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幣是世界上唯一的魚形錢幣-殷商中期的貨幣-殷商學會了熔煉青銅的技術,出世界唯一的魚形錢幣,是青銅材質的魚形錢幣,出土於1974年,是由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即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9KHHp9

虎符/兵符/姜太公發明-虎形調兵憑證/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之虎符/南宋時使用虎符/中國目前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虎符,稱為秦錯金杜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虎符能分成左右兩半,用兵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國君保存。要調動軍隊時,國君將右一半交給差遣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方有權調動軍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jNusHJ

符節/魚符丶龜符、虎符、虎節/最早的身份証是在隋代開始出現的/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丶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8clnU

勘合符/勘合貿易/濱田彌兵衛/一六三五年、一六三六年及一六四八年最早出現的台灣地圖/永樂通寶/明朝與日本(室町時代)兩國之間所實行的商業交易活動。明日貿易的時候因為需要使用到被稱為「勘合符」的許可證,所以明日貿易又被稱為「勘合貿易」/明日貿易形式上是室町幕府將軍受明朝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並對其朝貢貿易/1401至1549年間共實行十九次。1404年之後向日本頒發貿易許可證「勘合符」以區別於倭寇,貿易僅限於以此確認的正式遣明使船(勘合船)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hmlBF

身份證/牙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1ouOl
符節/魚符丶龜符、虎符、虎節/最早的身份証是在隋代開始出現的/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丶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8clnU
身份證和通行的證件/龍紋銅合符/夜間需要急出宮門者使用的合符/清宮腰牌/小金川漢牛屯腰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HRAf9


14820840516509

--------------------------------------------

2016-10-01_110334  

錯金銀青銅石虎 - https://goo.gl/MWXZBu

----------------------------------

43211_01445584628626414455851387460U6749P1081T2D38136F6DT2011090900421614219303476683W020140102398576664227W020140102398576628407  

唐代的魚符丶龜符附了徵調軍隊時做為一種憑證外,也是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丶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新唐書志十四車服》:

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丶姓名。官有貳者加左右,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刻姓名者,去官納之,不刻者傳佩相付。

-------------------------------------------

中國最早"身份證"為"魚符":隋唐時產生 官員特有 @ 往之不諫 來者可追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mc7fGt

古人也有"身份證":清代腰牌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_中國傳統文化社區_才府 - http://goo.gl/CKGJ2h

中国最早“身份证”为"鱼符"

中國最早“身份證”為"魚符":隋唐時產生官員特有

明代牙牌
  現代社會,身份證作為個人信息的一種外用“標識”,其用途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於那些經常外出的人來說,不帶身份證幾乎是寸步難行。
  非但今人注重身份證,古人也是極其看重身份證的,只是那時的身份證與現時的身份證有著很大的區別。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做“符”——這可不是江湖術士畫的那種驅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這種“身份證”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還沒有這份待遇。“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魚符的材質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魚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的是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官員用的是銅質魚符。為了方便官員們出門辦事攜帶魚符方便,朝廷還專門為官員們定做了一種裝魚符的“魚袋”,而且要求是“符不離袋、袋不離符”。官員們朝見皇帝、會見同僚、外出辦事,都得先亮“魚符”,以“驗明正身”,然後才能為對方承認和接納,所以當時曾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
  俗話說:一個皇上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罄。皇帝換了,魚符也跟著“變臉”。武則天當政時,“魚符”換成了“龜符”,用途沒變,只是外形和材質變了。後來,“龜符”又相繼變成了“虎符”、“龍符”、“麟符”。符的形狀和材質都發生了變化,其職能也增加了:除了證明身份之外,還多了一項權限功能,亮一亮手中的“符”,便可以調動、指揮軍隊和任免官吏。歸根結蒂,“符”還是身份的象徵:身份高,權力就大。
  明朝時,大概嫌金屬符太重,攜帶不方便,也是為了體現改朝換代的新氣象,官員們手中的金屬符統統換成了“牙牌”。牙牌的質地有像牙、獸骨、木材等。牙牌像笏板一樣細長,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單位。2004年,考古學家在南京明代寶船廠船塢遺址中,就發現了疑似鄭和的“身份證”——一塊“牙牌”,這是一塊由朝廷特製,前寬後窄、輪廓渾圓的烏木牙牌,上面有孔,是用來掛系腰間的,所以也稱“腰牌”。
  近年的考古研究發現,從明代開始,“身份證”已經由官場向社會擴散推廣了,社會上的一些顯貴也開始視持有“牙牌”、“腰牌”為一種榮耀。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就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的記載。
  清代時,牙牌少了,腰牌多了,而且腰牌上的個人信息更全面了: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高級點的腰牌居然還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徵!——即使腰牌丟失被他人撿到,也無法冒用!其“防偽手段”之高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時,“身份證”制度發生了一次大的變革,從腰間提到了頭頂——官員除了“腰牌”作為“身份證”之外,還發明了另一種“身份證”——頂子也即帽珠。這當然和清代的服飾有關。頂子的材質有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階層不同,帽珠的材質自然也不同:一品大員,帽珠為大紅頂子;鄉村秀才,帽珠為銅製頂子;普通老百姓無級無品,就用綢緞在腦袋上打個帽結。所以,人們在街上遇到了,一見對方頭上的頂子,便知其“身份”了。為了抬高身份,一些富​​商便花銀子“捐”個頂子,辦個假“身份證”,於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才有了“紅頂高人”“紅頂鄉紳”的稱謂。

20150422100415577jkgfjkhgiudjgilashdrishoidfghfkjcbncnvbuyidfhgisg2514326191634524W020140102398576664227143148898827514151674342652W020140102398576628407  

2015年1月28日(四)<br/>中国古代身份证是什么样儿?---党建网 - http://goo.gl/mC19gw

魚符:貞觀年間官員的身份証明

2014年06月16日14:22 來源:大連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魚符裡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官居級別、俸祿幾許以及出行享受何種待遇等。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証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証時所用。

最早的身份証是在隋代開始出現的,不過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証,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發給官員們的“魚符”。它由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裡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官居級別、俸祿幾許以及出行享受何種待遇等。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証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証時所用。《新唐書·車服志》記載:“附身魚符者,以名貴賤,應召命。”魚符的制作材料與官員的官銜大小有直接聯系。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魚符,均用黃金鑄制,以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官員們仍佩戴魚袋,它比起隋唐時的魚符,要來得簡約,而且便捷了許多。
到了明代,朝廷取消了唐、宋時期所使用的魚符和魚袋,官員的身份証改用“牙牌”。其用材和制作又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上面刻有持牌者的姓名、籍貫、入仕身份、官階、年俸以及所屬衙門的名稱等,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塑料卡片式身份証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証的用途已不局限於官員,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証明,頂子的材料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制成,並以此區別使用者身份的高低與官銜的大小。如果是一品大員,可佩大紅寶石頂子﹔如果是秀才,則可佩銅頂。當然,一般百姓帽上無頂,隻能用綢緞打一個帽結。

唐代魚符是唐代官員使用的魚形符契。一般長約6、寬約2厘米。分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淵的一項發明。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內廷),作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
左右符的數量不一定對等,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其第一功能起初並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力憑證”,可用於調動軍隊、任免官員。有些魚符還在底側中縫加刻“合同”2字,以資合符時查驗之用。

--------------

唐代,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廢止虎符,改用黃銅做魚形兵符,稱為“ 魚符 ”。《朝野僉載》:
唐朝魚符
唐朝魚符
“逆韋詩什並上官昭容所製。昭容,上官儀孫女,博涉經史,研精文筆,班婕妤、左嬪無以加。. ...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至偽週,武姓也,玄武,龜也... ”武則天當朝後改為“ 龜符 ”,中宗年間又恢復為魚符。魚符也分左右兩半,中縫處刻有“合同”兩字,分開後,每半邊符上只有半邊字,合在一起才見完整的“合同”兩字,所以又稱此符為“合同”。後代簽約,一式兩份,中縫蓋章,雙方各持一份憑據。這種憑證統稱為“合同”。“ 合同 ”一詞由此而來。
史籍記載
唐代的魚符、龜符附了征調軍隊時做為一種憑證外,也是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據《新唐書 ·車服志》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魚符以不同的材質製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武后天授元年改內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為有》詩: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寫一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時,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金龜既可指用金製成的龜符,還可指以金作飾的龜袋。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從此便有了“金龜婿”這個美稱。將丈夫稱為“金龜婿”,與唐代官員的佩飾有關。

------------------------

唐代,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廢止虎符,改用黃銅做魚形兵符,稱為「魚符」。《朝野僉載》:
唐朝 魚符
「逆韋詩什並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儀孫女,博涉經史,研精文筆,班婕妤、左嬪無以加。. ... 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至偽周,武姓也,玄武,龜也... 」武則天當朝後改為「龜符」,中宗年間又恢復為魚符。魚符也分左右兩半,中縫處刻有「合同」兩字,分開后,每半邊符上只有半邊字,合在一起才見完整的「合同」兩字,所以又稱此符為「合同」。後代簽約,一式兩份,中縫蓋章,雙方各持一份憑據。這種憑證統稱為「合同」。「合同」一詞由此而來。
返回目錄
2 魚符 -史籍記載

  唐代的魚符、龜符附了徵調軍隊時做為一種憑證外,也是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魚符以不同的材質製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武後天授元年改內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為有》詩:
  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寫一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時,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金龜既可指用金製成的龜符,還可指以金作飾的龜袋。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從此便有了「金龜婿」這個美稱。將丈夫稱為「金龜婿」,與唐代官員的佩飾有關。

-----------------------------

虎符是中國古代金屬制的虎形調兵憑證,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多用青銅,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內部中空,一剖為二,右半(虎頭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兵將領或地方長官。虎符的剖面有齒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書兩邊,內容相同。也有將文字對剖的。而文字大多是錯金書。調兵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
  
  虎符專事專用,每支軍隊都有相對應的虎符。

  陝西博物館藏一枚從1967年西安南郊杜城村西出土的秦杜虎符,據考是前337年至前325年秦惠文君時期的戰國文物,為中國目前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虎符。

  符身上刻有嵌金銘文曰:「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即用兵五十人以上需驗虎符方可行動,但遇緊急軍情,可不受此限。

  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總處於不敗之地,因此在軍事上多以虎為尊,於是多將這種兵符鑄刻成虎形狀,故常被稱為虎符。虎形兵符並非唯一的形狀,秦代就有鷹符和龍符等。

  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有很多變化。從漢至隋,虎符一般為銅質,也有銀質金質甚至玉質的虎符。虎符騎縫兩側的銘文以右為尊。隋朝時兵符改為麟符。唐朝因為祖先名為李虎的緣故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甚至牛符。而後這些本用於軍事調動的信物甚至成了某種身份象徵。


唐代魚符

  
  魚符是唐代官員使用的符契。分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魚符還在底側中縫加刻「合同」二字,作合符時查驗之用。魚符內側有刻文,注明佩符人身分或魚符使用範圍。

唐代魚符分三種:用於調動軍旅、更易守長的銅魚符,用於標明官員身分的隨身魚符,及用於出入宮門、開關宮門的交魚符、巡魚符,如存世的「延政門外左交」、「嘉德門內巡」魚符。

  調動軍旅的魚符源於虎符。 唐代初年,改虎符為銀菟符。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唐高祖避其祖諱「虎」字,而採用了十二生肖內位於虎後的兔代替。不久,即改用魚符。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取鯉魚「鯉」與李姓諧音之故。魚符都將左邊的一半留在朝廷,右邊的一半發至各府、監。但左半不止一枚,「畿內則左三右一,畿外則左五右一」,朝廷發兵、易官時依次使用,如存世的「右領軍衛道渠府第五」魚符,即朝廷所存用於該府的第五枚魚符。不過中唐以後,易守長時已省去這道手續,直接下「魚書」任免。

  隨身魚符在當時很受重視,為官員出入宮禁、防止詐偽而設。永徽二年 (651)開始向五品以上的京官頒發,本人去職或亡歿,便須收繳。外官遠離京畿,本無佩帶隨身魚符的需要,但垂拱二年 (686)以後,地方都督、刺史也可以佩帶。天授(690~692)以後,低品之官有的還可「借魚」,將魚符袋飾以金銀系於腰間,名魚袋,更成為官員身分尊顯的一種標誌,如唐代人物畫中有不少佩魚袋官員的形象。

              唐代龜符

  唐代放官印、魚符(龜符)的佩袋(魚袋)與裝細物的佩囊是分開使用的,《朝野僉載》記載:「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為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強之兆也。「刀礪袋,魚形袋」,新、舊《唐書》稱之為「魚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礪石、契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應是後來的「七事荷包」(《歧路燈》第七十八回)的前稱。

  據考,唐宋時期作為飾物隨身帶的「魚袋」、「龜袋」多是盛物口袋,類似荷包。荷包作為珍貴佩飾物當緣始于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降誕》:「玄宗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誕日為千秋節,百寮有獻承露囊者。」杜牧《過勤政樓》詩:「千秋令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承露囊,即荷包,由眼明囊演變而來(眼明囊之俗:古俗農曆八月初一淩晨,婦女以彩帛之囊盛裝樹木花草上的露水,相傳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內保持目明)。百官獻囊名曰「承露囊」,隱喻為沐浴皇恩。民間仿製為節日禮品相饋贈,用作佩飾,男女常佩於腰間以盛雜物。

  所以基本可以確定,魚袋實際上是小荷包,在唐代時,裡面放魚符,宋代後沒有魚符。這不僅是一種裝飾,也可以當放小東西的口袋。在封建社會,連這樣的小荷包都要體現出等級制度,只有六品以上才能佩魚袋,四品以上(唐宋可能不同,有三品說)才能佩金魚袋。而對於本身品級不能夠穿紫衣服,佩金魚袋的官員賜給紫金魚袋,就是說給他這個資格,能夠穿紫袍,佩金魚袋,這當然是一種恩寵。這兩種賞賜可以一起賜,也可以分開賜,但大部分時候是一起的,賞給老臣,大都是表示榮譽,而給新人,則表示讚賞居多。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為有》詩:
  「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寫一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時,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將丈夫稱為「金龜婿」,與唐代官員佩飾有關。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魚符以不同的材質製成,「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內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可見,金龜既可指金製龜符,亦可指以金飾的龜袋。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

-----------------------------

身份證在中國並不是“現代人”發明的。早在隋唐時期,朝廷便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者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

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

“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見《新唐書車服志》)。

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戴“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據明人陸容《菽圓雜紀》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都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途已經不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方面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一個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寶石頂子。

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的怪事。

----------------------------------

符節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憑證
符節,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徵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不同原料製成。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中文名 符節 國 籍 中國 種 類 兵符、虎符 原 料 金、銅、玉、角、竹、木

古時含義
先秦符節的種類甚多,形狀各異,用途有別。目前所見最早的符節是戰國時期的,有的用以徵免稅收,如作竹節狀的錯金“鄂君啟”銅節;有的用以發兵作戰,如作虎狀的“闢大夫”銅虎節、“韓將庶”銅虎節和錯金“杜”銅虎符;有的用以驛傳郵遞,如作馬狀的“騎傳”銅馬節;有的用以供給食宿,如作龍首狀的“王命傳”銅龍節等。此外,還有作牛形、鸞形、燕形和鳧形者。現存戰國時期的符節,除陝西長安出土的錯金“杜”銅虎符稱符外,其他大都稱為節而不稱符。錯金“杜”虎符是秦器,可能當時秦國有特殊規定,與戰國時齊國、楚國等稱節者有所區別。秦虎符存世者還有“陽陵”、“新郪”等名品。
關於先秦符節的種類和用途,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周禮 ·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譯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盪輔之,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古代文獻中的記載和出土實物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漢代亦用虎符,大體沿襲秦制。秦虎符文字錯金,漢虎符多錯銀。西晉虎符通體有虎斑條紋,不能容字,故於背縫處凸起長條形窄台刻背文,肋間之字移於胸前或符陰。西晉男符亦錯銀,唯太守符鑿款,東晉以後則皆鑿款。唐代改用魚符,為符制上的一大變化。武周時一度用龜符。魚符與龜符皆可系佩,與後世的牌區別不大。宋以後已皆用牌。
歷代符節種類繁多,其銘文反映出當時的政治、軍事制度,所以是一宗重要的歷史文物。
符節制度
符是政治和軍事的憑證信物,它可以用於身份證明,作為出入國境、關卡、軍營、要塞的憑證,又可以作為傳達命令、調遣兵將的信物。節是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用於代表君主出征、節制方面、監察、辦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國等重大事務的證明。
(一)調動符節
調動符節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用作調兵,二是用於更換地方長官。這類符節在漢代稱為銅虎符和竹使符。銅虎符鑄作成伏虎形狀,中分為二,以榫相合,左符發給郡守或領兵將領,右符存放在中央。中央調動郡守和軍隊,派人執右符與執左符者相合,作為傳達命令的信物。竹使符用竹製作,用途與銅符相同,但情況沒有銅虎符緊急。魏晉以後基本因循此制,只是改為中央存左半而頒右半。
唐代用於調動的有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守長”。還有一種木契,作為皇太子監國、王公大臣鎮守地方時調動軍隊的符信。為了慎重起見,唐代的符制是以右一枚配置左數枚,以便調動命令有所變更時遞次傳令使用。
宋代軍隊調動有“銅兵符”,發給諸路總管主將,調動300人以上軍隊和指揮軍事時用;另有“傳信木牌”,除作為傳達軍令之外,還可以調動300人以下的軍隊。此外還有“字驗”,是軍隊主將密定字號的身份證明;符牌使用時,要與“字驗”一同參驗。
銅兵符之製在元代以後取消,軍隊的調動主要憑皇帝詔敕和樞密院或兵部所發放的勘驗(紙文書押騎縫印,亦稱勘合),還有傳達命令之人的身份符節。明清在軍隊內有調發符牌,鐵製,上刻兩飛龍,下刻兩麒麟,上孔係以紅絲帶。
(二)郵傳符節
郵傳符節是用於通過郵驛傳達命令的憑信。主要分兩類:一是普通郵傳,二是專使郵傳。普通郵傳是驛使和官員使用驛站車馬和住宿的憑證。如漢代的“木傳”,用木製而中剖為二,上面有御史大夫印信,並寫明該辦事務的緩急和使用車馬的等級,一半發給使用者,一半存御史府以備勘驗;使用者的一半有各郵傳的登記。專使郵傳除執有普通郵傳的憑證之外,還另有特殊明顯的標誌,以示重要和緊急。
(三)身份符節
身份符節是作為身份證明和通行的憑證,在漢代有木製的“傳”,稱為“符傳”,用來證明身份和通行關卡。唐代發給五品以上的官員以隨身的“魚符”。宋代以後改為“字牌”。明代的武官身掛“金牌”,文官用“牙牌”,各衛所營兵有“字牌”、“勇號”。這些字牌除作為身份證明之外,也兼作為通行證明。魚符和字牌只在一定區域內使用,如果離開使用區域,則必須與符契、勘合等結合使用。
宋代還有一種“門符”,是用於出入皇城和禁城,以繒裹紙板為之,或方或圓,稱為“宮門號”。明清出入宮城則以“牙牌”為憑,上面註明執事、供事、朝參、入內府,這些牙牌“非徒為關防之具,亦以示等威之辨也”(《明史》卷8《輿服志四》)。
(四)專使符節
專使符節是皇帝派出的欽使所持有的信物和標誌。凡持有專使符節,在外可以代表皇帝和國家。如蘇武出使匈奴,持漢節19年而不棄,作為派外專使,以其威武不屈的精神名垂青史。專使符節在國內,有代表皇帝出征、鎮守、督領和傳宣詔令的特權。漢代的專使符節是“以旄為之,上下相重,取像竹節,將命持之以為信”(《漢書》卷1《高祖紀》顏師古注)。初期是用紅色,漢武帝時,因為戾太子發動宮廷政變,持赤節發兵,所以改為加黃旄。其形制是“節柄長三尺,毛三重,以旄牛為之”。東漢“以竹為節,柄長八尺,其毛三重”(《明史》卷68《輿服志四》)。
魏晉南北朝時期,專使符節有4個等級:⑴假節,可以在軍事行動中專殺犯軍令者。⑵持節,可以專殺無官位者,在軍事行動中則可以專殺二千石以下官。⑶使持節,可以專殺二千石以下官,在軍事行動中則可以專殺中二千石的官。⑷假黃鉞,可以​​專殺持節專使,凡持有此節者,必然是已掌握最重大權力的人,非領方面軍事和主持朝政者不能持有。
唐代的專使符節僅有兩級,一為旌,二為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新唐書》卷24《輿服志》)。宋代以後對臣下控制較嚴,專賞專罰大權不輕易下放,所以取消旌節之製,雖然還保留了專使之節,但所擁有權力的大小只限於皇帝詔敕規定的範圍,節已經不能獨立表示其擁有權力的大小了。如明代的使節規制:“黃色三簷寶蓋,長二尺(後改為三尺),黃紗袋籠之。又制丹漆架一,以節置其上。使者受命,則載以行;使歸,則持以復命”(《明史》卷68《輿服志四》)。由於使者權力大小的不確定性,就給使者以很大的游移空間,如明代派遣出來採辦、監差的宦官,一出都門,“則欲快馬船隻,車輛裝載;差去人員,則欲廩給馬,軍民應付。式樣不過數紙,器用先如此其奢華;足跡猶未啟行,聲勢先如此其張揚;況在途之需索,到彼之供張,其熏天之勢,又豈待言而後顯哉”(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卷101《內臣中·前言》引解一貫疏曰)。到萬曆時,礦使、稅使橫行,更是害遍天下。歷代對符節的發放、使用、保管等,都盡可能製定一套較為完備的管理制度,以保證皇帝詔令和政府的政今文書,在承傳運轉過程中不發生偽冒和洩密,反映出當時文書工作的嚴謹。

--------------

符節、節鉞等,是中國歷史上中央政權向官員授權,允許其代行天子軍政職權(或是代天巡狩)的憑證與象徵,其形態樣式以及代表的權力各代有變化。

簡介
符節多是帝國權力的象徵,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軍官用以調兵遣將,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詔敕的。《稱謂雜記》:「俗說武王鉞殺飛廉、惡來,故君以賜鉞以事軍法,如後之勢劍也。」節鉞是符節與斧鉞的合稱,鉞是斧類古兵器,曾是帝王斬殺大臣使用的,象徵生殺之權,君主多用黃色的鉞。掌節鉞的大臣、將軍一般具有較高的權威。

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節,如漢代的蘇武。軍事方面,魏晉監軍使者多以持節,唐朝時,有符節的各地招討使、觀察使等高階軍官常被統稱為節度使。

-----------------------

臥虎形節,器扁平。一面刻銘“王命,命傳任” 

45105_1500_90d417db0aea7dd  

-------------------------------------------

高雄秦俑展 一睹文化珍寶
By 呂素麗,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9日, 2016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在國立科工館展出,「西戎貴族復原馬車」金碧輝煌。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其中「杜虎符」是秦國君主集權的象徵。(時藝多媒體提供)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即日起至12月18日止在國立科工館展出,中秋節連續假期開展以來,每天都有上千人觀展,參觀人潮不斷,一睹大秦文化珍寶。

秦俑展於科工館第4、5特展廳展出,囊括將近20家博物館及考古單位所收藏珍品,堪稱是歷年來全球巡迴的秦文化展裡規模最大展覽。

秦始皇陵兵馬俑宏大氣魄,正是帝國偉業縮影,秦俑展系統性呈現秦人自起源、興盛乃至衰亡共計近800年的歷史;展出文物,包含當年都城宮殿構件、瓦當、金銀器、青銅器,述說它盛極一時的流金歲月。

其中,珍貴文物「杜虎符」,是秦國君主集權象徵,虎符是國君調動軍隊信物,目前考古出土秦虎符僅有3件,這次在展覽展出「杜虎符」是當中年代最早、型體最大、錯金精美且文字最多的一件,極其珍貴。

另件「西戎貴族復原馬車」,外觀金碧輝煌,十分華麗,馬車上有著華麗繁複裝飾,車身以木質材料為骨架、皮革織成網紋,飾以金、銀、銅、鐵、錫質金屬鏤孔裝飾,另以各色料珠裝飾,工藝水準極為高超。

有關特展資訊可上展覽官方FACEBOOK粉絲團「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或洽專線02-66169938。

------------------------------------------

鄂君啓節--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

12579322144691257932212964  

鄂君啓節名稱: 鄂君啓節

  制造年代:戰國

  材料:青銅

  規格:舟節長31厘米,寬7.1厘米,車節長29.6厘米,寬7.3厘米

  收藏地:中國曆史博物館

  節是古時由帝王或政府頒發的用于水陸交通的憑證。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馬形、龍形、竹節形。早期的節是剖竹爲之,《周禮·小行人》中有所記載。後來雖用青銅鑄造,但仍多取竹節之形。

  鄂君啓節共出土5件,舟節2件,車節3件,合在一起則呈圓筒狀。節面文字錯金,各有9行,舟節163字,車節154字。據銘文記載,其鑄造時間是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爲懷王頒發給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啓于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銘文還嚴格規定了水陸運輸的範圍、船只的數量、載運牛馬和有關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具體條文。

  此節爲研究其時楚國的符節制度、商業、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另外,其器型迄今爲止僅此一見,更顯珍貴異常。

  金銀錯銅器表面鑲嵌著金銀絲,構成瑰麗的圖案,叫做「金銀錯」。有的金銀絲細如毫發。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

  目前我們能見到最早的錯金銀青銅器,就是一件錯金銘文的栾書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面,頸至肩下,有金錯銘文五行共四十字。銘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書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長壽,子孫永寶用。栾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卒于公元前五七三年。目前,我們尚未見到過比此更早的錯金青銅器。

  自公元前六世紀金錯銘文開了個頭,從此之後,競相仿效,風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後期至漢代。

  金銀錯本身是一種裝飾工藝,爲了追求裝飾美,銘文從此發生了變化,銘文的位置,從器內移于器表,並刻意進行經營。金錯銘文一般使用各種美術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吳越鳥蟲書。

  鳥蟲書又名蟲書、鳥篆、鳥籀,是篆書中的花體,往往用蟲鳥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金錯鳥蟲書銘文,在春秋至戰國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漢則見于壺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銀錯鳥篆紋銅壺和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錯鳥篆紋銅壺。

  有些青銅器金錯銘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如一九五七年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金錯鄂君啓節,上有金錯銘文三一二字,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劃交叉處,常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于字裏行間,非常美觀。

  以錯金爲飾的青銅器,鮮見僞品,大概是因爲此工藝極難仿制,即便有僞作,也容易被識破的緣故。

  安徽省博鄂君啓金節安徽省博青銅館藏

  《鄂君啓節》于1957年4月在安徽省壽縣城南邱家花園出土,青銅鑄造。古人爲防奸杜僞,在鑲嵌工藝的基礎上進行「錯金銀」再創作,故又稱《錯金鄂君啓銅節》。此次出土共有4件,其中車節3件,舟節1件。車節長29.6厘米,寬7.1厘米,厚0.6厘米,弧寬8.0厘米。舟節長31厘米,寬7.2厘米,厚0.7厘米,弧寬8.0厘米。車節爲陸路通行政,三件大小相同,可拼成一個大半圓的「竹筒」(五件可拼成一個完整的)。

鄂君啓節
戰國鄂君啓金節(右爲舟節、左爲車節)

  每件計有銘文9行,行16字,共計150字(重文4字)。舟節爲水路通行證,較車節稍長,每件計有銘文9行,行18字,共計165字(重文2字,合文1字)。

  車節銘文如下:

  大司馬昭陽敗晉師于襄陵之歲,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遊宮。大工尹囗以王命,命集尹囗囗,囗尹逆,囗令阢爲鄂君啓之囗囗鑄金節。車五十乘,歲能返。毋載金、革、黾(渑)、箭,如馬、如牛、如特,屯十以當車;車如棓(棒)徒,屯廿廿(二十)棓以當一車,車以毀于五十乘之中。自鄂往,庚昜丘,庚邡城,庚囗禾,庚畐焚(或作埜),庚繁昜,庚高丘,庚下囗(蔡),庚居鄛,庚郢。見其金節毋征,毋舍桴飼,不見其金節則征。

鄂君啓節
鄂君啓節細部圖

  舟節銘文如下:

  大司馬昭陽敗晉師于襄陵之歲,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遊宮。大工尹囗囗鑄金節。屯三舟爲舿,五十舿,舿歲能返。自鄂往,逾湖,徒(涉)漢,庚邔,庚芑昜,逾漢,庚郢,逾夏,內囗,逾江,庚囗(彭)囗,庚松昜,內浍江,庚爰陵,徒(涉)江,
鄂君啓節
鄂君啓節的舟節下半部分文字

  內湘,庚囗,庚囗昜,內囗,庚鄙,內囗,沅、澧、囗、徒(涉)江,庚木關,庚郢。見其金節毋征,毋舍桴飼;不見其金節則征。如載馬、牛、差以出內關,則征于大府,毋征于關。

  「鄂君啓」中的「鄂」爲地名,「啓」是鄂君之名。鄂君啓,字子皙,是戰國時期楚懷王之子。通過車節和舟節的文字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鄂」到「郢」的水陸交通路線、車輛及船只得調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權等。據專家研究,此時的「節」相對于「符」來說,更方便,更實用了。它對于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等都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此節制于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

圖片搜尋結果

------------------------

错金银青铜石虎 - https://goo.gl/MWXZBu

圖片搜尋結果71876899_84  71876899_8671876899_8571876899_8771876899_89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