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熙載夜宴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叉手禮/家具業/餐廳業/美術業/國樂/瓷器業/藝妓業/骨董鑑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54qgI

---------------------------------------

陳洪綬 - https://goo.gl/doWun5

叉手禮

chenhongshou-04-01x  

歸去來圖﹝局部 1﹞

1650 年

絹本‧設色,高 31.4 公分

火奴魯魯藝術學院,夏威夷,美國

明朝
陳洪綬﹝Chen Hong Shou﹞﹝1598 ~ 1652﹞
  陳洪綬,字章侯,自號老蓮。在繪畫方面,陳洪綬特別擅長畫人物,其他還有花鳥、草蟲、山水等,幾乎沒有什麼不能畫的東西。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體態雄偉,衣服紋路細緻有勁,有李公麟和趙孟頫等人的畫風神態,不過陳洪綬喜歡用誇張手法來作畫,是晚明變形主義畫風的主要人物。

-------------------------

「搜哩淵明」 全聯推課本塗鴉廣告 被網友大讚「太有才」

全聯每次推出廣告都話題十足,這次以課本塗鴉風推銷米,依然大受好評。(圖擷自臉書)

2016-10-13  16:4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過去推出超多有創意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全聯福利中心」又有新作品了!這次為了促銷米,全聯在臉書貼出像在國文課本上創意塗鴉陶淵明的圖片,寫上「搜哩,淵明!我們來晚了!」「不為五斗米折腰,也不巴豆腰」,大受外界好評,直呼「太有才啦!」

全聯經常推出許多創意廣告,像是前陣子中元節「存好心、備好料、做好事」廣告,引發網友熱議,也讓網友大讚「只有全聯可以超越全聯!」

最近為促銷米,全聯小編在臉書PO文,「搜哩,淵明!我們來晚了!」、「你聽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嗎?陶淵明生平人品清高,就算五斗米,他也不會為了阿諛奉承而折腰!但是,全聯想向淵明兄致上深深歉意……歹勢,真的搜哩,我們,來 晚 了……」

全聯小編搭配國文課本塗鴉的圖片,以原子筆將東晉詩人陶淵明畫上眼淚,肚子寫出「咕嚕」,強調「不為五斗米折腰,也不巴豆腰」,超有創意讓網友紛紛按讚。

網友笑稱:「小編真是太有才了!」「好喜歡你們的文案,可愛死了!」、「這是在課本塗鴉嗎? 老師顯示為:傻眼⋯⋯哈哈」、「這個文案太棒了!讓人想起以前亂塗鴉課本的時光」、「這字不像國高中生,不夠屁孩啦」、,廣告貼出僅4小時已超過5000人按讚。

-------------------------

陶淵明_陶淵明[東晉詩人]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D9kXcZ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這幅《陶淵明漉酒圖》(見圖),為山東著名美術教育家、國畫大家赫保真於1979年所作,尺寸33.5×65厘米(鏡心),現藏於九江縣陶淵明紀念館。
陶淵明一生嗜酒如命。畫面藝術再現了陶淵明當年與其幼子一起濾酒的場面。史上還有“葛巾漉酒”的典故,典出《宋書·陶潛傳》:陶淵明嗜酒,“郡將侯潛,值得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過濾)酒,畢,還复著之。” 陶淵明嗜酒,以致用頭巾濾酒,濾後又照舊戴上。後遂用“葛巾漉酒”形容愛酒成癖,嗜酒為榮,贊羨真率超脫。李白《戲贈鄭溧陽》詩:“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赫保真(1904—1987),字聘卿,早中期落款曾用名抱真、葆真,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傳統功力極為深厚。其筆下工筆人物用線極富節奏且靈動,以j清圓細勁之筆的風格構成。其代表作品有1959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的巨幅國畫《滿堂紅》、《十里荷香》。

--------------------

圖片搜尋結果文檔:陶渊明 清 李公麟.jpg

陶淵明採菊》 [明] 陳洪綬

27296842917055455021626249262_0  

《陶淵明採菊》 [明] 陳洪綬
文人多情,喜愁善感,非常懼怕人生里的孤獨,所以,當漢魏之際文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活躍於歷史舞台時,那種渴求知己、懼怕孤獨的特徵也就強烈地凸現出來。於是,便有了《古詩十九首》裡的千古吟唱:“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這是文人發自心靈深處的慨嘆,他們真心地希望:人生能有一群理解自己的聽者,有一個可以用來排遣、化解孤獨的場所。
於是,交遊聚會便成了文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用來稀釋、排遣孤獨的重要途徑。正始年間何晏的客堂之上,曹魏末年的竹林之中,西晉時期的金谷園內,乃至於東晉的蘭亭聚會、烏衣之遊,都可以見到這一生活方式的承襲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每當文人必須遠離朋友、知己,獨自跋涉於人生之途時,孤獨也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的難以承受之痛,這從曹植的身上,可以見到它的清晰凸現。
作為曹操之子,且具天縱之才,曹植的青少年可謂風光無限。建安諸子、楊修、吳質等一批手握“靈蛇之珠”、懷抱“荊山之玉”的文人名士,猶如眾星捧月一般聚集在他和曹丕的身邊。然而,隨著他父親曹操的去世,巨大的孤獨便如影隨形地將曹植緊緊纏裹,傷感孤獨、渴求“聽者”的慨嘆,成了他筆下揮之不去的內容。“孤雁飛南游,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景忽不見,翩翩傷我心。”(《雜詩》)這種無處言說的痛苦,一直糾纏、蹂躪著曹植,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曹植之後的百數十年,又一文人出,終於為文人化解對孤獨的懼怕開闢了一個新的路徑,這個人就是生活於晉宋之際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放淵。開荒南畝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早年的陶淵明也曾步入仕途謀發展,終因性格與官場相左而退回村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飲酒》),退回村野的陶淵明自然是孤寂的,但他並沒有像曹植等人那樣執著地在人群中尋求知己,也沒有到同儔的遊宴聚會中去釋放孤寂的纏繞,而是以一種詩人的眼光在最世俗、最平凡、同時也是最為真實的人生層面尋覓詩意、捕捉美麗,由此來化解人生里的孤獨。“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與子儼等書》)“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息,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同曹植等文人前輩不同,在陶淵明眼裡,世間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親切、洋溢著詩情畫意。浮雲、飛鳥、琴書、濁酒,欣欣向榮的草木,涓涓細流的山泉,親戚之情話,農人之叮嚀,乃至於深巷裡的一聲狗吠、一聲雞鳴、日暮黃昏中徘徊於村墟之上的一縷縷裊裊炊煙……這一切看似平凡、世俗的生活內容,都足以使人心曠神怡,生命悠然,由此而進入一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超越之境。
這是陶淵明的一個重大發現,在司空見慣的山水田園、農家生活之中,陶淵明捕捉到了讓人心醉的詩情和美麗。同時,這也是陶淵明的一個重大發明,他在極其平凡的生活內容之中寄託著自己豐富的情感而與之攀談對話,攜手相伴,把世俗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納入到審美的層面去打量、欣賞、擁抱、親吻。從此以後,文人的生存也就不再孤單,他們可以在販夫走卒之間尋覓到人生的快慰,在俗世紅塵之中構建著自己精神的家園,進而獲取一種詩意盎然的人生。儘管陶淵明之後,文人的生活方式還是以遊宴聚會為主,但是,一旦沒有了相互來往的條件,他們也就不再懼怕孤獨。這裡面有一個典型的人物,他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的骨子裡頭是一個文人,他坦蕩、耿直、率真,充滿激情而又率性而為,具有一肚皮的“不合時宜”。當他以一個文人的性格投入複雜殘酷、爾虞我詐的官場,自然也就會挫折不斷,命運多舛了。先是熙寧之時與推行改革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迫離京外放十餘年。接下來是元豐年間遭人陷害,以所謂的“烏台詩案”而差一點掉了腦袋,最後還是由神宗格外開恩而被發配黃州,這才撿得一條命來。到元祐年間,更是因為見不慣新黨的作為而屢受迫害,先貶惠州、再貶儋州,被安置到大海之中的一個孤島之上。舉目四顧,滿眼陌生,除了幼子,蘇東坡再也見不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儘管在人生的旅途之上,蘇東坡同曹植一樣,飽受著打擊和孤獨的折磨,但兩個人的心境卻截然不同。在黃州,“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至儋州,“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與從其父老遊,若將終身。”(《宋史·蘇軾傳》)
那麼,面對著如此殘酷的人生,蘇東坡為什麼就能夠超越曹植而心境坦然呢?蘇轍在《追和陶淵明詩序》中揭示說:“東坡先生謫居儋耳,……日啗藷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見《蘇東坡全集·和陶詩》)據此可見,蘇東坡之所以能夠超越曹植而沒有被打擊和孤獨所壓垮,是因為心中有陶淵明這個榜樣。更確切地說,是陶淵明開闢的文人生活的另一方式,為蘇東坡化解了人生里的困厄境遇和深刻的孤獨。

透過蘇東坡這個文人典型,我們有理由這樣認為,在中國文人的生活史上,陶淵明具有轉折意義上的偉大,是他的發現和發明,讓多情的文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終能夠擁抱著詩意,從此也就不再懼怕孤獨。(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119535715 (1)1195046432016-10-13_171227  
  文人多情,喜愁善感,非常懼怕人生裡的孤獨,所以,當漢魏之際文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活躍於歷史舞台時,那種渴求知己、懼怕孤獨的特征也就強烈地凸現出來。於是,便有了《古詩十九首》裡的千古吟唱:“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這是文人發自心靈深處的慨嘆,他們真心地希望:人生能有一群理解自己的聽者,有一個可以用來排遣、化解孤獨的場所。

  於是,交游聚會便成了文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用來稀釋、排遣孤獨的重要途徑。正始年間何晏的客堂之上,曹魏末年的竹林之中,西晉時期的金谷園內,乃至於東晉的蘭亭聚會、烏衣之游,都可以見到這一生活方式的承襲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每當文人必須遠離朋友、知己,獨自跋涉於人生之途時,孤獨也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的難以承受之痛,這從曹植的身上,可以見到它的清晰凸現。

  作為曹操之子,且具天縱之才,曹植的青少年可謂風光無限。建安諸子、楊修、吳質等一批手握“靈蛇之珠”、懷抱“荊山之玉”的文人名士,猶如眾星捧月一般聚集在他和曹丕的身邊。然而,隨著他父親曹操的去世,巨大的孤獨便如影隨形地將曹植緊緊纏裹,傷感孤獨、渴求“聽者”的慨嘆,成了他筆下揮之不去的內容。“孤雁飛南游,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景忽不見,翩翩傷我心。”(《雜詩》)這種無處言說的痛苦,一直糾纏、蹂躪著曹植,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曹植之后的百數十年,又一文人出,終於為文人化解對孤獨的懼怕開辟了一個新的路徑,這個人就是生活於晉宋之際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放淵。開荒南畝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早年的陶淵明也曾步入仕途謀發展,終因性格與官場相左而退回村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飲酒》),退回村野的陶淵明自然是孤寂的,但他並沒有像曹植等人那樣執著地在人群中尋求知己,也沒有到同儔的游宴聚會中去釋放孤寂的纏繞,而是以一種詩人的眼光在最世俗、最平凡、同時也是最為真實的人生層面尋覓詩意、捕捉美麗,由此來化解人生裡的孤獨。“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與子儼等書》)“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息,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同曹植等文人前輩不同,在陶淵明眼裡,世間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親切、洋溢著詩情畫意。浮雲、飛鳥、琴書、濁酒,欣欣向榮的草木,涓涓細流的山泉,親戚之情話,農人之叮嚀,乃至於深巷裡的一聲狗吠、一聲雞鳴、日暮黃昏中徘徊於村墟之上的一縷縷裊裊炊煙……這一切看似平凡、世俗的生活內容,都足以使人心曠神怡,生命悠然,由此而進入一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超越之境。

  這是陶淵明的一個重大發現,在司空見慣的山水田園、農家生活之中,陶淵明捕捉到了讓人心醉的詩情和美麗。同時,這也是陶淵明的一個重大發明,他在極其平凡的生活內容之中寄托著自己豐富的情感而與之攀談對話,攜手相伴,把世俗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納入到審美的層面去打量、欣賞、擁抱、親吻。從此以后,文人的生存也就不再孤單,他們可以在販夫走卒之間尋覓到人生的快慰,在俗世紅塵之中構建著自己精神的家園,進而獲取一種詩意盎然的人生。盡管陶淵明之后,文人的生活方式還是以游宴聚會為主,但是,一旦沒有了相互來往的條件,他們也就不再懼怕孤獨。這裡面有一個典型的人物,他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的骨子裡頭是一個文人,他坦蕩、耿直、率真,充滿激情而又率性而為,具有一肚皮的“不合時宜”。當他以一個文人的性格投入復雜殘酷、爾虞我詐的官場,自然也就會挫折不斷,命運多舛了。先是熙寧之時與推行改革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迫離京外放十余年。接下來是元豐年間遭人陷害,以所謂的“烏台詩案”而差一點掉了腦袋,最后還是由神宗格外開恩而被發配黃州,這才撿得一條命來。到元祐年間,更是因為見不慣新黨的作為而屢受迫害,先貶惠州、再貶儋州,被安置到大海之中的一個孤島之上。舉目四顧,滿眼陌生,除了幼子,蘇東坡再也見不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盡管在人生的旅途之上,蘇東坡同曹植一樣,飽受著打擊和孤獨的折磨,但兩個人的心境卻截然不同。在黃州,“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至儋州,“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與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宋史·蘇軾傳》)

  那麼,面對著如此殘酷的人生,蘇東坡為什麼就能夠超越曹植而心境坦然呢?蘇轍在《追和陶淵明詩序》中揭示說:“東坡先生謫居儋耳,……日啗藷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見《蘇東坡全集·和陶詩》)據此可見,蘇東坡之所以能夠超越曹植而沒有被打擊和孤獨所壓垮,是因為心中有陶淵明這個榜樣。更確切地說,是陶淵明開辟的文人生活的另一方式,為蘇東坡化解了人生裡的困厄境遇和深刻的孤獨。

  透過蘇東坡這個文人典型,我們有理由這樣認為,在中國文人的生活史上,陶淵明具有轉折意義上的偉大,是他的發現和發明,讓多情的文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終能夠擁抱著詩意,從此也就不再懼怕孤獨。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圖片搜尋結果

有酒斟酌之:陶淵明飲酒趣事多
禮樂文華騰訊儒學程濱2015-05-11 14:25我要分享 4
本文摘自程濱先生所著《與陶淵明生活在桃花源》第八章《有酒斟酌之》,由作者授權騰訊儒學獨家連載。

除了“公田種秫”之外,淵明飲酒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大約淵明四十五歲前後(依梁啟超考證):

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按,即“潯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書·隱逸傳》)

有酒斟酌之:陶淵明飲酒趣事多

陶淵明(資料圖圖源網絡)

顏延之是陶淵明的好友,淵明死後的《陶徵士誄》就是顏延之為他寫的。《誄》中稱淵明“性好酒德”,可見淵明嗜酒,顏延之是親眼見過的,而且倆人還經常喝得大醉。顏延之臨去始安郡上任時,給淵明留了二萬錢。史傳中也沒記載顏延之這二萬錢是給陶淵明貼補家用的,還是專門供他喝酒的,反正淵明是全部押到了酒館櫃上,慢慢去喝,直到喝完這二萬錢為止。

義熙末年,大約是淵明四十七歲之時,江州刺史王弘想結識陶淵明,但是怎麼請也請不來。後來他聽說陶淵明要去廬山,就讓淵明的朋友龐通之準備好酒,在去廬山半道的栗裡這個地方請淵明來飲酒,然後王弘自己假裝碰巧路過,想藉此結識淵明。據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宋書·隱逸傳》)

還真不錯,王弘假裝湊巧碰見淵明,淵明也沒有給他下不來台,也就和他喝喝酒,聊聊天。一個刺史要見一個隱士,至於如此費盡心機,一則見出淵明之高潔,使人高山仰止;二則見出王弘雖不是高士,卻是個可人。

《宋書》還記載,有一年重九,淵明家中無酒,王弘送酒之事:

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此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真是美。淵明無酒,王弘便派人送酒來,王弘真是可人。然淵明無酒,便“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亦真是雅得無一毫做作(因為淵明亦不知有人要來送酒)。世人皆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淵明《飲酒》詩中名句,不知此時淵明所飲之酒,或許就是王弘送來的呢。

有酒斟酌之:陶淵明飲酒趣事多

葛巾漉酒(資料圖圖源網絡)

有時淵明去別人那裡喝酒,正趕上酒剛釀熟,還沒來得及過濾,淵明就“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宋書·隱逸傳》),這就是淵明“葛巾漉酒”的故事。

南宋朱熹在《奉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中,寫到廬山當時有一塊大石,據說是陶淵明當年喝醉了在上面酣睡過,他說:

每尋高士傳,獨嘆淵明賢。

及此逢醉石,謂言公所眠。

看來開發這種虛無縹緲的旅遊景點的做法,並不是今人的專利。不過淵明醉則臥石,倒讓人聯想起《紅樓夢》中的“史湘雲醉臥芍藥茵”來了,不知雪芹寫這個豪放不羈的湘雲時,是否融入一些陶淵明的影子。(據俞平伯分析,黛玉葬花化自唐伯虎事。若然,則湘雲醉臥則亦可能化自淵明故事了)

總之淵明好酒,舉世皆知。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中說:“ 吾聞潯陽郡,昔有陶徵君。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 ”歐陽修《偶書》中說:“ 吾見陶靖節,愛酒又愛閒。 ”但是淵明喝的是什麼酒,是怎麼個喝法呢?

淵明家貧,有時至於斷酒,更不可能每飲必是美酒。在這一點上,到是蘇軾於貶謫之中得了淵明神韻,人稱蘇軾“飲酒但飲濕”,至於酒之好壞,則在所不計了。

另外,喝酒的人往往愛熱鬧,不愛一個人喝寡酒。如白居易喝酒,便如宋代張耒所述:必有“絲竹鐘妓之奉”(樂隊歌女在旁邊伺候著),“洛陽山水圖物甲天下”(置身美景之中),“其所與遊,如裴度、劉禹錫之徒,皆一時名士也”(社會名流相伴)。其實不隻白樂天如此,蘇軾在《書淵明詩》中寫道:

孔文舉(按,孔融)雲:“ 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事矣。 ”此語甚得酒中趣。及見淵明雲:“ 偶有佳酒,無夕不傾,顧影獨盡,悠然复醉。 ”便覺文舉多事矣。

讀東坡所引淵明這幾句(見《飲酒二十首并序》),再加上前面李白抄淵明的“揮杯勸孤影”,彷彿淵明是個十分享受獨酌的酒客。實則淵明是真得酒中之趣者:聚飲亦歡,獨酌亦歡,無酒亦歡。正如《晉書·隱逸傳》所說:“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宋咸熙《耐冷譚》則認為古人飲酒中,亦淵明品格最高:

古之酒人,當以淵明為最,太白次之,若阮籍、劉伶,直是沉湎酣身矣。

作者簡介:

孟嘉落帽顯風流:對陶淵明影響至深的外祖父

程濱

程濱,字子潯,號矯庵,網名反客生。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師從葉嘉瑩先生習詩詞、吟誦。師從尹連城先生學習書法。2008年獲北京中華詩詞(青年)峰會優秀青年詩人獎。曾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河西區中華吟誦社名譽社長。嗜京劇、崑曲,工小生。現為天津市南開中學語文教師。著有《矯庵語業》(澳門學人出版社)、《矯庵集》(巴蜀書社)、《迦陵詞稿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陶淵明畫像_書齋舊主人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2VQR4A

梁昭明太子蕭統撰《陶淵明集序》,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必傍游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於風教也。

 

我最愛讀陶淵明,也看了陶淵明的一些畫像。明代女畫家李翠蘭畫有陶淵明長卷,可作陶淵明畫傳,雋秀靈動,清遠散淡,我感覺最具神韻。元代趙孟頫只留下了拓本,後人無緣賞讀筆墨,徒令遙想風采,以為憾事。2007年9月29日書齋舊主人識。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畫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