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中央廣播電台開播至今近93年,台內弊端叢生,主祕吳瑞文,被員工視為不動如山的「萬年主管」。(小圖翻攝自中央廣播電台官網)
本刊接獲央廣員工投訴,這家隸屬文化部的國家電台被「萬年主管」把持,來賓車馬費的「紅白單」黑箱作業,卻推給「歷史共業」,疑似詐領陸委會補助款,還浪費浪費上千萬元公帑,建置有安全疑慮、從未啟用的消防設備,甚至欺瞞行政院、謊稱訊號發射設備通過驗收,卻在沒有執照的狀況下,多年違法播送;此外,央廣勞資對立嚴重,與1成員工對簿公堂,幾乎全部敗訴,罰款1,500萬。【國家電台爆弊案】萬年主管好大膽 央廣弊案連環爆連行政院都敢騙 https://bit.ly/3xf7lR1
央廣因為前工會理事長江明聰上書總統府,痛陳央廣萬年主管把持,造成採購、人事種種積弊,因而提出告訴,4月15日宣判,央廣民刑事皆敗訴;除了前理事長控訴的弊端,資深員工Y先生透露,陸委會每年都會編列預算,委請央廣製作對中國大陸播送的節目,今年預算高達875萬元,但款項的核銷大有問題,其中不少經費可能被主管侵吞。
央廣用其他節目的單據核銷陸委會委製節目的經費,涉嫌詐領。圖為媒體人葉柏祥上《潮台灣》節目領取車馬費1千元,上面有他與主持人李芝菁簽名,但事實上葉根本沒上過該節目。© 由 鏡週刊 提供 央廣用其他節目的單據核銷陸委會委製節目的經費,涉嫌詐領。圖為媒體人葉柏祥上《潮台灣》節目領取車馬費1千元,上面有他與主持人李芝菁簽名,但事實上葉根本沒上過該節目。
核銷弊案爆發後,原訂將二名主管記大過一次並調動職務,後竟被認定「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獲留任。© 由 鏡週刊 提供 核銷弊案爆發後,原訂將二名主管記大過一次並調動職務,後竟被認定「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獲留任。
其詐領補助款的方式,係拿A節目充當陸委會委製B節目的影像檔,或拿其他節目的來賓車馬費,核銷陸委會委製節目,不少員工被逼作假。
此外,2016年政府斥資15億元的「央廣分台遷建整併計畫」,因為某台內高層的哥哥經營消防設備公司,因此央廣執意要設置「消防細水霧」系統,而機房內有高壓電,水能導電,該設施將使工作人員陷入危險中,但即使德國原廠來函警告,央廣還是堅持設置,也因此,消防安檢遲遲未通過,使用執照也一直無法取得。
央廣工會曾上書總統府,痛陳採購、人事弊端。© Mirror Media 央廣工會曾上書總統府,痛陳採購、人事弊端。
消防設施之外,最重要的「幕型天線」更新也出包!原本可以發射電波至中國黃河以北,更新後僅能發射至長江以南,當然無法驗收,但央廣卻連行政院都騙!謊稱已經驗收通過,而NCC不知情而給予頻道,央廣多年來卻在無使用執照情形下播送,去年法院判決定讞,廠商不負申請使用執照責任,央廣高層也坦承,為此案已經處分不少人。
員工C先生指控,央廣「分台整併遷建計畫」黑幕重重,甚至欺瞞行政院。© Mirror Media 員工C先生指控,央廣「分台整併遷建計畫」黑幕重重,甚至欺瞞行政院。
另有1名員工投訴,央廣「假承攬、真雇用」,使得1成員工為保工作權而與央廣對簿公堂,但央廣幾乎全部敗訴,被勞動部、健保局罰款1500萬,該員工透露,央廣不遵守勞動法令,是為了控制員工,好在「紅白單」(來賓車馬費單據)黑箱作業,逼迫員工在空白紅白單簽字。
如此可能涉及刑法的弊案,央廣高層先是坦承疏失,但堅持錢沒有進入司人口袋,並將原本將督導不週的主祕吳瑞文、節目部經理袁碧雯調職、記過,但後來又說這2位萬年主管「勇於承擔歷史共業」,留任原職,只剩不痛不癢的記過處分。
中央廣播電台主祕吳瑞文,被員工視為不動如山的「萬年主管」。(翻攝中央廣播電台官網)© Mirror Media 中央廣播電台主祕吳瑞文,被員工視為不動如山的「萬年主管」。(翻攝中央廣播電台官網)
央廣因為政府每年編列4億元預算,幾乎不用賺錢養自己,如此特殊背景,即使經過2次政黨輪替,萬年主管還是把持一切,屹立不搖,恐怕,這才是歷史共業吧!【國家電台爆弊案】萬年主管好大膽 央廣弊案連環爆連行政院都敢騙 https://bit.ly/3xf7lR1

2021-04-21_080729BB1fS0Ie.imgBB1fRTnR.img


中廣二網遭收回 現在打開收音機聽到的竟是...

2017-04-21  18:4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在上週將中廣音樂網、寶島網兩頻道收回,不過最近卻有民眾發現,現在打開這兩個頻道,就會聽到來自對岸的廣播內容。中廣表示,這就是早年的「匪播」,會收聽到其實在意料中。

  • NCC在上週將中廣音樂網、寶島網兩頻道收回。(資料照,記者潘少棠攝)

    NCC在上週將中廣音樂網、寶島網兩頻道收回。(資料照,記者潘少棠攝)

綜合報導指出,最近這幾天有不少民眾打電話向中廣反映,只要打開收音機就會聽到中國的廣播節目。而中廣對於原音樂網與寶島網被蓋台的現象表示,除非等到新電台開播,否則短時間內這兩個頻道都會收到中國的廣播節目,這也就是早年所謂的「匪播」。

中廣表示,以前兩岸對峙時期,雙方會透過廣播媒體和對方進行政治宣傳,政府為避免國人收聽中國廣播,所以在台灣設立相同頻率電台、播出節目蓋住,而這也是中廣兩頻道最初設立之原因。但由於中廣現在暫停發射頻道,預計接手的原住民電台與客家電台又還沒接軌,所以收到中國的廣播節目其實是意料中。


 

客公廣,客家電視的下一步?

2016-08-12, 點閱 232 views
13977824_1514898258527154_388752955_o
圖 / 徐福德

文 / 楊鈺崑(客家電視台員工)

日前文化部召開第六屆公視董事會審查會,客籍董事再度難產,雖然文化部將再提名新一波的候選名單,但難保不會發生像第五屆沒有客籍董事的情形嚴重損害客家族群的公共傳播權益。與此相關卻為人所忽視的另一項議題,是蔡英文總統在選舉時提出的客家政策中,明白提出「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的主張。

該主張原始文字為:「客家電視應提升為客家公共廣播集團,在維持客家主體性前提下獨立運作。我們將合理規劃廣播頻譜,建立全國頻道的客家廣播電臺。以電臺、電視的結合,以及各地方頻道的策略聯盟為基礎,建構『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而客家委員會也在6月23日於立法院備詢的書面報告中重申此一主張,「未來將持續協調推動客家電視法制化以及設立全國性客家廣播電台,並規劃結合客家電視、電台以及策略聯盟地方頻道的資源為基礎,推動成立『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辦理先期制度研析及規劃等事宜,以建立永續經營的族群傳播體系。」

以上論述看似有論有據,但實則仍未有任何具體方向或規劃,也未見傳播學界對此一將對台灣媒體生態有重大影響的政策有任何討論。因此筆者試圖從背景、現況及未來方向等提出論述,望能在一池靜水中激起漣漪。

成立於2003年的客家電視,固然是為落實客家族群傳播權利、傳承瀕危的客家語言與文化,但不可諱言某種程度也是政治局勢造就,因此在法制面與經營面未及縝密考量的情形下,以一年一標的方式倉促上路,數年輾轉流浪於各電視台之間。此時的客家電視,姑且不論得標廠商在利潤考量下究竟真正投入節目製播的預算比例有多少,由於無法預知來年是否繼續得標,其人力聘任與節目規劃都只能以一年為期,造成人才培育的困難及節目品質速成化、淺盤化。

2006年,由於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浪潮加上政治局勢,《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明定「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或設置之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台灣宏觀電視等頻道節目之製播,應於本條例公布施行後之次年度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因此自2007年起客家電視總算落腳公視基金會,不再流浪。但可笑的是,客家電視「一年一標」的性質仍未改變,只是變成所謂限制型標案指定公視基金會承接,空有「公共」之名而無「公共」之實。

這種「虛擬型」公共媒體的樣態,對客家電視造成的問題是什麼呢?

首先是遊戲規則由誰決定、結果由誰判斷的問題。既然是標案,當然是由主管機關也就是客委會制定需求規範並辦理驗收,舉凡新聞報導、節目製播、行銷活動乃至人事、經費運用都受其限制。雖然客委會歷任主委或基於尊重、或基於輿論觀感考量,都會在提出需求規範前徵詢客家電視,也以不干預客家電視運作為原則,但這樣的好意仍然無法改變主導權在客委會的事實。這樣的客家電視,性質上充其量只能說是「政府電視」,而非「公共媒體」。

實務上來看,標案屬性對客家電視也造成各種困擾:因為是業務費僅能作為經常門使用,無法購置資本門設備不利於製播;不論募款或收益均要繳回國庫無法自行留用,也無法接受政府各部會其他節目製播專案補助(如文化部的高畫質電視節目補助);節目版權均歸國有財產,推廣、應用有諸多限制缺乏效率⋯⋯等,都讓客家電視不同於公共電視,無法一秉電視專業自主營運。

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現狀的問題都是因為法源不清、定位不明的結構性因素所造成,而不該歸責客委會、公共電視或客家電視。對開播已逾13年的客家電視來說,透過立(修)法解決此一困境已經刻不容緩。

那蔡英文總統提出的「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將是一帖良方嗎?

如前所述,由於目前不論總統或客委會均尚未提出具體方向與規劃,我們只能從現狀可作為比較對象的公共電視及原住民族電視台,去想像可能的狀況。

乍看《公共電視法》與《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設置條例》,兩者不論就董監事會的組成方式、預算來源等都十分近似,但卻有根本性的不同。公視法立基點在於「公共媒體」,不僅詳列電視事業相關條文,更重要的是在第十一條明白宣示公共媒體應有的獨立自主與公益性;但原文會設置條例則著眼「文化事業」,媒體不過是其為達成事業目的的平台或方法之一,並無任何關於公共媒體獨立自主的文字。

IMG_2021
更重要的是,原住民族委員會以原文會設置條例第三條「本基金會之主管機關為原住民族委員會」為由,另定《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監督管理要點》,對原文會組織、人事、經費運用多所規範,並在第十五條明定「基金會應訂定經營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媒體事業規範,陳報本會備查。」此與公視主要以內部監督機制與公眾監督機制,以維公共媒體獨立性,大不相同。由此來看,在原文會下的原視,其實也是另一種型態的「政府電視」,而非「公共媒體」。

從實務看,脫離公視懷抱的原視,經常預算不僅未增加,更需要分擔原文會其他文化業務,及因「獨立」新增的行政、工程人事費用,反而減少了可運用於新聞、節目製播的實質經費。硬體、軟體未全面到位,也使得原視部份運作仍然需要租借或仰賴其他電視台的資源。

或許有人會問,只要能達到傳承、推廣族群文化、語言目的,族群電視就算是「政府電視」又何妨?族群媒體難道一定要維持公共媒體的獨立性嗎?不可諱言,要傳承、推廣族群文化、語言,政府力量勢不可少,然而那是誰的族群想像?誰又能檢視政府的族群政策?在執政者掌控下的族群媒體,難保不會成為特定利益的政治買辦或發聲筒。要讓族群媒體真正為族群所用,公共性必不可少。

當然,除了「原視」模式,「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也可以是「公視」模式。但捫心自問,撇開族群情感不談,以現在政府預算吃緊的狀況及台灣的媒體生態,能夠支撐幾個「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姑且不論目前客家電視僅為公視1/3 、勉強支應的經常預算,要成立新的廣電集團完全付之闕如的資本設備(辦公室、影棚、主副控室、發射系統⋯⋯等),因獨立而需增加的人事,甚至因為要增加全國性客家廣播電台,需要與電視完全不同的軟硬體,都將是可觀的金額。

有夢很美,但更重要的是認清實現夢想所需要的代價並做好準備,否則就只是痴人說夢。

既然客家電視的問題關鍵在「標案」,除了另行成立「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在現行制度下修改公視(廣)法,讓客家電視真正進入公視(廣)集團,當然也是選項之一。不論預算納入公視統一由文化部編列,或仍然維持由客委會編列,重點在於將「業務費」改為捐贈,且不論營運計畫、預算決算、募款捐助、組織人事、監督機制等均比照公視辦理,讓客家電視真正「公共化」。

IMG_2060
這樣的作法並不是沒有其他疑慮,有論者擔憂客家電視納入公視之後,是否仍然能維持其族群主體性及預算規模,並得到與公視其他頻道相等的對待?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何謂「主體性」?何謂「相等的對待」?都不易有清楚的標準或定義。某些公視人或對客家電視確有不同態度,然而這究竟是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又或者是純粹的個人好惡?如果是制度所致,是否正是因為「標案」?又或者另有其他結構因素?

即使如此,透過修法進行制度調整,同時兼顧客家電視主體性及其與公視其他頻道的資源共享,並非不可能,尤其在公視一、二、三台各自有清楚的頻道屬性之後。

首先,公視總經理應重新定位為跨頻道的CEO,以集團策略發展為任務,無涉各頻道特色的部門如行政、工程、MIS、研發等亦可整合為資源中心,直屬總經理。各頻道設台長主導頻道特色,並依需要下設新聞、節目、製作、行銷等部門,製播內容可適度共享、互補。在預算方面則明定客家電視經費總額不得低於現狀,依發展狀況每年檢討,並需有相當比例專款專用於新聞與節目製播。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納入全國性的客家廣播電臺?這同樣可透過修法解決。事實上,在目前各方提出的公視(廣)法修法草案中,不乏將中央廣播電臺納入公視(廣)的想法,而央廣原本即有相當傑出的客家廣播節目與人才,若能取得新的頻段供客家廣播頻道所用,並適度擴大相關編制,成果應十分可期。

要特別強調,無論客家電視是走是留,公視都有保障弱勢團體權益,維護包括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之多元性、公平性、均衡性的義務,不僅在董事席次上應予保障,也應在頻道(非指單一族群頻道)有一定時數的節目與新聞露出。

除了上述的方向,關於客家電視的未來其實還有許多可能,例如轉型成為客家節目製播中心,製作節目於各電視台播出,或因應新媒體趨勢發展為網路影音平台等,但這已經超出本文所欲處理的範圍,在此恕不予討論。不論如何,族群媒體在臺灣是美麗的視聽園圃,為閱聽大眾帶來更多元的智識、資訊與娛樂,傳承可貴的文化、語言資產。它將何去何從?需要你我共同關心。

(本文為筆者個人言論,不代表任何單位立場-

----------------------------------------------

拍賣華視救公視
2016-09-22 06:00
推文到plurk

快滿廿歲的公視又要推選董事長了,問題是,你多久沒看公視節目了?就算今年金鐘獎公視共七十項入圍,你叫得出哪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公視節目?十三項提名的《一把青》當初資金不足,幾乎斷炊的窘迫,又有幾個人關心?
事實之一,公視是國家電視台,但先天不良,立委抵制,每年只給九億預算,人事開支就去了三分一。如今國家財政吃緊,更無閒錢來擴大公視規模了。
事實之二,公視沒錢做節目,誰來做董事長或總經理,都當不成救世主。想要卡位的董事就算口號亮麗,一旦沒錢,都是廢話。
事實之三,公廣集團旗下的華視更慘,公視有新聞部,華視也有,人才器材不能流通,擺明了就是浪費。明明是商業台,卻沒錢做自製戲,綜藝節目更頻傳欠費爭議,不少節目廣告更受公廣之限,無從揮灑,每年持續虧損三億元,除了變賣家產,無底洞是要全民買單嗎?
公廣困境的唯一解藥其實就在活化華視。只不過,不是把華視變旅館,而是像台視一樣,拍賣頻譜及土地,交給民間能人來經營(廣告再不景氣,台視不是依舊年年賺錢嗎?)替華視解除公廣枷鎖,才能喚回活力。
台灣目前沒有能力去培養BBC和NHK這類公共電視台,但是華視五千八百坪的土地,全部約五百億的資產,悉數拍賣轉做公廣基金,再以廿年為期逐年派分廿五億給公視,就算規模依舊還遠不及韓國,就已多了三倍活水,足夠從「小而美」起步了,公視的職績就是扮演火車頭,除了拍大戲帶產業,還要提供時段舞台讓年輕人試劍。公視已經虛擲了廿年時光,文化部長鄭麗君有無魄力大破大立?我們拭目以待。(藍祖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