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紅茶/英國老牌TWININGS唐寧/唐寧的英倫早餐茶/Twinings(博物館)& Whittard& F&M三家百年茶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IKigB
茶葉戰爭/大黃-瀉藥/茶葉跟大黃「以茶制夷」/大黃是我國的四大中藥之一大黃都以其瀉熱通便、破積行瘀、解毒止痛的功效被醫家和病患所稱道/「大黃、茶葉、湖絲等類,皆中國寶貴之產。外國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茶葉、大黃……天若生此二物為我朝控馭外夷之具也/大黃是中醫常用的通便瀉火藥物/有輕瀉的作用,只要三匙就能令腸胃裡的廢物清除乾淨,所以亦有於減肥瘦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5hOOWT
Carraway's Grocery store, London - especially popular at Christmas time Date: 1850
Twinings(博物館)& Whittard& F&M三家百年茶牌
80天巴黎英國*伴手禮攻略*英國兩大經典百年茶「F&M」、「Whittard」 @ Sophie視野的極限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3jPx
為了兩種植物 「戰鬥民族」向貧弱的清朝屈服
提到沙俄帝國與清朝,大多數網友首先聯想到的恐怕是韋小寶,是尼布楚,是割地賠款等。然而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清朝憑藉兩種商品,牢牢地扼住了沙俄帝國的貿易咽喉,迫使其「屈服」。
時間拉回到1785年,沙俄在邊境上集結軍隊和物資。雙方自乾隆五十一年關係驟然緊張,面對邊境武力威脅,清廷採取的措施是以柔克剛,不斷加大經濟封鎖制裁力度,擴大查禁商品的範圍和區域。具體措施就是「茶黃制夷」。
1790年,乾隆皇帝命令廣東巡撫及署理兩廣總督郭世勛嚴格封鎖茶葉和大黃的出口,禁止商人用皮貨換取這兩樣商品。為何發生衝突後清廷則首先選擇以茶葉和大黃來制裁對方?
為了兩種植物 「戰鬥民族」向貧弱的清朝屈服
眾所周知,俄羅斯人嗜酒如命,但其實他們更愛喝茶。茶葉已經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所思君初中時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有個情節就是窮苦人幾家湊錢也要買個茶炊。1638年,俄國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遵沙皇之命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便是4普特(約64公斤)中國茶葉。沙皇一飲上癮,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進入了俄羅斯宮廷,隨後又擴大到俄羅斯貴族家庭和平民階層。喝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也是交流信息、聯絡感情的重要手段。為此每天還留出固定的「飲茶時間」。
為了兩種植物 「戰鬥民族」向貧弱的清朝屈服
中國人喜歡喝綠茶,俄羅斯人主要喝紅茶,稱紅茶為「黑茶」,而這種茶主要產自中國南方。茶葉不僅是飲品,還關係到軍隊戰鬥力。當年俄軍在進軍巴爾幹時遭遇寒流,很多人被凍傷,但喝茶的士兵凍傷和生病的現象較少。後來研究得知,茶葉具有改善水質、解毒止渴、提高肌力的功效。於是俄軍正式把茶葉列為軍需品,定量供給士兵。可想而知,來自清朝的茶葉突然斷絕,幾乎就會讓沙俄整個民族都「見龍卸甲」。
為了兩種植物 「戰鬥民族」向貧弱的清朝屈服
至於「大黃」則更不簡單,在清廷查禁清單中位列第一,超過當時貿易額和影響力最大的茶葉。 大黃是蓼科大黃多年生草本。世界公認品質最好的大黃產自中國。大黃是重要的藥材,明清時期人們就認識到大黃具有去火、解毒、通大便及治瘟疫等四種重要功能。19世紀中葉前西方藥學盛行「體液學說」的背景下,大黃不管作為收斂劑及增強內臟,還是瀉下的功能,都得到藥劑師的推崇,在西藥中被稱為「萬靈藥」。
清代初期,大黃成為沙皇政府的大宗獲利商品。1574年沙皇伊凡四世規定布哈拉人進入沙俄邊境地區享受免稅待遇。
布哈拉商人隨後販運大量的大黃到達俄國,俄國充當中介的角色,以每普特18盧布價格收購,轉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葯市,以平均每普特46盧布成交,獲得超過200%的利潤。隨著與中國建立直接的官方商隊貿易關係,在巨額的利潤驅使下,早在1649年,沙皇政府就實行大黃國家專賣制度,1657年開始嚴禁私人採購大黃,違者處以死刑。也多次使用暴力手段去沒收西伯利亞居民及商人手中的大黃。沙皇還成立編製為20人的「恰克圖大黃委員會」,進行單線長期大黃貿易,經過嚴格的質量把關,俄國向歐洲推出品質上乘的俄國「皇冠大黃」,成為當時風靡歐洲葯市的高檔商品。大黃價格在恰克圖每普特9-16盧布,運至西歐則平均為90-110盧布出賣。為此,大黃貿易給俄國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益。1735-1740年大黃黃金時代沙俄政府從壟斷大黃貿易所得利潤達30-45萬盧布。
因此,當乾隆55年清朝查禁陸海兩路毛皮貿易,徹底禁絕大黃流出後不久,沙俄就向清朝認輸。真正讓沙俄低頭的是金錢。由於俄土戰爭(1787-1791年)和俄瑞戰爭(1788-1790年)兩場戰爭,國庫空虛,債台高築。由於從恰克圖貿易中收入的關稅(40-80萬盧布)則占沙俄總關稅的28%,沙俄急切想恢復與中國的貿易,把倉庫里快發霉的皮毛迅速銷售,以換取作為硬通貨的大黃。
一個是腸胃,一個是錢袋子,清朝就這樣牢牢抓住沙俄這兩個軟肋,迫使四面擴張不可一世的「戰鬥民族」屈服。茶葉和大黃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征服了北方強敵,成為「天朝神器」。(完)
茶傀:茶黃制夷,天朝神器——茶人怎能不了解“大黃”的歷史
1785年俄國開始在中俄邊境上集結軍隊和物資。次年,俄國波爵姆金則聲稱只要沙皇點兵一萬,他即可踏平中國。中俄一時間戰雲密布,戰爭已到一觸即發邊緣......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一月,北京,一騎快馬向廣州方向絕塵而去,信使身上帶著一份乾隆寫給廣東巡撫及署理兩廣總督郭世勳的上諭,內容是“朕聞外洋夷地與俄羅斯相連,近年俄羅斯因未通貿易,北邊一帶稽察嚴緊,私將海龍、黑狐等項皮張貨物,由洋船販至廣東售賣。恐該關稅課充盈,或由於此,俄羅斯需用內地大黃、茶葉等物,刻不可離。若私販皮貨至粵,自必易換該國必需之物,透漏出洋,是名為閉關,仍不能全行禁絕”。
為了強化大黃的查禁效果,清廷決定把範圍進一步擴大,中央政令向雪片一般飄向沿海督撫,“盛京、直隸、山東、江南、浙、閩、粵東各督撫等,飭屬沿海口岸,實力稽察,毋許奸商偷運大黃出洋,致轉售於俄羅斯,希圖厚禮”。
中俄雙方自乾隆五十一年關係驟然緊張,俄國陳兵邊境武力威脅,清廷則不斷加大經濟封鎖制裁力度,擴大查禁商品的範圍和區域,“一文一武”,兩國你來我往,一個叫“大黃”的字眼經常出現在清廷的文書往來和政令之中,甚至在清廷查禁的清單中位列第一,超過當時貿易額和影響力都最大的茶葉,“大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中俄發生衝突,清廷則首先選擇以“大黃”來製裁俄國?這場衝突後給清廷留下什麼致命的後遺症?
大黃是蓼科(Polygonaceae)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據統計,據統計,用種子繁殖的大黃產生了約60個雜交種,其名稱也各不相同,其中中國就有超過40種,世界公認品質最好的大黃也產自中國。大黃用途廣泛,最重要的用途是藥用,是中醫和西藥學廣泛使用的草藥。
從大黃商品歷史分類為兩種,一種是“土耳其大黃”或者“俄國大黃”,包括“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和“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這類大黃多分佈在中國的西北和西南,以青海和四川為最佳。漢朝以來中亞布哈拉商人就開始販運銷售,通過土耳其銷往歐洲各地,是藥劑師公認屬於真大黃的上乘品種。另一種常見的是“印度大黃”,學名“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 )。來自中國的南部,一般通過廣州海運出口,經印度銷售阿拉伯和歐洲。該大黃根更長、更硬也更重,收斂作用明顯,雖然叫“藥用大黃”,但是藥效遠不如“土耳其大黃”,價格便宜,使用範圍更普遍。
大黃自古以來就是常用的中藥藥材,在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第一部醫書《神農本草經》就對大黃的功用作了記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臧。”明清時期的中國人看來,大黃具有去火、解毒、通大便及治瘟疫等四種重要功能。乾隆四十三年,紀昀等人也知道:中醫“以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更推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大黃的功效在中醫的“陰陽平衡”的原理很簡單,那就是“一竅通則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皆通”。大黃在中醫理論中是一劑大苦大寒的涼藥,用生大黃(生軍)入藥須謹慎。
西方最早提到大黃是公元一世紀的藥學家戴俄斯科利提斯(PedaniusDioscorides),他只提出大黃健胃和抑制胃脹氣的功效。明清時期來華的歐洲耶穌會士對中國大黃做了大量的記載和研究,其中波蘭耶穌會士卜彌格(MichelBoym)在其《中國事務概述》中也提到大黃,他的大黃根使用(RumexDaiwooMak. )作為名稱,其中有兩個詞是日文,如果直譯卜彌格的大黃應該為“很黃”,據說來自日本一個叫“很黃”(Daiwoo)的地方。據大黃收購商介紹,顏色“很黃”的大黃,大都是上品。由於西藥學中使用的大黃是熟大黃(制軍),在十九世紀中葉前西方藥學盛行“體液學說”的背景下,大黃不管作為收斂劑及增強內臟,還是瀉下的功能,都得到藥劑師的推崇,在西藥中被稱為“萬靈藥”。
大黃作為藥品從中國起步。公元前114年,大黃從中國經“絲綢之路”輸出國外,據研究,漢代羅馬帝國獲得的大黃,就很可能是通過陸路從中國進口到的。先在俄國,後去歐洲。日本史學家小林高四郎在其著作《成吉思汗》中描述了元代的“大黃事件”,當時耶律楚齊率兵攻打西夏的靈武,特意載著兩駝滿滿的大黃出征。路途中遇到瘟疫,使用大黃解之,“全活者數万”。十五世紀馬可波羅將它帶到意大利,在歐洲開始推廣栽培。德國移植大黃取得了重大成功,荷蘭也成功地將大黃移植到花園裡。英屬印度第一任總督黑斯廷斯1774年5月任命喬治·波格爾為他的私人代表前往西藏,考察在西藏收購大黃的可行性,並請其將大黃的種子或這一植物本身帶給他。1790-1800年間隨著英國人進入美洲,受到當時殖民者的喜愛,並在北美地區廣為種植。
布哈拉商人一直是茶葉、大黃等中國商品陸路上的重要力量,他們幾乎壟斷了中國商品對歐洲的供應。法國作家阿里·瑪扎海裡的《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中顯示,1403-1404年間,有600頭駝載中國商品的駱駝到撒馬爾罕(Samarkand),其中100-300駝載的可能是大黃,也就是說就大約有40-120噸的大黃在當時,從肅州出發經過中亞,從阿勒坡(Allepo)出海,到達威尼斯高價銷售。
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1324年)在《馬可波羅行紀》中描述肅州時說,“這些州的山里盛產大黃,商人紛紛來此購買,然後將其販賣到世界各地。這些地區的居民主要以當地所產的果實為生”。歐洲人通過他的描述,了解大黃來自中國的肅州。以至於哥倫布1492年10月12日到達美洲後,以為他終於發現了神奇了東方,給西班牙皇室的報告就想當然地匯報說,“除了有很多大金礦和其他礦物質之外,還有很多香料。我認為我在這兒發現了大黃和肉桂”。從哥倫布的報告中我們就可以了解歐洲探險家遠洋的目的,目標就是:金銀(礦)、香料(包括肉桂)和大黃。由此可見當時大黃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大黃海路貿易在清代前期得到了發展,大黃在海外貿易中也逐漸為出口大宗之一。福建學者林日杖在《論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發展強化的原因》一文中,對大黃海路貿易做了詳細的描述。“由於大黃容易受潮變質,中國大黃的海外貿易發展較遲。不過,在宋代,大黃已通過海路到達東南亞的三佛齊。在明代,初到東南亞不久的葡萄牙人,就在那裡見過了中國大黃。儘管所見的大黃已經腐爛了,但仍不減葡萄牙來華購買大黃的決心。在葡萄牙人之後來到東南亞的西班牙人,也想來華從事大黃貿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海設關以後,伴隨著大黃保管技術的進步,大黃貿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起初,法國、荷蘭、丹麥與瑞典等新興的海上強國是來中國購買大黃的主要歐洲國家。以1750年廣州的歐洲貿易為例。法國船四艘載大黃155擔(1. 55萬斤),丹麥兩艘123擔(1.23萬斤),荷蘭、瑞典兩國也載有不少大黃;來華貿易的英國船雖有7艘,卻不見有運載大黃的記載。但此後,英國的大黃貿易也日漸活躍,英國商人在大黃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782年第一家在華英商洋行柯克斯·理德行(Cox& Reid)在廣州設立,立即突破中國政府、行商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大力開展大黃貿易。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船,所購大黃就超過法國、荷蘭等其他西方國家。此後,英國一直保持著大黃貿易的領先優勢,並保持到鴉片戰爭後。由於各國競相進口,從1792年起,大黃成為了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國家自華進口貨物的大宗。
1792年,英國公司船、瑞典船所載大黃總值僅次於茶葉、絲、南京布(土布);在法國船和丹麥船中,大黃總值列在第五位”。 大黃海路貿易雖然在有清一代快速發展,但是陸路貿易也沒有中斷,在持續發展著。到了清代初期,大黃成為了俄國沙皇政府的大宗獲利商品。清廷與準噶爾肅州貿易時,大黃是準噶爾部大量求購之商品。清朝為限制白銀流入準噶部,所購貨物除一部分用白銀外,大多以貨易貨。清廷用來交換的貨,相當多是大黃。準部和布哈拉商人等將所購大黃又轉售給俄羅斯。大黃貿易給俄羅斯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1574年沙皇伊凡四世規定布哈拉人進入沙俄邊境地區享受免稅待遇。布哈拉商人隨後販運大量的大黃到達俄國,俄國充當中介的角色,以每普特18盧布價格收購,轉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藥市,以平均每普特46盧布成交,獲得超過200%的利潤。1587年沙皇建立托博爾斯克城,作為通過西伯利亞及探求中國商機的據點。除絲綢外,來自中國的珍品大黃,同樣是他們目標。
沙皇1652年任命布哈拉人巴伊科夫擔任首批使團的團長,1654年出發前往北京,沙皇提供了五萬盧布的資金,1656年3月到達北京,巴伊科夫在北京採購了206普特12俄磅的馬蹄大黃,包括其他的金銀細軟,滿載而歸。 <a i=6> 隨著與中國建立直接的官方商隊貿易關係,在巨額的利潤驅使下,早在1649年起,沙皇政府就實行大黃國家專賣制度,1657年開始嚴禁私人採購大黃,違者處以死刑。初期有實行過短暫的專利權制度,很快就收回由官方直接管理。從1657年到1782年之間的一百多年間,為了謀求大黃的壟斷利潤,沙皇幾次強調了“殺頭”的禁令,也多次使用暴力手段去沒收西伯利亞居民及商人手中的大黃。 18世紀20年代末開始恰克圖開市,由於俄國繼續著前往北京的官方商隊,同時對皮毛等進行貿易限制,因此當時的恰克圖兩國商人去得有限,可交換的商品也並不多,情況一直到30年代末,因為俄國官方開始在這裡採購大黃,雙邊的貿易額才開始增長,即便1744年雙邊的貿易額僅58萬盧布,大黃成為恰克圖中俄貿易的大宗商品。為了強化大黃的貿易控制,沙皇還成立編制為20人的“恰克圖大黃委員會”,通過與青海西寧一個名叫“穆拉”的布哈拉商人進行單線長期大黃貿易,經過嚴格的質量把關,俄國向歐洲推出品質上乘的俄國“皇冠大黃”,成為當時風靡歐洲藥市的高檔商品。 大黃價格在恰克圖每普特9-16盧布,運至西歐則平均為90-110盧佈出賣。為此,大黃貿易給俄國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益。1735-1740年大黃黃金時代沙俄政府從壟斷大黃貿易所得利潤達30-45萬盧布。 大黃的交易在1782年之前是完全被壟斷的,國家對大黃實行包銷制。由於英國等印度大黃的衝擊,官方機構運營成本高企及效率低下等多方面原因,大黃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虧損,繼續實行壟斷制度已失去意義,因此,1782年開始,大黃交易被定為納稅後的完全自由貿易。 本節開頭描述的是關閉恰克圖市場兩國“鬥法”的情形,理由是沙俄方面收容中方逃人以及沒有按照條約規定處置中俄邊境搶劫的沙俄人。經理藩院幾次交涉無果,乾隆五十一年關閉中俄恰克圖貿易。<a i=11> 恰克圖閉市已有四年,1789年開始在北方陸路、在中國沿海一體查禁大黃,也過了一年仍不見效果,俄羅斯始終不肯屈服,清廷對此困惑不已。期間清廷不斷加大打擊走私力度,根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寶録》記載,新疆的喀什和阿克蘇、長城古北口等地發生五起以上走私大黃案件,涉案數量達18, 000斤。對外夷之人“枷號示眾”;對本國人民則處於極刑,以示效尤。 乾隆在福康安等奏報徵收關稅期滿一折,意外地發現粵海關關稅劇增,乾隆前後對比將大黃貿易與毛皮聯繫起來、將毛皮貿易與清朝多年大黃制俄未果結合起來,推斷出廣州口岸很有可能被俄國利用,陸路不通走海路,無法達到“全行禁絕”大黃流入俄羅斯的目的。 因此,乾隆五十五年對陸海兩路毛皮貿易的查禁,不久,沙俄就低頭認輸。恰在此時,中俄邊境又發生一起案件,俄國方面非常盡心地幫中國方面抓捕罪犯,並按照條約規定把罪犯押至恰克圖雙方會審,說明俄國已經改變過去的做法,俄方表示友好姿態開始妥協。俄國趁機提請恰克圖復市,清廷在初步達到目的後,同意簽訂《恰克圖市約》,雖然表面上條約平等換文,但五個條款基本是單方面的約定,需沙俄遵守,基本是把沙俄當作朝鮮這樣的屬國來對待。俄國方面不僅全部接受條款,簽約時還表現得前所未有的謙卑恭敬。乾隆五十六年十月清朝准許了俄國重開恰克圖互市的請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廣州的歐美商人向清廷也提出開禁大黃的請求說:“恭聞天朝現準俄羅斯開關通市,貨物內大黃一項實係各國治病要藥,懇請照從前,仍準各夷商買運,免其限以五百斤定數。其出產海龍等項皮張亦懇準攜帶進口起貯省城售賣,並請嗣後內港出海船隻一律免禁,所有應徵稅銀仍飭照例輸納”。乾隆滿意地硃批答复:“如所請行”。既然達到《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俄國已經屈服於天朝的聖威,同時,“摟草打兔子”順便震懾西洋諸夷,清廷上下都覺得無比舒暢,哪有不批准廣州口岸“照從前”。至此,清政府取得空前絕後的外交和貿易上的完胜,大黃也成功地登頂成為“制夷”的法寶。<a i=15> 如果還原歷史的原貌,會發現事實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沙俄妥協恰克圖重開,幾乎和大黃沒有關係。首先,俄國18世紀的遠洋運輸能力還比較落後,是否通過海運在廣州貿易以及貿易的數量,沒有任何史書資料可以證明。當時沙俄幾乎同時進行兩場戰爭,分別是俄土戰爭(1787-1791年)和俄瑞戰爭(1788-1790年),戰爭期間沙俄在黑海和波羅的海多次進行海戰,五年之間俄國商船幾乎無法越洋前往廣州,通過其他國家(尤其英國和美國)到廣州代銷也幾乎沒有可能,所以,乾隆的判斷是沒有根據的;其次,他對毛皮貿易所做出的種種推論,是基於對乾隆五十六年關稅與四十二年比較的基礎之上的,在當時清朝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時期,用間隔十四年的數據來進行這樣的推論,得到的答案一定很荒唐的;再次,俄國之所以積極進行大黃貿易是為了利潤而轉手到歐洲,本國很少使用大黃,不存在所謂的解“魚毒”一說;最後,十八時期末期,俄國大黃的貿易額僅2-4萬盧布,與茶葉(約佔30-35%份額)相比,可謂“九牛之一毛”,僅佔恰克圖貿易額250-400萬盧布中的約1%。<a i=16> 真正讓沙俄低頭的是金錢!由於俄土戰爭(1787-1791年)和俄瑞戰爭(1788-1790年)兩場戰爭,國庫空虛,債台高築,沙俄急切想恢復與中國的貿易,把倉庫裡快發霉的皮毛迅速銷售,換來國內急需的茶葉和南京布等物品,獲得利稅以還債。在恰克圖互市關閉前,俄羅斯主要通過北方的恰克圖同中國進行貿易,其主要對華出口商品即為毛皮,大約佔其出口總值的80%。在恰克圖閉市的前兩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180萬盧布的俄貨中,毛皮一項就佔117萬盧布。同時,長達七年的閉市,沙俄失去了來自恰克圖重要的關稅收入。18世紀下半葉,恰克圖貿易占俄國同亞洲國家的貿易總額的68%,俄國政府從恰克圖貿易中收入的關稅(40-80萬盧布)則佔俄國關稅的約百分之二十八。除了關稅,沙俄國內的重要稅源中的人頭稅和“什一稅”等大部分都是以實物(皮毛)形式來徵繳的,沒有恰克圖的交換,沙俄的實物稅收無法變現,只能在倉庫裡等著發霉。恰克圖互市對於沙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從理論上分析,乾隆在1785年以後針對俄國的各種制裁措施都是“拳頭打在棉花”上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就是閉市的本身。陰差陽錯,時間巧合,沙俄在加大廣州查禁皮毛生意後很快就低頭了,乾隆由此確信抓住了製裁的核心,從此進一步強化了大黃制夷的概念和範例作用。 大黃制夷論在清代前期能夠發展強化,並不僅僅由於大黃在對外貿易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大黃在清代對外貿易史的地位,遠不如茶葉和絲綢。大黃能引起清人的廣泛關注,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正是大黃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才使得大黃貿易的發展引起清人的廣泛關注和聯想,因此,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形成了,在清人的眼中,大黃的藥用價值遠超過茶葉,大黃的製夷作用甚至比茶葉還突出。<a i=19> 此後,清廷在廣州港口也數次針對西方國家進行封關,用茶葉和大黃禁運來製裁,屢試不爽,比如律勞卑客死澳門事件等。其實,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比清朝更重視對茶葉貿易的壟斷,比較主張維持舊有秩序,保持高額壟斷利潤。因此,東印度公司在1833年解散前,趨向於同中國政府妥協。這樣,清朝茶葉、大黃制夷比較容易成功。中英雙方政治家都注意到茶葉對於英國的重大意義,清朝將封關的效果都歸結為禁止茶葉、大黃等必需品出口的結果。大黃制夷上升到“茶黃制夷”的新高度,最終清廷上下已經形成共識,“茶黃制夷”是對付任何蠻夷國家的不二法寶。 1836-1838年關於清廷禁煙運動的大討論中,茶葉和大黃作為兩大法寶,被大臣們頻頻祭出。琦善在其著名的《遵旨覆奏禁煙折》中說,“然內地實有可製外夷之權,乃反受其欺而不善用其權,為大可惜者,則大黃、茶葉是也。凡西口之外極大者為俄羅斯,以及諸番,皆需此物。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羊牛肉磨粉為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藥。……顧夷人心思才力雖優,獨於此二物,即欲購種移植,而物土異宜,竟不能如其願,此實造物予中土以製外夷之大權也”。林則徐也不甘落後,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 “茶黃制夷”理論風靡全國,深入人心,舉國上下指望用“茶葉和大黃”發揮神奇作用,拉不出屎憋死他們,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鴉片戰爭殘酷現實無情地捻滅了清廷的春秋大夢。 責編:小茶 i=20> 1836-1838年關於清廷禁煙運動的大討論中,茶葉和大黃作為兩大法寶,被大臣們頻頻祭出。琦善在其著名的《遵旨覆奏禁煙折》中說,“然內地實有可製外夷之權,乃反受其欺而不善用其權,為大可惜者,則大黃、茶葉是也。凡西口之外極大者為俄羅斯,以及諸番,皆需此物。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羊牛肉磨粉為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藥。……顧夷人心思才力雖優,獨於此二物,即欲購種移植,而物土異宜,竟不能如其願,此實造物予中土以製外夷之大權也”。林則徐也不甘落後,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茶黃制夷”理論風靡全國,深入人心,舉國上下指望用“茶葉和大黃”發揮神奇作用,拉不出屎憋死他們,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鴉片戰爭殘酷現實無情地捻滅了清廷的春秋大夢。責編:小茶 i=20> 1836-1838年關於清廷禁煙運動的大討論中,茶葉和大黃作為兩大法寶,被大臣們頻頻祭出。琦善在其著名的《遵旨覆奏禁煙折》中說,“然內地實有可製外夷之權,乃反受其欺而不善用其權,為大可惜者,則大黃、茶葉是也。凡西口之外極大者為俄羅斯,以及諸番,皆需此物。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羊牛肉磨粉為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藥。……顧夷人心思才力雖優,獨於此二物,即欲購種移植,而物土異宜,竟不能如其願,此實造物予中土以製外夷之大權也”。林則徐也不甘落後,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茶黃制夷”理論風靡全國,深入人心,舉國上下指望用“茶葉和大黃”發揮神奇作用,拉不出屎憋死他們,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鴉片戰爭殘酷現實無情地捻滅了清廷的春秋大夢。責編:小茶
英國企圖茶葉控制西藏
藏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藏茶(藏文:ཇ་སབག་,威利:ja sbag)是藏族的主要生活飲品,又稱為藏族的民生之茶,藏族諺語說:「旦夕不可暫缺」。從古到今,按歷史時期和各地風俗不同又稱為[[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南路邊茶、磚茶、條茶、緊壓茶、團茶、邊茶等。是採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雨極高山,當年的成熟茶葉和紅苔(小葉種),經過特殊工藝精製而成的全發酵茶。因這種茶葉會壓成磚狀收藏,故藏族人又稱之為"茶磚"。
中國歷屆政府規定藏茶主要以四川邊茶(雅安出品為主)為官茶,專為雪域高原特供,史稱「南路邊茶」。
藏茶是生物全發酵黑茶的始祖,而且雅安出品的藏茶本味厚甘,無喬木樹葉味,特別能降三高、減肥、降脂。
藏茶屬於貴价茶葉,按年份和品質確定價值,一般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優質的陳年藏茶,沖泡之後顏色紅而透亮,口感醇柔,味道帶甜、微藥味和茶樹香。與普洱相似,藏茶有降脂及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
藏茶的歷史淵源
有文字確切記載出現在《宋史》上,但從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字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
一說是唐代藏王松贊干布久病臥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藏王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臨近漢區的高山上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胞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
總之,藏茶的歷史隨著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藏茶的發展在元朝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窩闊台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這也是中國茶在歐洲的發端。
直到今天,從中國運去的磚茶仍然是中西亞最為認可的正品「茶」。所以,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歷史。因為藏茶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榷茶制),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
藏茶的主產地
藏茶的中心產地從古自今都在雅安。古稱雅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理學上稱「雨極」)。
雅安境內的高山自古出名茶,史記2000多年前,西漢末年,有位叫吳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種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創造了「茶」這個流芳百世的飲品。因此,雅安是世界「茶」的發祥地,吳理真是「茶」的植茶始祖。
到了唐宋時期,雅州出產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通過西南邊陲運往西藏,形成初具規模的「南路邊茶」。中央政府曾用茶來換取西藏 的戰馬,這就是著名的「茶馬互市」。管理「茶馬互市」的官方機構叫「茶馬司」,目前雅安境內遺留的宋代茶馬司還有六個,歷史記載中以雅州、滎經、碉門(今 雅安天全)和黎州(今雅安漢源)最為著名。
雅安作為藏茶生產中心和茶馬交易的集散地,集中了從四川瀘州、眉州、宜賓、灌縣、重慶等地和一部分雲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規模空前壯大。運送藏茶入藏的馬幫在古雅州集結時,最多達到三千壯丁,兩千馱馬。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達20000匹馬在雅安成交。
雅安作為茶馬貿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馬互市」的政策法令都以雅安首發。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明初,雅州碉門茶馬司規定,西藏的上等馬給茶40斤,中等馬給茶30斤,下等馬給茶20斤……」到了戰馬稀缺年份,雅州碉門茶馬司又頒布:「上等馬給茶120斤,中等馬給茶70斤,下等馬給茶50斤。」說明雅安在「茶馬貿易」藏茶的交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川著名作曲家羅念一在藏地採風時收集到一首傳唱了三百多年的熱巴,歌詞大意是:「青青的江水,高高的山坡,高不過那烏黑的茶垛,雅安姑娘深深的情誼,賽過那浩浩悠悠的江河。。。。。」
一壺茶,千年飲 助藏人健康喝茶
◎撰文‧葉育鎏 攝影‧蕭耀華
信仰虔誠的西藏人,佛前供茶祈願,往往不外求健康;
然而,祖祖輩輩日日所飲的磚茶,
卻被發現其中過量的「氟」,
是健康的慢性殺手。
千年來藏民生活、祭祀中少不了茶,
如何讓他們喝得健康、喝得安心?
海拔約四千五百公尺,藏北羌塘高原上的那曲地區第三小學,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孤兒學校;那曲十一個縣、兩百多位孤兒全部在此就讀,占全校學生的三分之一。
早餐時間,廚房阿姨正替大家舀茶——有些碗裏放糌粑、有些碗裏擺方便麵,一律淋上酥油茶。這頓早餐對孩子們相當重要,色白鮮濃的酥油茶,就是一天的開始。
孩子愛極了這茶滋味。然而,天天喝茶,有近九成孩子罹患「氟斑牙」——牙齒呈現無光澤的粉筆色,嚴重一點的,則是發黃、斷裂、缺損……
●
一九八三年,四川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白學信等人發表一篇報告,首次證實「磚茶型氟中毒」病例;並將藏族人氟中毒的主因,導向日常嗜飲的茶。
長期致力於茶與人體健康研究的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教授曹進,讀了這篇論文,感到矛盾極了!他無法置信老祖宗留傳下來的飲茶文化,會在這個嗜茶如命的地區留下深深遺害。
為了找尋答案,曹進一頭栽進了這個研究領域。經過五年證實,磚茶確實對藏人的健康產生危害。
曹進發現,飲茶導致氟中毒的原因在於,茶樹會從土壤或空氣中吸收氟,並透過根、莖而儲存於葉片中。並非所有茶葉氟含量都高,主要視氟在茶葉中儲存時間而定;磚茶︵緊壓茶︶使用粗老葉片加工,氟含量高;再加上藏人習慣熬茶,熬煮過程中大量釋出氟離子。
「氟斑牙」是個伴隨日常飲食習慣而生的印記,在人體「氟中毒」中,傷害算是最輕微的,雖影響美觀但不會痛;然而卻是重要警訊——如果高氟環境未改善,體內的氟累積過量,會導致「氟骨症」,傷害四肢關節和神經系統。
也就是說,眼前這些有著氟斑牙的稚嫩娃娃臉龐,如果慢性氟中毒情況持續,到了中老年罹患氟骨症,不僅影響放牧、下田,甚至將飽受日夜疼痛、身子佝僂難行之苦,嚴重者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
飲茶危機
藏人生活不可缺少茶。在寒冷乾燥的氣候下,酥油茶與甜茶,可說是西藏人的生活,也是社交。
親朋到訪,先倒上一杯暖呼呼的酥油茶,搖和著,喝入口,口感鹹鹹的,茶湯暖暖溫順,就是藏人對來客的歡迎。
民眾不僅在家喝茶,上工、放牧時,也隨身帶壺熱茶;或是帶點乾茶葉,有熱水就沖來喝,再配上糌粑,便足以果腹。
而大小街坊中林立的甜茶館或是茶攤,又是另一種飲茶選擇。一杯甜茶、一碗藏麵或藏餃,幾個朋友攪和上幾小時,也不覺得悶。
唐朝時,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陪嫁品之一就是「茶」,開啟藏民飲茶風氣,也開展了茶與僧道結合的在地文化。西藏不產茶,過去在茶馬古道上,絡繹不絕的漢人商旅往來操持著「用茶換藏人好馬」的買賣。
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飲茶文化,已經上千年了,儘管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危機,但要藏人不喝茶,似乎說不過去,也不可能說不喝就不喝。
在曹進團隊追根究柢的努力之下,「磚茶型氟中毒」有了堪稱困難的解決方案——在不去對抗千年飲茶文化的前提下,透過科學研究,以安全含量的低氟磚茶,為藏族人創造一個低氟的健康環境。
所謂的低氟磚茶,製程有兩大特色:在不提高成本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茶葉原料;並在其中加入定量的食品級降氟劑,與茶葉中的氟化物形成不可溶物質,以排出體外。
一公斤的普通磚茶,約含有六百至一千兩百毫克的氟;低氟磚茶的氟含量控制在兩百一十毫克以下。根據曹進教授研究,飲用兩年低氟磚茶後,日總攝氟量就已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每日安全攝取量。
三年採樣
事實上,中國大陸「磚茶型氟中毒」分布範圍廣泛,幾占全國一半區域,以內蒙古、西藏、四川、青海、甘肅、新疆等少數民族最常見。藏族、裕固族、哈薩克及蒙古族的青少年和兒童罹患氟斑牙比率超過五成;其中飲磚茶量最大、海拔最高的藏族,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六。
五年前,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以個人捐款、慈濟名義,贊助曹進教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主持的「茶與健康研究室」,展開羌塘高原那曲地區觀察點的救助工作。
那曲人喝茶口味重,愛喝的金尖茶氟含量更高;再加上環境影響,藏民多以肉食為主,茶可以解膩;飲食習慣幾乎被「氟」團團包圍。
氟中毒是一種不可逆的骨組織與神經系統破壞,要根除,得從小開始預防。曹進教授讓當地兒童飲用低氟磚茶,兩年後,孩子們尿氟含量平均值已大大降低,顯見成效。
為了建立流行病學中可信賴數據,這項研究必須拉大實驗範圍。
正當曹進教授苦無經費時,慈濟基金會伸出援手,開展了「磚茶型氟中毒之預防與控制研究」的援助方案。二○○四年起,在四川、西藏地區建立十九個觀察點,分為對照點和救助點,針對救助點免費發給低氟磚茶,進行為期三年採樣研究。總計提供一百四十四噸茶,受助人口超過六千三百人。
千年宿命
不同於以往的人道救援,慈濟這項援助計畫的深度,是含括歷史、宗教、公衛、醫學上的一番巨大努力;它要挑戰的是千年來,廣大民眾的一個觀念、一種習慣。
九月初我們來到藏北羌塘高原,在那曲草原上,遇見一位二十一歲的年輕媽媽。她抱著一個剛滿周歲的娃兒,大大圓眼呼嚕轉著;媽媽用稠稠的糌粑當作副食品,餵給孩子。
青稞做的糌粑是當地主食,揉製過程中用的正是磚茶。由此可見,此地氟中毒現象,幾乎是打從娘胎開始,無法避免的宿命。
在曹進教授多年努力下,一般民眾或許已知道何謂「氟斑牙」與「氟骨病」,但對具體的原因,仍舊一知半解。我們跟隨曹進教授來到林芝縣布久鄉杰麥村,進行現場檢測及入戶訪查。
許多鄉親穿著當地傳統服飾,在村長家院子裏,張著牙,肢體上舉下蹲,接受氟斑牙與氟骨症的檢查。大家對自己健康的主觀描述是「腳不疼了」、「頭不痛了」、「比較可以勞動了」。曹進教授相當滿意這次的檢查結果。
現代醫學讓藏民對酥油茶有些許改觀,因為酥油吃多了,血脂過高,所以大城市中,喝酥油茶的人相對少了;不過,鄉下地方經濟條件不錯的人家,仍經常打酥油茶喝,條件差一點的就喝清茶,丟坨酥油提提味。
入戶訪查,看到這村經濟條件較佳,民眾家裏普遍都有電動打酥油茶機。曹進教授忍不住叨念:過去用酥油桶打茶,得出些人力來做;現在改用電動器,又快又好,茶也愈喝愈多。
茶與宗教
拜訪七十二歲的扎西卓瑪,笑瞇瞇的她,端著一杯青稞酒,搖搖擺擺地走向我們,要請遠道而來的我們抿一口酒。
我原以為她喝醉了,後來才發現,是下肢關節問題讓她走路不穩。而依據曹教授判定,阿瑪確屬氟骨症重症患者。
阿瑪不只老了,也病了,勞動力大不如前。幾年前,阿瑪開始出現關節痛,看過醫師,醫師說不出個所以然,就當是關節炎,開給她止痛藥。藏族婦女重視裝扮,頭髮也是麻花綁辮地梳理整齊;阿瑪病情日漸惡化,終至無法撐起雙手綁頭髮,更別說去院子裏提桶水了。
在阿瑪身上,我們也看到氟骨症與信仰之間的關聯。五年多前,不能再磕大頭的阿瑪,依舊每個月會到附近的喇嘛嶺寺轉經。那天,她也帶著我們去,但就在主宮殿外頭一圈一圈走,氣喘吁噓的她起初不願走進大殿——因為對阿瑪來說,不能磕大頭,是一種未盡虔誠的遺憾。
來到山南地區以製作藏香聞名的敏珠林寺,此地乃藏傳佛教寧瑪派三大寺廟之一,也是慈濟基金會免費提供低氟磚茶的觀察點之一。透過寺廟向信徒宣導低氟磚茶的好處,對氟中毒的防治力度更大。
迎接我們的白瑪克珠喇嘛,為我們盛上入藏後喝到的第一杯磚茶。我們問:「這低氟磚茶好不好喝?」透過西藏自治區疾控中心地病所丹增桑布醫師翻譯,白瑪克珠喇嘛回答:「雅不都!(好喝)」
漢語不太靈光的他還說,喝了這茶「有用」、「頭病好了」……聽來很神奇。不過,丹增醫師的立場倒是中肯:「大家喜歡喝是真的,但不生病……應該不至於。」
在林芝地區的喇嘛嶺寺,可看見整個藏傳佛教氟中毒的縮影。
研究資料顯示,氟骨症的發病率,在虔誠信徒及僧侶們的身上特別高。因為茶被藏人視為與神靈溝通、通向天國與菩薩最重要的載體;此外,長時間誦經,飲茶量也大。
當氟骨症情形漸漸嚴重,不能虔誠地五體投地磕大頭時,許多人會疑惑自己是否失掉進入天堂的機會,或是犯有不可饒恕的罪——這也說明扎西卓瑪阿瑪心中那分未盡的遺憾。
勇往直前
一九九八年曹進教授進到西藏,當眺望神山珠穆朗瑪峰時,他跪地落淚,許諾要將低氟磚茶一車一車運進雪域高原,那是他終其一生的方向。
九年後的今天,面對前景,他依舊淚眼無言——太多的無奈與困難橫阻在眼前。
西藏人善良,是包括整個宗教、氣候與環境孕育出來的民族性格;他們面對人,就如同面對自然一樣地尊敬、疼惜。讓曹進反轉過往的人生經驗:「究竟是我們在救藏族同胞?還是善良的藏族同胞救了我們的靈魂?」
每每談及磚茶氟中毒研究,曹進教授的心,雖有失落,也有感動——當看見氟骨症嚴重的阿瑪真心誠意為他獻哈達,表達感謝時,他溼了眼眶,這是他受到聖潔心靈的感動。
拚著不退的幹勁、背負著被誤解的孤寂,曹進教授始終記得證嚴上人的一句話:「你做的是天大的好事情。」只是,在西藏這片藍天白雲底下,得自己去找路、找人、找到力量。
其中一位堅強的扶持者,就是疾控中心地病所科長丹增桑布。「桑布」,是善良的意思,從九八年曹進教授一進到西藏,他就一路伴隨。當初,丹增想不透這個漢人來做啥?喝茶會中毒?他喝了幾十年了,這怎講?
他一路跟著曹教授研究、調查。「親身體會才知道這磚茶真的有害。」他搔了搔頭,吐出這些話。
地方疾病防治,是個需要全心投注的工作,過去丹增醫師也負責鼠疫和碘缺乏病等防治,但面對「磚茶型氟中毒」,他收起笑臉,嘆了一口氣:「怎麼說呢?確實難多了。」
他用最簡單的話告訴老鄉們,茶別熬太久、喝少點、喝淡點。三年過去了,民眾由原先的疑慮,到現在接受了口感、茶色上不斷調整的低氟茶,也知道這個方案的推動,來自一念真心。
●
低氟磚茶免費供應方案即將結束,等相關研究數字出現後,日後包括政策的支持、重塑市場產銷制度及對廣大群眾的健康宣導,該怎樣說、該怎樣做、該怎樣期待?將是衛生部門政策與市場執行面的另一階段開始。
和曹進教授相同,丹增醫師要為他的藏族同胞拚搏的,是一個全西藏人都可以飲用低氟磚茶的未來。而這也是參與這次磚茶型氟中毒救助行動的所有人,在這片藍天白雲下的祈諾。
這念心,套句當地人慣用的話:「天知道!」
「藏茶」之名的來歷及定義
2016-12-09 11:40:25
伴隨雅安藏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品牌知名度的迅速提升,關心、關注、研究藏茶的各界人士越來越多,品牌名稱自然是大家關注的話題之一。
「藏茶」有何來歷?肩負國家使命,為國成名、意義深遠!清代中晚期,朝廷腐敗,對外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的《中英印藏條約》為列強經濟侵略,企圖用印度茶葉控制西藏打開方便之門。據《四川茶業史》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抗擊英國侵略,抵制印茶入藏,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和四川總督大臣趙爾巽兄弟共同主持,在雅安掛牌成立「商辦藏茶公司籌辦處」,「藏茶」之名從此誕生。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雅安、名山、天全、滎經、邛崍五縣茶商共同籌資33.5萬兩白銀,成立「商辦邊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綱領充滿民族大義:「藏茶公司為抵外保內而設」,「為保全川藏茶業權利,關係重大」,「本系特別創舉」。正是「山林草木之葉,事關國家政體之大」,「藏茶」為國成名,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古今茶葉,誰有如此輝煌!
可見,雅安藏茶因主要產於雅安,歷史上長期暢銷青藏高原而得名。雅安藏茶以蒙頂山茶區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渥堆、緊壓(或做形)、乾燥等主要工藝加工而成,具有「褐葉紅湯」的品質特徵。廣義的雅安藏茶包括傳統藏茶﹙或稱南路邊茶、邊銷茶。適用《康磚茶》、《金尖茶》國家標準﹚和新型藏茶。狹義的雅安藏茶僅指選用優質成熟鮮葉原料,運用傳統製作工藝原理研製開發的新型藏茶(適用《雅安藏茶》行業標準)。
新型藏茶不僅繼承傳統藏茶特有的口感、風味、功效和內含物質,而且在品種、包裝、飲用方式、收藏、裝飾等方面,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兄弟友誼等企業率先推廣「粗茶細作」、「藏茶內銷」、「各族共飲」的產銷思路,促進藏茶產品革新和營銷理念轉變,開發研製的新型藏茶產品,更適合現代生活需求,藏茶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份額快速提升。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M7zdK.html
日本茶賣到英國,畫了一套簡潔靈巧的飲茶儀式
by 好奇心日報
強調傳統,不過也有所創新。
Cha.ology 是前不久在曼徹斯特 Great Ancoats 街開業的一家小店,主要賣茶,以及用於佐茶的日式點心。
Cha.ology 的創始人 Mei Lee 出生於香港,在日本文化中浸淫多年,後來又去了英國。這種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讓 Mei Lee 對於日本茶道有了不一樣的闡釋。
這家店並不大,裡面鋪設了傳統的日式榻榻米,擺放了矮桌和墊子。它還原了一個接近於日式的傳統飲茶場景,還有著嚴格的進門脫鞋的入室要求。
不過,考慮到英國人可能並不了解這種文化,Mei Lee 請來了 Made by Alphabet 給它設置了一套圖文並茂的品牌識別系統,讓它更方便理解。
可以看到,Cha.ology 的入室儀式和品牌 logo 都用簡潔的圖像來表示,Made by Alphabet 認為,儘管有日文和英文的說明,圖像作為一種跨越語言的表達,更容易打動人心。
Made by Alphabet 是個有趣的設計工作室,它的主創團隊共有三個人,為品牌識別、印刷出版、品牌定位和策略、網頁及社交媒體提供創意服務。在 Made by Alphabet 的主頁上,對自己的描述是——我們是一個年輕的隊伍,有著無窮的精力和熱情,去創造品牌。
去 Cha.ology 飲日本茶,並不需要太繁瑣的日式茶道裡面的那一套儀式。它提供包括玉露、煎茶在內的多個品種茶, Cha.ology 的服務人員也會在給你端上茶之後,親自演示一遍如何泡茶的過程。不過,要想接著喝上第二杯、第三杯,還得你自己動手。
因而,菜單的設計就成了 Cha.ology 的重點。Made by Alphabet 延續了品牌 logo 的直線條,把菜單都統一成了網格狀的形式,還加入了簡單的插圖,使它看起來簡潔明了。此外,它的菜單還分成了兩份,一份展示了不同的茶的品種,另一份則對茶的沖泡過程有直觀化的說明,包括這種茶來自哪裡,經過了怎樣的加工(蒸煮、碾成粉末),它的最佳沖泡溫度是多少,並且會建議你,「泡一分鐘之後喝就好」。
Cha.ology 似乎還想宣揚一種類似「慢生活」的哲學,它的店內並沒有設置很多的位置。經營方式也顯得不緊不慢的,它只在每天的下午兩點至七點之間,開業五個小時,並且一周要休三天。由於「品茶」這個過程也很緩慢,每次來店的客人停留的時間就比較長,這導致了 Cha.ology 的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
它所提倡的「慢」,也讓一些人表示不理解,有人就對服務產生了抱怨:「要等一個多小時,太辛苦了」。
儘管如此,喜愛茶的英國人,對這家日本茶舖贊不絕口。TripAdvisor 上面食客的點評,多數是對 Cha.ology 品質的肯定和讚譽,看樣子食客們對於 Cha.ology 還是滿意的。
日本茶賣到英國,畫了一套簡潔靈巧的飲茶儀式 » ㄇㄞˋ點子 - https://goo.gl/haxo3C
茶文化
從茶葉的栽培、採茶、制茶,到品茶都有很多文化內涵的內容,是以茶作為載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東亞文化圈
中國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古有唐代茶聖陸羽所寫的《茶經》,康熙所命名的碧螺春等。除了講究茶葉收成季節、出產地,如雨前龍井,中國茶藝也注重水源、水溫以及茶具的選擇,如紫砂壺等。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各地由於氣候、地理、人文環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香港
香港茶文化
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期間,香港人將英國人的奶茶大為改良,以濾網沖泡出很濃的紅茶,再拌以淡奶,由於染了茶色後的濾網看似絲襪,因此被稱為絲襪奶茶。這類茶一般要混合多種茶葉泡製,這是因為餐廳難以倚賴一種茶葉,在短時間內沖出色、香、味俱備的茶水。香港人除了改良奶茶,還很愛直接把檸檬片放入茶中變成檸茶,這種製法與西方主流把檸檬汁混進茶中的做法略有不同。這些飲料一般在街頭巷尾的茶餐廳出售,是香港人的日常飲料。
到茶樓飲茶亦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代表文化,較常飲用的有普洱、水仙、菊花、香片、鐵觀音、烏龍。
台灣
台灣茶文化和台灣茶藝
台灣飲茶的歷史甚早,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但茶在台灣真正的興盛,主要是18、19世紀間,由柯朝、林鳳池、張迺妙與張迺乾兄弟等從福建一帶逐步引進茶苗與技術,於台灣北部瑞芳、石碇、坪林、木柵與中部鹿谷凍頂山一帶闢園植茶、製茶;之後,19世紀中葉,來自英國的茶商約翰杜德的寶順洋行首度將台灣烏龍茶引介至海外並獲得成功與口碑後,正式展開了台灣百餘年以外銷為主的製茶史。1970~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於是各地「茶藝館」紛紛成立,成為人們遊憩生活裡很重要的品茗空間。
現今知名度最高的台灣十大名茶是:阿里山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日月潭紅玉紅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和日月潭阿薩姆紅茶,以及目前崛起的宜蘭蜜香紅茶。
座落於坪林的茶業博物館是一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也是世界上第二座茶業博物館。主要館藏有茶事、茶史、茶藝等,涵蓋茶葉的成分、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分類、茶葉的產銷、臺灣茶園的分布、唐宋製茶器具、各代製茶法、現代製茶的過程等知識。
鶯歌為現今台灣茶具製造的重鎮,其轄區內的陶瓷博物館則是全台灣唯一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甚具特色。
台灣在1980年代發明了珍珠奶茶,不僅風行台灣大街小巷,也在香港、中國大陸、北美,甚至歐洲流行,使得茶飲在各種包裝飲料與連鎖咖啡館夾擊的現代仍能廣受不分年齡層的歡迎。
雲南
在雲南,白族有請來訪賓客喝三道茶的習俗。
日本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道
茶文化在公元9世紀時跟隨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得以傳承及發展。日本文化亦對泡茶非常講究,喝茶之道成為日本傳統中的重要禮儀。
日本製茶方式來源於中國唐代,和現在中國的製茶方式不同,將採摘的茶葉蒸氣殺青,然後乾製碾碎,製成綠茶末抹茶飲用。由於茶末表面積大,具有較大的表面張力,容易在水面漂浮,因此泡製時必須用竹子特製的茶帚攪拌,使其沉入水中,然後用竹舀將茶液舀出飲用。由於泡製茶葉的手續比較複雜,逐漸演化出一整套儀式,形成日本茶道的各個流派。
日本人喝的茶,除了綠茶為主的煎茶,還有混入炒香了的玄米與綠茶配搭而成的玄米茶,以及混和了小麥的麥茶。
朝鮮
韓國茶具
朝鮮茶文化
除了中國以外,朝鮮喝茶也有一定的歷史,有自己的茶道傳統和飲茶用具。
越南
琉球
印度文化圈
西藏茶文化
西藏遊牧地區喜歡喝磚茶(藏文:ཇ་དཀྲུགས་མ་ja-dkrugs-ma或བསྲུབས་ཇ་bsrubs-ja)。首先要把磚茶砸開,放到水壺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幾分鐘後,加入食鹽及牛奶、羊奶或酥油,製成酥油茶;有些地區也放核桃碎。奶茶可以幫助消化,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頓飯的習慣,每日清晨,家庭主婦都要準備好奶茶。
印度茶文化
印度有一種茶品,一般人稱為「Masala Chai」,就是印度香料茶或稱為印度奶茶、「印度茶那提」。在紅茶中加入牛奶或鮮乳、糖、薑、胡椒和各種香料,如豆蔻、桂皮、丁香等,這種茶已經由印度裔人傳入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地。
馬來西亞茶文化
而英國紅茶的另一旁支是馬來半島印度裔人的拉茶,當地的印度裔人把紅茶和奶混合後,不斷拋來拋去,就像拉出來一般,因此稱作拉茶。而拉茶也是馬來半島一種表演方式。
蒙古
蒙古人喜歡喝磚茶。首先要把磚茶砸開,放到水壺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幾分鐘,並進行攪拌,直至茶湯發亮,再加入食鹽及牛奶,製成奶茶。上桌時,要搭配奶皮、奶豆腐以及各種茶點。奶茶是寒冷的牧區保暖的重要方式,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頓飯的習慣,每日清晨,家庭主婦都要準備好奶茶。
土耳其茶文化
[[:Türk çayı]]
土耳其人喝茶很普遍,土耳其茶(土耳其語:çay)屬於紅茶的一種。土耳其人最早喝咖啡,但是20世紀初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垮台之後,原來屬於土耳其的可以種植咖啡的阿拉伯地區脫離土耳其,土耳其不得不進口咖啡。而在土耳其本土的黑海東南岸地區可以種植茶樹,於是土耳其人逐漸開始喝本國出產的紅茶。
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喝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麼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然而濃的化不開的感覺並不是每個初飲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起來格外的舒爽。而土耳其街上最多的不是咖啡廳,而是茶館,土耳其人還十分喜歡到茶館喝茶並聊天。
歐美茶文化
俄羅斯茶文化
19世紀的俄羅斯茶炊
茶在俄羅斯
在西方,最早從中國傳入茶葉的是俄羅斯,從中國經過蒙古草原到俄羅斯,曾有一條「茶葉之路」。俄羅斯人發明了煮茶的「茶炊」,類似一個小鍋爐,一般用銅製,中間生炭火,上面有一個煮茶的茶壺,下面有一個龍頭,煮好的濃茶用龍頭中的水沖稀,加糖和檸檬汁飲用,即檸檬茶。隨時可以提供熱茶水,是寒冷的俄羅斯氣候下,家庭必備的設施。現在一般用電加熱,也有用不鏽鋼製造的。由於非常普及,所以可以設計製造成各種裝飾花樣,是俄羅斯家庭比較顯眼的家具。
英國
英國人從1660年代開始進口茶葉。當時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布拉甘薩(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愛好帶進英國宮廷。開始英國人從荷蘭進口茶葉,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直接從中國廈門進口茶葉運回倫敦。到1750年代,茶葉已經變成英國人的全民飲料。由於英國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而中國從英國進口貨物很少,兩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英國一方面從中國引進茶樹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種植,另一方面在印度殖民地種植罌粟,製造鴉片出口中國,最終引起鴉片戰爭。
在英國和愛爾蘭,「茶」(tea)不僅指這種飲料的名稱,而是有下午便餐的意思,即英式下午茶。英國人多喝紅茶,茶種包括英國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 Grey),由中國傳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傳入的綠茶,也成了英國茶的標準部分。英國人喝茶,頗成癡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來,清晨6點,空著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點再喝一次「晨茶」,午飯後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飯後還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說,正規的,一天起碼4頓。英國人泡茶是泡茶葉末,連袋一起放在熱水杯裡,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熱水裡,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丟棄。家庭飲用時,由於茶葉很碎,通常茶壺裡還有個過濾杯,用開水沖下去,過濾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檸檬而喝。
美國
歐洲飲茶也有很長的歷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國後,習慣也帶了過來。可以說美國的獨立是由茶葉引起的。1773年,英國公布一項法令,規定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壟斷經營進口茶葉。波士頓從事走私茶葉的商人們於當年12月16日,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貨船上的茶葉傾倒在海水中,用來抗擊壟斷-他們被稱為茶葉黨。這個事件引起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高壓制裁,最終導致美國獨立革命發生。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願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願在茶杯裡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在美國,茶消耗量佔第二位,僅次於咖啡。
除源自於歐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國市場上的東方茶(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檸檬紅茶)。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另外除了預裝茶外,美國很多餐廳也以茶作為主要飲料,而美國人有在任何茶(包括東方茶)加上糖之習慣。
德國
1657年茶葉出現在德國的藥店,但是除了東弗里西亞(今下薩克森)一帶地區之外,沒有贏得德國人太多的興趣。現在德國人也喜歡飲茶。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而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裡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沖,沖下的茶水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後再將茶葉倒掉。與東方茶相較,德國茶味道較為清淡。
阿根廷
馬黛茶是一種常綠灌木葉子,生長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阿根廷溫潤潮濕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很適於這種樹木生長,加之當地人有愛喝這種茶的傳統,使之成為最大的馬黛茶生產國。
阿根廷及其他拉丁美洲人愛喝馬黛茶,馬黛茶是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當地人傳統的喝茶方式很特別。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圍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馬黛茶葉的茶壺裡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個挨一個地傳著吸茶,邊吸邊聊。壺裡的水快吸乾的時候,再續上熱開水接著吸,一直吸到聚會散了為止。
非洲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等都喜歡綠茶,但飲用時總要在茶葉裡加入少量的紅糖或冰塊,有的則喜歡加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為「薄荷茶」。這種茶清香甜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由於北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卻可飲茶。因此,飲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來訪時,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看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視為失禮。
埃及人喜歡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在茶裡放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裡就會感到黏黏糊糊的。
英國哈洛氏Harrods_Purveyors系列精選綜合紅茶 @ 提拉小茶館 TeaRoom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nXJ4P
英國的,也是世界的:大英帝國與紅茶的全球史 | 故事 - https://goo.gl/1qsY7N
英國的,也是世界的:大英帝國與紅茶的全球史
喝茶看世界,東西方喫茶文化差異
茶,一種我們幾乎天天接觸到的飲品。愛茶人士不分世界,是一個與咖啡同步甚至更早發跡改變人類飲食習慣的產品。中國與英國過去的喫茶、茶葉文化發展和興盛,可以追究至中國唐宋時代與歐洲貿易茶葉後至十九世紀末,這次會簡單的探討兩地茶文化規則與喫茶方式,包含中國與歐洲喫茶種類與方法做一比較之初探研究,藉此了解茶於東西文化兩者間的相互差異與共同點。讓中國、英國茶葉貿易或喫茶方式做出一個完整的比較與不同性。來了解茶葉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文化意涵,在當時茶對社會產生何種改變與影響。
西元八世紀時陸羽於《茶經》寫著:「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一七一七年,台灣的《諸羅縣志》也記載著:「茶,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故可以知道茶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於東方出現而自今未曾中斷其歷史。而在這出產於中國的特有茶文化在十六世紀經由絲路傳入歐洲後,茶文化於西方造成何種不同於東方的喫茶文化與方式,了解中國與英國之間喫茶文化與茶在不同國情中之差異性。和中國茶葉傳入外國之貿易與歷史之初探與西方紅茶的「貴族茶道」初探。是本次要跟各為茶迷分享的地方。
荷蘭的植物學家可恩.史都爾主張茶的起源二元論:中國種,也稱溫帶種,通稱為武夷茶;主要生長在中國東南方、福建省、台灣、日本等地,是葉長約三至五公分的低矮茶樹種。印度大葉種,稱為熱帶種,通稱阿薩姆紅茶,生長於中國雲南省、印度等地,葉片長二十至三十公分的高樹種。日本茶葉研究者橋本実於《茶の起源を探る》一書中提起的是茶樹的源產地一元說,研究方法於收集各國各式各樣的茶葉,經過測試之後,將所得資料交由電腦使用「集群分析法」導出結果。結果發現:台灣中部的茶種與印度納加蘭的茶樹兩者極為相近,表示生長於亞熱帶的台灣與熱帶的印度茶樹是同個種類,這樣植物學家可恩・史都爾的茶起源之二元說也就變得不恰當。橋本実 認為茶的發源地是在中國貴州、雲南、四川一帶,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01
茶葉的背景大致可以確定的是,茶的發源地在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現在還能找到上千年的野生大茶樹。在中國的文獻紀載裡,相傳最早發現茶的功用者是神農氏(中國民間傳說農業和醫藥的發明民者)。相傳發現茶葉的傳說是為,神農氏有天因長途跋涉,感到又累又渴,在一棵樹下生活燒水。偶然間,頭上幾片樹葉飄落到鍋中,神農飲後,覺得回味甘甜,全身的疲乏頓時消失。中國古代假託神農之名的醫書《神農本草》中紀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名目。」這也是最早紀錄茶之藥用功效的典籍。
而於一九一六年,雲南省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原住民發現了約有一千七百年的巨大茶樹,發現這古茶樹的地點是在中國少數民族哈尼族與布郎族所居住的勐海縣巴達鄉賀松寨的巴達山海拔一千三百公尺的叢林中。在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對採摘來的茶葉加工與否,文獻雖然沒有十分明確的紀載,但基本脈絡還是清楚的。唐代對茶葉的加工比較嚴格和精細。自宋朝以後,對原生茶葉的精選細擇,加工時的窮極工巧,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被中國譽為「茶聖」的陸羽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理論著作《茶經》。茶經系統化的歸納當時唐代製茶、煎茶、飲茶等三種不同的人文風尚,並在理論上和方法上深化提高中國飲茶文化內涵。《茶經》一書目的是於喫茶者從煎煮茶葉到飲用過程中,能澄心靜慮得道「茶禪」的三味(製茶、煎茶、飲茶)。《茶經》中「八之出」章節記載當時中國主要產茶的四十二州,涉及現今中國十六個省份。西北到陜西省近內安康,北到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到雲貴的西雙版納和遵義;東南到福建的建甌、閩溪、南到五嶺以南的兩廣。各地所產的茶葉,都有較為固定的銷售範圍。
歐洲文獻裡最早出現關於茶的記載,是在他們經由海路來到東方以後的事。約在一五四五年左右,義大利人拉姆.吉歐在《航海記集成》中提到來中國的茶,恐怕就是歐洲文現當中最早有關茶的記載。最早到中國的葡萄牙籍傳教士克魯斯,曾經提到過:「在中國高貴人家,每有客人來訪,就會將一種叫做茶的飲品,帶有苦味、紅色、被當作當地藥材。裝在盤子裡,用籃子端出來。」可以說明歐洲在大航海時代才第一次於中國中發現茶於中國的普及性。
歐洲人對茶的興趣愈來愈濃厚是十七世紀之後的事情,而最早插手其中的是葡萄牙和荷蘭商人,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大航海時代,航海術的發達。當時十七世紀初在英國,茶的普及受到東印度貿易荷蘭對立的影響,有了阻隔。直到十七世紀末,英國正式與中國直接貿易,才跨越這道障礙。
02
一七一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清朝政府簽訂廣州港口的正式輸出契約,開始從中國定期輸出茶葉。一七二零年至一七四零年期間,咖啡館逐漸流行販賣帶回家沖泡的茶葉,這個時代,英國的茶器也配合流行在家喝茶而開始普及。茶成為一種家庭飲料的時間,應該是從一七一四年至一七二四之間開始興盛,但是由於當時茶葉過於昂貴,因此當時英國有傭人不能接觸茶葉、茶具與茶葉本身也都額外放置上鎖等規矩。一七二一年英國獲清廷認可,英國東印度公司擁有茶葉輸入的獨占權,因英國國內茶葉的需求量增加,致力於擴大進口量。東印度公司所記載的:十八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茶輸入量。該表中很明顯的就可以看出一七二一的茶葉進口量突然提高,於之後也增加不少。
中國茶因其製做的方式的不同,分為綠茶、紅茶、烏龍(青)茶、黑茶、黃茶、白茶這六大類。許賢瑤著《中國古代喫茶史》中將茶葉分為三類:一、綠茶,其製作法中國與日本皆不相同,中國綠茶是以炒茶葉為主;日本則以蒸製,而兩者在古代唐宋製茶方式皆稱為殺青。二、紅茶,紅茶不經由殺青獲得,是以採收利用酵素發酵,乾燥而成。在十六世紀主要外銷於歐洲各國。三、烏龍茶。又稱青茶,於綠茶和紅茶兩者製作混合,皆由酵素發酵後在殺青乾燥。中國烏龍茶主要外銷國為日本,日本輸入烏龍茶的量遠勝於紅茶的兩倍多。
日本出版社「主婦の友社」的《茶圖鑑》一書中,將茶分為六大種類:日本茶、紅茶、中國茶、花草茶、健康茶、咖啡。六種茶主要先以沖泡茶葉的茶種類做一分類,並且以地圖型式將該國內各縣市出產的茶葉做一分類,解說之間的區別,依造此書兩項類別:紅茶與中國茶,分類做出整理。
03
在中國唐代以前的古書並未有「茶」此字的出現。「茶」一字在唐代前是以「荼」字出現,於文字學中「荼」字可當名詞、形容詞、動詞用。但隨著做為飲用的飲品興起,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擔心與其他荼字意義涵義相混淆,所以就把「荼」減去一筆,為「茶」字。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漢,王襃所撰《古文苑.卷十七》中記載到「享茶盡具,餔己蓋藏」,白話之意為:「享茶要有周全的器具,飲完就得全部收藏起來。」故可以推測當時中國就已有喫茶的習慣。
根據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七之事」章節所摘錄:三國魏,《廣雅》:「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誠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至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薑、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意思為:於湖北、四川之間採茶葉製作成茶餅,茶葉太老就和米膏攪和一起成型。如果要煮茶湯來喝,先把茶餅烤到顏色變紅,搗成粉末,放在瓷器裡,用熱水淋上淹浸,也可以加蔥薑和橘子一起煮。喝了可以醒酒,令人不想睡覺。這是中國目前最早成文的飲茶方法。主要敘述兩種茶葉的飲用方式:痷茶法與芼茶法。
而同在陸羽著《茶經》中章節「五之煮」,總結出從煎水過程初沸到全沸時的「三沸之湯」說。三沸之湯敘述:「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而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採茶錄》中對茶葉煎水應該到什麼程度也呼應陸羽的「三沸之湯」一說。採茶錄:「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始則魚目散布,微微有聲;中則四邊泉湧,壘壘連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其唐代許多詩人文人,對於茶葉煎水的見解都同於陸羽的「三沸之湯」。
04
日本人中村喬研究中國茶的歷史中提到:茶葉在中國以前可做為羹湯食用,以晉朝郭璞在《爾雅》釋木篇「檟.苦荼」一文的註說提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做羹飲。今,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因為茗和荈都是茶的古稱,所以可以理解裡頭所說的「荼」字應該是茶無誤,由此可知,當時茶是做成羹來吃的,所謂的「羹」是指加入蔬菜的湯,所以可以推斷茶在中國古代為蔬菜的一種。而在明末清初時,周高起著《陽羹茗壺系》中有這樣記載:況真茶如篿脂采,卽宜羹等之論,俗,不可醫。可以知道於明末,將茶做成羹之是仍殘存於部分民間。
到了宋代,宋人偏愛喝餅茶,而捨棄了煎茶的做法,而取而代之以「點茶」為主。點茶前的做法為:檢查是否為當年的茶葉,如以放置多年需在沸水中浸泡,將茶取出磨成粉狀。點茶前要先用微火將茶盞弄熱,把磨好的末茶放進茶盞,倒入少量的沸水,細細調成膏狀後,再緩緩注水,同時攪拌。宋代人喜歡茶的原味,拋棄了將入蔥、薑將茶做為羹湯的喫茶法。
宋代興盛鬥茶,在五代時可能已經出現,最先在福建建安一帶流行。鬥茶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品茶方式,但同時也相當的奢侈浪費。在菜襄著作的《茶錄》中對鬥茶勝負這樣描述:「鬥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鬥茶的勝負有兩點:一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一是看盞內的內沿著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宋代鬥茶用的建盞,盞沿下有折線,注水的量到折線為止,而當湯花一退,水痕馬上就可以看出來。比賽採三戰兩勝制,當時鬥茶的行話為:「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05
仁田大八著《邂逅英國紅茶》中提到英國品茶習慣開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迅速普及。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點:由於當時大航海時期荷蘭航海技術發達,並率先獨得多過貿易協定,故茶葉必須透過荷蘭人才能取得,茶的價格因此在英國與歐洲各國水漲船高。從一六四九至一六六零年間,英國社會進入清教徒革命的共和制時代。由於是以禁慾主義為基礎,倫敦許多咖啡館被迫停業,不得販售茶葉,直到王政復辟後才回復咖啡館營業。但一六六五年遇「黑死病」肆虐;隔年又遇「倫敦大火災」燒毀倫敦八成的房屋。而且當時的咖啡館與茶葉買賣相關業者不把女性是為客戶,禁止女性進入咖啡店。
日本研究者,磯淵猛於《一杯の紅茶の世界史》中提到一六五七年在位於倫敦的交易大道的葛拉威咖啡館是英國最早賣茶的地方,茶葉是由荷蘭引進。從當時推出海報廣告的廣告詞中:「在擁有古老歷史與文化的國度裡,必須以兩倍銀價才能買到東方茶。」可以看出,當時英國茶葉的高價位。當時一磅茶葉以六到十英鎊,約為台幣伍佰元的高價販售。而在十七世紀當時英國喝的茶並非紅茶,而是綠茶。
紅茶在宋朝才被普及飲用,紅茶與綠茶在中國茶葉中,綠茶當時於中國價格低廉,但因綠茶與紅茶出口貿易英國的時間地點關係,所以綠茶價格就明顯的比紅茶價格還要高。中國茶葉引進英國前,英國普遍流行麥酒(用麥芽發酵加入水而成的飲品),英國水屬於軟質水,適合拿來泡茶,這也是歐洲國家中英國茶文化發展最為迅速原因之一。而也因英國購買茶葉而造成英國的貿易赤字,茶葉對於英國兩次戰爭有間接關係:一是十八世紀間接影響的波士頓茶葉事件引發美國發動獨立戰爭。
06
英國需要籌備戰爭費用,因此提高茶葉稅金從六四%調漲至一一九%,卻也造成英國商人大量走私茶葉;一是鴉片戰爭,英國政府因為不願資金外流於中國,而找尋可以取代銀子而將殖民地印度取得鴉片輸入中國。當時清朝反對鴉片貿易,一八三七年中國大動作取締鴉片,英國對此採取報復行為引發一八三九年鴉片戰爭。英國女性開始喝茶與當時政治婚姻有關,根據森護的著作《英國王妃物語》提及:英格蘭中放蕩的國王查理二世一六六零年重新登上王座後,與當時也積極於海上貿易的葡萄牙國王喬安四世的女兒凱薩琳成婚。而凱薩琳公主的嫁妝就由當時許多印度、摩洛哥、中國等紅茶和相關砂糖與香料。隨著丈夫的外遇,凱薩琳王妃選擇飲茶消遣寂寞,而將昂貴的紅茶分送給周遭貴婦人,而「以品茶來排解丈夫用情不專,一位可憐的王妃。」的流言逐漸流傳在貴婦人之間。這流言蜚語就成了英國女性喝茶的藉口,以「英國凱薩琳王妃每天都要喝好幾口茶」為由像男性洗腦,而因為王妃喝茶之故,化解了英國女人喝茶行為貶低的看法。
英國女性開始消費茶葉,主要有以下演進:一七零二年安女王登基,因為安女王是「東方品位的愛好者」,所以非常愛好紅茶,以至於英國女性相爭模仿。於一七零五年蘇格蘭的亞丁巴勒,刊出一份綠茶與紅茶的廣告,以至於女性可以於女賓止步的咖啡館以外地方購買茶葉。隨著時代,茶開始普遍流行於一般家庭之後,在咖啡館以外的地方一些女性消費者購物的地方也都可以買到茶葉,這顯示出茶商逐漸接受女性消費者。一七一七年,湯瑪斯.傳英開設英國最早以女性消費者為主要對象的紅茶專賣店:黃金獅王。這些演變也奠定英國紅茶與女性越來越密不可分的趨勢。
阿薩姆紅茶於十九世紀,因英國紅茶數量供不應求,英國開始思索在他的殖民地種植茶葉的可能性。將茶樹經由雲南省移植到阿薩姆。其中還有大吉嶺區,除此之外其他地區的土壤茶樹完全無法生長。根據十九世紀英國報導,在茶葉於英國普及化後工廠工人喝紅茶的方式為:在淡淡的紅茶中加入少量的糖,並注入一層牛奶後再加上少許的杜松子酒。根據昭博編著的《生活文化的英國史》中描素:十九世紀一些上流階層的有閒婦女發展出一套喝「下午茶」的方式,細緻品味生活。而下午茶的發起人是第七代別克福特公爵夫人安娜.瑪莉亞夫人。
07
根據《生活文化的英國史》描述英國中上流社會一天的飲食習慣:「中、上流階層開始有固定喝下午茶的習慣,是來自工業時代人們一日的飲食情況,一般是早上十點左右吃一頓豐盛的早餐,中午 12 點是一份簡單的簡餐,晚上六點之後則是豪華的晚餐,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早餐時間提早至八、九點,晚餐時間延至七點半以後,因此至晚餐前長的時間中,先吃一點簡單的食物。」故為英國下午茶普遍興盛的理由。此外對於普及性該書是這樣說明的:「紅茶之所以可以稱為是英國人的國民飲品,主要在於占其人口大半的勞工對茶葉的需求,勞動階層開始喝茶,是在十八世紀末。」
可以從茶葉的飲用方式、大航海時代貿易興盛與英國的崛起、中國茶葉客群的差異。三點來分析中國與英國喫茶文化的三種不同點。茶葉的飲用方式,中國因為接觸茶文化較久,發展出較多元的喫茶方式,如陸羽的《茶經》中「七之事」所記載:先將茶葉製作成茶餅食用,也可煮茶湯來喝的痷茶法;更可以加蔥薑和橘子一起煮的芼茶法。
甚至中國古代的喫茶法可做成羹湯食用,這些與十六世紀後西方英國純粹喝茶葉泡製的茶,有更多元的喫茶方法。英國因為飲食習慣,發展出下午茶屬於英式的飲茶時間,其茶葉的選擇也獨愛紅茶(一開始貿易為綠茶,之後因紅茶出口貿易英國的金額較低廉,紅茶的輸入比例開始提高),加入糖與牛奶的英式飲用方式,在英國有此說,可以讓湯匙立起來的茶才是好喝的茶,其讓湯匙立起來是因加入大量的糖而讓湯匙可以直立於糖堆中,因糖為粗糖,所以並不會過於甜膩,這是和中國截然不同的飲茶方式。
08
大航海時代貿易興盛與英國的崛起。荷蘭的植物學家可恩.史都爾與日本茶葉研究者橋本実的研究,不管研究結果為二元說或一元說,都曾指出中國是茶葉發展起始點之一。而於一九一六年,雲南省西雙版納發現一千七百年的巨大茶樹,更可說明中國接觸喫茶文化足足領先英國幾千年。因中國地域廣大的關係栽種出各種不同種類的茶葉與不同的發酵方式,而有六大種茶葉分類。
歐洲最早有茶相關記載約在一五四五年左右。英國開始接觸茶始於十六世紀,而當初必須透過走私與荷蘭人交易換取茶葉,十七世紀初期也因當時政治因素和高額的茶葉價格而無法普及。隨著十八世紀英國開始直接與中國貿易,取得優先購買茶葉的權利,大量購入壓低茶葉價格,才至茶葉開始在英國普及化、平民化,其中部分原因也因荷蘭的衰退與需求大量紅茶(發酵茶葉)而在殖民地印度種植茶葉與茶葉品種引進。
中國喫茶文化,從古普遍普及與人民生活中,其中有以文人所愛,許多唐宋文人雅士也都有飲茶與當時茶文化的描寫,如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中卷之十六「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云: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此詩於白居易生病時,李六贈送茶葉後寫的答謝詩。而白居易本身也有自己的點茶跟喫茶的論點。而在中國宋代流行鬥茶文化更是將喫茶文化推向高峰,以點茶和品茶方式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用茶的奢侈。從這可以看出中國茶葉的客群是乎以文人而也以男士為主。
09
英國喫茶客群與中國喫茶客群有一大不同之處在於:英國女性是英國喫茶的龐大客群。從最早茶葉引進的十六世紀,女性不得進入咖啡館,和飲用茶葉,而因王妃與女王的喫茶習慣而有很大的變化,外地王妃的喫茶習慣給了想飲茶貴婦人藉口與反駁女性不能喝茶的論點。而隨著茶葉價格逐漸低廉,和下午茶的興起,大量的女性開始自己的喫茶文化(如搭配牛奶與糖;加入茶點)。也因此雖不能進出咖啡店,但在其中女性用品與商店中仍可買到茶葉,甚至到十八世紀初期開設了以女性為主的喫茶商店。故在英國喫茶文化與女性有非常密不可分與中國截然不同之處。中國與英國因為接觸茶葉方式與國情的不同而導致茶葉的飲用選擇和客群都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最大差異就是英國土地無法生產茶葉,而中國卻有龐大生產茶葉土地,也可以間接的看出中國茶葉對於當時代的出口貿易有無可取代之處。
甚至在當時阿薩姆紅茶出產時,英國還存在著中國茶葉至上的迷思,就可以知道中國茶葉對英國喫茶文化有多大的影響之處。可以看出兩點:政治因素對於茶葉的影響。不同顧客對於商品的影響。從研究中可以看出英國皇室的一舉一動影響著人民的習慣,如安皇后喜歡喝茶;維多利亞女王品茶,故帶領了女性參與喫茶文化的重心。中國文人對於喫茶的吹毛求疵而導致宋代發展出精緻的茶葉與鬥茶文化,在英國則變相為下午茶與茶點的搭配。這些初淺的茶知識的後續,也許可以繼續放大深論歐洲與亞洲國家喫茶文化差異性,也許可以探討出更有趣的庶民和貴族的茶文化。
英國的茶,在乎一杯優美的茶湯
2016-05-15 00:00:00
在英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茶並不是用來講究和享受的,很多時候簡直就跟早餐吃的麵包黃油一樣稀鬆尋常。他們確實愛喝茶,但大部分喝的都是茶包,而且還是那種最普通的茶包!之前你或許也對英式下午茶抱有幻想,可能是我們的思維在作祟,中國人喝茶太注重過程,而英國人,在乎的是結果,一杯優美、精確的茶湯是最重要的。
英國的茶指在英國的茶(Tea in England),而不是英國產的茶(English Tea)。英國不出產茶,但是英國人對茶的熱情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在中國我周圍人群里喝茶的其實很少,但在英國,幾乎人人喝茶。在英國的茶大部分是印度茶和錫蘭茶,少部分的中國茶,還有一些其他地方諸如肯亞的。另外說一句,英國不產但是英國人熱愛的東西其實還有不少,例如葡萄酒,古典音樂,繪畫。
去英國之前就已經常喝英國茶了,一開始的原因很簡單,英國茶價格公道。國內的價格實在是慘不忍睹。如果喝紅茶的話,即使加上進口稅,英國茶的平均價格也還是比在中國買的茶葉茶要公道很多。例如正山小種,國內價格隨著金俊眉的熱炒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沒個百兒八十的你別想買到好一點的茶葉。店裡麵茶葉店裡的價格有時候簡直是坑人,淘寶上的常常很不靠譜,我之前就是買的Twinings的正山小鍾,至少是公道的。
在到英國之前就比較垂涎英國的一些有名的牌子,並且開始對英式下午茶有著種種幻想,以為下午茶隨處可見,會非常豐盛,茶盤上面精緻的骨瓷茶具排成一排,奶罐,湯罐都準備好,茶匙輕輕敲打骨瓷杯的聲音中,閒散地就度過了這麼一個午後。到了之後發現壓根不是這麼回事,後來才發現英國人確實大部分都喝茶,但是大部分喝的都是茶包,而且還是那種最普通的茶包,賣得最多的是毫無想像力的英國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Twinings還有一種賣得非常多的Everyday Teas,連茶葉的配方都沒告訴你。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茶並不是一個用來講究和享受的,茶對他們來說很多時候簡直就跟早餐吃的麵包黃油一樣稀鬆尋常。甚至我到專門的Tea Room里要的茶,一上來也讓我大跌眼鏡,就是一個茶壺裡塞了幾個茶包。
在英國幾乎看不到一家不茶賣的超市。除了鋪天蓋地的Twinings,各大超市諸如Tesco, Sainsbury還有自己的自有品牌,一般比較便宜,味道還算decent。但是意料之外的英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茶品牌是很多人都沒聽過的Tetley,超市里常常能見到,我自己從來沒買過,原因是包裝太難看,簡直像是衛生巾。不過價格便宜得驚人,80包才兩磅左右。我在國內經常看到的Ahmad的茶這邊很少見到,只在幾個旅遊場所見到過幾次。英國從來沒有看到過立頓的茶。
英國貌似沒有Fine Tea的說法,最好的茶也就是比一般的茶略好一些,沒有中國這樣的價格驚人的茶。比方說Fortnum & Mason,倫敦最有名的食品百貨公司,賣英國最好的紅茶,但是價格依然不高,他家賣的最貴的大吉嶺不過才20鎊左右一罐,一罐250克。另外還有就是Harrods是倫敦最有名的百貨市場,他家的茶葉包裝都非常好看,不像F&M,基本都是鐵皮盒子上面裝飾上一些花紋。Harrods的茶沒怎麼太喝過,只買過一個聖誕大禮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串味的原因,給人的印象不如F&M的。不過這兩家都只在倫敦有店,英國遍布各地的專門茶葉店算是Whittard,一般的大城市裡都有,他家的茶的品種也很多,店員也基本很專業,而且會提供非常漂亮的包裝。
英國人主要以紅茶為主,有不多的綠茶,但是基本都很差,泡出來的顏色也沒有中國的鮮亮,味道也顯得渾濁。Harrods居然有一款以綠茶為底的伯爵茶,Green Grey, 試了一下覺得難以下咽。在F&M還看到甚至也有龍井賣,但是跟國內的要差很多。在英國的中國的茶里,英國人比較熱愛的有正山小種(Lapsang Souchong),祁門(Keemun),偶爾還能見到滇紅(Yunnan)。英國的正山小種跟中國自己賣的有點不一樣,主要是以煙燻味為主,有很強的松香味。而我在中國喝的正山小種多是桂圓香。
單獨值得一說的是大吉嶺。很多人視大吉嶺為紅茶中的極品,又有說法是紅茶中的香檳;還有傳說中有一種麝香葡萄(Muscat)的味道,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葡萄。大吉嶺生長於喜馬拉雅山脈,這大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葉了。其實從技術上來說這是一種烏龍茶,因為並沒有完全發酵,特別是春摘大吉嶺(First Flush),顏色非常淡,在烏龍里也算是發酵比較輕的。但是香氣真的非常迷人,而且因為這種香氣太過gentle,一般也不加任何奶不加糖,只是清飲。其實說到加奶,實際上加奶的茶和奶茶是不同的。英國人喝茶經常加奶,國內印象中奶茶往往是茶葉的好壞不重要,只要加上奶就可以了,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對那些可以加奶的茶來說,例如早餐茶,茶和奶其實是相得益彰的。
其實真正算是英國特色的茶的話,肯定是各種各樣的blend,即所謂的拼配。在中國和印度出品的茶里都沒有見過這樣做的。國內拼配常常讓人想到勾兌,往往給人一種感覺,即用來拼配的東西都是最差的,實在是賣不出去了的東西才用來拼配。但是英國的拼配茶並不是這樣的,主要是為了調和出一種新的口味,例如阿薩姆味道重但是缺少香氣,而錫蘭茶滋味不夠厚重,那麼將這兩種茶拼在一起就可以彌補雙方的不足。所以拼配的時候常常選用精選的原料,並不是賣不出去才用來拼配的。像阿薩姆,我幾乎很少見到單獨出售的,基本都是存在在各種拼配里的。
最著名的拼配茶就是滿大街的English Breakfast Tea,基本是阿薩姆+錫蘭茶,各家的配方往往還會有區別。這是一種非常濃烈的茶,因為顧名思義,它是早餐的時候用來醒腦的,一般會配上牛奶,否則會比較沖。其他的有名的拼配茶還有的English Afternoon Tea,相對比較柔和,還有Russian Caravan, 主要是普洱,味道非常厚重,另外還有Irish Breakfast。這些是一般各家都有的,其他的各家就有自己五花八門的拼配茶,例如F&M的Queen Anne, Piccadilly Blend, Regent Blend; Twinings的Prince Wales Blend, 1707 Blend; Harrods的Georgian Blend, Hermitage Blend...不勝枚舉。最近女王的登基60周年,各家還紛紛推出了Jubilee Blend. 在Bath的時候還買了一個Jane Austen Blend,純粹是衝著名字去的,基本就是祁門加上若干其他。前面說了,因為高香的原因,大吉嶺一般不用來做拼配,但是F&M和Harrods都有兩款大吉嶺和阿薩姆的搭配,很有特色。英國的很多拼配茶都是歷史悠久,如果真正喝英國紅茶的話,細細區分和品味這些Blend,也是樂趣所在。
另外有一種英國特色的茶,即有名的伯爵茶(Earl Grey)。應該說這算是一種香薰茶。英國有很多香薰的紅茶,例如Twinings就有好多桃子口味、荔枝口味的茶,英國人貌似對此很是熱衷。對我而言,這些茶一般就是第一次聞著不錯,稍微多喝一點,就覺得膩得不行。只有伯爵茶算是經典,萬千種的香料里,也只有佛手柚(bergamot)這一種跟茶葉搭配,讓人百喝不厭。這個茶跟英國早餐茶一樣,也是各家都有,Twinings算是鼻祖,他家的伯爵茶就不錯。他家還有一種Lady Grey, 裡面加上了橙子和檸檬,口感比較柔和。我比較喜歡的是F&M的一種Smoky Earl Grey,以正山小種為底,煙燻味和佛手柚的味道相互烘托而不掩蓋,非常美妙。
英國的茶具非常多,到處可見,能以非常划算的價格拿到非常不錯的全套茶具,同等價格的相比國內的質量要高得多,英國有名的茶具品牌,除了大家所Wedgwood, 還有Royal Doulton, Royal Albert等等品牌。不過英國最多的還是各種各樣的Mug,簡直就是鋪天蓋地,隨處可見,各處旅遊紀念店裡都少不了印有旅遊標記的Mug.
要說明的是,英式茶壺和中式茶壺有一點不一樣。中式的茶壺一般內置過濾的設備,倒茶的時候茶葉不會掉出來;英國的茶壺中間沒有,要用過濾器(Strainer)放在杯子上過濾。原因是中國茶一般葉片較大,一般茶壺中的過濾器就足以完成。英國茶常常葉片較小,必須要用專門的細網來過濾。再有一個小細節,英國賣的茶包都是沒有釘書針的,要麼是乾脆沒有提線,要麼是線捆在茶包上,可能是出於衛生考慮。
最後再說一下中國茶和英國茶的區別。最主要的是是喝法上的不同,英國一樣喝祁門和龍井;在中國,你也可以用你可以用蓋碗泡大吉嶺。在中國,自覺不自覺地,茶常常和雅事聯繫在一起,中國茶文化中也有相當的有一種對個體性,對韻味的把玩在裡面。例如用玻璃杯泡綠茶,觀察綠葉在水中的翻滾,也是樂趣之一。泡完紅茶和烏龍之後還也要觀察葉底的形狀,色澤,完整度,等等。另外在茶壺上也極富個體性,特別是紫砂壺,對於每把壺,水沖泡的角度,在壺中旋轉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我自己曾經試圖養過一把紫砂,可惜幾次之後就被養壞了。可能就是缺乏這種細緻的耐心。
一般中國的茶都強調泡很多次,而且還強調不同次數之間的細微差別,一水和三水之間就有很大不同,這樣才能把一個茶的全部潛力給體現出來,衡量茶好壞的標準還包括多少泡之後茶依然有餘味。但是英國茶一般只用來泡一次,第二次就沒味道了,要在一泡之中就把所有的芳香都泡出來,所以標準的泡法是100度沸水180ml壺五分鐘,中國的好多茶葉這樣泡就完全糟蹋了。另外,中國的功夫喝法,一般碗比較小,英國的即使是Cup也要大很多。這個跟兩者的茶也有一定關係,中國的茶一般單寧較少,而香氣比較微妙,需要慢慢品味,而英國茶相對單寧較重,強調structure,大口喝茶,也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如果真正區分的話,我覺得區別根本地體現在思想上。中國的泡茶重過程,像嚴格的功夫茶,能有十幾道手續,每一道手續都是對最後滋味的一種營造和烘托,缺乏這些過程,那一小杯的茶湯就是寡味的。但是英國的茶基本只重視結果。英國的茶大部分思維很簡單,茶是一種飲料,是用來喝的,因而最完美的茶湯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無論外觀是茶包還是散茶,拼配還是單一種類,茶杯還是茶壺,都為這個目的服務:一杯方便、精確、優美的茶湯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RKR54.html
台灣茶變精品 賣進巴黎時尚圈
作者:劉光瑩 2015-05-29 天下雜誌567期
調整字體尺寸
身為兩岸最大烏龍茶生產公司第二代,謝雨彤相信台灣茶不只能銷中國,也能進軍國際。 鑽研口味、留心包裝、精挑通路,她的「謝謝茶」,如今已打入歐美一線大城的精品店和博物館。
法國巴黎「Who's Next」時尚秀,時裝與電音,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追逐流行尖端的時髦男女。展場中間,一張桌子擺著紅、黃、橙等鮮豔顏色瓶蓋的飲料。遠看以為是調酒,近看才發現竟然是烏龍茶。
「Xie Xie」(謝謝)是第一個受邀參加此時尚秀的茶葉品牌,催生者,是來自台灣的謝雨彤。
這位留著幹練短髮、戴粗框眼鏡的年輕女性,穿著合身俐落褲裝,乍看像服裝設計師,但她卻是兩岸最大烏龍茶生產公司的第二代。
當大多數台商把事業重心放在經營中國大陸市場,二十九歲的她希望走出不同的路,要讓烏龍茶變成歐洲人也愛的時尚配件。
為何要捨中國,進歐洲?
二○○八年台灣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以來,茶葉行情水漲船高。一○年,在英國念書的謝雨彤決定暫時中斷學業,回家幫忙茶葉批發。
儘管在英國不到一年,這段時光卻在她心中埋下了改變的種子。
她發現在歐洲,茶可以當成精品來賣。像是英國下午茶文化,世界知名,讓所有追逐時尚品味的人趨之若鶩。但從小喝茶長大的謝雨彤,卻發現了驚人的真相。
她發現,所有歐洲知名品牌茶葉,居然多半是屬於劣質品的碎茶。「台灣品質好的烏龍茶是手採一心二葉,乾燥後成球形,第二道是二篩茶,碎茶算第三級。」她細數茶葉分級。「我很納悶,英國茶能賣到全世界,台灣茶品質這麼好,憑什麼不行?」她問。
為了做功課,謝雨彤買遍所有大品牌茶葉。有一次,她買了法國百年老店瑪黑茶賣的台灣茶,一包要五十多歐元,價格是一般的三倍以上。但一打開,發現茶葉顆粒小、沒光澤,「一聞就知道絕對放了超過五年,」她說。
從此她下定決心,要讓歐洲人認識,什麼是真正好的台灣烏龍茶。
一開始,家人並不看好。謝雨彤回憶,二十年前創辦台品茶業的父親謝東慶說,中國大陸市場就吃不完了,幹嘛多花力氣經營歐洲市場,老外又不懂。
但她認為,高級奢侈品都是先在歐洲成功,才賣到全世界,她對自家種的茶有自信,如果在歐洲市場受歡迎,在亞洲一定也能行。
產品、行銷、包裝都下苦功
為了更了解茶的品牌經營,她花兩年跑遍世界各地以品茶、賣茶聞名的城市,包括巴黎、倫敦、伊斯坦堡與京都。
為了把自家種的烏龍茶,賣給歐洲人,謝雨彤從善如流,選定歐洲人熟悉的紅茶與花草茶切入。以烘焙紅茶的方式來處理烏龍茶,發想出獨門產品「紅烏龍」,口感與色澤都與紅茶相仿,沒有烏龍茶的澀味,卻又比紅茶多一股特殊清香。
而為了做出最頂級的花草茶,謝雨彤把烏龍茶送到德國做專業烘焙,混合歐洲茶常見的薑、薄荷、洋甘菊等原料,就是要讓歐洲人容易接受,再把茶送回台灣做手工個別包裝。「儘管成本貴三倍,但為了高質感很值得,」她說。
除了對產品下功夫,她對通路與行銷也有堅持。為了抓住歐洲人的味蕾,得先捕捉他們的眼球。
首先得有響亮的品牌名字。謝雨彤選定「Xie Xie」(謝謝)為名,這不但是她的姓,具有家族傳承意味,「謝謝」也已經是全球普及的打招呼用語,歐洲人也琅琅上口。
要在哪兒賣?謝雨彤一開始就決定,不走一般食品通路,而是要去歐洲一線城市的時尚潮店。她的靈感來自巴黎百年老店馥香,原本老掉牙的品牌經過改造,把傳統的食材變成時尚商品,大受年輕人喜愛。這就是謝雨彤要的。
茶的包裝設計,要讓歐洲消費者一看就心動。謝雨彤一一年參加台創中心品牌團到法國研習時,認識長年旅居巴黎的台灣設計師何桂育,決定請她操刀包裝設計概念。
自己不喝茶的何桂育,從歐洲人的生活經驗出發,發想喝茶可能的時刻和情景,比如看書時、滑雪時會想來杯好茶。最後她們決定用書當作茶葉的主體包裝。
有了產品,謝雨彤開始找尋對的曝光機會。
三大用心 贏得歐洲人讚賞
第一次嶄露頭角,是一三年五月的上海國際食品飲料展,謝雨彤特別向主辦單位爭取在歐洲館,跟歐洲品牌同台。為什麼是上海?「它已經是亞洲最國際化的城市,在餐廳吃飯,一半以上客人都是外國人,」她觀察。
「謝謝」的茶,讓看展的歐洲人驚呼連連。第一驚,茶包裡居然是原片茶葉,不是碎茶;第二驚,這是個台灣品牌;第三驚,茶葉是他們自己種的,而非收購來的。
▲ 台灣烏龍茶不只能賣到中國大陸,更擄獲歐洲人的心。
謝雨彤說,全世界有名的茶品牌,九成五以上都是向茶農收購,很少自己栽種。台灣的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是先想設計、行銷,再找茶來賣;但我們剛好相反,是先有原料之後,再想怎麼行銷。」
在上海初試啼聲後,謝雨彤透過何桂育牽線,一四年一月和九月,兩度參加巴黎家飾展。哥本哈根剛開幕的國立海事博物館,也選中設計簡約的謝謝茶在紀念品店販售,接踵而來的邀約不斷。
目前,「謝謝」的通路已經遍及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英國、荷蘭,以及美國紐約等地,都是一線大城的精品店。
「謝謝」的烏龍茶不斷在時尚圈嶄露頭角。今年一月底,謝雨彤才受邀參加巴黎時尚秀,被安排在專給新銳時裝品牌的Fame館。二月底,她也前進米蘭的前衛女裝與時尚配件展(White Trade Show)。
她的打拚,得到父親的肯定。謝東慶說,「歐洲對農產品要求很高,這門檻要跨過不容易,但我全力支持。」談到女兒為了到歐洲參展,連續好幾年過年都無法跟家人團聚,話中帶有不捨,但也驕傲。
「謝謝」眼前最大挑戰,在於國際市場競爭者眾,而且都是大集團。「我們像小蝦米對大鯨魚,」謝雨彤說,她將持續鎖定特殊市場,例如時尚圈、精品店與博物館。
品牌草創維艱。謝雨彤估算,這幾年投入超過兩千萬台幣,但她有信心在歐洲攻城掠地,終將慢慢回收投資。
「要歐洲人坐下來泡功夫茶不太可能,但時尚的包裝和口味,希望可以讓年輕人接受,」她說。有朝一日,也許到巴黎街頭,時髦年輕人不是人手一杯咖啡,而是人手一瓶台灣烏龍茶。
----------------------------------------
謝雨彤成長路
1986年在花蓮出生
24歲︱在英國念書受啟發,決心把台灣烏龍茶推廣到世界
25歲︱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以來,茶葉大紅,決定中斷學業,回家幫忙銷售茶葉
26歲︱趁工作空檔到世界各地研究茶葉
27歲︱成立「謝謝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28歲︱在台北開設Xie Xie概念店
-----------------
開路五招
開路青年怎麼做
1.不甘只做中國大陸市場生意
2.花兩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大茶品牌
3.參加台創至法國進修設計,讓包裝說故事
4.參加各式展覽,打進法國、比利時等國精品店
5.結合德國花草茶技術,進入歐洲市場
-----------------
你可以這麼做
1.不安於舒適圈,勇於把夢做大
2.出發之前,先深入研究現有市場
3.清楚品牌定位,下功夫研發
4.找到對的曝光管道,勇於接觸目標市場
5.清楚目標市場喜好,精準設定策略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177#sthash.seUIeT9L.dpuf
西方痛苦等待絲綢之路上的東方神物大黃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4-12-23 08:25:17)
由於歐洲等西方國家長期處於游牧階段,以馬牛羊駱駝等奶肉為主要食材,大部分屬於熱性之物,致使熱性體徵明顯,產生的疾病一直沒法解決。到東方大黃中藥出現在歐洲才出現轉機,給西方民眾帶來生活安逸的希望,自此大黃被西方視為神物,戰爭必奪之物。
絲綢之路的茶葉、絲綢、瓷器、大黃被視為四大大宗貨物,到清代才注意到西方對大黃的極度渴求。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臧。”大黃原產自中國,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大黃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中醫藥多用馬蹄大黃,西方多用掌葉大黃。西方如此描述大黃,莖紅色,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漢學家們根據中國《二十五史》寫出了「大黃史」,列出它們在各個朝代的故事。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黃由中國和俄國傳入歐洲,並成為食用植物。十八世紀末,緬因州的一名種菜農民把大黃的種籽由歐洲帶來北美。 在抗生素未發明之前,中國中醫中藥一直用大黃等中藥配合來消炎,治療戰爭中傷害,到明清時期人們認識到:大黃具有去火、解毒、通大便及治瘟疫等四種重要功能。中醫中藥“以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大黃陰陽平衡,一竅通則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皆通,在中醫理論中是一劑大苦大寒的涼藥,用生大黃(生軍)入藥須謹慎。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a i=4> 西方西醫藥學家戴俄斯科利提斯(Pedanius Dioscorides),他只提出大黃健胃和抑制胃脹氣的功效。明清時期來華的歐洲耶穌會士對中國大黃做了大量的記載和研究,其中波蘭耶穌會士卜彌格(Michel Boym)在其《中國事務概述》中也提到大黃,他的大黃根使用(Rumex Daiw oo Mak.)作為名稱,其中有兩個詞是日文,如果直譯卜彌格的大黃應該為“很黃”,據說來自日本一個叫“很黃”(Daiw oo)的地方。據大黃收購商介紹,顏色“很黃”的大黃,大都是上品。由於西藥學中使用的大黃是熟大黃(制軍),在十九世紀中葉前西方藥學盛行的背景下,大黃不管作為收斂劑及增強內臟,還是瀉下的功能,都得到藥劑師的推崇,在西藥中被稱為“萬靈藥”。 為爭奪大黃一場戰爭,1785年沙皇俄國開始在中俄邊境上集結軍隊和物資,準備奪取清代大黃藥品... ... 中俄雙方自乾隆五十一年關係驟然緊張,俄國陳兵邊境武力威脅,清廷則不斷加大經濟封鎖制裁力度,擴大查禁商品的範圍和區域,“一文一武”,兩國你來我往,一個叫“大黃”的字眼經常出現在清廷的文書往來和政令之中,甚至在清廷查禁的清單中位列第一,超過當時貿易額和影響力都最大的茶葉,“大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中俄發生衝突,清廷則首先選擇以“大黃”來製裁俄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一月,北京,一騎快馬向廣州方向絕塵而去,信使身上帶著一份乾隆寫給廣東巡撫及署理兩廣總督郭世勳的上諭,內容是“朕聞外洋夷地與俄羅斯相連,近年俄羅斯因未通貿易,北邊一帶稽察嚴緊,私將海龍、黑狐等項皮張貨物,由洋船販至廣東售賣。恐該關稅課充盈,或由於此,俄羅斯需用內地大黃、茶葉等物,刻不可離。若私販皮貨至粵,自必易換該國必需之物,透漏出洋,是名為閉關,仍不能全行禁絕”。 為了強化大黃的查禁效果,清廷決定把範圍進一步擴大,中央政令向雪片一般飄向沿海督撫,“盛京、直隸、山東、江南、浙、閩、粵東各督撫等,飭屬沿海口岸,實力稽察,毋許奸商偷運大黃出洋,致轉售於俄羅斯,希圖厚禮”。 大黃作為藥品從中國起步。公元前114年,大黃從中國經“絲綢之路”輸出西方,據研究,漢代羅馬帝國獲得的大黃,就很可能是通過陸路從中國進口到的。日本史學家小林高四郎在其著作《成吉思汗》中描述了元代的“大黃事件”,當時耶律楚齊率兵攻打西夏的靈武,特意載著兩駝滿滿的大黃出征。路途中遇到瘟疫,使用大黃解之,“全活者數万”。十五世紀馬可波羅將它帶到意大利,在歐洲開始推廣栽培。德國移植大黃取得了重大成功,荷蘭也成功地將大黃移植到花園裡。英屬印度第一任總督黑斯廷斯1774年5月任命喬治·波格爾為他的私人代表前往西藏,考察在西藏收購大黃的可行性,並請其將大黃的種子或這一植物本身帶給他。1790-1800年間隨著英國人進入美洲,受到當時殖民者的喜愛,並在北美地區廣為種植。<a i=9> 布哈拉商人一直是茶葉、大黃等中國商品陸路上的重要力量,他們幾乎壟斷了中國商品對歐洲的供應。法國作家阿里·瑪扎海裡的《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中顯示,1403-1404年間,有600頭駝載中國商品的駱駝到撒馬爾罕(Samarkand),其中100-300駝載的可能是大黃,也就是說就大約有40-120噸的大黃在當時,從肅州出發經過中亞,從阿勒坡(Allepo)出海,到達威尼斯高價銷售。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年)在《馬可波羅行紀》中描述肅州時說,“這些州的山里盛產大黃,商人紛紛來此購買,然後將其販賣到世界各地。這些地區的居民主要以當地所產的果實為生”。歐洲人通過他的描述,了解大黃來自中國的肅州。以至於哥倫布1492年10月12日到達美洲後,以為他終於發現了神奇了東方,給西班牙皇室的報告就想當然地匯報說,“除了有很多大金礦和其他礦物質之外,還有很多香料。我認為我在這兒發現了大黃和肉桂”。從哥倫布的報告中我們就可以了解歐洲探險家遠洋的目的,目標就是:金銀(礦)、香料(包括肉桂)和大黃。由此可見當時大黃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大黃海路貿易在清代前期得到了發展,大黃在海外貿易中也逐漸為出口大宗之一。福建學者林日杖在《論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發展強化的原因》一文中,對大黃海路貿易做了詳細的描述。“由於大黃容易受潮變質,中國大黃的海外貿易發展較遲。不過,在宋代,大黃已通過海路到達東南亞的三佛齊。在明代,初到東南亞不久的葡萄牙人,就在那裡見過了中國大黃。儘管所見的大黃已經腐爛了,但仍不減葡萄牙來華購買大黃的決心。在葡萄牙人之後來到東南亞的西班牙人,也想來華從事大黃貿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海設關以後,伴隨著大黃保管技術的進步,大黃貿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起初,法國、荷蘭、丹麥與瑞典等新興的海上強國是來中國購買大黃的主要歐洲國家。以1750年廣州的歐洲貿易為例。法國船四艘載大黃155擔(1. 55萬斤),丹麥兩艘123擔(1.23萬斤),荷蘭、瑞典兩國也載有不少大黃;來華貿易的英國船雖有7艘,卻不見有運載大黃的記載。但此後,英國的大黃貿易也日漸活躍,英國商人在大黃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782年第一家在華英商洋行柯克斯·理德行(Cox & Reid)在廣州設立,立即突破中國政府、行商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大力開展大黃貿易。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船,所購大黃就超過法國、荷蘭等其他西方國家。此後,英國一直保持著大黃貿易的領先優勢,並保持到鴉片戰爭後。由於各國競相進口,從1792年起,大黃成為了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國家自華進口貨物的大宗。 1792年,英國公司船、瑞典船所載大黃總值僅次於茶葉、絲、南京布(土布);在法國船和丹麥船中,大黃總值列在第五位”。 大黃海路貿易雖然在有清一代快速發展,但是陸路貿易也沒有中斷,在持續發展著。到了清代初期,大黃成為了俄國沙皇政府的大宗獲利商品。清廷與準噶爾肅州貿易時,大黃是準噶爾部大量求購之商品。清朝為限制白銀流入準噶部,所購貨物除一部分用白銀外,大多以貨易貨。清廷用來交換的貨,相當多是大黃。準部和布哈拉商人等將所購大黃又轉售給俄羅斯。大黃貿易給俄羅斯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1574年沙皇伊凡四世規定布哈拉人進入沙俄邊境地區享受免稅待遇。布哈拉商人隨後販運大量的大黃到達俄國,俄國充當中介的角色,以每普特18盧布價格收購,轉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藥市,以平均每普特46盧布成交,獲得超過200%的利潤。1587年沙皇建立托博爾斯克城,作為通過西伯利亞及探求中國商機的據點。除絲綢外,來自中國的珍品大黃,同樣是他們目標。 沙皇1652年任命布哈拉人巴伊科夫擔任首批使團的團長,1654年出發前往北京,沙皇提供了五萬盧布的資金,1656年3月到達北京,巴伊科夫在北京採購了206普特12俄磅的馬蹄大黃,包括其他的金銀細軟,滿載而歸。 <a i=15> 隨著與中國建立直接的官方商隊貿易關係,在巨額的利潤驅使下,早在1649年起,沙皇政府就實行大黃國家專賣制度,1657年開始嚴禁私人採購大黃,違者處以死刑。初期有實行過短暫的專利權制度,很快就收回由官方直接管理。從1657年到1782年之間的一百多年間,為了謀求大黃的壟斷利潤,沙皇幾次強調了“殺頭”的禁令,也多次使用暴力手段去沒收西伯利亞居民及商人手中的大黃。 18世紀20年代末開始恰克圖開市,由於俄國繼續著前往北京的官方商隊,同時對皮毛等進行貿易限制,因此當時的恰克圖兩國商人去得有限,可交換的商品也並不多,情況一直到30年代末,因為俄國官方開始在這裡採購大黃,雙邊的貿易額才開始增長,即便1744年雙邊的貿易額僅58萬盧布,大黃成為恰克圖中俄貿易的大宗商品。為了強化大黃的貿易控制,沙皇還成立編制為20人的“恰克圖大黃委員會”,通過與青海西寧一個名叫“穆拉”的布哈拉商人進行單線長期大黃貿易,經過嚴格的質量把關,俄國向歐洲推出品質上乘的俄國“皇冠大黃”,成為當時風靡歐洲藥市的高檔商品。 大黃價格在恰克圖每普特9-16盧布,運至西歐則平均為90-110盧佈出賣。為此,大黃貿易給俄國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益。1735-1740年大黃黃金時代沙俄政府從壟斷大黃貿易所得利潤達30-45萬盧布。 大黃的交易在1782年之前是完全被壟斷的,國家對大黃實行包銷制。在英國等歐洲諸國介入大肆採購印度大黃的衝擊下,官方機構運營成本高企及效率低下等多方面原因,大黃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虧損,繼續實行壟斷制度已失去意義,因此,1782年開始,大黃交易被定為納稅後的完全自由貿易。 理由是沙俄方面收容中方逃人以及沒有按照條約規定處置中俄邊境搶劫的沙俄人。經理藩院幾次交涉無果,乾隆五十一年關閉中俄恰克圖貿易。<a i=20> 恰克圖閉市已有四年,1789年開始在北方陸路、在中國沿海一體查禁大黃,也過了一年仍不見效果,俄羅斯始終不肯屈服,清廷對此困惑不已。期間清廷不斷加大打擊走私力度,根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寶録》記載,新疆的喀什和阿克蘇、長城古北口等地發生五起以上走私大黃案件,涉案數量達18, 000斤。對外夷之人“枷號示眾”;對本國人民則處於極刑,以示效尤。 乾隆在福康安等奏報徵收關稅期滿一折,意外地發現粵海關關稅劇增,乾隆前後對比將大黃貿易與毛皮聯繫起來、將毛皮貿易與清朝多年大黃制俄未果結合起來,推斷出廣州口岸很有可能被俄國利用,陸路不通走海路,無法達到“全行禁絕”大黃流入俄羅斯的目的。 因此,乾隆五十五年對陸海兩路毛皮貿易的查禁,不久,沙俄就低頭認輸。恰在此時,中俄邊境又發生一起案件,俄國方面非常盡心地幫中國方面抓捕罪犯,並按照條約規定把罪犯押至恰克圖雙方會審,說明俄國已經改變過去的做法,俄方表示友好姿態開始妥協。俄國趁機提請恰克圖復市,清廷在初步達到目的後,同意簽訂《恰克圖市約》,雖然表面上條約平等換文,但五個條款基本是單方面的約定,需沙俄遵守,基本是把沙俄當作朝鮮這樣的屬國來對待。俄國方面不僅全部接受條款,簽約時還表現得前所未有的謙卑恭敬。乾隆五十六年十月清朝准許了俄國重開恰克圖互市的請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廣州的歐美商人向清廷也提出開禁大黃的請求說:“恭聞天朝現準俄羅斯開關通市,貨物內大黃一項實係各國治病要藥,懇請照從前,仍準各夷商買運,免其限以五百斤定數。其出產海龍等項皮張亦懇準攜帶進口起貯省城售賣,並請嗣後內港出海船隻一律免禁,所有應徵稅銀仍飭照例輸納”。乾隆滿意地硃批答复:“如所請行”。既然達到《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俄國已經屈服於天朝的聖威,同時,“摟草打兔子”順便震懾西洋諸夷,清廷上下都覺得無比舒暢,哪有不批准廣州口岸“照從前”。至此,清政府取得空前絕後的外交和貿易上的完胜,大黃也成功地登頂成為“制夷”的法寶。<a i=24> 大黃制夷論在清代前期能夠發展強化,並不僅僅由於大黃在對外貿易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大黃在清代對外貿易史的地位,遠不如茶葉和絲綢。大黃能引起清人的廣泛關注,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正是大黃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才使得大黃貿易的發展引起清人的廣泛關注。 1836-1838年關於清廷禁煙運動的大討論中,茶葉和大黃作為兩大法寶,被大臣們頻頻祭出。琦善在其著名的《遵旨覆奏禁煙折》中說,“然內地實有可製外夷之權,乃反受其欺而不善用其權,為大可惜者,則大黃、茶葉是也。凡西口之外極大者為俄羅斯,以及諸番,皆需此物。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羊牛肉磨粉為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藥。……顧夷人心思才力雖優,獨於此二物,即欲購種移植,而物土異宜,竟不能如其願,此實造物予中土以製外夷之大權也”。林則徐也不甘落後,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清廷在廣州港口也數次針對西方國家進行封關,用茶葉和大黃禁運來製裁,屢試不爽,比如律勞卑客死澳門事件等。其實,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比清朝更重視對茶葉貿易的壟斷,比較主張維持舊有秩序,保持高額壟斷利潤。因此,東印度公司在1833年解散前,趨向於同中國政府妥協。這樣,清朝茶葉、大黃制夷比較容易成功。中英雙方政治家都注意到茶葉對於英國的重大意義,清朝將封關的效果都歸結為禁止茶葉、大黃等必需品出口的結果。大黃制夷上升到“夷黃制夷”的新高度,最終清廷上下已經形成共識,“茶黃制夷”是對付任何蠻夷國家的不二法寶。“茶黃制夷”理論風靡全國,深入人心,舉國上下指望用“茶葉和大黃”發揮神奇作用,拉不出屎憋死他們,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鴉片戰爭殘酷現實無情地捻滅了清廷的春秋大夢。<a i=26> 大黃是蓼科(Polygonaceae)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據統計,世界上用種子繁殖的大黃產生了約60個雜交種,其名稱也各不相同,其中中國就有超過40種,世界公認品質最好的大黃也產自中國。從大黃商品歷史分類為兩種,一種是“土耳其大黃”或者“俄國大黃”,包括“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這類大黃多分佈在中國的西北和西南,以青海和四川為最佳。漢朝以來中亞布哈拉商人就開始販運銷售,通過土耳其銷往歐洲各地,是西醫藥劑師公認屬於真大黃的上乘品種。另一種常見的是“印度大黃”,學名“藥用大黃”( Rheum officinale Baill.)。來自中國的南部,一般通過廣州海運出口,經印度銷售阿拉伯和歐洲。該大黃根更長、更硬也更重,收斂作用明顯,雖然叫“藥用大黃”,但是藥效遠不如“土耳其大黃”,價格便宜,使用範圍更普遍。
摘要 : 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於大黃被中原王朝視為重要藥材以及大黃陸海兩路貿易的相繼發展,大黃發展成為“ 控馭外夷之具” 而付諸實踐。在乾隆五十一— 五十七年關閉恰克圖貿易期間清朝實行大黃制俄。在製俄實踐中,為查禁大黃而查禁毛皮,從而引起了系列連鎖反應,對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產生了複雜而深刻的影響。大黃由對付陸路之夷擴展為對付陸海兩路之夷,大黃制夷觀念發展為茶黃制夷觀念,並付諸於實踐。清代社會按成案、成例處理類似事務的嚴格要求,使得錯誤觀念產生後重重疊加,不斷強化,而在不同程度、不同側面有利於大黃制夷觀念消解的因素不受重視,甚至被扼制。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清代大黃制夷觀念不斷發展強化,並在鴉片戰爭時期盛極一時。
關鍵詞:清代;大黃;制夷;毛皮;關稅;例案
中圖分類號 : D829.3 ;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5(2006)01-0120-014
大黃是中醫史上的一種重要藥材,在清代前期對外貿易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前期大黃作為天生的“ 控馭外夷之具” 運用於對外政策實踐。乾隆朝大黃制俄的種種措施,對大黃制夷觀念產生了複雜而深刻的影響。到鴉片戰爭時期成為風行全國的“ 茶黃制夷” 觀念。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發展強化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釋框架[1]。
大黃在清代醫學與貿易上的重要地位
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與大黃在清代對外貿易與中外醫學上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是兩者協同作用的結果。明代中後期以來,特別是清代前期,大黃貿易在陸海兩路均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且清朝視大黃為藥餌,兩者結合,促成了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
大黃在清代前期中俄陸路貿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大黃從陸路出口國外,歷史悠久。據研究,漢代羅馬帝國獲得的大黃,就很可能是通過陸路從中國進口到的[1]。此後,大黃陸路貿易也沒有中斷,在持續發展著。到了清代初期,大黃成為了俄國沙皇政府的大宗獲利商品。
早在1657或1658年,最遲在1706年4月,沙皇政府就實行大黃國家專賣制度,嚴禁私人採購大黃,違者處以死刑[2]。雍正年間,中俄恰克圖互市後,大黃就是恰克圖中俄貿易的大宗商品。清廷與準噶爾肅州貿易時,大黃是準噶爾部大量求購之商品。清朝為限制白銀流入準噶部,所購貨物除一部分用白銀外,大多以貨易貨。清廷用來交換的貨,相當多是大黃。準部、哈薩克商人等將所購大黃又轉售給俄羅斯[3]。
大黃貿易給俄羅斯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中國大黃價格在恰克圖每普特20盧布,運至西歐則平均以208盧佈出賣。為此,大黃貿易給俄國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益。1735-1740年沙俄政府從壟斷大黃貿易所得利潤達38萬多盧布[4]。
大黃海路貿易在清代前期得到了發展,大黃在海外貿易中也逐漸為出口大宗之一。由於大黃容易受潮變質,中國大黃的海外貿易發展較遲。不過,在宋代,大黃已通過海路到達東南亞的三佛齊[5]。在明代,初到東南亞不久的葡萄牙人,就在那裡見過了中國大黃。儘管所見的大黃已經腐爛了,但仍不減葡萄牙來華購買大黃的決心[6]。在葡萄牙人之後來到東南亞的西班牙人,也想來華從事大黃貿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海設關以後,伴隨著大黃保管技術的進步,大黃貿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起初,法國、荷蘭、丹麥與瑞典等新興的海上強國是來中國購買大黃的主要歐洲國家。以1750年廣州的歐洲貿易為例。法國船四艘載大黃155擔(1.55萬斤),丹麥兩艘123擔(1.23萬斤),荷蘭、瑞典兩國也載有不少大黃;來華貿易的英國船雖有7艘,卻不見有運載大黃的記載[7]。但此後,英國的大黃貿易也日漸活躍,英國商人在大黃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782年第一家在華英商洋行柯克斯· 理德行(Cox & Reid)在廣州設立,立即突破中國政府、行商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大力開展大黃貿易[8]。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船,所購大黃就超過法國、荷蘭等其他西方國家。此後,英國一直保持著大黃貿易的領先優勢,並保持到鴉片戰爭前[2] ,乃至於鴉片戰爭結束之後。
由於各國競相進口,從1792年起,大黃成為了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國家自華進口貨物的大宗。1792年,英國公司船、瑞典船所載大黃總值僅次於茶葉、絲、南京布(土布);在法國船和丹麥船中,大黃總值列在第五位[7]。
大黃制夷論在清代前期能夠發展強化,並不僅僅由於大黃在對外貿易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大黃在清代對外貿易史的地位,遠不如茶葉、絲綢。大黃能引起清人的廣泛關注,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正是大黃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才使得大黃貿易的發展引起清人的廣泛關注。對大黃貿易的關注與對大黃在醫學上的地位相結合,促成了清代形成了大黃為夷人的必需品的觀念,成為大黃制夷的理性依據。
大黃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常用的中藥藥材,在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第一部醫書《神農本草經》就對大黃的功用作了記載:“ 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臧。” [9]唐代醫聖孫思邈的《千金方》、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對大黃藥用價值作了詳細記載。這些都是清人所熟悉的醫學文獻。從乾隆朝起,清朝官員還奉敕整理了不少的醫學文獻。乾隆七年(1742年),大學士鄂爾泰奉敕修纂的《醫宗金鑑》撰成。該書共九十卷,對以往之醫方進行了總結,在這些醫方中不少就以大黃為重要藥劑。紀昀奉敕所修的《四庫全書》,專門設有醫家類,對大黃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諸多介紹。乾隆四十三年,紀昀等人也知道:中醫“ 以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更推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 [3]。
乾隆下令對醫學文獻進行整理,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中原醫學的接納與吸收。與元代蒙古統治者一樣,清代滿洲統治者對中原醫學的接受,也是有一個過程的[4]。在保存下來的清宮醫案中,順治、康熙兩朝比較少,雍正朝開始就有所增加。乾隆以後各朝就相當之多了。從這些醫案中,順治、康熙與雍正三朝,幾乎沒有發現清宮使用大黃的記載。而到乾隆朝就相當之多,乾隆本人所服藥方,亦有以大黃為藥餌的。乾隆朝以後大黃在宮廷中越來越廣泛的使用[5]。清朝統治者,對大黃由陌生變為熟悉,由熟悉進而使用。大黃在清宮廣泛使用後,乾隆五十三— 五十七年,乾隆專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大黃制夷實踐,從而推動了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
大黃具有極為廣泛的用途。明清時期的中國人看來,大黃具有去火、解毒、通大便及治瘟疫等四種重要功能。中國人崇高“ 天人合一” 、“ 藥食同源” ,強調事物的統一與共通,大黃的上述功能在醫理上是相通的[6]。探討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發展強化的原因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明清文獻對大黃的功效作了較多記載。在明朝的製夷觀念中,就注意了大黃的催瀉功能。如,明嘉靖年間甘肅巡撫陳九疇提出大黃制夷,其依據就是大黃能通人馬大便。進入清朝以後,社會對大黃的催瀉功能給予了更多的注意。清代筆記中關於大黃的記載,不少即是從與大黃的催瀉功能有關。如,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五記載這樣一例:朱閣學熬大黃濃汁為藥,結果泄瀉而死。清代思想家湯鵬,挑戰“ 大黃猛藥,不可輕嘗” 的傳統觀念,故意吃下大量大黃,結果當夜暴斃。清朝將大黃視為重要的瀉劑,由此推論食肉嗜奶的邊疆少數民族及境外諸夷亦需要大黃助消化。因此,在清人看來,大黃制夷就有其合理的依據。
在清代社會中,大黃還廣泛用於去瘟疫瘴氣。乾隆五十五年海路嚴禁大黃時期,清朝對台灣、舟山、瓊州實行特殊政策。乾隆考慮到:“ 即如台灣一郡” ,“ 該處向多瘴疫,民間療治常用大黃。是此種藥物,更不可缺。” 特准每年輸入大黃五百斤至台灣,“ 得資療疾” 。乾隆五十八年京師發生瘟疫時,就廣泛採用明代名醫張介賓《景岳全書》的醫方[11],其中就以大黃作為治瘟疫的重要藥材[12]。而化外之地水土自然更為惡劣,也更需要大黃。如,溫都斯坦“ 地極溽暑,瘴癘為害” ,該處回民極需大黃,“ 舌舔而鼻嗅之” [7] [13] 。
在醫學中,大黃的藥用價值,得到了中國人的廣泛認同。大黃在境外使用亦甚廣。如中亞伊斯蘭世界以及歐美地區。在世界諸種大黃中,又以中國大黃為上藥。清朝也認識到外夷需要大黃。如乾隆四十二年,椿園已認識到,在溫都斯坦回城,大黃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清朝也意識到俄羅斯對大黃有大量需求。儘管清朝對大黃在境外使用及貿易情況不甚了解,但從總體上看,清朝意識到了大黃在境內外都具有廣泛的用途。這是清朝對大黃藥用價值的認識的主導方面。
順帶指出,已有的研究從大黃的催瀉功能出發,將大黃視為非常危險的藥劑。並由此進一步推論說,清代之所以以大黃制裁西洋諸國,其主要原因是大黃在中外作用的差異:在中國極為危險的藥材,卻在國外具有廣泛的用途。誠然,從體液說的角度入手,對大黃在境外的廣泛用途進行充分說明,自是相當精彩。但是有關論者並沒有正確認識大黃在國內的用途,從而推導出了錯誤的結論。大黃是一種峻烈瀉劑,如果“ 煮大黃濃汁為湯” 或直接服用大黃,危險性相當之大,湯鵬、朱閣學(“ 閣學” 是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內閣學士的另一種稱法)等清代高官名人就因此死於非命。大黃與另一種峻烈瀉劑的芒硝一起使用,那也是相當危險的。李鴻章就說,“ 大黃芒硝,一劑立斃” 。不過,大黃芒硝一起使用,那是為了搶救病人不得已採取的“ 以毒攻毒” 之策。在通常情況下,如果將大黃與其他藥材製成合劑,大黃非但沒有什麼危險,而且是治療各種各樣疾病的極好藥材[8]。因此,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不是由於大黃在中外作用的差異,恰恰相反,正是大黃在國內外均有廣泛的用途。也就是說,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不是文化差異而是文化共通的結果。
總之,乾隆朝中後期,大黃貿易已發展為大宗貿易,大黃的藥用價值也得到了清廷內外的認可。正是這兩者之結合,才使得大黃制夷可以在乾隆朝發展強化。乾隆朝之後,隨著大黃貿易進一步發展,以及清代社會對大黃的藥用價值的廣泛認同,大黃制夷觀念也進一步強化與傳播。
多重誤讀與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
清代大黃制“ 夷” 論的發展強化與清代社會的多重誤讀緊密相關。錯誤觀念與遠見卓識、宏大氣魄錯綜複雜地絞在一起,共同推動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
一、對乾隆朝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
這種誤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乾隆朝有關當事人對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二是嘉慶、道光等時期對乾隆朝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正是基於這兩個方面的誤讀,大黃制夷觀念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強化。
乾隆朝大黃制夷觀念的演進中,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的上諭及乾隆五十七年英美等國商人籲請開放大黃貿易是緊密相關的,協同推進了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強化。前者導致了乾隆時期對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受其影響最大的是陸路大黃制夷觀念的強化;後者又導致了嘉慶、道光時期對乾隆朝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受其影響最大的是大黃制夷觀念的內涵發生演變,由針對陸路諸夷擴展到對付海路諸夷。
乾隆從五十五年福康安等人的奏摺中,推斷大黃制夷不成,與俄羅斯毛皮貿易相關。俄羅斯將毛皮運至廣州,置換出大黃、茶葉,因而導致大黃偷漏到俄羅斯。這樣,乾隆將大黃貿易與廣州毛皮貿易掛起鉤來,將毛皮貿易與清朝多年大黃制俄未果結合起來。所以,嚴行查禁廣州毛皮貿易,以達到大黃制俄的目的。乾隆做出這樣的推理,又是基於對諸多事實的綜合考量。單獨對這些因素進行考察,應該說都具有相當的合理性,然而乾隆對其進行綜合之後,卻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發現粵海關關稅劇增,導致乾隆將大黃貿易與毛皮聯繫起來、將毛皮貿易與清朝多年大黃制俄未果結合起來。“ 福康安等奏報徵收關稅期滿一折。核計五十六年(實指乾隆五十四— 五十五年這一關稅年度)徵收數目,比照四十一二年均多收銀五十三萬兩九千一百餘兩,因思粵海關收納洋貨稅課,每年徵收盈絀不在洋船之多寡,惟視貨物之粗細。到關細貨較多,則徵收自裕。但若鐘錶羽呢等件,究非民間常用之物,銷售未能迅速,即商船販運稍多所致,亦不應比較盈餘多至五十三萬九千餘兩。” [14]以上乾隆對廣州關稅盈餘原因的判斷,完全合乎實際情況,而且應該說體現了相當的敏銳性及深刻的洞察力。確實,西洋各國來廣州貿易,一直缺乏在華有廣泛市場的商品。鐘錶之類的“ 奇巧之物” ,是比較有市場的外國商品之一,但其市場也是有限的。羽呢之類商品,雖進口日多,但此時還是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開拓中國市場嘗試的體現,基本上還是賠本買賣。因此,通過對外商運到中國銷售的這兩種傳統的主要商品的分析,乾隆自然就認為粵海關關稅的劇增,絕非由此兩類商品引起。“ 但若鐘錶羽呢等件,究非民間常用之物,銷售未能迅速,即商船販運稍多所致,亦不應比較盈餘多至五十三萬九千餘兩。” 乾隆考慮到:“ 粵海關收納洋貨稅課,每年徵收盈絀不在洋船之多寡,惟視貨物之粗細。到關細貨較多,則徵收自裕。” [14]因此,毛皮這種價值甚大的“ 細貨” <a i=24>就闖入到乾隆的頭腦中,並在其中尋找到了它的合理位置。而後,乾隆又進一步將其與俄羅斯偷漏大黃聯繫起來考慮。
然而,在這看似合理的推理之中,乾隆在邏輯起點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對毛皮貿易所做出的種種推論,是基於對乾隆五十六年關稅與四十一二年比較的基礎之上的。正是在邏輯起點上的錯誤,乾隆的遠見卓識、宏大魄力推動了大黃制夷觀念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得到發展強化。
乾隆從廣州關稅劇增導出粵海關稅收增加在於毛皮貿易,而且是俄羅斯將毛皮運至廣州,從而使得多年來大黃制俄沒有效果。清朝嚴厲查禁大黃,乾隆五十四年二月才全面展開的。恰克圖停市也是乾隆五十一年之事。因此,對粵海關關稅的合理比較應是乾隆五十六年與五十一年以後各年、特別是五十三、五十四年的關稅作比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斷大黃查禁對俄羅斯毛皮貿易的影響以及廣州關稅劇增的原因。
據有關史料,乾隆四十一二年及乾隆五十一年以後各年的粵海關關稅分別如下:乾隆四十一二年,588408兩;乾隆五十一二年,981686兩;乾隆五十二三年,1036999兩;乾隆五十三四年,1101362兩;乾隆五十四五年,1127563兩。五十六年粵海關關稅(實指乾隆五十四五年關稅)與以上各年比較,增加幅度分別如下:92%,15%,9%,2% [9]。因此,可以看出,正是乾隆將五十六年關稅與四十一二年比較,才突顯了粵海關關稅增加的幅度,使乾隆明確地得出了粵海關關稅劇增的結論。而如果與乾隆五十一年比較,特別是更為合理地與乾隆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比較,則增加幅度並不大。這樣,乾隆是否將毛皮貿易與大黃貿易掛起鉤來,推導出多年大黃制俄未果的原因是俄羅斯將毛皮運至廣州從而將大黃偷漏出去,將成為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掛起鉤來,大黃制俄觀念能否強化,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日後擴及海路並在鴉片戰爭時期盛極一時了。
那麼乾隆為什麼要將乾隆五十六年關稅與乾隆四十一二年比較,而不與乾隆五十一以後各年的海關關稅作比較?這實際上與清代關稅制度,尤其是粵海關關稅制度有關。康熙二十三年開海設關後,各關關稅額徵,包括粵海關都沒有固定下來,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乾隆四十七年(1782)議準,“ 粵海關稅課以乾隆四十一、二兩年作為比較” 。正是基於此,乾隆將五十六年的粵海關關稅與乾隆四十一二年比較。這樣,就不難明白,乾隆為什麼將乾隆五十六粵海關關稅與乾隆四十一二年進行比較,而不根據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五十五年嚴禁對俄大黃貿易的情況得出的,甚至也不是根據乾隆五十一— 五十五年關閉中俄恰克圖互市期間的情況做出的。正是將乾隆五十六年關稅與四十一二年比較,令乾隆大為吃驚,關稅居然劇增如此之多。因此,乾隆下令查禁毛皮貿易,從而“ 全行禁絕” 大黃。
乾隆之所以將廣州毛皮貿易與大黃制俄聯繫起來,還由於將乾隆五十六年關稅與乾隆四十一二年進行比較這一邏輯起點與其對世界地理的正確認識有機結合起來。乾隆從廣州關稅劇增中得出關稅增加是俄國將毛皮偷運至廣州並將大黃、茶葉等“ 刻不可離” 之物運出,又由於“ 朕聞外洋夷地與俄羅斯相連” ,而且此時北邊正在嚴禁大黃貿易。在此基礎上,乾隆做了合乎邏輯的推理:“ 朕聞外洋夷地與俄羅斯相連,近年俄羅斯因未通貿易,北邊一帶稽察嚴緊,私將海龍、黑狐等項皮張貨物,由洋船販至廣東售賣。恐該關稅課充盈,或由於此,俄羅斯需用內地大黃、茶葉等物,刻不可離。若私販皮貨至粵,自必易換該國必需之物,透漏出洋,是名為閉關,仍不能全行禁絕。” [14]表現了難得的世界眼光與掌控大局的宏大氣魄。這與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開戰後仍不知英國在何方的道光,是有天壤之別的[10]。
乾隆聽說近俄羅斯將毛皮由洋船販至廣東售賣,又在查禁陸路毛皮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查禁廣州毛皮貿易。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俄羅斯用皮張換得大黃,從而達到“ 全行禁絕” 大黃流入俄羅斯的目的。查禁毛皮,對俄羅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陸海兩路對毛皮的查禁,使俄羅斯對華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恰克圖互市關閉前,俄羅斯主要通過北方的恰克圖同中國進行貿易,其主要對華出口商品即為毛皮,大約佔其出口總值的80%。乾隆五十一年清廷關閉恰克圖互市。在此前兩年,即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180萬盧布的俄貨中,毛皮一項就佔117萬盧布。皮貨的銷路,早已成為俄國對華貿易的生命線[15]。恰克圖貿易對俄國意義重大。據俄國學者統計,18世紀下半葉,恰克圖貿易在俄國同亞洲國家的貿易總額的68%,俄國政府從恰克圖貿易中收入的關稅則佔俄國關稅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八[16]。對華貿易恰克圖暫停互市後,俄國一方面企圖通過突破封鎖,將皮貨等私銷到中國。清朝在乾隆五十一年起就關閉恰克圖互市,對中俄貿易進行了嚴厲的查禁。為此,俄國即通過海路,由外國商人將其在美洲獲得的毛皮運往廣州,從而達到轉銷的目的。因此,清朝關閉恰克圖貿易,在北方陸路、在中國沿海一體查禁大黃,仍不見效果;俄羅斯始終不肯屈服。中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毛皮消費市場之一,俄國主要就是通過對華出口毛皮而獲利。乾隆五十五年對陸海兩路毛皮貿易的查禁,動搖了俄國對華貿易的基礎;同時,英美兩國從廣州輸入到中國的毛皮又在急劇增加,給俄國以很大壓力[11]。在這種情況下,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俄羅斯做出妥協,清朝准許了俄羅斯重開恰克圖互市的請求。恰克圖互市重開後,俄羅斯毛皮在對華貿易中的總量與比重又恢復到了乾隆五十一年恰克圖互市關閉前的水平。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清朝以為,俄羅斯從廣州海路偷漏大黃出口而一直沒有屈服,所以查禁毛皮,以達到全行禁絕大黃、茶葉出口的目的。實際上,俄羅斯卻是因為清朝對毛皮的查禁,而被迫屈服。
乾隆朝當事人的誤讀對大黃制夷觀念的推動還是在已有的大黃制夷觀念體系內進行的。主要是量的增加,而非質的突破。即大黃制夷還是針對陸路諸夷,當事人的誤讀,只是強化了大黃為陸路之夷所必需的傳統觀念。然而,後來者對乾隆朝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卻不僅僅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變化。即大黃不僅為陸路諸夷所必需,而且為海路來華貿易的英美等國所必需,大黃制夷由針對陸路諸夷擴及海路諸夷。這主要體現在後來者對乾隆五十七年英美商人籲請開禁大黃貿易的真實目的的誤讀。而乾隆五十七年英美商人籲請開放大黃貿易及清朝地方當局的轉奏,又是與乾隆五十五年的上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後來人對乾隆朝大黃制夷效果的誤讀,是因為時過境遷之後,後來者並沒有體會到當事人的一些隱情。先將乾隆五十七年(1792)歐美商人開禁大黃的請求轉錄於此:
乾隆五十七年戶部諮稱署兩廣總督郭世勳粵海關監督盛住奏稱英吉利咪利堅等國夷商口段口利口臣等稱說:恭聞天朝現準俄羅斯開關通市,貨物內大黃一項實係各國治病要藥,懇請照從前,仍準各夷商買運,免其限以五百斤定數。其出產海龍等項皮張亦懇準攜帶進口起貯省城售賣,並請嗣後內港出海船隻一律免禁,所有應徵稅銀仍飭照例輸納。奉硃批:如所請行。[17]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到,在外商的籲請中,有“ 貨物內大黃一項實係各國治病要藥” 一句。道光十年(1830)年左右,廣東學者蕭令裕就此出發,並進一步發揮,認為英美等國需要大黃,可以大黃制夷(英)。而且有理由相信,嘉慶十四年百齡將大黃制夷從針對陸路轉向海路與乾隆五十七年英美商人的上述籲請關係甚大。
乾隆之後各朝認為大黃可以對付海路諸夷,在很大程度上是從乾隆五十七年英美商人籲請開放大黃貿易得出的。然而,後來者卻沒有對英美商人籲請開放大黃貿易的真實原因進行考察。乾隆五十五年上諭造成的對廣州毛皮貿易的查禁,才是英美等國商人籲請開放大黃貿易的主要因素。對毛皮的查禁,影響了多方面的利益,引起了多方的聯動反應。
粵海關對毛皮的查禁,直接影響了英美等國商人的利益。
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1791年1月),清朝查禁毛皮。這對廣州毛皮貿易的主角英美等國商人,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英美等國商人對華貿易,一直缺少合適的商品與充足的白銀來交易中國的絲茶,對英美商人來說,新發現的可以在中國市場上暢銷的毛皮,對中英、中美貿易的正常開展至關重要。
從美國商人的角度看,除轉運毛皮外,它在北美西北海岸收購到的毛皮也在迅速增加。毛皮在此前及1792年開禁後的好些年,都是廣州口岸的進口大宗,是美商對華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中國當局對廣州的毛皮貿易進行查禁,很快就對美商的利益形成影響[12]。與此同時,美商在北美的毛皮收購也取得了進展,與俄羅斯也存在競爭關係。恰克圖貿易開市後,俄羅斯重新獲得從北方出口毛皮的便利。毛皮開禁,才有利於美商同俄羅斯競爭,共同主宰中國這一巨大的毛皮消費市場。毛皮對於美商的當前利益與長遠的利益,都相當重要。查禁毛皮,也影響了英商的利益。乾隆末年查禁大黃時期,毛皮已成長為是英商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毛皮是英商關注的重點。英俄兩國在對華毛皮上互相競爭。俄羅斯通過別國旗幟的船隻將毛皮出口到中國,其價格低於英國皮貨價格。兩廣地方當局對毛皮的查禁,對英國毛皮貿易自然不利,而且,中國已同意重開恰克圖貿易,俄羅斯的皮貨可以很方便地從北方陸路進入中國。若海路毛皮貿易仍受阻,英國無疑將其在中國的毛皮市場讓給了俄國[18]。
廣州毛皮貿易的查禁是由於查禁大黃而起的,而查禁大黃又是為了製裁俄羅斯。既然俄羅斯已屈服,對俄大黃貿易已經開禁,英美等國商人就要藉此機會要求開禁海路大黃貿易,從而達到開放毛皮貿易的目的。儘管英美兩國商人的利益訴求不甚相同,但毛皮開禁符合英美商人的共同利益。這樣,英美等國商人合作上演了乾隆五十七年籲請大黃開禁的一幕,按照中國方面的說辭稱:“ 貨物內大黃一項實係各國治病要藥” 。
因此,毛皮貿易是英美商人籲請開禁大黃的最主要目的,開禁大黃貿易只是開禁毛皮貿易的藉口。而“ 大黃為各國治病之要藥” 又是藉口中的借。
既然英美商人開禁大黃貿易只是藉口,那麼廣東當局難道沒有覺察嗎?為何還進一步聲稱大黃對於英美諸夷的意義,很快就向乾隆上奏英美等國商人的請求呢?
其實,受查禁毛皮貿易影響的並不僅僅是英、美等國商人,廣東地方當局亦深受其累。廣東當局並非不知外商呈請的主要目的是開放毛皮貿易,而不是為了大黃。但廣東地方當局亦有難言之隱,需借外商之口,達到開放毛皮貿易的目的。因此,開禁毛皮貿易這一問題上,廣東地方當局與英美等國商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這與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查禁毛皮從而“ 全行禁絕” 大黃貿易的上諭有關。於此,出現了三重藉口疊加的情況。外商以“ 大黃為各國治病要藥” 為藉口要求清朝開放大黃貿易,這是第一種藉口;借開放大黃之名義,呈請開放毛皮貿易,是為第二種藉口;廣東當局藉口外商呈請以達到開禁毛皮從而為自己解決兩難問題開路的目的,這是第三種藉口。這三種藉口,一環套一環。
那麼廣東地方當局的難言之隱,又是什麼呢?
乾隆五十五年的上諭中,乾隆要求廣東地方當局查禁毛皮,但不能因查禁毛皮而使海關所徵稅銀減少。這一時期毛皮已成為廣州最主要的進口商品。毛皮貿易是乾隆四十一年以來粵海關稅收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毛皮不讓進口,但稅銀又不能減少,這根本是不可能的[13]。要達到這兩個必須同時達到然而實際上不可能同時達到的目標,無疑是對廣東地方當局一場嚴峻的考驗[14]。實際上,找到令有關各方特別是乾隆可以接受的藉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稅銀減少,對廣東地方當局是一種威脅。這種威脅集中體現在關稅賠補問題上。如果沒有完成關稅額徵,有關責任人不得不負責賠補。雖然乾隆四十七年(1782)議準,“ 粵海關稅課以乾隆四十一二兩年作為比較” (該海關年度的稅收額為五十八萬八千四百餘兩),但實際上,此後粵海關的稅收既要與乾隆四十一二年(1776-1777)比較,又要與上三屆比較,並且變成與上三屆中的最高年度相比較[19]。正是由於此,廣東地方當局面臨著賠補關稅銀兩的威脅。而查禁毛皮後關稅大幅減少,使賠補問題明朗化了。
其實,廣東當局面臨的這一困境,是矛盾著的製度與潛規則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按乾隆四十七年的製度規定,乾隆將五十六年的粵海關關稅與四十一二年比較,結果發現粵海關關稅劇增,從而不恰當地將這種劇增與俄羅斯聯繫起來。認為是俄羅斯將毛皮偷運至廣州並運出大黃,是導致多年大黃制俄未果的原因。由此,乾隆下令廣東地方當局嚴禁毛皮貿易。如果乾隆按照實際運作的關稅額徵來考察,即對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五十五的關稅收入來考慮,則粵海關關稅增加不大明顯,乾隆是否會下令廣東地方當局查禁毛皮貿易還成問題[15]這種矛盾著的製度與潛規則使得查禁毛皮貿易這一項政治任務落到廣東地方當局身上。這本也不是大問題。這一政治任務,有總督、巡撫承擔,另有粵海關監督分擔。然而致命的是,乾隆還同時下達另一項經濟任務,那就是關稅不能減少。
落實到賠補問題上,制度與潛規則的矛盾對廣東當局的影響進一步明顯化。雖然乾隆四十七年規定:“ 粵海關稅課以乾隆四十一二兩年作為比較。” 但在實行中又常與前三年中的最高年份相比較。因此如清廷只要求他們與四十一二年作比較,就不需賠補;但如果戶部議準的是按最近三年的最多年份比較,那麼賠補的數額就非常大。這種制度與規則的分歧與矛盾,直到嘉慶四年才得到解決[16]
在關稅賠補問題上,還體現了地方當局(賠補當事人)、戶部及皇帝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遇有賠補情事,地方當局要想辦法免於賠補或減少賠補。如確屬事出有因,此因又是皇帝所認可的,可減免賠補。地方官有時為了避免作過多賠補,主動上奏承擔賠補責任。而乾隆下部議時,戶部以維護朝廷稅收為由,總是希望地方多賠補,從而免於自己受責於乾隆。而乾隆在維持帝國稅收的大前提下,綜合有關因素,對賠補作必要之減免,以體現恩威並濟,權自我操[17]。在考慮到廣東當局的情況時,還要考慮到乾隆在五十五年十一月的同一條上諭中,已明確要求不能因查禁毛皮而使關稅減少。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廣東當局已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了。
廣東當局為了應付乾隆的兩難要求,固有的官場文化— 欺上就粉墨登場了。清朝督撫,特別是兩廣督撫在這一方面的傳統根深蒂固。督撫為規避賠補稅銀的風險而找藉口的做法是相當普遍的。乾隆五十三年,兩廣總督孫士毅在任期間,鹽課虧空巨大,實行“ 改埠歸綱” 政策。名為利商,實為勒商。通過商人來為其彌補鹽課虧空,避免巨額賠補[20]。郭世勳亦是這方面的老手。乾隆五十三年自行修改安南使者國書;
「每日飲少杯咖啡,30年後便可買到一間屋」,這條理財方程式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而在現實中,「飲少杯嘢」不但有助於買樓,甚至可以「救國」。話說繼斯里蘭卡後,巴基斯坦也陷入債務危機,目前外滙儲備不夠一個月使用,該國內政部長呼籲民眾「每日只飲一杯茶」節省外滙開支。作為世界第五人口大國,巴基斯坦處境與斯里蘭卡相似,嚴重依賴石油能源進口,同時其貨幣因美元加息大幅貶值,兼且前幾年為「一帶一路」債台高築,現時承受三重打擊。
【新聞點評】飲少杯茶救國家 https://bit.ly/3c0MaMP
飲少杯茶救國家
2022年8月18日週四 上午3:23
巴基斯坦在剛過去的星期日慶祝立國七十五周年,然而經濟正陷入嚴重危機。(法新社圖片)
「每日飲少杯咖啡,30年後便可買到一間屋」,這條理財方程式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而在現實中,「飲少杯嘢」不但有助於買樓,甚至可以「救國」。話說繼斯里蘭卡後,巴基斯坦也陷入債務危機,目前外滙儲備不夠一個月使用,該國內政部長呼籲民眾「每日只飲一杯茶」節省外滙開支。作為世界第五人口大國,巴基斯坦處境與斯里蘭卡相似,嚴重依賴石油能源進口,同時其貨幣因美元加息大幅貶值,兼且前幾年為「一帶一路」債台高築,現時承受三重打擊。
能源漲價 外儲見底
剛過去的星期日(8月14日)是巴基斯坦立國75周年,當地民眾卻沒什麼心情慶祝,皆因該國現正陷入嚴重經濟危機。據巴國央行公布,該國外滙儲備截至8月初僅剩約78億美元,同時面對超過1300億美元外部債務;即使不計還債需要,目前儲備亦未必足以應付該國一個月的石油、糧食等進口開支。換句話說,倘無「救命錢」接濟,巴基斯坦可能會步上另一南亞國家斯里蘭卡後塵,出現外滙耗光、石油用盡、全國停電、國民捱餓等慘況。
諷刺的是,斯里蘭卡屬全球最大紅茶出口國,尤以錫蘭紅茶舉世馳名,巴基斯坦則為世界第一大茶葉進口國。事關巴國人民極愛嘆茶,平均每人每日要飲8至9杯,本地茶葉生產卻有限,遂對外採購;該國去年茶葉進口貨額達5.98億美元,比美國(5.32億美元)更高。正因如此,巴國內政部部長Ahsan Iqbal早前呼籲國民「每日只飲一杯茶」,從而為國家節省外滙開支。
不過,在截至6月底的2022年度,巴國進口貨額達842億美元,按年猛增34%,同年出口貨額僅394億美元,貿易逆差接近450億美元。相對而言,該國去年用5.98億美元進口茶葉僅屬「小數目」,即使全部節省也幫不了太多。
比起茶葉,巴基斯坦最大宗進口來自石油及天然氣,2022年度合計花費186億美元,按年激增185%,主要由於該國能源嚴重依賴進口,惟今年2月下旬爆發的俄烏戰爭帶動國際石油及天然氣價格暴漲。
值得留意,巴國的財政年度由7月初至6月底,這意味2022年度數據僅反映了大約4個月的能源漲價影響,新年度情況更不容樂觀。據估計,巴國現時每月要花逾80億美元用於進口,截至8月初手上的78億美元外滙儲備,可能到9月便見底。
屋漏逢夜雨,隨着美國加息,巴國也像很多新興經濟體一樣陷入高通脹及貨幣貶值困局。該國7月份通脹率高達24.9%,而其貨幣盧比自去年5月至今(兌美元)貶值多達33%。在此情況下,當地政府、企業和民眾須用更多資源換取貨物進口及償還外債,日益捉襟見肘。
巴基斯坦擁有2.4億人口,屬全球第五大國,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和印尼。與此同時,該國也是全世界最「窮」國家之一,2020年人均GDP約1167美元,在聯合國統計的全球213個經濟體排名183位。作為比較,中國內地2020年人均GDP約10229美元,排名81位;而被巴國視為「世仇」的鄰邦印度,同年人均GDP也有1931美元,較巴國高出65%。
坐擁龐大人口的巴基斯坦為何未能推動經濟發展進步,乃國際經濟學界多年來關注研究的課題。一般認為,該國缺乏足夠基礎建設投入,以致經濟只能依賴農業及輕工業,長期沉埋於全球化貿易鏈底層,無法逐步升級轉型。
冀華削債 向美求援
為擺脫貧困命運,巴國自2013年起大力擁抱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興建機場、港口、鐵路等設施,並與中國簽訂「中巴經濟走廊」協議,豪擲460億美元打造長達3000公里的跨國鐵路及高速公路項目。中巴兩國關係水乳交融,巴國獲中國網民親切地稱為「巴鐵」,視為中國在國際上第一鐵桿盟友。
沒料到,正當大批基建陸續落成,新冠疫潮導致全球貿易鏈及物流鏈受重創,該批基建某程度上「生不逢時」,未能帶來預期效益,卻令巴國債台高築。現時其外債規模相當於GDP接近40%,較世界銀行警戒線(20%)高出一倍。根據IMF資料,中國屬巴基斯坦第一大「債主」,佔後者外債總額約27%。巴國據報曾經要求中國「削債」以及重談「中巴經濟走廊」等系列協議,但是未獲中方明確回應。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在巴國實際掌權的陸軍參謀長Qamar Javed Bajwa日前致電美國白宮,請求美方協助推動IMF盡快批出緊急援助貸款。另據中國中央電視台報道,巴基斯坦已完成了IMF第七次和第八次聯合審查提出的援助先決條件,包括調高石油稅,但可能仍要待IMF執行董事8月底開會討論,才可獲批貸款。
「飲少杯茶」未必足以救國,巴基斯坦現時亟需外力援助。但願巴國與其債主及IMF等機構坐低「飲杯茶」好好商討,協助該國渡過眼前危機,長遠發展經濟,讓國民隨時「得閒飲茶」,毋須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
【新聞點評】飲少杯茶救國家 https://bit.ly/3c0MaM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