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冠服------------------PDF--------------------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0aF81G

清代官服補子圖案大全+1595明王贈豊太閤冊封文+日本國王豐臣秀吉+大明賜給秀吉的官服-麒麟補子+明清官員的補子圖案分文武兩套系統,文官補子以禽鳥類為標誌,而武官補子則以瑞獸為系列。麒麟為獸中之王,因此也是一品武官的標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l8qJ9

官帽/清朝的官帽/清朝七品官員級別的官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1WEQy

制服/官服/清朝官階最高的臺藉人士林維源,高居二品文官/新北市將板橋林本源園邸(板橋林家花園)三落大厝的聖旨碑、「光祿第」和「尚義可風」匾額,登錄為「一般古物」/新北市林家尚義可風、聖旨碑列古物,新竹縣姜家的尚義可風、聖旨碑、急公好義,無人聞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WUX5t

臺灣總督府文官服裝/教師之配劍/孔子有配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0BVBo

官帽/清朝的官帽/清朝七品官員級別的官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1WEQy

明朝官服飛魚服&飛魚袍/黃馬褂-清代皇帝對特別恩寵之人有時賞穿黃馬褂。黃馬褂為清代馬褂的一種,因其衣色為明黃色,故名。黃馬褂主要是皇帝穿用,也是重要的賞賜物品,被賞者有極大榮耀。受其影響,其他顏色的馬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Nmxix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

明朝服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9Xhy3

File:Artifact hanfu6.jpgFile:孔府藏襖裙.jpgFile:Liu Daxia.jpgFile:Hongzhi.jpgFile:Dong Qi.jpg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朝服飾繼承了宋元兩代的式樣,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淘汰或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男子服飾
大臣公服
皇帝常服
大臣常服
明代男子常服、吉服、常禮服等,多用袍衫,有直身、直裰、道袍、道服、行衣、深衣等形制。上層社會及富家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製作的,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
皇室及貴族服飾
明代皇帝、皇太子常服,戴烏紗折上巾,又稱翼善冠,穿袞龍袍,前後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交領或圓領,配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皇帝的常服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像較前代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官吏服飾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襉。所繡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稱為「襬」。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
官常服綴上補子,區別品秩。《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除了典型的圓領袍外,還有曳撒、貼里等形制,如錦衣衛的飛魚服。明代宦官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曳撒。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曳撒則源自漢代的袴褶。[1]
軍服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罩甲,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子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士庶男子服飾
常服及吉服道袍、直裰、直身等,配以絲縧,勞動者多穿上衣下褲組成的裋褐。巾帽有多款,常見有幅巾、大帽、東坡巾、儒巾、飄飄巾等。
女子服飾

孔府藏明代襖裙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褙子、披風、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繼承唐宋,明初受蒙元影響而有左衽,不久恢復了漢族的習俗為交領右衽,中期出現立領。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係。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
成年女性多戴狄髻,並於上面插上成套的飾物,稱為頭面。
皇室與貴族服飾

明代皇后鞠衣
皇后常禮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大衫、霞帔,內穿鞠衣,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妃嬪、公主、郡主、王妃常禮服與皇后常禮服稍異。平日則穿襖裙。
命婦服飾
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命婦常服綴補子,品級視其夫而定,戴翟冠。
士庶女子服飾
主條目:襖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最大差別在於明代的上衣並不束在裙外,這種款式稱為襖裙。比如立領、寬衣大袖緊袖口與大褶裙裝等,都是大明服飾的特色。勞動時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除傳統的交領外,到明中後期還出現立領。裙子除繼承前代的百褶裙、褶襉裙外,還出現了馬面裙。裙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中期則多飾以膝襴,有刺繡、織金、燙金等形式的裙襴。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此時出現一種裙子,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腰間多掛上荷包、事件(小工具組合)等物品,裝飾與實用性兼備。
明代出現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稱為水田衣,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水田衣的製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製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台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圖案紋樣
明朝服裝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常見織金及刺繡圖案。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用實相花紋作便服的裝飾,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個特點。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像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像,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後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禁律在明中期就沒有再嚴格執行,民間僭越成風。

----------------------------------

明代官服(配有圖示) - https://goo.gl/TRBtvA

明代官服制度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Qq38TG

圖片搜尋結果

明朝官服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

文武百官上朝必著朝服,即麒麟袍:大襟、斜領、袖子寬鬆,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襉。參加朝會還需配上展翅梁冠、綬帶、笏板。官員公服:盤領右衽袍,用紵絲或紗羅絹製成,袖寬三尺,顏色、紋樣因品級高低而有所不同。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朝官服

明代官員平日在本署衙門辦公,則穿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際束帶。明代烏紗帽形制與晚唐五代的襆頭略同,兩邊展角,角長一尺二寸。官吏衣服及帳幔,是不許用玄、黃、紫三色的。洪武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在明朝官員中,極少部分內使監宦官、宰輔蒙聖上恩寵的,還可穿上皇帝的賜服——蟒服,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但蟒圖為四爪。穿蟒服要配玉帶。在有嚴格等級限制的明朝,獲得這類賜服則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代八股取士,尚未入朝為官的候補官員,如舉人、貢生、監生,平日都穿藍袍,四周鑲有黑邊,人們把這種袍服叫直裰,或稱直身。

明朝皇帝常服:頭戴烏紗折上巾,又稱翼善冠。用黃色綾羅製成袞龍袍,上繡龍紋,翟紋及十二章紋,交領或圓領,配玉帶皮靴。明代龍袍前後及兩肩都繡有金盤龍紋樣,且龍的造型較之以往更具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昇龍、降龍等名目。各種龍形姿態各異,且按規制,不同形狀的龍紋會繡在龍袍的不同部位。皇帝佩戴的金冠,更是一件做工精細,氣勢磅礴的工藝品,反映出明代手工藝人高超的技藝和出色的藝術成就。萬曆皇帝的一頂金冠,通高二十四厘米,為翼善冠形式,完全使用極其纖細的金絲編結,光閃透明,好像用金絲織成。上面兩條金龍戲珠​​,栩栩如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朝皇后服飾

明朝皇后的服飾:真紅大衫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內穿鞠衣,衣用織金龍鳳文,加繡飾。在參加典禮時佩戴龍鳳珠翠冠。鳳冠是用金絲網為胎,上點綴鳳凰,並掛有珠寶流甦的禮冠。皇后鳳冠上綴有九龍四鳳,大花、小花各十二樹,可謂富麗堂皇。皇妃鳳冠則是九翬四鳳,花釵九樹,小花九樹。平日后妃則穿襖裙。

------------------------------------

圖示明朝官服 - https://goo.gl/kukZVq

 

明朝官服

現今的很多影視劇都描述了明朝時期的故事,但除了少數的幾部外,大多都不重視服飾的考究。
在結合《明史•輿服志》和《Q版大明衣冠》的基礎上,配以一些畫像,以期對明朝官服制度做個大概的介紹吧

 

一、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俱用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樑數為差。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後玉蟬。
公朝服(嘉靖之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一品朝服(洪武初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一品大綬(永宣時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三品朝服(嘉靖之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暖耳(帽套。每年冬季十一月,皇帝按例傳賜百官戴貂皮暖耳,次日百官廷謝,皇帝也于當日在翼善冠上加金貂暖耳)

明萬曆刻本《禦世仁風》的插圖: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二、祭服
凡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祀,則服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差,並同朝服。又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四品以下,並去珮綬。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上衣青羅,皂緣,與朝服同。下裳赤羅,皂緣,與朝服同。蔽膝、綬環、大帶、革帶、佩玉、襪履俱與朝服同。其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獨錦衣衛堂上官,大紅蟒衣,飛魚,烏紗帽,鸞帶,佩繡春刀。祭太廟、社稷,則大紅便服。

侯祭服(前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二品祭服(前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九品祭服(嘉靖之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素服(即青衣,官員在喪禮期間、帝后忌辰、災異修省時所穿。穿青衣時束角帶)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吊服(官員弔喪之服,白色,束本等革帶)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三、文武官公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則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其制,盤領右衽袍,用紵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襆頭:漆、紗二等,展角長一尺二寸;雜職官襆頭,垂帶,後複令展角,不用垂帶,與入流官同。笏依朝服為之。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襪用青革,仍垂撻尾於下。靴用皂。其後,常朝止便服,惟朔望具公服朝參。凡武官應直守衛者,別有服色,不拘此制。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腰帶與一品同。文武官花樣,如無從織造,則用素。百官入朝,雨雪許服雨衣。奉天、華蓋、武英諸殿奏事,必躡履鞋,違者禦史糾之。萬曆五年,令常朝俱衣本等錦繡服色,其朝覲官見辭、謝恩,不論已未入流,公服行禮。

畫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一品公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五品公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四、文武官常服
文官衣自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複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又令品官常服用雜色紵絲、綾羅、彩繡。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見人員,四時並用色衣,不許純素。

畫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一品武官常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二品武官常服(前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一品文官常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一品文官常服(前期)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四品御史常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代常服是由烏紗帽、圓領、搭護、帖裡、革帶、靴等所組成,外圓領、中搭護、內貼裡

搭護+帖裡
畫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交領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五、賜服

蟒服(蟒形似龍,四爪,余與龍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飛魚服(飛魚貼裡。蟒之下為飛魚,早期飛魚兩足魚尾有翅和腹鰭,後期飛魚作蟒形,僅尾為魚尾,餘與蟒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鬥牛服(飛魚之下為鬥牛,角為屈曲牛角狀,餘與蟒、飛魚同)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六、其他

忠靜冠服(嘉靖時期)

畫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道袍(雙袖襴蟒衣)明代武將常戴將巾(結巾)、穿道袍或披風,有時與鎧甲套穿

畫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曳撒(後期。戴大帽(有帽頂,無帽珠),穿蟒紋曳撒、束蟒鸞帶)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
ps:
一、明朝時沒有補服這個詞,帶補子的官服就叫常服。而明朝的補子是整塊繡在衣服上,清朝的補服,前胸那塊是對半分的,方便扣子扣上。這也是分辨明、清補子的方法之一。
二、明代官帽上是沒有帽正的,這點影視劇中往往受清朝官服的影響,在明朝的影視劇中出現的官帽上加帽正,這是錯誤的。
三、明代,成年男子需帶網巾,這點除了《新龍門客棧》(林青霞電影版)外,我沒發現有影視劇是注意到的
網巾:鄂東武穴市明代義宰張懋夫婦合葬墓出土,墓主張懋頭上取下,為黃色素緞,長18釐米。帽的後面有一長6.5釐米的叉口,便於取戴。在距叉口7釐米的兩邊巾簷處各安一直徑為0.8釐米的金質小圓環。巾簷收邊1釐米,並有長3 6釐米的黃色細絲帶一對,以通過金質小圓環系結。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新龍門客棧》里的網巾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以補子來區分品級的,應該是從明代開始,但是雛形出現在明之前,有資料顯示,可能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龍是只有皇帝能用的。蟒、飛魚、鬥牛服是皇帝賜給內侍或大臣的賜服,不屬於常制。
補子等級: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即御史)獬廌。
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清的補子很像,但還是有區別。
明朝常服官員畫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清代的補服: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
明、清補子雖然雖然都是以禽、獸來劃分等級,但紋飾上,差別還是很大的。其實我看清代的補子,就感覺是那些禽、獸被關在籠子里的感覺,明代的補子則沒有這種感覺。

再重點介紹下幾乎都被忽略的搭護。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搭護是元明時代常見的一種短袖服飾,像上圖這種貼裡外罩搭護就是很普遍的一個穿法,到了明代,圓領、搭護、貼裡構成了官員常服的主體,圓領之下的第二層就是搭護。所以說是比較重要的一類服飾。

------------------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_寒夜孤星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PIfLgF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2010-03-21 12:18:24)

    補子,系補綴於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織物。為明品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見《舊唐書·輿服志》)。後文宗年間又有所更定(見《新唐書·車服志》,唐時官服禽獸紋樣可見吐魯番出土經幡上之回鶻供養人像)。但這些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補子,真正意義上的補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現。

    明代補子,為繼承元朝而來。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也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誌。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燕弁服、保和冠服及忠靜冠服前後也有補子。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另,每逢節慶,有各色應景補子。如元宵,用燈籠補子;端午,可用五毒補子;七夕,則為鵲橋相會補子;中秋,為月兔補子;千秋萬壽節,則服“壽”字、雙喜補子等。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初禽獸紋樣為與衣料整體織就,紋樣剛好在前胸後背,故名胸背。隨著時間的推移,禽獸紋樣不再事先織在衣料上,而是另行織就,再補綴到衣服上,這就是所謂的補子。明初文獻上所稱的“花樣”,事實上還應該是胸背之類,即將圖案如元代胸背一樣直接織入衣料,與後世所稱的釘在前胸後背的補子不同。明時舞樂工吏無職人員曾用鸚哥等雜禽或雜花作補子。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用色大膽活潑。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補子尺寸縮小,用色趨於保守單調。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明代補子是織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補子前後都是整塊。而清朝補子由於是縫在對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間剖開,分成兩個半塊。明朝的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規定的圖案,無彩繡蟒的比較少見,四周一般不用邊飾。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於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於解系鈕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皇帝常服,黃袍,圓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早期團龍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皇太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常服,袍赤,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時期團龍補(降龍)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親王雙龍補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公、侯、伯、附馬的補子:麒麟和白澤

麒麟補圖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白澤補圖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郡王長子保和冠服的補子為方龍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郡王長子、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武職一品常服補獅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文一品仙鶴補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武一二品獅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武三品虎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武職五品熊羆 御史、六科給事中獬豸 武職九品海馬 正德十三年正月,帝至自宣府。傳旨用曳禮節衤散大帽、鸞帶。且賜群臣大紅苧絲、羅、紗各一。其彩繡: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六、七品,虎彪。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鬥牛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飛魚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蟒補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麒麟補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代宮中的時令服裝花式

明代宮中根據時令變化,換穿不同質料的服裝,並吸收民間風俗,加飾象徵各個時令的應景花紋。

1.年節

農曆正月初一正旦節,從臘月二十四祭灶之日起,宮中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帽上佩大吉葫蘆、萬年吉慶鐸針(鐸針為帽前額正中的飾物)。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2.元宵

正月十五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內臣、宮眷穿燈景補子蟒衣,衣上飾燈籠紋樣。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3.清明

三月初四,內臣、宮眷換穿羅衣,清明節穿鞦韆紋衣服。至四月初四換穿紗衣。

4.端午

五月初一起至十三,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虺、蜂、蜮(guō音鍋)。艾虎為口銜艾葉的老虎,寓驅毒避邪的意思。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5.七夕

七月初七七夕節,宮眷穿鵲橋補服,古代神話,七夕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會,這一天喜鵲飛上天去為他們倆搭橋。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6.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穿月兔紋衣服。古代神話說月中有月兔,故以玉兔代月。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7.重陽

九月初九重陽節,御前進安菊花,宮眷、內臣自初四換穿羅衣,飾重陽景菊花補子。

8.十月初四

宮眷、內臣換穿紵絲。每年小雪之後至立春之前,羊絨衣服隨紵絲穿之。

9.冬至

十一月冬至節,宮眷、內臣穿陽生補子蟒衣,其紋樣為童子騎綿羊,肩扛梅枝,梅枝上掛鳥籠,亦稱太子綿羊圖。

10.一年景

明代的一年景紋樣,一般係由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組成。

 

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11.萬壽聖節

即皇帝生日,宮中穿“萬萬壽”、“洪福齊天”紋樣的衣服。

 
 

 

12.頒歷

每當皇帝改換年號頒布新歷,宮中穿“寶歷萬年”紋樣衣服,以諧音的圖案八寶、荔枝、卍字、鯰魚來寓意。

上舉各種紋樣,有的作為補子,有的在團花或柿蒂龍紋及膝襴龍紋中作為附屬裝飾,有的是在衣身的暗花中表現。現今在明代出土的衣物及傳世《大藏經》的裱封絲綢紋樣中尚能見到。

---------------------------

【明代服飾】明朝官服—飛魚服&飛魚袍 – 國際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 https://goo.gl/toXUNE

明朝官服–飛魚服(飛魚袍)

2012年2月23日文章/陳秀穎(GraceChen)

所謂“飛魚”,並非魚也。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山海經·海外西經》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明代國家織造局,專織一種飛魚形衣料,係作不成形龍樣,名“飛魚服”。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穿著飛魚服。 《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
422124_181272138649250_1369472477_n
明代:飛魚服

飛魚服是次於蟒衣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間,如武弁自參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
424139_181293998647064_1188073132_n
明代的錦衣衛就有兩個特徵:手持繡春刀,身穿飛魚服。

錦衣衛所著服飾,除了飛魚服外,還有麒麟服。按照明製,“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由此可見,無論飛魚服還是麒麟服,穿在錦衣衛身上都是一種榮寵和身份的象徵。並非全員穿著,當是身份特殊的錦衣衛職官所著。
421290_181291588647305_180382343_n
麒麟服
405940_181292101980587_1088669666_n
409144_181292711980526_144777394_n飛魚服

423048_181293001980497_1101921910_n
蟒服
如圖:香色麻飛魚袍 明
398540_181288108647653_1698691867_n (1)
明 孔府舊藏 香色馬麻飛魚袍身長125米,腰寬57釐米,袖長97釐米,袖口寬49釐米香色馬麻單袍,為交領右衽,闊袖束腰,下擺寬大,腰部納大折“曳撒”式,白綢錦緞,前胸後背彩織海浪江崖,過肩飛魚,兩肩、通袖及膝瀾處彩織流雲、行走的飛魚。

明代的錦衣衛就有兩個特徵:手持繡春刀,身穿飛魚服。
422742_181272705315860_1451705719_n
明代:飛魚服
身長125米,腰寬57厘米,袖長97厘米,袖口寬49厘米;香色麻單袍,為交領右衽,闊袖束腰,下擺寬大,腰部納大折“曳撒”式,白綢錦緞,前胸後背彩織海浪江崖,過肩飛魚,兩肩、通袖及膝瀾處彩織流雲、行走的飛魚。這個飛魚其實還是龍或者說是蟒的變形,在身上加了魚鰭和魚尾,稍作變化。

“曳撒”是一種沿襲元朝服裝樣式改進後的明朝男子常服。
423654_181293321980465_371302468_n
曳撒
明代名為“曳撒”漢服,雖然這款漢服確實受到過一些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元辮線襖),但與韓國無關.其外形特徵按《明宮史》記載:(衤曳衤散)其製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兩傍有耳。自司禮監寫字以至提督正,並各衙門總理管事方敢服之。紅者綴本等補,青者否。王世貞(明文學家)《觚不觚錄》記載:“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摺,而下复豎摺之,若袖長則為曳撒……而士大夫宴會必衣衤曳衤散,是以戎服為盛。”

424904_181292515313879_10405437_n
大明天子狩獵圖
421560_181284781981319_1553790748_n
明代繪畫中的體現《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432331_181284931981304_1678458751_n

文物實物復原明正德柿蒂巢過肩莽妝花羅袍
408099_181285035314627_380382923_n

325440_181285511981246_2037686060_o

326984_181287348647729_210392246_o

明 孔府舊藏 茶色羅織金蟒袍長143釐米 袖長114釐米交領,右衽,寬袖。前胸,後背,左右肩、臂各一條四爪金蟒,下擺處各繡十條金蟒。共十六條金蟒
明 孔府舊藏 茶色羅織金蟒袍 長143釐米 袖長114釐米 交領,右衽,寬袖。前胸,後背,左右肩、臂各一條四爪金蟒,下擺處各繡十條金蟒。共十六條金蟒
398540_181288108647653_1698691867_n (1)
明 孔府舊藏 香色馬麻飛魚袍 身長125米,腰寬57釐米,袖長97釐米,袖口寬49釐米 香色馬麻單袍,為交領右衽,闊袖束腰,下擺寬大,腰部納大折“曳撒”式,白綢錦緞,前胸後背彩織海浪江崖,過肩飛魚,兩肩、通袖及膝瀾處彩織流雲、行走的飛魚。
文物實物孔府舊藏香色馬麻“曳撒”式飛魚袍

事實上,今天所謂的“韓服”是由明代漢服演化而來。漢服為漢民族民族服裝有著幾千歷史,自皇帝垂衣裳治天下直至明末清初傳承有序、體系完備、特徵鮮明。明代時期朝鮮為中國屬國,服制禮儀受明代極大影響。但由於屬國地位,其服制長度短語中國(男裝表現為下短,女裝表現為上短),禮儀等級也低於大明。
427613_181288315314299_987538564_n
明製襖裙(孔府舊藏)
460797_181288615314269_255995617_o
圖:明宣宗章皇帝(即宣德帝)像
426130_181293678647096_802303668_n
明定陵出土 明神宗萬曆帝袞服
407376_181289021980895_1099685525_n
明皇后翟衣等禮服像
425719_181289708647493_580357857_n
407465_181273441982453_701575160_n
飛魚紋
397062_181280208648443_913471983_n
飛魚紋
403280_181280695315061_1039317606_n
明代:飛魚紋
426388_181304751979322_1431631881_n
明代:飛魚服
《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狸作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間,如武弁自參(將)遊(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
420133_181305698645894_1704156535_n明代:蟒紋

明代:鬥牛紋鬥牛原指鬥宿和牛宿
417312_181305885312542_1541230886_n
身穿蟒紋曳撒

繡春刀名字來歷大概就是因為武器的特點看來比較陰柔,故名之。
418633_181290001980797_354558958_n
繡春刀
繡春刀又作秀春刀,其原型是唐代的武器。外形綜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單刀的特點,主要是輕巧,同時狹長略彎,便於攜帶和中距離攻擊。所以外觀風格上和唐刀、日本刀比較相似,日本武士刀是根據繡春刀改造而來的,但是秀春刀的刀脊是直的,不像日本刀是彎曲的。

繡春刀是錦衣衛佩帶的製式兵器,鋼質極好,越是職位高的人,所領的繡春刀材質更純,鑄造更多幾層手續,據說除了鐵之外,還混有其他金屬,以致刀鋒犀利無比。繡春刀比單刀要長,較一般的長劍略短,形狀是厚背薄刃,有如剃刀,不過整截刀身俱有弧度,刀柄頗長,可以雙手使用,不僅利於步戰,尚還適用於馬戰。
古籍沒有對繡春刀進行過詳細描述,現在也沒有可靠的繡春刀實物被發現,所以,以上均為推測,繡春刀是什麼樣子,史料記載很少,無圖樣流傳。
424904_181292515313879_10405437_n
錦衣衛(飛魚服佩刀)錦衣衛(飛魚服佩刀)

備註:本文章編輯GraceChen,感謝網絡朋友的分享文中的照片資料!!

-------------------------

明代服飾美在何方?明朝官服特點是什麼?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JPaVxC

明代服飾美在何方?明朝官服特點是什麼?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他們廢棄了元朝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上釆周漢,下取唐末,將服飾制度作了重新規定。這套服制的確定,先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基本確定下來。明代文武官員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1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2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ADVERTISEMENT

圖片 3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4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5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6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ADVERTISEMENT

圖片 7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8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9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10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11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圖片 12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他們廢棄了元朝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上釆周漢,下取唐末,將服飾制度作了重新規定。

這套服制的確定,先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基本確定下來。

明代文武官員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對於各種服飾的樣式與尺寸,衣料、帽頂、繡樣、色彩,乃至鞋履,都有嚴格的制度規定。也就是說,明代文武官員的服飾是完全受制度與規章的嚴格約束的,明王朝統治者恰是通過各種官員不同服飾,即顯示官序中的高下,又由此進而使封建制度更加合法化,在被統治者心目中更具有神秘感和威懾效應。

明代服飾美在何方?明朝官服特點是什麼?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JPaVxC

----------------------

明朝服飾—百官服飾(組圖) - 新三才 - https://goo.gl/juQ3nA

朝十分重視服飾制度。在洪武元年規定了服飾制度。

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穿官服的明邢玠夫婦像


文武官服
明代文武官員一律穿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的袍衫,在重要禮儀場合,不論職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羅衣裳,以冠上樑數及所佩綬帶分別等差。在日常服裝中,都帶烏紗帽或襆頭,並在前胸和後背綴以一方補子,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作裝飾。官服的顏色、質地、式樣、花紋圖案以及尺寸因級別而異,都有明確的規定。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區分。


梁冠
文武百官在在重要禮儀場合、重大祭祀典禮,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曰、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梁冠


烏紗帽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成的圓頂官帽。它的式樣和五代的襆頭基本相同,以漆紗做成,兩邊展角,角長40厘米左右。皇帝日常所戴的烏紗折上巾,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只是將左右二角向上折,豎於紗帽之後而已。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烏紗帽(上海肇家浜路潘允徵墓出土實物)


補 子
明代官服上最有特色的裝飾就是補子。所謂補子,就是在官服的胸前和後背補上一塊表示職別和官階的標誌性圖案,補子一般長34厘米,寬36.5厘米,上面織有禽獸兩種圖案: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黃鸝,九品用鵪鶉,雜職用練鵲;武官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羆,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補子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早期六品文官鷺鷥紋緙絲方補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中期織錦鬥牛紋補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萬曆燈籠景刺繡圓補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明初編綉龍紋方補


盤領衣
明代官員服裝大多為高圓領、缺胯的樣式,官服的衣袖多寬袖或大袖,有的在衣裙兩側有插擺;平民的衣服無插擺,袖為窄袖,但60歲以上老者可以穿大袖,袖長也可適當加長至出手挽回至離肘10厘米處。


明光鎧
明光鎧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鎧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前胸和後背的左右各佩有一塊圓形護鏡,這種護鏡在陽光下能閃爍反光,具有明亮的視覺效果,因而有了“明光鎧”的得名。除護鏡以外,明光鎧在肩上還裝有獸頭形狀的護膊,它既具有保護作用,又能顯示出將士勇猛威武的氣勢。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胄甲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復原繪製)


官像畫
明代的官像畫制度保存了當時的官服樣式。官像畫里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艷,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無疑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歷史的真實面貌。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
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樣式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除了頭圍、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
二、衣服方面:顏色上的規定是: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戴烏紗襆頭、穿織金蟒袍的官吏(明人《李貞寫真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戴貂蟬籠巾、佩方心曲領、穿朝服的官吏(明人《范仲淹寫真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戴烏紗帽、穿盤領補服的明朝官吏(明人《沈度寫真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戴展角襆頭、穿織金蟒袍、系白玉腰帶的官吏(明人《王鏊寫真像》)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穿公服的官吏(明人《江舜夫像》)

------------------------

服飾圖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元朝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週、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後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一、梁冠:
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
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髮。三、襆頭:
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
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勳,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
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
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折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它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規定: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
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
海馬。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隻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官服補子

明代官像畫保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蕩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裡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豔,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曆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
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后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製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係。

二、衣服方面:
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繡、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繡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孺人/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孺人,中國、越南古代女性位號。先秦時期稱大夫之妻。
孺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mJbRF
中國
唐朝孺人是太子宮中的妾室,得名於漢朝的孺子。如唐睿宗的崔孺人生岐王、惠文太子李范。唐德宗莊憲皇后原為孺人。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改定為外命婦名號,封通直郎以上、朝奉郎以下官員之妻。南宋時,開科以來首位女性應試者林幼玉封為孺人。金朝設置,承安二年(1197年)改原來親王的次室位號王夫人為孺人。明朝封七品官員之妻,因子孫得封之人稱為太孺人。清初為命婦的最低封號。七品官的妻子封為孺人,八九品官之母可封為八品孺人。明清時一些六品以上官員之側室有時也會獲封為孺人。
朝鮮
朝鮮王朝規定正九品及從九品官員之妻封孺人。
越南
後黎朝時期仿效明代制度制定外命婦名號,封七品官員之妻為孺人,阮朝沿用。
尊稱用法
至今一些大宗族仍然把先母、先祖母等尊稱為孺人,並刻於墓碑和神主牌,但不是正式的封號。
孺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mJbRF


孺人/明朝官服/​清代文武職官及孺人的使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