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車掛寓意著出入平安、逢凶化吉。

---------------------

 20150731134654710e2442a7d933c895dceb7029d11373f0830200ce95eef01f3a292df5e0970f2abd315c6034a873bc  4610b912c8fcc3ce23eb1f9a9545d688d43f2074  

八卦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哲學概念,八卦的形成源於河圖和洛書。所謂八卦就是八個不同的卦相,八卦圖傳說是由太昊伏羲氏所畫製。
根據中國民間傳說,八卦起源於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
對於八卦不要有過多神秘色彩,它在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樣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兌代表澤。八卦就像八隻無限無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裝進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變成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基於當今社會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醫裡指圍繞掌心周圍八個部位的總稱。八卦代表易學文化,滲透在東亞文化的各個領域。
“八卦”這詞在現代流行言中衍生出另一涵義,也即指在娛樂圈中,非正式的、沒有根據的、荒誕低俗、不確定的小道消息或者新聞。

http://baike.baidu.com/view/4881.htm

--------------------------

八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XNrMvd

先天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坊間亦用漢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來記八卦符號。
八卦源於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係、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最原始資料來源為西周的易經內容有六十四卦,但沒有圖像。《易傳》記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證認為所謂太極即宇宙,太極生兩儀是指地球在大地上,面對太陽(日)光照射角度,有公轉與自轉之兩種儀態。兩儀生四象其意為,地球公轉右旋太陽與自轉中,依照南、北回歸線傾斜,北二十三點五度後,再返回南二十三點五度之中循環,發生日照光線與影長不同,記在羅盤上天禽二十八宿,總管度數365又1/4度為合一,訂為太陽曆之日數,區分冬天立壬、子、癸三節氣為坎卦,是水氣生成旺季;春天立甲、卯、乙三節氣為震卦,是木氣生成旺季;夏天立丙、午、丁三節氣為離卦,是火氣生成旺季;秋天立庚、酉、辛三節氣為兌卦,是風(金)氣生成旺季;等區分各季佔45日之不同景象,為兩儀生四象之含意。四象生八卦其含意為,上述四象,會有生、旺、衰、死之消長,立此四旺氣象會產生變化,如冬天水氣溶解於土,生之樹木中,立為艮卦,管丑、艮、寅三節氣;如春天木氣旺後,會轉入夏天火氣旺中,立為巽卦,管辰、巽、巳三節氣;如夏天火氣旺後,會轉入秋天金氣旺中,立為坤卦,管未、坤、申三節氣;如秋天金(風)氣旺後,會轉入冬季水氣旺中,立為乾卦,管戌、乾、亥三節氣,為四象生八卦含意之解釋,文王作易,將可證明先作太陽曆一年之日數,再分作八季(八卦)廿四節氣,並調查各節氣時,地上所生成重要氣象生態,記註在羅盤上,作廿四節氣字中,作干支曆數,其廿四節氣,以地球右旋公轉太陽,訂立八卦(季),與節氣名順序並含其意義,作干支組曆表示月、時令之氣象生態。參考ISBN:9789574311125頁面第18-20頁

根據朱熹《易經集注》的伏羲八卦次序圖
及至宋朝,有學者認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學者認為八卦應該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學說,他認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餘六卦皆為其子女: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普通話讀音:gèn;國語注音:ㄍㄣˋ;粵音:gan3,同「亙」)為少男;巽(普通話讀音:xùn;國語注音:ㄒㄩㄣˋ;粵音:seon3,同「遜」)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是為文王八卦,又稱後天八卦。八卦符號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真理:「道」。
此外,八卦尚對應著八門,論後天八卦,由正北坎卦始起:休、生、傷、杜、景、死、驚、開。

-----------------------------

大韓民國國旗,又名太極旗(韓語:태극기/太極旗 Taegeukgi),是韓國標誌性旗幟和國家象徵。太極旗長寬比例為3:2,由白色底,藍紅兩色太極圖和乾、坤、坎、離四卦組成。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國旗時對太極旗的解釋是白色代表著大地;中間藍色和紅色的太極兩儀分別代表著陰陽;左上角的乾代表著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代表著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代表著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代表火、冬、北、智

國旗啟用日期 1948年7月12日--形式 白底、中央為陰陽標誌、分布四角的標誌為八卦中的四卦。

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思想來自古中國的《周易》。和諧、對稱、平衡、循環、穩定等原理,代表著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太極為中心,四角的卦分別象徵陰陽互相調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離卦為太陽和火,各個卦還象徵著正義、富饒、生命力和智慧。國旗底色為白色,象徵韓國人民的純潔和對和平的熱愛。

大韓民國國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xcWHfO

File:Flag of South Korea.svg2016-05-23_083302  

---------------------

女媧與伏羲/伏羲女媧與共濟會標誌/他手中拿的是“矩”,規矩的“矩”。右邊女媧手中拿的是“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用來畫方形,一個用來畫圓形)。男人為什麼要拿矩?因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會不生病。女人要拿規,行“圓融之道”。女人一定要圓融,越圓融越可以自我保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7vk2W

《易經》背後四位聖人的故事

 
作者:楊力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聖人,代表了《易經》成書的四個偉大時代,「四大聖人」不僅對《易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在養生方面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
 
關於伏羲的故事
關於中國人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伏羲和女媧在黃河與渭水交匯的太極河邊交尾,誕生了中國人。其實,伏羲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首領。伏羲,又名包犧,也稱皇羲,他生活在游牧業時代。
關於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種各樣的傳說。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儀,散髮披肩,身披鹿皮,面色發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龍的象徵,是一個智聖的形象。
伏羲還是公認的《易經》》的創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國預測學的鼻祖,是占卜文化的源頭。
伏羲是我國的第一個智聖,他非常善於觀察,《易經》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就是說伏羲很神,他因為善於觀象(天象地理),還善於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於預測,能知生死,而一個智者必須是善於預測的,他因此也被奉為中國古代預測學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國符號文化之父,《易經》八卦之母。
伏羲時代是中國的符號文化時代,那時候,人們以符號記事,這些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畫八卦是符號文化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關於伏羲畫八卦,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上古時候,在黃河與渭水交匯之處,也就是太極圖的誕生之處,有一天,伏羲看見一隻龍馬浮出水面,他驚奇地發現這隻神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圖像,於是伏羲就照著畫了下來,這個圖像就是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八卦。當然這只是個傳說,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畫的八卦呢?
我們說,八卦出自伏羲時代,但並非伏羲一人所畫,它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當時人們對事物包括自然現象認識的總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唯物觀。而伏羲作為這一時期智慧的代表,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易經》八卦之母。
伏羲時代的八卦叫伏羲八卦,也叫做先天八卦,如圖所示。
八卦到底代表了什麼?好多人都有這樣的迷惑。
神秘的八卦被視為《易經》的象徵,它由陰爻「--」、及陽爻「-」組成,原本是古天文學運動的標志,《易經》說它是「天地定位」。陰爻陽爻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是中國陰陽文化的開端,是陰陽規律高度濃縮,對於中醫學及養生學方面都有很多重要啟示,對此我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有專門的講述。
八卦分別代表天(乾卦)、地(坤卦)、水(坎卦)、火(離卦)、山(艮卦)、澤(兌卦)、風(巽卦)、雷(震卦)八種物質,用以推演自然及社會現象,它是古人從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觀察並總結出來的物質符號,奠定了我國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礎
伏羲是了不起的智者,八卦的發明,陰爻、陽爻的排列,被後世很多學者視為二進制的基石,甚至為計算機的發明提供了思維模式的基礎。
第三,伏羲對於中華的養生學也是有很大貢獻的。伏羲把火種引入了廚房,使我們中國人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日子,開創了烹飪養生的先河。
正是由於伏羲的這些重大貢獻,他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的陝西天水、河南洛陽都供奉有太昊伏羲紀念館及陵墓。
 
關於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周姬昌(公元前1213~公元前1117年),歷史上又稱為西伯,是商紂王時期周方國的領袖。由於他廣施仁政,大力發展生產而使周方國日愈強盛,竟達到可與商紂王相抗衡的程度,《論語》記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並因此引起了商紂王的忌恨,於是被紂王囚於羑裡城(當時殷都的監獄,在今天的河南安陽)。
周文王被囚後,每日只是埋頭研究八卦,凶殘的紂王為了測試周文王的預測能力,便把他的兒子伯夷考殺了,做成肉羹讓手下人送去監獄讓周文王吃,周文王知道是紂王試探他,便強忍悲痛,把肉羹吞了下去,邊咽邊說:太好吃了!手下人向紂王報告後,紂王仰頭大笑,說:都說姬昌是高人,我看非也,連自己親兒子做成的肉羹都說好吃,這樣的廢物有何用,不如讓他回去,還可顯示我的仁明。於是周文王被放回周方國(同時周方國將帶來的大批美女、財物獻給了紂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紂王囚姬昌」。我到安陽時,曾經去參觀了文王被囚的監獄,也看到了他吞兒子肉羹後吐的「吐兒塚」。
周文王脫身後,領導周方國發展生產,積極進行軍事準備,為其子周武王滅紂奠定了基礎。這是後話。我先來講講「文王拘而演八卦」的故事。
 
演八卦和六十四卦
周文王被囚七年,他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創造了後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大家來看一看:
跟伏羲的先天八卦相比,文王八卦進一步把八卦引申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八種基本物質,用以推演無窮無盡的物質。就是《易經》》記載的「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八卦又稱為經卦,把八個經卦互相疊加進行排列組合,就組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叫重卦。六十四卦的發明,大大增強了其反映宇宙及萬物複雜性的力度,從而使《易經》》運用的普遍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們從下面的六十四卦圖看,它展現了一個陰陽消長轉化的過程,蘊含了陰陽氣化的原理,與太極圖的產生也有很深的淵源。
 
為(易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內核
周文王被囚七年,忍辱負重,飽受昏庸殘暴的紂王的虐待,不但沒有就此消沉,反而磨煉出堅強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氣魄,在脫身回國後,他領導國民奮發圖強,在不屈中崛起,為後來以弱勝強滅商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同時也成就了《易經》》自強不息的精神。
周文王時代正值我國商朝鼎盛之際,這是《易經》》的重要成書時代。商朝的社會歷史及周朝的興起、周滅商的歷史事實、奴隸制早期封建制的急劇變革,在《易經》的爻辭裡都有清晰的體現。《易經》》的千古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可能就出自周文王這個時期,正是周文王領導國民不屈不撓、歷經十年奮發而崛起的最好寫照。文王為《易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內核,而自強不息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成為了道德養生的精髓
 
關於周公的故事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親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是輔佐周國三代國君的大功臣。
周公以仁德著稱,被後世尊為「德聖」,他輔佐文王發展周國,文王死後,他協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又全力輔佐成王興盛西周。
周公對於《易經》》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
第一,撰寫了《易經》)的文字。
周公對《易經》)最大的貢獻是「作爻辭」。周公所處的西周時代,是中國的第一個盛世,在政治、經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易經》)中的許多內容就是以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的。我的一部歷史小說《千古王朝》,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
第二,奠定了《易經》的仁義觀
周公,在歷史上被視為仁德的化身,孔子就十分崇拜周公,每每做夢會夢到周公。對此,我講幾個史書記載的故事來證實。
據《史記》記載:周公文武雙全,武王滅商時,周公肩扛大旗護衛於左右,衝鋒陷陣;武王即位,周公輔佐武王繼承文王的遺志;武王重病,周公齋戒祈禱願代武王去死;成王即位,年幼小,周公攝政七年,成王長大後,周公北面稱臣,還政於成王;在周公攝政的七年間,用三年平息了叛亂,頂著說他要篡政的惡言輔佐年幼的國君,把西周政權鞏固下來,對西周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些事跡無不反映了周公無私無畏的崇高品德。
「周公握髮吐哺」的典故:《史記‧魯周公世家》說:「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就是說周公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勤政到了顧不上吃飯、顧不上洗頭的程度,只要一聽說有賢士來訪,便吐下嘴中的飯食,或握起正在梳洗的長髮急忙去見賢士,擔心因為自己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了人才,表明了周公的仁德和勤政。正如曹操《短歌行》所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武王伐紂誓師時,遇上大風刮斷了帥旗,就在眾人大驚失色時,是姜太公及周公挺身而出鼓舞了將士們的鬥志,姜太公折斷了占卜的蓍草,腳踏碎了占筮的龜甲,怒喝道:「枯骨朽草,有何懼哉!」後來行軍途中遇上山崩石滾,眾人驚懼,周公又挺身而出說:此次不行,更待何時!除掉商紂這樣的暴君正是上天的願望,天怒正是表明要我們討伐暴君。於是隊伍又前進了,最終打敗了紂王,奪取了勝利。滅紂後,大家都建議殺光紂王的下屬,周公又堅決反對,從而安定了人心,周公還散鹿台之財給百姓,又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另外,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早期的禮樂制度,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及和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讓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麼多關於周公的歷史故事,無不體現了《易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仁義觀。正是周公的仁德和禮樂,奠定了《易經》「厚德載物」的道德風範。可以這樣說,周公是歷史上道德養生的第一個典範。
 
關於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人稱孔夫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易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對《易經》的貢獻
第一,發現《易經》並將其列入六經。
「韋編三絕」的故事:《史記‧孔子世家》說:「讀易,韋編三絕。」韋是指熟牛皮,韋編,就是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寫不了多少字,所以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熟牛皮繩之類牢固的繩子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經》這樣的書,需要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因此也是相當重的。孔子為了深入研究《易經》,並給弟子講解,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但即便如此,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經》的文與質了〈「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故事: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愛好《易經》),在家則把書放在床頭,出門就背在皮囊裡。
孔子把《易經》)列入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並將其作為教材,從此,《易經》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了中國人思想文化的主幹,影響中國幾千年。
第二,高舉《易經》義理大旗。
「名觀其義耳」的故事:據《周易帛書》載:一天,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問孔子:「老師,你算命嗎?」孔子回答:「我不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經》的哲理。」(子貢問: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觀其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孔子高舉《易經》》義理而不是占筮,引領了《易經》發展的主流。
什麼叫義理呢?與其對應的還有一個概念叫象數,在此我一併給大家作個介紹:
義理:《易經》說:「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顧也;艮,止也;兌,說也。」指哲理,社會科學的關係更密切,為孔孟儒家所推崇。
象數:《易經》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指物理,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密切,為老莊道家所推崇。
第三,參與《易經》的寫作。
孔子時代是《易經》寫作的一個重要時代,目前普遍認為,《易經》)非一人所寫,但其中肯定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大量內容。因為孔子把《易經》作為教材列入「六經」之一,他當然會對《易經》)有所闡發及補充,孔子死後,子貢及其他弟子在教授六經的過程中,也不可能不對《易經》進行適當的補充。
第四,進一步奠定了《易經》》的仁義觀。
《易經》的「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與《論語》中的「仁者愛人」密切相關,一脈相承。這是後世仁德養生的理論基礎。
 
孔子的養生故事
「鮮」的故事:孟春三月的一天,孔子與學生一起郊游,大家在河中釣魚,孔子讓兒子架上吊鍋,裡邊燉上了新鮮的羊肉。魚釣上來後,學生們興高采烈地把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剖開洗淨放到鍋裡,孔子和弟子們就吃了起來,子路說:「老師,這湯太好喝了,您怎麼想起用羊肉燉魚啊?」孔子說:「羊和魚在一起最出美味,這個,鮮,字不就是由羊和魚組成的嗎?」弟子們點頭說是,孔子又說,以後可記好了,要多吃鮮味的食品。孔子主張「味要鮮而少厚」的烹飪原理,對健康很有好處。
「不時,不食」的故事:冬天,顏回和子貢各自都帶來了菜送給老師,子路帶來的是乾春筍,顏回帶來的是自己種的蘿蔔,孔子收下顏回的蘿蔔,卻沒有收子路的春筍,子路不滿,問孔子為何不收春筍,孔子只說了四個字「不時,不食」。就是不是這個時令的菜不吃,孔子吃季節菜的主張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如喪家犬」的故事: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師徒一行來到宋國商丘,遭到宋國奸臣司馬魋氏陷害,幾乎被殺,後來子路扛著大刀護衛著孔子衝出了宋國,到了鄭國城門外,不見了顏回,孔子正焦急著,顏回終於來了,師徒正慶幸生還,一個老農見了孔子狼狽的樣子,笑孔子活像一隻喪家之犬,孔子聽了自嘲道;我真像一隻喪家之犬嗎?還真像,真像,哈哈....孔子仰天大笑。孔子樂觀豁達的心態可見一斑,這種樂觀的心態也是其養生的一個方面吧?!


辟邪物有不同的形制和功能。如「山海鎮」最常安放於門楣,多以木質刻繪或玻璃彩繪山海的圖樣,取於高山、大海能夠安鎮(鎮宅)、四海平安的寓意;有時會在山海鎮的兩側寫上「我家如山海,他作我無妨」等語,或加上八卦、蟠龍、刀劍、符咒等物,以增強威力。「八卦牌」採用中國傳統易理的神秘方位和力量,最簡單常見的樣式,是將太極的字樣或圖像放中間,外圈以先天八卦或後天八卦圖樣圍繞,繪於鏡子或木牌上,即成「八卦鏡」或「八卦牌」,是運用最廣的一類,經常和其他辟邪器物、祈福圖文搭配使用。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器物 > 辟邪物 - https://goo.gl/Xo2pXb

---------------------------

細探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圖):傳承千年的一場大烏龍? | 易學網 - http://goo.gl/ZhVO94

細探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圖):傳承千年的一場大烏龍?

由 Jack 在 2015, 三月 14 - 21:43 發表

世傳八卦圖有兩種:俗稱的「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

這幾乎是所有學易經者必知的「基本常識」,大學易經課的必考題,不會的話,被當完全不冤枉!

甚至可能連一般不懂易經的人也會對「先天八卦」朗朗上口。一般人家的門上、廟的大樑、大門之上、道士或法師的道袍、法器....先天八卦無所不在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特別是宗教活動裡。

[伏羲坐像圖:作者馬麟。來源:故宮

或許懷疑論者自古應該不勝枚舉,但本文要談的不只是「懷疑」先天八卦圖是不是傳自伏羲而已,更要證明該圖從所援引的經典文字開始就有問題,宋儒拿著已有問題的文字經過錯誤解讀,誤把《說卦傳》弄錯的後天次序弄成是先天次序,然後打著伏羲名號一騙一千年。

本文既然是要推翻一個流傳千年的「常識」,當然就會非常的艱深而瑣碎。若是初學者只是想了解關於先天與後天八卦圖的一些入門基本知識,可以參考:淺談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八卦圖源流

精確的說,「先天八卦」應叫「伏羲八卦方位圖」,據宋儒說這是依據《說卦傳》的這段記載排列而來的: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但單憑《說卦傳》這段文字實在無法排列出今傳的先天八卦方位圖,因此在世傳的伏羲八卦方位圖中又引邵子曰: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經邵雍的精確描繪,八卦的方位就非常清楚了。

與「伏羲八卦方位圖」一起的還有「伏羲八卦次序圖」,可用以說明方位圖排列的背後原理,也就是陰陽的生成順序。

如《周易正義》的圖說中並援引《繫辭傳》說明之:

《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除了援引《繫辭傳》的「太極生兩儀....」,邵雍還賦予每個卦一個先天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個卦數在邵雍的占筮系統中也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取卦象時,可以隨意取數,然後依先天數來取卦象。若得兩數最終得餘數為1與7,則可得天山遯卦。

跟著伏羲八卦圖傳世的,另還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

據說這些圖全是由陳摶傳給穆修(伯長),再傳給李之才(挺之),最後傳至邵雍(康節)。朱熹《周易本易》:「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

而「後天八卦」精確來說是「文王八卦方位圖」,這個圖則是依據《說卦傳》這段記載所畫出的: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由於這段記載的方位說明相當清楚,因此沒什麼問題。但「文王八卦方位圖」旁又會附上「文王八卦次序圖」,就完全與這個方位圖對不上了。

 

「文王八卦次序圖」則是依據《說卦傳》這段記載所繪製而成: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周易本易》在圖後並加註說明:「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後天之學也。」

檢驗先天八卦圖

首先我們先來檢視先天八卦圖所依據的《說卦傳》文字: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拿這個順序來對照「先天八卦圖」,其實順序並不一致,有些跳躍。

實在很難依這段話直接就畫出這個圖,反過來,也很難用這個圖直接對應到這段話。所以,在沒有任何其他經典佐證的情況之下,先天圖本身與「天地定位」這段文字之間的關聯本身就是一大疑義。先天圖與其說是出自《說卦傳》,不如說是邵雍(或陳摶)依自己的思想推演出的,也就是「伏羲八卦次序圖」的那一套陰陽生成的邏輯。

然而,隨著帛書的出土,這段文字有了一個比對,可重新檢視其意義。

帛書中並沒有《說卦傳》,但在《易之義》(或名為《衷》)有類似的文字:

天地定立,○○○○,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厝。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我們將此段文字依今本的文字及義理推理來還原,就是: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排除掉古今字、假借字的不同,兩者有兩點重大差別:首先是八卦的順序,《說卦傳》先「雷風」後「水火」,而《易之義》先「水火」後「雷風」;其次是,《說卦傳》「水火不相射」《易之義》作「火水相射」。《易之義》的「火水相射」,有兩種可能,一是依現今其他卦的配對以及《說卦傳》文字來修正,當是作「水火相射」才正確。而第二種可能是「火水相射」沒錯,但火為坎,水為離。你沒看錯!因為依據《清華簡》的聖人卦位圖,褮(坎)「南方也,火也」,羅(離)「北方也,水也」。為便於我們現代學易者的思考,下文暫且採用第一種方法,修正為「水火相射」,但筆者認為,比較有可能的是第二種情況,也就是「火水相射」沒錯。

《易之義》給人的第一眼印象是文字比《說卦傳》更為工整,直覺上就是較正確的版本,《說卦傳》像是抄錯的版本,特別是「水火不相射」這一句顯然大有嫌疑,怎會突然冒出一句義理上說不過去又破壞文字對稱性的否定句?而且同樣在《說卦傳》中另有「水火相逮」之句,亦可為證。

《易之義》這段文字雖然和《說卦傳》文字一樣無法精準對應到宋儒所傳的「伏羲八卦方位圖」,但卻與另一套使用兩千多年的八卦卦序完全符合!因此幾可斷定這是另一種八卦卦序的記載。如果我們可以證明它是記載另一個卦序,那麼就可以證明《易之義》為正確,《說卦傳》為錯置,而宋儒們則是將錯置的文字誤用在一個對照不起來的不相關的圖上!

 

乾坤六子與先天八卦

「乾坤六子」其實就是邵雍的「文王次序圖」所揭示的卦序,也就是所謂的「後天八卦次序」,這怎麼會和「先天八卦」扯上關係呢?

如前所述,這源自於《說卦傳》的這段記載: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這六子畫成線性的次序如下:

乾→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若將上面的卦序拆為陽卦和陰卦重新排列,它的卦序像這樣子:

乾→ 震→ 坎→ 艮→坤→ 巽→ 離→ 兌

父→長男→中男→少男→母→長女→中女→少女

雖然依這個次序既畫不出今傳的先天八卦方位圖,也畫不出後天八卦方位圖,與後天八卦方位圖對照也完全不相符。但宋儒卻還是拿它與後天方位圖並列並做為後天之學的根據,因為這談的是人倫,相對於「先天之學」談的是天道。

有趣的是,有一種從戰國至漢代一直被使用到現代的知名八卦卦序,這個卦序在可考的二千多年以來始終如一(實際使用時間應該更久),雖然和《說卦傳》所有這些文字都不相符,但卻與《易之義》記載完全一致,而這個八卦卦序從來沒有人在談。

京房「納甲」是現代方術家所慣用的,納甲所用的卦序就是《易之義》該段文字的順序,而且也與戰國中期的清華簡、漢初的帛書相符。

以下詳論之。

這個卦序我們不確定它是依據什麼原理排成的,但可確定的是它和《說卦傳》及宋儒所傳「文王次序圖」的次序有點像又有點不像,差別在其三男三女的順序是從少到長,而不是《說卦傳》的由長到少。因此我們姑且假設它可能是另一種乾坤六子的卦序圖,以下也暫依此邏輯來介紹它。

具體來說,其卦序是:

乾→ 艮→ 坎→ 震 →坤→ 兌→ 離→ 巽。

父→少男→中男→長男 →母→少女→中女→長女

以上是將八卦分為陰陽兩類之後,先寫陽卦,再寫陰卦。

若將男女配對之後再依人倫排序,卦序如下:

乾坤→ 艮兌 → 坎離 → 震巽 。

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長男長女。

天地→ 山澤 → 水火 → 雷風 。

這也是《易之義》所記載的卦序。

我們再看看「納甲」是如何「納」法。所謂納甲是將甲乙丙丁……十天干納到易經六十四卦的每個爻裡,讓爻有五行屬性能夠據以根據五行生剋等原理來論斷吉凶。

納甲與八卦的對應關係如下,詳情可參考這篇文章

乾內卦 坤內 艮 兌 坎 離 震 巽 乾外 坤外卦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京房的納甲的卦序過去一直讓人所忽略,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卦序排法。清華大學戰國楚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的《筮法》第二十五節〈天干與卦〉一節中,卦與天干的配對完全與京房易一致。而清華簡至少可溯源自戰國中期。清華簡的天干與卦可參考下圖,倝=乾。褮=坎。羅=離。

如果應用者對於這個卦序很熟,就會覺得納甲很容易理解而很容易上手,完全沒什麼好死記的,用起來就是那麼理所當然。現代人不知有這卦序,所以用起來就覺得是死記,但其實納甲所用的八卦卦序是可考的、最久遠的一種八卦卦序。

這是巧合嗎?絕對不是的!

我們再來看帛書的卦序。帛書卦序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一樣,由此可以證明《序卦傳》根本不是孔子所作,因為若是孔子所作,相對應的今存卦序也是自孔子以來就是如此,而且有孔子所背書,那麼這就是一個不可更動的順序了。

它的卦序是以很有邏輯的方式在安排的,以上卦為經卦,共有八經卦。其經卦順序為:

鍵(乾)→(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

接著在每一宮卦裡,下卦的首卦為該宮的本卦,下卦再依以下順序排列: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舉例來說,如艮經卦的順序為:根(艮)、泰畜(大畜)、剝、損、蒙、蘻(賁)、頤、箇(蠱)。以上八卦的上卦都是艮,下卦的順序則是:艮、乾坤、(艮)澤、坎離、震巽。其中艮原本該與澤配對並列,但因為是經卦本卦,所以被拉到最前面。

餘卦以此類推,詳情則可參考這篇文章

證據還不只如此。

清華簡的《別卦》共有七支竹簡,少了一支,所以總計原本是八支,每支竹簡剛好就是一個經卦。雖少一支,但仍可清楚看出其卦序排列和帛書完全一致,不但是以八經卦來分類,而且同樣依這樣的八經卦次序排列。詳情可參考這裡

可見這個八卦次序在漢代以前一直是使用很普遍而有其很久遠的淵源,單單確定的出土資料就已可溯源至戰國中期,其實際的使用應該更為古老,未來若有更早的考古發現證明它才是真的伏羲八卦(或更精確的說是傳說、史前時代的八卦),我一點也不會意外。

最後我們再看《周禮》記載:

大卜掌三兆之灋,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無論是帛書或是清華簡的《別卦》,其卦序都符合「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的描述:就是有「八經卦」,然後每經卦下又各別分出八卦,成六十四別卦。

至於為何八經卦卦序會以乾坤六子來排列而不是用諸如天地山澤坎離雷風?或者,換另一種說法,我們假設這是另一種乾坤六子的卦序,是否還有什麼佐證?

我們研究清華簡《筮法》之後發現,其卦象是以男女、父母等人倫關系的聯想為主軸的,而這種關係體現於卦序就是「乾坤六子」。

透過清華簡《筮法》的研究發現,這個筮法仍保留了數字卦的形式,其筮數共有四、五、六、一(七)、八、九,與現今周易只有六、七、八、九不一樣。同時,其占法則是以爻象和卦象並行,現今《周易》的許多「卦象」在清華簡中都放在「爻象」裡。

其中爻象是以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來取象,六、七兩數不用。而八卦所象徵的象,也就是「卦象」,除了在第二十四節〈卦位圖、人身圖〉中用以象徵方位、四季,以及人身之外,全簡中主要多以夫妻、男女等象徵來取象占斷,並藉由男女之間卦象的配合來斷定得與失,例如:

  1. 參男同女,乃得。
  2. 參女同男,乃得。
  3. 妻夫同人
  4. 妻夫相見
  5. 佋穆(以父母在前子女在後有如昭穆排列為象)

至於現今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這樣的取象,在清華簡中看不到。倒是〈爻象〉中有「八為風,為水」,「五象為天」,「四之象為地」,〈倝祟〉(乾卦的祟象)有「九為山」。

既然卦象主要是做為男女、妻夫,等象徵在使用,那麼八卦次序以此做為排列基準也就理所當然了。由此來看,「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這可能是後來將天地山澤等自然現象由「爻象」轉為「卦象」之後的事了。

因此,從各方面的證據來看,宋儒所傳的所謂「先天八卦圖」,依據的其實是《說卦傳》一段改寫又錯亂的「後天八卦」次序,而且圖和文還不相符,但最不應該的是又掰說這是伏羲氏所傳的「先天八卦」圖。

最後我要說的是,宋儒所傳下的「先天八卦」之學,是很好的學問,那套邏輯不但相當有條理,又能說明易卦的陰陽法則,這些都是完全不可否認的事實,個人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未來,還是會支持與使用這套理論,所以本文並不否認這套圖式理論的學術及思想價值。

只不過,這明明是宋儒或陳摶(或某隱者)的創新,大方承認就好,卻援引了不相關的經文,然後搬出神話中的伏羲聖人來幫這套理論背書,好讓這套理論取得它不該擁有的道統合法性地位,欺騙世人一千年!

至於「後天八卦」是否也犯類似的錯誤呢?答案還不是很明確,希望未來有機會再寫吧。初步的一些觀察,可以參考個人的清華簡《筮法.卦位圖》注解本文盜貼自易學網。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

文王八卦圖的猜想(1.)文王如何分解伏羲八卦 @ 周公復活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1J6Lra

《易經證釋》伏羲八卦講義

 

 

孔子《宣聖講義》

 

 

伏羲畫卦。始於太極。已見前講。所畫八卦者純本太極陰陽並行之象。

 

及河洛五行九宮之圖者也。太極之陰陽兩儀。非同等同類各據一方者也。

 

非守位不移者也。非分行不侔者也。其生也有序。化也有次。交也有多寡。行也有往復。一消一長。一降一升。非劃然兩截也。一盈一虛。一錯一綜。乃合而有得者也。

 

故自陰之始。至陰之終。陽之消。至陽之息。皆遞為加減乘除。

 

而像其氣之上下往復。皆序為東南西北。而分其數為奇偶盈虛。

 

故其名有等。位有級。類有大小。像有經緯。以成其變化。而賅天地萬物之始終者也。

 

故兩儀遞分為四。四象遞變為八。八卦於是成像矣。合之河洛亦恰同。

 

河洛之圖。由天地之數成五行。由五行之位變九宮。五行除中央則仍四象。九宮除中央則仍八卦也。

 

中央者太極也。八卦以中央為虛。故列八方而虛其中。實則中央太極仍自在也。

 

八卦之象。本於太極。合於河洛。而像天地萬物之生成變化者。生成無盡。變化無窮。八卦之用亦無垠也。

 

易傳曰神無方。易無體。此即指八卦之虛中位也。

 

中為太極。元氣周流。主之者神。行無定方。太極為體。八卦成用。太極既虛。故曰無體。

 

此八卦既立之後。用其變化。而至無盡。雖曰無體。體見於用。猶神之無方而無不在也。

 

夫伏羲作卦之始。初無文字。卦象則像形之字也。其命名也。即象物之名。

 

故為乾像天。即天字。天之古文。即如卦之象。象陽氣之聚於上也。

 

為像地。即地字。像地之形。地成於山水。其左為山。右為水。後人其狀為地也離為火。即火字也。火為旁實中虛。如後人變為火字。或作。仍像也。

 

為坎為水。即水字。像水之形。後人變為。仍像也。

 

為震為雷。像天下之電光流照。即雷字也。後人變。仍象所化。

 

為艮為山。象山在地面。高出於土。即山字。後人變為。有作者。仍像也。

 

為巽為風。又為木。像風行天空。木枝葉分披。後人變為。或仍像也。

 

為兌為澤。像水之在澤。如湖沼之類。後人以其從水出。變為。像水之瀦。而後流之意。又為說言。象舌動而口啟也。

 

此皆最初之字。象形者也。雖以去古久遠。遷變已多。不盡相同。而其意仍在。且坎離二象。仍如初也。

 

坎之水。離之火。其像既似。其數亦同。則一覽可知者矣。

 

因水火二者。陰陽之樞紐。天地之運用其自然之象。永古如斯。則字象亦不變也。況八卦明氣與數者也。

 

氣有陰陽。數有奇偶。故天為陽奇。地為陰偶。其所生者陽則奇。陰則偶。亦如之。

 

而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明陰陽必交互而後見其用也。

 

所謂自然之理。自致至焉。不假人為者也。

 

試觀八卦之名及其字。即可以知其數與氣。其符合者。純自然自在。非聖人所為也。

 

八卦之氣數。生化之所繫。皆自四象來。

 

如乾與兌。太陽也。坤與艮太陰也。

 

坎與巽。少陽也。離與震。少陰也。

 

陰生陽。陽生陰。二氣周流。循環無窮,其數則有先後。其位則有上下。

 

屬於陽者。近天而數奇。屬於陰者。近地而數偶。

 

天地者陰陽之總樞。故乾坤為父母。水火者陰陽之大用。故坎離為樞機。此四者居四方之正。

 

震巽艮兌者。陰陽之變化。消息盈虛終始之事也。故四者在四偶。以輔翼其生化。而變通其氣數。此卦之有八。為天地萬物之總像也。

 

夫伏羲作卦。以像明氣數生化者也。而生必有始。化必有終。有其氣。則有其物。有其數。則有其類。天地至大。萬物至眾。而約之於八卦。

 

其所象者簡。而所推者繁。所舉者易:而所變者多。則由其用之不窮也。天地一陰陽也。萬物亦一陰陽耳。故萬物雖生化無盡。不得外於天地。即不得外於八卦也。

 

八卦之始終可得言也。而變化不可測。八卦之名物可得類也。而遷移有無窮。此所以名之曰卦。

 

言以一卦萬。以簡禦繁。以易禦眾。其為德不二。故能成其大也。此就八卦之名類氣數略言之耳。

 

伏羲八卦。自象言之則包舉天地萬物之象。自數言之則納天下之數。自氣言之、則通二五之氣。

 

其設像有物。制卦有則。物者天地生成之物。則者河洛太極之象。故卦有大小。地有方位。行有次序。有往來之度。有變化之形。有奇偶對待​​之數。有陰陽分合之情。

 

故卦有名有義有位有時。有交合之類。變易之事。雖簡而不遺於物。雖繁而不乖於道。此其本於自然。成於固有者。非作者有意為之也。

 

如八卦之氣數。與河洛太極之圖合。自分陰陽。自成上下。

 

乾為天而居上。坤為地而居下。此天地自然之位也。陽從天下。陰從地上。陰陽上下。天地以交。生成乃見。此河圖之像也。

 

生成之數。首水次火。水以陰藏陽。火以陽包陰。水則潤下而隨陽升。火則炎上而隨陰降。陽左陰右。

 

故離東坎西。以像日月。日為陽則東昇。月為陰則西出。其像亦天地自然者也。

 

天三生木。則陽氣切生於陰。陽在天為風。在地為木。風行於空。木生就上。故震在東北。

 

巽在西南。陽息則陰消。陰虛則陽動。亦天地之氣自然分合也。

 

地四天九。金以生成。金藏於山。而耀其質。含英則靜而居地。飛光則動而近天。

 

山乃厚藏。陽因陰用。澤乃流潤陰以陽耀。故艮為山而居西北。以附於地。

 

兌為澤而處東南。以麗於天。陰陽自分。方位以異。亦天地萬物自然之像也。

 

陽者從陽而樂交陰。陰者隨陰而喜順陽。

 

天地既立其樞。六物因之而定。水火既分其用。四象由之而行。

 

風雷震於東西。以成寒暑之令。山澤列於南北。以見生化之機。

 

此八卦之方位有所定也。

 

易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博。水火不相射。此指伏羲八卦之方位也。

 

至八卦之次序。則本於太極兩儀之象。而分陰分陽。順逆以相交。成往復循環之數。

 

亦與河洛同。蓋太極之變易。河洛之生成。陰陽二氣。自生至老。自始迄終。有其序也。而以數紀之。則次序乃明。

 

八卦亦然。乾為陽統。坤為陰統。乾數為九。紀陽之老。坤數為六。紀陰之終。

 

此二氣之樞。為各數之宰。循環者由陰始。行陰者由陽起。故陽自上統下。陰自下統上。左之卦上統於乾。右之卦下環於坤。一順一逆。而成環行。

 

陰乃繼陽。陽乃交陰。故自乾數之。則次為兌。次為離。次為震。又次為巽。次為坎。次為艮。次為坤。以成一序。相貫而相得。莫見其盡也。

 

蓋乾者純陽靜則陰生矣。坤者純陰。動則陽生矣。以陽交陰。則生者必有死。以陰繼陽。則盈者必有虛。一往一來。一進一退。乃見其次序焉。

 

故太陽有二。太陰有二。少陽少陰亦然。以有始則有終。有來則有往。其行之自至也。

 

觀其卦象。則自知之。如一日然。日午夜子定其樞。晨夕定其行而自午至夕。自夕至子。自子至晨。自晨至午。氣有異同。數有進退。像有盈虛消長。此自然之理。非有所為也。

 

故卦之次序亦象之。陰陽二氣。無一息之停。其序不亂。日月往來。無一時之失。其度不乖者。則由於有自然之次序也。

 

故八卦成列。則次序見。而推之無盡。變之無窮。猶依此序。未嘗有差。以合天道。以類萬物。無不咸得。則序之效也。

 

故有卦象。則有卦位以定其方。有卦序以定其行。方定則可守。行定則可遵。有守有遵。則可久可大。此易之道。大而無盡。久而不息者也。

 

八卦之象物。雖有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名。然舉其類。不止此也。蓋物之生也日繁。氣之所賦。數之所同。有難盡舉。此則以其類而統之耳。

 

如乾像天。以其純陽也。其數九。其氣陽。則凡類是者皆其屬也。他卦亦然。有是像者皆附是類。以像言之。不以物名之。故於所象之物名外。另為之名。非其不限於此物也。

 

此像天。於天之名外。別名日乾。像地。於地之名外。別名日坤。示不止像天地也。故別稱之為乾坤。他卦皆然。不可以名泥其像也。故曰像不曰物。猶之二氣。不曰氣。曰儀也。

 

凡物之生成。皆有其氣數。則有所象。象何卦者屬何類。其多不可盡述。述其易見聞而名之。而恐人泥於名物。乃別名之。又恐人之不能推演其像。乃別述卦象於傳。雖所舉較多。實未盡也。

 

且天地間事事物物。生化無盡期。則分類無盡數。名不盡名。紀不盡紀。由其化合而得者。則自其所合之象合之。

 

由其化分而來者。則自其所分之象分之。此在人之推之也。

 

如八卦之象。固以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物名之。而八卦有分合而成者。則將自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分合而像之也。

 

推之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各有所象。有所合。有所分。有所變化。其所得之事物。亦自其像推之。無不知也。

 

故易像以簡象繁。以少象眾。由其本推之。可無盡也。夫乾坤之名。與六十四卦之名。名其像耳。不可泥於物。物不止此名。而像則同。

 

如陰陽之為物。可千萬以至無盡。而像同於兩儀。五行亦然。九宮亦然。凡同此氣數。同此生成者。皆同此象,或事或物。或隱或顯。或神或形。或過去。或未來。皆同在像中。皆得推而類之也。故象者象氣數也。非象物。物從而像之耳。故在之卦曰乾曰天。不過名其卦而舉天以像之。非謂以像天已也。其他皆作如是觀。

 

孔子《宣聖講義》

伏羲作卦。以像天地萬物。而自無之有。自始至終。無不包舉。所製卦象。初不必皆有其物也。而物之生成者自合焉。初不必皆有其事也。而事之遷變者自孚焉。

 

蓋本於氣化而推之也。合而言之。則卦有物。分而言之。物自物。卦自卦。且卦簡而物事繁。一卦不止一物一事也。

 

故言物以像卦。言事以名卦。為自未達本。不可盡也。必由卦以像物以名事。而後推之無盡。所謂由本以及末也。

 

伏羲首製八卦。以像天地水火風雷山澤。而天下之物與事未可盡也。乃重之以極其變。變之以通其化。變化既生。其用乃宏。而八者重之為六十四。六者重之為三百八十四。此皆本於八卦之變。三爻之化而成者也。

 

卦雖盡於六十四。而卦之用未盡。爻雖盡於三百八十四。而爻之用無窮。以其變化之率言之。則適止於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也。

 

蓋卦之為像三。以像天地人。各有陰陽。乃重之為六爻。六爻者體用俱備。陰陽咸具之卦也。故卦成於六爻。天地人也。

 

八卦之爻皆六。分陰分陽。而天地之氣以見。由六爻之變。而八卦成六十四卦。四十八爻、成三百八十四爻。此皆自本推之末也。

 

天地生成。自少而眾。人物生化。自簡而繁。雖有終始之殊。究無氣數之異。故八者變為六十四。四十八者變為三百八十四。皆自氣數之分合者也。

 

氣數分合。有綱有紀。有起有止。卦之與爻。有統有屬。有錯有綜。以像之也。

 

八卦之分變而成六十四。由其卦象之推移可見者也。一卦所變為八。八八為六十四。故八卦為綱也。

 

四十八爻之變為三百八十四爻。其像亦同。由卦之象見之也。蓋爻者卦之支體。卦變則爻隨之。爻始於、。即兩儀也。

 

積爻為卦。不離兩儀。故爻之變不出於、之推往移往復。卦以爻成。故爻變而卦亦隨之。以卦言。則爻隨卦變。以爻言。則卦以爻變。實則皆氣數之變也。如八卦自變。而自成。則由變者。莫不由變也。六爻成卦。六位成章。故卦有六變。六變。而成八卦。即、六八之數。合之為四十八爻。因其六位之易。而自有之體。

 

故以八變。八者後天之木數。物之初生也。以像生化之序。故八卦之變亦盡於八。以其變化之序言之。則凡者必變為。者變為。自其三位之爻言之。則其變者自下之爻始。六位之爻亦然。

 

故初變自下之爻。由下遞上。六變而至上位。與其對位本二者合之。則八變也。

 

故有一宮八卦之變象焉。其對位者。如天與地。水與火。雷與風。山與澤。皆正對也。亦陰與陽也。

 

本位者言返其本主也。如天之歸天。地之歸地。各復其本原。猶陰還陰。陽還陽也。故名對位曰遊魂。反位曰歸魂。

 

往者必復。終者仍始之道也。亦由氣至而自致也。故變終於不變。此變之常度也。

 

八卦之變以此而極於八。八八六十四卦。而其變已盡。其氣已極。盡則反始。極則復生。雖有變者。仍還於初。不必更推之也。故卦終於八八。而全易之卦已成矣。

 

爻隨卦動。卦以爻成。卦盡則爻亦盡。卦終則爻亦終。此爻亦盡於八之四十八。而止於三百八十四爻。

 

雖有變者。不更推之矣。夫數本於氣。循環無端。寧有終極。而曰盡者言其一段也。如以三百六十五日紀一歲也。天地之數皆至是而更轉也。故卦爻盡焉。盡而未嘗盡也。

 

八卦自乾坤而成。六十四卦。自八卦而變。其義人盡知之。而其所以成所以變者。人或未之知也。本來天下之物物事事。莫外二氣之推盪所成所變。二氣之推盪自在流行。自然生化。\

 

與天地間一切物事。自相分合。實氣之自至。非有為主宰之。驅策之也。其氣自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自生自成。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者也。而有其序焉。

 

有其位焉。有其時焉。有其類焉。非漫然無章。雜然並陳者。故其生化不相害。推移往復不相亂。是則謂之道。

 

道猶路也。路有自至。有近有遠。有水陸舟車之宜。有關山驛旅之便。各不亂也。

 

故行者利之。居者安之。天地之生化亦如是也。有其蹟之可驗也。有其名之可紀也。有其外之可度內之可測。大之可計。小之可數。雖繁而不雜。多而不亂者。有一定不易之統緒也。

 

雖大而無外。細而無內。莫不可擬以像。可係以辭者。以其永久不息。終古如一也。故得其本。知其末。明其往。知其來。推其初。知其終。質其顯。知其隱。如合符契也。彼八卦固自乾坤出。而六十四卦。

 

則自八卦生。其序至明。其位至清。其推移變化。至一不二。故觀一足以知十。察此足以見彼。只在就其像而核之耳。

 

如乾坤之變。而離坎六卦成。只由其卦象。索其為乾為坤者幾何。則知其出自乾抑坤。或乾坤之和。或乾之幾。而坤之幾。皆能了然矣。

 

六十四卦之成於八卦也亦然。除八卦外。為五十六卦。屬於乾者幾。坤者幾:其他者幾。或由乾之消。坤之息。或由坤之進。乾之退。或其他之消息進退。皆可於卦像中見之。

 

故卦之變成於八卦。始出於兩儀。有一定之序者也。而合於一太極焉。卦雖有八。有六十四。爻雖有六。有四十八。有三百八十四。合之亦一太極耳。

 

以太極銜兩儀而行。卦爻隨二氣以變。初無他物也。雖卦有像。爻有名。或所象所名無盡。總不外二氣之消長生化耳。故物物事事雖不可窮。卦爻有可盡者也。明乎此義。則知卦爻之所自成也。

 

伏羲之卦象。為像氣之初行。道之始用。天地既奠。人物以生。其數初見。其像漸成。其卦之序。有異於文王之易。故名之為先天卦象。

 

然既有像。是已有生成可言。既有物。是已有名類可辨。非如太極之先天尚無所有者。不過伏羲之創作時。為物也簡。為名也寡。所象者氣之所至。非有是物。而後像以卦。乃有是氣。而後象之。

 

其後因其像。而得其物。物乃備。是伏羲之卦在物先也。非先天。乃先物。以物言之為先天耳。

 

至其製卦。純本於氣。而其所重。純在於象。初未致其用以極其變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雖隨時皆成。

 

亦就其本體變化象之。未及其變體之用。蓋將以示天地之生成。人物之生化。而模其形。指其途。以教於眾。

 

使知天之為天。地之為地。人物之為人物而已。初未演其用也。故其卦象。猶懸則以示民。如天之文。地之理。其像顯而變化有度。其義明而往來有紀。乃發天道之端。而立人道之極。故為易之始基。

 

而後世諸易之所本也。此卦象之名先天。與文王之名後天者。一屬體。一屬用。一屬成則。一屬變例。其同異自其序可見者也。

 

夫伏羲既立卦矣。寧不盡推其變而極其用哉。則由為時太古。文字未傳。初無遺者。後之可考者。有連山歸藏之易。即文王所資以作後天卦序者也。卦本無異。以序而異。伏羲之卦。留其本則。而文王之卦。通其變例。其用不同耳。

 

然卦始自伏羲。則習易必先成則。以探其本。本達而後可言用也。

 

故卦之用。必從文王。而卦之習。必溯伏義。伏羲之卦為後聖所採。以製作文物者多矣。其氣所像不易故也。

 

物有生化。氣永存也。物有成壞。氣常在也。故言物不可盡。言氣則有度有紀。伏羲之卦名先天者。以依於氣而先於物也。非太極之先天也。

 

伏羲之卦。既屬先天之象。則其卦所象。為氣而非物。其係物名者。多後人為之辭也。

 

且卦少物眾。不可以物象者。則別名之。要皆非伏羲所名也。不獨六十四卦如是。八卦亦如是。故為天而名乾。為地而名坤。者。卦象氣者也。天地者。象物者也。乾坤者。

 

別名者也。別名亦有其義。為指事或會意。物名則像物者也。如巽之為風又像木。離之為火又像日。皆一物不可盡其像。而後名之以巽以離。然巽與離之義。不訓為風木及火日也。

 

是則別名非象物者也。且古人尚有他名者。至文王始釐定今名。以其知者眾。而含義廣也。故習易時先知其名。與卦有同異。不可執名以求之也。

 

欲明卦之象。必求象之變化在爻位也。或陰或陽。必自其卦爻求之。始得伏羲之卦義也。伏羲之時。初無文字。所具者卦爻之畫而已。以畫之進退升降。知氣之消長往復。以畫之變化遷移。知氣之生成同異。故習之者。必列其卦爻以按之也。

 

伏羲卦序以八卦為綱。每卦屬者共八。明自其本卦所生化也。然每卦之間。有連貫之氣。非截然獨立者也。

 

如乾坤之卦。固相連而成變化者。非只在本卦綱下也。其他亦然。故必會通而求。則其序可見。

 

此八宮之外有圓方圖二者。以其連貫生化自成方圓。像天地之氣自相統屬也。圓者像天。方者像地。方在圓中。像天之包地。

 

其卦則像天上地下之物。及天地間之物也。像其氣之周流終始。非限於何物也。故觀伏羲之卦。先八卦之變化。次六十四卦之推移。次六十四卦本宮之序次。及方圓各圖。以求其所以生化之跡。

 

以驗其所由周行之氣。因以見天地生成之序。人物生化之次。皆可明了。則於伏羲作卦之意已知。而全易卦象之義可得。既得其本。再求其用。既得其則。再極其變。而後及於文王之卦。其終始可一覽而盡矣。是則習易者所當知也。

 

卦之變化。自其本宮所生者。則其本氣所變也。自他宮生者。則間他氣所變也。

 

如乾宮卦。自乾所變。若坤宮有乾卦所生者。則二宮之氣共化也。八宮皆相通。

 

唯乾與坤。離與坎。震與巽。艮與兌。皆相對。半屬本宮。半屬對宮。以氣之相當。而變之必至也。

 

如乾三變則受坤氣;四變以下。皆坤卦之來化。此定例也。

 

唯最末仍返本宮。以歸於本原。明氣化之終歸始也。此本宮變化之序也。方圓各圖。則以卦為主。凡其卦之氣屬某者。不問其宮。與各卦同序。

 

如乾卦凡屬乾者。不問在乾宮與別宮。皆列於一序。交錯各宮以成卦序。

 

因天地之氣。流行八方。本無界限。氣之所至。則卦象見焉。以此可氣之周流。不限本宮。而天地間之物。不出兩氣之生化分合也。故豎之則成行。橫之則成列。圓之則成環。方之則成塊。氣之所至則成形。象之所見則成物。初無可泥也。不過行有度。至有紀。不相亂耳。

 

故卦相像錯綜。氣數往來。天地之大。萬物之眾。無一非所生化者。則無在不有其氣也。

 

觀乎伏羲卦象。知氣之所化。而萬物生成。知氣之所行。而萬物消長。氣至有像。氣行有序。象徵其物。序徵其數。高下大小。遠近來去。莫不可徵。則天地人物。生化變易。莫不可知者矣。

 

故曰卦象。言卦以像之也天地尚在像內。況其下者乎。故物物事事。有名無名。總在卦中。就像驗之。無遁情矣。故易者通天地之造化。明天下之亹亹者也。

 

孟子《亞聖講述》

易象莫先於伏羲之卦。由八而六十四,綱舉目張,條分縷晰;有體有用,有正有變。其體不見而用昭,其變無盡而正一;

 

必從其生自化,而求其推移之跡;必由其所位所行,而求其氣數之類;

 

非一覽可盡者也。奇正錯綜。參伍變化;其義詳於象,昭於辭;

 

而引申於傅,不待贅述;茲所欲為之言者,卦象之所自成;伏羲文王之易之所自異而已。

 

夫卦而言象,有所像也;非為物象,物不可盡舉也;非為事象,事不可盡稱也;蓋象夫氣化。而仿於天地造化之機者也;

 

天地造化,無大小多寡,莫不出入於機;機動則生,機轉則化;機散則消,機靜則息;皆依於大氣,符於真宰;而包乎萬物萬事,立於至中至一者也。

 

故卦有所始焉,始於太極;有所仿焉,仿於河洛之圖;

 

皆自上而下,自一而眾;自神而形,以少禦多;以虛類實者也。卦名虛也。卦象少也;

 

虛則所類不滯於物,少則所徵不失其中;

 

故易之道,神而明;易之用,大而化;非聖人不能知其故,而立其義也。

 

夫天地萬物,莫不自無入有,自一而眾;故象造化者亦如之。河洛之圖,太極之象,皆如是也;

 

河圖之數,自一至十;洛書之數,起一終九;太極之數,由一生二;八卦之數,自一化八;其義同也。

 

故大氣之動,而為兩儀;二氣之合。而成五行;二五之化。而分九宮;其變愈多,其物愈眾;而莫不自一始也。

 

河洛之圖,雖不見生化之序,而其方位與所得之數,已可明其所始矣!積之則成物,分之則化生;由數證之,可知其氣;

 

故河圖之數,一六在北,二七在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在中。此五行由二氣之合化者也。

 

洛書之數,一九三七居四正,二四六八居四隅;五在中宮。

 

此九宮由二五之分化者也。數止此數,物已變易;則可知物雖殊而氣猶同,名雖萬而機猶一也。

 

河圖像其初生,數定於位,各有所合;洛書像其既化,數之往復順逆;錯行不已,以適其方。故河圖之位,至洛書而變也;

 

洛書之數,為天下之大化;其縱橫往來,皆極變易之觀;其所象者多,故所用者廣;其所生化者眾,故所變易者神;

 

其數以一居北,九居南,三居東,七居西,已異河圖;而一之左,非二而為八;九之次,非八而為二;互易其位,以成其用;更殊於河圖者矣。

 

蓋以此遷移,生出變化;而見天地間造化之妙,御用之神爾。

 

故其數無論如何數之,合三數皆十五;去中數則自成各數,得中數則同一數;以中五執生化之樞機,為萬有之立宰也;

 

故數之變不離十五,而其中不離於五,十亦五所生也。天下萬物自五行生,而五行自二氣合化;

 

此數之始終也。河洛之言數者如此,而氣在數中;太極則以氣寓數者也。

 

太極以兩儀互抱而周行,一消一長,一盈一虛;氣之始終,即可見數之進退,奇陽而偶陰也;

 

陽者左行,陰者右行;二者不可截然兩途也,必參伍而後見其變化之用;

 

故仍當合河洛之數以觀之。此卦象之數,必仿於河洛,而同於太極;

 

太極明氣之升降,河洛明數之乘除,卦則合二者而像之也。

 

是故卦象,其像自虛,而用可實;其數自一,而變可百;其​​氣自同,而生化可無盡;皆本乎自然者也。

 

言卦象必徵以物,言數必徵以名,言氣必徵以類;是滯也,不知易之為易者也;易豈得而執者哉?

 

故一象之徵,此殊而彼異;一數之合,​​今是而昨非;一氣之推遷,來如此而往如彼;不相侔也。如懸則以測事物,則可;若謂此即事物也,則不可;

 

故曰:卦者;卦也;卦之取像,非以物實之也;虛則用大而化,神而明;實則不化不明,故觀像必通其義焉。

 

卦雖此於六十四,其像可盡天下萬事萬物;其數無盡,其氣無窮;由其常,則至中至一;極其用,則至奇至神;此言易所當知也。

 

伏羲之畫卦也,自八卦始;其初止於三爻,以符於洛書之象;而分為八方,

 

以本於河圖之數;而定為對偶,以推於太極之氣;而立為爻與序,可自其卦位卦體見之也。

 

乾坤之為陽與陰也,其位正對;坎離亦然,以坎為陰中陽,離為陽中陰;由體而進於用也。

 

故同於乾坤,此四正之卦也,震兌巽艮,分列於旁;由震而兌,為陰消陽長;

 

由巽至艮,為陽退陰升;介乎坎離之間,屬於乾坤之類;各歸其體,各成其用;

 

以符氣之升降,數之乘除;故分列四旁,而為四隅之卦者也。

 

位如河洛,行如太極;賅氣數而分陰陽,以進退而見生化者也。

 

故八卦以陰陽分之。屬陽者四,隨乎乾;屬陰者四,統乎坤;其序則左右也,其行則順逆也;其數則奇偶也,其位則相對與相反也;

 

皆以二氣辨焉,以符太極,而本河洛者也。故卦有序,有行,有數,有位;以明氣之始終,生化之推移,有一定也。以見天地之道,萬物萬事之變遷,有無盡也。

 

試就其三畫之卦證之;乾為陽綱,其爻;其用九,三九二十七,其數奇也;

 

坤為陰統,其爻;其用六,三六一十八,其數偶也。

 

坎艮震之爻,為乾者一,為坤者二;其數皆二十一,皆奇也,是皆為陽;

 

離兌巽之爻,為乾者二,為坤者一;其數皆二十四。皆偶也,是皆為陰。

 

陽則從陽而歸乾,故乾為父,震坎艮為三男也;陰則從陰而歸坤,故坤為母,巽離兌為三女也。

 

以數紀之,知其氣所至;以像測之,知其氣所行;故陽卦者,得陽氣而成陽數;陰卦者,得陰氣而成陰數;皆以像見之者也。

 

卦有相對者,有相反者,有相對兼反者;

 

皆以數見之,既氣之所至也。而必因以位以明之,因序以次之;以像氣之消長進退也。

 

故卦象因位而別,因序而殊;八卦之位,乾坤居上下;相對也,亦兼反;坎離居左右,​​相反也,亦兼對;

 

此易見者也。若震與巽,則相對而非反也;

 

艮與兌亦然,而震與艮,則相反而非對也;巽與兌亦然。

 

蓋乾之與坤,離之與坎;皆位相當,而爻相反;以陰陽之不同也。

 

震之與巽,艮之與兌;其位固當,其類則別;是陰陽相對而已,不相反也。

 

若震之與艮,巽之於兌;一則陽在下,一則陰在上;一則陽多,一則陰多;

 

其數相反,而其位不相當也,故為氣之升降消息之象者也。由對言之,則為配偶,或怨仇;由反言之,則為侵襲,或退讓;

 

對者多異類,反者多同類;如震與巽,異類也;與艮,則同類;兌與艮,異類也;與巽則同類。

 

異則本為敵也,同則原相近也;敵則對而無嫌於爭,近則違而適成其逆;

 

故對者位之當,反者序之逆;

 

以震遇艮為陽自反,以兌遇巽為陰自逆;其陽與陰消息不同也。

 

故乾坤坎離對且反,震巽艮兌為對,震艮巽兌為反;

 

以位與序證之,自可見也;即在三爻之陰陽數求之耳。

 

八卦之位,相對者,皆異類;相連者,則多同類;

 

其序之次分二系,以陽從陽,以陰從陰;而陽中有陰也,則陰從陽;

 

陰中有陽也,則陽從陰。視其氣所至耳。乾坤為陽陰主,故陽卦從乾,陰卦從坤;

 

而兌為少女,又從乾;艮為少男,又從坤;則陰陽互近之序也。

 

兌出於離變,艮由於坎進;故雖不類,而相從也;

 

乾之左為巽,坤之旁為震;陽交於陰,陰交於陽;其氣之遞嬗也,故位從之。

 

震者,坤之初得乾氣也;巽者,乾之始換坤像也;故長男近母,長女近父;

 

以是交錯而孚於河洛之圖也。

 

河圖四方,天地之數,相合成物;洛書八方,陰陽之氣,往復成文;皆二者相錯也。

 

故卦位序象之,然亦本於變化自然而然者也。氣至則像見焉,二者之行,必一陰一陽相互;

 

以乾坤既立,餘物皆自天地之和生化,則不得獨行也;

 

故陽卦以陰成,陰卦以陽成;而行也以交錯,至也以分合;各有其變化,則各具其數;

 

各有其消長,則各殊其像;非截然不干者也。

 

對者非仇則偶,反者非主則從;皆自其像數可測者也。

 

夫氣之動也,有消長往來之形,故卦像有對反分合之別;

 

以八卦之分陰陽,不過兩類;而乾坤主之。震坎艮屬陽,巽離兌屬陰;

 

此易見者也。而離像日。且可代乾;坎象月,且以代坤;

 

則前之陰者為陽,陽者為陰矣!豈非氣有消長,像有往來;數有乘除,卦有升降乎?

 

故陰者樂陽,其體陰者其用陽;陽者樂陰,其體陽者用陰;此一定不易者也。

 

蓋先天之氣,至後天而變;變則用殊,其因於動也;動則變見,不動不變;

 

則用不彰,而無所分於陰陽;既動既變,則用以明;而陰陽之象,不復渾淪;陰陽之途,亦隨遷易;此皆生成之例,造化之源;有必至者也。

 

故陽卦多化於陰,陰卦多化於陽;進則變矣,退則復矣;其跡可求於象,其行可見於序,其至可審於位也。

 

雖為卦八,其變化可無窮焉;此固聖人體察入微,徵考有目;蓋能明河洛之象,闡太極之形;推之而不差,用之而不忒也。

 

夫河洛之數,陰陽相對,奇偶相生;皆示物之所生化,氣之所流行;而明天下之大本也。故卦象之,以畫示其數,以卦成其名;

 

雖氣之不可見,而數之多少可計也;雖物不可形,而卦之大小可名也;

 

故立卦,而萬物萬事皆自卦中出;天地尚不外是,況其下者乎?故卦者卦也,言以一而卦眾也;

 

懸則以測物,謂之卦;卦立,則物物事事皆得依則以測之;故能周知無窮。

 

八卦之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自乾至震,自巽至坤;分為左右,而仍成圓形;以二氣之往來相續,循環無已也。乾坤對列,六子成行;以明陰陽之有所屬,而升降之有次也。

 

故一二三四之序,乃位次也;必求於象之變化,始見氣之進退;

 

如自下而上,則震者坤所變;自上而下,則巽者乾所化;其序不同,亦相當也。

 

蓋陰陽二者,往來不已,初非泥於一地也;升降有時,初非限於一日也;故時位不同序,升降往來不同道;

 

消長進退不同途,各以所宜而自至焉。卦象亦如之,故以兌次乾,言兌之上既复,即歸於乾;

 

以巽隨乾,言乾之初初變,即成為巽;一來一往,一進一退,各有序也。由兌溯離,可見其升之道;由巽推坎,可見其去之途;

 

其相次亦有定也。坤之與震艮亦然,不可泥一二之序,而執於一偏;必通各象之形,而尋其所至;此八卦位序所賅之義,實至精深也。

 

陽之進者,為陰之退;陰之長者,為陽之消;此易見者也。皆定於三畫,故有多必有少,有減必有加;

 

其像所具,則數之所計也。

 

故坤納艮之陽而變震,震之初爻,即乾之下;

 

乾氣初見,坤氣即潛;此震卦之象,示由靜初動,由陰生陽之機;

 

其像既明,其氣亦昭;觀其所變,即得其所示之義矣!不獨震也,餘卦皆然。

 

故來往有途,進退有道;以成環行,永無斷絕;此始彼終,非真始終也;

 

為便於紀錄,謂之始終耳。如春去夏來,秋往冬至;此一歲之始終,為紀歲也;

 

實則冬去春復來,日月何嘗有所始終哉?彼八卦之交遞亦猶是也。故泥其跡則不達,通其意則皆知;

 

氣行無垠,數至有紀;必旁通各象而會歸之,方得聖人立卦之心,與河洛圖書相合之義耳。

 

夫卦之用以測物,必自物之既生始;物物事事所自生成者三,天地人是也;

 

故卦之爻三,既仿河圖中之三五也。然生成必自二氣之合化,孤陰獨陽不克生化也;

 

必合陰陽,而後生成之功始見;必列陰陽,而後事物之情始明。

 

此三爻之卦必重,重而後竟其用也;

 

亦即河圖、洛書四方之數,以一陰一陽交合成像之義;故卦之體三爻,而成用,則六爻也。

 

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皆二氣相間,以生成事物,而見其情性者也;名之日道,言物物事事必由者也。

 

天地人之合,而二氣行止於其間;故卦像以六爻分象之,而變化亦因之生矣!六爻之卦所自成者以此,原夫天下之物事,莫不以陰陽之從違,為有無生化之本;

 

陰者求陽,陽者求陰;合而有得,生化無盡,則前之孤獨者,至此必偶;而前之三爻者,至此必重;此重卦之立,亦本乎生化自然所至者也。

 

如乾之三爻也,無所謂生成,故無所謂物事;不過以像天之元氣而已。

 

若推其生成,像其物事,則必加其所行止之象,而仿其氣之動靜;

 

名其數之奇偶,以盡其生化之用;則三爻之乾,即重為六爻矣!動靜之所別,行止之所殊;而後可記可名,不復渾沌;而氣之所至,亦悠然見之於數矣!

 

如乾卦既為六爻,已由陽而生陰,奇而成偶;前之三九為奇者,今已六九為偶;奇之為陽者,今已偶之為陰矣!

 

此孚於二氣之妙用,生化之大則;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者也。

 

蓋陽動必生陰,體陽者必用陰;乾雖純陽之氣,若既動矣,亦當生陰;

 

既用矣,必當有陰;不必其變也。以三爻之重,逐換奇為偶;非爻之變,其數之自易也;

 

乾卦如是,餘卦亦然,故體用不同,動靜各異;因其異,而氣乃見,數乃明;生成之功,乃得而言;事物之類,乃得而辨;

 

則六爻重卦者,實易道之本,而言易者所必知者也。

 

重卦之爻六,因而變化以成六十四卦;即八自乘數也;

 

六爻之變為三百八十四爻,因而變化以成四千九十六;即六十四之乘數,皆自變出;

 

故六爻重卦,為極卦之變,而窮象之用也。

 

伏羲之初創時,由八卦之三爻,易為六爻,八卦之用以見;由六爻之變,成六十四卦,而八卦之變以明;若再推之,則變者愈多,為用愈廣;其所以測事物者,亦無盡矣!

 

故卦之體止於八,而變則無盡;則由於六爻之重卦也。

 

其所仿者,河圖之數,易為洛書;二氣分合,化成萬類;

 

皆以數之變,而像以成,類以眾也;易卦之象,三爻者,陰陽自純,而六爻則交錯矣!

 

三爻者,生化未見;而六爻,則分明矣!六爻之卦,係後天之象,蓋氣已動,而形亦成,數已繁;而用亦廣,非複單純之象可比;

 

則觀像以辨物,徵數以卜事者;必於爻求之,且必於重卦之爻求之也。

 

三爻之像天地人也,為數甚簡;六爻則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各得二爻,其數已繁;

 

由下而上,地居其始;由上而下,天處其顛;人在中央,得二氣之和。

 

故爻六而氣仍二,天氣上行,地氣下降;一卦之例,正如八卦之方位圖;

 

故乾氣自初至五。為乾之正位,即九五也;坤氣自上至二,為坤之正位,則六二也。陽者陰用,陰者陽用;陰陽交用者也。

 

故天氣下行,而地氣上達,人在其中也;卦之有爻,以紀數也;爻之有像,以明氣也;重卦之爻,二氣或備;

 

六爻之用,八卦俱全;

 

陽奇陰偶,天往地來;

 

故在下為初,在未為上;

 

初以明時之始,上以紀位之高;

 

皆氣之所至、所行、所進、所退也。

 

故卦爻六,而所象甚多;類雖三,而所用無盡也。

 

 

 

文王八卦

 

 

 

孔子《宣聖講義》

 

 

文王八卦。世所稱為後天卦象者。即今本易經所傳。以別於連山歸藏。故曰周易。

 

其八卦方位次序。與伏羲者不同。易傳帝出乎震一節。即指明其位次也。其位次之定。亦由於太極圖及洛書之象。

 

合伏羲卦而互闡其用也。蓋伏羲之卦。位次依於河圖。文王之卦。位次仿於洛書。一體一用。一天一人。其異者正其變化之跡。其變者正其自然之象。初非文王故異之而變之也。

 

文王之卦。原伏羲所製。八卦及六十四卦。六爻及三百八十四爻。皆無異也。

 

其所異者。方位次序而已。因方位之異。而見主客之殊。因次序之異。而見生化之別。

 

無非就天人之間。事物之內。盡其情狀。推其始終。以像之於卦。而足為推測之用耳。

 

故位次之不同。乃卦之自變。文王不過因而演之。以成易耳。他如連山歸藏。亦如此例。各以不同而徵其變。以變而成其易而已。

 

夫易固取變易為旨者。則推異致變。亦伏羲易之所有。而人事變易無窮。一易之象。無以盡之。則雖屢變屢異。

 

既為易道所包者。自可順其然。而推衍其新。蓋後天之事物日繁。氣數日變。而易亦象之。以成後天之卦也。

 

故卦之方位。非前之地位。次序非前之交代。其各類以殊。道路以別。觀文王之製。即可見後天與先天之不同也。夫先天八卦以乾坤居上下。而後天則易以離坎。先天以日月列東西。而後天則易以震兌。而乾坤反在其則。與巽艮同處於隅者、何也。

 

蓋即後天之氣數然耳。後天者本生生不息之例。為變化不居之規。不息則位無定方。行無定所。不居則氣有消長。數有盈虛。與先天者自異其趣矣。

 

以先天之氣。變為後天事物。則體用自殊。如後天之二氣。以水火為主。水火代乾坤大用。為五行之首。為陰陽主器。司萬物之生。故坎離二卦為上下正位。示後天生化之本源。

 

如先天之乾坤也。且先天之氣純。一交而分後天。則相錯以行。相和以化。不可劃為二也。

 

如水火為陰陽合體。水以陽合於陰。火以陰藏於陽。其成固非純。

 

而水以體陽用陰。故坎屬陽而在下。火以體陰用陽。故離屬陰而居上。

 

其行固交錯以推演之也。故連歸之後。文王又重演之。得文王之易。

 

而伏羲之卦象更明。以用能昭體。人能合天。其義一貫。其道互證。而其像數變化。尤能全始終。

 

一本末。足以探天下之繁賾。極事物之常變者也。故以先天名伏羲之易。後天名文王之易。示雖有異。不過先後之分。

 

其如一人亦有先後天。事物皆然。則先後天之易。猶一易也。何可異視之耶。

 

文王卦位次之變自伏羲卦者。由於先天之氣數。因動靜往來而生變化。如河圖之象。因五行之交代而生變化也。故河圖易而洛書成。先天卦易而後天卦見。其例然也。

 

先天之象。陰陽始判。天地始位。氣動而升。形定而降。

 

乾坤定位於上下。日月交行於東西。陽由地升而為震。陰自上降而成風。澤則近天。以示陽之近極。艮則近地。以明陰之將盈。其位定而次明也。

 

定則不變。明則不化。不變則窮。不化則滅。而天地將息。事物何生。此先天之氣數。必由窮而變。明而通。生而繼滅。化而繼盡。以太極之運。本不息也。

 

天地之氣。原貴生也。故不息以行其位。而性使然也。水性流下。故就地。火性炎上。故親天。故天火為同人。水地為比。

 

且其致用。則水以體陽宜上升。火以體陰宜下濟。如天道尊而下。地道卑而上。

 

故水火為既濟。火水為未濟。皆以其所得於二氣者交錯。所行於天地者同化。

 

而足以為萬物生化之本。代乾坤上下之用也。此後天八卦方位。皆定於坎離。不復同於先天矣。

 

夫坎離既主後天之位,為全易之宗,則猶先天之乾坤。為諸卦之主。已無疑矣。

 

而先天日月之象。東西之行。今既以坎離像水火。而代天地。則必易以震兌。而指日月之升降。明陰陽之道路。

 

在先天以天言。則為東西。在後天以人言。則為左右。先天之日月升降。即後天之晝夜往來。

 

故震在東方。示日所生為陽所始。兌居西方。示月所出為陰所行。在一日為旦夕之分。在一年為春秋之別。

 

而以五行言之。則震為東方之木。兌屬西方之金。木生火而相親。則陽升之道。金生水而相近。則陰降之途。

 

既以水火主生化之中樞。自當以金木司生化之相位。此震兌在後天居左右之地。

 

代日月之明。本陰陽升降之機。為天地生殺之宰。而與先天之象。以變而殊。化而易者。正由後天五行之氣。萬物之生化。

 

自然而然。自至而成。其方位次序遂依此而見矣。

 

河圖之易為洛書。由五行化為九宮。此自然變化所至者也。先天卦之變後天亦如是。以先天之卦。分陰分陽。統於乾坤。

 

而後天之卦。則陰陽交錯。或老或少。升降往來。或多或少。而統於四正。即坎離震兌也。

 

四卦應四象。而推演之。以加於四隅。象氣之多寡。數之進退。而仍附於四正。

 

以其數不止四。卦則演為八。猶陰陽之複分陰陽也。故八卦出於四象。

 

而四隅之卦。本於四正也。四隅之卦。乾坤巽艮。在先天為正位。與老陰少陽。所象重要。

 

而在後天。則係坎離震兌之所分化。以明氣之往來。數之大小而已。故反置於隅位。不似先天之重要矣。

 

蓋天地生化有主宰。氣數有權衡。當位者貴。逢時者宜。坎離震兌。位當時逢。其綱領全易。如一歲之四時。天下之四方。為拄持全體者也。

 

而乾坤巽艮。則其節目。附庸於四正者。故處於隅位。而當於閒時其取像自異於先天也。

 

先天以乾坤為主。故二者獨尊。後天以四正為綱。故餘者賤。道有輕重。物有先後。

 

不獨後天之乾坤。非先天比。且所象者亦異於先天。猶洛書之數雖同河圖。而其名類已非河圖之舊。

 

故乾坤在先天為全易主體。在後天則僅一枝節之用。與巽艮同觀。人或疑其退處一隅為不倫。或意其甘退讓為自卑。皆誤也。

 

皆不明後天卦象所取義全異者也。夫後天之乾坤。為本五行之物。推演而得之象。與各卦象同。非複統二氣之乾坤矣。

 

後天二氣之主。以水火當之。水火之外。則皆升降往來之象。乾在西北,坤處西南。其像不過陰陽升降之跡,水火往來之道耳。

 

後天之用。以事物為主。不限於氣。而氣行有形。氣至有質。所像有物。非空言天地也。故後天乾坤。自水火之升降。陰陽之往來。而見其所象之物。不可與先天乾坤等量齊觀。

 

若不明此義。而仍視如先天。則將坎離混觀。而亂其序。抑將天地顛倒。而失其真。則何以明文王卦位哉。故乾坤巽艮之在後天。正同先天之震巽艮兌。其位序既易。其像數隨殊。

 

此即先後之分。體用之別。學者不可執於名。而忘其實。滯於象。而遺其位。混先後天而一之。使體用不彰。變化不明。而無以探易之蘊也。

 

文王卦位。以後天二五之氣。分佈天地間而不息。為陽者求於陰而成生育。為陰者近於陽見變化。

 

故係以分。類以別。正如洛書之數。陰陽次序。分為兩系。奇偶之數。交錯以行。不似河圖之一氣相環。終始相屬也,蓋動愈久。則變出愈多。生日眾。則類分日繁。有必至之勢也。

 

文王之卦。既以坎離震兌。分列四柱。則乾坤巽艮。自隨之而各屬其類。因後天事物。以形為主。形氣所成。以方為定。二五所生。隨其類而位於一方。水從北。火歸南。木在東。金居西。土行中央。而運四季。各有其序也。

 

水與金接。火與木連。風木相依。水天一氣。山土成地。而載萬物。相生則承其氣。相制則抗其位。各有其次也。

 

故先天乾為天。包舉宇宙。後天則屬金。建位西北。先天坤為地。載育群倫。後天則屬土。序次西南。

 

南為離火。與土相生。北為坎水。與乾相得。

 

而西方之兌屬金。亦生自土而類於乾。艮為山。為氣之終。與土同類。而水泉潛焉。

 

震為木之生地。木雖生於水。必得土之培。故自山出。巽亦木也。風之所見。風亦氣也。火之所燃。其性相宜。其位相接。故成環也。

 

水為火仇。金為木敵。土受木製。金被火刑。水逢土掩。氣為風搖。相異其性。相抗其位。相制其能。相隔其次。故成錯也。環則氣順生成。錯則氣變化見。分則為四為八。推之無盡。合則為五為二。返之太極。此固後天自然之象。亦文王卦位次之所定也。

 

且文王卦。為推伏羲卦之用。而盡其變也。即本先天氣數。推至後天事物。以求其遞嬗之跡也。

 

故伏羲卦位次。為易之體。文王卦位次為易之用。因用得體。因體得用。原無二致。則伏羲卦之位次。即文王卦之前身。而文王卦之位次。即伏羲卦之變象。

 

二者一而二也。由其異以求其同。知其同以辨其異。此習易者之所先務。而不可不通之為一。以明其旨之所在。與象之所示也。

 

如文王八卦之序自震始。與伏羲似同。而一則出於坤。為陽始生。一則變於艮。為陽已動。是不同也。蓋先天之氣。一六為水。三八為木。其序同也。

 

後天之物。因土製水。因水生木。其用殊也。故甲乙為木。必得壬癸之生源。而甲已化土。方成生化之大用。

 

若徒水不生木也。有土以培之。有山以蓄之。則水用見。而木道成,此後天之序。有異於先天。

 

而震坤之位。有殊於前象者也。先天生化本乎氣,故五行順序。後天生化存乎形。故五行錯行。

 

一年之序之自春始。一日之氣自寅見。一地之氣自東起。故後天以震司動令也。動者自靜出。則震必自艮出。艮者止也。由動而止於靜。此艮為氣之終。

 

由靜而漸於動。則艮又氣之始。故艮者始終之地。先天以艮入地。後天以艮出水。故艮之先後天。皆為終始之樞。而在後天尤至顯也。

 

東北之方。正生機所息。如春之先。冬之盡也。山土之中。正生物之所始。如木之根。草之荄也。故艮者萬物之所資以生育者也。其同者則為坤。故與抗位。然後天之序分相次也。以升降言。則坤艮相對。

 

以出入言。則巽艮相當。巽為風木。草也。氣也。草木之出於地。已異於艮之根荄。

 

風氣之流於空。卻近於乾之金氣。故與乾對。

 

而同艮比。乾為氣。若天空之氣。與水一類。化而為水。凝而為金。位在坎兌間。則西與北之相生也。次於西北方。則淨土之天所在也。

 

佛稱淨土在西方。而佛身金剛不壞。佛相非空非色。其義與乾象同。佛言四大。地水火風。獨少金。而以西方淨土為佛地。

 

亦與五行之言一也。故乾為天。而性屬金。而以西北。與巽對。

 

以用言。則與坤對。坤司載物。乾司覆物。坤為生。乾為化。乾知大始。坤代有終。

 

皆功用之相當也。故位相比。此亦先後天之同異也。

 

在五行生製中。萬物生化以成。固氣之所推盪也。八卦之分五行以像物。因二氣生降消長。以像生化之跡。而以後天之卦為最明顯。

 

蓋先天之卦。為示氣之本體。與其行至之序。非如後天均可按之事物​​也。

 

後天卦象。全體生化。有行至之序。有變遷之跡。有相生製之象。有相循環之式。故分觀之。則一節一方之物。合觀之則全部全體之事。均貫通者也。

 

如先天之卦。天地水火對列。山澤風雷抗居。其氣佈於兩間。其數分於萬物。而不相聯接也。故分為二。以屬於乾坤。

 

後天則不然。以水火為主。金木為輔。四隅相錯。皆相接也。因後天之象。由合而分。本無窮盡。雖本先天一氣。可統於陰陽。而應五行生化。可變為萬用。故水火司乾坤之用。金木助陰陽之功。功用以全。物事以備。

 

在先天以元氣為貴。故乾包坤。而後天以生化為先。故陰先陽。

 

此離上坎下。與乾上坤下各不同也。生化之用。以陽求陰。得陰始生。陽不獨生也。

 

故曰陰陽。而上離下坎。離陰以代乾。坎陽以代坤。陰陽互濟。生化乃見。此實天下至理。萬物大本。而後天卦象位次之要義也。

 

若仍如先天之象。則生化不成。氣數不續。道之窮也。窮則必變。變則後天之象見。此文王之卦。必繼伏羲而明。而離坎之位必代乾坤而立者也。

 

物變必因陰陽之交。事變必因氣數之易。天地尚不得不變。況下者乎。

 

後天者變像也。變於先天。而成現在之象。故人道存焉。

 

人道以為主。則乾坤退用。此離坎屬人。為後天位次之樞。而主八卦之用也。學者當思之。

 

文王六十四卦講義----宣聖講義「孔子」

 

六十四卦。自八卦出。無論伏羲文王一也。其次序自伏羲八卦方位定。無論先後天一也。

 

唯六十四卦。有本宮次序。有本卦次序。有相錯次序。有相和次序。各以其變化而定。

 

本宮者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宮。各八變。成六十四卦。此序卦之自生也。

 

本卦者亦依八卦之生化。而以乾兌震離巽坎艮坤之序。分屬一卦。以成八屬。

 

此明卦氣之消長為循環也。相錯者以卦之交錯。分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相交錯而成行。以循環而為序。即周易上下經之序也。

 

相和者亦卦之交錯。合其體用。明其常變。和先後天之例。一伏羲文王之序。並及連山歸藏之成規。

 

與本宮本卦參照而為序者。即雜卦傳之序也。蓋卦變本多。變必有例。易以明變。則一變有一序也。以此四者舉其凡。若盡其變。尚不止耳。

 

六十四卦既由八卦出。八卦之序。已有不同。

 

則六十四卦之序。自分多類。不過後天易象重在交錯。二五流行。無不交互。天下萬類無非錯行。合則以生。分則以化。推之不盡。用之不窮。則當以文王所序之例為主。

 

以能像現在之事物。而可推諸往來之氣數也。其他各例。以備參考。俾知序變則用殊。易道不窮。則變例無盡。

 

有後聖者出。推而廣之亦足與文王易同。則變例之存。將有待於推闡。不獨溯源探本已也。

 

文王所定六十四卦次序。大別之為上下篇。而上篇統於乾坤坎離。下篇統於震艮巽兌。此大略也。

 

其實皆相錯交互。明氣之周流。二氣消息往復無已。自為環行。係後天自然之象。

 

由先天既變。氣隨形化。數隨事見。天道存於人物。化育寓於時位。皆莫為而為。莫致而至。以繼往啟來。垂今鑑古。無不符合。故為易之主體。而見卦之大用也。

 

上篇三十。首乾坤而終坎離。明先後天之卦象異主。坎離即以代乾坤。為宇宙之樞機。運陰陽之中極。而天地間萬物從此生化也。

 

下篇首咸怛終既未濟。即本上篇乾坤坎離交錯。而成人類之萬事萬象。

 

以震艮巽兌縱橫其間。明事物之回環曲折。無窮無盡。人主其中。以代天地。並化育。為世界開化。為物類建極。以成天地人三才之德。

 

而全易卦六爻之用。此下篇三十四卦始終。與上篇大同。皆以乾坤起。坎離終。而更交錯之也。

 

蓋後天之象異先天者。以多變也。變因於交錯。而天地既判。人物已繁。往來其中者。形與氣也。司形者數。司氣者神。神主於隱。數行於顯。於是一者分為二矣。

 

先天一氣。同屬乾坤。雖二仍一。以氣同也。後天之變。乾坤分居。坎離代用。形氣並具。二者乃分。

 

故後天統於水火。分於木金。而同寓於土。非複先天二氣之一源。生化盡於乾坤。週回歸於陰陽。其像簡。其數單。而明顯易見。純一易名也。

 

故後天之卦。必以交錯為用。愈交愈生。愈錯愈化。生化日眾。交錯益多。此六十四卦。雖大類統於水火。屬於四正。而其往復之跡。消息之機。無不縱橫如織。回環若輪也。此文王六十四卦定序之義也。

 

文王六十四卦次序。雖因交錯。而因異本宮本卦之序。而其取法者。則仍乾坤對列之八卦位次也。

 

蓋乾坤對列之位次。雖屬先天卦象。究為卦象本體。不得棄之而別取法也。若上離下坎之象。雖名後天位次。其為用只與本宮本卦之序相證。而非文王六十四卦序所本也。

 

此其異者。以先天之至後天。因其變。變有其例。因於體用。體此而用則彼。體先而用則後。文王八卦位次。仿自伏羲八卦。而與本宮本卦之序相應。一先一後。一體一用也。

 

二者同出異用。一常一變。常者不變。故其用能變。變而不失其常。若體已變。則何以用變。以變為變。將不復知有常矣。

 

則易道亂。亂則何以神其用哉。故變者本於不變。而後天必本於先天也。

 

世之習易者。以文王六十四卦。不合其八卦位次。而其八卦位次。恰與本宮之序同。

 

有疑為不如是者。不知六十四卦者。全易之象。八卦亦在其中。文王六十四卦之序。即後天之象。與伏羲本宮卦序。正為體應。非可疑也。

 

苟就六十四卦之象前後觀之。其氣消息。其數盈虛。其行往復。其道回環。無不與伏羲八卦位次同。蓋可見其取法所自矣。

 

且六十四卦之序。不有數例在乎。試各按之。皆足以參證其用。以本宮言之。三變而後。則屬對宮。七變為遊魂。八變為歸魂。仍本先天八卦方位者也。

 

蓋變多必因交錯。氣交數錯。變乃無盡。後天以變為主。固必取交錯之例。

 

交錯以對位為主。以旁行為輔。對位為交。旁行為錯。如乾之坤。對位也。之離坎則旁行也。

 

文王六十四卦序。其例正如此。故以乾坤為首。以既未濟為終。明後天之交錯。而像事物之生化也。

 

夫本宮之序。終於歸妹。與此之終於未濟。其義亦可互參。

 

傳曰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即乾坤也。乾坤即天地也。天地即陰陽也。

 

陰盡於歸妹。明體靜也。陽盡於未濟。明用動也。

 

先天主靜。內陽外陰。後天主動。內陰外陽。

 

故文王之序。以乾始。以未濟終。示陽氣之循環。為後天生化之本。

 

而陽氣之終盡。為人物窮竭之時。此其取義。亦像天地自然之氣者也。況易者盡而無盡。窮而復通。以其循環也。

 

天地為一大循環。終則有始。非不續也。故未濟窮而不窮。

-------------------

文王八卦圖的猜想(1.)文王如何分解伏羲八卦

A.    文王將伏羲八卦分為4(1為伏羲八卦)

B.選出陽卦標定為箭頭依上圖1.2.3.4依序.移出排列(2)

B.    動作動作仿上圖(3)

    

D.下圖右為4組分解後的排列順序(4)

(箭頭的一邊皆是屬陽卦 另一邊皆為陰卦)

E.4組排列變為文王卦(5)

  

F.完成文王卦(6)

 

 

 

如果以下圖立體文王八卦更能看到它不只符合伏羲卦通過中心點陰陽互變也可依河圖的數來排列更符合上圖1 2 3 4震依順序循環不止 至於順時轉或逆時轉都可依箇人之前所寫的 文王卦3D立體牌卦法排出來 如此就符合文王八卦用於節氣循環的理論

 

---------------------------

《易經》》的千古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智慧
德不配位 必有災殃

文章來源: 網路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一出名就死了?為什麼有些官員一升官就得重病?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剛蓋完房子,人就出車禍去世了?  

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

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載萬物。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

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 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

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打個比方說,這有一張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給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我們看這個桌子怎麼樣?它就開始發抖,它就開始變形了,出現崩潰之前的先兆。

所以我們要明白古訓“厚德載物”。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都是壓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載的了嗎?靠什麼承載,靠符合萬物規律的德行。  

比如有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你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對他非常有好處。  

福報,福報就是我們的享受。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萬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萬的我不吃兩萬的,這些都叫福報。  

中國人講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惜食、惜衣,就是我們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人貴惜福。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
  
有人說:你講的我不相信。那就四個字送給你,“以身試法”。過去有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太重要了。生死還是存亡?
  
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你命裡頭裝不下的東西,你這不是惹禍嗎?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還少嗎?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若你沒有德行,而要享受的太大,要奔馳、寶馬、豪華別墅,頓頓飯都是上千上萬……就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自己的福. 
 
現在人們瘋狂地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我們現在天天看這個奔馳車好,那個大別墅好,看人家當官當這麼大……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個錢掙到手。大家都是在這樣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結果會如何呢?“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的學生、孩子也是那樣。他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就是要最好的。你現在一分錢不賺,你就要最好的,誰教的?電視教的,社會在教,家長也在教,老師也在教;攀比,家長都鼓勵——媽媽明天給你買個更好的壓倒他。
  
你看看,完全錯誤。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會怎麼樣?我們老祖宗講的,這會折你的福報。我們老年人過去講“折福折壽”,是有道理的。大家不要忘了,壽命和福報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個能量體。我們不會愛孩子,現在對孩子的那種愛完全是違背常理知識的。你越愛,他生病越多,越容易出災禍,越容易夭折。年輕人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去世的那麼多?三十多歲,突發疾病為什麼那麼多?因為他的福報、能量快速消耗了。所以吃的簡樸、用的簡樸,真有好處。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厚德載物,你才敢消受。
  
你看著領導坐好車,就想把他拉下來。你看那些企業家那麼有錢,就想我要把這個錢拿過來。你就不知道想想,人家有什麼樣的德行和福報,他才能坐在這個位置上,才能坐的安穩。
  
再說一句《周易》裡的話: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你看著人家發財,你看著人家出名,你看人家當教授,當領導……你心裡不平,但你有沒有想過人家的祖上有多大的德行。你有沒有?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  
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  
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  
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  
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  
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