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輪」的圖片搜尋結果「米輪」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段潭渡船頭焦點座談會 探尋浪漫臺三線起點
玉女 桃園
【記者 陳建文 報導】為推動「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計畫」,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今(16)日在龍潭三坑老街辦理「探尋浪漫臺三線古道起點-龍潭二段潭渡船頭焦點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及在地耆老共同探討二段潭渡船頭的歷史風華與遺址,這是茶運水路的第一站,亦可謂浪漫臺三線的起點,期未來能復刻二段潭渡船頭的風貌,讓桃園臺三線的浪漫由此展開。
清代一直到日治時期,因陸運不發達,所有貨物都須由水路運行,三坑因靠近大嵙崁溪(現大漢溪)而成為桃園新竹苗栗一代的貨物中繼站,三坑老街也成為農產、商品及生活必需品集散地。尤其當時豐沛的茶產大多外銷,桃竹苗一帶的茶產經由茶路古道挑至三坑子後,以水運一路向北,運至大稻埕銷往國外。現附近仍保存有一處百年米輪,相傳便是設於碼頭邊便於稻穀碾米裝船。
今日座談會邀請臺灣藝術大學陳板教授、中原大學曾光宗及喻肇青教授、文史工作者徐榮俊、曾新蔘、林建勇、及在地耆老黃勝松里長、黃流珍、王英文、呂廣志等人參與,透過對話與資料交互比對,試圖定位二段潭渡船頭做為桃園浪漫臺三線的起點。與會學者專家均表示,大嵙崁溪河道一直在變化,推論二段潭附近帶狀區域均為當時船運停靠點,非固定的碼頭;在地耆老王英文先生與黃流珍先生並表示,小時候就看過許多船舶在二段潭進出上下貨物,現米輪遺跡坡坎下方即是當時其中一處船舶停靠點。
早年在陸運尚未開展之時,所有的貨運皆仰賴水運,龍潭三坑子當時因位於大漢溪旁,水量充沛、河道深廣,往來船隻可經由此地到大溪轉運至大稻埕及淡水港、出口至全世界。過去二段潭渡船停靠點緊鄰米輪及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未來預計規劃結合大漢溪河壩文化,地方產業,客庄老街等,做為推廣臺三線產業文化故事的起點。
蔣絜安局長表示,桃園是「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計畫」的起點,龍潭三坑更是臺三線蛋黃區的核心點、古道的起點,從過往先民開墾的三坑老街聚落、二段潭渡船頭做為桃竹苗一帶陸路水路的中繼站,將二段潭做為浪漫臺三線的起點極具魅力。桃園市配合中央政策積極推動臺三線相關計畫,今日座談會只是一個開端,未來將向客委會提報相關申請案,探索桃園市歷史茶路並營造古渡船頭風華再現,讓桃園的浪漫臺三線被大家看見,也將遺忘的歷史和文化找回來。

三坑米輪改洗石材質 挨批喪失原貌

未整建前的三坑米輪。(龍潭區公所提供)

2017-02-20  15:34

〔記者周敏鴻/桃園報導〕龍潭區公所去年底整修三坑里二段潭駁坎旁的自行車休息區,涼亭、舖面都改善,原來水泥、石塊材質的「三坑米輪」也改建為洗石子材質,卻引來「喪失原貌」的批評。三坑里長黃勝松說,米輪的原貌早已不在,用洗石子重製米輪外觀,只是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早年的農業文化。

  • 三坑里長黃勝松希望三坑米輪能讓更多人認識早年的農業文化。(記者周敏鴻攝)

    三坑里長黃勝松希望三坑米輪能讓更多人認識早年的農業文化。(記者周敏鴻攝)

三坑米輪是早年民眾用來碾米的石輪,黃勝松說,米輪的直徑約60公分,早年民眾會將脫殼的米糠放入石輪下,再牽牛推著與石輪軸心連動的棍棒,緩緩轉動石輪,讓糙米的胚芽分離後成為白米。

黃勝松說,民國20多年,三坑米輪就已經存在,後來沒了碾米需求,米輪停用多年,經風吹日曬而毀壞成數塊水泥與石塊,以及支撐的鐵鑄中軸。民國86年後,地方人士與桃園市政府數次整修米輪,用水泥加固鐵鑄中軸與破損石輪,讓三坑米輪的舊貌不復存在。去年底龍潭區公所以水資源回收中心回饋金50餘萬元,再度整修三坑米輪,同時整建涼亭、改善舖面,也搶修永福路的下坡坍方處。

以洗石子重製的三坑米輪,雖保留了鐵鑄中軸,但無法轉動、與舖面同高,引來批評:「珍貴的米輪殘跡,竟然變成這模樣,實在很無言!」

黃勝松說,之前多次整修米輪,早已跟原貌不同,且東補西補還是會風化壞掉,他才建議用洗石子材質來完整呈現米輪的外觀,希望米輪能保存久一點,作為生活教材,讓民眾認識早年的農業文化。

家族碾米生財 百年米輪見證歷史

2017-02-21

〔記者周敏鴻/龍潭報導〕龍潭區三坑里二段潭駁坎旁的「百年米輪」,是當地三大家族之一的曾家早年用來碾米生財的工具,米輪碾好的白米直接從一旁的碼頭上船外運,見證當地因大漢溪興盛又沒落的歷史。

  • 三坑里長黃勝松希望三坑米輪能讓更多人認識早年的農業文化。(記者周敏鴻攝)

    三坑里長黃勝松希望三坑米輪能讓更多人認識早年的農業文化。(記者周敏鴻攝)

龍潭區公所專員徐榮俊表示,三坑里的永福路底昔日是大漢溪河道,清朝末年到日治時期因河運發達,有碼頭的三坑地區很快就繁榮發展,當年日本需要大量的蔗糖,要求三坑地區農民大量栽種甘蔗,製成糖後從碼頭上船運到日本。

徐榮俊說,民國十年前後,日本人規劃興建桃園大圳,在大漢溪上游引水進入水圳,大漢溪的水位因此下降,造成三坑地區的舊河道變遷,喪失船運功能而迅速沒落。

三坑地區當時有三大家族,分別是周家、王家與曾家,各家族都有專屬的米輪,「三坑米輪」是曾家人碾米的工具;三坑里長黃勝松說,曾家人丁興旺,經常用米輪碾米供應給家族成員,米輪也外借給鄰居使用,曾家還搭建寮子遮風擋雨,碾米時不用淋雨,也確保米的品質。

百年米輪見證了龍潭的人文歷史,民國四十五年開始,三坑地區另有一波興盛時期,黃勝松說,當年為了興建石門水庫,數以千計的工人湧入三坑地區,讓地方非常熱鬧,直到石門水庫完工、工人撤離,三坑地區又迅速面臨第二次的沒落。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