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200224171600118332 (1)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24日突然辭職,他領導的土著團結黨也退出執政聯盟「希望聯盟」,但馬來西亞政壇23日就出現不尋常的跡象,六個政黨的代表整天密會,外界推測可能是在組織新的執政聯盟。
許多馬來西亞人在社群網站上表達失望震驚,認為政黨不該操作密室政治,不經人民同意就組織新政府,如果執政聯盟瓦解,應該重新大選。
馬來西亞一群知名社運人士和學者發表公開聲明說:「凡是部分國會議員以自私自利心態偷偷組成的政府,人民都不會同意,遑論與這種政府合作。」
新加坡今日報報導,土著團結黨、巫統、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砂拉越政黨聯盟、沙巴民族復興黨,以及前副總理安華領導的人民公正黨部分派系,23日整天都在密會,外界揣測這些政黨密謀讓現有的執政聯盟瓦解,並以新的執政聯盟取代。馬來西亞人心浮動,卻沒有政府領袖和代表出面否認,這些政黨力求淡化此事,只說是普通磋商。
馬來西亞2018年5月舉行大選,前總理馬哈迪和昔日政敵安華聯手帶領「希望聯盟」勝選,當時馬哈迪承諾只會在位兩年,之後會交棒給安華,但馬哈迪一直不願定出交棒的確切日期,使執政聯盟內部日益緊張。
批評者說,希望聯盟日益由華人主導,沒能保護占人口多數的穆斯林馬來人,而且推動改革不力,所以近來支持率下降,並輸掉一系列地方選舉。
分析家警告,馬哈迪的新政府可能會讓穆斯林馬來人獲得優越地位,破壞馬來西亞多族群社會的和諧。新加坡國際事務學會高級研究員胡逸山說:「如果新政府上台,馬來西亞會倒退,馬來族群和伊斯蘭教至高無上可能會成為常態。」 94歲馬哈迪辭首相與黨魁 馬來西亞恐陷政治風暴 -- 上報 / 國際


高齡94歲、現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中)24日證實辭去現職。(湯森路透) 94歲馬哈迪辭首相與黨魁 馬來西亞恐陷政治風暴 -- 上報 / 國際
帶領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2018年橫掃馬來西亞國會大選,「重返執政」的93歲首相的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在成功扳倒自1957年獨立後獨霸政權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和原首相納吉(Najib Razak)後,曾說過自己將提前交棒、把權力轉給副手安華(Anwar Ibrahim)。
《路透》(Reuters)報導,繼23日馬哈迪、安華等政壇大老,相繼入王宮晉見馬來西亞國家蘇丹後,根據兩個內部消息透露,高齡94歲的馬哈迪已向蘇丹遞交辭呈,考慮重組新的執政聯盟來管理國家。
此一傳聞隨後由馬哈迪本人證實,並表示將另選他法籌組執政聯盟,同時他也辭去一手創立的土著團結黨(Bersatu)黨主席職位,為馬來西亞政壇留下一枚震撼彈。
本被視為新首相接班人的安華,一週前本傳出談好接班事宜,如今卻出現如此大變局,能否如願接下大位,至今仍是問號。打算重組執政聯盟的馬哈迪,又將如何處置與安排,勢必將牽動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動向。
隨著馬哈迪突然宣布辭職,馬國當地媒體表示,現任副首相旺阿芝莎( Dr Wan Azizah Ismail )、同時也是安華妻子的她,很可能成為馬來西亞建國以來首位女性首相。
事實上,馬來西亞政壇近期暗潮洶湧,執政的希望聯盟內部分裂,人民公正黨的阿茲敏(Mohamed Azmin Ali)等10多名國會議員退盟,馬哈迪所創的土團黨也退出,導致聯盟握有的國會席次低於總數一半之下,必須尋求新的盟友支持。
馬哈迪(右)與安華(左)的資料照片,時間是1997年。(湯森路透)
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的馬哈迪,出生於西北部吉打州(Kedah),祖父是來自印度的穆斯林移民、母親則是吉打當地的望族。
幼年期間遭遇日軍佔領馬來亞,短暫失學的他選擇從商,戰後前往獨立前的新加坡就讀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不僅成為一名醫生、更在此懈逅了未來的妻子茜蒂・哈斯瑪(Siti Hasmah Binti Mohamad Ali)。
馬哈迪考慮重組執政聯盟。(湯森路透)
學成歸國後,成為巫統首批黨員,並在39歲那年獲選為國會議員,卻因為公開挑戰當時的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遭到退黨處分;但很快地又回到黨內,成為巫統明日之星,最終在1981年被選為巫統主席和政府首相,展開他長達22年的統治。
後因不滿納吉而退出巫統的馬哈迪,成立的土著團結黨(Malaysian United Indigenous Party),並加入反對派希望聯盟,與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共同對抗執政聯盟

94歲馬哈迪辭首相與黨魁 馬來西亞恐陷政治風暴 -- 上報 / 國際


擔憂淪中國殖民!馬哈地曾誓言加強中資監管 
 分享擔憂淪中國殖民!馬哈地曾誓言加強中資監管到Facebook 分享擔憂淪中國殖民!馬哈地曾誓言加強中資監管到Line 分享擔憂淪中國殖民!馬哈地曾誓言加強中資監管到Google+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今天出爐,92歲前總理馬哈地(Mahathir bin Mohamad)為首的在野「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獲得國會下議院席次過半。(美聯社資料照)
2018-05-10 10:4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馬來西亞大選結果今天出爐,92歲前總理馬哈地(Mahathir bin Mohamad)為首的在野「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獲得國會下議院席次過半,成功扳倒現任總理納吉布(Najib Razak)領導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而這次馬來西亞大選,親中與反中也成為選戰的議題之一,馬哈地就曾承諾,當選後對中國投資加強監管。
綜合媒體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馬來西亞和中國貿易達到顛峰,中國變成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納吉布曾經因為長期讓中資暢通無阻,遭到在野黨指控「親中賣馬」,以填補過去「一馬發展公司(1MDB)」貪腐醜聞黑洞。
馬哈地曾在去年11月批評納吉布的親中行為,擔憂馬國逐漸被中國「殖民」。馬哈地說,中國承諾承擔「東海岸鐵路計劃」的550億令吉(約4428億台幣),將以低息貸款成為馬國債主,但未來土地、發電廠就會售給債主,破壞馬國經濟,讓馬國受到海外勢力的干預,未來將被中國殖民。
馬哈地在選前受訪時指出,如果順利當選後,將會對中國投資加強監管,因為很多人不喜歡中國人到馬來西亞投資,而他是為了造福馬國人民而來,希望馬來西亞保有這項權利,不讓本國資產遭外國併吞。


反貪反濫權 馬來西亞的政治海嘯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9日, 2018
A-A+
2018-05-09 00:47聯合報 顧長永/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教授(高雄市)
馬來西亞今天舉行國會選舉,首都吉隆坡隨處可見總理納吉的看板,還有中文訴求華裔選民。 (美聯社)
分享
這陣子蔡政府被接二連三的事件搞得灰頭土臉,年底民進黨恐將面臨選票失落的衝擊!事實上,馬來西亞今天舉行的國會大選,長期壟斷行政權及立法權的「國民陣線」,亦面臨執政翻盤的重大考驗。
馬來西亞在建國初期,就形成馬來人與華人對立的政治現象;當時為政治局穩定,代表三大族群的政黨就組成聯合執政的「聯盟」,後為擴大執政聯盟,一九七四年更名為「國民陣線」(國陣),其中最大政黨就是代表馬來人的「馬來民族統一組織」(巫統)。
馬來人在「巫統」領導下非常團結,因為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維護馬來人的權益。在上個世紀,「巫統」領導的執政聯盟,由於獨尊馬來人及伊斯蘭的意識形態,深獲馬來族群支持,每次國會選舉都獲得超過三分之二席次的大勝;在馬來人居多數的鄉村地區,更是「巫統」的鐵票區。可是,「巫統」長期獨攬行政權及立法權,常罔顧法紀而為所欲為,貪汙腐敗惡化,人民的反感不斷加深。
本世紀起,馬來西亞的政治情勢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二○○八年國會大選,「國陣」首度未獲得三分之二席次,雖可繼續執政,但卻失去修改憲法的獨大權力。這種政治情勢的重大轉變,被稱為「馬來西亞的政治海嘯」。二○一三年大選,「國陣」得票率甚至僅有四十九%,在「國陣」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僅獲得七席,多數華人支持的反對黨「民主行動黨」卻獲得卅八席次,顯示華人幾乎完全投向反對陣營。這次重大轉變,被稱為「華人的政治海嘯」。
這二次政治海嘯都無法改變馬來人掌權現象,因為「巫統」認為,只要繼續操控馬來人及伊斯蘭的意識形態,就可獲得馬來人選票。可是今年的選舉卻大為改觀,馬來人出現嚴重的分裂現象。最具意義的就是前首相馬哈迪,出來領導由四個反對黨聯合的「希望聯盟」,包括馬哈迪的「土著團結黨」、前副首相安華的「人民公正黨」、由伊斯蘭黨分裂出來的「國家誠信黨」、及以華人為主的「民主行動黨」。
將滿九十三歲的馬哈迪,展現超人的魅力,大幅提升馬來族群支持「希望聯盟」的聲勢。過去以華人為主的反對黨完全無法進入馬來人的村莊,可是馬哈迪長驅直入,訴說他高齡出來參政的理由,深深打動馬來選民,所到之處萬人攢動。無怪乎,馬哈迪很有信心的指出,「希望聯盟」很有可能贏得這次選舉;若真如此,這就是很多人期待的「馬來人的政治海嘯」!
「國陣」雖仍可能因選區劃分優勢而繼續執政,但執政聯盟長期濫權貪贓枉法,不僅引發反對黨不滿,更讓馬來族群搖頭嘆息!不論結果如何,馬來人爆發的政治海嘯,將嚴重衝擊選舉。
民進黨執政,藉由控制行政權及立法權,罔顧法治規範,進行威權統治,引發紛爭及製造對立,面對江河日下的支持度及即將到來的選舉,能不慎乎?


快訊/大馬60年首變天「4天連假」!馬哈迪:將到王宮宣誓為新首相 | ETtoday國際 | ETtoday新聞雲 - https://goo.gl/ARb74K
馬來西亞60年首變天 馬哈地宣布勝選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Zig4ky


他堅持公務員佩掛名牌,以利百姓抱怨時能確認對象:治國如行醫的前大馬總理馬哈迪

文:羅柏卡普蘭

當代馬來西亞具有的經濟、科技動力的燦爛景象,絕非偶然。在相當程度上,這要歸功於馬哈迪(Dr. Mahathir bin Mohamad),他原本事醫生,從一九八一年至二○○三年長期擔任首相。

馬哈迪一九二五年出生於西北部極端重視伊斯蘭信仰的吉打州亞羅士打市(Alor Setar)一個半農村的貧民窟,手足九人、排行老么,直到五十六歲才出任首相。從青年時期起,他就得為生計煩惱。總而言之,他出身貧苦,在登上權力高峰之前,花了數十年時間在地方政治中打滾,而且地方上還非常歧視像他這樣出身寒微的人。因此當他掌權之後決心要大刀闊斧地改革。

戰後不久,他在現代化的新加坡,眼看著馬來人與更現代化、城市化的華人及印度人一比,馬來同胞的故步自封更深鑄在他心頭。對於馬來人日常生活的落後有如此敏銳的觀察,使得他在一九六九年族群大暴動之前就預見到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之間存在著「即將如山洪爆發般的反感」。果然,那場暴動造成數百人死於棍棒與刀斧。

馬哈迪在政壇崛起要歸功於他有能力掌握到馬來人對其他優勢族群的仇視心理。華人和印度人有廣大的祖國可以回去,馬來人和他們不一樣,根本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投靠。而這些原住民(bumiputra),不論是否為馬來人,即使占了人口的六成左右,在自己的土地上卻覺得家產遭到剝奪。

馬哈迪一九七○年出了一本書《馬來人的兩難》(The Malay Dilemma),他在書中支持麻六甲海峽和南海南方島礁的當地穆斯林馬來人是「定義性民族」(definitive race),非馬來人的移民,如華人和印度人,必須要學習他們的語文。穆斯林馬來人必須控制官僚系統、武裝部隊、警察、司法機關及國家其他機構,以及各個王室。馬來西亞要有一個多數專政政體(tyranny of the majority),而這正是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對新興民主所擔憂的。為了改善馬來人的落後,馬哈迪所祭出的方法是「建設性的保護」,一種保護馬來人的平等權利法案,以便逐步把他們提升到其他族群的開發水準,馬來人將享有明白的社會、經濟特權,但又不能多到使他們懶惰。

馬哈迪公然談論馬來人的懶惰、消極,和對時間、金錢及財產的不夠尊重。馬哈迪想把馬來文化改造為類似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urk)改造土耳其文化的地步:只不過凱末爾企圖將土耳其人世俗化,馬哈迪卻選擇伊斯蘭化。因此,或許可以說,馬哈迪的成就比較大:他在奈波爾出版著作那一年出任首相,他證明奈波爾錯了,因為伊斯蘭和經濟、社會活力不是不能相容。在馬哈迪當政下,國營廣播和電視台每天提醒穆斯林祈禱,而一反凱末爾主義的作法,馬來女子以「各種不同形式的面紗」將自己遮起來,而他也以伊斯蘭嚴格的倫理標準剷除裙帶主義和貪瀆腐敗。由於他有能力結合宗教熱忱和對科技的虔信,馬哈迪把位於穆斯林世界邊陲、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成為中東辯論價值時的重要模範。

新加坡強人李光耀以世俗主義加強本地人的愛國精神,馬哈迪卻以伊斯蘭加強馬來西亞人的愛國精神,且只訴求占多數的馬來人。高等教育部副部長賽夫丁˙阿都拉告訴我,馬哈迪「藉由以伊斯蘭技術官僚建設一個現代國家,替全世界規劃出溫和伊斯蘭的道路。」賽夫丁又說:「馬哈迪曉得如何不必西化就能現代化。他向日本和南韓汲取經驗,不只局限於師法西方。」馬哈迪本人的成就象徵著中等大國與全球非西方世界之興起。

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因為馬哈迪支持巴勒斯坦人並抨擊猶太人和西方,都很尊敬他。馬哈迪擁護穆斯林的波士尼亞、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他藉由好戰的伊斯蘭主義外交政策,企圖讓馬來西亞有更強烈的國家認同。然而,由於他對伊斯蘭的強調,穆斯林馬來人和非穆斯林的華人、印度人之間出現了族群的緊張關係。

提升本身族群地位只是馬哈迪全面施政計劃的一部分。馬哈迪藉由他崇拜的英雄吐露他的雄心壯志:除了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他還欽佩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和南韓總統朴正熙,全是偉大的建國英雄。馬哈迪擔任首相的二十二年期間,經濟年平均成長率為百分之六.一,使馬來西亞成為當時開發中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原本著重於民生必需品的經濟,變成生產工業製品,它們很快就占了出口的七成。他的政府投資建設機場、公路、橋樑、摩天大樓、貨櫃港口、水壩和電腦網路。崇尚科技的馬哈迪深諳交通及通訊的基礎建設攸關一個國家在二十一世紀能否有所成就。已故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總編輯巴利.魏恩(Barry Wain)寫了一本十分客觀的馬哈迪傳記《馬來西亞的特立獨行者》(Malaysian Maverick);他說,馬哈迪身為首相,「藉由恩威並濟的手腕,帶來社會和平與永續的經濟成長,儘管不少的非穆斯林(尤其是華人)選擇移民出去,馬來西亞中產階級的數量還是持續攀升。即使有批評,也少有人願意傷害到日漸改善的生活水準,或是冒著遭到放逐甚至更慘下場的風險。」

有位馬來西亞評論員說:「馬哈迪的一項重大成果是,他說服馬來西亞社會『少政治』、『多經濟』,『少民主』、『重穩定』,才能持續保證繁榮。」本地某個非政府組織負責人詹德拉.穆札法曾經被馬哈迪抓去坐牢,他告訴我說:「現在已經有了馬來人醫生和律師,也在華人中產階級之後,出現了真正的馬來人中產階級。這是在沒有暴力的情況下,透過民主運作達成的。」不過,馬哈迪的統治風格是傳統的威權主義。他把政治對手和公民社會人權分子統統抓起來,不准任何人質疑他對現代、高科技及工業化的馬來西亞的前瞻。

馬哈迪的統治既重細節,也重宏觀面。他分析力強,又有遠見,治國猶如醫病。他會親自抽查下水道和公共廁所,在筆記本中記下違犯事項。他堅持公務員要佩掛名牌,以利百姓抱怨時能確認對象。

他還有在政治人物身上罕見的美學素養,以致於能委由日本人設計,建設一座後現代的超級大機場──吉隆坡機場是全世界最大、最漂亮的機場之一。他緊鄰著吉隆坡建設新行政中心布特拉再也(Putrajaya),它有波斯、蒙兀兒、馬來的建築,又有翠綠、繽紛的色彩,以及童話故事般的圓頂建築,遠比巴基斯坦從零開始興建的首都伊斯蘭馬巴德,只有過度誇張的史達林式、蒙兀兒的建築,賞心悅目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