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苦力在拉丁美洲留下的雪泥鴻爪(上)
1847至1874年間,人口販子在澳門、香港、廈門、汕頭、廣州等地設置「招工館」,拐騙良民百姓至拉丁美洲充當華工。因此,數十萬中國苦力被以非人道方式輸往美洲各地,寫下華工海外血淚史。
陳小雀
2017-02-21 13:00

英國的工業革命間接促成了黑奴解放運動。由於機械設備的投資費用比蓄奴高出許多,導致產品成本提高,為了讓工業產品具有競力,再加上英國需要人力開發非洲,於是禁止其殖民地販賣黑奴並廢除奴隸制度,同時鼓舞其他歐洲國家及拉丁美洲跟進。
十九世紀,拉丁美洲仍需大量勞工,既然英國等國已禁止販賣黑奴,人口販子與其偷偷摸摸地進口非洲奴隸,何不光明正大仲介勞工人口。什麼樣的人力可以取代黑奴呢?
中國以農立國,種植稻米、棉花、小麥、甘蔗、茶葉等作物,經濟形態與美丁美洲相似。華人刻苦耐勞,是最佳的勞力來源,華工遂成為人口販子手中另一項一本萬利的熾熱商品。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迫使滿清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中國門戶大開之際,同時也為人口販子開啟了方便之門。廣東、福建等沿海省分因耕地不足,天災連連、經濟凋敝、民不堪命。百姓或四處逃荒、或出海謀生,其中,不少人被拐騙至拉丁美洲充當華工,替補解奴運動後的勞工需求。
在西班牙以「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箝制太平洋的貿易航線期間(1565-1815),即有中國工匠、商賈等隨著大帆船到美洲謀生,雖然離鄉背井,但生活不致於太差。1847至1874年間,數十萬中國苦力卻被以非人道方式輸往美洲各地,過著比奴隸還不如的生活,寫下華工海外血淚史。
在西班牙以「馬尼拉大帆船」箝制太平洋的貿易航線期間,即有中國工匠、商賈等隨著大帆船到美洲謀生。(Amura Yachts & Lifestyle)
人口販子在澳門、香港、廈門、汕頭、廣州等地設置名為「巴拉坑」(Barracón)的「招工館」,招募「苦力」(los culíes)。所謂「巴拉坑」,即昔日囚禁黑奴的牢房,當地華人稱之為「豬仔館」。沿襲往昔捕捉黑人手法,人口販子雇用俗稱「豬仔頭」的地痞流氓充當招募人。「豬仔頭」除了到處張貼招工廣告,也佯裝富商巨賈誘騙急於謀生的貧民,甚至不擇手段虜掠無辜路人與良民百姓。人口販子將虜獲的華人禁錮於「巴拉坑」,並在他們胸前烙上「C」、「P」等字母,分別表示古巴、祕魯等不同目的地。
不同於昔日的黑奴,苦力通常在澳門被迫簽下一紙生死茫茫的「工作合同」,因此又被稱為「中國契約勞工」(los chinos contratados)。「工作合同」表面上是一紙受雇契約,規定苦力受雇時間以八年為期,其實形同一張賣身契,條約苛刻。苦力主要從事農作、放牧、挖礦、或雇主所指定的粗活,在期約內不得藉機怠惰,不得叛逃,亦不得提前贖身解約。契約勞工其實是變相奴隸。
不同於昔日的黑奴,苦力通常在澳門被迫簽下一紙生死茫茫的「工作合同」,因此又被稱為「中國契約勞工」。(圖:網路)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當滿載黑人的奴船走入歷史之際,一艘艘苦力船接著揚帆登場。物換星移,華人被當作「豬仔」運送至美洲,步上黑奴悲慘命運之後塵。 苦力船自廈門、汕頭、澳門、香港、廣州、黃埔等地起航。有經由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橫渡大西洋,來到加勒比海地區、蘇利南、蓋亞那、巴西等,航行時間約五個多月;亦有船隻直接穿越太平洋,將苦力運送至美國、墨西哥、秘魯等地,行船時間約三個月。和昔日的黑奴一樣,歷經驚濤駭浪,在缺糧、缺水、缺乏衛生條件下,不少苦力尚未抵達目的地便一命嗚呼。
許多苦力與其被送至異地勞苦而死,不如孤注一擲,展開海上喋血抗爭。幸運者,奪船成功,可返航中國;不幸者,遭殺害、或與船同歸於盡。苦力抵達美洲目的地後,被送至拍賣市場,赤身露體,任由買家仔細檢驗挑選。雇主對待苦力極為苛刻,動輒以鞭子抽打、扣上鐐銬、不准進食、加長工時、減薪等處罰。與黑奴悽慘命運相較下,中國苦力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八年合約期滿,苦力被迫再立新約,不斷延長勞役期限。如此慘絕人寰,讓不少苦力選擇自殺來結束悽慘的一生,或逃亡試圖找尋生機,或英勇抗暴以求重生。
華人被當作「豬仔」運送至美洲,步上黑奴悲慘命運之後塵。(Okdiario)
由於海上暴動事件層出不窮,以及苦力的長期反抗,逐漸迫使雇主善待華工。最有名的例子發生在1872年。一艘名為「瑪莉亞.露絲」(María Luz)的苦力船,從澳門準備前往祕魯的卡亞俄(Callao),當船行經日本橫濱港時,一名苦力脫逃,躲藏到一艘英國貨輪,並揭發祕魯苦力船的非人道行為,日本當局因此拘留船隻,此舉演變成國際事件,祕魯於是承諾善待華工。
1874年,滿清政府曾派遣專使前往古巴、秘魯等地,親眼目睹苦力在他鄉過著慘不忍睹的生活,進而促使清廷設置領事保護華僑。同年,拉美各國紛紛禁止苦力貿易。(未完)


 

中國苦力在拉丁美洲留下的雪泥鴻爪(中)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幾十萬中國苦力被輸往古巴、祕魯等地,緩和廢奴後的農、礦業勞力遺缺,也投入公共建設工程,對拉美國家的經濟開發貢獻頗多。此外,中國苦力參與多起戰爭,翻閱拉美近代史,其英勇身影依稀猶在眼前。


陳小雀
2017-02-28 11:05
推文到plurk
在苦力貿易的年代,幾十萬中國苦力成為拉丁美洲的廉價勞工,緩和廢奴後的農、礦業勞力遺缺,也投入公共建設工程,對經濟開發貢獻頗多。然而,中國苦力遭到苛刻對待,儼然變相的奴隸,死亡率極高。此外,中國苦力參與多起戰爭,翻閱拉美近代史,其英勇身影依稀猶在眼前。
彼時的古巴仍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經濟形態以菸草、蔗糖等為主,禁止黑奴買賣後,便大量輸入中國苦力。中國苦力雖不如黑奴強壯,但刻苦耐勞,手腳靈活,聰明敏捷,適合擔任機械操作工作,有助於農業和其他加工業的生產量。自1847至1870年間,共有約十四萬三千名苦力輸往古巴,實際只有十二萬六千人抵達目的地,其他一萬七千人死於航運中。在甘蔗園工作的苦力,每天工時長達十六小時,有的更高達二十一小時。雖然契約上明訂週日為休息日,事實上許多雇主並未讓苦力休息,尤其當甘蔗收成時,苦力幾乎日以繼夜工作,甚至勞累至死,也有無數人不堪折磨而自殺身亡。
自1847至1870年間,共有約十四萬三千名鍾國苦力輸往古巴,實際只有十二萬六千人抵達目的地,其他一萬七千人死於航運中。(圖:網路)
據估計,輸入古巴的中國苦力在契約期間,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 當古巴爆發「十年戰爭」(1868-1878)時,中國苦力趁機起義反抗,與白人、黑奴、姆拉多人(mulato,黑白混血人種)併肩作戰,以反奴、反殖民為宗旨,奠定日後古巴獨立運動的勝利基礎。中國苦力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贏得尊敬,透過這場戰爭而融入古巴社會。在戰爭進入尾聲之際,滿清政府於1877年與古巴簽約,取消契約工制,約定雇主改善苦力待遇。1880年,苦力終於獲得人身自由權,契約勞工從此成為塵封的歷史。
融入古巴社會後,仍有不少華裔持續為古巴獨立而戰,其彪炳戰功被鏤刻於史冊上。
在哈瓦那有一座巨大石碑,上面刻著:「沒有一個華裔古人叛離,也沒有任何華裔古人變節。」
至於祕魯,中國苦力人數僅次於古巴。自1849至1874年,約有八萬七千名苦力被輸入祕魯,估計約一萬人尚未抵達便死於航行中,在契約期間死亡的苦力約百分之五十。苦力於莊園及礦區工作,也協助興建鐵路及各項公共工程。各地虐待苦力事件層出不窮,在智利邊境附近工作的苦力於是藉地利之便,逃到智利,自立更生。
1850至1860年間,約四千名苦力被送到祕魯西南海岸的欽查群島(las islas de Chincha)挖鳥糞石。欽查群島為海鳥、蝙蝠與海豹的棲息地,動物排泄物與動植物殘體長年累積成鳥糞石。鳥糞石可作為肥料,也是氮、磷、鉀的重要來源,可用於生產火藥,經濟價值極高。在欽查群島的苦力,每人每天必須負責挖出四公噸的鳥糞石。由於工時長,吃得差,許多苦力不堪負荷而寧願跳崖自盡。
欽查群島的鳥糞石於1870年代被挖掘殆盡後,倖存的苦力也僅剩數百人。1874年,最後一批苦力三百六十九人抵達祕魯後,結束這變相的奴隸貿易。智利、祕魯、玻利維亞為了硝石和鳥糞石利益而起了爭端,祕魯與玻利維亞聯合起來對抗智利,史稱硝石戰爭(Guerra del Guano y el Salitre,1879-1883),又稱太平洋戰爭(Guerra del Pacífico)。
「沒有一個華裔古人叛離,也沒有任何華裔古人變節。」(www.cibercuba.com/)
戰爭期間,約一千五百名在祕魯的中國苦力倒向智利,智利獲勝後,這群苦力也成為智利公民。中國苦力的英勇事蹟怎能在智利歷史扉頁中被抹煞呢? 苦力在閒暇之餘,哼哼小曲,做做手工藝,以最簡單方式保留中國傳統,慰藉自己在他鄉的孤寂。來到拉丁美洲的苦力絕大多數是單身男子,婦女極少。因此,許多苦力與當地黑人、姆拉多人、白人通婚,繁衍後代。契約勞工解除後,華人努力做工經商,自立創業,生活漸漸改善。
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拒絕低薪資且刻苦耐勞的華工留在美國,大批華人因而移居古巴、墨西哥、巴拿馬、祕魯等地,一夕間,雜貨店、百貨行、洗衣店、飯館倍增,形成唐人街,匯成中國城。 中國文化隨著華工而在拉丁美洲留下雪泥鴻爪。
例如:由華人所引進的中國猜謎遊戲(charada),在古巴不僅是流行娛樂,也逐漸發展成臆測未來的玄學。另外,中國的嗩吶融入古巴音樂裡,成為嘉年華會與其他傳統節慶中,不可或缺的樂器。在祕魯,因華工之故,「吃飯」一詞已融入當地生活,為西班牙文添增了新字彙「chifa」。
如今,放眼首都利馬,不時瞥見掛著「chifa」字樣的中國餐館。

魔幻拉美》中國苦力在拉丁美洲留下的雪泥鴻爪(中)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 https://goo.gl/veMfSK


 

/www.npr.org/)

在當地,傳說死去的中國苦力比鐵路的枕木還多,並將鐵路經過的一個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Matachinos)。事實上,整條鐵路共用了十四萬塊枕木,而這個小鎮原名「瑪塔欽」(Matachín),誇大苦力死亡數字,且將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似乎為中國苦力的遭遇流下同情眼淚。

1855年,跨洋鐵路終於完工。在1856至1904年間,這條鐵路共賺進了三千七百萬美元,可觀的經濟利益對比中國苦力的賤命,多麼諷刺啊!

至於巴拿馬運河,不論是法國先前所負責的興建計畫(1880 -1889),抑或美國後來所主導的開鑿工程(1903 -1914),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甚至其中有八百餘人犧牲了性命。由於美國實施排華政策,華工的貢獻未能被正式記載,但無人能忽略這段史實。

巴拿馬運河興建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bluesyemre.com/)

巴拿馬人口四百餘萬,華人占百分之五,約二十萬人。從第一個僑社組織「華安公祠」於1882年成立至今,各種僑社組織逾四十個。走過中國苦力悲慘年代,也度過巴拿馬社會的排華聲浪,華人終究贏得尊重,巴拿馬政府於2004年宣布每年三月三十日為「全國華人日」,肯定華人對巴拿馬經濟發展的貢獻。

在墨西哥方面,因「馬尼拉大帆船」之故,於十六世紀即有華人移居墨西哥,並在墨西哥城匯集成一個規模不大的唐人街。自1864年以降,華工以自由人的身分,陸陸續續藉地利之便,越過美墨邊界到墨西哥謀生。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1902至1921年間,是華人移居墨西哥的高峰期,約四至五萬之多。然而,在這段時間爆發了墨西哥大革命(1910-1917),不少華人成為暴徒洩恨的對象,不僅財產被搶、甚至遭殺害。

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Imagine-Mexico.com)

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往南蔓延,墨西哥出現經濟危機。華人工作勤奮,對墨西哥勞工造成威脅;華人努力經商,成為墨西哥中小盤商的競爭對手;華人僑社組織日益壯大,形成一股勢力,給當地政府帶來壓力。諸多因素促使墨西哥出現排華浪潮,甚至有四萬餘名華人遭驅逐出境。排華浪潮持續三年之久,直到卡德納斯(Lázaro Cárdenas del Río,1895-1970)當選總統後才停止排華政策。

隨著華人的融入,墨西哥社會藉用「中文」、「中式」,衍生出許多有趣的辭彙,豐富了通俗文化。例如:「說中文」(hablar en chino),係指他人用詞詰屆聱牙,深奧難懂;「陷入中文境地」(está en chino),即處於棘手處境;「中式討債」(cobrar a lo chino),指雖無法收回的債款,但以其他物品相抵,有聊勝於無之意。 最有趣的應該是「中式麵包」(pan chino)。除了名稱帶有異國情調之外,「中式麵包」並非包子、或饅頭之類的食品,而是略加改良的麵包。

據信,一個華人來到墨西哥城開了一家咖啡館,而他所烘焙的「中式麵包」意外成為廣受好評的庶民的糕點。

無論「中式討債」、抑或「中式麵包」,已融入西班牙文之中,華工在致力於拉美經濟發展之際,也為拉美庶民文化增添活力。

 

 

 

 

 



/www.npr.org/)在當地,傳說死去的中國苦力比鐵路的枕木還多,並將鐵路經過的一個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Matachinos)。事實上,整條鐵路共用了十四萬塊枕木,而這個小鎮原名「瑪塔欽」(Matachín),誇大苦力死亡數字,且將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似乎為中國苦力的遭遇流下同情眼淚。1855年,跨洋鐵路終於完工。在1856至1904年間,這條鐵路共賺進了三千七百萬美元,可觀的經濟利益對比中國苦力的賤命,多麼諷刺啊!至於巴拿馬運河,不論是法國先前所負責的興建計畫(1880 -1889),抑或美國後來所主導的開鑿工程(1903 -1914),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甚至其中有八百餘人犧牲了性命。由於美國實施排華政策,華工的貢獻未能被正式記載,但無人能忽略這段史實。巴拿馬運河興建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bluesyemre.com/)巴拿馬人口四百餘萬,華人占百分之五,約二十萬人。從第一個僑社組織「華安公祠」於1882年成立至今,各種僑社組織逾四十個。走過中國苦力悲慘年代,也度過巴拿馬社會的排華聲浪,華人終究贏得尊重,巴拿馬政府於2004年宣布每年三月三十日為「全國華人日」,肯定華人對巴拿馬經濟發展的貢獻。在墨西哥方面,因「馬尼拉大帆船」之故,於十六世紀即有華人移居墨西哥,並在墨西哥城匯集成一個規模不大的唐人街。自1864年以降,華工以自由人的身分,陸陸續續藉地利之便,越過美墨邊界到墨西哥謀生。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1902至1921年間,是華人移居墨西哥的高峰期,約四至五萬之多。然而,在這段時間爆發了墨西哥大革命(1910-1917),不少華人成為暴徒洩恨的對象,不僅財產被搶、甚至遭殺害。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Imagine-Mexico.com)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往南蔓延,墨西哥出現經濟危機。華人工作勤奮,對墨西哥勞工造成威脅;華人努力經商,成為墨西哥中小盤商的競爭對手;華人僑社組織日益壯大,形成一股勢力,給當地政府帶來壓力。諸多因素促使墨西哥出現排華浪潮,甚至有四萬餘名華人遭驅逐出境。排華浪潮持續三年之久,直到卡德納斯(Lázaro Cárdenas del Río,1895-1970)當選總統後才停止排華政策。隨著華人的融入,墨西哥社會藉用「中文」、「中式」,衍生出許多有趣的辭彙,豐富了通俗文化。例如:「說中文」(hablar en chino),係指他人用詞詰屆聱牙,深奧難懂;「陷入中文境地」(está en chino),即處於棘手處境;「中式討債」(cobrar a lo chino),指雖無法收回的債款,但以其他物品相抵,有聊勝於無之意。 最有趣的應該是「中式麵包」(pan chino)。除了名稱帶有異國情調之外,「中式麵包」並非包子、或饅頭之類的食品,而是略加改良的麵包。據信,一個華人來到墨西哥城開了一家咖啡館,而他所烘焙的「中式麵包」意外成為廣受好評的庶民的糕點。無論「中式討債」、抑或「中式麵包」,已融入西班牙文之中,華工在致力於拉美經濟發展之際,也為拉美庶民文化增添活力。
/www.npr.org/)在當地,傳說死去的中國苦力比鐵路的枕木還多,並將鐵路經過的一個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Matachinos)。事實上,整條鐵路共用了十四萬塊枕木,而這個小鎮原名「瑪塔欽」(Matachín),誇大苦力死亡數字,且將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似乎為中國苦力的遭遇流下同情眼淚。1855年,跨洋鐵路終於完工。在1856至1904年間,這條鐵路共賺進了三千七百萬美元,可觀的經濟利益對比中國苦力的賤命,多麼諷刺啊!至於巴拿馬運河,不論是法國先前所負責的興建計畫(1880 -1889),抑或美國後來所主導的開鑿工程(1903 -1914),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甚至其中有八百餘人犧牲了性命。由於美國實施排華政策,華工的貢獻未能被正式記載,但無人能忽略這段史實。巴拿馬運河興建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bluesyemre.com/)巴拿馬人口四百餘萬,華人占百分之五,約二十萬人。從第一個僑社組織「華安公祠」於1882年成立至今,各種僑社組織逾四十個。走過中國苦力悲慘年代,也度過巴拿馬社會的排華聲浪,華人終究贏得尊重,巴拿馬政府於2004年宣布每年三月三十日為「全國華人日」,肯定華人對巴拿馬經濟發展的貢獻。在墨西哥方面,因「馬尼拉大帆船」之故,於十六世紀即有華人移居墨西哥,並在墨西哥城匯集成一個規模不大的唐人街。自1864年以降,華工以自由人的身分,陸陸續續藉地利之便,越過美墨邊界到墨西哥謀生。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1902至1921年間,是華人移居墨西哥的高峰期,約四至五萬之多。然而,在這段時間爆發了墨西哥大革命(1910-1917),不少華人成為暴徒洩恨的對象,不僅財產被搶、甚至遭殺害。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Imagine-Mexico.com)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往南蔓延,墨西哥出現經濟危機。華人工作勤奮,對墨西哥勞工造成威脅;華人努力經商,成為墨西哥中小盤商的競爭對手;華人僑社組織日益壯大,形成一股勢力,給當地政府帶來壓力。諸多因素促使墨西哥出現排華浪潮,甚至有四萬餘名華人遭驅逐出境。排華浪潮持續三年之久,直到卡德納斯(Lázaro Cárdenas del Río,1895-1970)當選總統後才停止排華政策。隨著華人的融入,墨西哥社會藉用「中文」、「中式」,衍生出許多有趣的辭彙,豐富了通俗文化。例如:「說中文」(hablar en chino),係指他人用詞詰屆聱牙,深奧難懂;「陷入中文境地」(está en chino),即處於棘手處境;「中式討債」(cobrar a lo chino),指雖無法收回的債款,但以其他物品相抵,有聊勝於無之意。 最有趣的應該是「中式麵包」(pan chino)。除了名稱帶有異國情調之外,「中式麵包」並非包子、或饅頭之類的食品,而是略加改良的麵包。據信,一個華人來到墨西哥城開了一家咖啡館,而他所烘焙的「中式麵包」意外成為廣受好評的庶民的糕點。無論「中式討債」、抑或「中式麵包」,已融入西班牙文之中,華工在致力於拉美經濟發展之際,也為拉美庶民文化增添活力。/www.npr.org/)

在當地,傳說死去的中國苦力比鐵路的枕木還多,並將鐵路經過的一個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Matachinos)。事實上,整條鐵路共用了十四萬塊枕木,而這個小鎮原名「瑪塔欽」(Matachín),誇大苦力死亡數字,且將小鎮易名為「謀殺華人」,似乎為中國苦力的遭遇流下同情眼淚。

1855年,跨洋鐵路終於完工。在1856至1904年間,這條鐵路共賺進了三千七百萬美元,可觀的經濟利益對比中國苦力的賤命,多麼諷刺啊!

至於巴拿馬運河,不論是法國先前所負責的興建計畫(1880 -1889),抑或美國後來所主導的開鑿工程(1903 -1914),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甚至其中有八百餘人犧牲了性命。由於美國實施排華政策,華工的貢獻未能被正式記載,但無人能忽略這段史實。

巴拿馬運河興建前後三十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進入巴拿馬,為這項艱鉅工作流血流汗。(bluesyemre.com/)

巴拿馬人口四百餘萬,華人占百分之五,約二十萬人。從第一個僑社組織「華安公祠」於1882年成立至今,各種僑社組織逾四十個。走過中國苦力悲慘年代,也度過巴拿馬社會的排華聲浪,華人終究贏得尊重,巴拿馬政府於2004年宣布每年三月三十日為「全國華人日」,肯定華人對巴拿馬經濟發展的貢獻。

在墨西哥方面,因「馬尼拉大帆船」之故,於十六世紀即有華人移居墨西哥,並在墨西哥城匯集成一個規模不大的唐人街。自1864年以降,華工以自由人的身分,陸陸續續藉地利之便,越過美墨邊界到墨西哥謀生。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1902至1921年間,是華人移居墨西哥的高峰期,約四至五萬之多。然而,在這段時間爆發了墨西哥大革命(1910-1917),不少華人成為暴徒洩恨的對象,不僅財產被搶、甚至遭殺害。

美國實施排華政策後,大批華人湧入墨西哥。起初,華工從事鐵路修築工作、受雇於莊園、或在礦區謀生。(Imagine-Mexico.com)

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往南蔓延,墨西哥出現經濟危機。華人工作勤奮,對墨西哥勞工造成威脅;華人努力經商,成為墨西哥中小盤商的競爭對手;華人僑社組織日益壯大,形成一股勢力,給當地政府帶來壓力。諸多因素促使墨西哥出現排華浪潮,甚至有四萬餘名華人遭驅逐出境。排華浪潮持續三年之久,直到卡德納斯(Lázaro Cárdenas del Río,1895-1970)當選總統後才停止排華政策。

隨著華人的融入,墨西哥社會藉用「中文」、「中式」,衍生出許多有趣的辭彙,豐富了通俗文化。例如:「說中文」(hablar en chino),係指他人用詞詰屆聱牙,深奧難懂;「陷入中文境地」(está en chino),即處於棘手處境;「中式討債」(cobrar a lo chino),指雖無法收回的債款,但以其他物品相抵,有聊勝於無之意。 最有趣的應該是「中式麵包」(pan chino)。除了名稱帶有異國情調之外,「中式麵包」並非包子、或饅頭之類的食品,而是略加改良的麵包。

據信,一個華人來到墨西哥城開了一家咖啡館,而他所烘焙的「中式麵包」意外成為廣受好評的庶民的糕點。

無論「中式討債」、抑或「中式麵包」,已融入西班牙文之中,華工在致力於拉美經濟發展之際,也為拉美庶民文化增添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