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經4年調查,台灣應該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記者吳欣恬攝)
「葡萄牙牡蠣」品種源自台灣!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葡萄牙牡蠣」原來前身就是「台灣牡蠣」
自由時報 /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2016-10-21〕
身世解謎 葡萄牙牡蠣源自台灣 
「葡萄牙牡蠣」原來前身就是「台灣牡蠣」!
台灣原生種牡蠣的品種過去都被認為屬於日本的「太平洋牡蠣」,但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洋大學和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經過四年調查,竟發現其實是跟「葡萄牙牡蠣」同宗,且基因變異性高於歐洲,推測是在十六世紀附著在葡萄牙船上,被帶回歐洲落地生根。這項發現九月廿六日登上國際Nature期刊集團下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導)」。
推測十六世紀附著在葡萄牙船上 被帶回歐洲
水試所助理研究員蕭聖代指出,「太平洋牡蠣」和「葡萄牙牡蠣」外觀上並無顯著差別,需養殖五年以上才可看出明顯的體型差異,「葡萄牙牡蠣」極限體長只有約十公分,「太平洋牡蠣」則可長至四十公分。
蕭聖代說,「太平洋牡蠣」主要分布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北方到長江口的淺水域,後來推廣至全球,目前人工養殖九成都是「太平洋牡蠣」也是歐美常見的生蠔台灣因與日本地緣相近,台灣原生種牡蠣過去都被認定是「太平洋牡蠣」。
台灣牡蠣養不大 與大顆太平洋牡蠣雜交都不成
不過,蕭聖代發現,一直以來台灣牡蠣都養不大,且與日本引進的太平洋牡蠣進行雜交都無法成功,因此從台灣沿海和中國南方海域採集三一三個牡蠣樣本,經過DNA定序,發現台灣周邊海域無論是野生或養殖牡蠣,全為「葡萄牙牡蠣」,而且台灣的「葡萄牙牡蠣」基因多樣性更高於中國沿海的「葡萄牙牡蠣」,因此可推斷台灣應該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
此外,葡萄牙、西班牙及南法歐洲等地的「葡萄牙牡蠣」在一九六○年代發生疫病,大規模滅絕後,由日本引進太平洋牡蠣養殖。因此目前葡萄牙已難以見到「葡萄牙牡蠣」。
蕭聖代說,台灣的「葡萄牙牡蠣」幾年前也因染病而大規模死亡,但並未像歐洲的牡蠣族群一樣一蹶不振,由此可推斷,台灣「葡萄牙牡蠣」的基因變異性高於歐洲的牡蠣,較可存活,也顯示比較可能是族群較大、較為源頭的母種。
研究團隊也因此進一步推測,葡萄牙牡蠣應是十六世紀附著在葡萄牙來台船隻上,被帶回歐洲落地生根,到十九世紀被學者在葡萄牙發現,因此被稱為「葡萄牙牡蠣」。
蕭聖代說,太平洋牡蠣學名為「Crassostrea gigas」,是「 大牡蠣」的意思;葡萄牙牡蠣學名為「Crassostrea angulata」,是「小牡蠣」意思,葡萄牙牡蠣只是通用的俗名,要讓學界習以為常的「葡萄牙牡蠣」正名為「台灣牡蠣」並不容易。
葡萄牙牡蠣(右)長到極限時體長約10公分;太平洋牡蠣(左)則約40公分,但外觀相似。(水試所提供)
葡萄牙牡蠣品種源自台灣!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自由時報 / 記者吳欣恬/綜合報導〔2016-10-20〕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大和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經過四年調查,發現台灣牡蠣屬於「葡萄牙牡蠣」品種,而「葡萄牙牡蠣」其實是源自於台灣的原生種。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透過生命條碼鑑定,證實「葡萄牙牡蠣」品種來自台灣,可能是16世紀船隻從台灣帶回歐洲,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科學期刊。
農委會水試所海洋漁業組助理研究員蕭聖代表示,長期以來都以為台灣所飼養的牡蠣品種屬於「太平洋牡蠣」,這種牡蠣分布範圍在日本、南韓、中國北方等,但台灣從國外引進太平洋牡蠣進行雜交培育經常失敗,台灣蚵農也發現養殖牡蠣無法養到太平洋牡蠣的大小,因而展開牡蠣品種研究。
水試所組長葉信明指出,不同種的牡蠣無法雜交繁殖,過去葡萄牙認為「葡萄牙牡蠣」是當地特有種,後來發現台灣竟然也有;農委會水試所與中研院歷經四年研究,透過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鑑定發現,台灣西部及中國東南沿海等12處牡蠣品種全都是葡萄牙牡蠣,不是太平洋牡蠣。
研究團隊更以分子親緣演算方法分析,發現葡萄牙牡蠣來自東南亞物種,種原中心在台灣,並非葡萄牙原生種。蕭聖代指出,台灣介於溫帶、亞熱帶與熱帶海域交會處,牡蠣基因多樣性較高,推測可能是16世紀大航海時代台灣牡蠣附在葡萄牙船上,被帶回歐洲地中海大量繁殖成「葡萄牙牡蠣」,但「葡萄牙牡蠣」的原鄉其實是台灣。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在今年9月26日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上。
「葡萄牙牡蠣」品種源自台灣!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葡萄牙牡蠣」原來前身就是「台灣牡蠣」〔2016-10-21〕 https://bit.ly/3tAs0hO

2022-11-16_0811072022-11-16_081049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國的統治政策及其殖民掠奪
Posted on 2016-06-18 in 歷史
西、葡對殖民地的統治與掠奪都是通過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賄路和詐騙等手段來實現的。在擴張的初期,多半是實行公開的搶劫與掠奪。他們把公海上的海盜活動變成了完全合法的現象,甚至在公共場合的強盜掠奪也當作了理所當然的行為。他們在新舊大陸都到處搜尋黃金,並以最野蠻的方法進行奪取。從1493-1900年葡萄牙人僅從非洲就運走27萬6千公斤黃金。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掠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僅殖民強盜科爾特斯一人在阿茲特克土王王宮鹵獲由金礦塊、金製品和鑲嵌寶石的器皿構成的「蒙特祖馬寶藏」,其價值就達到15萬金比索。
西、葡殖民政策的決策人主要都是封建國王、僧俗封建主貴族。他們都對殖民地居民進行封建的甚至是奴隸制的剝削與壓榨。在新航路開闢時,西班牙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封建生產方式在其內部占著統治的地位。所以,西班牙的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封建主利益決定的,殖民掠奪幾乎僅僅是有利於國內封建主。在開闢新航路和侵占美洲土地的過程中,貴族也必然起著主導的作用。而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則是在封建王公、皇親國戚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因此,他們在殖民地所實行的重要政策,是把兩國本身在舊世界已過時的生產方式—農奴制帶到新大陸或在東方維持下去。西班牙在新大陸生產領域內,實行強迫勞動,使土著居民淪為農奴甚至奴隸的地位。西班牙早在1499年就開始把愛斯班諾爾島分成若干區,強迫每一區的住戶為該區的占有者工作。這種制度,在1503年為西班牙國王所批准。葡萄牙在東方殖民地中也利用並維護了落後的封建剝削形式。在他們已建立普遍政治統治的地區里,就開始對土著居民廣泛實行租稅掠奪。他們在錫蘭島制定繼承稅,竟占遺產數額的1/3。他們強迫當地居民栽植虧木的經濟作物,並繳納總收成的12%。他們還向土著居民強行徵收進出口商品價值的7%的關稅。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實行殘酷的封建力役。他們有權動員14%的秘魯男性居民和4%的墨西哥男性居民來從事強制性的勞動。被征的印地安人往往被送到屬於國王的礦山上幹活,特別是在波托西銀礦中從事最艱苦的勞動。監護制度是西班牙殖民者廣泛採用的剝削印第安人的重要形式。監護人把這塊土地變成其世襲領地,被監護的印第安人實際上陷入農奴的地位。在墨西哥谷地中,科爾特斯把18萬印第安人分配在30個監護區內。150。年,在秘魯的500個監護區里最少有5千印第安人在服勞役。1642年,在墨西哥僅歸屬於國王的監護區就達140個。葡萄牙在巴西也仿效實行監護制度。他們在東方殖民地上也普遍實行封建貢賦、力役等剝削方式。
西、葡兩國在殖民地所實行的剝削形式主要是比封建農奴制更為殘酷的奴隸制剝削。其落後性則更有利其長期維持殖民地的統治。
西、葡兩國在殖民地的.上地、貴金屬礦藏都是被封建國家的王室所壟斷。西班牙冒險家們侵占土地和發現金銀礦山後,王室就宣布都應歸其所有。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發現金剛石礦後,就把它歸為國王所有,並且命令礦井與外界隔絕。在主要礦井周圍幾十公里以內的草木被剷平,土地變成荒野,而國王卻從礦井開採中獲得巨大的收入
西、葡兩國都在殖民地干販賣黑奴和進行不等價交換等骯髒勾當,從中獲得神話般的利潤。葡萄牙人早以在西非捕捉和販賣黑奴而臭名昭著。而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後,積極地扮演這種角色。葡萄牙人從非洲運走奴隸、黃金、象牙和烏檀木等貴重的商品;從印度以十分微賤價格收購鴉片、寶石、絲綢、香料和珍珠等;又從印度尼西亞掠得貴重的丁香、豆蔻、龍涎香、生薑和大米等;從中國和日本運走茶葉和磁器等貴重商品。他們從歐洲輸出不值錢的商品,強迫土著居民進行不等價的交換。如經常用有孔玻璃球、鏡子和其他不值錢的東西向黑人交換珍貴的商品。更有甚者,西葡殖民者還強迫土著居民每人買一付眼鏡,其荒唐、暴虐莫此為甚!
西、葡兩大殖民帝國的殖民性質雖然相同,但它們在具體的殖民政策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其中,西班牙的殖民政策最直接地體現了殖民主義的殘酷性與野蠻性,最能說明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西班牙實行駭人聽聞的剿滅土著居民的政策。愛好自由的印第安人不能接受奴隸式奴役的命運而進行十分強烈的反抗。他們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寧願殺死自己的妻子,也不願意讓她們變成奴隸。當一個西班牙人被害死時,西班牙征服者常常要殺死50-60個印第安人。1492年,愛斯班諾爾(海地)大約有土著幾十萬人,到了1548年則只剩下500人。從1492-1548年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共剿滅土著居民1,200-1,500萬人左右。為此,號為「美洲的基督教的聖使徒」的巴托洛門·拉斯·卡薩斯在看到印第安人的死亡已威脅到西班牙的整個殖民制度時,就在1517年向國王提議,對土著居民採取寬容政策。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和羅馬教皇在十六世紀三十一四十年代先後頒布了一些關於對待和「保護」印第安人的諭旨。
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在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後,從非洲運進大批黑奴,廣泛地建立種植園經濟體系。於是,在西屬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里,農業經濟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在西印度群島,則是生產染料、糖、菸草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經濟。這種種植園經濟以後被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所仿效。
西班牙最早驅使土著居民和黑奴開採金銀礦。他們首先在墨西哥,以後相繼在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發現了眾多的銀礦山。他們強迫驅使印地安人和黑人在礦坑裡進行艱苦的、原始的勞動,其結果是:金銀如潮水般流向母國,使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成為歐洲金銀的主要供應者。但每塊金銀都滲透著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鮮血。當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發現金銀和金剛石礦後,也採取了同樣的剝削壓榨方式。於是黑人奴隸制勞動在拉了美洲普遍地建立起來了。
葡萄牙人的殖民政權和殖民體系是極不鞏固的。它所採用的建立據點的殖民政策,只是建立了一些小商站,不能進一步擴張其殖民事業,甚至也不可能保護其已占據的地位。因此,他們又把在本國領土傳播的夭主教搬到殖民地,甚至還把血腥的異端宗教裁判所也帶去了。僅就果阿一地.大約有80座教堂和寺院,內有3萬名僧職人員。他們企圖使土著居民信奉天主教,並使教會成為帝國的重要支柱。
葡萄牙的殖民統治的方法是極端殘暴的,大大地增加了土著居民的僧惡痛恨,並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印度人在談到葡萄牙侵略者時說:「幸而葡萄牙人也同獅虎一樣少,否則他們會消滅整個人類。」
=========================
〈李筱峰專欄〉殖民地比較進步嗎?要看誰殖民!
2015-02-07 06:00
推文到plurk
日本統治台灣第四十年(一九三五年),中國社會黨領袖江亢虎來台旅遊。他搭船從廈門到基隆,上岸之後立刻感覺氣象一新。他在遊記上寫著:「基隆全市人口不足十萬,而交通、教育、衛生、慈善,種種設備,應有盡有。由廈到此,一水之隔,一夜之程,頗覺氣象不同。」(詳見《台游追紀》)十一年後(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中國記者江慕雲也站在基隆碼頭同樣讚嘆:「有人說,假如這五十年,不是日本人在經營的五十年,而是我們自己經營的五十年,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從祖國來的接收大員、視察大員、旅行觀光的人,還有一班心術極壞的淘金者,幾乎沒有一個不稱道台灣好、台灣富庶、建設好、氣候好、一片和平空氣。」(詳見《為台灣說話》)
這種稱道台灣進步的言論,多不勝舉,試舉兩則來看:上海《新中華》雜誌文章說:「『台灣』一般人的文化水準,也比內地的高多了。…日本人給我們的遺產並不壞,我們決(絕)不可把它浪費了。」(見味橄文,復刊五卷七期);天津《大公報》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二日以社論〈請愛護台灣這片乾淨土〉誇讚說:「…說來慚愧,這片乾淨土之所以為乾淨土,還是日本五十年統治的遺產。…」中國作家蕭乾來看過台灣後說:「大陸中國在現代化上離台灣至少落後了半世紀。」(詳見蕭乾〈冷眼看台灣〉,天津《大公報》1946.1.15)
以上史料在在證明柯P所言「殖民地反而比較進步」之說並沒錯。以下數據更可佐證:以每人鐵路客運運輸量來看,一九四三年台灣為二五三延人公里,四十三年後中國還達不到此數(一九八六年只有二四○延人公里);以平均每千人擁有電話數來看,一九四一年台灣每千人有五台,四十二年後(一九八三年)中國才達此標準;以學齡兒童就學率看,一九四三年台灣為七十一.三%(山地更高達八十六.四%),廿年後中國才達此標準;以平均每人用電量來看,一九四三年台灣已達一八一.五度(是中國的二三三倍),卅年後中國才達此標準。
不過,凡殖民地就必然進步嗎?也未必。二戰後台灣結束日本殖民,立刻又陷入再殖民命運。中國來台設立「行政長官公署」,與日本總督府性質無異。連戰的爸爸連震東當時就警告:這種制度將使台灣同胞產生「總督制復活」的錯覺,以為行政長官又是以「統治殖民地」姿態出現。果然,台灣人旋即以「新總督府」稱之。在所謂「新總督府」的統治下,政風腐敗,特權橫行,經濟壟斷,生產大降,米糧短缺,物價暴漲,失業激增,軍紀敗壞,盜賊猖獗,治安惡化…。誠如上海《僑聲報》指出:「所有表現都使一般台灣人感到這不過是另一種殖民地制度的代替。」這個新殖民統治終於引爆二二八事件!
所以不同殖民者,帶來不同結果。但無論如何,有志氣的國民不需要殖民統治。我們要有自己的國家,自己管理自己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


身世解謎 葡萄牙牡蠣源自台灣

2016-10-21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葡萄牙牡蠣」原來前身就是「台灣牡蠣」!

台灣原生種牡蠣的品種過去都被認為屬於日本的「太平洋牡蠣」,但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洋大學和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經過四年調查,竟發現其實是跟「葡萄牙牡蠣」同宗,且基因變異性高於歐洲,推測是在十六世紀附著在葡萄牙船上,被帶回歐洲落地生根。這項發現九月廿六日登上國際Nature期刊集團下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導)」。

  • 研究團隊經4年調查,台灣應該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記者吳欣恬攝)

    研究團隊經4年調查,台灣應該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記者吳欣恬攝)

  • 葡萄牙牡蠣(右)長到極限時體長約10公分;太平洋牡蠣(左)則約40公分,但外觀相似。(水試所提供)

    葡萄牙牡蠣(右)長到極限時體長約10公分;太平洋牡蠣(左)則約40公分,但外觀相似。(水試所提供)

推測十六世紀附著在葡萄牙船上 被帶回歐洲

水試所助理研究員蕭聖代指出,「太平洋牡蠣」和「葡萄牙牡蠣」外觀上並無顯著差別,需養殖五年以上才可看出明顯的體型差異,「葡萄牙牡蠣」極限體長只有約十公分,「太平洋牡蠣」則可長至四十公分。

蕭聖代說,「太平洋牡蠣」主要分布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北方到長江口的淺水域,後來推廣至全球,目前人工養殖九成都是「太平洋牡蠣」,也是歐美常見的生蠔。台灣因與日本地緣相近,台灣原生種牡蠣過去都被認定是「太平洋牡蠣」。

台灣牡蠣養不大 與大顆太平洋牡蠣雜交都不成

不過,蕭聖代發現,一直以來台灣牡蠣都養不大,且與日本引進的太平洋牡蠣進行雜交都無法成功,因此從台灣沿海和中國南方海域採集三一三個牡蠣樣本,經過DNA定序,發現台灣周邊海域無論是野生或養殖牡蠣,全為「葡萄牙牡蠣」,而且台灣的「葡萄牙牡蠣」基因多樣性更高於中國沿海的「葡萄牙牡蠣」,因此可推斷台灣應該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

此外,葡萄牙、西班牙及南法歐洲等地的「葡萄牙牡蠣」在一九六○年代發生疫病,大規模滅絕後,由日本引進太平洋牡蠣養殖。因此目前葡萄牙已難以見到「葡萄牙牡蠣」。

蕭聖代說,台灣的「葡萄牙牡蠣」幾年前也因染病而大規模死亡,但並未像歐洲的牡蠣族群一樣一蹶不振,由此可推斷,台灣「葡萄牙牡蠣」的基因變異性高於歐洲的牡蠣,較可存活,也顯示比較可能是族群較大、較為源頭的母種。

研究團隊也因此進一步推測,葡萄牙牡蠣應是十六世紀附著在葡萄牙來台船隻上,被帶回歐洲落地生根,但到十九世紀被學者在葡萄牙發現,因此被稱為「葡萄牙牡蠣」

蕭聖代說,太平洋牡蠣學名為「Crassostrea gigas」,是「 大牡蠣」的意思;葡萄牙牡蠣學名為「Crassostrea angulata」,是「小牡蠣」意思,葡萄牙牡蠣只是通用的俗名,要讓學界習以為常的「葡萄牙牡蠣」正名為「台灣牡蠣」並不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