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搜尋結果

中國傳世人物畫隋唐五代_國學李樹銀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aKHPtY

隋代

 

授經圖

  《授經圖》隋展子虔絹本設色縱30.1厘米橫33.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展子虔, 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北齊、北周、隋三個朝代。具體生卒年不詳,在隋朝曾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官職。擅長畫道釋、人物、鞍馬、樓閣和山水,在繼承魏晉南北朝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突破成法,創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繪畫大師。唐朝張彥遠評展子虔的此畫:“細密精緻而臻麗。”從這一幅《授經圖》中可以看出其刻畫人物手法之高超。

備騎出行圖

  《備騎出行圖》隋佚名壁畫縱90厘米橫60厘米山東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婦墓

  徐敏行夫婦墓是於1976年在山東嘉祥縣英山發現的。此壁畫繪在墓室四壁與門洞內外。有《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徐侍郎出行儀仗圖》、《徐侍郎夫人出遊圖》,以及侍衛、門吏諸像。有人物、也有山水。所畫人物都用鐵線描,平塗顏色。著色以重彩為主,個別處兼施淡彩。這裡所選的是《出行圖》中四個侍衛像,姿態不同,表情各異,用筆簡練勁健,可見其獨特風采。


五代

胡瓖《卓歇圖》

《卓歇圖》五代胡瓖絹本設色縱33厘米橫2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傳世人物畫隋唐五代- 香兒- 香兒

中國傳世人物畫隋唐五代- 香兒- 香兒

中國傳世人物畫隋唐五代- 香兒- 香兒

  胡瓖(10世紀),契丹族人,定居范陽(今河北涿縣)。他善畫人物、鞍馬,主要描寫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對於馬的骨骼體狀、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矯健勇武,都表現得無與倫比。《卓歇圖》描繪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騎士出獵後歇息飲宴的情景。可汗與其妻關氏盤坐地毯上宴飲,侍從正執壺進酒獻花,前有奏樂起舞者。畫面上有騎士多人或倚馬而立,或席地而坐,馬鞍上馱著鵝雁等獵物。人物面相服飾具有契丹族特徵,背景荒涼寂靜,畫面筆法古健雄勁,線條繁密,體現了當時北方畫派的特色和契丹畫師的獨特畫風。“卓歇”二字不見經傳,從《遼史》中的“卓帳”、“卓槍”之語,知“卓”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釋,“卓歇”則可理解為立帳歇息的意思。

胡瓖《卓歇圖》

《卓歇圖》五代胡瓖絹本設色縱33厘米橫2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胡瓖《卓歇圖》

《卓歇圖》五代胡瓖絹本設色縱33厘米橫2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神駿圖

《神駿圖》五代佚名絹本設色縱27.5厘米橫122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的前隔水有金書“韓幹神駿圖”五字題簽。經比較研究,初步認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是工筆劃晉人支盾愛馬的故事。此圖人馬用筆極為精練,施重彩而不願其濃艷,畫人馬形神統一,樹石鉤而不皴,水紋浪花尤見功夫。總而言之,此畫技法出自唐人,纖巧處露五代畫師之風。

阮郜閬苑女仙圖

《閬苑女仙圖》五代阮郜絹本設色縱42.7厘米橫177.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傳世人物畫隋唐五代- 香兒- 香兒

中國傳世人物畫隋唐五代- 香兒- 香兒

  阮郜事蹟記載不詳,《宣和畫譜》只說他“入仕為太廟齋郎”,尤工寫人物。《閬苑女仙圖》畫法工細,色彩艷麗,也是五代人物畫的精品。畫中描寫仙山閬苑中, 一群女仙來往行坐,有執卷欲書者,有展卷凝視者,有的在拔弄琴弦,其優美動作和陶醉於此的表情十分富有感染力,觀眾似乎感覺有絲絲韶樂直入耳際,餘音繞樑不斷。畫中人物的神情體態,端莊秀麗,衣紋柔麗流暢,樹石修竹多用雙勾填色法。此畫無款印,但根據歷代著錄和卷後跋語,如清高士奇在跋中說: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

王齊翰勘書圖

《勘書圖》五代王齊翰絹本設色縱28.4厘米橫65.7厘米南京大學藏

  王齊翰,建康人(今南京),仕南唐畫院為翰林待詔,擅畫人物、山水、道釋。《宣和畫譜》稱其人物畫“不曹不吳,自成一家”。《勘書圖》描繪文士勘書之暇挑耳自娛情景。畫中文士白衣長髯,袒胸赤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閉左目,复翹腳趾,狀甚愜意。其身後為三疊屏風,上繪青綠山水,屏風前設長案,置古箱卷冊等物,身前為一畫幾,陳列筆硯簡編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畫中人物神情精妙,衣紋則圓勁中略有轉折頓挫。屏風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上面山水並不勾皴,用落骨法,林巒蒼翠,草木茂密,略用唐人遺法而寫江南真山,亦有別於董源青綠山水。

王齊翰勘書圖

《勘書圖》五代王齊翰絹本設色縱28.4厘米橫65.7厘米南京大學藏

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絹本設色縱40.3厘米橫7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重屏會棋圖》描繪南唐中主李與其弟晉王景遂、齊王景達、江王景逖會棋的情景。頭戴高帽居中觀棋的長者即中主李,他比其他人都顯得高大,手持盤合,兩眼前視,若有所思; 兩個側身坐胡床邊對奕者為景達和景逖,他們相互觀察著對方; 中主旁邊的觀棋者即景遂。胡床後邊的榻上置投壺、棋盒,環境簡潔靜雅。背後豎一長方形直角大屏風,屏風上畫唐代詩人白居易《偶眠》詩意圖,描寫一老翁倚床而臥,一婦後立,三侍女捧褥鋪氈,床後又立一三折屏風,上繪山水。因此圖畫“會棋”而又在屏風中畫屏風,故名《重屏會棋圖》。人物寫實神情刻畫精細,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動的區別。線描細勁曲折,略帶起伏頓挫,即史載之所謂“戰筆”。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

  《琉璃堂人物圖》五代周文矩絹本設色縱31.3厘米橫126.2厘米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琉璃堂人物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在他的任所江寧琉璃堂與詩友李白、高適等聚會的情景。其後半段即《文苑圖》部分,精心刻畫四位詩人冥思苦想尋覓詩句的生動情態。畫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彎曲的松樹上凝神思索,旁若無人; 右邊一人一手握筆托腮,一手輕捧紙絹,陷入沉思,一童子俯身為他研墨; 左邊二人坐著共展一卷詩文,似在細細琢磨推敲,一作沉思狀,一扭頭回視,似乎聽到了什麼聲音。作品把處於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詩人的神情姿態和性格氣質,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姿態各有不同,但又統一在詩人構思的濃濃氛圍中。

貫休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五代貫休絹本設色縱129.1厘米橫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

  十六羅漢均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經上說他們受佛囑咐,不入涅,常住世間,受世人供養而又濟度眾生。貫休筆下的這些羅漢,大都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即所謂“胡貌梵相”。畫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點的羅漢形象,既與唐代佛教藝術中經常出現的胡人形象的傳統有相繼承的一面; 同時,由於唐代佛教藝術逐漸世俗化,形象越來越寫實,而貫休所畫則不類世間所傳,而是更加誇張變形,變得奇崛怪異,使“見者莫不駭矚”。這表明他的創作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和創造性。

  貫休(832-912),僧,本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人。唐亡後於晚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他以詩著名,同時也是畫家和書法家,有《禪月集》存世。傳說諾距羅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後來出家,佛祖讓他靜坐修行,以摒棄當兵時的粗野性格,後雖修成羅漢,但他靜坐時仍有一股威猛之氣。畫中羅漢如《宣和畫譜》記載貫休的畫風:“狀貌古野, 殊不類世間所傳,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搞項,黝然若夷獠異類,見者莫不駭矚。”

貫休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五代貫休絹本設色縱129.1厘米橫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

貫休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五代貫休絹本設色縱129.1厘米橫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

八達春遊圖

  《八達春遊圖》五代趙(上山下品) 絹本設色縱161.9厘米橫10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上山下品),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十世紀。陳州(今河南淮陽)人,五代梁太祖女婿。精於鑑賞,擅畫人物鞍馬,格調很高。此圖描寫八人縱馬游春,他們以中間一人為主體,相互招呼著、顧盼著。環境似一苑林,有假山欄杆環抱,垂柳依依。畫面空闊,人物情態輕鬆自如,與踏青遊觀的畫題相符。

調馬圖

《調馬圖》五代趙(上山下品) 絹本設色縱29.5厘米橫49.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畫面描繪一馬夫牽馬訓導的情景。調馬者裝束與胡人無異,高鼻深目、滿腮鬍須。馬取側面之勢,勁健強壯,充滿動勢。畫家的描繪技巧極高,造型能力既準確又生動,構圖也別開生面。

菩薩頭像圖

《菩薩頭像》五代佚名絹本設色縱34.5厘米橫27.5厘米德國柏林印度美術館收藏

  這一菩薩頭像,冠飾華貴雍容,面龐如滿月,臉形已從晚唐的豐滿肥碩轉向北宋的清俊娟秀。用的線條細膩勻整,轉折不大而富有彈性,適合表現女性面部特徵和裝飾品。此菩薩頭像為殘片,二十世紀初在新疆東部地區發現,後被德國人掠走。

菩薩頭像圖

《菩薩頭像》五代佚名絹本設色縱34.5厘米橫27.5厘米德國柏林印度美術館收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