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牌為東亞古代官吏系在腰間證明身分的牌子,其上刻以姓名職務,常被用作出入宮禁或軍營時以備查驗的通行證或信物憑證[1],亦可作為裝飾物,多採用木質、銅質或象牙質,其形制和質地與官吏的身份等級相關。而牙牌(象牙質)為腰牌的一種。
腰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91eNb
元朝腰牌
欽察汗國奧都剌時期的Paiza
整個大蒙古國和元朝常使用,蒙古人依據漢語稱呼為「牌子」,出名的有成吉思汗聖旨牌。
明朝腰牌
明朝官員用得最多的腰牌是牙牌,而牙牌大抵為長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雲紋)由尚寶司造冊發放。明代只有京官能持有「朝參牙牌」、外放(任)官不持有。而如錦衣衛領導級官員的朝參牙牌牙牌為長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雲紋),正面中上刻有橫寫(錦衣衛)三個字,接著豎刻官銜不刻名字(如:右千戶所百戶);左側面刻有此牌的字號(如:武字貳仟玖佰玖拾壹號);背面亦不刻朝代年月日、只刻四行使用須知:「朝參官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及借與者罪同,出京不用」。如此牙牌因人事變遷可以重複使用,如官員離京、離職、退休、身故則需繳回;如再(新)上任京官再領新官銜牙牌。明代另有其他形式形狀的腰牌如金牌、銅牌、令牌、銅符等。
依據尚寶司的尚寶司卿劉日升(萬曆八年三甲進士)於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1602年1月8日)上疏之〈查復舊制祛積弛以明職守疏〉的統計,至萬曆三十年明朝大抵發放〈文字號牙牌〉2345面、損害36面、遺失64面。其它尚有〈武字號牙牌〉、〈勳字號牙牌〉、〈親字號牙牌〉、〈官字號牙牌〉、〈樂字號牙牌〉等腰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91eNb

_temp_1615378534531480px-Paiza_Abdullah_Khan2021-03-10_2156182021-03-10_22005498af3a59f2b4438e91438dfdcfa23ddb (2)e1f4573afded4c33b2b56643d943a7d8


身份證/牙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1ouOl

符節/魚符丶龜符、虎符、虎節/最早的身份証是在隋代開始出現的/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丶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8clnU


 

「龍紋銅合符」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15630160653767  2009062820401274412673  2009062820401274412921      

夜間需要急出宮門者使用的合符
清宮合符
    合符,是皇宮夜間急出宮門者使用的通行證明標誌,叫合符。紫禁城內戒備森嚴,有嚴格的宿衛制度,如果在夜間城門關閉後有急要事務需要出宮門怎麼辦呢?合符制度有明確規定:必須持有合符方可開門放行。合符,清書中載為銅質(現存實物也見有木質的),外塗金色,分陰陽兩扇,裡側分別鑄有嚴絲合縫的陰陽文“聖旨”兩字,平時陽文一扇藏於大內並要裝匣上鎖,陰文一扇存放在景運、隆宗、東華、西華、神武門等處。如果夜間奉旨差遣或遇有緊急軍務急需出門者,必須從大內取出陽文一半到經由之門,由該門護軍統領、參領取出陰文一半兩者合對,驗證無誤才可以放行並須在次日奏報皇帝。
清宮腰牌
      清朝皇宮戒備森嚴,腰牌是朝廷軍政臣吏、皇親國戚及當差行走出入宮門區別身份和通行的證件。歷朝歷代腰牌的質地、款式、規格、銘文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製作工序。
      清代腰牌之製始設於嘉慶年間。關於清代腰牌之製的確立,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嘉慶八年二月,曾發生過一起震驚朝野的宮廷行刺案。平民陳德身藏短刀,在護軍的眼皮底下混進北京紫禁城神武門潛藏。當嘉慶曾經過時陳德猛然衝出舉刀便刺,但由於其勢單力孤,立即被護衛拿下,刺殺未遂。這次行刺事件在皇宮中實是千古少有,使嘉慶帝大為惱火。不久,內閣御史費錫章就整頓門禁的具體辦法提出建議:“紫禁城內向來當差行走之人並無查考,建議添設腰牌,以嚴出入。”至此,腰牌之製正式確立。嘉慶十六年十二月,清廷又頒發了《稽察門禁章程》,共十一條。其中還對腰牌樣子、使用和驗查作了補充規定和說明,使之有法可依,直至終清一世。清代“小金川漢牛屯腰牌”,木質,其規格長5.5厘米、寬4.8厘米、厚0.8厘米。腰牌一面刻漢藏文字“四川·小金漢牛”;另一面鐫“屯兵·甲克”(“甲克”為人名)。所刻漢字楷書,刀法流利純熟。據專家考證,這枚腰牌關係到清代四川的一段重要史實:明末清初,土司製度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從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過渡時,世襲土司仍強迫人民無償服股。土司中又一再發生侵吞其他地區土地,甚至公開武裝叛亂的事件。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向清廷上奏《改土歸流疏》,提議“改土官為流官,革除土司製,建立州縣制”,得到雍正皇帝賞識和批准。此後西南數省掀起一場大規模“改土歸流”運動。由於此改革措施觸動了土司利益,於是發生了“大小金川叛亂”。清政府派兵鎮壓,歷時五年,損兵折將、一波三折,費幣銀七千萬兩,平定兩金川叛亂戰爭。朝廷特命官廷御用畫師繪製平定大小金川之役五十位功臣像,置於紫光閣,以示彰顯。 “大小金川叛亂”平定後,四川西部諸土司逐漸“改土歸流”。為鞏固成成果,大批清軍屯兵戍邊,安營扎寨。在小金川的三大屯兵中,漢牛屯是其中之一(漢牛是當地藏語地名翰紐的音譯)。這枚腰牌就是朝廷頒發給漢牛屯清兵將領甲克的通行證。
      清代御賜大內銅腰牌,以精黃銅手工雕刻,縱8.1厘米,橫5.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用以繫繩懸帶,穿孔下飾勾雲紋。正面為圈筆連綴的篆書“御賜”二字,左右雕二龍戲珠;背面為圈筆連綴的篆書“大內”二字,周圍雕“暗八仙”圖案。此銅牌是清宮工作人員出入內府的憑證,做工精湛,頗為難得。

腰牌、在《漢語大辭典》中解釋為:“舊時系在腰間證明身份的牌子,常用作出入備查的通行證”。筆者收藏的一塊木質腰牌,引述了一段清代四川的重要史實:明末清初,四川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隨著生產的發展和進步,從元朝創始,明朝完備起來的土司製已很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雍正二年(1724年),胤禎在給四川等省的諭旨中指出:“各處土司鮮知法紀、……土民受其魚肉,敢怒而不敢言”。四川土司中還一再發生以強劫奪,侵吞土地,甚至不惜公開發動武裝叛亂,獨霸一方,不受清王朝政府的約束。有的居然呼汗稱王,儼如國中之國,嚴重威脅到清王朝的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向清廷上《改土歸流疏》,揭露土司製的危害,建議清政府實際“翦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賦稅,以靖地方”的方針。此建議得到雍正的嘗識和批准,此後,西南數省掀起一場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高潮。所謂改土歸流,即改土司為流官和廢除土司製度,建立州縣制度。
就在清王朝推行改土歸流的過程中,發生了大、小金川的叛亂事件。大、小金川,位於四川西北部,是藏族定居地區,其土司嘉勒巴內附之孫莎羅奔於雍正元年(1723年)授為金川安撫司,莎羅奔自號大金川,以舊土司澤旺為小金川,乾隆初、莎羅奔勢力強大,一再侵掠鄰近土司,擴大地盤。“意欲併吞諸番”。甚至公開進行武裝挑釁,殺傷清朝官兵。1747年,清政府派川陝總督張廣泗率三萬清兵征討。由於清軍作戰情報被莎羅奔耳目密傳到莎羅奔處,以致屢遭挫敗,“久而無功”。乾隆恕斬張廣泗,改用西路大將軍岳鍾琪為總兵,又調鄰省部隊刻期進討,形勢稍為好轉。1749年,莎羅奔等頭目多人出降,大金川叛亂初告平息。但是,受寬大處理的莎羅奔實力未受大創,接替其為土司的郎卡自恃金川地廣人眾,不斷擴大勢力範圍,不久,又公開叛亂,1766年清政府派阿爾泰聯合九土司攻大金川,而小金川等部卻與大金川聯合共擊清兵。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擊敗清軍。乾隆殺阿爾泰命大學士溫福與四川總督,尚書桂林共同主持平叛。1773年,溫福率軍二萬駐木果木,遭小金川襲擊。溫福在混戰中戰死。乾隆再集兵力進剿小金川。十月,清軍在定西將軍阿桂的率領下,全面開展攻勢,激戰五晝夜,殺小金川土司澤旺,取得平定小金川叛亂的決定性勝利,並轉向大金川進攻。經過兩年多戰鬥,大金川頭目索諾木被迫向清軍投降,歷時五年,費幣銀七千萬兩的平定兩金川叛亂戰爭,終告平息。
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後,四川西部諸土司逐漸改土歸流。為鞏固改土歸流的成果,清軍屯兵戍邊,安營扎寨。在小金川的三大屯兵中,漢牛屯是其中之一。漢牛當地嘉絨藏語地名(翰紐han niu)的音譯。筆者收藏的木質腰牌即為四川小金漢牛屯腰牌。(5.5cm×4.8cm×0.8cm),腰牌上一面刻有漢藏文字“四川、小金漢牛”,一面刻有“屯兵、甲克”,甲克為人名。所刻漢字楷書,刀法流利,純熟,令人喜愛。

8E8F02  156301606479511563016064995015630160650286156301606507591563016065148315630160651884156301606522611563016065227915630160653767  


 

Chinese Stone Set (1621-1722) 碧玉描金雲龍紋編磬

Bell Set (1736-95) 銅鍍金雙龍紐雲龍編鐘

Emperor Kangxi (1654-1922)康熙皇帝

Emperor Yongzheng (1678-1735) 雍正皇帝

Emperor Qianlong (1735-1796) 乾隆皇帝

Album of Emperor Yongzheng enjoying himself (1723-35) 雍正帝行樂圖像冊

Album of Prince Yingzhen tilling and weaving 胤禎耕織圖 (1662-1722)


  铜镀金二龙戏珠阴文“圣旨”合符,为清代皇宫通行之用。分别铸有阴、阳文按“圣旨”二字。铸有阴文一片交由各门御林军护卫统领收存,而铸有阳文的一片存放于宫中。皇帝行驾出行、皇族出入内宫、近臣出入宫廷之时,只有持有由皇帝御赐的信符文字与该门阴文相符,验证无误方可放行。

紫禁城城门合符之制 之木质合符:

  此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合符,面镌刻“同治元年制西华门”,开合内为阴、阳文“奉旨开西华门”字样,为夜间进出西华门唯一通行证。
  紫禁城各门每天黎明时开启,晚上,宫门必按时上锁,钥匙统一交于司钥长,再由司钥长率领护军依次验看,第二天天亮时由各门护军校来司钥长那儿领取钥匙开启大门,为正常的宫门开启和关闭制度。阴文合符由负责把守城门的官员掌管,阳文合符藏于大内,若夜间奉旨出行,或有紧急军务,或因公务需及时出门者,必从大内取阳文合符到宫门口,由该门护军参领将两扇合符合对,确认无误后,予以放行,并于次日奏明皇帝。清代合符质地不一,形状也不划一,以椭圆形居多,此外还有长方形、方形、圆形。

清朝 “圣旨”合符_宝贝故事_艺术评论_社区卖场_艺术鉴赏频道__齐鲁网 - https://goo.gl/icVBP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