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FileForShare_20221013-074537


台南歸仁大人廟(保西代天府)金獅陣
1920年代,台南歸仁大人廟(保西代天府)金獅陣,獅頭下方的布條寫著「台南州新豐郡歸仁庒」。舞獅既是酬神活動,也是民俗藝術表演。作為重要中國民俗表演形式,舞獅隊的演出和鑼鼓助陣十分搶眼,成為外國人眼裡的中國象徵。
日本時代,傳統寺廟成為中國文化最大的保留著和傳播者,無論上層精英如何受日化教育改變,底層社會寺廟的宗教活動所含藴的語文使用、精神信仰、文藝表演、生活習俗,以及中華歷史典故等,均紋風不動,傳承不絕。
(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彩色台灣歷史大觀》)(6)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 | 台南歸仁大人廟(保西代天府)金獅陣 | Facebook https://bit.ly/36Itwqz

278545458_1594674494243099_8772496868748943975_n


竹北燒王船/竹北大眉帝君宮關帝聖君/竹北大眉南天府帝君宮王船醮/金氏世界紀錄王船在台灣-全國最大的王船,更有眾多的客家人參加燒王船活動-傳統客家庄的新竹縣也有燒王船舉辦三年一科的王船科王船醮造價560萬/竹北南天府武聖帝君宮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大眉里鳳岡路一段七五巷三弄五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qh8mJ

西港慶安宮發表《千歲爺有靈聖》做為廟方主題曲/台南地區有主題曲的廟宇不少,南鯤鯓代天府、學甲慈濟宮都有/《鯤鯓王》歌曲/《學甲平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8NnEua


 

2017-11-02_1535532017-11-02_153748  104390395  

全球最早王船影像 來自馬來西亞
全球最早王船影像 來自馬來西亞© 中央社 全球最早王船影像 來自馬來西亞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日電)王爺信仰在台灣雖有數百年歷史,但影像紀錄多止於現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首度在台展出亮相,可看性十足。
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王船影像,是台史博館10月中旬開展的「巡狩四方—台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展示內容之一,雖只有相片,卻彌足珍貴,是台史博館向清華宮商借取得的,共有30多張,展出的是其中的10多張相片。
台史博館策展人張瀛之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清華宮這批王船影像,是馬來西亞馬六甲當地一名洪姓信徒提供的,影像時間是1919年及1933年,其中1919年的王船影像,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研究王爺信仰中最早的影像紀錄。
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王船影像,就是台灣的「送王船」,馬六甲當地稱為「送王舡」,相傳最早是在18世紀,當地人曾提及1854年有類似王爺信仰的活動,「送王舡」的名詞是1905年後出現的。
張瀛之說,起源於中國大陸的王爺信仰,流傳到東南亞後,祭典細節隨著時間而流失,中國大陸也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壞,王爺科儀紀錄陸續消失,當下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儀式及發展脈絡是在台灣。
台史博館的王爺信仰特展,除展示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王船影像外,其他文物全來自於台南市沿海廟宇,包括蘇厝長興宮、三寮灣東隆宮、寶安宮、南海埔境主公殿等。
王爺和媽祖是台灣沿海信仰的兩大系統,媽祖保佑漁家,王爺去瘟疫,都是道教的守護神;不同的是,相傳媽祖真有其人,也只有一位,王爺則有許多,稱為王爺或千歲。1061101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商借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首度在台展出,其中1919年王船影像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研究王爺信仰中最早的影像紀錄。(翻攝相片)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傳真 106年11月1日
------------------------------
台灣/全球最早王船影像 來自馬來西亞
http://www.cdnews.com.tw 2017-11-01 23:05:52
(中央社)
 王爺信仰在台灣雖有數百年歷史,但影像紀錄多止於現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首度在台展出亮相,可看性十足。 
 中央社1日報導,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王船影像,是台史博館10 月中旬開展的「巡狩四方—台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展示內容之一,雖只有相片,卻彌足珍貴,是台史博館向清華宮商借取得的,共有30多張,展出的是其中的10多張相片。 
 台史博館策展人張瀛之1日告訴中央社記者,清華宮這批王船影像,是馬來西亞馬六甲當地一名洪姓信徒提供的,影像時間是1919年及1933年,其中1919年的王船影像,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研究王爺信仰中最早的影像紀錄。 
 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王船影像,就是台灣的「送王船」,馬六甲當地稱為「送王舡」,相傳最早是在18世紀,當地人曾提及1854年有類似王爺信仰的活動,「送王舡」的名詞是1905年後出現的。 
 張瀛之說,起源於中國大陸的王爺信仰,流傳到東南亞後,祭典細節隨著時間而流失,中國大陸也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壞,王爺科儀紀錄陸續消失,當下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儀式及發展脈絡是在台灣。 
 台史博館的王爺信仰特展,除展示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王船影像外,其他文物全來自於台南市沿海廟宇,包括蘇厝長興宮、三寮灣東隆宮、寶安宮、南海埔境主公殿等。 
 王爺和媽祖是台灣沿海信仰的兩大系統,媽祖保佑漁家,王爺去瘟疫,都是道教的守護神;不同的是,相傳媽祖真有其人,也只有一位,王爺則有許多,稱為王爺或千歲。(王道 編)


 2017-11-09_195639  

歸仁「大人廟」睽違18年建醮 王船出廠了
分享歸仁「大人廟」睽違18年建醮 王船出廠了到Facebook 分享歸仁「大人廟」睽違18年建醮 王船出廠了到Line 分享歸仁「大人廟」睽違18年建醮 王船出廠了到Google+
保西代天府睽違18年再次舉辦建醮活動,王船熱鬧出廠。(記者吳俊鋒攝)
2017-11-09 19:39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台南市歸仁區的保西代天府,昔稱「大人廟」,因香火鼎盛,頗為知名,睽違18年再次舉辦的建醮活動已熱鬧展開,今天在各界的虔誠恭迎下,王船正式出廠,並立起桅桿,有準備揚帆、啟航之意,等於宣告地方引頸企盼的宗教盛會,即將進入重頭戲。
保西代天府主委郭克忠表示,這次丁酉科的廟會系列活動,已在上個月接續登場,重頭戲的祈安五朝王醮,將於2週後登場,今天的出廠儀式,象徵眾所矚目的祭典,開始倒數。
在金獅、宋江等陣頭的操演下,信眾合力推扶,將長約15公尺的王船順利送出廠,並吊裝3支桅桿,還掛起鯉魚王,周邊則架設平安橋,提供參拜、祈福。
郭克忠指出,船頭朝向啟航之路的東南方,壓軸的送王儀式,將於本月27日舉行,場址選在鹽水溪上游的媽廟段,各式添載品已開始準備。
郭克忠說,就考據資料,保西代天府在民國時期之後,已4度舉辦醮典,今年的丁酉科則是第5次,轄境豎燈篙、鳳尾的居民有上千戶,各地信眾也將陸續湧入,精彩可期。
歸仁的文史社團「反璞歸珍」負責人劉青慈建議民眾,屆時若參與燒王船活動,可以觀察中桅最終倒向那個方向,根據老一輩的說法,這代表那個區域準備「發了」。
保西代天府創於明鄭時期,歷史迄今356年之久,主祀朱、池、李府千歲,又稱「三老爺」


臺灣並非「送王船」起源地,卻保留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王爺信仰文化
比起部分地區失去在地特色,或空有儀式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代天巡狩信仰,臺灣的信仰儀式相對完整且保留了清楚的發展脈絡,這有大半歸功於民間長期而穩定的文化傳承。
 故事
2018-01-01 14:04
 推文到plurk
張瀛之
2017 年 3 月,中國與馬來西亞的多個宮廟與民間社團共同簽署倡議書,打算將「送王船」聯合申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迎請代天巡狩文化、送王船習俗儀禮與文化脈絡的地方,其實在臺灣。
代天巡狩與王爺信仰
迎請代天巡狩、送王船的習俗源自中國,17 世紀開始陸續隨華人移民流動、神船漂流,傳播到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社會。因為各地不同的在地需求、經濟型態與社會發展,衍生出了在地化的多樣祭典儀式與風貌。
事實上,早在 12 世紀以前,中國江南一帶就有造船送瘟的儺儀道教經典中也有遣瘟送船的紀錄;明末,閩南一帶為了規避官方對於宗教迷信的禁制、合理化既有信仰習俗,因此由通曉禮制的儒生們將民間送五帝、瘟神的儀式加以改造,結合了封建體制下的「巡狩禮」,發展出一套標準化、符合封建社會禮制的迎送儀式。
「巡狩」原指帝王巡視所屬疆域、稽查地方吏治、體察民情、展現天子風範的禮制。然而,帝王不能常親自出巡,因此發展為由帝王欽命官員「代天子巡狩」;這樣的制度在民間信仰中,也被對照、轉化為玉帝敕令神明至地方關懷民情、稽查並驅瘟逐疫、清掃邪祟的「代上天巡狩」。
精細彩繪的王船上搭載了栩栩如生的水手(陳旭志攝)
呼應帝制時代制度的巡狩儀式
既然迎來的是代替上天到地方行使神權、顯示神威的王爺,迎請代天巡狩的祭典儀式往往嚴謹而隆重,並多奠基、轉化自人類現實世界既有的經驗,代天巡狩祭典的相關行事、排場、儀禮,也多仿效王道中的巡狩禮。
像是祭典開始前,各廟宇就會仿照官署衙門、行宮建置代天巡狩行臺、布置王府;祭典期間,王府行儀也依照規制祀王、升堂行事。在代天巡狩駕臨期間,較具規模的廟宇多會由禮生團體指導地方頭人進行王府行事,由內班(或稱內司、房科)主持與張羅王府日常祀王等行禮儀式,外班(班頭、衙役)則負責排衙、維持秩序,許多地區也會設有轅門官、旗牌官等代理中軍府掌管兵馬軍務、巡庄。醮祭期間,地方百姓也不忘擇期以陣頭、開路儀仗護送王爺出巡遶境,祭典結束前,還會集結五湖四海豐盛料理宴王。在帝國制度瓦解百年後,華人生活圈中仍透過反覆信仰習俗實踐傳統禮制
當然,祭典中相當重要的就是借重王爺與相關神明法力解瘟消災,因此許多地區迎請代天巡狩時會同時辦理道壇科儀、法會或王醮,配合王府行事,作法啟請神明降臨,協助收禁地方上的邪祟,最後在盛大添儎中,由王爺押趕邪祟登船火化
各具特色的臺灣地方祭典
臺灣早期漢人移墾社會,常面臨水土不服、傳染病流行等威脅;民間一般相信疫病天行,因此成神傳說、道經記載中與行瘟解瘟有關的王爺信仰,成為常民的心靈慰藉。當今仍有迎請代天巡狩祭儀的地區,在祭典與相關活動保有部分共通脈絡,但在細節上卻因地制宜、各自精彩。
以雲林、嘉義地區為例,除了濱海村庄年年「迎客王」外,盛行的五年千歲信仰類型就包含了 4 年一科於水邊迎送王、迎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到村庄內繞境並祭祀,後於鎮安宮前燒化添儎等類型,有的村庄還會同時迎請南鯤鯓五府千歲為南巡王爺、馬鳴山五年千歲為北巡王爺
嘉義新塭嘉應廟衝水路、迎客王陣容。(劉青薰提供)
臺南地區,則包括原倒風內海區域迎「遊巡王」,原臺江內海區域 3 年一科迎請十二瘟王並舉辦刈香(遶境),府城區域王獻(献)大典,安平永祀王船與水手會習俗,南關線地區配合慶成辦理王醮,原二層行溪流域 12 年一科或不定期「請新(親)王」習俗,屏東也可分為屏北的「溪(河)畔型迎王」與屏南的沿海型迎王祭典;至於高雄、臺北等移入都市,則展現了來自各地移民的多樣原居地信仰習俗。
臺南西港玉勅慶安宮主辦之「西港刈香」王船燒化,又有臺灣第一香之稱。(柳青薰提供)
東南亞與中國的情形
隨著社會形態改變,許多早期迎請代天巡狩、送王船的地區已不再舉行。不過,除了臺灣以外,在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至今也都仍保有迎請代天巡狩、送王船習俗。
1919年馬六甲怡力勇全殿與干冬清華宮聯合舉辦的送王舡儀式中,通過陳金聲橋與佳必多戲院時萬頭鑽動的景象。(馬六甲清華宮提供,洪炎城與家人敬獻)
18 世紀後半到 19 世紀,東南亞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盛行,當地華人社會轉向原鄉的王爺信仰與送船習俗尋求精神慰藉並驅瘟解厄。以馬六甲地區為例,勇全殿、清華宮等廟宇就密集地在 19 世紀下半葉每隔 5至 8 年送王船。二戰後衛生條件改善,相關儀式也停辦了一段時間,直到 2001 年才陸續復辦。東南亞代天巡狩信仰也從早期驅瘟逐疫的需求,轉變為在地華人共同的文化識別與認同,藉由廟宇間的共同參與、整合,祭典中的遶境遊行除了傳統安鎮除煞意義外,也宣示了華人社會的群體團結力量與勢力範圍
馬六甲地區和中國部分地區至今仍保有採蓮隊,圖為1933年清華宮採蓮隊員手拿裝飾過的槳,吟誦採蓮詞,為行經之處清理收煞。(馬六甲清華宮提供,洪炎城與家人敬獻)
在送瘟船習俗、辦理王醮的起源地中國,文革期間大量廟宇、文物嚴重毀損,相關民俗祭儀也被視為迷信而停辦。改革開放後,福建泉州同安、廈門、漳州海澄等地區廟宇與文化工作者陸續透過典籍耙梳、耆老訪談,甚至跨海觀摩、互訪等,恢復各項送王船習俗的祭典儀式,近年中國官方也非常重視送王船的習俗,希望透過祭典擴散觀光、文化與經濟的對外影響力。
信仰的傳承與實踐
比起部分地區失去在地特色,或空有儀式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代天巡狩信仰,臺灣的信仰儀式相對完整且保留了清楚的發展脈絡,這有大半歸功於民間長期而穩定的文化傳承。例如,負責執掌王府行事、祀事規制的地方禮生團體,常會透過編寫禮儀手冊的形式,清楚記錄、傳承儀禮的細節
長年主持西港醮務的王李家族,就有一本由前人王李慶於 1946 年整理的「丙戌科端月置醮事簿」,不僅詳細記載了清光緒年間祭典相關時序,每個環節必須置辦的物品也都一清二楚,再透過家族傳承作為行事依據。祭典的定期舉辦,也讓廟宇主事者、道教道士或法師與乩童、地方頭人與居民能夠不斷參與、演練,不但涵養民俗工藝、民俗體育發展,也才能為當代保存下這麼完整的文化紀錄
臺史博「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利用展櫃上方進香條概念,呈現臺南七股樹子脚玉勒寶安宮的白鶴陣與展覽資訊。(張瀛之攝)
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 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澎湖、金門,相關習俗中尤以請王爺駐駕,供奉祭祀、清淨地方及驅瘟除祟後,最後添儎送王的「迎請代天巡狩」最為特殊。這種源自中國閩南的信仰形式,17世紀隨神船放流、移民遷徙,傳播到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社會,落地生根;隨不同在地需求、文化涵養與社會發展影響,衍生出多樣祭典儀式與風貌,也成為串連地方社群的重要凝聚力。臺灣因社會穩定發展,文化長期而完整的傳承,保留了當前全世界最細緻而豐富的迎送代天巡狩儀禮,也保留了詳細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紀錄。 展期:2017.10.18∼2018.6.17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 

西港慶安宮發表《千歲爺有靈聖》做為廟方主題曲/台南地區有主題曲的廟宇不少,南鯤鯓代天府、學甲慈濟宮都有/《鯤鯓王》歌曲/《學甲平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8NnEua


佳里金唐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qqII1

壯觀!船艙熊熊冒火 台南佳里金唐殿燒王船

金唐殿上午送王,燒王船。(記者楊金城攝)

2017-02-22  11:11

〔記者楊金城/台南報導〕國定三級古蹟佳里金唐殿丁酉蕭壠香科五朝王醮重頭戲「送王」(燒王船),今天上午8點登場,重達7公噸的王船,由信眾以人力拖行至1.3公里外的王船地,信眾捐獻的添載包達1.1萬包,破了歷年香科紀錄,上午10點48分千歲爺選擇吉時從船艙中起火,3年1科的醮典圓滿落幕。

丁酉香科的王船長約23台尺、寬約8台尺、船桅高約25台尺,在千歲爺神轎和宋江等陣頭簇擁下,今天早上8點王船從金唐殿前的王船廠出發,在佳里市區陸上行舟,大批信眾隨行,沿路商家、住戶設香案參拜,十分熱鬧。

王船以2條大繩用人力拖行,時速大約2公里,由大主會首王永華、大主醮首郭銘雄分持鋤頭、大茶壺,沿路灑水為王船開水路,約8點45分抵達王船地時,拖行王船底部的輪子突然卡住,再花半小時排除故障後才再拖至就定位,信眾合力為王船添載和堆疊如小山丘的金紙山。

金唐殿主委、蕭壠香科會長余榮和說,千歲爺指示這次香科只要6330包添載包,但信眾響應熱烈,添載包總數最高達1.1萬包,創下歷屆香科新紀錄。添載包內有米油鹽豆柴,米酒、食物等船上生活用品全搬上王船。

王船坐在金紙山上,到了上午10點48分,王船從船艙中段冒出火光,8分鐘後,熊熊大火就包覆整個船身。燒王船後將在謝燈篙儀式後圓醮,功德圓滿,期待3年後香科再會。

相關影音

 

天兵天將和祭祀物品、添載包等搬上王船。(記者楊金城攝)

王船抵達王船地就位。(記者楊金城攝)

大主會首王永華(右)拿鋤頭、大主醮首郭銘雄(左)拿水壺為王船開水路。(記者楊金城攝)

紙糊神將上船。(記者楊金城攝)

王船用人力拖行。(記者楊金城攝)

 
 

佳里金唐殿燒王船 圓滿落幕

佳里金唐殿丁酉年蕭土龍香科進入最後高潮,22日信眾以2條大繩索拉動王船,陸地行舟,舉行「送王」燒王船儀式後,正式宣告醮典落幕。(莊曜聰攝)
 好大陣仗  ↑↑佳里金唐殿丁酉年蕭土龍香科進入最後高潮,22日信眾以2條大繩索拉動王船,陸地行舟,舉行「送王」燒王船儀式後,正式宣告醮典落幕。(莊曜聰攝)

國定三級古蹟佳里金唐殿丁酉蕭土龍香科五朝王醮,在經過連續3天的遶境行程後,22日近午時分在「送王」儀式後畫下句點。信眾昨日一早齊聚金唐殿,用2條大繩索將王船以人力拖行,陸上行舟1公里多,到達送王處進行科儀,並選擇吉時點火燃燒王船,火光熊熊,3年一科的醮典圓滿落幕。

蕭土龍香與學甲香、西港香、麻豆香、土城香並列為南瀛5大香,是西南沿海地區重要的廟宇遶境祭典,金唐殿主祀的千歲爺在農曆1月間,會出巡佳里、七股地區的17角頭、24村庄,這也是台南市市定民俗,吸引許多民眾參與。

 
 

長23台尺、寬8台尺、船桅高25台尺的丁酉年王船,昨日上午8時在千歲爺神轎及眾陣頭簇擁下,緩緩由王船廠出發到送王地點,特別的是,王船由信眾以繩索用人力拉著「陸上行舟」,加上看熱鬧的民眾,1.3公里的路程,走了快1個小時。

到達定位後,信徒合力將金紙及裝有柴米油鹽糖的「添載包」堆到王船周邊,宛若一座小山,金唐殿主委余榮和說,這次添載包有1.1萬包,是30年來最多;吉時一到,點燃火苗,廟方揮手向王船道別,結束本次香科。


王船出巡如森巴嘉年華 信眾驚呼:這廟超有梗… - 影音精選 - 自由影音 - 自由電子報


逾240年歷史台南長興宮王船醮 今安龍目 
 分享逾240年歷史台南長興宮王船醮 今安龍目到Facebook 分享逾240年歷史台南長興宮王船醮 今安龍目到Line 分享逾240年歷史台南長興宮王船醮 今安龍目到Google+
安定區蘇厝長興宮王船已完成彩繪、開光。(記者吳俊鋒攝)
2018-02-01 11:24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源於清朝乾隆時期的台南安定區蘇厝長興宮建醮活動,每3年舉辦1次,已成為地方傳統,市政府也列入文化資產保存,各界關注;今天進行戊戌科的安龍目祭儀,為打造完工的王船開光,宣示這場眾所矚目的熱鬧盛會將進入高潮。
長興宮主祀十二瘟王,戊戌科七朝王醮將持續至4月底,廟方在恭請廠官爺、總趕公、媽祖之後,今天舉行安龍目儀式,在農曆年前完成開光,而帆高39尺的中桅,也進入彩繪階段。
廟方邀請知名的傳統藝術家杜柏錡為王船彩繪,這是他連續6科參與長興宮的醮典,見證地方傳統信仰的發展歷程。
長興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詹偉修指出,該廟首場醮典起於清乾隆37年,之後3年1科成習,這次的戊戌科於4月22日起鼓,接著千歲爺開光啟靈、出巡遶境,以及進表、普度等,4月29日則是重頭戲的燒王船,熱鬧可期,歡迎各界信眾參與。
傳統藝術家杜柏錡連續為長興宮彩繪6科的王船。(記者吳俊鋒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