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三生白骨禪
---禪觀正脈研究

古往今來,多少世間人夢寐以求出世間的妙法。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論男女老幼,正如古人所說:“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實在一點不假。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雖然人人都知道大道原本平凡,平常心即是道,但卻因揀擇無難中的難處,迷惑了多少人群,千山萬水,跋涉種種艱難辛苦而求道求法,結果還是零落歸山丘,依然白骨揚塵,虛誑終生。
自西元一九七七年初開始,到西元一九七九年底,懷師再度閉關,三年期滿。於出關前夕,因某法師的至誠啟請法要,師即一笑提筆,寫了明代詩人唐寅的一句詩:“公案三生白骨禪”作為答案。看了讓人一頭霧水,更為茫然。
可惜讀書不多,為了追踪根源,查出唐伯虎的這首全律,原是:
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游絲易惹牽。
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
杜曲梨花杯上雪,潮陵芳草夢中煙。
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
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

公案三生白骨禪——唐伯虎與白骨觀的因緣文人不肯修道的習氣
  公案三生白骨禪——唐伯虎與白骨觀的因緣

  所以,講到白骨觀,因此我們要插一首詩,很有意思,提到白骨觀,唐伯虎有首名詩:

  “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游絲易惹牽。

  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

  杜曲梨花杯上雪,潮陵芳草夢中煙。

  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

  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

  “悵悵莫怪少時年”,這個“悵悵”是形容青年人,你們台灣話或者廣東話講一個女孩子、一個女人,很潑辣的叫“悵家婆子”,就是這個“悵”,悵少年是那個年輕小太保,就是悵,很悵。所以,台語啊、廣東語啊都保持有古代唐朝的音。“悵悵”就是年輕人蹦蹦跳跳的,不要怪他,“悵悵莫怪少時年”,……這個時代的這一批少年。

  “百丈游絲易惹牽”,現在是唐伯虎老年、晚年的時候,“百丈游絲”,這個老年啊,很多的煩惱,容易牽著很多的煩惱,“百丈游絲易惹牽”。“何歲逢春不惆悵”,年紀大了嘛,看到青年人……沒有歡樂了……這個不管了,都看懂了。下面兩句,“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就認為前生也是修行來的,因為他也曉得有白骨禪這個名稱,這個白骨禪給他用到文學詩句上,用得很美,“公案三生白骨禪。”這個唐伯虎畢竟是……你看後面兩句,“老後思量應不悔”,老了,迴轉來想想,也沒有什麼後悔的,“衲衣持缽院門前”,穿個和尚衣托缽,站在院子的門口……你們看到吧,這首詩還蠻不錯的,唐伯虎是明朝的詩,都是白話體的,跟唐詩比差得很遠,但是有明朝的風格。

  實際上唐伯虎啊,前面看到的都對,“前程兩袖黃金淚”,我們在座的老朋友們都有這個感觸,前面的輝煌一時,大家帶兵的、政治的,都搞過的,唉,現在想想,都過去了,老了,“公案三生白骨禪”。後面唐伯虎啊,到死還風流,“老後思量應不悔”,哎呀,沒有什麼的!“衲衣持缽院門前”,你以為穿和尚衣持缽呀?嘿,所以你們讀書不多啊,你就不會懂詩了,這個是什麼事呢,是一個典故。

  這是唐末,唐朝末年有個宰相,叫做'韓熙載,這位風流宰相的太太多得很,年紀大了的時候,太太太多了——政治環境、國際環境變了,就是南唐的時候,就是南唐李後主前後這個階段,看看南唐也靠不住了,很灰心。結果乾什麼呢,晚年自己就玩,玩到什麼程度呢,自己故意穿一件和尚衣……宰相府邸很大了,那麼小太太們每一個有一棟房子,有一棟院子,他自己穿個和尚衣在小太太門口化緣,自己玩的,“衲衣持缽”是這樣。(文獻記載:韓熙載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換上破衣爛衫,裝成盲叟模樣,手持獨弦琴,令門生舒雅執板,敲敲打打,逐房向諸伎乞食。- --三校注。)

  所以,蘇東坡後來也有這個詩,“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蘇東坡的名句。就是說,他跟唐伯虎都一樣,老了也不肯修道,就是拿個缽到舞廳裡頭、到歌女前門口一站,去化緣討飯吃啊,還比那個在山上的和尚啊,自己破了衣裳,還在那裡縫啊縫啊的可憐相(強)。他講,我們的風流史還是值得的,呵,唐伯虎還是這樣,“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

  所以,大家(因)不懂文學,看看就說:哦,唐伯虎晚年也想修道,也想穿和尚衣托缽在寺院的門上……那不是寺院啊,是歌姬院的門前啊。就是蘇東坡的“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文人的風流!到死啊,縱然白骨也風流,叫做至死不悔!呵,那多得是。這是關於白骨禪,順便提唐伯虎用過的一句名句。這兩句倒很好,我們採用他這兩句好的,“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你們真做到這個就好了。

  ——南懷瑾《禪秘要法》

-------------------------------------------

韓熙載夜宴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叉手禮/家具業/餐廳業/美術業/國樂/瓷器業/藝妓業/骨董鑑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54qgI

--------------------------------------

禪觀正脈研究 南懷瑾 先生著 @ 喜樂、光明、空靈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7i3SWx

3 作者簡介

唐寅

(1470—1524),字伯虎,自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晚年居蘇州桃花塢,篤信佛教。在畫壇上為明代四大家之一;在詩壇上,與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徐禎卿(1479—1511)並稱“ 吳中四才子 ”。其詩直抒性靈,不計工拙。

在唐伯虎這首詩裡,當然找不出佛法與道妙。只是看到文人的錦心繡口,妙筆生花的文字遊戲而已。
然而文字般若,亦非容易。雖然說詩文只是雕蟲小技,但要仔細推敲,以積學太淺來說,也頗費一番精神。唐伯虎為什麼說到“灞陵芳草”?為什麼說到“衲衣持缽”?又要碰上追踪典故的麻煩了。至於“前程兩袖黃金淚”,還可推測而知他受寧王宸濠迫害的歷史掌故。但“公案三生白骨禪”,與他又有何干?為了“衲衣持缽”,又想到要修道成道而必須出家為頭陀云云。
再念及蘇東坡答道元佛印禪師的詩:
瘦骨難支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
談了蘇詩,仍然不得著落,為了“乞食歌姬院”的故事,還須追尋李唐後主時代韓熙載政治逃難的掌故,愈來愈麻煩。先不說佛法道妙,只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角度來講,還不如乾脆請教懷師,接受一番教訓比較省力。結果師說:用心在尋章摘句以求道妙,總是多餘,不如用志不分,勤求佛法為是!雖蒙慈悲解說這兩首詩的內涵,仍然諄諄告誡不可從文字上求。於是蒙師再為說“禪秘要法”不淨觀、白骨觀等,貫通三乘修法的奧妙。
首先師設三問:
讀大小乘經律的記載,當世尊住世,所謂正法時期,何以出家眾的僧尼,及在家修士,大多數能立地證果,甚之悟道。所以者何?
讀東漢以後的佛教史料,包括《高僧傳》初集,《比丘尼傳》等。當佛經三藏教法,尚未普遍傳人時,中國初期出家眾的僧尼及一般修學者,由禪觀修持而得證果,頗不乏人。自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教義以後,再加達摩大師東來傳授禪宗心印,直至初唐,單傳一脈而至六祖,禪道普行。又有玄獎大師譯出大小乘經藏,十宗昌盛。從此以後,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甚之,每下愈況,愈來愈差,乃至統統流於口頭禪,皮相佛,所以者何?
由持齋吃素而到念佛生西。或觀心參禪,而到追求秘密宗乘的修法。甚之,轉入丹道,如宋釋(薛)道光改學丹道南宗。無論禪淨律密,各宗各派,紛紛離情絕俗,號稱專修者多如過江之鯽,而確得悟真證果者,寥若晨星。所以者何?
經此三問,尋思至再,猶始終不得要領。
師云:無他。正以好高騖遠,足跟自不點地,不從平常心入道而已。且師常言:“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列子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如此而已。
師復云:當以經律中世尊初傳法藏,從四念處入門以至三十七菩提道品。尋繹鳩摩羅什法師所傳譯之“禪秘要法”中所蘊藏“不淨觀”、“白骨觀”的秘密,貫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誠制心而修證之,足以盡大小乘密藏的道妙。何須心外求法,向外馳驅。
講到“不淨觀”與“白骨觀”等的基本佛法,固皆人人盡知,而人人未以為然,更啟疑竇,因進而請師再為慈悲開示。師即默然良久,囑取“禪秘要法”原譯,詳為開示如次:

實修禪觀的證驗公案--禪觀正脈研究--實修驛站 - https://goo.gl/5Koxf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