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台灣美術界曾爆發「正統國畫之爭」,指的是國民政府來台後,中國來的畫家指責台灣畫家的膠彩畫,是日本畫而不是國畫。林玉山曾經在公開場合為此辯駁:在日治時期有個名詞就做「灣製畫」,意思是台灣製造的繪畫,「灣製畫」是用來區別與日本畫的不同。林玉山以此證明台灣「灣製畫」不是日本畫,從這點可看出來,林玉山對於「灣製畫」之在意。「灣製畫」是一種表現南國色彩的畫、表現地域特色的畫。同時也是日本人用來區別日本風格的一種繪畫,表示台灣畫家有著自己的風格,當然也不會是所謂的「正統國畫」。 https://bit.ly/3vgDFEH
林玉山〈獻馬圖〉 https://bit.ly/3If8UDI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大稻埕最經典風景「南街殷賑」 畫家郭雪湖傳記《望鄉》回味老台灣
By 自由娛樂, ent.ltn.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已故台灣前輩畫家郭雪湖,1908年生於台北大稻埕,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畫家之一,其繪於1930年代的膠彩畫作品〈南街殷賑〉,描寫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不僅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回憶,也是現在文青咀嚼回味的文化地景,畫作則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鎮館寶之一。
甫獲行政院文化獎的謝里法以台灣美術史架構撰寫小說《紫色大稻埕》,即以郭雪湖的一生為軸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此外,郭雪湖的次子郭松年也耗時4年整理撰寫了《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於上週發表,收錄了大量且珍貴的歷史照片、寫生稿、手稿、報導剪報、書信等相關文獻資料,共計13萬字、350張圖,堪稱當今最完整的郭雪湖傳記。
《望鄉》從日治時期、戰後在台時期、旅日、旅美時期,依時間序安排,將郭雪湖藝術創作與生命歷程重新探索,郭松年表示,這本書真實展現了父親生平原貌,從早年的努力、壯年的意氣風發,到晚年對於台灣美術缺席的遺憾,可以感受到畫家身處異國的鄉愁。其實不只大稻埕,郭雪湖早期為台南、淡水等所做的畫作也深藏對故鄉的愛與關懷,透過《望鄉》,也為台灣歷史留下寶貴的人文風景。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西貢故事館: 郭雪湖---「南街殷賑」---一位日本人不一樣的繪畫鑑賞 - https://goo.gl/EDfJzw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郭雪湖「南街殷賑」

另一幅「南街殷賑」 (1930),則展現出強烈的生命力。 場景為孕育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描繪出色彩豐富熱鬧的景緻。 直式的畫作下方描繪往來行人的千姿百態,強調熱鬧街景。左右則為迪化街現代化的西式建築。精心設計的「蕃産内地みやげ」「蓬莱名産 竹細工」「新高バナナキャラメル」等色彩鮮艷的文字招牌,更充滿了南國熱情的迷人畫卷精心設計的招牌。右下角的本土寺廟, 則與異國文化互相交融。

根據後來看到的解說,這幅畫是加入了作畫家的想像力所產生的作品。實際上,街屋原是兩層樓高的建築 ,三層樓的部份是畫家在作畫時增建出來的。牆壁上畫有原住民傳統藝匠的招牌設計, 則是參考資料及商業名鑑所描繪而成。 這幅作品, 彷彿是滿溢著郭雪湖對大稻埕感情的萬花筒。

=======================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郭雪湖(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日[1][2]),本名郭金火,是台灣日治時期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也是台灣膠彩畫的先鋒。曾與陳進、林玉山並列為「台展三少年」[3]。
郭氏〈原名郭金火〉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二歲時就喪父,由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就讀,被導師發現具有繪畫方面的才華,而開始指導他學習藝術。在校期間郭雪湖的美術、工藝才華出眾。1923年公學校畢業後,至台北州立工業學校就讀土木科。
後來郭氏發現與志趣不合,就讀一年後中輟退學,在家自修畫。1925年,當時十六歲的他,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雪溪畫館」門下學畫習藝。蔡師多才多藝,是當時有名的職業畫師。「雪湖」之名即為蔡雪溪所命。他並為郭氏教授其描繪觀音、帝君等神像及裱褙的技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的大門。
藉著自己的才華、努力與機運,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舉辦,原本沒沒無名的三個年輕人: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為東洋畫部的三位台灣人畫家,有「台展三少年」之稱,一時聲名大噪。
影響郭雪湖一生重要的人物還有日籍畫家鄉原古統。郭氏欣賞鄉原的作品,後來相識並建立了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鄉原曾力勸郭雪湖要做一位職業畫家,郭氏也記取此話,一生獻身藝術,連師大系主任教職都加以辭退[4]。郭雪湖是一位勤跑圖書館及自學成功的畫家,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曾創辦全臺第一所經由教育局正式立案通過的「雪湖美術教室」,培育兒童繪畫創作。其間提倡培植美術人才,激發孩童對創作之熱忱,並意在建立優良美術環境及形塑社會審美之共感,發揮積極作用。
曾加入東洋畫會「栴檀社」、「麗光會」,對於推展臺灣美術運動之貢獻為結合畫友成立東、西洋繪畫兼容的「六硯會」。「臺陽美展」成立後,曾擔任多年東洋畫部評委。戰後初期,受聘為長官公署諮議,與楊三郎等人籌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擔任「台灣全省學生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及「台灣全省教員美術展覽會」顧問等,1952年由教育部派遣至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國際博覽會。1964年郭雪湖離臺赴日,研究考察,期間亦演變個人創作,並曾赴泰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大陸、美國完成多項系列大作,與國際接軌交流,多次海外展覽,可謂極具國際觀的藝術家。[5]
其夫人林阿琴女士亦為畫家,曾為鄉原古統的學生,畢生支持並成就郭雪湖創作。其子女在藝術教育及文學領域各有成就及影響;其長子郭松棻為文學家,長女郭禎祥深耕國內外藝術教育,三女香美、次男松年均長畫藝。
2007年郭雪湖以九十九歲高齡獲得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6]。由於郭雪湖長年旅居美國,因此由四位兒女回台代表出席。同年的「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展出郭雪湖的重要作品。2010年,台北至善藝文中心策畫「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展[7]。
作品
松壑飛泉 1927 紙‧水墨 162 x 70 公分
圓山附近 1928 絹‧膠彩 91 x 182公分
南街殷賑(大稻埕) 1930 絹‧膠彩 134 x 195 公分
萊園春色(霧峰) 1939 紙‧膠彩 223 x 149 公分
農家朝(八斗里) 1940 紙‧膠彩 56 x 85 公分
大城遺跡(泰國) 1955 紙‧膠彩 67 x 89公分
塔山煙雲(阿里山) 1956 紙‧膠彩 73.5 x 96 公分
燒岳初秋 1959 紙‧膠彩 81 x 100 公分
燈台濤聲(日本千葉縣犬吠崎) 1960 紙‧膠彩 54 x 70 公分
峽谷溪聲(太魯閣) 1978 紙‧膠彩 51 x 45 公分
江山晨霧(桂林) 1978 紙‧膠彩 46 x 50.7公分
古廟秋月(潮州) 1979 紙‧膠彩 59 x 73 公分
群山煙雲(優勝美地) 1981 紙‧水墨 63 x 72 公分
古都秋月(台南) 1982 絹‧膠彩 60.5 x 72 公分
林間積雪(匹茲堡) 1982 紙‧膠彩 45 x 52 公分
霜朝(舊金山) 1982 紙‧膠彩 45 x 53 公分
橋畔城市(金山大橋) 1983 紙‧膠彩 74 x 93 公分
月照大峽谷(鳳凰城) 1984 紙‧膠彩 114 x 74 公分
三彩船 1986 絹‧膠彩 47 x 52.5 公分
雪村(匹茲堡) 1986 紙‧膠紙 64 x 78 公分
灕江月夜 2002 紙‧水墨 44.5 x 50 公分
影視作品
2016年 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由李辰翔、楊烈飾演。


閱讀-咬筆撕衣郭雪湖作畫壓力大
By 許文貞,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5日, 2018
郭雪湖之子郭松年,在《望鄉》書中分享他對於父親的印象和生活點滴。(趙雙傑攝)
2012年過世的台灣膠彩畫大師郭雪湖,1930年創作《南街殷賑》,把全台北的熱鬧都畫進大稻埕,也為大稻埕的發展留下歷史見證。他的小兒子郭松年近日為父親立傳,以家人角度寫下當年甘苦,「很多人以為他是大畫家,日子過得應該很不錯,其實他曾經一幅畫都賣不出去,仍然堅持創作,用畫筆養活一家人。」
賣不出畫 脾氣很暴躁
郭松年在《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中回憶父親,「他是日式嚴父,小時候我們都會怕。父親的畫室在閣樓,當時他的畫在台灣愈來愈難賣,脾氣很暴躁。我們只要聽到畫室裡有劈哩啪拉的聲音,就知道他在撕東西,甚至會撕內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郭松年高中時,決定赴日求學,和當時在日本畫畫的父親同住,「6年相依為命,和父親很親近,才知道他的辛苦。他過世後,家人們整理他的東西,發現他的畫筆筆桿都被他咬爛,可見他壓力多大。」
創雪湖派 奠藝術地位
郭雪湖生於1908年,童年家境清苦。他在畫壇成名早,19歲就和林玉山、陳進入選首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被稱為「台展三少年」,之後更連年獲得首獎。他的特色是用膠彩畫細密畫,帶起一陣眾人仿效的「雪湖派」風潮,在日治時期獨樹一格,奠定了藝術地位,更是台灣畫派的先驅。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畫壇掀起「正統國畫論戰」,日治時期被歸類為「東洋畫」的水墨、膠彩畫畫家備受打擊。郭松年表示,後來看父親的日記才知道,當時他十分鬱悶,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坐上公車四處晃蕩,到心情平復了再回家。
顏料未乾 急著找買主
郭雪湖於是決定歸零,赴日遠走他鄉,郭松年隔年也到日本讀高中,與父親兩人同住,「父親沒在日本念過書,其實很難打進日本藝文圈,多虧親戚牽線,甚至經濟壓力大到連顏料都還沒乾就急著要賣畫。」
郭松年回憶,那6年多虧父親每天教他、為他講解日本生活要注意的事,「假日的時候,他會準備好便當,一早就找我去上野公園的美術館。雖然我記得的不多,卻非常珍惜那些回憶。」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父親掛念故鄉 立傳了遺願
By 許文貞,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5日, 2018
1964年,56歲的郭雪湖為了生計,離開故鄉台灣,到日本尋找創作機會,沒想到這一別就是23年,1987年才因為辦展覽,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小兒子郭松年表示,晚年郭雪湖心裡最掛念的,就是當年沒有留下來,繼續為台灣美術界付出,「父親畫過日本、中國大陸、歐洲和美國,但他最思念的還是故鄉。」
郭松年目前旅居香港,也趁這次傳記出版回台,走訪一家人住過的南京西路故居,如今是一間咖啡店,可惜郭雪湖童年在大稻埕的住處已經找不到,「可能住址重劃過,號碼不見了。」
郭雪湖一家人都在藝文圈,妻子林阿琴也是畫家,大女兒郭禎祥過去長年在台灣投入藝術教育,大兒子是已故小說家郭松棻,三女兒郭香美、小兒子郭松年也是畫家。
然而一家人常年四散各地,70年代時,郭雪湖在日本發展,郭松棻、郭禎祥、郭松年在美國求學和工作,林阿琴和其他女兒們在台灣,聚少離多。直到1971年,郭松棻因投入保釣運動,鑽研左派思想,被政府列為黑名單,全家人才移居美國團聚。
郭松年回憶,面對當年四散的家人,郭雪湖褪去了「嚴父」形象,「那時父親很常寫信給我們,字裡行間充滿關愛之情。他總是鉅細靡遺的描述三餐煮了、吃了什麼,讓我們知道他有照顧好自己,不用擔心他。」
郭雪湖過世後,郭松年整理、研究父親的遺物,發現他的遺願是希望有一本傳記,「於是我綜合自己和父親在日本生活的經驗,加上家人曾經講過、寫過與父親相關的文字,以及父親曾經留下的日記、手稿,寫出外人不知道的郭雪湖。」 郭雪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林阿琴(1915年9月29日-2020年10月8日),是台灣日治時期中膠彩畫家之一。丈夫為畫家郭雪湖。2020年10月8日太平洋時區凌晨4點30分逝世於美國舊金山。[2]
林阿琴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RA09W
生平
1928年就讀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師承鄉原古統學習膠彩畫,即展露繪畫才華。也因為鄉原古統的介紹,林阿琴認識郭雪湖於1935年春天在圓山神社前結婚[3]。為了支持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千金小姐出身的她,婚後一肩挑起教養子女和家庭經濟重責[4]。 一九六○年代後,林阿琴以家庭為重心暫停創作,一九七○年代移居美國。育有郭禎祥、郭松棻、郭香美、郭松年四名子女。
作品
南國
黃莢花
元宵 台陽獎(1950)
影視作品
2016年 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由傅小芸飾演。
林阿琴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RA09W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104歲的時光旅人 郭雪湖的心靈風景 | 文化+ | 中央社 CNA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298px-南街殷賑

104歲的時光旅人 郭雪湖的心靈風景 | 文化+ | 中央社 CNA

104歲的時光旅人 郭雪湖的心靈風景
郭雪湖住過台、日、美,去過中、菲。他的流離成了台灣的流離;他的眼淚也成了時代的眼淚。104歲的時光旅人 郭雪湖的心靈風景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aSoDKG
文:趙靜瑜/攝影:裴禛/圖片提供:台南市美術館、郭雪湖基金會、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7年1月,總統蔡英文出訪中南美洲,濃濃台灣味的伴手禮中,前輩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黃金複製畫,贈給了瓜地馬拉總統莫拉雷斯(Jimmy Morales)。
描繪郭雪湖少年傳奇的動畫〈三彩船之夢〉獲得2020年伊斯坦堡國際影展5月份最佳動畫獎,將有資格角逐年度動畫大獎,只有在南美館才能看見全片。(南美館提供)
市井小民如我,想要看到〈南街殷賑〉,或許義美食品的大稻埕禮盒外包裝是個可能選項。郭雪湖以戲劇化手法描繪1930年代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的中元普渡,飛舞的旗幟與林立的招牌動靜相映,搭配著洋樓與擁擠人群,敏銳地以畫筆勾勒歷史日常,構圖嚴謹,繁中有序,一幅畫繪出近百年前的繁華。
現在的迪化街與南京西路交接附近,地名叫做「鴨寮仔」,日治時代1922年台北市街改正,定名為永樂町,約莫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的迪化街範疇就是當時的南街,亦是永樂町最精華地段。
郭雪湖1930年〈南街殷賑〉底稿,與最終完成的畫作相較,完成度極高。(台灣創價學會典藏,南美館提供)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目前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北美館提供)
南街殷賑 百年前的繁華台灣
昔時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處叫做「河合町」,是大稻埕的邊緣,郭雪湖在此出生,在此習畫,開展了他的繪畫生涯,這裡是他的原鄉,也是他多年離鄉背井,後長住舊金山安養天年之時最常錯認,也最懷念的家鄉。
「南街」是今日的迪化街,「殷賑」則是取日語中「熱鬧繁榮」之意。〈南街殷賑〉中,霞海城隍廟就在右下方,作品右邊的「乾元」中藥行,至今招牌依舊雪亮,持續營業;「乾元」中藥之後就是知名的「寶香齋商行」。
根據郭雪湖描述,寶香齋是當時台北城最高級的糕餅店,因著與寶香齋二代的同學關係,郭雪湖經常到寶香齋2樓玩,他墊著腳尖從寶香齋2樓的窗戶望出去,畫家之眼看到整條南街又是不同景象,「萬生商行」、「大甲帽子」、「黃裕源布」、「高砂木瓜糖店」、「体天宜計時店」等等招牌,都像是美好的召喚;附近霞海城隍廟香火鼎盛,「中元大賣出」誘人的折扣彷彿甜蜜呼喊,成為〈南街殷賑〉裡迷人的有聲有色。
拍攝電影「大稻埕」的導演葉天倫說,第一次看到時,「感覺到一股魔幻寫實的力量,勾起我們的想像。」
〈南街殷賑〉以台灣人視角出發,描繪生活節慶日常,1930年在「台展」中得獎,這幅國寶級畫作目前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已是鎮館之寶。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10分鐘的動畫影片,帶觀眾了解郭雪湖傳奇的一生。(南美館提供)
台展三少年之一  自學自律才情洋溢
早在1908年,原名郭金火的郭雪湖出生台北大稻埕,童年家境清苦,2歲喪父,由母親陳順帶大,當時陳順隻身帶著3個小孩謀生,生活不易,郭雪湖又是家中唯一男丁,自然備受重視。
1917年就讀日新公學校,小學3年級因導師陳英聲啟蒙而開始練習水墨及水彩技法。日新公學校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郭雪湖考入台北州立工業學校(台北工專,後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因興趣不合,休學在家。
郭雪湖12歲繪畫作品〈後苑雞立〉,造型立體完整,可見其繪畫天份。(郭雪湖基金會典藏,南美館提供)
98公分乘以44公分的長卷,上頭有著一隻高壯挺立的公雞,尾巴黑色如柳枝,彷彿能動:雞身筆觸結實,胸前金黃色羽毛閃著光,眼神銳利往回頭看,炯炯如有神;畫作上方則有花葉棚架,紫色牽牛花錯落蔓延,生意盎然。望右上方一看,淡淡童稚的鉛筆筆觸寫著「12歲郭金火繪」,左側還落了印。
12歲就有如此造型能力,整幅畫作意境外還有些雅趣,讓人眼睛一亮。
陳順私下拿郭雪湖畫作給蔡雪溪看,促成郭雪湖與蔡雪溪的師生緣。1924年,郭雪湖進入蔡雪溪畫館拜師,給了畫名為雪湖,先從國畫開始。郭雪湖從未進入美術科班,但他在畫館學到許多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經驗,他也與同拜蔡雪溪門下的任瑞堯(雪涯)相當投緣,二人經常相約寫生,到圖書館讀書,分析古代畫論,郭雪湖也更了解一幅精彩作品的構圖分析、比例配比與作畫意境,補上了他從不曾在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理論的空白。
郭雪湖的美術才華被挖掘之後,陳順能不受當時一般觀念影響,全力支持兒子的美術之路,除了撿菜葉、幫人織毛線之外,也為郭雪湖找尋良師。當時繪畫顏料都須進口,價格極貴,據說買顏料的錢攢起來都可以買樓,但是陳順卻願意去借貸,無條件支持郭雪湖尋找資料,沉澱畫思,隨蔡雪溪學裱畫,學繪圖,朝創作之路前進。
斑駁的寫生本,紙質幾乎快要碎裂,上面的溫潤筆觸與淡雅用色,正是郭雪湖的日常。(攝影:裴禛)
掀起雪湖派風潮
也因為得來不易,郭雪湖對於藝術生涯兢兢業業,1927年以〈松壑飛泉〉與陳進、林玉山等人以20歲青年才俊之姿入選首屆「台灣美術展覽會」,日後被稱為「台展三少年」。隔年郭雪湖再以〈圓山附近〉入選第二屆台展「特選」,之後連續10年入選,直接被列為「免審查」的最高榮譽。整個日治時期共16屆的台、府展,郭雪湖不曾缺席,屢獲特選、台展賞等,資歷極為完整。他的特色是用現在被稱為膠彩畫的岩彩畫、細密畫,帶起「雪湖派」風潮,在日治時期獨樹一格,奠定藝術地位,堪稱台灣畫派先驅。
之後,郭雪湖除擔任多年東洋畫部評委之外,戰後初期,受聘為長官公署諮議,與楊三郎等人籌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擔任「台灣全省學生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及「台灣全省教員美術展覽會」顧問等,乍看順遂。
不過至今,一般人對郭雪湖的理解不外「台展三少年」的英氣煥發,再不然就是外交重要伴手禮的〈南街殷賑〉,但這都是郭雪湖30歲左右的英雄出少年。
照理說,郭雪湖應該早就廣為人知,但事實上並沒有。
南美館董事長黃光男表示,南美館要做與台灣本土緊密連結,可以讓大眾都可以親近的展覽,郭雪湖正是台灣人不可不知的名字。(攝影:裴禛)
台南市美術館董事長黃光男表示,年少時研究美術史,根本沒有提到「三少年」;後來本土化研究興起,史料陸續出土,台灣本土藝術家才開始被大家了解。黃光男說,大家熟知林玉山與陳進,對於郭雪湖並不算熟悉,這與郭雪湖有一段時間不在台灣,旅居日本,最後定居美國有關。黃光男講的,正是郭雪湖離開台灣到日本發展的1964年。
赴日本美國定居 闊別台灣23年
1964年,56歲的郭雪湖為了生計離開故鄉台灣,到日本尋找機會,沒想到這一別就是23年,直到1987年才因為辦展,再次踏上故鄉。
要讓一個矢志創作的人離開母土,離鄉背井,若非重大原因,郭雪湖不可能、也不會選擇飛往日本,重新開始。究竟為何郭雪湖有了人生這一段超過20載「不在台灣」的時光?
回到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當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諮議的畫家楊三郎與郭雪湖,有鑒於日治時期台灣大型美術展覽會「府展」因戰事蔓延到台灣而中斷,如今戰爭結束,擬恢復美術展覽會的設置,於是向當局建議籌辦「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獲准。
1946年10月22日,第一屆全省美展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分為國畫、西畫、雕塑三部,據說當時代理總統蔣介石與宋美齡來台,也盛讚郭雪湖的畫作。然而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了正統國畫論戰,郭雪湖的膠彩畫被國民政府官員視為日本畫,藝術地位大降,可說是對本土派台灣畫家的壓抑。
藝術地位低落「被邊緣」,這代表著郭雪湖畫作乏人問津,家中經濟逐漸拮据。
小兒子郭松年在「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寫道,父親是「日式嚴父,小時候都會怕。父親的畫室在閣樓,當時他的畫在台灣愈來愈難賣,脾氣很暴躁。我們只要聽到畫室裡有劈哩啪拉的聲音,就知道他在撕東西,甚至會撕內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1955年,郭雪湖決定放棄省展諮議這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主要是因為辦省展時一直受到外力介入,曾有自稱國民黨康樂部隊美術部門的人,掏槍威脅要求入選;也有官員私相授受,安插關說讓不夠格的人來擔任評委,這都讓郭雪湖內心難平。
生活艱辛 畫作顏料未乾就得拿出去賣
郭雪湖不為困境低頭,也不迎合潮流作畫。1964年,郭雪湖藉赴日考察之名,決定留在日本。由於「台展」名聲在日人眼中不如「帝展」,在日本發展的郭雪湖一開始也非順遂。郭松年說,父親沒在日本念過書,其實很難打進日本藝文圈,經濟壓力大到晚上畫完畫之後,到早上連顏料都還沒乾,就急著拿畫出去賣。郭雪湖後來受到親戚與華僑協助,生計逐漸穩定。
郭雪湖的日本富士山素描超過10幅,每次細節都有不同,可見奔放的想像力。(攝影:裴禛)
郭雪湖一家人都投身藝術,妻子林阿琴是畫家,大女兒郭禎祥長年在台投入藝術教育,大兒子郭松棻是小說家,三女兒郭香美、小兒子郭松年也是畫家。1971年,郭松棻因在美參與保釣,被點名為共匪特務列入黑名單,
郭雪湖思考,當時他在日本發展,郭禎祥、郭松棻、郭松年在美國求學工作,林阿琴和其他女兒們在台灣,聚少離多。郭雪湖回憶起228及白色恐怖時期好友畫家陳澄波、作家呂赫若死後,全家仍遭監控,決定舉家赴美,直到1987年解嚴後才因辦展返台。
從1987的「郭雪湖近20年作品展」,1989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郭雪湖──浸淫丹青70年作品展」、1992的「臺灣風物系列個展」,還有與結識超過一甲子、情同手足的陳進與林玉山,在1987年到1997年間共同辦的3次「台展三少年」聯展,一直到1998年父親口中的「阿進姐」離世為止,郭雪湖透過畫作應答故鄉人們對他的好奇,讓大家重新認識從「少年」之後飄泊海外,一路走來的藝術軌跡。
透過回憶,郭雪湖1979年完成了<淡水港所見>,畫中的戎客船色彩斑斕,船頭兩側的魚眼有神,守護漁民不在大海中迷失方向。(攝影:裴禛)
畫遍全世界 思念仍是故鄉
為郭雪湖寫自傳「望鄉」的郭松年表示,晚年郭雪湖心裡最掛念的,就是當年沒有留下來繼續為台灣美術界付出,「父親畫過日本、中國大陸、歐洲和美國,但他最思念的還是故鄉。」
郭松年說,「旅居海外卻總是惦念故里的父親,常常夢見觀音山下淡水河畔七彩的戎克船、繁盛的大稻埕,還有風景蔥蘢的圓山。此次久違重逢的歸台,打飛機落地那一刻,讓他第一次從澎湃鼓動的心跳聲中感受到自己的鄉愁。」
郭松年表示,「去國20載,父親彷若離開龍宮的浦島太郎,再歸來已是將屆80的白髮老年。可以用來訴說其履痕的,僅行囊裡多年來不斷精進累積的畫作。」
2008年,99歲的郭雪湖獲得行政院文化獎肯定,史博館與國美館相繼為他舉辦百歲回顧展;2012年1月23日,104歲的郭雪湖在美國舊金山過世。郭松年回想父親臨終前的那段日子,「他總是囈語呼喚著『阿娘』,不斷把窗外的青山看成是故鄉的觀音山,心心念念著要下山,要回到童年淡水河畔的蕃仔溝。」
「望鄉」也成了南美館「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的主軸。為台南市美術館策展的南美館總監,也是台灣美術史專家林育淳表示,「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一共動用了台南市美術館4間展室,除作品之外,還有郭雪湖的手稿、繪畫原作、文獻資料,最特別的則是動畫與視覺藝術家黃心健及其團隊所製作的VR。
透過VR虛擬實境,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在眼前魔幻開展,彷彿掉進時光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純樸歡樂的節慶台灣。(攝影:裴禛)
南美館引入VR科技 讓新生代認識前輩畫家
林育淳不諱言,「南美館空間有限,再加上一起合作的郭雪湖基金會,希望可以用動畫跟VR呈現,讓展覽後便於移動,所以展覽嘗試以多元展示手法,探索郭雪湖內心的真實『所在』,儘可能重建當年的歷史現場。」
林育淳說,過去很多單位都辦過郭雪湖回顧展,南美館這次從「望鄉」出發,希望透過展覽爬梳郭雪湖在美術史上的定位,以及他在台灣或是台南的意義,「展覽無論是生平回顧般的大菜,或有主題的精巧小宴,都是郭雪湖的人生面向。」
南美館總監林育淳也是台灣美術史專家,她以科技輔助,加上底稿與畫作對照的策展巧思,讓「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與觀者距離拉近。(攝影:裴禛)
與郭雪湖基金會共同討論,林育淳先確定了要做動畫與畫作<南街殷賑>的VR主題,「原圖在北美館,但基金會給了完成度極高的色稿,可以完成VR。」透過作品真跡與數位動畫間的相互搭配,林育淳表示希望為不同世代的觀眾群,創造別具意義的互動閱覽途徑。
南美館館長潘襎認為,對於西方畫家與畫作琅琅上口,而對台灣本土畫家記憶付之闕如,是這一代美術館必須承擔的社會教育責任。(攝影:裴禛)
南美館館長潘襎說,這次展覽作品有許多是郭雪湖與台南府城密切相關的過往影像,「那是他對於過去記憶進行記錄的同時,有些是印象,有些是寫生,有些是自己創作中,過往追索的想像。」潘襎說,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參觀者更容易走進郭雪湖的「心內」,探索一個經歷政權交替,時空變異下的台灣前輩畫家的心靈歸趨。
林育淳說,畫家都要面對一個題材重複性的問題,「但作為一個成功的職業畫家,郭雪湖跟自己學習,持續更新自己,這是很特別的。」林育淳說,同樣的「昔日西門情景<台北西門>」,一張是速寫,一張是完成圖,可以比較畫家的內心狀態:同樣的<水車清音>,郭雪湖如何在細節上更精進,岩彩畫、水墨構圖又有何不同,這也正是郭雪湖持續帶給後世的啟發。」
從大量草稿可以看見郭雪湖是如何讓畫思在紙上成形,活躍,然後成為動人畫作。(攝影:裴禛)
林育淳說,大稻埕是郭雪湖故鄉,畫自己的「所在」,這空間就不只是一個空間(space),而是一個地點(place),這地點不一定是故鄉,但會是有感情的地方。
對林育淳來說,郭雪湖宛如104歲的時光旅人,他住過台灣、日本與美國,去過中國、菲律賓等地,畫作裡飄飄移移,都有著郭雪湖的激盪小宇宙。於是,他的流離也成了台灣的流離,他的眼淚也成了時代的眼淚。
跟著郭雪湖,一起回到那個百年前熙攘鬧熱的南街吧,回到圓山附近那個純樸寧謐的場景,前輩畫家早已遠去杳杳,但他們孤單卻始終溫和堅定的身影,他們所創造的心靈之鄉,會一直帶給後代台灣的人們更多的勇氣與啟發。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是第二回台展東洋畫特選之作,內容繁複,構圖嚴謹,用筆縝密,目前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104歲的時光旅人 郭雪湖的心靈風景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aSoDKG

104歲的時光旅人 郭雪湖的心靈風景 | 文化+ | 中央社 CNA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85年前的一場臺北世紀婚禮,大稻埕富家千金林阿琴與帥氣畫家郭雪湖結婚,轟動程度完全不輸現代的林志玲跟AKIRA。當年郭雪湖只是一個窮小子,但才氣傲人,19歲就以「松壑飛泉」水墨畫作入選日治時期的「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郭雪湖90年前的作品「南街殷賑」讓大稻埕紅到國際也紅到現在。而林阿琴在美西時間10月8日過世,高壽105歲,與郭雪湖從此在天堂永恆相守。
老照片故事/85年前臺北世紀婚禮 郭雪湖的愛情轟動世人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2O1V8Nm
 ▲ 郭雪湖與林阿琴的愛情故事動人。(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富家千金愛上窮畫家  浪漫故事傳唱近百年
林阿琴是千金更是一位厲害的畫家,17歲就以「花-美人蕉」膠彩畫作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才華完全不輸郭雪湖。他們兩人都是日本畫家「鄉原古統」的學生。有才氣的兩人,以現代語言來說,都擁有超高顏值,男的帥女的美,藝術圈享有超高知名度。當年在日治時期的氛圍下,在臺灣神社前(圓山大飯店前身)結婚報紙還特別介紹。
 ID-2821466
 ▲ 林阿琴年輕時畫畫瞬間,她是大稻埕千金也是知名畫家。(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ID-2821462
 ▲1935年郭雪湖與林阿琴結婚,當年轟動臺灣與日本藝術圈。 (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90年前郭雪湖「南街殷賑」  讓大稻埕登藝術殿堂
年輕人一定要知道的臺灣名字-郭雪湖,他就是那幅知名的大稻埕殿堂級藝術作品「南街殷賑」的畫家,畫作呈現大稻埕城隍廟附近的熱鬧場景。郭雪湖長子郭松棻這樣形容-「父親這幅作品借用照相擬似法,預示了後現代的嘉年華精神,把人間世事提升到繁華,再把繁華提升而永駐在節日的歡欣鼓舞裡。」。這幅畫給人無與倫比的深邃感動。
 ID-2821487
 ▲ 郭雪湖作品-南街殷賑(1930年)。(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ID-2821485
 ▲郭雪湖作品-圓山附近(1928年)。(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讓苦難隨風成祝福  超脫政權變幻的奮鬥畫家
人在美國舊金山的郭雪湖次子郭松年說,父親一生很傳奇,年幼失怙,由母親陳順扶養長⼤,單純憑著⼀股對繪畫的狂愛,走向藝術的這條路。在那個時代學習藝術,是只有富家⼦弟才可能的事。從《松壑飛泉》、《圓山附近》、《南街殷赈》與之後的《朝霧》、《南瓜》、《寂境》、《南國邨情》、《野塘秋意》展現東方特有線條描繪的韻味,畫出獨創的新風格。母親與父親的相互扶持與愛,身為人子一路看來,更有無盡的低吟與感動。
 ID-2821484
 ▲郭雪湖與作品-南國邨情(1934年)。(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ID-2821458
 ▲郭雪湖作品-薰苑色稿(1932年)。(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日治時期,台灣雖處殖民地位,卻是台灣前輩畫家的風華年代,他們攜手推動著重視寫⽣的「台灣新美術運動」,卻面對1945年國民黨遷台後的二二八事件影響與官僚作風與國畫論戰等事。郭雪湖人雖然選擇離開臺灣,但一顆心日日夜夜思思念念從不曾離過臺灣。
 ID-2821476
 ▲郭雪湖作品-古廟秋月(潮州) 。(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ID-2821465
 ▲郭雪湖作品-古寺早春(揚州金山寺)。(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政治紛擾終將止息  唯愛情與藝術永垂不朽
1987年郭雪湖返鄉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回顧展,知名的美學專家蔣勳老師曾經這麼寫著,「此次畫展記錄了一位歷經政治變遷,一生在不同美學流派中奮鬥不懈的畫家軌跡,更重要的是呈現台灣歷史脈絡、反應台灣美術坎坷顛沛的滄桑歷史」。郭松年說這或許是父親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ID-2821463
 ▲郭雪湖與林阿琴的愛情故事動人。(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老照片故事/85年前臺北世紀婚禮 郭雪湖的愛情轟動世人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臺灣、美術、大稻埕、愛情,郭雪湖在2012年1月23日104歲高壽過世。而林阿琴在美西時間2020年10月8日過世,亦為高壽105歲。兩人的相知相惜與相守,永遠令人心醉與深深想望著…老照片故事/85年前臺北世紀婚禮 郭雪湖的愛情轟動世人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2O1V8Nm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郭雪湖與林阿琴兩人攜手77年,晚年定居於舊金山(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台灣第一國寶畫家背後的溫柔力量:結婚77年來她放棄夢想,一生守護丈夫藝術夢-風傳媒 https://bit.ly/2ZM2Hue
離舊金山Richmond「望海山莊」不遠的一處墓園,郭雪湖長眠於此。遠眺太平洋的山坡,綠草如茵,明亮的陽光下,海鷗在天上盤旋啼叫。滿頭白髮的林阿琴坐在輪椅上,對著雪湖的墓碑輕聲細語,娓娓稟報:從台灣來的統籌和編劇來採訪,要做一齣關於郭雪湖、關於大稻埕、關於台灣前輩畫家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
也許接著還說了別後總總,阿琴靜靜落淚,是那麼不捨,那麼深情。從1935年春天在圓山神社前結婚,到2012年初郭雪湖離世,這對夫妻已經攜手77年。
問阿琴為什麼當初會喜歡郭雪湖這個「窮畫家」?她說,因為他「緣投」(英俊)啊,臉上帶著笑意,彷彿初戀的光芒還未退去。他說話風趣,很紳士,為人正直忠厚,對長輩很有禮貌。
以前在樓上住家看過他來樓下店裡買東西,雪湖也曾在路上看到阿琴坐著人力車匆匆而過,因為晚睡晚起,每天上學都幾乎要遲到。家裡有女傭服侍,雙手除了捧水洗臉,沒做過任何家事。在鄉原老師家的初寫會遇上後,兩人越走越近。據謝里法說,後來有人介紹宜蘭才子郭雨新跟阿琴相親,鄉原老師問阿琴喜歡「雪」還是「雨」?阿琴說,當然是「雪」。
purple1.JPG
《紫色大稻埕》遠赴美國舊金山取景拍攝,重現晚年時期的郭雪湖(楊烈 飾)、林阿琴(嚴藝文 飾)旅居美國的生活情景。(圖/ 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purple3.JPG
郭家人陪同本尊林阿琴到墓園探望長眠於此的摯愛郭雪湖。(圖/青睞影視提供)
千金小姐從此洗手做羹湯,在孩子長大前沒再拿過畫筆。戰爭末期,雪湖滯留香港音訊全無,阿琴帶著四個孩子和婆婆「疏開」到北投生父母出家的寺廟,一個人要照顧兩家十幾口老小,物資缺乏、生活費也沒著落,阿琴拎著自己做的糕餅去市場換些米糧,路上看到有軍車開過便衝出去攔車,拜託日本兵載她一程,嬌小的身影「像蚱蜢一般,一躍就跳上了徐徐駛開的卡車」。日後成為長子郭松棻的小說〈奔跑的母親〉中,重要的意象。
purple5.jpg
《紫色大稻埕》年輕時期的郭雪湖(李辰翔 飾)、林阿琴(傅小芸 飾)在大稻埕街道上偶然巧遇。(圖/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阿琴是個嚴格的母親,非常重視孩子的成績,但也會彈著風琴和小孩一起唱歌,做孩子喜歡吃的料理,幫孩子剪髮,親手裁剪縫製衣裳。戰後,省展的畫友們來郭家,「雪湖嫂」就要想方設法的張羅吃食備酒招待大家。一直到小兒子松年可以離手了,才重拾畫筆,以學姊陳進為師,學習人物畫。1952年入選台陽展的《元宵》,畫的就是最小的兩個孩子珠美和松年,身上穿著阿琴自己設計縫製的衣服。
purple6.jpg
林阿琴畫作《元宵》,1952年入選台陽展,畫的是最小的兩個孩子珠美和松年,孩子身上穿著阿琴自己設計縫製的衣服。(圖/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六個孩子有三個是畫家,和父母開過五人聯展。三女香美回憶小時候,只要家裡曇花開了,母親會把大家叫來圍著花寫生,一夜不得安睡。但長女禎祥考上師大藝術系(後來才改為美術系)時,郭雪湖卻希望他們去讀建築系;等到次女惠美考上台大外文系,又說希望四個女兒都讀藝術系。因為太了解創造這條路上的艱辛和快樂,郭雪湖對兒女是否走上同一條路才會充滿矛盾吧。
長子松棻是知名作家,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參加保釣運動,成為無法回台的「黑名單」。1974年郭雪湖與松棻、媳婦李渝同訪中國,寫生作畫,也因此受到牽連,直到1987年才回到久違的故鄉。
2005年,住在紐約的松棻二度中風,數日後辭世。當時阿琴已經90歲,雪湖和兒女們不敢讓她知道,只能一路隱瞞到底。阿琴叨唸著怎麼松棻都不打電話來,兒女哄著說打來時阿琴正在睡覺;實在瞞不過了,讓松年假冒松棻的聲音打給阿琴說上幾句。久了,阿琴應該也隱約知情,只是不想面對。
松棻從小長得可愛,一生下來阿琴就說是「藝術品」。帶他去澡堂洗澡,先幫他洗好,然後在地上畫個圈圈,叫他站在裡面,松棻就真的乖乖站著等阿琴洗完出來。有人經過看到,讚嘆這孩子怎麼這麼「古錐」!
因為郭雪湖長年不在家,松棻和父親不親,甚至無法理解他的藝術;直到五十歲,才能和父親說上幾句知心話。
郭雪湖辭世後,詩人李敏勇寫了一首詩〈月印離散──悼雪湖老人兼懷松棻〉:
雪融了
湖水冷澈
你睡在歷史的卷軸
隱沒於夕陽
大稻埕膠彩
倒映舊金山的餘生
模糊的國度
交織著離散
只印記在天邊
暗淡的月
被切割的鄉愁
橫越太平洋兩岸
父與子
聚首不在人間而在天上
purple7.JPG
《紫色大稻埕》很榮幸能獲得郭雪湖家族的全力支持,同意劇組於郭雪湖晚年旅居美國舊金山的住處與畫室「望海山莊」實地取景拍攝,在真實與虛構間,綜橫交織出時代面貌與歷史光影。(圖/ 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加州的陽光下,林阿琴瘦小卻優雅堅毅的身影如此耀眼。我們去採訪時,她才剛因摔倒開刀復原沒多久。從樓上下來,堅持不要人幫忙,自己扶著欄杆一步一步下樓。到餐館吃飯,胃口極好,肥膩不忌,還評論菜色味道沒以前好。從年輕到老,每晚睡前都以日文寫日記,數十年不曾中斷。雖然視力和聽力大不如前,但說起往事,歷歷在目,和雪湖一樣,都記憶力極好。
長女禎祥前幾年中風,九十幾歲的母親照顧七十幾歲的女兒,竟然還堅持要幫她洗腳。兩老來美國後,兒女們輪流陪伴,松年的兒子尚恩,是最年輕力壯的「苦力」,有空就來幫忙開車跑腿。尚恩從小住在香港,不諳台語,久了也能聽懂雪湖的台語單詞,雪湖起床,喊著「淺拖!」尚恩趕忙擺好拖鞋,「拐仔!」尚恩立刻遞上拐杖,雪湖還會摸摸他的頭,說「乖」。
阿琴堅強的毅力和韌性,成就雪湖一生只當畫家的理想,還給了他溫暖的家,兒孫滿堂。這樣的犧牲值得嗎?阿琴的背影已經告訴我們:這不是犧牲,這是幸福。
purple10.jpg
《紫色大稻埕》導演葉天倫,於舊金山拍攝時,與林阿琴及郭松年、郭香美談天互動。(圖/青睞影視提供)
purple11.jpg
《紫色大稻埕》演員在舊金山,與郭雪湖夫人林阿琴一家合影,左起:前排郭禎祥、林阿琴;第二排郭香美、郭珠美夫婦、楊烈、嚴藝文、施易男;後排郭松年夫婦。(圖/青睞影視提供)
延伸欣賞│紫色大稻埕  大河劇篇
撰文|高妙慧
本文作者為《紫色大稻埕》編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戲劇創作組藝術碩士。
台灣第一國寶畫家背後的溫柔力量:結婚77年來她放棄夢想,一生守護丈夫藝術夢-風傳媒 https://bit.ly/2ZM2Hue


滋味殊絕、產量豐盛的木瓜:南國水果生熟皆美 營養滿分「日久見真情」 - 農傳媒

郭雪湖「南街殷賑」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

滋味殊絕、產量豐盛的木瓜:南國水果生熟皆美 營養滿分「日久見真情」 - 農傳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