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趣木偶戲:英式二人轉
2012-08-02 14:30 作者:王星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潘趣木偶戲二人轉即興演出狄更斯
1932年,度假的孩子們在英國肯特郡馬蓋特觀看潘趣木偶劇
假如沒有看過潘趣木偶戲,很難理解英國人骨子裡那種無厘頭與自殘式的幽默。
潘趣木偶戲的全名為“Punch and Judy”,源自劇中主角潘趣和他的太太朱迪。這種街頭獨角布袋木偶戲的根源在16世紀的意大利那不勒斯,當時的男女主角名字分別是“Punchinello”和“Joan”。1662年5月9日,在倫敦考文特花園市場上演的潘趣木偶戲首次出現在英國作家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記裡,不管這是不是它在倫敦的首演,後來這一天被當成了這種“二人轉”木偶戲的生日,至今每年都有慶典。
說潘趣木偶戲是“二人轉”絕對不虧待它,二人轉甚至在肢體語言上還比它更雅緻一些,因為潘趣與朱迪這對濃妝豔服的冤家夫婦在舞台上最重要的事就是鬥嘴打架。木偶戲的演出沒有固定的劇本,完全靠台後的演出者根據觀眾的反應即興發揮,唯一相對固定的是每齣戲的開場:鉤鼻駝背的潘趣首先登場,罵罵咧咧一通,然後是他久經捶打的太太朱迪出場;朱迪總會帶著一個嬰兒,然後因各種理由將嬰兒單獨留給潘趣照料;朱迪下場後,潘趣開始以各種“湯姆與傑瑞”式的非人間暴力方式虐待那個嬰兒,等朱迪回來發現後,潘趣不但不會認錯,還將打罵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到自己的太太身上。這一部分算是整齣戲的華彩樂段,幕後表演者的種種才華就在自己雙手的左右互搏中花樣翻新。
隨後上場的一個角色也是固定的,那是一個警察式的人物。儘管1999年時潘趣木偶戲曾面臨被查禁的危險,但在它誕生至今的300多年裡,基本很少有警察找它的麻煩,其中的原因之一或許是潘趣木偶戲的資歷原比警察這個行當在英國的資歷老得多。當潘趣木偶戲最初來到倫敦時,“警察”作為職業還沒被發明,街頭演出的監管工作由教會的所謂“執禮杖者”(Beadle)兼任。因此在木偶戲中前來抓捕潘趣的人物被稱為“禮教警”(Parish Beadle)。禮教警上場的最主要目的是成為潘趣下一輪打罵的對象,而且據說“打禮教警”的段落一般是最受觀眾歡迎的。禮教警打完之後,一般來說高潮已過,但也有演出者想出另一些繼續吸引觀眾的花樣。以下是一個比較連續的典型潘趣木偶戲故事:“潘趣生性殘忍,因一件小事竟殺死自己的孩子,其妻朱迪以木棍擊其背,亦被其奪棍而打死。潘趣入獄後被判絞刑,居然在絞架前哄騙劊子手,使劊子手情願自己把頭伸進絞索。最後魔鬼前來緝拿,也遭他百般戲弄。”
迥異於21世紀賣萌時代人們習以為常的“Q版”造型,潘趣與朱迪的造型更接近魔鬼與巫婆。劇中“將嬰兒塞進香腸機”之類的段落在今天也會因“道德引導不正確”而被毫不猶豫地查禁。關於英國人對這種“惡魔木偶戲”近乎煙癮般的熱愛,狄更斯曾經在1849年的一封書信中給出過自己的解釋:“在我看來,街頭潘趣木偶戲是幫助我們遠離現實生活的最極端的解脫方式,如果在其中加入道德訓教,它對人們的吸引力將蕩然無存。我不認為它會造成惡劣的影響。作為一種誇張到極致的笑話,沒有人會真的受它挑唆做出類似的事情或者以它為道德楷模。我認為,潘趣木偶戲的快樂來源也可能在於觀眾得到的一種隱秘的滿足感:和他們外形相似的男女可以成為打罵的對象,而他們自己站在安全圈之外,無需遭受折磨和苦難。”
“倫敦佬”狄更斯無疑是潘趣木偶戲的專家。他在《董貝父子》、《老古玩店》等多部小說中提及潘趣木偶戲,《霧都孤兒》中對奧利弗不利的一個大反角也被命名為“禮教警邦布爾”( Bumble the Beadle)
====================
樂不可支 As pleased as Punch
轉喻:非常快樂;興高采烈;樂不可支
說明:Punch (潘趣) 是英國著名木偶布袋戲《潘趣與茱迪》(Punch & Judy) 中的男主角,Judy (茱迪) 是他的太太。據說,這一木偶戲早在 1662 年就有資料證明已在英國演出,而 Punch 這個名字本身則源自義大利十六、十七世紀即興喜劇 (commedia dell’arte) 中的人物 Pulcinella (英文拼成 Punch 或 Punchinello)。
典型的《潘趣與茱迪》中約有10個主要角色 (包括這對夫妻、一個嬰兒、一個警察、一個醫生、一個小丑、一隻鱷魚和一隻小狗),但它不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來演出,而是由多個不同的片段拼湊而成,在表演形式上有強烈的即興成份,沒有固定情節,因為演出者會依據觀眾反應而將演出片段加長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和氣氛。觀眾也可以隨意和木偶對話。
《潘趣與茱迪》紅白相間的經典小舞台約只有 80公分寬、80公分長,設計精美簡潔。此一木偶戲幕後只有一人演出,他用右手操縱潘趣先生,左手輪流套上不同的角色,並以特殊的發聲技巧演出搞笑橋段,讓觀眾在很短時間內完全沉醉在演出中,樂得哈哈大笑。演完一段,他的助手就會出來收錢,然後再演另一段。
在《潘趣與茱迪》中,潘趣與茱迪是一對事事爭吵不停的夫妻,潘趣先生長相逗趣,有一個大大的鷹鉤鼻 (Roman nose),雞胸駝背,聲如雞叫,十足的小丑扮相,劇中他驕傲自滿,總是調皮地逗唱,但其實他是個惡霸,常常把別人打得抱頭鼠竄。他常說的一句對白是:"That’s the way to do it." (這樣做就對了)。
這成語最初是以 as proud as Punch (非常驕傲;趾高氣揚) 的形式出現,後來才出現現在的形式。這可由英國大文豪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在他的小說中交換地使用這兩個成語得知。他在 1850 年的《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中使用 as proud as Punch,而在 1854 年的《艱難時世》(Hard Times) 中使用 as pleased as Punch。
例句:
He seemed as pleased as Punch when the doctor said he was too ill to go to school. (醫生說,他的病很重,不能去上學,他聽了似乎非常高興)
She was as proud as Punch that she won the race. (她為自己贏得比賽而自豪)


![]()

潘趣、朱迪 在中國的演出由倫敦新聞畫報 報導

倫敦新聞畫報1859年9月,台灣漢族人的禮儀風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JuA7Q








Punch and Judy puppet shows have been a Covent Garden tradition since the 17th century.
Westminster City Archives





《潘趣先生》是一部傳統的英國木偶劇,也是一部悲喜劇,距今已有400年曆史。潘趣先生一劇角色約有10個,相互間沒有明顯的關係,只是一些在生活上或在當時英國可遇見的人物而已。在演出中不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表演,而是由多個不同的片刻拼合而成,而且在表演形式上有強烈的即興成份,因為表演者會依據觀眾反應而而將演出片段加長巳求達到更好的氣氛。有很小的舞台(約為80公分x80公分),設計精美簡潔,演出者以單人控制所有角色及以特殊的發聲技巧,令觀眾在很短的時間內巳完全沉醉在演出中。
潘趣和朱迪,他們的孩子,一隻狗,一個警察,一隻鱷魚,一個儈子手
2 主要情節
故事描述主人公潘奇生性殘忍,因為看自己的孩子不順眼,將自己還是嬰兒的孩子扔出了窗外摔死,他的妻子朱迪十分生氣,於是用木棍追打潘趣,不料被潘趣奪回木棍,被毒打之後也死了。接著潘奇又殺死了追捕他的警察,即使入獄被判絞刑後,劊子手也被他哄騙,他讓劊子手為他演示如何絞刑,卻趁機絞殺了劊子手。最後魔鬼前來緝拿,也遭他百般戲弄,棍打致死。
潘趣先生本是英國木偶戲 PunchandJudy(潘趣和朱迪)中的主角,在拼貼手法的配合下,展示了一段惆悵的兒童的寓言下卻是成人的傷痛的回憶的故事。“我”經常和爺爺去釣魚(在我的爺爺變瘋之前),有時我會離開在海灘上閒逛,爺爺囑咐我不要走遠,一次我發現了一個木偶劇場,正上演潘趣和朱迪的喜劇故事,潘趣詢問:孩子呢?朱迪從地窖抱出一個奇醜的畸形兒 ,潘趣感嘆了一番就把孩子扔出了窗外。我卻看到潘趣不是把孩子扔到窗外,而是扔到了舞台外的海灘上。。。。。。家庭秘密 ,奇怪的玩偶,暴力的夢魘舞台世界和出賣。
========================
倫敦★英國布袋戲Punch & Judy @ What's the story?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LWslg
沒有想過,原來英國也有布袋戲喔。
話說台灣的布袋戲發展歷史也只有100多年而已,史艷文和哈貝兩齒也曾經陪伴著我走過孩童時期,記得小時候老爸買過一個精裝版的布袋戲玩偶,被我們幾個小孩子當成寶貝似的玩辦家家酒,它的地位比一頭亂髮沒有穿衣服的芭比娃娃還要珍貴,所以當我知道這裡5月是英國布袋戲的生日,就一直滿心歡喜的期待著,想一睹 Punch & Judy的真面目。

英國的布袋戲至今已經有350年的歷史了,從維多利亞時代就開始了,更早之前是從義大利起源的,Punch這名字則是由外來語Punchinello轉變而來,而英國最早的正式文字記載是於西元1662年的5月9號在英國的Covent Garden(柯芬園)演出,從此每一年的5月9號就被定為是Mr. Punch的生日,柯芬園也被視為是Punch & Judy的「家」,所以每一年的5月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歡慶活動,也會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玩偶師傅一起加入各顯高下,而今年剛好是350年的大生日所以就擴大舉行慶祝the Big Grin Birthday。

(一到柯芬園已經人山人海了)

柯芬園裡的St. Paul's Church教堂裡有面牆上有此紀錄,可惜當天歐約翰先生的腦筋又短路了,他聽完演說介紹後帶我走進教堂裡,然後東看看西看看,突然問我:『我們進來要幹嘛?』我說不知道,也因為講解關於教堂記載那一段我沒有聽清楚,根本不知道原來教堂裡還有寶藏可尋,結果就這樣錯過了,是在回家的地鐵裡歐約翰先生才給他熊熊的記起來了。

(網路照片)
還好這個週末倫敦的天氣放晴了,不然像布袋戲這種戶外秀遇到下雨天根本沒戲唱。到了柯芬園,隨處可見Punch & Judy的蹤跡,不少人帶著或是揹著Punch & Judy在人群裡走動和大家閒聊,這些人就是稱為Professor專門操縱Punch & Judy的玩偶師傅。













現場很像是園遊會的氛圍,一旁有許多很簡單陽春的小亭子(Booth),每一個亭子都代表著不同地方文化的Punch & Judy,有澳洲的、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義大利的、南非的等等,一個亭子由一個布偶師傅(Professor)負責,Professor躲在布幕後 頭,高舉雙手一人分飾多角,角色忽男忽女還有動物的,不過他們的語言有時候不見得聽得懂,就像只是從嘴裡發出熱鬧的聲音來而已。


Punch & Judy的主要角色是Mr. Punch,有著醜陋的面貌外加一個鷹勾鼻,個性暴力又心胸狹宰,而他的太太Judy善良又純樸,還有一個baby,就是一齣打打鬧鬧的夫妻家庭劇,Mr. Punch不時有搞笑不合常理的脫序行為,Judy就會要台下的小朋友們幫忙盯著Mr. Punch是否不聽話,一有狀況就大喊Judy Judy,小孩子們果真不時就高喊Judy Judy,還會罵起愛作怪的Mr. Punch(聽說Mr. Punch還曾經把baby拿來做香腸),把我們旁邊這些大人都逗得呵呵笑,然後偶爾會穿插的配角有警察先生、鱷魚、小丑、醫生,還有…香腸。



(這個是日本的Punch & Judy)


(小孩子一臉狐疑的,因為聽不太懂他的日語和日式英文)






義大利的Punch & Judy,法國玩偶師(一開始有個媽媽在講電話所以很大聲)

(這是一家以Punch & Judy命名的酒吧)

這個中間的大型舞台上擺著一個裝置蛋糕,上頭有寫著350歲的生日蠟燭,下午2:30分開始的生日蛋糕秀已經有很多人在卡位了。
Punch & Judy真的是家喻戶曉,隨著時間越接近,越來越多的人潮湧入,大家齊聚一堂就是為了幫Punch & Judy慶生,我和歐約翰先生也老早就在尋覓好望角可以拍照和錄影,本來以為這樣的超級盛大活動是每一年都會舉行的,才知道是每25年一次,突然覺得自己很幸 運可以見證這個歷史性的一刻。


(這個是目前還有演出最老的女師傅)


(總共有350調香腸串起的,每一年增加一條)
齊唱生日快樂歌
簡單的介紹完Punch & Judy歷史還有唱完生日快樂歌,有個小遊行,所有的布偶師傅都會延著科芬園的外饒繞行一圈,真的很感動,我看得都起雞皮疙瘩了,可惜我的相機記憶體不夠,錄沒幾秒就不能再錄了,所以只有相片可以和大家分享。
開始遊行






(這個印度Punch & Judy很受歡迎,因為大家很少看到印度籍的,哈哈哈)


遊行結束後,所有的布偶師都聚集在一起大合照,光是等大家站在台上就花了好一陣子,然後四周的人都瘋狂高舉相機和攝影機捕抓這歷史性的大合照。







25年,25年以前我人在台灣,25年以後也不知道我們還會不會在英國,所以這也許是唯一一次來幫Punch & Judy慶祝350大壽,看著現場很多玩偶師傅都已經超過半百滿頭白髮了,目前還有在演出的最老女師傅也80多歲了,可是他們臉上都是喜悅,孩子般的笑 容,因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把歡笑帶給大家,心情霎時有些複雜,一方面開心可以參與今天這個溫馨的活動,一方面也知道即使25年後可以再齊聚柯芬園,有些人卻已沒辦法出席了,但是,我相信他們在英國布袋戲界的貢獻和回憶將會永遠長存,歷久不衰。

當天我和歐約翰先生都玩得很開心,沒想到一個看似小小的布袋戲也可以讓大家都共襄盛舉,歐約翰先生在看戲時還不時跟著人群哈哈大笑,看來Punch & Judy真的是老少咸宜大家都愛(讓我懷念起台灣的布袋戲),Punch & Judy沒有很複雜難懂的故事內容,就是打打鬧鬧的家庭肥皂劇,可是卻可以很輕鬆地和台下觀眾互動一起歡笑,剛剛傳簡訊跟歐約翰先生報告我正在寫關於Punch & Judy的文章,他還特別跟我謝謝,因為我的愛湊熱鬧讓他也有這個機會見證這25年一次的盛大生日會,所以希望這篇文章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喔。

太平春市圖,竟有布袋戲?
她曾遭父母拐賣到性服務場 如今以木偶戲為他人療傷- BBC News 中文 X EBC東森新聞 - YouTub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