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以「太極金闕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為首的太極金闕諸神排列在第三階位。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的十種名號之一曾下降到人間當上了道教一大派別太平教的教主。這一等中世俗人間氣息較濃,左右兩邊有不少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左邊太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以下有:尹喜、龔仲陽、龔幼陽、安期生、葛玄、孔子、顏回、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巢父,周穆王、許由等50餘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道教/真靈位業圖/正統道藏/太乙真人法力高強,後支持姜子牙伐紂/在山海各險遇難,只要虔誠誦念太乙真人「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凶為吉」。故曰「尋聲救苦天尊」/道教甚至認為太乙天尊化身「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人稱「大士爺」或「普渡公」,主宰諸鬼/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作為道教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NRF4j


http://www.rsd.fju.edu.tw/images/uploads/FJRS/21-05.pdf

2020-06-01_180750

http://www.rsd.fju.edu.tw/images/uploads/FJRS/21-05.pdf


道教改革家——寇謙之
道教改革家——寇謙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6QcaUe
以東漢天師道為主的中國道教,歷經魏、晉和北魏之初,其教理教義和教團的存在與發展,一直處於分散狀態,沒有為官方承認。
北魏寇謙之修道嵩山三十年,為適應歷史潮流,對天師道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使道教擺脫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淺薄的風貌,從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認,從民間進入殿堂,寇謙之成為一代宗師。此後,道教不斷得到歷代道教大師的豐富、發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體系和齋醮儀式,使道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寇謙之畫像

巧遇異人成興公‍
寇謙之,字輔真,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人,生長在一個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長兄寇讚,三十歲即為縣令。而寇謙之從小就無心於做官這一條路,一心一意傾心道教,他從家中僅有的道器、道書以及搜求學得的道術中,尋得了無限樂趣。他每天在家裡誦經打坐,煉乳氣功,服藥餌,心想能獲得仙道靈效,可是歷經數年,一如既往,卻依然如故,原身凡體。
寇謙之在家修煉,儘管無效,卻依然堅持。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門,見到一個叫成公興的幫工,賣力做活,而形貌卻較奇特,身體魁偉,如象用不完的勁兒。徵得姨母同意,他帶成公興回到家裡幫活。成公興在寇家幹活,不怕髒不怕累,深得寇家滿意。
有一天,寇謙之用《周髀算經》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運行規程時,老是算不對,心焦火燎;成公興無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煩地把成公興開銷走了。寇謙之又繼續演算,總是得不出個正確結果來。正在寇謙之愁眉緊縐的時候,成公興又來到他的演算桌旁,誠心誠意地說:「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你按我這老粗的辦法算一下看怎樣?」
寇謙之不屑一顧。
「先生不妨一試,不行就算了。」成公興將就著說。
寇謙之看到幫工的好意,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按成公興的運籌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手順,一口氣算出了「七曜」運行的規程,寇謙之好不高興呵!這時,再睜眼看看成公興,覺得他是一個奇人!當下就派成公興為師。成公興因辭不就,反倒讓寇謙之收他為弟子,寇謙之莫名其妙,就這樣成公興為寇謙之的弟子,師徒倆共同研道,暗相默契。
原來,成公興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燒仙宮,師父罰他到民間,勞役七年。成公興以授道來贖罪,七年期滿,就返回仙宮去了。
中嶽嵩山

嵩山修道三十年 托神降授天師位‍
寇謙之受道不久,成公興對寇謙之說:「先生如有意學道,當隨公興隱遁深山。」寇謙之欣然同意。於是,潔齋三天,便隨成公興離家修道去了。寇謙之先隨成公興到華山,採得仙藥,服後不飢;不久,師徒倆即前往嵩山,潛心修道。
嵩山,居五嶽之中,故稱「中嶽」,屬古都洛陽京畿之地,在登封縣北,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嶽後被封神為「中天王」。中嶽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峰、少室山五乳峰為最有名。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中嶽成為仙人道士的修煉之地。西晉爵著名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所以,成公興、寇謙之踵隨前人,來到嵩山。他們選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煉。成公興將全部修煉秘訣傳給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日益長進。
成公興在嵩山傳授道法,不覺己到七個年頭,該是自己回歸天宮的時候了。臨別時,成公興再三囑咐寇謙之:「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慾未斷,難赴仙路,不過,需加勤奮,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寇謙之聆聽師教,不敢有絲毫怠慢。成公興去後,寇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並開始招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
寇謙之在嵩山修煉達三十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氣派,仙風飄然的神韻,他自知外形可以為國師,但內質上卻空泛無幾,要想更上一層,需在這方面下功夫。於是,寇謙之決定要從道教本身動真格了。
寇謙之經成公興點化,悟出了上述的道理,為此,他就製作了自己托天神,降授的暢想曲。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謙之在嵩山少室石室託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擁護,百靈導從之下,降臨嵩山,告訴謙之說:「往歲,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從天師張道陵去後,地上修道的人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吾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即《老君音誦戒經》)。汝宣吾新科,請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間傳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當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金秋季節,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忽然少室山顛,雲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雲上端坐著一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寇謙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謁。上師說:「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的《錄圖真經》,並傳授銷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
自此,寇謙之以「國師」的身份,到處遊說,自認為躋身朝廷,給道教爭地位的時機己經到來。
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十月,初冬來臨,寇謙之臥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資本積累成了,他戴著「天師」桂冠,離開嵩山施展抱負,而做他的「國師」美夢了。

宰相引薦 躍身國師‍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塵僕僕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獻上他的傑作——道書。誰知出於所料,皇帝讓他暫住在一個叫張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養了起來。
寇謙之不甘閒住,他四處打聽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崔浩畫像
(主張崇道廢佛)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為顯中之顯,尤出眾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輔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為白馬公,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養尊處優,又生得「纖妍結白,如美婦人」,少好文字,博覽經史,陰陽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義理,出類拔萃。他承繼父業,入仕朝廷。從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祿大夫,父子均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軍國大事主謀者之一,因他主張利用漢人,實行漢制治國,得罪部分鮮卑貴臣,太武帝迫於眾議,讓崔浩暫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國事,必決崔浩。寇謙之選中崔浩,是最合適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藉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藉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聖上應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並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於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布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請神,天相多多;畫符鎮災,希冀太平;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謙之居帝師之位,便發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同時,考慮到大魏治國必須用儒學,而自己幼不好儒,成為缺陷;現在應急起直追,請教大儒崔浩,崔浩有求必應,急需應用,稍稍彌補了自己的儒學空白的短處。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國的方略,在朝中逐漸得到了落實。
寇謙之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顯神手,積極參加北魏的軍事行動。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連勃勃病亡,其子赫連昌繼位。對是否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崔浩主戰,長孫嵩主和,太武帝傾向主戰,意志不堅定,特請來寇謙之「天師」決定吉凶。寇謙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見,又自認為大夏曆來窮兵擴戰,民心不安;又新喪國君,政局不穩。如出兵征伐,定會一石三鳥,會取勝而歸的。於是,寇謙之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後對太武帝說:「此戰必克,陛下以武應天運,當以兵定九州,後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十分高興,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挫西夏元氣,俘敵軍數萬,繳獲牲畜十幾萬頭,虜夏人萬餘家,凱旋而歸。
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和權術、謀術,連連相扣,術術應手,終於在鮮皓卑族的大魏,站穩了腳跟,實現了「國師」之夢。如願以償了。

推行新道法 道運不圓滿‍
寇謙之改革後的新天師道,在北魏轟轟烈烈發展著。
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並下詔給寇謙之及其弟子授予高官顯爵,寇謙之謝絕了。太武帝下令對寇謙之處以方外之禮,於是,讓「天師及其弟子,並列在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太武帝還下令,為寇謙之師徒勞在京城東南(象徵嵩山)修建了五層高的道壇,遵其新經之制,取名「玄都壇」。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供給衣食。道士、道徒每日「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每月舉行一次「廚會」,有數千人參加,費用有國家供給。
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太武帝還根據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後又寇謙之所請,親自至道壇受符籙。自此,北魏歷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籙,成為一種法制,依此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的一種依據。如文成帝拓跋浚於興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壇,登受符籙」。獻文帝拓跋弘於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壇,親受符籙」。
寇謙之去北魏平城以前,朝廷多信佛教;寇謙之的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後,自然影響到佛教的發展,但當時太武帝對佛教並無惡意。後來,太武帝發現僧尼不守清規,幹些傷風敗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來往。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關,下令誅殺長安沙門。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太武滅佛」。
然而,寇謙之對太武帝滅佛活動,不太熱心,甚至反對。他認為道教已處於國教地位,佛教已無力相爭,沒必要排佛;他認為新天師道吸收不少佛教義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處,根本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他更認識到以太子晃為首的鮮卑貴族崇佛抑道;排佛過於激烈,勢必影響政局不穩,不利道教。所以,對於執意滅佛的崔浩,多次爭辯利害得失,崔浩不聽。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削弱貴族勢力;寇謙之意識到這可能逞一時之快,而最終會招致殺身之禍,前景相當嚴重。
寇謙之不僅想到崔浩的未來災難,也想到了他自己的現狀,他以太武帝名義修建「靜輪天宮」因「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終年不成」,而招致皇太子一幫人的非議;「寇謙之想以無止境的時間,辦不可能辦到的事,費損財力,疲勞百姓,恐怕不太合適吧?」太武帝也認為無不有理,寇謙之很清楚這個內情。他還意識到他所招收的新老弟子,入京城之後,個個貪圖享受,無所長進,自己已年過八十,道教後繼無人,靜輪天宮,已歷時十八年,而竣工無期,這使得寇謙之已力不從心了。他是否感到大限將至,有一天他對弟子們說:
「當我寇謙之在世之日,你們可以求得榮華富貴,一旦我去世,這靜輪天宮真難修成呵!」
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寇謙之預言不久的夜裡,在尚未完工的靜輪天宮裡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歲。
兩年後,崔浩奉命纂修國史,太子晃為報「天佛」一箭之仇,先表面贊同他秉筆直書;國史修成後,又藉口崔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將其誅殺,並盡戮其族。崔浩之死,正被寇謙之在預言言中。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迫於壓力,太武帝下令拆除靜輪天宮。
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突然終止「真君」年號,改元「正平」。十個月後,太武帝被近侍殺死。因太子晃早死,由皇太孫濬即位,是為文成帝。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立即宣布解除廢佛令,恢復佛教。
寇謙之死後,他的弟子中卻沒有一個成名的!儘管天師道仍在活動著。
此後,北魏的新皇帝登基,照祖宗舊例,親登道壇,接受符籙。
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將道壇由城南遷至南郊,定員由一百二十人減至九十人。孝文帝遷至洛陽後,一照舊例,在洛陽城南新建道場,定員為一百零六人。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靜帝元善見由洛陽遷都鄴城,建立東魏,在鄴城南建立道場,定員仍為一百零六人。
東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高澄把持朝政,奏請取消道壇。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寶六年(公元555年),道佛論爭,道教失敗。文宣帝下令廢除道教,於是齊境無道士,寇謙之的新天師道教團,至此便煙消雲散。
道教改革家——寇謙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6QcaUe


u=1586466439,389296960&fm=173&app=49&f=JPEG

葛洪、陶弘景、寇謙之有哪些世紀流傳?對後世有何影響
葛洪、陶弘景、寇謙之有哪些世紀流傳?對後世有何影響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2zQ2Mnl
葛洪、陶弘景、寇謙之有哪些世紀流傳?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也被人稱爲小葛仙翁,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世家。葛洪的家族曾顯赫一時,他的叔祖父葛玄是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大鴻臚;他的父親葛悌在孫吳政權時歷任要職,並在孫吳政權滅亡後,憑藉家世在晉朝官至邵陵太守。葛洪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年時期被父親百般寵愛。如同其他官宦子弟一樣,葛洪遊手好閒,不願意刻苦學習。葛洪13歲時,父親葛悌去世,整個家族沒有了生活來源,家勢迅速地衰落。此時的西晉王朝也走到了盡頭,“八王之亂”造成了社會大混亂,葛洪的家鄉同樣不能避免。
生活的觀辛和世態的炎涼,使得易洪受到極大的震動,從此之後一心向學。洪閱讀了大量的經典著作,發現自己對“神仙導養之法”非常感興趣。大約在18歲時,他拜鄭隱爲師。那隱是葛洪叔祖父的弟子,葛洪的叔祖父葛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方士,精於煉丹之術,世人稱他爲高仙,也叫太極仙猜。不知是否因爲這層原因,葛洪得到了鄭隱的悉心指導,據說鄭隱還將一些道家的祕密典籍傳授給了葛洪,讓他進行鑽研。葛洪也沒有辜負鄭隱的希望,在他20多歲的時候,就以儒道並通而遠近知名,並有了要“立一家之言”的想法,但這一進程不久就爲戰亂所打斷。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江南地區爆發了以張昌爲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很快就攻下了江、揚等多個州縣,不僅晉朝政府大爲震恐,就連江南地區的世家大族們也紛紛聯合起來,準備鎮壓這次起義。江南大族推選出來的首領,是吳郡的大姓顧祕。顧祕以“義軍大都督”的名義,任命葛洪爲將兵都尉。葛洪也因爲參與這次平叛有功,被封爲伏波將軍,東晉開國時,賜關內侯。戰亂結束之後,葛洪開始雲遊天下,結交各類方士、道人,以求對道教和方術有更爲深刻的理解。中途雖然受到好友嵇含的邀請,被任命爲廣州刺史,但隨着嵇含的被害,這一職務也就擱淺了。雖然官沒當成,但葛洪卻趁此機會雲遊廣州,並拜南海太守飽靚爲師,使得自己的煉丹法與醫學知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最後,葛洪來到了廣州羅浮山進行煉丹,也最終卒於此地,享年81歲。
葛洪一生的著作很多,《抱朴子》《肘後備急方》和《神仙傳》等書流傳至今。總之,原始道教在葛洪這裏,得到了整理與開發。葛洪將它大加改造,使得道教思想與現實的功利思想達到了一種平衡,道教的受衆由底層轉向了高層。
陶弘景,字通明,同樣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但是與葛洪不同的是,陶弘景的祖、父輩擔任的都是中層以下的官職。陶弘景在南齊統治時期,一度擔任諸王侍讀和奉朝請的職務。水明十年,陶弘景最終拋棄俗務,隱居在句容的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
陶弘景隱居並不是不再過問世間俗務,他仍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梁武帝在雍州起兵之時,弘景就讓自已的弟子戴猛之爲代表,向梁武帝奉表稱臣,表示了自己的支持。因此武帝經常就一些政治問題向陶弘景請教,對他非常倚重。民間也因此將陶弘景稱之爲“山中宰相”。不僅如此,爲了迎合佞佛的梁武帝,晚年的陶弘景宣稱自己的前身是佛教中的勝利著薩,希望將佛道集於自己一身。
陶弘景本人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他不僅精通陰陽五行、醫藥學、道學和儒學等知識,還知曉音律,善琴棋。另外,陶弘景的書法也非常好,最擅長的是草書和隸書。陶弘景一生的著作很多但最爲重要的是《真浩》和《真靈位業圖》兩部書。在《真靈位業圖》一書中,陶弘景依據人間現實的等級制度,制定了嚴密的神仙等級:在《真浩》中則認爲,生成萬事萬物的是“道”,而“道”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這兩部書後來都成爲道教重要的經典著作。不僅如此,陶弘景對醫學的貢獻也極其巨大。他分類整理、補充了《神農本草經》,最終編撰出了《神農本草經集註》一書,他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第一位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的人。
寇謙之,字輔真,上谷昌平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的著名道士,他崇奉天師道,也就是所謂的五斗米道。此時的天師道在歷經各個朝代後,依然沒有成爲有體系的團體,也沒有自己系統的理論,因此並不爲官方所承認。寇謙之爲了增加自己的威望,開始編造許多關於自己的神話。他宜稱北魏神瑞二年,他在嵩山見到了道教的第一代祖師爺一一太上老君,老君封他爲“天師”,並委任他來整頓道教。因此,寇謙之又被稱爲寇天師。泰常八年(423年),寇謙之又宜稱老君的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任命他統領“人鬼之政”。不僅如此,寇謙之還編造了許多假的道教經文,如《雲中音通新科之誠》等等。爲了擴大並傳播道教,寇謙之不僅使用了神話和假經文,還輔助地利用天文算法、醫藥學等一系列知識作爲他傳教的支撐。
與葛洪、陶弘景一樣,寇謙之也對原始道教進行了一些修改和補充,以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道教在寇謙之時期,依照佛教的形制創造了戒律。擁有了戒律的道教,其內容更加純粹,也更加符合統治階級的口味。道教從矇昧中擺脫出來,承擔起幫助統治者進行統治的義務,這對剛剛人主中原的北魏政權來說非常重要。太平真君三年,太武帝親自到道場受戒。此後的歷位北魏新帝都要先去道場接受道教的戒律,並形成了制度。
總之,自東漢形成的原始道教,在葛洪等三人的改造下,擺脫了原有的混亂、粗陋的面貌,得到了南北朝廷的認可,從民間正式走向了朝堂。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葛洪、陶弘景、寇謙之等三人的努力下使得道教流傳至今,對於現代文學研究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葛洪、陶弘景、寇謙之有哪些世紀流傳?對後世有何影響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2zQ2Mnl


2020-06-01_165451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上谷郡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人,家族因避難遷居馮翊郡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重大改革,對道教歷史影響深遠,是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生平
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早年愛好道術,對張魯的五斗米道尤感興趣。曾與成公興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興對他說:「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
後來他宣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之位,還說太上老君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之術,能夠辟穀。其後,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此後,寇謙之下山並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為了「帝王師」。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後,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籙。由此開始,北魏歷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籙,以此作為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徵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其道壇也一直遷移,最後在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被取消。他死後的北天師道缺乏有名氣的上層人物,其弟子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痕跡,其傳授系統也無法考訂出來,這也成為道教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改革天師道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摒棄了被農民叛亂所利用之教義和制度,反對修道之人「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叛逆君王、謀害國家」。 主張「兼修儒教」,「並教生民,佐國扶命」,以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列為規戒。寇謙之對天師道的改革「專以禮度為首」,以禮作為規範。主要作出了這些改革:
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
廢除以前天師道徵收租米錢稅的制度
加強戒律,整頓組織,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廢除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主張「簡賢授明」、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
修訂戒律、科儀,並且撰寫《老君音誦誡經》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為道士的行為準則
反對道官索取道民財帛,以減輕道民負擔等。
同時,又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迴,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作功德,誦經,持戒,修行成仙等。經過他改革後的天師道為了和以前的相區別,被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
家族
上谷寇氏成員,自稱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寇恂十三世孫。
寇謙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zOJRN


真靈位業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真靈位業圖》是南北朝時道士陶弘景編寫的對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個譜系。
他將當時各種道經中所記載的近700名神靈用7個等級進行了排列。每一等級(神階)都有一位居中的主神,其他分別列於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主神:玉清元始天尊(共29名)
主神:上清玉晨玄皇大道君(共104名)
主神:太極金闕帝君(共84名)
主神:太清太上老君(共174名)
主神:九宮尚書張奉(共36名)
主神:右禁郎定錄真君茅固(共173名)
主神:酆都北陰大帝(共88名)
第一等級以元始天尊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相傳他在形成天地萬物的自然元氣之前出生,故稱作「元始」。第四等級以太上老君(老子)為主神。在此圖譜中,老子的身分地位有所下降,從原先道教中的萬神之宗主下跌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了。
陶弘景的這個真靈位業圖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門閥士族制度),也反映了陶弘景的神學觀點。也是這時正式確立了元始天尊作為道教最高神的地位。
《真靈位業圖》中把上清派主神玄皇大道君列入了第二神階,而太平派主神金闕帝君位於第三神階,天師道主神太上老君居於第四神階。這反映了陶弘景作為上清派道士的立場,也是當時道教各派社會地位的真實狀況。《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疑也是為替人間的封建等級制找根據。
《真靈位業圖》將道教中的神鬼系統進行了人為的整理、編排,且把中國歷代許多著名的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也一起作為神靈排列進去。對此,《真靈位業圖》歷來引起非議,甚至有人懷疑飽學之士陶弘景不會有此荒唐之作,疑此為偽造之書。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https://goo.gl/kPaM1f

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序

夫仰鏡玄精睹景耀之巨細俯平區見之崇深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但名爵隱顯顯學號進退四宮之內疑似相叅今正當比類經正讎校儀服埒其高卑區其宮域又有指目單位上皇道君、五帝、七老如此比之類是矣略說姓名墨羽、孟卓之例是或任同秩異金闕四帝、太極四真及下教之例是矣業均跡別者諸步綱之例也如希林真人為太微右公而領九宮上相末委為北宴上清當下親相識耶諸如此例難可必證謂其並繼其所領而從高域粗事事條辯略宣後章輒以淺識下生輕品上聖昇降失序梯級乖本懼貽謫玄府絡咎冥司謹依誠陳啟仰希照亮若必不宜然願垂戒告今所詮貫者實稟注之奧旨存向之要趣祈祝跪請宜委位序之尊卑對真接異必究所遇之輕重是以三君共辭先致學未體之尤下班居上智有不達之蔽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若不精委條領略識宗源者猶如野夫出朝廷見朱衣必令史句驪入中國呼一切為叅軍豈解士庶之貴賤辯爵號異同乎

陶弘景序

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梁貞白先生陶弘景

唐天台妙有大師玄同先生賜紫閭丘方校定

玉清三元宮

上第一中位

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

右位
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洞虛三元太明上皇
道君
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虛明紫
蘭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三元上玄老虛皇元晨君
三元四極上元虛皇元靈君
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
三元紫映揮神虛生主真元胎君
玉玄太皇君
上皇道

皇道君
玄道君
上皇天帝
玉天太一
太上虛皇道君
太上玉真保皇道君
玄皇
高真

一玉君
高上玉帝
右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已下道君皆得策命學道號令羣真太微天帝來受事並不與下界相關自九宮已上、上清已下高真仙官皆得朝宴焉
 

 

左位
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明高上虛皇道君
西華上虛皇道君
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南朱
虛皇道君
玉清上元宮四道君各有
玉清中元宮紫清六道君各有
清下元宮高清四元君各有
玉清中散位一十字不顯 
 

 

第二中位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


右聖金闕帝晨後聖玄元道
壬辰運當下生
右輔侍帝晨領五嶽司命右桐栢真人金庭宮王君諱晉靈王太子下教
右輔小有洞天太素清虛真人四司三元右保公王君諱東魏夫人師下教矣
侍帝晨右仙公許君長史子諱翽
玄洲仙都太上丈人治玄洲紫桂宮玄洲之主矣
太保玉郎李君名飛
侍帝晨觀大夫九宮太傅玉晨郎
北牖弟子中候仙人姓范諱邈字度世曾名永漢桓帝侍郎撰《魏夫人傳》 
 

女真位
微元靈白玉龜九靈太真元君
紫虛元君領上真
司命南魏夫人
諱華存字賢安小有王君弟子楊君師
靈道母西嶽蔣夫人
北海六微玄清夫人
上真東宮衛夫人
北漢七靈石夫人
紫清上宮九華真妃安晉朝降於茅山
紫虛左宮郭夫人
太極中華石夫人
太真王夫人
浪雲林右英王夫人
陵北絕臺上嬪管妃
方丈昭靈李夫人
北嶽上真山夫人
瓊華夫人
三元馮夫人
右華九成范夫人
紫微左宮王夫人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長陵杜夫人
太微玄清左夫人
右陽王華仲飛姬
西華靈妃甄幽蕭
後聖上保南極元君紫元夫人
後聖上傅太素元君
東華玉妃淳文期青童之妹
東宮中候王夫人桐柏真人別生妹
太和上真左夫人
西漢夫人
華山夫人
玉清神女房素
西王母侍女王上華
董雙成 石公子
宛絕青 地成君
郭密香 干若賔
李方明 張靈子
太帝宮官
靈林玉女 賈屈庭
金闕宮官
太保侯范法安
經命仙伯牙叔平
東華宮玉女煙景珠
上元夫人侍女宋辟非
主仙道君侍女范運華
趙峻珠 王抱一
華敬滌 李伯益
鮮于靈金
太和殿 寥陽殿
橤珠闕 七映房
長綿樓

 

 左位
左聖紫晨太微天帝道君
左聖南極南真人左仙公太虛真人赤松子黃老君弟子裴君師
左輔後聖上宰西域西極真人總真姓王諱遠字方平紫陽君弟子司命茅君師

紫清太素高虛洞曜道君
太虛上霄飛晨中央道君赤松
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後聖太師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紫明
太微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紫元太
微八素三元玄晨道君

微太真玉保王金闕上相大司命高晨師東海王青華小童君
領九宮上相長里先生薛君周時得道許長史前緣兄也
太微右真公領九宮上相希林真人燕君從小有天王受王君替代
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大茅君諱盈字叔申
左卿仙侯真
君許君穆南嶽夫人弟子事晉為護宰長史退居句曲山
侍帝晨青蓋真人郭君名世幹
紫陽左真人周君義山
清靈真人裴君漢右扶風人漢時得道
靈飛太真太上大夫
侍帝晨東華上佐司命楊君
協晨大夫石叔門
正一羽晨侯公楊子明
玄洲主仙道君太上公子姓勤主關奏仙名
經命仙伯太保真人
八玄仙伯右仙公谷君
正一左玄執蓋郎郄偉玄
繡衣使者孟六奇
太素官官保禁仙郎裘文堅
左楊王      華仲戒
繡衣使者西林藻  右嬪之姬趙約羅
三天左官直御史管長條
逸域宮      八景城
七靈臺      鳳臺瓊闕金晨華闕

第三中位
太極金闕帝君

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右位
太極右真人西梁子
太極右真人安度明
玄洲仙都絳文
紫陽真人范明期
絕真人裴玄仁

玄仙女西靈子都
司馬季主受西靈子都劍解之道
太極仙侯張奉
臺清虛七真人
西嶽卿副司命季翼仲甫元放師
老元仙
一上玄玉郎王中 
南陵玉女
陽谷真人領西歸傅淳于太
山真人右仙公范泊華
渾真人太極監西郭幼度

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公涓子蘇君師矣
太極法師徐來勒吳時(降)天台山傳葛仙公《法輪經》
邯鄲張君 庚桑子
蕭史
太上玄一三真吳時降天台山傳葛仙公《靈寶經》
劉京
玄洲上卿太極中候大夫蘇君名林字子玄涓子弟子周君師
弄玉 二女白水使者
長桑公子莊子師
韋編郎莊周 秦佚
接輿 伯昏
郄間 老聃

 

左位
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
極左真人紫陽左仙公中華公子
極左卿黃觀子
無上真人文始先生尹喜
朱火丹靈宮龔仲陽、幼陽兄弟二人受道於青童君
東陽真人陵陽子
中元老人中央上玄子
北極真人安期生
北極老子玄上仙皇
清和天帝君
南極老人丹陵上真
青精先生太宛北谷子
玄和陰陵上帝
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
玄洲仙伯
太極左仙公葛玄吳時下演靈實下為地仙
西老人素靈子期
五老上真仙都老公撰《靈書紫文》
東極老人扶陽公子
太極左公北谷先生
三天都護王長 趙昇
太極上真公孔丘
明晨侍郎三天司真顏回
玄圃真人軒轅黃帝
玄帝顓頊黃帝孫受《靈寶五符》
王子帝嚳黃帝曾孫受《靈寶五符》
帝舜服九轉神丹入於九疑山而得道矣
栢成子高湯時退耕修步綱之道
夏禹受鍾山真人靈寶九跡法治水有功
周穆王至崑崙見西王母
帝堯
風后黃帝師出四扇者
西歸子未顯 蒲衣《莊子》云:猶是被衣矣
車子未顯 支離
被衣  王倪
缺  
申 
 卞隨
華封  北人
子州  
皇 
 安公姓陶乘赤龍矣
大項

第四中位
太清太上老君

為大清道主下臨萬民

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

右位
太清仙王趙車子 太清仙王李元容
小有仙王離子 五嶽司西門叔度
中央真人宋德玄 中嶽仙卿衍門子
真人孟子卓 西嶽真人馮延壽
真人傅先生 青城真人洪崖先生
真人韓偉遠 山真人陰友宗
司命太元定錄紫臺四真人
真人王仲甫 北陵丈人
玄丈人  北上丈人
南上丈人  太氣丈人
益命丈人  飛真丈人
九道丈人  示安丈人
百福丈人  百千神氣丈人
登天上玉女四人 上天玉女三人
三天玉女百人  青腰玉女官十人
下等玉女  北宮玉女
五帝玉女  太素玉女
天素玉女  白素玉女
平天玉女  六戊玉女
青天益命玉女  神丹玉女
五流玉女
右十五玉女號
高上將軍  衡山使者
上天力士  天丁力士已上四人並有姓名各領天兵十萬號四將軍
飛天使者  九天使者
九天真王使者 𢯎高仙啟天使者
游天使者  太清使者
六乙使者  六丙使者
六丁使者  六壬使者
六癸使者
右十五使者自然之神
東方靈威仰 南方赤熛弩
西方曜魄寶 北方隱侯局
中央含樞紐此太清五帝自然之神
五嶽君五百年而一替 河侯
河伯此三條是得道之人所補
西嶽丈人
三天玉童  洛水神女此三條亦是學道人所補
飛天丈人  太一中黃 玄上玉童
猛獸先生此自然之神主天下鬼神禽獸
趙昇期在王屋山 陰長生
劉偉道漢時人  郭崇子殷人
郭聲子洛市中卜 周君
徐季道鵠鳴山  鹿皮公
仇季子     司錄君
張巨君
郭芍藥     趙愛兒
王魯連此三人女真
救苦真人君軌  司危
司厄      司命
八威      除福
帛和      華子期
鮑察      欒巴
葛洪隱羅浮山 左東无上王
四天官王    昌命天王
佐命君王    飛真虎王
九都去死王   四海陰王
太一元君    上虛君
摩病上元君   七星瑤光君
三元萬福君   夜光夫人
和適夫人

 

左位
真人三天法師諱道陵
華左仙卿白石生
張叔茂
元始天王西王母之師
玄成青天上皇此三人太清尊位不領兆民
南上大道君  太上丈人
天帝君  老仙都
九氣丈人此並太清三天東宮之真官章奉關啟學道所得
真人高丘子 景雲真人
鬼谷先生  泰清王
九天郎吏  北斗直符七人
定氣真人  監仙真人
五仙夫人  內夫人
二十四官君將
千二百官君將吏二條氣化結成
趙伯玄  劉子先
臧延甫  張子房
甯仲君  燕昭王
茅初成
少室山伯北臺郎千壽
赤松子  大梁真人魏顯仁
華山仙伯秦叔隱 葛衍真人周季通
太和真人山世遠
句曲真人定錄右禁師茅君諱國字季偉為地真
磻冢真人右禁郎王道寧
太清右公李抱祖 蓬萊左公宋晨生
蓬萊右公賈保安 潜山真伯趙祖陽
九疑仙侯張上貴 蓬萊左卿姜叔茂
周大賓
毛伯道  劉道恭二人王屋山得道
東方朔  馬明生
彭鏗西入流沙  鳳綱
韓終
墨翟宋大水解  樂子長
李明雷平台丹  商西四皓
淮南八公  青烏公 黃山君  甯封
方明  力牧 昌宇  莊伯微漢時人
 

第五中位
九宮尚書

姓張名奉字公先河內人先為河北司命禁保侯

今為太極仙侯公領北(身)位在太極矣


已度上清  右保召公奭從羅南明公受此位
右保司展上公  右真公郭少金
協晨夫人黃景華黃瓊之
文德右仙監張叔隱 真人禺君章 

張重華晉初
服胡麻 平仲卿括蒼山受境
趙廣魏末小白山 虞公生中狼山
朱孺子水山 黃盧子西嶽公姓菖禁氣召龍
孫田廣一名登  長生周大賔弟子
許肇先在羅酆都為職東明公右司晨許副字仲先修《大洞真經》

 


左相
虛真人從小有洞天王受王真人替已度上濟
左仙公郭四朝兼玉臺執蓋郎
左仙公王遙甫君弟子齊獻公時人
辛彥雲弟子隨師下降 
散位受其職
朱陵嬪丁淑英  管城子尹虔子師
蘇門先生  周壽陵
德然景女師 宋
李法成趙廣信
 鄧元伯
王玄甫霍山人 尹虔華山
張石生東源伯 李方回三人並晉時服朮
張禮正衡山末服黃 治明期衡山
鄭景世廬江潜山

第六中位
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治華陽洞天


理中監劉翊 
 典柄執法郎淳
理禁張玄主雨水之官亦保命書
童初府師上侯劉寬即保命府
丞四人趙威伯主仙籍并暴雨水
樂長治主災害  鄭稚政主考注
唐公房主其死生
明晨侍郎七人比御史中丞:
男真:夏馥字子恬陳留人桐百真人弟子二人不顯
四女真:周夏友汝南安城人河南尹用暢之女張桃枝沛人司隸朱寓之母二人不顯

監二人范幽仲遼西人漢尚書即李整河內
武解鬼帥者 王延 糧 

傅晃 除街四人已度 
地仙散位
仙人宋來子先為楚市長遇馮延壽
李先生
扁鵲弟子五人:子容 子明 子威
              子戲 子
趙太子  將先生支子元之師
支子元作裴君小時師 廬

石生入東海為始皇使 林屋仙人王瑋玄
山圖公子周哀王時大夫張禁保之師
赤須子夏明晨之師 青谷先生劉上之師
惠車子淳于典柄之師 石長生周明晨之師
東郭幼桃北河之師 鄭子真陽翟山
鄧雲山  華山
西河薊公張理禁之師 周正時
刁道林龍伯高之師  郭子華
趙叔逵           張季連三人在霍山
公成鶴鳴山 范丘林女真趙盛伯六甲之師
修羊公化為白石矣  丘子
崔文子  商丘子服菖蒲而不老
劉根服甘草  介象
白羊公不顯姓名  介琰白羊弟子
劉綱妻  嚴青並善禁氣已上六人善禁劾
陳仲林  道君
趙叔道三人蓋竹山中真人王世龍許遠遊師
趙道玄  傅太初遠遊之交
龔幼節  李開林遠遊代對者
王少道  范叔勝
李伯山三人童初府標表 李仲文
傅知禮
女真
竇瓊英  韓太華安國妹李廣利婦
劉春龍  李奚子
王進賢衍女 郭叔香
趙素臺熙女 鄭天生鄧艾母
許科斗長史婦 李惠姑夏侯玄婦
張美子  施淑女續女
宋漂金母  鮑靚妹
張微子  傅和二人含真臺主
山外其東者杜契
徐宗度  晏賢生二人契友
孫寒華女真 陳世景二人契弟子
趙熙  方山下洞室主者
張祖常  劉平阿
呂子華  蔡天生
龍伯五人並處方臺
謝稚堅  王伯遼
繁陽子何苗  馮良
郎宗五人在鹿跡洞
王叔明  鮑元治
尹蓋婦三人之外餘三十人並北山下絕洞
辛玄子自云禁𢵄中郎將吳越鬼神之司
比干在戎山 李喜南陽人  務光

 

左位
官保命小茅君  三官大理都李豐
三官大理守王附子 荀中侯不顯名字
白水仙都朱交甫  河司命保禁侯桃
俊  左理中監韓崇如大府長史左如司馬
九宮恊晨夫人  文解地上主者
鮑靚南海太守
岱宗神侯領羅酆右禁司鮑元節

地仙散位
許虎牙名聯字文暉受楊君守一之道
王真上黨人也  孟君京兆人也
魯女生在中嶽此三人受行三一真一
左元放李仲甫弟子在小括山
九疑山女真羅郁今在湘東山
杜陵夫人  宜安宋姬此二人並受西梁真人青精方而不書位號未委何仙且在地真之列
許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遊東華署為地仙矣
翁道遠
姜伯真一云在猛山學道採藥二人映之濤侶
郭聲子
黃子陽一云魏夫人食桃皮師二人葛玄常相隨矣
葛玄字孝先丹陽句曲人稚川之從祖也初在長山乘虎使鬼無處不至位在太極宮
鄭思遠即葛玄弟子晉永昌元年入括蒼山
戴孟本姓燕名清字仲微裴君弟子
謝允歷陽人戴孟弟子晉成帝時得道
施存一號婉盆子孔子弟子三千人數得道
劉奉林周時人服黃連
張兆期費長房之師  周君二人俱讀素書七卷得道
雷氏周氏養龍  姜叔
田公劉安之裴君時冀州別駕 赤魯班即黃初起也
范安遠  賈玄道
李叔勝  言成生
傅道流四人並隸司命主察試學道者在太山
真人樊子明  龍威丈人
劉少翁華山  梁伯鸞
樊大夫  吳睦長安人少為縣吏
 陳留人昔作劫盜  郭端潁川人少孤為縣吏
范伯慈林陽人少曾邪病
鮑叔陽    王養伯
段季正    劉偉惠四人師西靈子都
宋玄德嵩高山  李東
童初府    蕭閑宮並男真
易遷宮八十三人  含真臺僅二百人並女真

第七中位

酆都北陰大帝

炎帝大庭氏慶甲天下鬼神之宗冶羅酆山三千年而

右位
中廐直事四人如世尚書:
戴淵若思晉驃騎 公孫度字叔濤王遼東
郭嘉  劉封養子
北帝南門亭長二人:
郄鑒  周撫字道和代郄鑒
北天修門郎二人:
  
脩門
郎八人
北斗君門亦有此職姓名並未顯
北斗君天門亭長二人:
臧洪字子源  晉中書郎
期門郎王
允之
王敦堂弟 謝鳳
典柄侯范明  周魴字子魚主察試
北帝執蓋郎顧和字君孝
晉吏部尚書
部鬼將軍世將晉時荊州刺史
殺鬼地映日鬼北帝常使殺人無姓名
西門郎十六人未顯主天下房廟血食之鬼亦應隸四明公
主非使者嚴白虎吳時人為孫策所
南彈方侯許副領威南兵千已度九宮未委誰代
主南門司馬留賛長山人為吳將
北彈方侯鮑勛領威北兵千人字叔業魏中丞
主北門鑰司馬韋遵吳時昭孫備門主收執如世羽林監
西河侯陶侃字士行亦領兵數千
長史先用徐寧被彈今用蔡謨字道明晉司徒
廬山侯魏釗會稽人也
南山伯蔣濟字子通魏太尉
此三任各有封掌
泰山君荀顗字景倩
將軍顧眾字長始晉丹陽尹僕射
長史桓範字元則  司馬曹洪魏武帝操弟字子廉又云先用賈誼前漢人
盧龍公曹仁字子孝魏武帝弟位大將軍
長史司馬未顯 南巴侯何曾字穎孝魏司徒
東越大將軍劉陶字子寄後魏人
右號為四鎮各領鬼兵萬人各有長馬復有小鎮數百名各領鬼兵數千人
楚嚴公即楚莊王熊鬻
趙簡子此二人先未有職今方受住
項梁成作酆都宮頌者 杜瓊蜀人
馬融  劉慶孫與賈誼爭名譽
王逸少  鄧攸此六人位未顯
右鬼官見有七十五職名顯者凡一百一十九人

 


北帝上
相秦始皇 北帝太傅魏武帝

五帝上相未顯
西明公領北帝師周文王比少傅
賔友晉宣帝  中護軍周顗
東明公領斗君師夏啟
賔友孫策  右師晨如世中書監
許肇已度九宮位矣
南明公召奭一云東明公已度九宮右保公
賔友漢高祖
北明公吳季札吳王壽夢之子闔閭之叔延陵季子
賔友荀彧字文若魏武謀臣漢尚書令
趙叔臺  王世卿未顯
此四明主領四方各治一天宮在職一千六百年得補仙官其餘職不得矣
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治一天宮
三官都禁郎齊桓公姓姜名小白
水官司命晉文公姓姬名重耳
大禁晨二人位比尚書令:
漢光武帝  孫文
中禁二人位比中書令監:
顏懷字思季  楊彪字文
北帝南朱陽大門靈關侯郄鑒先是高明司直郄鑒今為之位比尚書僕射
右禁監謝幼輿名鯤晉官太常
司馬鄧嶽
右禁監侍帝晨庾元規名亮晉時位比侍中領右衛又云元規前為中衛大將軍
司馬馮懷字相思晉太常 華歆
長史虞翻字長翔武昌人庚亮江州引為上佐不就
後中衛大將軍孔文舉名融
長史唐周為吳尚書
司馬張繡後漢將軍
監海伯治東海溫太真位比大將軍
長史杜預晉征南將軍位左傅
北帝侍晨八人位比侍中:
徐庶字文直 龐德字令明
 李廣漢將
王嘉  解結字叔連
何晏字平叔 殷浩字淵源
明公、北斗君各有侍帝晨五人未顯姓名
河北侯二人:
劉備玄德 韓遂
 右此職
統屬仙官

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File:TaoHongJing.jpg圖片搜尋結果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 (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1]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生平
在世
陶弘景為江東名門,祖陶隆,南朝宋隨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官至江夏孝昌相。弘景自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易經》《論語》等儒家經典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擅長寫作,十五歲作〈尋山志〉,表達傾慕隱逸生活[2]:81。20餘歲時,陶弘景投靠當權的蕭道成,479年蕭道成篡位後,獲授豫章王侍郎,謝絕受職。481年父親陶貞寶被妾侍所殺,此事使陶弘景決意終身不婚。482年,陶弘景出任齊高帝第16子蕭鏗的侍讀,獲授振武將軍[3]:42-45。他受到權貴的排擠,鬱鬱不得志[2]:82,491年,獲授閑散官職「奉朝請」,陶弘景自覺官職卑微,仕途失意,便決意辭官歸隱。492年,上「解官表」辭職,隱居句容縣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官員士人為他送別,盛況空前[3]:50, 53。
隱居
陶弘景與弟子在茅山興建華陽上下二館,草創時期,情況相當艱難。493年齊明帝要求陶弘景去參拜各名嶽大山,祈求天下太平,前後3年。其後明帝常派使者來找陶弘景,其聲名愈來愈大[4]:84。好友沈約出任東陽太守時,多次邀請陶弘景出山,陶弘景都謝絕。他回到茅山後建造一幢三層樓房,自己住在最上層,弟子住中層,下層則用以接待來客,在山中專心整理道教典籍,寫成《本草經集注》等著作[3]:54, 56-57。501年蕭衍起兵時,陶弘景上表慶賀歡迎,並援引圖讖,獻上國號「梁」,當時蕭衍極信任陶弘景,就國家大事一月數次遣使入山向陶弘景諮詢,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4]:85。蕭衍曾邀請陶弘景出山參政,陶弘景畫了兩頭牛,其一在草叢間散步,另一則頭戴金籠,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驅趕,表明不願下山[5]:51。
505年,梁武帝請求陶弘景為他煉製金丹,陶弘景在中茅山覓地煉丹[6]:58,翌年初開鼎,未成。508年,陶弘景改名王整,悄悄離開茅山,輾轉去到永嘉青嶂山繼續煉丹,在當地收了周子陽為弟子,並於511年經海路到達霍山[4]:86。霍山在今福建寧德縣霍童山,相傳是仙人大茅君與魏夫人所在之處[7]:138-142。次年陶弘景離開霍山回到浙東海島木溜嶼,梁武帝遣使召回陶弘景[4]:87。515年,移居梁武帝為他修建位於茅山的朱陽館。515年其弟子周子陽自殺,留下大量通靈記錄,陶弘景整理成《周氏冥通記》,加上注釋。520年,陶弘景受蕭綱邀請到京口,談論數天[4]:61-63;527年,獻上善勝、威勝二刀給梁武帝;536年過世,年八十一。朝廷追贈予中散大夫之職,諡號貞白先生[4]:64, 67。
宗教信仰

陶弘景文集《陶貞白集》明代刊本
道教
陶弘景10歲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憧憬神仙的世界,12歲時看見郗愔親筆書寫的《太清諸丹法》,便欣然有志煉丹[3]:38-39,20餘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拜孫遊嶽為師,接受道教的符圖經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飲不食,期間夢中有神秘體驗[3]:46-47,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後決心修道[8]:138,由此確立道教信仰,尊崇東晉時楊羲、許謐、許翽三君遺下的經文。自此他一意尋求楊、許三君的上清經真跡[3]:47-48,遊歷浙、越各地,從其他道士及士大夫處搜集楊、許的手跡,編成《真誥》和《登真隱訣》二書,整理上清派的經典[3]:50, 59,以及上清經所奉諸神的名號[9]:17。他高度崇拜上清經,甚至相信誦經萬遍,毋須服藥就能升仙[10]:81。
上清經外,陶弘景也傳授《老君六甲符》、《西嶽公禁山符》、《五嶽真形圖》、《三皇文》及《靈寶五符》這5種道教經書符圖[11]:328-329。他搜集各種服食仙方,編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諸丹集要》3卷、《合丹節度》4卷、《服餌方》3卷,又編成《養生延命錄》2卷[6]:71, 81,主要取材自張湛等人編輯的《養生要集》,徵引書籍30多種[8]:246,採摭前人各家的養生言論。養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張形神雙修,養神和煉形並重,保持形神統一,以致長壽長生。修道者應服食藥石以煉形,吸收天地精氣以養神,以和氣洗滌氣質,以德行止息爭辯。為了保存形神,人應清心寡欲,減少思慮,保持內心和諧,控制七情六慾,並保持恰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10]:77-79。
煉丹方面,陶弘景採用「九轉丹」方,從505年至525年,7次起爐煉丹,據說最後終於成功了,但他對煉丹一事沒有十足信心,當初受梁武帝所託也感為難,始終沒有試食[2]:89-90。他認為在茅山煉丹,過於接近民居,以致無成,因此他離開茅山再找遠離人煙的地方煉丹[4]:86。陶弘景相信自己會升為仙官,其弟子周子陽能夠通神,曾獲神靈告知陶弘景數年後將仙遊,並得到蓬萊都水監一職,陶弘景對此深信不疑,預早營造自己的墓室[4]:89, 93。
佛教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調和三教[2]:96。南遊霍山回到茅山後,他對佛教更為信奉,513年,夢見佛祖授予他勝力菩薩之名,於是到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6]:60。他在茅山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2]:95,並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稱「勝力菩薩捨身」、「釋迦佛陀弟子」[4]:92, 81。晚年時,北方淨土宗始祖曇鸞慕名南來就學,陶弘景授予本草書和仙術[6]:65,又向曇鸞學習《觀無量壽經》[12]:42。遺囑並用佛道二教的衣飾安葬[6]:67。
學問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敦煌抄本殘卷
文藝
陶弘景博學多才,「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琴棋書畫都擅長,他所作的〈水仙賦〉,沈約認為深不可測[2]:82, 91-92。他能寫出山川之美,其遊記〈尋山志〉敘述脫離世俗,遊覽山水,尋訪仙藥的快樂,詳細描寫深山幽谷的景色;他曾作詩給齊高帝回答「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13]:209-210
經學方面,陶弘景保持東漢經學家的風格[5]:52,曾註解《毛詩序》、鄭玄《三禮序》、《孝經》和《論語》;其註解屬於訓詁章句的範圍,不同於當時南朝講究義理的學風[2]:98。史學方面,陶弘景撰有《帝王年曆》5卷,以《竹書紀年》為年代依據;地理方面,撰有《古今州郡記》,兵書方面,撰有《真人水鏡》10卷及《握鏡》1卷[6]:68-69,古籍研究方面,他撰有《老子》注4卷、《鬼谷子》注3卷[6]:72, 81。陶弘景也是個書法家,工於隸書[2]:91,其書法有王羲之的風格,列入庾肩吾《書品》中共九品的第六品;唐代書法家評論他的書法有骨氣而銳利[14]:92, 83, 85。他特別擅長於鑑別王羲之作品的真偽,曾替梁武帝鑑定王羲之的書蹟,認為古今書法中,鍾繇第一,王羲之第二,王獻之第三[14]:90-91。
科學
醫學方面,陶弘景精通藥性,常救人濟世[8]:217,他繼承祖父陶隆和父親陶貞寶的本草學知識,校訂《神農本草經》,附加《名醫別錄》中的新藥,撰有《本草經集注》7卷、《效驗方》5卷及《補闕肘後百一方》3卷[3]:58。《補闕肘後百一方》補充葛洪的《肘後救卒方》而成[15]:263,有藥方101首[6]:70。當時《神農本草經》頗有錯亂,陶弘景釐定當中藥物365種,並增加《名醫別錄》的365種,合計730種藥物,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本草經集注》,書中以紅黑二色墨點註明藥物的熱性或寒性,總結前人的用藥經驗[2]:84-85;《神農本草經》的正文用紅字書寫,來自《名醫別錄》及陶弘景自己增加的內容則用黑字。他放棄將藥物按療效分為三品的分類方法,首創把藥物按「自然範疇」分為玉石、草、穀、蔬、木、果、蟲獸7類[16]:213, 191, 211。
陶弘景亦精通天文,製作渾天儀,高3尺許,能自動運轉,著有《天文星經》5卷[2]:86-87、《天儀說要》1卷。他又撰有《古今刀劍錄》1卷[6]:72, 82,親自鑄煉刀劍,曾呈獻兩把寶刀給梁武帝,梁元帝蕭繹打算以陶弘景所鑄寶劍陪葬[2]:88。
地位
道教史上,陶弘景整理經典,首創編製道教的神譜,集上清派之大成,功績巨大[12]:42, 106-107,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9]:112,被視為茅山派的創始人。學術史上,陶弘景被視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10]:76,其「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求學態度,特別受到清代考據學家的推許[2]:82。科技史上,陶弘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博物學家和煉丹術士之一,他也是出色的植物學家,能正確描述植物的外表特點,其《本草經集注》的植物分類系統,比羅馬帝國時代迪奧科里斯的經典著作《藥物論》更合乎邏輯[16]:208, 217, 196,後來唐代《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分類法,都建基於《本草經集注》發展而來[15]:262。

陶弘景(456~536)

南北朝時期宋梁間醫藥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縣東南)人。梁武帝屢召不至,而每有大事,使人諮詢,陶氏遂得“山中宰相”之名。其著述甚富,與醫學及養生有關者有《神農本草經集注》《養性延命錄》等,皆散佚不傳。敦煌出土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亦題名為其所傳,此書保存了漢代經方著作《湯液經法》部分佚文,有重要文獻意義與臨床價值。(柳長華中國中醫科學院) 雷斅(生卒年不詳) 中華歷代名醫畫像 蔣兆和作 南北朝時期宋代藥學家,擅長於藥物炮炙方法,著有《雷公炮炙論》(一作《炮製方》)三卷,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於後代本草書中,今有輯佚本傳世。此書專論中藥炮炙,並詳述炮炙過程中之宜忌,為中醫學最早之中藥炮製專書,於中醫藥物學的規範和發展有重大貢獻。(柳長華中國中醫科學院) 李東垣(1180-1251) 蔣兆和作 金元時期醫家,名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世以號行,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杲幼歲即好醫藥,家資既厚,捐千金從學於易水之宗張元素。與其師臟腑辨證的啟示下,東垣參合《內經》關於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之理論,倡導“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承其學者尊之為“補土派”宗師,對後世中醫學內傷雜病論治之臨證有深遠影響。其著述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等。(柳長華中國中醫科學院) 劉完素(約1110 — 1200) 中華歷代名醫畫像 蔣兆和作 金元時期醫家,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北河間人,世稱劉河間。河間精研《素問》,闡發火熱病機,擅治火熱病證。善用寒涼藥物,後世稱之為“寒涼派”或“河間學派”,對明清溫病學說之興啟發頗多,為河間學派開山之祖。著述有《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宣明論方》、《傷寒直格》等。(柳長華中國中醫科學院) 朱丹溪(1281 — 1358年) 蔣兆和作 元代醫家,字彥修,學者皆尊之為“丹溪翁”,金華(今浙江義烏)人。其對劉完素火熱論有所發揮,倡導“陽有餘陰不足”論,主張滋陰降火,後世稱其為“養陰派”之祖。其主張臨證靈活用藥,反對時醫忽視辨證,套用《局方》與濫用辛燥藥物之治法。著述有《格致餘論》、《丹溪心法》、《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等。(柳長華中國中醫科學院)

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歷經宋、齊、樑三朝,曾經為官,後辭官歸隱堅決不再出仕,精通醫藥、煉丹,在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有不少著作傳世。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十歲的時候因為看了葛洪的《神仙傳》而迷上養生之道。因此,他小小年紀就才學不凡,聲名遠播,擅長琴和棋,書法上工於草書和隸書。

等到蕭道成當上丞相之後稱帝,還沒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後任命為諸王的侍讀,之後擔任奉朝請一職,這是一個十分閒散的官職。當時朝廷的禮儀事務,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請教,可見他深受器重。不過,陶弘景志不在官場,他雖然和諸王等貴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於權利和富貴,總是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面,不和外面來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書辭職,臨行時朝中百官為他設宴踐行,因為當時來送的人太多,帳篷和車馬都堵住了道路。之後,他就隱居到來山中去修行,並把那座山稱之為茅山,學習道教的符籙煉丹道法等,並且遊歷名山尋訪仙藥。梁朝建立後皇帝幾次請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絕,不過還是十分尊重他,時常寫信向他詢問國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歡寫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醫藥、養生等領域。去世時已經八十有五,諡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號是什麼

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他有一部著作就叫《華陽陶隱居集》。這是因為他三十七歲辭官以後,去了句容之句曲山,並稱這座山是叫茅山,然後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開始隱居修道,自此他就一直隱居不出,即使皇帝來請沒用。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一生向道,十歲的時候得到了葛洪的《神仙傳》日夜研讀,從此萌生了養生的志向。之後他年輕時就寫過一些詩歌來表達自己對神仙的仰慕。而陶弘景辭官後,就開始學道修行。他拜師東陽孫遊岳,向他學習道教的符籙、圖讖以及各種經書道法。之後,他更是遊歷名山大川,四處尋訪仙藥,期間也拜訪了許多當時的高道。道教茅山一派實際上就是由他建立的。

後來,陶弘景就正式在茅山隱居,修道、學醫、養生、遊山玩水、吟詩撫琴等等,好似仙人一般。他特別喜歡松濤的風聲,於是就在庭院裡種了許多松樹。因為他擅長辟穀導引的道法,所以年紀超過了八十歲,樣子還跟壯年一般。而當他八十五歲高齡去世時,傳說他臉色如常,四肢還可以彎曲而不僵硬,而且屋子里香氣瀰漫,幾天都不散去。由此可見,陶弘景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得道的隱士,所以“華陽隱居”的號非常符合。

陶弘景還有一個諡號“貞白先生”,這是他死後南梁皇帝追封的。所謂“貞白”就是守正清白,這大概是在稱讚陶弘景堅守自身的清高。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雖然歷經了宋、齊、樑三朝,但一般被認為是南梁時期的人,據說國家取名“梁”也跟他有關。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畫像
梁朝開國皇帝蕭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過親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為當時國號還沒定就來請教陶弘景。而陶弘景進行了幾次占卜,發現結果都是一個“梁”字,他就上書給蕭衍,說“梁”有助國運。於是梁武帝蕭衍就把國號立為“梁”。

當時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隱居修行。武帝向請他出山來入朝為官,他親手寫了詔書給他,並且賜給他一條鹿皮的頭巾,後來又幾次增加聘任的禮物。可是陶弘景始終是沒有答應,他畫了一幅畫給武帝。畫上有兩頭牛,一頭牛被散放著在吃水草,一頭牛戴著金絡頭,還有人牽著繩子並且用棍子驅趕他。兩頭牛,前者是他現在隱居的自己,而後者就是為官後的他,享受富貴但失去自由。

武帝看到這幅圖後,大笑著說:“這個人沒有什麼塵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莊子的那隻搖尾巴的烏龜,這哪裡有可以讓他做官為我所用的道理啊? ”從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不過,國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還是會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詢問請教。他和陶弘景之間,書信的聯繫一直不斷,每個月常常就有好幾封。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書信,都會燒著香虔誠地接過,態度十分恭敬,簡直無可複加。所以當時的人都稱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陶弘景與儒道釋三教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道士,精通養生、煉丹,還有不少有關他占卜道法方面的傳說。不過他的一生,其實不只有道教,他的思想其實是融合了儒道釋三教。

04.jpg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的前半生其實是個儒士,出生士族,從小學習的也大多是儒家學說。他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之後,成年後在朝為官十幾載,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兼書記,後來任奉朝請。他曾經在書中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後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這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陶弘景的後半生大多和道教在打交道。其實他從小就很迷道教,據說十歲的時候就因為看葛洪的《神仙傳》而有養生的志向。而他的性情也偏向自由清淨,喜好山水。等到辭官,他就開始正式學習道教,拜過道士為師學習符籙、圖讖、道法等。而陶弘景在道教方面,著作繁多,茅山上清派實際上就是他開創的,此外他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提出神仙體系的人。

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盛行,陶弘景也不可避免地與他們有所交集。他早年就與當時的一些高僧有來往。晚年陶弘景曾經夢到有佛陀給他傳法,於是他自稱是“勝力菩薩”轉世,還曾經到寧波阿育王寺接受五大戒。據說,他的遺囑就要求弟子給他屍體披上袈裟,而裡面是道服,由此來表示自己是佛道雙修。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南北朝時道士,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對天師道進行了重大改革,對道教歷史影響深遠,是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早年愛好道術,對張魯的五斗米道尤感興趣。曾與成公興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興對他說:「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
後來他宣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之位,還說太上老君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之術,能夠辟穀。其後,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此後,寇謙之下山並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為了「帝王師」。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後,太延6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籙。從此開始,北魏歷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籙,以此作為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徵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其道壇也一直遷移,最後在東魏武定六年被取消。他死後的北天師道缺乏有名氣的上層人物,其弟子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痕跡,其傳授系統也無法考訂出來,這也成為道教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改革天師道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摒棄了被農民叛亂所利用之教義和制度,反對修道之人「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叛逆君王、謀害國家」。 主張「兼修儒教」,「並教生民,佐國扶命」,以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列為規戒。寇謙之對天師道的改革「專以禮度為首」,以禮作為規範。主要作出了這些改革:
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
廢除以前天師道徵收租米錢稅的制度
加強戒律,整頓組織,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除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主張「簡賢授明」、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
修訂戒律、科儀,並且撰寫《老君音誦誡經》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為道士的行為準則
反對道官索取道民財帛,以減輕道民負擔等
同時,又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迴,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修功德,誦經成仙,持戒修行等。 經過他改革後的天師道為了和以前的相區別,被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

-----------------------------------------------------

南北朝修道人:寇謙之的故事
文/宇生 圖/素素
寇謙之是道教史上的改革家。他革新道教,主張唯賢是授。(圖/素素)

更新: 2006-01-09 2:14 PM 標籤: 中國歷代人物, 中國歷史人物, 宇生, 隱士, 風雲人物

【大紀元1月9日訊】寇謙之,北魏初著名的修道人。祖籍上穀昌平(今北京)。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原名謙,字輔真。從他記事起,過的就是兵荒馬亂的生活。當時各部族部落集團間相互混戰和仇殺。烽火遍地,白骨盈野,耳聞目睹之下,他不樂仕途,倒喜歡修仙學道,鑽研張陵、張角之術。憑著他仕宦之家,讀了不少天文、歷數,老、莊道書,並研習五斗米道。

據《魏書》裏記載,寇謙之少年時就醉心於修道煉丹,但是缺少明師指點,自學了多年,也不見有什麼成績。然而其誠心卻感動了上界神仙,神仙就派仙人成公興來點化他。

有一回,寇謙之刻苦鑽研天文,對於日月並金木水火土七大行星的運行時間,怎麼也算不出一個正確的數字。成公興從他面前經過,袍袖拂動了算盤子,誰知算盤上出現的數字竟是正確的答案。寇謙之從此悟道,丟棄算盤,拜成公興為師,安心在嵩山養性修道。成公興要寇謙之沐浴,誠誡三天,住在山洞裏,親自採了幾味草藥熬湯要寇謙之服下。從那以後,寇謙之不思飲食,不知飢渴,修道七載,聲名漸著。

因為根基好,修煉十分精進,被太上老君封為天師。在封他為天師的時侯,太上老君告訴寇謙之應該完成的歷史使命,還傳授給他許多人所不能知的高深道術。在常人社會他做了許多事情,後來仙解而去。

寇謙之是道教史上的改革家。他革新道教,主張唯賢是授;他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被封為國師。期間,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與信任。崔浩雖然相信寇謙之,卻非常反對佛教。一次,他見到妻子讀佛經,就一把搶過來扔到了井裡。

有一次,崔浩大進讒言唆使太武帝下達了「北魏全國所有的佛像、佛經,全部砸毀、焚燒,出家人無論老少全部活埋」的殘酷命令。這就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的法難。當時,寇謙之非常反對崔浩這麼做,但是崔浩不聽勸。寇謙之告訴他說:「你以後會被殺,而且還會遭到滅門之禍。」  

果然,一語成讖。崔浩臨死前共受了鞭笞、杖刑、徒刑、流放及死刑等五種刑,這是古來被判死刑者從未受過的羞辱。舉凡其姻親等都全被處死,滿門滅盡。

寇謙之相信修煉而修道有成;崔浩卻因破壞佛法而不得善終。我們應以史為鏡,借古觀今,千萬不可聽信謊言、誹謗與迫害修煉的人!@*

----------------------------

三清尊神的形像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

 圖片搜尋結果

道教史之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影響以及道教意識與製度的形成

南北朝:佛教的影響以及道教意識與製度的形成

(一)北魏寇謙之清整道教

隨著東晉政權南遷,天師道亦傳播到南方,但留居北方的漢人在異族統治下仍然維持天師道信仰。出身北方士族的寇謙之在嵩山修行三十年之後,宣稱他繼張道陵之後重新獲得太上老君啟示(415年與423年),獲授經誡(“老君音誦誡經”)以及天師之位,擬「清整道教」。

1,除三張偽法:租米錢稅,男女合氣之術。

2,專以禮度為首,加以服食,閉練(辟穀,服氣,導引)。

 

北魏始光初年(424),寇謙之獻書太武帝,在宰相崔浩的舉薦之下得到太武帝的禮敬,致力於以新天師道作為北魏政權國教。

1,供養嵩山道士四十餘人。

2,於京城東南起天師道場。

3,依新經之製,建立五層重壇,齊肅祈請,六時禮拜。

4月設廚食數千人。

隨著寇氏的去世(448)以及崔浩被處死(450),新天師道的勢力逐漸衰退,終被佛教取代,後世幾乎未見任何寇氏革新的遺跡

 

(二)劉宋陸修靜總括三洞

葛洪雖然曾經整理鄭隱繼承而來的道教典籍(《抱朴子?遐覽》),但卻不是視「道教」為一個宗教的意識底下整理所有道書。泰始七年(471)陸修靜在宋明帝的支持下整理並編輯道教書目(三洞經書目錄),試圖清點所有道教的文獻資產。

根據陸修靜的看法,道教的核心教法主要分成三個部門:

1洞真=“上清經”=個人成仙的神秘探求。

2,洞玄=“靈寶經”=追求神秘的儀式慶典。

三洞神=“三皇經”=神明,聖人與祖先的崇拜。

「三洞」即是匯整東晉南朝在江南發展而成的三個經群,以之形成道教經藏。

 

(三)齊梁天師道建置七部

陸修靜的「三洞」無法涵蓋當時所有道書,尤其是最具勢力與歷史的天師道竟然不在此列。

南朝天師道為此提出「七部」(三洞四輔)概念,用以包容其餘未能納入的傳統,並與三洞形成一套體系。

太清部:「金丹」相關經典,輔洞神部。

太平部:“太平經”;輔洞玄部。

太玄部:“道德經”相關經典;輔洞真部。

正一部:天師道“正一法文經”。

「七部」(三洞四輔十二部),成為唐代以後編纂道藏的固定體系。

 

(四)樓觀道與南北道教的整合

樓觀道是以今陝西周至縣終南山下的樓觀臺為中心,傳播於關隴地區的一個道派。樓觀台傳為西周大夫尹喜故宅。樓觀道大約興起於魏晉時期,真正得到發展是在北魏末年以及西魏、北周時期。西魏時期,樓觀道士陳寶熾(473-549)獲得文帝與朝野師奉。

陳寶熾所奉即多上清經教,是時南方經教已通過嵩山,華山道士之手北傳。陳寶熾弟子王延(519-604)及再傳弟子嚴達(514-609)為周,隋之際的高道。北周武帝(543-578)迎聘王延、嚴達,命其主持位於終南田谷的「通道觀」,弘揚道教。

建德三年(574),命王延校理三洞經圖,共計經傳疏論及科戒符籙八千餘卷,緘藏於通道觀,撰成經目《三洞珠囊》七卷。建德六年(577),命諸學士纂輯道書,號《無上秘要》,為最早道教類書,多取南方上清、靈寶道書,分品纂錄。

北朝後期,樓觀道在關隴地區迅速發展,成為北方新興道派。

1,奉太上老君,關令尹喜為祖師。

2。傳習《道德經》、《西昇經》、《妙真經》等北方道典與南方三洞經教,具有融合南北的特點。

----------------------------

《真誥》,南朝梁陶弘景在茅山(句曲山)隱居期間編,為道教上清派要典, 凡七卷[1]。
「真誥」意為「真人口授之誥」,「真人」是道教對神仙人物的尊稱,「誥」是上對下的一種誡勉。《真誥》系東晉楊羲、許謐、許翽等人的"通靈"記錄。在陶弘景前,顧歡曾加以搜集整理,編成《真跡》一書。陶弘景勤加搜訪,並加註解,編之《真誥》。書中內容龐雜,介紹了道教上清派的歷史、傳記和方術等,對道教其他派別也有所涉及。《真誥》認為「道者混然,是生元氣。元氣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真誥》重視《抱朴子》的金丹和守一,但認為「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
《真誥》奉上清法為"上道",認為高出舊天師道的"太清家"。崇尚誦經、存神、守一、齋戒。書中「上清真人」,"為老君之師",反映出上清派信仰特徵有異於舊天師道。此書描述佛有如神仙,反映佛教初入中國時人們對佛教的觀念。
《真誥》也是精彩的文學作品,文字典雅,人物形象生動,描寫了許多女仙下凡和凡人戀愛的故事。女仙教導凡夫俗子修煉,同她們一起過神仙生活。《隋書·經籍志》未見著錄《真誥》。《三洞珠囊》多引其文。
目錄
「運題象一」
「甄命授二」
「協昌期三」
「稽神樞四」
「闡幽微五」
「握真輔六」
「翼真檢七」
逸事
1933年5月胡適考證《真誥》,發現《真誥》有抄襲《四十二章經》之處,胡適以為是偵破了一樁千年的竊案。陳寅恪卻透過傅斯年告訴他,朱熹早在七百年前就發現了[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