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文化/寶美樓/吳新榮/台南崁城招仙閣旗亭,台南市中正路上,日本時期台灣第一大酒家/明治町之廣陞樓與西門町之寶美樓,台南的公娼結束/新町的「夜巴黎」是台南最後一家領有牌照的妓女戶,也是見證新町風月歷史的娼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I7jqn
「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有「江東春蓬」之稱。
日本時代江山樓飲宴場合
照片出自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紀念寫真帖
桌上一定有幾瓶該公司產品吧
重錘窗不知為何上段懸空?
吊燈的玻璃燈罩花紋細緻
掛在牆上的鏡子反射可看到精美的家具細節
著名酒樓的藝妲服裝華麗自不在話下
比起之前那張蓬萊閣的歡樂氛圍
1906~日治時期-台灣美女-聲色場所-陪酒小姐
190616~日據時期-台灣美女-聲色場所-第一?????小姐-相關特殊(一律免運費---只有一張)大張-老照片-05 | Yahoo奇摩拍賣
在台南著名的本島人料理有寶美樓、醉仙閣、招仙閣、西薈芳、廣陞樓、南華樓、松金樓等,當時台灣人稱之為酒樓或旗亭的台灣料理屋,稱之為「旗亭」是因為酒樓前會懸掛旗子做為招攬,故有此稱呼方式。當時有句台語諺語說:「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藝旦(gē-tuànn)也就是藝妓,在酒席中表演歌唱、能吟詩唱曲的表演工作者,本島人料理的酒樓若有藝旦唱曲足以證明其規模,菜色料理當然也不在話下,又有句諺語:「北有江山樓,南有寶美樓。」尤其可知寶美樓的名號在當時南台灣可謂不在話下。
日治時期三大古典詩社之一的南社詩人們、文人許丙丁、文學家葉石濤、畫家郭柏川等台南文藝人士皆為寶美樓的常客,詩人林夢梅更有古典詩〈花詞〉寫到:「天南淪落感年華,寶美樓中醉綺霞。 底事雲英還未嫁,相逢羞殺故園花。」其中提到寶美樓,更能一窺當年昭和摩登時代的酒樓故事風華。又譬如,臺南五詩社曾於醉仙閣舉辦聯吟會,1914年,府城文人林湘沅曾在醉仙閣作詩〈誕日漫成〉寫到:「高樓開雅會,選色復徵歌。良友情何重,嘉餚旨且多。忘形無爾我,將壽補蹉跎。各盡樽前樂,毋為時事磨。」當時不僅文人雅士愛齊聚於酒樓,更是名流婚宴聚會的場所好選擇。值得一提的是,今日的醉仙閣仍由後代傳人轉型為洋菓子店舖,在台南持續經營著。
你知道『江山樓』、『蓬萊閣』嗎?早年台灣重要人士們的聚會酒樓。山海樓近期找來曾任職於蓬萊閣的名廚黃德興,從珍藏的八十多年前的菜譜中,挑出其中的代表菜色,獨家講授給山海樓,讓這些即將消失的老菜再次重現江湖,讓現代人也有機會嘗到當年滋味。當天我們將讓大家回到日據時期的蓬萊閣,重現當時的酒樓宴席的音樂、菜色、配酒......,重現蓬萊閣風華!
【關於歷史上的 蓬萊閣】
蓬萊閣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高級臺菜飯店,附有藝旦表演,「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有「江東春蓬」之稱。
蓬萊閣最早由淡水石油大王黃東茂獨資興建(黃東茂還擁有一段淡水私鐵),日本戰敗之後,轉手給大稻埕知名茶商陳天來,1957年再以375萬元轉賣給徐傍 興醫師(美和中學創辦人),改裝成200床的徐外科醫院,地址整編之後,應該是南京西路163號,現在已經改建成毫無設計質感的商業大樓,當時蓬萊閣的風 雅,還來不及憑弔,更遑論被文化局列為古蹟,要比起歷史地位,黑美人大酒家可要略遜一籌。
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也見證了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民主運動,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週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眾人在蓬萊閣為他洗塵;最重 要的指標,則是1928年,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並留下紀念照,門柱長型掛幅,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蓬萊閣
漫步太平町 @ 無不痴 有所思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3XC1pj
淡江河畔蓬萊閣 特展
帶您見證臺灣工運往日風華盛景
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也見證了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民主運動,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週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眾人在蓬萊閣為他洗塵;最重要的指標,則是1928年,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並留下紀念照,門柱長型掛幅,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從江山樓談酒家文化、文人雅士,再談到蓬萊閣的臺灣工運之全盛時期。後起之秀蓬萊閣,肇因於東薈芳股東吳江山退股,1921年開業江山樓,舊股東乃集資擇址臺北市日新町一丁目168 番地(今南京西路163號)另建新旗亭與之抗衡,詩人竹園生所作〈宴東薈芳旗亭〉書寫蓬萊閣前身新「東薈芳」開業時的盛況:
四大旗亭稱江濱,其間東薈芳最新。
層樓改築翻花樣,美哉奐乎美哉輪。
地址八百餘坪數,四圍寬廣內鋪陳。
會場以外十八室,容眾一千三百人。
從此應酬相交錯,不應無地可棲身。
方今世界大都會,何處不設備筵賓。
漫道孤懸海外島,莫羅海味與山珍。
君不見東薈芳場所,肆筵設席宴頻頻。
我曾叨陪附末席,一同宴樂見天真。
願祝業營此勝地,蒸蒸日上千萬春。
後東薈芳因經營不善,由地主兼股東黃東茂收購,更名「蓬萊閣」。
================
[台北事]關於台北的曾經: 江山樓、蓬萊閣 --- 早期台灣的酒家文化 - https://goo.gl/PTbrKf
江山樓(英文:KAMG SAN LAU、臺羅:Kang-san-lâu)建於西元1917年,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飯店,舊時此類包含酒肆與藝旦的飯店亦稱「藝旦間」。大稻埕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更顯氣派,也標誌了臺灣早期上流社會活動的浮華時代。「江山樓」、「東薈芳」、「春風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酒家,江山樓居首,有「江東春蓬」之稱。[1][2][3]
1860年,淡水開港,吸引洋行設址通商,當時以艋舺與大稻埕為實際裝卸口岸。艋舺因日久淤沙,行船改停泊至大稻埕,自此一躍成為北臺灣貿易要衝。酒家、食肆應運而生,鬚眉、脂粉相顧徘徊。
「東薈芳」創於1884年(光緒10年)是大稻埕最早設立的大型酒家,內有藝旦彈唱招待,並有樂師伴奏,蔚為風潮。東薈芳股東之一吳江山於1917年(大正6年)獨資設立江山樓[4],專營臺菜。
江山樓位於日新町二丁目一八六番(今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保安街、歸綏街與甘州街所圍成的區塊),為四層樓紅磚建築,設置有女侍服務與飲酒空間,以「台灣第一之支那料理」做廣告,吸引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流連。當時一句俗諺「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極言江山樓之美盛。直至臺灣戰後時期才歇業,廖錫恩作《題江山樓》詩:「城廓知非昨,江山剩此樓;紛紛詩酒客,誰識箇中愁?」以為詠嘆。[3]
特色
日治時期無論民房或商行大多為平房或兩至三層樓的建築,吳江山的江山樓卻高達四層,有地標性的立面與廣闊的面積,媲美當時之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與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現況
江山樓在設立32年後走入歷史,建築於1976年拆除,原址改建為住宅大樓。
江山樓─名流與藝妲.江山樓為一家高級餐廳,是衣著講究的政商名流宴客的場所,再召喚藝妲陪酒獻唱為款待男賓的地方。江山樓承辦裕仁太子來台時的宴席。
江山樓─名流與藝妲.江山樓為一家高級餐廳,是衣著講究的政商名流宴客的場所,再召喚藝妲陪酒獻唱為款待男賓的地方。江山樓承辦裕仁太子來台時的宴席。
[台北事]關於台北的曾經: 江山樓、蓬萊閣 --- 早期台灣的酒家文化 - https://goo.gl/PTbrKf
=================
大稻埕名酒樓之三:江山樓
1921年11月江山樓舉行披露宴(開幕酒會)時的新聞照片,建物非常氣派,正面每一層樓外,分別掛有中文、英文、日文的江山店號,右邊七連棟的四層樓外牆亦高掛店號。
大稻埕歸綏街、甘州街一帶,從前有一家著名的風月旗亭──江山樓,這家1921年開業的豪華酒樓,店號來自於經營者吳江山的名字。吳江山原本是東薈芳合夥人,後退出,曾至廈門、福州、上海等地,考察大江南北的酒樓菜館,返台後,在1921年創立江山樓。
江山樓大約於1921年初起建(另一說為前一兩年興工),坐落於日新街東市二丁目,「東市」,得名於日本時代初期的大稻埕市場(日新街市場),市場為十字形,因而有日新街東市、南市之街名;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後,這裡是日新町二丁目。
十數萬元巨資興建的江山樓,為紅磚造四層樓連棟街屋,正門右側「一列七軒」為七連棟,左側二連棟,在建物普遍為平房和二層樓街屋的當年,是相當突出的地標。在設施方面,除了宴會廳、廚房外,還備有浴室、理髮室,樓頂設有庭園假山,「登高望遠,北地山川形勝、烟火人家,歷歷如繪」,開業前報載的新聞標題亦云:「如此江山如此樓,東南盡美不勝收」。
1921年11月17日起,江山樓舉行一連三天的「披露宴」,即開幕酒會,招聘福州、上海、廣東名廚,精心烹調,分批招待台、日官商與有力人士,並在正門對面的廣場,搭起戲台,聘請知名戲班,熱鬧開演。11月20日,正式對外公開營業。開業不久,杜聰明、蔡伯毅新任總督府高等官的祝賀會、國語學校台籍同窗會十周年慶祝會,即在此舉辦。
江山樓開業之後,華麗氣派的新建築,14個宴會廳,可容客五百人,規模遠超過同為稻江知名旗亭的東薈芳、春風得意樓,彼此間競爭激烈,東薈芳且在1924年搬遷到圓環附近新建的豪華大酒樓,重新開業。
1923年4月,時為太子的昭和天皇來台,江山樓與東薈芳獲選共同負責一場餐宴,即4月24日午宴,地點在太子下榻的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這場台灣料理的午宴,共出了雪白官燕、金錢火雞、水晶鴿蛋等12道大菜,與甜點杏仁茶。後來,江山樓陸續獲選供膳來台之日本親王,至1927年,類似餐宴共辦了五場,獲台灣總督府頒與獎狀。
1927年,東薈芳倒閉,原址新開「蓬萊閣」,自詡「台灣第一料亭」的江山樓,備感壓力,當時江山樓店員有八十餘名,在日本人為主的「城內」榮町(今衡陽路),亦早開有支店,可見其規模。該年底,吳江山以「江山樓主人」署名,在報紙上連載了共23篇的〈台灣料理之話〉,詳述各種大菜的製作方法。
此後,江山樓與蓬萊閣為大稻埕二大旗亭。1928年,台北市「北區料理屋飲食點組合」創立,蓬萊閣的黃金水、吳江山為正、副組合長;後來,吳江山亦任組合長,1935年,吳江山病逝,享壽60歲,江山樓店務由其子嗣接掌;江山樓持續經營至1950年代左右;建物則於1970年代拆除。
曾以「台灣第一之支那料理」做為廣告詞的江山樓,當年群賢畢至,因此匾額、楹聯、題壁,都是名士所贈,連雅堂有〈江山樓題壁〉之詩: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
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廖錫恩的〈題江山樓〉是一首好詩,是日據時期文人的心聲!
城郭知非昨,江山剩此樓。
紛紛詩酒客,誰識個中愁。
江山樓曾是稻江風花雪月的代名詞,其紙醉金迷的一面,鄭述公有詩為紀:
江山樓上客豪遊,臥酒吞花興未休;
十貫腰纏爭浪費,稻江便是小揚州。
「人去樓毀」的江山樓,早已走入歷史,鄰近的歸綏街巷弄,因昔日藝旦集聚而發展成的「紅燈區」,也在市政府禁令下,全數歇業,如今僅剩「文萌樓」殘存。
==============================================
你知道『江山樓』、『蓬萊閣』嗎?早年台灣重要人士們的聚會酒樓。山海樓近期找來曾任職於蓬萊閣的名廚黃德興,從珍藏的八十多年前的菜譜中,挑出其中的代表菜色,獨家講授給山海樓,讓這些即將消失的老菜再次重現江湖,讓現代人也有機會嘗到當年滋味。當天我們將讓大家回到日據時期的蓬萊閣,重現當時的酒樓宴席的音樂、菜色、配酒......,重現蓬萊閣風華!
【關於歷史上的 蓬萊閣】
蓬萊閣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高級臺菜飯店,附有藝旦表演,「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有「江東春蓬」之稱。
蓬萊閣最早由淡水石油大王黃東茂獨資興建(黃東茂還擁有一段淡水私鐵),日本戰敗之後,轉手給大稻埕知名茶商陳天來,1957年再以375萬元轉賣給徐傍 興醫師(美和中學創辦人),改裝成200床的徐外科醫院,地址整編之後,應該是南京西路163號,現在已經改建成毫無設計質感的商業大樓,當時蓬萊閣的風 雅,還來不及憑弔,更遑論被文化局列為古蹟,要比起歷史地位,黑美人大酒家可要略遜一籌。
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也見證了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民主運動,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週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眾人在蓬萊閣為他洗塵;最重 要的指標,則是1928年,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並留下紀念照,門柱長型掛幅,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
大稻埕名酒樓之一:東薈芳
1913年東薈芳廣告,吳江山退股,由白扁、黃安承股,此時的東薈芳酒樓位在城隍廟後街;吳江山後來在1921年開設知名的大酒樓「江山樓」。
靠近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頭的西邊,曾經有一家知名酒樓「東薈芳」,是日據前期最負盛名的風月旗亭(旗亭,指有藝旦作陪、彈唱的酒樓)。
東薈芳的歷史悠久,據其1924年慶祝開業四十周年的廣告,可知在清末1880年代已開業,當時東薈芳所在位址不可考,僅知1900年代初期,餐館位於六館街二丁目,也就是現今南京西路底,店主為白扁(白阿扁);六館街和「台灣第一條洋人街」──建昌街、千秋街(今貴德街),都是清末所建,街容繁盛。
東薈芳後來又遷至稻新街(今甘谷街)、城隍廟後街,而以城隍廟後街時期最久,即前述延平北路二段頭的西邊一帶。
1911年3月28日, 因「戊戌政變」而被慈禧太后通緝、流亡日本的「飲冰室主人」梁啟超,應林獻旁之邀來台訪問,「台灣遺老」在東薈芳設宴洗塵,梁啟超當場寫有〈三月三日,遺老百餘輩設歡迎會於台北故城之薈芳樓,敬賦長句奉謝〉之四首七言律詩(三月三日應為農曆,即西曆4月1日),其中「萬死一詢諸父老,豈緣漢節始沾衣」,傳誦一時,詩的最後一律,更是令人擊節讚嘆:
劫灰經眼塵塵改,華髮侵顛日日新,
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
餘生飲淚嘗杯酒,對面長歌哭古人,
留取他年搜野史,高樓風雨紀殘春。
同年底,林獻堂三十壽誕亦在東薈芳舉行宴會,與林獻堂同樣出自霧峰林家的漢詩人林痴仙寫有〈台北東薈芳與諸同人祝獻堂弟三十初度〉一詩。
1913年,東薈芳發生內部糾紛,白扁曾因案繫獄長崎,店務由合力經營的吳江山主掌,後白扁假釋返台,兩人不合,且吳江山計畫另行開業,經由大茶商吳文秀、陳天來斡旋,吳江山退股,由白扁與另一位合資者黃安買下。吳江山日後於1921年開業「江山樓」,與東薈芳二度倒閉後易主、更名的「蓬萊閣」,為日本時代中後期的大稻埕二大酒樓。
據1910年代廣告,城隍廟後街時期的東薈芳為連棟二層樓街屋,可容百人宴會,除台灣料理(日本時代多稱支那料理)外,亦曾供應洋食,1910年代後期,與「春風得意樓」(蔣渭水曾投資,後來為店主)同為大稻埕的知名酒樓。1920年,東薈芳曾獲選負責一場餐宴,供應來台之日本親王,被視為無上之榮耀。
1923年,時為太子的昭和天皇來台,東薈芳與江山樓獲選共同包辦一場台灣料理的餐宴,供太子享用。也就是在這一年,東薈芳決定遷址圓環附近的日新町(約現今南京西路163號一帶),興建全新的大酒樓,與樓高四層、設施豪華的江山樓,一別苗頭,搶回流失的客層。
東薈芳股東謀求「石油大王」黃東茂投資興建,東薈芳再予以承租。1924年,恰逢東薈芳開業四十周年,新樓竣工,共耗資十萬元,為因應舊曆五月十三城隍祭的商機,於舊曆五月十一即西曆6月12日,重新開業。
全新的東薈芳占地750坪,建坪500坪,前進三層樓、後進二層樓,外觀美輪美奐,內裝豪華,有一個可容納七百人的大宴會廳,以及多個50人小宴會廳,又有庭園、涼亭、噴水池,大門左右各一,車輛可直抵氣派的玄關。
全新開業的東薈芳,雖業績一時超過江山樓,但因股東良莠不齊,圖謀己利,導致紛爭不斷,財務虧損,積欠房租與酒水款項,1925年7月宣告倒閉,經由股東與「春風得意樓」前店主林聚光的斡旋,9月,再度開業。但因老問題不斷,到了1926年底,再度倒閉,酒樓由屋主黃東茂收回,改稱「蓬萊閣」,於1927年開業。
有「稻江名物」、「台北名物」之譽的東薈芳,雖然在1926年落下句點,但1927年6月,報載曾再募股東於太平町四丁目開業,惟後續如何,尚待考證。此外,東薈芳的「薈芳」二字,曾出現在台灣各地餐廳,比如台南有「西薈芳」、嘉義、花蓮有「東薈芳」、北投有「新薈芳」,北投新薈芳原本是圓環附近的東薈芳1924年開業後不久在北投成立的分店,稱「新東薈芳」,不久轉手他人,始改稱「新薈芳」。
===================================
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
發刊日期:2013.09.03文章點閱:3740
漢人來台,米食相隨
到了清領時期,清政府一開始對渡海移民採禁止政策,來台漢人心情複雜,遂有「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的諺語。清康熙末年後,因禁令廢弛,移民增加,原屬漳泉兩府的漢人以及廣東客家人移入台灣,將原鄉生活方式帶到台灣,開始發展水利灌溉系統,台灣從蔗田粗放式轉變成以水田為主的精耕農作。時間一久,移民族群對故鄉風土漸趨陌生,遂有俗諺:「台灣不認唐山、金門不認同安」與「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然而,生活環境雖然改變,但祖先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不大,當時漢人雖然接受在地食材,但仍以稻米為主食,大量發展米食副食品,例如:肉圓、碗粿、蘿蔔糕、粄條、米粉、米苔目、米飯、米糕等,成為日後台灣百姓的飲食基礎。
另一方面,「辦桌文化」也在清末逐漸形成,當時人民的生活相對穩定,家族或親朋好友之間連絡感情時大多訴諸聚餐方式,在餐館尚未普及下,由總鋪師率領烹飪人員,穿梭城市鄉鎮間服務,並利用百姓間的喜宴、壽宴、新居、歸寧、彌月、祝神、做醮、普渡、尾牙、續弦、選舉、喪事等場合舉行辦桌。
酒家菜興起,和食滲入
到了日治時期(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對台灣各方面的影響都不小,就飲食而言,特別在殖民政府首都台北州,餐廳數量漸增且餐飲空間從居家環境轉變成具有「公共空間」性質的飲宴場所,著名酒樓相繼出現,例如東薈芳、江山樓、蓬萊閣、春風得意樓、醉仙樓等。至於廚師與菜餚方面,主要以福州師傅烹飪的福州菜為主,味道上偏酸、甜,擅用紅糟、蝦油等。這些「酒樓」除了供應菜餚外,也是當時台灣士紳菁英駐足宴飲所在地。
此外,日本殖民政府也透過先進技術,積極扶植台灣水產漁業發展,特別在台南地區發展虱目魚養殖,成功奠定日後台灣水產養殖業基礎。當然,今日隨處可見的台灣庶民飲食,例如味噌湯、生魚片、壽司、冷食等,也是受到日本和食的影響。
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_2013年9月_人籟雜誌_藝文雜誌_台灣雜誌_雜誌_鉅亨網 - https://goo.gl/zJMZuY
江山樓、蓬萊閣 --- 早期台灣的酒家文化
古蹟了,這一帶之前酒家飯店林立,日治時期,要論風月場所的排名,『蓬萊閣』、『東薈芳』、『江山樓』、『山水亭』、『春風得意樓』都算頂尖,當時所有台北重要的風雅樂事都在此上演著,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的時光看看當年這兩大飯店的風華吧!
東薈芳算是大稻埕最早期的餐廳了,1911年3月3日梁啟超接受林獻堂之邀即在『東薈芳』設宴洗塵,梁任公當場題詩而載入史籍。
江山樓 |
江山樓建於西元1917年,是吳江山開設的,吳江山(1
875年生),1897年原是「東薈芳」的股東之一,1917年另起爐灶獨資開起「江山樓」當老闆,樓高四層,是大稻埕最著名的臺菜餐館.。是日本領台時期台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飯店,舊時此類包含酒肆與女侍的飯店亦稱「藝妲間」。大稻埕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更顯氣派,也標誌了台灣早期上流社會活動的的浮華時代。日本皇太子行啟台灣,採用的國宴主廚就是江山樓的師傅。蔣渭水多次在此接受同志舉辦的洗塵與入獄餞行餐宴,而今的江山樓已成為一般的住宅大樓。
江山樓 |
第一屆台陽美術展覽會,江山樓的贊助廣告 |
江山樓─名流與藝妲 |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官員在台北江山樓以花酒招待 |
江山樓原址現況(歸綏公園對面) |
蓬萊閣最早由淡水石油大王黃東茂獨資興建(黃東茂還擁有
一段淡水私鐵),日本戰敗之後,轉手給大稻埕知名茶商陳天來,1957年再以375萬元轉賣給徐傍 興醫師(美和中學創辦人),改裝成200床的徐外科醫院,地址整編之後,應該是南京西路163號,現在已經改建成毫無設計質感的商業大樓,當時蓬萊閣的風 雅,還來不及憑弔,更遑論被文化局列為古蹟,要比起歷史地位,黑美人大酒家可要略遜一籌。
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也見證了台灣在日 據時期的民主運動,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週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眾人在蓬萊閣為他洗塵;最重 要的指標,則是1928年,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並留下紀念照,門柱長型掛幅,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蓬萊閣 |
蓬萊閣 |
蓬萊閣原址現況 |
歸綏公園附近地區是舊時大稻埕主要發展的地區,同時也是
傳統戲曲舉辦及發源的地方,長久以來,此地大約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起,普願宮都會舉辦為期四十天的酬神活動,加上附近慈聖宮在每年農曆三月媽祖生日的酬神展演,使得延平里地區成為大同區重要傳統戲曲展演的據點。
延平北路和歸綏街口的幾條巷弄是特種營業「紅燈戶」之處,這些青樓女子的聚集與當年的「江山樓」大有關係。到日本時代已有正式「檢番」的藝妓組織,非法的娼妓則在歸綏街巷弄內。
當年的藝妲 |
藝妲從六、七歲離開家後,就要開始學習彈唱、吟詩、作曲 |
蓬萊閣的藝妲 |
「藝妲」在日治時期,可稱為交際花,因其有文學修養,有
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 其執壺,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或二三知友在其香閨淺酌,聽其輕彈琵琶,漫唱南音小曲,別有一番風韻,所以豔名遠播,當時台北社 會人士舉辦「酒國花魁」選舉,而有「酒國名花」之稱,甚為風光。
藝妲的工作除在宴席上的陪侍服務外,也必須能夠應景彈琴奏樂一番,因此藝妲從六、七歲離開家後,就要開始學習談唱、吟詩、作曲。所 學習的戲曲尚分大小曲,樂器包括琵琶、三弦琴、洋琴之類,於酒席間又要能夠猜酒拳助興。從自彈自唱、會(合)唱、扮裝藝閣,到後來加添伴奏鑼鼓歌唱;從靜 的清唱到動的舞蹈,由票友式的表演到票房式的公演,樹立了藝旦戲,最後藝旦的發展甚至做為職業性的演出,藝妲在陪侍服務的本業反倒成為兼職。
當時的大稻埕,商社行郊林立,許多政商名流,巨賈文人雅士來往其間,隨著商業活動的興盛,飯店藝妲間應運而生,賣藝不賣身,曲藝才情俱佳的藝妲出現,在台灣歷史上,雖然只是曇花一現,卻是最美麗的一頁。
傳聞當時流傳著一句諺語,『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妲唱曲』,清楚說明上江山樓,聽藝旦唱曲,是當時台灣人最時行的活動。
應酬式台菜餐廳在一九四九年後被擠壓到北投一帶,則形成了充滿台味的「那卡西」酒家文化。
山水亭的廣告
|
===========================
郭秋生 江山樓總經理
別號:芥舟
出生:1904/02/18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永樂町4之51
經歷:
1929年在台灣新民報發表小說(死麼?)
1930年發表(鬼)
1931年發表(跳加冠)
1932年與陳逢源,葉榮鐘,莊遂性,賴和等組織「南音文藝雜誌社」,創刊文藝雜誌〈南音〉,提倡(台灣語的文學,文學的台灣語),保存台灣民間文學
1934年組織台灣文藝協會,刊行機關誌「先發部隊」「第一線」發表「王都鄉」
在南音文藝雜誌中發表(貓兒)(幻影的消滅)等,受到好評
江山樓總經理
=====================================
2016年09月17日00:12
林于昉/秋惠文庫庫長
高中時一位家住江山樓附近的同學說要帶大家去江山樓見世面,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江山樓」這3個字,結果他帶大家去逛歸綏街一帶的公娼場所,害大家以為「江山樓」就如同「寶斗里」是條花街,長大後我才知道江山樓的輝煌歷史,尤其是老台菜和藝旦故事精采。
日本時代開幕的大酒家江山樓,原址位於歸綏公園附近(日新町二丁目一八六番),老闆吳江山有野心、有能力,原是台灣最早的大酒家東薈芳大股東,因為經營糾紛被迫退股後,創建4層樓高的江山樓,氣派比下2層樓的東薈芳。
在吳江山心裡,江山樓是劃時代的投資。翻開江山樓當時出版的宣傳小冊子,第一項「本樓的主旨」上揭露,吳認為台灣生意興隆,航海安全,從南洋、大陸南方來台的貴客很多,卻沒有一個合適的社交場地,可以辦宴會、招待賓客,是台灣之恥!因此在紳商支持下,他自謙以「個人棉薄之力十數萬圓」,獨資建設江山樓,大正8年(1919)動工,大正10年(1921)11月開幕。
江山樓建築風格日式西式融合,紅磚建築通風採光好,寒暑舒適。那時代樓房普遍2層樓高,4層樓的江山樓連棟面積甚廣,一如現代集合大樓,落成時睥睨群樓,榮登社交界最高級殿堂。
對酒家來說宴會廳最重要,小冊子介紹:2樓有7間、3樓有7間,總共14間;擺設中式高級傢俱,牆掛古今名人的書畫,氣氛高雅;依賓客人數,宴會室可隨意撤掉隔間,2間或3間併一廳,若全部房間合併一廳,可容千人尋歡。
早期台灣少有西式澡間,冊中特別推薦4樓的個人浴室。1人長的大浴缸,提供終日繁忙的賓客們,在參加宴會前先泡澡,再風度翩翩、神清氣爽出場亮相。
此外,4樓頂樓的「遊步場」更有趣,賓客吃飽喝足想散步,可登頂樓空中庭園,四方地貌無限延伸,無論是圓山、大屯山、觀音山就在眼前,平原、淡水河及台北橋一覽無遺,最神奇的是夏天時刻,頂樓除了擺放盆栽供賞花,還設了賣冰小亭子,讓賓客食用消暑氣!
以上好風景也有連橫「如此江山亦足雄 眼前鯤鹿擁南東」,後藤新平「稻江雲水好留連 樓閣笙歌樂快然」等留下的詩詞為證,至於江山樓的料理及收費,礙於篇幅下次再談。
江山樓從景德鎮進口的餐盤。秋惠文庫提供
=============================================
2016年10月01日00:12
林于昉/秋惠文庫庫長
近年吹起老台菜風潮,但20世紀初,日本時代不時興講台菜,報上談的都是「臺灣料理」,指的是有別於日本料理風味的台灣酒樓宴席菜,客人非富即貴。當時島上台灣料理的代表酒樓之一就是江山樓,大正12年(1923)服務皇太子,從此奠定名聲。
老闆吳江山自話,江山樓特聘南北名廚,依台灣原料風土變化,精研出有別於魯、川、粵、蘇四大菜系的台灣料理,而店內最豪華的服務就是一桌13道的純漢全席。
純漢全席以10人為一桌,一桌依預算18~50圓。據1937年的家計調查,月薪40圓以上是中上階級,但有錢人可能一餐就吃掉了。純漢全席中,可能出現的菜色包括燕窩、魚翅、雞、鴨、鴿、蝦、蟳、鱉、鰻、鮑魚、魚、海嵾、九孔、水蛙、及毛菰(菇)等,紅燒、煎、炸作法多樣,有些料理名稱像雪白官燕、雞絨魚翅、紅蟳飯一看領會,但更多的是如今再也沒看過的作法,像是三絲鹽燕、霞包魚翅、杏仁山水(鱉類)等。
煎餅類有椰子糕、蜂蜜蛋糕、韭菜盒、火腿餅、菜頭餅、豆紗餅等,而甜點則有杏仁豆腐、蓮子、芋糕、蜜蓮子泥等,有趣的是,木瓜算是甜點的一種。
純漢全席上菜順序講究,大菜一湯一乾輪流出,第七道一定上鹹點燒賣、餃子或炸春餅,此時服務生會拿熱水來清洗湯匙,客人離席吸煙或尋藝妓調笑,短暫休息後,再來第八道才又是大菜,最後兩道則是糕餅、甜湯。
從此看來,純漢全席的台灣料理像國宴一樣高級精緻,一餐吃下來,也像法國餐一般費時。只不過,江山樓不是只賣高級料理,也有簡易的炒麵、炒米粉,一份30錢,但就像去飯店吃魯肉飯一樣,並不便宜。
江山樓曾發行各式餐券,包括純漢席、一人份江山式餐券等,一冊20張,是當時送禮的好選擇。
當然所謂「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江山樓除了美食,最重要的還有藝妓,小姐們約10來歲,不是花魁就是選美前3名,只要客人到江山樓2樓交代一聲,就可代為安排。藝妓出場高貴,一局從小姐來到約2、3小時,要價5圓,不過她們會講日語,與樂師搭配唱北管,陪客人尋歡作樂手腕一流。
戰後江山樓風光落沒,昔日文人雅士、風流詩飲、燈紅酒綠走入歷史,代之而起的是鄰近歸綏街巷弄發展成公娼聚集所,江山樓也於1976年拆除改建,不過後來在台北官方的禁令下2001年台北公娼也全面停業了。
台灣的酒樓也非常有名,大多為文人商人飲酒吃飯宴客的去處。但是有人聲之處伴隨而來的就是是非了。特別是加入了各種不同面貌的女人。
宴東薈芳旗亭
作者:竹園生
飲食詩/飲饌空間
宴東薈芳旗亭
四大旗亭1稱江濱2,其間東薈芳最新3。
層樓改築翻花樣4,美哉奐乎美哉輪5。
地址6八百餘坪數,四圍寬廣內鋪陳7。
會場8以外十八室,容眾一千三百人。
從此應酬相交錯9,不應無地可棲身10。
方今世界大都會11,何處不設備筵賓12。
漫道孤懸海外島13,莫羅14海味與山珍。
君不見東薈芳場所,肆筵設席宴頻頻15。
我曾叨陪附末席16,一同宴樂見天真17。
願祝業營此勝地,蒸蒸日上千萬春。
本組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旗亭為傳統酒樓的稱呼。因其樓外懸旗,故稱為「旗亭」。日治時期,繁盛的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出現了「東薈芳」、「春風得意樓」、「江山樓」和「蓬萊閣」等大型酒樓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本詩題「東薈芳」(今延平北路二段)即為當時四大旗亭之一。作者描述了東薈芳這會場飲食空間的位置與陳設情況,並說明這種宴飲風氣的由來改變,在臺灣舊傳統宴飲的習慣,也隨著時代流風而產生轉變。
圖為穿著和服的藝旦,出自文化部藝文部落格
江山樓酒樓主人索題醉後寫此兼似吾黨諸酒徒也
作者:魏清德
飲食詩/飲饌空間
江山樓酒樓主人索題醉後寫此兼似吾黨諸酒徒也
如此江山如此樓。相逢是處董糟邱。
百年幾日酣盃酒。一鑄何時錯六州。
茫茫乾坤星北拱。茫茫煙樹水西流。
不須更問紅年○。小謫人寰未算愁。
本組詩為七言律詩,收入《魏潤庵詩草》。江山樓,在日治時期為大稻埕最著名的飯店,於1917 年成立。當時的大稻埕,商社行郊林立,許多政商名流,巨賈文人雅士來往其間,隨著商業活動的興盛,飯店藝旦間應運而生,賣藝不賣身,曲藝才情俱佳的藝旦出現。當時流傳著一句諺語,「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清楚說明上江山樓,飲宴空間的活潑性。本詩作者除化用李白詩贊許主人之外,多少抒發了自我遭遇挫折的心境,但也表明不為挫折所愁怨自苦,題言「兼似吾黨諸酒徒也」,作者反映心境正是其所感受的共同情形。
從這兩首詩中可見食物及女色充斥著,反觀想想為何會有藝旦的出現?我想除了心甘情願的因為看見錢景以外者,大多數的女人也為了家吧。
臺北夜市
作者:陳春松
飲食詩/飲饌空間
臺北夜市
島都露店徹宵開,營利焚膏事亦該。
八卦樓邊售麥酒,龍山寺側叫鹽梅。
燈光燦與陽光麗,蜃氣暈教暑氣催。
堪羨圓環風味好,十人飲食九傾杯。
本組詩為七言律詩,載於《風月報》第48 期(1937 年9 月21日)。
=======================================
小樂和朋友正在玩一款桌面卡牌遊戲「誰是花魁?」。遊戲內容結合了日治時期藝旦文化與當時詩作,玩家必須將前後半部的詩重新配對起來,並進行計分。現在他們進行到每十五回合的特殊關卡,主持遊戲的執牌花判官從為數不多的飲宴卡中翻開竹園生所作的〈宴東薈芳旗亭〉,分成兩組的玩家們必須重新排列卡片上被打亂的詩句,最先完成的組可得分。
原詩
四大旗亭稱江濱,其間東薈芳最新。 層樓改築翻花樣,美哉奐乎美哉輪。
地址八百餘坪數,四圍寬廣內鋪陳。 會場以外十八室,容眾一千三百人。
從此應酬相交錯,不應無地可棲身。 方今世界大都會,何處不設備筵賓。
漫道孤懸海外島,莫羅海味與山珍。 君不見東薈芳場所,肆筵設席宴頻頻。
我曾叨陪附末席,一同宴樂見天真。 願祝業營此勝地,蒸蒸日上千萬春。
解詩
題解注釋請點這裡
淡水河畔有四座名聲鼎盛的酒樓,其中東薈芳是最新開幕的。由樓房改建修築的外觀非常美觀,佔地廣闊達八百多坪,內部的裝潢陳設也很氣派,除了大廳堂還有十八個房間,總共可以容納一千三百人。以後來飲宴應酬,再也不用擔心空間狹隘,找不到座位。放眼望去當今世界上的大都市,哪裡沒有可以宴客的大餐廳?別說臺灣只是海上小島,沒有什麼可口的山珍海味,難道沒看見東薈芳酒樓這裡常聚集參加筵席的賓客?我就曾跟朋友一起來這裡宴飲作樂,十分開心。希望這個美好的所在長長久久經營下去,永遠門庭若市,直到千年萬年。
說書人談詩論憶
依據東薈芳的歷史,這首詩應該完成於1920年代。那時臺北淡水河畔有四家特別有名的旗亭(所謂「旗亭」,就是掛著酒字旗的酒樓,近現代的酒樓不再掛酒旗,但仍可沿用旗亭二字稱之)。一是人說「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的江山樓;二應該是蔣渭水投資,有三間店面寬的春風得意樓;其三嘛,有點不可考,有人會說蓬萊閣,不過蓬萊閣是在東薈芳倒後才開的,還無法列入,在此姑且將這第三位給歷史較長,文人和革命份子都常光顧的艋舺平樂遊;至於第四,當然就是東薈芳了。
事實上在這時東薈芳已經是開業將近四十年的老店了,但詩中為何說是「最新」呢?這就得從創辦人的故事開始說起。
1884年,也就是甲午戰爭前十年,烹飪高手白阿扁和經營能人吳江山找了一些朋友合開了東薈芳,規模不大,約容納十來桌客人。當時酒樓還不多,能滿足挑嘴商賈文人的就更少了,因此東薈芳的生意非常好,經常高朋滿座,有錢還不見得能吃到。漸漸地,顧客開始抱怨地方太小,空間逼仄,無法舉辦太多人的聚會。正逢牢獄之災的白阿扁沒辦法,比較有生意頭腦的吳江山只好請人另覓新址。
終於,東薈芳在1910年完成第一次擴張。重新開幕的店面比原來大上一倍有餘,佈置得很雅致,菜肴也維持相當水準,用餐時間還多了專屬樂團演奏,整體環境比原先好很多。或許因為此故,1911年春天,梁啟超訪臺時,眾文人便選了這裡為他接風洗塵,有詩〈三月三日遺老百餘輩設歡迎會於臺北故城之薈芳樓敬賦長句奉謝〉四首為證。
很不巧,不久後白阿扁和吳江山為了經營權起爭執,1913年兩人宣告拆夥,而這個事件不可避免地對東薈芳的命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吳江山在這之後遊歷了中國大江南北,回臺後獨力斥鉅資建了新旗亭,取名為江山樓。以全新經營概念面市的江山樓很快便攫取了眾人的味蕾和荷包,衝擊了其他旗亭的生意。雖然東薈芳的菜肴一如既往精美,1923年還與江山樓合辦了日本皇太子的御宴,可是在眾人眼中,其陳舊樣貌和相對狹窄的空間在江山樓面前只能屈居下風。
然而存在那麼多年的東薈芳,終究承載了太多回憶、感情和期許。於是眾股東又找了擁有一段淡水私鐵的巨賈黃東茂想辦法。黃東茂很爽快地弄出一塊地,建了可與江山樓比美的寬闊新樓,然後租給東薈芳股東經營。1924年,東薈芳重生了——空間比從前大上許多,內外華麗甚於以往,美食更不必多說。竹園生看到的應是這個時期的東薈芳。
然而,地方變大了,經營成本和難度也隨之提高。諷刺的是,東薈芳並未如竹園生祝賀那般永續經營,而是在經歷多次停業轉手後讓黃東茂收回。1927年這棟酒樓由新東家翻新改名為「蓬萊閣」,東薈芳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其實說消失也不盡然正確,東薈芳還是以回憶的形式存留在當代人的心中,1925年《臺灣日日新報》還出現過希望東薈芳重新開業的呼聲,因為「內地人本島人嗜漢席者,舍江山樓而外,別無去處。」當時的中式料理屋少說也有幾十家,但是東薈芳和江山樓有兩項指標應是其他店望塵莫及的:大空間和好料理。可惜東薈芳存在的歷史雖然長達四十年,留下來的相關記載卻非常少,通常只有在介紹日治時期的旗亭時順帶被提起而已。
除了回憶和記載,其實較晚出現的江山樓和蓬萊閣也算是東薈芳的另類存續形式,在一個既守舊又求新求變的時代,此三者的興衰共同見證了傳統大型酒樓文化在臺北城消失前的輝煌。
參考資料
戴文心。《製造歡樂的空間——「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碩士論文)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第十五卷第三期。頁144-188。
====================
東薈芳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高級台菜飯店,號稱“ 稻江名物”,附有藝旦表演,建於尚未台灣割讓的1884年,“ 江山樓 ”、“ 東薈芳 ”、“ 春風樓 ”、“ 蓬萊閣 ”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有“江東春蓬”之稱。[1] [2] [3]
1911年上巳節流亡日本的梁啟超來台,林獻堂、林幼春等台灣士紳熱烈歡迎,邀在東薈芳聚餐,梁當場賦詩曰
“
劫灰經眼塵塵改,華髮侵顛日日新。
破碎山河誰得料,艱難兄弟自相親。
餘生飲淚嚐新酒,對面長歌哭古人。
留取他年搜野史,高樓風雨記殘春。
”
1913年,東薈芳發生股東糾紛,之前大股東吳江山獨掌餐廳,另外一大股東“白扁”則滯留日本長崎,待白扁返台之後,也進入決策層,白扁與吳江山失和,經過當地大茶商陳天來與吳文秀調解,吳江山“飲下圓仔湯 ”,將股票賣給白扁與白扁的友人黃安。1917年,籌資已足的吳江山開設江山樓,與東薈芳一較長短,
東薈芳不得已,邀請石油大亨黃東茂入股,黃在日新町1丁目168番地(今南京西路 163號)建造一大樓,租賃給東薈芳。1924年重新開業,但不久就因股東爭執而歇業,1926年宣告倒閉,黃東茂於1927年原址開設了“ 蓬萊閣 ”大酒家
========================================
宴東薈芳旗亭
四大旗亭1稱江濱2,其間東薈芳最新3。
層樓改築翻花樣4,美哉奐乎美哉輪5。
地址6八百餘坪數,四圍寬廣內鋪陳7。
會場8以外十八室,容眾一千三百人。
從此應酬相交錯9,不應無地可棲身10。
方今世界大都會11,何處不設備筵賓12。
漫道孤懸海外島13,莫羅14海味與山珍。
君不見東薈芳場所,肆筵設席宴頻頻15。
我曾叨陪附末席16,一同宴樂見天真17。
願祝業營此勝地,蒸蒸日上千萬春。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旗亭為傳統酒樓的稱呼。因其樓外懸旗,故稱為「旗亭」。日治時期,繁盛的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出現了「東薈芳」、「春風得意樓」、「江山樓」和「蓬萊閣」等大型酒樓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本詩題「東薈芳」(今延平北路二段)即為當時四大旗亭之一。作者描述了東薈芳這會場飲食空間的位置與陳設情況,並說明這種宴飲風氣的由來改變,在臺灣舊傳統宴飲的習慣,也隨著時代流風而產生轉變。
【作者】
竹園生(? - ?),生平不詳。
【注釋】
1. 四大旗亭:日治時期,繁盛的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出現了「東薈芳」、「春風得意樓」、「江山樓」和「蓬萊閣」四座酒樓。
2. 江濱:淡水河濱。
3. 最新:新穎,新奇別緻。
4. 花樣:式樣、名色。
5. 美哉奐乎美哉輪:即言美輪美奐,形容房屋裝飾得極為華美。
6. 地址:地點,指東薈芳之建築地。
7. 鋪陳:布置、擺設。
8. 會場:集會的場所,此指東薈芳之大廳
9. 從此應酬相交錯:交錯,形容不斷來往。此形容客人眾多。
10. 棲身:居住、停留。
11. 大都會:都市。
12. 何處不設備筵賓:此指設置宴請賓客的地方。
13. 孤懸海外島:此指臺灣之地。
14. 羅:陳列、分布。
15. 肆筵設席宴頻頻:陳設筵席。肆、設,陳列。筵、席,酒席。《詩經‧ 大雅‧ 行葦》:「或肆之筵,或授之几。」頻頻,屢次、連連。
16. 我曾叨陪附末席:末席,席中最後的座位;自謙之辭,作者親自去過東薈芳。
17. 天真:心地純真,性情直率,沒有做作和虛偽。
【延伸閱讀】
1. 梁啟超〈三月三日遺老百餘輩設歡迎會於臺北故城之薈芳樓敬賦長句奉謝〉四首,收於《海桑吟》。
2. 施梅樵〈北投新薈芳賦似菽廬教堂〉,收於施梅樵《鹿江集》。
3. 林朝崧〈臺北東薈芳與諸同人祝獻堂弟三十初度〉,收於《無悶草堂詩存》
==========================
東薈芳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高級臺菜飯店,號稱「稻江名物」,附有藝旦表演,建於尚未臺灣割讓的1884年,「江山樓」、「東薈芳」、「春風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有「江東春蓬」之稱。[1][2][3]
1911年上巳節流亡日本的梁啟超來臺,林獻堂、林幼春等臺灣士紳熱烈歡迎,邀在東薈芳聚餐,梁當場賦詩曰
“
刼灰經眼塵塵改,華髮侵顛日日新。
破碎山河誰得料,艱難兄弟自相親。
餘生飲淚嘗新酒,對面長歌哭古人。
留取他年搜野史,高樓風雨記殘春。
”
1913年,東薈芳發生股東糾紛,之前大股東吳江山獨掌餐廳,另外一大股東「白扁」則滯留日本長崎,待白扁返臺之後,也進入決策層,白扁與吳江山失和,經過當地大茶商陳天來與吳文秀調解,吳江山「飲下圓仔湯」,將股票賣給白扁與白扁的友人黃安。1917年,籌資已足的吳江山開設江山樓,與東薈芳一較長短,
東薈芳不得已,邀請石油大亨黃東茂入股,黃在日新町1丁目168番地(今南京西路163號)建造一大樓,租賃給東薈芳。1924年重新開業,但不久就因股東爭執而歇業,1926年宣告倒閉,黃東茂於1927年原址開設了「蓬萊閣」大酒家。
========================================
旗亭(qí tíng),市樓。古代觀察、指揮集市的處所,上立有旗,故稱;酒樓。懸旗為酒招,故稱。語出《史記·三代世表褚少孫論》:“臣為郎時,與方士考功會旗亭下。”
日本時代擁有15名美人藝妓的新竹旗亭"榮久". 旗亭,酒樓或藝妓間古代因插有酒旗而得名 @ 秋惠文庫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rqYu2
=====================================
旗ㄑㄧˊqí亭ㄊㄧㄥˊtíng
市樓,為古代指揮市集交易之地。
《文選·張衡·西京賦》:「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唐·白行簡《李娃傳》:「至旗亭南偏門鬻墳典之肆,令生揀而市之,計費百金,盡載以歸。」
酒樓。因其樓外懸旗,故稱為「旗亭」。
明·孟稱舜《桃花人面·第一齣》:「店舍無煙花滿樹,旗亭喚酒蚤涼時。」
《儒林外史·第一七回》:「良朋相遇,豈可分途?何不 到旗亭,小飲三杯?」
=========================================
中國最早的廣告物:酒旗
酒旗是中國最早的廣告物。遠在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有個宋國人賣酒,他仿效統兵作戰的將帥,把一面旗子高懸在空中,以招徠顧客,這就是最早的廣告。
魚尾旗/盧溝運筏圖《盧溝筏運圖》《盧溝橋運筏圖》,描繪1266年元世祖在盧溝橋附近河運石木以建造大都宮殿的情景/魚尾幌/《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東京汴梁城郊的真實記錄,那麼這張《盧溝運筏圖》就是元大都盧溝橋與古鎮風貌的真實寫照,一宋一元,兩幅古畫堪稱姊妹篇/盧溝橋馬可·波羅稱之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魚尾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876Ppt
耶穌也用--魚尾幌
《南都繁會圖》)仇英《南都繁會圖卷》/描寫南京繁榮-《南都繁會圖》-被稱為『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CFWhA
明朝並非全期或全國都使用---魚尾幌
謝稚柳《旗亭賭唱圖》
謝稚柳陸儼少 旗亭賭唱圖成交價1100萬元
【作品鑑賞】
此卷謝稚柳傳世精絕之作,用唐人法繪唐人故實,周昉張萱之技,可以窺見。筆法兼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便覺高古中別有情趣。三詩人圍坐屏中,屏風山水由劉旦宅補足,樹石逶迤,乃法隋人展子虔《游春圖》之類,樂伎歌奏,圍案盡歡,傳世《宮伎圖》檔案陳設頗似之。又人物衣紋則不下五代《重屏會棋》之類,謝公解人,法乳諸家而中得心源,妙參前人而不落窠臼,趙孟頫後一人而已。
旗亭賭唱故實,陸儼少長跋錄唐人《集異記》,所言甚詳,屏中圍坐三人,蓋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家。
酒家菜
分享酒家菜到Facebook 分享酒家菜到Line 分享酒家菜到Google+
2012-03-20
◎焦桐 圖◎吳怡欣
酒家菜是特定時空下的一種混血菜,可謂台菜結構中的重要基石。
酒家菜
酒家菜
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後,物資缺乏,台灣尚未有像樣的餐館,親朋好友來訪,若不想在家款待,多去酒家;酒家即是當時的高級餐館,菜色融合了閩南、廣東、日本料理,其中尤以福州菜為主調。酒家大量使用罐頭,或佐餐或調味;此外,也經常使用乾貨,如香菇、魷魚。常見的酒家宴席菜包括冷盤類的烏魚子、九孔、軟絲、生魚片、粉肝、燒鵝;熱炒類的桂花魚翅、油條炒雙脆;湯品則有魚翅羹、魷魚螺肉蒜、蛤仔鮑魚、冬菜鴨、魚丸湯、豬肚紅棗;此外,還常見紅蟳米糕、紅糟肉、雞捲、金錢蝦餅、排骨酥……
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酒家菜多油炸品,前述排骨酥之外,紅糟三層肉、雞捲、蝦捲、爆魚、爆肉、炸白鯧、炸溪哥、鹽酥蝦、炸溪蝦都是。我愛吃的酒家菜包括「吟松閣」的魷魚螺肉蒜、麻油雞飯、白斬雞。
既是較具規模的餐館,酒家遂成為社交場所,舉凡官場酬酢、生意商量、是非公斷,常以酒家做協調場所。1960至70年代,台灣的酒家文化最興盛,北投酒家林立,吸引了許多企業大亨、黑道大哥來飲酒作樂。酒家菜源自日治時期,那時多伴隨著人文風景,連橫曾贊美當時的酒家富於詩意:
前年稻江迎賽,江山樓主人囑裝一閣,為取小杜秦淮夜泊之詩。閣上以綢造一遠山,山正為江,一舟泊於柳下。舟中一人,紗帽藍衫,狀極瀟灑,即樊川也。其後立一奚奴,以手持槳。樓中有一麗人,自抱琵琶,且彈且唱。遠山之畔,以電燈飾月,光照水上,夜色宛然。而最巧者則樓額亦書「江山樓」三字,一見而知為酒家。是於詩意之中,又寓廣告之意,方不虛耗金錢。
酒家總是帶著濃厚的日本味。日治時期台北最出名的酒家是江山樓,1921年吳江山獨資創立於大稻埕。1923年出版的《臺灣旅行案內》描述大稻埕是台北新興的商業區,乃「米與茶葉交易的核心地帶,磚造的大型商店櫛比鱗次,充滿異國情調」;1939年出版的《臺灣觀光の栞》也強調大稻埕的異國氛圍,是「具有特色的大市場,不消說魚鳥獸蔬菜類,草根木皮、雜貨店櫛比,飲食店散發美味奇特的香味,大大刺激食欲」。在日本人的眼中,當時的台灣混合了漢民族和西洋文化,江山樓就帶著這種混血氛圍。
以建築外觀而言,江山樓足堪媲美總督府、博物館,吳瀛濤追憶:「其設備,於二、三樓各有七間精緻的宴會廳,屋上四樓另闢有特別接待室一間,洋式澡堂十間、理髮室、屋頂庭園,尚有可容納五十至七十人的大理圓石桌座。四、五樓有展望台,各樓的樓梯裝飾有美術玻璃鏡,一樓充作辦公廳、廚房、作業地等,使用人經常有五十名以上。」連橫有詩歌贊: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
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當時江山樓是台北最頂級的餐館,亦是權力、情色、文化交織的場域,出入無白丁,多為殖民政府高官、商賈地主、墨客雅士;經理郭秋生即非等閒,他在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主張建立台灣話文,也參與創辦《南音》文藝雜誌。
鄧雨賢的第一首創作歌曲〈大稻埕進行曲〉首段歌詞,也是以江山樓為場景:「春天深更,江山樓內/絃仔彈奏的聲韻,鑽入心頭」,在繁華的酒家飲酒,聽二胡聲鑽入寂寞的心靈,倍覺清冷。這是早期的台灣酒家,有美食,有情色,也有文化內涵。
江山樓之所以聲名遠播,一開始是接待1923年來台的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當時擔任烹調者在一週前即須隔離,齋戒沐浴,食材則由總督府調進部精選;當天的菜色包括雪白官燕、金錢火雞、水晶鴿蛋、紅燒大翅、八寶焗蟳、雪白木耳、炸春餅、紅燒水魚、海參竹菇、如意煲魚、火腿冬瓜、八寶飯、杏仁茶。後來日本皇族來台,都到江山樓用餐,從此鞏固其「皇室御用達」餐館的地位。橫路啟子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酒家菜之形成,是台灣人內化了殖民帝國的飲食觀,欲區別「支那料理」而出現。
江山樓所提供是台灣第一代酒家菜。後來的「吟松閣」、「五月花」、「黑美人」依然不乏鶯聲燕語,卻沒有了淺斟低唱的情調。那卡西(流し)取而代之。那卡西是一種流動式的賣唱行業,通常兩人或三人為一組,源自日本。北投則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幾十年來,台北的餐飲飛速進步,從前盛極一時的福州餐館都已沒落。1980年代之後,北投酒家漸沒落,卡拉OK又取代了那卡西走唱文化。
我大學畢業時結識一位雕塑家,他喜歡在北投酒家飲酒作樂,有幾次帶著我去開眼界;我確實也見識到人間煙花,文人歌伎的風情。在溫泉鄉,不免需那卡西助興,雕塑家總是雇請一對江湖走唱的夫妻,邊彈奏手風琴、吉他,邊唱歌、飲酒,歌聲常帶著悽楚。我一下子就被溫泉鄉風情迷住了,忽然覺得輕狂在綺羅堆裡的身體,彷彿有著柳永的幻影。
魷魚螺肉蒜
大學剛畢業時結識了雕塑家侯金水,他幾次領我去北投痛飲,餐桌上總不乏一鍋「魷魚螺肉蒜」。侯金水總是指定那對走唱江湖的夫妻來表演那卡西,丈夫司樂,太太歌唱,那歌聲似乎飽嘗過人生的折磨,充滿了滄桑,充滿了風塵味。後來侯金水玩丙種股票,欠了一屁股債,逃至廈門,從此杳無音訊。
後來我帶家人去陽明山、北投一帶泡溫泉,都會在溫泉餐館吃中飯,也是少不了一鍋魷魚螺肉蒜。這是台灣常見的年節湯品,是節慶、辦桌的佳肴,多出現在交際應酬的場所。此湯曾經是貧困年代的高檔菜肴,後來經濟起飛,追求食材高昂的時尚,魚翅、鮑魚成了講排場的新歡。
魷魚螺肉蒜是典型的台灣酒家菜,主角為魷魚、螺肉和蒜苗,魷魚用乾貨,乾魷魚之味才雋永;螺肉選用罐頭製品,「欣葉」台菜行政總主廚陳渭南認定,此湯成功關鍵在所建用的螺肉罐頭,他推薦日製「雙龍牌」。乾魷魚以阿根廷公魷魚較佳,肉厚,味濃。蒜苗以過年前後的青蒜最好,取其纖維較細,香味亦較佳。
常見的配角有紅蔥頭、排骨、豬肉、香菇、蘿蔔、芹菜等等,也有人會加入栗子、芋頭、筍、蝦米。過年前後,正逢芥菜盛產,用芥菜心煮湯,有一種清爽之美。
做法是剝去乾魷魚外皮,泡鹽水至軟,剪成條狀;蒜白和蒜綠分開處理:蒜白切厚斜片,備用;蒜綠切段,過油。先用米酒、淡色醬油、五香粉、地瓜粉抓醃排骨或豬肉,豬頸肉尤佳;再油炸排骨、芋頭至透。我有時並不油炸,排骨汆燙後,直接入滾水中煮半小時。
起滾水鍋,煮排骨、芋頭、豬肉片、蒜綠及調味料。另起鍋,以熱油爆香紅蔥頭,濾出。接著炒香魷魚、香菇之屬,再加入蒜白拌炒;最後倒入湯鍋中所有材料及螺肉罐頭,一起滾煮,調味,傾入紅蔥頭。罐頭裡的螺肉汁偏甜,可斟酌做為高湯的一部分使用。
這是一道酒酣耳熱時喝的湯品,非但不排斥人工甘味劑,反而大膽運用;常用的調味料包括蜆精、白胡椒粉、鰹魚粉、香菇精、味霖等等。我對罐頭食品殊乏好感,螺肉罐在這裡卻表現了罐頭之美。世間難見像日本作家內田百閒(1889-1971)嗜吃罐頭者,尤其是有一點生鏽的罐頭,食物帶著馬口鐵的氣味,他斷言,「罐頭要舊的才有意思,因為偶爾經過夕陽的照射,一定會比存放在陰涼處的罐頭味道更為成熟。如果是用開罐器打開的罐頭,以一般方法存放的話必須從罐底打開。」不曉得是否這樣怪異的食性,養成他偏執的個性。
乾魷魚是典型的乾貨美。很多海味曬乾之後,彷彿變身成了另一種食物,散發出新魅力,其風味遠非鮮貨可比,如干貝、鮑魚、海參、魷魚、烏魚子……
因為是傳統酒家菜,帶著酒家菜血統的餐館都能煮出一鍋好的魷魚螺肉蒜,那湯中有一種風塵味,滾沸著尋歡作樂的氛圍,適合邊吃邊聽江蕙的台語歌,亦適配飲高度數烈酒,吃喝之間油然升起江湖好漢的氣概。
此湯上桌時,通常會架在小瓦斯爐上保溫續煮,煮的過程,魷魚不斷釋放出海味,愈煮愈有滋味。彷彿是一則隱喻。
它集合了多種食材的香味,層次豐富,既有海味之鮮,又具陸味之腴,味道甘美而溫暖,厚實,悠遠。我帶妻子赴廣州復大醫院求診前夕,岳父母一家都來家裡探望,我煮了一大鍋魷魚螺肉蒜,十幾張嘴吃得樂融融,我自己連喝五碗湯才休。喝到一半,接到思和從義大利傳來的簡訊,祈祝一切平安;明芬也傳來簡訊打氣:「請帶著我們大家的愛前往」。我想,那晚的魷魚螺肉蒜,還帶著祝福的意思。
佛跳牆
佛跳牆堪稱福建的首席名肴,用料講究,工序繁複。主料有雞、鴨、羊肘、蹄尖、蹄筋等等約二十來種,輔料包括香菇、竹蟶、鵪鶉蛋等等達十餘種。
先分別烹製所有的材料,如排骨、芋頭先油炸,魚翅、海參先發好,鵪鶉蛋先煮熟,豬腳、豬肚先燒滷……再用熬出的雞湯加紹興酒注入甕內約九分滿,慢火細燉或隔水蒸煮。烹調器具以瓷甕為佳,需大而深,窄口寬腹,甕口以荷葉密封,隔水蒸煮約一小時,成品酥軟味腴,香氣馥郁濃稠。
發展至今一百多年,佛跳牆材料迭有變化,豐儉隨人。雖僅一百多年,起源卻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傳說有個乞丐,將討來的殘羹冷炙,在某佛寺牆角升火燴煮,香味飄散,誘引寺廟內的和尚忍不住翻牆過來索食。
比較可信的是清光緒年間,一福州官錢局官員在家宴請福建按察使周蓮,主料為雞、鴨、豬等約為十多種,用紹興酒罈精心煨製而成。周蓮品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周蓮遣家廚鄭春發求教於官員內眷,並加以改進。
鄭春發可謂閩菜奠基者,他在光緒30年(1904)獨立承接了「三友齋」並易店名為「聚春園」,即以福壽全一菜而轟動榕城,慕名來品嘗者眾。此菜上桌啟罈時,鮮香味觸動了一位秀才的靈感,即興吟哦:「罈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佛跳牆」之名流傳天下。另一說,「福壽全」的福州腔似「佛跳牆」,遂以訛傳訛至今。
附會的故事雖未可信,仍有幾分道理。林文月認為乞丐燴煮殘羹冷炙的傳說,正好表現佛跳牆的烹製特色:各味分散,匯聚而隔水蒸煮;若同樣的素材同鍋烹煮,效果全異。
現在的聚春園包含旅館,規模很大,據說菜色有兩千多道,我初訪時太貪心,獨自暴食了佛跳牆,又加點了荔枝肉、糟肉夾光餅、爆糟家兔肉、魚丸肉燕湯、太極香芋泥。
有福州人認為,福壽全既稱「全」,基礎必為全雞、全鴨、全肘,非炸排骨所能取代;且罈底必鋪以乾貨如淡菜、蟶乾等;加入芋頭僅充實內容分量,有蛇足之嫌;筋則以鹿筋,豬蹄筋無法彰顯主人的貴氣云云。然則整隻雞、鴨、肘全塞進甕內,需要多巨大的甕啊?真是莽漢吃法。
這道菜初始不算熱門,梁實秋說他到台灣之前,從未聽說過。佛跳牆清末渡海來台後,融入台菜,聲名大噪,面貌卻不復閩味:漸無雞、鴨、羊肘,轉而加重海味分量如干貝、鮑魚、魚皮,輔料則常見金針菇、大白菜、枸杞、桂圓等。
我覺得台式佛跳牆以北投酒家所烹最迷人,也許是因為溫泉環境的加持。北投酒家都有湯屋,冬日泡湯泡到全身酥軟,適時喝這碗熱湯,委實是品味佛跳牆的最高境界。除了溫泉酒家,台菜館、福州菜餐廳所烹亦佳,目前台北最正宗最高檔的福州菜莫非「翰林筵」,此店主推福州官府菜,乃沈葆楨後代沈呂遂開設,招牌菜即是佛跳牆。「明福餐廳」所製捨棄芋頭、炸排骨,代之以荸薺、筍、白果、花菇、冬蟲夏草、松茸、魚唇、雞睪丸等等十幾種材料,湯頭顯得較清爽。
有天晚上,楊牧伉儷賜宴於明福餐廳,我問阿明師,來不及預定你們的鎮店招牌「一品佛跳牆」,有幸品嘗嗎?當然沒有。約十幾分鐘後老闆娘過來說有了,一桌日本客人預訂了一甕,他們臨時不來了,那甕就讓給你們。佛跳牆上桌,她先分盛了一碗給楊牧,他隨即舀起一粒可疑的東西問這是什麼?我說是雞睪丸。他非常吃驚,持湯匙的右手懸僵如被點住了穴道;既然不敢吃就給我吧。
一群人魚貫進店門,老闆娘又把剛分盛的佛跳牆一一倒回甕裡,神色慌張地說:「日本人來了」,聲音彷彿是日本鬼子來空襲;她見楊牧碗裡的湯已喝了幾口,不好意思再倒回去,回頭說:「那碗大概要一千塊錢,就送給你吃好了。」
佛跳牆集山珍海味於一甕,象徵豐富圓滿。甕裡動輒超過二十種食物,它們都捐棄自己獨特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如眾聲交響,相得益彰,展現雜燴美學之極致。
每一年除夕,我都會做一甕佛跳牆送到岳父母家,大概裡面包含了干貝、鮑魚、魚翅等高檔貨,很自然地成為年夜飯的主角。除夕是親人團圓的夜晚,理應回到自己的父母家吃飯,結了婚不妨各自回娘家。我歡喜送妻女回娘家吃團圓飯,看一個大家族爭食我的作品,看老婆綻開的笑容。不謙虛地說,那甕佛跳牆真美味,雖則加了芋頭,湯並不顯得混濁,有效討好了團聚的親人。酒家菜 - 副刊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SmdJK3
紅燈再度點亮 台東最後妓女戶「夜皇都」重新開張…
分享紅燈再度點亮 台東最後妓女戶「夜皇都」重新開張…到Facebook 分享紅燈再度點亮 台東最後妓女戶「夜皇都」重新開張…到Line 分享紅燈再度點亮 台東最後妓女戶「夜皇都」重新開張…到Google+
「夜皇都」的外觀,招牌下有小小的「妓女戶」3字,目前重啟大門,進行裝修。(記者黃明堂攝)
2018-05-22 17:10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東最後一家合法妓女戶「夜皇都」10年前熄燈關門,最近卻重新裝潢,重新點亮特有的紅燈,莫非重起爐灶營業?原來是為電影《寒單》開拍,準備做為拍戲場景。雖然是「逢場作戲」,卻也勾起不少台東人回憶!
大門上方斗大的3個字「夜皇都」,下方接著3個小字「妓女戶」,透露出雖然是合法的妓女戶,卻也不願太張揚。它在2009年拉下鐵門,最後一名性工作者繳回「妓女證」給台東縣警察局後,就回到台北,從此,這家紅燈戶大門深鎖、雜草叢生。
不過,幾名眼尖的民眾這幾天卻發現,「夜皇都」大門重啟,工人進進出出,誤以為尋芳客又來了!但他們可真的是來做工的,正要重新裝潢,為籌拍中的電影《寒單》布置場景。
包括「夜皇都」和「妓女戶」這些招牌,工人都準備要重新粉刷,讓它重拾往日光采,屋內客人排隊等待的座椅也將粉刷,要恢復往昔繁華。
重新整修過程還相當凌亂,但仍可細數出屋內共有13個房間,不同的房間,牆壁上還有幾張侍應生的大頭照,儲藏室,還留著一本尚未賣完的娛樂票,昔日尋芳客必須「購票消費」,一張票700元,票面上寫著「時間不得超過20鐘」、「逾時補票」。
「夜皇都」小姐的「花名冊」就掛在房間入口處,這些維妙維肖的小姐畫像,都是不會讓人直接產生性衝動的手繪版,比起現代應召站LINE上的花名冊,含蓄許多。
工人這幾天加緊趕工,電力也恢復了,狹窄的走道,幽暗的紅燈再度亮起,再一個月,「夜皇都」將重現「接客」!
「夜皇都」的內部隔間,電力恢復,紅燈再亮。(記者黃明堂攝)
夜皇都牆上掛著手繪版的花名冊。(記者黃明堂攝)
夜皇都的「娛樂票」。(民眾提供)
公娼走入歷史!宜縣最後妓女戶關門、廢止性交服務自治條例 宜蘭縣內現有性交易場所全部結束營業後廢止,讓宜蘭縣的公娼正式走路歷史
分享公娼走入歷史!宜縣最後妓女戶關門、廢止性交服務自治條例到Facebook 分享公娼走入歷史!宜縣最後妓女戶關門、廢止性交服務自治條例--公娼走入歷史!宜縣最後妓女戶關門、廢止性交服務自治條例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65bxxmp
宜蘭縣最後一間妓女戶,已在去年關門。(資料照)
2019-08-27 10:24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縣羅東鎮康樂路,原擁有全台最多的合法妓女戶,不過,公娼平均年紀都超過50歲,由於不敵年輕私娼競爭,生意已大不如前;去年,康樂路上最後一家妓女戶松月屋因負責人去世關門,執照遭到撤銷,宜蘭縣政府今在縣務會議,正式廢除「宜蘭縣性交易服務者及管理自治條例」,讓宜縣公娼正式走路歷史。
羅東鎮妓女戶集中在市中心的仁和里康樂巷,1970年代為營運黃金期,每天清晨6點開門營業,尋芳客絡繹不絕,全年無休,被視為「男人的天堂」。隨著時代轉變,公娼老化、人老珠黃,繁華落盡。
過去,最「幼齒」的公娼有30多歲,年齡最大的將近60歲,「恩客」以藍領階層為主,交易公定價600元,每家妓女戶有4到5名小姐,淡季期間,有些公娼一天等不到一名客人,摃龜像是家常便飯。
妓女戶一間又一間的關門,去年,康樂路上最後一間妓女戶松月屋,因張柳姓負責人去世而關門,羅東警分局於今年元旦撤銷其執業許可,宜蘭縣政府今在縣務會議,遂依照該條例23條規定,至縣內現有性交易場所全部結束營業後廢止,讓宜蘭縣的公娼正式走路歷史。
臺北江山樓舊照
大稻埕江山樓頂樓的客人與藝妲
郭双富老師收藏
從東側看江山樓塔樓
可見塔頂落款「極目尋山」頗富雅興
在江山樓的頂樓當時真的可以看到環繞臺北盆地的山景吧
客人不知何許人也
讓藝妲坐中位的排列很紳士
上圖左二和下圖左一的先生拍照都不看鏡頭
不知是不想看鏡頭還是在想事情
或者他當時心裡有人
在蓬萊閣酒家舊址
賓王旅店一樓的古董街購得白光攝影社在臺鐵禮堂前留下的歷史影像
https://www.juksy.com/archives/72389-1
(真是臺北很奇妙的超時空異世界場域
去逛過就知道沒有像採訪照片中這麼明亮)
上圖為「臺灣鐵路慶祝總統就職暨六十一年五一勞動節歡迎本路模範工人攝影留念中華民國六十一年五月一日」
下圖為「中華國民黨臺灣區鐵路黨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十日」
從服裝可以看出早期臺鐵職員性別比例
以及黨國機器控制交通單位動得多厲害
這兩張照片最可惜之處在於沒有拍到原本汽車修理工場的山牆是否已經拆除
至今對山牆改建時間只有一個粗略的推算
不過廠房在這七年之間還有一處重要的改造
就是原本外牆的磚砌勾縫因為整座被塗成紅色而被畫了白線
用粗糙手法塗抹覆蓋原本質感的情形充斥在國民黨佔據的戰後臺灣
有些建築有幸撐過那段歲月
在後來的日子大費周章只為找回原本的表情
期望臺灣不要再面臨自身主體被抹煞的未來
1928年2月19日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蓬萊閣會場,大門前還有蔣渭水的「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標語。撫今追昔、物換星移、精神供憑弔、消費救經濟。
1933年的合照
場合是在江山樓宴請第七回臺展評審委員
帝國藝術會會員結城素明(他的名字是勝海舟取的!)
在座的各位都是臺灣美術界舉筆輕重的人物
左一呂鐵州
左二陳敬輝
左三郭雪湖
左四盧雲生?
左五鄉原古統
右五林玉珠?
右四結城素明
右三陳進
右二木下靜涯
右一村上無羅
國美館此次臺府展作品實在非常精彩
讓人回想起北美館2015年《台灣製造• 製造台灣》典藏展的盛況
但總覺得展覽名稱《經典再現》過於平鋪直敘缺乏記憶點
出自黃土水文字的《不朽的青春》就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9)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Facebook https://bit.ly/2JMJvIC
江山樓建於西元1917年,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飯店,舊時此類包含酒肆與藝旦的飯店亦稱「藝旦間」,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江山樓」、「東薈芳」、「春風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酒家,江山樓居首,有「江東春蓬」之稱。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26246027542735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26246027542735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69RL9HgZzcKRpATP/?mibextid=xfxF2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