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旺成(1888年7月19日-1978年3月3日[1]),亦即陳旺成,筆名菊仙[2],生於清治臺灣臺北府新竹縣竹塹堡赤土崎莊(今新竹市東區建功聯里一帶),社會運動者,臺灣日治時期參與過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為臺灣民眾黨的創立委員之一[3]。此外,日治時期曾擔任過《臺灣民報》記者、新竹市議員。1942年,受施儒珍等人被捕的影響,被日警拘留二百多天。二戰後,擔任過《民報》總主筆。二二八事件時,遭通緝,逃往中國大陸;隔年返臺,在其學生新竹防衛司令部司令蘇紹文協助下無罪開釋。之後擔任過臺灣省參議員,入臺灣省通志局任編纂兼編纂組長,並在1952年擔任新竹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的《黃旺成日記》,乃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為臺灣史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中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包含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等活動。 黃旺成日記共48本,自1912年至1973年,之中13年的日記缺失,共49年的日記,為目前已出版的臺灣人日記中,保存的日記時間最長,且逐日而記鮮少闕漏。[4][5]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1912年至1973年,中間缺1918、1920、1932、1938、1940、1944、1947、1948、1952、1954、1965、1967、1969,共有前後49年的日記,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1912年至1915年用日文寫作,之後用全為漢文寫作,為第一部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台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 此外,《黃旺成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台灣史的人,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陳旺成或做黃旺成,筆名菊仙,新竹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畢業,1911年在新竹公學校任訓導,1918年辭教職,組「良成商會」經營米、糖、油等買賣,2年後結束,轉入臺中蔡蓮舫家為西席,1925年辭職,開始進行文化啟蒙的演講,加入文化協會,並於1926年任臺灣民報社記者及新竹支局長。文協左傾後脫離文協,成為創立臺灣民眾黨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後反對蔣渭水將黨改為以農工階級為中心的民族運動,堅守全民運動的本質。1932年陳旺成因故退出《臺灣新民報》。1936年當選新竹市會民選議員。戰後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新竹分團主任,擔任《民報》總主筆,二二八事件後《民報》被查封,隨即避難上海。1948年擔任臺灣省通志館編纂兼編纂組長。1949年受遞補為省參議員。1951年任新竹縣文獻委員會主委,主編《新竹縣志》,於1957年完成。1978年過世

圖片搜尋結果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黃旺成日記 - https://goo.gl/fyhIjn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因此由日記的書寫可以比較如實地了解書寫者當時的想法,或比較出其心理的轉折。故有研究者認為,日記做為一種史料,最能反映時人對局勢的態度。目前所能涉獵的客方言人群的日記不多,以下以《吳鴻麒日記》為例,再參以非客的觀點加以佐證。

吳鴻麒(1908-1947),原籍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父親原為茶商,後來遷至中壢。目前得見之《吳鴻麒日記》僅1945-1947年,但已足以看出戰後台人適應局勢的心情轉折。由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1945年9月,吳鴻麒曾應李瑞漢之邀,至某校教授官話(北京話)及客音漢文。我們也可以看出本省客方言人群當時即與外省或半山客方言人群頻頻接觸,如1945年3月1日的日記寫到,「邱琮先生回台,招待台北市各方面有力者,余亦被請之一人」,以及1946年6月19日提到「丘念台先生、鄭長英先生來訪」。

除了丘念台之外,李翼中亦為本省客人多方接觸的對象。一則寫於1945年10月31日的日記,提到「明日客家人要訪李翼中先生」,有意思的是,由日記中塗改的痕跡,我們可看出日記中原本寫的是「客人」,但之後被改成「客家人」。可能由於對「客家人」一詞不甚適應,在隔日1945年11月1日的日記中,又直接以「客人」書寫,不再改成「客家人」:

1945年11月1日,早朝客人等聯袖訪李翼中先生及其同伴者多人。

以上是以客方言人群的角度觀察,若以本省福老的角度,亦可看出此種轉折。目前可見本省福老在日治時期的日記中,多將本省客方言人群書寫為「粵人」或「廣東人」。如《灌園先生日記》中提到其在大肚女子訓練所講演,題目是「女子對國家應盡之義務及修養訓練」,言及「漳泉女子不作田,粵人惟女子作田,偏則不好」,或如《水竹居主人日記》在提到友人林良鳳時,言「公,粵人也,生長宗邦,性勤儉」。

主張大客家主義

黃旺成的日記亦然,如1912年4月15日的日記提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新來的「廣東人」巡查補。同年10月7日,日記寫到因北風太強,草帽掉到水裡,一位「廣東人」親切地幫他撿起。1915年4月3日的日記,則提到當天下午2時有衛生講話,「集福建人於講堂,廣東人於大成殿前」。

1925年12月14日的日記中提到,「廣東部落以硬飯待上賓,反受其苦」。1928年1月11日,日記中提到午後到民眾黨支部聽一日人參與的共謀詐欺案,受害者是「兩母女,兩粵人」等等,不一而足。但我們由1951年1月20日的日記中可看出,黃旺成已將本省客方言人群稱為「客家」,即「聞鄒清之昨來竹開座談會,極力主張大客家主義,縣長、議長客人都要爭取」。

另外一個例證是戰後初期保密局台灣站的一則情報資料。1947年4月1日保密局高登進提供關於彭德之情報時,稱「查新竹市黨部指導員彭德(本省客人,現住新竹中正路……)」,由此也可看出「客人」一稱是日治時期以來的習慣稱謂。而這些不論是自稱或他稱的「客人」,到了戰後,皆一律改稱為「客家」

綜上可知,台灣客方言人群,在戰後不僅經歷了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的身分轉換,與此同時也由「廣東人」或「客人」變成了「客家人」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灌園先生日記—政治與文化菁英筆下的女性(一)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 https://goo.gl/QRKkJh

黃旺成日記—政治與文化菁英筆下的女性(二)

黃旺成(1888–1979,見圖1),號菊仙,新竹人。1911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曾任教於新竹公學校(1912–1918),短暫經商,後在臺中擔任蔡蓮舫家的家庭教師(1920–1925,見圖2)。1925年起積極投入臺灣文化協會的全島性演講活動,並擔任《臺灣民報》記者,成為臺灣民眾黨的要角(見圖3),在1939年底曾因反日而被拘禁近1年。他曾數度赴中國,並參與臺灣史上首次的地方選舉,當選新竹市會議員(1935–1939)。戰後任《民報》主筆(1945–1947),對陳儀政府多所批評。二二八事件後避往中國約1年後回臺,遞補臺灣省參議員,前後約2年。亦曾參與《臺灣省通志稿》與《新竹縣志》的撰寫工作。

女性檔案特展
 
《黃旺成日記》,共48本,始自1912年,終於1973年,缺其中13年的日記,共有49年的日記,是目前已出版的臺灣人日記中,保存的日記時間最長者,逐日而記,鮮少闕漏,敘述了他一生三分之二的歲月。除前3年2個月以日文撰寫、1929年間短暫出現臺語羅馬字外,主要以漢文撰寫。本日記跨越不同政權與世代,內容呈現多樣性,是一份真實且可靠的時代證言。日記內容有豐富的生活史資料,如宗教、民俗活動、宗教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對於生活的細節均詳加描述,而且生活的花用及薪水,其價格都一一記下,對了解當時物價幫助不小。

其中,不乏對於周圍女性的紀錄。黃旺成在1913年10月8日的日記中記載,在參加詩人鄭家珍歡迎會的場合中,看見藝妓和酌婦的身影穿梭其間,非常熱鬧。(見圖4)黃旺成擔任清水蔡蓮舫家的家庭教師期間,見東家婢女罔市因四奶(廖貴,蔡蓮舫的愛妾)猜疑而遭數次拷打。因此,於1922年12月14日的日記中感嘆,「嗚呼,無辜小女,憯受毒打,令人之痛,人身買賣之遺毒,有如是也。」(見圖5

:1928年臺灣民眾黨竹南支部發會式紀念,於中港慈裕宮前合影,前排右3至右6為李友三、蔣渭水、黃旺成、盧丙丁
圖3:1928年臺灣民眾黨竹南支部發會式紀念,於中港慈裕宮前合影,前排右3至右6為李友三、蔣渭水、黃旺成、盧丙丁。(圖像來源:黃旺成照片,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13年10月8日《黃旺成日記》
圖4:1913年10月8日《黃旺成日記》。(圖像來源:《黃旺成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2年12月14日《黃旺成日記》
圖5:1922年12月14日《黃旺成日記》。(圖像來源:《黃旺成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以目前出版的臺灣人日記來說,要瞭解臺灣中部屯區以林獻堂日記為要,山區則為張麗俊日記,要了解臺南一帶是吳新榮日記,而新竹地區則是黃旺成日記。目前日記已出版7冊,並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建置的「臺灣日記知識庫」。

------------------------

 圖片搜尋結果黃旺成先生日記(12)1925年(平裝)

 以下都是過去的事了。
  也證明了台灣人不全然是心向日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人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的成立

  雖然總督府禁止「台灣民黨」之設立,但蔣渭水、蔡培火、謝春木、彭華英、黃周等幹部毫不氣餒,不停地積極策劃,又在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在台中市東華名產會社召開「台灣民眾黨」創立協議會,此次將名稱改為「台灣民眾黨」。
  在大會上以絕對多數通過「台灣民眾黨創立案」,並任命謝春木、黃旺成、陳逢源、黃周、彭華英為創立委員,以積極推進建黨工作。
  新政黨的組織由謝春木向總督府提出備案,如此經過了無數的阻撓之後,在一九二七年七月十日,台灣人第一個政黨終於誕生,在台中聚英褸召開「台灣民眾黨」成立大會。該大會計有代表六十二人參加,由蔡式穀為司儀,謝春木報告籌備經過,並推舉洪元煌為議長,黃周 (早稻田大學畢,彰化人)、黃旺成任書記,乃把綱領等決議通過,並發表「台灣民眾黨宣言」,新的政黨終於宣告成立。
  總督府認為台灣民眾黨的綱領、政策、宣言上的民族主義色彩見到緩和,大原則是讓其結黨可與與後期文化協會(社會主義派)相對峙,如此統治者便可獲得漁翁之利。在小原則上是總督府保安課長小林光政也祭出了讓台灣民眾黨內部的分化政策,因而提出「蔣渭水不得參加」的條件,蔡培火因此在大會上依據總督府的要求,提出排擠蔣渭水,但此條件為大會一致否決,並選蔣氏為台灣民眾黨的中央常務委員及財政部主任。

  (右圖為台灣民眾黨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拍攝,蔣渭水前排坐者右二,為實際的領袖。)

  台灣民眾黨的黨綱大要 :
  一. 確立民本政治 : 期實現立憲政治
  1. 要求制定台灣憲法
  2. 反對把握三權的總督專制政治
  3. 根據憲法,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完全分立,而台灣人應有立法部的協贊權。
  二. 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確立生存權擁護農工階級,提高其生活程度使貧富之差趨於平等。
  1. 據「耕者有其田」的原則,獎勵自作農,消滅大地主。
  2. 廢除特權階級。
  3. 採取社會主義的原則,大事業歸公共經營,以防止資本主義之跋扈。
  三. 改除社會制度之缺點:確立社會生活之自由,實行男女平等,革除社會陋習。
  1. 反對人身買賣,廢止聘金制度。
  2. 提倡婚姻自由,勵行一夫一妻制度。
  3. 普及女子教育,獎勵婦女職業。
  4. 普及科學智識,撲滅迷信惡習。
  5. 節約冠婚冗費,廢止喪祭奢侈。
  6. 獎勵體育,禁吸阿片。

  蔣渭水要求民眾黨黨員,應視黨為「我們對愛妻」、「我們的宗教」、黨的指導原則是我們的聖經,萬事要為黨犧牲-精神、肉體、時間、金錢等,又定出黨員十訓,以「主義」劃分敵我的界線,「主義若同則昔之仇敵亦可引為同志,主義若不同則今之同志亦會變成仇敵」。強調民眾黨是沒有帶著小兒病(急進幼稚)、老衰病(消極保守)的黨,亦即把持理想、凝視現實,以造就成「台灣人全體解放運動」的總機關。
  台灣民眾黨自成立以來,其黨勢日益伸張,到了二個月後的九月中旬已有黨員共四百三十九人,並設支部於台北、桃園、新竹、大甲、南投、嘉義、台南等地。於是,在同年九月十六日假黨本部臨時辦事處的台灣民報社召開「第一屆臨時中央委員會」,推舉中央委員二○人,中央常務委員十四人,其中的中央委員即有:蔣渭水 謝賜福 吳清海 陳王錦塗 彭華英 簡來成 黃旺成 楊良 陳定錦 黃瀛豹 楊連樹 林阿鐘 吳准水 洪元煌 洪源福 王受祿(台南人,台灣第一位德國醫學博士,一九二五年四月學成返台) 盧丙丁 韓石泉 曾右章 王鐘麟。
  於同年十一月六日再在台北蓬萊閣召開「第二屆中央委員會」,決定聘請林獻堂、林幼春(請參閱p111)、蔡式穀、蔡培火為黨顧問,同時中央人事主幹 彭華英及推展地方支部。
  設立十五處民眾黨支部(一九二七年底)
  台北支部 宜蘭支部 基隆支部 汐止支部 新竹支部 桃園支部 台中支部 大甲支部 清水支部 南投支部 彰化支部 台南支部 嘉義支部 北港支部 高雄支部

  蔣渭水在民眾黨二次全島黨員大會通過「對於階級問題的態」,同時也發表數篇文章,如「我理想中的民眾黨」、「台灣民眾黨的指導原理與工作」、「請大家合力來建設一個堅固有力的黨」、「台灣民眾黨的特質」、「台灣民眾黨行階級運動有矛盾嗎」、「民眾第一主義」諸文,這幾篇文章所闡釋的和二次大會宣言,便成台灣民眾黨的最高指導方針。
  民眾黨的指導原理是:
  一. 全民運動與階級運動是要同時並行的。
  二. 擁護農工階級
  三. 扶助農工團體之發達
  四. 企圖農工商學之聯合,以造成全民運動的共同戰線。
  五. 照顧農工階級之利益
  六. 集合台灣各階級民眾,在黨的領導下,實行全民之解放運動。

  在蔣渭水大力推動下,以另一方面,地主、資產階級派的林獻堂、蔡培火、蔡式穀、陳逢源、彭華英等乃一直朝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自治的政治目標,而注重于自治改革運動,以致後來分裂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請參閱p208)。

  民眾黨在農民運動上,因早就有了立場堅定觀點正確並已與後期文化協會全相提攜的「台灣農民組合」,他們的勢力已遍佈中南部的農村社會。所以擁有大小地主為黨員的民眾黨一直都無法打進這個純粹的農民組織,因此,除了北部的「蘭陽農業組合」(李珪璋四十二名)、「瑞芳農協會」(易永和)、「桃園農民協會」(游木水)、「大甲日新」(黃清波)、「新竹農友組合」(陳華山一百九十名)等之外,幾乎無法伸張其黨勢

==========

1貫 = 100両 = 1000匁 = 3.75kg
1両 = 10匁 = 37.5g
1匁 = 10分 = 3.75g

台灣日本時代1912年以此單位來記體重

江戸 体重・身長・足の大きさを換算 - 高精度計算サイト - https://goo.gl/skoJIc

重量單位

1貫= 100両= 1000匁= 3.75kg
1両= 10匁= 37.5g
1匁= 10分= 3.75g
1分= 10厘= 375mg
1厘= 10毛= 37.5mg
1斤= (16/100)貫= 600g

------------------------------------------------------------

厘的正確含義
1 元=10角=100分=1000厘=10000 毫
12 厘=1.2分=0.12角=0.012元
月息12厘=月息0.012元=月利率12‰=年利率14.4%
本案500萬元本金,月息12厘,則每月利息為:
500 萬×12‰=6萬
二、利息率的表達
年息月息多少分多少厘是我國民間借貸對利率的習慣用法,解放初期銀行有沿用,但現在銀行是以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表示利率。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萬分比表示。之間的對應關係:如年息九釐寫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寫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寫為1.5,即每萬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
本案借據約定月息12厘就是指月利率12‰(或年利率14.4%)。


纏訟10年 兩蔣日記今返抵國門 國史館10月出版第一批
兩蔣日記原稿等59箱資料今天返抵國門。(國史館提供)
纏訟10年 兩蔣日記今返抵國門 國史館10月出版第一批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lGtJf
2023/09/14 19:25
〔記者陳昀/台北報導〕存放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近18年的台灣前總統蔣介石與蔣經國日記等文件原稿及檔案,歷經10年跨海纏訟,美國法院今年將所有權判給台灣國史館,相關共59箱資料今天已返抵國門,10月底將出版第一批蔣中正日記,也會儘速將文物數位化,開放各界研究應用。
國史館今晚發布新聞稿表示,兩蔣日記原稿及兩蔣時代相關資料文件共計59箱,9月11日文物如期離開史丹佛大學、13日從舊金山機場飄洋過海,於今天清晨安抵國門,在國史館人員的驗收後,中午12時18分順利返抵國史館,完成歷史性任務。
國史館表示,有關非任職總統期間文物原屬全體繼承人所有,由衷感謝蔣方智怡、蔡惠媚(含家人)與蔣孝章女士在呂芳上、吳密察前館長任內無償捐贈文物權利;丘如雪、蔣孝嚴(含家人)及蔣友梅在陳儀深館長任內無償捐贈文物權利,終能使兩蔣文物完整保存在國史館。
國史館表示,身為總統副總統文物主管機關,接管這批文物後將依法公告目錄清單,規劃今年10月底與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第一批蔣中正日記(1948-1954年),預計今年底出版蔣經國日記(1970-1979),並陸續將文物數位化,儘速開放各界研究應用,滿足各界殷殷企盼。
國史館指出,兩蔣文物,包括蔣介石1917年至1972年的日記以及蔣經國1937年至1979年的日記正本,此外有日記鈔本與影印本、家書、手稿、函電、隨扈日記、總統親批文件及外交電文與微縮膠捲等,不但是國家珍貴財產,也是研究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史料之一。
纏訟10年 兩蔣日記今返抵國門 國史館10月出版第一批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lGtJf

黃旺成1888-1978年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黃旺成1888-1978年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