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1ea8d3fd1f41342ec1c963271f95cad1c85e3d2016-10-11_111613  

----------------------------------------------------

永恆的追問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11日, 2016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人類的生命如此短暫。悠悠萬代,世間的輝煌,不過如一粒粒瞬間碎裂的沙塵,甚至留不下一片漣漪!生命究竟為何而來?又將歸往何方?在無盡的蒼穹裡,如此微渺的自我,卻總苦苦追尋著一個或許永遠也得不到的答案!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朝詩人陳子昂以其驚世之筆,寫下了生命至為宏觀與微觀的感慨。

陳子昂自幼天才橫溢,曾摔碎名琴以傳文章,一時轟動京城。然其獨特的性格與熱忱,也造成了頓挫中的強烈激盪。

公元六九六年,契丹人攻陷營州,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擔任隨軍參謀。可惜武攸宜生性懦弱,才幹平庸,戰事連連失利。陳子昂多次進諫,獻上制敵良策,還請求率領萬人作前驅攻打敵人,武攸宜非但不聽,還乾脆把陳子昂降為軍曹。

報國無門的情況下,詩人登上了幽州臺慷慨悲歌,感受置身於曠宇之中的孤單,寫下〈登幽州臺歌〉一詩。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往前看不見古時的聖王,向後望不見未來的賢者。
想到天地的長遠無窮無盡,不自覺悲傷地掉下眼淚。

〈登幽州臺歌〉體裁屬於雜言古詩,但標題取樂府歌行,用以抒發情緒和聲調的悠長。

本詩取意於《楚辭‧遠遊》篇:「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之句意,但卻更為遒健渺遠,而餘韻無窮。

全詩只22字,篇幅甚短,卻涵涉了巨大的時空。作者跨越遙遠的過往與未來,又容入了無垠的天地宇宙,而將個人的胸襟置於其中。前兩句語氣急促,表現了作者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襯以虛字「之」「而」,轉為舒緩流暢,表現詩人悲聲長嘆、涕淚橫流的情形。

整首詩意境悠渺,流動著深刻的孤寂感;彷彿詢問自我在大宇宙中的定位,生命的解答為何?千百世的浮沉中等待的是什麼?真相來臨的那一刻,迷中之人是否還能分辨得出呢?俯仰古今,遠眺曠宇,這許多疑惑,透過詩人飽滿的情緒,把讀者籠罩在筆下的特殊氣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動神移。

幽州臺,是戰國時代燕國國都薊城北部的門樓,為燕昭王所建,又叫做黃金臺、賢士臺。公元前三一一年,燕昭王在殘破不堪的局勢中即位,為了要復興燕國,他勵精圖治,聽從郭隗的建議,廣招賢士,他建起了一座高臺,將黃金置於臺上,延請天下奇士,並且將這些賢士們當作自己的老師一樣禮遇。很快的,來自魏國的樂毅、來自齊國的鄒衍都投靠到了燕國,共同謀劃振興燕國的大計;後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一連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報了過往齊國破燕之仇,燕國,也很快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對古代懷才不遇的文人來說,燕昭王與幽州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陳子昂寫下〈登幽州臺歌〉一詩,也有著仰慕燕昭王的聖明,而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建功立業、救濟生民的意思在其中。然而詩人的思索不僅限於自身的狹隘遭遇,而是由人世間的浮沉進一步開啟了更為宏觀的生命省思,這也是本詩所以能傳誦不衰,震動人們心靈的原因。

公元六九八年,陳子昂放下官職,返鄉照顧年老的父親,後來,父親過世了,在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趁機指使地方官員羅織罪名,迫害陳子昂,將他打入了南監,最後冤死獄中。

據說,陳子昂在獄中曾經給自己卜過一卦,卦相大凶,陳子昂驚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新唐書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三十二》)不久,他果然死在獄中。雖然才華橫溢、有著勇氣與壯志雄心,卻仍敵不過貪腐政權的壓迫,陳子昂死時年僅四十二歲,給後人留下了無限遺憾與追思。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的生命消逝了,詩人的聲音卻依然在每個人的心靈中回蕩著,這自洪荒以來即有的天問哪,詩人以其極目古今的宏大胸懷感染著後世的讀者,並喚醒人們對於無垠宇宙、生命來處的深刻印記。

附錄:驚世豪傑--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只有短短二十二字,卻聚力萬千,橫跨古今,如同一個文學史上不朽的驚嘆號。

陳子昂能寫出驚世之作,因他本就是個驚世之人。

陳子昂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年十八未知書」,成天遊獵,好任俠,可說是典型的浪蕩子。有一天,他看到鄉學裡學子們勤學的樣子,突然動了奮發的念頭,回家就謝絕了所有客人,閉門苦讀,短短幾年便貫通經史百家,學業有成。

學成後陳子昂來到長安,沒人知道他的才華。有一天,他遇到一個賣胡琴的人,這人拿出一把胡琴開價就要百萬元,所有的名門豪貴都看不出這把胡琴究竟有何珍奇,陳子昂突然走出來買了這把胡琴,並且說:「我最擅長這種樂器了。」邀請大家明天前來欣賞自己的演奏。

第二天,許多好奇的人都來了。陳子昂擺下酒席,請大家吃喝了一頓後,拿起胡琴宣布說:「我名叫陳子昂,我有百篇精彩的文章,卻沒有人欣賞;像彈琴這種工匠的技巧,又有什麼值得花心思去好奇的呢?」

當眾把琴給摔了,接著拿出自己的文章傳給在場所有人欣賞。就這樣一天之內,陳子昂便名動京師。

陳子昂21歲便考上進士,得到武則天的欣賞,官至右拾遺。契丹入侵時,陳子昂跟隨建安王武攸宜征討,多次獻上制敵良策卻不獲採納,眼看戰事連連失利,憂憤之餘寫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後來,陳子昂辭官返鄉,不幸因財產遭人覬覦,才華受人所忌,最終為權臣所害,冤死獄中。

雖然才華橫溢,洞察人心,仍敵不過貪腐勢力的壓迫。陳子昂死時年僅四十二歲。

以現代人的語言來說,陳子昂無疑是個天才,是富二代,是賭徒,更是個異想天開的卓越演說家,精準的投資人。

他的死,是因為不隨波逐流。

明 仇英〈仙山樓閣〉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公有領域)
附錄:燕昭王與「幽州臺」

幽州臺,乃是戰國時代燕國國都薊城北部的門樓,為燕昭王所建,又叫做「黃金臺」、「賢士臺」。

公元前三一四年,齊宣王攻破燕國,使燕國幾乎滅亡。燕昭王由韓歸國即位,面對殘破不堪的局勢,決定復興燕國,以報齊國入侵之仇。

燕昭王向老臣郭隗請教納賢與強國之策,郭隗說:「成就帝業的國君把賢者當成老師一樣對待,成就王業的國君把賢者當成朋友一樣對待,成就霸業的國君把賢者當成臣子來對待,一個將要滅亡的國君則把賢者當成奴僕來對待。」

「如果您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於下位來接受教誨,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到來!」

燕昭王說:「那麼我應當先拜訪誰才是呢?」

郭隗舉了一個用重金買下千里馬骨頭,使得擁有活千里馬者自動送馬而來的例子,對燕昭王說:「大王不妨就從我郭隗開始吧。連我這樣的人都受到重用,那些比我更加賢能的人知道了,必定不遠萬里前來投奔您。」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宅邸,並且尊他為師;又建起一座高臺,將黃金置於臺上,延請天下奇士。很快的,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這些一流的人才都投靠到了燕國。燕昭王將這些賢士們全當作自己的老師一樣禮遇,共同謀劃振興燕國的大計。

後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一連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報了過往齊國破燕之仇,燕國,也很快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

--選自《獨釣寒江雪──經典名作中的秘密》/文津出版
大紀元讀者購書優惠 https://goo.gl/27qA1k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漓又餘音繚繞。
作品名稱 登幽州台歌 創作年代初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古體詩 作 者 陳子昂

作品原文
登幽州台歌⑴
前不見古人⑵,後不見來者⑶。
念天地之悠悠⑷,獨愴然而涕下⑸。[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⑵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⑶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⑸愴(chuàng)然:悲傷淒惻的樣子。涕:古時指眼淚。[2-3] [4]
白話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淒涼獨自落淚。[3]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5] [6]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5]
名家點評
楊慎《升庵詩話》: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
黃周星《唐詩快》卷二: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宋長白《柳亭詩話》:阮步兵登廣武城,歎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假令陳、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2]
作者簡介
陳子昂畫像
陳子昂畫像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徵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8]

-----------------------

唐詩欣賞: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

陳子昂(公元 661─702) 字伯玉,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登幽州台歌》是其傳世名篇。

【字句淺釋】

解題:這一首登臨感懷詩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篇。短短小詩,深刻表現了作者因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與悲哀。幽州台:又名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市。古人:這裏指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明君。後面的“來者”有類似意義。念:思念,想。悠悠:這裏指遙遠。愴然:傷悲的樣子。涕:眼淚。

【全詩串講】

古代那些禮賢下士的明君,
我沒能親見其人;
未來的賢明之君,
至今我也沒有能看到他們。
想到這曠宇茫茫啊悠悠天地,
來的未來、去的已去。
唯我一人孤單而寂寞,
忍不住悲傷的眼淚直往下落!

【言外之意】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任參謀。次年兵敗,子昂請率萬人作前驅擊敵,武不准。稍後,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子昂降為軍曹。詩人報國無門,便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是歷來許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共同經歷,所以此詩能廣泛的引起共鳴,經久傳誦不衰。

此詩用《楚辭》的句法,前兩句三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語氣急促,表達了作者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四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襯以虛字“之”“而”,轉為舒緩流暢,表現詩人悲聲長嘆、涕淚橫流的情形。從結構上看,前兩句俯仰古今,第三句遠眺曠宇,第四句引出了詩人飽滿的情緒,把讀者籠罩在詩人筆下的特殊氣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動情移。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亂說“古詩也有不押韻的”並把此詩當作根據,弄了一個大笑話。殊不知此詩韻腳“者”、“下”屬同一韻部[(上聲)二十一馬 ],只是讀音變遷,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

詩人回鄉後,竟因地方官想敲詐他的錢財而誣陷他、將他入獄,最後死於獄中。這種草菅人命的事在中國的官場中似乎已成傳統,至今不衰而且越演越烈:莫說你是大詩人,就是聖人他們也照樣往你頭上澆糞、肆意打殺,現在中國還正在大面積的製造著打殺好人的冤案哪!

《登幽州[1]台歌》是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的著名詩歌,體裁屬樂府。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翻譯
前面沒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
後面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
我真是生不逢時。
想到天悠悠而高遠、
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
我獨自憂傷,
讓人禁不住情,
淚流滿面的沾濕了衣襟!
作者
陳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唐朝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2]。唐代詩人,是唐詩革新的先驅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說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故有「唐詩詩祖」之稱。
賞析
本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

大圖http://www.aihuahua.net/uploads/allimg/150523/1-150523212Z24C.jpg

 2016-10-11_1116132016-10-11_111349  

【名稱】仙山樓閣圖
【類別】中國古畫
【作者】仇英
【形式】紙本設色軸
【年代】明
【原稿尺寸】縱118cm,橫41.5cm
【成品尺寸】縱118cm,橫41.5cm
【文物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說明】

仇英此圖即脫胎於南宋“院體”,又兼容文人畫之長,具雅逸之致。畫面青山白雲,翠竹蒼松,水閣臨流,閣中二人對坐觀望山景。特寫的景緻,勁遒的松枝,堅峭的山石,勁利的用筆,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體”遺規。而構圖左右對稱,趨於平衡,突破邊角之景;用線細勁而含蓄秀潤,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夾以類似折帶、亂柴皴的短斫,顯得隨意靈動;墨色輕淡融和,色調明快。如楊翰在《掃石軒畫談》中所評:“筆筆皆如鐵絲,有起有止,有韻有情,亦多疏散之氣,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無盡。”

【作者簡介】

仇英(仇,音Qiú,可參見仇姓),中國明代畫家(1498-1552),名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又號十洲仙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約生於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認為是1509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畫蹟有《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明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 明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後拜周臣門下學畫。仇以善畫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又在著名鑑藏家項元汴、週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擅人物畫,尤工仕女,特擅臨摹。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善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山水多學趙伯駒、劉松年,常見的是細潤而風骨勁俏的青綠之作。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台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評說:仇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之,種種臻妙”。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

近日,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明四大家特展」的最後一季——仇英特展,展出作品38件,其中仇英的作品25件。著名的工筆重彩《漢宮春曉圖》長卷赫然在列,而《仙山樓閣圖》也無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仙山樓閣圖》縱110.5厘米,橫42.1厘米,青綠設色。圖繪群峰聳立,雲霧繚繞,有亭台樓閣坐落於山谷松林梅叢中。瀑布飛濺,水聲潺潺,又似聞絲竹仙樂從樓閣中飄渺而來,莫非仙境?細觀之,右邊樓閣中,有一士人憑欄遠眺,左面亭台中,又見兩書生對坐論道,卻是人間常景。畫面體現了明代中期文人對閒逸洒脫和長生不老的嚮往。而畫的上端由陸師道以工整的楷書錄寫了蔡羽的《仙山賦》,描寫了仙山的華麗縹緲、萬古不朽,寄託了當時文人幻想追隨古代仙人,修行得道,進入無盡仙境、長樂無極的情懷。

全圖勾勒工緻,亭台樓閣,近於界畫,山石則造型險仄,密布淡淡的類似斧劈皴的短線皴,白雲勾線細密柔韌,似微波涌動。設色也極有特色:滿圖以赭石加花青完成淺絳設色後,僅在局部山石的頂端和受光面薄罩石青,自下往上,層層復加至厚重。自北宋後期趙伯駒創製以水墨為重,以青綠為輔(代表作《江山秋色圖》)的畫法,後人謂之「小青綠」。元初趙孟頫承之,技術漸趨完善,但能者甚少。明代學青綠設色者漸多,但往往「只得其工不能得其雅」。然而仇英的青綠山水畫卻不同凡響。他不拘於一家一派,廣采博取,「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深合之,種種臻妙。」又融合其民間藝匠之特色,故能於細雕謹鑿中包孕雋永雅致的文人畫意趣。他的《玉洞仙源圖》就用的大青綠法,而這幅《仙山樓閣圖》則用小青綠法設色,畫面顯得空靈淡泊,似乎更彰顯仙境的虛無縹緲。

以一介畫工,而名列明四大畫家之一。五十多歲英年早逝,卻留下很多傑作傳世,而且都是工筆的山水、人物,顯示其驚人的天賦、好學、勤奮和敬業。他是油漆彩繪工出身,沒有多少文化,然而畫家周臣慧眼識馬,收為學生,讓他得以結識師兄唐寅,又因此廣為結識吳門畫派的中堅文徵明和祝允明等。他虛心向他們學習,漸漸領悟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博大精深。而他被邀至著名收藏家項元汴府中作畫十年,使他見識了古代繪畫的真跡,手摹心追,深得精髓。他的天賦和勤奮,贏得廣大藏家和畫家的尊崇,就連貶仇英的畫「皆習者之流,非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者也」的董其昌也不得不感嘆:「五百年而有仇實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張德寧

明 仇英 仙山樓閣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