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燈 接引孤魂上岸供奉
By 曾百村,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9日, 2017
雞籠中元祭是基隆最重要的地方文化盛事,包括放水燈以及主普壇祭典等,都是遊客最喜愛參與及拍照的活動之一。圖為放水燈畫面。(曾百村攝)
今年已有163年歷史的「雞籠中元祭」,預計22日起跑,活動高潮為9月4日的放水燈遊行,屆時各宗親會將自家的水燈拿到望海巷施放,據說,若哪家水燈在海上漂得越遠,就代表來年該家族的運勢就會越興盛,不少宗親會為博得好采頭,大力參與這場文化盛事。
望海巷放水燈掀高潮
放水燈的由來,起因始於清咸豐5年(西元1855年)間,當時基隆的漳州人與安溪在舫頂(現今南榮公墓)發生激烈械鬥造成嚴重死傷,而地方仕紳收齊108具骸骨後,葬於現在位於安樂路一段的老大公廟中,成為每年農曆7月開關鬼門的場所。
當年除發生械鬥外,基隆當地也並不安寧,還發生黑死病並嚴重傳染,地方上人心極為動盪,後來當地仕紳齊聚慶安宮,研討出在農曆7月半設立普渡中心的辦法,藉此追祭各界因械鬥、病死、溺水的冤魂,由11姓的代表輪流主普法會,同時在望海巷施放水燈,一方面藉此「照幽冥之苦」接引海上冤魂供奉超渡,二來也是宴請好兄弟在鬼月時節飽餐一頓,展現對於鬼神的尊重。
愛好攝影者爭相取景
由於放水燈儀式已延續163年,祭典也越來越盛大,加上施放水燈畫面壯觀,不少國內外遊客都會在農曆7月14日這天前往基隆市區欣賞眾人遊行,到了子時(晚間11時)後,再轉往望海巷觀看施放水燈科儀,同時也吸引不少愛好攝影的民眾取景,將這動人的一刻記錄下來
基隆燃放水燈圖 村上英夫 膠彩畫 1927
作品賞析:
《基隆燃放水燈圖》乙作是以基隆地區中元普渡的民俗活動為創作主題,作者對於整個基隆中元祭有深刻的了解,利用遠、中、近景三處參與各種祭典活動的隊伍,兩旁夾道觀賞的人潮與小狗,充分表達出民眾熱烈參與活動的氣氛,右上與左下角各有貼金箔的三角形區塊,這種裝飾性的手法常見於日本桃山時代繪畫作品中,具有暗示超越現世的另一個世界的意味。此件作品獲得第一回「台展」特選,並獲當時審查員評論為「樸素手法描寫人間百態,具時代意味,細膩而有韻味。」,從第二回「台展」起,台灣畫家受此影響亦開始以類此描寫台灣風俗民情為題材的作品。(台灣美術丹露-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 - 薛燕玲)
作者簡介:
村上英夫又名村上無羅,曾任基隆高等女子學校教員、台陽美術協會,從第六屆開始成立東洋畫部時,與 陳敬輝等人加入為期會員之一。作品曾入選台展十次、府展兩次,「基隆燃放水燈圖」乙作並或第一屆台展特選,或當時評審委員評論為「樸素手法描寫人間百態,具時代意味,細膩而有韻味。」第二屆台展起台灣畫家亦開始以類此描寫台灣風俗民情為題材的作品。曾於台灣時報發表「木下靜涯論」等。(薛燕玲)
村上無羅
【 基隆燃放水燈圖 】
[198x160cm,絹本,膠彩]村上無羅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東洋畫家,他不僅是畫家亦能評論,是當時基隆高女的老師。這件作品在台展第一回中獲特選,是東洋畫中屬於民俗畫的典型。它是以農曆七月十四日中元普渡前夜「放水燈」的遊行為題材,表現台灣民情風俗的一面。構圖上以俯瞰的角度,描繪兩、三層樓高的建築,窗戶裡有人觀賞街道上遊行的隊伍,在河上的橋之扶手上架有成排的燈籠,這些景象歷經七十多年依然沒有改變。今日觀之令人有思古之幽情。村上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獨具特色的台灣節慶,以紀實的手法表現鄉土藝術,也是屬於東洋畫評審所鼓吹發展台灣「地方色彩」的方向之一。
---------------------------------
村上無羅(無羅上人)(英夫)
1926年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畢業,曾於第一回台展得到特選,入選第六、八回府展,1928年村上無羅個展於基隆工會堂。1930年台灣東洋畫研究團體栴檀社成立,社事務所於台北神島裱具店,其成員有村上無羅、林玉山、陳進、木下靜涯、鄉原古統、郭雪湖。而村上無羅對台灣東洋膠彩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