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第二性》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是現代女權主義的奠基之作。她和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是非傳統的伴侶關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在美國,COVID-19成為女性主義的一場惡夢? https://bit.ly/3dh6SUP
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美國的醫療產業包括第一線工作人員在內,有八成的員工為女性,我的好友R嫂便是其中之一。R嫂在南加大凱克(Keck)醫學中心工作的RN護理師 ,她工作的病房正好就是醫院安置新冠肺炎患者的地方。(本文摘自《美國女子學》一書,以下為摘文。)
R嫂的先生R哥是律師,擁有自己的事務所,也在私立大學兼職任教。因為疫情,R哥的事務所業績和收入都大幅降低。但R哥不只一次告訴R嫂希望她辭職,覺得整天面對肺炎患者太危險。R嫂雖然也明白,但不少同事都因為染病不能上班,健康的同事都在過勞加班,她現在離職,等於把爛攤子都丟給同事扛,她實在做不到。
而且R嫂偷偷告訴我,她覺得在家裡比在醫院更累。R嫂有兩個未滿2歲的小孩,在美國稱為two under two,一說出來都會得到其他父母無限同情和憐憫的眼光。加州的宅在家政策讓R哥在家上班,讓R嫂得不斷犧牲休息時間來顧兩個小孩。
–– ADVERTISEMENT ––
T媽是我見過最像八爪章魚的媽媽,不但是心理諮商師和社區大學教授,更是社區診所心理諮商部門的負責人。新冠肺炎讓許多人處於焦慮或憂鬱情緒,自殺傾向也升高,讓T媽的工作量倍增。但T媽更多的工作則在下班後,包括照顧生病的長輩,確定全家人的午餐盒裡有食物、接送小孩等。T媽和T爸兩人都必須在家工作,平日習慣T媽準備午餐的T爸也理所當然的覺得T媽會定時餵飽全家人,遭到T媽抗議。明明兩個人都在家工作,之前能準備午餐的時間被線上諮詢的病人取代,應該由T爸負責處理午餐,夫妻倆就為了這個爭執起來。
新冠肺炎成為女性主義的一場惡夢?
R嫂和T媽不是唯二的例子,根據統計,即便是職業婦女,往往也比男人做更多家事、休閒娛樂時間比男性更少,令人嘆息的是,這種文化似乎無國界,不只在美國如此,在全世界幾乎都是這樣。《大西洋》的一篇報導更直截了當的說——「新冠肺炎將會是女性主義的一場惡夢」。疫情打亂了社會既有的節奏,也讓原本工作就相對較沒保障的女性雪上加霜。即便美國的兩性平權已經喊了多年,但統計數字發現,有六成的育兒方案還是落到女人肩上,而且美國的單親家庭比例中有3/4是女人。在疫情之下,女性失業率提高了0.9%,男性則提高0.7%,失去工作的比例也比男人高。
《大西洋》網站報導指出,美國30個最低薪的工作中,有23個為女性占多數。女性薪資比男性低了19%,甚至當女性在一種工作類型的比例變高時,這個工作類型的薪資便會隨之降低。這個狀態尤其反映在許多在上個世紀被認定為「女性應該在家提供的免費工作」,包括照顧長者、煮飯、洗衣、打掃、看小孩等。
尤其美國在醫療人力上依舊缺乏,在人口持續老齡化之下,報導預估美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會需要160萬名護理師和護理師助理,以及至少50萬名居家看護。毫無意外的,療養院的員工、護理師及居家看護大都為女性,而這類型的工作待遇都不太優渥,甚至護理師、看護的薪資都比平均值低。
永遠被用更高標準評斷的女性
加州的學校因新冠疫情而關閉,但不是所有學校都有完善的線上課程。使得許多媽媽還得身兼孩子的老師和玩伴。S媽雖說是UCLA畢業,卻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是當老師的料。沒想到這次疫情逼她成為孩子的老師,花了3個小時教孩子寫一篇作文,也寫不出一個屁來,令她和孩子都覺得挫折
另一個朋友A媽則因疫情必須關閉牙醫診所,她完全放棄在家當老師,改當孩子的專業陪玩人士。有趣的是,在這兩個媽媽的抱怨裡,完全沒有聽到對爸爸參與的任何期待
這個社會對男人的期待似乎就是把錢賺夠就好了,而只要該男能替他太太做任何賺錢以外的「一件」事情,比如替孩子洗澡換尿布、陪孩子看故事書、掃地拖地或刷馬桶、照顧岳父岳母等,就能贏得好先生好爸爸好女婿的標籤。但很多時候,女人做好上述所有事,也未必能拿到好太太頭銜。
我不只一次聽到爸爸們自豪的告訴我,他們幫老婆看小孩,英文用的字是babysitting,我都忍不住糾正,生養小孩是兩個人的責任,不是「幫」老婆看小孩,這是身為父親本來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應該叫作parenting。
電影《婚姻故事》裡離婚律師所說的一段話,我認為相當精闢:「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不完美的父親,甚至好父親的形象只不過是在30年前被塑造出來的。在那之前,我們對父親的期待就是安靜無聲、往往不在、不能倚靠、萬分自私……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接納他們的錯誤,但人們絕對不允許同樣的過錯發生在母親身上……(女人)永遠會被用不同和更高的標準來衡量。」無論美國或臺灣,都是如此。
女性在家庭和工作兩頭燒的狀況已不是新聞,這個社會對男女的雙重標準更非一朝一夕,但是新冠肺炎硬生生的揭開高喊「男女已經夠平等」的粉紅泡泡,將真相攤在陽光下。某個角度來說,這並不是壞事,或許藉由這次的疫情,我們終於能看到,無論是在前方抗疫還是在後方照顧老小,都不得不承認——
疫情下的社會,由女性撐起半片天。
《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看美國女人如何破關打怪,為不完美的自己而戰!》一書,Dr.Phoebe著,時報出版。©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看美國女人如何破關打怪,為不完美的自己而戰!》一書,Dr.Phoebe著,時報出版。
《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看美國女人如何破關打怪,為不完美的自己而戰!》一書,Dr.Phoebe著,時報出版
在美國,COVID-19成為女性主義的一場惡夢? https://bit.ly/3dh6SUP

BB19RnHNBB19RsF82020-10-11_080837


麥當勞招牌標誌竟上下顛倒? 由M變W的原因是.... 
 分享麥當勞招牌標誌竟上下顛倒?  由M變W的原因是....到Facebook 分享麥當勞招牌標誌竟上下顛倒?  由M變W的原因是....到Line 分享麥當勞招牌標誌竟上下顛倒?  由M變W的原因是....到Google+
麥當勞為了慶祝國際婦女節,決定在3月8日這一天顛倒招牌標誌來紀念全球女性的成就。(圖擷自twitter)
2018-03-08 11:4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麥當勞的招牌標誌「金拱門」被翻轉了?有民眾發現在加州的林伍德市(Lynwood)一家麥當勞的招牌,竟然上下顛倒,從「M」變「W」,許多人紛紛拍照上傳,這不是招牌安裝失誤,而是麥當勞為了慶祝三八婦女節,決定在3月8日這一天顛倒招牌標誌來紀念全球女性的成就。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加州的林伍德市一家麥當勞的招牌被倒立了過來擺放,醒目的「金拱門」從M變成W,引發民眾議論紛紛,但這不是工人失誤還是惡作劇,而是為了慶祝3月8日的國際婦女節,麥當勞首席多元化官劉易斯(Wendy Lewis)表示,為了紀念世界各地女性的特殊成就,麥當勞有史以來第一次翻轉標誌,體現女性無所不在。
麥當勞發言人也表示,麥當勞在支持職場女性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美國麥當勞,每10名餐廳經理中有6人是女性,令他們感到相當自豪;麥當勞將在3月8日這一天,將包括Twitter、Instagram等在內的所有社群網站上的頭像,全部換成倒立的「金拱門」。
屆時,將會有100家麥當勞門市在當天提供特殊的服飾,包含襯衫、帽子、包包等。


 

我的身體我作主-38婦女節 女性穿搭成議題
58bfca4b3a594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而從3月初開始,女權對穿搭術呈現不同觀點的論戰,高跟鞋及裸露服裝成為最新女權職場討論話題
英國下議院在週一(6日)針對禁止女性在工作場所穿高跟鞋進行辯論。根據英國媒體《BBC》報導,英國國會議員對近年英國女性在職場所遭受到的服容限制表示「不可置信」。
此次辯論的起因可追溯到1年多前由索普(Nicole Thorp)發起的連署請願活動,呼籲有關當局取消公司行號對女員工服裝儀容的規定。由於連署人數超過10萬人,英國下議院必須對此議題進行討論。
索普在2015年拒絕所屬會計公司的服裝要求,因不願穿上2至4吋的高跟鞋而遭到離職處分。索普隨即在英國倫敦發起的連署請願活動,並超過15萬人連署響應。
雖然週一英國國會的辯論沒有約束力,但英國政府表示,雇主不得因員工性別而有差別待遇,並承諾會約束公司對女員工服儀標準。
除了女性員工拒穿高跟鞋議題被搬上國會殿堂討論,女星艾瑪華森(Emma Watson)近日在時尚雜誌《浮華世界》(Vanty Fair)所拍攝的照片,因袒胸露乳的造型,被媒體及網友批評有愧「女性主義者」的形象。
艾瑪華森不僅是國際知名女星,也是聯合國親善大使。她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對此一事件作出回應,她說:「這只是讓我再次了解,有多少人對女性主義有錯誤的概念。」
艾瑪華森解釋:「女性主義指的是能夠讓女性有選擇的機會,而不是一個用來打擊其他女性的棍子。解放、自由以及平等才是其實質。我實在不知道,我的胸部與女權有什麼關係。」
而美國「婦女華府大遊行」(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主辦單位以主題「沒有女人的一天」(The Day Without a Woman),號召全球女性參與,要求參加者在3月8日當天不要做任何有償或無償的工作。若恰巧是一人公司女老闆、或只有一名女性員工必須上班時,則可以穿上紅色衣服表達支持。


一個黑人能否打破種族藩籬?迪士尼《木偶奇遇記》的選角思考
作者 黃英哲
2022-06-07
【投書】一個黑人能否打破種族藩籬?迪士尼《木偶奇遇記》的選角思考 | 黃英哲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aLum7A
這幾年政治正確逐漸躍升成一種主流價值,尤以電影、廣告為大宗,將各種進步價值作為宣傳手法,讓消費者認為自己購買這項產品、看這部電影,是一項支持種族平等、性別平權等進步理念的行為。但這類將特定價值商品化的行為,常常和價值本身是斷裂的,過往的刻板印象並沒有真的消失。
迪士尼前陣子釋出《木偶奇遇記》真人版預告,片中仙女的角色以黑人光頭造型取代原先的金色長髮白人,在網路上引發劇烈爭議。有人認為加入多元族群角色是一種創新,但也有網友認為這種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不僅無助於平權,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也讓大眾忽視了現實存在的種族與性別問題。
90年代開始,女性主義逐漸抬頭,廣告商開始將產品加入女性元素,主打透過消費力來支持女性主義、打破刻板印象。但與此同時,許多企業內部文化卻仍然存在職場天花板,或是碰到消費對象不是女性的時候,就拍出物化女性的廣告。例如針對男性的盥洗品牌AXE與女性盥洗品牌多芬,同屬聯合利華(Unileaver)旗下,卻做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廣告,可見廣告商與企業不一定認同女性主義,他們信仰的仍然是資本主義與金錢。其實這倒也無妨,誰開公司不是賺錢?但作為消費者/閱聽者的我們,請不必對該項產品投射太多認同,因為多數業者只是消費了某項進步主義的符號,未必是真的支持那些進步價值的內涵。
英國《衛報》曾有報導統計指出,電影幕後團隊的勞動性別比,平均有75%是男性,最嚴重的甚至有90%,而女性最高的一部電影則是42%。不只是人數上的差異,紀錄片《她們在片場》也指出,片場裡的女性工作,多為服裝設計與妝髮,而攝影、原創音樂、導演、音效剪輯則多為男性。這正是最傳統的那套性別刻板印象。即使女性進入這些領域,也常有同工不同酬的情況發生,2015年女星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就揭露了好萊塢兩性薪資不平等的狀況。奧斯卡獎的入圍獎項超過7成以男性為主,更不提影視圈各種性別潛規則。這些證據一再說明,性別平權不是螢幕上的一位選角就能解決,背後的勞動性別、工作崗位、同工不同酬、性侵犯罪,才是平權的重點。
《木偶奇遇記》的原著是義大利的兒童文學,作者撰寫的背景本就是白人村莊,角色自然以白人為主。在不尊重原著的情況下,直接拿光頭黑人取代長髮白人形象,這種只為了傳達某項價值就強制改變他人的手段,不正是進步價值一直以來想打破的嗎?若選角時只為了凸顯有色人種,這和過去幾十年來只在乎膚色的白人霸權,單就手段而言有何區別?
若迪士尼真的想實踐種族與性別上的平權,或許該更努力找出非歐美文化的故事,讓閱聽者走進不同文化的視野,而非為了迎合特定價值而做表面工夫,但在幕後的性別勞動以及影視呈現,都與原先要傳達的價值產生斷裂
【投書】一個黑人能否打破種族藩籬?迪士尼《木偶奇遇記》的選角思考 | 黃英哲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aLum7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