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乾隆皇帝收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lbgkv
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1],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引首為乾隆帝御書“王化之始”四字/「女史箴圖」之上歷史最悠久的印鑒是“睿思東閣”大印,它代表了「女史箴圖」的首位收藏者就是宋徽宗/「女史箴圖」作為尊崇婦德的著作,十二幅場景的內容自然與女性息息相關。/《女史箴》代表寫給宮廷婦女看的文章,內容都是關於女子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跟節操。最有趣的為第四段的《馮婕妤擋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hzNYq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列女傳》婦女史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收集15個烈女傳人物故事,但現存殘本只有「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等七個故事得以完好保存。「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kue2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9/Gu_Kaizhi_001.jpg

File:Gu Kaizhi 001.jpg

File:Admonitions Scroll Scene 1 (Song copy).jpg

《女史箴圖》長卷,傳為晉顧愷之的作品,(345–406),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畫卷為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女史箴》用於告誡皇帝後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此畫卷表現了張華的詩歌。
此畫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1],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2]。此畫作最早見於記錄是宋徽宗時期,傳世幾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後成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1899年中國發生義和團事件,畫卷被一英國軍官盜走後出售給大英博物館。
這幅畫卷並不完整,十二幅場景中的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北京故宮博物院現擁有十二幅場景的南宋素描摹本。
此畫卷位列BBC《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位列第三十九。訪問Google文化學院網站可在大英博物館欄目下觀摩《女史箴圖》的高清影像。[3]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9/Gu_Kaizhi_001.jpg

北魏漆案
西晉惠帝時期,賈后專權,禍亂後宮,賈后失敗之後,張華作《女史箴》一文來教導後宮女性應該遵守的道德標準。[4]
《女史箴圖》以繪畫形式展示了292行的張華的詩,用於教導皇帝後宮中的女性遵從婦德[5]。中國儒家禮儀有專門約束和限制女性的婦德或稱婦道,其主要內容有:明婦順,倡婦德,講貞節,男尊女卑,等等,婦德要求女性一生順從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艱難,保持溫柔安靜,等等,《女史箴圖》教導宮廷女性尊崇婦德,以得到榮譽
最早用來展示張華詩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 484年12月19日)墓漆案,就有班姬辭輦的場景,意味著張華的作品很早就被人們所引用。[6]
也有學者[7]認為,最早期的《女史箴圖》可能是晉朝官方為張貴人刺殺晉孝武帝事件警示後宮下令繪製。
作者和繪製時間
此畫一直被認為是晉顧愷之所作,但是畫作上並沒有顧愷之的簽字和印章[note 1];並且,現在沒有發現顧愷之繪製此畫的文字記載。最早提到這幅畫的是宋代的米芾[8],米芾認為此畫為顧愷之所作,但是沒有他是以何種方式認定此為顧愷之作品的記載。後來此畫被收錄到宋徽宗的1120年的宣和畫譜中,宣和畫譜記錄該作品為宋徽宗所藏九件顧愷之作品之一[8]。由於宣和畫譜的記錄,《女史箴圖》一直被認為是顧愷之作品直至近代。
1816年清代學者胡敬(1769–1845)第一次指出這幅《女史箴圖》不是顧愷之的原作,而是唐代摹本[9]。到20世紀,又有學者根據畫作中關於景物的繪畫的風格,提出這幅畫不是顧愷之的作品[10]。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陳寶成根據1986年司馬金龍墓的發現指出,《女史箴圖》是早期《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作者很可能是顧愷之[11]。同時,通過對畫卷的紫外線掃描,發現了畫作歷經千年,經過數次修改和維修,可能造成了景物風格的變化。[12]
故宮博物院藏本

A scene from the Palace Museum version of the Admonitions Scroll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宋孝宗時期的素描摹本[13],該素描摹本為臨摹大英博物館本[14],並且保存了所有十二幅場景。但是,前三幅場景的繪畫卻沒有後九幅詳細,可能前三段場景在製作此摹本的時候已經丟失,而為後人創作。[15][16]
畫卷的構成
現存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現存原作12幅場景中的九幅,歷代又在畫卷兩段添加內容。現在畫卷被分為三部分平放展示。[17]
大英博物館展示的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長348厘米,高25厘米;
第二部分:後世添加部分,長329厘米,高25厘米;
第三部分:乾隆朝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長74厘米,高24.8厘米。

被大英博物館分割前的畫卷構成如下:[18]

Painting entitled 乾隆朝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 (1686–1772)
藍錦緞繡花外皮,上乾隆御題「顧愷之畫女史箴並書真蹟,內府珍玩神品」 為1746年重新裝裱時所加。
宋代絲綢牡丹繡球外皮,可能為宋徽宗時期製作
絲質畫布,乾隆御"彤管芳"[19]
宋代絲質畫布,蓋有大量收藏章
黃綢畫布,乾隆御題詩和蘭花
九場景《女史箴圖》原作
宋代絲質畫布,蓋有大量收藏章
宋代絲質畫布,乾隆繪蘭花
金章宗手寫張華詩作,[20] 由於該部分尺寸和原作完全不同,可證明此金章宗手書是其他作品中剪切下來,粘貼到《女史箴圖》中。[21]
絲質畫布,項元汴(1525–1590)所作長後記
絲質畫布,乾隆皇帝後記
紙質畫布,乾隆朝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長74厘米,高24.8厘米

女史箴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2wSIB

《女史箴圖》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opHHwn

--------------------------------------

《女史箴圖卷》是顧愷之根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中的故事畫成的,也是大家所公認、最能代表顧愷之繪畫風格的作品。其中,「女史」指的是宮廷裡的婦女「箴」則表示規勸的格言,因此《女史箴》代表寫給宮廷婦女看的文章,內容都是關於女子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跟節操。顧愷之利用通篇題款的方式,讓原本相互獨立的故事,整體上看起來一致。
  《女史箴圖卷》原本有十二段,目前只剩下九段,其中最有趣的為第四段的《馮婕妤擋熊》。《馮婕妤擋熊》說的是:有一天,漢元帝去御花園看鬥獸表演,突然有一隻黑熊跑出來,直撲漢元帝,陪同的嬪妃躲的躲、逃的逃,只有馮婕妤勇敢的挺身而出,擋住黑熊,身旁的武士才順勢刺殺黑熊。顧愷之為了襯托出馮婕妤的勇敢,特別在畫中畫出其他嬪妃慌亂的模樣,以及武士的手足無措,將這個故事刻畫的十分鮮明。

  全圖中人物的形象都安然自得,嬪妃的形象則端莊嫻靜,相當符合封建箴文的內容。在圖中,顧愷之藉畫中各個人物的趨向、神情所對之方位及衣裙飄揚之動態,將圖的重心引向中央,使每段情節成為連貫的一體,其應用了中國畫對佈局的處理。此外,很有趣的一點是,在畫中可看見作者也將鏡子中的人像畫出來,形成有趣的三度空間畫面,不但造成視覺上的效果,也可反映出作者細膩的筆法與高超的技術;而圖中人物與山石樹木的不成比例,也顯示了古代以人為尊的想法。

女史箴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2wSIB

馮婕妤擋熊

Bear attacking a woman, protected by two men with spears, with a woman walking away to their left, and a man and two women sitting together to their right
Bear attacking a woman, protected by two men with spears, with a woman walking away to their left, and a man and two women sitting together to their right
 
玄熊攀檻,馮媛趍進。
夫豈無畏?知死不恡!

此場景為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第一個場景馮婕妤,馮媛,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鬥,妃嬪都在座奉陪。一隻熊突然跑了出圈外,馮媛擋熊救駕[26]。這個畫面,展示了馮婕妤直面黑熊,就要被黑熊所傷,被手持長矛的兩侍衛救下,皇帝和兩個后妃看著事情的進行,而另外一個后妃伏婕妤卻跑開了,這個逃跑的場景在張華的詩作中並沒有提及,卻是漢書中所記載,這說明作者的畫作並沒有完全按照張華的詩作來創作。

對比大英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摹本,故宮博物院的摹本中人物間隔比較大,減輕了擋熊過程中的緊張程度,下一場景的描述文字也被錯誤的放到逃跑的婕妤後面。

場景 5: 班婕妤辭輦[編輯]

Man and a woman being carried in a palanquin, with a woman walking behind
 
班妾有辭,割驩同輦。
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漢成帝便與班婕妤出遊,邀班婕妤同鑾,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後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27]。漢成帝之後,王莽篡漢。

這個場景也出現在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 484)墓漆案上,但是北魏司馬金龍(?- 484)墓漆案上的皇帝鑾駕上沒有妃子同坐,而《女史箴圖》的鑾駕上確有妃子同坐,表示皇帝的行為不合時宜,暗示後來的王莽篡漢。

第2,3,4,5個場景,以古代帝王后妃的故事,來教育女性應該具備的婦德。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9/Gu_Kaizhi_001.jpg

《文學與繪畫:顧愷之─女史箴圖》 @ 趨勢教育基金會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xnRqA

〈女史箴圖〉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點我看大圖
 
上次和大家分享南北朝畫家顧愷之(346-407)的作品〈洛神賦圖〉,顧愷之另一件傳世的作品是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
 
說到〈女史箴圖〉也要先提到《女史箴》這篇文章,「女史」原本是女官的官位,後來被用來稱呼受過教育的婦女;「箴」是規勸的文章,所以女史箴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勸誡婦女們的文章。不過泛女性主義的朋友們也先別激動,《女史箴》的背景其實是因為賈后專政,西晉大臣張華收集了九段歷史上先賢聖女的故事寫成《女史箴》,顧愷之再依內容分段做畫。
 

班妾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這段畫又被稱為《班姬辭輦圖》,班婕妤據說是班昭的姑姑,不僅人長得美、清麗脫俗,且文學造詣極高,尤熟諳史事。 她利用自己的知識經常給成帝講歷史故事,希望通過借鑒史料開導年紀尚輕的劉驁;班婕妤還極具音樂天賦,上朝累了的成帝喜歡到她的香閨,聽她彈奏樂曲。 漢成帝對班婕妤寵愛日盛,在當時的成帝眼裡,多才多藝的班婕妤儼然成為了無所不談的知己。 但班婕妤並不因此恃寵自驕,而是謹守為婦之德,不越雷池。 漢成帝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製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供他們出遊乘坐。可是當成帝命她同車出遊時,卻被班婕妤正色拒絕。 她委婉地對成帝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亡國之君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我今天如果和你同車出進,豈不和亡國之君相似嗎?”漢成帝一細想,班婕妤說的很有道理,於是長嘆了一口氣,同輦出遊的願望只好作罷。 這事後來被成帝的母親聽說了,大為感慨地對左右說:“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
 
日中則昃,月滿則微。崇猶塵積,替若駭機。


人咸知飾其容,而莫知飾其性。
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東漢蔡邕在《女訓》中寫道:「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意思是說,心就像頭和臉一樣,需要認真修飾。臉一天不修飾,就會讓塵垢弄髒;心一天不修善,就會竄入邪惡的念頭。果然,蔡邕的女兒就是寫下《胡笳十八拍》及史上有名「文姬歸漢」的主角蔡琰。
 

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同衾以疑。


歡不可以黷,寵不可以專。
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讎。
結恩而絕,職此之由。



故曰:
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靖恭自思,榮顯所期。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閱讀完整《女史箴》
 
藝評家在評點顧愷之繪畫時,說他的「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虧形似,細視之六法兼備」。所謂「六法兼備」是援引謝赫所提出的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顧愷之筆下的人物人物線條圓轉,後人稱之為「春蠶吐絲」,因為線條描法像是游絲般細緻,所以這種筆法也被稱做「高古游絲描」,技法上受篆書影響。顧愷之的繪畫氣味古樸,其用筆的功力,線條的質量,都是後人很難達到的。

----------------------------

《女史箴圖》卷(宋摹本),東晉,顧愷之繪,紙本,墨筆,縱600.5cm,橫27.9cm。  
  《女史箴》是西晉廣武侯張華所寫,文字內容是關於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訓誡為目的。顧愷之將文中故事以圖畫的形式加以描繪,使之通俗易懂。現存《女史箴圖》最早的畫本是唐代摹本,原為清宮舊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此卷為宋人摹本,全圖有畫11段,分別為“樊姬感莊”、“衛女矯桓”、“馮婕妤擋熊”、“班婕妤辭輦”、“防微慮遠”、“知飾其性”、“出其言善”、“靈監無象”、“歡不可以瀆”、“靜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為白描人物,筆法流利,線條細勁連綿,比高古游絲描又多了幾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像有古意,此卷宋摹本較唐摹本畫面內容多兩段,對了解《女史箴圖》母本及其流傳,以及早期人物畫法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引首為乾隆帝御書“王化之始”四字,後有包希魯、謝詢、張美和、趙謙等題記。本幅鈐乾隆、嘉慶、宣統、梁

-------------------------------

大英博物館版前三幅場景丟失,[note 2]。以下介紹最有可能的場景組成。[15]

十二段場景如下

  • 場景1 — 引言;
  • 場景2–5 — 介紹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后妃;
  • 場景 6 — 山景圖和對後面6幅場景的介紹;
  • 場景7–11 — 宮廷生活;
  • 場景 12 — 結束,宮廷女官記錄訓誡。

張華的詩歌的摘錄放在每個場景的前部分。

 

場景 1: 引言[編輯]

Man with a hat facing a woman in a long robe
 
茫茫造化,二儀始分。
散氣流形,既陶既甄。
在帝庖羲,肇經天人。
爰始夫婦,以及君臣。
家道以正,王猷有倫。
婦德尚柔,含章貞吉。
婉嫕淑慎,正位居室。
施衿結褵,虔恭中饋。
肅慎爾儀,式瞻清懿。


第一部分引言只存在於故宮博物院版。畫中男女對視,[15]男女之間的一段詩文可能是被錯誤放置於此。[15]

此部分介紹了《女史箴圖》所表現的主題,即中國傳統社會中束縛婦女的傳統男尊女卑的婦德或婦道。[15] 。

場景 2: 樊姬感莊[編輯]

Woman seated in front of an empty table
 
樊姬感莊,不食鮮禽。

楚莊王時期的樊姬,為了反對莊王的奢華生活,連續三年不吃莊王狩獵得到的鮮肉。[24]

場景 3: 衛姬諫齊桓公[編輯]

Woman seated in front of a set of bells and a set of chimes
 
衛女矯桓,耳忘和音。
志厲義高,而二主易心。


齊桓公夫人衛姬,以不聽和樂的方式勸告齊桓公上進。[25]

場景 4: 馮婕妤擋熊[編輯]

Bear attacking a woman, protected by two men with spears, with a woman walking away to their left, and a man and two women sitting together to their right
Bear attacking a woman, protected by two men with spears, with a woman walking away to their left, and a man and two women sitting together to their right
 
玄熊攀檻,馮媛趍進。
夫豈無畏?知死不恡!

此場景為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第一個場景馮婕妤,馮媛,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鬥,妃嬪都在座奉陪。一隻熊突然跑了出圈外,馮媛擋熊救駕[26]。這個畫面,展示了馮婕妤直面黑熊,就要被黑熊所傷,被手持長矛的兩侍衛救下,皇帝和兩個后妃看著事情的進行,而另外一個后妃伏婕妤卻跑開了,這個逃跑的場景在張華的詩作中並沒有提及,卻是漢書中所記載,這說明作者的畫作並沒有完全按照張華的詩作來創作。

對比大英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摹本,故宮博物院的摹本中人物間隔比較大,減輕了擋熊過程中的緊張程度,下一場景的描述文字也被錯誤的放到逃跑的婕妤後面。

場景 5: 班婕妤辭輦[編輯]

Man and a woman being carried in a palanquin, with a woman walking behind
 
班妾有辭,割驩同輦。
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漢成帝便與班婕妤出遊,邀班婕妤同鑾,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後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27]。漢成帝之後,王莽篡漢。

這個場景也出現在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 484)墓漆案上,但是北魏司馬金龍(?- 484)墓漆案上的皇帝鑾駕上沒有妃子同坐,而《女史箴圖》的鑾駕上確有妃子同坐,表示皇帝的行為不合時宜,暗示後來的王莽篡漢。

第2,3,4,5個場景,以古代帝王后妃的故事,來教育女性應該具備的婦德。

場景 6:山景和獵人[編輯]

Mountain with tiger and other animals on it, birds flying about it, a red sun on the right and a full moon on the left, with a man to the left of the mountain aiming a crossbow at the tiger
 
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
日中則昃,月滿則微。
崇猶塵積,替若駭機。

畫中繪有一山,山中有老虎和其他動物,鳥類飛向山中,一紅色的太陽在右邊,一滿月在左邊,左面一獵人持弩瞄準老虎。

這個場景為前面的著名帝王后妃的故事作一個結語,然後轉向畫卷的下一個部分。

這個場景表現了世事皆難逃盛極而衰的法則,只有婦德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日月有常,太陽到了最高處也會落下,月亮到了最滿的時候也會開始有缺,名和利看似龐大的大山,但只不過是一堆塵土,失去它們和用弩機射箭一樣快。只有婦德才是永恆。也暗示了身居高位權傾一時的的賈后,禍亂宮廷,不尊婦德,最後落了個悽慘的下場。

這個場景,是各地學者最有爭議的場景,早期中國繪畫太陽中往往有三足的烏鴉,月亮中為蟾蜍。但不同的是,大英博物院藏《女史箴圖》的月亮中的動物可以斷定是一隻玉兔。故宮博物院摹本月亮中反而為蟾蜍。[28]另外,很對學者對這個場景的山景的風格也有異議。[29]

通過最近對《女史箴圖》的紫外線掃描,發現這個場景幾乎所有的部分都被順壞和修復過。所以造成了以上爭議。[30]

場景 7: 化妝[編輯]

A 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a round mirror on a stand, with a woman behind combing her hair, and another woman sitting to the right, looking into a mirror held in her hand
 
人咸知飾其容,而莫知飾其性。
性之不飾,或愆禮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該場景想表現的是化妝只能美化容貌,不能美化品質,品質如果得不到美化,行為就會有錯誤和混亂,以婦德的標準改正和美化內心的品質,克服自己的邪念才能成為使自己真正具備美麗高貴的品德。

該場景一改前六個場景的緊張氣氛,顯得放鬆,畫面中是三個妃子在洗漱化妝,一個妃子坐在銅鏡和化妝盒前,另一個妃子為她梳頭,另一個照鏡的妃子可以通過鏡子看見她的臉,鏡子的正反兩面,代表外貌和品德。

場景 8: 臥室[編輯]

A woman seated inside a canopied bed, with a man sitting on the edge
 
出其言善,千里應之。
苟違斯義,則同衾以疑。

該場景想表現,如果說出婦德的好處,千里之外都有知己,如果違背了婦德的要求,即使同床也會遲疑。

該場景繪有皇帝訪問一妃子,但是坐在床邊卻遲疑,畫中的妃子,斜靠床邊,也顯得警覺和遲疑。該場景直接表現和張華的詩作。[31]

場景 9: 家庭[編輯]

A group of eight adults and children
 
夫出言如微,而榮辱由茲。
勿謂幽昧,靈監無象。
勿謂玄漠,神聽無響。
無矜爾榮,天道惡盈。
無恃爾貴,隆隆者墜。
鑒於小星,戒彼攸遂。
比心螽斯,則繁爾類。


這個場景和第六個場景的山景相呼應,表現了一樣的思想,世事皆難逃盛極而衰的法則,女性以婦德要求自己,要意識到為男性從屬和渺小的地位。畫面中帝王后妃和子女們形成一個和第六個場景中山景一樣的三角形,如果做不到婦德的要求,即使有穩定的家庭生活,也會和塵土構成的大山一樣,瞬間灰飛煙滅。[32]

場景 10: 拒絕[編輯]

A woman walking towards a man who has raised his hand towards her and is turning away
 
驩不可以黷,寵不可以專。
專實生慢,愛極則遷。
致盈必損,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讎。
結恩而絕,職此之由。

這個場景和前面的和諧場面形成對比,帝王拒絕了他的妃子[33],畫家用這個場景來表現如果做不到禮教中規定的婦德,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社會主宰男性的認同。

場景 11: 收穫[編輯]

A lady seated by herself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興。
靖恭自思,榮顯所期。


場景10表現了一個不遵守婦德被拒絕的女性,這個場景里繪了一個具備婦德的女性,將會得到榮譽。

場景 12: 女史[編輯]

Two ladies walking towards another lady standing at a writing table with a writing brush in her hand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結束場景,畫面中女史埋頭專心記錄,兩個妃子向她走去。

-------------------------------------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 記大英博物館和它館藏的唐摹本「女史箴圖」 - 十五言 - https://goo.gl/AXbriv

DFDFGDFGfghdfghdfg  

2014年4月,塵封六年之久的「女史箴圖」首次在大英博物館對外展出。一個月後,它被原地覆蓋完全保存于黑暗中,直到最近才再次重見天日。我去年去大英博物館時錯過了首展,而今年看來也要再次錯過了,真不知道明年是不是有機會去親眼看看這件看一次就少一次的藏品。

然而,1903年「女史箴圖」被曾駐守在頤和園的英國籍軍官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以25英鎊的價格賣給大英博物館時並不是如現在展出的樣子一般,事實上,這幅千年古卷在歷經輾轉之後,卻在大英博物館這個業界權威的手裡里被二次破壞。

場景一:引言(來自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南宋摹本,唐摹本中的此場景已經遺失)
茫茫造化
「女史箴圖」最早被提及是在公元1101年前後(中國歷史上正值北宋時期)成書的「畫史」,編纂者是人稱“米南宮”的北宋書畫家米芾(1051年-1107年)。據「畫史」中記錄,「女史箴圖」為東晉畫家顧愷之(約344年-405年)根據西晉文學家、詩人張華為進諫獨攬朝綱的晉惠帝皇后賈南風(257年-300年)所作的九段「女史箴」(成于292年)而繪製,共十二幅,分別展現了十二個不同的場景,每個場景的最前部分題有張華所著的詩歌,但「畫史」中並未記載「女史箴圖」留有顧愷之的題款及印鑒,對於作者的推定則全憑米芾對畫作風格的判斷加以確認。但是,同一時期記錄宋徽宗時期內府藏書的譜錄「宣和畫譜」(成于1120年)則明確記載了「女史箴圖」為內府所藏的九幅顧愷之畫作之一,從而進一步佐證了「女史箴圖」的作者確為顧愷之。

「女史箴圖」作為尊崇婦德的著作,十二幅場景的內容自然與女性息息相關。大致上「女史箴圖」的原作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幅為序言,大致介紹了「女史箴圖」的男尊女卑、崇尚婦德的中心思想;第二幅到第五幅均為展現歷史上著名后妃故事的場景;第六幅展現的為山景和獵人的場景,基本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暗喻世間萬物自有法則,唯有婦德亙古不變;第七幅至第十一幅展現的是婦女的宮廷生活,基本上是一卷以謳歌男尊女卑為主題的場景;最後一幅也就是第十二幅作為結語,展現了女史記錄的場景。目前,大英博物館現藏的「女史箴圖」唐摹本只有十二幅中的九幅,而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南宋摹本則完整的保留了所有十二幅場景。 因此,如果想完整了解「女史箴圖」中的十二幅場景,前三幅可以參考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宋摹本。

「女史箴圖」的珍貴不僅體現在其忠實還原了尊崇婦德的各式場景,亦在於歷朝歷代名家貴胄在「女史箴圖」上留下的鑒藏印,生動記錄了「女史箴圖」的收藏史和它曾經的主人。

印于「女史箴圖」之上歷史最悠久的印鑒是“睿思東閣”大印,它代表了「女史箴圖」的首位收藏者就是宋徽宗。在當時,睿思東閣是當時宋朝皇室宴請賓客的殿堂,將「女史箴圖」掛于此閣之中足見宋徽宗對其的重視。除此之外,「女史箴圖」上還有一枚“弘文之印”,雖然一開始讓人浮想聯翩,但據後來考證此印與唐朝的弘文館並無關聯,因為在北宋時期的其它作品上也見過此印,因此基本排除了此印早於宋朝的可能。在這之後,「女史箴圖」上還蓋有包括南宋贾似道(1213年-1275年)的“秋壑图书”印、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的“紹興”印、金章宗完顏璟(1168年-1208年)的“廣仁殿”和“群玉中秘”印等等,但這其中有部分存在無法確認真偽的印章,加之從北宋到元朝之前鮮有對「女史箴圖」的記載,因此流傳歷史比較模糊。到了元代,「女史箴圖」被忽必烈的弟弟、蒙古貴族阿里不哥(約1219年-1266年)收藏,其後輾轉到明朝權臣嚴嵩(1480年-1567年)、書畫收藏家項元汴(1525年-1590年)、鑒賞家顧從義(1523年-1588年)等人手中。而到了清朝,最初由明末降臣梁清標(1620年-1691年)收藏,后輾轉書畫家笪重光(1623年-1692年)、書畫收藏家安岐(約1683年-1745年)直至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從此「女史箴圖」和乾隆皇帝收藏的由北宋畫家李公麟(1049年-1106年)所作的「瀟湘臥游圖」、「蜀川勝概圖」、「九歌圖」并稱“四美具”,與當時乾隆皇帝的另一系收藏“三希堂”(指乾隆皇帝所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書法作品)齊名,而「女史箴圖」更是當之無愧的“四美”之首

在這之後,「女史箴圖」再未露面,直至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納入收藏。

場景七:化妝(來自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唐摹本)
千里應之
事實上,流傳悠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並非晉朝時期的作品,這也意味著其並非顧愷之的真跡。目前,根據流傳下來的「女史箴圖」的畫面細節推斷,主流觀點認為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女史箴圖」為唐代摹本,應該作於公元484年前。而故宮博物院同樣藏有一幅「女史箴圖」,為南宋時期的素描摹本,相比于唐代摹本,南宋時期的素描摹本無論是從技藝上還是歷史價值上都相距甚遠。

然而,這一珍貴的絲綢手繪畫在經歷千年初到大英博物館時卻遭遇了它誕生以來最大的劫難。當時,大英博物館對於中國古代書畫的保存和保護經驗幾乎為零,不僅因為他們幾乎從未接觸過來自中國古代的書畫藏品,而在他們的專家團隊中也鮮有來自中國或擁有中國書畫收藏背景的人士。他們在接收「女史箴圖」后使用的是被其稱為“日式折屏手法”的處理方法,極其錯誤地將完整的「女史箴圖」切割成四個獨立的部分,在切割後將「女史箴圖」如同處理西方油畫一般裝裱到木質鑲板之上,而象征著千年流傳歷史的印有各代名家收藏印鑒的部分則被完全摒棄,因此目前大英博物館只展出了「女史箴圖」的三部分,即原畫、後世添加的部分以及清朝畫家鄒一桂(1686年-1772年)所作的松竹石泉,其中後世添加的部分包括了乾隆御筆"彤管芳"及“顧愷之畫女史箴並書真蹟,內府珍玩神品”,乾隆御題詩作及蘭花畫作,乾隆御筆所著後記以及項元汴所著的後記。然而,隨著裝裱時所用的木板老化開裂,鑲裱于木板之上的「女史箴圖」也會隨之開裂掉粉,而且對於外界光線、溫度濕度等因素的影響更加敏感,從而加速了其不可逆轉的老化。

很不幸的是,就因為當年大英博物館的錯誤裝裱,導致了「女史箴圖」遭到了這一不可逆的破壞,而今天大英博物館不得不作出妥協,為「女史箴圖」專門打造了一個黑色且不透光的收藏盒,並且規定每年僅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作為展品暴露在外部燈光下展出,而其餘時間則被藏於密不透光的收藏盒中進行保護。從此,一幅歷經千年的傳世之作收斂光芒、暗無天日。

「女史箴圖」作為無數流失海外的文物瑰寶之一,真的沒趕上好時候。

--------------------------------------

大英博物館將展出《女史箴圖》(圖)_海外動態_新浪收藏_新浪網 - https://goo.gl/yimXrL

大英博物館將展出《女史箴圖》(圖)

2013年12月20日08:26   深圳特區報    我有話說( 28 人參與)

 
《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局部

  日前,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員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博士在愛丁堡透露,塵封6年之後,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將於2014年4月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展期1個月。1903年,英國軍官克拉倫斯·約翰遜(Clarence AKJohnson)以25英鎊的價格,將這幅作品賣給大英博物館,這幅千年古畫曾經一度被人忽視,包括當年去大英博物館看展的徐悲鴻。

  是否顧愷之的真跡依然是謎   

  近日,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員史明理博士在愛丁堡做了題為《女史箴圖:這幅傑作的來歷和再鑑定》的公開講座。史明理介紹,《女史箴圖》是大英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這幅作品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所有介紹中國文化和藝術的書籍中,都提及了這幅作品。在英國BBC與大英博物館製作的廣播節目《100件展品了解世界歷史》中,這幅作品名列第39位。

  《女史箴圖》是留存下來的最早的,保存較好的畫在絲綢上的手繪畫,這幅畫將高水準的詩歌,書法和繪畫呈現在一起,在中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畫中的詩歌作於公元3世紀,當時,西晉惠帝昏庸無為,國家大權被其夫人賈氏獨攬,賈氏兇殘擅陰謀,朝中大臣張華覺得自己有責任勸諫她,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蹟寫成九段《女史箴》,規勸教育包括賈氏在內的宮廷女子要遵循儒家思想。根據史書記載,張華的勸諫詩文對賈氏毫無作用,她繼續專橫,並設計謀殺政敵,最後被迫服毒自殺而亡。後來,顧愷之根據張華的詩文,畫成《女史箴圖》。最早提到這幅作品的是北宋書畫家米芾,他在1103年編纂的《畫史》中記載,這幅畫是顧愷之的作品,但是,並未指出這樣的判斷是有事實依據的,或者僅僅是他根據畫作的風格,自己做出的判斷。關於這幅畫作的第二個記載是1120年的《宣和畫譜》,這本書是在宋徽宗的授意下,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目錄,在這本書中,明確記載,《女史箴圖》是宮廷所收藏的9幅顧愷之的畫作中的一幅。以此官方認證,可以推斷,很長一段時間,並未有人懷疑《女史箴圖》是否是顧愷之的真跡,直到1816年,胡敬(1769-1845)在他寫的一本書中指出,《女史箴圖》不是顧愷之的真跡,而是唐代的摹本。到了20世紀,藝術史學家們也一致認為,這幅《女史箴圖》並非是晉朝的作品,所以,也一定不是顧愷之的真跡。這幅摹本誕生的時間和地點,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至今,最主流的觀點是,這幅摹本誕生於隋朝,或者唐初,中國的江南地區。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的陳葆真教授認為,《女史箴圖》的原作應該誕生於484年之前,但根據流傳下來的這幅《女史箴圖》的畫面上的細節推斷,這幅作品應該創作於唐朝。除了這幅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摹本,另外一幅被認為是12世紀的《女史箴圖》摹本,收藏於北京故宮。

  乾隆帝的“四美”之一   

  結合《女史箴圖》上的藏印章,史明理介紹了這幅畫作被收藏的歷史。畫作上呈現出的最早的鑑藏印是宋徽宗的“睿思東閣”的印章,睿思東閣修建於1075年,是皇室用來宴請賓客的殿堂,並非展示藝術作品之地,但是有據可查,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拓本也曾收藏於此,所以,極有可能,宋徽宗也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收藏於此。米芾的《畫史》記載,之前,這幅《女史箴圖》收藏於宋朝大臣劉有方家。《女史箴圖》上也呈現出更早的藏印章,比如一款“弘文之印”的印章,試圖將這幅畫作和唐代翰林院的弘文館聯繫在一起,以提高這幅書畫的“身價”。但是,後人考證,這個印章是後人造假,添加上去的,當然,也不排除,這個印章來自一位名叫“弘文”的私人收藏家。北宋之後,到元之前,這幅《女史箴圖》被誰收藏,不得而知。到了明朝,這幅畫流落到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手中,他在這幅畫上蓋了50個收藏章,以示己有。期間,董其昌曾經“複製”畫中的被認為是顧愷之的書法,並在1603年做為字帖出版。之後,《女史箴圖》幾經易手,最終到了乾隆帝的手中。乾隆帝很喜歡這幅作品,並在1746年,對它進行了重新裝裱。乾隆帝給畫加了題跋,加了一幅他手畫的蘭花,在畫的末尾,添加了鄒一桂的畫。同項元汴一樣,乾隆帝也在《女史箴圖》上蓋收藏章以示所有權,他蓋了37個,並且,這37個收藏章是在他當政的60年內,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加蓋上去的。這幅《女史箴圖》同北宋畫家李公麟的《九歌圖》、《瀟湘圖》、《蜀江圖》,被乾隆視為“四美”。乾隆帝給這四幅畫作定制了同樣的包裝盒,將它們擱置在一起,收藏於他休息的私宅靜怡軒。目前,《蜀江圖》收藏於華盛頓的弗里爾和薩克勒美術館(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瀟湘圖》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九歌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研究中國古畫的西方學者最近發現,用來保護“四美”的四塊方形絹布,來自同一塊布,這同時也證明,《女史箴圖》現在的模樣應該就是乾隆收藏時的模樣,也就是1903年,這幅畫剛被帶到大英博物館時的模樣。義和團起義期間,英國軍官克拉倫斯·約翰遜駐紮在北京的頤和園,但是,誰也不知道他怎麼就得到了《女史箴圖》,有記載說,這幅畫作是他幫助北京的一位婦人,這位婦人送給他的謝物,但是沒有多少人相信這樣的說法。1903年,克拉倫斯·約翰遜將這幅捲軸畫帶到大英博物館,原本是給上面的翡翠套環估價,當時,在大英博物館工作的歷史學家西德尼·考爾文爵士(Sir Sidney Colvin )等工作人員意識到這幅畫的價值, 便以25英鎊的價格將這幅畫買下。1910年,《女史箴圖》第一次在大英博物館向公眾展出。史明理解釋,之後的很多年,除了部分日本學者對這幅畫作稍感興趣外,似乎很少人留意到這幅稀世珍品,包括當年來大英博物館看展的徐悲鴻,他在看到這幅畫作後,也沒有特別強調它的價值。

  明年4月將展出一個月   

  史明理介紹,大英博物館將《女史箴圖》裁為四截,裱在板上展示。從日本明治時期,將來自日本和中國的絲綢畫裱在板子上展示的技藝就流傳到了美國和歐洲,比如在美國華盛頓的弗里爾和薩克勒美術館,德國科隆的東亞藝術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大量如此展示的捲軸畫作品。自從2008年後,《女史箴圖》沒有再對外展示,而是成為學術專家重點研究的對象。最近,大英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對《女史箴圖》進行了非侵入式、非接觸式的掃描檢測,對絲綢的材質進行比較發現,《女史箴圖》曾在兩個不同的時期被進行過修復,對修復這樣的畫作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找到相似的絲綢,因為不同絲綢之間的結構差異很大。科研人員還根據掃描出的“電子圖”,分析出絲綢畫破損的原因,包括反复的翻捲,系捲軸畫的繩帶對畫作的磨損等。損壞絲綢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時間的曝光,紙張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絲綢更容易因見光受損。光線會加快絲綢的腐蝕,而且,光線也會改變絲綢的顏色。絲綢曝光的時間越久,顏色會變得越暗淡。

  關於《女史箴圖》的創作時間,學術界依然存在爭論,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這幅作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不傷損這幅作品的情況下,如何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幅珍貴的原作,也是大英博物館一直在考慮的議題。根據大英博物館的計劃,在停展6年後,《女史箴圖》將於2014年4月在大英博物館進行首展,展期一個月,之後的11個月,這幅畫作將在原地被覆蓋,保存於黑暗裡。之後的每年,都會有一個月的展期。畫作將被陳列在為它特製的盒子裡,這個盒子位於大英博物館的第91展室,同時,隨這幅畫作同館展出的將有一些同樣來自中國江南地區的書畫作品。◎ 深圳特區報英國特約撰稿人崔瑩

-------------------------------

顧愷之《女史箴圖》重現大英博物館 - https://goo.gl/hV6SQm

顧愷之《女史箴圖》重現大英博物館

2016年02月23日07:21 我有話說 (0人參與)來源:英中時報

 

說到中國名畫,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步輦圖》、《富春山居圖》,而第三個會說出的名字,估計就是《女史箴圖》了。這幅畫傳說中是晉代顧愷之所作,但現在保留下來的只有唐代和南宋的摹本。南宋的摹本現在還保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唐代的摹本則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一位英國軍官偷帶到了英國,並以25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因為光線原因,《女史箴圖》很少展出。為了配合中國新年,這幅畫也終於在大英博物館重見天日。原以為這場特展會非常熱鬧,大家都排幾個小時的隊進去看。沒想到展館裡空空蕩盪,不需要排隊就能趴在玻璃上仔細地玩味這幅中國最出名的長卷之一。唐代摹本中十二副場景中的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所以這次展覽從第四個場景開始。

何謂“女史箴”?就是女官的箴言,主意都是教導皇帝后宮中的女性遵從婦德,要“明婦順,倡婦德,講貞節,男尊女卑”等等,要求女性一生順從男人的支配。雖然這幅畫所表達的主題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但從繪畫本身來看,它的歷史地位還是非常高。

場景1 : 馮婕妤擋熊


(圖片來自網絡)

玄熊攀檻,馮媛趍進。

夫豈無畏?知死不吝!

此場景為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第一個場景馮婕妤擋熊。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鬥,妃嬪都在座奉陪。一隻熊突然跑了出圈外,馮媛擋熊救駕。

強調了女子的犧牲精神。

場景2: 班婕妤辭輦


(圖片來自網絡)

班妾有辭,割驩同輦。

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漢成帝便與班婕妤出遊,邀班婕妤同鑾,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夏、商、週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週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後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 

場景3:山景和獵人


(圖片來自網絡)

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

日中則昃,月滿則微。

崇猶塵積,替若駭機。

這個場景表現了世事皆難逃盛極而衰的法則,只有婦德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日月有常,太陽到了最高處也會落下,月亮到了最滿的時候也會開始有缺,名和利看似龐大的大山,但只不過是一堆塵土,失去它們和用弩機射箭一樣快。只有婦德才是永恆。

場景4: 化妝


(圖片來自網絡)

人咸知飾其容,而莫知飾其性。

性之不飾,或愆禮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該場景一改前六個場景的緊張氣氛,顯得放鬆,畫面中是三個妃子在洗漱化妝,一個妃子坐在銅鏡和化妝盒前,另一個妃子為她梳頭,另一個照鏡的妃子可以通過鏡子看見她的臉,鏡子的正反兩面,代表外貌和品德。

場景5: 臥室


(圖片來自網絡)

出其言善,千里應之。

苟違斯義,則同衾以疑。

該場景想表現,如果說出婦德的好處,千里之外都有知己,如果違背了婦德的要求,即使同床也會遲疑。

場景6: 家庭


(圖片來自網絡)

夫出言如微,而榮辱由茲。

勿謂幽昧,靈監無象。

勿謂玄漠,神聽無響。

無矜爾榮,天道惡盈。

無恃爾貴,隆隆者墜。

鑑於小星,戒彼攸遂。

比心螽斯,則繁爾類。

這個場景和第六個場景的山景相呼應,表現了一樣的思想,世事皆難逃盛極而衰的法則,女性以婦德要求自己,要意識到為男性從屬和渺小的地位。

場景7: 拒絕


(圖片來自網絡)

驩不可以黷,寵不可以專。

專實生慢,愛極則遷。

致盈必損,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仇。

結恩而絕,職此之由。

畫家用這個場景來表現如果做不到禮教中規定的婦德,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社會主宰男性的認同。

場景8: 收穫


(圖片來自網絡)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興。

靖恭自思,榮顯所期。

這個場景裡繪了一個具備婦德的女性,將會得到榮譽。

這次展覽除了能細細品味唐代水墨畫的工筆之美,同時也能欣賞乾隆的手跡。乾隆皇帝對《女史箴圖》非常喜愛,1746年重新裝裱,加入一些新部分,包括開頭的描述,乾隆皇帝親手畫的蘭花等,乾隆皇帝把《女史箴圖》和傳為宋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 《蜀川勝概圖》 《九歌圖》 一齊稱為四美,藏於靜怡軒,並在《女史箴圖》上蓋了37個收藏章。

場景9: 女史


(圖片來自網絡)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結束場景,畫面中女史埋頭專心記錄,兩個妃子向她走去

------------------------------------

女史箴圖 - https://goo.gl/V9mOsR

女史箴圖是教導宮中的女官,如何修養自己的生活規範教科書,「女史」是指宮廷中的婦女,「箴」是規勸的格言。女史箴圖有圖有字相互說明,雖然有勸戒的性質,但畫面仍然生動。每一段的主題人物,都根據不同的內容,被賦與了各種動作。

女史箴圖不慌不忙地畫出穩定勻細的線條,呈現了沉靜的一面。

(摘自彩筆的人生,故宮)

chp71-1.jpg (12304 bytes) chp71-2.jpg (5580 bytes)  chp71-3.jpg (10386 bytes)
女史箴圖 (局部) 女史箴圖 (局部) 女史箴圖 (局部)
 chp71-5s.jpg (6230 bytes) chp71-6s.jpg (7583 bytes) chp71-7s.jpg (7063 bytes)
 女史箴圖是據西晉張華諷諫賈後宣揚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內容所作。
 《女史箴》原文共十二節,圖卷亦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九段。九段內容據各段空隙所書箴文,依次為,馮媛當熊、班姬辭輦、世事盛衰、修容飾性、 同衾以疑、微言榮辱、專寵瀆歡、峭恭自思、女史司箴。
 其中 "馮媛當熊" 及 "班姬辭輦" 描寫封建仕會宮廷婦女忠於君主的道德操守。前者描繪漢元帝遊樂遇險, 蜨妤馮媛挺身而出,衛護皇帝;後者表現漢成帝女官班睫妤,為君主不致貪戀女色而忘朝政,辭謝與成帝同車。其餘各段亦以可視形象解釋箴文的抽像說教。卷末款署,顧愷之畫, 當為後人所添。
 圖中人物神態宛然,細節描繪體物精微,所畫婦女端莊嫻靜,符合封建箴規。筆法細勁聯綿,設色典麗秀潤,畫風較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古,與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風格相近。其山水與人物關係則人大於山,山石空勾不皴,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面貌。明代陳繼儒以為是宋初人摹本,清代胡敬則以為當屬唐人摹本。今人多以為唐人摹本。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