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阿信/彭華英台灣社會運動者,也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參與者。其父親為新竹客家人/彭華英的第一任妻子為蔡阿信,是台灣第一位女醫師,兩人在1924年結婚,但於彭華英赴中國,之後在滿洲娶京劇花旦梁惠燕為妻,遂與蔡阿信離婚。而彭華英的曾孫彭百顯,則曾出任立法委員與南投縣縣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YzNsT


宋伊莉莎白醫師(英語:Elizabeth Blackburn Ferguson,1868年4月3日-1901年1月17日[1]),又作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Elizabeth Christie、Christie、宋牧師娘[2]、伊利莎白醫生、宋忠堅牧師娘[3]、伊利沙伯[4]、宋以利[5],是一位出身蘇格蘭格拉斯哥的醫師。她曾長年在南臺灣從事醫療及宣教工作。
宋伊莉莎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AtTEd
生平
早年生活
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她的父親是John Christie,他曾任醫師助理,後改任藥劑師;她的母親是Anne Margaret McAra Soutar;Elizabeth是長女,有三個弟弟,且日後都成為醫師。
在五歲時,Christie已開始閱讀。十九歲時,Christie入醫學院習醫五年。二十四歲時,Christie畢業並考取三重醫學學位(簡寫作L.R.C.P. & S., Ed.)。
1891年,Christie抵達臺灣並學習臺灣話;不久,她與宋忠堅相識並在香港於1892年1月9日結婚。[1]
醫療工作
婚後,她與丈夫一同以臺南府城為根據地投入醫療及宣教工作。1893年6月4日,她在琉球嶼分娩產下女兒並命名為Hazel Lombay Ferguson。1894年10月11日,她在臺灣生下二子Ian Grant Ferguson;夫妻倆隨後雇用當地保母照顧小孩,並繼續前往各地進行醫療宣教工作。當時,她因是少數女性醫師之一且醫術精良,許多當地女性信賴且習慣給她診治;但是,她的所有診療服務全仰賴教會予以支援而不收受患者費用或餽贈。
1896年,她染得嚴重疫病,並與丈夫回鄉安養治療,又於家鄉產下三子Graeme Douglas Ferguson。1898年,她和丈夫帶著孩子再度前往臺灣。此後,她更加積極投入醫療志業,不分晝夜為人接生,並因此經常廢寢忘食;當時,英國女傳教士協會(Women's Missionary Association)除每年捐款補助她的藥物費用外,也計畫為她募款設立婦女醫院。[1]
過世
1900年12月,她在某次前往木柵(後屬高雄內門)途中再度染上重病。返回臺南府城後,她食欲不振並出現嘔吐症狀,身體因而日漸虛弱。後來,她經新樓醫院安醫師(Dr. David Anderson)與築山揆一醫師會診,但仍未見好轉1901年1月17日,她在新樓醫院病逝1月19日,新樓醫院和長老教中學都為她舉辦追思禮拜,並隨後將遺體安葬在臺南府城拱辰門外公墓;同時,許多民眾前往為她送葬哀悼。[1]
後事
宋忠堅牧師在安葬妻子後將子女全數送往她的娘家,復繼續於臺灣從事宣教工作。[1]
紀念
2015年,麻豆新樓醫院新大樓完工,院方將其中一座禮拜堂命名為「宋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
宋伊莉莎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AtTEd
-----------------------------------
宋忠堅(英語:Duncan Ferguson,1860年12月30日-1923年3月15日[1]),是一位出身蘇格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他曾與巴克禮在乙未戰爭時率領日軍進駐臺南府城。
生平
早期,宋忠堅原無意從事傳教工作,但在偶遇某極具熱誠的牧師後受其影響,而後入大學及神學校修讀並成為宣教師。
1889年,宋忠堅被派駐臺南並積極學習臺灣話等語言,且經常巡視於當地各教會之間。後來,他曾前往臺東直隸州巡視教會返程途中遭原住民族人以長槍襲擊,但沒發生致命傷害。
1895年乙未戰爭時,臺南府城內官兵在日軍推進至二層行溪後盡數逃離;城內多位仕紳與商人為避免情勢混亂盜匪趁虛而入,於是委請諸位西方教會牧師遞送歸降文書請求日軍速駐當地。隨後,宋忠堅與巴克禮二牧師一同攜帶相關文書前往會見乃木希典大將,並於隔日率領軍隊入駐城內;二位牧師也因此在1897年4月受贈勳五等雙光旭日勳章
1896年1月下旬,宋忠堅、梅監務、蘭大衛等為籌設醫院前往彰化地區考察。
此外,宋忠堅除巡視教會也兼辦理書房會計事務,並擔任《台灣府城教會報》主筆,更曾任長老教中學校長。他曾積極促成該教會中會大會成立,並在成立後經常出席。
1908年12月30日,台南敎士會應淡水敎士會要求,任命宋忠堅於隔年1月前往北部主持新到傳敎士劉忠堅第一次語言考試。[2]
1921年,宋忠堅因舊病復發決定休息一年。
1923年3月15日,宋忠堅過世於英國。[1][3][4]
家庭
宋忠堅在派駐臺灣第二年時與醫師宋伊莉莎白結婚;她在隨夫抵達臺灣後積極行醫並促進婦女權益。[4]1901年,宋伊莉莎白病逝新樓醫院。1910年,宋忠堅娶羽姑娘(Miss Usher)作續絃。宋忠堅與妻子生有三個子女[4]:長男因車禍早逝、次子後來在加拿大經商、女兒Hazel Lombay Ferguson則在提比里亞等處[3]於教會醫院從事護理工作
宋忠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5uQOt


1901年1月17日,燃燒生命、無私奉獻臺灣的宋伊莉莎白醫師逝世

272018967_2016853328496107_4014682104153192506_n (1)
今天(1月17日)是蘇格蘭第一位「三重醫學學位」(同時擁有內科、外科、藥科執照)的女醫師伊麗莎白(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在100多年前在臺灣逝世的日子(1901/1/17)。
圖左的墓本原位於臺南大北門外基督教墓園(今臺南前鋒路加油站一帶),1943年該區含巴克禮牧師在內的墳墓遷移至南山公墓。每年去南山公墓掃墓時都會順道憑弔追思。
圖左的墓碑,位於今臺南南山公墓的基督教墓園。這座墓的主人叫伊麗莎白(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圖右,經數位上色),是蘇格蘭第一位「三重醫學學位」(同時擁有內科、外科、藥科執照)的女醫師,在1891來臺醫療宣教,與另一位宣教師宋忠堅在臺相識結婚,把一生都奉獻在臺灣。1901年1月17日不幸染病去世,死後也葬在這裡。
#來自蘇格蘭的正港臺灣人

宋伊麗莎白(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1868年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從小天資聰穎,24歲以第一名完成學業,並取得蘇格蘭的「三重醫學學位」(同時擁有內科、外科、藥科執照),也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此一殊榮的女性醫師!
這樣優秀的伊莉莎白若留在故鄉,一定可以成為名利雙收的名醫,然而她卻在1891年來到臺灣,並將自己的所有和一生都奉獻給這塊土地。
伊莉莎白來到臺灣後,先花了一年在臺南學習臺灣話,並在這段期間和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相識並結婚。婚後志趣相投的兩人便以臺南為中心,全心全意進行醫療宣教工作。
伊莉莎白醫生對於醫療工作十分投入,為了幫人接生,不管地方多麼偏遠、時間是三更半夜或是一大清早,她總是提著油燈就走路出門看診,並且一切醫療藥物都是免費提供,竭盡所能照顧病患。而她和宋忠堅牧師的第一個女兒以Lombay(小琉球)為中間名,紀念她出生的地點,也可以看出夫婦兩人即使在即將迎接新生命的情況下,也不停止在各地的醫療宣教工作。
伊莉莎白醫師最後於1900年染上重病,並於隔年1月病逝於臺南新樓醫院,享年33歲。其在臺九年間救治了數萬患者,送葬途中,受過幫助的民眾夾道哀悼,長長的送葬隊伍也表示對伊莉莎白醫師深深的感謝和懷念。
1月17日,一起紀念為臺灣奉獻一生的宋伊莉莎白醫師。那麼顯赫的學歷供獻給了台灣
某徐會說台灣第一位女醫師是蔡阿信,但是蔡阿信只能說是本土第一位女醫師。宋忠堅牧師在伊莉莎白.宋醫師去世後就將兒女全部送回蘇格蘭娘家了...(1)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今天(1月17日)是蘇格蘭第一位「三重醫學學位」(同時擁有內科、外科、藥科執照)的女醫師伊麗莎白(Elizabeth Blackburn... | Facebook https://bit.ly/3nz1e76


【民報】【專文】為愛燒盡—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醫師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先前我在整理曾經前來台東的宣教士故事時,注意到一位來自蘇格蘭的宋忠堅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他在1892年時曾從台南府城步行前來台東宣教,回程時走三條崙卑南道(今稱浸水營古道),在石頭營遭遇傀儡番槍擊,子彈擦過胸部,差點喪命。在搜尋宋牧師的資料時,意外發現了一張模糊的照片,宋牧師坐在中央,神情落寞,三個小孩穿著整齊,圍在身邊。相片說明,宋牧師因忙於在台灣的宣教工作,無法兼顧三個小孩的照顧,準備將小孩送回蘇格蘭的親戚家,照片是攝於登船之前。當我注意到這張照片時,我就覺得好奇,一般全家福照片一定會有女主人,這張照片獨缺牧師娘,說明又提到要將小孩送回遙遠的故鄉,似乎另有隱情。仔細考察,發現原來背後有一則令人心碎的感人故事,也就是宋牧師娘伊莉莎白醫師(Dr. Mrs.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為了傳揚上帝的愛,獻上一切所有的故事。
宋伊莉莎白醫師原名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出生年月日有許多不同說法,最準確的日期,依據蘇格蘭出生登記,應該是在1868年4月3日。父親約翰克里斯提(John Christie)年輕時擔任醫師助理,後來擔任藥師,事業相當成功。母親是蘇塔女士(Anne Margaret McAra Soutar)。宋醫師是長女,有三個弟弟,一家四個小孩都受到良好教育,且都受栽培成為醫師
蘇格蘭首位「三重醫學學位」女醫師 放棄世俗成功之道 選擇來台醫療傳愛
宋伊莉莎白醫師年幼時即天資聰穎,五歲時已會閱讀,在學期間總是名列前茅,排名未曾低於班上前五名。十九歲完成學院課業,進入醫學院習醫五年。二十四歲時,在全班八十人中,以第一名完成學業,隨後考取三重醫學學位(Triple medical qualification),同時也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此一殊榮的女醫師。提到三重醫學學位,是蘇格蘭獨特的醫學學位認證制度,相當於今天的內、外科和藥師三重資格,簡寫為L.R.C.P. & S., Ed.。宋醫師以此優秀的學歷,如果留在蘇格蘭,幾乎可以保證成為名利雙收的名醫,然而她卻選擇了一條絕少人會選擇的艱困道路--海外醫療宣教工作。她沒有留下隻字片語來說明她做這個決定的經過,我們也無法從她的親人朋友的反應來得知為何她會如此抉擇,應該可以確信的是她的基督教信仰有絕對的影響。這點我們可以從聖經這段經文:「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馬太福音4:23)看出。我們看到耶穌在世上的工作,除了用上帝的話教導人,也以實際的醫療工作,來傳達上帝是愛的信息。宋醫師必然是在信仰上體認到,智慧、才能、成就都是上帝所賜,她願意為主完全付出,並跟隨主耶穌的腳步,勇敢堅定地踏出這條不歸路,而第一步就踏上遙遠的島嶼--福爾摩沙台灣。
宋伊莉莎白醫師約在1891年來到此地,並以一年的時間就學會了台灣本地語言(當時稱為廈門話,也就是現在的台語)。她可能在這段時間認識了同樣來自蘇格蘭的宋忠堅牧師,兩人於1892年1月9日在香港結婚,婚後就以台灣府(台南市)為中心,夫妻兩人全心全力投入醫療宣教工作。說到全心全力投入,在一些記錄中我們可以得知,兩人都是整天忙碌,長時間工作。我舉一個例子,應該更能看出兩人投入的程度。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在1893年6月4日出生,取名為Hazel Lombay Ferguson,其中Lombay這個中間名,是紀念她出生的地點。我一開始以為宋醫師跟一般孕婦一樣,是為了生產,到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待產。後來發現Lombay不是什麼度假勝地或醫療先進的地方,而是當時外國人對「小琉球」的稱呼。宋醫師極有可能雖然懷有身孕,仍然奮不顧身在偏遠的小琉球進行醫療宣教工作,出於意外在當地生下了老大。他們夫妻感恩上帝的保守和照顧,將老大的中間名取為Lombay來紀念。他們夫妻二人對於宣教工作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兩人隨後又在1894年10月11日在台灣生下老二Ian Grant Ferguson。他們請了本地的保母來照顧小孩,夫妻兩人依舊一村接一村,到處去進行醫療宣教工作。
男性宣教士醫師進不去的門 都願意為宋醫師而敞開
宋醫師在醫療工作上,最大發揮之處是照顧婦女、幼童,以及接生的工作。當時由於傳統觀念束縛,一般台灣人婦女生病,很不願意給男醫師看病。宋醫師是當時絕無僅有的女醫師,醫術又精良,深得婦女患者的信賴。許多宋醫師的小傳都提到,男性宣教士醫師進不去的門,都願意為宋醫師而敞開。宋醫師也竭盡所能為患者診治,而且一切醫療藥物都是免費,她也不收禮物,生活上全然依賴上帝的供養。然而在如此辛勞的工作過程,又得適應南台灣炎熱的氣候,就算是鐵打的身體也不堪負荷。1896年宋醫師終於病倒,可能是瘧疾或其他熱帶傳染病,宋忠堅牧師因此帶宋醫師回蘇格蘭娘家養病。養病期間,宋醫師身體逐漸康復,此時宋醫師又懷了老三Graeme Douglas Ferguson。宋醫師在蘇格蘭生下老三後,在1898年又再帶著孩子來到台灣。
如果我們以為宋醫師在這次生病後,會更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會像先前這麼操勞工作,那就完全搞錯了。宋醫師感謝上帝讓她身體復原,有機會再回到她先前投入工作的地方,因此她更加辛勤工作,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在劉俊臣牧師等人所著「宋牧師娘小傳」中提到,她為了幫人接生,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一大清早,都是隨叫隨行,因此常常沒有睡覺,也忘了吃飯。她熱愛她的工作,她所照顧的患者和家人也深深熱愛著她。她在台灣工作的九年中間,照顧了數以萬計的患者,而她也從來不以為苦。我們可能這樣想像,宋醫師能力這麼強,又這麼投入於工作,她在個性上會不會是女強人的模樣?這一點,當時同時在南台灣工作的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曾這樣描述:「宋忠堅牧師娘一向生氣勃勃,討人喜歡,大方,並且不會因為自己無庸置疑的能力與大量的努力,就想要得到特別的褒揚。」也由於她這種謙沖為懷,不強出頭的個性,不但讓以男性為主的宣教士們對他敬佩,英國的女傳教士協會(Women's Missionary Association)也大力支持她的事工。除了每年捐款補助藥物費用外,也打算為她募款設立婦女醫院。很可惜當時因為種種因素,婦女醫院沒有能夠設立,然而宋醫師也沒有氣餒,反而更勤跑各村落去病人家中進行醫療工作。
為愛燒盡 33歲病倒辭世 選擇長眠於他鄉變故鄉的台灣
1900年12月,宋醫師在一次前往木柵(高雄內門區)的途中,第二次染病倒下。回到台南府城後,食不下嚥,常常嘔吐,身體日漸虛弱。雖經由新樓醫院的安醫師(Dr. David Anderson)和日本籍的築山揆一醫師會診,依舊不見起色。終於在罹病四十多天的1901年1月17日,以不及33歲之齡,在台南新樓醫院病逝,留下宋忠堅牧師和三個可愛的小孩。兩天後在新樓醫院和長老會中學都舉辦了追思禮拜,並將遺體安葬在台南北門外的公墓。送葬途中,民眾夾道哀悼,不時有一些不明究裡的婦女牽著孩子,得知送葬對象竟是她們所深愛的宋醫師時,當場放聲大哭,並難過地說明宋醫師如何救了她們的性命。
宋忠堅牧師在安葬愛妻之後,將三個小孩送回蘇格蘭娘家,本人繼續留在台灣做宣教工作,期間曾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治學嚴謹,深得敬佩。一直到1921年因病退下宣教工作,回母國休養,旋即於1923年3月15日病逝於英國。長女Hazel接續父母的棒子,以護理工作在教會醫院服務,奉獻一生。
啟示錄14:13,「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馬偕牧師的座右銘:「寧願燒盡,不願銹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這兩段文字,最能夠形容宋伊莉莎白醫師的不凡一生。宋醫師雖然已經安息在這塊土地上超過百年,然而他所遺留下來的無形遺產,仍然不斷激勵著後進的我們。2015年麻豆新樓醫院新大樓完工,院方將其中一座禮拜堂命名為「宋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同一年,台灣長老教會南部中會在慶祝宣教150周年聯合感恩禮拜時,邀請了蘇格蘭長老教會的議長The Very Rev. John C. Christie致詞,這位議長以他姑婆(也就是宋伊莉莎白醫師)和夫婿宋忠堅牧師的宣教故事來做見證,提到他本人在2010年時曾到台南宋伊莉莎白醫師墓前憑弔,想到100多年前的那個時刻,心中依然激動不已。他也思索宋醫師的安息地,實在是離家好遠。當年宋醫師的父母親,遠在萬里之外的格拉斯哥城家中得知噩耗,不知道是怎麼樣的難過心情。Christie牧師曾將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一位朋友,他的朋友回覆說:「千萬不要認為她離家很遠—因為永生裡沒有所謂遠近之別。」是的,上帝的愛,沒有時間之差,沒有遠近之別,沒有地理阻隔,沒有種族,語言,國籍,性別,階級等種種的隔閡。宋伊莉莎白醫師,雖已安息超過一世紀,她一生的故事,雖然讓人難過心碎,卻依舊傳達出這不變的真理,直到永恆。
宋忠堅牧師和三個小孩,獨缺牧師娘宋伊莉莎白醫師。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伊莉莎白醫師,照片中總是笑容可掬。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忠堅牧師和宋伊莉莎白醫師1896年回蘇格蘭娘家養病時,與宋醫師父母合影。左二是宋忠堅牧師,右二是宋伊莉莎白醫師。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醫師出殯時,長長的送葬行列。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忠堅牧師和三個小孩,獨缺牧師娘宋伊莉莎白醫師。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伊莉莎白醫師,照片中總是笑容可掬。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忠堅牧師和宋伊莉莎白醫師1896年回蘇格蘭娘家養病時,與宋醫師父母合影。左二是宋忠堅牧師,右二是宋伊莉莎白醫師。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宋醫師出殯時,長長的送葬行列。圖/翻攝自Family Search, The Ferguson Family from Scotland

【專文】為愛燒盡—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醫師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mkKLaJ


[劉俊臣等撰] 「宋牧師娘的小傳」《台灣府城教會報》192卷1901年3月 p.19-20
宋伊利莎白醫生(Dr.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是宋忠堅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的元配,1864年4月3日生,1892年2月19日到臺,1901年1月17日在臺去世。
基督女徒以利莎白,就是牧師宋忠堅的賢內助。當主後1864年4月初3出世佇英國蘇格蘭的該內斯城。伊所得著的性質不止伶俐,拄仔5歲就學業;有歷過小,中,大這3間學校;到19歲伊所學習的就成就。見若歷年考試,出榜攏是排佇懸(高)的等級。
後來就紲入醫院講究醫學,佇遐攏共講究5年久,醫術也有不止精光。到beh卒業的時男女做伙考試,赴考的共有80人,總是考了伊做頭名。Hit時拄仔24歲。 Siāng 彼年伊有過來台灣,出力學台灣的腔口;到過年台灣話就不止gau5講gau5聽,人情世事也嶄然知影。為著體貼上帝好生的恩德致到真無閒,施格外的恩典致到真遠的人也得著。彼時伊teh打揲(治療)人的病疼攏無嫌著磨;將藥發予人,也無收人的錢。論到這算是平常的事。總是佇這款去共人拾囡仔的代誌閣較顯出伊的疼痛,就是無論三更半暝,á是凊彩時陣見叫見行;對按呢致到常常無睏,常常袂記得食。這是伊用盡忠服事主,克己待人有到親像按呢。
佇1897年就倒去in祖家,佇遐停睏兩年久。連鞭就閣來台灣猶原戴月moa星四界去拯救人。按呢攏共7, 8年久救活幾na7萬人。
論到破病危險得著伊拯救的講oh得了;taⁿ 毋免詳細記;kan-ta將舊年受打揲(治療)的人額來算伊,一年的中間計共5160人。對按呢來推其餘的就通知lah。
可惜上帝有命令beh召伊倒去,所以不幸佇舊年12月初拄著破病,攏共破病40外日久,到佇今年正月17日(舊曆12月27日)就過身。享受34歲。
唉(HaiN7) -ah!慘ah! 這个人來死去,無論婦仁人囡仔逐个都捌伊,所以一下聽見伊死,濟濟流目屎。總是現時靈魂已經倒去天堂。雖然有人未捌見伊的面,毋過伊的功勞有著現 佇台南的所在,甚乜人的無數念伊的恩德leh? 今(TaN)無甚乜通報答伊,kan-ta將伊的代誌寫淡薄來予人記念無袂記得,就是。
論宋牧師娘過身的事實在真大可惜,也是咱台南的薄福。這pang為著這層事,阮濟濟人teh參詳咱台南的教會受著伊的利益真大,應該著來共伊徛石碑,通紀念伊的仁德。總是這的代誌毋na7阮府城的兄弟歡喜按呢做,各教會的兄弟姐妹的確也相同有這个意思;所以致意通知列位,通相kap同心出力,khioh零聚總來做成。要緊咱著知beh徛這个石碑,卻毋是用隨便的石;的確是著買外國的,chiah e7看得,上少也著幾na7百銀chiah好。所以請各教會的兄弟姐妹若有人愛贊成這層事,著將恁所歡喜出的濟少交代一兩人通轉寄來府城。著開一張單看計共收偌濟銀,也是偌濟人出的,毋免的確著記逐人的名,kan-ta記有偌濟人出就好。後來阮beh予恁知某堂會出偌濟,計共收偌濟。也請恁將恁所出的就緊寄來交府城的執事,存養堂吳道源收;伊甘願料理這一層的數項。
紲致意請安眾兄弟姐妹;願新年得著主大恩賜。
發起人:牧師,劉俊臣;長老,林燕臣;傳道,汪培英,;兄弟,顏振聲;執事,吳道源 同啟
對先生娘過身的了後宋牧師有接著濟濟位的兄弟姊妹寫批來共伊體貼安慰。伊現今無閒通回批予恁逐人收。總是伊接著恁的批心真歡喜;今愛ka7恁大家說多謝。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Ferguson,E/brief/khp.htm


2017年03月02日18:13
本內容由民報提供
(全文請連結民報)
文/劉漢鼎(台東基督教醫院醫師)
這一張照片,看了真的令人非常難過!因為,照片裡少了媽媽~宋伊莉莎白醫師 的身影。此時,三個孩子的媽媽,已經為台灣燒盡自己了。
而孩子們的父親宋忠堅牧師得繼續留在台灣傳教,如同他才33歲就為台灣燒盡自己的妻子一樣,所以宋牧師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孩子,只能很不忍地送她們回蘇格蘭去,照片裡就是他即將與孩子離別的那一刻,滿面愁容裡,還夾雜著他的決心與不捨……
這是描寫為愛燒盡—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醫師和他的家人的故事,也是台灣在遍地荊棘砂礫裡,逐漸被灌澆、沃養而長成美麗花園的故事。
1900年12月,宋醫師在一次前往木柵(高雄內門區)的途中,第二次染病倒下。回到台南府城後,食不下嚥,常常嘔吐,身體日漸虛弱。雖經由新樓醫院的安醫師(Dr. David Anderson)和日本籍的築山揆一醫師會診,依舊不見起色。終於在罹病四十多天的1901年1月17日,以不及33歲之齡,在台南新樓醫院病逝,留下宋忠堅牧師和三個可愛的小孩。兩天後在新樓醫院和長老會中學都舉辦了追思禮拜,並將遺體安葬在台南北門外的公墓。送葬途中,民眾夾道哀悼,不時有一些不明究裡的婦女牽著孩子,得知送葬對象竟是她們所深愛的宋醫師時,當場放聲大哭,並難過地說明宋醫師如何救了她們的性命
宋忠堅牧師在安葬愛妻之後,將三個小孩送回蘇格蘭娘家,本人繼續留在台灣做宣教工作,期間曾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治學嚴謹,深得敬佩。一直到1921年因病退下宣教工作,回母國休養,旋即於1923年3月15日病逝於英國。長女Hazel接續父母的棒子,以護理工作在教會醫院服務,奉獻一生。
啟示錄14:13,「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馬偕牧師的座右銘:「寧願燒盡,不願銹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這兩段文字,最能夠形容宋伊莉莎白醫師的不凡一生。宋醫師雖然已經安息在這塊土地上超過百年,然而他所遺留下來的無形遺產,仍然不斷激勵著後進的我們。


伊利莎白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三重醫學學位」的女醫生,也就是她具有「內科」、「外科」和「藥師」三重資格及執業執照。(圖/想想論壇提供)
「每個人來到台灣,都有他的使命。」宋伊莉莎白來自蘇格蘭,她具有三重醫學學位,在故鄉可以過著非常優渥的生活;她卻選擇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行醫救人,連孩子的名字都以台灣小琉球為名,最後她的生命也在台灣結束......
距今150年前,馬雅各醫師在台南創立新樓醫院,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間西醫院;150年後在台南麻豆新樓醫院新落成的馬雅各紀念大樓,十樓的禮拜堂特別命名為「宋.伊利莎白紀念禮拜堂」,是為了紀念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生,宋.伊利莎白(Mrs. Dr.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
宋.伊利莎白出生於蘇格蘭,父親是一位藥師,母親全心照顧四個孩子。伊利莎白是最大的孩子,下面還有三位弟弟,在父母栽培之下,四位姊弟都成為醫師。
伊利莎白不只是一位醫師,從小成績優異的她,以第一名成績從醫學院畢業,翻閱她的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在她名字的背後寫著LRCP & S, Ed,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蘇格蘭特有的「三重醫學學位(Triple medical qualification)」。
伊利莎白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三重醫學學位」的女醫生,也就是她具有「內科」、「外科」和「藥師」三重資格及執業執照。這幾乎可以保證她,如果留在蘇格蘭,必定是位名利雙收的醫生。
她卻選擇一條人煙罕至,崎嶇又艱辛的道路。
那年是1891年,24歲的伊莉莎白,志願遠渡重洋來到東方陌生的島嶼,島嶼名叫「福爾摩沙(Formosa)」。她花費一年的時間學會台語,也在此認識同樣來自蘇格蘭的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從此她冠上夫姓,成為宋伊莉莎白,兩人攜手在台灣,落地生根。
2年之後,大女兒在台灣出生,取名為Hazel Lombay Ferguson。宋伊莉莎白夫妻決定以出生地Lombay作為孩子的名字。Lombay是哪裡呢?這是台灣的外島「小琉球」,當時夫妻倆在台灣各地從事醫療宣教,到小琉球時恰好臨盆,女兒就以「小琉球」做為名字。
 以台灣小琉球為名的大女兒,長大後從事護理工作。(圖/Geni,Hazel Lombay Ferguson)
以台灣小琉球為名的大女兒,長大後從事護理工作。(圖/Geni,Hazel Lombay Ferguson)
宋伊莉莎白醫師,是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生,是當時台灣唯一的女醫生,為台灣醫療寫下許多新頁。早年女性保守傳統,許多婦女病根本不好意思找男醫生看。醫術精湛的宋伊莉莎白很快就聲名遠播,好多婦女都專程找她看病。
再加上,宋伊莉莎白醫師是全然的義診,看病拿藥都不收一毛錢,她的生活完全只靠教會微薄的薪俸。
或許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傻子,醫學院第一名畢業、又拿到三重醫學學位,她何苦來哉到一個相對落後、各方面條件都不佳的東方島嶼奉獻所學;宋伊莉莎白從來不這麼想,她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只希望能夠醫治人們,將信仰和福音傳遍每一個偏遠的角落。
在台灣的生活忙碌又辛苦,當時台灣衛生條件也不佳,懷有身孕的宋伊莉莎白染上嚴重的熱帶傳染病瘧疾,她只好回到蘇格蘭養病待產。
蘇格蘭來的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圖/Geni,Elizabeth Blackburn Ferguson, LRCP & S, Ed)
蘇格蘭來的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圖/Geni,Elizabeth Blackburn Ferguson, LRCP & S, Ed│想想論壇提供)
產後她的身體狀況稍微好轉,宋伊莉莎白立刻再帶著孩子回到台灣。
這一次離開蘇格蘭,也是她今生最後一次回到故鄉蘇格蘭了。
宋伊莉莎白回到台灣之後,全心全意診治病人,台灣第一女醫師的名號,讓她日日夜夜看診勞碌,時常沒有時間吃飯,深夜還要為婦女緊急接生。她為了讓大家都能受到最好的照護,更是不惜四處奔波,為病人看診。一年看診量多達七千多人。
這麼日夜操勞,鐵打的身體,也受不了啊!
1900年12月,宋伊莉莎白前往高雄途中再度染上重病,她回到台南後,食慾不振、上吐下瀉。經新樓醫院醫師會診診治,仍舊一病不起。
隔年1月,宋伊莉莎白醫師病逝於台南新樓醫院,得年33歲。
宋伊莉莎白醫師的骨灰安葬在台南府城拱辰門外公墓,追思禮拜那天好多民眾都前去為她送葬哀悼,隊伍中更有許多婦女,她們本來極有可能難產而死,幸好有宋伊莉莎白救回他們和孩子的生命,她們難過地要來送宋伊莉莎白醫師最後一程。
不管是醫療也好、經濟也好,台灣何以能在遍地荊棘砂礫裡,逐漸被灌澆、沃養而長成美麗花園,靠的都是如同宋伊利莎白為愛燒盡一般,眾人一點一滴的滋養台灣這塊土地。
距今百年了,人們沒有忘記宋伊莉莎白醫師,沒有忘記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曾有這麼一位熱愛台灣、為愛燒盡的熱血女醫;麻豆新樓醫院起造新大樓,新的禮拜堂特別命名為「宋.伊利莎白紀念禮拜堂」,希望大家永永遠遠都記得這樣一位救人無數的好醫生,永永遠遠都記得這樣一份對台灣的愛。
作者介紹│張肇烜
作者為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