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台灣美術界曾爆發「正統國畫之爭」,指的是國民政府來台後,中國來的畫家指責台灣畫家的膠彩畫,是日本畫而不是國畫。林玉山曾經在公開場合為此辯駁:在日治時期有個名詞就做「灣製畫」,意思是台灣製造的繪畫,「灣製畫」是用來區別與日本畫的不同。林玉山以此證明台灣「灣製畫」不是日本畫,從這點可看出來,林玉山對於「灣製畫」之在意。「灣製畫」是一種表現南國色彩的畫、表現地域特色的畫。同時也是日本人用來區別日本風格的一種繪畫,表示台灣畫家有著自己的風格,當然也不會是所謂的「正統國畫」。 https://bit.ly/3vgDFEH
林玉山〈獻馬圖〉 https://bit.ly/3If8UDI

2022-02-25_103817


挺身而出!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者自己的面目。」──林之助
「膠彩畫」是台灣最美的技藝,人稱「台展三少年」的郭雪湖、林玉山和陳進,都嫻熟於深具島嶼風情的特出膠彩技法;然而「膠彩畫」卻曾遭到政府刻意打壓,一度失傳,幸好有畫家林之助挺身而出挽救,才得以保留傳承這深具台灣特色的畫法!
林之助(1917-2008)是台中大雅人,出生在日本時代的書香世家。他的父母一心希望他能夠學醫,但是他從小就喜歡塗鴉,最後也照他的志向走上繪畫之路。
林之助的一生,都不離開最愛的美術。
12歲那年他從大雅公學校轉學到日本東京。17歲考進東京帝國美術學校(今日「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日本畫科。學校以培養富有創造力的畫家為目的,他也認真學畫,奠定嚴謹紮實的創作基礎。
他很有繪畫天分,作品《深秋》畫出參差疏密的葉子榮枯,讓人感受到清秋的時節氣氛,你能想像嗎?林之助完成這幅畫時,年僅20歲。
日本帝展一鳴驚人
24歲那年,初生之犢的林之助,一鳴驚人!
以《朝涼》一畫入選台日美術最高殿堂「日本帝展」。《朝涼》的主角是當時林之助的未婚妻王彩珠小姐,在朝霧迷濛的清涼早晨出遊,而公羊則是林之助本人的化身,表現出兩人分隔台日兩地的相思之情。
林之助畢業之後,繼續到「兒玉希望畫塾」深造。爾後,在「日本畫院展」、「新文展」和「新興美術院展」等美術展覽接連獲獎。
林之助,《朝涼》,1940。圖/作者拍攝
然而,日本情勢緊張,眼看戰局一觸即發,林之助的母親催促他趕快回到台灣,他只好向畫塾老師告假,表示待回台得到父母諒解,會再回來向老師學習。
回台灣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事連年,在母親堅決反對之下,林之助沒再返日,留在台中大雅老家作畫。
他以家人為題材,表現人世間親情的作品《母子》、《好日》連續獲得「府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奠定他在台灣畫壇的地位。而後獲聘在台中師範學校(今台中教育大學)任教,並且創立了美術科。
林之助,《台中公園》,1979。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正統國畫論之爭
台灣「光復」之後,他的畫風也有巧妙轉變,過去常畫人像畫的他,改畫台灣社會風土。林之助用畫筆,彩繪台灣,他說:「這會令我湧起一股鄉愁。」
而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也掀起「正統國畫論」之爭。
林之助一直都是美展國畫部評審委員,但是當局卻對東洋畫也叫作國畫很有意見,認為這是日本的東西,怎麼可以叫作國畫,國畫就該用水墨畫中國的山水。
爭論不休之下,後來遂將畫風細緻典雅的東洋畫分到「國畫第二部」;「國畫第一部」則是中國直式卷軸水墨畫。東洋畫在當局刻意打壓「政治不正確」之下,當時被認定地位低下,以致學畫的人愈來愈少,省籍衝突的矛盾和裂痕也就此衍生,台灣畫壇因此元氣大傷。
從小就學東洋畫,一生都畫東洋畫的林之助,首當其衝。他萬萬沒想到,連畫圖都會捲入紛爭。
1972年,全國美展更直接無預警地宣布取消「國畫第二部」,擅長東洋畫的評審委員包括陳進、林玉山和郭雪湖等人全部都被解聘,眼見東洋畫就要消失在台灣。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林之助不甘東洋畫就此沒落,他挺身而出,提出改名建議。參考水彩畫、油畫的命名方式,他想到,可以用繪畫的素材來命名。由於東洋畫以動物和植物的膠質作為素材媒介,混合礦物粉末與水調和作畫,林之助建議更名為「膠彩畫」,以避開當局的政治意識。
經過林之助的努力,1979年「國畫第二部」終於恢復,3年後直接依照林之助的建議更名為「膠彩畫部」,在他的苦心奔走之下,「膠彩畫」得以在台灣繼續流傳。
膠彩顏料。圖/作者拍攝
推動膠彩畫正名
過去膠彩畫多為私塾之學,刻意被打壓之下,林之助無法在課堂公開教授膠彩畫。他因此特別利用課餘時間,要學生到他用竹籬笆圍起的畫室,親自教導學生膠彩畫的技法。
林之助用心推廣,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夠學習典雅的膠彩畫。
他的努力終於被看見,後來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邀請林之助到東海開設台灣第一門「膠彩畫課程」,膠彩畫正式從私學進入學院,正名膠彩畫的林之助,被譽為是「台灣膠彩畫之父」。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圖/作者拍攝
「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這是林之助一生的座右銘。
我們的命運,就像風一樣說變就變,明天吹到哪不知道,也不用強求,明天自然吹明天的風,說不定,就吹出了另一種方向。
林之助一生都在畫圖,與畫筆紙墨為伍,他的花鳥畫尤其出色,他曾說:「當我們悲傷時,花鳥帶給我們安慰,並且鼓勵我們;當我們歡樂時,花鳥看起來就像與我們同樂一般。」
畫如人生,人生如畫,他一路從十來歲,畫到九十多歲高齡還在畫,直到2008年辭世。
林之助畫室。圖/作者拍攝
藝術美化大眾生活
今年恰是畫家林之助100歲紀念,林之助的一生,遭逢烽火戰事、省籍衝突以及政治紛爭,卻始終堅持著藝術文化超越國界、種族、省籍和階級的藩籬。
他希望「藝術生活化,美術大眾化」,世間能夠因為多了「美」的要素,而變得更加美好。林之助生前曾說:「想想每個人見面時都會快樂地打招呼,這是個多麼和諧的場景!」
用心美化我們的社會,用畫美化我們的心靈,這就是林之助用生命教我們的藝術!​


 

 

【民報】挺身而出!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者自己的面目。」──林之助

「膠彩畫」是台灣最美的技藝,人稱「台展三少年」的郭雪湖、林玉山和陳進,都嫻熟於深具島嶼風情的特出膠彩技法;然而「膠彩畫」卻曾遭到政府刻意打壓,一度失傳,幸好有畫家林之助挺身而出挽救,才得以保留傳承這深具台灣特色的畫法!

林之助(1917-2008)是台中大雅人,出生在日本時代的書香世家。他的父母一心希望他能夠學醫,但是他從小就喜歡塗鴉,最後也照他的志向走上繪畫之路。

林之助的一生,都不離開最愛的美術。

12歲那年他從大雅公學校轉學到日本東京。17歲考進東京帝國美術學校(今日「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日本畫科。學校以培養富有創造力的畫家為目的,他也認真學畫,奠定嚴謹紮實的創作基礎。

他很有繪畫天分,作品《深秋》畫出參差疏密的葉子榮枯,讓人感受到清秋的時節氣氛,你能想像嗎?林之助完成這幅畫時,年僅20歲。

日本帝展一鳴驚人

24歲那年,初生之犢的林之助,一鳴驚人!

以《朝涼》一畫入選台日美術最高殿堂「日本帝展」。《朝涼》的主角是當時林之助的未婚妻王彩珠小姐,在朝霧迷濛的清涼早晨出遊,而公羊則是林之助本人的化身,表現出兩人分隔台日兩地的相思之情。

林之助畢業之後,繼續到「兒玉希望畫塾」深造。爾後,在「日本畫院展」、「新文展」和「新興美術院展」等美術展覽接連獲獎。

 


林之助,《朝涼》,1940。圖/作者拍攝

 

然而,日本情勢緊張,眼看戰局一觸即發,林之助的母親催促他趕快回到台灣,他只好向畫塾老師告假,表示待回台得到父母諒解,會再回來向老師學習。

回台灣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事連年,在母親堅決反對之下,林之助沒再返日,留在台中大雅老家作畫。

他以家人為題材,表現人世間親情的作品《母子》、《好日》連續獲得「府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奠定他在台灣畫壇的地位。而後獲聘在台中師範學校(今台中教育大學)任教,並且創立了美術科。

 


林之助,《台中公園》,1979。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正統國畫論之爭

台灣「光復」之後,他的畫風也有巧妙轉變,過去常畫人像畫的他,改畫台灣社會風土。林之助用畫筆,彩繪台灣,他說:「這會令我湧起一股鄉愁。」

而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也掀起「正統國畫論」之爭。

林之助一直都是美展國畫部評審委員,但是當局卻對東洋畫也叫作國畫很有意見,認為這是日本的東西,怎麼可以叫作國畫,國畫就該用水墨畫中國的山水。

爭論不休之下,後來遂將畫風細緻典雅的東洋畫分到「國畫第二部」;「國畫第一部」則是中國直式卷軸水墨畫。東洋畫在當局刻意打壓「政治不正確」之下,當時被認定地位低下,以致學畫的人愈來愈少,省籍衝突的矛盾和裂痕也就此衍生,台灣畫壇因此元氣大傷。

從小就學東洋畫,一生都畫東洋畫的林之助,首當其衝。他萬萬沒想到,連畫圖都會捲入紛爭。

1972年,全國美展更直接無預警地宣布取消「國畫第二部」,擅長東洋畫的評審委員包括陳進、林玉山和郭雪湖等人全部都被解聘,眼見東洋畫就要消失在台灣。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林之助不甘東洋畫就此沒落,他挺身而出,提出改名建議。參考水彩畫、油畫的命名方式,他想到,可以用繪畫的素材來命名。由於東洋畫以動物和植物的膠質作為素材媒介,混合礦物粉末與水調和作畫,林之助建議更名為「膠彩畫」,以避開當局的政治意識。

經過林之助的努力,1979年「國畫第二部」終於恢復,3年後直接依照林之助的建議更名為「膠彩畫部」,在他的苦心奔走之下,「膠彩畫」得以在台灣繼續流傳。

 


膠彩顏料。圖/作者拍攝

 

推動膠彩畫正名

過去膠彩畫多為私塾之學,刻意被打壓之下,林之助無法在課堂公開教授膠彩畫。他因此特別利用課餘時間,要學生到他用竹籬笆圍起的畫室,親自教導學生膠彩畫的技法。

林之助用心推廣,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夠學習典雅的膠彩畫。

他的努力終於被看見,後來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邀請林之助到東海開設台灣第一門「膠彩畫課程」,膠彩畫正式從私學進入學院,正名膠彩畫的林之助,被譽為是「台灣膠彩畫之父」。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圖/作者拍攝

 

「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這是林之助一生的座右銘。

我們的命運,就像風一樣說變就變,明天吹到哪不知道,也不用強求,明天自然吹明天的風,說不定,就吹出了另一種方向。

林之助一生都在畫圖,與畫筆紙墨為伍,他的花鳥畫尤其出色,他曾說:「當我們悲傷時,花鳥帶給我們安慰,並且鼓勵我們;當我們歡樂時,花鳥看起來就像與我們同樂一般。」

畫如人生,人生如畫,他一路從十來歲,畫到九十多歲高齡還在畫,直到2008年辭世。

 


林之助畫室。圖/作者拍攝

 

藝術美化大眾生活

今年恰是畫家林之助100歲紀念,林之助的一生,遭逢烽火戰事、省籍衝突以及政治紛爭,卻始終堅持著藝術文化超越國界、種族、省籍和階級的藩籬。

他希望「藝術生活化,美術大眾化」,世間能夠因為多了「美」的要素,而變得更加美好。林之助生前曾說:「想想每個人見面時都會快樂地打招呼,這是個多麼和諧的場景!」

用心美化我們的社會,用畫美化我們的心靈,這就是林之助用生命教我們的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