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文字畫」始祖呂佛庭 開創華人書畫界罕見實驗 | ETtoday政治 | ETtoday新聞雲 - https://goo.gl/iBuQ3F

組圖:世界最早中國彩色書畫冊 網上免費看 | 印刷 | 版畫 | 大紀元 - https://goo.gl/fMRdzZ


 

「橫貫公路圖卷  呂佛庭」的圖片搜尋結果「呂佛庭 橫貫公路圖卷」的圖片搜尋結果

[转载]一代宗师  吕佛庭_圆月寒山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4TYeeF

書畫賞析:最後的文人畫家—呂佛庭 列印 E-mail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文‧謝欣園

知名書畫家、鑑賞家張大千一日宴客時,賓客突然發問:「以您現在的(國師)地位,將來百年之後,誰可以接替您的位子?」張大千未加考慮,便說:「台中的呂佛庭」。

呂佛庭是河南人,北平美專畢業,張大千曾經收購過他的畫作,並讚為「真文人畫也」。其本身具備深厚的國畫、書法基礎;三十七歲來到台灣,曾於台中師專教書、國立師範大學、私立文化大學兼課。在台將近六十年,他長期落腳台中市,選擇遠離藝文社交圈,專心作畫;一生創作不斷,並出版詩詞、藝文觀察、中國美術理論等著作三十餘本,並有書畫作品數百幅、其中還包括有四幅長卷;西風東漸後,還自創文字畫、禪意畫、點畫等,其新作並非擷取西方抽象元素,而是以中國的雲山圖、金文篆文等為創作基底,展現了深厚的書畫素養;二○○五年過世,享壽九十五歲。

屏東教育大學副校長黃冬富曾撰文指出,呂佛庭的藝術成就,以繪畫第一、書法第二、詩詞第三,但台灣藝壇所定義的「渡海三大家(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中並沒有呂佛庭。知名書法家、國風書畫會會長杜忠誥認為,數幅長卷已奠定呂佛老的藝術地位,其著作既多且精,台灣藝壇所定義的「渡海三大家」應再加上呂佛庭。
為了感念呂佛老的教導之恩、並重新呈現其藝術成就,門生與台中教育大學共同舉辦「呂佛庭百歲冥誕紀念書畫展」,並舉行國際研討會,預計在二○一一年出版紀念畫冊。

五拿筆 六學詩 八學

呂佛庭受的是傳統文人教育,五歲起由父親(中醫)教授書法,六歲學千家詩、唐詩,八歲做聯語、學畫畫,十二歲學習作詩填詞,十五歲幫人寫春聯。父親還督導年紀尚小的呂佛庭做事不能苟且馬虎。

一次,呂佛庭幫人寫春聯,把「兆」右邊的兩點寫成一撇,當下吃了父親兩個耳光,並被訓斥一番,嚴格的庭訓養成他自律甚嚴的習慣。門生劉秋存回憶道,呂老師回信給學生,從不草草幾筆了事。交給老師的任何文稿,他必定仔細看過,要求字句精確,跟隨他的學生也因此養成細心察事的習慣。

愛遊歷寫生 定力驚人

董其昌說,「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可言圖畫也。」呂佛庭在北平美專畢業後,便因當時各校學潮風起,不願擔任老師,攪擾其中而到處遊歷;二十七歲開始,為了躲避日本的連連攻擊,陸續避難各處,曾一天徒步走上一百二十里,他遊遍大山大水、名刹古觀,與道士和尚、文人郊遊,邊走邊素描,將這些山川人物呈現在自己的畫中。

呂佛庭從小就跟隨著保母念佛,心中踏實篤定,在自傳《憶夢錄》中提到,靠著念菩薩聖號,數次度過危難。在繪製《蜀道萬里圖》時,正值日軍侵襲河南,砲火隆隆,當地縣政府也轉移到山中,人心終日惶惶,呂佛庭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靜心作畫,完成數十尺的長卷,倚靠的正是心中修佛的寧靜。

山水從宋 書法從唐

曾有學生問他,初學書法,要從那個帖子寫起?他回答,從唐人碑帖入手, 因為唐人寫字,橫平豎直,法度嚴謹,有規矩可循,他要學生千萬不要追求新奇。

呂佛庭在北平美專時,指導山水畫的許翔階老師就曾告訴他,學畫山水,應從宋代作品學起,因為宋代作品法度嚴謹,六法具備,先懂了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等,再學其他,而他(許翔階)是從清朝的四王學起,就錯了。

老師的教導、自己的經歷,呂佛庭也認為應當如此,也將這樣的教法承傳下去。門生劉秋存表示,呂老師要他們先學古人的經典作品,尤其是宋元諸家,再求自己有創作。此外,呂佛庭教學經常不苟言笑,要求學生專心一意,把畫畫好。

如沐春風 師生情義重

「畫畫是一回事,要學會做人才是最重要。藝術教育與德育是相連的。」呂佛庭經常要求學生平日不能欺騙、不違背良心,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再來學習畫畫。他也要學生多讀書,劉秋存表示,呂老師經常說書是人類的精華,多讀可以開展眼界,眼界不同,心中丘壑當然也不同,畫的作品自然就與其他人不同。

門生陳肆明天資聰敏,葉公超、姚夢谷都曾對其參賽作品表示非常欣賞,他表示,對日抗戰時,老師作畫開始用中華民國國號,並不題干支,溥心畬曾經跟呂佛庭講過,「用干支雅,用國號便俗!」,呂佛庭的回答是,他早年題畫也用干支,但在日本襲擊中國時,面臨民族存亡關頭,更覺國號之可貴,因此改用國號,與溥老支持遜清是一樣的道理

劉秋存表示,呂佛老不但愛國、愛家,也深具同理心,自己有錢並不享用,而是拿出來給需要的人,例如某次災害發生,他立刻拿了十萬塊,要劉秋存去捐款;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立基金會,缺乏經費,呂老師義賣畫作五十幅,每幅十萬台幣,獲得建設公司、企業家的響應,共得金額五百萬台幣,全數捐給台中市文化中心。而學生若秉告他,將到美國、台北唸書,他念及窮學生沒錢、不能專心唸書作畫,便會塞個幾萬元給學生,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已經是個大數目;高木森、杜忠誥都曾受過老師的恩澤。

此外,他對學生的教學經常採用鼓勵的方式,比如學生的作品成績都是甲,不同的是,「甲」旁邊有一點、也有二點的,一問之下才知道,一點是「你有用功」、二點是「你非常用功」,少了兩點,就是「少了用功」,很有激勵的效果

杜忠誥回憶道,老師給人的感覺是如沐春風,多次私下去找老師指導畫作,老師都盡心盡力,溫和的語氣、博學的論談,學生收穫良多;劉秋存也表示,呂老師對待學生很客氣,就像一般人一樣,學生離開,老師會親自送到巷口。

呂佛庭一生作育英才無數,學生親炙他親和又自律的人格,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台中故居並沒有成立紀念館,已轉移給晚年照顧呂佛庭的一位先生,當年屋舍樣貌仍然留存,越過圍牆,還可見到錢穆所題之「半僧草堂」匾額,十分斑駁。所幸,「最後的文人畫家」作品已捐給國內重要博物館,妥善保存。國內知名版畫家倪朝龍應邀編著的《一代宗師呂佛庭》(台中市文化局出版)前年已經出版、門生陳肆明去年底也完成了《呂佛庭書畫藝術》一書,對呂佛庭各年代作品有諸多分析,加上呂佛庭畫冊將在今年印行,總算能為呂佛老追求藝術的一生劃下完美句點。

呂佛庭的五幅長卷

蜀道萬里圖:三十六歲(1947年)完成於河南南陽廣慈寺,長七十尺,寬一尺二吋。學生要到美國唸書,呂佛庭送給他這幅長卷,囑咐他,如果欠缺學費,就賣掉這幅畫。
長城萬里圖:五十二歲(1963年)完成於台灣台中市,長一三四呎、寬二呎二吋。現藏於歷史博物館。
長江萬里圖:五十四歲(1965年)完成於台灣台中市,長十九丈、三尺寬,現藏於國立美術館。
橫貫公路圖:五十八歲完成(1969年),完成於台灣台中市,長九丈、寬兩尺,現藏於文化大學華岡博術館。
黃河萬里圖:七十四歲完成(1985年),完成於台灣台中市,長二百一十尺、寬二尺五寸。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橫貫公路圖卷  呂佛庭」的圖片搜尋結果

說明:畫家丙辰荷月寫太魯閣天峰塔 呂佛庭此作以花東太魯閣天峰塔為題,其主題天峰塔立於畫面右下,直聳於山林之間頗具氣勢。塔之左側見一吊橋,橋上一樵夫正行其上,橋下水勢湍急,中景而後則峰峰相疊,形勢險峻,其間或有飛瀑、松林隱現於雲霧之中。統覽全作,筆墨層次分明,設色之處雖少,然亦未稍減其精彩。

「呂佛庭 橫貫公路圖卷」的圖片搜尋結果

=================================

萬物靜觀藝進於道-中華文化總會「呂佛庭書畫展及其傳承」展
2016年08月11日 11:32 藍玉琦
2016081100329520160811003291「呂佛庭 橫貫公路圖卷」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20160811003287  
中華文化總會「呂佛庭書畫展及其傳承」展
呂佛庭其門聯永遠題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說明了他對於自然、人生、世事之觀照態度。攝影於1990年代初期。(圖片/古美術 提供)
台灣美術創作教育的發展重鎮向來在北部,早年學校教育體系以政工幹校、台中師範專科學校、台灣師範學院、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學院為主,在中國水墨這一塊談論的視角仍多落在有著黃君璧、溥心畬等名師的台灣師範學院。但,置入歷史時間點的考量,台灣第一所美術專業教育學校、1946年成立的台中師範美術科,絕對是不可繞過的標誌性人才搖籃。而該校執教水墨的重要靈魂人物--呂佛庭,自1949年執教至1973年,幽棲台中逾半世紀的教學生涯,不僅個人藝術境界屢創高峰,更無私奉獻,培育眾多英才,澤被杏壇,引緒傳薪。

「傳燈」,文化燈火,永不止息。中華文化總會「傳燈」系列 7月30日至10月7日舉辦「萬物靜觀.藝進於道-呂佛庭書畫展及其傳承」,集其山水畫作、書信近40件作品,同時展出施華堂、江逸子、劉秋存、黃朝湖、高木森、蔡友、陳肆明、黃冬富等學生作品,講述其書畫創作與傳承精神。

呂佛庭為典型的文人畫家,1911年出生於河南,乳名天賜,字福亭,從十歲開始茹素念佛,因長年研習佛法,且大半輩子飄泊在外,身同出家比丘的緣故,後改名為「佛庭」,多次發心出家未果,又號「半僧」,終至2005年完成剃度,法號「完僧」,了卻人間心頭事,九日後安詳往生。回首其藝術創作歷程,呂佛庭就讀北平美專時,曾受教於齊白石、秦仲文、王雪濤、徐燕蓀、許翔階、吳鏡汀等名師,深紮根基。於就讀時間,常至故宮觀賞古畫及中山公園參觀當待畫家作品,作為自修學畫的方式,並行萬里路,遊歷山川名勝,以養浩然之氣。在1946年所著之《蜀道萬里記》三卷自序:「余髫齡時,每見佳山水,輒流連不捨去。後讀徐霞客遊記,慕其清品勝業,欣然蓄五岳志。民國廿二年至廿三年,余游學故都,嘗遊八達,覽長城,禮五台,躋恒岳。廿五年詣南京……」畢業後更是遍遊大江南北諸名山大川,飽遊飫看,觀察自然,受山川之靈,蒙養生活,成為其藝術創作之重要沃土。藝術創作實踐為最磅礴壯闊的〈蜀道萬里圖〉、〈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橫貫公路圖〉、〈黃河萬里圖〉五大百尺長卷,蘇雪林讚譽:「呂佛庭先生是畫長卷高手,他秉性淡泊,又好遊歷,尋幽訪勝,足跡幾遍中國,揭之毫端,盡都詳實可考。其胸中有有萬卷書,每一勝跡,皆可與歷史相表裡……他的長卷,可當輿地之書讀,可當歷史之書讀,至藝術之美,更不在話下。」

展中焦點,無疑是呂佛庭第一件長卷〈蜀道萬里圖〉以小青綠設色,仿舊絹所繪製,布局密實,用筆簡靜,沉著典雅,乃其大陸時期最重要作品。親攜來台逾廿年,曾於1948年在中山堂展出。後藏於美國40年,近年來今藏家以新台幣百萬價位於拍場上競得,闊別多年再度展出,因緣殊勝。

中華文化總會「呂佛庭書畫展及其傳承」展
呂佛庭1976年作〈雲蟲蝌蚪任塗鴉〉,128.7×69.3公分。(圖片/古美術 提供)
〈蜀道萬里圖〉為佛老得意之作,題有:「余師唐人法寫斯圖,以拙不以巧,古厚磅礴,明眼人自能識之。」此巨構時代背景始於1944年春,時值抗戰期間,河南戰況吃緊,呂佛庭攜帶親繪的80幅歷代名將圖,西遊陝西、四川,並舉辦畫展,藉以鼓舞激勵民心士氣。下南陽遊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秦嶺;入四川則遊青城、峨嵋、夔門、巫峽、劍閣等名勝,隨緣行腳隨緣住,搜盡奇峰打草稿。歸返後於南陽廣慈寺在1946年繪成此圖,拖尾題跋記:「芒鞋節杖入武關,山嶺重疊路難攀。秦嶺四月桃始放,高處重錦不勝寒……此行萬里酬壯志,玩奇不覺蜀道難。大好河山須保持,慎守勿失萬萬年。」抒忠愛於丹青,寄山河於健筆。抗戰勝利後,他攜帶在廣慈寺所畫諸作往開封、武漢、西安等地舉辦畫展,〈蜀道萬里圖〉一作備受矚目。後國共戰爭時局緊張,應住在台東的侄兒邀請,偕同畫友於1948年來台踏尋繪畫美景,本欲觀光全台後,取道日本回河南,然因時局之故,便客留台灣了。透過呂佛庭1947年創作〈五老圖〉,1986年的題記:「余自大陸渡台,攜畫百幅,僅存此圖,因保存不慎致污損,如此彌可惜也。」便知至少在1986年,〈蜀道萬里圖〉便已不在佛老手中,據傳乃一學生將出國深造,向呂佛庭辭行,便拿出此畫相贈,並說:「沒錢用就賣了它吧。」此慷慨無私、提攜後進的大方氣度,令人感佩不已。

該畫還寓藏著另一段情操故事,呂佛庭《憶夢錄》記:「三月二十七日,溥先生又來臺中,仍住銀行招待所。上午十時,溥先生以電話約我閒敘。當時他正在揮毫寫文天祥正氣歌。寫畢他請我坐下閒聊。他把香煙銜在口中抽了兩下對我說:『題畫紀年,最好用干支,不必用國號,因用干支雅,用國號便俗。』我想他忽然對我講這句話,可能是因看到我畫的那幅〈蜀道萬里圖〉用國號紀年而發。向他解釋說:『我在早年題畫,也全用干支紀年,唯在對日抗戰時期改用國號紀年。懍於國家民族存亡絕續的關頭,更覺國號之可貴,所以才用國號紀年。』先生嘆息的說:『在今世風日下的時候,您能堅持民族立場,可謂名教中的志士,敬佩!敬佩!』我說:『佛庭是民國人,應守民國人的立場而不變,與公堅持前清人的立場而不變是相同的。我用民國國號紀年,也好比先生常用舊王孫之印。我與先生所持的立場雖不同,但固持操守之用心是沒有二致的。』先生又說:『民國未必長久!』我說:『國家興衰存亡,本是常事。我們為國家一份子,應行其所當行,明其道,不計其功,只求心安理得而已。』先生笑道:『我到臺灣以來,可與談心者,也只有您一人而已。』」今在拖尾處見溥心畬題跋自作詩:「孤客登臨百尺臺,崔巍嶽色入銜杯,遐方雲氣胸中見,三峽江聲筆底來。」也展現出對呂佛庭的肯定。 渡海來台後,除懷想故國河山的畫作,另有〈獅山櫻俓〉、〈偕亮之遊炎峰山〉、〈台灣太魯閣〉、〈台灣太魯閣九曲洞〉、〈玉山日出〉等台灣風景,以及旅遊歐美踏查後的作品,終其一生不斷地實踐遊歷與生活。而奠基於傳統文化涵養的另一創新切面,則是1970年代發展出成熟的「文字畫」及「禪意畫」。1976年作文字畫〈雲蟲蝌蚪任塗鴉〉題詩:「雲蟲蝌蚪任塗鴉,甲骨金文集眾家。書畫同源憑意造,何須帋(紙)上辨龍蛇。」兼具線條筆法、形式構圖、意境想像之美,熟悉於當代藝術家徐冰1999年創作〈文字寫生〉系列的觀眾,或也可作一文化性思考。早了20多年的呂佛庭是以文字學為根基,結合書法筆法及畫境;徐冰則偏向拆解山水「符號」意義上的關聯,畫石寫石,畫山寫山,畫樹寫木。「禪意畫」,如1972年的〈清水芙蓉〉、1973年〈月夜泛舟〉等,最主要為使用大量的水分讓水墨暈染,藉由墨色自由地擴散、滲化、沉漬而表現出意想之外的效果,呈顯出烟雲矇朧、空靈縹緲的山水意趣。打破我執,打破形相的「儘管手在揮,心則守在『無意』的境界中」。「余作禪畫,端重天趣,絕棄雕飾。意在以墨為戲,而非標新立異也。⋯⋯作畫必無所為,無所求,始能筆由趣生,沉塵沙而超凡塵。」呂佛庭將其長久以來習禪的感悟心得援引於畫理的思維之中,從師古人、師自然、師心而達「無意無象」。

人品和學養是創作的根基,這是呂佛庭,也是他的教學理念「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他曾於題門生陳肆明作品跋語:「多讀書以長其識,多寫字以健其筆,遍遊廣觀以開其眼界,擴其胸襟。」既是對學生的期許也是自我的寫照。呂佛庭對學生關愛鼓勵,以及社會上有需要幫助處,從不吝惜。高木森臨行美國深造拜別之時,他突然塞了新台幣1萬元大紅包以為資助;杜忠誥病時,他於探視時將剛收到的賣畫4000元筆潤轉贈給杜忠誥,在學生婉拒下,他動氣說:「這是給你作為醫療食補費用,你要是不收,便枉費我栽培你的一番苦心了!」每次師生用餐,他必是付帳,若搶著付帳他會說:「師生一起用餐,哪有學生付錢的道理?」呂佛庭僅是位過著簡樸生活的教員,慈悲為懷,樂於助人,依憑著菲薄的收入,幫助過的學生無以數計,社會公益亦如是,曾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中華文化總會「呂佛庭書畫展及其傳承」展
呂佛庭2003年作〈玉山日出〉,136×69公分。(圖片/古美術 提供)
呂佛庭詩書畫三絕,術學兼治,質性淡泊,其學養修為深受佛法薰陶,並植基於孔孟仁義中庸之道,灑脫處亦懷有著老莊哲思。讀書、寫字、作畫、詩文、著述、遊歷就是呂佛庭的生活。本展策展人暨呂佛庭門生黃冬富說:「數十年來每逢過年,其門聯永遠題以北宋程明道之名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說明了他對於自然、人生、世事之觀照態度。其書畫之造詣雖早獲藝壇公認,但他作畫、寫字、賦詩、彈琴、坐禪、念佛,都莫非藉以到達覺岸的手段而已,其志在於使『藝進於道』。對他而言,讀書是為了求道;遊歷是為了悟道;參研書畫則是為了弘道。」

===================================

「呂佛庭 橫貫公路圖卷」的圖片搜尋結果

呂佛庭(1911-2005) 山邨䢜漁
設色紙本 鏡框
1977年作
45x45cm
題識: 民國丁巳年冬至後 寫山邨䢜漁於臺中半僧草堂 靜波先生教政 呂佛庭
鈐印: 呂佛庭印、半僧
鑑藏印:靜波藏書

展品介紹
此作遠處峰巒岩岫,綿延不絕,以淡墨烘染山坳,呈現出靜謐之感。中景從山腰染出山的實體,並以純粹留白不染的畫法,襯托濃密的白雲,表現出朦朧煙嵐景致。近景茅廬隱蔽山林間,幽泉淙淙,溪橋上一漁樵暮歸,呈現蕭疏幽雅的簡淡景致。整體畫面雖無江海峻山之大景,卻有清幽空靈之氣韻,展現豐富的層次變化及東方獨有的美學,筆意清逸雋秀,予人感受畫境之悠遠平淡,亦有文人禪意妙不可言之意境。

呂佛庭,河南泌陽人。原名呂天賜,字佛庭,號半僧,又號迂翁,法名菩賢。北平美專畢業。受徐燕孫,陳緣督,管平湖諸大家指授,所作上追唐宋,法吳道子、李公麟,兼習山水,法巨然、子久、仲圭諸家。嘗繪蜀道萬里圖卷,雄關險棧,山川羅列。渡海來臺,曾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會駐會委員,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美術組主任。先後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等。擅水墨、專攻山水,其天性淡泊,節慨高雅,又具民胞物與、悲天憫人之懷,其畫風呈顯出一股清靜古樸之禪意,達到道藝合一之境界。1965年獲第一屆中山文藝獎,1988 年獲文藝基金會文化建設特別貢獻獎。著有《中國書畫源流》、《中國畫史評傳》、《蜀道萬里記》、《美歐遊蹤》、《臺灣漫遊記》、《澳紐與巴里島之遊》及《江山萬里樓詩集》等專書三十餘種行世。

綜觀呂佛庭藝術風格,他堅持淨化、美化的個人面目,正吻合他「用藝術來安慰人之精神,提高人之生活與心靈境界」的主張。其繪畫以文人山水畫、禪意畫、文字畫等為重要三大領域的創作。在文人山水畫裡,《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黃河萬里圖》、《橫貫公路圖》等長卷畫巨構最受矚目,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代表作,已登「外師造化,內得心源」之妙,也是我國畫史上最長的長卷。此外像中國十大名山、臺灣橫貫公路、黃山、湘西天子山 和旅遊歐美所見的名勝等地是他重要創作題材。至於禪意畫與文字畫則是他實踐「創新」的成果。在書法上,他的書體包含楷書、行書、隸書、章草以及臨寫一些殷周古篆文字等,而其中以界於隸楷之間的「呂楷」書體最具特色。

==========================================

生在中國最動盪的年代,呂佛庭和所有人一樣,被這股時代洪流推向不可預知的未來。從三十七歲(西元一九四八年)隻身渡海來台,到九十五歲走完人生路,呂佛庭高風亮節,對台灣藝壇近一甲子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傾畢生之力,發展文化,推展美育,提攜後進,爲資歷、輩份極高的藝術家。有謂:教育,灌漑希望;文化是希望的花朵。半世紀以來,他定居台中,先後擔任台中師範、師專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前身)教席達二十年,並應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國立台灣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化大學藝研所等敦聘爲兼任教授,灼灼欣欣,桃李滿樹。而今,長眠第二故鄕的他,把榮耀留給台中,沒有帶走一片雲彩,爲「神仙種降凡間」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五絕老人定於一尊
西元一九一0年(民國前一年)呂佛庭教授出生於河南省泌陽縣中醫世家。自幼家學淵源,得父親啓蒙,練書法、背詩詞、作聯語、學繪畫,奠下深厚的書畫與國學基礎功夫。二十歲,呂氏負笈北平美專,開始硏習山水,從師宋、元古畫下苦功,習其技法,揣其妙理,得名師薰陶繪畫更上層樓。日後,勤作割記、廣讀諸子百家,一生治學創作,鍥而不捨,數十年成就詩、書、文、論述無數,加上熟諳音律、藝游古琴,藝術創作屢創高峰,人們多以「東山逸士」、「詩文書畫琴一五絕老人」雅稱之。最後因山水畫揚名於世,四大長卷鉅作更確立其畫壇一代宗師的地位。
接續藝術薪火點燃歷史明燈
【典藏台中系列】寫台中史,點燃這一代藝術文化薪火,留下一盞盞照亮這塊土地的明燈。•台中市美術教育學會很榮幸能受委著呂佛庭教授專集,面對學養行深,鴻儒高僧如呂教授,個人又是呂師學生忝負本書策劃,與所有參與編著的每一位成員一樣,臨淵履薄,審愼莊敬從之,只爲表達對呂rt專注於藝術志業之崇敬。
多面性廣泛性深入探討
藝術根源於心靈,是國家精神生活的映照,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體現,更是作者思想性靈的投射。爲能表現呂佛庭教授對藝術探討的多面性及廣泛性,剖析其創作背景,藝術面貌與精神,並深入介紹其人格風範,及對後世的影響,特別邀請親炙呂師多年,學養豐富之學生、朋友共同執筆,他們與呂師情同父子,亦師亦友,知之最深,當能作適切周延的闌述。

合影
黃冬富教授兼屛東教育大學副校長,爲本書骨幹之執筆作者,文字方面著力最深o —九九三年,他曾以呂佛庭繪畫創作做爲升等論文的主題,不論對其生平或藝術創作都有深入的硏究和分析。文中他細述呂氏一生,寫其在時代動盪的波折中艱辛成長的過程•,因戰況泱及,交通斷絕,像苦行僧般竹杖芒鞋,踏遍半壁河山,搜奇峰入畫稿,撰書論述;到東渡來台三度出家未果,教壇卅載歲月,術學兼備受肯定;至晚年退休展自我,繪畫境界屢創高峰…。以史詩般手法平敘文情並茂;其間,他兼介呂氏人品情操,畫藝行誼,創作立論,與對藝術教育文
化之貢獻,梶媽道來,像說故事,也披載了苦難中國百年藝史春秋。繪畫的四種境界
理論方面,對呂佛庭教授在「半僧傳」中拈示中國繪畫的四種境界—「師古」、「師天」、「師心」和「無意無相」做了精闢引介,因爲它是呂氏個人繪畫創作的心路歷程,也是後學者習畫之明徑。呂師平素閱藏、參禪,將自然與佛學理念逐漸消融在創作思維之中,他說:師天、師法自然並非複製自然,乃是藉自然之外貌與精神表達主觀心象,亦即古人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無意無象則是破除「法執J和「我執」,循自由解脫的見性功夫,不爲意牽,不爲形拘,晉引禪理爲畫理的最高美學境界。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呂氏山永,普遍渾厚謹嚴,但卻詩情畫境竝美,皆爲其行腳大陸名山古剎,遠及歐美各地,感受蘊藉所成。最爲可貴的,是他對古法雖然涉獵廣泛,卻能總結傳統,含合諸家皴法,融合了客觀景象與主觀心情,借古以開今》自古以來文人畫家都常會藉物述志,抒表氣節志向,呂氏也不乏類此避世高士的題材。至於晚期有別於傳統的綿密山水,畫家以點染皴法,渲潤台灣這塊亞熱帶土地的蓊鬱生命,表現很現代性,也令人感覺特別親切。整體而言,呂氏山水雄奇壯闊,如荊關之風,淡遠雅逸,有董巨之韻,在在反映他入世抱負和出世的情懷。
著作等身文化導師
胸懷歷史文化使命感,呂教授致力畫史和畫論硏究,相關藝文論述與書畫集出版,多達卅餘種,創作思想內涵,均來自中國文化的省思與對民族深厚的情感。對此,黃君在書裡也作了深入的探討和介紹。如《新一元論》,作者主張人生在世,需各盡其力,各守本分,各得其所,才能讓社會達到圓融和諧的「一元」境地。書中闡釋了他安身立命的宗旨,注重個人虔修功夫,以「儒J解佛、克己爲仁的哲學思想“
《中國繪畫史評傳》爲呂師窮其數年之力,選擇自東晉到清末具代表性畫家二十四人,以精深學理作機杼,就畫家個人畫風、畫蹟及影響各方面加以敘述、分析、考訂及批評》全書旁徵博引,立論嚴謹中肯;《中國書畫源流》和《石濤大師評傳》則是國民政府遷台以來,最早出版的中國美術史專書;其他畫論如《中國繪畫思想》《繪畫常識》《溦f山水畫法》等都是極具美學價値的著作,用詞遣句,深入湷觯揭捉耍怯兄境x究中國繪畫者最好的指引。
詩詠心聲慈航寶筏
在浩如淵海的中國文學中,詩詞歌賦,有其不朽的主流地位。呂佛庭曾道:「書畫詩花,是我的生活,並且是我生活中不可一日缺少的節目。在我生活全內容中如把藝術抽出,便會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又道:「每當我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即藉吟詠以好發我自己的心聲,作爲自渡渡人的慈航寶筏。」可見詩是呂佛庭生命的一部份,是生活,是無形的畫,是"{固人學養的眞正落實。
他的詩,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清詞妙句,自然天成,讓人讀來格外親切》一i詩作逾三千餘首,其中多感世態炎涼及憂國憂民之作.,如中東事件、「921」 震災等時事,盡見錄於「江山萬里樓」等詩集中。懷古幽思裡見萬千感慨,忠貞之氣、愛國之情溢於言表,絕俗高懷,深蘊哲理禪機。只可惜早期詩稿,因倉皇逃難,致全部散佚,僅存千餘首詩作,均成於來台之後。冬富兄特別提到:「呂師詩格極高,與其畫境相輔相成,頗爲識者所賞,可惜爲其畫名所掩,是以知者甚少!」有鑒於此,本書編後特收錄呂師詩詞聯對百首,另加日記擇抄和發人深省短句,與讀者共饗。
在此試舉一、二例:親切的「傘」,有輕鬆的一面,思妻懷鄕甚深的有情世界,透著幾多滄桑、淒涼感。偈一句「非有非空忘忽我,無來無去亦無生。」道盡他出塵忘我的無邊境界。
抱道游藝淡泊自甘
蒔花的雅好,信佛的堅定,廓然無私的情懷,似乎源自天性。呂佛庭教授與佛結緣甚早,長年茹素,佛學思想始終融貫於其人格特質及作品內涵中,不只以禪入畫,詩文載道;甚至倡揚「以藝進道」,他認爲所有的藝術修爲都可修心養性,都爲達到覺岸之徑。
他還認爲學佛爲的是救世渡人,想救世必先救國。所以,他如菩薩乘願而來,慈悲喜捨,捐輸救溺,幫助貧困的學生;他義賣作品,作爲救國邉优c文化基金;他時時關心地方關心國家建設,時常提到當前教育不重倫理道德,輕視藝文陶冶,並深以此爲憂;他處處爲人著想,畢生致力教育,循循善誘,栽培藝壇新秀,造就不少政、法、商、文各界菁英…;而他,淡泊自甘,一生過著儉樸的生活,將「愛」傳達給學生、畫友及周遭的朋友、苦難的同胞。這些感人事蹟,在書中都逐一細述,同時爲呂師悲天憫人、愛國愛鄕的情操作了具體的見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邱山
「乘舟輕泛,策杖孤征,飢則就食野店,暮則投宿蘭若;或訪高僧問道,或共詞客彈琴。鹿鶴皆爲友,花草盡是文章。對戰壘而興悲,聽流水而忘言。」隨緣放逸,大師呂佛庭一生熱愛自然、縱情山水,灑脫出塵盡在詩文中。他徒步萬里,遍歷大江南北,胸藏丘壑萬千,也以菩薩之心寫下萬里山河。
氣壯山河四大長卷
呂佛庭教授畫作中最爲人仰讚的四大山水長卷,是其殫精竭力之鉅作,雄渾磅礴,充分展現中華地理人文之勝與山川之美。一長卷一種筆法,皆藉自家筆墨,透過遊歷所見所感加以對照、考量和取捨,揭之毫端俱都翔實可考,這「四大長卷」寫出了他的閱歷,表露他的胸襟學養,也讓我們看到他對繪畫極限挑戰的意志力和堅強的生命勧度,感受到他欲借山河喚醒國人心懷鄕國的用心。此四件作品在國畫發展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呂氏已分別捐贈故宮博物院、史博館、國美館,文化大學華岡博術館,供後世瞻仰,爲當代典藏鉅作。本部分由呂佛庭教授得意門生旅美藝術史博士高木森執筆,有關這些作品風格表現、用筆用墨等創作技法,在内文中都有詳細論述介紹,並截取精彩畫面作局部或分段呈現。
「橫貫公路」長卷部分,煙雲流樣、峋岩分明。較之其他三卷,作者對各景點特色,更忠於實景現狀的描寫,走筆屈曲,神似遊龍,破竹勢下,富節奏韻律。尤其描繪的是本島台灣,最親近我們的生活,特以折疊頁面呈現圖作全貌,是爲本書用心之處°
藝趣文字畫呂揩自成家
文字畫與呂體書法是呂佛庭教授在藝術領域的另一成就。「文字畫J源自其玩味商周金文和殷墟甲骨文,由於讚嘆他們線劃之樸和結構之美,六十歲時,他以其文字、書法、繪畫、以及實用美學的根基,應用變化,把象形文字從實用符號裡解放出來,重新組合成有著另一番生命趣味,純粹審美的文字畫;後來,又分闢爲描寫畫與裝飾畫兩種。他爲文字藝術開闢一條創新之路,也提供社會大屑那榍残灾T。
呂佛庭教授對書法理論的硏究和創作投入更多的時間,其書法各體兼備,儒雅溫厚,超逸簡潔,是他藝術追求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將篆情隸意融入其中,形成風格獨俱的「呂楷」,耿介樸拙,敦厚典雅,在書法界備受稱譽尊崇。這兩部份我們特別委請名書法家杜忠誥教授執筆,就專業角度剖析。杜君是和呂老互動緊密的學生,對老師創作理念和作品的演進都能面面俱到完整呈現。
經師人師永世典範
史貴乎眞,文發乎情,本書爲求兼具兩者,在諸教授文介呂師生平、深入探討其藝術志業之餘,另添一章「仰之慕之,即之也溫」,側寫呂師生活,經師人師深受學生敬重的的一面,以及給社會大小⒚襟w始終如一,謙沖諔┑挠∠螅绕涫侨松缆纷钺嵋欢慰少F的紀實。我們希望它不僅具學術性,更能有傳記式文學的生活性與可讀性。全書穿插許多彩頁圖版,呈現呂師畢生作品精華,可比對可欣賞,其藝術性、歷史性將可爲日後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其中,因國風書畫會是呂老書藝傳承的精神堡壘,呂師對國風書畫會有殷濃的關切與期待,由創會會員劉秋存執筆,特別能掌握書畫會的感情和精神。黃才松教授雖非佛老台中師院的學生,彼此因全省美展而結緣,佛老識才惜才邀請進入國風書畫會,並曾委以會長重任,對他的關心和自己學生無異;中國時報資深藝文記者葉志雲和佛老結緣甚早,寫過的報導無數;陳瑞逭疹檯卫掀鹁由钣心辏伤麄冑N身記錄佛老生活點滴尤其深刻。
世之一佛藝壇宗師
回首佛老一生,從絢爛歸於平淡,到晚年雖然和病痛共處,卻因了悟生死,以平常心面對磨難,心念定住無礙身行,留給我們圓融的大自在境界,垂範百世的行證風範和萬古常新的藝術瑰寶。特別堪慰的是臨終圓頂,法號「完僧」,圓滿其半僧缺憾。乘菩薩宏願而來,行深般若,圓寂之日又正逢觀音菩薩證道曰,這不應只是偶然吧!
從擔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到全省美展評議委員,一九六六年【長江萬里圖】榮獲「中山文藝獎」,呂佛庭教授的學術地位與藝術成就早已如日中天,普受認同尊重。晚年,所有最高榮譽,學術界藝術界難得的殊榮,如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教育部「一等教育文化獎章」,行政院「文化獎」,一"接踵而至,集所有榮耀於一身,也向這一位終其一生奉獻藝術、教育、文化的藝壇長者,致上最高的敬禮和肯定。巍巍一代宗師,當之無愧矣!
壹、我本神仙種、底事降凡間一成長的艱辛
屏東教育大學副校長黃冬富
「我本神仙種,底事降凡間?淡泊難愜俗,少小樂邱山。放踉遊五岳,游戲坐枯禅。林下绊猿鹤,食果饮清泉。既踏劍門道,復造蛾眉巔。悠忽忘岁月,作息隨性天。安得遇丰拾,逍遥栖寒崴。 ——佛庭〈仙骨〉
這是前輩書畫名家呂佛庭教授中年時期速寫自己人格特質的詩作,短短數十字,將他淡泊脫俗、隨緣自得、熱愛遊歷名山勝境、喜好參硏佛理的個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猶如他的書畫作品,恬淡中見風骨。
一、詩書畫藝啓蒙、海波公居功厥偉
—九一一年一月二十九日(農曆十月初九),呂佛庭生於河南省泌陽縣雙廟鄕呂夭庄,乳名天賜,字福亭,後改爲「佛庭」。出生之際,當地「溺嬰」陋俗相當嚴重,母親楊氏深感家中已有六名子女,養育不易,遂忍痛要將他溺棄,幸蒙家裡做針線活的王媽相救,才保住了這塊國內書畫界的瑰寶,也爲他拉開傳奇一生的序幕
(图1、王妈繡杜丹图)。
呂氏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末因流寇李自成之亂,遷徙至河南省泌陽縣定居,傳至其父海波公(原名萬生,後改爲滄溟,字海波),已經是第六代。曾祖父太章公經營中藥店,祖父(繼望公)和父親兩代都是中醫,可謂中醫藥世家,其中海波公尤擅婦科,以妙手回春,望重鄕里。
海波公雖然書讀不多,卻博聞強記,在詩文和書法方面的興趣極高,尤其書法以歐(陽詢)體爲底,每天至少練習中楷"H幅,數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爲止,鮮少間斷;平時喜歡植栽花木以自遣,絲毫沒有舊封建社會所流行的任何不良嗜好。
由於從小受到父親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和自律甚嚴的行事風格薰陶,自然形成呂氏曰後「避俗求雅J的個性’以及在藝術和學術鑽研上精勤不懈的堅持,這種潛移默化的身教,也是曰後藝術成就登峰最豐富的養分。
自古以來,書法和詩詞都是知識份子的基本素養。呂氏自五 歲起,海波公便開始教他寫書法。最初‘按其所寫的字覆蓋描摹‘ 亦即所謂的「套倣影」,每日一張,每張三十個字;兩三年後改寫空格,十歲開始臨帖,由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和《醴泉銘》入手,從此日日月月勤練不輟,十五歲左右,已能奉父命得心應手地爲人書寫春聯了。
由於嚴格的威權式家教,讓呂氏在各個求學階段中,書法分數始終名列前茅,而且這種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也對他往後書風格的發展,以及嚴謹的待人處世作風,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詩詞方面起步也很早,六歲起,海波公就教他《千家詩》,繼而讀《唐詩三百首》及詩合解》、《全唐詩》等。熟讀之後,進而嘗試寫作。在父親指導之下,八歲作聯語,十二歲開始作詩壴~。如此嚴格督促,因而訓練出日後文思捷敏的呂佛庭,每有遊歷或感觸時,皆能即興而發詠爲詩文,數十年來作詩不下三千餘首。對於古代詩作,可能基於個性氣質相近所致,他特別喜愛陶淵明的淡泊,杜甫的忠義和王維文人畫中的禪境詩意,而他們也對呂氏詩風產生綿綿不絕的影響。
呂佛庭最富盛名的繪畫,是從八歳開始入門。從小他就喜歡在紙上、地上甚至牆上塗鴨,海波公發現之後並不生氣,反而買了部《芥子園畫譜》教他臨摹,待稍具基礎之後,進而拿出家藏的惲南田、鄒一桂的花鳥畫,以及仇瑛、改琦的仕女畫蹟供他賞臨,甚至向親友商借所藏的古畫讓他臨仿。
由於悟性高、勤練習,才下了兩年功夫,就已經能放手繪製大幅中堂和四扇屛,海波公驚喜他學畫精進快速,十歲那年,即敦請當時頗富盛名的花鳥畫家呂世勳(呂氏族兄)指導他,沒想到兩個月後已有青出於藍的態勢,也因此讓他越畫越起勁,隱然萌生以書畫藝術作爲終生志業的念頭。
一九二三年,呂氏完成三年初等小學的學業,進入鄕裡高等小學堂就讀。國文老師萬鎔(字曉峰)給他很大的啓發。萬錯是前清補過廩的秀才,和呂父頗有交情,其國學底子深厚,擅長畫雪梅,課餘,時常攤紙作畫;在他知道呂氏也喜歡畫畫時,就要他在一旁幫忙磨墨、理紙,順便觀摩學習。
萬鎔畫雪梅,習慣以濃墨寫枝幹、淡墨鉤花,然後再用濃墨點花蕊和花萼。落墨完畢,又以白邓c染枝幹以及花的陽面,晒乾後,以大排筆蘸清膠水淡墨刷染,乾了以後,枝幹及花朵上自然形成一層白皚皚的積雪效果。就當時而言,可算是種特殊技法,令呂氏深覺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高等小學堂畢業時,呂氏年方十五,未久隨家人搬到泌陽縣城居住,先進入基督fe會所辦的初級中學就讀,過兩年mx進入縣立農村師範學校。由於民國元年以來,各級學校的圖畫課程已經開始教導鉛筆畫、用器畫等外洋新式課程,因此呂氏從十歲入初級小學到十九歲畢業於縣立農村師範爲止,前後曾接受過八至九年左右的新式圖畫課程訓練。尤其在基督教中學二年,還接觸過水彩等比較純正的西畫教學。然而這些學校所學的西畫課程,並未轉移他自幼對傳統書畫的興趣。甚至在就讀農村師範學校的暑假,還專程至開封隨省垣人物畫名家焦峻峰,學習人物仕女畫。
這種詩詞、書法、繪畫三者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的用功方法,也正是我國自古以來文人畫家的基礎功夫,在歷經十多年如一日的持續鑽研,不但讓他獲得名譟鄕里的成就感,也讓日後的品味導向逐漸成形。
除此之外,呂氏與佛結緣甚早,佛學思想始終融貫於其人格特質及作 品內涵中,兩者相輔相成。他曾在自傳中提到:
「我可能在前生是一個和尙,因爲發願轉世救渡有情猩圆庞謥淼竭@個穢惡煩惱的人間。我自初生就有一副慈悲的心腸,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貧苦的人,我必須給他幾f固錢才覺心安。…我不但憐憫貧苦的人,並且對於動物也富於同情心。」
這種與生俱來的惻丨隱之心,與佛家慈悲爲懷的精神原本就非常地貼近。再加上父親和童年照顧他起居生活的周姓褓姆也都信佛,自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深受影響。
呂佛庭的母親在他五歲時病逝,父親僱請褓姆周氏負責照顧他,這位持齋唸佛的婦女,對失去母愛的他呵護備至,在他心目中,周氏簡直「比親生母親更疼他」。平常周姓褓姆虔招欧穑匀兀刻煸缤砉潭ㄣ迨址傧惆莘穑b大悲咒十遍,童年時期的呂氏常常跟隨侧立合掌並喃喃學樣。
隨著年齡增長,呂氏對學佛的興趣與日俱增。十歲那年,有位居士告訴他:「你的母親在陰間有罪,如能皈依三寶,持齋隐佛,就可超渡他。」當下,他便毫不考慮地跪下磕頭,這位居士隨即爲他講解三皈依,並賜予法名「普賢J,從此呂佛庭正式皈依三寶,開始茹素唸佛,持續八十五年至往生而未曾間斷。
十歲皈依佛門或許不稀奇,但能從兒童時期就能斷葷茹素持之以恆則相當困難。這種決心、恆心和定力,以至於佛家的圓融精神,日後逐漸呈顯在他的治學態度、爲人處事以及藝術風格之中,也呼應〈仙骨〉詩中的人格特質。
一九二九年夏天,呂氏自農村師範畢業未久,經長輩介紹,進入泌陽縣政府教育局擔任科員。當時局裡有位名爲張鶴年(字松齋)的秘書,是呂父交情甚深的表兄弟,於清末時進過學,補過廩;民初畢業於開封優級師範,擔任過泌陽縣勸學所所長;他不但國學底子深厚,而且顏體書法造詣頗高。
呂氏個性踏實穩重、勤勉好學,和張松齋頗爲投緣,由於兩人都在局內食宿,再加上知道呂氏好學,因此每天晚上都固定爲他講授《全唐詩》與漢魏晉宋古詩,另外還指導他作詩及顏(眞卿)體書法的要領,第二年便將女兒(書蘭)許配給他,這位岳父也是促成他遠離家鄕;負笈北平美專圓夢的關鍵人物。
海波公原期望兒子有朝一日外出求學時,攻讀政治或經濟科系,未來可以做官或發財光耀門楣,所以當他向父親提出準備報考北平美專的構想時,隨即遭致嚴詞否決,幸好經過岳父緩頰,並主動提出贊助學費所需,才使他的求學願望得以實現。
二、負笈北平美專、名師薰陶蓄養分
「萬壑千崴一徑通,遊騎聯扌ゴ悍纭5桥R八達閒呤眺,萬里長城夕照中。」一佛庭,〈登八达嶺览長城〉這是呂氏在北平美專求學時,前往居庸關、八達嶺遊覽所寫的詩,當時年僅23歲的他,詩境深遠已顯現出豪邁的山水意象。(图2)
一九三一年夏天,二十歲的呂佛庭因仰慕校長也是名小說家的張恨水考進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後改名爲北華美專),在學的三年,是他繪畫層次更上層樓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是所位於北平東四十一條的姚家花園的學校。入學之初,呂氏先修讀西洋畫系,卻因師資和興趣之故,在一兩個月之後轉入國畫系,這個決定也成爲他未來邁向藝術顚峰的轉捩點。
當時美專國畫系的授課老師,多爲北平「名師級」的重要畫家,從齊白石、秦仲文、王雪濤、管平湖、到陳緣督、徐燕蓀、許翔階、顏伯龍、吳鏡汀等,多達數十位,來自不同名師的養分,讓他視野大開,一探傳統國畫奧秘。對自己期許甚高的呂氏,當時並沒有震懾大師的名氣而追隨他們的畫風,惟獨深切認同老師許翔階強調的「直接師法古人」、「從宋畫入手」理念,而一頭栽進宋元古畫努力鑽硏。
品格孤高淡泊的許翔階,單名堯(1864——1946年),是河南固始人,與呂佛庭同鄕,在美專教學用心,頗受學生敬慕,呂氏常登門拜訪請教。許翔階修己教人,首重品格,常勉勵學生:「文人畫家雖有學問,但品格必須高潔,因爲藝術之美是性情、品格、學問、修養的綜合表現,若品格不高,畫即不能免俗。」來自許氏的品格優先理念,對其人生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爲了「直接師法古人」,呂氏在北平美專就讀時,積極利用地利之便,硏究故宮博物院所展覽的古畫眞跡,以及《故宮週刊》所印的古畫印刷品;同時用心觀摩北平中山公園等地經常舉辦的當代名家畫展。
他竭盡所能吸取新知,主要是前往北平美專之路,曾遭父親反對而坎坷難行,好不容易如願以償,激勵他入學後奮發向上,不敢稍有懈怠,再加上個性精勤穩重,以及已有妻室的主觀條件,美專生涯的時間管理非常積極。每日課後,隨即閉門習畫、練字、看書,絕少外出,爲了爭取更多作畫時間並節約開銷,甚至連寒假春節也很少返鄕,如此專注不懈的努力結果,讓在學期間不論術科或學科成績,始終保持在全班前三名之內。
美專時期,經岳父松齋先生的介紹,書法也得到名家指導。當時,他隨擔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査所所長的張東寅(字栩彬)學習漢隸,張氏爲河南南陽人,前清秀才,民元以後又畢業於河南高等學堂,與松齋公是同學,漢隸甚見功力,在北平頗有名氣,每逢星期日呂佛庭常前往接受指導,這段時期在隸書方面的精進,爲他日後結合楷、隸和篆擢的個人書風打下紮實的基礎。
爲調劑身心、陶冶性靈,彈古琴成爲呂氏;I匕平時期最主要的消遣活動。在負笈北平行前,岳父松齋先生以家傳的明代古琴相贈,進入美專後,呂佛庭除從管平湖先生學習工筆花鳥、仕女,也學古琴(®3)。管平湖古琴融九疑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川派(秦鶴鳴)三家之長,不斷創新,自成一家;呂氏每逢週日或假期,即攜著自己那張名琴去管師家求教,並向鄭穎孫、徐元白等人請教。自從學了古琴之後,他便爲其音韻旋律的清髙淡雅深深著迷,其它中外俗樂完全聽不入耳,由於學習專注又持之以恆,琴藝進境一日千里,一九三六年時還到南京參加清溪琴社所舉辦的大規模古琴演奏會,時至今日,中國音樂史尙以古琴名家尊奉之。(图4)
古代文人雅士時興「好古琴而厭俗樂」、「藉詩詞以遣興」,呂氏爲了提升詩境,增加切磋機會,他與美專七、八位志同道合的學友組成「重陽詩社」,經常相聚酬唱聯吟,互相交換心得;追隨古代文人雅士之風,置身民國的時空架構內,在在突顯他不落塵俗又「避俗求雅」的個性,而曰後書畫風格幾乎也呈現同步發展。
呂氏初試啼聲的首次個展,在一九三四年暑假;美專畢業之際,他以工筆人物、仕女爲主,搭配部分仿古山水,展現三年苦學成果,美專校長張恨水、老師管平湖以及不少師長和藝界前輩,都親臨北平慧文中學的展 _他肯定和鼓勵,這也讓他更堅定選擇書畫藝術作爲終生志業的決心。

三、時代動盪波折、成就未來一宗師
「芒鞋筑杖入武关,山嶺畸嶇路難攀。秦嶺四月桃始放,高處重绵不胜寒。闻道蓝田多美玉,摩詰別业在輞川】。西京繁华比唐漢,門雛走馬笙歌喧。……一拳屹立石堡,四务附丽若孤懸。飛摟七層倚巖構,门前常泊萬里船。雁鬥史稱天下險,峭壁萬仞難攀援。江水滔滔流不住,波浪滾滾成涡旋。猿狨欲渡愁无計,鸟飛不下向曰邊。巫山巫峽氣森睹,翠木苍藤縈巒。日月蔽虧天一线,十里九折江回还。 ......此行萬里酬壯志,玩奇不覺行路難。大好河山須保持,愼守勿失萬萬年。 —佛庭〈蜀道万里圖歌〉
這是抗戰勝利之際,呂氏完成〈蜀道萬里圖〉長卷,在拖尾處自撰自題的長歌。這首氣勢豪壯的山水詩,清晰可見他的詩風特質已然成形,似乎也預告逐漸將繪畫題材的焦點,從人物畫慢慢朝向山水畫轉移。
我國自古以來的知識份子以至於文人畫家,往往藉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加深學養並開拓視野胸襟。呂氏從少年時期即愛讀遊記,也受到《徐霞客遊記》等書啓發,而有「遍遊天下名山」的心願。早年受限故里種種現實條件未能如願,即使離鄕背井到北平求學,也僅能利用長假在北平附近的長城居庸關、八達嶺等地就近尋幽訪勝,直待美專畢業才有機會一償宿願。
呂氏美專畢業時,正逢國內校園動盪不安,中等以上學校教員派系嚴重,學生風潮時起,不急於尋覓教職的他,先行返回河南省親,順便遊歷河南輝縣百泉,並於開封舉辦個展,再與省垣書晝家譚方成、喬懋卿、徐元白、曹一民等人共組書畫研究社,同時參加河南省全省美展。
這段期間,他還與畫友結伴遊黃山,又赴南京、上海、蘇州、杭州… 等處名勝遊歷,其間,曾在南京舉辦個展,而在一個多月的江南遊中,南方的湖光山色,深深吸引自幼生長在華北黃土高原的呂氏,每到不同景點,他都有感而發即興賦詩,整個行程下來,竟也累積數量可觀的詩作,可算是這趟旅行的附帶收獲。
十歲皈依三寶開始茹素唸佛的呂氏,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意識到人生最大的煩惱多由家庭贅累所致,少年時期就曾有過出家的念頭,/但是這種想法隨即被父親制止。在北平求學時期,每星期日向張東寅學罷書法後,他都習慣順道往西直門彌陀院聽浩修住持講經,浩修爲呂氏的小同鄕_,常爲他講《無量壽經》和隐佛靜坐的方法,也常勉勵他「不要以能畫幾筆畫爲滿足,要發願救渡猩踩肼}。」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淨土三經」之一,經過浩修住持的講解,更能掌握淨土法門的要旨,這對呂氏學佛的啓示很深。一九三六年十月他藉著南遊江南之便,透過好友徐元白引介,準備到杭州靜慈寺剃度出家,俱有感於該寺太過勢利,又自覺機緣不契而暫時作罷。
返鄕不久,適逢西安事變風聲吃緊,便移往河南鎮平縣杏花山的菩提寺暫避烽火。在菩提寺一年多的日子中,他每天讀書、看書、寫字、作畫,還定時靜坐、散步和彈琴,尤其格外用心研讀先秦諸子書,並且還作札記o呂氏日後后曾表示,這段時期的隱居用功,對他日後性情改變和胸襟開闊助益極大。
菩提寺地勢雄深、古木參天而景緻幽美頗利於靜心潛修。呂氏這段時期的詩作,也開始透露出學佛的心得感受,如「法華一卷坐禪堂,靜裡悠然百慮忘。月照空庭鐘罄寂,清風一陣桂飄香。」—〈深夜靜坐賞桂花香〉「幽篁深度一茅蓬,曰誦法華伴會融o閒背蒲團松下坐,桃花潭水悟皆空。」—〈法華茅蓬〉。這兩首詩都提到《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顯然是他在菩提寺隱居時,經常硏讀的主要佛經。因此《法華經》裡面所主張的「一乘」思想,對於渡台以後呂氏所發展出的「一元論」應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九三六年他在西湖出家未成,但念頭始終未消,住在菩提寺清靜優雅的環境中,讓呂氏再度興起剌度之念。有天他把頭髮剃了(画5),穿上大領僧服準備在菩提寺當和尙,經知客僧洗凡法師好言勸阻,並提醒他若當了和尙,每天忙于接待善男信女,未必能如想像般自由安排時間,建議在寺上作個「半僧」,凡事不聞不問、自由自在。經過洗凡法師開釋,才讓他暫時保留出家的心願,同時開始以「半僧」爲號。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發動七七「蘆溝橋事變」,中國全面展開對曰抗戰。翌年春天,呂氏基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覺得學佛爲的是救世渡人,想救世必先救國。因此接受縣城朋友邀請,下山參與發起組織抗敵救國後援會。一方面成立話劇團,到各地巡迴義演宣傳抗曰;另方面發動募捐,資胁漢口《扫荡報》社的抗日文宣經費。爲了以身作則,當時不但盡捐妻兒金銀首飾,也將全部畫作義賣,並多所奔走捐輸,顯現出他愛鄕、愛國的情操。
一九三九年秋天,呂氏應聘爲河南省政府民政廳秘書,但因不習慣官場生活,不久旋即辭官。當時日寇逼近河南省境,因而又多次離家避難,並隨遇而安地遊歷中嶽嵩山、遂平縣碴砑山,以及湖北省的武當山等名山勝地,其間曾先後短期任教於河南省源潭中學和唐西中學等校。
當年黃河水災、旱災接踵而至,個性急公好義的呂氏,在源潭中學發起施粥活動,救濟災童,造福不少災胞難民。直到一九四四年春,洛陽和鄭縣戰況吃緊,才攜帶親繪的八十幅歷代名將圖,西遊陝西、四川,沿途舉辦畫展,藉以鼓舞士氣;同時也藉往大後方避難之便,順道遊覽沿途的名山勝境。
當時從河南省進入四川的主要途徑有三條:其一,由唐鄧經老河口到巴東,溯長江入巫峽,稱爲「南路」;其二,從南陽經西峽口入武關過秦嶺,經劍門棧道,稱爲「中路」;其三,循隴海道以入潼關’稱爲「北路」。由於隴海路因戰況波及而交通斷絕,所以他選擇了中路,仿效徐霞客遊歷「陸行舟返」,從河南魯山徒步進入四川,到達成都、重慶等地,回程時乘船出三峽而歸。
這趟爲時半年、行程萬里的水陸旅程,甚至遠及甘肅省境,他猶如苦行僧一般,竹杖芒鞋,隨緣行腳隨緣住,途中以山林寺廟爲旅舍,以高僧野老爲道侶,背著行囊攜帶畫筆,搜盡奇峰作畫稿,作一個獨來獨往的徒步自助旅行者和藝術家。每經一縣,順便査閱當地的縣誌,擇其要點寫入曰記之中,以對所見所聞作更深入的瞭解。
其間也於河南省魯山,陝西省西安和四川省成都、重慶等地舉辦畫展。這趟深刻的徒步萬里遊蹤,不但讓他心胸更加開闊,也增廣見聞、強健體魄;尤其在繪畫方面,雖然從進入北平美專便開始鑽硏山水,但是讓他日後逐漸將題材重心轉移到山水畫,則因爲飽覽名山大川,受到大自然的洗禮,而多所啓發之故。他將過往學自古代傳統繪畫的各種技法,透過遊歷所見所感加以對照、考量和取捨,對畫風醞釀和形成,自然具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一九四四年秋天,呂氏因父喪而由四川搭船返回河南,當時日軍離家不到百里,爲了不願被俘,而在家中短暫停留七天後,隨即搬往南陽西北山廣慈寺隱居一年多。這段期間,他整理半年來由河南入四川的水陸遊蹤,包括所見所聞的筆記和畫稿,在一九四六年春天完成《蜀道萬里記》一書以及〈蜀道萬里圖〉長卷山水和八十多幅山水、人物和仕女畫。
其中〈蜀道萬里圖〉係用仿舊絹所繪製,小青綠設色,長60尺,寬1.2 尺,現藏美國藍更生處。該長卷自陝西武關畫起,經秦嶺、西安、華山、太白、劍閣、成都、青城、峨眉、重慶、萬縣、巴東、荊山,畫到湖北保康縣板倉河止,沿途重要景點均納入畫中。此畫以長披麻和馬牙皴爲主,佈局密實但用筆簡靜,故能實中見虛。可能由於初從法古過渡到憶寫自然的階段,相較於他渡台後所畫的四件百尺長卷,筆墨略顯拘謹,但是沈著典雅,仍堪稱呂氏階段性的代表作° (面6、圃7、圍8)
抗戰勝利以後,他攜帶廣慈寺所畫諸作往開封、武漢、西安等地舉辦畫展,其中〈蜀道萬里圖〉一作倍受矚目,藉展覽之便,順道遊歷武漢地區名勝,其間並曾應聘至南陽師範任教幾個月,未久又因國共戰爭時局緊張,才應住在台東的侄兒蘭堂邀請,偕同畫友朱俊佛(景德)在一九四八年六月,從漢口順流東下南京,再從上海渡船來台。
呂氏渡台以前的畫作,除了在美國的〈蜀道萬里圖〉長卷之外,還有 留在台灣的〈商山四皓〉和〈五老圖〉一代宗师

兩件一九四七年的掛軸精品。〈商山四皓〉屬人物畫,但配景則以山水畫手法處理(图9);〈五老圖〉爲山水畫,但人物畫點景所佔的份量也不輕(图10) 。這兩件大陸時期的畫作,題材和畫風都非常接近,此類避世高士的題材,一向爲呂氏所喜愛,文人畫家常藉物述志,由此可看出畫家的胸懷和志向。
這兩件作品的人物姿態和神情描寫細緻,面容開相有些與揚州八怪的黃愼相近。衣紋筆線是用尖筆中鋒重按輕提的細長撇捺筆法,頗進於梁楷的折蘆描。至於背景山水岩石結構較方,皴法則融合了披麻额、馬牙皴、折帶皴等,用新筆在生宣上作畫,中鋒直線長皴放筆直掃,用筆灑脫縱逸、而勁挺有力。
〈五老圖〉之近、中景方稜巨石的外緣部分,勾皴筆線和烘染格外深重,頗富立體量塊感,有些近於周臣、唐寅的趣味,遠景山頭近於黃公望〈九珠峰翠圖〉,山腰處則又摻用馬牙皴…。綜合而言,從呂氏大陸時期的三件作品可以看出,他對古丨去涉獵廣泛,並努力融合諸法,追求統整協調集「大成」的理想目標

========================

橫貫公路圖:五十八歲完成(1969年),完成於台灣台中市,長九丈、寬兩尺,現藏於文化大學華岡博術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