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的圖片搜尋結果「儒生」的圖片搜尋結果

19世紀末越南參與科舉的儒生

儒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IJlBV

相關圖片

河北釋奠禮中的明朝儒生服和祭服

「儒生」的圖片搜尋結果20061026275973851_puUSi3C2QQcO20061026135441430[1]_PghZ6stxvX0Q  「儒生」的圖片搜尋結果「儒生」的圖片搜尋結果「儒生」的圖片搜尋結果

---------------------------------------------

36ea8cab77a984ef786231a9c37641f7-300x450  

明朝。 士庶巾服—深衣。

w640 (25)w640 (26)w640 (27)  

孔子與中國服飾(1)
作者: 李曉徑
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身正氣成聖功。(大紀元)
更新: 2017-02-03 12:58 PM 標籤: 孔子, 服飾, 禮制
「禮」是孔子所倡導的五常之一,也是孔子所身踐力行的。孔子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這不僅體現在理論上,也體現在孔子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上。
《論語.鄉黨》記載,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嚴肅恭謹的樣子,顯得好似不會說話的人;他在宗廟裡、朝廷上,則很善於言辭,只是說話態度比較謹慎而已。孔子上朝,國君還沒有到來的時候,他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莊重,腳下快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趨進,翼如也」)。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復命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論語.堯曰》中,孔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孔子的服飾觀,從儀態到服飾,都對君子有一些具體的要求。
朝服
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後服之。」孔子說:「上朝時都應穿朝服。國君在聽朔時要穿皮棄服,聽朔禮畢又換上朝服。」聽朔為古代帝王、諸侯於每月初一聽朝治事前所行之禮。《禮記.玉藻》記載,面君時,可將想要告訴國君的話、君有所問則自己將如何回答等等都簡要地寫在笏上面,以防臨事有所遺忘。朝服穿戴整齊之後,要先練習一下自己的儀容舉止,使佩玉之聲和行步的節拍相合,然後才出發。
《論語.鄉黨》記載,「吉月,必朝服而朝。」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朝服去朝拜君主。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這說明孔子臥病之時,仍然遵循冠服之禮。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此外,鄉裡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家居
孔子曰:「寢不屍,居不客。」睡覺不能像死屍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
「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配戴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因為羔裘玄冠在古代用作吉服,喪事是兇事,所以吊喪不能穿戴。
《禮記.玉藻》記載,「朝玄端,夕深衣。」諸侯的大夫士,早晨在家服玄端。玄端是中國古代的玄色禮服晚上在家服深衣。深衣是古代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它的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先生的衣服,大概是儒者特有的衣服吧?」孔子回答說:「我小時候住在魯國,就穿魯國的逢掖之衣;長大了住在宋國,就戴殷代的章甫之冠。我聽人們說:君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學問要廣博,衣服則入鄉隨俗,不求與眾不同。我不知道天底下還有什麽儒服。」
明朝。 士庶巾服-深衣。(大紀元)
正色
孔子說,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
孔子「惡紫奪朱」,《論語.陽貨》記載,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頂替紅色,厭惡用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厭惡以巧言善辯的嘴巴來傾覆國家的人。」「朱」,按照皇侃在《論語義疏》中的說法,古代傳統認為是代表南方的正色。而「紫」是所謂的「間色」,是由正色「朱」和正色「黑」混合而成的顏色,不是正色。
正心
「齊,必有明衣,布。」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沐浴後穿的浴衣,用布做的。同時,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此外,《禮記.玉藻》記載,做臣子的將去朝見國君,就要在前一天齋戒,沐浴,在外寢將息。
「席不正,不坐。」蓆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孔子對服飾的要求,不只是「述」,而是正心誠意、至誠篤行的。服飾與中國的禮制有密切關系,也是君子自身修養的體現。@
----------------------------------------------
孔子與中國服飾(2)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0日, 2017
後人根據文獻記載加上臆想繪畫的孔子玄衣。(維基百科)
《易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中國服飾自古就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和禮樂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九家易》曰:「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乾為治,在上為衣。坤下為裳。乾坤萬物之縕,故以象衣裳。乾為明君,坤為順臣,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天下治』。蓋取諸此也。」
黃帝是中國傳統服飾的始祖。黃帝之前,人們穿的是獸皮及麻葛短衣,抵禦寒酷暑。從黃帝開始,製作了正式的衣裳,垂範天下。上為衣,取象於乾,居上覆物;下為裳,取象於坤,在下含物。乾坤收藏萬物,所以能取象於衣裳。乾坤有道,乾為明君,坤為順臣,治理百官,體察萬民,所以能「天下治」。製衣的道理大概也是從這裡來的。
也有道家的觀點認為黃帝、堯、舜氏設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各盡其力,終致天下太平,以至於垂拱而治,無為而成。總之,皇帝將服飾作為一種禮儀與制度,教化天下,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黃帝作衣裳應為中華漢服文化的起始。
《儀禮.士冠禮》記載,「黃帝作冕旒」。傳說黃帝制定服飾制度,「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形成完備的服制。《周禮》規定的服飾制度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韓康伯註:「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五禮之中,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各有不同的禮服。
孔子重周禮。《論語》中,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於夏、商二代,豐富多彩。孔子也遵從周朝的制度。
明神宗十二章冕服像。(維基百科)
《尚書.虞書.益稷》記載,舜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這是古代天子之服繪繡的十二種圖象,即五帝時期的「十二章」制度。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稱上六章;裳繡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稱下六章。這種「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飾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國之前,持續了近五千年。
十二章紋(維基百科)
中國服飾是中國文化和禮儀的一部分。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漢服是右衽,北方少數民族是左衽,正好相反。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由此可見,孔子十分重視服飾禮儀。
孔子曾經批評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狹小(「管仲之器小哉!」), 並且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麽談得上節儉呢?」「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麽還有誰不知禮呢?」
誠然如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孔子認為,「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孔子不否定管仲之才,認為他最大的仁德是不用武力「九合諸侯」,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從而保護了華夏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