。④宮:閹割生殖器。
四十二年,戎伐週,週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週。是歲,晉公子重耳來,桓公妻之。
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①,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無詭;少衛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贏,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②,以為太子。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③,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因內寵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
①內:女色。②屬:同“囑”,託付。③因:通過。
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①。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②。辛巳夜,斂殯③。
①棺:將屍體裝棺。②赴:同“訃”,報喪給各國。③斂:同“殮”,給屍體穿衣裝棺。殯:停柩待葬。《禮記·王制》載: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為等同盟之國來人弔喪。榨柩停放於堂前西階。
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①:無詭立三月死,無諡②;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徵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
①要:總計。②諡:古代帝王、諸侯死後依其一生所行事蹟給予的稱號。如下文的“昭(昭德有勞曰昭)”、“孝(慈惠愛親曰孝)”等、但往往多溢美之辭,並不真實。
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也①。夏,宋襄公卒。七年,晉文公立。
①《集解》引服虔曰:“魯僖公十九年(齊孝公二年),諸侯盟於齊,以無忘桓公之德。宋襄公欲行霸道,不與盟,故伐之。 ”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衛公子開方殺孝公子而立潘,是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贏。
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週,天子使晉稱伯①。六年,翟侵齊。晉文公卒。秦兵敗於殽。十二年,秦穆公卒。
①伯:通“霸”,諸侯的盟主。
十九年五月①,昭公卒,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無寵於昭公,國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爭立而不得,陰交賢士,附愛百姓,百姓說。及昭公卒,子舍立,孤弱,即與眾十月即墓上弒齊君舍,而商人自立,是為懿公。懿公,桓公子也,其母曰密姬。
①十九年:應從《十二諸侯年表》為“二十年”。
懿公四年春,初,懿公為公子時,與丙戎之父獵,爭獲不勝①,及即位,斷丙戎父足,而使丙戎僕。②庸職之妻好,公內之宮③,使庸職驂乘。五月,懿公遊於申池,二人浴,戲。職曰:“斷足子!”戎曰:“奪妻者!”二人俱病此言,乃怨。謀與公遊竹中,二人弒懿公車上,棄竹中而亡去。
①獲:獵獲物。②僕:駕車的馭手。古代駕車有馭手一人,驂乘一人。馭手在車左,驂乘在車右。③內:同“納​​”。
懿公之立,驕,民不附。齊人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衛,立之,是為惠公。惠公,桓公子也。其母衛女,曰少衛姬,避齊亂,故在衛。
惠公二年,長翟來①,王子城父攻殺之,埋之於北門。晉趙穿弒其君靈公。
①長翟:即“長狄”。
十年,惠公卒,子頃公無野立。初,崔杼有寵於惠公,惠公卒,高、國畏其逼也,逐之,崔杼奔衛。
頃公元年,楚莊王強,伐陳;二年,圍鄭,鄭伯降,已復國鄭伯。
六年春,晉使郤克於齊,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①。郤克上,夫人笑之②。郤克曰:“不是報,不復涉河!”歸,請伐齊,晉侯弗許。齊使至晉,郤克執齊使者四人河內,殺之。八年,晉伐齊,齊以公子強質晉,晉兵去。十年春,齊伐魯、衛。魯、衛大夫如晉請師,皆因郤克。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衛,伐齊。六月壬申,與齊侯兵合靡笄下。癸酉,陳於鞌③。逄醜父為齊頃公右④。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⑤。”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⑥,其禦曰⑦:“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願子忍之。”遂復戰。戰,齊急,醜父恐齊侯得,乃易處,頃公為右,車絓於木而止⑧。晉小將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衛。”戲之。醜父使頃公下取飲,因得亡,脫去,入其軍。晉郤克欲殺醜父。醜父曰:“代君死而見僇⑨,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克舍之,醜父遂得亡歸齊。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齊侯請以寶器謝,不聽;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令齊東畝⑩。對曰:“叔子,齊君母。齊君母亦猶晉君母,子安置之?且子以義伐而以暴為後,其可乎?”於是乃許,令反魯、衛之侵地。
①夫人:指齊頃公之母蕭桐叔子。②郤(xì,戲)克是殘疾人,所以蕭桐叔子笑。郤克之殘,《晉世家》說駝背,《穀梁傳·成公元年》說瞎一目,《左傳·宣公十七年》杜預註說跛足。無定說。③陳:同“陣”,列陣。④右:即車右,古代戰車上位於御手右邊的武士。⑤會食:聚餐。⑥壁:營壘。⑦禦:戰車的馭手。⑧絓(guà,掛):阻礙。⑨僇:通“戮”。⑩東畝:使田壟成為東西方向。晉國在齊國之西,若齊地田壟為東西方向,則晉國戰車得以方便馳入齊國。
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鞌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①,晉景公不敢受,乃歸。歸而頃公馳苑囿②,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③,民亦大說。厚禮諸侯。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
①尊王:用朝見天子的禮節進見。②苑囿:古代封閉起來,供君王打獵遊玩的山林。③虛:使空虛,即拿出。
十七年,頃公卒,子靈公環立。
靈公九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年,晉悼公伐齊①,齊令公子光質晉。十九年,立子樂為太子,高厚傅之,令會諸侯盟於鍾離。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②。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曰:“君亦無勇矣!”晉兵遂圍臨菑,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③。
①晉、宋、魯、衛等國伐宋,齊未參加聯軍,晉國於攻克宋之彭城後,轉而伐齊。②齊侵魯國北境,故晉、魯數國伐齊。郭:外城。內城為城,外城為郭,城郭之間為郭中。此戰《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極詳,可參看。
二十八年,初,靈公娶魯女,生子光,以為太子。仲姬、戎姬。戎姬嬖①,仲姬生子牙,屬之戎姬。戎姬請以為太子,公許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於諸侯矣,今無故廢之,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耳。”遂東太子光②,使高厚傅牙為太子。靈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為莊公。莊公殺戎姬。五月壬辰,靈公卒,莊公即位,執太子牙於句竇之丘,殺之。八月,崔杼殺高厚。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
①嬖:受寵。②東:遷太子於齊國東部。
莊公三年,晉大夫欒盈奔齊,莊公厚客待之,晏嬰、田文子諫,公弗聽。四年,齊莊公使欒盈間人晉曲沃為內應①,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②,齊兵還,取朝歌。
①間入:秘密進入。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莊公用送媵妾於晉侯的車,將欒盈混入其中送至曲沃。②欒盈之敗可參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間①。莊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复侍,為崔杼間公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台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②,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爭趣有淫者③,不知二命④。”公踰牆,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⑤!”門開而入,枕公屍而哭⑥,三踴而出⑦。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①間:空子、機會。②這是拖延時間,等待救援的緩兵之計。③爭趣(qū,趨):競相追趕。一說,又作“扞掫(zōu,鄒),”巡夜打更之意,亦通。④二命:除崔杼命令外的其他命令。如解圍、盟約、自殺於廟等。⑤任之:指為齊莊公殉死獻身。⑥把莊公的屍體枕在自己大腿上,撫屍而哭。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⑦踴:哭喪時必須頓足跳躍以示哀痛之情的一種儀節。《禮記·喪大記》說“凡憑屍(撫屍而哭),興必踴(起身時必須頓足跳躍)”。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嬰所不獲①,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复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①獲:能。
景公元年①,初,崔杼生子成及強,其母死,取東郭女,生明。東郭女使其前夫子無咎與其弟偃相崔氏。成有罪,二相急治之,立明為太子。成請老於崔(杼)②,崔杼許之,二相弗聽,曰:“崔,宗邑③,不可。”成、強怒,告慶封。慶封與崔杼有郤④,欲其敗也。成、強殺無咎、偃於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無人,使一宦者禦,見慶封。慶封曰:“請為子誅之。”使崔杼仇盧蒲嫳攻崔氏,殺成、強,盡滅崔氏,崔杼婦自殺。崔杼毋歸,亦自殺。慶封為相國,專權。
①應從《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改,作“二年”。②老:不再出仕。③宗邑:宗廟所在的封邑。④郤:通“隙”,嫌隙矛盾。
三年十月,慶封出獵。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酒好獵,不聽政令①。慶舍用政,已有內郤。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②,四家徒共擊破之。慶封還,不得入,奔魯。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齊。其秋,齊人徙葬莊公,僇崔杼屍於市以說眾③。
①聽:處理。②為了保衛慶封之家。③僇:通“戮”,指陳屍示眾。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①,有德於民,民愛之。”十二年,景公如晉,見平公,欲與伐燕。十八年,公復如晉,見昭公。二十六年,獵魯郊,因入魯,與晏嬰俱問魯禮。三十一年,魯昭公闢季氏難②,奔齊。齊欲以千社封之③,子家止昭公,昭公乃請齊伐魯,取鄆以居昭公。
①權:變。以公權私,指田氏借公事行私德,用小鬥收租稅,用大斗發貸糧,參見《田敬仲完世家》。②闢:同“避”。③社:二十五家為一社。
三十二年,慧星見①。景公坐柏寢②,歎曰:“堂堂!誰有此乎③?”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諛甚。”景公曰:“慧星出東北,當齊分野④,寡人以為憂。”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將出⑤,慧星何懼乎?”公曰:“可禳否⑥?”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眾口乎?”是時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
①見:同“現”。古人認為慧星出現是不吉之兆。③柏寢:齊景公新建之台,在今山東廣饒縣境。③景公恐怕災禍將至,自己不能長久享樂,所以嘆息堂皇的柏寢台不知落入誰手。④分野:古代天文學把天上十二星次之域與地上州、國位置對應,相對某星次的地面位置叫分野。⑤茀(bèi,倍)星:又作“孛星”,其出為客星相侵,不吉。如《天官書》載:“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戌;兵徵大宛,星茀招搖。”⑥禳:除邪消災的祭祀。
四十二年,吳王闔閭伐楚,入郢。
四十七年,魯陽虎攻其君,不勝,奔齊,請齊伐魯。鮑子諫景公①,乃囚陽虎。陽虎得亡,奔晉。
①鮑子諫辭大意是:魯國上下還算和睦,又無天災,伐魯難以取勝。陽虎親富不親仁,縱容他必害齊國。詳見《左傳·定公九年》。
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犁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①,懼其霸,故從犁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②。景公慚,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是歲,晏嬰卒。
①害:擔心。②讓:責備。
五十五年,範、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範、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乃使乞救而輸之粟。
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①。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為嗣,乃言願擇諸子長賢者為太子。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景公卒,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荼諸異母兄公子壽、駒、黔奔衛,公子駔、陽生奔魯。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②,師乎師乎③,胡黨之乎④?”
①適:通“嫡”、菡子:正妻所生之子。②此二句意為:景公葬禮五公子未能參加,國家軍事五公子未能參與策劃。是諷刺晏孺子及高、國迫害群公子。③師:眾,指五公子的追隨者。④黨:處所。本句意為:五公子逃亡了,他們的追隨者到何處去呢?。
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偽事高、國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大夫從之。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晏圉奔魯。八月,齊秉意茲①。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②,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橐中③,置座中央,發橐出陽生,曰: “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④。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⑤?”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悼公入宮,使人遷晏孺子於駘,殺之幕下⑥,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賤而孺子少⑦,故無權,國人輕之。
①齊秉意茲:據《左傳·哀公六年》,應為“齊秉意茲奔魯”。②常之母:田嘗菽的母親,即田乞的妻子。魚菽之祭:比較菲薄的祭祀,無三牲珍鮮之供,只有齊國土產的魚、豆等。古代家中祭事由主婦備辦,所以說“常之母有魚菽之祭”。③橐(tuó,駝):無底的口袋。④伏謁:古人席地而坐,就地伏身拜見叫伏謁。⑤景公之命:指景公臨終命立少子荼。⑥幕:帳幕。據《左傳·哀公六年》載,流放晏孺子並未到達目的地駘,在半路上設置帳幕,將其殺死在幕中。⑦故:本來。
悼公元年,齊伐魯,取、闡。初,陽生亡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及歸即位,使迎之。季姬與季魴侯通,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鮑子與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弒悼公,赴於吳。吳王夫差哭於軍門外三日①,將從海入討齊。齊人敗之,吳師乃去。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齊人共立悼公子壬,是為簡公。
①諸侯間哭吊死者的禮節。
簡公四年春,初,簡公與父陽生俱在魯地,監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①。田成子憚之,驟顧於朝②。禦鞅言簡公曰:“田、監不可並也,君其擇焉。”弗聽。子我夕③,田逆殺人,逢之,遂捕以入。田氏方睦,使囚病而遺守囚者酒④,醉而殺守者,得亡。子我盟諸田於陳宗⑤。初,田豹欲為子我臣,使公孫言豹,豹有喪而止。後卒以為臣,幸於子我。子我謂曰:“吾盡逐田氏而立女,可乎?”對曰:“我遠田氏矣⑥。且其違者不過數人,何盡逐焉!”遂告田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子行舍於公宮。
①為政:主持政務。②在上朝時屢屢回頭看監止(子我)。表示田成子(常)對監止的戒備之心很重。③夕:古代早朝叫朝,晚朝叫夕。④囚:指田逆。囚徒病了,看守就會放鬆警惕,家屬借控監之機,送酒給看守喝。⑤陳宗:田氏族長之家。田氏即陳氏,田、陳音近而通。⑥遠田氏:是田氏疏遠的旁支。言外之意是:“我不能成為田氏的宗長。”這是婉言辭絕子我。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迎之,遂入,閉門。宦者御之,子行殺宦者。公與婦人飲酒於檀台①,成子遷諸寢②。公執戈將擊之,太史子余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③。”成子出舍於庫④,聞公猶怒,將出⑤,曰:“何所無君!”子行拔劍曰:“需⑥,事之賊也⑦。誰非田宗⑧?所不殺子者有如田宗⑨。”乃止。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⑩,皆弗勝,乃出。田氏追之。豐丘人執子我以告,殺之郭關⑾。成子將殺大陸子方,田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出雍門⑿。田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餘請,豹與餘車,餘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衛之士。”
①檀台:台名,其址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②寢:寢宮,君主的正式居所。③言外意為:不需要抵抗,並非要謀害國君。④庫:古代收藏武器兵車的處所。⑤出:逃亡國外。⑥需:遲疑猶豫。⑦事之賊也:指害事。⑧本意是:我們這些起事的人,都是田氏族人。言外意是:你逃亡了我們大夥兒怎麼辦呢?⑨這句是發誓的話,其意為:(你自己逃亡,拋下大家不管,)我如不殺死你,田氏祖宗會看見(而懲罰)我的。⑩屬:聚結集合。闈:宮中小門。⑾郭關:齊郭門。⑿雍門:齊都臨淄城北門。
庚辰,田常執簡公於俆州。公曰:“餘蚤從禦鞅言①,不及此。”甲午,田常弒簡公於俆州。田常乃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②。
①蚤:通“早”。②封邑:國君賜給卿大夫的封地。
平公八年,越滅吳。二十五年卒,子宣公積立。
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
康公二年,韓、魏、趙始列為諸侯。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①。
①據《田敬仲完世家》,遷康公於海濱事在康公十四年。
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①。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強於天下。
①絕其祀:祭祀滅絕。喻指政權結束。
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①,北被於海②,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③,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④,固大國之風也!
①屬:連接。②被:到。③知:同“智”。匿智:深沉多智。④洋洋:盛大的樣子。[下一章>>] [返回目錄▲]

史記·齊太公世家全文_原文|翻譯_古詩文網 - https://goo.gl/beOMjz


 

地方掃描-黃氏宗親 舉辦族譜研討會
By 吳敏菁,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13日, 2017

彰化:彰化縣黃氏宗親9萬2401人,是彰化縣內第3大姓,13日在建國科技大學舉辦「彰化譜學研究與黃氏宗親史研討會」,國策顧問趙守博、前彰化縣長黃石城、彰化縣長魏明谷等均出席,指出重視族譜研究,尋根讓生命更有厚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