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謎:該如何面對孤獨?用對方法,也許你沒有想像中寂寞 | 魯皓平 | 遠見雜誌


南山又爆爭議!業務員賣保單偽造評量表 
 分享南山又爆爭議!業務員賣保單偽造評量表到Facebook 分享南山又爆爭議!業務員賣保單偽造評量表到Line 分享南山又爆爭議!業務員賣保單偽造評量表到Google+
南山人壽又再爆爭議,竟然有業務員為了賣保單,偽造風險評量表。(資料照)
2018-06-01 07:3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山人壽先前被爆出號稱滿10年「保證保本」、「最高鎖利」的投資型保單,卻被保戶發現沒有保本,如今傳出再爆爭議,有業務員為了賣保單,偽造風險評量表。
《蘋果日報》報導,范姓保戶指控,他原本向一名南山人壽的劉姓業務員購買儲蓄險,卻被對方推薦購買「美滿富利外幣變額壽險」這檔連結目標到期債基金的投資型保單。劉姓業務員在銷售過程中,僅表示「保本保息」、「穩賺」,卻未說明相關風險,甚至偽造風險評估表,讓范姓保戶符合「積極型投資人」的標準,符合購買門檻。
南山:已退還保戶所繳保費
南山人壽回應,表示對於風險評估表的爭議,經過公司了解後,發現是業務員在銷售保單的過程中未完善處理,為了顧及保戶權益,南山人壽同意自始撤銷契約,退還保戶所繳的保費。范姓保戶也表示,目前南山人壽已將保費退款,已經全部歸還到自己帳戶中。


研究:孤獨有害人體健康 相當於每天抽15支菸 
分享研究:孤獨有害人體健康 相當於每天抽15支菸到Facebook 分享研究:孤獨有害人體健康 相當於每天抽15支菸到Line 分享研究:孤獨有害人體健康 相當於每天抽15支菸到Google+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孤獨寂寞對人體竟有害,幾乎等於是每天抽了15支菸,早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出約3分之1。(資料照,記者陳尉慈攝)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2017-12-17 07:4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最新研究指出,孤獨寂寞對人體竟有害,幾乎等於是每天抽了15支菸,早死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出約3分之1。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工黨已故女議員寇克斯(Jo Cox)成立的委員會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將孤獨寂寞稱為「社會傳染病」,任何年齡層都會染病,孤獨對身體有害,相當於每天抽15支菸。
根據統計,目前粗估全英國有900萬人感到永久孤獨,英國的老闆、僱主,每年因為員工的孤獨,共付出25億英鎊(約997.19億元台幣)的代價。
該委員會呼籲,英國政府應該任命一名部長領導有關孤獨的問題,以統籌「關心別人」的宣傳運動,及對所有政府政策進行「家庭及關係測試」,確保政策不會令孤獨問題加劇。


可怕的老齡化危機 明年德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年輕人
news.cny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8日, 2018
摘要:據加拿大 Visual Capitalist 測算,隨著越來越多人進入老年,而生育率低到 1.5%,到 2019 年,德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將超過 30 歲以下年輕人;到 2020 年,德國將進入人口負成長模式。
在歐元區經濟正以十年來最快速度復甦之際,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成為他們面臨的重大威脅,德國尤為如此。
總部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新媒體 Visual Capitalist 創始人 Jeff Desjardins 發報告稱,歐洲經濟引擎存在一個重大挑戰,就是人口結構的改變。
隨著越來越多國民步入老年,而育齡女性的生育率低到只有 1.5%,德國的人口問題遲早都會影響到經濟成長,這不是秘密,只是個時間問題。
Jeff Desjardins 預測的爆發時間非常令人震驚:2019 年。
他在報告中寫道,預計在 2019 年,德國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將超過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數量(分界點將是 29%)。屆時,那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放眼全球,這個指標讀數都是極其高的——全世界有 24.4% 的人口處於 14 歲以下,只有 12.3% 的人口屬於 60 歲以上。而聯合國最新預估稱,預計在世界高收入國家中,60 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數量的平均占比為 22.1%。
德國並非首次出現老齡化危機。上一次 60 歲以上老人數量占比達到達到這麼高的水平,是在 1997 年的時候。
60 歲以上老人多過年輕人,必然是人口趨向負成長的開端。
Jeff Desjardins 還製作了一個動態版本的德國人口金字塔圖表(具體地址請點擊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預計在 2020 年,德國人口將進入負成長模式。
下面是使用更常規的圖表所顯示的負增長預測:
他認為,基於聯合國的人口預測,德國人口可能會在時間向着 21 世紀末推移的過程中,逐漸減少 1000 萬人。


屏風沒拉開就代表死亡!日本獨居老人「孤獨死」 每週4千起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日本獨居老人「孤獨死」情況嚴重,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居住在日本千葉縣一間大型公寓內的伊藤女士,一如往常地拉開公寓窗戶外頭的紙屏風作為迎接早晨的開始,她今年已經91歲,一個人居住,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所有認識的人都已經陸續離世。伊藤女士正在等待死亡,就像其他171棟裝潢幾乎大同小異的公寓內所住著的年長者一樣,這樣的現象顯示出,日本的老年人口正面臨著「孤獨而死(lonely death)」的議題。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30日報導,為了滿足日本人對美式生活風格的憧憬,日本政府60年代開始在東京及其他大城市的外圍建造大型公寓住家,每一棟都能夠容納多達數千人,提供收入符合標準的高級主官、優秀人士及他們的家庭居住。而伊藤女士所住的這間公寓也不例外,她與在知名廣告公司上班的丈夫以及女兒有幸成為了這間公寓頭幾批入住的住戶,每戶公寓人家都有三個小房間和一個廚房、一間浴室和衛生間,並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家電用品。
伊藤女士懷念過去與家人一起在公寓旁的泳池裡戲水,透過窗戶欣慰看著附近公寓的孩子們聚在樓下廣場嬉戲的時光;而事過境遷,60年後的水池已經乾涸,樓下的廣場也再也沒有人聚集玩耍,伊藤女士的丈夫和女兒於1992年的三個月內接連死於癌症,她的朋友們也一個一個在公寓內離世,留下她孤獨一人。
▲日本獨居老人幾乎沒有認識的人,甚至有部分老年人默默地正在等待死亡,示意圖。(圖/CFP/示意圖)
光是伊藤女士所住的這棟公寓,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些獨居老人默默地過世,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存在,也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其中一名住在伊藤女士樓下的67歲老婦,一直到死後腐爛的惡臭氣味擴散才被人發現,但是沒有任何人認識她;另一名69歲的老先生,甚至在死後3年才被察覺,這三年間,每月房租及水電費仍舊自動地從他銀行帳戶的餘額內扣掉,直到戶頭數字歸0,相關單位才留意到異狀。
日本知名周刊統計,每周約有4000名獨居老人離世,這也是日本社會目前最大的危機之一,甚至還產生了專門負責清理「孤獨死」的業者。
伊藤女士目前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她在90歲生日那年寫好了「辭世信」,信中交代了一切後事與安排。每天睡前,伊藤女士會規律的關上窗前的「紙屏風」,直到白天醒來時再拉開,她委託了對面的鄰居每天幫忙注意紙屏風的狀況,以便及時通知政府機關上門關切,「如果哪一天上午屏風並沒有拉開,就代表我死了。」
伊藤女士在女兒的離世紀念日前往了墓園,家族的墓地上已經準備好了她自己的位置,她將帶給女兒的便當放在墓前,一邊吃飯一邊與女兒對話,分享最近發生的點滴。伊藤女士認為,每月探望女兒與丈夫是支撐她健康活到現在的主因,正是因為他們守護了她,她才不像大部分的年長者一樣體弱多病。
隨著季節邁入秋冬之際,返家後的伊藤女士一如往常的在睡前關上了紙屏風,等待下一次將它敞開。


 

2017-12-14_135815  

告別的勇氣: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德國,死亡始終還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議題,仍然是社會與家庭中的禁忌。德文中有句諺語:「忽視並非解決之道(Ignorieren ist keine Lösung)。」只是一提到死亡,許多德國人還是刻意選擇忽略。
《告別的勇氣: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這本書的寫作目的,即是希望能夠打破這個禁忌,讓每個人都為死亡做好準備。為什麼有必要打破禁忌?因為德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全球僅次於日本,加上少子化,社會老年化情況非常嚴重。在這樣的高齡化國家,死亡實在太重要了,不做好準備,最後還是得面對它,且是以措手不及、成本更高、痛苦更多的方式。
在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入的晚年,為死亡做好準備絕對有其必要──不管是自己的死亡或親友的死亡。本書觸及的死亡各議題如道別、安寧醫療、臨終照護、陪伴、安樂死等,對於邁向老年化國家的台灣很有參考價值。以下就書中幾個議題,提出可以再思考及對話處:
一、善終的必要
我們必須談論死亡,必須學習告別,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作者們認為,現代社會強調生之藝術,卻忽視了死亡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藝術。其實在歐洲思想與神學傳統中,死之藝術向來佔有重要地位,人類不只應過良善生活,也必須學會「善終之藝術」(Ars bene moriendi)。可是這個傳統逐漸喪失了,我們只想著好好活,忘記了我們也可以好好死。
作者們援引哲學家的說法,盼每個人都認知自身的「有限性」(Endlichkeit)、「道別性」(Abschiedlichkeit),就是希望我們能覺知到死之必來,並好好把握在生時的每一時刻,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讓死取走自己的生命品質。法國哲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也曾經從希臘哲學中考掘「存在之美學」(Ästhetik der Existenz),要我們以隨時面對死亡的姿態存在,這也是呼應西方失落的「死之藝術」的思想傳統。
告別,不只是為了臨終者,也是為了在世者。書中一位臨終者告訴她的家人:「我正在將你們訓練成遺屬。」此話讓我印象深刻,是啊,為何我們理所當然地覺得,我們可以不接受訓練便走向失去摯愛之人那關呢?了死,為了活,我們都必須修習死之藝術。
要想善終,也不全然能靠自己掌握,社會也必須做好準備,例如德國在2007年通過的《社會法》改革,推動了「專業安寧醫療門診」制度(Spezialisierte Ambulante Palliativversorgung,簡稱SAPV),就是協助在生命終點處的人們能夠在專業協助下,以合乎人性尊嚴的方式告別人世。這個制度討論多年,在健保公司反對下仍然通過,因為實在有其需求,公民以社會運動方式將需求反映給了立法者。
SAPV的設計是由受過特殊訓練的醫師、護理師以及其他合作專業人士(例如心理師、社工)組成的醫療照護團隊,原則上由8人組成,負責約25萬居民區域的安寧醫療門診。這種門診的特殊處在於,協助每個臨終病患的家醫及照護員,隨時待命提供安寧醫療,可避免病患離不開醫院的困境(根據民調,許多重症者害怕上醫院,因為怕一進去就出不來了),減少醫療資源浪費。這個制度是德國醫療制度的正面發展,讓許多人盼望在家中告別的願望得以成真,也使很多痛苦的臨終者可在更有尊嚴、更安心的狀態下離開。只是可惜因為成本關係,很多人仍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寧醫療照護。
在德國不只有專業團隊陪伴人生暮年,還有越來越多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願意來到孤獨臨終者的床邊,握著他們的手,送他們走最後一程。高齡化國家帶來了許多新的現象,老人獨居情形越來越多,「孤獨死」日漸普遍。這其實是一種當代社會個人化的必然後果,而「臨終關懷工作」(Hospizarbeit)──不管是居家的或是照護站的臨終關懷──正是一種以陪伴來抵抗孤獨化的「團結」。
陪伴臨終者,也是另一種中世紀以來即存在的「守護死者」(Totenwache)傳統,臨終者的親友們會在最後的時刻來到榻邊陪伴,點起燭光,確保沒有人會孤獨死去。而死亡發生後,親友們會在其遺體旁守護,追思死者的一生,在歌聲中告別,一同承受失去的傷痛
這樣的文化正逐漸地消失,作者呼籲重建並革新此傳統,並提到德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陪伴者協會,志工們陪著獨居老人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因為每個人都應該在陪伴中告別這個世界,作者便說,他很希望德國憲法內能寫入這個條款:「臨終者有不孤單的權利,每個人都有不讓臨終者孤單的義務。」我也贊成。
二、安樂死的難題
要談死亡,不能不談談安樂死或自殺這個複雜的議題。安樂死在德文醫學名詞中是Euthanasie,但其實更為大眾所用的字是Sterbehilfe──協助死亡。目前安樂死在德國仍然是棘手且複雜的議題,究竟在何種情形下可以允許安樂死,社會始終爭辯不休,尤其在基督教文化傳統以及納粹歷史重擔下,德國不容易在安樂死議題上騰出太大空間。
目前德國基本上允許有條件的被動死亡協助(亦即在不可能治癒、生命只充滿不可忍受痛苦的情形下,停止延續生命的療程,使患者能在尊嚴中自然死亡),而不允許主動死亡協助,更不用說瑞士所允許的那種職業化的安樂死模式。可是這種模式在越來越多人老去後不堪病痛折磨情況下,逐漸受到挑戰。
本書對於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臨終者充滿同情與寬容,但反對職業化的安樂死,也就是說,反對醫護人員為死亡提供協助並以此為其營利模式。德國原來存在醫師提供自殺協助的空間,但在2015年年底時,在基民黨與社民黨主導下,國會通過了《刑法》217條,明確地禁止「職業化地協助自殺」(geschäftsmäßige Förderung der Selbsttötung),違反的醫師得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可是親屬的協助不受罰。
國會試圖透過217條為人的生命定下明確倫理界限(這背後也有教會力量在影響),聯邦健康部長也斷定,協助死亡絕非醫師職責所在;然而,無數的病患家屬控訴,217條將他們置於無專業醫護支援的困境,也有反對的議員出面疾呼:面對不得不死的狀況,我們真的要讓那些承受巨大身心痛苦的人,在無醫療知識的家屬協助下結束自己的生命?會不會帶來更多無意義的痛苦?
醫界也有反彈的聲音。本書也提到的安寧緩和醫療權威波拉席歐(Gian Domenico Borasio)便認為217條是惡法,因為醫學有其界限,安寧緩和不能夠全然應付病患的苦痛(更何況健保對於安寧緩和醫療限制甚多,能不能善終,也是個階級議題);此外,該法將使醫界保守化,避談此議題以免有觸法之虞,可是最後將導致那些尋求結束自己生命的人無法獲得充分的專業諮詢。法界也有反彈的聲音,認為此法有違反《基本法》及《歐洲人權公約》有關人性尊嚴不可侵犯以及政教分離的規範。醫界、法界以及相關NGO、甚至是個人目前已提出了十幾起釋憲申請,盼德國憲法法院宣告該法違憲。
未來判決如何、新的國會是否會修法,尚不可知,然而從以下這件事便可以看出安樂死是個刻不容緩的難題。2014年時,德國新教教會理事會主席許奈德(Axel Schneider)宣佈卸下職位,因為他要照顧罹癌的妻子安娜。當時媒體刊出了他們夫婦的訪談,震驚了全德。安娜認為醫師提供死亡協助不該被禁止,她說:「我希望當我走到那一步,希望結束自己生命時,我的先生會陪著我去瑞士。當我飲下毒藥時,他會坐在我身旁,握著我的手,即使這有違他的神學倫理信念。我盼望,愛能夠更強大。」許奈德則說:「這與我的信仰完全相違,我會再與安娜討論。但最後,我也許會違抗我的信仰,為了愛,陪她去瑞士。」
即使最虔誠的神學家,看著自己妻子所受的苦痛,也放下了信仰,因為死亡是如此切身的困境,信仰或法律要強行規範也許會帶來更深的困境。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台灣帶起了安樂死問題的討論,正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思考死亡的意義以及死亡的方式。這本書也是一個好的討論契機。我們會為了新生命的到來做好充足準備,尋求專業資訊,對於死亡,也不該置之不理,任由這個生命階段自然發生。
「有時可以治癒,常常可以減緩,總是能夠撫慰」(Heilen manchmal, lindern oft, trösten immer),這是醫師這個行業的古老使命,其實也該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我們無法強求一定治癒,只能盼望減緩,但唯一可以盡力的就是撫慰,不管是撫慰臨終者身心苦痛,或者是在世者失去摯愛的創傷。本書作者引用了康德話語:「活在其摯愛的人的回憶裡,一個人就不算死,他只是遠去;唯有當一個人被遺忘,他才算死去。」
亡很強大,但我們可以用新的姿態定義並面對它,以帶給他人撫慰、自己也從中獲得撫慰。愛,能夠更強大。
好書推薦:
書名:告別的勇氣: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 
作者: 亨尼.舍夫(Henning Scherf)、安奈莉.凱爾(Annelie Keil) 
譯者:王榮輝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時間:2017/12


 

 

研究:孤獨比肥胖更致命 早死風險增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8日, 2017
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研究顯示,孤獨比肥胖更致命,會增加一半早死的風險。人們應該及早準備退休生活,避免蒙受孤獨之苦。(Fotolia)
【大紀元2017年08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編譯報導)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孤獨和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比肥胖更致命,應該被視為主要的公共衛生風險,而其危害一直都在持續增加中。研究人員主張,有關此類的研究和資源,應享有較大的優先權,以期解決這個公共衛生威脅。而人們也應該準備好退休後的生活,避免因失去職場這個社交來源而蒙受孤獨之苦。
在這項研究中,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檢視218項先前有關孤獨和社交孤立的研究,其涉及的研究對象達幾百萬人。
研究人員發現,與社交正常的人相比,孤獨的人早死的風險會增加50%。相較之下,肥胖導致人們在70歲前死亡的機率為30%左右。
該校主導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霍爾特-倫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表示,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孤獨和社交孤立會大幅增加早死的風險,而此風險的強度超過多項主要的健康指標。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其對公共衛生的影響也會增加。
霍爾特-倫斯塔德說:「與他人在社交上有所聯繫,被廣泛視為人的基本需求,這對生存與幸福而言都很重要。」
有研究指出,美國有大約4,260萬名45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受長期孤獨所苦。而最新的美國人口普查資料則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獨居,超過一半的人口沒有結婚。與先前的人口普查資料相比,結婚率和每個家庭的子女數皆已降低。
霍爾特-倫斯塔德建議說,有關此類的研究和資源,應該有較大的優先權,以便從社會至個人的層面解決這個公共衛生威脅。
此外,人們應該在社交上和財務上準備好退休後的生活,因為對很多人而言,職場是結交朋友的最大來源。


 

direct (97)  

老後長照風險 82%民眾挫咧等
smartold.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台灣將在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意謂著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將上看14%,台灣社會老化速度快,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只花了25年,遠比法國的127年、美國的71年來得快。
高齡代表長壽,當長壽成為一種常態,不僅影響個人退休生活費的準備,也讓老後的長期照護,成為社會與家庭最關心的話題。
雖然政府陸續推出長照計畫,以因應民眾的長照需求,但民眾是否仍對自己未來的長照需求充滿擔憂?每個月要花費多少錢才夠?這些費用可以仰賴政府, 還是要靠自己準備?《Smart智富》月刊在2017年7月,與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合作,調查台灣民眾對長期照護問題的認知程度,發現以下3大現象:
現象1》50.3%民眾家中長輩有長照需求
在1,068位受訪者中,有82.3%的人擔心自己未來老後將面臨的長照需求,其中有50.3%的人,家中正有長輩需長期照顧,因此對這個問題特別在意。另外,67.5%的受訪者認為老後需長期照護的時間,平均會在7年以上,其中有4成民眾認為平均時間將逾10年。
理財專欄作家、《錢難賺,退休金別亂擺》作者李雪雯認為,高達8成的民眾擔心自身未來長照風險,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覺得意外。
計入前期需人攙扶階段
平均長期照護期約7.3年
因為長期照護風險,發生機率雖然遠比疾病風險來得低,但近年來不少新聞報導下流老人等議題,加上長期照護家中老人,照護者面臨極大生活及經濟壓力,促使民眾愈來愈在意老後長照需求。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則指出,平均7∼8年以上的照護時間很合理,因為衛福部的資料指出,推估國人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約7.3年,男性平均6.4年、女性平均8.2年,至於有些人提出疑問,表示歐美國家長照需求期間只有2∼3個月,彭金隆指出,這個數字只統計最後臥床到臨終的時間,未計入前期需人攙扶或坐輪椅的階段,需長期照護的時間,7年以上是普遍認定的合理數字。
現象2》48.7%民眾認為長照費用為每月2萬∼4萬元
至於希望獲得的長期照護模式,以及每月要準備的花費是多少? 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 未來希望能入住養護機構,接受專業照護。此外,有48.7%的受訪者認為,每月需準備2萬∼4萬元,支付全部的長期照護費用。
然而這筆錢該從何而來?最多人希望從政府給的年金,或是自己準備的退休生活費支應,占70%;其次認為政府已有健保,靠政府資源就可給付,占55.6%,第3個主要來源則是購買商業保險,以保險給付支應。
需長照者多在家中安養
無法全靠全民健保支付
李雪雯指出,全民健保主要支付民眾住院或赴醫院門診治療的部分掛號費與醫藥費用,但當民眾有長照需求時,恐已不在醫院治療, 而在家中安養,且看護、尿布等費用支出龐大,但全民健保皆不給付。
真正用於有長照需求者身上的政府資源,為行政院在2008年推出的「長期照顧10年計畫(以下簡稱「長照10年計畫」)」,及2017年續推行的「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計畫。然而依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長照10年計畫」至2016年4月服務量占老年失能人口比率僅有35.7%,雖自2008年開辦以來連年成長,但真正的使用率仍低。
至於透過政府年金或自己準備的退休生活費來支應,李雪雯則認為,因無法預期老後的長期照護狀態,最好在準備退休生活費的同時,一併準備未來的長照費用,如果仍不足,可透過商業保險來補強,況且若在準備期間,因失能需長期照護,有的商業保險能給付,這是保險最大的功能與效益。
現象3》32.7%民眾認為最遲30歲要為長照做準備
統一保經總經理徐采蘩指出,目前針對民眾長照需求,有3種保單提供保險給付,分別是: 採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評估被保險人是否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的「長期照護險」、因意外或疾病導致殘廢,符合條款約定之程度即理賠的「殘扶險」,以及只要罹患保單條款載明之特定傷病即理賠的「類長看保險」,這3種保險的理賠定義不同,但都會逐年或逐月給付保險金給被保險人,讓其萬一需長期照護時,能以保險金支付照護費用,不會影響既有家庭或經濟生活。
這3種保單,近年來在市場上賣得「嚇嚇叫」,但民眾是否真了解該保單的保障內容?在此次調查中,亦特別針對民眾持有這3種保單的現況及認知進行調查。
未認清長照相關3保單
恐潛藏理賠爭議
首先,有32.7%受訪者認為,30歲後就該準備投保這3類保單,為未來的長照需求做準備,徐采蘩認為,從30歲開始準備固然最好,但就實務投保面分析,一般人收入不高、預算有限,此時要面臨身故、醫療、重症等諸多人生風險,此階段多會選擇保費較實惠的殘扶險,到了40∼60歲,已步入中年或等子女教育費用較輕、房貸繳完後,則會開始規畫保費較高的長期照護險。
但調查結果也顯示, 只有18%的受訪者,投保長期照護相關保單,至少有3成受訪者,對這3種保單的理賠定義有錯誤認知,甚至近4成的民眾,不清楚調查中對這3種保單的描述是否正確,由此可知,大多數民眾對保險可給予的長期照護協助,仍是一知半解,將來若發生長照狀態,恐因認知不同,產生理賠爭議。


活得愈來愈久 鄭貞茂:振興老年經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日, 2017
【大紀元2017年08月02日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委鄭貞茂表示,在高齡化趨勢下,民眾面臨可以活得久,但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且老年人口是台灣經濟的未來,老年經濟要振興起來。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103年至150年人口推計」資料顯示,台灣於民國82年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預計107年即將邁入高齡社會,114年並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遠見雜誌「全台必修不老學」國際論壇今天登場,鄭貞茂會中指出,在高齡化趨勢下,民眾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可以活得很久,但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凸顯了財務健康以及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且老人是台灣經濟的未來,老年經濟要振興起來。
他說,以前大家覺得老了不消費,現在老了更要消費,因為現在的老人家是相對較有錢的人,呼籲民眾把身體照顧好,才有時間、有體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則指出,國人理財有三大盲點,一是偏向依賴政府/制度與家人經濟支援;二是理財觀念兩極化,不是太保守,就是偏台股投資;三是可能輕忽退休金缺口。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強調,理想的退休所得替代率應該要有7到8成,但未來政府社會保險年金的所得替代率可能不到 5成,呼籲民眾退休後的財務應該要在「退休前」準備好。
同時,鄭貞茂也指出,面對人口老化趨勢,金管會鼓勵金融業者從事相關業務,如保險商品有小額終老保險、團體年金保險、保單轉換,投信推出生命週期基金,銀行方面也有「以房養老」房屋逆向貸款等業務的推出。(轉自中央社)


活到老工作到老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5日, 2017
2017年07月16日 04:10工商時報
駐日特派員黃菁菁
活到老工作到老圖╱美聯社
日本銀髮族大多有自立自強的心態。日本《2016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逾60歲的族群,有3成想一直工作下去。也因此,銀髮族的就業市場越來越競爭,尤其是銀髮白領的工作炙手可熱。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raise the official age of retirement to age 65 by 2025. This compares to 61 in April 2013 and 62 in 2016.
日本《2016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有3成60歲以上的人希望「能工作時就一直工作下去」,若包括「想工作到65歲、70歲」的人在內,60歲以上想工作的日本人超過7成。
現在不少日本企業實施鼓勵50歲左右的員工提前退休的優退制度,利用優退制度的上班族也不在少數,但他們仍傾向尋找事業第二春。
在日本全國職業介紹所找工作的人當中,45歲以上者占了近50%,其中技術人員特別搶手,白領的事務性工作則特別受求職者的歡迎。
室內工作較受歡迎
《日刊現代》引用人才仲介顧問菅野宏三的分析中高齡的就業市場指出,「需要站的工作當中,室內工作較受歡迎。譬如,在銀行說明ATM的操作方法、在大廳引導顧客的服務業務、政府機關等的說明員等,應徵的人都是絡繹不絕。」
「不過,有些銀行在面試前還有筆試,有的1次考50人,分4批考,最後只錄用2、3個人,考試內容雖然大多只是中學程度,但也是100人取1人的求職窄門。」「銀行的工作時間是9時至17時,時薪約1,000日圓(約新台幣270元),若被錄用為正式職員的話,月薪約15萬日圓(約新台幣4萬元)左右。」
「找不到室內工作的人,多半會做警衛或管理員等工作,例如,汽車或腳踏車停車場的管理員,時薪約1,000日圓,只要是白天的工作,一招人就馬上能找到。」
「警衛工作也是室內的受歡迎,像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公民館等,理由是工作不是那麼辛苦。」
「對駕駛有自信人可以當幼稚園和學校的校車司機,想當營業員的人可以當超市的售貨員等。」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日語學校講師也很受歡迎、雖然必須接受規定的研修課程,但時薪最低也有2,000日圓,算是很好的待遇。而且工作內容與英語能力並沒有太大關係,因為主要是讓學生多講日語,所以即使不會英語也沒問題,視學校而定,有的即使超過70歲都沒問題。」
有些人閒來無事喜歡喝個小酒,想著有朝一日可以擁有自己的店,說不定可以到居酒屋邊工作邊學習一些經營技巧等。另外,現在日本的農業和漁業界因缺人手,也會招募沒有經驗的職員。
菅野建議日本高齡求職者,不要拘泥於室內工作,可能會比較好找工作,而且可以看看自己領多少年金,再衡量是否不用太在意薪水,或許能從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工作。
此外,日本老人「孤獨死」事件激增,且7成為男性,尤其是退休男性與社會脫節,加上與妻子離婚或死別等,很容易成為孤獨死的高危險群。所謂 「孤獨死」是指,1人獨自生活,無人照看下,孤獨的死在家中而無人知。
出外工作 避免孤獨死
《東洋經濟》雜誌報導,與社會高齡化一樣嚴重的是日本單身社會化,2035年日本的5成人口是單身族,日本將成為「單身大國」。日本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估計,2035年高齡單身女性約1,200萬人,高齡單身男性約500萬人。
東京都福祉保健局發表的東京23區單身家庭的實況分析指出,男性的孤獨死是女性的兩倍,且又大多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高齡男性走向孤獨死之路,除了經濟貧困的問題外,心理上的孤立更是問題所在。
日本內閣府2011年調查指出,日本全國自閉且無生活能力的銀髮族估計約達1萬人以上。他們已無生活能力,但有時地方政府想提供支援,他們都不見得領情。有些孤獨死者甚至住在滿是垃圾的屋裡,直到屍體腐爛後才被發現。
對於人際關係原本不怎麼密切的日本人而言,也許「活到老做到老」能讓自己不與外界脫節,也不用靠別人的資助生活,反而可活得快活自在點


樂齡學習績優 表揚志工、講師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12-23
〔記者蔡政珉/西湖報導〕縣府昨天在西湖國小舉辦「樂齡苗栗,幸福洋溢」頒獎典禮,感謝各鄉鎮市樂齡中心志工和講師的付出,吸引更多長者到社區樂齡中心參與活動,實踐活躍老化、健康老化以及在地老化的目標。
目前全縣在十八鄉鎮市各設立一處樂齡學習中心,開設超過一千門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包括陶藝創作、太極扇、導覽志工、養生保健、桌遊、繪畫等,提供長輩快樂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的機會。
今年共有九個鄉鎮樂齡學習中心、十七位模範生、三十五位模範拍檔、十四位績優講師、十三位優良志工獲獎,縣長徐耀昌期盼透過大家的努力,繼續讓苗栗縣成長,成為適合長輩生活的好地方。
徐耀昌更穿起耶誕老公公服裝,準備糖果餅乾發送給大家,提前歡慶耶誕佳節。
另外,縣府也規劃於明年再成立五所幸福學院,讓長輩可以在幸福學院和孫子共學,充實退休後的生活。

============================

  12/05  新竹縣寶山鄉樂齡學習中心 新竹縣寶山鄉樂齡學習中心- 105年十二月課表
  12/02  新竹縣北埔鄉樂齡學習中心 新竹縣北埔鄉樂齡中心12月份課表
  12/01  新竹縣關西鎮樂齡學習中心 新竹縣關西鎮樂齡學習中心 105年12月課程
  12/01  新竹縣湖口鄉樂齡學習中心 新竹縣湖口樂齡學習中心105年12月課表
  11/30  新竹縣峨眉鄉樂齡學習中心 峨眉鄉樂齡學習中心105年12月課程表

新竹縣樂齡學習網 - https://goo.gl/6XhIBY

=============================

新竹縣樂齡學習網-樂齡學習中心-最新消息 - https://goo.gl/2P1TbZ

樂齡學習網-樂齡學習中心 - https://goo.gl/OFWZeR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