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元 黃公望/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元四大家之冠/乾隆皇帝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YFZJb
朕字標記 題詠鈐印超多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wrLTwr
《鵲華秋色圖》縱28.4公分、橫90.2公分,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創作於1295年的繪畫作品。明清兩代曾被收入藏於民間,清朝時收入皇宮。現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山東省濟南市北郊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風景。1989年10月5日,中華郵政以橫四連形式印製發行了《鵲華秋色圖》紀念郵票。
------------------------------------------
在元朝除了書法第一,繪畫也是當朝第一,他的作品《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於西元1295年由京城辭官回到了家鄉,由於他元朝當官,很多人不喜與其交遊,雖然文辭書畫酬答中結交了不少朋友,但只有周密對他最為真誠。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頫以兄弟相稱。相傳有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作詩。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說起曾經遊歷的名山大川,趙孟頫盛讚濟南山水之美,談及鵲山和華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
然而當時,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頫問其原由,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這時離開山東,南遷吳興。周密從此沒回過自己的故鄉,因此提其家鄉不免感傷。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頫家中,想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希望趙孟頫能再給他講講家鄉的山水。聽了周密的話,趙孟頫哈哈大笑起來,他旋即起身,到書房拿出筆墨,對周密說道:「為解您思想之情,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您,或許可以解周兄的思鄉之苦。說罷,趙孟頫便提筆揮毫,一邊畫,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於是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誕生了。
《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乾隆還親筆以大字“鵲華秋色”題寫於引首,並題跋「九則」鈐印眾多。
但傳說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巡狩濟南,閒暇裏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覺得這一帶景色似曾相識,暮然回想起這是《鵲華秋色圖》中的景色。他急命飛騎去京城禁中取來,對著鵲華二山展卷對觀,開始時讚歎不絕,仔細對照卻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原來,趙孟頫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卻在同一岸邊。與事實略有出入。據傳說,當時乾隆震怒,他想: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不對,若打起仗來還不敗下陣來,這可不是小事。隨即,乾隆下旨:「朕發現此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毀,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得得來不易,且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就這樣,《鵲華秋色圖》被打入了冷宮。不過傳說歸傳說事實上乾隆對趙孟頫可以所崇拜到極致,從他在《鵲華秋色圖》上總共題了九次的記錄來看,他是喜歡得不得了,或許傳說中把《鵲華秋色圖》打入冷宮,是實上是把他打到「御書房」自己欣賞罷了。
當然趙孟頫當元四大畫家之首不足為過,本來歷史即有定論,但這一件事到了明朝時,有一個大書畫家董其昌,因疾妒他的才能還特地把他從元四大畫家中拉下來,再補上其他的書法家。從此元四大畫家就沒有他的名字。真是可恨。
元四家,或元四大家,是指元代山水畫的四個代表畫家。有兩個說法,一說為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另一說則為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人。他們都是以擅畫山水畫而聞名,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有重要影響。
-----------------------------------------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周密(字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頫的家鄉吳興,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
收藏單位:台北故宮博物院
《鵲華秋色圖》是趙子昂傳世名作之一。趙孟曾任職“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他對濟南的風景十分熟悉,本卷畫成於1295年他回到故鄉浙江之時,為周密(公謹)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的家鄉——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並作此圖相贈。畫中呈現一片遼闊的沼澤地,極目遠眺,一望平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及不知名的雜樹,遠處一排杉樹,鬱鬱蔥蔥,但有些葉已略脫,樹枝分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頭,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囓食。水邊扁舟數葉,舟上漁叟撐篙,岸邊一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筆墨色彩交融中,帶給了友人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
鵲山在黃河北岸,相傳昔日每年七八月間,烏鵲飛翔,佈滿山巔;又相傳先秦名醫扁鵲曾在這裡煉丹,死後葬此,故名“鵲山”。遠望鵲山,橫列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懸空欲飛。山上原有的鵲山寺、扁鵲祠等古蹟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座傳說中的扁鵲墳。
小華山,古時稱“華不(fū夫)注”,與鵲山隔黃河相望。小華山是一座歷史名山。其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的“鞍之戰”即發生於此。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馬鞍山下擺開陣勢,與克率領的晉、魯、衛、曹四國聯軍進行決戰。齊頃公自傲輕敵,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大敗。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醜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作品技法/《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高28.4厘米,橫93.2厘米,紙本。唐宋畫多用熟絹作畫本,利於勾、皴、渲染,痕跡較實;而紙本則利於乾筆皴、擦,痕跡較毛,較鬆,較空靈,更適合元代文人畫“寫意”之用。紙本在元代的廣泛應用,對於中國畫筆墨技術的拓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此圖採取平遠法,畫中長汀層疊,漁舟出沒,林木村舍互為掩映,平原上鵲華兩山造形樸拙,遙遙相對。趙孟頫倡導以書法用筆入畫,此圖用精湛的提、按、頓、挫、轉、折等筆法勾樹支幹,以中鋒的荷葉皴、長披麻皴和略帶側鋒的解索皴畫出鵲、華兩山以及汀岸、平原,或疏或密,或乾或濕,或濃或淡,在紙上留下的線條顯得簡率而意蘊深厚。而同時,畫面上也不乏用細筆中鋒勾畫的蘆葦水草、人物漁舟,線條尖利剛勁,平添了不少細秀婉約的情調。畫樹葉則放棄宋畫的“雙鉤”法,全部採用點葉法,並直接用筆蘸朱磦色點葉。整幅畫面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1]
作品賞析/《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局部
《鵲華秋色圖》局部圖冊
據畫上作者題款可知,這幅畫是送給作者的友人周密的。周密(1232~1298年)是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鑑賞家,祖籍濟南,自從其曾祖父隨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吳興。他雖然沒有到過濟南,但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自號“華不注山人”。一次,趙孟頫與周密談起齊州名山,趙認為華不注最有名,結果勾起了周密的思鄉之情。後來,趙孟頫畫了這幅畫送給周密。
《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山東濟南東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秋景。畫中自識雲:“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雲。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後有“趙子昂”印,還有董其昌跋語,拖尾有楊載、吳景運、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題跋。在構圖上,作者把兩座山分左右佈局,右邊是華不注山,左邊是鵲山,均安排在遠景位置。兩座山的形狀,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者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更顯得華不注山的險峻奇突。圖中中景、近景表現出一片遼闊蒼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房舍隱現。圖中林木種類頗多,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且變化豐富,佈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這水鄉山色之中,幾個漁民在勞作,或撐篙、或扳網,還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遠處可見散放著的牛群,整個畫面洋溢著牧歌般的恬靜氣氛。綜觀全圖,作者將諸多景物安排得錯落有致:水陸交接、林木聚散、平原遠近、兩山對峙、屋宇人物,使畫面增添了節奏感。作者把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筆法靈活,畫風簡逸,含有寄趣林泉、嚮往自由的情感,顯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用筆方面,《鵲華秋色圖》也有所獨創。畫上樹幹不是用兩條線勾廓外形,而是把邊線與樹皮的紋理結合在一起勾繪。用筆似乎旋轉,線條往復重疊,增添了樹幹的質感。畫上近景中景的樹葉,點繪得比較疏朗,遠樹畫得簡潔,整體感較強。鵲山用披麻皴,皴法較密。華不注山正面運用了“荷葉皴”,線條從上直落,交叉處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側面用“解索皴”,整個山體兩邊皴擦少,邊線模糊,但體積感較強。汀岸、平原採用了長披麻皴,並以筆力的輕重,線條的疏密,落墨的深淺乾濕,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節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蘆獲舟車均精描細點,再渲染青、赭、紅、綠,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可見作者筆法靈活,畫風蒼秀簡逸,富有創新之意。
從總體看,《鵲華秋色圖》可能運用五代畫家董源的某些畫法,如水草的描繪與董源《瀟湘圖》中的畫法相似;中間一段叢樹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圖》又有些相似。但是,趙孟頫不是完全重複董源的藝術語言,而是在畫中主動地運用了他書法精湛的筆法,因此產生略帶乾而毛的線條,顯示出簡率蘊藉的特殊意味,從而得天獨厚地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此畫簡潔明快,兩座山的色彩比較醒目:華不注山為淡青綠,鵲山為淡花青。遠樹、叢林、蘆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黃牛用淡赭黃色,並點出紅葉,人物衣服則用白粉點繪。整個畫面色彩基調是淡花青與淡赭色形成對比,表現出秋色的清曠、明潔的情調。
作者簡介/《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
趙孟頫圖冊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早年以父蔭補官,任真州司參軍。宋亡,回家閒居,“益自力於學”,聲聞鄉里。至元二十三年(1286)因行台禦使程鉅夫引薦被召進京,歷任同知濟南總管府事,江浙行省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封魏國公,謚文敏。能詩文,擅長畫人物、鞍馬、山水、花卉。工書,篆、隸、籀、分、真、行、草無不冠絕。而真、行尤為當代第一。所倡書法入畫影響後世甚鉅。著有《松雪齋集》。妻管道升,子趙雍等皆能書畫。[2]
華不注之所以聞名,首先在於它的美麗孤秀,雄奇壯觀。
華不注又名華山,位於濟南東北郊。它北接黃河,南望泰山,海拔197米。跟其他山不同,它從黃河岸邊的平原上平地突起,旁無連附,蔥蘢孤高,一柱擎天,異常雄奇壯觀!古書上說:“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入水也”(伏琛:《三齊記》)。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註》中也對它作了精彩描述:“ 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唐代大詩人李白第一次到濟南時,也登過華不注山,並揮筆寫下“茲山何俊秀,綠翠如芙蓉”的讚美詩句。近代思想家康有為對華不注更是情有獨鍾,他曾在《新濟南記》中寫道:“南京鐘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的七星山,蘇州的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華不注也。”
其次,華不注的文化底蘊豐厚,它身上有很多歷史光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頃公就曾在這裡開了一個頗為轟動的超級“國際玩笑”……
當時,晉國為了跟楚國爭霸,便想跟東方的強國齊國結盟,於是派大夫郄克邀請魯、衛、曹三國的使者一起出使齊國。巧的是這四國使者都有點殘疾:晉使郄克一隻眼,魯使季孫行父是個禿子頭,衛使孫良夫瘸條腿,曹使公子首是個羅鍋腰。齊頃公一見這幾幅尊容,頓生輕蔑之心,便想藉機羞辱他們一下,以取悅母親蕭同叔子。於是他出了個餿主意,給這四位使者每人配上個趕車的:晉使配了個“獨眼龍”,魯使配了個光頭頂,衛使配了個拐子腿,曹使配了個駝背佬。當這成雙成對的眇者、禿者、跛者、駝者“各展風采”地前往後苑赴宴時,躲在帳後觀看的蕭同叔子和眾宮女被逗得大笑不止… …四國使者遭到這種有損國格的污辱,非常氣憤,決心進行報復。他們回國後不久,四國便聯合在一起,向齊國發起進攻,在濟南以西的莘地跟齊軍遭遇。齊頃公見四國軍隊來勢兇猛,便迅速將軍隊撤至齊國的西門戶濟南地區。四國聯軍也緊追不捨,在濟南北郊的北馬鞍山一帶跟齊軍展開決戰。面對士氣高昂的四國聯軍,齊頃公率領的齊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華不注山腳下。乘戰車奔逃的齊頃公更是狼狽不堪,他被晉兵追得繞華不注轉了三圈。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同車陪侍的齊大夫逢醜父迅速與他交換了衣服和位子,讓他到華泉去取水。追上來的晉兵誤將逢醜父當成齊頃公活捉,而齊頃公卻藉取水之機逃跑,竄回了國都臨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頃公“三周華不注”。
《鵲華秋色圖》中的鵲山/《鵲華秋色圖》
鵲山(局部)
鵲山(局部)圖冊
鵲山位於濟南北郊的黃河北岸。它與華山(華不注)隔河相對,形態迥異:華山峻拔孤秀,高聳入雲,形如出水芙蓉;鵲山岩壁橫展,漫圓渾厚,貌似臨流翠屏。這兩山珠聯璧合,演繹出許多美麗的“仙境”。《歷城縣志》上說:“每當陰雨之際,兩山連亙,煙霧環縈,若有若無,若離若合,憑高眺望,可入畫圖。雖單椒浮黛,削壁涵青,各著靈異……”這就是著名的“鵲華煙雨”,為古代“ 濟南八景 ”之一。
與峻偉驚世的華山相比,鵲山更偏重於守成守拙,不事張揚,但它同樣有奇特之處。一奇,鵲多。每到七八月間,四面八方的喜鵲,紛紛飛來鵲山,翔集於林莽中,歡唱於山谷間,形成一道景觀,由此山也以鵲名之。這麼多喜鵲鍾情此山,古人甚為好奇。明代詩人王像春就曾寫詩說:“萬岫千巖濟水蟠,如屏孤逗出河於。秋高烏鵲集何事,霄漢空疑鬥女寒”。他說這鵲山峰巒攢聚,屏列河邊。不知何故,秋天一到,便有萬千喜鵲飛來翔集,卻忘記了去為牛郎織女搭建鵲橋,讓這對天上的戀人空空等待……二奇,石怪。古書上說,鵲山無主峰,遠望如翠屏。山上,各種形狀的大石羅列橫陳,嶙峋斑駁。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凌空對峙,有的搖搖欲墜,有的懸空欲飛……山下原有鐘、鼓二石,以石擊之,會發出清越的鐘鼓之聲,遠揚數里,“樵夫牧兒爭往擊之”。
明代詩人劉敕在詩中讚美說:“西北開青嶂,無峰山自奇”。用“無峰山自奇”來概括鵲山的特點,可謂一語中的。
背後故事
大畫家趙孟俯的慧眼識珠,他將鵲華二山選作濟南景物的代表,並賦予其藝術的靈魂,才為後世留下這幅價值連城的千古名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能把這兩座山的細節刻畫得生動逼真,卻偏偏把鵲山的位置搞混了,以至留下兩處錯誤。一處在畫中:鵲山本在黃河北岸,華山在黃河南岸,兩座山頭隔河相望,可是畫中的鵲、華兩山均在同一岸邊。另一處在題跋中:《鵲華秋色圖》的題跋是這樣寫的:“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為《鵲華秋色圖》。”按照這一說法,鵲山位於華不注以東。而實際上,鵲山在華不注西面。顯然,題跋將兩座山的方位弄顛倒了。
對於畫中的錯誤,最先發現的是清高宗乾隆。這位愛好書畫的皇帝把藏在宮中的《鵲華秋色圖》視若珍寶,曾親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大字題寫於引首,併題跋九則,鈐印眾多。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南巡到了濟南。他登上城樓向北遠眺,覺得眼前的景色似曾相識,跟《鵲華秋色圖》中所畫極為相似,於是急命飛騎去京城將畫取來,對鵲華二山展卷仔細對照觀察,終於發現《鵲華秋色圖》中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對此,這位皇帝爺極為震怒,他荒唐地認為,連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敗下陣來?於是一怒之下,降旨將《鵲華秋色圖》打入冷宮…… [3]
相關故事/《鵲華秋色圖》
北宋以前,華不注山周圍全為水域,稱“鵲山湖”。鵲山湖湖光浩渺,碧波萬頃,“飛鴻翔鶴,遠勢盤空”。遠遠望去,華山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唐代大詩人李白形容道:“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陰雲之際,登上大明湖南岸的單孔石橋,向北遠眺,但見細雨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二點青煙;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人們將此勝景稱為“鵲華煙雨”。如今鵲山湖已乾涸,“鵲華煙雨”卻還可以依稀看到。“風論歷城水,月倚華山樹”,早在北齊,尹孝逸就以詩讚美華不注古木。畫家高鳳翰更以其藝術家的審美慧眼,在《賦得月倚華山樹一首》中吟:“矗矗華不注,萬木清如櫛。得月當獨佳,蔥菁而。”如今小華山下仍然是古杏老柳成蔭,一片蒼翠。
小華山雖為一座土丘,但也有800多級台階,人走走歇歇,方到山頂。站在山顛,看黃河蜿蜒西來,又呼嘯而去,鵲山矗立一旁,與華不注遙相呼應,不覺想起《鵲華秋色圖》,一時有入畫之感。若是秋日,天高雲淡,大雁南飛,層林盡染,想必景色更加奇絕。
小華山南側,濟南最大最古的道教宮殿—— 華陽宮依山傍湖,參差錯落。院內古柏參天,虯盤鱗結,鬱鬱森森,鳥鳴悠悠。華陽宮常年香煙繞堂,四季香客不絕,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河燈節尤為熱鬧。“七月三十放河燈,明湖船到華陽宮”,想像萬盞河燈從明湖水門順河而下,與出北門成隊夜遊的畫舫燈火一齊倒映漫遊於水中,那景緻該是極美的。陰雨綿綿的一天,我們來到大明湖,盼望能欣賞到聞名歷城的“鵲華煙雨”一景。大明湖岸垂柳環繞,湖中40餘畝白荷紅蓮,構成了一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美畫卷。站在新建的鵲山橋上,遙望鵲、華二山,霧氣瀰漫中,趙公的《鵲華秋色圖》漸漸呈現眼前,心中頓時升起一陣狂喜。那房屋、綠樹簇擁之下,籠罩在煙雨迷濛中的鵲華二山,不就是曾經深深印在趙公腦海中的圖畫麼!
泛舟大明湖。大明湖的水源是眾多的地下礦泉,趵突泉濼源堂前就有趙孟“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撰聯。如今領略了華不注和大明湖,就差用趵突泉水泡上一壺香茶,慢慢品味了。
暮色降臨的時候,登上大明湖東北隅的“匯波樓”,俯瞰南豐祠內楊柳垂蔭,修竹鬱森;遠處寬廣的湖面波光粼粼,斜陽倒映在湖中,周圍皆染上了一層嫵媚的橘紅。晚風拂面,思緒伸展之中,靜靜地感受這座趙孟老人家曾經居住和留戀的濟南城…… [4]
政治方面/《鵲華秋色圖》
在政治方面,王蒙的作風,也有不同。趙孟頫開始仕元而趙雍、趙麟都以父蔭,繼續為元官。王蒙則似有不同,他元末時曾退隱於黃鶴山,但後來又與蘇州的文士同入張士誠幕僚中,可能因有一段時間,張士誠服役於元。但入明之後,他就接受了明太祖之請,出任山東知州,他同代的趙家親戚中,沈夢麟亦曾出仕於明,但趙家直屬趙姓的後代中,卻未聞有何出仕。因趙雍、趙麟等均係元官,喪身於兵災之中,而其後代亦藉藉無聞。其後王蒙下獄,病死獄中,亦斷去一線。因此趙孟頫一家之文藝天才,支配元代江南文人畫的發展。但這一個家族,也隨著元朝的滅亡而沒落了。
-----------------------------------------------------------
趙孟頫,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宋亡仕元,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諡文敏。詩句清遠,工書善畫,山水、人馬、木石、花竹樣樣精通。所倡書法入畫,影響後世甚鉅。
畫有趙孟頫「元貞元年」的題款,趙孟頫曾任職「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鵲山在濟南城北大約二十里,華不注山大約十五里。
趙孟頫對濟南的風景自然熟悉,本卷畫成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周密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頫家鄉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
遼闊的沼澤地上,極目遠處,一望平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及不知名的雜樹,遠處一排杉樹,固然一派滋潤,但也見有些樹木,葉已略脫,枯樹明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這是秋的信息。五頭山羊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面嚙食,水邊扁舟數葉,舟上漁叟撐篙,岸邊一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
此幅是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的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幹、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好形成色彩學上的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
青色系顯現透明的清秋涼,足以沁人心脾,但在補色作用下,又使人感到一片雅逸恬和,是中和寧靜而不是孤寂蕭索,這該是文人畫所推崇的意境。畫主山用「披麻皴」,舟渚的線條也是同一種筆調畫法。整卷筆墨色彩交融,對秋思中的名山,該是帶給觀賞者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
-------------------------------------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所畫山水畫代表作,是中國古代名畫之一。明清兩代曾被收入藏於民間,清朝時收入皇宮。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鵲華秋色圖》描繪了山東省濟南郊外鵲山、華不注山的秋色。畫上鵲、華兩山遙遙相對,右邊的華不注山,自平地拔起,峻峭有餘;左邊的鵲山,則巒頭圓厚。平原上,洲渚紅樹、蘆荻、茅屋、魚罾, 行人往來如蟻。於幹淡筆法、簡率墨色中,營造出一種清潤、秀美和樸拙的格調,極富筆墨趣味。古人讚譽此畫是“一洗工氣”,“風尚古俊, 脱去凡近”.其中一派秋色美景,大氣古遠,被畫界譽爲元代文人畫的代表作。後被錄入清廷《石渠寶笈》,並有董其昌等多人題跋。1989年10月5日,中華郵政以横四連形式印制發行了《鵲華秋色圖》紀念郵票。
收藏者:國立故宮博物院
《鵲華秋色圖》全貌
編輯本段繪制背景
史書記載,趙孟頫是浙江湖州人,宋代皇室後裔,他天資聰穎,才華出眾,深得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賞識,享有元代第一大畫家的盛譽,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曾在山東濟南做官。然而,他的這幅描繪濟南的《鵲華秋色圖》,卻不是在山東畫的,而是在他的家鄉浙江的家中畫就的。趙孟頫於公元1295年由濟南辭官回到了浙江,之後結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頫以兄弟相稱。
相傳有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做詩。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說起曾經游曆的名山大川,趙孟頫更是向好友盛讚濟南山水之勝,談及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爲之神往。可當時,隻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頫很是納悶,周密爲什麼不語呢?
原來,周密原籍是山東,出生在濟南,南宋末年曾任義烏令等職,宋朝滅亡後不再做官,便擧家逃難來到浙江湖州,從此再也沒回過自己的故鄉,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對自己家鄉山水的讚美,再聯想到他也許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了,不禁暗自神傷起來……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頫家中,想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可見到了好友,又擔心他笑話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說出來。最後在趙孟頫的一再追問下,周密才說出了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祕密,希望趙孟頫能再給他講講家鄉的山水……
聽了周密的話,趙孟頫哈哈大笑起來,他鏇即起身,到書房拿出筆墨,對周密說道:“想不到周兄本是離鄉久遠的山東大漢,卻仍舊對故鄉有着如此的思鄉之情,我一定滿足大哥的要求,不過小弟不才,文不盡言,言不盡意,唯恐有不詳之處,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您,或許可以解周兄的思鄉之苦。”
說罷,趙孟頫便提筆揮毫,憑着記憶描畫起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畫,還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等。就這樣,趙孟頫的傳世之作、又被後人譽爲思鄉之畫的《鵲華秋色圖》就誕生了。
編輯本段收藏軼事
《鵲華秋色圖》題字
《鵲華秋色圖》題字
珍藏於台北故宮的中國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是他爲山東好友周密而作的一幅思鄉畫。後來,許多人都收藏過這幅名畫,其中有一個人還在上面題了鵲華秋色四個大字,傳說就是這位題字的人還曾經兩次想要毁掉這幅畫,而其中的一次就與畫中的兩座山與實際的方位不同有關。那麼,這個題字的人究竟是誰,《鵲華秋色圖》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畫上的鵲華秋色四個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題寫的。可有那麼兩次,乾隆龍顏大怒,竟要將這幅名畫付之一炬!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乾隆皇帝如此惱火呢?
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山東狩獵來到濟南,閑暇里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嗯?這一帶景色好熟悉,似曾相識啊!哦,想起來了!他欣然一笑:這不是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畫的景色嗎?想到此,立刻叫人回宮去取這幅《鵲華秋色圖》。他是皇帝,說到做到,隨從立刻疾鞭策馬連夜趕回京城把畫取了回來。
帶着畫,乾隆皇帝再次登上濟南城樓,看圖識山,仔細對照,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經過一番比對,乾隆得出結論:趙孟頫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黄河北,華在黄河南,可畫中兩座山怎麼都到一起了呢?出於對江山社稷的考慮,皇上震怒: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都敗下陣來,這還得了!
隨即,乾隆皇帝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毁,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更得來不易,權且將此畫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觀賞!” 就這樣,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被打入了冷宮。
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爲外人所見的。直到1949年初,國民黨政府撤離南京,退踞台灣,他們將故宮藏品連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貴文物運往台灣,傳說中被乾隆皇帝下旨封存的《鵲花秋色圖》,也被迫離開深宮,和這批國寶一起,越過海峽到了寶島台灣,被珍藏在台北故宮。
爲了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這一思鄉名畫,1989年10月5日,台灣以横四連形式印發了趙孟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郵票,讓人們在方寸之間,一睹這幅名畫的風采。
編輯本段藝術鑒賞
趙孟頫生當宋末元初,而其繪畫上的成就,也正是承上啟下。《鵲華秋色圖》高28.4釐米,横93.2釐米,紙本。唐宋畫多用熟絹作畫本,利於勾、皴、渲染,痕蹟較實;而紙本則利於幹筆皴、擦,痕蹟較毛,較松,較空靈,更適合元代文人畫“寫意”之用。紙本在元代的廣泛應用,對於中國畫筆墨技術的拓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此圖采取平遠法,畫中長汀層叠,漁舟出沒,林木村舍互爲掩映,平原上鵲華兩山造形樸拙,遙遙相對。趙孟頫倡導以書法用筆入畫,此圖用精湛的提、按、頓、挫、轉、摺等筆法勾樹支幹,以中鋒的荷葉皴、長披麻皴和略帶側鋒的解索皴畫出鵲、華兩山以及汀岸、平原,或疏或密,或幹或濕,或濃或淡,在紙上留下的線條顯得簡率而意蘊深厚。而同時,畫面上也不乏用細筆中鋒勾畫的蘆葦水草、人物漁舟,線條尖利剛勁,平添了不少細秀婉約的情調。畫樹葉則放棄宋畫的“雙鉤”法,全部采用點葉法,並直接用筆蘸朱磦色點葉。整幅畫面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爲一體。
在構圖上,《鵲華秋色圖》的畫面可以分成三段。它的構成,正像一個交響曲的三段樂章一樣。畫者在畫中表現的簡樸寧靜的景象和一絲懷鄉的愁緒,流露出他渴望遠離世俗的煩囂喧鬧,重過村夫漁叟恬靜樸實的生活。
在動盪不安的大時代,這是中國的文士、詩人和畫家最好不過的逃避現實和面對現實的方法。《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
元代(1280-1368)所有畫家中,趙孟頫可說是最多才多藝,亦是令人最難了解的一位畫家。他是第一流的政治家、經濟學家、文士、詩人、音樂家、書法家和畫家。他的天才可與藝術界的偉人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保羅相提並論。趙孟頫在各方面的成就,顯然比較容易說得出來,但他的畫藝卻仍是中國畫學研究上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其個人的風格令人難以捉摸,在藝術上的成就則仍是一個謎。
趙孟頫卒於1322年,其行狀亦成於這一年,其中這樣寫着:“他人畫山水、竹石、人馬、花鳥,優於此或劣於彼,公悉造其微,窮其天趣。”從當代的記載,我們得知整個元代的畫家都對他推崇備至。然而沒有一篇當時人的評語能給我們一個有關他畫風的清楚概念。
這些傳爲趙孟頫的作品,爲數極多,我們細看一遍,便會立刻遇到很多重要的問題。我們能否以個人風格來分析趙孟叛?他在中國繪畫的發展史上占有什麼地位?
本文作者爲求得這些問題中的部分解答,故從事這項研究趙孟頫畫藝的工作。本文隻集中於趙孟頫記錄詳盡、載明年份的畫蹟中一幅。這幅短小的横卷,題爲《鵲華秋色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數年前曾在美國的中國故宮文物巡回展覽中展出。作者希望把這幅畫的記錄和風格特征作一詳細研究,然後把這些資料與趙孟炳的個人生活思想,凡是傳爲他的意見和理論,以至元代歷史背景聯繫起來,從而確立一個堅固的基礎,使讀者對他的畫藝,包括他個人的畫風,他對美學的觀念和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得到一個更深的認識。
我們研究任何一件藝術品,第一個步驟自然是徹底地審視它是否具有藝術價值,而撇開其畫外證據所引起的種種觀念思想,因爲這件藝術品之所以在人們心目中成爲不朽,完全視乎它本身的價值。以一幅中國畫來說,這是基本的鑒賞方法,因爲有時這件作品上的題款跋尾,牽涉到太多各種的文學思想和歷史文獻,以致人們反而遺忘了它本身的優點。以《鵲華秋色圖》爲例,我們必須首先把畫蹟和畫上的印記題款等暫時分開,才能欣賞到這幅畫的特質。
這幅短小的横卷,寬28.4釐米,長93.2釐米,紙本,水墨及設色,或許由於年代久遠,紙質呈淺褐色,畫卷各處亦散落着不少裂痕。最明顯的一線裂痕,從畫卷右上角直貫“乾隆禦覽之寶”橢圓形禦璽的右面。在趙孟頫題識的地方,亦有兩行裂痕。幸而畫面並無任何顯著的損壞,故無需補貼修葺。畫中景物,因以淺色的紙作背景,無論是墨畫的或是設色的,都非常清楚分明。與前代大多數較深色的絹本畫蹟相比,這無疑是一個優點。
畫中是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直伸展到遠處的地平線。在這好像無際的平遠景上,最重要的是兩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雙峰筆直的華不注山;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形如麵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的。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繁多,疏落散布,有楊樹、稚松及其他各類,後人則隻簡稱爲“雜樹”.畫的左方,可見山羊四五,在幾所簡陋的茅舍間齧食。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其時正是秋天,一片寧靜,有的木葉已脱落了,别的亦赤黄相間。然而村人對這些美景渾然不覺,隻埋頭於他們日常的生計。但對畫者來說,這一定非常難忘,使他對季節的代謝、自然的雄偉壯觀和人類的渺小,大大感觸。這些情感,都在“愁”這個字所隱含的意境中表達出來。
這幅畫看來雖似依真景畫成,但畫者實有力地控制着整幅畫的構圖。最明顯的便是他把兩座山排列的平衡相稱;雖則一是尖峭的,一是圓拱的,但這兩種不同的形狀隻是爲了避免畫面呆板而設。同時,畫中雖然包括很多細節,但基本的結構卻是相當簡單的;隻以直線和横線爲主。畫者很巧妙地把這些線條隱藏於林木、茅舍、牲畜、村人和其他景物中,結果各種韻律在全景中互相回應。一言以蔽之,這幅畫蹟可以說把畫者所眼見的和他心中所想像的交融在一起。
《鵲華秋色圖》局部
《鵲華秋色圖》局部
在構圖上,《鵲華秋色圖》的畫面可以分成三段。它的構成,正像一個交響曲的三段樂章一樣。右起第一段以華不注山爲主,這座山從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聳的氣勢象征着一派莊嚴。從這座山至近景,可見三叢樹木,以第一叢最大,在山腳下列成一行,數約三十棵,全是稚松。深綠的樹和青藍的山互爲呼應,樹的垂直線加強了山坡的動力。這叢枝葉茂密的林木形成了一幅簾幕,與之相對的是兩小組雜樹,一組隻得兩株,另一組則有三株,樹枝不是光禿,便隻剩黄葉數片,其簡單孤寂的樣子正和鵲華二山一樣;其左彎右曲的姿勢和從近景到遠處沼澤上的蘆葦互相呼應。
第二段的中心點轉移到近景來,以一大叢樹木爲主,襯托着背景一望無際的沼澤。這些樹木都是幹粗枝短,有的仍保持綠葉,有的葉已轉爲火紅或黄,更有全株光禿,隻餘劃曲的細枝。這幾棵樹,每棵各不相同,各屬一類,造成一種變化不同、錯綜複雜的感覺。不過樹的種類雖繁,樹幹卻差不多相同。這兩個特點互相對立。而生於樹木間的鳳美草,外形都十分類似,於是更加強了樹木間的相同點。林木的直線和沼澤的横線互相平衡。彌漫全景,連綿滋生的蘆葦把整部分的韻律契合起來。
第三段最爲繁複。雖然這時焦點轉回遠處的鵲山,但由於此山不大,且山形並不特出,因之好像不及華不注山那麼重要。爲要彌補這不足,畫者增加了好些景物。其實隻有這部分,我們才可看到早期中國畫三步深入從近至遠的畫法。與遠處獨立的山對立。中景畫有三所茅舍,四周圍繞着的樹木,與第二部分的樹木相同;這里有山羊五頭,着以鮮黄色,此外還有一排漁網、老農一人。近景以四棵巨柳爲主。我們把目光轉移到這里時,以上不同的景物便顯得調和一致了。一所茅舍半隱於柳樹後,樹前漁叟正從水中把網提出。樹叢的横蔭和遠處山形遙相呼應,每所茅舍的外形再三重複同一韻律。直的蘆葦和平的沼澤再次成爲調和全畫的基本因素。
編輯本段後世影響
《鵲華秋色圖》近千年來被無數歷史名人珍藏,畫面上留有印章數十枚。整幅畫清曠恬淡,體現了元代繪畫的新風貌,重筆墨意趣而輕畫面結構,把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爲一體,主觀情味更足,個人風格突出。正是趙孟頫的這種繪畫,開啟了元代文人畫新風。
編輯本段作者信息
趙孟頫,元代著名書畫家,貴爲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隻因生不逢時,宋朝滅亡後淪爲元朝庶民。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遣密使赴南方邀20餘位名士入京供職,趙孟頫毅然北上,雖被指“有失氣節”,但其爲官正直,深受敬仰。千百年來,趙孟頫不僅以畫名世,其傳奇身世亦被人津津樂道。
趙孟頫書畫成就極高,是元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被尊爲“元人冠冕”,其傳世名作有《鵲華秋色圖》、《人騎圖》、《江村漁樂圖》等。他在繪畫方面,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是罕見的繪畫全才。趙孟頫的畫作大多被館藏,流入拍賣市場的極少數珍品均有搶眼表現。2005年趙孟頫的《臨禊帖》以935萬元成交;2006年其《滾塵馬圖》又拍出649萬元,可見世人對其作品的認可度之高。
2018年03月24日 04:10 旺報 中新社宋朝皇帝中醫發展
宋朝是中醫發展鼎盛期,這和該朝皇帝崇拜醫學有關。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組織醫官、修訂宋代首部藥典《開寶新詳訂本草》,還首開皇上為醫書寫序的先河,此後各代都有效仿。
趙匡胤對醫術略通一二,統兵作戰之餘,也能為兵看病開藥。當皇帝後,趙匡胤也曾用針灸,為他弟弟趙光義(宋太宗)救治。其實就醫術,趙光義更勝一籌,但史料中並無他幫人看病、開藥,或用針灸治療的記載,因為他專攻經方學——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藥方。趙光義當皇帝前,就已收集「名方千餘首」,即位後,更重視醫學,下詔命王懷隱等人,編著《太平聖惠方》。
宋英宗罹怪病驟離世
之後宋真宗趙恒,也屢替臣子開藥,而且都有效果。名相王旦氣虛多病,宋真宗某日賜他一瓶藥酒,令他當面飲下。王旦喝幾口後,大為舒暢。宋真宗才緩緩地說:「這是蘇合香酒,有行氣解鬱、散寒化濁之效,以後冬天上早朝,可飲一杯抵禦寒氣。」
宋仁宗趙禎對針灸學也有強烈興趣,繼位不久,1023年就命翰醫官王惟一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政府頒布各州;同時,還鑄造針灸銅人,將人體經脈和穴位設置於上,用蠟封住,內有注水,刺對穴位就會有水流出。此銅人用於訓練、研習針灸有絕佳效果。除了研究針灸,宋仁宗也會開藥,但只對皇族成員。
下任繼位者宋英宗趙曙就很「反常」,不僅對醫術沒興趣,繼位之初還罹患像精神病的怪症,僅5年就駕崩。就在北宋皇帝醫道要絕斷時,宋神宗趙頊出來救場;雖然宋神宗之後的北宋皇帝,也對醫術感興趣,但若論造詣,就遠不及宋神宗。北宋帝王的醫道,傳到這位望診高手時,已達巔峰。
宋高宗親著養生論卷
宋徽宗趙佶繼位後,曾頒聖旨,在各州縣廣設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醫療慈善機構,並設名為「修合藥所」的醫藥管理部門(後改為惠民局);又命人編著、頒行《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和劑局方》等大型方藥經書。
1117年,趙佶也親自主持曠世巨著《聖濟總錄》200卷,歷時18年終於完成。它是集宋代以前的中醫藥文化之大成;而他也寫一本《聖濟經》10卷。
宋高宗在前輩影響下也寫下《養生論卷》,不僅展示高超的書法,也說明他對醫學、養生理論的重視。(作者楊吉生為醫生)
乾隆送瓔珞的珍藏在故宮!吳謹言見到「鵲華秋色圖」驚呼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LZG1KU
如果看國寶也能像追星?──關於看藝術展覽的一些聯想 | 呂文慧 / 料理心靈 | 獨立評論 - https://goo.gl/asve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