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胡撇仔+野台戲/歌仔戲「胡撇仔戲」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絕歌仔戲等漢人傳統戲曲演出,歌仔戲藝人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也促使歌仔戲胡撇仔的形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4rHDWn


慈天宮閹雞比賽2020

84191982_3115855001780764_2364208603994259456_n84586779_3115855205114077_4162403272142880768_n86296251_3115855111780753_5332236386571386880_n


重修慈天宮碑記(甲)

碑碣原文
同治拾參年甲戌歲正月吉日立。 蓋聞一腋無望以裘成,寸膠難澄乎河濁;是知鼎新革故之事,必協眾力而持之,斯易易耳。予南興庄重修慈天宮,爾時廟貌輝煌,極一時之壯麗;非諸同人之共勷厥事,焉能有此巨觀哉!故斯廟之歷久而常新者,而同人之姓字亦與之並傳不朽云。 今將捐題緣金芳名開列于左: 總經理姜榮華捐銀弍仟肆佰員。 總墾戶金廣福捐銀伍佰大元,復興嘗捐銀伍佰大元加捐銀弍佰參拾大元,信婦姜門胡氏捐銀壹佰肆拾元,張聠登捐銀捌拾大元、范德月捐銀捌拾大元,彭承寅捐銀陸拾伍元、莊鳳生捐銀陸拾伍元,黃珍祥捐銀陸拾大元。曾雲麒捐銀伍拾四元,陳援蓮捐銀伍拾大元,鍾戊四捐銀肆拾陸元,彭捷相捐銀肆拾伍元,金廣茂捐銀肆拾大元、羅文鶴捐銀肆拾大元、口口榮捐銀肆拾大元、蕭阿穎捐銀肆拾大元,彭寶源捐銀參拾壹元,范春水捐銀參拾玖元,彭錦秀捐銀參拾弍元,溫德解捐銀參拾大元。 周如珪捐銀拾弍大元,福德祀捐銀弍拾四元,慈雲嘗捐銀捌大元、昌盛嘗捐銀捌大元,福昌嘗捐銀陸大元,五谷祀捐銀參大元,國王祀捐銀參大元。督理口口口捐銀口大元……………。
碑碣說明
清代北埔初闢,漢族與原住民時生衝突;金廣福墾號為祈求地方安靖,遂祀觀世音菩薩祈福。至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墾道姜秀鑾始建廟宇,名曰「慈天宮」;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姜榮華改築,三年後完竣而勒石紀事,即成本件碑記。 碑文首段敘述重修慈天宮經過,次詳捐題情形,垂後而誌不朽。捐題名錄中得見金廣福、復興嘗、慈雲嘗、昌盛嘗、福昌嘗、福德祀、五谷祀、國王祀等祭祀團體的名稱,呈現客家地區的傳統風俗。「北碑集成」曾收錄本碑紀事碑文,而略所有捐題,並將首行的落款年代誤植於碑文末行。

原碑無題,額刻「慈天宮」三字

系列名稱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涵蓋時空
時期
清同治
中曆
同治十三年
西曆
1874
新竹縣北埔鄉
地名
新竹縣北埔鄉北埔村北埔街5鄰1號 慈天宮
位置
天井左壁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 https://goo.gl/5V2Mmi


傳承客家團結文化 「客庄收冬慶」週末登場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結合傳統客庄農事生活、物產、信仰文化、工藝及節慶飲食文化等不同面向,「客庄收冬慶」將於本週末12月2日及12月3日登場。台北市副市長陳景峻表示,客家人的精神是團結、硬頸與刻苦耐勞,這是他對客家鄉親的感覺;對於收冬慶這樣傳統的大節日,也期待可以讓散落四處的客家鄉親們,有一個機會團圓話家常、看大戲,達到傳承文化的效果。
「客庄收冬慶」活動延續客家祖先留傳下來的傳統文化與生活習慣,將在12月2日及12月3日登場,地點在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特別邀請台北市和桃竹苗的60間客庄物產業者及青創工作者,一同加入台北竹夢市集的客庄攤位展售行列,分享整年度收冬慶豐收的喜悅。
本次活動邀集結北桃竹苗地區客庄物產及青創工作者進行客庄物產聯展,呈現北台灣客庄物產的多元性並增加「都會與原鄉」客家的對接交流,同時為了促進客庄產業發展,各業者分別推出「50元銅板經濟商品」及「限時特賣」2大優惠活動,最低折扣2折起,只要在桃竹苗地區攤位消費滿300元就可以參加「買好買滿消費滿額水官解厄求金牌」活動,最大獎為金牌一面,歡迎民眾可多多來採購來自原鄉直送的客庄物產。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有傳承客家文化及客語的使命,因此在本次活動現場也推出了「文化闖關體驗」,運用客家不同的文化當成主題,設計出10道關卡,內容為客語教學及文化傳承的互動小遊戲,例如用「烏龜翹首翹尾又擎腳(烏龜烏龜翹)」的客語版活動,帶出「上元節(元宵節)」客家人製作新丁粄的文化由來;或是以新竹關西的特色客庄物產「茶葉、鹹菜及仙草」,以客語發音方式進行「關西三寶拳(海帶拳)」等,還有許多拍照打卡的關卡設計讓民眾可以攜家帶眷來參與,只要過3關就可以於指定時間內兌換一片限量平安福牌,共有4個主題共12款不同圖案。
另,主辦單位也提供戶籍來自桃竹苗及台北市中正區的民眾,或是鄰近活動現場的台灣大學及師範大學的學生,可憑證件參加「呼朋引伴鄉親限量平安米免費送」,每日限量100份。
陳景峻說,他雖是個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人,僅能聽懂6成左右的客語,但知道客家人的精神是團結、硬頸與刻苦耐勞,這是他對客家鄉親的感覺。陳景峻說,期許這次的活動可以凝聚散落四處的客家鄉親們,有一個機會團圓話家常、看大戲,一起敬天與酬神,達到傳承文化的效果。
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曾年有表示,本次的活動以「客庄收冬慶」為主軸,結合傳統客庄農事生活、物產、信仰文化、工藝及節慶飲食文化等不同面向作為整體內容設計方向。曾年有強調,這次還特別邀請到音樂人黃珮舒老師及狂美交響管樂團,重新詮釋客家知名歌曲,其中黃珮舒老師更特別為活動撰寫相關主題的老山歌及山歌仔作為開幕表演,以跨時代及跨界的方式為活動揭開序幕。


即興攝影-www.2222.idv.tw【范光懿個人網站】https://goo.gl/nm98P6

2017-11-20_1541202017-11-20_1541592017-11-20_1545022017-11-20_154509  1464049_618841568154960_352601712_n

照片拍攝時間約在1906年(明治39年)地點:北埔慈天宮(姜良旭先生提供)

1471829_618827294823054_386078811_n  


北埔慈天宮閹雞比賽1019-2016

北埔慈天宮閹雞比賽1019-2016 - Google 相簿 - https://goo.gl/srbezm

8431184309  

IMG_20121102_092705.jpg

陰曆九月十九日

◆慶典釋義

九月十九日為民間俗謂的「掛纓絡紀念日」,也是新竹北埔客家庄一年一度舉行收冬戲之期

台灣北部客家地區的收冬戲,又名平安戲,是每年秋收之後,為了酬謝天地諸神賜予人民豐富的收獲,特別演出的謝神戲,不僅是地方上重要的還願祭儀,更是許多聚落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儀。

這類型的平安戲,主要是滿足人們辛苦了一年,並且有了收獲之後,特別設計出來的還願與收獲展示平台。歷經春祈、夏耘到了秋收,人們對於每一分收獲,自然充滿感謝之情,因此秋收的祭典,表面上的理由當然是還願、謝神與祈安,但這種平台式的祭品台,更是傳統社會中,村人之間相互展現過去一年辛苦所得,贏得相互贊美的重要場合,也難怪在傳統的社會中,大多數的聚落都會利用不同的時機,舉辦各種平台式的祭儀。

IMG_20121102_092731.jpg

 

◆慶典緣由

儘管二十一世記的台灣社會,由於許多地方都市化的關係,不僅是許多傳統的祭儀快速地消失之中,更有許多客家社會根本面臨瓦解的危機,致使不少地方的秋收平安戲已經見不到了,但在新竹、苗栗…等許多客家庄,依舊保留一年一度的收冬戲。

客家庄的收冬平安戲,望題生義重點似乎在於「請戲謝神」,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不大相同的內容,但大多包括:祭祀、謝戲以及分享等三部份。

IMG_20121102_092753.jpg

◆慶典特色

所謂的祭祀,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是各家各戶準備牲醴、果品…等,到廟中去祭祀神明,一方面是酬謝神明過去一年的照顧與庇佑,同時也借著在同一個平台上祭神的機會,展現過去一年,所獲得的豐厚收獲,以贏得左鄰右舍的掌聲;更因為如此衍生出許多競大、競重的比賽,常見的有神豬、神羊、閹雞大賽…等。

謝戲指的是請野台戲演出以酬謝神明過去的照顧,表面上這請來的戲當然是請神明看的,但在早期的社會中,這些野台戲正是廣大的信眾最重要的娛樂。至於分享,則包括聚會以及宴請親朋好友兩大重點,聚會的主角一方面包括所有外出的家人,大多數都會回來團聚,同時還有其他的友朋,也都可以借著這個機會聚集在一起;分享當然是所有的親朋好友,接受主人的宴請,享受美好的食物與溫馨的情誼。

IMG_20121102_092759.jpg

新竹北埔最主要的庄頭廟為慈天宮,因此每年的秋收平安戲,乃以入秋之後的觀音佛祖祭期,做為年度的收冬戲日,雖然在二十世紀八○年代前後,鄰近有許多鄉里都改成了國定假日,但北埔地方依舊以觀音菩薩祭期為收冬戲日,以免入冬之後要辦兩次盛人的祭典。

IMG_20121102_092809.jpg

◆慶典活動

 

為了增加祭典的熱鬧,提昇大家參與的意願,因此北埔慈天宮收冬戲首先上場的就是閹雞比賽;一般而言,閹雞比賽為稱重賽,稱重的方式又可分為以活雞的重量為準或者以熟雞的重量為準兩種方式,如果是稱活雞的比賽,大多在前一天就要先行由主辦單位派專門的人員稱重,並且登記確認之後,完後主人才能殺雞,稱熟雞的比賽,則是主人把雞殺好之後,祭典時獻祭於供桌上,主辦單位再一一將每隻閹雞稱重,同樣以重量的不同來定名次,但因稱熟雞的比賽常會有人在雞腹(甚至是割開肉)塞鉛塊,以增加重量,因此北埔的閹雞比賽,也從早年的熟雞比賽,改成了生雞大賽。

IMG_20121102_093020.jpg

一年一度的閹雞比賽大約在早上九點展開,中午前就會結束,午後廟前就會有客家大戲演出,一般都是連演到晚上才結束,鄉下地方演戲難免會加入一些「黑撇仔」的橋段,但每每都能吸引數十位,甚至是上百位觀眾搬張椅子到廟前看戲的盛況,而這也很可能是台灣野台戲演出中,觀眾最多且反應最熱烈的地區。

至於晚上的宴客,則因人人衣食豐裕,加上平常就可以利用不同的管道連絡或聚會,因此願意來做客的友朋少了,致使大多的家庭也都不再舉辦

---------------------------

觀世音菩薩掛纓絡紀念日 - 劉還月的避秦山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iGupc2

◆慶典緣由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觀音菩薩,也被稱為觀世音或觀自在菩薩,或者是觀音大士,為佛教中和娑婆世界眾生因緣最深的菩薩。
民間傳說中的觀世音菩薩,只要是芸芸眾生遭受到苦受難時,虔誠唸誦其名,菩薩就會「尋聲救苦」,且是「千處祈求千處應」,因此有人認為「觀世音」,乃指如菩薩觀察世上眾生痛苦的聲音,更因祂的大慈大悲和無邊法力,因此永得人民稱頌,《法華經》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慶典釋義
在漢人的信仰系統中,觀世音菩薩的例祭日共有三次,每一次的主題都不相同,分別是陰曆二月十九日定的觀世音菩薩的誕辰,六月十九日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為掛纓絡紀念日。
觀世音菩薩的三個例祭日,分別是在二月、六月及九月的十九日,三個例祭日都是十九日,顯然是人為安排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彰顯觀世音菩薩在漢人民間信仰中的地位,為僅次於天公的次九(第二個九)之位。
至於「掛纓絡」,意指解除世間煩惱,隱於山中不問世事,換句話說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的紀念日;原為興林國公主,長大後堅持不嫁,出家白雀寺,苦修成道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在這一天出家的,因而稱為掛纓絡紀念日,也有人稱為成道日或出家紀念日
◆慶典特色
台灣的佛寺每逢這三個祭日,大都會舉辦規模不一的誦經法會,誦的經典當然少不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宣說觀世音菩薩悲心無量,同時救七難、解三毒以及應二求,民間信仰中認為觀世音菩薩為了滿足善男信女所求,往往會在三祭日中以種種方便,現三十二身,拔苦施樂,度脫眾生,滿足善男信女們每個人心中不同的渴求。
佛家所謂的「救七難」,指的是人生難免遭逢的:火難、水難、黑風(羅剎)難、刀杖(刀兵)難、惡鬼難、枷鎖(牢獄)難、怨賊(怨業、強盜)難。至於「解三毒」,則是大多數人一生都求解脫,卻難以開脫的:貪、瞋、癡。「應二求」所求的都是人人一生中都會想求的:求男、求女。
◆慶典活動
台灣地區每逢觀世音出家紀念日,祭祀的規模雖較前兩個例祭日稍小,但還是會有許多信眾前往觀音佛寺上香祈願,更有許多地方寺廟,會以這一天做為秋收酬神之日,著名的林口竹林山寺,便例行舉辦賽神豬盛會,北埔的慈天宮也有熱鬧的閹雞比賽兼做秋收平安戲!

-------------------------------------

原來除了閹雞比賽,觀音菩薩日為收冬戲日還有「掛纓絡」習俗,充分呈現民間女性體貼入微及溫柔婉約之美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掛纓絡紀念日

 纓是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絡是繞絲、繞紗的器具。纓絡就是古代用絲線珠玉等編織起來的可系掛的裝飾物,有點像現在的中國結或是平安結。纓絡,也可稱作瓔珞,原爲佛像頸脖間的裝飾。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後,佛像上的瓔珞也爲人們所仿效。古代婦女除了佩戴項鏈外,還盛行纓絡。“青絲纓絡結齊眉,可可年華十五時,窺面已知知儂未嫁,鬢邊猶見發雙垂”(《甌江竹枝詞》)。 纓絡最先是由佛教神諦上的飾物衍化流行成爲民間婦女常用飾品。初唐王勃作《觀音大士讚》詩曰:“南海海深幽絕處,冠晃耀圓光列,纓絡編身明膠結。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王勃的詩,既爲觀音菩薩畫了像,又是傳布觀音信仰的一部頌辭。
編輯本段基本解釋
  ①珠玉串成的裝飾物,多作頸飾:佩纓絡|被纓絡|項上金螭纓絡。

  ②纓子;穗狀物:紅纓絡|纓絡飄拂。
編輯本段詳細釋義
  (1) 用珠玉串成戴在頸項上的飾物。多作頸飾。

  其王服天冠,被纓絡。  《晉書·四夷傳·林邑國》

  累累三百五十珠,持與觀音作纓絡。  宋 蘇軾《無名和尚頌觀音偈》

  項上金螭纓絡,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系着一塊美玉。  《紅樓夢》第三回

  (2) 指似纓絡的飾物。

  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頂纓絡,高矗雲霄。  清 沈複《浮生六記·浪游記快》

  (3) 帶穗子的物品。亦指穗狀飾物及像穗子的東西。

  ﹝幾上﹞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紗透繡花草詩字的纓絡。  《紅樓夢》第五三回

  自衛軍的梭標,都成行的伸出人頭,一些紅纓絡,在陽光下,更顯得火也似的,在人海中燃燒着。  丁玲《東村事件》

  這條莽盪的黄河,一下分散作無數條細流,如萬千纓絡閃爍飄拂,一下又匯爲巨流,如利劍插過深山。  劉白羽《昆崙山的太陽》纓絡墜
纓絡墜

  (4) 纏繞。比喻世俗的束縛。

  方解纓絡,永讬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序》李善 注:“纓絡,以喻世網也。” 劉良 注:“纓絡,縈纏也。”

  終當解纓絡,田里諧因緣。  唐 權德輿《拜昭陵過鹹陽墅》詩

  (5) 松樹名。

  羅漢松:《通州物產志》:‘松有茸針、纓絡、羅漢諸名,州北鍾秀山,又西山有纓絡,狀如膽瓶,大蔭天井。'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植物》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的纓絡
  所謂纓絡,實際上就是將項圈或項鏈以及長命鎖等頸飾融爲一體的一種飾物。纓絡的上部,通常是一個金屬項圈,在項圈的周圍懸掛上各種珠寶玉石;在靠近人體的正胸部位,有時還懸掛着一個類似鎖片的飾物。

  在中國古代,纓絡有時也被當作項圈或長命鎖的代稱。《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的例子。如書中第八回,寫賈寶玉硬纏着薛寶釵,一定要看她掛在頸項上的金鎖,寶釵被他纏不過,因說道:“也是個人給了兩句吉利話兒,鏨上了,所以天天帶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麼趣兒?”一面說,一面解了排扣,從里面大紅襖兒上將那珠寶晶瑩,黄金燦燦的瓔珞摘了下來。

  漢族人佩掛纓絡,已經是北朝以後的事了,一般多見於宮廷中的舞妓和女侍,女侍所佩的纓絡造型往往比較簡單,而舞女所佩的纓絡就比較複雜了,不僅款式精美,纓絡上的珠玉也特别豐富。晚唐詩人鄭嵎在他的一首《津陽門詩》中,就曾描寫到這種情況:在皇帝誕聖日的慶典上,不少宮伎梳着九騎仙髻,穿着孔雀翠衣,佩着七寶瓔珞,表演歌舞,一曲終止,掉在地上的珠翠珍寶可用掃帚來掃取。這雖然出自詩人之語,難免摻有誇張成份,但從中也可看出當時的風尚。
編輯本段印度的古老首飾
  纓絡又作“瓔珞”,或稱“華鬘”。據說本是印度的一種古老首飾。梵語稱之爲“積由羅”。在當地,不論男女,都喜歡將花朵穿連起來作爲頭飾,或掛於頸間,垂於胸前。這種類似花環的頸飾,有時還被掛在佛像身上。隨着佛教的傳入,這一裝飾習俗也傳到了中國,中國佛教藝術形象(如壁畫、雕塑及石刻)上,也出現了戴纓絡情況。纓絡的款式非常複雜:常常以頸飾爲基礎,在頸飾上懸掛上各種珍寶串飾,從項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考究的還和臂飾相連,成爲掛滿全身的飾物。有些人從佛像上受到啟發,也模仿佩掛,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裝飾習俗。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佩掛這種飾物的人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南史》、《梁書》等史籍中都有這方面記載。

--------------------------

「天神良福雞」閹雞比重活動是客家聚落傳統風俗,花蓮縣吉安鄉公所為推廣保存這項習俗曾舉辦多次活動,飼主展出細心餵養的閹雞,一旁的小朋友則好奇觀看。

大紀元10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二十九日電)逐漸流失的客家民間習俗「天神良福雞」閹雞比重活動,是客家聚落沿襲已久的傳統風俗,依客家傳統習俗,祭拜的閹雞越大代表敬天越有誠意,花蓮縣吉安鄉公所為推廣保存這項客家傳統習俗,已舉辦多次活動,吸引年輕的客家民眾多瞭解客家傳統文化習俗。

客家庄的民間信仰習俗中,農曆一月十五日是祈福上蒼天神保佑黎民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敬天祈福日,而在年末的農曆十月十五日,則是完福感謝上蒼天神澤福庇祐百姓五榖豐收的日子,依客家傳統習俗在祭拜日的當天,村民通常會把一年來所飼養的閹雞宰殺祭拜上天

宰殺祭拜的閹雞越大越重,就代表敬天越有誠意,,而這項閹雞祭拜敬天的活動,是客家聚落沿襲已久的傳統風俗,吉安鄉公所指出,目前全縣仍舉辦閹雞比賽的客家村落已不多,這項傳統習俗已逐漸流失。

閹雞比賽的習俗與客家人敬神謝神的心意有密切關係,是客家村落每年的大事之一,吉安鄉公所為推廣保存這項傳統習俗,已舉辦多年的閹雞比賽,讓逐漸消失的客家社區特色能獲得保存,吉安鄉公所將於國曆十一月中旬舉辦天神良福雞活動,推廣保存這項客家習俗。

客家祭拜天神的閹雞在出生三十至四十天後「去勢」,並以較佳的飼料餵食,以改變肉質和體態,因事關敬天誠意和比賽輸贏,飼主在正式比賽前,都禁止讓外人觀看所飼養的閹雞,以避免閹雞受驚影響成長,還有飼主在夏天天氣悶熱時,準備電風扇讓閹雞能夠涼快一點

吉安鄉公所指出,客家閹雞的肉質鮮嫩、沒有腥味,是客家各式菜餚中的一大特色,相當值得品嚐,但閹雞比賽所代表的客家傳統文化卻逐漸流失,吉安鄉公所希望透過﹁天神良福雞﹂閹雞比賽活動,讓年輕一輩的客家朋友能更加瞭解客家傳統習俗和文化,並一起來保存客家傳承已久的珍貴文化習俗。

------------------------------

「雞」中之霸 20.8斤勇奪閹雞冠軍
2006/04/22 22:45
瀏覽數:90
記者 廖宗慶 桃園 報導

桃園地區的客家人,每年都會舉辦閹雞比賽,今年的冠軍雞,不但以20.8台斤的大份量擊倒眾雞,勇奪冠軍,還一舉打破維持15年的紀碌,問飼主是怎麼養的,他說,是商業「雞」密。

就是這隻雞!20.8台斤的大份量,一舉打破客家閹雞,15年來的紀錄,贏得「神雞」的封號!陳姓飼主:「咕咕,咕咕雞,咕咕雞,來來來乖乖吃,乖乖吃完,才會乖乖長大。」

這隻超大神雞,和旁邊正常SIZE的雞比較,不但高出整整一個雞頭,身體也是一般雞的兩倍大,光是雞翅膀,就快要正常雞一樣大。陳姓飼主兒子:「在這間祖厝在養,養那個雞的話,可能祖先有在保祐。」

養出神雞的陳姓飼主說,能把雞養得這麼大,除了每天照三餐餵食,加上不斷地對雞群精神喊話,要他們乖乖長大之外,還要每3個月一次,固定餵他們吃補品,飼主說,會養出神雞來,可能是祖先有保庇。

不過當媒體問到,要怎樣養出超過20台斤級的超級神雞,陳姓飼主說,除了精挑細選,仔細照顧之外,其他都是商業機密 。

客家慶豐收 「閹雞」競賽以敬天酬神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1月27日 上午11:48
相關內容
客家慶豐收 「閹雞」競賽以敬天酬神觀賞相片
客家慶豐收 「閹雞」競賽以敬天酬神
在客家庄,「閹雞」是相當重要的生活文化,不但是敬天酬神必備的牲禮,更是客家美食。花蓮縣吉安鄉每年在農曆十月半的慶豐收祭典前,都會舉辦「閹雞」比賽,看誰家的「閹雞」養得最肥、最大(梁國榮報導)
七台斤、十台斤、十六台斤,隨著養雞人家送來的「閹雞」越來越多,重量也就越有看頭。這是吉安鄉每年在豐收祭典前,都會舉辦的「閹雞」比賽。客委會委員潘乾鑑表示,農曆十月半是客家庄的豐收祭典,也是農忙結束,客家人就會利用空餘將自己養得「閹雞」,拿出來比賽,看誰家的「閹雞」最重、最大,比賽過後再將「閹雞」宰殺,做為酬神的牲禮
由於「閹雞」飼養不易,從小雞就要去勢,能夠養大參加比賽,成功率約六到七成左右,例如比賽這天就有一隻超過十七台斤、原本可望拿下冠軍的「閹雞」,卻在比賽前一天「陣亡」,可見飼養的不易。而宰殺後的「閹雞」,在祭天後,就成了人們肚中的佳餚,「閹雞」因此也成了客家庄特有的美食。

客家委員會委員潘乾鑑指出,大閹雞凸顯客家人敬意酬神,在客家庄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稱為「起福」向上天祈福,祈願人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收成好,但到了農曆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或十月半,是水官大帝之生日,則要圓福或稱為「完福」(謝福),感謝上蒼年來的庇佑,因此必須在這個時候準備豐盛的供品,敬天酬神,而在眾多的供品中「閹雞」,則是少不得的祭品,吉安鄉特別將閹雞命名為「天神良福雞」

圖片搜尋結果407555585_m  圖片搜尋結果

閹雞可以養到15斤以上,像這隻特等的實際重量大約17-18台斤左右<21台斤是沒有扣掉磅底的重量

<竹北>蓮華寺大閹雞比賽<農曆8/16日> @ b0910171853 's Blog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LZmGQV

閹雞與客家

這是前年十月收冬氣,頭份山下里獲得閹雞比賽首獎的冠軍雞,肥美欲滴的體態,金黃剔透的肌膚,實在太完美了。
以前農村貧困,尤其客家人平日更是無肉可食,要吃肉只能等過年過節,好不容易殺了一隻雞,一定要好好利用,包括滾雞留下的油湯,是用來慍長年菜和筍乾的最佳湯頭,因此雞要愈肥愈好。
客家人養閹雞,已是長久的習俗,主要目的還是敬神和祭祖表達誠意,不過到底當初為什麼會有閹雞出現,閹雞在客家文化中又代表什麼樣的意義,閹雞文化是不是可以轉換成現代意義,這部分應該蠻值得去做思考的。
雞的意義除了與客家人的祭祀習俗有關之外,還有許多層面的意義,因為客家人大多是集體祭拜,當牲禮全部排開,誰家的閹雞漂亮,誰比較用心養,自然有所比較,這和神豬比賽有些類似。
另外,閹雞需要花較長的時間飼養,必須讓閹雞長熟了才能抓來殺,不像一般養雞場的雞,可能沒養多久,就急著賣出去,很多都打生長激素,不但肉質鬆垮,而且對人體有害;而閹雞除了生長期長,還是吃青菜的,保證有機,正符合現代人講求有機的健康飲食概念。
這是我一些粗淺的想法,也希望大家多提供一些點子和意見,承蒙感謝!!

-----------------------

2016-08-12
新埔大茅埔閹雞賽 百年習俗傳承文化
【黃文垚 新竹新埔】

大部分客家庄都是第2期稻作收割後,才會舉辦閹雞比賽慶豐收,不過新竹縣新埔鎮的大茅埔三元宮,卻是在每年農曆7月中元節前,由當地4個里,輪流舉辦閹雞比賽,今年負責的鹿鳴里,11日下午就辦理了閹雞秤重,將這已流傳140多年的傳統,繼續維持下去。

一隻隻又肥又大的閹雞,吸引許多鄉親們圍觀,而評審則緊盯著磅秤上的重量,當地鄉親表示,大茅埔三元宮的閹雞比賽,在清光緒2年,也就是西元1872年建廟後,就開始有這樣的傳統,當時為了祭拜好兄弟,及感謝先民的庇佑,因此訂在每年中元節前,由大茅埔地區的4個里輪流舉辦。

新埔鎮鹿鳴里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賢桶:「中元普渡用閹雞有4個里,巨埔里、照門里、鹿鳴里,新北里等4個里輪流,用閹雞來敬拜,由來是(農曆)7月初10(舉辦)普渡。」

迄今144年的閹雞比賽,是由當地4個里輪流,因此分別在4個地點磅秤,這是與其它客庄,在固定地點辦理不同之處,為了閹雞比賽的公平,也是由4個里推派評審,進行閹雞重量的監督。

大茅埔三元宮主任委員 廖訓文:「 規定的位置來秤重,磅秤時,我們有公正的人員在這裡,還有磅秤全經過我們爐主,派員全程來做鑑定。」

這次參加比賽的閹雞,每隻都將近20台斤,要如何飼養出肥大的閹雞,參賽者表示,除了要選擇珍珠雞,黑羽等公雞品種之外,從幼雞生長到大閹雞,需要照顧8個月至1年的時間,而飼料則是重要的訣竅。

新埔鎮鹿鳴里里民 朱明生:「玉蜀黍搭配飼料,還有加點稻殼摻雜麥片,讓牠(閹雞)混合吃。」

為了展現對三官大帝的誠意,主辦單位將以重量取前12名的大閹雞,經過裝飾後,農曆7月10日,在大茅埔三元宮廣場舉辦祭祀大典,希望繼續保存,大茅埔當地的閹雞傳統及珍貴文化習俗。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竹市客家月系列,昨天在香山區結合中隘福德宮聖誕平安祭,進行年度閹雞比賽,由閹雞常勝軍邱維通飼養的17斤大雞奪一等獎,胞弟邱維康獲得三等獎,兩人相當高興。

冠軍邱維通(左)和季軍邱維康是兄弟檔,兩人飼養閹雞頗有心得。
記者郭政芬/攝影
中隘里閹雞比賽昨天吸引許多民眾來觀賞,身兼福德宮主委的中隘里長邱煥彬忙碌不已,相當歡喜。

福德宮副主委張文火表示,每年舉辦閹雞比賽,重達12台斤可入榜,再依重量選出最重的閹雞,今年結合客家月活動,讓更多民眾看見傳承習俗的重要。

邱維通飼養閹雞十餘年,每年以一窩20隻小雞細心照料,從中挑出活動力佳、好吃且毛色光亮,「腳大的活動力也較好」,進一步照料。邱維通說,他餵閹雞麥片、玉米,參賽雞還會補助蛋白質,冬天遇寒流,雞舍以布簾圈圍保暖,夏天高溫時,以電風扇散熱,專心照料雞隻。

弟弟邱維康說,得獎很高興,過幾天又要重新養小雞,專注明年的比賽。邱維康與哥哥邱維通兩人飼養閹雞頗有心得,常互問「你家的雞養得如何?」

今年第二名邱福土的閹雞以15斤4兩居次,第三名邱維康的閹雞15斤2兩;邱坤亮、張文火、邱坤城、彭文章、蔡厚照等人獲優勝獎。

【2013/11/18 聯合報

--------------------------------------

------------------------------------------

[傳統藝術]對歌仔戲沒興趣?先看過「胡撇仔戲」! | Waknow我懂 - https://goo.gl/dxEZS1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胡撇仔戲」!

[傳統藝術]對歌仔戲沒興趣?先看過「胡撇仔戲」!


在中日戰爭期間,也就是日本於臺灣實行皇民化運動之時,就如同布袋戲遭受到的對待,傳統的歌仔戲曲演出也受到極大限制。所謂「胡撇仔」一詞就是來自日語外來語「オペラ」(opera),還有「烏撇仔」、「黑撇仔」、「黑碟子」、「胡撇拉」等寫法,是一種融合新劇、歌舞劇、西樂等的表演風格。在皇民化運動期間,歌仔戲藝人必須在爵士鼓與小喇叭等西洋樂器的伴奏下,穿著和服、佩帶武士刀,一邊演唱日本軍歌一邊宣揚日本當局的政策,而當時的照片流傳到現在,也成為十分特殊和新鮮的史料。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胡撇仔戲在戰後並未因皇民化運動的解除而式微,相反地陸續有此類非傳統的歌仔戲上演,其中最大的因素,就在於其極度開放的表演形式下所演化出的「通俗路線」。除了流行歌曲、華麗戲服和霓虹燈光等直接的感官刺激,胡撇仔戲於取材上也可能來自臺灣社會寫實案件,甚至是當下流行的電視與電影,寫實生活化的表演風格與口白讓演員更能投注真實情緒帶動表演,在上演經典的「愛情武俠倫理悲喜劇」時,觀眾便能輕易投入感情而隨著劇情又哭又笑──這是別於一般傳統戲曲「疏離性」的一大特點。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joyfulmelange.com.tw

joyfulmelange.com.tw

不過,雖然在形式上力求多變,現在的胡撇仔戲無論是在敘事程式上有故事原型可循;演員表演須具備基本功底;歌曲的安插段落以及背景音樂的運用概念也仍然與傳統邏輯相符。換句話說,胡撇仔戲在追求通俗感與聲光刺激之時,仍然保有了傳統歌仔戲的內涵,是種極有流傳價值的歌仔戲表演形態。

圖片搜尋結果


野台----胡撇仔+野台戲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7日, 2017
當盛裝的野台戲藝人,在炙熱氣溫中、賣力搬演「胡撇仔」的胡謅搞笑戲時,他們心中卻仍惦念著後台的幼小子女,在極短促的進出場空檔,將襁褓的幼兒抱起,盡情疼惜…
幾年來創作不斷推陳出新,這回我迷上了台灣大街小巷曾隨處可見的「野台戲」。
當朋友乍聽我有這個念頭,個個露出狐疑的神情,怎麼一個聽慣了西洋歌劇、京劇、崑曲的人,竟會看上了這通俗鄉土、在某些人眼中不登大雅之堂的「野台戲」?!
不同於那已步入殿堂的京劇與崑曲等,野台上的歌仔戲可是道道地地的台灣鄉土劇,更是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最甜美的童年記憶!
單看外觀,當燈光投射在由五彩繽紛帆布包紮起的戲台上,在夜幕低垂的大街小巷,甚至荒郊野地裡,真像一個超現實的花花世界。搭上台上人物信手拈來的獨特造型,即興發揮的戲劇情節,野台戲的張力自成一格,大氣磅礡、渾然天成,相較任何可想見的cosplay,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我就見過一位扮演勾魂婆的男演員,將民間常見的紙錢、香柱往頭上隨意一插,再搭配一朵大紅花,雖然詭異卻韻味無窮。演員臉上塗著白粉及乖張的腮紅,以及那雙空洞無神的雙眼,真是勾魂攝魄,令人不禁打個寒顫。光看這些五光十色襯托下的人物造型與故事情節,野台戲就是個了不起的創作題材。
野台戲來無影去無蹤,它或在一處車水馬龍的路邊,或在一處逼仄、侷促的小巷弄裡,甚或是在山之巔、海之角的廟埕廣場上,恰如夜空中的流星,野台戲能將原本黝暗寂寥的周遭環境霎時變成一座光影繽紛的人間劇場,一場流動的盛宴,具體呈現出文字難以描繪的台灣人文風景。
在每個人都可隨興發表意見且具影響力的後網路時代裡,整體社會將無可避免的日趨庸俗化,當所謂上層結構文化受到擠壓且日趨無力時,我卻在野台戲場域體會到台灣土地最底層、卻最有活力的文化面貌。
除了追尋藝術的肯定與成就,與庶民生活緊密相依的野台戲團,不斷在與嚴酷現實生活搏鬥,當盛裝的野台戲藝人,在炙熱氣溫中、賣力搬演著傳統老戲,或俗稱「胡撇仔」的胡謅搞笑戲時,他們心中卻仍惦念著後台的幼小子女,就連在極短促的進出場空檔,仍會情不自禁地將襁褓的幼兒抱起,盡情疼惜,而就在同時,後台的另一個不起眼角落,往往還放著一個熱氣蒸騰、能填飽一團老小肚皮的大電鍋。
別名「民戲」的野台戲,本就與庶民同在,為此,在諸多藉此維生的劇團身上,總可見到那怎麼也無法掩飾、來自草根的誠懇與稚真,例如他們就深信,自己的演出除了娛樂大眾,更有酬神與供冥界兄弟欣賞的功能,為此即使戲台下空無一人,他們也不會懈怠演出,更會在夜戲完畢後再度扮仙, 只為提醒好兄弟,戲已結束,他們儘可離去。這種敬神如神在的執著與認真,叫我著迷與尊敬。
而我這個不請自來的闖入者,在跟拍期間,更受到他們如自家人般的對待,吃的、喝的除了有我一份,甚至還會叮嚀我騎車慢一點、衣服要穿暖和。 我的「野台戲」拍攝,在台灣特有的人情裡充滿喜樂。
拍攝野台戲讓我有機會窺見一個不熟悉的世界,而許多流轉在戲棚間的俚語,竟能言簡意賅地闡明為人處事之道與敦厚的文化特質,例如:
「戲棚飯桶咖大,不缺給人一個碗、一雙筷。」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
「樹再大也要有樹根,樹根顧乎著,才會有樹蔭。」
這些沒有任何潤飾、甚至近似粗俗的語彙,卻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為了完成「野台戲」專題,我拍了近四萬張影像檔案,更為此耗費了比拍攝期還多數倍的時間去編輯、整修。在多似繁星的影像中,我以野台戲演出的流程來編輯呈現,從扮妝、扮仙、日戲,一路到中場的後台人生,再到晚間、夜戲登場依序呈現。至於拍攝時的點滴與感受,且讓我隨著書的鋪陳向您娓娓道來。
願這個我自己拍得歡喜也感恩的題目,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觀照與參考,讓更多人能順乎人情,以開放的視野來了解早已存在我們周遭的珍寶。
此刻,您不妨回到過去,變身為一位好奇的小小孩,盡量睜大雙眼,如路過一個野台戲現場那般,來欣賞這部以紙本型式演出的「野台戲」吧! (本文摘自《野台戲》一書,時報文化出版)

----------------------------------

吉安客家文藝節閹雞賽
台灣新生報作者【記者鄭沾誠/花蓮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1月14日 上午12:00
吉安鄉公所舉辦的客家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十三日在永興伯公廟舉辦閹雞比賽,這項客家傳統祭典,今年參賽的八十隻閹雞中,由吉安村飼養重達十七斤十二兩四的閹雞拔得頭籌,所有得獎飼主,將於明天的圓福祭祀在五穀宮,由吉安鄉長黃馨親自頒獎。
在客家庄的民間信仰習俗中,農曆十月十五日為圓福感謝上蒼天神福澤,庇佑百姓、五穀豐收,會以閹雞為敬祀之奉品,這種習俗蔚成客庄信仰,展現客家人在年終時敬天、感恩並保佑來年平安得意,鄉公所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每年均辦理閹雞比賽,代表著客家人敬天謝神的心意。同時,蘊含客家傳統文化的推廣與保存意義,藉由活動進行,讓年輕朋友能夠認識傳統客家文化,讓民眾重溫傳統客家習俗。
鄉長黃馨一早來到永興伯公廟與鄉親好朋友同樂,除了一一向長輩們握手致意,也親切的關心鄉親天氣轉涼,要注意保暖身體。客家委員潘乾鑑、議長賴進坤特助楊敏全、鄉民代表劉靜雯、蘇文將、黃志源辦公室主任詹益萬、永興村長陳源忠、稻香村長鄧桂英、永興伯公廟主委李金福、永興老人會理事長劉世祿、客家諮詢委員及客家文化服務隊等人都前往現場為地方文化盡一份力。
參與閹雞比賽的民眾,一早騎著摩特車載著平常不輕易看見的大閹雞到達現場,飼主帶著閹雞排隊秤重,參賽者不僅一年比一年多,更可以看見許多年輕一輩的飼主,象徵著客家文化落實傳承。活動取前十八名,第一名至第三名各取一人,優等則有十五位,第一名吉安村劉世欽(十七斤十二兩四)、第二名吉安村張豆妹(十六斤○兩三)、第三名吉安村黃明通(十五斤九兩二)。
鄉親們紛紛表示,今年場面相當壯觀,地方民意代表也說「第一次看到雞在排隊!」由於關係比賽名次,每位參賽飼主在磅秤前仔細打量,無不斤斤計較,有的閹雞受到驚嚇以至於挫屎,飼主都流露出心疼的表情,深怕少了一兩就輸了比賽。

----------------------------

(1) 將失傳的客家閹雞 –  YouTube https://bit.ly/34pyEM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