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孫中山是韓國人的後裔,毛澤東是韓國人的後裔,李時珍是韓國人,熊貓的故鄉在韓國,端午起源於韓國,還不說旗子上的太極、票子上的渾天儀,韓國的一切的所謂研究成果,就是將華夏的的支柱,貼上韓國的標籤,將中國的一切,都要搬到韓國去。
韓國人到底要幹什麼?要證明什麼?還是在極力的遺忘、掩蓋和混淆什麼?
自從看了韓國人的《蚩尤天皇》,我就一直在想這些問題。
在翻開大量的歷史書後,我發現,韓國人的一切努力,只是在進一步證明,韓國就是華夏文化圈的一份子,他們研究去、研究來,從物質到文化,從人種到血統,也跳不出中華文化和中華血統。在韓國人的心裡,其實也明白,就是把中國的一切都歸源於韓國,也只能證明,他們骨子裡,牢牢的烙印,就是中華。
一、韓人的興起和發展
韓人即三韓人,史籍中韓人稱加耶,漢文翻譯為加羅,日本人多數時候稱韓人為任那。他們最早以辰人出現在歷史中,史籍中稱其地為辰國,位於韓半島南半部。有人認為稱其地為辰,是取其地理方位最東之意,韓是其本名。
因史籍簡略,公元前韓人的其他情況不得而知。韓人在中國漢朝初初出現於歷史,當時受封於姬周的箕氏朝鮮國王准為燕人衛滿所逐,南入韓地,稱韓王,死後絕滅。
公元前109年,因為北部衛氏朝鮮阻塞了韓人入貢中央的通道,漢武帝攻伐衛氏朝鮮國。漢朝統一古朝鮮後(只朝鮮北部),在其地設立樂浪郡,郡治朝鮮縣,即今天的平壤。此時韓地不屬樂浪直轄,但朝貢屬樂浪。
東漢光武年間,韓人首領紛紛朝貢,漢冊封了各種官職,韓人和中國由此建立了更加緊密地聯繫,中國人也知道了韓人社會更多的信息。當時,韓分三種,一是馬韓,二是辰韓,三是弁韓。三韓的主體均為馬韓,辰弁二韓雜有他族,三韓有共同的王,稱辰王,當時的三韓只是部落聯合體,還沒有進入國家形態。
馬韓中,有一部叫伯濟,其王不是韓人,是來自於中國東北方的夫餘人。該部東漢時已見於史冊,漢末和遼東公孫氏關係密切。辰韓中,一個叫朴赫居士的人依靠六個村落結成了一個邑落共同體,叫徐伐那,這是新羅最早的核心,也是韓人最早的核心。
曹魏正始七年(246年),中國樂浪、帶方二郡征伐三韓,瓦解了三韓聯合體。在三韓瓦解的情況下,徐伐那的首領南解,聯合附近的其他邑落,建立一個新聯盟,稱新羅(又翻譯為斯盧)。
新羅早期是由各個邑落貴族組成的聯合體,其中三大姓為尊,即朴氏、金姓、昔姓。朴氏是徐伐那傳統的強族,其嫡系六姓來源於早期的六個村落,分別是李姓、崔姓、孫姓、鄭姓、裴姓和薛姓。金姓來自徐伐那西邊不遠處雞林,昔姓來自於倭國。三姓互為通婚,推強者為王,其他各大小貴族分列十七等,各有世職。早期朴姓和昔姓交替為王,四世紀末期,金姓通過婚姻不斷提高權勢,獲得王位。四世紀末、五世紀初,在擊退倭人入侵,保住新羅國後,金姓的王位日漸穩固。
在新羅國成長的同時,伯濟國吞併馬韓各邑落,強盛一時。與此同時,弁韓各部組成加羅聯盟,伯濟、新羅、加羅共同構成了韓人歷史上的前三國。
532年,新羅和平合併了加羅國。660年,中國唐朝滅百濟。668年,唐軍從百濟、遼東、膠東三路進兵,合擊高句麗,滅之。670年,唐朝的安東大都督薛仁貴調入青海,一些高句麗故貴族發動反叛,此時百濟亦處於動亂之中。新羅乘機吞併百濟,三韓統一於新羅。
由於突厥入侵中國,中國隴右、河西一帶形勢惡化,唐朝不得不承認了三韓統一的現實,並將高句麗故地的民戶大部分遷入中原。為了平衡東北地區的形勢,唐將大同江以南的空地賜予新羅,增強新羅實力,以制衡渤海王國,新羅勢力得以擴展到朝鮮半島大部。
自此以後,活躍在朝鮮半島的是韓人。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朝鮮脫離中國獨立。朝鮮王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至此,韓人終於捨棄了朝鮮的稱呼,回到其民族的本源上來了,國名和族名終於統一起來了,同時用自己的行動表明,韓人才是朝鮮半島的真正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